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一、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赵旭东,陈坤鹏,孔美萍,薛云,王臣,董发明,赵战勤[1](2021)在《猪链球菌三价灭活疫苗免疫佐剂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适用于新型猪源链球菌(SS)灭活疫苗的佐剂,本研究以SS1 Z1株、SS2 Z2株和SS7 Z7株为抗原,分别配制ISA201 VG双相油乳佐剂疫苗(简称ISA201疫苗)、GEL 02 PR水溶性聚合物佐剂疫苗(简称GEL疫苗)、IMS1313N VG水溶性纳米佐剂疫苗(简称IMS1313疫苗)、矿物油佐剂疫苗(简称油疫苗)、氢氧化铝胶佐剂疫苗(简称铝胶疫苗)共5种佐剂的三价灭活疫苗。豚鼠和仔猪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油佐剂疫苗的副反应较大,其余疫苗的副反应较小。仔猪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二免14 d后利用约为1 LD100的SS2 Z2株对仔猪经耳缘静脉攻毒,ISA201疫苗、GEL疫苗对仔猪的保护率均为100%,油疫苗和铝胶疫苗保护率分别为60%、40%,IMS1313疫苗组的保护率为0;利用1 LD100 SS1 Z1株攻毒后,ISA201疫苗、GEL疫苗、油疫苗、铝胶疫苗和IMS1313疫苗对仔猪的保护率分别为100%、80%、80%、60%和0。综上结果表明,ISA201疫苗免疫仔猪能产生最高的抗体水平,同时提供了最高的保护效力,且副反应较小,确定ISA201为开发链球菌灭活苗的首选佐剂。本研究为SS三价灭活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赵顾[2](2019)在《2017-2018年安徽部分地区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猪链球菌(Strepptococcussuis,S suis)是猪链球菌病主要病原菌,能够引起猪的脑膜炎、肺炎、败血症、多发性关节炎和皮肤化脓性感染,造成了世界养猪业的经济出现严重的损失,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对人畜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且如何进行该病的防控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员的关注。本研究针对2017~2018年从安徽地区屠宰场表观健康猪只中采集的病料(肺脏)中分离得到的猪链球菌的血清型、耐药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以期为安徽地区猪链球菌病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和对安徽地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2017年至2018年间,从安徽省多个不同规模屠宰场中表观健康的猪只进行肺脏组织的采集,通过细菌的分离培养和基于gdh基因的特异性PCR方法对疑似猪链球菌进行了 PCR鉴定,共分离鉴定出53株猪链球菌。通过基于cps基因的特异性PCR方法对53株猪链球菌的血清型进行鉴定。其中有11株猪链球菌3型,10株2型,6株8型,5株1型,3株9型,3株29型,分别占 20.7%、18.9%、1 1.3%、9.4%、5.7%、5.7%。另外,猪链球菌 5 型、7 型、12型和31型各有1株,均占1.9%,而且仍有11株为未知血清型(占20.7%)。这表明安徽部分地区屠宰场中表观健康猪只携带的猪链球菌的血清型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其中猪链球菌血清3型占有主导地位。选取18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应用稀释法对猪链球菌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氟苯尼考、庆大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红霉素、泰妙菌素、替米考星、链霉素、强力霉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都比较高,其中对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泰妙菌素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嗯唑的耐药率最高,达到了 1 00%;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噻呋、恩诺沙星及青霉素的敏感程度较高,分别达到了 85.71%、78.57%、76.19%和83.33%。此外,不同血清型分离株的耐药性比较结果显示,猪链球菌2型对四环素的耐药率(达到100%)显着高于其他血清型,猪链球菌3型、8型、9型和29型对林可霉素的耐药率(达到100%)显着高于于其他血清型。这表明猪链球菌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常用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而恩诺沙星、头孢噻肟和头孢噻呋和青霉素依然是临床用药上的主要治疗药物。而且猪链球菌的血清型与耐药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也反应了不同血清型获得抗性的能力差异。利用96孔微板法进行生物被膜培养及用结晶紫染色法对生物被膜形成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这些分离株表现出不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共有32株猪链球菌为生物被膜阳性菌株,其中表现出强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和弱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各有16株,其余的21株猪链球菌(包括11株未定型菌株)不能形成生物被膜。此外,猪链球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比较强的分离株有13株,且以S.suis 032的成膜能力最强。另外,猪链球菌血清2型主要以弱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主,猪链球菌血清3型和8型主要以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为主。此外,所有形成生物被膜的菌株和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均显示出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喹肟、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青霉素和替米考星的耐药性,且生物被膜形成菌株对抗生素的抗药性高于非生物被膜形成菌株。然而,与非生物被膜生产者相比,生物被膜生产者对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较低。这表明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存在与抗生素耐药性之间存在正相关,特别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关。且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与其菌株的血清型存在一定的的关系。运用ERIC-PCR技术对42株猪链球菌分离株的基因组多样性进行表征。这些菌株显示14种不同的模式,包括1至9个条带,范围从约90-1200bp。大多数菌株属于两种密切相关的ERIC-PCR类型(A和D),而其他类型仅包含少数几种分离株。ERIC-PCR模式与大多数分离株的血清型相关,大多数血清型2(7/10)和血清型3(6/11)菌株属于ERIC-PCRA型,且血清型2、3和2、3、8分别对应于ERIC-PCR类型A和D。这表明不同地区的菌株间具有亲缘关系和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基因型与血清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ERIC-PCR可能是一种检测猪链球菌分离株血清型的可行的分子技术。

贾爱卿[3](2018)在《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及二联疫苗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链球菌病是目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二者往往协同感染或混合感染,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临床上防控猪链球菌病和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依赖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其免疫保护力良好,但缺乏交叉保护力。所以,开发一种具有较高交叉免疫保护力且廉价的新型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二联疫苗迫在眉睫。传统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常用于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但该传统方法存在耗时费工,且10%40%的菌株无法定型等问题,给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分析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现有方法的不足,本研究选取了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各血清型荚膜多糖合成基因簇位点中基因的差异点,设计了血清型特异性引物,分别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的PCR定型方法,并利用此两种方法分别对临床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进行定型分析。结果表明,用副猪嗜血杆菌PCR定型方法和琼脂扩散方法分别对2007年2015年间的298菌株进行血清型鉴定,PCR方法的定型率为94.3%(281/298),琼脂扩散法的定型率为76.51%(228/298),PCR分型方法分型率显着优于琼脂扩散方法;并且PCR分型结果表明临床中以血清型4型、5型和12型最为流行,分别占25.17%、23.15%和20.47%,其次为13型(6.04%)、2型(5.03%)、7型(3.69%)。用猪链球菌PCR定型方法对广东多个地区猪链球菌携带情况调查发现,不同阶段猪群均可携带猪链球菌,携带率为17.11%100%不等。养殖场SS阳性率为48.35%,屠宰场为44.44%,而发病猪群可达85.53%,其中健康猪群以血清型29型(8.81%)、2型(8.55%)、11型(6.22%)、16(5.70%)型为主,而发病猪群以血清型2型(16.41%)、3型(9.23%)、7型(7.18%)和9型(6.15%)为主。对118家临床发病猪场统计发现,HPS感染场为68家(57.63%),SS感染场99家(83.90%),HPS和SS混合感染的场为51家,占43.22%。