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机制(附63例分析)

眩晕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机制(附63例分析)

一、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权[1](2020)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36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择同期在巩义市中医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敏使朗联合甲钴胺片治疗,1个月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症状改善明显,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显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严达菲[2](2020)在《邵氏护颈操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邵氏护颈操对非急性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提供有效的防治方法。方法:选取64例江苏省中医院推拿科门诊、病房就诊经治疗后处于非急性期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组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邵氏护颈操(两手托天、开弓射雕、擎天立地、左顾右盼、耸摇双肩、扩胸拢胛)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颈部旋转、颈部倾斜、颈部弯曲、肩部摇摆)干预,连续干预3月。观察干预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干预前、干预后半月、干预后1月、干预后3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并对积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总分、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总分均有改善,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干预后两组间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各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半月、1月、3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逐渐下降,其中干预半月、1月时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预3月时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干预前后差值均值大于对照组。结论:常规康复锻炼操与邵氏护颈操均能改善患者症状发作时的程度和发作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短期内两组干预效果相似,长期干预效果则邵氏护颈操优于常规康复锻炼操。

张玲[3](2020)在《基于颈椎病疗效分析论颈椎病症状改善与影像学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受颈椎病困扰的人越来越多,本次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比动伸推拿与临床常用治疗方法电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探讨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作用机制。椎间盘突出一直被认为是颈椎病的根本原因,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上利用影像学资料与颈椎病症状量表的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探讨颈椎间盘突出与颈椎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探讨颈椎病疗效的作用机制,以把握临床防治方向,并为疗法的拓展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患者,患者来源于2019年5月-2020年1月期间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推拿门诊及针灸门诊就诊的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动伸推拿治疗组与电针对照组,每组各30例。疗程为:前3天每天治疗1次,后隔天1次,1次约计20min,共治疗7次。治疗前后给予颈椎病简式疼痛MPQ问卷(该问卷由疼痛分级PRI指数、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现时疼痛PPI指数三个量表组成),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治疗结束后予疗效评定。利用统计软件比较治疗前后各评分量表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两种疗法治疗颈椎病的差异。结果:1.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和病程分布比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组内自身前后比较:经治疗,治疗组的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P<0.01,P<0.01);对照组的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与治疗前比较也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1,P<0.01,P<0.01),表明两种疗法治疗颈椎病均有显着疗效。表明动伸推拿和电针在减轻颈椎病患者疼痛感觉、疼痛情绪、疼痛程度、现时疼痛,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手功能,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上均有显着疗效。3.组间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组间存在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P<0.05,P<0.05),表明两组各方面的疗效均存在显着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田中靖久颈椎病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5,P<0.05,P<0.01),表明动伸推拿和电针在减轻颈椎病患者疼痛感觉、疼痛情绪、疼痛程度、现时疼痛,改善颈椎病患者症状、体征、手功能,提高工作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疗效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等级分布有显着差异性(P<0.05),治疗组治愈率(50%)显着高于对照组(13.3%)(P<0.01),表明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治愈率较对照组高,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疗效优于电针法。结论:动伸推拿与电针治疗颈椎病均有显着疗效,动伸推拿较电针在整体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工作质量方面更具优势,动伸推拿优于电针,其临床治愈率显着高于电针,疗效更突出研究二:颈椎间盘突出与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对随机分组为动伸推拿组的30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与整体治疗结束后提供MRI检查,由专业医师根据影像学资料对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评估,使用Pfirrmann分级评分法,将分级转换为对应数字进行记录。运用自身对照方式,比较治疗前后颈椎间盘突出变化的情况,并结合患者治疗前后PRI指数、VAS评分、PPI、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的改变,分析其与Pfirrmann分级评分的相关性,以探讨颈椎间盘突出与颈椎病的相关性,分析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结果:1.30例患者中16例患者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积分经动伸推拿后数值无变化,动伸推拿治疗后Pfirrmann分级积分下降的病例8例,积分上升的6例,变化值在1-2分。2.治疗前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积分比较:治疗前后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经治疗患者椎间盘突出情况无显着变化。3.治疗前后及差值: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的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与Pfirrmann分级评分均呈正相关(r>0),治疗前后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的差值与Pfirrmann分级的差值均呈负相关(r<0);但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与Pfirrmann分级评分的相关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Pfirrmann分级评分呈负相关(r<0);治疗前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的差值与Pfirrmann分级评分的差值呈正相关(r>0);其中,治疗后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与Pfirrmann分级的相关系数(r=-0.43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症状改善下,颈椎间盘突出程度也出现了减轻。余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治疗前及治疗后:颈椎病患者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与Pfirrmann分级评分呈负相关,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评分与Pfirrmann分级评分呈正相关,总体趋势上颈椎病患者病情越重,颈椎间盘突出也相对比较严重,但相关性较小。2.治疗前后的变化: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PRI指数、VAS评分、PPI指数差值与Pfirrmann分级评分差值呈负相关,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差值与Pfirrmann分级评分差值呈正相关,经治疗患者颈椎病病情显着好转后颈椎间盘突出程度无显着变化。说明颈椎病的治疗效果作用与直接改善骨性因素的关系很小,提示颈椎病的疗效机制与非骨性因素(颈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关系密切。

