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乙酰肝素在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硫酸乙酰肝素在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一、类肝素硫酸对骨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杜玉香,杨杰,张玲莉[1](2021)在《骨源性激素样蛋白FGF23对骨外器官的代谢调控》文中提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3,FGF23)由骨骼中的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分泌,作为激素样蛋白在复杂的内分泌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是调节细胞外基质矿化的局部骨源因子和参与矿物代谢的全身激素。FGF23主要靶向肾脏调节磷酸盐的重吸收,1,25-二羟基维生素D的产生和分解代谢以及抗衰老激素α-Klotho的表达,调节磷酸盐和维生素D动态平衡。该文具体阐述骨源性激素样FGF23对骨外器官包括肾脏、心脏、肌肉等的代谢调控,为遗传性低磷酸盐血症、高磷酸盐血症以及后天的磷酸盐代谢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见解。为今后筛选基因辅助治疗提供关键性靶点,深入研究后有望为许多临床疾病提供新思路和治疗方案。

朱雅东[2](2020)在《血液净化用纳米纤维复合膜和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其对生物毒素的清除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肾脏病是全球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之一。肾移植技术因供体严重缺乏而受到极大限制,血液净化技术成为了目前治疗肾脏疾病患者的主要手段。目前血液净化技术中应用最广的就是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或将二个技术联用。血液透析的核心部件是透析膜,但目前透析膜对毒素尤其对中等分子毒素的去除效率低,不够令人满意。目前临床对中分子毒素清除最高的治疗方式就是血液灌流,其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优于血液透析,多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肾衰竭。因此开发具有更高效清除毒素的高性能血液透析膜和新型高效吸附剂是改善肾衰竭患者生存质量的当务之急。近年来,纳米纤维复合膜作为应用于血液透析的一种新型高分子血液透析膜,它是由超薄功能分离层与纳米纤维多孔支撑层复合而成。超薄的亲水分离皮层通过涂覆法制备,由于水凝胶涂覆窗口比较窄,导致其网格尺寸调控困难,限制了纳米纤维复合膜在血液透析效率上的进一步提高。此外,目前应用于血液灌流的吸附材料比较单一,寻求对尿毒症毒素具有特异性吸附的新型纳米材料,将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二者协同运作,构筑新型透析/吸附双功能血液净化用便携式人工肾器件对延长肾衰竭患者的寿命至关重要,同时也是血液净化领域目前比较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探索。在此,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丙烯腈(PAN)膜作为多孔基膜,亲水性聚乙烯醇(PVA)作为超薄功能分离层主体材料,通过涂覆法在PAN纳米纤维多孔基膜表面制备超薄功能分离层。通过对PVA本体改性和在功能皮层上自组装来调节水凝胶皮层网格尺寸大小,以及在水凝胶功能皮层中构建更多的纳米传输通道,系统研究了水凝胶功能皮层改性前后亲水性的变化以及抗污性能,同时还研究了作为血液接触材料的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深入分析研究了具有不同网格尺寸的水凝胶皮层对尿毒症毒素清除效率的影响,从而获取了最优化的血液净化用纳米纤维复合膜,实现了通过对水凝胶皮层的调控来优化透析效率的方案。此外,为了将血液透析和血液灌流二者协同运作,通过冷冻铸造的技术制备明胶/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微球作为血液灌流的吸附材料,研究其对生物毒素的吸附性能,为便携式“人工肾”的构建打下基础。研究内容包括:(1)选用共混磺化聚乙烯醇(s-PVA)和纯PVA作为水凝胶涂覆溶液,通过涂覆技术将其涂覆在由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PAN纳米纤维支撑层上。通过改变s-PVA与PVA的共混质量比来调节s-PVA/PVA水凝胶功能皮层的网格尺寸大小。优化后的s-PVA/PVA TFNC超滤膜(S-P-TFNC-1-3)的网格尺寸为7.5 nm,其在0.1 MPa压力下具有380 L m-22 h-1的纯水通量,同时能截留超过90%的牛血清蛋白(BSA)。此外,s-PVA引入到水凝胶阻隔层提高了s-PVA/PVA TFNC膜的亲水性,从而使其具有很好的抗污能力。同时由于s-PVA的结构类似于肝素,因此改性后的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也得到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蛋白质吸附的减少、凝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粘附的抑制、溶血率的降低以及细胞在膜表面生长繁殖良好。优化后的S-P-TFNC-1-3膜在4 h透析后能清除84.2%的尿素和60.9%的溶菌酶,尤其对中分子尿毒症毒素的去除效果(60.9%)明显优于目前报道的常规血液透析膜,同时对人体有益的大分子蛋白的保留率能达到95%以上。(2)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涂覆技术制备纯PVA薄层纳米纤维复合(TFNC)膜,在PVA TFNC膜上通过层层自组装(LBL)技术交替自组装丹宁酸(TA)和聚磺酸甜菜碱(PSBMA),最外层为两性离子的PSBMA层。自组装后的膜的表面化学结构和形貌表征证实了膜表面两性离子自组装改性的成功。由于在水凝胶皮层上的自组装,导致PVA水凝胶的网格尺寸变小。通过调控自组装TA/PSBMA双层的数目来调节水凝胶的网格尺寸,使得LBL膜既能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又能用于更小尺寸染料分子的分离。特别是当TA/PSBMA双分子层数为6时,PVA-6BL-M在0.6 MPa时过滤0.1 g/L的直接红80溶液渗透通量可达311.7 L m-22 h-1,同时对直接红的截留能达到99.9%。此外,由于两性离子的PSBMA能与水形成超亲水的水化层,使得LBL膜具有优秀的抗生物污染性能,如:BSA吸附少、水通量恢复率高、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黏附减少等。同时LBL膜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具体表现在血小板粘附的减少、凝血时间的延长和溶血率的降低。最后,LBL膜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对中小分子的毒素清除效率与目前报道的血液透析膜的清除效率相当,但LBL膜在透析过程中几乎没有损失人体有益的蛋白,这是明显优于目前透析膜的。(3)受生物大分子及其组装体在仿生构建新型纳米通道的启发,首次将硫化丝素蛋白分子通过自组装技术制备了硫化丝素蛋白纳米线(SSNFs),并将其与PVA水凝胶相结合,涂覆在静电纺丝制备的PAN纳米纤维支撑层上,制备了新型血液透析用PVA/SSNFs/PAN TFNC膜。SSNFs引入到PVA水凝胶皮层后,PVA基质和SSNFs之间纳米间隙的形成为水和尿毒症毒素快速通过功能皮层提供了更多的纳米传输通道,从而使PVA/SSNFs TFNC血液透析滤膜具有较高的中分子毒素清除效率,如PVA/SSNFs-5可清除65.7%的溶菌酶,对尿素的清除率可达85.0%,同时可保留94.7%的人体有益蛋白。此外,仿生SSNFs的引入也增强了PVA/SSNFs TFNC膜的血液相容性,这是由于硫酸化丝素蛋白具有类似肝素的结构。该仿生组装路线为水凝胶中纳米通道的构建提供了一条绿色且高效的途径。(4)相比于单一的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对中分子毒素的清除优于血液透析,且多与血液透析联合应用治疗肾衰竭。我们成功合成了八面体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UiO-66和UiO-66-NH2粒子,其直径范围在200至300 nm,然后将其与明胶溶液共混后通过注射器一滴一滴地滴入液氮中,立即将其真空冷冻干燥,干燥好的微球浸泡于多巴胺水溶液中进行交联,从而形成稳定的水凝胶复合微球。此微球内部具有类似“蜂巢”的结构,含有大量的微孔且孔的大小很均匀,同时蜂巢壁的厚度也较均匀。以明胶为主体的复合微球具有很好的抗凝血能力,同时对肾衰竭患者体内的中、小分子毒素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同时对肝功能衰竭患者体内过多的胆红素也具有优秀的吸附能力。以上说明此多孔吸附微球在血液灌流上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便携式人工肾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吸附材料。以上系列研究表明,对血液净化用复合膜功能皮层的调控和改性,制备出抗污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膜,同时对水凝胶皮层网格尺寸的优化,设计出高透析效率的血液透析膜,再构筑对毒素高吸附的水凝胶微球,有望将透析和吸附联用,制备出双功能透析/吸附用的可穿戴便携式“人工肾”器件。

