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

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

一、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盛依依[1](2021)在《环氧氯丙烷绿色合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现有环氧氯丙烷(ECH)的合成技术,包括丙烯高温氯化法、乙酸丙烯酯法、甘油法以及氯丙烯直接环氧化法,并总结了不同合成技术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近年来ECH绿色合成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如绿色皂化技术、以磷钨杂多酸盐和钛硅分子筛为催化体系的氯丙烯直接环氧化技术、电化学合成技术等。并对ECH绿色合成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氯丙烯直接环氧化技术是最具潜力的绿色ECH合成技术,降低催化剂的制备成本、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降低溶剂分离能耗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魏佳伦[2](2021)在《合成双酚化合物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制备及评价》文中认为离子液体因其结构可设计、性能可调被广泛的应用于有机合成反应中。由羰基化合物和苯酚经缩合反应制备双酚化合物,传统工艺是在质子酸催化和巯基化合物助催化下实现的。目前,使用离子液体作为新一代绿色催化剂用于催化合成双酚化合物已经开展了初步的研究,但还远未达成关于IL结构和催化双酚合成反应构效关系的清晰认识。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选择1,3-丙烷磺内酯分别与1-甲基咪唑、1-甲基-2-巯基咪唑、苯并噻唑、2-巯基苯并噻唑、2,5-二巯基-1,3,4-噻二唑反应合成5种两性离子。将制备得到的5种两性离子分别与硫酸、对甲苯磺酸、3-巯基丙烷磺酸反应得到15种功能化离子液体。这些功能化离子液体结构中引入的巯基功能单元不同且均具有磺酸基官能团。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对制备的功能化离子液体进行结构表征。同时设计了两种与离子液体影响双酚化合物合成反应效果相关的催化功能表征方法,即以4-硝基苯胺为指示剂,结合Hammett函数法测定离子液体酸度;以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为指示剂,结合Ellman法测定离子液体的有效巯基含量。离子液体的总酸度主要受阴离子影响,有效巯基含量主要与巯基功能单元结构有关。将15种功能化离子液体用于催化双酚酸和双酚A的合成反应中,通过单变量循环法对两个反应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双酚酸合成反应的较佳条件为:乙酰丙酸0.005 mol,乙酰丙酸:苯酚:ILs=1:6:0.25,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 h。双酚A合成反应的较佳条件为:丙酮0.02 mol,苯酚:丙酮:ILs=8:1:0.25,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8 h。在较佳反应条件下,考察了15种功能化离子液体分别对双酚酸和双酚A合成反应的催化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离子液体N,N’-二(3-磺酸基丙基)-二巯基噻二唑的3-巯基丙烷磺酸盐(IL15)催化合成双酚酸效果优良,在常态下,反应12 h(约文献报道一半的时间),双酚酸产率达到92.4%,选择性达到97.6%。IL15催化合成双酚A,双酚A产率高达97.8%,选择性达到98.1%。进一步,考察了离子液体IL15在双酚酸和双酚A合成反应中的循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IL15具有较好的催化稳定性,循环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陈林皓[3](2021)在《有机胺类粘土稳定剂的合成与评价》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以环氧氯丙烷、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和多乙烯多胺等为原料合成了环氧氯丙烷/多乙烯多胺缩聚物系列粘土稳定剂(ETP);用氯乙酸分别与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和多乙烯多胺等反应得到了羧甲基多乙烯多胺系列粘土稳定剂(CTP)。以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的防膨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考察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配比、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对合成产物防膨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的优化合成条件。参照“SY/T 5970-2016,油气田压裂酸化及注水用粘土稳定剂性能评价方法”,对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用量为2%时,ETP系列粘土稳定剂防膨率在86%以上,C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防膨率在91%以上,且耐冲刷性能良好。岩屑回收实验、耐温性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合成ETP、CTP粘土稳定剂具有较好的抑制分散能力、长效性和耐温性能。将合成的6种粘土稳定剂分别与KCl、NH4Cl、Ca Cl2三种无机盐进行复配表现出一定的协同作用,相同使用浓度下其防膨效果优于ETP、CTP粘土稳定剂,但耐冲刷性能降低。对未处理、蒸馏水处理和粘土稳定剂溶液处理的钠膨润土进行了热重分析、粒度分析、电镜扫描分析和XRD分析,结果显示:经ETP、C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处理过的膨润土粒径与蒸馏水处理过的膨润土粒径相比较显着增大,粘土层间距较纯水处理的粘土层间距减小;未处理膨润土在125℃左右质量损失为4.72%,经纯水处理的膨润土在100℃左右其质量损失为5.54%,经ETP、C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处理过的膨润土在相同温度下质量损失显着降低,经ETP-2处理过的膨润土在200℃左右质量损失为0.60%,经ETP-3处理过的膨润土在225℃左右质量损失为0.78%,经CTP-1处理过的膨润土在200℃左右质量损失为0.86%,经CTP-2处理过的膨润土在150℃时质量损失为0.52%。说明ETP、CTP系列粘土稳定剂能够吸附在粘土表面,进入了粘土层间,包裹黏土颗粒,阻碍了水分子的进入,从而束缚粘土的分散并阻隔水分子与粘土的接触,最终实现防膨作用。

史延强,夏玥穜,温朗友,郜亮,徐广通,宗保宁[4](2021)在《过氧化氢及其基本有机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文中研究表明烃类氧化与氮化反应是生产基础有机化学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主要反应,在满足和丰富人类物质需求方面贡献巨大,传统的工业氧化与氮化工艺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亟需绿色化转型。作为公认的绿色氧化剂,过氧化氢在烃类氧化和氮化的绿色生产工艺中应用广泛。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过氧化氢生产现状,重点介绍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浆态床过氧化氢生产技术,以己内酰胺、环氧丙烷和环氧氯丙烷为例,介绍了过氧化氢在绿色烃类氧化和氮化反应中的应用,汇报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近年来在绿色化工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工业实践结果。多个成套绿色化工技术的成功开发突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为多个化工生产基地提供全流程绿色生产技术,有力保障了我国化工行业的绿色化转型。

刘甲[5](2020)在《环氧化合物及环状碳酸酯绿色合成研究》文中认为环氧化合物是重要化工原料之一。传统氯醇法生产环氧化合物对环境污染较重,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悖。开发绿色高效的烯烃环氧化工艺以取代传统的氯醇法工艺,对推动环氧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这其中开发出绿色、高效、稳定的工业催化剂是实现烯烃绿色环氧化的关键。而环氧化合物再与二氧化碳进一步反应生成环状碳酸酯既可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又可消耗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这对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循环具有一举两得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论文将以此为课题展开研究。然而,由于二氧化碳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及动力学上的惰性,其化学转化过程能耗较高,因而发展高效的催化体系,实现在温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活化与转化是开发此绿色化学转化的主要挑战。以烯烃为原料直接与二氧化碳一步合成环状碳酸酯是二氧化碳绿色转化的创新途径,可以简化生产流程,降低原料成本,避免中间体环氧化物的分离及储存,在环状碳酸酯生产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可是,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及组分复杂,目前仍缺少高效、高选择性的催化体系。