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预处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心肌缺血预处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一、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仲红艳[1](2021)在《抑制miR-760-3p对H2O2诱导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致命性疾病,再灌注可恢复缺血组织冠状动脉血流,有利于逆转心肌缺血,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但是通过冠状动脉介入或药物溶栓等再灌注治疗本身也可能会造成心肌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凋亡甚至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研究表明,心肌损伤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缺血期,也取决于再灌注引起的第二波细胞损伤,其占全部损伤的50%[1]。虽然有很多研究探索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措施,并在动物和细胞实验中得到证实,但是将这些有益的策略转化为临床应用时却往往令人失望。研究提示细胞凋亡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2],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可减少心肌梗死范围。miRNA是一种小的非编码RNA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通过与靶基因3’-非翻译区完全或不完全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表达进行负向调控或抑制其翻译,下调相应蛋白表达。miRNA的异常表达水平与多种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异常,提示其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展[3]。另外,PI3K/AKT是细胞内最强的促生存信号通路之一,研究表明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减少再灌注引发的心肌细胞凋亡,缩小心肌梗死范围[4,5]。研究发现miR-26a-5p通过抑制其靶基因PTEN表达,促进PI3K/AKT磷酸化,从而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提高心肌细胞活力,发挥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4]。研究发现miR-506在大鼠心肌损伤中异常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肌I/R损伤组大鼠miR-506表达水平降低,而过表达miR-506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减轻心肌损伤[6]。但是,miR-760-3p在心肌I/R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H2O2被广泛应用于体外细胞模型中,以诱导I/R损伤过程中的细胞凋亡[7],因此本研究使用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目的:1.研究miR-760-3p在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表达情况;2.研究miR-760-3p在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模型中的作用及机制,为探索心肌I/R损伤治疗方法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过氧化氢溶液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构建体外损伤模型,应用CCK8试剂盒检测确定合适的干预条件;接着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实验测试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情况,TUNEL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据此明确体外建模成功;利用RT-PCR检测H2O2诱导H9c2心肌细胞凋亡后miR-760-3p表达情况;应用细胞转染miR-760-3p inhibitor,通过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应用TargetScan 7.2在线数据库预测miR-760-3p的靶基因,并且通过DAVID6.8数据库将这些靶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此推测miR-760-3p可能的生物学功能;应用LY294002抑制PI3K及其下游AKT磷酸化从而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760-3p在H2O2诱导细胞凋亡中表达上调(P<0.05),而抑制miR-760-3p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促细胞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Bax)减少,抗细胞凋亡蛋白(Bcl-2)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减少(P<0.05);与单独H2O2处理组相比,Western Blot 检测 H2O2+miR-760-3p inhibitor 组 p-AKT 蛋白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 H2O2+miR-760-3pinhibitor 组细胞凋亡减少(P<0.05);TargetScan7.2在线数据库预测miR-760-3p靶基因共有347个,这些靶基因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细胞代谢、黏附、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调节等过程,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细胞黏附、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活性等,细胞定位主要在核小体、质膜、外泌体等,KEGG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癌症转录调控失调、ErbB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等(P<0.05);通过p-AKT蛋白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与H2O2+miR-760-3p inhibitor 干预组相比,H2O2+miR-760-3pinhibitor+LY294002 共同干预组p-AKT 蛋白减少,细胞凋亡增加(P<0.05),提示LY294002抑制剂可能阻断miR-760-3pinhibitor的抗细胞凋亡作用。结论:miR-760-3p在H2O2诱导细胞凋亡中表达上调,这对细胞是有害的,而抑制miR-760-3p表达对细胞是有益的,且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减少细胞凋亡。

邢小卫[2](2020)在《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而这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首当其冲成为最为凶险、致死致残率最高的一类。虽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救治工作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仍然在不断上升。再灌注治疗是STEMI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向缺血区域提供及时有效的能量,从而减少梗死范围、维持心脏收缩功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缺血心肌在恢复血液再次灌注后会导致额外的心肌损伤,如心肌顿抑、心律失常、无复流、心肌坏死等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之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MIRI 已成为影响再灌注治疗效果和STEMI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既往研究MIRI的机制包括氧自由基学说、钙超载学说、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学说、细胞凋亡学说等;治疗策略包括非药物干预的方法如缺血预适应、缺血后适应和远程缺血预适应,药物干预方法包括腺苷、心房钠肽、环孢素A、极化液、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虽然许多细胞实验、动物实验证实上述治疗措施有效,但转化成临床试验的结局确是令人失望的。单一的心脏保护策略对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效果不佳,联合多种保护策略或者协同多靶点治疗却很有希望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MIRI的分子机制,为我们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靶点提供依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一种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是细胞凋亡,细胞调亡是一个需要能量的过程,虽然冉灌注过程给缺血心肌提供赖以生存的氧气和能量,但同时也为细胞凋亡提供了能量。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家族)在凋亡的执行阶段起主要作用,凋亡是多种Caspase共同完成的,Caspase-3被认为是各种凋亡刺激因子促进凋亡过程中的终末剪切酶,有研究表明Caspsase-3在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微小RNA(miRNA)是近年来发现的内源性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通过结合靶mRNA的3’ UTR区从而降解靶mRNA或抑制其翻译,达到调控基因表达的目的。miRNA在各种细胞功能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例如胚胎发育、细胞凋亡、细胞生长和分化以及肿瘤发生等。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系统方面,miRNA与心肌梗死、心脏肥大、心肌重塑、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等各种心脏病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miRNA具有细胞和组织特异性,有快速释放的动力学特点,在血清当中相对稳定存在,因此循环miRNA有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判断预后甚至治疗。