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盛会在上海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洋[1](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李强[2](2021)在《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上海自开埠以来逐渐成为一座世界着名的城市,并以其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象。雕塑作为一种设置在城市中的艺术表达已有悠久的历史记载,早在建国之前便存在着诸多久负盛名的雕塑作品。然而,“城市雕塑”被定义为一种概念,依法纳入城市建设之中是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起初以美化城市、纪念革命、精神导向为理念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上海作为我国城市雕塑的重要试点城市,自建国至今的七十余年中呈现出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呈现出有如从教化走向美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外化走向客观、从官方走向商业、从精英走向大众等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合作性、引领性、国际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这座城市的显着特点,其展现城市精神的城市雕塑也越来越需要经得起各种文化思想的检视。本论文研究基于城市雕塑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在性质上可称之为文化雕塑,通过文化批判理论的视角对上海城市雕塑进行全面考察。随着文化工业在我国的风起云涌、突飞猛进,上海城市雕塑显现出了其文化现状堪忧,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具理性的效用、拜金主义的观念、功利主义的张扬结合到城市雕塑的建设之中,使得城市雕塑作品在思想内涵上空洞无物,在造型语言上千篇一律,在人文精神上支离破碎,甚至与这座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抗,从而影响着城市精神的追求。为此,需要从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环境与文化构成方面重新探索这种文化雕塑存在的真实本性,通过对城市雕塑现状的批判和城市雕塑实践的分析,在制度性、艺术性、公共性之间阐发城市雕塑未来的向度,以促使城市的管理者、艺术的创作者和文化的享有者形成一种共识,建构起美好城市的意象。在文化批判中产生出创新的进步力量,在公众交流中寻求鲜活的创作题材,在跨界互动中生成共赢的合作方式,让上海的城市建设展现出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城市文化体现出遏恶扬善的人性品格,城市雕塑表现出美丽动人的理想境界。
谢玉洁[3](2020)在《SC实验室管理体系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服务行业,检测认证始终支撑着国家质量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IECEE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式作废已连续使用十余年的ISO 17025:2005版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包含风险管理硬性要求的新版17025。由于体系标准换版的过渡期,虽然已有学者就关注体系改进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忽略了实际检测环节中,风险带来的结果质量影响。SC检测实验室是一家代表着华南区产品安全质量水平的检测机构,同时也是本次换版浪潮中的典型,体系运行至今虽未出现重大质量事故,但问题偏差终年不断,甚至不定期重复发生,非常不利于实验室今后高水平高质量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整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业内目前风险管理现状的介绍;比较分析新旧版体系要求差异带来的影响;重点识别研究案例实验室外部评审不符合项、检测报告质量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三个关键环节的风险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的半定量(技术绩效测量)和定性(偏差趋势分析和储备分析)风险分析工具,结合检测过程实际资源的安排,设置风险管理程序,制定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在完成落实相关的制度措施后,进行实地内审,验证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评价方法,得出实验室体系风险值,综合评估实验室风险控制的状态。总结归纳针对检测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建议。
贺明[4](2020)在《福建南平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文中研究指明
吴越[5](2020)在《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城投债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以G城投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投债作为我国地方政府重要的融资工具,其背后存在着隐性的政府信用支持。多年来城投债的野蛮生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其造成的风险积聚问题不容小视。从2014年国发43号印发到2018年财金194号文和23号文等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的推出,政企债务边界逐渐明晰,城投债的金边属性褪去。在此政策背景下,城投债传统估值方式受到冲击,其定价分析框架需要重构。对于城投公司而言,一方面,随着政府隐性背书的减弱甚至消除,城投公司融资压力倍增。另一方面,传统业务模式下城投公司生存空间不足,市场化转型已刻不容缓。笔者注意到已有文献大多是对政策未实质性收紧前的城投债的研究,对于新形势下新城投债尤其是公司债的研究较少。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旨在系统把握城投债的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合理地确定市场化转型背景下的城投债的发行利率。