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混合料中沥青含量检测误差的来源及控制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混合料中沥青含量检测误差的来源及控制

一、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拌和料沥青含量试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1](2020)在《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公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与路面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实际路面工程中所面临的典型问题、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被引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面工程7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智能环保路面技术、先进路面材料、先进施工技术、路面养护技术、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及路面再生技术等。可为路面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林彬[2](2020)在《钢桥面浇注式沥青铺装材料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改善钢桥面铺装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在对山东胜利黄河公路大桥、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等六座国内典型钢桥铺装调研的基础上,对钢桥面铺装层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层间粘结性能等展开了试验研究,最后在依托工程上实施了钢桥面铺筑技术的应用。GA10配比设计中粉胶比相同的情况下,关键筛孔(0.075mm、2.36mm和4.75mm)通过率对GA10性能的影响较大:0.075mm、2.36mm筛孔通过率越低,则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越好;4.75mm筛孔通过率越高,则高温和低温性能都比较好。粉胶比相同的情况下,GA10沥青混合料的流动性和贯入度增量主要受沥青胶浆比例的影响。0.075mm筛孔通过率越低,则流动性越差,贯入度增量越小。集料棱角性对GA10贯入度增量和低温破坏应变影响较大,浇注式沥青混凝土不宜采用棱角性过强的集料。防水粘结材料类型对钢桥面铺装防水粘结体系影响显着。本文采用的TOPEVER材料在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力学等方面均优于Eliminator。根据东南沿海某跨海大桥桥面铺装施工及营运结果,本文研究成果在依托工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杜野[3](2020)在《抗分散注浆材料研发及其动水冲蚀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岩土体加固水下灌浆质量受复杂地质条件、材料设备、工艺参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动水对浆液稀释冲刷携带作用强烈的地层达到理想效果,难度更大。常用的普通水泥、水泥-化学浆液动水环境条件下浆液留存率低,结石率质量差,难以保证加固效果;而化学浆液成本高,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因而研发粒状水下抗分散灌浆材料是保证动水注浆治理效果的前提。生态修复领域的动水注浆工程,传统的水泥材料难降解、化学材料环境不友好及传统材料动水条件下凝结困难,研发非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充分分析动水对浆液作用基础上,采用硫铝酸盐水泥为基体材料,以水泥化学为基础,选择外掺剂调控浆液水化硬化反应为,研发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利用糯米浆中支链淀粉对方解石形成的调控作用,选择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的基体材料,利用外掺材料协调浆液的水化反应,研发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水泥基抗分散材料研发在分析动水对浆液作用基础上,提出抗分散材料的物质组成与功能要求,采用单变量分析法,以流动度、凝结时间、结石体强度为指标,选择外掺剂种类及掺量;通过正交试验法,研发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水泥基抗分散材料以硫铝酸盐水泥为基体材料,以聚羧酸减水剂调控浆液的流动性;以葡萄糖酸钠缓凝剂调节浆液的凝结时间;以早强剂调节浆液结石体强度;以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作为抗分散剂,提高浆体的抗分散性能;以硅灰作为矿物添加剂,提高浆体的物理力学性能。水泥基抗分散材料具有如下性能:抗分散注浆材料不析水,硬化浆体结石率高;抗分散材料硬化浆体早期强度增长快,后期强度高;硬化浆体具有耐硫酸盐侵蚀性能,浆体物质中低碱性是抗硫酸盐侵蚀的物质基础,高密实程度是降低硫酸盐侵入硬化浆体内部造成结晶、膨胀破坏的重要原因。研发抗分散材料动水抗分散模拟试验装置,评价优选配方动水抗分散性能,获得材料极限冲刷速度;建立材料动水抗分散性能与动水流速、浆液流型关系,为动水注浆抗分散材料的选择提供依据。水泥基抗分散材料具有水化放热量高、水化速率快的特征。硬化浆体物质主要由钙钒石(AFt)、水化硅酸钙(C-S-H)构成,氢氧化钙(Ca(OH)2)含量低;在水化初期,抗分散材料水化由相边界(I)反应控制,并由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NG)反应向扩散(D)反应控制转换,水化反应主要由扩散(D)反应控制;以水泥化学、外掺剂化学为基础,利用水化热法、环境扫描测试法(ESEM)、X射线衍射测试法(XRD),连续观察水化产物形貌及物质成分变化,提出抗分散材料水化机理模型。(2)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研发利用糯米浆中支链淀粉对方解石形成的调控作用,研究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的组成与功能要求,解决浆体在动水条件下固化难的问题。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以糯米灰浆为基体材料,通过石膏提高浆体早期强度,降低基体材料结石率低的不足;利用自研的外掺剂,调节浆液的流动性、凝结时间等技术指标;利用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提高浆体的抗分散性能;利用石粉、碳酸钙砂提高硬化浆体物理力学性能。基于均匀试验法,研发非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具有如下性能:硬化浆体结石率高,体积微膨胀;抗分散材料初始流动度好,流动度保持能力强;硬化浆体耐水侵蚀、耐硫酸盐盐侵,利于工程结构的长期稳定;硬化浆体前期强度增长快,后期强度高。硬化浆体由碳酸钙(Ca CO3)、石膏(Ca SO4·2H2O)组成;糯米浆碳化反应形成碳酸钙(Ca CO3),对硬化浆体的填充作用、胶结作用强;基于胶凝材料化学及外掺剂化学,以环境扫描测试技术(ESEM)为研究方法,获得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水化机理。(3)动水条件下抗分散材料冲蚀特性研究利用研发的抗分散材料动水冲刷模拟试验装置,模拟抗分散材料在动水条件下的抗冲蚀性能;结合现场原位注浆模拟试验,从不同尺度验证抗分散材料的抗冲蚀性能与扩散性能。应用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模拟动水架空地层注浆,动水流速在0.6~1.0m/s范围内,浆液留存率达到80%以上,降低动水流速及提高浆液静切力与塑性粘度能够提高浆液的抗冲蚀能力;应用非水泥基材料在模拟动水架空地层注浆,动水流速在0.6~1.0m/s范围内,浆液的留存率达到82%以上,提高浆液的稠度及降低动水流速能提高动水冲蚀性能。现场原位注浆模拟试验验证水泥基(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在模拟孔隙地层中具有良好的抗冲蚀能力,提出不同配比浆液适用条件。水泥基抗分散材料配比1浆液适宜动水流速小于1m/s的注浆加固与堵水工程;配比2浆液适适宜动水流速小于0.8m/s的堵水工程;配比3浆液适宜动水流速小于0.6m/s的防渗工程。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N01配比浆液结石体强度高,凝结时间适宜,材料适宜动水流速小于1m/s的加固与堵水工程;N08配比浆液流动性好,结石体强度较高,浆液适宜动水流速小于0.8m/s的堵水工程;N15配比浆液流动性好,浆液适宜动水流速小于0.8m/s的防渗工程。抗分散材料抗冲蚀机理如下:浆液塑性阶段静切力大、稠度高是抗冲蚀的物质基础,羟乙基甲基纤维素醚(HEMC)具有长链结构,在岩块石表面具有“桥架作用”及“吸附作用”,通过浆液与块石表面的粘结力,提高浆液的抗冲蚀性能,浆液凝结固化具有“突变效应”,早期强度增长快,快速的水化反应形成结石体使浆液抗冲蚀能力增强。(4)抗分散材料应用研究选择九寨沟漳扎镇排水沟道加固及九寨沟景区火花海震损景观修复为例,开展水泥基(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的现场应用试验。抗分散材料现场应用试验表明,研发的新材料能够实现动水条件下直接浇筑加固,无需采用围堰、排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验证新材料具有良好的工程适用性。