目前miRNA研究颇多,一些研究表明miRNA在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仍不成熟。miR-26a-5p作为新近发现的一种miRNA,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存在差异表达。如有研究显示经过miR-26a-5p抑制剂转染的冠心病小鼠模型,分离出的内皮细胞生存力明显下降而凋亡率明显升高。另一项研究表明miR-26a-5p的过表达可以减轻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引起的无复流和心肌坏死。鉴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心肌细胞凋亡、冠脉微循环栓塞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推测miR-26a-5p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凋亡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前,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我们通过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在体外、体内模拟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然后,利用生物实验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来探索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和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miR-26a-5p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通路和机制,从而为更好的解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和提供可能的治疗策略奠定实验基础。第一章miR-26a-5p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目的关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仍未明确阐明,而关于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当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第一章研究的目的是明确miR-26a-5p在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26a-5p的过表达或抑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从GEO数据库中搜索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miRNAs的大数据,比较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2.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取2日龄的C57BL/6乳鼠,消毒后开胸取心脏,分离出左心室后剪碎并胰酶消化,应用差速贴壁离心方法纯化心肌细胞,加入DMEM培养基,在37℃培养箱中培养。3.细胞转染:miR-26a-5p模拟物、miR-26a-5p抑制剂及相应对照物利用Lipofectamine█ RNAiMAX Reagent转染至原代心肌细胞中。4.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心肌细胞培养液置换为不含血清、不含糖的DMEM培养基,放置在37℃含5%C02、95%N2的低氧培养箱中缺氧培养4小时,之后置换上含糖、FBS的DMEM培养基并放置在37℃含95%空气和5%C02的培养箱中继续培养心肌细胞2小时,自此,缺氧/复氧(H/R)模型成功建立。5.细胞实验分组5.1实验一分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2.缺氧/复氧组(H/R group)。5.2 实验二分组:1.miRNA control+H/R 组;2.miR-26a-5p mimic+H/R组;3.inhibitor control+H/R 组;4.miR-26a-5p inhibitor+H/R 组。6.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各组心肌细胞培养孔中加入MTT、二甲基亚砜后测定心肌细胞存活率。7.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细胞实验中心肌细胞凋亡率。8.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中miR-26a-5p含量。9.Western Blot实验检测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结果1.GEO网站为https://www.ncbi.nlm.nih.gov/geo/,识别出心肌缺血再灌注相关的miRNAs生物芯片数据,与正常组织对比,做差异分析。发现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组织中表达下调,差异明显(P=0.0004)。2.流式细胞学技术来检测H/R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是12.65%,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0.71%,差异明显。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H/R心肌细胞中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3)。3.qRT-PCR检测结果显示H/R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3)。4.转染miR-26a-5pmimic后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转染 miR-26a-5pinhibitor 后心肌细胞中 miR-26a-5p 含量明显降低(P<0.0001)。MT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5p显着增加了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后的细胞活力;miR-26a-5p表达受抑制后显着降低心肌细胞在缺氧/复氧后的细胞活力(P<0.01)。5.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低于对照组,miR-26a-5p mimic组的细胞凋亡率为7.54%,mimic contro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0.86%,差异明显;受抑制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凋亡率显着高于对照组,miR-26a-5p inhibitor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5.89%,inhibitor control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3.25%,差异明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受抑制miR-26a-5p组H/R心肌细胞中cleaved caspase-3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及意义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iR-26a-5p在缺氧/复氧细胞中的表达明显下降;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2.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模型中,miR-26a-5p的过表达可以通过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miR-26a-5p低表达可以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来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发现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生、进展的新机制,有助于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新的治疗手段。第二章miR-26a-5p调控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小分子RNA,它通过结合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降解靶基因或抑制其翻译。miRNA具有功能多样性的特点,研究miRNA的靶基因功能较为复杂,近些年随着TargetScan、miRBase等大型miRNA分析数据库的发展,方便了科学家进行miRNA靶基因预测。我们在第一章的研究结果表明,miR-26a-5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细胞中表达下调,且过表达miR-26a-5p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章目的是对miR-26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研究miR-26a-5p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的通路机制并进一步验证。方法1.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Targetscan数据库对miR-26a-5p的靶基因进行预测(http://www.targetscan.org/vert72)。2.利用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验证miR-26a-5p与PTEN的3’UTR是否存在互补结合关系。我们构建PTEN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双萤光报告载体pMIR-REPORTTM-PTEN-WT和pMIR-REPORTTM-PTEN-Mut,分别与 miR-26a-5p 模拟物(miR-26a-5pmimcs)以及阴性对照共同转染心肌细胞,观察各组萤光素酶活性的变化,从而验证PTEN是否是miR-26a-5p的靶基因。3.细胞培养、转染miRNA以及模拟缺氧/复氧模型(H/R):同第一章。4.细胞实验分组:4.1实验一分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1.转染 pMIR-REPORTTM-PTEN-WT+miR-26a-5p mimics 组。2.转染 pMIR-REPORTTM-PTEN-WT+miRNA control 组。3.转染 pMIR-REPORTTM-PTEN-Mut+miR-26a-5p mimics 组。4.