同时希望能够给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影响城投债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其中宏观因素有宏观经济形势、政策环境、区域经济及财政实力和其它宏观因素,微观因素有公司治理、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公司战略、债项自身要素和其它微观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评价模型。本文以G城投公司发行小公募债券为研究对象,将影响因素与G城投公司结合做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理论上债券的融资成本并与债券市场真实数据对比,验证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影响因素评价体系表明,以往在城投债定价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地方财政实力不再一家独大,而城投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基本面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微观因素在城投债定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最后,根据构建的融资成本影响因素体系以及G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路径,对政府、中介机构、发行主体以及投资者提出相应的建议。政府层面,明确政府定位,理顺政企关系,加强对融资平台监管。中介机构层面,强化债券市场参与者管理,规范机构工作流程。发行主体层面,增强自身造血能力,更新经营理念,加强财务管理能力。投资者层面,投资者不能盲目信仰,应更加关注城投公司自身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基本面要素。本文研究对象为以“小公募”方式发行的城投债,对于私募债等其他类型债券的融资成本没有深入研究。且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城投债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的重心会不断迁移,有待后来学者进一步完善。
李诗宇[6](2020)在《基于EVA的中再资环企业价值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都在高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人们的生活品质也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提升,生活中的常用物品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也愈来愈密切,电器与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因此,在人们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产生了大量的处理需求,废品利用企业也因现实中的需求应运而生。由于废品利用行业是新兴行业,同时其估值也与我国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息息相关,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因此本文在废品利用行业中选取了中再资环股份有限公司,并引入了经济增加值(EVA)这一评估方法,对中再资环股份有限公司的EVA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是进一步了解EVA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并根据企业价值的评估结果对中再资环提出一些较为符合企业特点的价值提升对策。首先,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和国外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类梳理,介绍了研究过程中应用到的概念以及理论,并且分别介绍了三种传统估值方法以及EVA价值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相比于传统的各种估值方法,EVA价值评估方法考虑到了资本成本这一概念,而且对一些会计科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得计算更加准确真实。其次,本文介绍了EVA价值评估方法对中再资环股份有限公司的适用性,简要介绍了中再资环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况,对中再资环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并与废品利用行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对息税后利润、各种减值准备、研发费用等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进行了调整,计算了中再资环的历史EVA值。接着对未来经营状况进行了预测,预测出2020-2024年的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并计算了未来EVA值,综合计算得出结果,中再资环2019年末的企业价值为10552550.25万元,这一数值与2019年公开的企业价值相比,高出15.28%,可见企业价值存在低估,有较大的投资价值以及提升空间。最后,基于对企业价值评估得出的结果,对中再资环的企业价值提升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企业营业收入、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提升资产保值增值能力、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优化内部资本结构、积极开拓行业市场和树立价值管理理念。
