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双跨双拱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研究

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双跨双拱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研究

一、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度双跨连拱隧道爆破振动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史俊杰[1](2020)在《浅埋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下穿公路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扩大与发展速度的提升,多孔隧道工程逐渐增多,尤其是较小净距盾构法隧道与矿山法隧道并行掘进施工的情况不断出现。对于浅埋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下穿公路工程,各隧道的掘进至贯通经历着开挖卸荷、地层损失、围岩土体扰动以及应力应变叠加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济南市轨道交通R3线一期土建工程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下穿龙鼎大道工程为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对三孔小净距隧道开挖全过程引起的公路地表沉降变形,各隧道竖向与水平位移,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矿山法爆破施工等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了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三孔小净距隧道开挖至贯通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加固条件下,隧道先后开挖的三个施工阶段过程中,各隧道位移变形以及上部公路地表沉降逐渐产生叠加效应,尤其是净距最小处程度更为明显。在第三阶段,位移变形已超出或临近变形控制允许范围,其中矿山法隧道竖向位移与其上部公路区域地表沉降相对较大,需采取相应加固措施。(2)对矿山法隧道(CD工法)单导洞爆破施工分别建立0.4D、0.6D、0.8D、1D等(D为盾构隧道外径)不同隧道净距三维有限元爆破动力分析模型,研究不同净距下各隧道与地表各分量爆破振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未加固条件下,在0.4D与0.6D时公路地表和各隧道峰值振速较大,已超过或临近安全允许标准值;随着净距的增大,各峰值振速逐渐减小。矿山法隧道爆破振速较大值主要集中在拱腰及边墙;盾构隧道振速较大值主要集中在靠近中夹岩柱区域的隧道拱腰处;因此需重点对0.8D以下较小净距处采取减震与加固措施。(3)分别建立注浆加固与隔离桩(钻孔灌注桩)加固下三孔小净距隧道三维数值模型,对比两种加固方案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加固方案都能有效地控制隧道位移变形、公路地表沉降以及矿山法隧道爆破振动的影响。其中,采用隔离桩加固能将隧道及延伸至公路表面的围岩土体隔离成三个近似独立的单孔隧道区域,从而更好的减小隧道之间的相互影响,抵抗爆破振动对边墙围岩土体以及盾构隧道影响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中夹岩柱区域几乎不产生叠加效应。结合计算结果可知,隔离桩(钻孔灌注桩)加固方案要优于注浆加固方案。(4)经过现场实测对比分析可知,隧道位移变形和公路地表沉降规律与三维数值模拟结果规律基本吻合。

曾贤臣[2](2020)在《隧道开挖力学响应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的交通发展中,修建隧道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交通建设项目,但是修建隧道时带来的爆破振动成为了主要危害。目前爆破振动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并且隧道内围岩的不稳定性及不确定因素太多,本文的研究内容以岩体爆破理论为根据,以横琴新区大断面隧道为例,采用ANSYS/LSDYNA软件从单孔爆破开始研究,然后探索双孔爆破之间的规律,最后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建立大断面隧道模型,研究炸药在岩体中的爆炸作用及围岩碎裂效果,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单孔爆破模型并同理论作相应验证,并且研究不同风化程度花岗岩在单孔爆破下的振动速度、应力变化时程规律、破裂效果,运用萨道夫斯基公式拟合不同风化程度围岩的相关系数,为现场施工提供依据。(2)运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双孔爆破模型,结合理论进行验证,研究双孔炸药在不同间距下的爆破成型效果,分析岩石爆破的振动速度,振速规律和应力大小的变化规律。(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推算出合理炮孔间距以及掏槽角度;建立大断面隧道爆破数值模型,得出碎裂效果,分析其振动规律,拱顶、拱腰、拱底不同位置的受力情况,为施工提供依据。(4)建立隧道超欠挖下的静力模型,分析超欠挖对隧道变形的受力影响,结合现场监测分析施工安全性。