通过上述流行病学的调查,基本掌握了近期广东省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的流行与分布情况,通过动物试验,从中筛选出疫苗候选菌株副猪嗜血杆菌H26株和猪链球菌S3株,H26对当前流行的4型、5型菌株具有交叉保护,保护率均达到100%;S3对2型、7型和9型菌株具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保护率分别为80%、100%和100%。将H26和S3制备成3批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经试验验证,3批疫苗单剂量接种、单剂量重复接种和超剂量接种均对10日龄仔猪有较好的安全性,接种仔猪注射部位无炎症反应,未引起仔猪食欲减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等;疫苗免疫效力试验显示,当副猪嗜血杆菌最小免疫剂量达到4×109 CFU/mL、猪链球菌最小免疫剂量达到2×109 CFU/mL时,该二联疫苗能够保护仔猪免受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的攻击,3批疫苗的保护率均可达4/5以上,HPS抗体凝集效价均≥1:16。经验证疫苗的免疫持续期可达4个月,保存期可达到18个月。最终确定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为2 mL。与同类产品比较发现,该二联疫苗的免疫效力高于对照商品疫苗,有效解决了现有疫苗如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的单苗,需要多次免疫,费时费力且免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况诚建[4](2018)在《猪链球菌9型CZ16A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链球菌病是养猪业中的一种重要传染病,临床上以脑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为主要特征,每年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经济损失,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猪链球菌可分为33种血清型(1~31、33和1/2),根据其不同毒力,它们可以分为高致病性,弱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无毒)菌株。通常,猪链球菌2型(SS2)被认为是毒力最强的血清型,在临床患病仔猪中分离率较高。而猪链球菌血清型9(SS9)也是分离率较高的血清型之一。目前还没有针对猪链球菌病有效的防控措施,市场上也没有针对SS9的商品化疫苗,而开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防治猪链球菌感染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主要为开发一种免疫效果良好的SS9灭活疫苗。试验获得的病原菌(CZ16A)分离自患病猪的扁桃体,利用该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能对小鼠和仔猪提供良好的保护力。本文从CZ16A菌株生物学特性及SS9灭活疫苗小鼠与仔猪免疫保护效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CZ16A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本试验从常州某猪场患病猪扁桃体分离出一株主要致病菌,对该菌的血清型,革兰氏染色、毒力因子、生化反应、药敏反应、生长曲线、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CFU)与OD值之间的关系以及毒力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dh和cps9h双重PCR鉴定以及格兰氏染色鉴定该菌是猪链球菌9型,该菌毒力因子的表现型为 MRP-/EPF-和SLY+/FBPS+/GAPDH+/ORF+,在新鲜培养基中培养2 h就可进入对数期,培养至6h活菌数可达到2.85×109CFU。以斑马鱼为模型动物,分5个梯度,最高剂量以1.44×107CFU攻毒,计算得LD50为2.13×103CFU。以小鼠为模型动物,分5个梯度,最高剂量以5.6×108CFU攻毒,计算得LD50为9.55×105CFU。2.SS9CZ16A菌株灭活疫苗对小鼠及仔猪免疫保护效力研究:以6×108CFU剂量对断奶仔猪进行攻毒,仔猪没有出现死亡,但都表现出脑膜炎和关节炎等典型临床症状。经28。0C、0.4%甲醛灭活12 h后,加入Gel水佐剂,经无菌检验后制备成SS9灭活疫苗,对小鼠和仔猪进行免疫后进行攻毒,结果显示,小鼠经2×107CFU灭活疫苗免疫后,保护率达到了 80%。仔猪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最为严重的有一头心包严重黏连,脑膜有出血点,心脏和肝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免疫组有一头轻微脾脏黏连,其他病变不明显。说明本试验研制的灭活苗能够对仔猪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力。本试验完成了对分离菌株CZ16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利用该菌株制备灭活疫苗对感染小鼠和仔猪的免疫保护试验。本项研究为建立一个针对猪链球菌有效的防控体系打下基础,为大批量生产商品化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王松华[5](2017)在《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猪链球菌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并致病,已成为严重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研究对猪源链球菌的病原流行病学、毒力特性、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2014.092015.12),并对前期实验室分离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011.012014.08),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从河南及其周边地区规模养殖场和部分散养农户2 521份发病猪的肺脏等病料组织中分离鉴定出772株链球菌(Streptococcus),总分离率为30.6%。通过基于gdh基因的特异性PCR方法对其中310株猪源链球菌进行了PCR鉴定,共鉴定出135株猪链球菌(S.suis),占43.5%。通过基于cps基因的特异性PCR方法对135株猪链球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共鉴定出72株猪链球菌2型(占53.3%),14株7型(占10.4%),14株9型(占10.4%),2株1型(占1.5%),33株其他型(占24.4%)。这表明在我国河南及其周边省份的猪群中,链球菌为分离率最高的细菌性病原,其中猪链球菌仍占重要地位(占43.5%),在猪链球菌中,血清2型占主导地位(占53.3%)。2.20112015年间,猪源链球菌的分离率介于23.545.5%之间,其中2011年和2014年显着偏高(p<0.01)。另外发现其分离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其中25月和8月份显着偏高(p<0.01)。在分离出链球菌的772份病料中,有274份仅分离出链球菌,没有发现其他常见病原菌,占35.5%;有498份同时分离出各种不同的共感染菌,占64.5%。链球菌最常见的共感染菌是副猪嗜血杆菌占所有共感染病料的47.4%;(236/498),其次是大肠埃希菌(35.3%;176/498)、多杀性巴氏杆菌20.9%;(104/498)、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15.3%;76/498)、葡萄球菌(6.2%;31/498)、沙门氏菌(6.1%;30/498)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0%;5/498)。这表明在猪链球菌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且与其他病原菌的共感染情况非常严重。3.对分离鉴定的49株猪链球菌,包括2型26株、7型14株、9型9株,和实验室前期分离鉴定的2株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强毒菌株进行了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菌株毒力表现最强,其次是猪链球菌2型、7型和9型菌株。分别选择小鼠毒力试验中表现最强的猪链球菌2型3株、7型3株、9型3株和2株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菌株(共11株链球菌),进一步进行仔猪毒力试验,结果表明2株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菌株和3株猪链球菌2型菌株的攻毒仔猪均能出现典型猪链球菌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3株猪链球菌9型菌株中有1株(SS9-6)能导致攻毒仔猪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但是3株猪链球菌7型菌株均不能。这表明在我国猪链球菌病的病原中,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和猪链球菌2型菌株的致病力较强,而猪链球菌7型和9型较弱。另外,各血清型猪链球菌的小鼠毒力试验结果和仔猪毒力试验结果并不完全一致。4.以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M1株和猪链球菌2型SS2-2株为代表菌株进行了培养基筛选试验。在含10%新生牛血清的TSA培养基、牛血清琼脂培养、鲜血琼脂培养基基、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巧克力琼脂培养基共5种固体培养基中,2株菌株均在含10%新生牛血清的TSA中生长最快。在含10%新生牛血清的TSB培养基、马丁肉汤培养基、硫乙醇酸盐培养基(TM)、THB和BHI共5种液体培养基中,2株菌株均在含10%新生牛血清的TSB中生长活菌含量最高。对上述的11株链球菌进一步研究了其在TSA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猪链球菌2型、7型、9型菌株之间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其24h培养菌落的直径介于1.621.88 mm之间,但C群菌株的生长速度显着偏快(p<0.01),其平均直径为3.24 mm。在TSB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11株链球菌的最高活菌含量介于8.4×1081.2×109 CFU/mL之间,均能高密度发酵培养。21种生化反应的试验比较结果表明,11株链球菌的生化反应均不一致,即使同一血清型的不同菌株之间也具有较大差别。药敏试验表明,11个强毒菌株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均高度敏感。这些试验筛选出了适合猪源链球菌培养的最佳培养基,同时比较了11株强毒菌株的生化特征、生长特性、药物敏感性等生物学特性,为后期灭活疫苗研发奠定基础。