本文基于发展绿色高效的环氧化合物和环状碳酸酯合成方法,分别对烯烃绿色环氧化反应、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室温下环加成反应、烯烃与二氧化碳温和条件下氧化羧化反应开展了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磷钨杂多酸是性能优异的烯烃绿色环氧化催化剂,传统的催化剂多是在相转移试剂条件下的均相体系,这种催化体系回收性能较差,限制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本文以树脂为载体,通过聚乙烯亚胺对树脂表面进行改性,使树脂表面胺基富集并具有强阳离子性,以磷钨杂多酸阴离子为催化活性位点,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催化剂。采用红外、电子能谱、元素分析等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表征。以环己烯环氧化为探针反应,优化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进行了多次回收实验。通过实验证实了聚乙烯亚胺改性对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的增强作用,并在放大实验中获得了89.0%的环己烯转化率和94.3%的环氧环己烷选择性。(2)以无毒、廉价的席夫碱铝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调整席夫碱配体骨架刚性改变席夫碱铝的空间结构,从而使催化剂的活性得到调整;同时首次使用咪唑碳酸氢盐离子液体为助催化剂,使该催化体系同时具有分别活化环氧和二氧化碳的Lewis酸和卡宾活性位点;进而在室温且无溶剂条件下,实现了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高效合成环状碳酸酯。以氧化苯乙烯为探针反应,对席夫碱铝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结构进行筛选,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与传统的含卤素季铵盐或有机碱的催化体系相比,该催化体系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底物拓展实验和催化剂回收实验表明该催化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良好的回收能力。基于实验结果,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席夫碱铝和咪唑碳酸氢盐离子液体协同催化的反应机理。(3)基于本实验室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氮杂卡宾具有良好的二氧化碳捕获与活化能力,咪唑碳酸氢盐离子液体可以自发地转变为氮杂卡宾二氧化碳加合物。基于上述认知,本研究首次提出了以咪唑碳酸氢盐作为无金属双功能催化剂,实现在温和条件下催化芳香烯烃与二氧化碳进行串联反应一步合成环状碳酸酯的目标,得到了91%的烯烃转化率和89%的环状碳酸酯选择性。通过验证性实验,表明了碳酸氢根在反应过程中起到催化烯烃环氧化的作用,氮杂卡宾起到催化二氧化碳环加成的作用。咪唑碳酸氢盐离子液体制备简单,在回收使用四次后仍能保持基本不变的催化活性。本文从绿色化学理念出发,分别着重研究了烯烃环氧化反应和二氧化碳环加成反应。在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中,设计了高效稳定的催化剂,详细研究了以双氧水为氧源的烯烃绿色环氧化工艺。在二氧化碳环加成反应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催化体系及催化机理,在常温常压下高效催化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最后,将烯烃环氧化过程与二氧化碳环加成过程相结合,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烯烃与二氧化碳的直接转化。以上研究为绿色高效生产环氧化合物和环状碳酸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进一步工业化实施提供了基本数据。

刘佳鑫[6](2020)在《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绿色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精细化工产品和有机合成中间体。理论上,可以由甲基丙烯酸与环氧丙醇直接酯化反应或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环氧丙醇进行交换反应得到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由于环氧丙醇不易制备,价格昂贵。同时,环氧丙醇分子中含环氧基,在放置时易发生开环聚合反应,不易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所以,至今尚未见到由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或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有价值报道。工业上,主要以甲基丙烯酸和环氧氯丙烷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在反应过程中,有氯化氢或氯化钠产生,污染环境,不是绿色生产工艺。随着工业上天然脂肪酸、天然脂肪醇以及生物柴油的大量生产和应用,副产的生物丙三醇量越来越多,已出现过剩现象。丙三醇是一种可再生、价廉、无毒、无害的多元醇,可以发生酯化、醚化、氧化等反应,是一种绿色的化学品和基本的化工原料。因此,利用生物丙三醇生产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及其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化工行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首先由绿色的丙三醇、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取环氧丙醇,然后由环氧丙醇分别与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化反应或酯交换反应制取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其合成路线是一条具有应用价值的产业链。采用Benson基团加和法分别对合成环氧丙醇和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计算了反应的焓变、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平衡速率常数。经热力学计算得出,由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取环氧丙醇和由环氧丙醇进行酯化反应、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反应合成环氧丙醇时,采用偏铝酸钠作催化剂,良好的反应条件为:反应物的摩尔配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4%、反应温度为72℃、反应时间为2.5 h,环氧丙醇收率达82.00%;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甲醇共同反应合成环氧丙醇时,采用有机J碱作催化剂,理想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摩尔配比为1:3、催化剂用量为3%、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1.5 h,环氧丙醇收率达88.20%。以对甲苯磺酸作为催化剂、环己烷为带水剂,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进行酯化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适宜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2%、复配阻聚剂用量为0.5%、反应物的摩尔配比为1:2、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4 h、搅拌速度为300 rpm,酯化率为66.07%。采用J碱作为催化剂,催化剂与反应体系完全相溶、催化活性高,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收率高。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理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1%、阻聚剂用量为0.15%、反应物摩尔配比为1:3、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2.5 h,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收率达到98.84%。实验得出,采用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甲醇共同作用合成环氧丙醇时,反应温度低、反应时间短,环氧丙醇收率高;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环氧丙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时,操作容易,反应平稳,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收率高,副产的甲醇可以分离利用。