转染 pMIR-REPORTTM-PTEN-Mut+miRNA control 组4.2实验二分组:1.对照组(Control group);2.缺氧/复氧组(H/R group)。4.3 实验三分组:1.miRNA control+H/R 组;2.miR-26a-5p mimic+H/R组;3.inhibitor control+H/R 组;4.miR-26a-5p inhibitor+H/R 组。5.qRT-PCR技术检测PTEN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TEN/PI3K/AKT蛋白表达量,方法类同第一章。结果1.Targetscan 预测 PTEN 是 miR-26a-5p 的靶基因。2.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转染了野生型PTEN-3’UTR和miR-26a-5pmimics的萤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P=0.0003);而共转染突变型PTEN-3’ UTR和miR-26a-5p mimics组与对照组相比萤光素酶活性无显着性差异(P>0.9999)。结果表明miR-26a-5p可直接与PTEN的3’ UTR作用。3.qRT-PCR检测H/R心肌细胞中PTEN基因含量,结果显示H/R组PTEN基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38)。Western Blot检测H/R心肌细胞中PTEN蛋白表达含量,结果显示H/R组PTE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4.通过心肌细胞转染,分别构建过表达miR-26a-5p组、敲低miR-26a-5p组以及相应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过表达miR-26a-5p显着下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提高了 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相反的,敲低miR-26a-5p显着上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 PI3K和AKT的表达水平(P<0.001)。结论及意义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2.过表达miR-26a-5p可以通过与PTEN的3’UTR结合而负性调控PTEN蛋白表达,PTEN受抑制后反向激活PI3K/AKT通路,达到抗心肌细胞凋亡目的,从而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通过研究miR-26a-5p具体调控机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有助于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第三章miR-26a-5p在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目的在之前的研究中,我们通过体外实验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模型,发现H/R组心肌细胞凋亡率增高,miR-26a-5p在H/R组心肌细胞中表达下降,过表达miR-26a-5p减轻了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同时发现PTEN是miR-26a-5p的靶基因,miR-26a-5p通过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在这一章中,在小鼠体内心脏实验中,我们进一步验证miR-26a-5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否会有相同的影响。方法1.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C57BL/6小鼠麻醉后取仰卧位,气管插管后连接动物呼吸机,小鼠四肢通过电极连接到心电图仪。碘伏消毒胸前区后,第三和第四肋间行开胸手术。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距离左心耳下缘1-2mm处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进行结扎,发现明显的ST段抬高时表示结扎成功,阻断血流后30分钟,缝合线被释放,冠状动脉重新恢复血流,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成功。在假手术组中,缝线只穿过小鼠的心脏,不进行结扎。2.小鼠心肌转染:构建腺相关病毒AAV9-miRNA载体,8周龄C57BL/6小鼠随机分组后,通过尾静脉注射AAV9-miRNA-26a-5p或AAV9-control构建转染模型。3.动物实验分组3.1实验一分组:1.假手术组(Shamgroup);2.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 group)。3.2 实验二分组:1.miRNA control+I/R 组;2.miR-26a-5pmimic+I/R组;3.inhibitor control+I/R 组;4.miR-26a-5p inhibitor+I/R 组。4.TTC-Evans blue双染法检测各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5.流式细胞学技术测定动物实验中各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6.实时萤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miR-26a-5p、PTEN含量。7.Western Blot 实验检测 cleaved caspase-3、PTEN、PI3K、AKT 的表达。结果1.Evans blue/TTC染色观察I/R组小鼠的心肌梗死面积大于对照组(P=0.0058)。流式细胞学技术显示I/R组小鼠心肌组织中心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R组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是40.24%,对照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为8.83%,差异明显。Wesetern Blot检测显示I/R组小鼠心肌cleaved caspase-3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5)。2.qRT-PCR方法检测结果显示I/R组小鼠心肌细胞中miR-26a-5p的表达量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01)。3.q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转染小鼠心肌中miR-26a-5p的表达,结果显示转染miR-26a-5p mimic小鼠心肌中miR-26a-5p的水平明显升高;而转染miR-26a-5p inhibitor 小鼠心肌中 miR-26a-5p 含量明显降低(P<0.01)。Evans blue/TTC染色观察发现过表达miR-26a-5p显着减少了小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受抑制miR-26a-5p组小鼠心肌I/R后梗死面积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4.qRT-PCR检测发现I/R组小鼠心肌PTEN基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8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R组心肌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在小鼠I/R损伤模型中,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iR-26a-5p显着下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提高了 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相反的,抑制miR-26a-5p组显着上调了 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 PI3K和AKT的蛋白表达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及意义1.与正常对照相比,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中,心肌细胞凋亡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量升高,缺血再灌注组织中miR-26a-5p的表达明显下降;miR-26a-5p的过表达减轻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而miR-26a-5p低表达可以增加心肌凋亡来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2.体内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缺血再灌注组织中PTEN基因及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TEN 是 miR-26a-5p 的靶基因;miR-26a-5p 可以通过 PTEN/PI3K/AKT 通路调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我们体内实验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miR-26a-5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控作用和机制,为开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新的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新的治疗手段提供实验基础。