陈松[3](2020)在《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统计特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地铁隧道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一批批的浅埋暗挖地铁隧道项目随之发展起来。针对上软下硬岩体中随机分布节理对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压力和分布特征的影响问题,论文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分析围岩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为隧道的可靠度设计奠定基础。论文得出以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上软下硬岩质地层特点,开发编制了一套能够实现多组不同密度的随机节理裂隙网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解决任意多个地层组合时每种地层中节理密度各异的问题,克服了传统均质地层中节理裂隙网络模拟方法的不足,特定情况下可以退化成均值地层的情况。(2)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离散元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埋深、风化层厚度以及节理几何参数的结构效应等对软硬复合地层中洞室松动破坏特征和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发现浅埋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隧道的破坏模式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主要以起初的局部张拉松动到滑裂面剪切贯通,最后导致整体牵引式的剪切破坏。(3)通过对所有数值试验结果和隧道围岩松动破坏边界形状的统计分析和拟合,发现松动破坏边界曲线最接近二次抛物线类型,对所有试验方案的隧道破坏松动范围特征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建立了各个影响因素与松动破坏范围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4)针对浅埋隧道传统围岩压力理论的局限性,已不能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问题,基于应力传递原理,根据预测拟合的围岩松动破坏边界形状,推导建立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的解析公式,该公式充分考虑了岩体中节理裂隙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工程算例对公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与传统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对比发现,计算结果更接近于现场实测值。(5)根据提出的松动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采取蒙特卡罗随机抽样,确定围岩压力收敛稳定时的临界抽样次数为1000次,对公式中各种参数服从一定概率分布进行随机抽样,统计得到围岩压力的结果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围岩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均值大小依次为太沙基公式<谢家烋公式<比尔鲍曼公式<本文推导公式<土柱理论公式。并从概率可靠度方面给出了一定解释,使得由于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导致的围岩压力不确定性更有意义。(6)以衬砌作用效应来反映围岩压力统计分布特征,通过衬砌的受力特点,求出结构典型截面的作用效应,经过蒙特卡罗随机抽样,统计得到衬砌结构作用效应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7)探讨分析了开挖方式对围岩压力统计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常用的地铁隧道十字中隔壁法(CRD法)为例,将全断面开挖得到的围岩压力统计分布特征与CRD法得到的围岩压力分布特征进行相比,开挖方式影响围岩压力的大小,不会影响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在单因素分布影响状态下,各因素分别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时,松动围岩压力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节理间距服从负指数分布时,围岩压力服从负指数分布。在各因素相互组合影响情况下,无论节理间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还是负指数分布,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均为正态分布。

于建新,刘焕春,魏海霞,陈晨[4](2019)在《近邻隧道爆破施工相互动力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两隧道距离较近时,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可能导致既有隧道围岩与衬砌结构的变形甚至损坏。文章以某典型大跨公路隧道近接一小型既有隧道工程为背景,采用LS-DYNA显式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开展近距离隧道爆破施工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建隧道内振速分量均出现在垂直隧道轮廓线方向,既有隧道迎爆侧振速水平分量最大;围岩类型对爆破振动速度的影响主要在新建隧道近既有隧道侧,对既有隧道内振速影响较小;药量和跨度对新建隧道爆源近区底板影响较大,净距对新建隧道近既有隧道侧影响较大;药量增大、净距减小、跨度减小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既有隧道内振速的增大;相对位置不同,新建隧道最大振速均出现在近既有隧道侧,既有隧道均出现在迎爆侧,爆破掌子面从既有隧道上方穿越时引起的振动大于远离时;既有隧道对新建隧道内的振速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