邹启东[4](2020)在《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将道路大中修产生的旧水泥稳定碎石铣刨后重新利用,既可以解决废弃材料的处理问题,又能减少道路工程对天然砂石材料的消耗。然而如何有效的利用铣刨料,使路面基层废旧材料资源化利用实现最大价值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掺加玄武岩纤维的方式来改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路用性能,通过原材料性质试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混合料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试验,对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进行系统的研究,为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在道路基层的应用提供参考。首先,分别对铣刨粗、细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结论表明:与天然集料相比,铣刨粗集料的吸水率、压碎值和针片状颗粒含量偏高,表观密度降低。铣刨细集料的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升高,表观密度和砂当量有所降低。通过SEM电镜扫描和EDS分析铣刨料表面特征与成分可知,铣刨料表面存在的微裂缝、微孔隙和相当数量的硬化水泥砂浆是引起铣刨料技术指标降低的主要原因。其次,为了研究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碎石铣刨料的配合比,以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为评价指标,以0.6‰、0.8‰、1.0‰的纤维掺量,12 mm、18 mm、25 mm的纤维长度,铣刨细集料+天然粗集料、铣刨粗集料+天然细集料、全铣刨料的铣刨料掺配方式为水平。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纤维掺量、长度和铣刨料掺配方式的影响次序和最佳掺配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铣刨料掺配方式对混合料7d抗压强度和7d干缩系数的影响效果均最为显着,纤维掺量的影响效果大于纤维长度;当玄武岩纤维体积掺量为0.8‰、纤维长度为18 mm、铣刨料掺配方式为铣刨细集料+天然粗集料时,混合料的7d抗压强度最大、7d干缩系数最小。然后,在选定的设计参数的基础上,再分别对不同试验龄期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水泥稳定铣刨料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劈裂强度试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干缩试验、温缩试验和冻融试验,测试其路用性能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铣刨料的掺加使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有所上升,其中7d抗压强度、28d劈裂强度和7d抗压回弹模量提高最明显,分别高达45%、10.3%和29.7%;抗裂性和抗冻性能均有所下降,干缩、温缩系数分别增加了16.5%和22.7%;冻融后的抗压强度损失率增加了37.5%;而随着玄武岩纤维的掺加对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抗裂性能和抗冻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对力学性能的增强效果不明显,但干缩、温缩系数分别降低了11%和21%,冻融后的强度损失率减少62.2%;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对比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其中90d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分别高出普通水泥稳定碎石0.19MPa、0.12MPa和158.22MPa,在抗裂和抗冻性能方面接近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其中90d干缩系数、90d温缩系数和5次冻融循环后的强度损失率仅仅比普通水泥稳定碎石高0.05%、0.03%和3.3%。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可知:用铣刨细集料替代天然细集料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并没有下降,抗压强度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的使用要求,但抗裂和抗冻性能均有所下降,在严寒地区,应考虑铣刨料的使用引起的强度损失;将长度为18mm、体积掺量0.8‰的玄武岩纤维掺入不仅能够解决铣刨料掺加带来抗裂和抗冻性能下降的问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对比新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和普通水泥稳定碎石的路用性能,发现新的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的力学性能不低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在抗裂和抗冻性能方面接近于普通水泥稳定碎石。最后,利用微观扫描电镜对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粘结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纤维能够均匀的分布在混合料的内部,填充水泥稳定铣刨料内部的微孔隙和微裂缝,纤维乱象分布与混合料内部的裂缝中,能够有效抑制裂缝的延伸。

邓乃铭[5](2020)在《基于泡沫沥青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体的半柔性路面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混合料热拌工艺是我国最为常用的沥青路面施工工艺。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通常在150℃~180℃之间,施工成型后的路面具备良好的路用性能,但施工过程需消耗大量能量、排放有害气体、危害作业人员健康,同时施工过程也加剧了沥青的老化从而降低路面的使用寿命。另外,我国由于路面维修改造等每年将产生数亿吨的旧沥青混合料,这些旧沥青混合料资源的高效再利用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交通建设行业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上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本论文提出一种符合“绿色环保生产”的基于泡沫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体的半柔性路面技术。该路面材料是在矿料中添加适当掺量的再生料,通过泡沫沥青温拌技术成型大空隙温拌再生基体,然后往基体灌注专用水泥砂浆并经养护而成的新型复合路面材料——泡沫沥青温拌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采用温拌技术能够减少能量消耗、有害气体排放和沥青老化,在矿料中加入再生料能够实现废料利用,降低再生料的二次老化。泡沫沥青温拌再生半柔性路面技术符合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本文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本文根据泡沫沥青的发泡机理和特性进行发泡试验设计,采用WLB10S型室内沥青发泡试验机进行室内发泡试验,通过改进膨胀率和半衰期测试方法,最后确定佛山70号沥青的发泡最佳条件为:发泡温度155℃,发泡用水量1.5%。2)原材料和再生料检测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选择5种再生料掺量分别为0%、15%、30%、45%和60%,结合基体沥青混合料大空隙的特点采用主骨料空隙体积填充法进行级配设计,再通过析漏和飞散试验得到不同再生料掺量的基体最佳沥青用量分别为3.5%、3.56%、3.68%、3.81%和3.97%,试验结果表明按照该设计配合比成型的温拌再生基体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均符合技术指标。3)按照不同水灰比和含砂量将专用砂浆干粉制备成水泥砂浆,采用流动度、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干缩率等指标对水泥砂浆进行性能评价,最终确定水灰比为0.22,含砂率为20%的水泥砂浆具备最优的灌浆效果和力学性能。4)按照温拌工艺制备马歇尔和车辙板基体试件,依据改进的半柔性材料制备工艺成型温拌再生半柔性路面材料,经过一定龄期的养护后开展相关室内试验来评价其路用性能如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能和疲劳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的路用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热拌沥青混合料,具备良好的抗车辙和抗水损害能力,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抗疲劳性能。5)由于半柔性材料同时具备了沥青混合料和水泥混凝土的特点,其抗开裂能力略差。针对半柔性路面抗开裂性能的瓶颈,本研究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析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的界面弱化后对材料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半柔性材料的界面结构具备一定的变形抵抗能力,在荷载作用下能够吸收部分应力从而减轻材料内部的应变程度,提高界面结构强度能有效增强半柔性材料整体的抗开裂能力。