贺中原,梁欣洁,唐可,罗小辑,权正学,杨晓秋,黄伟,蒋电明,钟伟洋[4](2018)在《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文献分析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临床探讨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发展趋势。方法用电子检索方式来分析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1975-2016年所收录与颈椎源性眩晕手术治疗有关的文献,采用检索词主要为:"颈椎;眩晕;手术治疗"。采用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及数据库的分析功能用以分析数据特征。结合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进行颈椎源性眩晕手术的患者50例,治疗方法为颈前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根据CNKI学术期刊数据库1975-2016年所收录的文献中,检索到与颈椎源性眩晕手术治疗相关的研究共31篇文献,其数量处于上升趋势。总参考数77,总被引数318,总下载数3 504,篇均参考数2.48,篇均被引数10.26,篇均下载数113.03,下载被引比11.02。患者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健康调查简表评分(SF-36)、20分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方式主要为颈前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器植入植骨融合内固定为主。当颈椎源性眩晕保守无明显效果后,手术治疗亦为较好的选择,然而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才能确保手术疗效。

黄震[5](2018)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观察隔药灸脐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将60例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每周治疗2次,每次间隔2-3天,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对症治疗,隔日针刺1次,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以症状积分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变,分析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用隔药灸脐法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气血亏虚型眩晕症状有显着作用,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隔药灸脐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且疗效确切,方法简便,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单文亚[6](2018)在《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的临床疗效、对眩晕症状功能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0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伤病诊疗中心的60位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患者,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试验组给予导师张建福教授的化痰祛瘀经验方颈眩宁汤,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每次半副;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口服,3次/日,1片/次,三餐饭后30min温水送服;同时两组均给予旋牵提转复位手法,每周一次,连续治疗4周。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根据中医证候学评分标准、VAS评分标准、眩晕症状功能评分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打分,必须保证分数的真实性。由我院彩超室的老师对各位患者行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详细记录各动脉血流速度的值;然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基底动脉与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在治疗2周与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时,同样按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表进行打分,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早期及远期效果。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内的中医证候评分、VAS评分、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基底动脉和左右椎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和平均血流速度(Vm)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效;2治疗结束后,两组间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间基底动脉、左右椎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两组间眩晕积分与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眩晕积分、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经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因素P=0.000,表明两组在各自时间点上的眩晕积分与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为(P<0.05),说明两组在时间变化趋势上眩晕积分与眩晕症状功能总积分下降趋势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6试验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0%,经秩和检验进行临床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都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后AST、ALT、Cr两组间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优于敏使朗,能够明显改善眩晕症状、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头、颈项部疼痛;加快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及平均血流速度,提高大脑供血的作用。2颈眩宁汤在改善眩晕症状及眩晕症状功能方面早期起效较敏使朗相对较慢,但远期疗效突出稳定并优于敏使朗,并且安全有效。3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颈眩宁汤与敏使朗效果相当。

李黎[7](2017)在《一指禅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优化一指禅穴位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为推拿手法量化、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初步筛选出单个因素的较佳水平,再以单因素试验结果为基础按照L9(34)的正交表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一指禅穴位推拿施术于患者双侧风池穴,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眩晕症状和功能量表的评分值,并以眩晕改善指数为评价指标,对一指禅穴位推拿动力学参数-力量、频率、时间进行优化研究。经过单因素优化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筛选出一指禅穴位推拿抗眩晕效应的最佳动力学参数组合。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出的单个因素的较佳水平依次为:压力16N、时间9mmin、频率100次/分,正交试验得出各因素对眩晕改善指数的影响顺序为:A(力量)>C(频率)>B(时间),最佳参数组合为A3B2C2,即力量18.5N,时间9min,频率100次/分,利用最佳参数组合的一指禅穴位推拿手法对提高眩晕的改善指数最为显着。结论:动力学力量、时间、频率任意水平的匹配组合都可以改善眩晕的症状和功能;但不同水平的参数组合的一指禅穴位推拿手法改善眩晕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以力量18.5N,时间9min,频率100次/分的动力学参数组合为抗眩晕效应的最佳组合;盲目的加大一指禅穴位推拿的力度,延长操作时间、加快手法频率并不能提高手法抗眩晕效应。