徐海南[3](2020)在《经局部缺血后适应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预后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在心肌再灌注前予以局部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处理,了解患者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Soluble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sFas)及可溶性凋亡因子配体(Soluble factor related apoptosis ligand,sFasL)浓度变化和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探讨患者预后的变化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5月1日以来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科就诊,确诊为STEMI,并行急诊PCI术治疗的患者90例,根据是否经IPOC干预及其干预时限,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n=30);IPOC45s组(n=30)和IPOC60s组(n=30)。其中,常规组直接行PCI术;IPOC45s组:导丝通过罪犯血管病变,在重新恢复血流的1分钟内,将预扩球囊位于罪犯血管病变上游实施低压(46个标准大气压)扩张充气45s/放气45s,重复3个周期;IPOC60s组,操作方法同IPOC45s组,但每次充气或放气持续时间均为60s。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既往史、术前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以及患者胸痛时间、门球时间(Door to balloon,D2B)、冠脉造影等临床资料。观察所有患者术前0h至术后72h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浓度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观察术后1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术后1月、3月、6月、1年超声心动图下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术前、术后0h、术后24h、术后48h血清sFas及sFasL浓度变化。术后随访1年,了解患者MACE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心绞痛、非致死性再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反复住院、非致死性心律失常等)。结果:1.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史、术前血脂、血糖、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K-MB水平、胸痛时间、门球时间、冠脉造影相关资料、术后用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三组患者血清sFas浓度比较:术前、术后0h及术后24h三组患者血清sFas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h,与常规组相比,IPOC60s组和IPOC45s组患者血清sFas浓度均明显降低[(20.50±12.68)ng/ml、(35.00±19.78)ng/ml vs(57.35±30.8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POC60s组患者血清sFas浓度较IPOC45s组患者血清sFas浓度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血清sFasL浓度比较:术前、术后0h及术后24h三组患者血清sFas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h,与常规组相比,IPOC60s组和IPOC45s组患者血清sFasL浓度均明显降低[(22.91±14.77)ng/ml、(40.66±30.82)ng/ml vs(63.21±34.70)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IPOC60s组患者血清sFasL浓度较IPOC45s组患者血清sFasL浓度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血清CKMB曲线下面积比较:与常规组相比,IPOC60s组和IPOC45s组患者血清CKMB曲线下面积明显下降[(4548.68±2182.85)、(5410.92±2514.06)vs(7090.57±3770.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POC60s组与IPOC45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术后1h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情况比较:与常规组相比,IPOC60s组和IPOC45s组患者术后1h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明显增多(23、22vs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IPOC60s组与IPOC45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超声心动图下LVEF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6月,IPOC60s组、IPOC45s组患者LVEF值均高于常规组[(63.85±6.75)、(59.28±8.27)vs(54.67±9.76),均P<0.05],且IPOC60s患者LVEF值较IPOC45s组增高更明显(P<0.05);术后1年IPOC60s组、IPOC45s组患者LVEF值均高于常规组[(66.00±6.81)、(60.41±10.85)vs(56.07±10.97),均P<0.05],但IPOC60s组与IPOC45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随访1年,与常规组相比,IPOC60s组和IPOC45s组患者出现非致死性心力衰竭的情况均明显减少(2、4vs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POC60s组患者出现心绞痛的情况明显低于IPOC45s组和常规组(2vs 8、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再发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情况三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均P>0.05);随访期间,未曾出现因心衰、再发心梗、恶性心律失常等原因所致的死亡事件。结论:1.经IPOC的心肌再灌注治疗能明显改善STEMI患者1年内的预后,主要表现在非致死性心力衰竭和心绞痛明显减少;2.影响机制可能与IPOC能抑制心肌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有关;3.干预60秒的时限可能较45秒效果更显着。

周桐[4](2020)在《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测定双参通脉颗粒干预心肌缺血再灌注造模后的大鼠血清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及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变化,然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大鼠心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探讨双参通脉颗粒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细胞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验证双参通脉颗粒治疗此类心血管疾病的有效作用,并为临床推广此类中医药疗法治疗疾病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制备院内中药制剂双参通脉颗粒。将大鼠随机分为六组:对照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高剂量组,每组十只大鼠。其中西药组予合心爽,中药组予不同剂量的双参通脉颗粒,每日1次进行药物灌胃,其余两组予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两周。之后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对大鼠进行造模手术,其中对照组只做开胸手术不做结扎手术,从而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从大鼠腹主动脉采集血清,分别按照VCAM-1及IL-1β的试剂盒要求,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指标含量,并用HE染色法制作心肌组织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结果:1.VCAM-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用药组VCAM-1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用药组V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组VCAM-1水平下降(P<0.05);2.IL-1β: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各个用药组IL-1β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个用药组IL-1β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中药低剂量组相比,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组IL-1β水平下降(P<0.05);3.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模型组大鼠细胞核肿胀变圆,心肌间质水肿,组织间隙增宽。中药组大鼠胞核未见明显肿胀,间质水肿减轻,心肌细胞排列较为致密整齐。结论: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大鼠血清中VCAM-1及IL-1β含量明显升高;2.双参通脉颗粒能够降低大鼠血清中VCAM-1及IL-1β的水平,且在一定范围内与药物剂量成正相关;3.双参通脉颗粒能保护心肌组织及细胞的结构,可能的机制是由于降低了大鼠VCAM-1及IL-1β水平。

曾朝东,梁思宇,林嘉隆,吴浩龙[5](2019)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缺血预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缺血预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7至2018年收治的102例STE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缺血预适应表现分为缺血预适应组(n=44)和无缺血预适应组(n=58),均接受PCI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院内预后指标、心肌损伤指标。结果:缺血预适应组患者SA、SB、AVB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无缺血预适应组更低(均P<0.05),两组PVT、VF、AIR、VP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缺血预适应组患者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P<0.05),缺血预适应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指标水平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均P<0.05)。