宁升华[6](2020)在《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沥青路面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路面损害,面临着严峻的翻修、改建工作,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旧沥青混凝土,据调查每年我国有大量的旧沥青混凝土废弃物无法得到应用而被抛弃堆积或者掩埋在土壤之中。为了解决我国养护过程中所产生废弃沥青混凝土,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本文在课题组赵世景的分层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路用性能研究基础上再深入研究,主要从分层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混溶状态、回收工艺及回收设备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内容如下:(1)为了能更定性表现再生沥青混合料混溶状态的差异性,根据旧沥青参与再生方式来区分再生混合料的部分混溶与完全混溶,拟选用抽提沥青与新沥青混溶调和来表达完全混溶状态,人工分离的RAP料与新沥青加热拌和来表达部分混溶状态,通过对比再生混合料中新旧沥青混溶程度,分析混溶状态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新旧沥青混溶程度是导致再生混合料性能差异主要原因,随着RAP掺量的增加,较于部分混溶混合料,上面层完全混溶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最大提升率可达到2.2%,下面层可达到4.5%。虽然性能稳定、变异性少的完全混溶再生料在原材料成本上具有优势,但是在整体生产成本、社会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上仍存在差异,不适用于大规模生产。(2)分析回收方式对旧沥青混凝土的破损程度影响,比较人工分离与机械破碎两种回收方式对旧集料级配通过率的差异,试验发现上下层位旧料级配通过率最大变化筛孔尺寸都集中在4.75~9.5mm之间,其差异值分别为8.1%、22.7%,说明旧料中大粒径集料出现“细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热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的级配确定,基于此,结合当前旧沥青混凝土的回收工艺,提出旧料的铣刨和破碎的优化回收设备模型。(3)通过正交试验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拌和因素进行显着性分析,根据DOB试验分析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预热温度等拌和因素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影响规律,不同影响因素的主次排序为:拌和时间>预热温度>预热时间>拌和温度,并且得出拌和时间90s、预热温度110℃、预热时间4h、拌和温度180℃的最优拌和组合的拌和工艺对新旧沥青混溶程度的提高最佳。(4)选用Superpave设计法对部分混溶状态下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新旧沥青混溶程度量化表征试验,通过对不同RAP掺量(20%、30%、40%)、旧料源层位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在最优拌和条件下进行新旧沥青DOB量化表征,研究表明上面层再生料的混溶程度分别为91%、84%、79%,下面层分别为95%、88%、82%,均不能达到完全混溶程度,验证了工艺中实际再生沥青混合料混溶状态为部分混溶,因此,本文建议对RAP料进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时应考虑旧沥青混溶的有效系数。

洪增辉[7](2020)在《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公路维修的里程数日渐增多,铣刨回收的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基数不断增大,势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RAP的循环利用既能满足公路养护原材料的需求,减少维修成本,又可降低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当下对于公路再生技术越发重视。但是现今许多再生搅拌站因不满足国家环保生产、绿色交通的战略目标,面临关、停的局面。对此提出再生沥青混合料绿色化、工厂化生产的转型理念。依托实体工程对再生工厂生产技术指标进行质量效果验证,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旧料掺量低、取样不规范、质量不稳定等问题。首先,本论文在研究当下厂拌热再生技术与设备的基础上,对传统沥青搅拌站生产方式、环保措施进行改良优化,引入了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的概念,提出利用工厂化技术进行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绿色生产方式,并阐述其存在的价值与必要性。其次,对铣刨回收的RAP料性能变异参数进行研究,提出在RAP预处理过程中采用柔性破碎、分档筛分、基准料合成的质量控制方法。以灰色关联度分析为基础确定基准料0-7mm、7-13mm两档掺量,通过室内实验论证基准料合成技术对于降低级配变异具有的可行性,为再生工厂预处理过程中RAP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然后,对合成后的基准料确定掺量为0%、30%、35%、40%,进行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并制备马歇尔试件,通过再生试验检测其路用性能,寻求提高掺配率的同时又能保证生产质量的可行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运用基准料合成的方法得到的再生沥青混合料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最佳掺量为30%时最为符合再生路面性能要求。最后,采用工厂化的再生质量控制技术对配置系统、取样方法、加热温度等生产工艺控制指标提出建议,结合实际生产情况进行质量效果验证,为再生工厂生产运行中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依据。

赵才华[8](2020)在《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公路交通建设的全面铺开,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各种超大跨径的桥梁上不断涌现。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具有自重轻、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等优点,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存在易产生疲劳裂纹及桥面铺装过早损坏等病害。这些病害不仅给桥梁结构的整体强度和行车安全性带来了隐患,也对交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本文考察了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的现状及问题,研究了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的工程应用案例,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铺装用于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优良性能,总结了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工程施工质量要点,提出了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铺装的概念。其次,研究了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正交异性钢桥面应用的关键因素和施工保证措施,分析了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和施工作业对超高性能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影响,总结了一系列保证超高性能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关键措施,并且在普通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基础上优化了配合比和施工方法,降低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成本。最后,站在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普通超高性能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的经济效益,发现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的成本远远低于浇筑式沥青混凝土钢桥面铺装。

张余[9](2020)在《新料对就地热再生性能影响及RAP料级配波动范围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高等级沥青路面迎来养护高峰时期,就地热再生技术因其节约不可再生材料和处理沥青路面病害的特点,在国内外有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就地热再生过程中新料添加对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以及回收沥青混合料(RAP料)级配变化下的取样优化配合比设计进行研究,并依托实地工程及热再生设备提出了新料添加的控制要求。首先,对石忠高速和成渝高速的RAP料沥青含量、老化沥青性质和级配进行分析后,将再生剂和SBS I-D型改性沥青混合进行老化沥青再生,并确定最佳掺量。在再生料最佳油石比下和相应拌和温度及时间,研究新料掺配率和温度对再生料性能影响,结果显示:新料掺配率对再生效果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单纯增大并不能提高再生料路用性能;新料温度对再生料的水稳定性有明显影响。其次,分别改变RAP料0.075mm、2.36mm、4.75mm筛孔通过率,研究RAP料性能变化情况,从而确定就地热再生工艺中RAP料级配允许波动范围。并在三个筛孔通过率同时变化的情况下设计了正交试验,以劈裂强度比和动稳定度试验结果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模拟结果误差分别在6%以和12%左右,为RAP取样后的再生料重新配合比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依托南涪高速就地热再生工程并结合维特根再生机组,解决了再生剂喷洒、新料添加数量、新料运输管理及复拌机内输料带传送速度等新料添加过程中的控制问题。