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支持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支持一例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营养支持1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莉[1](2021)在《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血液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血细胞计数恢复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9年7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365例初发SL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365例患者根据初诊时有无血液系统损害分为有血液系统损害组和无血液系统损害组,分析血液系统损害分类及占比情况。将365例患者根据初诊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无贫血组,根据初诊时有无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LP)分为LP组和无LP组,根据初诊时有无血小板减少症(Thrombocytopenia,TP)分为TP组和无TP组,对两组间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对贫血组、LP组和TP组的骨髓细胞学、治疗及血细胞计数恢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65例初发SLE患者中,血液系统损害患者298例,占81.6%。贫血为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损害表现,贫血合并LP为最常见的联合损害表现。2.贫血组患者239例(65.5%)。贫血组发热、黏膜溃疡、浆膜炎、肺动脉高压、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抗Ribo P抗体阳性率,免疫球蛋白G(Immune Globulin G,Ig G)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评分高于非贫血组,贫血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贫血组。最常见贫血类型为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发生率为4.2%。贫血组缓解率为84.5%,AIHA缓解率为55.6%。3.LP组患者191例(52.3%)。LP组发热的发生率,抗ds-DNA抗体、抗Ribo P抗体、抗SSA-Ro60抗体阳性率,CRP水平,SLEDAI评分高于无LP组。LP组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L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SSA-Ro60抗体阳性是LP的独立危险因素。87例(45.5%)继发LP患者存在感染,其中最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继发重度淋巴细胞减少症较非重度淋巴细胞减少症患者感染发生率增加。LP组缓解率为87.5%。4.TP组患者94例(25.8%)。TP组LN的发生率,SLEDAI评分高于无TP组,TP组关节炎的发生率,补体C3水平、补体C4水平低于无TP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关节炎是TP的保护性因素。TP组缓解率为73.0%,中度TP的缓解率为68.8%,重度TP的缓解率为50%。5.贫血组骨髓细胞学红系以增生活跃为主;LP组骨髓细胞学粒系以增生活跃为主;TP组骨髓细胞学巨核系增生活跃,以成熟障碍为主。结论:1.初发SLE患者血液系统损害发生率高。2.大部分贫血患者、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及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治疗后缓解并能维持。3.约半数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和重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以及小部分中度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经过治疗后不能缓解。4.SLE血液系统损害骨髓细胞学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表现为增生活跃骨髓象,巨核细胞以成熟障碍为主。5.抗SSA-Ro60抗体阳性是白细胞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吴义军[2](2020)在《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回肠末端(terminal ileum,TI)指回盲瓣至回肠肛侧约30cm的部分,是小肠病变好发部位。回肠末端疾病起病多不易察觉、发展较慢,病情迁延。近年随着结肠镜检查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内镜检查技术和重视程度的提高,回肠末端病变检出率逐年升高。部分患者全结肠、直肠为正常镜下表现,仅回肠末端存在孤立性病变,病变可表现为糜烂、溃疡、狭窄、增生等形态,因患者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内镜医师及临床医师仅根据内镜下表现,难以确诊。本文对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活检、临床诊断及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研究目的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总结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一般特点、临床表现、内镜下特征、病理表现及诊治随访情况,综合性分析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各方面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诊断、治疗的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首次发现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且进行病理活检的766例患者资料,综合分析患者的一般特点、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诊治随访情况等方面因素。结果1本组资料中,男492例(64.23%),女274例(35.77%),男女之比:1.79:1,年龄682岁,平均年龄:41.26±15.24岁。2 76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475例,占62.01%(475/766);表现为腹泻者237例,占30.94%(237/766);表现为腹胀者138例,占18.02%(138/766);表现为便血者69例,占9.01%(69/766);表现为发热者26例,占3.39%(26/766);表现为消瘦者19例,占2.48%(19/766);表现为腹部包块者8例,占1.04%(8/766)。3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检出率1.27%(766/60259);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病理特征及诊断、治疗的随访情况,最终明确诊断的疾病有12种疾病:非特异性回肠末端炎598例(78.06%)、肠结核41例(5.35%)、非特异性小肠溃疡35例(4.57%)、淋巴滤泡增生31例(4.05%)、淋巴瘤23例(3.00%)、克罗恩病13例(1.70%)、溃疡性结肠炎10例(1.31%)、白塞氏病6例(0.78%)、嗜酸细胞性肠炎4例(0.52%)、缺血性肠病3例(0.39%)、小肠腺癌1例(0.13%)、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0.13%)。