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类探讨

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类探讨

一、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型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立,聂聪,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姜建元[1](2021)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及可信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建立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132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其中男97例, 女35例;年龄18~82岁[(57.4±17.8)岁]。根据颈脊髓是否存在受压及致压物来源、是否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等因素建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 进一步分析各型病例数、年龄及致伤原因。另收集24例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 由未参与该分型系统制定的骨科医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影像学分型评估, 计算Kappa系数对该分型进行可信度评价。结果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分为Ⅰ~Ⅳ型:Ⅰ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 致压因素主要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和(或)颈椎管狭窄等基础病理改变;Ⅱ型为脊髓存在明显受压, 致压因素主要为外伤性椎间盘突出和(或)硬膜外血肿;Ⅲ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 但存在明确的DLC损伤征象;Ⅳ型为脊髓不存在明显受压, 且不伴或仅存在可疑DLC损伤征象。其中Ⅰ型、Ⅱ型可同时伴或不伴DLC损伤。Ⅰ型 83例(62.9%), 年龄(62.2±15.7)岁, 以跌倒伤(37例, 44.6%)为主, 其次为交通伤(31例, 37.3%)。Ⅱ型17例(12.9%), 年龄(55.8±13.4)岁, 以交通伤(9例, 52.9%)和坠落伤(5例, 29.4%)多见。Ⅲ型24例(18.2%), 年龄(53.6±16.3)岁, 以坠落伤(9例, 37.5%)和交通伤(8例, 33.3%)多见。Ⅳ型8例(6.1%), 年龄(37.4±11.6)岁, 以交通伤(4例, 50.0%)和运动伤(3例, 37.5%)多见。分型可信度评估显示不同观察者之间患者分型相同百分比为79.2%~87.5%, 平均81.2%;Kappa系数为0.691~0.866, 平均0.789, 可信度为基本可信(0.61~0.80)。结论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系统可信度高, 各型年龄分布及致伤原因的差异性提示该分型系统对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分类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卢建珍[2](2021)在《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

赵海洋[3](2021)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病例特点,MRI诊断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我组自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伴脊髓损伤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1.0±12.3)岁。其中车祸伤为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损伤8例。46例患者中,40例存在颜面擦皮伤。术前进行ASIA分级,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必须有脂肪抑制序列。根据术前MRI影像结果判断间盘存在撕裂的可能,并记录能判断间盘撕裂的MRI影像信号特征,术式采用前路损伤节段的ACDF手术。所有前路手术患者全麻后,颈部摆过伸位,透视,部分间盘撕裂的节段,会呈现上位椎体向后方移位。如术前检查没有发现颈椎间盘损伤,则在术中探查;如术前高度怀疑间盘撕裂而术中未见撕裂,则术中给予椎间盘造影。将术前MRI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痛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根据术前的ASIA分级,46例患者B级2例,C级7例,D级26例,E级11例,术后末次随访D级1例,E级45例,病例特点为神经损伤轻,而且术后恢复效果好。根据术前MRI影像特征及术中实际探查间盘损伤结果分析,将间盘撕裂的MRI特征表现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两种类型。全麻下后颈部后伸位透视及术中间盘造影及对判断间盘损伤有一定辅助意义。术中发现46例患者并不都是一个节段间盘撕裂,2个节段间盘撕裂的有12例,3个节段间盘撕裂的有3例,共有74个间盘撕裂。前路ACDF手术治疗间盘撕裂疗效满意。46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为6.0±1.3个月(4-8个月)。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着性改善(P<0.05)。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患者脊髓损伤轻,术后神经恢复较好,MRI检查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能明确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颈椎前路ACDF手术是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满意。

周乾坤[4](2021)在《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曲度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其中A组38例(男20,女18),B组37例(男18,女19);年龄56~72岁,平均(64.2±2.1)岁。根据C2-C7 Cobb角度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分为A、B组:A组纳入C2-C7 Cobb角较小的前38例患者;B组为余下37例C2-C7 Cobb角较大的患者。评价影像学结果,测量颈椎生理曲度、NT、T1S、TIA、C2~7 SVA、C7S、ROM、责任椎间隙的高度和角度。利用几何画板5.06进行直线与角度的测量并记录下来,并利用Photoshop 6进行图片编辑。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这些数据分析处理并计算。