结论:PCI术前缺血预适应可减少STEMI患者再灌注时心律失常发生率,减轻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高杰[6](2019)在《PL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缺血后适应对其调控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atelet-leukocyte aggregation,PL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MIRI)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PLA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 oning,IPost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PLA水平的调控作用,以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选取30只健康雄性大鼠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个组,每组10只。精确称重,并根据大鼠的体重腹腔内注射戊巴比妥钠。充分麻醉后,切开气管,插入气管插管以动物呼吸机辅助呼吸。在大鼠呼吸稳定后,分离右颈动脉,结扎动脉远端,夹住近端颈总动脉,在结扎和夹闭中间切开。将聚乙烯管插入切口内,远端夹闭,留置以备用。胸骨旁开胸,切开皮肤,逐层分开胸部肌肉,打开肋骨、心包,充分暴露心脏,找到左主干。将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分离,并在前降支上1/3处穿线,通过夹闭-松解前降支的方法来构建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结扎30min后,剪断结扎线并恢复血流再灌注。实验分组:(1)假手术对照(Sham)组:打开胸腔,分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其下方穿一缝合线,但不结扎,旷置30min。(2)缺血再灌注(I/R)组:打开胸腔,分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其下方穿一缝合线,结扎30min,并在缺血结束后维持再灌注3h。(3)缺血后适应(IPostC)组,开胸并分离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其下方穿一缝合线,并结扎30min,在缺血结束后、再灌注前,通过反复3次夹闭-松解冠状动脉前降支,实现心肌60s再灌注和60s缺血后,保持再灌注3h。通过颈动脉抽取血液,进行下一步检验。使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I(TnI)试剂盒来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在基础状态、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再灌注60min及再灌注3h检测PLA表达水平;在再灌注3h后取出心脏,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梗死面积以梗死区体积与左室总体积之间的比值来表示。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各组PLA表达水平比较与Sham相比,I/R组及IPostC组的PLA表达水平在心肌缺血后的各时间节点明显升高(P<0.05);I/R组的PLA表达水平在不同时间节点,持续上升(P<0.05);IPostC组的PLA表达水平在基础状态、缺血30min及再灌注30min时逐渐上升,在再灌注60min和3h时逐渐下降(P<0.05);与I/R组相比,IPostC组在再灌注60min和3h时PL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2.各组CK-MB水平比较与Sham组相比较,I/R组(257.38±53.12 vs 166.02±33.26)及IPostC组(637.31±43.99 vs 166.02±33.26)的CK-MB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IPostC组的CK-MB水平明显降低(257.38±53.12vs 637.31±43.99)(P<0.05)。3.各组TnI水平比较与Sham组相比较,I/R组(19.67±0.66 vs 7.79±0.54)及IPostC组(10.05±0.81 vs 7.79±0.54)的TnI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I/R组相比较,IPostC组的TnI水平明显降低(10.05±0.81 vs 19.67±0.66)(P<0.05)。4.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比较与Sham组相比较,I/R组(0.00±0.00 vs 40.17±1.77)及IPostC组(0.00±0.00 vs 16.68±2.06)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增大(P<0.05);与I/R组相比较,IPostC组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16.68±2.06 vs40.17±1.77)(P<0.05)。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PLA水平的升高。高水平PLA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不良的新指标。(2)IPostC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机制,可能通过抑制PLA的表达,降低CK-MB、TnI水平,减轻心肌梗死面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秦伟彬[7](2019)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估中药复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影响,为心血管疾病介入术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抽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瓜蒌薤白半夏汤结合前列地尔组(GQZ组)、瓜蒌薤白半夏汤组(GLZ组)、前列地尔组(QLZ组)。三组患者入院明确诊断后均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营养心肌、抑制心肌重塑等常规治疗,GQ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并于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实20g、薤白10g、半夏10g、茯苓10g、丹参15g、党参15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炙甘草10g,剂型均为免煎颗粒),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QLZ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20ug+生理盐水100ml静脉内缓慢静注,2次/日,术前30min开始应用至术后第7天;GLZ组患者术前30min开始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每日一剂,水冲100ml,术后坚持服用3个月。分别记录三组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疗效观察指标有心脏功能、术后3个月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中医证候评定、心电图ST段回落评估、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后TIMI帧计数、心肌灌注评价、肌钙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等心肌微循环状态评估指标。最后汇总资料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0例,其中终止试验1例,试验脱落2例,最终纳入完成试验者共计87例,分别为GQZ组29例、QLZ组28例、GLZ组30例。结果显示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术后三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三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93±3.68VS 55.03±4.48 VS 56.29±5.07)%,P<0.05,而GLZ组与QLZ组两组组间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0.48,P=0.91);术后3个月SF36量表评估结果显示三组研究对象在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活力、社会功能以及精神健康七个方面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显示除了QLZ组在心悸方面(P=0.06),其它各组在胸闷方面、胸痛、心悸、身体困重感、舌苔方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心电图ST段回落方面,GQZ组术后ST段回落明显较好,ST段回落>70%的患者较其它两组多(P=0.048),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6);心肌灌注评价,GQZ组术后的MBG分级达到MBG 3级的患者所占比例比QLZ组、GLZ组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7),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2);心脏标志物方面,三组患者cTnI、CK-MB达到峰值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在cTnI、CK-MB达到峰值时间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85 VS P=0.21),且从各组患者cTnI水平变化趋势来看,GQZ组患者在到达峰值后下降趋势明显快于其它两组;TIMI血流分级评估,GQZ组术后的TIMI3级获得率比其它两组高(P=0.048),而QLZ组、GLZ组患者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CTFC评估,GQZ组效果优于其它两组,且GLZ组疗效同样优于QLZ组;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结合前列地尔对于改善痰瘀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状态有显着疗效。

覃松柏[8](2019)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及预后情况,观察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其中以发生心肌缺血预适应的100例建立IP组,以未发生心肌缺血预适应的100例建立非IP组。对两组患者均予以尿激酶150万U+100 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30 min,6 h后,每12 h予以1次低分子肝素5 000 U进行治疗,持续用药7 d。结果 IP组患者心肌酶峰值相比于非IP组患者显着更低,LVEF相比于非IP组显着更高,冠状动脉再通率以及再灌注再通的时间、预后情况相比于非IP组均显着更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存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状态的心肌梗死患者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当中的疗效相比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状态患者效果更显着。