4结肠镜下回肠末端病变内镜表现主要包括4种形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495例(64.62%)、溃疡性病变199例(25.98%)、增生45例(5.88%)、狭窄27例(3.52%)。结论1.全结肠镜检查在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诊断中,是一种简洁、快速、有效的特异性检查方法,对于提高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诊断、鉴别、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但需结合患者的一般特点、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的随访情况等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2.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中以非特异性回肠末端炎最常见,但小肠非特异性溃疡、肠结核、淋巴瘤、炎症性肠病依然不可忽视。3.随访在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需加强患者的随访意识,以达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的目标。

倪紫微[3](2020)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蛋白丢失性胃肠病(protein-losing gastroenteropathy,PLG)是指由于肠内或肠外疾病,造成蛋白从胃肠道丢失的综合征。PLG与多种不同的疾病相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克罗恩病,小肠淋巴管扩张,Whipple病,结核性腹膜炎等。PLG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低蛋白血症及水肿,也可存在消化系统的表现,如腹痛、腹泻、纳差、便血等。治疗的要点在于原发病的发现和治疗,除此外,饮食治疗及支持治疗也有重要地位。诊断PLG的特异性诊断方法包括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浓度、24小时粪便α1抗胰蛋白酶清除率、99mTc 标记的白蛋白闪烁显像(99mTc-labeled albumin scintigraphy,99mTc-HAS)。99mTc-HAS是诊断PLG的重要方法。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PLG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这对PLG的诊断及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研究提示西方国家与东亚在PLG原发病的分布上有很大差异,西方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在我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较为常见。目前国内外关于PLG论文的少见报道,且大部分为单个病例报告。本研究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 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PLG患者的临床资料。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PLG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LE相关PLG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PLG并确定原发病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3例PLG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方式、入院日期、入院诊断、个人史、既往史、症状、并发症、入院时实验室参数、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住院时间等。(2)根据原发病是否为SLE分组,对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P<0.10为入选变量标准,选取球蛋白、白细胞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3)每例SLE相关PLG按照1:10的比例从同期不合并PLG的SLE患者中,共随机抽取80例作为对照组对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以P<0.10为入选变量标准,选取住院时间、水肿、关节疼痛、白蛋白、甘油三酯、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血清钙进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ROC曲线。(4)使用SSP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及四分位数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校正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构成比差异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可能的危险因素。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LG患者33例,其中8例原发病为SLE。主要以水肿(54.55%)、浆膜腔积液(75.76%)、低白蛋白血症(100%)为主要表现。以针对原发病的治疗为主要治疗方法。2.SLE相关PLG与其他原发病的PLG在球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白细胞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球蛋白水平是其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球蛋白的临界值为28.65g/L,对应灵敏度为0.750,特异度为0.880。3.SLE相关PLG与不合并PLG的SLE在住院时间、水肿、关节疼痛、白蛋白、甘油三酯、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血清钙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高白蛋白水平为SLE患者合并PLG的保护因素,水肿为SLE患者合并PLG的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白蛋白的临界值为28.65g/L,白蛋白与水肿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白蛋白、水肿单独检测。结论1.PLG以低蛋白血症、水肿、多浆膜腔积液为主要表现。2.球蛋白水平、总蛋白水平和白细胞水平与SLE相关PLG显着相关,其中高球蛋白水平是PLG患者原发病为SLE的危险因素3.高白蛋白水平为SLE患者合并PLG的保护因素,水肿为其危险因素,白蛋白与水肿联合检测效能优于单独检测。