对于单因素独立样本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方面的参数变量相关性,P<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此时相关系数(r值)表明相关性大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角度因素的影响,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并利用Graph Pad Prism7.00绘制Bland–Altman图进行诊断性分析研究其中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所有影像学资料的获取均在医师指导下患者头部处于合适的位置情况下进行的。数据的确定均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完成,当有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名研究者进行测量决定。结果:在这7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只有TIA与C2-C7 Cobb角没有明显的关系,其他颈椎矢状面参数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的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的变化都是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C5/6和C6/7的椎间隙高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但是在椎间成角中可以发现,有C3/4、C4/5、C5/6和C6/7的椎间隙随着C2-C7 Cobb角的增大而增大,在C2/3的椎体责任间隙,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统计学意义。责任间隙在下颈椎的患者椎间隙高度和椎间角度变化相对上颈椎变化以及对患者C2-C7 Cobb角改变以及病情的影响比较明显。T1S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其次是NT和C2-C7 Cobb角之间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颈椎生理曲度、ROM和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都比较弱,C2~7 SVA、C7S方面和C2-C7Cobb角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C4/5、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以及成角与C2-C7 Cobb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均为85%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于C3/4节段,只有椎间成角的模型对于数据的拟合度为96.9%以上,拟合效果优,模型较稳定。在ROC曲线中,TIA的渐近显着性为0.217,均大于0.05,该检测方法没有相同效果;颈椎生理曲度、NT和T1S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9,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高;C2~7 SVA、C7S和ROM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5~0.7,表示这三项的诊断价值较低。C2-C7Cobb角与TIA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一致性分析的Bland-Altman图中存在低于95%一致性界限,所以测量结果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余矢状面参数的结论都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结论:颈椎矢状面各个参数是衡量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重要参考因素,颈椎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均影响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在评估颈椎矢状位参数方面,除TIA与C2-C7 Cobb角无相关性,其余参数如,颈椎生理曲度、NT、T1S、C2~7 SVA、C7S、ROM参数和C2-C7 Cobb角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其中T1S与C2-C7 Cobb角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在椎间高度和椎间成角方面,C5/6、C6/7节段的椎间隙高度与角度会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对于C3/4、C4/5责任间隙,只有椎间角度随着C2-C7 Cobb角增大而增大。在C2/3节段中,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与C2-C7 Cobb角之间都是没有意义。说明下颈椎的椎间高度和椎间角度均影响了颈椎曲度的变化,对于改善椎间角度来恢复颈椎曲度也具有意义。综合使用颈椎矢状面参数以及责任椎间隙高度、椎间角度,有利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预防与诊治,评估疾病的预后情况,增加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提高社会的满意度。

卢建珍[5](2021)在《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在临床诊断中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得已广泛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多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法。其检查资料具有信息化程度高、易实现资料的永久存储、鉴定结果客观真实以及部分影像征象可重复再现等的特性,成为临床医学和法医学鉴定不可或缺的客观依据。但在法医临床鉴定实践中,由于法医工作者对于X线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系统性知识储备不足,人体结构系统的正常影像和异常影像表现掌握程度较低,对于法医临床鉴定中人体结构常见损伤后的临床影像学演变过程和损伤特征的准确区分和鉴别存在困难,难以正确选择与损伤部位以及损伤特征相匹配的恰当的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等多方面原因,而在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意见中,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对鉴定意见的客观准确性起决定作用,上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鉴定意见的准确性作出。基于此,笔者主要在法医临床鉴定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颅脑、胸部和脊柱三大人体的医学影像学解剖结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法医临床司法鉴定行业内的具体发展情况,分析X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具体的临床应用情况,医学影像学诊断与法医影像认定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等。