苏红[3](2020)在《Brachyury在小鼠胚胎发育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Brachury基因对小鼠胚胎中胚层的构建至关重要,Brachury基因突变杂合型的小鼠表现出短尾表型。BVP与FGF两种信号通路在小鼠胚胎发育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dhynal StemCells(BMSCs))中可控制胚胎形成、骨骼发育等生理过程,Brachury基因与BVP和FGF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了小鼠短尾表型的产生。1为了揭示在小鼠胚胎发育的过程中,Brachury基因突变对BMP信号通路产生的影响,实验首先提取7.5dpc~12.5dpc野生型和突变型小鼠胚胎的RNA,通过RT-cPCR技术,检测分析两种模型小鼠胚胎中的Brachury基因与BMP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变化:(1)在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小鼠胚胎中,Brachury的表达趋势一致,9.5dpc达到峰值,但突变型表达量低于野生型;(2)Snad1、Snad5、Shad8、BMP2、BMP4、BMP7、RUNX2和SOX9的表达在野生型胚胎中自7.5dpc至125dpc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在突变型胚胎中Shad1、Shad5、Shad8、BVP2和SOX9在9.5dpc表达量最高,其中SOX9在9.5dpc的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基因,BVP4、RUNX2在11.5dpc出现峰值,而BMP7表达量的变化却与野生型相差不大。2.为了探究Brachyury基因突变模型小鼠BMBCs中BVP和FG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实验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Brachyury基因突变模型小鼠BMSCs,在该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FGFR3抑制剂,检测相应浓度抑制剂对Brachyury基因和上述信号通路相关组分表达的影响:(1)Brachyury在各浓度FGFR3抑制剂的突变型BMSCs中,表达量均高于不加抑制剂的 BMSCs,且 25μM时 Brachyury表达量最高,Snad1、Shad5、Shad8 和 SCX9 的变化趋势与Bradhyury一致;(2)在突变型BMSCs中,FGFR3抑制剂浓度在5-15μM区间内对FGFR1和FGFR2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FGFR3抑制作用最强的浓度是1μM和5μM;实验结果表明,BMP和FGF两种信号通路某些组份的表达对Brachyury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并且Brachyury作为一种转录因子也可以反过来调节FGF和BMP两个信号通路,从而对小鼠胚胎发育和BMSCs的软骨分化过程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 Brachyury在小鼠发育调控网络中与其它基因的关联。

王春巍[4](2020)在《聚苯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其还原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工业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重金属污染物在人类生产活动的过程中被释放到自然水体中,造成了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以铬Cr(Ⅵ)为代表的变价重金属等在自然水体中会发生不同介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并且长时间停留在水体中且污染隐蔽性强,无法被水体中微生物降解,从而对环境造成持续性污染,严重危害动植物以及人体的健康。因此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进行改性制备了新型聚苯胺改性的磁性壳聚糖复合吸附材料,用于对水体中Cr(Ⅵ)的去除研究。本研究制备的聚苯胺(PANI)改性磁性壳聚糖材料的制备主要包括两个步骤:磁性壳聚糖是通过共沉淀法制备,通过将Fe3+、Fe2+和壳聚糖的乙酸溶液混合后,进一步滴加氨水后烘干制得磁性壳聚糖;随后采用氧化聚合法将PANI接枝于磁性壳聚糖表面上合成出PANI-磁性壳聚糖复合吸附剂(PANI@MCTS)。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对制备得到的复合吸附材料进行表征,证实PANI被成功负载于磁性壳聚糖表面且PANI改性后材料与改性之前材料相比仍具有良好的磁性能。进一步分析了对吸附效率有影响的因素,如时间,初始浓度,溶液酸碱性等。同时,对PANI-磁性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去除Cr(Ⅵ)的过程分析,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2.0,吸附平衡时间为420min,最大吸附容量为186.3mg/g,远远大于传统的常见的吸附剂。且进过吸附-解吸循环试验发现,本研究制备的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再生性能极佳,经4次吸附-解吸循环试验后对Cr(Ⅵ)的去除效率仍能达到85%。通过对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PANI-磁性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Cr(Ⅵ)的过程很好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相关系数为0.9865。同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PANI-磁性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很好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过程。最后,结合附前后吸附剂XPS光谱变化对PANI-磁性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去除Cr(Ⅵ)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复合材料表面的PANI分子链上的苯型仲胺和醌型亚胺基团被质子化,吸附剂表面带正电荷,溶液中的HCr04-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被吸附至吸附剂表面,从溶液中去除。被吸附至吸附剂表面的HCr04-进一步被苯型仲胺基团还原为Cr(Ⅲ)。所以聚苯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对Cr(Ⅵ)的去除为同步吸附还原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聚苯胺改性的磁性壳聚糖复合材料在对Cr(Ⅵ)的去除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除铬性能,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为解决环境水体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方法。