王馨仪[4](202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与药物、临床指标(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结缔组织疾病并同意行T-SPOT检测的1123例患者临床资料。2、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患者(LTBI/SLE)40例,随机抽取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潜伏结核感染(Non-LTBI/SLE)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间的差异。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TB/SLE)10例,随机抽取未发生活动性结核的狼疮患者(Non-TB/SLE)2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血清,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4+T、CD8+T、CD19+B、NK细胞、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的差异。4、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发生活动性结核(TB/CTD)的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TB/SLE)的10例患者进行比较,采集患者血清,比较两组间用药情况、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4+T、CD8+T、CD19+B、NK细胞、IL-2、IL-4、IL-6、IL-10、IL-17、TNF-α和IFN-γ水平的差异。结果:1、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及不同性别的潜伏结核感染率有差异,其中血管炎潜伏结核感染率最高为48.72%,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率为13.42%。男性潜伏结核感染率高于女性(31.09%VS 18.22%)。2、1123例结缔组织病患者有23例患者发生活动性结核,其中29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有10例发生活动性结核,发生率3.36%(10/298)。其他结缔组织病有13例发生活动性结核,其中系统性血管炎发生率最高,为12.82%(5/39),其次贝赫切特综合征(BD)发生率3.92%(2/51),类风湿关节炎(RA)发生率1.40%(4/285),未分化结缔组织病/混合型结缔组织疾病(UCTD/MCTD)发生率0.61%(1/163),干燥综合征(PSS)发生率1.92%(1/52)。结缔组织疾病活动性结核病灶以肺结核最多见(70%)。活动性结核发病者女性为主,男女比例5:18;平均年龄为46.5岁,与1123例患者年龄无差异。3、在LTBI/SLE与Non-LTBI/SLE两组中,Non-LTBI/SLE组较LTBI/SLE组血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指标在Non-LTBI/SLE和LTBI/SLE两组间均无显着差异。4、在TB/SLE与Non-TB/SLE两组中,TB/SLE组激素平均日剂量大于15mg人数更多,有6人(6/10),Non-TB/SLE组仅4人(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SLE组较Non-TB/SLE组血红蛋白水平、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血沉、IL-6、IL-10及IFN-γ更高。两组在免疫抑制剂种类以及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嗜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IL-4,、IL-17及TNF-α均无显着差异。5、在TB/SLE及TB/CTD两组中,SLE/TB组与CTD/TB组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46),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的均为女性,结缔组织疾病中男女比例5:8,而年龄、疾病诊断年龄、病程、激素使用剂量、免疫抑制、合并症及并发症等方面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TB/SLE组与TB/CTD组相比,TB/SLE组补体水平、CD4+T细胞及TNF-α低于TB/CTD组,IgG及IFN-γ水平高于TB/CT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CD8+T细胞、NK细胞、B细胞、IL-2,、IL-4、IL-6、IL-10及IL-17在两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不同结缔组织疾病的潜伏结核感染率有差异,血管炎最高;性别在结缔组织疾病的潜伏结核感染率中有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潜伏结核感染率为13.42%,活动性结核发生率为3.36%。2、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潜伏结核感染与用药情况、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无关。3、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可能与激素平均日剂量有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种类及是否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无关,平均激素日剂量大于15mg可能是其危险因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活动性结核可能与血红蛋白、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CD3+CD4+)、CD4+/CD8+、IL-6及IL-10水平有关。

龚莉[5](2020)在《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接种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疫苗是预防HPV引起的各种疾病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预防女性宫颈癌中具有突出价值。疫苗作为特殊的药品,也存在安全性问题。本研究拟基于循证医学、数据挖掘和疫苗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个案因果关系评价方法,旨在全面了解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特征,为预防性HPV疫苗的疫苗药物警戒和安全接种提供参考。方法:1、按照循证医学PICOS原则,检索Pubmed、Springer、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12月的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研究文献,按照研究设计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提取纳入文献中的AE数据,分析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AE文献中的发生情况。2、(1)在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System,VAERS)中,提取预防HPV疫苗从上市年份至2019年的报告数据,分析文献已出现的AE在大型数据库VAERS中的报告情况,采用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进行信号检测和分析。(2)以各种预防HPV疫苗共同检出信号为共同事件,从医学监管活动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的标准MedDRA分析查询(Standardized MedDRA Queries,SMQ)和首选语(Prefered Term,PT)不同角度进行重点分析。3、基于信号关联强度评价标准,对各种预防HPV疫苗检出的新阳性信号进行关联强度分析,绘制时间扫描图谱验证强关联信号的关联强度和稳定性。