王佳铭[7](2020)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以物产中大为例》文中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近年来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随着改革的全面铺开、批量推动,国企混改的热度进一步攀升,各项国企改革进入全面落地时期,整体呈现“放权”“扩围”“做实”的积极态势。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物产中大作为入选《国企改革12样本》的企业,是浙江省内第一个在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同时成功实现整体上市的国企,该公司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整体上市、完成第二次混合所有制改革,创下了国内资本市场的速度奇迹。物产中大整体上市是极具代表性和借鉴意义的混改整体上市案例,通过对物产中大整体上市完成混改路径的梳理,可以提炼出能够被其他国有企业借鉴的改革方式。首先,本文基于对大量文献内容的梳理和归纳,以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公司治理理论为切入点,为后文案例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文章从“整体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三个维度梳理了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路径,阐述了物产中大混改前后股权结构的变化情况。最后,本文探究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回答“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影响公司绩效?”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个问题,其整体上市后的EVA指标、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指标以及股权结构、公司治理、资源整合是否有所改善更是文章关注的焦点。以下两点突出体现了本文特色:第一,股权结构变化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直观的表现,本文将股权结构直接置于逻辑链的一端而不是仅将其作为影响机理,突出了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作用。第二,本文运用《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规定的基本指标计分方法,构建了财务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通过对各个方面赋予权重,使最终的计算结果更能真实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
李姣[8](2020)在《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文中认为1936年资源委员会发展工矿企业的三年计划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批准,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以下简称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便在此三年计划之中。1936年7月中央电工器材厂筹备委员会在南京成立,以恽震为主任委员。筹备委员会成立后,一面采用借助他山之计,与欧美厂家洽订技术合作合同,并派青年工程师出国实习;一面勘定设厂地点。经勘定以湖南湘潭附近的下摄司为厂址,购地千亩,兴工建筑厂房。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揭幕,运输困难,筹备工作进行迟缓。1938年10月汉口沦陷,湘潭逼近前方,感受到威胁,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一部分迁桂林,一部分迁昆明。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1939年7月1日结束筹备工作,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奉资源委员会的命令,负责遵照政府工业复员方策,接办收复区敌伪电工事业。同时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也进行了调整、改组与增设。1947年7月1日改组为公司制企业,并改名为中央电工器材厂有限公司,这也意味着该厂实现了从旧有的工厂组织形式向现代公司制的转变。本文将采用企业史的研究模式,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建及战争迁移、全面抗战时期的发展演变、战后调整改制三个主要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抗战初期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发展情况做简要的论述,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成立的原因,理清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沿革,并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情况进行论述。第二部分,对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人事管理、生产管理、材料购入管理、出品情况、营业方式、业务方针、历年营业概况进行论述,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在经营管理模式方面的先进性,并分析中央电工器材厂是如何应对各分厂分散、人员众多的管理问题,如何改进出品品质、增加产量、提高工作效率等生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的供求情形预定生产方针、决定年度生产计划等问题。第三部分,通过研究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厂训、厂刊、厂歌、工余生活等,探讨中央电工器材厂自身的办企特色;也深入剖析中央电工器材厂在中国电器业的行业地位;以及从中央电工器材厂对资源委员会的作用,重新认识它们之间的厂、会关系。这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将从企业特色、行业地位、新的厂会关系等方面,重新给中央电工器材厂更为确切的历史定位。第四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考察了中央电工器材厂在抗战军兴的大时代背景下,其出品价格受到国民政府的管制等方面的影响,不能随市场波动而作出适时调整。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被接管后的历史命运和恽震为新中国人民政府的电工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央电工器材厂作为一个国营事业单位,在资源委员会创办的电工行业内,以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规模最大,供应最广。中央电工器材厂本是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建立,其历年的出品数量直接支援和增强全民族的抗战力量。其次中央电工器材厂在致力于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源委员会的一些制度方针、管理措施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厂、会关系。此外,中央电工器材厂人才云集,设备精良,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极为迅速。该厂是中国电工器材行业的摇篮,众多的发明创造将中国的电工器材制造行业在历史中推动一大步,对整个中国电工器材业也有重要的贡献。