并对经过热再生养护后的路面进行性能测定,其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论文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指南成果,提高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王德玺[10](2020)在《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文中认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优点在于其稳定性,以及行车的舒适性,且便于保养维护,其中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但另一方面,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具有变异性,这些变异性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道路的质量,降低了道路使用的效能。因此,有必要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变异性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能够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的办法。论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一、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原材料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沥青性能变异的指标影响因素,从五个方面对集料变异性以及矿粉质量变异性进行了分析,并从沥青混合料变异的机理和分类入手,对影响矿料级配变异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沥青混合料配合的优化设计;二、从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角度研究了压实质量的变异性,讨论了压实度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对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压实度不均匀的原因和改进对策,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不均匀改进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找出影响改进效果的关键因素;三、结合施工过程,针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原材料的变异性进行控制,从沥青质量控制和集料的加工工艺技术两方面,并对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的质量变异性提出了基层平整度与路面压实度控制、沥青混合料的运输、摊铺及碾压、沥青混合料的出场温度控制以及施工缝的处理等四点控制策略。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实际可能出现的施工质量变异性的研究角度出发,并进行了深入分析。尤其对集料易出现质量变异性的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对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主要内容如矿料级配、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和平整度等进行变异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再依据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拌和料沥青含量试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拌和料沥青含量试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长沙理工大学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智能环保路面技术
    1.1 自净化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1.1 光催化技术
        1.1.2 自清洁技术
        1.1.3 其他自净化技术
        1.1.4 自净化路面技术发展展望
    1.2 凉爽路面技术(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1.2.1 路面热反射技术
        1.2.2 相变调温技术
        1.2.3 其他路面调温技术
        1.2.4 凉爽路面技术发展前景
    1.3 自感知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3.1 基于外部手段的感知技术
        1.3.2 基于感知元件的感知技术
        1.3.3 基于自感知功能材料的感知技术
        1.3.4 自感知技术发展前景
    1.4 主动除冰雪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1.4.1 自应力弹性铺装路面
        1.4.2 低冰点路面
        1.4.3 能量转化型路面
        1.4.4 相变材料融冰雪路面
        1.4.5 主动融冰雪路面研究前景
    1.5 自供能路面技术(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1.5.1 道路压电能量采集技术
        1.5.2 道路热电能量采集技术
        1.5.3 光伏路面能量采集技术
        1.5.4 路域能量采集技术发展前景
    1.6 透水降噪路面技术(长安大学蒋玮老师提供初稿)
        1.6.1 透水降噪路面材料组成设计
        1.6.2 路面材料性能与功能
        1.6.3 路面功能衰变与恢复
        1.6.4 透水降噪路面发展前景
2先进路面材料
    2.1 自愈合路面材料(由长沙理工大学金娇老师提供初稿)
        2.1.1 基于诱导加热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2 基于微胶囊技术的自愈合路面材料
        2.1.3 其他自愈合路面材料
        2.1.4 自愈合路面材料发展展望
    2.2 聚氨酯混合料(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2.2.1 聚氨酯硬质混合料
        2.2.2 聚氨酯弹性混合料
        2.2.3 多孔聚氨酯混合料
        2.2.4 聚氨酯桥面铺装材料
        2.2.5 聚氨酯混合料的服役性能
        2.2.6 聚氨酯混合料发展前景
    2.3 纤维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3.1 碳纤维
        2.3.2 玻璃纤维
        2.3.3 玄武岩纤维
        2.3.4 合成纤维和木质纤维
        2.3.5 纤维改性沥青发展前景
    2.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哈尔滨工业大学王大为老师提供初稿)
        2.4.1 多聚磷酸改性剂的制备与生产
        2.4.2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性能
        2.4.3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
        2.4.4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改性机理
        2.4.5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与传统聚合物改性沥青对比分析
        2.4.6 多聚磷酸改性沥青技术发展展望
    2.5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2.5.1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制备
        2.5.2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的性能
        2.5.3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相关规范
        2.5.4 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发展前景
    2.6 桥面铺装材料(长安大学王朝辉老师提供初稿)
        2.6.1 浇注式沥青混凝土
        2.6.2 环氧沥青混凝土
        2.6.3 桥面铺装材料发展前景
3先进施工技术
    3.1 装配式路面(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1.1 装配式水泥混凝土铺面
        3.1.2 地毯式柔性铺面
        3.1.3 装配式路面发展前景
    3.2 智能压实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同济大学朱兴一老师提供初稿)
        3.3.1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理念
        3.3.2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要点
        3.3.3 自动驾驶车道建设技术发展前景
    3.4 大温差路面修筑技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徐慧宁老师提供初稿)
        3.4.1 大温差作用下沥青路面性能劣化行为
        3.4.2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要点
        3.4.3 大温差地区路面设计控制
        3.4.4 大温差地区路面修筑技术发展前景
4路面养护技术
    4.1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1.1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病害识别