基于美国的临床免疫评估(The Clinical Immunization Safety Assessment,CISA)协作网创建的疫苗AE个案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的方法,选择某已知的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对CISA进行验证,然后对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进行因果关系初步评价。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53篇,其中观察性研究文献48篇,上市后临床试验研究文献5篇;另外,关于HPV2的文献有20篇,关于HPV4的文献有30篇,关于HPV9的文献1篇,HPV疫苗类型未知4篇。AE有254种,包括:重症肌无力、纤维肌痛样疾病、获得性神经强直、过早绝经、多形红斑、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间质性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然流产、葡萄膜炎综合征、小管间质性肾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2、(1)VAERS数据库中,2006年至2019年,VAERS共接收481 265份AE报告,其中HPV4的AE报告有36 693份;2009年至2019年,VAERS共有405 965份报告,HPV2有253份;2015年至2019年VAERS收到225403份报告,HPV9有12 118份。HPV2检出7个安全信号并涉及4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4个,包括头痛、头晕、痛经等。HPV4共检出51个信号并涉及18个系统器官分类,其中说明书收录的有23个,包括晕厥、月经不规律、闭经、视物模糊等。HPV9共检出24个安全信号,涉及8个系统器官分类。说明书收录的有5个,包括晕厥、头晕、痛经、呕吐、腹痛。(2)HPV2、HPV4、HPV9共同检出的信号有晕厥前期和视物模糊,共同事件分析发现HPV2、HPV4、HPV9存在视网膜异常信号。3、信号强度分析显示:HPV4-闭经为强关联信号,时间扫描图谱显示随着时间推移和报告数增加,信号稳定且关联性强。选择HPV4已知的ADR“晕厥”为目标事件验证CISA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有85.19%的“HPV4-晕厥”的报告为“符合”关系,提示该评价方法较为可靠。对162例HPV4导致闭经的不良事件报告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发现,2例为“符合”关系,2例为“不符合”关系,158例为“不确定”关系。结论:本研究从安全性文献分析、数据挖掘和信号检测评价、初步因果关系评价三个层面对预防性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文献汇总分析发现预防HPV疫苗存在254种AE,数据挖掘检出82个安全信号与预防性HPV疫苗存在统计学关联,应对这些信号予以重视,特别是强关联信号。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发现HPV4和闭经存在强关联性,个例报告因果关系评价发现有2例为符合关系。但是对非个案层面的疫苗和AE之间的信号因果关系确认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本研究为预防性HPV疫苗的安全信息更新提供了新依据,为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卿德福[6](2020)在《川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四川东北部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3053例SLE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实验室数据和影像学表现。共有59例(1.93%)活动性结核的狼疮患者被纳入观察组,其中绵阳404医院27名,纳入绵阳观察组,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例,纳入南充观察组。按照1:2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且未合并感染的SLE患者64例,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狼疮活动度、自身抗体、血糖、贫血程度、炎症指标、肝脏功能、肾脏功能、大便性状等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川东北地区SLE伴发结核发病率及病死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病以肺结核(47例,2.18%)为主。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患者肺部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有粟粒样结节、斑片状、条索状等多种表现,也有多种影像混合。均以肺两叶以上受累为主要表现。观察组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阳性率大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uberculin skin test,TST)的阳性率。3.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25例,主要为细菌,22例(88%)。部位以肺部为主,15例(60%)。4.部分患者由于在外院诊断结核,并使用抗结核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观察组有3例药疹,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总胆红素(TBIL)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有1例母亲有结核,10例(16.95%)既往结核。6.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红细胞(RBC)、血色素(HGB)、白蛋白(ALB)、血糖(GLU)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ES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4小时尿蛋白、大便隐血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6个月内单用激素日均量和6个月内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的日均激素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南充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年龄、性别、病程、疾病活动度(SLEDAI)、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BUN)、肌酐(Cre)、补体、自身抗体、1年内是否激素冲击治疗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东北地区SLE合并结核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发病以肺结核为主要表现。2.SLE伴发结核临床表现常见发热、咳嗽、乏力,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部分与临床不对称,需综合临床与检查,甚至诊断性治疗来确诊结核感染。3.如SLE患者发热时,以下指标出现一项或几项指标改变:RBC降低、HGB降低、ESR增高、GLU降低、hsCRP升高、ALB降低、血便、24小时尿蛋白增加,应警惕有无结核发生。如既往有结核病史,应高度怀疑结核复燃。4.6个月内激素单独使用或联合免疫抑制剂使用的激素量,激素日均量>10mg/d(甲基泼尼松龙),可能是结核感染的风险因素。合理使用激素治疗SLE,可降低SLE感染结核的风险。

