腰椎旁椎间孔硬膜外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

腰椎旁椎间孔硬膜外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

一、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药配合小针刀治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梁万坤(Mankwan Leung)[1](2021)在《“彭氏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通过与传统的推拿手法进行对比,探索运用“彭氏分筋推拿”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以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JOA腰痛评分及ODI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作为观察指标,探究两组的疗效及差异,最后分析与讨论“彭氏分筋推拿”手法的特点与优势,并以此为依据,丰富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方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广州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松山湖)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彭氏分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推拿手法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通过量表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各组均以1周治疗1次,8次为1个疗程。2个月疗程结束后记录相关指标。本次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JOA腰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量表,分别于第一次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第八次治疗后及治疗周期结束后1个月进行观察。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客观评价和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1)临床共收集病例60例,治疗组为30例,对照组为30例。(2)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数据比较上,(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实时疗效比较,“彭氏分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时镇痛疗效更具优势。治疗组VAS评分、JOA腰痛评分,组内(P<0.05),组间(P<0.05)。(4)整体疗效比较,“彭氏分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更具优势。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组间(P<0.05),组内(P<0.05)。(5)远期疗效比较,所有治疗结束1个月后采用简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对患者进行随访,与治疗结束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均无复发,“彭氏分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对比传统推拿手法更具优势,两组内(P<0.05)、两组间(P<0.05)。结论:“彭氏分筋推拿”手法与传统推拿手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的实时镇痛疗效、整体疗效及远期疗效都具有良好的效果。然而,在本课题的研究下,“彭氏分筋推拿”手法在治疗组的数据上显示更具有效果,疗效更稳定。因此在研究范围里,此手法要比传统推拿手法更优胜。

胡开峡[2](2021)在《补阳还五汤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将中药汤剂补阳还五汤及中药熏蒸同期用于轻中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气虚血瘀型)的治疗,分析并探讨其机制和近期疗效,为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药研究以及临床医师运用保守疗法治疗该病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依照本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所研究病例皆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门诊患者中筛选,经筛选其中与本次研究要求相符合的DLSS患者40例。患者年龄散布在52-75岁期间内,平均年龄(65.43±7.41)岁。将患者归为二组:一组观察和一组对照,样本量各20。将无差异的常规治疗施于两组患者,满足此前提下,观察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并搭配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仅行中药熏蒸治疗。观察、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此期间(治疗前、治疗后2周、1月、2月)的以下指标:日本骨科学会腰椎评估治疗分数(JOA)[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中医症候评分,采用ODI问卷[2]以及无痛行走距离,以评价腰椎病情的改善情况,评估相应疗法的临床有效性。结果1.JOA评分:治疗前,观察组分值为(12.38±1.26),对照组为(12.35±1.46)。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074,P=0.941)。治疗2周后,观察组分值为(16.45±1.65),对照组为(15.85±1.5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24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分值为(21.32±1.84),对照组为(19.85±1.7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3,P=0.019)。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分值为(24.32±2.25),对照组分值为(21.98±2.0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61,P=0.001)。2.VAS评分:治疗前,观察组得分为(6.78±0.81),对照组得分为(6.56±0.75),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891,P=0.378)。治疗2周后,观察组得分为(4.36±0.39),对照组得分为(4.52±0.3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365,P=0.180)。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分值为(3.15±0.28),对照组得分为(3.32±0.21),观察组较对照组低,两组分值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172,P=0.036)。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得分为(1.89±0.05),对照组得分为(2.04±0.13),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所得分值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160,P=0.000)。3.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前,观察组分值为(16.78±1.45),对照组分值为(16.55±1.46),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99,P=0.620)。治疗2周后,观察组分值为(14.28±1.36),对照组分值为(14.86±1.2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4,P=0.17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分值为(12.14±1.08),对照组分值为(12.98±1.2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P=0.028)。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分值为(5.37±0.34),对照组分值为(5.78±0.44),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值之间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97,P=0.002)。4.ODI评分:治疗前,观察组得分为(37.56±3.45),对照组得分为(37.15±3.24),两组分值之间所有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384,P=0.701)。治疗2周后,观察组得分为(29.78±2.34),对照组得分为(30.25±2.46),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所得分值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619,P=0.539)。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得分为(19.78±1.45),对照组得分为(21.35±1.86),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所得分值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977,P=0.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得分为(11.26±0.26),对照组得分为(11.75±0.32),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所得分值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315,P=0.000)。5.无痛行走距离:治疗前,观察组为(443.56±35.36)米,对照组为(446.23±34.25)米,两组之间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242,P=0.809)。治疗2周后,观察组为(503.78±38.34),对照组为(496.25±35.48),两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t=0.645,P=0.523)。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为(764.78±63.45)米,对照组为(713.25±58.86)米,观察组远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663,P=0.011)。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为(935.26±86.27)米,对照组为(845.26±78.32)米,观察组远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3.454,P=0.001)。结论1.中药熏蒸能有效缓解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疼痛等临床症状。2.补阳还五汤结合中药熏蒸治疗DLSS,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补阳还五汤对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协同并进一步补充的作用。

