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硅烷化和乙酰化 β-环糊精

用于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硅烷化和乙酰化 β-环糊精

一、Silylated and acetylated β-cyclodextrins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stationary phases(论文文献综述)

张双红[1](2019)在《不含芳烃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一种分析方法,可用于药物有效成分鉴定,含量测定以及有关物质检测等多个方面。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是HPLC中应用最普遍的色谱形式,它通过色谱固定相和样品之间的非极性相互作用对样品进行分离。但是RPLC对于一些可离子化的样品的保留较弱,分离效果较差。为了分析离子型极性样品通常在RPLC流动相中加入酸或碱抑制样品解离,以非极性相互作用分离样品。然而这种方法调节的pH易超出硅胶基质的耐受范围(pH 2~8),尤其是对于碱性药物其解离常数往往高于8,通过离子抑制的方法会造成基质损坏。此外,也可以在流动相中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等离子对试剂,对可离子化样品进行分离。这些离子对试剂吸附在固定相上,通过离子对试剂的离子基团与样品的离子基团作用分离样品。而离子对试剂的加入会导致平衡时间增长,并且离子对试剂吸附在固定相表面,稳定性较差,大多数离子对试剂难以挥发会在质谱中残留难以除去而造成质谱污染,此外离子对试剂易与色谱柱产生死吸附使色谱柱变性。混合模式色谱(MMC)是指在一次色谱分离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分离模式和作用力的色谱。依据混合的形式可以分为物理混合和化学混合。物理混合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将不同类型的固定相混合用于样品分离,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色谱柱串联的混合色谱柱(mixed-column)色谱和不同类型的固定相混合装填到同一根色谱中的混合柱床(mixed-bed)色谱。而化学混合是通过化学键合的方法将不同性质官能团键合到固定相表面,相对于物理方法缩短了分析时间,减小了分离的死体积以及增加了装填的可重复性,因此应用更为广泛,被称为混合模式色谱的代表。反相强阳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RP/SCX)由于其不受pH的影响且在样品分离时较稳定被广泛应用。目前RP/SCX固定相是以疏水烷基链或芳香烃作为反相疏水基团与磺酸基共同键合到固定相表面。然而,现有的制备方法,有机溶剂使用量较大,通过苯环磺化和巯基氧化等制备磺酸基的反应危险性高,较难控制,并且疏水部分芳香烃的引入可能使固定相与样品之间产生π-π作用,而多种作用的引入可能会导致色谱峰展宽,影响分离效果。MMC由于存在多种作用力,其保留机理相对于单一模式的色谱更为复杂。混合模式保留机理的研究,由一开始的不同模式保留单纯相加到不同模式相互叠加再到将独立作用和耦合作用相结合,其保留机理逐渐完善。但是目前具体影响MMC保留的因素并不明确,并且如何通过调控这些因素调节样品在MMC上的保留没有全面地研究。由于MMC上存在多种作用力,能与不同类型的化合物作用,因此适于解决性质差异大的多组分化合物同时分离的问题。复方药物(FDC)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活性组分混合在同一剂型中的药物。FDC减少了给药的数量,增加了药物的依从性,降低了疾病的治疗成本,有些组分间具有协同治疗疾病的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FDC的多种组分带来优势的同时也为其质量控制带来挑战。目前,含有可解离组分的FDC药物多数通过离子抑制和加入离子对试剂进行分批检测,分离过程复杂。而MMC由于其多种作用力,因此其适用于FDC中多组分的同时分离,不仅相对于传统方法减小基质损坏,可用于梯度洗脱,适用于质谱,而且减少检测次数。基于目前RP/SCX的固定相制备方面污染高,磺酸基功能化危险性较大,芳烃类增加峰展宽;在保留机理方面,影响混合保留因素仍不明确;在复方药物分离方面过程复杂需多次分析的问题。确定本研究目标为开发一种非芳烃的反相强阳离子交换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用于复方药物分离。依据研究目标设立以下三个具体研究任务,首先开发一种结构简单制备方法较为安全环保的反相强阳离子交换色谱固定相,其次对影响混合模式保留的因素进行考察,最终将该色谱柱用于分离复方药物。依据研究任务设计实验:首先,通过气相沉积法和环氧基的相关反应,将磺酸基和十八烷基键合到固定相表面,降低有机试剂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通过环氧基将磺酸基键合到固定相表面的反应较安全,并且制备出的RP/SCX固定相不含芳烃。通过环氧基功能化的硅胶微球为原料制备二醇基,十八烷基,磺酸基色谱固定相用于对比揭示混合模式固定相的色谱性能。其次,从固定相类型,流动相组成及样品三方面研究其对混合保留的影响。最后,将混合模式色谱柱用于分离一些应用广泛,分离过程复杂的复方药物。因此,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十八烷基磺酸基色谱固定相制备通过三个步骤:气相沉积法将环氧基修饰到硅胶表面,亚硫酸盐与环氧基的亲核反应将磺酸基修饰到硅胶微球表面,羟基和酰氯的反应将十八烷基键合到固定相表面制备成十八烷基磺酸基色谱固定相(Silica-C18/SO3Na)。并通过环氧基硅胶微球为原料参考上述方法,制备二醇基色谱固定相(Silica-Diol),十八烷基色谱固定相(Silica-C18),磺酸基色谱固定相(Silica-SO3Na)。固定相的物理化学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13)C固体核磁((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固定相上的官能团进行定性定量表征。固定相色谱评价:通过 Silica-C18/SO3Na,Silica-Diol,Silica-C18,Silica-SO3Na 和物理混合微球Silica-C18-SO3Na(Silica-C18与Silica-SO3Na按质量比为1:1混合)分别装入15× 0.46 cm柱管中,制备出十八烷基磺酸基混合模式色谱柱(C18/SO3Na),二醇基色谱柱(Diol),十八烷基反相色谱柱(C18),磺酸基离子交换柱(SO3Na),物理混合色谱柱(C18-SO3Na)。以烷基苯同系物,强极性碱性药物,亲水核苷和烷基苯胺同系物分别对五款色谱柱的反相疏水性能,离子交换性能,亲水性能和混合保留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环氧基为连接体能够成功地在硅胶微球表面修饰二醇基,十八烷基,磺酸基以及十八烷基磺酸基混合配体。混合模式固定相对于疏水,离子,亲水以及混合样品均存在保留和选择性。不同类型固定相对烷基苯胺同系物分离过程中,明显差异。第二部分为对影响混合模式保留的因素进行研究。分别从色谱固定相,流动相组成和样品三方面对影响混合模式保留进行研究。首先,考察五款不同类型的色谱固定相对烷基苯胺保留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盐浓度,有机相下不同类型固定相对烷基苯胺同系物保留行为差异。结果发现:烷基苯胺同系物在C18/SO3Na固定相上相较于其他色谱固定相分离度最大,在盐浓度变化过程中,C18/SO3Na色谱固定相相较于其它色谱固定相,影响最大。通过分析发现五款色谱固定相中,SO3Na色谱固定相符合纯离子交换的保留机理,其他的色谱柱均偏离离子交换保留机理,证明在其中不仅有离子交换的保留存在。通过保留因子对盐浓度倒数作图,其截距代表疏水保留,截距与疏水和离子常数有关。发现在C18和C18/SO3Na色谱固定相上,疏水性增加,截距和斜率增加;而在SO3Na色谱固定相上,疏水性增加,截距和斜率减小。在改变有机相比例的过程中,Diol,SO3Na,C18-SO3Na和C18/SO3Na固定相都呈现出反相和亲水转换的保留行为,并且在C18/SO3Na固定相上保留因子受有机相影响最大。据此可知,不同固定相对苯胺同系物的保留不同,且通过流动相变化在不同固定相上样品保留的变化不同,其中C18/SO3Na保留较强,通过调节流动相其保留可调节范围较宽。其次,流动相组成对保留的影响的研究。在研究五款色谱固定相对烷基苯胺保留行为后,发现在SO3Na色谱固定相上烷基苯胺同系物的洗脱顺序和其它色谱柱的顺序相反,其结构上存在强阳离子交换基团和环氧基硅烷化试剂引入的疏水部分,并且SO3Na色谱固定相的保留相对C18/SO3Na固定相较短,便于进一步详细研究。因此,将SO3Na作为测试柱,考察流动相组成(盐浓度,有机相比例和不同有机相比例下不同的盐浓度)对保留的影响。并且通过相同的方法研究了五种碱性药物在SO3Na色谱固定相上的保留行为。结果表明:在SO3Na固定相上也存在多种模式,在低有机相下为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在高有机相下为亲水离子混合模式。离子交换保留机理存在于不同的有机相条件下,而疏水保留则会受到有机相比例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调节有机相比例对其保留模式进行切换。并且在反相离子交换混合模式下,当反相保留的占比与离子交换占比接近时,协同部分占比越高,样品保留时间越长。最后,不同样品对混合保留影响。影响保留的因素除去固定相,流动相还有样品,由于C18/SO3Na色谱固定相的混合保留作用最为明显。因此将C18/SO3Na作为测试柱,研究了烷基苯胺和苯基胺两组同系物均既有疏水基团又有离子基团的不同结构的系列化合物在不同的盐浓度和不同有机相下保留行为对比。此外还考察了不同盐浓度,有机相下的四种碱性药物保留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在C18/SO3Na色谱固定相上,发现结构和疏水性不同的样品会对混合保留产生影响,并且样品与C18/SO3Na色谱固定相上的十八烷基和磺酸基更容易作用,混合保留作用越强。并且不同碱性药物在C18/SO3Na固定相上体现了不同的保留行为,证明不同的疏水基团和离子基团均会给混合保留带来影响。并再次证明疏水保留和离子交换保留越接近,混合保留作用越强,样品的保留越强。第三部分是C18/SO3Na色谱固定相应用于复方药物的分离。在之前的研究中发现C18/SO3Na色谱固定相体现出对碱性药物的较强保留和选择性。因此利用其对碱性化合物有高保留和高选择性,将C18/SO3Na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用于分离含有碱性组分的复方药物。应用C18/SO3Na色谱固定相分离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复方硫酸双肼屈嗪片,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和复方利血平片,并且通过液质连用分离检测复方利血平片。结果表明,C18/SO3Na色谱固定相能够成功的应用于含有碱性组分的复方药物的分离。在分离复方甲氧那明胶囊时,在C18/SO3Na色谱柱上能够同时分离复方甲氧那明胶囊中的四个组分,并相对于传统的十八烷基硅胶固定相有较好的分离选择性和色谱峰型。在分离复方硫酸双肼屈嗪片时,在C18/SO3Na色谱柱上能够同时分离出复方硫酸双肼屈嗪片中的三个组分相对于传统的两次分析减少到一次。在分离复方利血平片时,在C18/SO3Na色谱柱上能够同时分离复方利血平片中6个组分。并且由于混合模式所用的缓冲盐可以替换为可挥发性缓冲盐,因此可以与质谱兼容,通过与质谱联用同时分离检测出复方利血平片中的7个组分。由此可知C18/SO3Na固定相上的多种作用力的协同作用可以实现其对复杂样品的分离,并且通过影响混合保留因素的研究,可以通过调节流动相,固定相上配体类型,配体比例来增加或减少协同作用,从而解决色谱分离的问题。