耿时凯[7](2020)在《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二甲双胍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目的:代谢免疫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理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的目的是尝试二甲双胍——具有全身及细胞代谢调节作用的糖尿病经典药物,用于治疗SLE,并评估其在非糖尿病SLE患者的安全性及减少狼疮复发的治疗效应。方法:本研究为在三所三甲医院(仁济医院南院、仁济医院西院、华山医院北院)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入组标准为:1)满足SLE ACR(1997)诊断标准;2)年龄>=18岁;3)筛查时SELENA-SLEDAI<=6;4)筛查时无BILAG A得分或有1个B得分;5)在入组前1年至少有过一次SLE疾病活动,同时接受泼尼松每天≥20mg治疗;6)入组前受试者有28天稳定治疗(包括激素、羟氯喹、免疫抑制剂等);7)入组前未患糖尿病。排除标准为:1)ALT超过正常2倍上限,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小于60ml/min;2)筛查前1年使用过生物制剂或6个月内使用过CTX;3)筛查前28天内应用过二甲双胍或对二甲双胍无法耐受者;4)孕妇及哺乳期妇女;5)既往有肿瘤病史者。通过计算机将SL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1),二甲双胍组在SLE治疗方案上添加二甲双胍(第1周每天0.5g,之后每周增加0.5g,直至每天1.5g);安慰剂组的安慰剂亦为每天1.5g。主要终点是12个月时重度或轻度/中度的疾病活动(SELENA-SLEDAI Flare Index)发生。随访期间记录不良事件/BMI/激素用量和SLEDAI。结果:在2016年5月24日至2017年12月13日之间,共筛选了180例患者,其中140例(78%)被纳入研究。其中有二甲双胍组67例,安慰剂组73例。截至12个月的随访,二甲双胍组有14例(21%)患者发生疾病活动,而安慰剂组有25例(34%),两组SLE疾病活动的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78)。但在重度活动的发生率上,二甲双胍组(19%)较安慰剂组(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安全性相关分析显示,加载二甲双胍治疗的试验组患者较安慰剂组有更多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39%vs 15%,P=0.022),但两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P=0.35)。二甲双胍组患者的感染事件发生频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25%vs 44%,P=0.022)。结论:二甲双胍有助于SLE疾病稳定,有助于减轻患者BMI和激素暴露,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第二部分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长期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单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多脏器受累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二甲双胍具有调节代谢免疫,稳定病情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二甲双胍治疗SLE患者,观察其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安全性和稳定狼疮病情的后续效应。方法:在仁济医院南院风湿科开展的单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纳入原RCT试验中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愿意继续随访的受试者。开放标签后,使用计算机将原试验中二甲双胍组(A组)受试者和安慰剂组(B组)受试者分别随机,随机后A组受试者分为继续用药的A-A组与停用药物的A-B组;B组受试者分为继续不用药的B-B组和使用药物的B-A组。二甲双胍目标使用剂量为每日1.5g,随访12个月。主要终点是12个月时重度或轻度/中度的疾病活动(SELENA-SLEDAI Flare Index)发生。随访期间记录不良事件/BMI。结果:在2018到10月至2020年4月之间,共筛选了90例原RCT中愿意继续随访的受试者,74例受试者被纳入了研究(82.2%),其中原RCT试验中二甲双胍组受试者34例,安慰剂组40例。经过再次随机后,A-A组15例,A-B组19例,B-B组22例,B-A组18例。12个月随访期末,74例受试者中有23例患者发生了疾病活动(31.0%),其中B-B组受试者发生10例疾病活动(45.4%),较疾病活动发生率最低的A-A组(20%)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发生趋势,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A-A组、A-B组、B-B组、B-A组受试者疾病活动发生率分别为20%、26.3%、45.4%、27.8%,各组间SFI发生率无显着差异。本研究中使用二甲双胍的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感染事件发生情况相似。结论:作为潜在的狼疮病情“稳定剂”,二甲双胍在SLE患者的长期应用中显示良好的安全性。第三部分SLC47A1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的研究目的:探索二甲双胍治疗SLE疗效与SLC47A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评价其在不同基因型患者中维持SLE疾病稳定的作用,并进行安全性相关分析。方法:盲态纳入原RCT试验中完成研究并自愿捐献外周静脉血的受试者,检测患者SLC47A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突变情况。分析记录的随访12个月内二甲双胍组和安慰剂组受试者SFI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感染事件。结果:共纳入原RCT中31例二甲双胍组受试者,35例安慰剂组受试者。通过PCR扩增,结果显示66例受试者SLC47A1基因突变(包括18例AA突变型、34例GA杂合型、14例GG野生型)在二甲双胍组与安慰剂组两组中分布频率相类似。二甲双胍组中,具有AA基因型的患者在12个月随访期内疾病活动发生率低于GG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A 0%vs GG 57.1%,P=0.0256);同时,发生疾病活动的患者较未发生疾病活动的患者的A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更低(8/25%vs23/60.9%,P=0.0198)。安全性评估方面,二甲双胍表现出在感染保护方面的作用,加载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感染发生率较安慰剂组患者更低(41.9%vs 68.5%,P=0.0296),但未见基因型在感染保护方面的作用。两组间安慰剂组受试者疾病活动风险呈现高于二甲双胍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C47A1基因多态性影响二甲双胍治疗SLE疗效。AA基因型患者在二甲双胍治疗中能得到更大获益。