储雷雷[3](2020)在《齐刺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IL-10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传统齐刺针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相关理论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探讨促炎因子IL-6、抑炎因子IL-10在LD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分析齐刺针法对IL-6、IL-10的作用效能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从而优化LDH的针灸治疗方案,丰富针灸治疗LDH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及临床试验来探讨齐刺针法对LDH患者血清IL-6、IL-10的作用效能。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古今书籍查阅、数据库文献检索等方式,分析LD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对近年来LDH的中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临床试验方面,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齐刺针法与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2周为1疗程,在2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的浓度变化,评估对比VAS评分、JOA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①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②疗程结束后,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显着升高(P<0.01),且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60例LDH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10浓度均明显高于体检健康成人(P<0.01);④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血清IL-6、IL-10浓度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且治疗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⑤LDH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与IL-6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呈正相关;⑥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LDH的产生及发展与IL-6、IL-10密切相关,其作用机理是IL-6、IL-10参与了机体炎性反应过程。②LDH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清IL-6、IL-10浓度有关,LDH病情越严重,血清IL-6浓度越高,IL-10浓度相应越高。③齐刺针法可以有效改善LDH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LDH炎性反应。其疗效的取得与IL-6、IL-10等炎性因子浓度的变化有关。④齐刺针法可以作为临床治疗LDH的一种常用有效方法,向广大LDH患者及临床医师推广。