邓琦[5](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中Hedgehog信号通路对于骨发育及骨肿瘤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肿瘤是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中软骨瘤和骨性骨肉瘤是骨骼系统中最常见的两种肿瘤。这两种肿瘤通常好发于长骨处,不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极易发生转移。由于对传统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将有助于开发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多种基因的突变均能直接导致软骨瘤或骨肉瘤的发生。然而不同肿瘤中确切的细胞起源与参与其中的基因突变仍然有待进一步研究。Hedgehog信号通路是一类在进化上十分保守的信号通路,在胚胎图式发育和器官发生,以及出生后调控成体干细胞维持和组织稳态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hedgehog信号通路的异常也会参与多种肿瘤疾病的发生。在不同基因突变引起的骨肿瘤发生及恶化过程中都发现了hedgehog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虽然已经有大量研究证实hedgehog信号通路自身在胚胎时期骨和软骨发育中存在信号的明显激活,然而其在骨肿瘤中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Prrx1-CreERT;Ptch1f/f转基因小鼠,通过注射他莫昔芬(tamoxifen,TAM)诱导特异性敲除hedgehog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受体Ptch1,在出生后的间充质干细胞中特异性激活hedgehog信号。通过这一系统,我们详细研究了hedgehog信号在小鼠出生后骨发育和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中特异性激活hedgehog信号通路在小鼠的长骨中诱发了软骨瘤和骨膜外骨肉瘤的发生,并且肿瘤的产生伴随着骨关节形态畸形和关节炎样损伤的发生。通过谱系示踪实验我们确认了突变小鼠中软骨瘤和骨肉瘤全部来源于Prrx1+表达的细胞。进一步研究发现,Ptch1敲除的突变小鼠主要通过增强了hedgehog下游转录因子Gli1与Wnt5a和Wnt6启动子的结合激活了Wnt信号,从而促进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异常分化。通过小分子化合物IWP2阻断Wnt信号,可以有效挽救Prrx1-CreERT;Ptch1f/f小鼠中的骨肿瘤和关节畸形表型。这些实验结果证明,异常激活的hedgehog信号诱发了Wnt旁分泌信号通路的改变,引起细胞命运决定的变化,造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异常和生长紊乱,最终导致了肿瘤的发生。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阐释了间充质细胞中异常激活的hedgehog信号通路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导致不同类型的骨肿瘤的同时发生。提示Ptch1敲除小鼠可以作为研究骨肿瘤的良好动物模型,hedgehog信号通路也可以作为有效的治疗骨肿瘤的靶点。同时,我们的研究也拓展了Prrx1+细胞的定义,这类细胞不仅是骨髓内部软骨和成骨的祖细胞,并且在骨膜上也定义了一类成骨细胞的前体,为了解骨肿瘤的细胞学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朱佩佩[6](2018)在《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又称艾滋病,由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所引起。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16年全球新增180万艾滋病感染者,至2016年底全球约有3670万艾滋病毒感染者,到目前为止艾滋病已造成3500多万人死亡,仅2016年全世界就有1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毒相关病症。因此,攻克艾滋病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HIV病毒分为Ⅰ型和Ⅱ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Ⅰ型。TAT(Trans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Ⅰ)基因组编码的反式激活蛋白,是HIV-Ⅰ基因复制和表达所必需的因子。TAT蛋白通过结合HIV长末端重复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的反式激活效应元件(Transactivating reponsive element,TAR)参与 HIV转录的开始和 RNA链的延伸。TAT蛋白除了作为HIV-Ⅰ转录的激活剂之外,在感染与未感染HIV-Ⅰ细胞之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由已感染HIV-Ⅰ的细胞释放至胞外,被邻近未感染的细胞摄取。在已感染HIV-Ⅰ的CD4+T淋巴细胞中,TAT蛋白可以激活病毒的复制和表达;而对未感染T细胞,TAT蛋白一方面可以将其激活,使之易于感染病毒,另一方面诱使其发生免疫抑制和凋亡。所以,胞外TAT蛋白在艾滋病发病机理和感染HIV-Ⅰ免疫失调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TAT蛋白及其介导细胞通路可能是我们开发抗AIDS疫苗和新型抗HIV治疗方法的潜在靶点。研究发现,细胞表面富含阴离子的蛋白聚糖分子,特别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在TAT穿膜肽的入胞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在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加入肝素或者在经过改造的硫酸乙酰肝素完全缺陷的细胞中,TAT蛋白的摄取受到严重抑制;用肝素酶将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酶解掉,同样也大大抑制了 TAT穿膜肽进入细胞;用多种糖胺聚糖预先处理细胞,然后再加入带荧光标记的TAT肽段,被糖胺聚糖处理过的细胞内荧光强度相对减弱,因此推测TAT蛋白的穿膜过程可能是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带负电荷的糖胺聚糖受体发生静电相结合从而介导跨膜进入细胞。然而,细胞表面的具体哪种糖胺聚糖分子或者具体什么糖环结构在两者静电力结合的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在诸多研究中没有统一的结论。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糖胺聚糖与TAT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的相互作用,寻找TAT穿膜肽的入胞靶向抑制剂,阻止胞外的TAT蛋白进入细胞,为治疗艾滋病及其相关病症提供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首先,运用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方法研究各类糖胺聚糖多糖及其寡糖与TAT穿膜肽的相互作用,发现肝素、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软骨素A/C均与TAT穿膜肽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力,而透明质酸与其不结合,并首次筛选出HEP-dp4和DS-dp8为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最小有效结合片段;初步推断出TAT穿膜肽中各位置氨基酸对其与糖胺聚糖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糖胺聚糖中硫酸基团的个数和位置对两者相互作用的影响,发现N位和2位硫酸根基团在两者相互作用过程起决定性作用,N位乙酰化能促进两者相互作用,而6位硫酸化基团影响不大。其次,通过细胞内化摄取实验来定性和定量研究所筛选出的糖胺聚糖对TAT穿膜肽入胞的影响,发现我们所筛选出的糖胺聚糖对TAT穿膜肽入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分子量越大,硫酸化程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最后,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糖胺聚糖分子中参与两者相互作用的具体位点,确定IdoA2S是两者最有效的结合位点,2位、N位硫酸化对两者相互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N位乙酰化对两者的相互作用起促进作用,而6位硫酸化对两者相互作用影响较弱。