马增军[6](2013)在《河北省猪链球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可引起猪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和关节炎,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具有重要的公共生学意义。因此,开展猪链球菌病病原学调查与监测,对于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论文研究工作涉及河北省不同地区猪链球菌的血清型监测与分析,致病性猪链球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基因分析,利用优势致病菌株研制猪链球菌病价灭活疫苗,旨在了解河北省猪链球菌病的流行情况,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河北省石家庄、邢台、张家口、沧州、唐山、秦皇岛等地采集临床健康猪鼻拭子600份,经增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PCR鉴定猪链球菌种及分离菌株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从600份鼻拭子样品中共检出148株猪链球菌,检出率为24.67%,其中27株为猪链球菌7型,24株为猪链球菌2型,20株为猪链球菌9型,2株为猪链球菌1型,75株未定血清型。由此表明,河北省正常猪群中猪携带的猪链球菌血清型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对2005-2012年从河北省各地区临床病死猪分离获得的96株猪源链球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鉴定及血清分群。结果表明,分离的链球菌以兰氏D群为主,占34.4%,其次为C群(18.8%)。利用PCR扩增猪链球菌的种特异性gdh基因以及荚膜多糖cpslI、cps2J、cps7H和cps9H基因,对96株链球菌分离株进行猪链球菌种的鉴定和分型。结果显示,属于猪链球菌的为47株,其中猪链球菌2型(SS2)为65.96%(31/47),SS7为2.13%(1/47),SS9为4.25%(2/47),其它血清型为27.66%(13/47)。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96株猪源链球菌对27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94.8%的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达14种;对磺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林可胺类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耐药性最为严重,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酰胺醇类耐药性次之;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噻呋、头孢唑啉、头孢噻吩的敏感率分别为87.5%、85.4%和83.3%。由此表明,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应用PCR对血清型明确的34株猪链球菌的6个毒力因子(gdh、cps、ef、sly和orf2)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31株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表现为9种毒力因子基因型,以cps2+/gdh+/sly+/ef+/mrp+/orf2+和cps2+/gdh+/sly-/ef+/mrp+/orf2+为主,分别占32.3%和35.5%,提示河北省SS2的主要流行菌株为同时具有6种毒力因子的高致病性菌株和sly基因缺失株;1株SS7的基因型为cps7+/gdh+/sly+/ef-/mrp+/orf2+;2株SS9的基因型分别为cps9+/gdh+/sly+/ef-/mrp+/orf2+和cps9+/gdh+/sly-/ef-/mrp+/orf2+。致病性试验结果发现,具有cps2+/gdh+/sly+/ef+/mrp+/orf2+和cps2+/gdh+/sly-/ef+/mrp+/orf2+基因型的菌株,对猪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和致死性,死亡率达100%。利用毒力强、分别属于C、D两个主要流行血清群的的菌株LN-2和BBD-1,研制出猪链球菌病氢氧化铝二价灭活疫苗。免疫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疫苗对断奶仔猪、育肥猪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用LN-2和BBD-1菌株攻毒,免疫组可获得完全保护。

李锦铨[7](2013)在《A群链球菌CovRS双组份系统致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群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 GAS)是引起人类细菌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之一。据2011年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概有7亿例GAS引起的轻微、局部感染病例,其中约65万例转化为严重侵袭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最后导致约四分之一的感染者死亡。A群链球菌感染可以引起相对轻微感染,主要有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猩红热、皮肤软组织感染、脓包病。它也可导致严重的侵袭性感染,如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坏死性筋膜炎。该菌也可能造成非化脓性后遗症,如风湿性心脏病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由于GAS血清型的复杂性以及疫苗的安全性问题,目前尚无针对GAS的商业化疫苗。近年来由GAS引起的猩红热和严重全身性感染的发病率有所增长,引起了人们对该类细菌感染的更多关注。尽管研究者围绕GAS的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已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目前对GAS导致侵袭性感染的致病机理和局部感染向侵袭性感染转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进一步研究GAS在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固有免疫逃逸机制和了解GAS如何从局部感染转化为侵袭性感染的分子机制将有利于发现新的抗感染靶点和建立侵袭性感染早期诊断方法,对于有效预防和控制严重侵袭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从A群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坏死性筋膜炎等危及生命的感染病例中分离频率最高的M1T1血清型代表菌株进行侵袭性感染致病机制研究。第一,发现GAS可以通过CovRS双组份调控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募集以增强其侵袭能力,也解释了侵袭性感染临床分离株MGAS5005中covS基因的天然无义突变是导致该菌株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侵袭能力和毒力增强的主要原因。第二,用侵袭性感染模型评估了三个受CovRS双组份系统调控的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因子在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重要性。第三,发现中性粒细胞在M1T1血清型GAS引起的局部感染转化为侵袭性感染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第四,进一步完善M1T1血清型GAS引起的局部感染转化为侵袭性感染的分子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M1T1血清型GAS侵袭性感染模型。本研究首先用临床分离的侵袭性感染代表菌株MGAS5005和咽炎感染代表菌株MGAS2221通过皮下接种的方式感染小鼠,建立侵袭性感染研究模型。在该模型中,与咽炎感染代表菌株MGAS2221相比,侵袭性感染代表菌株MGAS5005具有较强的毒力和软组织侵袭能力,并且感染部位缺少中性粒细胞。该表型与严重侵袭性感染——坏死性筋膜炎感染部位缺少中性粒细胞的临床表现一致,表明该动物模型成功模拟了侵袭性感染的临床表型,为侵袭性感染致病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M1T1血清型GAS通过CovRS双组份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募集以增强其侵袭能力和毒力。本实验室首先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将野生型covSwt基因置换MGAS5005基因组中天然无义突变的covS△1bp基因,构建MGAS5005wtcovS回复菌株。动物实验表明MGAS5005wtcovS显着降低了毒力和侵袭能力,并且在感染区域募集了大量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与咽炎感染代表菌株MGAS2221感染部位募集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当。相反,MGAS2221△covS突变株毒力和侵袭能力显着增强,感染部位募集的中性粒细胞含量降低至MGAS5005相似的水平。该结果表明,GAS通过CovRS双组份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募集,并因此增强侵袭能力和毒力。上述结果也解释了侵袭性感染分离菌株MGAS5005中covS基因的天然无义突变是导致其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能力和毒力增强的主要原因。通过检测患者感染部位分离菌株的covRS基因是否发生突变,或许可以成为一种侵袭性感染的辅助预测方法。3.链球菌分泌性酯酶(SsE)是侵袭性感染中重要的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因子和毒力因子。上述研究结果证明在GAS侵袭性感染过程中,CovRS双组份系统参与抑制中性粒细胞向感染部位募集。CovRS双组份系统需要通过调控下游基因实现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的功能。白介素-8蛋白酶(SpyCEP)、C5a肽酶(ScpA)和分泌性酯酶(SsE)是受CovRS负调控的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因子。为了分析和比较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因子SpyCEP、ScpA和SsE在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重要性,本研究以侵袭性感染代表菌株MGAS5005为亲本菌株,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分别构建这三个基因的单基因缺失突变株,双基因缺失突变株△spyCEP△scpA,△scpA△sse,△spyCEP△sse和三基因缺失突变株△spyCEP△scpA△sse。