付克勤[2](2016)在《环丙甲酰/环戊甲酰壳聚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分离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手性固定相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的关键组成部分,多糖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因具有良好的分离性能而备受关注。因此,有关新的涂敷型多糖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为制备出新的手性分离性能好且在有机溶剂中稳定性好的手性固定相,本文以超高脱乙酰度(D.D.(29)98%)壳聚糖为原料,制备了17种壳聚糖-二(芳香基氨基甲酸酯)-(酰胺),以此为手选择体,制备了相应的固定相,这些壳聚糖衍生物及其固定相均未见文献报道。评价了所制备固定相的分离性能,并观察了其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初步探讨了这类手性固定相的结构与其性能的关系。本文工作可概括为:(1)分别用正戊醇-NaOH和水-NaOH作为反应体系,制备出脱乙酰度大于98%的超高脱乙酰度壳聚糖。以正戊醇-NaOH为反应体系制备的壳聚糖(C1)的粘均分子量(Mη)为24万,再将其降解制得Mη为14万的壳聚糖(C2)。以水-NaOH为反应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C3、C4和C5)的Mη分别78万、92万和100万。将上述两种反应体系联用,制得粘均分子量为29万的壳聚糖(C6)。用过量的环丙基甲酸酐修饰壳聚糖C1、C2、C3和C4,分别制得N-环丙基甲酰化壳聚糖I(b)、I(a)、I(c)和I(d),IR、1H NMR和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结构单元2-C上的氨基被选择性地完全1酰基化。以苯基异氰酸酯和其它4种含甲基的苯基异氰酸酯修饰I(a),制备出5种新的手性选择体,将这些手性选择体涂敷于3-氨基丙基硅胶表面,得到第一个系列手性固定相。这些手性选择体不溶于在氯仿、丙酮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中,在四氢呋喃中有不同程度的溶胀。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了上述固定相的手性识别及分离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由壳聚糖-二(3-氯-4-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甲酰胺)制备的固定相比目前被公认为分离性能最强的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ellulose Tris(3,5-dimethylphenylcarbamate),CDMPC]和直链淀粉-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Amylose Tris(3,5-dimethylphenylcarbamate),ADMPC]固定相有更好的手性识别及分离性能,还有两种固定相的手性识别及分离性能与CDMPC和ADMPC固定相的相当。测试了分离性能最强的固定相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能,该固定相能在100%丙酮、100%乙酸乙酯和80%四氢呋喃的流动相中使用,对有机溶剂有很好的耐受性。(2)分别用4种只含氯取代基的苯基异氰酸酯修饰N-酰化壳聚糖I(b),用4-氯-3-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修饰N-酰化壳聚糖I(c),用4-三氟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修饰N-酰化壳聚糖I(d),制备了6种新的手性选择体,将这些手性选择体涂敷于3-氨基丙基硅胶表面,制得手性固定相。从总整体上看,这6种手性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比CDMPC和ADMPC固定相的好。由壳聚糖-二(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甲酰胺)和壳聚糖-二(4-三氟甲氧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甲酰胺)制备的两种手性固定相都能在100%THF的流动相中使用,与(1)中的手性固定相相比,这两种手性固定相对有机溶剂有更好的耐受性。(3)用过量的环戊基甲酸酐修饰壳聚糖C5和C6,分别制得N-环戊基甲酰化壳聚糖I(e)和I(f),同样地,壳聚糖结构单元2-C上的氨基被选择性地完全酰基化。用4-氯-3-三氟甲基苯基异氰酸酯和4-三氟甲氧基苯基异氰酸酯修饰N-环戊基甲酰化壳聚糖I(e),用4种只含氯取代基的苯基异氰酸酯修饰I(f),制备了6种新的手性选择体,将这些手性选择体涂敷于3-氨基丙基硅胶表面,制得手性固定相。从总整体上看,这6种手性固定相的手性分离能力比CDMPC和ADMPC固定相的好。制得的手性选择体在常用有机溶剂中的溶胀和溶解性能与(2)中手性选择体的类似。综上所述,与CDMPC及ADMPC的涂敷型固定相相比,本文所制备的大多数手性固定相有相当或更好的手性识别及分离性能,且对有机溶剂有很好的耐受性,所制备的固定相能够实际应用于分析检测和批量分离中。