通过收集相关学者对于不同影像学在颅脑、胸部、脊柱三大人体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中的应用分析数据,结合三大人体系统常见的法医临床鉴定损伤典型案例,探讨X射线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技术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具体应用。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检查可以清晰查看颅骨概貌,可以明确观察骨折线的形态位置,但不利于观察颅脑损伤内部的具体损伤细节特征,只能作为颅脑损伤后的辅助检查手段;CT可以突出显示脑挫伤及其周围病变,且对于隐匿性骨折和颅脑出血等三维CT检测价值更高;MRI可以准确检测颅内出血病变发展情况。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侧位片可以清楚地观察胸部损伤的具体位置以及正位胸片难以观察到的疾病,能够清晰显示肺、胸骨以及肋骨等的特征效果,在气胸检查方法中常作为必选的方法,但因胸部结构复杂,器官较多,极易出现伪影以及误判现象;三维CT扫描有助于从多个体位观察肋骨的骨折情况,且对于微小损伤的探测检出率要优于X线检查;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胸部隐匿性损伤和积液情况。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首先应用X线平片进行损伤检查,可以清楚地观察椎体的形态改变、移位情况以及弯曲程度等影像特征,CT检查和MRI检查可以明确辨别椎体的骨折时期,有助于发现隐匿性椎体骨折以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或者骨挫伤等情况。通过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在颅脑、胸部以及脊柱三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不同系统的法医临床鉴定要点,以及法医临床中常见的损伤案例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法医临床鉴定常见损伤的应用中,X线检查因价格实惠,辐射量较低,功效性相对较高,是损伤后首先选择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极易出现伪影、漏诊现象。对于难以明确的损伤特征需要联合CT检查进行确证;CT检查的准确率、灵敏度、分辨率等较X线检查更加优越,且遗漏诊断和错误诊断的出现率较低,是损伤后应用比较普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三维CT重建技术可以通过对人体损伤部位的不同方位进行扫描后有助于直观立体的诊断如肋骨骨折、隐匿性骨折等骨折类型,但辐射剂量较高,不适合短时间内连续性的复查,且对于微小病灶的识别远不及MRI检查;MRI检查价格较高,但不存在辐射,检查时不会对身体形成伤害,在各类损伤中需要视情况而选择,对于常见临床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挫伤等隐匿性损伤的细节性特征的诊断价值较高,在一些微小病变以及受伤机制比较复杂的损伤类型中,应用较为广泛。虽然三种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势,但在实际临床诊断和法医临床鉴定中,X线、CT、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时仍需要联合应用检查且对比效果更佳,相互映证,更有助于损伤的准确诊断、伤者的积极治疗以及法医临床鉴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医学临床上,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病灶的检查和诊断治疗,而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影像学检查不仅需要检查疾病的具体位置、损伤程度等,还需明确疾病的具体发展演变的过程,对于准确做出鉴定意见至关重要。所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必须要明确不同类型的损伤在应用影像学检查技术时不同类型影像学检查技术具体的检查体位和检查方法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体位可以清楚明晰地观察疾病的具体所在位置以及从不同检查角度观察损伤的不同程度变化。综合以上论述,总结概括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法医临床鉴定中不同损伤部位的不同损伤类型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分析并根据三大人体系统自身的解剖结构特异性以及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鉴定要点,针对不同损伤应用不同类型的影像学检查时具体检查体位的选择等提出相关的方法建议。为法医工作者在法医临床鉴定中对于不同部位的不同损伤的影像学检查资料的审查和运用以及根据不同损伤类型如何准确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检查体位提供理论参考,为司法鉴定机构和法医临床鉴定人员自身的学习提供便利选择,以期能够积极的为司法鉴定的完善管理和促进司法体制的公正客观提供现实意义。

加倩[6](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周乾坤,牛国旗,刘路坦,李超,陈辉,刘涛,聂虎[7](2020)在《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上颈椎损伤是指由于创伤性外力引起的枕骨、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的骨折、韧带损伤和关节脱位等损伤,临床表现主要有颈部疼痛不适、截瘫、四肢瘫痪,甚至有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由于解剖结构及功能的特异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有很多的差异。常见的分型有:寰枕关节脱位、寰椎骨折、寰椎横韧带损伤、齿突骨折、枢椎创伤性滑脱、枢椎骨折、寰枢椎不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其损伤的机制、分型及临床表现,对上颈椎损伤的诊治有一些新的不同观点,现对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赵海洋,李野,陈晶,陈漩,朱庆三[8](2019)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病例特点,MRI诊断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我组自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伴脊髓损伤患者46例,男34例,女12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1.0±12.3)岁。其中车祸伤为27例,高处坠落伤11例,跌倒损伤8例。46例患者中,40例存在颜面擦皮伤。术前进行ASIA分级,所有患者术前行X线、CT、MRI检查,其中MRI检查必须有脂肪抑制序列。根据术前MRI影像结果判断椎间盘存在撕裂的可能,并记录能判断椎间盘撕裂的MRI影像信号特征,术式采用前路损伤节段的ACDF手术。所有前路手术患者全麻后,颈部摆过伸位,透视,部分椎间盘撕裂的节段,会呈现上位椎体向后方移位。如术前高度怀疑椎间盘撕裂,术中未见撕裂,则术中给予次椎间盘造影。将术前MRI特征的影像学表现与术中探查的结果进行对比,总结MRI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颈痛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46例患者B级2例,C级7例,D级26例,E级11例,术后末次随访D级1例,E级45例,病例特点为神经损伤轻,而且术后恢复效果好。根据术前MRI影像特征及术中实际探查椎间盘损伤结果分析,将椎间盘撕裂的MRI特征表现分为典型表现和不典型表现两种类型。全麻下后颈部后伸位透视及术中椎间盘造影及对判断椎间盘损伤有一定辅助意义。术中发现46例患者并不都是一个节段椎间盘撕裂,2个节段椎间盘撕裂的有12例,3个节段椎间盘撕裂的有3例,共有74个椎间盘撕裂。前路ACDF手术治疗椎间盘撕裂疗效满意。46例患者完成随访时间为6.0±1.3个月(4~8个月)。所有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逐渐改善,术后1周、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显着性改善(P<0.05)。结论: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患者脊髓损伤轻,术后神经恢复较好,MRI检查有特征性影像表现能明确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颈椎前路ACDF手术是针对病因治疗,效果满意。