姚晖[4](2018)在《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微创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CoblationNucleoplasty,CN)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疗效的回顾性研究和对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腰椎旁阻滞(Lumbar paravertebral block,LPVB)治疗后外侧型LDH疗效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体横下韧带张力对后外侧型LDH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的影响;2)探索体横下韧带与后外侧型LDH之间的关系;3)通过超声引导,为针刀和CN的术中操作探索一种新的方法。方法:1)临床研究一:采用病例观察性研究的方法,回顾2016年1月~2017年3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后外侧型LDH患者85例,其中行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治疗者41例作为治疗组,行单纯CN治疗者44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入组病例的基线资料,记录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应用SPSS20.0对记录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疗效评定。2)临床研究二:以2016年1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骨科确诊为后外侧型LDH的8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参加研究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疗效观察记录者和统计者盲的设计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①治疗组40例,给予超声引导针刀松解联合LPVB治疗,每7天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②对照组40例,给予超声引导LPVB治疗,每7天治疗1次,2次为一疗程。详细记录所有入组病例的基线资料,记录治疗前、疗程结束时、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应用SPSS20.0对记录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研究一:1.基线数据:①性别:治疗组男性11例,女性30例;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34例,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②年龄:治疗组平均年龄(47.9±20.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0.9±22.6)岁,两组年龄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③病程:治疗组平均病程(451.2±310.5)天,对照组平均病程(375.2±296.2)天,两组患者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2.VAS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7.25±1.05),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降为(3.85±1.13),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VAS平均分值进一步下降为(2.87±1.02),且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6.97±1.14),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降为(4.14± 1.46),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5),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的VAS平均分值进一步下降为(3.04± 1.31),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③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两组VAS评分依然未见明显差异(P>0.05)。3.ODI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33.17±5.21),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降为(15.41±4.33),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进一步降为(10.36±4.12),且与治疗前对比显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30.84±6.33),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为(18.78±5.71),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进一步降为(15.89±5.56),与治疗前对比显示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③治疗前两组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1.基线数据:①性别:治疗组男性7例,女性33例;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27例,两组性别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②年龄:治疗组平均年龄(67.9±12.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65.9±12.6)岁,两组年龄构成无明显差异(P>0.05);③病程:治疗组平均病程(70.2± 110.5)天,对照组平均病程(76.2±96.2)天,两组患者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2.VAS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7.33±1.46),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为(3.85±1.53),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VAS平均分值为(4.38 ±1.57)高于疗程结束时(P*<0.05),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VAS平均分值为(7.24± 1.53),疗程结束时VAS平均分值为(4.34±4.46),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VAS平均分值为(5.21 ±1.61)高于疗程结束时(P**<0.001),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③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ODI分值:①治疗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20.49±6.77),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为(14.51 ±4.09),显着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为(16.36±5.12),显着高于疗程结束时(P**<0.001),但低于治疗前(P**<0.001);②对照组治疗前ODI平均分值为(19.84±6.50),疗程结束时ODI平均分值为(16.71 ±5.35)低于治疗前(P**<0.001),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ODI平均分值为(18.89±5.96)高于疗程结束后(P**<0.001),低于治疗前(P**<0.05)。③治疗前两组OD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疗程结束时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第三个月末,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1.CN单独使用对后外侧型LDH有明显的效果,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2.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对后外侧型LDH亦有明显效果,包括缓解疼痛和改善肢体功能;3.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与CN单独使用,两者在缓解疼痛方面效果接近。术后疼痛缓解程度都有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4.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与CN单独使用,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都有随时间增加而提高的趋势。而联合治疗较单纯CN在术后第三个月末时的功能改善上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结论二:1.体横下韧带松解结合LPVB治疗后外侧型LDH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VAS、ODI评分,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2.超声引导是针刀及LPVB等闭合性经皮治疗实现可视化的有效手段之一。3.体横下韧带压迫可能是引起后外侧型LDH出现疼痛、产生功能障碍的因素之一;4.本研究所有有创操作均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进行,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是一套安全性较高的治疗方案。

刘焱[5](2018)在《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伤科常见和多发病,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虽能改善症状,但仍存在不足。那么,如何更加有效地治疗LDH俨然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加味补肾活血方对患者术后疼痛及机体功能等残留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入选于2016年02月至2017年02月期间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附属靖江市中医院并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经皮椎间孔镜治疗,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随访时间为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腰腿痛情况,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状况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同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后临床疗效评定。随访期间,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填写相应的VAS评分、JOA评分及ODI指数量表,并于术后3个月、6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组30例,平均年龄(54.50±11.92)岁,平均病程(4.15±5.23)年,其中突出节段位于L3-4、L4-5、L5-S1的患者分比为5例、18例、7例;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54.20±13.76)岁,其中突出节段为L3-4、L4-5、L5-S1的患者4例、17例、9例。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术后1周及1个月时VA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而术后3个月、6个月时,两组VAS评分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JOA评分升高均较对照组更明显(P<0.01),而术后6个月时,两组JOA评分较术前升高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ODI指数均较术前降低,治疗组术后1个月及3个月时ODI指数下降均较对照组更显着(P<0.01),术后6个月时,两组ODI指数较术前下降相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的总优良率分别为90%、86.7%,术后6个月总优良率分别为93.3%、90%。两个随访时间节点,两组总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短暂性患侧肢体疼痛,服用中药汤剂后第三天缓解,随访6个月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对照组中1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半年后行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结论: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术后机体功能的恢复;加味补肾活血方有利于患者术后残余症状的改善。