李武[9](2019)在《“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文中提出通过对按法文献回顾研究,从古代理论论述、现代临床应用和实验探索来分析按之则热气至的基本内涵。《黄帝内经》中基于先秦两汉时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确立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框架,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一步将理论用于临床实践,隋唐时期结合再次积累的临床实践对理论升华,宋金元时期将理论机制进一步深挖,明清时期理论和临床实践快速发展。此理论从实践中产生,经历了数次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提升,是一个拥有丰富内涵的推拿理论。现在推拿的临床工作者结合中医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理论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继续用于临床实践,将行气、活血、温经、散寒、补虚为主的作用应用到伤科、内科、妇科、儿科的各种疾病的治疗。推拿的科研工作者,基于按法的临床效果,从人体生理、病理及细胞分子机制各个方面探索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通过梳理古代文献中对按法操作记载,按法力量的大小、操作方向和作用方式是首要考虑的因素,手指温度是按法发挥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拇指外形和质地也是与按法作用效果有关。设计一个符合中医特色的按法刺激器,除了力学原理之外,必须要充分认识人操作手法的特性。我们在设计时,既分析了按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也充分考虑按法所包含的人体因素。按法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主要涉及到力量的大小和方向的控制,以及作用方式的选择。人操作按法的特性主要有拇指的外形和质地,以及指腹的温度。目的:1.探索指按法力度和拇指温度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2.观察指按法的不同力度、不同停留时间、不同操作总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规律;3.观察不同指按法参数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探索指按法力量、操作时间、频率的最佳参数组合;4.观察指按法的不同操作方式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探索指按法热效应最佳操作方式。方法:1.24名志愿者分为三组,分别以拇指指腹直接按压(温度+压力)、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温度)、拇指带隔热套按压(压力)其左侧心俞穴,观察按压前后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拇指温度和力度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验证古人提出按法操作“爪苦手毒”的科学性;2.24名志愿者分为三组,以指按法按压其左侧心俞穴,分别以不同力度(极轻度、轻度、中度、重度、超重度)、不同停留时间(2s、4 s、6 s、8 s、10 s)、不同总按压时间(2.5min、5 min、7.5 min、10 min、15 min)按压,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与按法热效应的量效关系;3.正交试验筛选按法热效应最佳参数:参考前部分实验及文献选定按法参数,即力量(1.5kg、2.0Kg、2.5Kg)、频率(7.5次/分、10.0次/分、15.0次/分)、操作时间(2.5min、5min、7.5min),然后按照L9(34)正交表规定的试验顺序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6名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中医按法刺激器按压其左侧心俞穴,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热效应最佳的参数组合;4.17名志愿者为受试对象,用中医按法刺激器分别以有节奏的按压(第2.3部分最佳参数)、持续按压(第2.3部分最佳的力度和总按压时间,停留时间为1min),观察其穴位局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热气至”效应最佳的按法刺激方式。结果:1.拇指指腹直接按压后温度升高2.33℃,拇指指腹紧贴皮肤温度升高1.94,拇指指腹隔热按压后温度升高1.47℃;2.不同力度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1.88±0.64、2.05±0.68、2.25±0.59、2.35±0.61、2.32±0.69,按压后15min温度变化分别是-0.11±0.11、0.03±0.14、0.59±0.58、1.38±0.70、2.09±0.98;不同按压时间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1.94±0.37、2.33±0.29、2.49±0.31、2.51±0.39、2.41±0.55,按压后15min温度变化分别是0.53±0.49、0.33±0.30、0.52±0.33、0.55±0.38、0.76±0.36;不同停留时间按压后即刻温度变化分别是2.21±0.48、2.37±0.46、2.26±0.51、2.33±0.57、2.47±0.47;3.在力量、操作时间和频率三个因素中,不同力量对温差的影响有显着性差异(F=32.843,P<0.05)且力量2.5kg对其影响最显着;不同操作时间对温差的影响有显着性差异(F=54.102,P<0.05)且操作时间7.5min对其影响最显着;频率对温差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81,P>0.05);4.节律性按压对温差的影响优于持续性按法(P<0.05),但持续时间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拇指压力和拇指温度对热效应均有影响,两者组合的热效应最佳;2.(1)随着按压力度的增加,按压后即刻温度升高值也增加,到中度力度温度升高2.25℃,接近平稳,但随着按压力度的增加,热效应的持续时间增长;(2)随着按压时间的延长,按压后即刻温度升高值也增加,到7.5 min时温度升高了2.49℃,接近平稳;(3)不同停留时间对局部温度的影响差异不大;3.对温差影响较大的按法参数为力量与操作时间。最佳热效应参数组合为力量2.5kg,操作时间7.5分钟,频率10次/分;4.节律性按压的局部热效应优于持续性按压。目的:1.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兔心肌损伤的影响;2.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兔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和HSP70含量的影响;3.观察按压心俞穴对MIRI模型RISK通路相关激酶的影响;方法:通过结扎冠脉左前降支40min后再恢复供血3h复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中医按法刺激器按压心俞穴为干预手段,以按压大杼穴为对照,设置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在实验前给予造模处理,假手术组只做开胸,不结扎冠脉,模型成功后分别给予D、E两组按压心俞穴和大杼操作方法。结扎前、结扎后10min和再灌注2h分别做心电图观察ST抬高情况;结扎前、再灌注3h后分别心脏采血检测血清CK-MB、c Tn I含量;再灌注3h后处死,一部分兔取心脏标本做HE染色和Akt、p-Akt、ERK1/2、p-ERK1/2、PI3K、p-PI3K和HSP70免疫组化,另一部分兔取左前降支结扎下方梗死区心肌组织标本做腺苷含量,以及Akt、p-Akt、ERK1/2、p-ERK1/2、PI3K、p-PI3K和HSP70蛋白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心电ST段在结扎后均抬高,再灌注后均回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有血清c Tn I升高,模型组升高幅度最大;三组均有血清CK-MB升高,模型组升高最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缺血心肌组织腺苷含量均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HSP70表达均增加,按压心俞和按压大杼组增高幅度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模型组、模型+按压心俞组、模型+按压大杼组均能提高免疫组化和WB蛋白检测的p-PI3K/PI3K、p-Akt/Akt、p-ERK/ERK比值,按压心俞和按压大杼提高的更加明显,其中按压心俞组对免疫组化的p-Akt/Akt比值提高更大,按压大杼对蛋白WB检测的p-ERK/ERK比值提高更大。结论:1.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2.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产生HSP70蛋白发挥心肌保护效应;3.按压心俞和大杼均能通过诱发内源性触发物质腺苷来激发RISK通路发挥心肌保护效应。

王田姣[10](2009)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单支动脉闭塞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统计有心绞痛病史组(48例,A组)与无心绞痛病史组(38例,B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发病12h内及1224h行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的心律失常、泵功能、心源性休克、临床死亡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心衰、心肌梗死后心绞痛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PK、急性期及发病后4周LVEF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效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可能为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二、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抑制miR-760-3p对H2O2诱导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1.1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概念及病理生理学
    1.2 miRNA生物学