刘磊[3](2014)在《三种可极化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色谱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气相色谱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分离技术,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药品、食品、环境分析等领域中复杂样品的分析。为了进一步扩展气相色谱的应用范围,研制出耐温性好、柱效高、选择性强的优良固定相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四方面:(1)回顾了气相色谱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气相色谱的新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全二维气相色谱、快速气相色谱、固相微萃取技术以及溶胶-凝胶法制备新型毛细管柱的方法。简述了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分类和应用。(2)三种可极化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制备。实验的核心和重点是:以D4和D4vi为原料,在碱胶的催化作用下开环聚合,制备不同乙烯基含量(乙烯基含量分别为10%,20%,25%)的集中型甲基乙烯基聚硅氧烷;用带有不同取代基的苯偶酰与二苄基甲酮反应制备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分别将前两种环戊二烯酮与乙烯基聚硅氧烷加入到二苯醚溶液中在高温下通过Diels-Alder反应制备出侧链含有甲氧基苯基和含氟苯基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弹性体。另外,将Me2SiCl2和MeViSiCl2在酸性条件下共水解、聚合得到乙烯基分散的生胶,再与四苯基环戊二烯酮反应,得到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弹性体。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的固定相在制备过程会有目的地剩余部分乙烯基用于交联,以提高毛细管柱的耐温性。(3)新型毛细管柱的性能评价。将所制备的三种可极化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通过静态法涂渍到毛细管柱的内表面,实验表明,三种固定相在未经惰化的色谱柱上取得了很好的涂渍效果,同时,固定相耐温性好、选择性高、具有中等级性。热重结果显示这种固定相的分解温度在380℃以上。(4)实际样品的分离。用上述三种色谱柱分离了苯类取代物、稠环芳烃混合物、芳烃位置异构体、正构烷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制备的三种固定相侧链为苯环高度集中的四苯基苯基基团可以产生富电子的离域共轭大π键,可极化率高,分离选择性强,同时由于甲氧基和氟原子的引入使固定相极性得到进一步增强。这类聚合物被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时,会与溶质分子间产生较强的诱导偶极力和色散力,适合于极性和弱极性物质的分离,特别是苯类取代物和多环芳烃类,在环境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张乔轩[4](2014)在《新型β-环糊精有机基质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之一,分子结构中存在手性因素的化合物称为手性化合物。如何快速准确对手性化合物进行分离测定,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手性固定相(CSPs)在液相色谱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几年,由于其巧妙的制备方法,以及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柱效等特点,手性整体柱(monolithiccolumn)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备出多种新型β‐环糊精(β-CD)修饰的有机基质聚合物整体柱。第一章,系统介绍了手性分离的重要性,以及CD的结构特点使得其在手性分离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介绍了近年来整体柱的研究进展,包括硅胶整体柱和有机聚合物整体柱,重点对β-CD整体柱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构思及创新之处。第二章,基于点击化学反应的优势,可应用于制备β-CD整体柱。在本研究中利用炔丙基-甲基丙烯酸酯(PMA)和单-(6-叠氮基-6-脱氧)-β-环糊精(6-N3-β-CD)之间发生点击化学反应,制备出含有甲基丙烯酸头部的PMA-β-CD。并以其作为功能性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作为交联剂,二甲基亚砜(DMSO)和甲醇(MeOH)为生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一步法”毛细管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新型的CD整体柱poly(PMA-β-CD-co-EDMA)。该方法因为具有极强的专一性,能够有效避免β-CD上其它羟基副反应的发生,非常适合于β-CD基质有机聚合物整体柱的制备。本章系统的的对整体柱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色谱柱表现出良好的通透性、柱效以及分离能力。本研究中将最优化的柱子应用于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取得了良好的分离效果。同时该整体柱也成功应用于带电化合物和手性化合物的分离研究。第三章,为了研究CD上取代基的影响,本章针对性的设计合成了衍生化的CD功能性单体:单-6-(4-甲基丙烯酸丙炔基酯-1,2,3-三氮唑)-磺酸基-β-CD (PMA-sulfated-β-CD)。以PMA-sulfated-β-CD为单体通过“一步法”毛细管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新型的磺酸官能团衍生化CD整体柱poly(PMA-sulfated-β-CD-co-EDMA)。并通过红外、质谱等手段对聚合单体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整体柱的物理性质和聚合情况进行表征。本研究还系统评估了该整体柱对极性的核苷、小肽、苯甲酸以及传统中药葛根初提物的分离情况,并与poly(PMA-β-CD-co-EDMA)整体柱的分离能力进行了比较。第四章,介绍了一种新型地制备β-CD整体柱的方法,该方法被称为“一锅法”。在本章研究中,使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乙二胺-β-CD (EDA-β-CD)合成CD功能性单体,并将单体的的合成与随后整体柱的聚合反应集中在一起进行,免去了单体纯化的步骤。因此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整体柱的制备过程,缩短了制备时间。同时,利用元素分析、扫描电镜(SEM)以及micro-HPLC等技术对得到的poly(GMA-EDA-β-CD-co-EDMA)整体柱的通透性、固定相的均匀性、柱效、机械稳定性、柱上CD的修饰度以及柱子重现性等进行了系统的的研究。优化后的整体柱成功应用于一系列手性化合物的分离,并对其分离条件和识别机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第五章,本章研究通过第四章中介绍的“一锅法”,有效的将一种多氨基β‐CD (6-amino-β-CD)用于整体柱的制备。在以前的技术中,一般不会直接用具有氨基的单体进行整体柱的制备,更加不会采用连接基团是多取代的单体。通过调节GMA与6-amino-β-CD的比例,可以有效的控制了该整体柱的聚合状态,并成功的制备poly(GMA-6-amino-β-CD-co-EDMA)整体柱。鉴于多氨基的单体可能对重现性有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对poly(GMA-6-amino-β-CD-co-EDMA)整体柱制备的重现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优化后的整体柱成功应用于一系列手性化合物的分离。第六章,利用poly(MQD-co-HEMA-co-EDMA)整体柱对Fmoc衍生化的20个氨基酸,以及7个含苯环的酸性化合物进行了良好的手性分离。并应用于实际样品中手性化合物的定性定量检测。第七章,对全篇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冯睿[5](2010)在《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固定相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细管电泳由于具有高效、快速、微量的特点,使其成为分析化学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毛细管电色谱是毛细管电泳常用的六种分离模式之一,兼具电泳的高效和液相色谱的高选择性优点,成为当代色谱学发展的新方向和研究热点。色谱柱是色谱技术的心脏,而固定相是色谱柱中最关键的部分。随着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现有的电色谱固定相难以满足日益复杂分离对象的分离要求,因此,发展新型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整体柱是采用有机或无机聚合的方法在色谱柱内进行原位聚合的连续床固定相。硅胶基质整体柱具有高的通透性和柱容量,溶剂耐受能力强,化学稳定性高等优点,但是由于硅胶基质整体中只有硅羟基,分离能力有限,可以通过柱后修饰和有机-无机杂化这两种方法能引入更多的功能基团来实现高选择性的分离。杂化法是将含有有机功能基团的硅氧烷前驱体引入溶胶-凝胶缩聚的过程中,这样就可以直接在合成硅胶基质的同时引入所需的功能基团,一步制得整体柱来满足分离的要求,通过改变各种具有不同性质前驱体的配比,可以方便地控制杂化固定相的结构特性和选择性。该方法中所形成的Si-C与整体以共价键形式结合,能克服柱后修饰的固定相水解稳定性较差的不足。超分子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间特定识别能力的新兴学科,超分子化合物所具有的主-客体识别能力为高选择性的色谱分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复杂物质的分离和纯化。近年来,利用两种超分子化合物的协同作用用于解决复杂样品的分离已引起关注,也有用于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的报道,但是用作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固定相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合成了几种含有端烯基的新型超分子液晶和液晶冠醚化合物和含有双键的离子液体,制作了含有乙烯基的杂化硅整体柱,通过双键聚合反应,将所合成的超分子化合物及离子液体键合到杂化硅整体柱表面,系统研究了其在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分离性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样品的分析中。主要内容如下:1.合成了含有端烯基的液晶4’-(ω-十一烯基氧)-4-联苯酚(UX);三种含有端烯基的液晶冠醚:4-(烯丙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PCB)、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2,2-二苯丙烷(UCP)和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UCB)。并采用熔点测定、红外光谱、拉曼光谱和质谱法对所合成的几种固定相的纯度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四甲氧基硅烷和乙烯基三甲氧硅烷为前驱体,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含有乙烯基的杂化硅胶整体柱,采用扫描电镜考察了制孔剂用量、硅烷化试剂用量和尿素用量对乙烯基杂化硅整体柱形貌的影响,进一步优化了整体柱的制备条件,经优化后制备的整体柱,采用夺汞法测定了孔径分布,通孔孔径约为3μm,分布较均匀。2.将合成的带烯基的近晶相液晶4’-(ω-十一烯基氧)-4-联苯酚(UX)用作毛细管电色谱固定液,通过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将液晶固定液修饰到带烯基的有机-无机杂化硅胶整体柱上,与未进行修饰的硅胶整体柱相比较,制备的液晶整体柱有好的选择性,萘酚、多环芳烃、酞酸酯和甾体激素得到很好的分离。同时,考察有机溶剂、溶液pH值、缓冲溶剂对分离的影响。并探讨其分离机理,提出以上分离对象选择性的改善主要是由于液晶上长链烷基的疏水作用和液晶上的羟基官能团氢键作用所致。3.通过自由基聚合将所合成的含有端烯基的液晶冠醚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2,2-二苯丙烷(UCP)键合至硅胶整体柱上,首次制备了液晶冠醚UCP修饰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成功地实现了多环芳烃、苯二酚、氨基甲酸酯农药和甾体等难分离物质的分离。相比未修饰液晶冠醚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电色谱分离选择性显着提高。由于液晶冠醚冠醚上的富电子云密度的氢键作用及长链液晶基团的疏水作用的协同效应,使该柱具有高选择性和良好的分离效率。4.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短链液晶冠醚4-(烯丙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PCB)和长链液晶冠醚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UCB)交联到杂化硅整体柱上,制备了两种液晶冠醚PCB和UCB修饰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成功地实现了酞酸酯、酚类和核苷酸的分离。并与液晶修饰的整体柱(UX)以及未修饰的整体柱的分离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酞酸酯的分离,是由于长链的疏水作用导致;对于酚类物质的分离,氢键作用力和疏水作用都有贡献,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分离的效果。5.以自制的液晶冠醚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UCB-VTMS-TMOS)为毛细管电色谱的分离柱,首次建立毛细管电色谱法分析番茄中毗虫啉和多菌灵残留的定量检测方法。对样品萃取和净化条件以及毛细管电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了待测样品的基质效应对定量结果的影响,采用标准加入法定量,能有效地克服基质效应,回收率令人满意。方法的检出限均低于国际食品法典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方法快速、简便,适合于番茄中吡虫啉和多菌灵的残留分析。6.合成了含有烯丙基的离子液体采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将所合成的含有烯丙基的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1-allyl-3-methyl imidazole chloride,记作AMC),采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其固定到杂化硅整体柱表面,制备了离子液体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利用该整体柱分离了核苷酸、酚类物质和苯甲酸。与未进行修饰的整体柱相比较,分离选择性提高,究其原因,认为是碳链提供的疏水作用和咪唑环提供的氢键作用以静电作用导致。