        4.1.2 路面三维检测用于表面构造分析
        4.1.3 路面三维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
    4.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能养护(北京工业大学侯越老师提供初稿)
    4.3 功能性/高性能预防性养护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峰老师提供初稿)
        4.3.1 裂缝处治
        4.3.2 雾封层
        4.3.3 稀浆封层和微表处
        4.3.4 碎石封层和纤维封层
        4.3.5 薄层罩面和超薄罩面
        4.3.6 预防性养护技术发展趋势
    4.4 超薄磨耗层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4.4.1 国内外超薄磨耗层发展历史
        4.4.2 国内外常见超薄磨耗层技术简介
        4.4.3 超薄磨耗层材料与级配设计
        4.4.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5路面结构与力学性能
    5.1 基于数值仿真方法的路面结构力学分析(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刘鹏飞老师提供初稿)
        5.1.1 基于有限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2 基于离散元法的路面结构分析研究现状
        5.1.3 未来展望
    5.2 路面多尺度力学试验与仿真(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2.1 基于纳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2 基于细微观结构观测的多尺度试验与仿真研究
        5.2.3 未来展望
    5.3 微观力学分析(浙江大学罗雪老师提供初稿)
        5.3.1 分析微观力学模型
        5.3.2 数值微观力学模型
        5.3.3 未来展望
    5.4 长寿命路面结构(长沙理工大学吕松涛老师提供初稿)
6固废综合利用技术
    6.1 工业废渣(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1.1 钢渣再利用
        6.1.2 其他工业废渣
        6.1.3 粉煤灰再利用
    6.2 建筑垃圾(武汉理工大学肖月老师提供初稿)
        6.2.1 建筑固废再生骨料
        6.2.2 建筑固废再生微粉
    6.3 生物油沥青(长安大学张久鹏老师提供初稿)
        6.3.1 生物沥青制备工艺
        6.3.2 生物沥青改性机理
        6.3.3 生物沥青抗老化性能
        6.3.4 生物沥青再生性能
        6.3.5 生物沥青其他应用
        6.3.6 生物沥青发展前景
    6.4 废轮胎
        6.4.1 大掺量胶粉改性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6.4.2 SBS/胶粉复合高黏高弹改性技术(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6.4.3 温拌橡胶沥青(华南理工大学于华洋老师提供初稿)
7路面再生技术
    7.1 热再生技术(北京工业大学郭猛老师提供初稿)
        7.1.1 高RAP掺量再生沥青混合料
        7.1.2 温拌再生技术
        7.1.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洁净化技术
        7.1.4 热再生技术未来展望
    7.2 高性能冷再生技术(东南大学马涛老师提供初稿)
        7.2.1 强度机理研究
        7.2.2 路用性能研究
        7.2.3 微细观结构研究
        7.2.4 发展前景

(2)钢桥面浇注式沥青铺装材料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桥面铺装病害实例调查与分析
    2.1 山东胜利黄河公路大桥
        2.1.1 概述
        2.1.2 历史破坏、维修情况及使用现状
        2.1.3 桥面破坏原因
    2.2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
        2.2.1 概述
        2.2.2 历史破坏、维修情况及使用现状
    2.3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2.3.1 概述
        2.3.2 历史破坏、维修情况及使用现状
        2.3.3 桥面铺装影响因素
    2.4 安庆长江大桥
        2.4.1 概述
        2.4.2 历史破坏、维修情况及使用现状
        2.4.3 桥面病害原因
    2.5 南京第二长江大桥
        2.5.1 概述
        2.5.2 历史破坏、维修情况及使用现状
        2.5.3 桥面铺装影响因素
    2.6 润扬长江大桥
        2.6.1 概述
        2.6.2 历史破坏、维修情况及使用现状
        2.6.3 桥面病害原因
    2.7 钢桥面铺装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2.7.1 裂缝
        2.7.2 车辙
        2.7.3 脱层、推移
        2.7.4 鼓包
        2.7.5 坑槽
        2.7.6 其他破坏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钢桥面铺装层混合料级配优化
    3.1 钢桥面铺装用SMA混合料优化
        3.1.1 原材料选择
        3.1.2 SMA材料组成设计与优化
    3.2 基于体积设计法的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3.2.1 原材料性能检测
        3.2.2 基于体积设计法浇注式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3.2.3 基于逐级填充理论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研究
        3.2.4 小结
    3.3 浇注式(GA)沥青混凝土优化
        3.3.1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级配组成
        3.3.2 浇注式沥青结合料性能试验
        3.3.3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GA10)性能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浇筑式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及其层间粘结性能研究
    4.1 影响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性能因素研究
        4.1.1 试件放置时间对贯入度的影响
        4.1.2 试验温度对贯入度的影响
        4.1.3 不同级配对贯入度的影响
        4.1.4 不同矿粉对贯入度的影响
    4.2 防水粘结层
        4.2.1 防水粘结层性能验证
        4.2.2 组合结构疲劳性能试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桥面铺装技术在东南沿海某跨海大桥中的应用
    5.1 工程背景
        5.1.1 气候条件
        5.1.2 交通条件
        5.1.3 桥面主要结构参数
        5.1.4 其他条件
    5.2 东南沿海某跨海大桥桥面铺装方案
    5.3 铺装材料技术要求
        5.3.1 行车道防水粘结层
        5.3.2 行车道沥青混合料铺装层
        5.3.3 排水管及填缝料
    5.4 东南沿海某跨海大桥桥面铺装施工技术要求
        5.4.1 铺装施工基本规定
        5.4.2 铺装层施工准备
        5.4.3 试验路铺装
        5.4.4 喷砂除锈及防腐层
        5.4.5 边缘防、排水处理
        5.4.6 改性沥青加工与贮存
        5.4.7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施工
        5.4.8 改性乳化沥青粘层
        5.4.9 SMA混合料施工
        5.4.10 施工缝设置与处理
        5.4.11 交通开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抗分散注浆材料研发及其动水冲蚀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分散材料研究现状
        1.2.2 水泥水化机理研究现状
        1.2.3 动水注浆模拟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抗分散注浆材料研发
    2.1 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研发
        2.1.1 材料组成与功能要求
        2.1.2 试验测试方法
        2.1.3 试验材料选择及其可行性研究
        2.1.4 基于正交试验材料设计的配方优选
        2.1.5 试验结果分析
    2.2 非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研发
        2.2.1 材料组成与功能要求
        2.2.2 试验测试方法
        2.2.3 试验材料选择及其可行性研究
        2.2.4 基于均匀试验材料设计的配方优选
        2.2.5 试验结果分析
    2.3 小结
第3章 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性能及水化机理研究
    3.1 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性能