戴铭卉[7](2018)在《基于肠肾轴理论探索通腑泄浊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肠肾轴的理论基础,观察通腑泄浊法下调慢性肾脏病大鼠代谢毒素水平、抑制肾脏纤维化以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评价通腑泄浊法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延缓肾损害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通腑泄浊法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一:探讨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代谢毒素尤其是蛋白结合型毒素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腹膜透析组,通腑泄浊方组,每组6只,予腺嘌呤灌胃造模,各组按相应药物剂量灌胃或腹透;实验第8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各组血清尿素(BUN)、肌酐(BUN)、尿酸(UA)、胱抑素C(cystatin c)含量,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血清硫酸吲哚酚(IS)含量。分析结果、评价疗效,进一步研究通腑泄浊方清除尿毒症毒素的相关机制。二:探讨通腑泄浊方对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腹膜透析组,通腑泄浊方组,每组6只,予腺嘌呤灌胃造模,各组按相应药物剂量灌胃或腹透;实验第8周末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变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表达。分析结果、评价疗效,进一步研究通腑泄浊方改善肾脏纤维化的相关机制。三:探讨通腑泄浊方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改善炎症状态,’延缓肾损害的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组及通腑泄浊方组,空白对照组6只,其余每组8只。给予腺嘌呤灌胃诱导慢性肾衰竭模型,连续给药8周。实验结束后取大鼠肠道内容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粪便中双岐杆菌、大肠杆菌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肾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高效荧光液相法检测大鼠血清硫酸吲哚酚含量;检测大鼠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UA),胱抑素C(cystatin C),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变情况。结果: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尿素、肌酐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腹透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尿素、胱抑素C、尿酸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硫酸吲哚酚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腹透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硫酸吲哚酚含量明显降低(P<0.05)。二:与模型组相比,通腑泄浊方组和腹膜透析组TIFI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通腑泄浊方组大鼠经干预后,肾脏组织中TGF-β1水平较模型组均有显着下降(P<0.05),腹透组与通腑泄浊方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肠杆菌含量增加(P<0.05),双岐杆菌含量减少(P<0.05),尿毒症毒素指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通腑泄浊方组及大黄组大肠杆菌含量减少(P<0.05),双岐杆菌含量增加(P<0.05),尿毒症毒素指标及炎症状态改善。以大肠杆菌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rson分析:大肠杆菌与尿素、胱抑素、肌酐、硫酸吲哚酚、尿酸呈正相关,与双岐杆菌呈负相关。以双岐杆菌为因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Person分析:双岐杆菌与尿素、肌酐、硫酸吲哚酚、尿酸、大肠杆菌呈负相关,与胱抑素C无相关性。结论:1.“浊毒内蕴”是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基本病机。2.应用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的实验研究有效,通过与公认的清除尿毒症毒素的方式—腹膜透析相比较,通腑泄浊方可抑制炎症因子、减轻肾脏纤维化、改善尿毒症毒素尤其肠源性蛋白结合型毒素硫酸吲哚酚的蓄积,调节慢性肾脏病大鼠肠道菌群从而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程进展。3.通腑泄浊法的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大黄等药物促进肠道代谢废物及毒素的排泄,调节肠道微生态,上调益生菌数量,下调致病菌数量,增加肠道氮质等尿毒症前体的分解代谢,减少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生成,纠正慢性肾脏病微炎症状态,抑制肾脏纤维化,保护肾功能,延缓肾损害进展。

孙晓芳[8](2017)在《难愈创面机制的研究 ——磷酸盐尿性间叶瘤性创面》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在以往临床各种常见难愈创面的研究基础之上,对一种临床少见的磷酸盐尿性间叶瘤性(Phosphaturic mesenchymal tumor,PMT)创面进行研究,以了解PMT创面的临床特点,提出诊断依据,以利于实施正确的创面治疗方案,同时初步了解PMT导致皮肤组织创面的可能机制。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了解PMT的研究进展。2.完成患者临床资料的搜集。(1)患者一般资料及患者的钙磷代谢相关指标检查,影像学检查等;(2)患者不同时相点血液标本的采集;(3)患者肿瘤组织标本的采集。3.进行PMT创面相关性研究。(1)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形态;(2)免疫组化检测FGF-23、D2-40、CD56、KP-1、PGM-1、S100和CD31的表达;(3)ELISA法检测患者不同时相点血浆中FGF23的变化;(4)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FGF23m RNA的表达。结果1.随着对PMT认识的增加,很多研究表明FGF23与PMT的发病有关,但是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2.患者钙磷代谢相关指标无异常。病理检测观察到特征性的破骨样多核巨细胞。肿瘤组织FGF23m RNA较正常组织高表达。3.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可见皮下肿物,无包膜,边界不清。根治性外科切除肿瘤后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4.PMT创面FGF-23、D2-40、CD56、KP-1、PGM-1的免疫组化检测显示表达阳性,S100、CD31表达阴性。5.术后血浆FGF23水平迅速下降,肿瘤复发,其水平随之升高,根治性外科切除后血浆FGF23恢复到正常范围。结论1.PMT往往发病隐匿,病程长,容易漏诊、误诊。2.病理学检查可发现PMT的典型病理特征,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并协助定位肿瘤,发现全身病灶。3.血浆FGF23检测可以提高PMT诊断的敏感性。D2-40、CD56检测有助于PMT诊断。4.PMT创面难愈合可能和肿瘤的侵袭性生长破坏细胞间连接有关。5.PMT创面难愈可能和PMT创面内皮细胞减少有关。