杨文龙[6](2016)在《明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将针刀操作工具和现代西医微创介入技术相结合,L5/S1夹脊穴为进针点,在全程可视条件下进行针刀松解侧隐窝内束缚神经根的纤维隔附着处,从而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所引起的临床症状,通过临床观察,与传统纠正脊柱生理曲度的针刀治疗相比较,践实该方案的临床优越性,探索出针刀疗法治疗该病更安全、有效、便捷的现代化临床路径。方法:本课题筛选L5/S1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60例,依照就诊次序运用spss软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各组治疗一个疗程均为15天,试验组给予明视针刀治疗,疗程时间内共治疗1次,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刀治疗,每7日1次,疗程时间内共治疗两次。疗程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组内、组间治疗前后JOA评分、VAS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治疗后数据分析:1、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显着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差别显着(p<0.05);2、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无显着差别(p>0.05),治疗后两组JOA评分分析,腰椎功能改善指数、改善率差别显着(p<0.05);结果分析明视针刀治疗较传统针刀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3.总体疗效分析,试验组7例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2例无效,总有效率93.3%,治愈率为23.3%;对照组1例治愈、15例显效、8例好转、6例无效,总有效率80%,治愈率为3%。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差别显着(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明视针刀松解腰部夹脊穴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在腰椎功能改善及临床疗效上均优于传统针刀治疗,本治疗方案结合传统针灸、现代针刀以及西医微创介入技术,于全程明视条件下直达病所,进行针刀松解,安全、有效、可重复性高,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罗大海[7](2014)在《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病程时限及疗效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阐述牵引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疗效评价的研究:观察牵引配合基础治疗是否能提高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考虑应用牵引是否加重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神经根型症状的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临床效果及评价报告。找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本病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1],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年龄在25~70岁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发病两周以内腰腿痛症状改善情况。病例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部和门诊,共80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急性期患者,根据纳入标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40例、牵引治疗组40例。牵引组予以间断骨盆牵引联合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基础治疗,治疗疗程为3周,随访6周。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定(JOA)、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生存质量评价(SF-36)及直腿抬高角度的测量等评分法进行评价。两观察组都在2、3、6周时检测上述观察指标。主要记录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上述指标中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及腰部疼痛缓解时间。总结及评价牵引在急性期治疗中疗效的确切性。结果:经过6周的随访,根据VAS疗效评分,牵引组控制3例、显效21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控制4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牵引组在改善腰腿疼痛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根据JOA评分,治疗组病情控制4例、临床显效21例、临床有效12例、临床无效4例,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病情控制4例、临床显效20例、临床有效13例、临床无效3例,治疗结束后总有效率为92.5%,牵引组在改善腰椎功能和疼痛缓解时间上同对照组无差别(P>0.05)。根据生存质量评分及直腿抬高角度测量值,牵引组对腰椎间盘突出内源性稳定系统远期疗效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牵引组在治疗2周后访视结果表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结论:1.统计学检验显示牵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治疗中没有显着优势,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根据患者对牵引治疗反应情况考虑是否使用牵引治疗。2.牵引组在治疗2周后访视结果表明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缓解时间与对照组无差别(P>0.05),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腰椎牵引会加重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型症状,从而延长治疗周期。3.通过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生存质量评分量表、Roland-Morris腰痛评估量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估量表评价等多种疗效评价手段综合应用,我们观察到的结果是以上涉及的疗效指标变化情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相似。直腿抬高角度变化和生存质量评分是表现最缓慢的指标,在治疗结束前两组并没有显示角度变化的差异性,但是随访期角度变化就有了统计学意义。说明了JOA下腰痛评分、RMD腰痛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三种常用于评价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量化指标,在治疗期疼痛缓解和随访期生活质量改善的评价可信度相一致。测量直腿抬高角度变化及生存质量评分可以作为随访期的评价指标。4.本研究中腰椎推拿、针灸、蜡疗、中药熏蒸、中药离子透及腰背肌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方法治疗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没有不良反应报告,提示综合治疗方法安全性可靠、疗效确切稳定。