崔钟艺[7](2020)在《改性SBA-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将二氧化碳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已成为全球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的羰基化反应是绿色环保的原子经济反应,其产物环状碳酸酯在各个领域拥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及前景,但对于具有稳定性能的二氧化碳进行资源利用来说,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尤为重要。离子液体在二氧化碳转化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其液相态和高粘度给产物和催化剂的分离纯化带来了不便,将离子液体进行固载,实现其相态转变不仅可以解决分离纯化带来的耗能耗资问题,而且还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高效连续转化。本文以分子筛SBA-15为载体,分别通过后嫁接法和原位改性法将金属铝嫁接到SBA-15骨架结构上,制备了改性分子筛Al/SBA-15和Al-SBA-15,因铝的掺入使分子筛的酸性得以增强,提高其协同催化作用。再将两种改性分子筛分别固载两种复盐离子液体[BMIM][Zn2Br5]和[HeMIM]Cl/(ZnBr2)2,制备了四种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Al/SBA-15-[BMIM][Zn2Br5]、Al/SBA-15-[HeMIM]Cl/(ZnBr2)2、Al-SBA-15-[BMIM][Zn2Br5]和Al-SBA-15-[HeMIM]Cl/(ZnBr2)2,将其应用于釜式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中,并探究离子液体种类、环氧化合物种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后嫁接法和原位改性法得到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相差很小,但改性分子筛固载离子液体[BMIM][Zn2Br5]的性能略高于[HeMIM]Cl/(ZnBr2)2,在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过程中,催化活性最高的是环氧乙烷,催化活性最低的为环氧环己烷。但在循环使用过程中,该固载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分逐渐流失,出现了脱载现象。为进一步提高分子筛固载离子液体的化学键合强度,降低催化活性组分流失率,将原位改性法制备的改性分子筛Al-SBA-15通过硅烷固载复盐离子液体,制备了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Al-SBA-15-CPTES-[BMIM][Zn2Br5],并对其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和表观形貌进行了测定。将该催化剂进行固定床催化环氧丙烷与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丙烯酯,考察了温度、压力、空速和反应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30℃,压力为2.5 MPa,空速LHSV为0.75 h-1,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的摩尔比为100:1的条件下,固载化催化剂Al-SBA-15-CPTES-[BMIM][Zn2Br5]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连续催化50 h,碳酸丙烯酯的产率变化很小,这说明硅烷加强了分子筛与离子液体之间的化学键合强度,降低了脱载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存在的活性组分流失问题,具有良好的催化使用寿命。

陈世宇[8](2020)在《Salen基材料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开环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碳(CO2)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它正在大气中以越来越高的浓度累积,目前急需开发减少CO2的新技术。近几十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其中CO2和环氧化物的开环加成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是CO2转化的一种实用方法。然而,由于CO2的惰性性质,迫切需要开发先进的催化剂以促进CO2与环氧化物的开环加成反应。Salen催化材料具有制备简单、对水、空气不敏感、易于修饰以及含有酚羟基等优点,它们被认为能够催化环状碳酸酯的合成。此外,纤维素是一种天然的绿色聚合物,是可再生资源,其表面含有大量的活性羟基,利于纤维素改性,制备得到各种纤维素衍生物负载的催化剂,可实现当今世界绿色催化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本文首先制备一种无金属均相Salen配体(H2L)催化材料并用于CO2和环氧丙烷的开环加成反应合成碳酸丙烯酯。利用相关表征手段对H2L材料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通过单因素的考察,找到最佳催化参数区间,在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RSM)技术进行优化分析,得到H2L最佳催化参数:反应温度为102℃、CO2压力为2MPa及反应时间为7h,收率达到了98.05%。其次制备了一种无金属非均相纤维素基Salen配合物催化材料(Cell-H2L)并用于CO2与环氧化物的开环加成。利用红外光谱仪(FTIR)、元素分析仪(E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核磁共振(Solid-state NMR)、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孔径分析(BET)及同步热差分析仪(TGA)对Cell-H2L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构组成研究表明,无金属Salen配合物材料成功负载在氯代纤维素上。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ell-H2L催化材料在无溶剂条件下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合成碳酸丙烯酯的收率为98.7%,选择性为100%,该催化材料连续5次有效重复使用,催化活性没有出现明显损失,同时对其他末端环氧化物也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效率。最后采用阿雷尼乌斯方程及Eyring方程研究了Cell-H2L/TBAB共催化CO2和环氧化物的反应动力学及热力学。结果表明,该反应的活化能(Ea)为49.9k J.mol-1,指前因子(A)为5.706×106min-1,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Rate=5.706×106[PO]e-49.9/(RT)。催化反应热力学的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46.7858 k J/mol、-122.6268J/mol。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了Salen配体材料与CO2及环氧丙烷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得到H2L材料中的酚羟基与环氧丙烷之间存在强烈的氢键作用,大大促进了环氧丙烷的开环。综合各种研究结果,推出Cell-H2L/TBAB共催化CO2和环氧丙烷开环加成反应的可能机理,在此提出羟基和Lewis碱性基团的协同作用在催化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王刚[9](2019)在《杂多核稀土配合物及凹凸棒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CO2既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又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C1资源,开发高效、绿色、廉价的催化剂将CO2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绿色化工产品,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温室效应”变废为宝,还可以得到有应用价值的工业化产品。制备具有高活性、低成本、可循环使用的多功能催化剂,探索结构构筑与催化剂活性的关系,筛选高性能的催化剂,可以为CO2的固定和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有机化工产品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本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研究价值。本论文中,我们以多核稀土配合物和天然纳米矿物-凹凸棒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了不同类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及应用性能。本文主要分六章论述:(1)主要介绍了现有文献已报到的环碳酸酯合成方法及应用领域,综述了当前环碳酸酯合成研究的最新进展,对天然纳米矿物-凹凸棒进行了系统的简介,并对其综合利用和改性研究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的思路进行了简要介绍。(2)基于功能导向的设计理念,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酰腙配体,构筑了多核基元的稀土配合物,将其用于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偶联合成环碳酸酯的反应中,系统考察了不同稀土金属(La、Nd和Sm)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并阐述了其可能存在的催化反应机理。(3)利用杂金属间协同催化的作用机理,设计构筑了两个多核M-Dy(M=Zn,Cd)基元的3d/4d-4f杂金属配位聚合物,将其用于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偶联制备环碳酸酯的反应中,系统的考察了不同金属对催化剂结构和活性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的催化机理。(4)在理解了CO2与环氧化合物加成反应的机理后,首次成功的利用天然一维纳米多孔材料-凹凸棒作为天然纳米催化剂,用于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偶联反应制备环碳酸酯。系统的研究了凹凸棒对CO2的吸附机理,阐述了结构中多金属协同催化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处理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最后研究了纳米催化剂对不同环氧底物的适用性、选择性和催化活性,并讨论了该催化体系可能存在的催化机理。(5)将凹凸棒作为多功能载体,设计、构筑了ZIF-8/ATP的纳米复合催化剂,将其用于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偶联反应合成环碳酸酯的反应中,系统的研究了ZIF-8的负载量对复合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可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评估,最后阐述了其可能存在的催化反应机理。(6)基于凹凸棒特殊的孔道结构与优异的载体性能,设计、制备了Ag/ATP纳米复合催化剂,用于催化CO2和炔丙醇反应制备环碳酸酯,通过调控AgNO3的加入量来控制Ag0的负载量,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载银量的纳米复合催化剂,系统的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稳定性和在催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并深入讨论了该催化体系的催化机理。