康佳玉[9](2020)在《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的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认为资产重组是企业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行为,根据重组方式的不同分为扩张式重组和收缩式重组。20世纪后半叶以来,许多公司为了实现多元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大多采用扩张式重组的资产重组方式,实现公司的快速增长,然而大规模的快速扩张也使公司经营产生了一系列负协同效应,为降低负协同效应,分拆上市作为收缩式的资产重组方式之一,受到广泛关注。19世纪末,欧美发达国家参与分拆上市的公司高达1700家,分拆上市在国外市场的运用已日渐成熟,国内市场分拆上市的相关政策不完善且市场限制较多,分拆上市发展缓慢,自2000年同仁堂成功分拆同仁堂科技上市后,才受到市场关注,逐渐得到运用,对于分拆上市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为案例,从分拆上市的动因出发,分析分拆上市的绩效,以期为拟分拆上市的公司提供参考。本文选择的是变压器行业的首家上市公司特变电工对其子公司新特能源分拆上市至H股的案例,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从短期市场效应和长期价值创造两方面对分拆上市的绩效进行研究。首先对分拆上市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动因和绩效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总结;其次简要介绍了母子公司的基本情况,梳理了分拆上市的过程,针对本案例对分拆上市的主要动因进行分析;最后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财务指标分析法以及非财务指标分析法,结合经济增加值,将分拆上市的动因与分拆上市的绩效相关联,从分拆上市的短期市场效应和长期价值创造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分拆上市的绩效。对短期市场效应的评价,文章研究了股价变动情况和累计超额收益率;对长期绩效价值创造的评价,文章将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以及经济增加值相结合,研究了公司各项能力的变动情况。最后,本文将动因与绩效进行关联性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分拆上市后母公司股价上升明显,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取得了良好的短期市场效应;分拆上市后新特能源集中于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对其长期价值的创造有促进作用,公司财务能力有所改善,经济增加值逐年增长,研发能力和管理效率也有所提升,整体上分拆上市的各项动因需求都达到了预期效果。基于以上结论,对拟分拆上市的公司提出相关建议:分拆上市要符合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资产和上市板块进行分拆上市,明确分拆上市的资金需求并合理利用资金,同时可以利用股权激励计划,提高管理效率,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经营业绩。
周贝贝[10](2020)在《锦和商业三次IPO被否原因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企业成功上市不仅可以解决融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企业的声誉,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我国大多数企业借助IPO进行融资的动机也越来越强烈。但是,近年来IPO变脸事件也频频上演,财务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投资者由于获取的信息受限,只能通过分析上市公司发布的信息选择相应投资,如果企业发布不公允的信息,将会误导投资者,从而对资本市场的发展造成恶性影响。近年来证监会对IPO的审核要求更加严格,许多企业因为持续盈利能力不足、财务造假、主体资格等问题被证监会否决。2019年3月,中国证监会出台了《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对申请IPO企业的资质审查做出更加规范、严格的规定。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选择锦和商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四年时间之内,锦和商业向证监会提交过三次IPO申请,均已失败告终,可见锦和商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研究锦和商业IPO被否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首先,阅读国内外IPO被否的研究文献,然后查阅IPO相关报道信息,找出我国IPO被否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其次,选择锦和商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介绍锦和商业的基本情况以及行业发展现状。之后,通过对锦和商业三次招股说明书的分析找出锦和商业IPO被否的原因:锦和商业租赁园区规划用途与实际用途不一致是被否的重要原因;公司长期待摊费用等财务处理不规范;此外公司还存在治理不完善,存在关联方交易、控股股东同业竞争等问题。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相应建议:锦和商业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公司财务会计的处理。IPO相关中介机构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建设。投资者应加强相关投资知识的学习,避免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证监会应在IPO发行制度改革阶段,出台更为灵活的配套制度,规范市场正常运行。分析锦和商业三次闯关IPO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出锦和商业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公司自我审视和改正现有问题,从而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同时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也可以对拟上市公司申报材料、中小投资者和IPO审核部门提出相应建议。