通过侵袭性感染模型,对单基因缺失突变株、双基因缺失突变株和三基因缺失突变株一共7个突变株同时进行比较发现:凡是缺失了sse基因的突变株(包括单基因、双基因和三基因缺失突变株),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和毒力都显着降低;然而,spyCEP和scpA这两个基因的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突变株的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和毒力与野生株相比没有显着变化;并且三个因子之间没有协同增强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和毒力的效应。以上结果证明SsE不仅是GAS侵袭性感染过程中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的重要因子,而且是GAS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重要的毒力因子。通过开发针对该毒力因子的药物或者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有希望用于治疗侵袭性感染。将该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与GAS侵袭性感染严重程度相关联,有潜力发展为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判指标。4.中性粒细胞在咽炎感染代表菌株转化成强侵袭性菌株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某些GAS菌株在小鼠体内传代后,covRS基因可能发生突变。covRS基因突变的菌株不能分泌广谱半胱氨酸蛋白酶(SpeB),因此本文将该类菌株简称为SpeB阴性菌株(SpeB-菌株)。本研究将咽炎代表菌株MGAS2221(SpeB阳性菌株)进行皮下感染,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从感染部位分离到的SpeB阴性突变菌株(SpeB-菌株)比例越来越高,具有体内生存优势。体外生长曲线和体内竞争感染实验共同表明SpeB-菌株在体内的生存优势并不是生长速率导致的,而是因为SpeB-菌株在感染部位具有更强的抵抗炎症细胞清除能力。通过RT-PCR方法发现,与MGAS2221相比,SpeB-菌株中spyCEP、hasA和sse等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在小鼠软组织感染模型中证明,与亲本菌株MGAS2221相比,SpeB-菌株具有更强的毒力、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和侵袭能力。以上结果表明在小鼠体内传代,可以诱导咽炎感染代表菌株MGAS2221“转化”成为具有强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强侵袭能力和强毒力的SpeB-菌株。为了研究宿主中性粒细胞在该“转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缺乏中性粒细胞的小鼠进行实验。首先,分别通过抗Gr-1和抗Ly6G的两种单克隆抗体消除正常小鼠感染部位中性粒细胞,两种抗体处理的结果均表明中性粒细胞在该“转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使用中性粒细胞杀伤能力有缺陷的gp91phox-/-基因缺陷型小鼠再次确定中性粒细胞在该“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为了排除炎症单核细胞在该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使用炎症单核细胞不能从骨髓进入血液的CCR2-/-基因缺陷型小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炎症单核细胞并未对“转化”过程产生影响。5.本研究进一步完善了M1T1血清型GAS引起的局部感染向侵袭性感染转化的理论模型。(1)在建立感染之初,GAS不仅需要正常的CovRS双组份系统来感应环境变化并迅速调控下游基因表达,同时需要分泌广谱半胱氨酸蛋白酶(SpeB)来破坏机体的第一道屏障(如咽喉或皮肤上皮细胞)。(2)当GAS突破第一道屏障之后,机体在感染部位募集大量中性粒细胞来清除GAS,此时GAS将通过各种免疫逃逸机制来抵抗免疫系统的清除。(3)其中,covRS基因发生突变将使得免疫逃逸相关的因子能够大量表达,因此具有较强的固有免疫逃逸能力,获得了体内生存优势。(4)成功免疫逃逸的GAS进入血液全身性扩散进而导致侵袭性感染发生。

王建[8](2011)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链球菌病(Swine Streptococcosis)是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 equi ssp. zooepidemicus)、马链球菌类马亚种(S. equi ssp. equisimilis)、猪链球菌(S. suis)、类猪链球菌(S. porcinus)、停乳链球菌类马亚种(S. dysgalactiae ssp. equisimilis)等链球菌引致猪疫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脓肿、脑膜炎、关节炎以及败血症为主要特征,其中以败血症的危害最大,在某些特定诱因作用下,发病猪群的死亡率可以达到80%。其中,猪链球菌是世界范围内引致猪链球菌病最主要的病原,该茵可引起猪脑膜炎以及败血症等疫病,人通过特定的传播途径亦可感染该菌。近年来猪链球茵病在我国广泛流行,特别是猪链球菌2型、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感染,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对1998~2010年13年临床病例的回顾调查及猪场的采样监测,了解猪链球菌在畜间、空间分布的情况、以及茵株毒力和耐药性的变异情况、为防控本病提供依据。通过对1998~2010年上海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周边地区的猪链球菌病病例回顾调查和菌株收集,并于2009~2010年发放并回收《猪链球菌病调查表》,开展血清学、病原学监测等手段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猪群链球菌病征复杂多样,败血症型和关节炎型最多,分别占30.13%和26.99%,其次为脑膜脑炎型和心内膜炎型分别占22.8%和14.64%,脑膜脑炎型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临床上多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伪狂犬病毒、副猪嗜血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茵等形成多重感染,对宿主造成更大的危害。实验证实,猪链球菌是目前临床病例的优势菌株(47.78%),其中猪链球菌2型有109株,占21.08%,其他分离到猪链球菌还包括1、3、4、5、7、8、9、l0、11、13、15、16、25、28等血清型。C群链球菌仍占有一定比例(16.05%),其中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eZ)有48株,占9.28%。另外排除猪链球菌交叉反应后D群有41株(7.93%)、B群有15株(2.9%)、A群1株(0.19%),值得注意的是有159株(30.75%)不属于A~D、F和G群,也不是猪链球菌。说明猪链球菌2型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病原,已经成为主要的致病菌。健康猪群猪链球菌带茵率为8.55%,分离到2、3、4、5、9、10、11、13、15、16、19、21、22、25、26、29等血清型猪链球菌,其中15型最多(13.24%),其次为2型(10.5%)、29型(6.85%)、26型(5.48%)、3型(5.48%),另外从3家猪场的猪舍空气样本中检出24株猪链球菌,分离率为1.45%,其中3型4株,15型1株,29型2株,17株未鉴定血清型。采用7种毒力因子两组多重PCR方法,检测63株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及26株健康猪群分离株,结果发现,高毒力基因型mrp+epf+sly+gdh+gapdh+orf2+fbps+的菌株在上海地区猪链球菌2型分离菌株中占主导地位(68.75%),健康猪携带菌株也具有临床菌株相似的毒力因子(60.86%)。106株猪源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对林可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药物高度耐药,对磺胺类药物产生40%左右的耐药性;以往临床首选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也分别有34.9%和11.3%的菌株产生了耐药性。为控制猪场链球菌感染的风险,降低猪链球菌发病率。对猪链球菌感染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引入HACCP理念,绘制了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流程图,识别出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及关键控制点(CCP-like):隐性带菌猪、混群饲养、精液、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疫苗免疫、药物预防。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为猪链球菌的防控提供技术思路。为能控制猪场链球茵感染的风险,根据识别出的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和关键控制点,制定了一套适用于上海地区猪场的猪链球菌综合防控措施。控制重点为隐性带菌及病死猪、猪链球菌疫苗免疫结合药物防治、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猪蓝耳病、PCV-2感染、猪伪狂犬病等免疫抑制病的控制等。控制措施在嘉定区、浦东新区、松江区、崇明县年出栏为1万头以上的4个猪场以及2个农户示范应用,并定期进行监测和验证。结果表明,示范猪场猪链球菌隐性带茵猪的的比例由实施前的9.12%(31头)下降至6.47%(22头),下降了2-3%,猪链球菌2型带菌率由实施前的1.47%(5头),下降至0.29%(1头),效果均显着(p<0.05),但该措施的实施对猪场管理、设施等要求较高,需在良好操作规范的基础上实施,否则效果并不明显,如管理不到位的示范猪场四。