孙树东,赵长生[9](2014)在《血液接触高分子膜材料的“类肝素”改性》文中认为改善血液接触高分子膜材料的抗凝血性能是当前非常受重视的热点问题。在当前众多的抗凝血高分子膜材料的研究中,笔者课题组通过模拟肝素官能团结构而提出的"类肝素"改性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文中对接触血液的高分子膜材料的"肝素化"和"类肝素"改性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陕婧婧[10](2012)在《硫酸乙酰肝素3-O磺基转移酶V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文中研究指明硫酸乙酰肝素3-氧-磺基转移酶V(3-OST-V)是生物酶法合成活性低分子肝素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作为一种双功能酶,它可以催化生成具有抗凝血活性的硫酸乙酰肝素,也可以催化生成能与I型单胞疱疹病毒糖蛋白D结合的多糖。本研究对生物合成活性肝素过程中的关键酶3-OST-V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异源表达,对其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结果如下:通过PCR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后,选用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和pET15b表达载体构建重组大肠杆菌BL21/pET15b/3-OST-V,并诱导表达得到重组蛋白3-OST-V,经SDS-PAGE检测目标蛋白的大小约为31kDa,经检测粗酶液的酶活力为0.11U/mg,表明成功表达了外源蛋白——硫酸乙酰肝素3-OST-V。对重组菌BL21/pET15b/3-OST-V诱导表达过程中的各单因素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以LB培养基为发酵培养基时,装液量为100mL,诱导表达时起始OD600为1.3,诱导剂IPTG终浓度为0.2mmol/L,诱导温度为20℃的条件下,诱导表达6h,重组蛋白3-OST-V粗酶液的酶活力提高到42.17U/mL。通过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3-OST-V,经测定纯化后的电泳纯产物比酶活达到0.58U/mg,较粗酶液的比酶活提高5.27倍,回收率为80.4%。在此基础上,对纯化后的3-OST-V的酶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3-OST-V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为35℃,温度在40℃以下时,酶的温度稳定性较好。3-OST-V酶促反应的最适pH为7.0,且在pH7.0pH9.0条件下稳定性较好。在反应液中加入终浓度为1mmol/L的K+、Ca2+、Ba2+对酶促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合AST-IV和3-OST-V酶学性质的研究结果,确定偶联测定3-OST-V活性的反应体系为:pH7.0,反应温度30℃,终浓度为1mmol/L的Ca2+、Ba2+。综上,本研究对生物合成活性肝素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3-OST-V进行了异源表达,对其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及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为其大量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从而为规模化合成人工硫酸乙酰肝素提供必须的工具酶,并为人工合成硫酸乙酰肝素的反应体系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类肝素硫酸对骨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肝素硫酸对骨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骨源性激素样蛋白FGF23对骨外器官的代谢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FGFs家族概览
2 FGF23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 FGF23在骨外器官中的作用
    3.1 FGF23在肾脏代谢中的作用
    3.2 FGF23在肌肉代谢中的作用
    3.3 FGF23和甲状旁腺激素之间的相互调控
4 运动对FGF23的影响
5 总结和展望

(2)血液净化用纳米纤维复合膜和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其对生物毒素的清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血液净化技术及其原理
        1.1.1 血液透析的简介及其原理
        1.1.2 血液灌流的简介及其原理
    1.2 血液透析膜发展简介
    1.3 血液透析膜材料要求
    1.4 目前血液透析膜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透析膜改善透析效率的方法
        1.5.1 调节透析膜孔径以及膜孔结构
        1.5.2 构建尿毒症毒素传输通道
    1.6 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和抗污性能
        1.6.1 本体改性
        1.6.2 共混改性
        1.6.3 表面修饰改性
    1.7 便携式“人工肾”
    1.8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9 本论文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纤维复合透析膜水凝胶功能皮层的调控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磺化PVA (s-PVA)的合成
        2.2.4 s-PVA/PVA/ PAN薄层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
        2.2.5 表征
        2.2.6 生物相容性
        2.2.7 过滤性能和抗污性能
        2.2.8 血液透析滤过模拟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磺化改性的聚乙烯醇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
        2.3.2 亲水性和血液相容性
        2.3.3 细胞相容性
        2.3.4 膜的传输和抗污染能力
        2.3.5 透析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纳米纤维复合膜水凝胶皮层表面构筑两性离子涂层及其多功能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3.2.3 纯聚乙烯醇纳米纤维复合膜的制备
        3.2.4 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两性离子涂层
        3.2.5 膜表面表征
        3.2.6 复合膜的过滤性能
        3.2.7 抗生物污染实验
        3.2.8 血液相容性
        3.2.9 血液透析滤过模拟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膜表面改性机理和化学组分
        3.3.2 复合膜的过滤性能
        3.3.3 水接触角分析
        3.3.4 膜抗生物污染性能
        3.3.5 LBL膜的血液相容性
        3.3.6 LBL膜的血液透析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硫化丝素蛋白纳米线为水凝胶皮层构筑中分子毒素快速去除通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4.2.3 硫化丝素蛋白和硫化丝素蛋白纳米线的制备过程
        4.2.4 PVA/SSNFs/PAN TFNC膜的制备
        4.2.5 表征
        4.2.6 复合膜的传输性能
        4.2.7 血液相容性
        4.2.8 血液透析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硫化丝素蛋白的表征
        4.3.2 硫化丝素蛋白纳米线的组装过程和结构
        4.3.3 PVA/SSNFs TFNC膜的表征
        4.3.4 膜的传输特性
        4.3.5 血液相容性
        4.3.6 血液透析滤过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人工肾用水凝胶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金属有机框架UiO-66和UiO-66-NH_2的制备
        5.2.4 明胶/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微球的制备
        5.2.5 表征
        5.2.6 明胶/金属有机框架复合微球的抗凝血实验
        5.2.7 金属有机框架以及复合微球对尿毒症毒素的吸附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金属有机框架UiO-66和UiO-66-NH_2的化学结构以及形貌
        5.3.2 水凝胶微球微球的化学结构和断面形貌图
        5.3.3 水凝胶微球的抗凝血性能
        5.3.4 水凝胶微球对毒素的吸附
        5.3.5 吸附/透析双功能便携式“人工肾”器件的设计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与专利和获奖荣誉
致谢