李腾[9](2019)在《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寰枢椎脱位(AAD)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疾病,通常由外伤、肿瘤或先天性畸形引起。因其所处位置深,解剖结构复杂,一直是脊柱手术的难点。先天畸形所导致的AAD,通常与颅颈交界区的各种骨骼异常、关节畸形相关。当寰椎枕化存在时,因为存在椎动脉的走行异常导致AAD治疗起来更加困难,医生面临着如何在术中处理或避免椎动脉损伤等问题。同时变异椎动脉可致C2椎弓根狭窄无法正常置钉,这时需要采用不同替代技术完成C2固定。另外,C1侧块C2椎弓根钉棒固定(C1LC2PS)技术的稳定性仍存在一定争议,因此选择何种C2替代技术如何增强C1LC2PS固定技术的稳定性亟待解决。在本研究中,我们将利用三维可视化软件进行椎动脉解剖变异走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横连辅助C1LC2PS技术对寰枢椎运动范围的影响。最后比较不同C2替代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效能,为AAD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我们首先回顾性分析了 2015年7月到2017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20例寰椎枕化患者3D-CTA数据,使用SFOF-VR和Mimics软件重建,对椎动脉解剖变异走行进行3D解剖分析和测量研究。然后利用影像动作捕捉系统辅助六自由度机器臂对离体人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分析。首先在1.5 Nm力矩下按顺序对完整标本,旋转脱位标本,标准C1LC2PS固定组,标准C1LC2PS+单横连组,标准C1LC2PS+双横连组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最后在1.5 Nm力矩下对C2椎弓根螺钉组(C2PS),C2椎板螺钉组(C2TLS),C2下关节突螺钉组(C2IAPS)进行生物力学比较分析。结果:(1)椎动脉走行变异可分为七种不同类型。Ⅰ型(26.7%),椎动脉在寰椎后弓上走行并经椎动脉沟进入颅腔;Ⅱ型(53.3%),椎动脉在入颅前走行于同化的寰椎侧块枕髁复合体形成的骨管中。Ⅲ型(11.7%),椎动脉在枢椎关节面以上或在寰椎侧块以下形成弯曲,然后经同化的枕骨下缘下方进入颅内。Ⅳ型(1.3%),椎动脉椎板下进入椎管。Ⅴ型(31.3%),在颈2峡部形成高跨椎动脉。Ⅵ型(2.9%),在寰椎后弓处形成开窗椎动脉。Ⅶ型(4.2%),一侧缺如型椎动脉。Ⅱ型椎动脉管下壁到寰椎侧块后平面的垂直距离5.51 ±2.17mm,意味着寰椎侧块通常可以安全插入3.5 mm螺钉。中线平面到Ⅲ型椎动脉与同化枕下缘交叉点的距离为13.50±4.35mm,说明椎动脉变化的中线迁移特性。Ⅴ型峡部高度和宽度的降低表明椎动脉损伤的风险增加。(2)与完整状态和旋转不稳模型相比,三种治疗方式干预组C1-C2ROM在每个加载运动工况上都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与完整和未加横连结构相比,单横连和双横连结构旋转ROM均明显减小(P<0.001),双横连与单横连结构在各个运动工况ROM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3)在轴向旋转和前屈-后伸过程中C2TLS与C2IAPS相比ROM显着降低(P<0.05)。在轴向旋转过程中C2TLS与C2PS相比ROM显着降低。在前屈-后伸过程中C2IAPS与C2PS相比ROM显着降低(P<0.05)。结论:(1)新的椎动脉分类和相关的解剖参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椎动脉变化过程和颅颈交界区解剖之间的三维关系,这对于减少寰椎枕化致AAD患者术中椎动脉损伤的风险至关重要。(2)横连装置可以有效减小了 AAD患者C1侧块-C2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旋转活动度;横连的数量在辅助减小各个运动工况活动度上没有差异。(3)在C2椎体出现变异导致椎弓根狭窄时,C2TLS和C2IAPS都可做为C2PS的替代方式。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发现,在轴向旋转和前屈-后伸过程中C2TLS相比C2IAPSROM更低,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姜星杰[10](2017)在《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非完全性神经损伤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采用前瞻性手术治疗方案治疗合并非完全性神经损伤的下颈椎脱位并观察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连续收治的52例无神经损伤或不全性神经损伤下颈椎前脱位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依据术前颈椎核磁共振检查是否存在创伤性椎间盘突出(Traumatic Disc Herniation,TDH)及闭合复位的结果来制定手术方案。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案进行治疗:前路颈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即单纯前路;后路复位、固定,前路ACDF术,即―后—前‖入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即―前—后—前‖入路。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定期摄片、随访记录患者VAS(Visual Analog Scale)评分、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美国脊柱损伤协会)分级。结果:所有5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7例非TDH患者及5例TDH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单纯前路手术;22例非TDH患者采用―后—前‖入路手术;8例TDH患者采用―前—后—前‖入路手术。术中无椎动脉、气管、食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无明显神经功能恶化表现。单纯前路、―后—前‖、―前—后—前‖三种入路的平均失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78±30 mL、142±53 mL、189±44 m L,66±19 min、112±44min、136±37 min,7.1±2.3 d、11.2±4.1 d、12.7±4.6 d。