    1.3 miRNA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研究进展
    1.4 PI3K/AKT信号通路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实验试剂
        1.2 主要实验试剂详细配置
        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1.4 各种实验用品的准备
    2 研究方法
        2.1 H9c2细胞培养及处理
        2.2 H9c2细胞转染
        2.3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4 TUNEL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2.6 RT-PCR检测miR-760-3p相对表达情况
        2.7 Western Blot检测
    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1 过氧化氢对H9c2细胞活力影响
    2 miR-760-3p在过氧化氢诱导H9c2细胞损伤中表达增加
    3 构建miR-760-3p低表达模型
    4 抑制miR-760-3p对过氧化氢导致H9c2细胞凋亡影响
    5 抑制miR-760-3p可能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缓解过氧化氢诱导的H9c细胞凋亡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编码RNA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miR-26a-5p在缺氧/复氧心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调控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二章 miR-26a-5p调控PTEN/PI3K/AKT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第三章 miR-26a-5p在缺血再灌注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调控机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创新性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英文全文

(3)经局部缺血后适应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预后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主要设备和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急诊PCI术
        2.3.2 研究资料的收集
        2.3.3 具体观测指标
        2.3.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冠脉造影相关数据比较
    3.3 三组患者术后用药情况比较
    3.4 三组患者血清sFas、sFasL浓度比较
        3.4.1 三组患者血清sFas浓度比较
        3.4.2 三组患者血清sFasL浓度比较
    3.5 三组患者血清CK-MB浓度曲线下面积比较
    3.6 三组患者术后1h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情况比较
    3.7 三组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3.8 三组患者随访1年后MACE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局限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缺血后适应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缺血预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监测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2.2 PCI术后的预后情况比较
    2.3 心肌损伤指标比较
3 讨论

(6)PL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缺血后适应对其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的分组
        2.2 PLA的测定
        2.3 心肌损伤标志物的测定
        2.4 心肌梗死面积的测定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中医病理产物在冠心病中研究进展
        1.1 中医“痰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1.2 中医“瘀邪”在冠心病的病理内涵
        1.3 痰瘀型胸痹的现代研究
    2、中医对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3、冠心病心肌微循环的治疗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基于循证医学对“化瘀祛痰”类中药改善胸痹PCI术后微循环的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2 文献检索结果
        4.3 Meta分析结果
        4.4 讨论
第二部分:临床实验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5 试验方法
        1.6 观察项目
        1.7 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3、讨论
        3.1 立法思想
        3.2 组方解析
        3.3 前列地尔在改善微循环的研究
        3.4 “瓜蒌-薤白”与前列地尔在心肌缺血预适应的相关性研究
        3.5 心肌微循环的现代研究与中医“痰瘀”相关性
        3.6 “化瘀祛痰”在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研究
        3.7 心肌微循环的评估
    4、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痰瘀型胸痹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量表
    附表2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冠心病心肌微循环障碍诊疗新进展概述
    1、发生机制
    2、主要评估方法
        2.1 冠脉造影
        2.2 血管内多普勒超声技术
        2.3 微循环阻力指数
        2.4 心脏磁共振显像
        2.5 心脏核磁灌注成像
    3、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改善方法
        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3.2 中医药治疗
        3.3 其他
    4、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冠脉再通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近期预后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 讨论

(9)“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源流和应用探析
    1. 古代医家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探讨及贡献
        1.1 先秦两汉时期积累了丰富临床经验,奠定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基础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将按之则热气至理论进一步丰富发展
        1.3 隋唐时期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和实践得到规范发展
        1.4 宋金元时期再次全面总结内经以来的按法理论
        1.5 明清时期是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
    2. 现代推拿临床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应用
        2.1“按之热气至”能温经散寒,可治疗寒邪导致的经脉促急、经筋拘挛.. 62.2“按之热气至”能温阳补虚,可治疗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症
        2.2“按之热气至”能温阳补虚,可治疗气血不足、肝肾亏虚的病症
        2.3“按之热气至”能行气活血,可治疗经脉闭阻、气滞血瘀的痛疼
        2.4“按之热气至”能舒筋活络,可治疗急慢性损伤导致的筋伤
        2.5“按之热气至”能调和气血,可治疗脏腑气血不和的病症
        2.6“按之热气至”能通经络止痛,可治疗经络不通的各型疼痛
    3.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实验研究
    4. 讨论
        4.1 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在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中逐步形成
        4.2 现代推拿临床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的实践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指导.. 124.3 用现代科学阐释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是实验研究的重点
        4.3 用现代科学阐释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是实验研究的重点
第二部分 指按法操作要素分析及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
    1. 指按法操作要素探索
        1.1 力量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方式是指按法操作首要考虑的因素
        1.2 手指温度是指按法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1.3 按摩头模拟手指外形和质地是保留指按法特色的重要途径
        1.4 指按法操作的力和时间参数收集及分析
    2.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
        2.1 如何实现按法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方式的控制
        2.2 按摩头如何模拟人拇指的温度