二、2002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盛会在上海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盛会在上海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
一、审美与怀旧 |
二、休闲与娱乐 |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
四、遁世逃避 |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城市雕塑 |
1.1.2 上海城市雕塑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研究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其主要方法 |
1.4 研究内容及其主要观点 |
第二章 从雕塑到城市雕塑的兴起 |
2.1 雕塑的起源及历史形态 |
2.2 雕塑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
2.3 城市雕塑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
2.3.1 从实践活动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外延 |
2.3.2 从城市管理中建立城市雕塑的概念内涵 |
2.3.3 从雕塑创作中建立城市雕塑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历史类型 |
3.1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前期 |
3.1.1 上海的古代雕塑遗存 |
3.1.2 晚清时期的上海雕塑 |
3.1.3 民国时期的上海雕塑 |
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形成时期 |
3.2.1 上海美术教育院校的建设 |
3.2.2 上海美术社团与研究机构 |
3.2.3 上海雕塑创作与雕塑建设 |
3.3 上海城市雕塑的发展时期 |
3.3.1 上海城市雕塑的管理建制 |
3.3.2 上海城市雕塑的建设概况 |
3.3.3 上海城市雕塑的类型特征 |
第四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结构 |
4.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 |
4.2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要素 |
4.2.1 上海城市雕塑的制度性文化 |
4.2.2 上海城市雕塑的艺术性文化 |
4.2.3 上海城市雕塑的物态性文化 |
第五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批判 |
5.1 城市雕塑与文化批判 |
5.2 对创作方式标准化与伪个性的文化批判 |
5.2.1 上海城市雕塑“标准化”的表现及其批判 |
5.2.2 上海城市雕塑“伪个性”的表现及其批判 |
5.3 对创作题材仿造性与照搬化的文化批判 |
5.3.1 上海城市雕塑“国内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
5.3.2 上海城市雕塑“国外山寨货”的表现及其批判 |
第六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实践分析 |
6.1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推动城市雕塑建设 |
6.2 搭建展示平台促进城市雕塑建设 |
6.2.1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 |
6.2.2 上海“雕塑公园”建设 |
6.3 借助国际活动进行城市雕塑建设 |
6.3.1 2007 世界夏季特奥会主题雕塑园建设 |
6.3.2 中国2010 上海世界博览会园雕塑建设 |
第七章 上海城市雕塑的未来向度 |
7.1 文化批判意识的内化与审美霸权的解构 |
7.2 地缘性经验的建构与跨学科平台的认知 |
7.3 参与角色的互动合作与社会评价的制衡 |
7.3.1 城市雕塑的管理与委托 |
7.3.2 城市雕塑的创作与合作 |
7.3.3 城市雕塑的评审与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社会项目 |
致谢 |
(3)SC实验室管理体系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质量管理理论的发展 |
1.2.2 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检测认证(TIC)风险管理基础环境 |
2.1 TIC行业国家法律法规的新重点 |
2.1.1 《国家标准化法》等新版法规条例的概述 |
2.1.2 新版CNAS实验室认可规范的概述 |
2.1.3 新版CMA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的概述 |
2.2 开放市场下TIC行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
2.2.1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影响 |
2.2.2 TIC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发展 |
2.2.3 ISO9000 标准体系与ISO17025 标准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
2.3 新旧版ISO17025体系标准的比较分析 |
2.3.1 新旧版ISO17025标准差异 |
2.3.2 旧版“改进”要素与新版“风险控制”要素之间的比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检测实验室体系关键环节风险识别 |
3.1 SC实验室基本情况 |
3.1.1 SC实验室体系架构及资源情况 |
3.1.2 SC实验室风险控制关键环节 |
3.2 SC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不符合项(NCR)实例汇总分析 |
3.2.1 SC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NCR实例概述 |
3.2.2 SC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NCR风险识别 |
