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黄河河床演变分析

南水北调中线黄河河床演变分析

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运飞,赖跃强,姜小兰,黄玲[1](2021)在《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文中认为为了解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并明确下一步对前沿研究领域的报道方向,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通过分析其刊载的相关学术论文,发现:南水北调科研成果贯穿该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论证、施工和运行整个过程,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陶岔引水闸、穿黄隧洞、渡槽等水工建筑物结构的设计,总干渠岩土力学问题的治理,冰期安全输水方案的确定,水源地水质保护法规的立法等提供了科技支撑;报道的内容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为主,但对南水北调中线二期、东线一期和西线工程的水利科研成果鲜有报道。由此可见,水利科技期刊还将继续积极组织、报道和宣传相关科研成果,为南水北调工程正在推进的东、中线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和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比选论证及其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搭建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

张红武,张罗号,景唤,蔡蓉蓉,苗润泽[2](2021)在《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文中研究表明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典范。(2)宽河段应采用"两道防线"布局与河道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即采用板桩组合坝技术将防护堤高标准修建,作为保障"二滩""嫩滩"区域相对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将"高滩"作为移民安置区;"二滩"可作为超标准洪水行洪空间;"嫩滩"可修复湿地生态,与河槽一起承担大中洪水流量下的行洪功能,通过对传统工程升级改造,以"平顺护弯、以弯导流"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输沙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3)根据分析与当时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三门峡河段1843年洪水洪峰流量应取30 000 m3/s,采用热释光法对淤沙层之下两组瓦片样品测定年代,认为该洪峰流量重现期应为1 200 a。取实测洪水还原资料而不计历史调查洪水点据,给出设计洪水成果与预估的1843年洪水三门峡站洪峰流量与重现期较为接近。(4)选取花园口站"58·7"洪水资料为典型洪水过程,通过水库调洪计算,得到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花园口站设计洪峰流量。再采用下游各站洪峰流量相关图,同时根据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结果,综合得出其他站设计洪水成果。(5)艾山卡口扩宽改造直接决定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治理体系的完善运行,应在大幅提升窄河段防洪能力的同时,增加窄河段高效输沙降河机会。根据艾山站1958年过洪峰流量12 600m3/s而并未使窄河段决口的实际分析,黄河下游"82·8"洪水不应向东平湖分洪,且经过1958年之后长期堤防大规模建设,即使13 000 m3/s的洪峰流量不启用东平湖,也能保证窄河段防洪安全。(6)按照现行运用原则和本文设计洪水成果,加上山东窄河段改造扩展能将排洪能力增加,东平湖与北金堤滞洪区均可"解放"。(7)鉴于黄河目前具有较大调控能力的大型骨干水库只有相距数千公里的龙羊峡、小浪底水库,实际对黄河下游的水资源调节作用有限,故需利用东平湖和沿黄蓄水设施,发挥调蓄生态用水与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功能。(8)为使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可将路那里断面上游280 m的穿黄位置作为推荐线位,北岸线路与金堤河平交,之后顺势与运粮河及京杭运河相连;提出"隧道+玻璃观景平台"穿黄方案,即隧道净高11.5 m,底部高程25.3 m,双向驶船宽55 m,高程37 m的隧道顶采用高强度微拱形钢板;为便于航船过往和观景,同时不影响超标准洪水行洪,将生产堤提升改造为高标准防护堤后,在高程45 m处铺设特种玻璃成为"玻璃观景平台"。(9)将梁济运河改造为北流之河,能充分发挥南四湖、东平湖、金堤河及梁济运河对运河北段的配水和引黄补水作用,通航水源颇为可靠,并可产生巨大的减灾与生态效益。最后,对建设涉及的前期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运行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建议,给出"精心准备,先引后围,先右后左,水库调配"的穿黄工程施工原则。