        2.3 如何保证按摩头拥有人拇指的外形和质地感
    3. 讨论
        3.1 研发中医按法刺激器必须要符合中医理论要求和特色
        3.2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必须要借助现代科技
        3.3 中医按法刺激器的研发有助于推拿学科发展
第三部分 指按法操作参数与热效应之间的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对象
        1.1.2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拇指指腹操作温度和压力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1.2.1.1 分组
        1.2.1.2 各组操作方法
        1.2.1.3 观察指标
        1.2.1.4 实验步骤
        1.2.1.5 技术路线
        1.2.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1.2.2.1 分组
        1.2.2.2 各组操作方法
        1.2.2.3 观察指标
        1.2.2.4 实验步骤
        1.2.2.5 技术路线
        1.2.3 按之则热气至操作的最佳组合参数
        1.2.3.1 分组
        1.2.3.2 各组操作方法
        1.2.3.3 观察指标
        1.2.3.4 实验步骤
        1.2.3.5 技术路线
        1.2.4 有节律的按压和持续性按压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1.2.4.1 分组
        1.2.4.2 各组操作方法
        1.2.4.3 观察指标
        1.2.4.4 实验步骤
        1.2.4.5 技术路线
        1.2.5 实验环境及技术控制
        1.2.6 测量部位及检测方法
        1.2.7 统计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 拇指指腹操作温度和压力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2.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2.2.1 不同力度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2.2.2 不同停留时间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2.2.3 不同总操作时间按压对心俞穴温度变化的影响
        2.2.4 不同总时间和力度按压后即刻和 15min心俞穴温度变化情况
        2.3 按之则热气至操作的最佳组合参数结果
        2.3.1 按法L_9(3~4)正交试验结果
        2.3.2 按法力量、操作时间、频率主效应方差分析结果
        2.4 有节律的按压和持续性按压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
        2.4.1 节律按法与持续按法不同时间点的局部热效应比较
        2.4.2 节律按法与持续按法热效应持续时间的比较
    3.讨论
        3.1 按压力量和拇指温度是指按法产生热效应的重要因素
        3.2 按压力度、停留时间、总操作时间对按法热效应的影响不同
        3.3 指按法最佳压力、时间、频率组合参数
        3.4 节律性按压是指按法热效应的最佳刺激方式
第四部分 按压心俞对MIRI模型兔心肌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中医按法刺激器、兔子按摩台
        1.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4 主要器械
        1.2 方法
        1.2.1 动物分组
        1.2.2 模型制作
        1.2.2.1 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方法
        1.2.2.2 造模评价
        1.2.3 干预方法
        1.2.3.1 腧穴选择与定位
        1.2.3.2 按压操作方法
        1.2.4 实验步骤
        1.2.5 实验技术路线
        1.2.6 检测指标
        1.2.6.1 心肌组织形态检测
        1.2.6.2 心肌损伤的指标
        1.2.6.3 梗死区心肌相关蛋白含量Western Blot检测
        1.2.6.4 梗死区心肌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1.2.6.5 心肌细胞保护蛋白HSP70 检测
        1.2.6.6 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含量检测
        1.2.6.7 心电图检测
        1.2.7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组兔心电图ST段抬高情况
        2.2 各组兔心肌损伤指标血清含量情况
        2.3 各组兔心肌组织病理学情况
        2.4 各组兔梗死区心肌组织腺苷含量情况
        2.5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RISK激酶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2.5.1 PI3K及P-PI3K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2.5.2 Akt及p-Akt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2.5.3 ERK及p-ERK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2.6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HSP-70 表达的免疫组化检测情况
        2.7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RISK激酶表达的W-B检测情况
        2.7.1 PI3K及p-PI3K蛋白的表达情况
        2.7.2 AKT及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
        2.7.3 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情况
        2.8 各组兔心肌梗死区HSP-70 表达的W-B检测情况
    3. 讨论
        3.1 按压心俞穴和大杼穴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对心肌的损伤
        3.2 按压心俞和大杼穴可通过增加HSP70 表达来保护缺血心肌
        3.3 按压心俞和大杼穴能激活RISK通路发挥缺血后适应效应
        3.4 心俞和大杼穴按压均可产生“热气至”效应
第五部分 全文讨论
    1. 按法的作用机制研究有利于规范推拿操作和解释推拿治病的科学性
    2. “按之则热气至”是中医传统理论对按法作用机制的阐述
    3. 现代医学对“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实质的认识
        3.1 按法在体表操作产生的作用效果属于机械性刺激
        3.2 现代医学对按法刺激后局效应的认识
        3.3“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包含按法的局部效应和远端效应
        3.4“按之则热气至”效应对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效应认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医按法刺激器附图
    附录B 热效应红外检测图
    附录C 各组心电图图
    附录D 各组免疫组化图
    附录E 各组Western-Blot蛋白
    附录F 正文第四部分实验过程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学习及获奖情况
    发表论文
    主持和参与科研
    交流学习
    获奖情况

(10)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单支动脉闭塞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2.2 两组患者梗死范围比较及左室射血分数比较
3 讨论

四、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抑制miR-760-3p对H2O2诱导H9c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仲红艳. 扬州大学, 2021(08)
  • [2]miR-26a-5p通过调控PTEN/PI3K/AKT信号通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研究[D]. 邢小卫. 山东大学, 2020(08)
  • [3]经局部缺血后适应的心肌再灌注治疗对STEMI患者预后影响及机制探讨[D]. 徐海南. 南华大学, 2020(01)
  • [4]双参通脉颗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VCAM-1及IL-1β的影响实验研究[D]. 周桐.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前缺血预适应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影响[J]. 曾朝东,梁思宇,林嘉隆,吴浩龙.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06)
  • [6]PLA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缺血后适应对其调控作用[D]. 高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7]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的研究[D]. 秦伟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J]. 覃松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10)
  • [9]“按之则热气至”理论内涵及效应机制探讨[D]. 李武.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
  • [10]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老年单支动脉闭塞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 王田姣.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9(06)

标签:;  ;  ;  ;  ;  

心肌缺血预处理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