(3)Brachyury在小鼠胚胎发育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引言
    1.1 Brachyury(T)概述
    1.2 与胚胎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
        1.2.1 BMP信号通路
        1.2.2 FGF信号通路
    1.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设备
    2.3 试剂耗材
    2.4 试剂配制
3 实验方法
    3.1 小鼠7.5dpc~12.5dpc胚胎发育过程中Brachyury以及BMP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
        3.1.1 小鼠75dpo~12.5dpo胚胎采集
        3.1.2 样本基因组DNA、总RNA的提取
        3.1.3 目的片段扩增
        3.1.4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1.5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3.1.6 反转录
        3.1.7 RT-aPCR检测基因的表达
    3.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Brachyury以及BMP/F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
        3.2.1 BMSCs原代培养
        3.2.2 BMBCS传代培养
        3.2.3 BMSCs生长曲线测定
        3.2.4 细胞总RNA的提取
        3.2.5 反转录
        3.2.6 PCR检测干细胞标志基因OCT4、SOX2及NANOG的表达
        3.2.7 小鼠BMSCs体外定向诱导分化
        3.2.8 小鼠BMSCs表面抗原鉴定
        3.2.9 Brachyury及BVP/FG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受到不同浓度FGFR3抑制剂抑制后在Mut型小鼠BMSCs中的表达
4 实验结果分析
    4.1 小鼠7.5dpc~12.5dpc胚胎发育过程中Brachyury以及BMP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
        4.1.1 小鼠7.5dpc~12.5dpc胚胎采集
        4.1.2 Brachyury基因定点突变模型小鼠基因型鉴定
        4.1.3 总RNA的提取
        4.1.4 Brachyury在WT型和Mut型小鼠胚胎中的表达
        4.1.5 WT型和Mut型小鼠胚胎中BVP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4.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Brachyury以及BVP/FGF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
        4.2.1 BMSCs的细胞形态
        4.2.2 BMSCs的生长曲线
        4.2.3 PCR检测OCT4、SOX2及NANOG的表达
        4.2.4 成脂诱导分化及鉴定
        4.2.5 成骨诱导分化及鉴定
        4.2.6 神经样细胞诱导分化及鉴定
        4.2.7 流式细胞术检测日BMSCs细胞表面标志抗原的表达
        4.2.8 Brachyury及BMP/FGF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受到不同浓度FGFR3抑制剂抑制后在Mut型小鼠BMSCs中的表达
5 讨论
    5.1 Brachyury基因定点突变模型小鼠的重要作用
    5.2 小鼠胚胎中Brachyury对BMP信号通路的作用
    5.3 FGF信号通路在BMSCs向软骨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5.4 Brachyury在BMSCs软骨分化中的作用
    5.5 Brachyury对BMP和FGF信号通路的作用
    5.6 Brachyury与BMP/Wnt/FGF信号通路的关系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聚苯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其还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金属及其污染状况
        1.1.2 铬(Cr)污染来源及危害
        1.1.3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
    1.2 壳聚糖
        1.2.1 壳聚糖的结构
        1.2.2 壳聚糖的性质
        1.2.3 壳聚糖的应用
        1.2.4 壳聚糖的改性
    1.3 聚苯胺
        1.3.1 聚苯胺简介
        1.3.2 聚苯胺的结构
        1.3.3 聚苯胺的合成
        1.3.4 聚苯胺的应用
    1.4 磁性纳米复合吸附剂及其应用
        1.4.1 磁性吸附剂的制备
        1.4.2 磁性纳米颗粒的改性
        1.4.3 磁性复合吸附剂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剂
    2.2 实验分析方法
        2.2.1 实验材料表征方法
        2.2.2 铬元素浓度的测量
第三章 聚苯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3.2.1 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3.2.2 磁性壳聚糖材料的制备
        3.2.3 聚苯胺改性的磁性壳聚糖材料的制备
    3.3 材料的表征结果与讨论
        3.3.1 SEM表征
        3.3.3 FTIR表征
        3.3.4 XRD表征
        3.3.5 VSM表征
        3.3.6 XPS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聚苯胺改性的磁性壳聚糖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的影响
        4.3.2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4.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4.3.4 初始浓度的影响
        4.3.5 共存离子吸附实验
        4.3.6 吸附再生实验
        4.3.7 吸附再生实验中PANI@MCTS对Cr(Ⅵ)还原能力的探究
    4.4 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热力学及机理研究
        4.4.1 吸附等温线
        4.4.2 吸附动力学
        4.4.3 吸附热力学
        4.4.4 吸附机理探讨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5)间充质干细胞中Hedgehog信号通路对于骨发育及骨肿瘤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Hedgehog信号通路
        1.1.1 Hedgehog信号通路概述
        1.1.2 参与hedgehog信号转导细胞器
        1.1.3 Hedgehog蛋白的表达与修饰
        1.1.4 Hedgehog通路信号转导
        1.1.5 Hedgehog信号通路与发育的关系
        1.1.6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肿瘤
        1.1.7 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剂
    1.2 骨骼发育
        1.2.1 骨形成过程
        1.2.2 骨重塑过程
        1.2.3 骨发育的调控
    1.3 Hedgehog信号通路在骨骼系统中的作用
        1.3.1 Hedgehog信号通路与胚胎时期骨骼发育
        1.3.2 Hedgehog信号通路在出生后骨代谢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1.3.3 Hedgehog信号与成年后骨疾病
    1.4 骨肿瘤
        1.4.1 软骨肿瘤
        1.4.2 成骨肿瘤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仪器与耗材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小鼠繁殖及鉴定