张俊宏[3](2014)在《丹江口水库下游河道对汉江调水响应机制及航道整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是连通长江航道的主要水运干线。然而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段来流量开始减小、来流过程也发生较大变化,坝下河道将进入新—轮的重新调整。因此,在新形势下汉江航运优势发挥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在系统分析调水前后汉江中下游来水来沙特性的基础上,对汉江丹江口坝下河道演变的复杂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汛后航槽尺度恢复需水量的概念并根据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汉江调水后复杂水沙条件下航道整治参数的计算模式。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可归纳如下:(1)研究得出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河道径流变化主要特征有:非汛期流量减小幅度较大,退水期中水流量持续时间明显缩短;枯季流量与现状基本持平,汉江中下游将出现长低水历时;中小洪峰大幅削减甚至消失,年内径流变化表现出严重的不均衡性。(2)调水对河道演变的影响无论从空间上还是从时间上都是从上游逐渐向下游发展的,河段上游部分的河床冲淤幅度明显大于下游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冲淤变化逐渐向下游发展,呈现出了典型的时空演替现象,同时也表现出河床冲淤变形的累积效应。此外河段冲淤变化还表现出典型的深槽与浅滩冲淤变化的空间分异特性。流量过程的改变不仅对典型浅滩河段的冲淤变化幅度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河道沿程水位、水深等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随着上游来流水动力条件的减弱,汉江中下游局部河段的岸滩崩塌等横向调整强度会有所缓解。(3)以汉江下游兴隆至仙桃河段为例,分别采用冲淤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ANN)计算了汛后航槽恢复需水量,并与调水前后非汛期的退水时段来流量进行了对比,得出自然演变难以达到设计航槽尺度要求的结论,并提出汉江下游河道必须进行必要的航道整治工程进行人工干预,改变河道输水输沙的断面形态,促进汛后中枯水河槽的形成才能实现并维持设计航槽尺度的即期目标。(4)在对调水后长江水位顶托影响范围变化分析的基础上,将汉江中下游河段分为不顶托河段、顶托变化段以及常年顶托段。针对不顶托河段和顶托时间为枯水期的顶托变化河段,分别提出了有效时段输沙能力法和枯水期水位保证率法的整治水位计算方法,对于顶托时间为退水期的顶托变化河段,可采用比降法、水位相关法以及枯水水面线法等综合计算。(5)针对汉江下游的悬移质造床河段,根据挟沙水流输移的能量耗散以及输沙平衡特性,提出了浅滩河段整治线宽度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基于断面最大输沙率的整治参数组合优选判别方法。并给出了调水后航道整治建筑物结构与布置的相关建议。

马秀琴,李会云,黄建成[4](2010)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马秀琴,程传国,黄建成[5](2009)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河床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河势稳定及主流摆动的角度分析了适宜过江的河段及线路。通过模型试验,把不同线路的河势变化、主流摆动、流速、水位及河道冲淤等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进一步综合分析,认为孤柏嘴河段是穿黄工程良好的比选河段,而且隧洞方案优于渡槽方案,在隧洞方案中李村线为最优。

范北林,师哲[6](2008)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河段泥沙与河势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与河势防洪研究,经历了10多年的时间,先后开展了现场调查、原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分别在四座不同比尺的泥沙模型上,进行了不同工况和过河长度方案试验。除长江科学院承担该研究工作外,还多次委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着名水利科研单位进行专门研究,各家所得的研究成果能相互印证、规律一致,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对穿黄工程穿黄河段泥沙与河势问题进行研究。