王小珲[8](2012)在《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针刺腧穴治疗相比较。从而为治疗该病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探索出小针刀治疗该病高效的临床路径,以求能推广实施。方法:本研究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小针刀疗法治者)80例,对照组(传统针刺腧穴治疗者)80例。两组经过治疗后,从腰椎功能改善疗效(腰椎功能JOA评定表)、疼痛改善程度(疼痛VAS评分)、临床综合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疼痛VAS评分)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腰椎功能改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41.25%,显效率为28.75%,有效率为17.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6.25%,显效率为27.50%,有效率为21.25%,总有效率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综合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8.75%,显效率为57.50%,有效率为10.00%,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3.75%,显效率为67.50%,有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9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和传统针刺腧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腰椎功能改善疗效、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小针刀疗法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值得探索和研究。

唐峰[9](2011)在《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临床疗效。方法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患者,其中男性50例,女性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刀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疗程治疗时间为4周。临床观察时间分别于治疗前、疗程治疗2周后、疗程治疗结束后,采用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对患者症状及体征进行评分。结果本临床研究过程中无一例不良反应和安全事故发生,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证候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临床治愈率为35%、显效率为37.5%、有效率为22.5%;对照组治疗2周后临床治愈率为15%、显效率为35%、有效率为35%。治疗组疗程治疗结束后临床治愈率为47.5%、显效率为35%、有效率为15%;对照组疗程治疗结束后治愈率为27.5%、显效率为37.5%、有效率为22.5%。通过对两组患者疗程治疗2周后和疗程治疗结束后VAS评分和JOA腰痛疾患总评分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p值均<0.05,治疗组在治疗疼痛、改善症状和恢复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影像监控下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疗效显着,安全可靠。

唐峰,熊辉[10](2010)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治疗应用和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属中医"腰腿痛""痹症"范畴,是临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大类。从朱汉章老师1976年发明小针刀以来,经过30余年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发展,针刀疗法已成为治疗LDH一项独

二、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药配合小针刀治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药配合小针刀治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彭氏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知
        二、现代医学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研究及进展
        三、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一、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分析
        三、结合“腰痛”和“痹症”在中医学上特点论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
        四、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三节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的研究
        一、“彭氏分筋推拿”的简介
        二、“彭氏分筋推拿”主要手法简介
        三、“彭氏分筋推拿”与传统推拿手法的区别
        四、运用“彭氏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五、“彭氏分筋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六、“彭氏分筋推拿”临床注意事项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病例选择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设计思路
        二、样本容量与分组方法
        三、治疗方法及疗程
        四、观察指标
        五、疗效评价
        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解决办法(随时记录)
        七、统计学分析
        八、研究流程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病例完成情况
        二、基本资料比较
        三、观察指标的比较
        四、临床疗效比较
        五、不良事件观察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分析
        一、基线资料方面
        二、各期疗效方面
        三、临床疗效方面
        四、安全性方面
        五、总结
    第二节 “彭氏分筋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
        一、“彭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特点
        二、中医理论指导推拿手法的治疗
        三、腰椎与经络的关系
        四、腰椎与穴位的关系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补阳还五汤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辨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药物及仪器设备来源
        2.2 病例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方法
        2.4.1 观察指标
        2.4.2 临床疗效评估
        2.5 统计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患者治疗前组间均衡性比较分析
        1.1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VAS及 ODI评分比较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的比较
        1.6 两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的比较
    2 疗效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 治疗后ODI评分比较
        2.5 治疗后两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比较
讨论
    1 中医理论依据
        1.1 中医对 DLSS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辨证及治法方药
    2 西医理论依据
        2.1 DLSS的发病机制
        2.1.1 腰椎骨性退变
        2.1.2 椎周非骨性退变
        2.1.3 炎性反应及血循障碍
        2.1.4 腰椎退变引起的生物力学及核心肌群功能变化
        2.1.5 下腰段解剖结构的特殊性
        2.2 DLSS的发病特点
    3 导师对补阳还五汤以及DLSS的见解
    4 补阳还五汤的配伍原则和现代研究
        4.1 配伍原则
        4.2 现代研究
    5 中药熏蒸治疗DLSS的作用机理
    6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VAS疼痛评分表
    附录2 JOA腰痛评定表
    附录3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录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
    附录5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文献综述 DLSS的诊断及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齐刺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IL-10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中医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2.1 腰椎解剖
        2.2 病因
        2.3 发病机制
        2.4 诊断与鉴别诊断
        2.5 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JOA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5 入组患者与体检健康成年人血清IL-6、IL-10浓度比较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IL-10浓度比较
        3.7 治疗前后血清IL-10与IL-6浓度的相关性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炎性细胞因子与LDH
        1.1 促炎因子IL-6
        1.2 抑炎因子IL-10
        1.3 IL-6、IL-10与LDH
    2 齐刺针法与LDH
        2.1 理论依据
        2.2 选穴依据
        2.3 齐刺针法对LDH的作用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微创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研究概况
        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名
        2 病因
        3 病机
        4 辩证分型
        5 中医治疗
        6 小结
    综述二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西医研究概况
        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 LDH的解剖基础
        3 LDH的发病机制
        4 LDH的诊断
        5 LDH的分型
        6 LDH的治疗
        7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CN治疗后外侧型LDH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一
    研究二 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LPVB治疗后外侧型LDH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二
创新点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VAS评分表
    2 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ODI)
    附件