孔文良[8](2016)在《针灸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灸结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及针灸结合口服中药组,两组均为30例,西药组选用口服倍他司汀及补液长春西汀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组选用针刺颈部俞穴为主结合辩证服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通过临床症状的改善、功能评估表评分及TCD指标等的变化评价其疗效。结果:临床疗效:针灸结合中药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西药组。颈性眩晕症状及功能评估表评分:两组在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针灸结合中药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明显高于西药组。椎-基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两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收缩期流速峰值(V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针灸结合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1.针灸结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在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显着。2.针灸结合中药天麻钩藤饮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炎性反应有关。3.针灸结合中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叠加了两种中医疗法的双重功效,不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在简便性、安全性、稳定性上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患者依从性良好,是中医治疗方案的优化组合,值得临床推广。

张欣琦[9](2016)在《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为主要评估手段,通过对比通督调任法针刺与常规取穴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拟为颈性眩晕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符合该课题纳入要求的颈性眩晕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实际完成课题实验共59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30例。治疗组以通督调任法为指导,通督取穴位风府、脑户、大椎、后溪(双),调任取穴位气海、中脘、列缺(双),结合辨证取穴。对照组按常规取穴法取颈椎夹脊(C4-7)、天柱(双)、风池(双)、百会、悬钟(双),辨证取穴同治疗组。两组皆留针0.5h,每隔lOmin以平补平泻捻转法运针。每天治疗1次,连续5天为一个疗程,第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开始第二个疗程。共进行两个疗程。采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及第2疗程结束时进行评分,其结果运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以验证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型及《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进行组间比较,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病例具有可比较性。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实际完成病例数30例,治疗前《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20.5分的有11例,20.5-30分的7例,>30分的有2例;治疗后分别为2例、2例、26例。使用Ridi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分析,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治疗后症状及生活心理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实际完成病例数29例,治疗前《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20.5分的有9例,20.5-30分的13例,>30分的有7例;治疗后分别为1例、9例、19例。使用Ridi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分析,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及生活心理情况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3.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分,其中提高<7分的有5例,提高7-14分的有9例,提高>14分的有16例;对照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其中提高<7分的有8例,提高7-14分的有20例,提高>14分的有1例;使用Ridit检验,治疗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较对照组大,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4.疗效比较: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10例,无效3例;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7例,有效12例,无效6例。经Ridit检验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督调任法针刺能改善颈性患者的眩晕情况及眩晕对其生活心理的影响,与常规取穴法相比,通督调任法针刺的临床疗效更为显着。

李贵强[10](2016)在《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及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我院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患者41例,其中男22例,女19例,男女比例为1.2:1;术前均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并分别在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进行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术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正常(<50分);交感神经症状20分评分、JOA评分、SF-36评分术后与术前相比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主观满意度评价优23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有效率85.36%。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后纵韧带切除以及重建颈椎稳定性、生理曲度治疗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二、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36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经颅多普勒(TCD)检测
        1.5.2 疗效评价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
    2.2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2.3 病案举例
3 讨论