黄海露[10](2019)在《Ag负载金属碳酸盐催化丙烯气相环氧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环氧丙烷(PO)作为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用于生产聚醚多元醇、丙二醇及表面活性剂等,其主要生产工艺有氯醇法、共氧化法、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然而这三种工艺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设备要求高、工艺流程长、能耗高等,不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相比之下,氧气直接氧化法具有原子利用率高、绿色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PO生产方法。目前,Ag系催化剂在氧气直接氧化丙烯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与其它催化体系相比价格低廉、稳定性好,具有重要的工业化应用价值。因此,针对此绿色工艺开发一种高效稳定的Ag系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金属碳酸盐(BaCO3、La2(CO3)3)是一种简单易得、成本低廉的催化剂载体,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本文分别通过液相直接沉淀法、均匀沉淀法、低温固相法合成形貌可控的BaCO3载体,再采用化学还原法、沉积沉淀法和浸渍法制备出Ag/BaCO3催化剂。通过相应的表征手段对所制备催化剂的物相组成、比表面积、形貌等理化性质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氧气氧化丙烯制PO反应中,考察制备方法、晶型控制剂、反应条件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表征及实验结果表明,以20%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为晶型控制剂,通过液相直接沉淀法合成载体BaCO3,然后采用NaBH4还原法(SBR)负载Ag制得的4 wt%Ag/BaCO3催化剂具有最佳的丙烯环氧化反应活性。该催化剂在280oC下PO的生成速率达到最大值46.45μmolPO·g-1cat·h-1,丙烯转化率和PO选择性分别为2.32%和53.87%。此外,还以La2(CO3)3为载体制备出Ag/La2(CO3)3催化剂用于丙烯环氧化反应,考察晶型控制剂、Ag负载量、温度等因素对丙烯环氧化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相应的表征手段探究其理化性质。具体制备方法为:以5%的柠檬酸(CA)为晶型控制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合成La2(CO3)3载体,然后通过SBR法制备出Ag/La2(CO3)3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9.0 wt%Ag/La2(CO3)3催化剂具有最优的催化活性,在230oC下PO的生成速率为18.14μmolPO·g-1cat·h-1,丙烯转化率和PO选择性分别为1.56%和23.29%。虽然该催化剂的反应活性略低于Ag/BaCO3催化剂,但反应条件更加温和,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和研究价值。本文对Ag负载金属碳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丙烯气相环氧化的反应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为丙烯气相环氧化Ag系催化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环氧氯丙烷绿色合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有ECH合成技术及其优缺点
    1.1 丙烯高温氯化法
    1.2 乙酸丙烯酯法
    1.3 甘油法
    1.4 氯丙烯直接环氧化法
2 ECH绿色合成技术
    2.1 绿色皂化技术
    2.2 氯丙烯直接氧化技术
        2.2.1 钛硅分子筛催化体系
        2.2.2 磷钨杂多酸盐催化体系
        2.2.3 其他新型催化体系
    2.3 双极膜电渗析环氧化技术
3 结语

(2)合成双酚化合物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制备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离子液体
    1.2 功能化离子液体
        1.2.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分类
        1.2.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1.3 功能化离子液体与有机反应
        1.3.1 磺酸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与有机反应
        1.3.2 氨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与有机反应
    1.4 双酚化合物的合成
        1.4.1 双酚化合物概述
        1.4.2 双酚化合物的应用
        1.4.3 双酚化合物合成与催化剂
    1.5 课题主要目标和研究内容
2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结构设计与制备
        2.2.1 两性离子的合成
        2.2.2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合成
        2.2.3 两性离子和离子液体的收率
    2.3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2.3.1 红外光谱数据
        2.3.2 核磁共振光谱数据
        2.3.3 质谱数据
    2.4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催化表征
        2.4.1 功能化离子液体的酸度测定
        2.4.2 有效巯基含量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3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双酚酸的合成
    3.1 双酚酸合成反应
    3.2 双酚酸合成的反应参数优化
        3.2.1 反应温度对双酚酸合成的影响
        3.2.2 离子液体用量对双酚酸合成的影响
        3.2.3 酮酚摩尔比对双酚酸合成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双酚酸合成的影响
    3.3 离子液体催化双酚酸合成的性能评价
        3.3.1 离子液体催化剂结构对双酚酸产率的影响
        3.3.2 离子液体催化剂结构对双酚酸选择性的影响
    3.4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双酚酸反应的机理
    3.5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3.6 本章小结
4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双酚A的合成
    4.1 双酚A合成反应
    4.2 双酚A合成的反应参数优化
        4.2.1 反应温度对双酚A合成的影响
        4.2.2 离子液体用量对双酚A合成的影响
        4.2.3 酮酚摩尔比对双酚A合成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双酚酸合成的影响
    4.3 离子液体催化双酚A合成的性能评价
        4.3.1 离子液体催化剂结构对双酚A产率的影响
        4.3.2 离子液体催化剂结构对双酚A选择性的影响
    4.4 功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循环利用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有机胺类粘土稳定剂的合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粘土稳定剂概述
        1.2.1 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机理
        1.2.2 粘土稳定剂的膨胀抑制机理
        1.2.3 粘土稳定剂的类型
    1.3 粘土稳定剂的研究趋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粘土稳定剂的评价方法