        2.2.2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2.3 动物学相关实验
        2.2.4 组织学切片染色实验
        2.2.5 分子学相关实验
        2.2.6 蛋白质相关实验
        2.2.7 细胞生物学相关方法
        2.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
        2.2.9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Prrx1~+MSC中特异性敲除Ptch1导致小鼠发育异常
    3.2 MSC中敲除Ptch1 导致小鼠出现软骨病变
        3.2.1 Prrx1-CreERT;Ptch1~(~(f/f))敲除小鼠出现关节炎样损伤
        3.2.2 Prrx1-CreERT;Ptch1~(f/f)敲除小鼠出现软骨瘤样病变
        3.2.3 MSC内特异性敲除Ptch1 导致小鼠生长板软骨细胞稳态破坏
    3.3 Prrx1-CreERT;Ptch1~(f/f)敲除小鼠出现骨肉瘤病变
        3.3.1 MSC中 Ptch1 的缺失促进了小鼠骨外部肿瘤的自发形成
        3.3.2 Prrx1-CreERT;Ptch1~(f/f)小鼠自发形成的肿瘤具有骨肉瘤特性
    3.4 Prrx1-CreERT;Ptch1~(f/f)小鼠峰值骨量没有影响
    3.5 Prrx1-creERT;Ptch1~(f/f)小鼠中软骨瘤和骨肉瘤的细胞来源
    3.6 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挽救Prrx1-creERT;Ptch1~(f/f)小鼠的病理表型
    3.7 Hedgehog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影响MSC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
        3.7.1 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促进MSC快速增殖
        3.7.2 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影响MSC三系分化能力
    3.8 MSC中 Ptch1 缺失导致肿瘤发生和其他骨骼表型的分子机制
        3.8.1 MSC中 Ptch1 的缺失引起相关信号通路改变
        3.8.2 Prrx1-creERT;Ptch1~(f/f)小鼠MSC中 Wnt信号激活
        3.8.3 人骨肿瘤样本研究
        3.8.4 抑制Wnt信号通路可以挽救Prrx1-CreERT;Ptch1~(f/f)老鼠骨骼表型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致谢

(6)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TAT蛋白
        1.1.1 TAT蛋白的结构特点
        1.1.2 TAT蛋白的入胞机制
        1.1.2.1 直接内化途径
        1.1.2.2 内吞途径
        1.1.3 TAT蛋白引发HIV的感染途径及其并发症
        1.1.4 TAT穿膜肽的靶向抑制剂
    1.2 糖胺聚糖
        1.2.1 肝素/硫酸乙酰肝素
        1.2.2 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
        1.2.3 透明质酸
        1.2.4 硫酸角质素
    1.3 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研究
    1.4 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
        1.4.1 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方法
        1.4.2 细胞摄取实验
        1.4.3 核磁共振波谱
    1.5 本课题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糖胺聚糖寡糖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酶解缓冲液的制备
        2.3.2 HS和DS样品的制备
        2.3.3 肝素及其硫酸软骨素酶解方法
        2.3.4 分离纯化糖胺聚糖寡糖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
第三章 凝胶迁移率变动分析方法对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AMAC标记糖胺聚糖的缓冲体系
        3.3.2 AMAC标记糖胺聚糖的方法
        3.3.3 琼脂糖凝胶电泳缓冲溶液
        3.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
        3.3.5 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体系及配比
        3.3.5.1 糖胺聚糖多糖与TAT穿膜肽配比
        3.3.5.2 糖胺聚糖寡糖与TAT穿膜肽的相互作用配比
        3.3.5.3 选择性脱硫酸基团的肝素四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配比
        3.3.5.4 HEP-dp4,DS-dp8与TAT穿膜肽及其突变序列的相互作用配比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糖胺聚糖多糖与TAT穿膜肽的相互作用
        3.4.2 糖胺聚糖寡糖与TAT穿膜肽的相互作用
        3.4.3 选择性脱硫酸基团的肝素四糖与TAT穿膜肽的相互作用
        3.4.4 HEP-dp4,DS-dp8与TAT穿膜肽及其突变序列肽段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细胞摄取实验研究糖胺聚糖对TAT穿膜肽入胞的抑制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1 实验仪器及耗材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培养
        4.3.1.1 试剂配置
        4.3.1.2 细胞复苏及传代
        4.3.1.3 荧光显微镜初步观察TAT穿膜肽的入胞情况
        4.3.1.4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糖胺聚糖对FITC-TAT穿膜肽入胞情况的影响
        4.3.1.5 高灵敏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糖胺聚糖对FITC-TAT穿膜肽入胞情况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
        4.4.1 荧光显微镜初步观察TAT穿膜肽的入胞情况
        4.4.2 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糖胺聚糖对FITC-TAT穿膜肽入胞情况的影响
        4.4.3 高灵敏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性观察糖胺聚糖对FITC-TAT穿膜肽入胞情况的影响
第五章 核磁共振技术对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氘代缓冲液的配置
        5.3.2 相互作用体系的配置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基于肠肾轴理论探索通腑泄浊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基础
        1.1 流行病学
        1.2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分期及治疗
        1.3 尿毒症毒素的研究概况
        1.4 多种透析模式清除尿毒症毒素的优劣性分析
        1.5 肠肾轴理论、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
    2. 通腑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理论研究基础
        2.1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
        2.2 通腑泄浊法在慢性肾脏病治疗中的作用
    3. 大黄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研究
        3.1 大黄调节肠道菌群的研究