李冀[8](2020)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文中指出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病之一,儿童SLE约占所有SLE患者的10%-20%,其特点为病情重、器官损伤明显,提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成人不尽相同;特别是有一些患儿起病早、治疗后病情难以缓解、或者补体持续降低等。提示儿童SLE患者可能存在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背景。近来“单基因狼疮”越来越受到关注,其是指由于单个基因的纯合或杂合突变,机体出现狼疮样表型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补体缺陷、I型干扰素通路缺陷等。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SLE患者中是否存在与原发性免疫缺陷相关的基因突变,为两种疾病的伴发情况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SLE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既往文献及临床经验制定详细的入组标准,收治过程中符合任一条标准的患儿即入组,利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基因筛查。纳入标准为:1)起病年龄小于等于5岁;2)反复CMV或EBV感染病史;3)持续低补体,治疗后无好转或继续降低;4)头颅CT显示基底节钙化;5)特殊类型皮疹(冻疮样皮疹、网状青斑);6)明显肝脾肿大(中度及重度肿大),治疗中无好转或继续增大;7)合并I型糖尿病;8)治疗过程中ESR仍持续升高。满足上述8条中任一条且确诊为SLE的患儿即入组,不进行额外干预。排除标准为:1)拒绝基因检测或不能获得父母外周血样本;2)失访或临床资料有缺失。基因测序:对入组患儿及父母的外周血样进行PID基因筛查,将二代测序中存在基因变异的患儿及父母进行一代测序验证及临床资料分析,确定是否为致病突变,并对入组患儿进行详细的临床分析。本研究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组患儿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一、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182例符合1997年ACR修订的SLE诊断标准的患儿(男33例,女149例,男女比为1:4.5),起病年龄3岁至15岁9月不等。患儿多因皮疹(55.49%)就诊,常见的首发症状还有发热(45.60%)、关节病变(31.87%)等。病程中最易累及血液系统(79.12%),其次是皮肤黏膜(72.53%)、呼吸系统(60.99%)、肾脏(48.35%),无显着性别差异。自身免疫抗体谱可帮助诊断SLE,但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性不强(P>0.1)。在随访大于等于3个月的133名患儿中,113人(84.96%)病情有明显好转,提示规范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控制SLE病情、改善预后。二、共有71例患儿送检PID基因筛查,其中10例患儿筛查结果为阳性。纳入标准中阳性率最高的是明显肝脾大(100%)、颅内基底节钙化(66.67%)、特殊类型皮疹(50%)、起病年龄≤5岁(40%)。PID筛查阳性组和阴性组在SLE相关症状及免疫学指标方面没有显着差异,提示需借助不典型症状和基因测序技术识别免疫缺陷背景。三、综合基因结果及临床表现,共有10名患儿有原发性免疫背景。其中6例I型干扰素病[4例Aicardi-Goutieres综合征(3例TREX1基因突变,1例ADAR基因突变),1例STING基因相关性血管病变(TMEM173基因突变),1例脊柱软骨发育不良伴免疫失调(ACP5基因突变)],2例RAS基因相关性自身免疫淋巴增殖性疾病(1例NRAS基因体细胞突变,1例KRAS基因体细胞突变),1例可疑慢性肉芽肿病(NCF2基因突变),1例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SLC7A7基因突变)。部分患儿针对相应疾病调整治疗方案后,病情有好转。结论:治疗困难或伴有不典型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需警惕存在基础原发免疫缺陷的可能性;对于起病年龄小或有反复感染病史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尤其是明显肝脾大、基底节钙化、有冻疮样皮疹者,积极排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必要时尽早完善基因筛查。

张爱芹[9](2018)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山东省中医院近3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并发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SLE并发感染患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调研2015-01至2017-10于山东省中医院住院的129份SLE并发感染患者病例资料,填写调查表。2.采用EXCEL 2007管理数据,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统计推断采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并用卡方(χ2)进行计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临床情况:129例SLE并发感染的患者中,男13例,女116例。平均年龄41.39±15.45岁。患者入院时间以夏、秋季为主。平均病程8.17±7.46年。SLE首发症状以红斑/皮疹为主。受累系统以皮肤粘膜系统居多,占21.33%。疾病活动度以轻度居多,占36.43%。SLEDAI评分平均值为11.8±8.59分。2.感染情况: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感染场所以院外感染主,占86.82%。感染次数总计162次,感染1次者占81.40%。感染部位总计175个,以呼吸道为主。感染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占38.36%。总治愈率为37.21%,感染控制率55.81%,死亡率为6.20%。混合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是导致SLE感染死亡的突出原因。不同感染结局SLE患者的红细胞、ESR值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AST值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CRP、24h尿蛋白、ALT、ALB、GLB、TG、C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证型相关情况:中医证型分布以热毒炽盛证居多(39.53%),脾肾阳虚证20.16%,脾虚肝旺证18.60%,阴虚内热证、气滞血瘀证各10.85%。