    2.1 防膨率的测定
    2.2 岩屑回收率的测定
    2.3 耐温性能评价
    2.4 耐冲刷性能评价
    2.5 热重分析
    2.6 激光粒度分析
    2.7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8 扫描电镜分析(SEM)
第三章 环氧氯丙烷/多乙烯多胺缩聚物的合成及防膨性能评价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 E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反应原理
    3.3 环氧氯丙烷/二乙烯三胺粘土稳定剂(ETP-1)的合成
        3.3.1 ETP-1 的合成方法
        3.3.2 影响ETP-1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3.3.3 正交实验
    3.4 环氧氯丙烷/三乙烯四胺粘土稳定剂(ETP-2)的合成
        3.4.1 ETP-2 的合成方法
        3.4.2 影响ETP-2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3.4.3 正交实验
    3.5 环氧氯丙烷/多乙烯多胺粘土稳定剂(ETP-3)的合成
        3.5.1 ETP-3 的合成方法
        3.5.2 影响ETP-3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3.6 产物结构表征
    3.7 E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防膨性能评价
        3.7.1 粘土稳定剂加量与防膨性能的关系
        3.7.2 岩屑回收实验
        3.7.3 耐温性能评价
        3.7.4 耐冲刷性能评价
        3.7.5 E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复配性能研究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羧甲基多乙烯多胺系列粘土稳定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 C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反应原理
    4.3 N-羧甲基二乙烯三胺粘土稳定剂(CTP-1)的合成
        4.3.1 CTP-1 的合成方法
        4.3.2 影响CTP-1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4.3.3 正交实验
    4.4 N-羧甲基三乙烯四胺粘土稳定剂(CTP-2)的合成
        4.4.1 CTP-2 的合成方法
        4.4.2 影响CTP-2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4.4.3 正交实验
    4.5 N-羧甲基多乙烯多胺粘土稳定剂(CTP-3)的合成
        4.5.1 CTP-3 的合成方法
        4.5.2 影响CTP-3 防膨性能的单因素实验
        4.5.3 正交实验
    4.6 产物结构表征
    4.7 防膨性能评价
        4.7.1 粘土稳定剂加量与防膨性能的关系
        4.7.2 岩屑回收实验
        4.7.3 耐温性能评价
        4.7.4 耐冲刷性能评价
        4.7.5 CTP系列粘土稳定剂复配性能研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粘土稳定剂防膨机理探究
    5.1 实验仪器与药品
    5.2 热重分析
    5.3 激光粒度分析
    5.4 XRD分析
    5.5 扫描电镜分析
    5.6 ETP与 CTP系列粘土稳定剂的作用机理探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过氧化氢及其基本有机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H2O2生产现状
2 浆态床过氧化氢技术开发
    2.1 微球加氢催化剂
    2.2 工作液绿色合成、调配和再生
    2.3 浆态床反应工程强化
    2.4 富氧循环氧化
3 烃氧化与烃氮化系列绿色化工生产技术
    3.1 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技术
    3.2 环氧丙烷绿色生产技术
    3.3 环氧氯丙烷绿色生产技术
4 结语

(5)环氧化合物及环状碳酸酯绿色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烯烃绿色环氧化反应研究进展
        1.2.1 烯烃环氧化生产工艺发展概述
        1.2.2 金属配合物催化的烯烃环氧化反应
        1.2.3 金属氧化物催化的烯烃环氧化反应
        1.2.4 钛硅分子筛催化的烯烃环氧化反应
    1.3 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研究进展
        1.3.1 二氧化碳合成环状碳酸酯工艺发展概述
        1.3.2 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合成环状碳酸酯
        1.3.3 烯烃与二氧化碳串联反应合成环状碳酸酯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双氧水为氧源的烯烃绿色环氧化
    2.1 引言
    2.2 树脂固载磷钨杂多酸催化剂的设计
    2.3 树脂固载磷钨杂多酸催化剂的合成
        2.3.1 试剂与仪器设备
        2.3.2 催化剂的合成
    2.4 树脂载体及催化剂的表征
        2.4.1 表征仪器
        2.4.2 载体及催化剂的形貌(SEM)
        2.4.3 载体及催化剂的元素分析、BET及热稳定性分析
        2.4.4 载体及催化剂的红外分析
        2.4.5 载体及催化剂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5 树脂固载磷钨杂多酸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2.5.1 实验部分
        2.5.2 以双氧水为氧源的环己烯环氧化反应
        2.5.3 反应底物的拓展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室温下环氧化合物和CO_2合成环状碳酸酯
    3.1 引言
    3.2 席夫碱铝催化剂与咪唑碳酸氢盐助催化剂的设计
    3.3 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合成
        3.3.1 试剂与仪器设备
        3.3.2 催化剂的合成
        3.3.3 助催化剂的合成
    3.4 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的表征
        3.4.1 席夫碱配体的表征数据
        3.4.2 席夫碱铝化合物的表征数据
        3.4.3 助催化剂的表征数据
    3.5 Al-salen/[C_nC_mIm][HCO_3]催化体系催化性能的研究
        3.5.1 实验部分
        3.5.2 氧化苯乙烯与CO_2环加成反应
        3.5.3 反应机理的研究
        3.5.4 反应底物的拓展
        3.5.5 产物核磁数据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烯烃与CO_2一步合成环状碳酸酯
    4.1 引言
    4.2 无金属双功能催化剂的设计
    4.3 无金属双功能催化剂的合成
        4.3.1 试剂与仪器设备
        4.3.2 催化剂的制备
    4.4 催化剂的表征
    4.5 [C_nC_mIm][HCO_3]离子液体催化性能的研究
        4.5.1 实验部分
        4.5.2 [C_nC_mIm][HCO_3]催化苯乙烯环氧化反应
        4.5.3 [C_nC_mIm][HCO_3]催化CO_2与氧化苯乙烯环加成反应
        4.5.4 [C_nC_mIm][HCO_3]催化苯乙烯与CO_2氧化羧化反应
        4.5.5 反应底物的拓展
        4.5.6 烯烃与CO_2一步合成环状碳酸酯反应机理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创新点与建议
    5.1 总结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建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绿色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丙三醇的来源与应用
        1.1.1 生物柴油的发展与丙三醇的产生
        1.1.2 丙三醇的利用途径
    1.2 环氧丙醇的性能与作用
        1.2.1 环氧丙醇的结构与性能
        1.2.2 环氧丙醇的作用
    1.3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性能与作用
        1.3.1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结构与性能
        1.3.2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作用
    1.4 环氧丙醇与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应用
        1.4.1 环氧丙醇的应用
        1.4.2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应用
    1.5 环氧丙醇的合成方法
        1.5.1 丙烯醇环氧化法
        1.5.2 丙烯醛环氧化后加氢法
        1.5.3 丙三醇一氯代低温脱氯化氢法
        1.5.4 碳酸丙三醇法
        1.5.5 环氧丙醇酯水解法
        1.5.6 甘露醇法
    1.6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合成方法