黄建成,郭炜,马秀琴[7](2007)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工程采用双隧洞并排穿过黄河,由于该河段是黄河由峡谷进入冲积性平原的过渡性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谷宽度达78km,最宽处可达11km,在穿黄工程线路处,河谷宽7.5km,河道南岸为邙山山岗,岸坡陡峭,主槽近岸,各种水流条件下主流较稳定,而北岸是宽阔的河滩地,因此,为缩短隧洞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不同河道束窄方案在不同水沙条件下,对工程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束窄宽度,为工程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秀英[8](2006)在《冲积河流航道整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欧美国家航道治理的经验教训表明,强制性的整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河床固有的演变特性,对河流的自然属性干预过大必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充分考虑水沙条件与河床演变规律,利用河流自身特点,通过较少的工程措施,引导其向有利于通航条件改善的方向发展是更为科学的航道整治思路。这就要求作为浅滩整治工程基础的参数设计能够反映河段演变特性、浅滩冲淤规律及航道条件要求,并方便使用。而且水库下游河床处于非平衡调整过程中,浅滩演变规律会发生一定变化,航道条件也会随之出现许多新问题,部分河段甚至可能恶化。因此,水库下游非平衡条件下的整治参数更需要以能够准确反映工程作用的方法为基础,结合水库修建前后的差异分析确定。保证航道整治工程符合河床演变的一般规律,同时又能解决具体河段的特殊问题一直是整治参数确定的重点和要求。然而,目前枯水浅滩航道整治设计参数与河床演变规律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针对具体整治河段展开,综合性研究成果进展较为缓慢。虽然参数确定方法逐渐发展,但各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理论基础仍然不够完善,以至于不同方法确定的结果相差较大,更有些复杂河段无法应用。本文对航道整治设计理论及参数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改进,综合考虑河床演变规律与航道整治工程作用,以浅滩碍航淤积量为结点,将产生淤积的水沙过程、河床冲淤、浅滩演变与消除碍航影响的通航设计水位、整治参数、整治建筑物联系到一起,力图概化影响因子,选取典型变量改进参数确定方法,使其能够反映水沙特性、浅滩类型、演变规律及航道等级。如此即便在水库下游非平衡条件下,通过合理选择变量值,仍能够适用,进而保证了水库修建前后工程设计的一致性。研究特色在于将河流动力学及河床演变研究成果与航道工程理论相结合,从基本概念层面完善整治参数理论体系,探讨各确定方法的理论支持与不足;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浅滩演变规律及参数确定影响因素,提出整治工程保证率概念,并与能够反映浅滩碍航特性及航道等级的碍航淤积量、有效冲刷时间共同引入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给出了不同类型浅滩整治线宽度确定公式和河流动力学统一公式。论文结合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实例,分析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改进公式进行试算,取得了较好效果,对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运用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通过分析水沙条件及河床冲淤变化与航道整治工程设计的关系阐明航道整治设计理论有待健全和完善,提出以河床演变基本规律为指导,体现具体河段浅滩碍航特性的航道设计、整治参数确定方法是水沙条件变化前后航道整治发展的必然要求。(2)归纳总结了平衡状态下河流水沙输移、河床冲淤变化的一般特性,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非平衡条件下水沙变化情况及其下游河道在输沙、河床冲淤等方面的响应;从航道治理角度分析浅滩类型及其演变规律,并总结了水库下游浅滩演变特点,以便于提取反映浅滩碍航特性的变量,为进一步航道整治设计提供理论支持。(3)对现有确定设计最低通航水位的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综合历时曲线法和保证率频率法在保证率取法、计算差值比较及数学表述等方面的区别,获得了取得一致性结论的途径。采用综合历时曲线法校核计算长江中下游重点水文站设计水位,并与保证率频率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水文站设计水位在过去二十年内有明显的升降变化。将原有设计水位的概念延伸至非平衡河流河床冲淤变化过程中,提出了以水库调度和下游河段一维数学模型计算为基础的建库后设计水位变化线确定方法,以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河段为例,分析了不同蓄水阶段设计水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过程及变化程度,计算了各站不同时段设计水位,构成非平衡河流设计水位变化线。保证率概念在设计水位确定中使用,实际上它可以贯穿整个航道整治工程设计,包括整治线布置、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依据一定保证率确定工程所针对的条件,可起到简化水沙过程,反应工程对河床改变程度的作用。(4)以总体河势控制为前提,分析航道整治参数的基本问题;从航道整治工程特点出发,将其基本概念与河流动力学概念进行区分;总结整治参数影响因素及整治工程分类;与以往认识不同,指出整治线布置是整治水位、整治线宽度确定的基础,航道等级相同时,不同整治线布置方案对应不同碍航淤积量、浅滩冲刷时段,进而有不同整治水位和整治线宽度。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浅滩整治线布置原则,引进环流消失理论获得整治线型理论公式用以确定过渡段长度,在长江中游河段取得较好效果。(5)对现有沙质河床枯水整治水位确定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可对比性;以长江中下游整治工程经验为基础,指出已有方法确定整治水位中存在的不足,依据整治参数影响因素总结了较为适用的方法;分析非平衡条件下整治水位确定方法,提出了在水位变化过程中利用水库下泄流量分级特点,采取两极整治策略,随着河床冲淤发展确定整治水位变化线的方法。(6)在系统分析现有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三种模式,剖析了各自的理论支持,针对顺直河段、分汊河段、弯曲河段浅滩整治前后断面冲淤关系,将浅滩演变特征量:碍航淤积量、有效冲刷时间、整治保证率引入整治线宽度确定公式,提出了分别适用于守护型和调整型不同河段的整治线宽度河流动力学方法计算公式,并以碾子湾水道、陆溪口水道及武桥水道为例确定整治线宽度;将非平衡条件下碍航淤积量分解为水沙波动引起和河床单向冲淤引起两部分,根据非平衡河床发展阶段分别确定,从而获得整治线宽度变化线,依据一定保证率,综合确定整治线宽度。(7)以守护型和调整型航道整治工程为标准对主要航道整治建筑物进行了分类讨论,分析了建筑物布置方法、结构形式、主要作用。