(5)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1.2 手术方法及过程
        1.3 中药治疗
        1.4 分组及治疗方法
        1.5 术后处理
        1.6 随访方法
        1.7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手术及随访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评价指标比较
        2.4 手术并发症及不良事件
    3. 讨论
        3.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
        3.2 术中用药和手术结束标准
        3.3 补肾活血方的应用
        3.4 对LDH术后临床表现的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第二部分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术后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治疗策略
    1. 术后残余症状的发生率
    2. 术后出现残余症状的相关因素
        2.1 自身因素
        2.2 术前因素
        2.3 术中因素
        2.4 术后因素
        2.5 其他因素
    3. 术后残余症状的西医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硬膜外注射治疗
        3.3 再次手术治疗
        3.4 其他治疗
    4.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药治疗
        4.1 中医药治疗方法
        4.2 其他治疗方法
        4.3 补肾活血法在术后残余症状治疗中的应用
    5. 结论
    6. 展望
第三部分 加味补肾活血方对LDH术后残余症状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分组方法
        1.7 治疗方法
        1.8 随访方法及评价标准
        1.9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腰痛组、下肢痛组VAS评分结果
        2.3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JOA评分结果
        2.4 腰痛组、下肢痛组、麻木组ODI评分结果
        2.5 腰痛组、下肢痛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对比
    3 讨论
        3.1 对术后残余症状的认识
        3.2 术后残余症状的中医治疗
        3.3 本研究的中医药治疗特色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1.1 古文献记载及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原则
        1.4 中医治疗方法及现状
    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及研究现状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临床表现
        2.5 诊断与鉴别
        2.6 治疗
        2.7 保守治疗的现状
        2.8 手术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术中图片
英文缩略词和英汉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明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器具
        2.3 治疗方法
        2.4 意外情况处理方法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价标准
        2.7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评定结果
        3.3 治疗期间不良事件记录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认识及针灸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认识
    3 传统针刀医学对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认识
    4 明视针刀松解夹脊穴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治疗及机理探讨
        4.1 明视针刀的理论体系
        4.2 明视针刀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治疗原理
        4.3 夹脊穴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中西医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7)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病程时限及疗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缩略语表
引言
方法
    1. 病例资料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疗效判定指标
    4. 疗效判断标准
    5. 评价指标采集时间点
    6.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 病例资料筛选流程图
    2. 病例资料一般情况分析
    3. 疗效分析结果
讨论
    1 观察思路
    2 神经根在椎间管和侧隐窝的解剖特点
    3 神经根走行中易受压迫的部位及临床意义
    4 腰椎内源性和外源性稳定因素与发病关系
    5 中医对LDP的认识
    6 腰椎牵引的重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7. 神经根位移重建“根-盘”关系
    8. 腰椎间隙增宽及其相关变化
    9. 腰背肌肉伸展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后置部分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学术科研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一般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中止、剔除标准
        6 脱落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三、 疗效评定标准
        1 腰椎功能改善程度评分
        2 疼痛程度评分
        3 临床综合疗效评定
        4 检测和记录
    四、 数据统计
        1 一般资料研究结果
        2 两组的腰椎功能改善疗效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积分的比较