李学瑞[9](2011)在《猪链球菌防治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对16起疑似猪链球菌感染病料进行分菌鉴定后,确认14起为猪链球菌感染,其中2型3起,7型5起,6起是1、2、7和9型之外的血清型,一起弓形虫感染,一起未查明病因。对甘、青、宁三省的猪链球菌2型的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临床健康猪群的猪链球菌2型抗体阳性率为0~16.7%;连续5年从甘肃武威健康猪只采取扁桃体分菌,猪链球菌的分离率为27.2%,其中2型5.5%,9型13.2%, 7型11.4%,1型3.7%,66%是1、2、7和9型之外的血清型。药敏检测表明多重耐药性菌株占分离菌株的84%以上。通过基因筛选、不相合性检测及不同基因序列组合分型,发现由dnaK-EFTu-potA-eno-uvrA-guaB的基因合并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在各节点处的自举检验值均≥85%,该系统发育树从根本上提高了链球菌分型结果的可靠性。据此,链球菌分为3群,第一群为mitis群链球菌、猪链球菌和热链球菌,猪链球菌与mitis群链球菌的遗传关系极为密切;第二群为pyogenic群链球菌;第三群为变异链球菌和牛链球菌。该系统发育树从根本上提高了链球菌分型的准确性。potA基因上一段碱基序列,能够在种的水平上对各种链球菌分类。通过灭活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基因组上的D-丙氨酸消旋酶基因,筛选到依赖外源D-丙氨酸才能复制的变异菌株24株。接着通过生长试验筛选出5株生长良好的变异菌株。为了选择制苗菌株,将5个变异菌株分别接种于10只22-24g SPF昆明小鼠。4周后,根据小鼠不同组织器官中变异菌株的存留情况以及免疫效力,筛选出一株制苗候选菌株,命名为S.suis serotype 2 11△alr 2/24。为测定该菌株实用免疫剂量,分别以5×108,1×109,2×109,3×109,4×109,5×109CFU剂量接种3-4周龄猪链球菌2型抗体阴性小猪5只,同时用5只小猪作为空白对照。免疫4周后,用1.7×107剂量的猪链球菌强毒株通过耳静脉攻毒。结果对照组小猪在1周内全部死亡(5/5),5×108组和1x109组歌存活3头, 2×109组以及3×109组各存活3头,4×109和5×109组全部存活。从而确定4×109CFU为试制疫苗的实用剂量。用该剂量试制疫苗2批,在单次超剂量免疫仔猪的安全性试验和单剂量多次免疫仔猪的安全性试验中,从免疫仔猪的肝、心、脾、肺、脑和扁桃体均未检测到1△alr 2/24菌株存在,说明该疫苗是安全可靠的。试制疫苗2批,按实用免疫剂量接种小猪各5只。4周后,用约2.1×107剂量的猪链球菌强毒株通过耳静脉攻毒,结果未免疫小猪全部死亡,免疫组全部存活。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营养缺陷细菌基因工程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效力,为研制新一代安全高效的猪链球菌外源营养依赖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袁娟[10](2011)在《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文中认为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zooepidemicus, SEZ)是引发猪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主要引起猪的脑膜炎、败血症、关节炎、肺炎、及突发性死亡。其引起的动物疫病呈世界性分布,是目前危害我国猪群最严重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类M蛋白(M-like protein, SzP)是一种重要的表面蛋白和毒力因子,具有调理素功能,且能够抵抗抗体的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作用。本实验对具有免疫原性的类M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以期制造出可以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引致的猪链球菌病进行有效预防的疫苗。根据已经发表的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zooepidemicus)猪源菌株的类M蛋白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引物,以CY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类M蛋白基因并定向克隆于pMD-18T载体中,鉴定阳性质粒插入片段的正确性,将目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pGEX-4T-1表达载体的BamH I和Xho I位点之间。重组质粒经限制性酶切鉴定和测序,以验证其阅读框架的正确性。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经IPTG诱导,可获得分子量约为64kD的融合蛋白。通过和类M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表达的融合蛋白同时具有类M蛋白的抗原性。以不同含量的融合蛋白加入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灭活疫苗分别免疫仔猪5头,同时以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灭活疫苗免疫对照组仔猪,免疫后21d用2倍MLD的CY菌(105CFU)进行攻毒,结果显示所制混合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优于全菌灭活苗;且联合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可为重组蛋白(0.125mg)+CY(8×108CFU)。

二、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猪链球菌三价灭活疫苗免疫佐剂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及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疫苗的制备
    1.4 豚鼠安全性试验
    1.5 仔猪安全性试验
    1.6 仔猪免疫保护试验
2 结果
    2.1 疫苗的豚鼠安全性试验结果
    2.2 疫苗的仔猪安全性试验结果
    2.3 仔猪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2.3.1免疫仔猪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3.2仔猪免疫保护试验结果
3 讨论

(2)2017-2018年安徽部分地区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列表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及菌株来源
        1.1.2 主要试剂与药品
        1.1.3 主要仪器设备
        1.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1.1.4.1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1.1.4.2 主要溶液的配制
    1.2 方法
        1.2.1 猪链球菌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1.2.2 猪链球菌的PCR鉴定
        1.2.2.1 DNA模板制备
        1.2.2.2 引物的合成
        1.2.2.3 猪链球菌鉴定的PCR扩增
        1.2.2.4 猪链球菌的保存
        1.2.3 猪链球菌血清型鉴定
        1.2.3.1 猪链球菌的复苏培养
        1.2.3.2 DNA模板制备
        1.2.3.3 分型引物合成
        1.2.3.4 PCR扩增
        1.2.4 猪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
        1.2.4.1 质控菌株与试验菌株的复壮
        1.2.4.2 菌悬液的制备
        1.2.4.3 药敏板的制备与孵育
        1.2.4.4 结果判读
        1.2.5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
        1.2.5.1 猪链球菌的的培养
        1.2.5.2 生物被膜的培养
        1.2.5.3 生物被膜的固定及染色
        1.2.5.4 结果判定
        1.2.6 ERIC-PCR法扩增猪链球菌的DNA指纹图谱
        1.2.6.1 猪链球菌的复苏培养
        1.2.6.2 DNA模板制备
        1.2.6.3 引物合成
        1.2.6.4 ERIC-PCR法扩增
2 结果与分析
    2.1 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2.2 猪链球菌PCR鉴定结果
    2.3 猪链球菌的PCR分型结果
    2.4 猪链球菌的耐药性
    2.5 猪链球菌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2.6 猪链球菌ERIC-PCR分型
        2.6.1 ERIC-PCR对42株猪链球菌分型结果
        2.6.2 ERIC-PCR聚类分析
    2.7 耐药性与血清型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
        2.7.1 耐药性与血清型的关系
        2.7.2 耐药性与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
3 讨论
    3.1 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3.2 猪链球菌血清型分布特征
    3.3 猪链球菌耐药性分布特征
    3.4 猪链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3.5 猪链球菌的DNA指纹图谱
    3.6 猪链球菌耐药性、血清型及生物生物被膜形成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及二联疫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副猪嗜血杆菌研究进展
        1.1.2 猪链球菌研究进展
        1.1.3 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临床感染情况
        1.1.4 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链球菌病二联苗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菌株
        2.2.2 实验动物
        2.2.3 主要试剂
        2.2.4 相关培养基的配制
        2.2.5 主要仪器
    2.3 方法
        2.3.1 参考阳性血清的制备
        2.3.2 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PCR分型方法的建立
        2.3.3 PCR分型方法与血清学分型方法相关性研究
        2.3.4 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副猪嗜血杆菌参考阳性血清的制备
        2.4.2 副猪嗜血杆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
        2.4.3 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链球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其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菌株
        3.2.2 实验动物
        3.2.3 主要试剂
        3.2.4 相关试剂的配制