脾肾阳虚证患者SLEDAI评分最高,病情以重度活动为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血红蛋白、24h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感染类型、红细胞、Anti-P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SLEDAI的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SLEDAI评分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阴虚内热证、脾虚肝旺证SLEDAI的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余证型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患者与其它各证型病情活动度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证型的血红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气滞血瘀证G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虚内热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内热证与热毒炽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虚肝旺证TG差异均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热毒炽盛证、脾虚肝旺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热毒炽盛证、阴虚内热证ALB差异具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气滞血瘀证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热毒炽盛证与阴虚内热证Cr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证与气滞血瘀证IgG值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中医证型在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及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的SLE患者感染率为18.04%,以女性患者为主,多为院外感染、首次感染,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类型以细菌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菌占多数。2.中医证型以热毒炽盛证居多,与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感染部位、感染类型存在着密切相关性,但与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病程、感染次数、感染场所、感染结局无明显相关。3.HGB、24小时尿蛋白定量、ALB、GLB、Cr、TG、IgG、Anti-P对指导SLE并发感染的辨证分型意义比较大,而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ESR、CRP、AST、ALT、IgA、IgM、C3、C4、ds-DNA定量、以及抗体ANA、SSA、Ro-52、AnuA、nRNP、Sm、AHA、ds-DNA对指导辨证分型意义不大。SLEDAI评分、病情活动度、血红蛋白、红细胞、ESR、AST在提示SLE并发感染的预后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纯的依据感染情况不能更好的指导SLE证型的判断,还需结合实验室检验等客观指标进行多方面分析,才能更好地指导SLE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

贺飞,梁锌,梅志红,李国辉[10](2021)在《环磷酰胺相关重度低钠血症临床及文献病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环磷酰胺(CTX)相关重度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乳腺癌患者应用CTX后出现重度低钠血症的诊治经过,并对该例以及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截至2021年1月26日)收集到的相关病例主要临床资料[性别、年龄、CTX用药指征、CTX用法用量、应用CTX至发生低钠血症时间(潜伏期)以及重度低钠血症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4例,男性4例,女性30例;年龄27~87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者22例(乳腺癌17例),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肾小球肾炎3例,硬皮病2例,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1例。34例患者中,31例静脉应用CTX者中有22、8、1例患者分别在第1、2、7剂次用药后发生重度低钠血症,其中27例有潜伏期记录,为用药后3~96 h(中位时间24 h),25例潜伏期≤48 h;3例口服用药者潜伏期分别为1、21和30 d。34例患者血钠最低值为102~124 mmol/L,<120 mmol/L者30例(88.2%);主要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20例)、恶心、呕吐(17例)和癫痫样发作(15例);22例(64.7%)给予CTX前后短时间内进行了水化补液,1例未行水化补液,11例无相关描述。出现重度低钠血症后,34例患者均停止CTX治疗,经补钠、限水等处理,血钠在停药后8 h~24 d(中位时间48 h)恢复正常,5 d内恢复正常者27例(79.4%),其中1例血钠恢复正常后仍处于昏迷状态,1周后诊断为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结论 CTX相关重度低钠血症多发生于静脉用药后48 h内,口服用药者潜伏期延长;易发生于用药前后短时间内大量水化补液者。停用CTX并补钠、限水,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营养支持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营养支持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 年推荐的SLE诊断标准
    附录 C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
    附录 D 难治性/罕见血液系统损害个案总结
    附录 E 个人简历
    附录 F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G 个案报道

(2)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回盲肠解剖结构分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研究方法
    2.2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2.2.1 实验前准备
        2.2.2 实验对象
        2.2.3 观察项目
        2.2.4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5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SLE潜伏结核感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3.1.1 潜伏结核感染率
        3.1.2 潜伏结核影响因素
    3.2 SLE活动性结核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活动性结核发生率及一般情况
        3.2.2 药物与活动性结核
        3.2.3 常见实验室检查与活动性结核
        3.2.4 淋巴细胞与活动性结核
        3.2.5 Th1/Th2/Th17 细胞因子与活动性结核
第4章 讨论
    4.1 SLE潜伏结核感染及相关因素
    4.2 SLE发生活动性结核的相关因素
        4.2.1 药物
        4.2.2 炎症指标、血红蛋白及补体水平
        4.2.3 淋巴细胞
        4.2.4 细胞因子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常规的疫苗AE监测方法
        2.2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疫苗不良事件监测的现状
        2.3 疫苗不良事件因果关系评价方法
    3 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一章 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2 数据来源