        4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五、 典型病例
讨论
    一、 选择 JOA 评分,VAS 评分和综合评分的理由
    二、 对照组选择的意义
    三、 探索临床路径的意义
    四、 针刀松解点的双重属性
    五、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一:腰椎功能评定表(JOA)
附表二:目测类比定级法(VAS)
综述
    一、 祖国医学对腰突症的认识
        1 病名及症状表现
        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关于本病的病因
        4 关于本病的病机
        5 古代针灸治疗腰痛记载
    二、 现代医学对腰突症的认识
        1 腰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2 相关的解剖生理
        3 病因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机制
        5 分型
        6 临床表现
        7 医学影像学检查
        8 诊断
        9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
    三、 非手术治疗
        1 卧床
        2 西医药物治疗
        3 中药治疗诸法
        4 中药熏蒸疗法
        5 腰椎牵引疗法
        6 针灸治疗诸法
        7 手法治疗
        8 刺血拔罐法
        9 针罐结合及其它疗法
        10 物理疗法
        11 介入疗法
    四、 手术治疗方案
    五、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1 针刀疗法特点
        2 针刀疗法的适应症
        3 针刀疗法的全身禁忌症
        4 针刀疗法的局部禁忌症
        5 针刀疗法机理
        6 针刀疗法的主要手术方法
        7 注意事项(特别是安全性保障措施)
        8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9 不良反应事件
        10 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9)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第二部分 临床治疗方法
    1 治疗组
        1.1 治疗组所需仪器与材料
        1.2 治疗组采用方法
    2 对照组
    3 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案
    4 观察项目与疗效评价指标
        4.1 安全性观测
        4.2 疗效评价指标和统计学处理
    5 疗效判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
        5.2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6 不良事件管理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可比性研究
    2 两组VAS评分比较
    3 两组JOA腰痛疾患评分比较
    4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5 两组JOA疗效比较
    6 安全性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腰椎间盘突出症情况概述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3.1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3.2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非细菌性炎症及免疫反应
        3.3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腰腿痛的因素
    4 针刀治疗本课题的认识
        4.1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定点定位选择和操作
        4.2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定点的影像学关系
    5 本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第六部分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综述
    参考文献

四、腰椎旁经椎间孔硬膜外腔注药配合小针刀治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彭氏分筋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万坤(Mankwan Leu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补阳还五汤合中药熏蒸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气虚血瘀型)临床疗效[D]. 胡开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齐刺针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IL-6、IL-10作用效能的临床研究[D]. 储雷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超声引导下体横下韧带松解联合微创治疗后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D]. 姚晖.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经皮椎间孔镜联合补肾活血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6]明视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合并侧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杨文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病程时限及疗效影响的研究[D]. 罗大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8]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王小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9]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型)临床研究[D]. 唐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腰椎间盘突出症针刀治疗应用和研究概况[J]. 唐峰,熊辉. 中国针灸, 2010(S1)

标签:;  ;  ;  ;  ;  

腰椎旁椎间孔硬膜外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椎间盘突出症54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