        3.2.5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猪链球菌参考阳性血清的制备
        3.3.2 猪链球菌33个血清型PCR分型方法的建立
        3.3.3 猪链球菌2、7、9型三重PCR方法的建立
        3.3.4 猪链球菌流行病学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猪链球菌参考阳性血清的制备
        3.4.2 猪链球菌33个血清型PCR分型方法的建立
        3.4.3 猪链球菌PCR定型方法与微量凝集法的比较
        3.4.4 2、7、9型三重PCR方法的建立
        3.4.5 广东地区猪链球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3.4.6 猪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混合感染情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菌株
        4.2.2 实验动物
        4.2.3 主要试剂
        4.2.4 相关试剂配制
        4.2.5 主要仪器
    4.3 方法
        4.3.1 菌株培养
        4.3.2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毒株和效检强毒株的筛选
        4.3.3 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检强毒株最小发病剂量研究
        4.3.4 猪链球菌疫苗毒株及效检强毒株筛选
        4.3.5 猪链球菌效检强毒株最小发病剂量研究
        4.3.6 副猪嗜血杆菌抗体检测方法(乳胶凝集试验)
        4.3.7 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抗原相容性研究
        4.3.8 疫苗佐剂的筛选
        4.3.9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的制备
        4.3.10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最小免疫剂量研究
        4.3.11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血清学效力检验与靶动物攻毒保护相关性研究
        4.3.12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安全性研究
        4.3.13 两种单价疫苗与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比较
        4.3.14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研究
        4.3.15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保存期研究
        4.3.16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与同类产品的比较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毒株筛选
        4.4.2 副猪嗜血杆菌效检强毒株最小发病剂量
        4.4.3 猪链球菌疫苗毒株筛选
        4.4.4 猪链球菌效检强毒株最小发病剂量
        4.4.5 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抗原相容性研究
        4.4.6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佐剂筛选研究
        4.4.7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最小免疫剂量研究
        4.4.8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血清学效力检验与靶动物攻毒保护相关性研究
        4.4.9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保护判定标准的确定
        4.4.10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安全性研究
        4.4.11 两种单价灭活疫苗和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比较
        4.4.12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免疫效力研究
        4.4.13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保存期研究
        4.4.14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二联灭活疫苗与同类产品的比较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讨论
    5.1 全文讨论
    5.2 全文总结
    5.3 全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发表文章及相关成果
    附录B 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1~15型PCR分型扩增片段测序结果
    附录C 猪链球菌33个血清型PCR扩增片段序列
    附录D 猪链球菌PCR分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

(4)猪链球菌9型CZ16A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猪链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1.1 前言
        1.2 病原学
        1.3 血清学
        1.4 流行病学
        1.5 致病机理研究
        1.6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1.7 毒力因子(virulent factor)
        1.8 预防与控制
        1.9 猪链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1.10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猪链球菌9型CZ 16A菌株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试验动物
        1.4 病原分离和培养
        1.5 分离菌种gdh和cps9h双重PCR鉴定
        1.6 毒力基因检测
        1.7 生化鉴定
        1.8 药敏试验
        1.9 生长曲线测定和活菌数与OD值关系测定
        1.10 致病性试验
    2 结果
        2.1 病原分离培养及染色观察
        2.2 分离菌gdh和cps9h双重PCR鉴定
        2.3 毒力基因检测
        2.4 生化鉴定
        2.5 药敏试验
        2.6 生长曲线测定
        2.7 活菌数与OD值关系
        2.8 斑马鱼攻毒试验
        2.9 小鼠攻毒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Z 16A菌株灭活疫苗的制备及免疫效力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材料
        1.2 仔猪毒力试验
        1.3 灭活疫苗的制备
        1.4 疫苗检验
        1.5 免疫保护试验
        1.6 仔猪剖检组织病变观察
    2 结果
        2.1 仔猪毒力试验
        2.2 灭活疫苗的制备
        2.3 疫苗检验
        2.4 免疫保护试验
        2.5 仔猪攻毒剖检病变
    3 讨论与分析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5)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猪链球菌病
    1.2 猪链球菌病原学
    1.3 猪链球菌分类
    1.4 猪链球菌流行病学
    1.5 猪链球菌临床症状
        1.5.1 急性型
        1.5.2 急性败血症型
        1.5.3 脑膜脑炎型
        1.5.4 亚急性和慢性型
    1.6 猪链球菌毒力因子
        1.6.1 荚膜多糖
        1.6.2 溶酶菌释放蛋白
        1.6.3 胞外因子
        1.6.4 溶血素
    1.7 猪链球菌免疫及疫苗
        1.7.1 活疫苗
        1.7.2 灭活疫苗
        1.7.3 基因工程疫苗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猪源链球菌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病料采集与细菌分离
        2.2.2 革兰氏染色
        2.2.3 生化鉴定
        2.2.4 分离菌株的PCR鉴定
    2.3 结果
        2.3.1 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3.2 猪源链球菌的PCR分型结果
        2.3.3 猪源链球菌的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2.3.4 猪源链球菌共感染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猪源链球菌流行血清型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株来源与编号
        3.1.2 试验动物
        3.1.3 主要设备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溶液的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猪源链球菌强毒菌选(小鼠毒力)
        3.2.2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生化比较试验
        3.2.3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药敏试验
        3.2.4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培养基筛选
        3.2.5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生长速度比较
        3.2.6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生长曲线比较
        3.2.7 猪源链球菌菌株仔猪毒力试验
    3.3 结果
        3.3.1 猪源链球菌小鼠毒力试验结果
        3.3.2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生化试验比较结果