3.3 行业强制性产品检测质量及SC实验室报告问题汇总分析 |
3.3.1 强制性产品质量检测情况 |
3.3.2 SC实验室检测报告质量风险识别 |
3.4 SC实验室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风险影响分析 |
3.4.1 贝叶斯定理 |
3.4.2 合格判定 |
3.4.3 SC实验室接地试验不确定度评定风险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程序与管理措施 |
4.1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S)风险管理工具 |
4.1.1 偏差和趋势分析 |
4.1.2 技术绩效测量 |
4.1.3 储备分析 |
4.2 SC实验室风险管理程序的设置 |
4.2.1 体系风险因素 |
4.2.2 风险评估 |
4.2.3 风险处置 |
4.2.4 风险监控 |
4.3 SC实验室体系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措施 |
4.3.1 已关闭不符合项的跟踪评估 |
4.3.2 检测报告质量的保证 |
4.3.3 测量不确定度评估的应用 |
4.4 SC实验室体系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C检测实验室风险控制效果验证评价 |
5.1 自查方案和自查内容 |
5.2 自查结果 |
5.2.1 实验室组织机构情况 |
5.2.2 质量体系整体运行情况 |
5.2.3 检测流程合规性情况 |
5.2.4 从业人员职业自律情况 |
5.2.5 自查不符合整改 |
5.2.6 电线电缆业务专项核查 |
5.3 SC实验室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
5.3.1 建立效果评价体系 |
5.3.2 计算实验室管理体系风险值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实验室历年外部评审不符合汇总 |
附录二 实验室风险监控记录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城投债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以G城投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城投债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城投债发展历程及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 |
2.1.1 城投债发展历程 |
2.1.2 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 |
2.2 城投债发行机制 |
2.3 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城投债融资成本影响因素 |
2.3.1 债券融资成本概述 |
2.3.2 宏观因素 |
2.3.3 微观因素 |
第3章 G城投公司债券融资案例介绍 |
3.1 G城投公司简介 |
3.2 案例公司选择依据 |
3.3 G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及公司债发行 |
3.3.1 市场化转型工作 |
3.3.2 债券发行阶段 |
第4章 G城投公司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
4.1 G城投公司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1.1 影响融资成本的宏观因素 |
4.1.2 影响融资成本的微观因素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债券融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
4.3 融资成本影响因素总体评价 |
第5章 案例启示与政策建议 |
5.1 案例启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政府层面 |
5.2.2 中介机构层面 |
5.2.3 发行主体层面 |
5.2.4 投资者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EVA的中再资环企业价值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企业价值概念 |
2.1.2 EVA经济增加值概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 |
2.2.2 EVA会计指标调整 |
2.2.3 EVA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
2.3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
2.3.1 市场法 |
2.3.2 成本法 |
2.3.3 收益法 |
2.3.4 EVA价值评估方法 |
2.3.5 EVA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优势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再资环企业财务现状分析 |
3.1 中再资环企业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行业特点 |
3.2 基于纵向比较的中再资环财务现状分析 |
3.2.1 基于纵向比较的发展能力分析 |
3.2.2 基于纵向比较的盈利能力分析 |
3.2.3 基于纵向比较的营运能力分析 |
3.2.4 基于纵向比较的偿债能力分析 |
3.2.5 基于纵向比较的现金流量分析 |
3.3 基于横向比较的中再资环财务现状分析 |
3.3.1 基于横向比较的发展能力分析 |
3.3.2 基于横向比较的盈利能力分析 |
3.3.3 基于横向比较的营运能力分析 |
3.3.4 基于横向比较的偿债能力分析 |
3.3.5 基于横向比较的现金流量分析 |
3.4 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再资环企业价值计算 |
4.1 中再资环运用EVA进行价值评估的可行性 |
4.2 中再资环EVA模型构建 |
4.2.1 相关会计指标调整 |
4.2.2 计算模型构建 |
4.3 计算中再资环历史EVA值 |
4.3.1 税后营业利润(NOPAT) |
4.3.2 投入资本总额(TC) |
4.3.3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
4.3.4 计算2015-2019年中再资环EVA值 |
4.4 预测中再资环未来EVA值 |
4.4.1 EVA价值评估模型的选择 |
4.4.2 两阶段增速计算 |
4.4.3 预测相关财务报表 |
4.4.4 税后营业利润(NOPAT) |
4.4.5 投入资本总额(TC) |
4.4.6 预测2020-2024年中再资环EVA值 |
4.4.7 预测中再资环稳定增长期的EVA值 |