        3.1.1 体积稳定性
        3.1.2 流动性能
        3.1.3 力学性能
        3.1.4 耐久性能
        3.1.5 动水抗分散性能
    3.2 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水化机理研究
        3.2.1 硫铝酸盐水泥水化硬化机理
        3.2.2 水化热
        3.2.3 水化过程
        3.2.4 水化产物
        3.2.5 水化动力学
        3.2.6 水化机理
    3.3 小结
第4章 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性能及水化机理研究
    4.1 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性能
        4.1.1 体积稳定性
        4.1.2 流动性能
        4.1.3 力学性能
        4.1.4 耐久性能
        4.1.5 动水抗分散性能
    4.2 非水泥基抗分散材料水化机理研究
        4.2.1 水化过程
        4.2.2 水化产物
        4.2.3 水化机理
    4.3 小结
第5章 动水条件下抗分散材料冲蚀特性研究
    5.1 室内动水冲蚀模拟试验
        5.1.1 试验装置工作原理
        5.1.2 试验方案设计
        5.1.3 试验数据处理
        5.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现场原位动水冲蚀模拟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现场注浆试验方案
        5.2.3 试验数据处理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抗分散注浆材抗冲蚀机理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抗分散注浆材料应用研究
    6.1 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应用研究
        6.1.1 工程概况
        6.1.2 水文地质分析
        6.1.3 试验方案设计
        6.1.4 治理效果评价
    6.2 非水泥基抗分散注浆材料应用研究
        6.2.1 工程概况
        6.2.2 水文地质分析
        6.2.3 试验方案设计
        6.2.4 治理效果评价
    6.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总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性质
    2.1 铣刨料
        2.1.1 铣刨料外观形貌及评价
        2.1.2 铣刨料的级配组成
        2.1.3 铣刨粗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1.4 铣刨细集料物理力学性能评价
        2.1.5 铣刨料微观特征及评价
    2.2 玄武岩纤维
    2.3 水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3.1 试验方案设计
        3.1.1 混合料级配和水泥用量的确定
        3.1.2 试验设计
    3.2 试件制备
        3.2.1 击实试验
        3.2.2 试件制备方法
        3.2.3 试件制备过程
    3.3 试验方法
        3.3.1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3.2 7d干缩性能试验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1 正交试验结果
        3.4.2 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3.4.3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4.1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4.1.1 抗压强度试验
        4.1.2 劈裂试验
        4.1.3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4.2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4.2.1 干缩性能试验
        4.2.2 温缩性能试验
    4.3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4.3.1 冻融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改善机理分析
    5.1 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微观结构分析
    5.2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力学性能增强机理
    5.3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裂性能改善机理
    5.4 玄武岩纤维对水泥稳定铣刨料抗冻性能改善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泡沫沥青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体的半柔性路面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拌技术研究现状
        1.2.2 再生技术研究现状
        1.2.3 半柔性路面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泡沫沥青发泡特性研究
    2.1 沥青发泡原理
    2.2 沥青发泡特性
        2.2.1 沥青发泡效果的评价指标
        2.2.2 沥青发泡效果的影响因素
    2.3 沥青发泡最佳条件的确定
        2.3.1 试验设备
        2.3.2 评价指标的测试方法
        2.3.3 沥青发泡试验
        2.3.4 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掺再生料的泡沫沥青温拌半柔性混合料设计
    3.1 原材料检测
        3.1.1 集料
        3.1.2 矿粉
        3.1.3 沥青
        3.1.4 专用砂浆
    3.2 基体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主骨料空隙填充法
        3.2.2 基体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3.2.3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3 掺再生料的温拌基体沥青混合料制备和研究
        3.3.1 RAP材料特征分析
        3.3.2 温拌再生基体配合比设计
        3.3.3 温拌再生基体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4 水泥砂浆制备和研究
        3.4.1 砂浆制备过程
        3.4.2 砂浆基本性能研究
        3.4.3 砂浆力学性能研究
    3.5 温拌再生半柔性混合料试件制备
        3.5.1 半柔性材料制备工艺
        3.5.2 马歇尔半柔性试件制备
        3.5.3 车辙板半柔性试件制备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温拌再生半柔性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4.1 高温性能
        4.1.1 马歇尔试验
        4.1.2 车辙试验
    4.2 低温性能
        4.2.1 小梁弯曲试验
    4.3 水稳定性能
        4.3.1 浸水马歇尔试验
        4.3.2 冻融劈裂试验
    4.4 疲劳性能
        4.4.1 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4.5 灰关联分析
        4.5.1 灰关联分析计算步骤
        4.5.2 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路用性能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
        4.5.3 灰色关联度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温拌再生半柔性材料界面有限元数值分析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1.1 有限元模型的基本假定
        5.1.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5.1.3 确定材料参数
        5.1.4 建立模型结构
    5.2 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
        5.2.1 应力分布情况分析
        5.2.2 应变分布情况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6)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状况
        1.2.1 国外应用概况
        1.2.2 国内应用概况
        1.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旧沥青不同参与方式的最佳沥青用量及路用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2.2.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2.2.2 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矿料级配的确定
        2.2.3 旧沥青参与方式的选择