        1.6.1 甲基丙烯酸盐的一步合成法
        1.6.2 甲基丙烯酸的二步合成法
        1.6.3 酯交换法
    1.7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1.7.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合成的热力学分析
    2.1 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合成环氧丙醇的热力学分析
        2.1.1 制取环氧丙醇的反应方程式
        2.1.2 反应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1.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分析
    2.2 直接酯化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热力学分析
        2.2.1 直接酯化反应方程式
        2.2.2 反应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2.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分析
    2.3 酯交换反应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的热力学分析
        2.3.1 酯交换反应方程式
        2.3.2 反应热力学数据的获取
        2.3.3 反应焓变、熵变、自由能以及平衡常数的计算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酸二甲酯法合成环氧丙醇
    3.1 反应原理
    3.2 原料与试剂
    3.3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3.3.1 实验装置
        3.3.2 主要仪器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丙三醇与单一碳酸二甲酯反应制备环氧丙醇
        3.4.2 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和甲醇作用制备环氧丙醇
        3.4.3 反应产物分离
        3.4.4 馏出液的回收利用
    3.5 分析检测方法
    3.6 计算
        3.6.1 转化率和收率的计算
        3.6.2 环氧值的计算
    3.7 结果与讨论
        3.7.1 丙三醇与单一碳酸二甲酯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3.7.2 丙三醇与碳酸二甲酯、甲醇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3.8 分析检测结果
        3.8.1 馏出液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3.8.2 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3.8.3 反应产物的折光率
        3.8.4 反应产物的环氧值
        3.8.5 产品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
        3.8.6 产品的核磁共振表征结果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直接酯化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
    4.1 反应原理
    4.2 原料与试剂
    4.3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4.3.1 实验装置
        4.3.2 主要仪器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直接酯化反应
        4.4.2 反应产物分离
    4.5 分析检测方法
        4.5.1 水相的化学分析
        4.5.2 反应产物的表征
    4.6 酯化率的计算
    4.7 酯化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4.7.1 催化剂体系的影响
        4.7.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4.7.3 带水剂种类的影响
        4.7.4 带水剂用量的影响
        4.7.5 阻聚剂种类的影响
        4.7.6 阻聚剂用量的影响
        4.7.7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4.7.8 反应温度的影响
        4.7.9 反应时间的影响
        4.7.10 搅拌转速的影响
    4.8 反应产物的表征结果
        4.8.1 反应产品的红外光谱图
        4.8.2 反应产品的核磁共振表征
    4.9 反应机理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酯交换法合成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醇酯
    5.1 反应原理
    5.2 原料与试剂
    5.3 实验装置与主要仪器设备
        5.3.1 实验装置
        5.3.2 主要仪器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酯交换反应
        5.4.2 反应产物分离
        5.4.3 馏出液分离
    5.5 酯交换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5.5.1 催化剂体系的影响
        5.5.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5.5.3 阻聚剂用量的影响
        5.5.4 原料摩尔配比的影响
        5.5.5 反应温度的影响
        5.5.6 反应时间的影响
    5.6 分析检测结果
        5.6.1 馏出液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
        5.6.2 反应产品的纯度
        5.6.3 反应产品的红外光谱图
        5.6.4 反应产品的核磁共振图
    5.7 反应机理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改性SBA-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CO_2的现状及资源化利用
    1.2 环状碳酸酯的合成与利用
    1.3 介孔分子筛概况
        1.3.1 介孔分子筛简介
        1.3.2 介孔分子筛的分类
        1.3.3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1.4 介孔分子筛的改性修饰
        1.4.1 掺杂金属改性
        1.4.2 酸性基团改性
        1.4.3 氧化物改性
        1.4.4 有机基团改性
    1.5 离子液体的概述
        1.5.1 离子液体的性能
        1.5.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6 介孔分子筛固载离子液体
        1.6.1 介孔分子筛固载离子液体的方法
        1.6.2 介孔分子筛固载离子液体的催化有机合成应用
    1.7 本文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8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原料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的性质
        2.1.1 环氧乙烷
        2.1.2 环氧丙烷
        2.1.3 环氧氯丙烷
        2.1.4 环氧环己烷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样品结构表征与测试
        2.3.1 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NH3脱附分析(NH3-TPD)
        2.3.4 热重分析(TG)
        2.3.5 表观形貌测试(SEM)
        2.3.6 比表面积测试(BET)
        2.3.7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H-NMR/C-NMR)
    2.4 催化性能测试
        2.4.1 CO_2催化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
        2.4.2 催化性能评价装置
        2.4.3 催化反应性能指标的测试与计算
第3章 后嫁接铝改性SBA-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催化剂催化性能研究
        3.3.1 催化剂的种类对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3.3.2 环氧化合物的种类对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3.4 环状碳酸酯的结构表征
        3.4.1 碳酸乙烯酯的红外测定
        3.4.2 碳酸乙烯酯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4.3 碳酸丙烯酯的红外测定
        3.4.4 碳酸丙烯酯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4.5 碳酸氯丙烯酯的红外测定
        3.4.6 碳酸氯丙烯酯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4.7 碳酸环己烯酯的红外测定
        3.4.8 碳酸环己烯酯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原位改性铝掺杂SBA-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催化剂催化性能的研究