4.5 中再资环企业价值综合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再资环企业价值提升策略 |
5.1 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
5.1.1 扩大企业经营业务范围 |
5.1.2 合理收购同行业小企业 |
5.2 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
5.2.1 树立企业整体成本责任感 |
5.2.2 营造一体化低成本经营模式 |
5.3 提升资产保值增值能力 |
5.3.1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
5.3.2 合理调配企业资产 |
5.4 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 |
5.5 优化内部资本结构 |
5.6 积极开拓行业市场 |
5.7 树立价值管理理念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以物产中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与本文特色 |
1.3.1 研究意义 |
1.3.2 本文特色 |
1.4 文章结构与研究框架 |
2 文献综述 |
2.1 文献回顾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与路径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公司绩效 |
2.1.3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 |
2.2 概括性评价 |
3 理论基础 |
3.1 产权理论 |
3.2 委托代理理论 |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4 公司治理理论 |
4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介绍 |
4.1 物产中大公司情况简介 |
4.2 物产中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具体路径 |
4.2.1 实现整体上市 |
4.2.2 引入战略投资者 |
4.2.3 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
4.3 物产中大混改前后股权结构变化情况 |
4.3.1 物产中大股权结构变化路径 |
4.3.2 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 |
5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机制 |
5.1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
5.1.1 董事会构成更加合理 |
5.1.2 监事会机制更加完善 |
5.1.3 管理层行为更加规范 |
5.2 整合企业优质资源 |
5.2.1 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源配置 |
5.2.2 注入优质资产,提升资产规模 |
5.2.3 完善产业结构,发挥协同效应 |
5.3 扭转高负债局面,充实企业现金流 |
5.4 减少关联交易,增强独立性 |
6 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效果 |
6.1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企业绩效分析 |
6.1.1 研究步骤 |
6.1.2 实证结果分析 |
6.2 基于EVA的企业绩效分析 |
6.3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企业绩效分析 |
6.4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
6.4.1 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6.4.2 计算评价指标的分数 |
6.4.3 综合评价财务绩效 |
7 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案例研究结论 |
7.2 本文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价值、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与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与发展演变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筹设 |
一、资源委员会的电器事业 |
二、中国电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恽震 |
三、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组织系统 |
第二节 全面抗战时期中央电工器材厂的发展 |
一、湘潭各厂的内迁与发展 |
二、分厂的设立与发展 |
第三节 抗战胜利后中央电工器材厂的革新 |
一、各分厂抗战胜利后的迅速扩张 |
二、公司制改革 |
第二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经营模式与出品情况 |
第一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管理体制 |
一、人事管理 |
二、文书管理 |
三、生产管理 |
第二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经营机制 |
一、营业方式与业务方针 |
二、历年营业概况 |
第三节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材料与出品情况 |
一、材料管理 |
二、出品情况 |
第三章 中央电工器材厂的企业特色 |
第一节 厂、会关系 |
一、资源委员会的统一领导 |
二、会属企业的一般特征 |
第二节 企业文化 |
一、忠信敏确 |
二、企业刊物 |
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业余生活 |
第三节 行业地位 |
一、中央电工器材厂的自主谋划 |
二、发起组织“中国电工社” |
三、设立电器工业经济研究委员会 |
结语 |
参考资料 |
附录 |
致谢 |
(9)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的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分拆上市内涵的研究 |
1.3.2 关于分拆上市动因的研究 |
1.3.3 关于分拆上市绩效的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分拆上市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分拆上市的概念界定 |