孙朝阳[6](2011)在《基于超分子环糊精的共聚物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环糊精是由葡萄糖单元以a-1,4-糖苷键联结而成环状低聚糖。常见的环糊精一般是由6个、7个或8个葡萄糖基单元组成,分别称为a-环糊精、β-环糊精和γ-环糊精。环糊精的分子结构较为特殊,其外表面具有亲水性,而内部是一个具有一定尺寸的疏水空腔,这使得环糊精具备了“外亲水、内疏水”的独特性质。这种特殊的结构可以使环糊精能够包络许多客体分子,如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稀有气体等。由于环糊精内腔对客体分子的独特的包络能力,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分子识别、吸附分离、药物缓释和感应器等领域。利用环糊精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进行反应得到了非水溶性的环糊精共聚物,并对聚合物的包络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利用SEM FT-IR、DSC、TG、XRD和氮气吸附方法对得到的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低浓度联苯胺溶液中考察了温度和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表明Freundlich方程可很好的描述含环糊精共聚物的吸附包络行为,并且计算得到了吸附过程中的△HT,△ST和△GT。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多孔环糊精共聚物,并考察了其对芳胺化合物的吸附性能。利用制备得到的含双键的环糊精衍生物同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合制备得到了环糊精共聚物,并在此基础上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聚合物进行发泡以改善聚合物的形貌特征。采用FT-IR、TG、XRD、SEM和N2吸附方法对环糊精聚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分别采用发泡前后的环糊精聚合物对芳胺类化合物进行了吸附研究。其吸附动力学行为能够用拟二级动力学来描述。由于芳胺分子结构和极性差异,环糊精聚合物对各个物质的吸附量大小为:对甲苯胺>苯胺>联苯胺>邻甲苯胺。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都能够较好的拟合吸附的热力学平衡行为。利用聚琥珀酰亚胺、二胺化合物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之间的反应将双键基团接枝到聚天冬氨酸分子链上,并进一步通过自由基共聚合的方法使之与含双键的功能化环糊精衍生物进行反应,首次合成得到了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和包络吸附性能的环糊精-天冬氨酸聚合物。利用FT-IR和NMR的方法对聚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TG考察了聚合物的热性质。随后研究了环糊精-天冬氨酸聚合物在对布洛芬单体的包络和增溶性能。通过以硝酸、双氧水和高锰酸钾作为氧化剂对活性炭进行氧化处理,提高了活性炭表面含氧基团的含量,并对氧化处理前后的活性炭进行了SEM表征。利用活性炭表面存在着的一些含氧化学基团的反应活性,将环氧氯丙烷接枝到了活性炭表面,并进一步利用环氧氯丙烷的反应活性在碱性溶液中将环糊精接枝到活性炭表面。通过FT-IR分析和热重分析可以得出,红外光谱曲线在941cm-1处的特征峰和热重曲线在330℃的热重损失均能够证明环糊精的存在,这就表明环糊精已经成功的被接枝到活性炭表面。研究了氧化处理前后以及接枝环糊精的活性炭对甲苯二胺的吸附行为,由于氧化处理增加了活性炭表面的亲水基团,使得氧化处理活性炭对甲苯二胺的吸附能力下降。同样的,随着环糊精单元的引入,活性炭表面亲水性进一步的提高,因而使得活性炭对甲苯二胺的吸附能力也更差。

蒋生祥,刘霞[7](2009)在《全多孔球形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评述了以全多孔球形硅胶为基质的正相反相色谱填料、手性色谱填料、离子色谱填料以及核-壳型色谱填料的研究进展.

周婕[8](2006)在《新型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氟西汀对映体的拆分》文中研究指明手性药物的对映体在人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以及毒性上均存在显着差异,往往只有某种对映体对疾病有效,而其它对映体则疗效低或无效,甚至有明显的毒副作用。手性药物单一对映体的开发已显得非常迫切。光学纯物质的制备方法有多种:手性源合成法、不对称合成法、结晶拆分法、化学衍生拆分法、酶或微生物法、膜拆分法和手性色谱拆分法等。手性色谱拆分法是发展较快的一种手性分离方法,但目前研究侧重于手性药物的分析与手性识别机理研究,大规模制备的应用研究还很少。本文以广泛用于临床的抗抑郁药物——氟西汀作为研究对象。综合比较其各种拆分方法,选用全苯异氰酸酯基-β-环糊精键合手性固定相色谱法拆分外消旋氟西汀,并对手性色谱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 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1)全苯异氰酸酯基-β-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2)自制手性固定相(CSP)的静态吸附性能研究;(3)自制环糊精手性柱对氟西汀的拆分;(4)氟西汀手性色谱分离过程分析。 首先,采用分步法制备了全苯异氰酸酯基-β-环糊精键合硅胶手性固定相,并装填得手性柱。①在氢氧化钠水溶液中合成了六位单取代对甲苯磺酰-β-环糊精,得到了最佳的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为10℃,反应时间为3h,加入对甲苯磺酰氯的量为5g,加入时间为10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得到单取代物的收率为4.62%。采用树脂HZ-841吸附纯化法,对磺酰化反应得到的混合产物进行了分离,得到了六位单取代物纯品。②以丙烯胺为反应物和溶剂,回流合成了六位单取代丙烯胺基-β-环糊精,产物的收率为92.5%。采用结晶法对丙烯胺基环糊精粗品进行了精制,其收率约为91%,纯度达到了98%以上。③丙烯胺环糊精与过量的异氰酸苯酯,在吡啶中合成了苯异氰酸酯基-β-环糊精衍生物粗品。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酯化反应的混合产物。确定了小柱分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填料为200-300目硅胶,床层高度为32cm,流动相为正己烷—乙酸乙酯(2/1,v/v),流速为0.6 mL/min,柱温为30℃,最大上样量为0.02 g。在此实验条件下,可得纯品0.01 g。纯化过程加以放大,确定了半制备硅胶柱层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规格为Φ3.7cm×70cm的带夹套玻璃柱中,填料和流动相组成不

徐红梅[9](2005)在《非环化多糖介质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西酞普兰对映体》文中研究说明毛细管电泳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是利用对映体与手性选择剂相互作用后表现的迁移行为差异来进行的。拆分手性药物对映体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手性选择剂的性能。非环化多糖是一种新型的毛细管电泳手性选择剂,对药物对映体具有广泛的手性选择性。虽然学术界对非环化多糖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应用,但将其用于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并不久,而且使用的非环化多糖种类也很有限。鉴于此,本论文以可溶性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和蔗糖为非环化多糖的代表化合物,较为系统的研究它们作为毛细管电泳手性选择剂对西酞普兰及其中间体的手性分离,并探讨糖单元数和糖单元间连接方式对手性分离的影响。首先以可溶性淀粉这种多糖作为手性选择剂,成功实现了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手性分离。研究中考察了可溶性淀粉浓度、缓冲溶液种类、离子强度与缓冲溶液pH 值以及有机添加剂、运行电压等对分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条件的优化。确认了西酞普兰对映体在电泳拆分中的出峰顺序,得到两对映体与可溶性淀粉相互作用的强弱。以另一种分子量相对于可溶性淀粉更小的多糖—糊精作为手性选择剂,研究其对西酞普兰对映体的分离性能。研究了糊精浓度、缓冲体系离子强度和pH、分离电压等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考察了西酞普兰消旋体及各对映体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并测定了右旋西酞普兰原料药中左旋异构体的含量,建立起西酞普兰消旋体及各对映体定量分析的毛细管电泳方法。进一步考察了多糖的糖链长度和糖单元连接方式对西酞普兰对映体手性分离的影响,以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为手性选择剂拆分西酞普兰对映体,在研究的毛细管电泳拆分条件下,仅麦芽糖对西酞普兰对映体有手性识别作用,而葡萄糖和蔗糖则对西酞普兰对映体无拆分能力。利用糊精的手性拆分性能,将其用于西酞普兰中间体对映体的分离。考察了西酞普兰中间体消旋体及其各对映体的检测响应与浓度范围,建立起西酞普兰中间体消旋体及其各对映体分离分析与定量研究的毛细管电泳方法,这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具有积极的作用。综合研究结果,本论文中提出了一些非环化多糖可能的手性识别机理。对进一步阐明详细的识别机理具有一定的意义,同时也为预测此类多糖对新手性药物的分离可能性提供了基础。