        3.3.3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药敏试验比较结果
        3.3.4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培养基筛选试验结果
        3.3.5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生长速度试验结果
        3.3.6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生长曲线试验结果
        3.3.7 猪源链球菌菌株的仔猪毒力试验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河北省猪链球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临床健康猪群携带猪链球菌状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临床病死猪猪链球菌的感染状况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猪源链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猪链球菌分离株的毒力因子分布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猪链球菌病二价灭活疫苗制苗菌株的筛选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猪链球菌病氢氧化铝二价疫苗制备与免疫效力
    7.1 试验材料
    7.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讨论
    7.5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图

(7)A群链球菌CovRS双组份系统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A群链球菌的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流行病学
        1.1.3 临床症状
        1.1.4 致病机理
        1.1.5 诊断方法
        1.1.6 防治
    1.2 A群链球菌的毒力(或毒力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1.2.1 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和激活
        1.2.2 破坏中性粒细胞
        1.2.3 抵抗中性细胞吞噬和杀伤
        1.2.4 其他重要毒力因子
    1.3 A群链球菌侵袭性感染概述
        1.3.1 致热外毒素和超抗原
        1.3.2 致热外毒素B
        1.3.3 链激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
        1.3.4 CovRS与侵袭性感染
        1.3.5 血清型与侵袭性感染
第二章 GAS通过CovRS双组份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以增强侵袭能力和毒力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2.2.2 主要试剂与材料
        2.2.3 培养基与抗生素配制
        2.2.4 主要缓冲液
        2.2.5 引物
        2.2.6 自杀性重组质粒的构建
        2.2.7 A群链球菌的电转化
        2.2.8 A群链球菌基因缺失突变株和回复株筛选
        2.2.9 A群链球菌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2.10 通过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重要毒力因子表达
        2.2.11 小鼠模型实验
        2.2.12 感染面积和中性粒细胞含量测定
        2.2.13 病理切片
        2.2.14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GAS5005比MGAS2221具有更强的中性粒细胞募集抑制能力和侵袭能力
        2.3.2 GAS通过CovRS双组份调控系统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
        2.3.3 SsE是GAS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的主效因子
    2.4 讨论
        2.4.1 动物模型及实验菌株的选择
        2.4.2 菌株构建方法
        2.4.3 CovRS双组份调控系统与致病性
        2.4.4 SsE在侵袭性感染过程中的重要性
    2.5 小结
第三章 中性粒细胞在GAS侵袭性菌株的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及培养条件
        3.2.2 主要试剂与配制
        3.2.3 小鼠实验
        3.2.4 感染面积和中性粒细胞含量测定
        3.2.5 酪蛋白平板法检测突变株
        3.2.6 通过荧光定量检测重要毒力因子表达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小鼠体内传代得到SpeB阴性菌株
        3.3.2 SpeB阴性菌株在感染部位富集
        3.3.3 SpeB阴性菌株在感染部位具有生存优势
        3.3.4 SpeB阴性菌株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
        3.3.5 SpeB阴性菌株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和毒力
        3.3.6 炎症细胞在侵袭性菌株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3.7 中性粒细胞在侵袭性菌株的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3.8 炎症单核细胞未对侵袭性菌株出现产生重要影响
    3.4 讨论
        3.4.1 “转化”成侵袭性菌株
        3.4.2 中性粒细胞与侵袭性转化
        3.4.3 局部感染转化为侵袭性感染的理论模型
    3.5 小结
第四章 CiaRH双组份系统与猪链球菌2型致病性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缓冲液配制
        4.2.4 引物
        4.2.5 突变株构建
        4.2.6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4.2.7 生物被膜形成能力
        4.2.8 实验动物
        4.2.9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0 ciaRH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4.3.1 CiaRH双组份系统基因缺失突变株的形态
        4.3.2 CiaRH双组份系统与嘌呤霉素抗性相关
        4.3.3 CiaRH双组份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
        4.3.4 CiaRH双组份系统与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性
    4.4 讨论
        4.4.1 实验菌株和基因缺失方法
        4.4.2 双组份系统与致病性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RESUME

(8)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猪链球菌病诊断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 概述
        1.1 分类地位
        1.2 病原
        1.3 流行状况
        2 临床诊断
        2.1 流行病学特征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变化
        2.4 与其他疫病的鉴别诊断
        3 病原学诊断
        3.1 样品的采集
        3.2 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
        3.3 血清学鉴定
        3.4 分子诊断技术
        3.5 分子分型技术
        3.5.1 MLST 分型
        3.5.2 PFGE 分型
        4 血清学诊断
        4.1 猪链球菌
        4.2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5 防治措施
        5.1 管理措施
        5.2 免疫策略与疫苗免疫
        5.3 药物防治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HACCP管理体系及其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应用
        1 HACCP简介
        1.1 名词解释
        1.2 HACCP的特点
        1.3 HACCP原理
        1.3.1 危害分析(原理 1) (Hazard Anaylsis- HA)
        1.3.2 确定关键控制点(原理2) (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
        1.3.3 确定与各CCP相关的关键限值(原理3) (CL)
        1.3.4 确立CCP的监控程序(原理4)
        1.3.5 纠偏行动(原理5)
        1.3.6 验证程序(原理6)
        1.3.7 记录保存程序(原理7)
        2 畜禽养殖过程HACCP体系的应用
        2.1 养殖过程中的安全危害
        2.2 养殖过程安全危害的控制措施
        2.3 养殖过程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的监控
        2.3.1 引种
        2.3.2 词料采购、加工与储藏
        2.3.3 药物疫苗采购与使用
        2.3.4 饲养管理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方案
        1.2 样品采集
        1.3 病原分离和鉴定
        1.4 药敏试验
        2 结果
        2.1 猪场猪链球菌病摸底调查
        2.2 猪链球菌病临床病例发病情况
        2.3 猪场健康猪群猪链球菌监测情况
        2.4 细菌毒力因子谱基因型分布
        2.4.1 猪链球菌临床分离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2.4.2 猪链球菌健康猪携带菌株毒力因子谱分布
        2.5 耐药性分析
        3 讨论