术后患者的颈椎后凸畸形获得纠正,颈部疼痛VAS评分、NDI显着改善(P<0.05),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平均随访23月,术后1年所有患者前路植骨融合。结论:对于非完全性神经损伤的下颈椎脱位患者,依据术前是否存在创伤性椎间盘突出及闭合复位的结果来制定前瞻性的治疗方案,通过前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第二部分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脱位节段椎管椎体比值(C/V)在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中的意义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连续收治的14例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患者纳入该研究。术前C/V比值由脱位节段狭最狭窄处中矢状位CT二维重建图像上测量得出。设C/V比值>0.5为中度椎管狭窄;设C/V比值≤0.5为重度狭窄。根据狭窄程度,制定不同的前瞻性手术方案,分别采用闭合复位颈前路植骨融合术或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后评估患者影像、疼痛及神经功能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9例中度椎管狭窄(C/V比值>0.5)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其中3例患者复位成功,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6例闭合复位失败的中度狭窄患者及5例重度狭窄(C/V比值≤0.5)患者行前后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前路植骨融合术。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138±43 min,平均失血量为239±14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3.1±4.6 d。术后患者的C/V比值及VAS疼痛评分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除2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所有13例存在神经损伤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至少改善1个ASIA等级。术后1年随访,所有患者脱位节段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陈旧性下颈椎脱位的治疗中,C/V比值在决定手术方案中起重要作用。通过闭合复位前路植骨融合术或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患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二、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型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型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3)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2.1 手术治疗
        2.1.1 前路手术
        2.1.2 后路手术
        2.1.3 手术时机
    2.2 非手术治疗
        2.2.1 药物治疗
        2.2.2 细胞移植
        2.2.3 基因疗法、组织工程
        2.2.4 神经刺激、机器人技术
    2.3 结论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及分组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患者的一般情况
    3.2 病例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特征表现
    3.4 麻醉后及手术方式
        3.4.1 麻醉后处理
        3.4.2 术中处理
    3.5 随访及评价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5.1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特点
    5.2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手术的必要性
    5.3 MRI及术中影像对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价值
    5.4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与排除标准
    3.颈椎椎间隙的选择
    4.颈椎的X检查
    5.颈椎的MRI线检查
    6.分组
    7.观查指标以及测量
    8.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C2-C7 Cobb角与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之间的比较
    3.C2-C7 Cobb角与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的研究
    4.C2-C7 Cobb角与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变量相关性分析
    5.C2-C7 Cobb角与责任椎间隙高度和椎间成角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每个颈椎矢状面参数变量对于预测C2-C7 Cobb角的ROC曲线和Bland–Altman图
(三)讨论
(四)结论
(五)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专利申报等其他成果
附录 C 综述 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法律基础
    二、影像学检查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
    三、法医临床鉴定的现状与常见问题
第一章 影像学检查与法医临床鉴定的相关性
    第一节 医学影像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一、医学影像诊断概述
        二、法医学影像认定概述
        三、临床医学诊断与法医学影像认定的关联
    第二节 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影像学检查在颅脑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颅脑的解剖基础
        一、颅脑的解剖结构
        二、正常颅脑影像解剖
    第二节 颅脑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一、头皮损伤
        二、颅骨骨折
        三、脑挫裂伤
        四、弥漫性轴索损伤
    第三节 颅脑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一、颅脑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二、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