丁国生[10](2004)在《大环抗生素和配体交换型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大环抗生素类物质为手性选择剂的键合型手性固定相适于多模式条件下操作,由于其具有通用性强、柱容量高、柱性能稳定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此类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手性识别机理的研究是近些年来色谱手性分离领域一个研究热点。以我国特有的去甲万古霉素为手性选择剂,首次合成了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NVC-CSP),并详细考察了其在不同色谱模式下对多种类型对映异构体的拆分情况,初步探讨了其手性识别机理。同时,还以苯基异氰酸酯为衍生化试剂,合成了苯基异氰酸酯衍生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PC-NVC-CSP),并对衍生前后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进行了比较。以游壁菌素为手性选择剂,采用不同的间隔臂合成了两种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Tei-CSP I 和Tei-CSP II,详细考察了键合相在不同模式下对氨基酸、衍生氨基酸以及药物对映异构的拆分情况,探讨了其手性识别机理。研究发现,与Tei-CSP I 相比,Tei-CSP II 尽管具有较高的手性配体键合量,但由于残存间隔臂非特异性保留的影响,对映异构体的手性分离因子反而降低。以L-羟脯氨酸和L-异亮氨酸为手性选择剂,用简易方法合成了两种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对十几种常见的α-氨基酸进行了拆分。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法制得的手性固定相由于手性配体的键合量较大,常温下即可对多种氨基酸实现基线分离。使用所制备的大环抗生素以及环糊精等手性固定相,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五种色谱方法用于我国目前正在开发的三种新药泮托拉唑钠、磷酸苯并哌啉、佐皮克隆的拆分。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柱效高、简便快捷以及重复性好等优点,普遍优于文献报道。

二、Silylated and acetylated β-cyclodextrins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stationary phas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lylated and acetylated β-cyclodextrins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stationary phases(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含芳烃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Literature Review
    Introduction
    1.1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1.1.1 Reversed-Phase Chromatography
        1.1.2 Ion-Pair Chromatography
        1.1.3 Mixed-Mode Chromatography
    1.2 Synthesis of Stationary Phases
        1.2.1 Reaction Methods
        1.2.2 Reaction Conditions
    1.3 Retention Mechanisms
        1.3.1 Reversed-Phase Mode
        1.3.2 Ion Exchange Mode
        1.3.3 Mixed-Mode
    1.4 Fixed-Dose Combination Drugs
        1.4.1 Introduction
        1.4.2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1.5 Goal and Objectives
Chapter 2 Experimental
    2.1 Chemicals and Equipment
        2.1.1 Chemicals
        2.1.2 Equipment
    2.2 Synthesis of Stationary Phases
        2.2.1 Epoxide Modified Silica
        2.2.2 Diol Modified Silica
        2.2.3 Octadecyl Ester Modified Silica
        2.2.4 Sulfonic Modified Silica
        2.2.5 Octadecyl/Sulfonic Modified Silica
    2.3 Characterization
    2.4 Chromatographic Evaluation
        2.4.1 Column Packing
        2.4.2 Reversed-Phase Mode
        2.4.3 Ion Exchange Interaction Mode
        2.4.4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Mode
        2.4.5 Mixed-Interaction Mode
    2.5 Influence Factors of Mixed-Mode Retention
        2.5.1 Stationary Phases Modes
        2.5.2 Effect of Mobile Phases Composition on Sulfonic Stationary Phase
        2.5.3 Effect of Samples on Octadecyl/Sulfonic Stationary Phase
    2.6 Applications
        2.6.1 Compound Methoxyphenam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2.6.2 Compound Dihydralazine Sulfate Tablets
        2.6.3 Compound Reserpine/Triamterene Tablets
        2.6.4 Compound Reserpine Tablets
Chapter 3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xed-Mode Stationary Phases
    Introduction
    3.1 Synthesis
    3.2 Characterization
        3.2.1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3.2.2 ~(13)C 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13)C NMR)
        3.2.3 Elemental Analysis
    3.3 Chromatographic Evaluation
        3.3.1 Reversed-Phase Mode
        3.3.2 Ion Exchange Interaction Mode
        3.3.3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Mode
        3.3.4 Mixed-Interaction Mode
    3.4 Summary
Chapter 4 Influence Factors of Mixed-Mode Retention
    Introduction
    4.1 Stationary Phases Modes
        4.1.1 Salt Concentration
        4.1.2 Organic Concentration
    4.2 Effect of Mobile Phases Composition on Sulfonic Stationary Phase
        4.2.1 Alkylaniline Homologues
        4.2.2 Basic Drugs
    4.3 Effect of Samples on Octadecyl/Sulfonic Stationary Phase
        4.3.1 Different Structures Homologues
        4.3.2 Basic Drugs
    4.4 Summary
Chapter 5 Applications
    Introduction
    5.1 Compound Methoxyphenam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5.2 Compound Dihydralazine Sulfate Tablets
    5.3 Compound Reserpine/Triamterene Tablets
    5.4 Compound Reserpine Tablets
    5.5 Summary
Chapter 6 Conclusions and Outlooks
    6.1 Conclusions
    6.2 Outlooks
References
Appendices
Notes on Publications and Particip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cknowledgements

(2)环丙甲酰/环戊甲酰壳聚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分离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手性固定相概述
    1.1 引言
    1.2 手性化合物的拆分方法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手性固定相
        1.4.1 配体交换色谱手性固定相
        1.4.2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
        1.4.3 手性冠醚固定相
        1.4.4 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1.4.5 蛋白质类手性固定相
        1.4.6 多糖衍生物类手性固定相
    1.5 手性拆分机理
    1.6 本文设计思想
第二章 N-环丙基甲酰化壳聚糖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3 壳聚糖的制备
        2.2.4 N-环丙基甲酰化壳聚糖的制备
        2.2.5 N-环丙基甲酰化壳聚糖衍生物手性选择体的制备
        2.2.6 手性选择体的溶解性
        2.2.7 固定相的制备
        2.2.8 手性色谱柱的填装及色谱条件和色谱参数
        2.2.9 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手性识别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壳聚糖的制备及表征
        2.3.2 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
        2.3.3 壳聚糖衍生物手性选择体的溶解性
    2.4 CSP手性分离性能与机理
        2.4.1 CSP1-CSP5与DMPC和ADMPC固定相的比较
        2.4.2 流动相对CSP的手性分离性能
        2.4.3 手性选择体的结构对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2.4.4 CSP4的有机溶剂耐受性测试
        2.4.5 手性识别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二(卤代苯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甲酰胺)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
    3.1 引言
    3.2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3.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3.2.2 壳聚糖的制备
        3.2.3 环丙基甲酰化壳聚糖的制备
        3.2.4 壳聚糖-二(卤代苯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甲酰胺)的制备
        3.2.5 手性选择体的溶解性测试
        3.2.6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3.2.7 手性色谱柱的填装及色谱条件和色谱参数
        3.2.8 用核磁共振技术研究手性识别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
        3.3.2 手性选择体的溶解性
    3.4 CSP手性分离性能与机理
        3.4.1 CSP6-CSP11与DMPC和ADMPC固定相的比较
        3.4.2 流动相对CSP的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3.4.3 手性选择体结构对CSP的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3.4.4 CSP6和CSP11的有机溶剂耐受性测试
        3.4.5 手性识别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二(卤代苯基氨基甲酸酯)-(环戊基甲酰胺)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分离性能
    4.1 引言
    4.2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4.2.1 实验仪器与原料
        4.2.2 壳聚糖的制备
        4.2.3 环戊基甲酰化壳聚糖的制备
        4.2.4 壳聚糖-二(卤代苯基氨基甲酸酯)-(环戊基甲酰胺)的制备
        4.2.5 手性选择体的溶解性测试
        4.2.6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4.2.7 手性色谱柱的填装及色谱条件和色谱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壳聚糖衍生物的表征
        4.3.2 壳聚糖衍生物手性选择体的溶解性
    4.4 CSP手性识别性能及机理
        4.4.1 CSP12-CSP17与DMPC和ADMPC固定相的比较
        4.4.2 流动相对CSP的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4.4.3 手性选择体的结构对CSP的手性分离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图 壳聚糖-二(芳香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环戊基甲酰胺)核磁谱图
致谢