        3.1 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临床表现形式
        3.2 1998~2010年流行菌株分布情况
        3.3 毒力因子分布特征
        3.4 耐药性分析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四章 猪链球菌感染风险因子分析及控制要点
        摘要
        1 猪链球菌在环境及载体中存活能力
        2 猪链球菌的传播途径
        3 猪链球菌在猪体内分布
        4 猪链球菌病的流行特点
        5 猪链球菌病发病诱因
        6 猪链球菌感染的风险因子分析
        7 猪场猪链球菌感染的控制要点
        8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第五章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体系的制定和应用效果
        摘要
        1 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
        1.1 制定思路和主要措施
        1.2 体系文件的编制
        2 示范猪场的选择
        3 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
        3.1 隐性带菌猪控制
        3.2 二点四段猪群流动管理
        3.3 疫苗免疫、药物防治
        3.4 PRRS、PCV-2、PR等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控制
        3.5 其他主要措施
        4 监测、验证情况
        4.1 隐性带菌猪控制
        4.2 精液疫病监测
        4.3 猪群主要疫病监测
        5 结果与讨论
        6 防控效益
        参考文献
        ABSTRACT
全文总结
附件一 猪链球菌病调查问卷
附件二 规模猪场猪链球菌病综合防控技术规范
附件三 上海市中小规模家庭生态养猪场标准化技术操作规范及猪链球菌控制方案
附件四 规模猪场二点四段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附件五 猪场消毒程序
附件六 规模猪场推荐免疫程序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9)猪链球菌防治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猪链球菌入侵机理研究
        1.2.2 猪链球菌2 型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1.2.3 猪链球菌分子鉴定技术
        1.2.4 链球菌分子分类研究
        1.2.5 猪链球菌耐药性研究
        1.2.6 猪链球菌疫苗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病料
        2.1.3 血清中抗体测定
        2.1.4 病原分离
        2.1.5 动物回归试验
        2.1.6 猪链球菌PCR 分型检测
        2.1.7 正常猪只扁桃体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研究
        2.1.8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病原分离鉴定
        2.2.2 本动物回归试验
        2.2.3 发病猪场猪链球菌2 型抗体血清学检测
        2.2.4 链球菌感染疑似病料所分离猪链球菌的PCR 鉴定分型结果。
        2.2.5 三省区健康猪群猪链球菌2 型抗体血清学检测
        2.2.6 武威地区猪链球菌菌株分离及耐药性状况
        2.2.7 正常猪只扁桃体猪链球菌分离菌株的PCR 分型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链球菌分子分类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本研究所用的链球菌基因参考序列
        3.1.2 分型用保守基因筛选
        3.1.3 基因片段的不相合性研究
        3.1.4 多位点序列分型
    3.2 结果
        3.2.1 符合条件的保守基因
        3.2.2 多位点序列分型用基因片段分析
        3.2.3 多位点序列分型最佳组合筛选及验证
        3.2.4 减少链球菌种的数量时,dnaK-EFTu-potA-eno-uvrA-guaB 分型效果研究
        3.2.5 增加链球菌菌株时dnaK-EFTu-potA-eno-uvrA-guaB 的分型效果
        3.2.6 potA 部分序列(638bp)的分型效果
    3.3 讨论
        3.3.1 多位点分型用基因的筛选
        3.3.2 链球菌分类研究
        3.3.3 构建系统进化树
    3.4 小结
第四章 外源营养依赖型猪链球菌2 型疫苗的研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
        4.2.1 猪链球菌2 型菌营养缺陷菌株筛选结果
        4.2.2 猪链球菌2 型菌营养缺陷菌株生长结果
        4.2.3 疫苗候选菌株筛选
        4.2.4 实用免疫剂量测定
        4.2.5 试制疫苗安全性检测
        4.2.6 试制疫苗免疫效力检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研究进展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4 毒力因子
        4.1 类M蛋白
        4.2 链激酶
        4.3 金属结合脂蛋白
        4.4 IgG结合蛋白
        4.5 纤维结合素结合蛋白
        4.6 透明质酸荚膜
        5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逃避宿主免疫的可能机制
        5.1 通过类M蛋白N末端电荷的排斥作用
        5.2 通过类M蛋白N末端的变异
        5.3 通过结合H因子逃避免疫
        5.4 借助IgG结合蛋白逃避免疫
        5.5 菌体荚膜的抗吞噬作用
        6 猪链球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6.1 活疫苗
        6.2 灭活菌苗
        6.3 基因工程疫苗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研究报告
    第一章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CY株类M蛋白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种、宿主菌和质粒
        1.2 酶和试剂
        1.3 PCR
        1.4 类M蛋白基因的克隆
        1.5 重组质粒鉴定
        1.6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1.7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1.8 重组蛋白的纯化
        1.9 免疫转印
        2 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
        2.2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3 重组质粒的序列测定
        2.4 类M基因在BL21中的表达
        2.5 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原性鉴定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联合疫苗的制备及动物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和质粒
        1.2 实验动物
        1.3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4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灭活菌的制备
        1.5 联合免疫原的制备
        1.6 联合疫苗对ICR小鼠的保护性试验
        1.7 联合疫苗的仔猪保护性试验
        2 结果
        2.1 ICR小鼠分组及免疫保护结果
        2.2 重组蛋白最小免疫剂量的确定试验
        2.3 CY株最适含菌量的确定试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四、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猪链球菌三价灭活疫苗免疫佐剂的筛选[J]. 赵旭东,陈坤鹏,孔美萍,薛云,王臣,董发明,赵战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21(02)
  • [2]2017-2018年安徽部分地区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赵顾.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3]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PCR分型方法的建立及二联疫苗研制[D]. 贾爱卿.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猪链球菌9型CZ16A菌株的分离鉴定及灭活疫苗研制[D]. 况诚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猪源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松华.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6]河北省猪链球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D]. 马增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5)
  • [7]A群链球菌CovRS双组份系统致病机制研究[D]. 李锦铨.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1)
  • [8]上海地区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调查及风险控制分析与实践[D]. 王建. 南京农业大学, 2011(11)
  • [9]猪链球菌防治新技术研究[D]. 李学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1)
  • [10]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D]. 袁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仔猪C群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