    4. 小节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通腑泄浊方对于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的清除影响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实验结果分析
        1.5 讨论
    2. 通腑泄浊方对于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肾脏纤维化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实验结果分析
        2.5 讨论
    3 通腑泄浊法调节肠道菌群清除慢性肾脏病模型大鼠尿毒症毒素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难愈创面机制的研究 ——磷酸盐尿性间叶瘤性创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PMT研究进展
    1 引言
    2 PMT流行病学特征
    3 PMT发病机制
        3.1 FGF家族以及FGF23
        3.2 FGF23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3 FGF23的肾外靶器官
        3.4 FGF23相关性的疾病
    4 PMT临床特征以及诊断和治疗
第二部分 PMT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一般资料
        2.2 PMT患者血液样本
        2.3 组织样本
        2.4 主要试剂
        2.5 主要仪器及其它
    3 试验方法
        3.1 生化指标测定
        3.2 PMT患者影像学检查
        3.3 血清的提取和准备
        3.4 组织样本石蜡切片的制备。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患者一般信息
        4.2 患者生化检查结果
        4.3 患者X线检、磁共振及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PMT与创面发生的相关研究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PMT创面患者石蜡切片
        2.2 PMT创面患者血清样本
        2.3 PMT组织样本
        2.4 主要试剂
        2.5 主要仪器及其它
        2.6 统计学方法
    3 试验方法
        3.1 PMT组织形态学观察
        3.2 免疫组织化学法
        3.3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3.4 组织样本RNA的提取及定量
        3.5 RNA逆转录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结果
        4.1 PMT组织大体及其病理切片
        4.2 PMT组织中FGF-23 等蛋白的表达
        4.3 不同时相点血液样本中FGF-23的表达量
        4.4 组织样本RNA浓度的测定及质量检测
        4.5 PMT组织中FGF-23的RNA表达量
    5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个案的PMT创面诊疗方案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
    论文
    会议论文

(10)硫酸乙酰肝素3-O磺基转移酶V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硫酸乙酰肝素及其合成
        1.1.1 硫酸乙酰肝素
        1.1.2 硫酸乙酰肝素的合成途径
        1.1.3 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酶法合成
        1.1.4 硫酸乙酰肝素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制
    1.2 磺基转移酶
        1.2.1 磺基转移酶
        1.2.2 硫酸乙酰肝素 3-氧-磺基转移酶(3-OSTs)
        1.2.3 硫酸乙酰肝素 3-氧-磺基转移酶-V(3-OST-V)
    1.3 大肠杆菌表达体系
        1.3.1 大肠杆菌表达载体的选择
        1.3.2 宿主菌的选择
        1.3.3 影响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因素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及质粒载体
        2.1.2 试剂及其来源
        2.1.3 培养基
        2.1.4 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3-OST-V 的活性测定
        2.2.2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3 重组菌 BL21/pET 15b/3-OST-V 的构建
        2.2.4 重组菌 BL21/pET 15b/3-OST-V 的诱导表达
        2.2.5 诱导表达条件优化
        2.2.6 重组蛋白 3-OST-V 的纯化
        2.2.7 3-OST-V 的酶学性质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AST-IV 的纯化及其酶学性质
        3.1.1 AST-IV 的诱导表达及其亲和纯化
        3.1.2 AST-IV 的酶学性质
    3.2 大肠杆菌重组菌 BL21/pET 15b/3-OST-V 的构建
    3.3 重组菌 BL21/pET 15b/3-OST-V 的诱导表达
        3.3.1 重组菌 BL21/pET 15b/3-OST-V 的生长曲线
        3.3.2 重组菌 BL21/pET 15b/3-OST-V 的诱导表达
        3.3.3 诱导条件优化
    3.4 重组蛋白 3-OST-V 的纯化
    3.5 重组蛋白 3-OST-V 的酶学性质
        3.5.1 重组蛋白 3-OST-V 的最适温度及温度稳定性
        3.5.2 重组蛋白 3-OST-V 的最适 pH 及 pH 稳定性
        3.5.3 金属离子对重组蛋白 3-OST-V 酶活性的影响
        3.5.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2 缩略词

四、类肝素硫酸对骨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骨源性激素样蛋白FGF23对骨外器官的代谢调控[J]. 杜玉香,杨杰,张玲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1(08)
  • [2]血液净化用纳米纤维复合膜和复合微球的构建及其对生物毒素的清除机制[D]. 朱雅东. 东华大学, 2020
  • [3]Brachyury在小鼠胚胎发育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苏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4]聚苯胺改性磁性壳聚糖复合材料对Cr(Ⅵ)的吸附及其还原机理研究[D]. 王春巍.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间充质干细胞中Hedgehog信号通路对于骨发育及骨肿瘤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邓琦.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糖胺聚糖与TAT穿膜肽相互作用的研究[D]. 朱佩佩. 山东大学, 2018(01)
  • [7]基于肠肾轴理论探索通腑泄浊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实验研究[D]. 戴铭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9)
  • [8]难愈创面机制的研究 ——磷酸盐尿性间叶瘤性创面[D]. 孙晓芳.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6)
  • [9]血液接触高分子膜材料的“类肝素”改性[J]. 孙树东,赵长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02)
  • [10]硫酸乙酰肝素3-O磺基转移酶V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其酶学性质[D]. 陕婧婧. 江南大学, 2012(05)

标签:;  ;  ;  

硫酸乙酰肝素在骨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