2.2 分拆上市的动因理论 |
2.2.1 融资策略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管理层激励理论 |
2.2.4 业务核心化理论 |
2.3 分拆上市的绩效评价理论 |
2.3.1 短期绩效评价 |
2.3.2 长期绩效评价 |
3 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案例介绍及动因分析 |
3.1 案例公司简介 |
3.1.1 特变电工简介 |
3.1.2 新特能源简介 |
3.2 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的过程 |
3.2.1 重组阶段 |
3.2.2 发行阶段 |
3.3 特变电工分拆上市动因分析 |
3.3.1 拓宽融资渠道,获取融资资金 |
3.3.2 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获得重新估值 |
3.3.3 激发管理层潜能,提高管理效率 |
3.3.4 实现业务集中化,提高核心竞争力 |
4 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绩效分析 |
4.1 短期市场效应分析 |
4.1.1 股价变动分析 |
4.1.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
4.2 长期价值创造分析 |
4.2.1 财务指标分析 |
4.2.2 非财务指标分析 |
4.3 案例小结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分拆上市的建议 |
5.2.1 明确资金需求并合理利用资金 |
5.2.2 选取优质资产进行分拆 |
5.2.3 分拆上市要符合公司的发展战略 |
5.2.4 合理实施管理层激励计划 |
5.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10)锦和商业三次IPO被否原因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案例特殊性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2 盈余管理理论 |
2.2 国内外IPO发行情况 |
2.2.1 国外IPO发行情况 |
2.2.2 国内A股IPO的发行情况 |
2.3 国内外IPO研究文献综述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2.3.3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案例描述 |
3.1 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基本信息 |
3.1.2 经营现状 |
3.1.3 财务状况 |
3.1.4 股权关系 |
3.2 公司IPO背景 |
3.2.1 公司流动资金不足 |
3.2.2 原始股东利益驱使 |
3.3 公司IPO被否过程 |
3.3.1 第一次IPO被否过程 |
3.3.2 第二次IPO被否过程 |
3.3.3 第三次IPO被否过程 |
3.3.4 三次招股说明书比较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4.1 行业及宏观政策分析 |
4.1.1 行业发展历程 |
4.1.2 行业发展现状 |
4.1.3 宏观政策分析 |
4.2 会计核算分析 |
4.2.1 长期待摊费用占比过高 |
4.2.2 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计提不合理 |
4.2.3 期间费用率过低 |
4.2.4 收购重组估值不公允 |
4.2.5 参股公司会计处理不合规 |
4.3 财务分析 |
4.3.1 偿债能力分析 |
4.3.2 盈利能力分析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4.3.4 成长性分析 |
4.4 公司治理与规范性分析 |
4.4.1 股权集中 |
4.4.2 控股股东同业竞争问题 |
4.4.3 关联方交易 |
4.4.4 股权转让存在利益输送 |
4.4.5 部分园区租赁物产权不明晰 |
4.4.6 土地划拨合规性分析 |
4.5 信息披露分析 |
4.5.1 员工社保信息不充分 |
4.5.2 诉讼风险未披露 |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1.1 注册制的实施促进市场发展 |
5.1.2 锦和商业问题突出 |
5.2 相关建议 |
5.2.1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依法充分披露信息 |
5.2.2 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合理处理财务数据 |
5.2.3 强化中介机构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责任意识 |
5.2.4 提高投资者投资知识,降低盲目投资风险 |
5.2.5 推进注册制度实施,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2002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盛会在上海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2]上海城市雕塑的文化与实践研究[D]. 李强. 上海大学, 2021
- [3]SC实验室管理体系关键环节风险控制研究[D]. 谢玉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福建南平小三线建设研究(1964-1978)[D]. 贺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5]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城投债融资成本影响因素研究 ——以G城投公司为例[D]. 吴越.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6]基于EVA的中再资环企业价值评估与提升策略研究[D]. 李诗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7]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以物产中大为例[D]. 王佳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8]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厂研究[D]. 李姣. 西南大学, 2020(01)
- [9]特变电工分拆新特能源上市的动因及绩效研究[D]. 康佳玉.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10]锦和商业三次IPO被否原因案例研究[D]. 周贝贝.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