郭熙灵,程展林[9](2005)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研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巨系统,长江科学院是该工程科研的主要依托单位,主要工作集中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穿黄工程。针对交叉建筑物中的泥沙问题,重点开展了穿黄工程与穿黄河段的河势、防洪问题研究。围绕穿黄工程与河势、防洪问题,采用现场调查、原型资料分析、实体模型试验、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方法,对穿黄河段河床演变规律、穿黄工程线路、隧洞与渡槽方案比选、可行的缩窄宽度、最大冲刷深度、相应的治导工程等进行了论证。在不同设计方案、不同的边界和洪水类型条件下,在4座不同比尺的泥沙模型上,进行了57组泥沙模型试验,同时开展了2个二维数学模型计算。几乎涵盖了所有工况的组合。在全面回顾以往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对下一步宜开展的科研工作进行了论述。

黄建成,马秀琴,陈义武[10](2005)在《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对河势与防洪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穿黄倒虹吸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性和控制性工程,而工程所在河段又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情 况极其复杂,因此研究工程对河道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工程修建后对所在河段河势与防洪的 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2 《院报》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
    2.1 土力学专业方面
    2.2 河流泥沙专业方面
    2.3 水工结构与材料专业方面
    2.4 水力学专业方面
    2.5 水资源与环境专业方面
    2.6 其他研究领域
3 结论与建议

(2)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河口与三角洲保护治理对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用不可替代
    1.1 三角洲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1.2 河口治理不宜采用多流路运用的思路
2 山东宽河段与窄河段治理关乎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良性运行
    2.1 黄河山东段的特殊性
    2.2 成功治理宽河段才能让滩区百姓幸福
    2.3 黄河下游防洪减灾体系良性运行需要合理的洪水设计条件
    2.4 艾山卡口段改造可使下游防洪工程体系良性运行
3 东平湖的特殊位置与作用
    3.1 东平湖概况及滞洪区控制运用原则
    3.2 东平湖滞洪区实际运用状况
    3.3 东平湖“解放”后可发挥调蓄配置水资源的巨大作用
4 山东对京杭运河全线复航贡献不可替代
    4.1 京杭运河及穿黄区域地质概况
        4.1.1 古代京杭运河历史
        4.1.2 兴建位山枢纽对运河的影响
        4.1.3 京杭运河穿黄工程区地质概况
    4.2 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的重要性与工作基础
        4.2.1 重要性与紧迫性
        4.2.2 已有工作基础
    4.3 修建穿黄工程是京杭运河全线通航的关键工程
        4.3.1 穿黄工程位置
        4.3.2 穿黄工程初步方案
        4.3.3 穿黄工程施工原则
        (1)精心准备。
        (2)先引后围。
        (3)先右后左。
        (4)水库调配。
    4.4 其他条件保障
        4.4.1 京杭运河北段水源保障条件
        4.4.2 穿黄工程两端水位的控制
        4.4.3 京杭运河穿黄工程顺利实施的条件
5 结 论