    2.3 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2.3.1 再生沥青混合料沥青用量的估算
        2.3.2 马歇尔试验方法确定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2.3.3 目标级配的最佳配合比的试验结果
        2.3.4 不同混溶状态再生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分析
    2.4 RAP料中旧沥青不同参与再生方式的路用性能比较
        2.4.1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
        2.4.2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2.4.3 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
    2.5 基于混溶状态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效益分析
        2.5.1 再生混合料的直接经济效益
        2.5.2 社会和环境效益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RAP料低损伤分离解体设备的研发
    3.1 引言
    3.2 设备研制思路
        3.2.1 旧沥青参与再生方式的理论研究
        3.2.2 RAP预处理工艺流程与质量控制
        3.2.3 旧沥青路面材料的破碎和筛分工艺分析
        3.2.4 旧沥青路面回收集料的检验分析
    3.3 回收设备的研究
        3.3.1 回收设备的选择和改进
        3.3.2 铣刨设备原理和模型
        3.3.3 破碎设备原理和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解体RAP料裹覆沥青的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
        4.2.1 混溶状态的测试方法比选
        4.2.2 新旧沥青混溶程度量化表征的试验方案
    4.3 基于DOB的新旧沥青混溶状态的影响研究
        4.3.1 拌和工艺的影响分析
        4.3.2 再生剂的影响分析
        4.3.3 RAP料掺量的影响分析
    4.4 高混溶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优化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7)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传统沥青搅拌站与再生工厂差异性分析
    2.1 绿色再生工厂概述
    2.2 工作原理对比分析
        2.2.1 传统沥青搅拌站工作原理
        2.2.2 绿色再生工厂工作原理
    2.3 工艺特点对比分析
        2.3.1 绿色指标
        2.3.2 传统沥青搅拌站环保问题分析
        2.3.3 再生工厂绿色措施
    2.4 再生工厂功能区划分
        2.4.1 RAP材料堆放车间
        2.4.2 RAP材料预处理车间
        2.4.3 新集料存储配料车间
        2.4.4 成品料生产加工车间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及处治措施
    3.1 RAP变异参数
    3.2 RAP材料的变异性影响因素
        3.2.1 RAP材料变异性分析的必要性
        3.2.2 RAP材料旧沥青三大指标变异性分析
        3.2.3 RAP材料矿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3.2.4 RAP材料沥青性含量变异性分析
        3.2.5 RAP材料的含水率
        3.2.6 RAP材料物理力学性能
    3.3 RAP材料的处治
        3.3.1 RAP材料的回收
        3.3.2 不同回收方式回收料对比
        3.3.3 RAP材料的柔性破碎
        3.3.4 RAP材料的筛分与分档
        3.3.5 RAP材料的堆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工厂预处理质量控制研究
    4.1 基准料的提出
        4.1.1 基准料的概念与加工工艺
        4.1.2 基准料的分档
        4.1.3 基准料合成分档变异分析
    4.2 基准料的合成与质量控制
        4.2.1 基准料合成的必要性
        4.2.2 基准料的合成方法
        4.2.3 基准料合成实例
    4.3 基准料的合成质量效果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1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5.2 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5.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马歇尔试件指标的测定
        5.3.1 各档材料用量的确定
        5.3.2 马歇尔试件制备
        5.3.3 不同基准料掺量下确定油石比
    5.4 再生混合料性能
        5.4.1 高温稳定性
        5.4.2 水稳定性
        5.4.3 低温抗裂性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再生沥青混合料工厂化生产参数研究
    6.1 再生工厂生产设备的配置
        6.1.1 再生设备的选择
        6.1.2 再生处理系统的配置
        6.1.3 再生工厂设备参数改造
    6.2 再生生产过程取样方法优化研究
        6.2.1 取样方法的选择
        6.2.2 RAP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6.2.3 再生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与取样时机的选择
        6.2.4 取样方法研究分析
        6.2.5 特殊时间段再生混合料取样分析
    6.3 生产搅拌工艺的研究
        6.3.1 基准料加热温度
        6.3.2 搅拌充盈率
        6.3.3 不同拌和工艺的比较
    6.4 再生阶段生产质量控制
        6.4.1 计量精度的控制
        6.4.2 新沥青添加质量控制
        6.4.3 再生混合料热拌质量控制
        6.4.4 再生料出料温度及卸料质量控制
    6.5 生产质量控制效果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铺装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出现及发展
        1.2.2 常规正交异性钢板钢桥面铺装类型及特点
        1.2.3 常规正交异性板钢桥面铺装特点及常见病害
        1.2.4 常规正交异性钢板钢桥面铺装的改进研究
    1.3 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
        1.3.1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2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
        1.3.3 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概念的提出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案例分析及启示
    2.1 常规正交异性板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2.1.1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2 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2.1.3 工程应用效果
    2.2 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铺装在正交异性钢桥面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2.2.1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2.2 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2.2.3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2.3 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工程应用的启示
第三章 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正交异性钢桥面应用的关键因素和施工措施保证
    3.1 材料配合比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1 配合比设计原则
        3.1.2 配合比试设计
        3.1.3 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方案
    3.2 施工工艺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2.1 工艺试验方法
        3.2.2 工艺试验结果
    3.3 施工作业方法和技术措施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3.1 工程概况
        3.3.2 施工总体部署及规划
        3.3.3 主要施工作业方法与技术措施
        3.3.4 超高性能混凝土输送及摊铺
        3.3.5 超高性能混凝土桥面铺装养护措施
        3.3.6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材料力学性能检验