        4.3.1 催化剂的种类对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4.3.2 环氧化合物的种类对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4.3.3 固载化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硅烷偶联Al-SBA-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
    5.1 引言
    5.2 催化剂Al-SBA-15-CPTES-[BMIM][Zn_2Br_5]的制备与性能
        5.2.1 Al-SBA-15-[BMIM][Zn_2Br_5]的制备
        5.2.2 Al-SBA-15-CPTES-[BMIM][Zn_2Br_5]的制备
    5.3 固载化催化剂的表征
        5.3.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5.3.2 热重分析
        5.3.3 扫描电镜分析
    5.4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4.1 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4.2 压力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4.3 空速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4.4 催化剂寿命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Salen基材料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开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二氧化碳转化的研究进展
    1.3 二氧化碳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
        1.3.1 环状碳酸酯简介
        1.3.2 环状碳酸酯合成中的催化材料
    1.4 无金属均相催化剂
        1.4.1 有机碱催化剂
        1.4.2 双酚催化剂
        1.4.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5 无金属非均相催化剂
        1.5.1 负载型催化剂
        1.5.2 碳材料催化剂
        1.5.3 有机聚合物催化剂
    1.6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1.6.1 纤维素简介
        1.6.2 纤维素衍生物简介及应用
        1.6.3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在CO_2转化合成环状碳酸酯中的应用
    1.7 论文的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均相Salen配合物(H_2L)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开环加成反应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表征方法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核磁共振分析(NMR)
        2.3.3 同步热差谱图分析(TGA)
    2.4 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2.4.1 均相Salen配合物(H_2L)的制备
        2.4.2 H_2L在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开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2.5 均相Salen配合物(H_2L)材料及催化产物表征分析
        2.5.1 H_2L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2.5.2 H_2L材料的核磁共振分析
        2.5.3 H_2L材料的热重分析
        2.5.4 H_2L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制备碳酸丙烯酯产物红外谱图分析
        2.5.5 H_2L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制备碳酸丙烯酯产物核磁谱图分析
    2.6 反应条件对CO_2和环氧化物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2.6.1 助催化剂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2.6.2 反应温度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2.6.3 CO_2压力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2.6.4 反应时间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2.7 响应曲面法优化
        2.7.1 响应曲面法实验设计
        2.7.2 实验结果及模拟精度分析
        2.7.3 响应曲面分析及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纤维素基Salen配合物(Cell-H_2L)催化CO_2和环氧化物开环加成反应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表征方法
        3.3.1 元素分析(EA)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3.3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Solid-state NMR)
        3.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3.3.5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
    3.4 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3.4.1 氯代纤维素(Cl-cell)的制备
        3.4.2 纤维素基Salen配合物(Cell-H_2L)的制备
        3.4.3 Cell-H_2L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开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3.5 纤维素基Salen配合物(Cell-H_2L)材料表征分析
        3.5.1 Cell-H_2L材料的红外光谱分析
        3.5.2 Cell-H_2L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3.5.3 Cell-H_2L材料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5.4 Cell-H_2L材料的元素组成分析
        3.5.5 Cell-H_2L材料的电镜扫描分析
        3.5.6 Cell-H_2L材料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3.5.7 Cell-H_2L材料的热稳定性分析
    3.6 结果与讨论
        3.6.1 CO_2和环氧丙烷开环加成反应催化材料的筛选
        3.6.2 反应温度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3.6.3 CO_2压力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3.6.4 反应时间对开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3.6.5 CO_2与环氧丙烷开环加成反应不同催化体系的比较
        3.6.6 催化体系的普适性
        3.6.7 催化体系的循环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纤维素基Salen配合物(Cell-H_2L)催化过程反应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4.2.2 催化反应热力学的研究
        4.2.3 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
        4.2.4 催化反应机理的推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杂多核稀土配合物及凹凸棒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环碳酸酯简介
        1.2.1 环碳酸酯的不同合成方法
        1.2.2 环碳酸酯的工业应用途径
    1.3 CO_2 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碳酸酯
        1.3.1 盐或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3.2 金属配合物催化剂
        1.3.3 离子液体催化剂
        1.3.4 有机催化剂
        1.3.5 固相催化剂
        1.3.6 稀土配合物在CO_2 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1.3.7 3d-4f配合物在CO_2 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反应中的应用
    1.4 凹凸棒(ATP)的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4.1 凹凸棒(ATP)简介
        1.4.2 凹凸棒的理化性质
        1.4.3 凹凸棒的提纯方法
        1.4.4 凹凸棒的改性