(3)丹江口水库下游河道对汉江调水响应机制及航道整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调水前后坝下河道水沙输移特性
    2.1 建库前汉江中下游河道的水沙特性
    2.2 丹江口水库蓄水前后来水来沙变化特性
    2.3 调水后的坝下河道水沙特性
    2.4 汉江中下游复杂水沙条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道演变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响应机制
    3.1 调水前坝下河道演变特性
    3.2 调水对坝下河道冲淤影响机理研究
    3.3 坝下河道纵横断面对调水后水沙变化的响应
    3.4 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河道演变及航道影响预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水后径流变化对航道条件的影响分析
    4.1 季节性少沙河流输沙用水量及其适用条件研究现状
    4.2 不同时段来流变化对航道条件的影响分析
    4.3 设计航槽尺度恢复与维护的河道边界和水沙条件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坝下河段航道整治对策研究
    5.1 整治水位的确定
    5.2 整治线宽度的确定
    5.3 整治参数组合效应分析
    5.4 典型滩段航道整治参数的试验研究
    5.5 优化整治建筑物平面布置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本情况
    2.1 河段概况
    2.2 线路概况
3 穿黄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4 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4.1 河势及主流摆幅
    4.2 水位和流速变化
    4.3 河床冲淤变化
5 结论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河段泥沙与河势问题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河道基本概况
2 穿黄工程模型试验及计算研究
    2.1 主要研究内容和条件
    2.2 历次模型试验概况
    2.3 孤柏嘴线隧洞方案试验成果
        2.3.1 孤柏嘴线路缩窄专题研究
        2.3.2 孤柏嘴线路隧洞3
        (1) 河势。
        (2) 洪峰期水位、流速、冲深。
3 结 语

(7)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2 实体模型试验概况
3 试验成果分析
    3.1 河势变化
    3.2 水位变化
    3.3 流速、流态变化
    3.4 河床冲淤变化
4 结 语

(8)冲积河流航道整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浅滩演变与枯水航道整治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冲积河流水沙过程与河床相互作用
    2.1 平衡河流水沙条件及河床冲淤特性
    2.2 非平衡河流水沙条件及河床冲淤特性
    2.3 浅滩演变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对水沙过程变化的响应
    3.1 平衡河流通航设计水位
    3.2 非平衡河流通航设计水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势控制与航道整治线布置
    4.1 河势控制及航道整治工程
    4.2 沙质浅滩航道整治参数
    4.3 平衡河流航道整治线布置
    4.4 非平衡河流河势控制及航道整治线
    4.5 整治线型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治水位确定方法研究
    5.1 平衡河流整治水位确定方法
    5.2 长江中下游浅滩段整治水位
    5.3 非平衡河流整治水位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研究
    6.1 平衡河流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
    6.2 整治线宽度确定方法改进
    6.3 整治线宽度公式的基本形式
    6.4 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线宽度确定
    6.5 非平衡河流整治线宽度确定
    6.6 整治水位及整治线宽度联合求解方法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沙质浅滩枯水航道整治建筑物
    7.1 守护型建筑物及其作用
    7.2 调整型建筑物及其作用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参加课题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研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以往研究工作回顾
    2.1 河流泥沙研究
    2.2 水工水力学研究
    2.3 材料结构研究
    2.4 岩土力学研究
    2.5 水资源水环境及系统风险分析
    2.6 冰期输水问题研究
3 下一步宜开展的科研工作
    3.1 总干渠冰期输水研究
    3.2 关键水力学问题研究
    3.3 施工对总干渠水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
    3.4 总干渠系统的风险分析
    3.5 膨胀土渠段边坡处理措施研究
    3.6 安全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4 结语

四、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段河床演变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利科技期刊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以《长江科学院院报》为例[J]. 刘运飞,赖跃强,姜小兰,黄玲.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J]. 张红武,张罗号,景唤,蔡蓉蓉,苗润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2021(01)
  • [3]丹江口水库下游河道对汉江调水响应机制及航道整治对策研究[D]. 张俊宏. 武汉大学, 2014(06)
  • [4]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A]. 马秀琴,李会云,黄建成. 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10
  • [5]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线路比选方案试验研究[J]. 马秀琴,程传国,黄建成.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9(06)
  • [6]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河段泥沙与河势问题研究综述[J]. 范北林,师哲.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8(01)
  • [7]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J]. 黄建成,郭炜,马秀琴.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7(01)
  • [8]冲积河流航道整治设计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 王秀英. 武汉大学, 2006(03)
  • [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科研综述[J]. 郭熙灵,程展林. 人民长江, 2005(12)
  • [10]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对河势与防洪影响的试验研究[J]. 黄建成,马秀琴,陈义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05(05)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中线黄河河床演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