        三、颅脑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颅脑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第三章 影像学检查在胸部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胸部的解剖基础
        一、胸部的解剖结构
        二、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三、非正常肋骨影像解剖
    第二节 胸部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一、肋骨骨折
        二、气胸与液气胸
        三、肺挫伤
        四、肺撕裂伤与肺气肿
    第三节 胸部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一、胸部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二、胸部损伤的常见类型
        三、胸部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胸部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第四章 影像学检查在脊柱损伤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
    第一节 脊柱的解剖基础
        一、脊柱的解剖结构
        二、正常脊柱影像解剖
    第二节 脊柱损伤的影像学检查
        一、脊椎损伤
        二、寰枢关节损伤
        三、外伤性椎间盘损伤
    第三节 脊柱损伤的法医临床鉴定
        一、脊柱损伤的概念及性质
        二、脊柱损伤的常见类型
        三、脊柱损伤的法医学鉴定要点
    第四节 问题与建议
        一、脊柱解剖结构的特异性
        二、选择合适影像学检查方法
        三、提升检查人员专业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7)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寰枕关节脱位
    1.1 背景
    1.2 治疗方案
2 寰椎骨折
    2.1 背景
    2.2 治疗方案
3 寰椎横韧带损伤
    3.1 背景
    3.2 治疗方案
4 齿突骨折
    4.1 背景
    4.2 治疗方案
5 枢椎创伤性滑脱
    5.1 背景
    5.2 治疗方案
6 枢椎骨折
    6.1 枢椎侧块骨折
    6.2 枢椎椎体骨折
7 寰枢椎不稳
    7.1 骨性结构的不稳
    7.2 寰枢关节脱位
    7.3 寰枢关节半脱位
8 问题与展望
9 小结

(8)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临床表现
    1.3 影像学特征表现
    1.4 麻醉后处理及手术方式
        1.4.1 麻醉后处理
        1.4.2 手术方式
    1.5 随访及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特点
    3.2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手术的必要性
    3.3 MRI及术中影像对诊断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价值
    3.4 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手术治疗方法

(9)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寰椎枕化患者椎动脉变异的三维评估及分型
    1.1 实验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1.4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C2椎弓根螺钉技术联合横连系统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内容
    2.4 数据和统计分析
    2.5 结果
    2.6 病例介绍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C2椎弓根螺钉替代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设备
    3.3 实验方法及内容
    3.4 数据和统计分析
    3.5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非完全性神经损伤型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研究临床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陈旧性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综述 下颈椎脱位的诊疗进展及文献回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附录
中英文简写对照
致谢

四、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型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无骨折脱位型急性颈脊髓损伤影像学分型及可信度评价[J]. 王洪立,聂聪,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姜建元. 中华创伤杂志, 2021(10)
  • [2]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D]. 卢建珍.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3]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D]. 赵海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4]脊髓型颈椎病的颈椎曲度与矢状面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D]. 周乾坤.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影像学检查在法医临床鉴定中的应用探究[D]. 卢建珍. 甘肃政法大学, 2021
  •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上颈椎损伤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 周乾坤,牛国旗,刘路坦,李超,陈辉,刘涛,聂虎. 中国现代医生, 2020(03)
  • [8]外伤性颈椎间盘撕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J]. 赵海洋,李野,陈晶,陈漩,朱庆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09)
  • [9]寰椎枕化椎动脉变异的三维分型及不同颈1-2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D]. 李腾.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10]下颈椎脱位手术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D]. 姜星杰. 苏州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外伤性颈椎脱位程度分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