(3)三种可极化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柱材料
    1.2 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分类及特点
        1.2.1 聚硅氧烷类固定相
        1.2.2 离子液体固定相
        1.2.3 环糊精类固定相
        1.2.4 其他类型固定相
    1.3. 气相色谱固定相涂渍方法
        1.3.1 传统涂渍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4 气相色谱技术的新进展及应用
        1.4.1 全二维气相色谱及应用
        1.4.2 快速气相色谱及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甲氧基四苯基苯基和含氟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试剂
    2.2 所用仪器设备
    2.3 碱催化开环聚合制备集中型甲基乙烯基硅生胶
        2.3.1 碱胶的制备
        2.3.2 甲基乙烯基硅生胶的制备
    2.4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的合成与表征
        2.4.1 4,4’-二甲氧基苯偶姻的合成
        2.4.2 4,4’-二甲氧基苯偶酰的合成
        2.4.3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的合成
    2.5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2.6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2.6.1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环戊二烯酮的合成
        2.6.2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2.7 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及表征
        2.7.1 乙烯基分散的甲基乙烯基硅生胶的制备
        2.7.2 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的合成与表征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种乙烯基集中的多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毛细管柱的制备及色谱性能的研究
    3.1 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制备方法概述
        3.1.1 预处理
        3.1.2 毛细管柱的表面羟基化处理
        3.1.3 毛细管柱的惰化
        3.1.4 固定相的涂渍
        3.1.5 毛细管柱的老化
        3.1.6 毛细管柱的质量评价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
    3.3 乙烯基集中的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评价
        3.3.1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柱效评价
        3.3.2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Grob测试
        3.3.3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极性
        3.3.4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耐温性
        3.3.5 3,4-二(4-甲氧基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分离实际样品
    3.4 乙烯基集中的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固定相的色谱性能评价
        3.4.1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柱效评价
        3.4.2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Grob测试
        3.4.3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极性
        3.4.4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耐温性
        3.4.5 3,4-二(4-氟苯基)-2,5-二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分离实际样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乙烯基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性能评价
    4.1 主要仪器设备
    4.2 乙烯基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柱效评价
    4.3 乙烯基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Grob测试
    4.4 乙烯基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极性
    4.5 乙烯基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的耐温性
    4.6 乙烯基分散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色谱柱分离实际样品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文
附图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新型β-环糊精有机基质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糊精整体色谱柱的研究
    1.3 本论文研究的构思及创新
    1.4 本学位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一种新型环糊精基质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一种磺酸衍生化环糊精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采用新型一锅法制备环糊精整体柱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一种新型的多氨基环糊精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奎尼丁手性整体柱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结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待发表)论文
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
致谢

(5)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固定相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毛细管电色谱基本原理
        1.1 毛细管电色谱概述
        1.2 毛细管电色谱相关理论
        1.2.1 电色谱中的电动现象
        1.2.2 电色谱的保留机理
        1.2.3 电色谱中的谱峰展宽
        1.3 影响毛细管电色谱分离的因素
        1.3.1 分离电压
        1.3.2 分离温度
        1.3.3 流动相的选择
        1.3.4 反相毛细管电色谱中操作条件选择
    2 毛细管电色谱柱
        2.1 毛细管电色谱填充柱
        2.2 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
        2.3 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
        2.3.1 硅胶基质整体柱
        2.3.2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2.3.3 颗粒固定整体柱
    3 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
        3.1 反相固定相
        3.2 正相固定相
        3.3 离子交换固定相
        3.4 混合模式固定相
        3.5 超分子固定相
    4 毛细管电色谱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4.1 在食品营养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4.1.1 毛细管电色谱用于蛋白质分析
        4.1.2 毛细管电色谱用于多肽分析
        4.1.3 毛细管电色谱用于糖类和脂肪的分析
        4.1.4 毛细管电色谱用于维生素和非营养物质的分析
        4.2 在食品添加剂分析中的应用
        4.3 在食品有害物质分析中的应用
        4.3.1 毛细管电色谱在农残和兽残分析中的应用
        4.3.2 毛细管电色谱在毒素分析中的应用
        4.3.3 毛细管电色谱在重金属和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4.4 在食品分析中的其它应用
    5 本课题选题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分子固定相的合成及含乙烯基杂化硅整体柱的制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液晶及液晶冠醚的合成
        2.2.1 4’-(烯烷基氧)-4-联苯酚的合成
        2.2.2 液晶4’-(ω-十一烯基氧)-4-联苯酚(UX)的合成
        2.2.3 4’-(ω-十一烯基氧)-4"-羟基-2,2-二苯丙烷的合成
        2.2.4 4-甲酰氯苯并15-冠-5的合成
        2.2.5 液晶冠醚4-(烯丙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的合成
        2.2.6 液晶冠醚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2,2-二苯丙烷的合成
        2.2.7 液晶冠醚4-(ω-十一烯基氧)-4’-(4’-羧基苯并15-冠-5)联苯的合成
        2.3 毛细管预处理
        2.4 乙烯基杂化硅整体柱的制备
    3 结果与讨论
        3.1 液晶及液晶冠醚的表征
        3.1.1 熔点测定
        3.1.2 红外及拉曼光谱表征
        3.1.3 质谱分析
        3.3 整体柱制备条件的优化
        3.3.1 PEG用量对柱形貌的影响
        3.3.2 硅烷化试剂总量对柱形貌的影响
        3.3.3 尿素的用量对柱形貌的影响
        3.3.4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整体柱孔径分布及柱形貌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液晶UX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及其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UX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的制作
        2.3 红外光谱表征
        2.4 电色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红外光谱表征
        3.2 EOF的表征
        3.3 液晶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电色谱性能的评价
        3.3.1 分离萘酚
        3.3.2 分离多环芳烃
        3.3.3 分离酞酸酯
        3.3.4 分离甾体
        3.4 柱重现性考察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液晶冠醚UCP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及其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UCP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的制作
        2.3 红外光谱表征
        2.4 电色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红外光谱表征
        3.2 EOF的表征
        3.3 液晶冠醚修饰的杂化硅基质整体柱的应用
        3.3.1 多环芳烃的分离
        3.3.2 苯二酚的分离
        3.3.3 氨基甲酸酯农药的分离
        3.3.4 分离甾体
        3.4 整体柱的重现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液晶冠醚PCB和UCB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及其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液晶冠醚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的制备
        2.3 红外光谱表征
        2.4 电色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红外光谱表征
        3.2 EOF的表征
        3.3 电色谱性能评价及机理探讨
        3.3.1 分离酞酸酯
        3.3.2 分离酚类
        3.3.3 分离核苷酸
        3.4 整体柱的重现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液晶冠醚修饰的整体柱毛细管电色谱法测定番茄中吡虫啉和多菌灵残留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样品前处理
        2.3 毛细管电色谱条件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3 结果与讨论
        3.1 电色谱分离条件的优化
        3.1.1 缓冲液pH值的优化
        3.1.2 流动相中乙腈比例的选择
        3.1.3 缓冲液浓度的优化
        3.2 UCB-VTMS-TMOS柱与VTMS-TMOS柱性能评价
        3.3 样品萃取和净化的优化
        3.4 基质效应
        3.5 线性范围、检出限和回收率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离子液体AMC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及其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离子液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的合成
        2.3 AMC修饰的杂化硅整体柱的制作
        2.4 红外光谱表征
        2.5 电色谱条件
    3 结果与讨论
        3.1 烯丙基离子液体的表征
        3.1.1 红外光谱表征
        3.1.2 ~1H NMR分析
        3.2 红外光谱表征
        3.3 EOF的表征
        3.4 电色谱性能评价
        3.4.1 核苷酸
        3.4.2 酚类
        3.4.3 苯甲酸类
        3.5 柱重现性考察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课题相关的论文情况