        1.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1.4 数据提取和分析
        1.5 不良事件数据标准化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纳入文献及不良事件的基本特征
        2.4 不良事件汇总分析及分类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不良事件的信号检测分析
    第一节 不良事件PT层级的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提取和整理
        1.3 检测方法
        2 结果
        2.1 AE上报基本情况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节 共同事件的PT层级及SMQ层级信号检测与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共同事件的定义
        1.2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SMQ分类及其狭义术语
        2.2 信号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及强关联信号的个例报告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信号关联强度分析
        1.2 个例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选择和验证
        1.3 CISA评价方法
    2 结果
        2.1 信号关联强度
        2.2 强关联信号的时间扫描图
        2.3 因果关系评价方法的验证分析
        2.4 个例报告的因果关系初步评价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数据库检索策略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交流情况

(6)川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个人简历
致谢

(7)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绪论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在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1.1 引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长期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单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临床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部分 SLC47A1基因多态性与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的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
    3.3 材料和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3.6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8)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部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中免疫缺陷相关基因的检测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阳性的病例分析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和展望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数据纳入及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观察指标
    3.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人口学特征及一般情况
        1.1 人口学特征
        1.2 入院时间
        1.3 病程
        1.4 SLE首发症状
        1.5 SLE系统受累情况
        1.6 SLEDAI评分与病情活动度
    2.感染情况
        2.1 感染次数
        2.2 感染场所
        2.3 感染部位
        2.4 感染类型
        2.5 感染病原体分布情况
        2.6 感染病原体类型
        2.7 感染结局
    3.中医证型情况
        3.1 中医证型分布
        3.2 中医证型与一般临床情况
        3.3 中医证型与感染情况
        3.4 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
讨论
    1.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2.一般资料的分析
    3.感染情况的分析
    4.实验室指标的分析
结语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营养支持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初发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分析[D]. 张莉莉.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766例回肠末端孤立性病变临床分析[D]. 吴义军. 郑州大学, 2020(02)
  • [3]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倪紫微. 郑州大学, 2020(02)
  • [4]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D]. 王馨仪. 南昌大学, 2020(08)
  • [5]预防性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上市后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龚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 [6]川东北地区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结核感染的回顾性研究[D]. 卿德福.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7]二甲双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临床研究[D]. 耿时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8]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原发性免疫缺陷基因筛查[D]. 李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D]. 张爱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环磷酰胺相关重度低钠血症临床及文献病例分析[J]. 贺飞,梁锌,梅志红,李国辉.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1(08)

标签:;  ;  ;  ;  ;  

系统性红斑狼疮营养支持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