        1.4.5 凹凸棒的应用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第二章 多核稀土配合物的构筑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3.1 配体H_3L~1的合成与表征
        2.3.2 配合物[La_4H_2L4HL_2(NO_3)_4]·4(MeCN)的合成#1
        2.3.3 配合物[Nd_4H_2L4HL_2(NO_3)_4]·4(MeCN)的合成#2
        2.3.4 配合物[Sm_4H_2L4HL_2(NO_3)_4]·4(MeCN)的合成#3
        2.3.5 配合物1-3的IR、UV、XRD及TGA分析
        2.3.6 配合物1-3的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2.4 配合物1-3的催化性能研究
        2.4.1 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2.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2.4.3 催化体系的普适性
        2.4.4 催化循环实验
        2.4.5 催化反应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d/4d-4f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3.3.1 配体H_3L~2的合成与表征
        3.3.2 {[Dy Zn HL2(OAc)(MeOH)2H2O]·[DyZnHL_2(OAc)(Me OH)_3]}·(solvent)_n的合成(1)
        3.3.3 {[DyCdHL_2(OAc)(MeOH)2H2O]·[DyCdHL_2(OAc)(MeOH)_3]}·(solvent)_n的合成(2)
        3.3.4 配合物1和2的IR/UV-Vis/XRD及TGA分析
        3.3.5 配体H_3L~2与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分析
    3.4 配合物1和2的催化性能研究
        3.4.1 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3.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3.4.3 催化体系的普适性研究
        3.4.5 催化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凹凸棒(ATP)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ATP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4.3.1 ATP纳米催化剂的制备
        4.3.2 ATP纳米催化剂的表征
    4.4 ATP纳米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4.4.1 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4.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4.4.3 催化体系的普适性
        4.4.4 催化循环实验
        4.4.5 催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ZIF-8/ATP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5.1 引言
    5.2 试剂与仪器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5.3.1 ZIF-8/ATP催化剂的制备
        5.3.2 ZIF-8/ATP催化剂的表征
    5.4 ZIF-8/ATP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5.4.1 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5.4.2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反应的影响
        5.4.3 催化体系的普适性
        5.4.4 催化循环实验
        5.4.5 催化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Ag/ATP纳米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试剂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3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6.3.1 Ag/ATP催化剂的制备
        6.3.2 Ag/ATP催化剂的表征
    6.4 Ag/ATP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研究
        6.4.1 催化反应的一般步骤
        6.4.2 催化剂催化活性的筛选
        6.4.3 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6.4.4 催化体系的普适性
        6.4.5 催化机理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Ag负载金属碳酸盐催化丙烯气相环氧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环氧丙烷生产工艺
        1.2.1 氯醇法
        1.2.2 共氧化法
        1.2.3 过氧化氢直接氧化法
        1.2.4 氧气直接氧化法
        1.2.5 其他绿色合成方法
    1.3 丙烯环氧化催化剂研究
        1.3.1 Au系催化剂
        1.3.2 Ag系催化剂
        1.3.3 Cu系催化剂
        1.3.4 其他催化体系
    1.4 碱土金属碳酸盐体系的研究
        1.4.1 碳酸钙载体
        1.4.2 碳酸钡载体
    1.5 本课题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2.1 碳酸钡载体的制备
        2.2.2 Ag/BaCO_3催化剂的制备
        2.2.3 碳酸镧载体的制备
        2.2.4 Ag/La2(CO_3)_3 催化剂的制备
    2.3 丙烯气相环氧化反应
        2.3.1 实验装置及反应条件
        2.3.2 产物分析及催化剂性能评价
    2.4 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4.6 Brunauer-Emmett-Teller表征(BET)
        2.4.7 热重分析(TGA)
        2.4.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第三章 以碳酸钡为载体的催化剂催化丙烯环氧化
    3.1 引言
    3.2 碳酸钡的形貌对丙烯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3.2.1 BaCO_3 制备方法的影响
        3.2.2 晶型控制剂的影响
        3.2.3 钡盐种类的影响
    3.3 其他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1 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3.3.2 Ag负载量的影响
        3.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3.4 催化剂的稳定性测试及再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碳酸镧为载体的催化剂催化丙烯环氧化
    4.1 引言
    4.2 碳酸镧的形貌对丙烯环氧化性能的影响
        4.2.1 稀土碳酸盐载体的选择
        4.2.2 晶型控制剂添加量的影响
    4.3 其他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4.3.1 Ag负载量的影响
        4.3.2 温度的影响
    4.4 催化剂催化丙烯环氧化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环氧氯丙烷绿色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 盛依依. 石油化工, 2021(07)
  • [2]合成双酚化合物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制备及评价[D]. 魏佳伦.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有机胺类粘土稳定剂的合成与评价[D]. 陈林皓.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过氧化氢及其基本有机化学品绿色合成技术[J]. 史延强,夏玥穜,温朗友,郜亮,徐广通,宗保宁. 化工进展, 2021(04)
  • [5]环氧化合物及环状碳酸酯绿色合成研究[D]. 刘甲. 南京大学, 2020
  • [6]环氧丙醇及其甲基丙烯酸酯绿色合成研究[D]. 刘佳鑫.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7]改性SBA-15固载离子液体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D]. 崔钟艺.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Salen基材料催化CO2和环氧化合物开环加成反应的研究[D]. 陈世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杂多核稀土配合物及凹凸棒纳米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王刚. 兰州大学, 2019
  • [10]Ag负载金属碳酸盐催化丙烯气相环氧化的研究[D]. 黄海露. 东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环氧丙烷绿色合成技术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