(6)基于超分子环糊精的共聚物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异氰酸酯-环糊精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
        1.2.2 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环糊精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
        1.2.3 双模孔道STY-MMA-环糊精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
        1.2.4 具有布洛芬增溶功能的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合成
        1.2.5 活性炭接枝环糊精材料的制备以及对甲苯二胺的处理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环糊精的介绍
        2.1.1 环糊精的分子结构
        2.1.2 环糊精的基本性质
        2.1.3 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包络
        2.1.4 环糊精衍生物
    2.2 环糊精聚合物
        2.2.1 环糊精聚合物的种类
        2.2.2 环糊精聚合物的制备
    2.3 环糊精聚合物的应用
        2.3.1 环糊精聚合物在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
        2.3.2 环糊精聚合物在色谱分离方面的应用
        2.3.3 环糊精聚合物对药物的包络缓释性能
        2.3.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2.3.5 环糊精聚合物在感应器材领域的应用
第3章 异氰酸酯-环糊精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
    3.1 实验操作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3.1.3 实验步骤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异氰酸酯-环糊精共聚物的表征
        3.2.2 联苯胺吸附标准曲线
        3.2.3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3.2.4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3.2.5 吸附平衡等温线
        3.2.6 方程拟合
        3.2.7 吸附热力学计算
    3.3 本章结论
第4章 STY-MMA环糊精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操作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STY-MMA环糊精共聚物的表征
        4.2.2 芳胺化合物标准曲线
        4.2.3 芳胺化合物吸附动力学
        4.2.4 芳胺化合物吸附平衡等温线
    4.3 本章结论
第5章 双模孔道STY-MMA环糊精共聚物的制备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
    5.1 实验操作
        5.1.1 实验药品
        5.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5.1.3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发泡STY-MMA环糊精共聚物的表征
        5.2.2 PS-MMA共聚物发泡研究
        5.2.3 发泡STY-MMA环糊精共聚物对芳胺化合物的吸附
    5.3 本章结论
第6章 具有布洛芬增溶功能的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合成
    6.1 实验操作
        6.1.1 实验药品
        6.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6.1.3 实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6.2.2 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1H NMR分析
        6.2.3 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13)C NMR分析
        6.2.4 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元素分析
        6.2.5 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的热重分析
        6.2.6 乙醇溶液中布洛芬浓度的测定
        6.2.7 布洛芬在天冬氨酸-环糊精共聚物上的吸附和在水中溶解动力学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活性炭接枝环糊精材料的制备以及对甲苯二胺的处理
    7.1 实验操作
        7.1.1 实验药品
        7.1.2 实验仪器与装置
        7.1.3 实验方法
    7.2 结果与讨论
        7.2.1 活性炭表面基团含量
        7.2.2 活性炭活化处理前后SEM表征
        7.2.3 红外光谱分析
        7.2.4 热重分析
        7.2.5 活性炭接枝环糊精材料对TDA的吸附
    7.3 本章结论
第8章 全文结论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全多孔球形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全多孔球形硅胶基质
3 硅胶基质正相、反相色谱填料
    3.1 硅胶基质正相色谱填料
    3.2 硅胶基质反相色谱填料
4 硅胶基质手性色谱填料
    4.1 多糖类手性色谱填料
    4.2 蛋白质手性色谱填料
    4.3 大环手性色谱填料
    4.4 刷型手性色谱填料
    4.5 配体交换类手性色谱填料
    4.6 表面分子印迹手性色谱填料
5 硅胶基质离子色谱填料
    5.1 硅胶基质阴离子交换色谱填料
    5.2 硅胶基质阳离子交换色谱填料
    5.3 硅胶基质两性离子交换色谱填料
    5.4 离子液体修饰硅胶基质离子色谱填料
6 硅胶基质无机改性色谱填料
7 结束语