        3.3.7 超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经验总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性超高性能混凝土钢桥面铺装的经济效益分析
    4.1 不同正交异性板桥面铺装材料全寿命成本价格分析
        4.1.1 材料成本分析
        4.1.2 施工成本分析
        4.1.3 运营期养护成本分析
        4.1.4 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4.2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新料对就地热再生性能影响及RAP料级配波动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技术发展
        1.2.2 新料添加及再生配比设计
        1.2.3 就地热再生工艺分类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RAP料性质及老化沥青再生
    2.1 RAP料取样方式
    2.2 原路面各材料性质
        2.2.1 RAP旧沥青回收
        2.2.2 RAP料集料性能
    2.3 回收沥青的再生
        2.3.1 沥青老化与再生机理
        2.3.2 再生剂的选择
        2.3.3 再生剂最佳掺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料用量及温度对再生料性能影响
    3.1 新料正常掺配比的确定
    3.2 新料选择及再生料最佳油石比
        3.2.1 再生料类型及级配
        3.2.2 再生料最佳油石比
    3.3 室内拌和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3.4 不同新料用量的性能研究
        3.4.1 不同新料用量对再生料高温性能影响
        3.4.2 不同新料用量对再生料低温性能影响
        3.4.3 不同新料用量对再生料水稳定性能影响
    3.5 新料温度对再生料性能影响研究
        3.5.1 新料温度的选定
        3.5.2 不同新料温度对再生料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RAP料级配波动对其性能影响研究
    4.1 模拟RAP料的制备
        4.1.1 原始RAP料性质
        4.1.2 调整筛孔通过率的方法
        4.1.3 老化沥青的制备
        4.1.4 集料的选择
    4.2 RAP料关键筛孔通过率波动的性能影响分析
        4.2.1 0.075mm筛孔通过率变化影响
        4.2.2 2.36mm筛孔通过率变化影响
        4.2.3 4.75mm筛孔通过率变化影响
    4.3 筛孔通过率同时变化对RAP料影响
        4.3.1 正交试验方案
        4.3.2 筛孔通过率同时波动下的级配
    4.4 BP神经网络对RAP料级配波动的性能预测分析
        4.4.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4.4.2 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
        4.4.3 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验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中的新料添加控制研究
    5.1 复拌再生工艺流程及控制
    5.2 新料及再生剂添加计算与质量控制
        5.2.1 新料运输质量控制及要求
        5.2.2 再生剂添加质量控制及要求
        5.2.3 新料添加质量控制及要求
    5.3 依托就地热再生工程实例分析
        5.3.1 工程概况
        5.3.2 再生后路面外观检测
        5.3.3 热再生后路面级配检测
        5.3.4 再生后路面渗水及抗滑性检测
    5.4 经济性分析
        5.4.1 直接经济效益
        5.4.2 社会环境效益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研究
    2.1 沥青原材性能变异性分析
        2.1.1 沥青原材变异性指标分析
        2.1.2 沥青原材变异性的影响因素
    2.2 集料原材变异性分析
        2.2.1 集料级配变异性分析
        2.2.2 集料密度及吸水率变异性分析
        2.2.3 集料压碎值变异性分析
        2.2.4 集料针片状含量变异分析
        2.2.5 粗集料中小于0.075mm含量对热拌沥青混合料影响的分析
    2.3 矿粉质量变异性分析
        2.3.1 矿粉细度变异性分析
        2.3.2 矿粉用量变异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变异性研究
    3.1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机理和类型
        3.1.1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机理
        3.1.2 沥青混合料的变异分类
    3.2 矿料级配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3.2.1 影响矿料级配变异性的因素
        3.2.2 考虑级配变异性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优化
    3.3 空隙率对热拌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性能的影响
    3.4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生产过程控制的要点
    3.5 热拌沥青混合料质量控制的要点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研究
    4.1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的定义
    4.2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变异性及影响因素
        4.2.1 压实度变异性的内容
        4.2.2 压实度变异性影响因素
        4.2.3 指标参数的变异性
        4.2.4 压实度评定
        4.2.5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计算实例
    4.3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4.4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改进效果的评价
        4.4.1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度不均匀改进效果的评价模型
        4.4.2 量化评价体系指标的构建
        4.4.3 量化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的控制研究
    5.1 热拌沥青混合料原材料变异性的控制
        5.1.1 沥青质量主要控制措施
        5.1.2 集料加工控制技术
    5.2 热拌沥青混合料生产质量控制措施
    5.3 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压实成型质量变异性控制策略
        5.3.1 基层的平整度与路面压实度的控制
        5.3.2 热拌沥青混合料运输、摊铺及碾压
        5.3.3 热拌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控制
        5.3.4 施工缝的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拌和料沥青含量试验误差的来源与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路面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0[J]. 于华洋,马涛,王大为,王朝辉,吕松涛,朱兴一,刘鹏飞,李峰,肖月,张久鹏,罗雪,金娇,郑健龙,侯越,徐慧宁,郭猛,蒋玮. 中国公路学报, 2020(10)
  • [2]钢桥面浇注式沥青铺装材料及施工技术研究[D]. 林彬.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抗分散注浆材料研发及其动水冲蚀特性研究[D]. 杜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玄武岩纤维水泥稳定铣刨料路用性能试验研究[D]. 邹启东.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泡沫沥青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体的半柔性路面路用性能研究[D]. 邓乃铭. 广州大学, 2020(02)
  • [6]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回收设备及混溶状态影响因素研究[D]. 宁升华. 湘潭大学, 2020(02)
  • [7]沥青混合料绿色再生工厂生产质量控制研究[D]. 洪增辉.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8]经济型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正交异性钢桥面铺装中的应用及经济效益分析[D]. 赵才华. 长安大学, 2020(06)
  • [9]新料对就地热再生性能影响及RAP料级配波动范围研究[D]. 张余.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10]热拌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变异性研究[D]. 王德玺.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混合料中沥青含量检测误差的来源及控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