(2)邵氏护颈操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本病概述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分型
        1.4 治疗方法
    2 现代医学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的认识
        2.1 机械刺激理论
        2.2 血管病变和血液流变理论
        2.3 颈交感神经刺激理论
        2.4 体液因子致病理论
    3 临床治疗
        3.1 药物治疗
        3.2 推拿治疗
        3.3 针灸治疗
        3.4 牵引治疗
        3.5 颈椎功能锻炼
        3.6 手术治疗及物理治疗
        3.7 联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终止试验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资料的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纳入病例一般情况
        3.2 两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比较
        3.3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置表评分比较
        3.4 相关性分析
        3.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邵氏护颈操的干预作用机制初探
        2.1 上下同治、筋骨并重
        2.2 理筋整复、滑利关节
        2.3 宽胸理气、行气活血
    3 干预结果及分析
        3.1 干预结果
        3.2 结果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颈椎病疗效分析论颈椎病症状改善与影像学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一、颈椎病的病名
        二、病因与病机
        三、颈椎病中医辨证分型
        四、颈椎病的中医治疗
    第二节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一、颈椎病定义的发展
        二、颈椎的解剖
        三、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四、影像学与颈椎病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病例收集
        一、样本量估计
        二、病例来源
        三、诊断标准
    第二节 观察指标
        一、一般资料
        二、相关量表观察
        三、疗效评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操作方法
        二、疗程中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处理
        三、数据管理及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数据观察
        一、一般资料观察
        二、疼痛分级指数(PRI)比较
        三、目测类比疼痛(VAS)评分比较
        四、现时疼痛状况指数(PPI)比较
        五、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第二节 疗效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统计结果分析
    第二节 针刺选穴的释义
    第三节 动伸推拿的特点
    第四节 动伸推拿治疗颈椎病的体会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动伸推拿疗法后颈椎间盘的MRI观察研究
    第一节 MRI与椎间盘退变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方式
        一、研究设备
        二、观察指标
        三、统计处理
第六章 结果分析与探讨
    第一节 研究结果
        一、Pfirrmann分级评分比较
        二、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 数据分析
    第三节 结论与探讨
    第四节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文献分析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文献资料分析
        1.2.2 资料提取
        1.2.3 分析指标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研究机构分布
    2.3 杂志的分布
    2.4 临床应用结果分析
3 讨论

(5)隔药灸脐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注意事项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数据可比性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3.4 不良发应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分型和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3 机理探讨
        3.1 隔药灸脐法概述及机理探讨
        3.2 针刺机理分析及选穴意义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灸法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6)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2 治疗方法及处理
结果
    1 临床效果评定
    2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4 TCD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5 眩晕及眩晕症状功能评分
    6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3 导师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4 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5 结果分析及作用机制探讨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7)一指禅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一、颈性眩晕病名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的认识
        三、治疗方法
    第二节 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量化研究进展
        一、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量化研究
        二、推拿手法抗眩晕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不足和展望
        一、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二、今后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主要试验设备
        二、试验方案的选择
        三、动力学参数水平值的设定
        四、试验步骤
        五、技术路线图
        六、测试步骤
        七、观测指标
        八、试验质量控制
        九、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单因素优化试验结果
        二、正交试验优化结果
    第四节 分析和讨论
        一、一指禅推拿手法量化研究的必要性
        二、一指禅推拿手法量化研究的基础
        三、一指禅穴位推拿选取"风池穴"的原因
        四、眩晕改善指标的客观性讨论
        五、手法动力学参数的量化研究
        六、手法最佳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的意义
        七、试验研究的先进性
        八、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
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附录2: 伦理审查批件
统计学审核证明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针灸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眩晕症的认识
        1.1 颈性眩晕的中医学认识
    2.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2.1 颈性眩晕的概念
        2.2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2.3 颈性眩晕的辅助检查
        2.4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方法
        2.5 中医对颈性眩晕研究
        2.6 西医对颈性眩晕治疗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病例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临床选穴
        3.3 临床操作
        3.4 中药天麻钩藤饮口服
        3.5 西药治疗组(对照组)
        3.6 观察指标
        3.7 疗效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第一部分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量表评分的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NPQ颈痛量表评分的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改变的比较
    讨论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9)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1.1 颈性眩晕的概述
        1.1.2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3 颈性眩晕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2.1.6 终止标准及不良反应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
        2.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3.1 观察标准
        2.3.2 疗效标准
        2.3.3 统计分析
    2.4 结果
        2.4.1 基线比较
        2.4.2 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结果讨论
        3.1.1 统计结果分析
        3.1.2 量表分析
    3.2 通督调任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理论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36例[J]. 赵明权. 光明中医, 2020(22)
  • [2]邵氏护颈操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严达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颈椎病疗效分析论颈椎病症状改善与影像学的相关性[D]. 张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颈椎源性眩晕的手术治疗:文献分析与临床应用[J]. 贺中原,梁欣洁,唐可,罗小辑,权正学,杨晓秋,黄伟,蒋电明,钟伟洋.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14)
  • [5]隔药灸脐法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研究[D]. 黄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颈眩宁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痰瘀交阻)的临床观察[D]. 单文亚.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7]一指禅推拿抗眩晕效应的动力学参数优化研究[D]. 李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8]针灸联合中药天麻钩藤饮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孔文良.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3)
  • [9]通督调任法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D]. 张欣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伴交感神经症状颈椎病的手术疗效[D]. 李贵强.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眩晕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机制(附6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