(8)新型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氟西汀对映体的拆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1)—氟西汀的光学对映体制备方法
    1.1 氟西汀概述
    1.2 氟西汀的光学对映体制备方法
    1.3 拆分方法比较
第二章 文献综述(2)—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2.1 环糊精简介
    2.2 手性固定相的种类
    2.3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2.4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的应用
    2.5 环糊精衍生物的拆分机理以及影响拆分能力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手性柱的制备
    3.1 六位单取代对甲苯磺酰环糊精的制备
        3.1.1 六位单取代对甲苯磺酰环糊精的合成
        3.1.2 对甲苯磺酰环糊精的纯化(1)—树脂吸附法
        3.1.3 对甲苯磺酰环糊精的纯化(2)—结晶法
        3.1.4 小结
    3.2 六位单取代丙烯胺基环糊精的制备
        3.2.1 六位单取代丙烯胺基环糊精的合成
        3.2.2 丙烯胺基环糊精的精制—结晶法
    3.3 六位单取代丙烯胺基-全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的制备
        3.3.1 六位单取代丙烯胺基-全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的合成
        3.3.2 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的纯化—小柱硅胶柱层析法
        3.3.3 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的纯化—半制备硅胶柱层析法
        3.3.4 小结
    3.4 氨丙基硅胶的制备
        3.4.1 键合反应原理
        3.4.2 实验部分
        3.4.3 结果与讨论
    3.5 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键合硅胶固定相的制备
        3.5.1 实验部分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手性柱的装填
        3.6.1 色谱柱装填方法
        3.6.2 实验部分
        3.6.3 装柱过程
        3.6.4 柱效测试
        3.6.5 小结
    3.7 结论
第四章 手性固定相静态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氟西汀对映体的分析方法
        4.1.1 纤维素类手性柱—Chiralcel OD-H
        4.1.2 纤维素类手性柱—Chiralcel OJ-H
        4.1.3 直链淀粉类手性柱—Chiralpak AD-H
        4.1.4 环糊精类手性柱—Cyclobond I 2000 DM
        4.1.5 酒石酸类手性柱—Kromasil CHI-TBB
        4.1.6 小结
    4.2 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对氟西汀对映体的静态吸附性能
    4.3 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对氟西汀对映体的静态吸附性能
    4.4 结论
第五章 苯异氰酸酯基环糊精手性柱对氟西汀的拆分
    5.1 自制环糊精手性柱对氟西汀对映体的拆分
        5.1.1 仪器和试剂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小结
    5.2 自制环糊精手性柱对其它手性物质的拆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自制环糊精手性柱的重复性考察
        5.3.1 实验部分
        5.3.2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氟西汀手性色谱分离过程分析
    6.1 流动相组成和流速对色谱分离过程的影响
    6.2 色谱流出曲线的矩法分析
        6.2.1 矩的物理意义
        6.2.2 矩的应用
    6.3 色谱分离线性推动力模型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非环化多糖介质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西酞普兰对映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手性药物的毛细管电泳拆分理论与概况
    1.1 手性现象与手性药物的生物活性
    1.2 毛细管电泳及其手性拆分原理
        1.2.1 毛细管电泳理论基础与特点
        1.2.2 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原理与理论推导
    1.3 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中的各种手性选择剂
        1.3.1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3.2 非环化多糖
        1.3.3 手性冠醚
        1.3.4 蛋白质
        1.3.5 大环抗生素
        1.3.6 手性表面活性剂
        1.3.7 配体交换试剂
        1.3.8 手性离子对试剂
        1.3.9 手性杯芳烃
        1.3.10 二元手性选择剂体系
        1.3.11 小结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可溶性淀粉介质中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手性选择剂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2.3.2 可溶性淀粉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2.3.3 缓冲溶液pH 对分离的影响
        2.3.4 背景电解质种类和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2.3.5 运行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2.3.6 有机添加剂对分离的影响
        2.3.7 检测波长的确定
        2.3.8 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手性分离与对映体的指认
    2.4 小结
3 糊精介质中西酞普兰的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与定量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糊精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3.3.2 缓冲溶液pH 对分离的影响
        3.3.3 背景电解质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3.3.4 运行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3.3.5 毛细管内径对分离的影响
        3.3.6 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手性分离与对映体的指认
    3.4 S-(+)-CIT 对映体的含量测定
        3.4.1 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3.4.2 S-(+)-CIT 样品中的异构体测定
    3.5 小结
4 麦芽糖介质中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麦芽糖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4.3.2 其它实验条件对分离的影响
        4.3.3 蔗糖、葡萄糖介质下CIT 对映体的分离考察
        4.3.4 西酞普兰对映体的手性分离与对映体的指认
    4.4 小结
5 糊精介质中西酞普兰中间体对映体的毛细管电泳分离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手性选择剂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5.3.2 糊精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5.3.3 缓冲溶液pH 对分离的影响
        5.3.4 背景电解质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5.3.5 运行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5.3.6 西酞普兰中间体的手性分离与对映体的指认
    5.4 CIT 中间体的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5.5 小结
6 非环化中性多糖作为手性选择剂的拆分机理探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10)大环抗生素和配体交换型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分离技术简介
        1.1.1 引言
        1.1.2 用于对映体分离的色谱技术
        1.1.2.1 气相色谱法(GC)
        1.1.2.2 毛细管电泳(CE)
        1.1.2.3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1.1.2.4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SFC)
        1.1.2.5 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SMB)
    1.2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研究进展
        1.2.1 引言
        1.2.2 手性识别机理
        1.2.3 配体交换型手性固定相
        1.2.4 刷型(Pirkle型)手性固定相
        1.2.5 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
        1.2.6 纤维素和多糖衍生物手性固定相
        1.2.7 蛋白质手性固定相
        1.2.8 其它种类手性固定相
        1.2.8.1 手性冠醚
        1.2.8.2 合成手性聚合物
        1.2.8.3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1.3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
        1.3.1 大环抗生素类物质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1.3.1.1 糖肽类(Glycopeptides)
        1.3.1.2 柄状霉菌素类(Ansamycins)
        1.3.1.3 多肽(Polypeptides)与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1.3.2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和应用
        1.3.2.1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1.3.2.2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的操作模式
        1.3.2.2.1 反相操作模式
        1.3.2.2.2 极性有机相操作模式
        1.3.2.2.3 正相操作模式
        1.3.2.3 大环抗生素类手性固定相在对映体拆分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对映体机理的研究
    2.1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反相条件下拆分中性和碱性药物对映体的研究
        2.1.1 实验部分
        2.1.1.1 仪器和试剂
        2.1.1.2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2.1.1.2.1 抗生素的预处理
        2.1.1.2.2 键合相的制备
        2.1.1.2.3 色谱柱的填充
        2.1.1.3 色谱条件
        2.1.2 结果与讨论
        2.1.2.1 键合相的表征
        2.1.2.1.1 元素分析
        2.1.2.1.2 傅立叶红外光谱
        2.1.2.2 键合相在反相条件下的色谱性能
        2.1.2.2.1 保留和对映体选择性
        2.1.2.2.2 缓冲液pH值对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2.1.2.2.3 温度对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2.1.2.2.4 流速对对映体选择性的影响
        2.1.3 小结
    2.2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拆分氨基酸类衍生物的研究
        2.2.1 实验部分
        2.2.1.1 试剂
        2.2.1.2 色谱条件
        2.2.2 结果与讨论
        2.2.2.1 保留和对映体选择性
        2.2.2.2 缓冲液pH对分离的影响
        2.2.2.3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2.2.2.4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2.2.2.5 手性分离重复性及柱稳定性实验
        2.2.2.6 不同手性固定相的分离效果
        2.2.2.7 手性添加剂法
        2.2.3 小结
    2.3 极性有机相模式下拆分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及其结构类似物的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1.1 试剂
        2.3.1.2 色谱条件
        2.3.2 结果与讨论
        2.3.2.1 流动相组成对分离的影响
        2.3.2.2 酸碱添加剂用量对分离的影响
        2.3.2.4 温度的影响
        2.3.2.5 流速对拆分的影响
        2.3.3 小结
    2.4 正相模式下对药物对映体拆分的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1.1 试剂
        2.4.1.2 色谱条件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小结
    2.5 衍生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药物对映体的拆分
        2.5.1 实验部分
        2.5.1.1 仪器和试剂
        2.5.1.2 衍生去甲万古霉素键合相的制备
        2.5.1.3 色谱柱的填充
        2.5.1.4 色谱条件
        2.5.2 结果与讨论
        2.5.2.1 键合相的表征
        2.5.2.1.1 元素分析
        2.5.2.2 键合相的色谱性能
        2.5.5.2.1 反相色谱条件下对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2.5.5.2.2 极性有机相色谱条件下对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2.5.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对映体机理的研究
    3.1 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反相条件下拆分手性化合物的研究
        3.1.1 实验部分
        3.1.1.1 仪器和试剂
        3.1.1.2 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柱的填充
        3.1.1.3 色谱条件
        3.1.2 结果与讨论
        3.1.2.1 键合相的表征
        3.1.2.1.1 元素分析
        3.1.2.2 键合相在反相条件下的色谱性能
        3.1.2.2.1 对手性药物的拆分
        3.1.2.2.2 对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分离
        3.1.2.2.2.1 对氨基酸(羟基酸)的拆分
        3.1.2.2.2.2 对氨基酸衍生物的拆分
        3.1.2.2.3 键合相的稳定性能
    3.2 极性有机相和正相条件下对?-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拆分
        3.2.1 实验部分
        3.2.1.1 仪器与试剂
        3.2.1.2 色谱条件
        3.2.2 结果与讨论
        3.2.2.1 极性有机相色谱条件
        3.2.2.2 正相色谱条件
    3.3 以1,6-二异氰酸酯己烷为间隔臂的游壁菌素键合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对映体的拆分
        3.3.1 实验部分
        3.3.1.1 仪器与试剂
        3.3.1.2 键合相Tei-CSPII的制备
        3.3.1.3 色谱柱的填充
        3.3.1.4 色谱条件
        3.3.2 结果与讨论
        3.3.2.1 键合相的表征
        3.3.2.1.1 元素分析
        3.3.2.2 键合相的色谱性能
        3.3.2.2.1 反相条件下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3.3.2.2.2 极性有机条件下对映异构体的拆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α-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
    4.1 以L-羟脯氨酸为手性配体的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其拆分α-氨基酸对映体的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1.1 仪器与试剂
        4.1.1.2 L-羟脯氨酸硅胶键合LEC-CSP的制备
        4.1.1.3 色谱柱的填充
        4.1.2 结果与讨论
        4.1.2.1 元素分析结果
        4.1.2.2 傅立叶红外光谱
        4.1.2.3 L-羟脯氨酸硅胶键合LEC-CSP对-氨基酸的手性拆分
        4.1.2.3.1 对常见DL-氨基酸的拆分
        4.1.2.3.2 流动相pH对拆分的影响
        4.1.2.3.3 Cu~(2+)浓度对拆分的影响
        4.1.2.3.4 温度对拆分的影响
        4.1.2.3.5 流速对拆分的影响
        4.1.2.4 拆分机理探讨
        4.1.2.5 色谱柱的寿命
    4.2 L-异亮氨酸为手性配体的硅胶键合手性配体交换色谱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α-氨基酸的拆分
        4.2.1 实验部分
        4.2.1.1 试剂
        4.2.1.2 L-异亮氨酸硅胶键合LEC-CSP的制备
        4.2.1.3 色谱柱的填充
        4.2.2 结果与讨论
        4.2.2.1 对14种DL-氨基酸的拆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新型手性固定相在某些新药研发中的实际应用
    5.1 手性固定相法拆分泮托拉唑钠对映体的研究
        5.1.1 前言
        5.1.2 实验部分
        5.1.2.1 仪器和试剂
        5.1.2.2 色谱条件
        5.1.3 结果与讨论
        5.1.3.1 流动相组成及pH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5.1.3.2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5.1.3.3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5.1.3.4 手性分离重复性实验
        5.1.3.5 KromasilCHI-TBB手性柱对泮托拉唑钠外消旋体的拆分
    5.2 去甲万古霉素键合手性固定相对磷酸苯并哌啉对映异构体拆分的研究
        5.2.1 前言
        5.2.2 试验部分
        5.2.2.1 仪器和试剂
        5.2.2.2 色谱条件
        5.2.3 结果与讨论
        5.2.3.1 不同手性柱的拆分效果
        5.2.3.2 流动相组成对分离的影响
        5.2.3.3 酸碱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对分离的影响
        5.2.3.4 温度对分离的影响
        5.2.3.5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5.2.3.6 手性分离重复性实验
    5.3 手性固定相法拆分佐匹克隆对映体的研究
        5.3.1 前言
        5.3.2 实验部分
        5.3.2.1 仪器和试剂
        5.3.2.2 色谱条件
        5.3.2.2.1 键合相的制备与装填
        5.3.2.2.2 流动相
        5.3.3 结果与讨论
        5.3.3.1 流动相中甲醇含量对分离的影响
        5.3.3.2 流动相pH对分离的影响
        5.3.3.3 柱温对分离的影响
        5.3.3.4 流速对分离的影响
        5.3.3.5 Teicoplanin手性柱(Tei-CSPI)对佐匹克隆对映体的拆分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Silylated and acetylated β-cyclodextrins for gas chromatographic stationary phases(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含芳烃的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的制备、表征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 张双红. 天津大学, 2019(01)
  • [2]环丙甲酰/环戊甲酰壳聚糖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分离性能[D]. 付克勤. 武汉工程大学, 2016(07)
  • [3]三种可极化的四苯基苯基接枝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合成及色谱性能研究[D]. 刘磊. 山东大学, 2014(10)
  • [4]新型β-环糊精有机基质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应用[D]. 张乔轩. 暨南大学, 2014(03)
  • [5]新型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固定相的研究及应用[D]. 冯睿.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 [6]基于超分子环糊精的共聚物合成及其包络吸附性能研究[D]. 孙朝阳.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7]全多孔球形硅胶基质高效液相色谱填料研究进展[J]. 蒋生祥,刘霞. 中国科学(B辑:化学), 2009(08)
  • [8]新型环糊精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其对氟西汀对映体的拆分[D]. 周婕. 浙江大学, 2006(09)
  • [9]非环化多糖介质毛细管电泳手性拆分西酞普兰对映体[D]. 徐红梅. 重庆大学, 2005(08)
  • [10]大环抗生素和配体交换型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丁国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4(08)

标签:;  ;  ;  ;  ;  

用于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硅烷化和乙酰化 β-环糊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