张明海[5](2019)在《厦门海沧隧道爆破震动监测及穿越风化深槽段减振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底隧道具有地质勘探困难,围岩和支护结构长期受到高压动、静水压力作用,防排水难度大,围岩成拱作用低、稳定性差等特点,致使海底隧道修建的难度极大。特别是当多条隧道同时穿越海底深槽区域,且隧道之间相距较近时,隧道的开挖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相互影响。因此,穿越风化深槽段近接隧道施工是海底隧道修建的关键问题,也是推动海底近接隧道施工发展的关键技术。论文以厦门海沧隧道及其服务隧道为依托,以服务隧道为控制保护对象,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建立海底隧道的三维计算模型,以主线隧道爆破开挖参数为变量,分析主线隧道采用不同减振措施时,服务隧道衬砌结构振速、变形与受力规律,总结形成了以下几点成果:1以现场实际爆破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萨道夫斯基公式回归分析得出了的适用于爆破区域的地层参数。2三排减振孔可将服务隧道的振动速率减少40%,爆破间隔时间为125ms时可减少30%。3三排减振孔时临近服务隧道二衬的第一主应力将减少39.2%,爆破时间间隔为150ms时减少43%;二排减振孔时第三主应力将减少57%,爆破时间间隔为150ms时减少60.2%。本文得出的以上结果可供本地区爆破减震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杨学奇[6](2019)在《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增大,连拱隧道因具有占地面积少,空间利用率高,便于线路布设等优点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国内已经建成了一些连拱隧道,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随着大量山区高速公路、城市地下交通综合体等工程建设要求的提高,连拱隧道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平文高速土基冲隧道工程为背景,针对无中墙的连拱隧道单洞施工工法,对其施工工序与工艺、结构设计、爆破振动控制措施及地质地形适用性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连拱隧道的无中墙单洞施工工法,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两种不同的工序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从结构安全及施工组织两方面综合考虑,确定了较为合理的施工工序;并针对连拱隧道的围岩稳定性,提出了扩大拱间夹岩加固范围的处理措施及以索代撑替换临时仰拱的施工工艺。2.基于分离式隧道左右洞先后开挖的围岩压力计算模型及其相关假定,根据无中墙单洞法的基本特点和现有规范的荷载计算方法,并结合数值模拟得到的围岩滑裂模式,提出了采用无中墙单洞法施工的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模型及方法。3.基于LS-DYNA动力有限元程序,分析了爆破施工对连拱隧道的振动影响情况,明确了爆破振动监测的关键部位及应进行重点防护的范围,得出了爆破振速的纵向传播规律及后行洞掌子面与其后方新浇筑二次衬砌间的最小安全步距,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爆破振动控制技术。4.通过FLAC 3D程序对不同地质条件(围岩级别、埋深的变化),不同地形条件(偏压坡度、围岩级别、埋深的变化)的连拱隧道结构安全性与围岩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明确了无中墙单洞工法的地质、地形适用性。

杨辉[7](2018)在《临近既有建(构)筑物隧道钻爆施工关键问题研究 ——以金温铁路JWSG-V标段隧道群为例》文中指出金温铁路JWSG-V标段隧道工程具有施工环境错综复杂(工程所处周边环境有各类既有建(构)筑物)、施工干扰因素多、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多变、工程技术含量高及隧道群立体交叉施工等特点。为保证隧道工程的顺利完成,对隧道群施工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对西岙一号、二号隧道上跨甬台温三线隧道钻爆法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分析,确定了上跨段施工的爆破设计方案,并对隧道施工期间的稳定性及爆破振动影响进行的研究;基于对上跨段进行的数值模拟分析,提出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对既有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基本可控,爆破设计方案可行的结论。通过数值模拟为西岙二号隧道上跨既有甬台温三线高铁隧道施工方法和安全措施的顺利实施提供理论依据。(2)对下岙一号隧道正线与上行联络线并行段,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段施工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大断面采用台阶法及扩挖法施工时隧道体系的变化、受力特性,基于数值模拟分析提出了大断面隧道优先采用用四台阶法施工的建议,指导了施工。针对隧道小净距段的施工时,基于数值分析,提出了先开挖一号隧道(大洞)后开挖上行联络隧道(小洞)的施工方案,指导了该隧道的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对下岙一号隧道、下行客车疏解线下岙二号隧道上跨温州市西向排洪隧洞施工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一号、二号隧道在施工中的受力和变形特性,基于隧道的受力变形特性,提出了施工支护和施工监测建议,指导了隧道的施工。

王超[8](2017)在《狮子岭隧道下穿龙峰山庄别墅密集区爆破减震综合技术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山区多种立体交叉式隧道爆破减震和安全施工,以金温铁路狮子岭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大断面、浅埋深、多干扰、多交叉的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主要进行的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总结施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隧道下穿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快速施工技术以及对既有建(构)筑物的评判方法及原则。(2)针狮子岭隧道下穿龙峰山庄别墅密集区爆破施工的数值模拟分析表明,隧道在爆破开挖过程中围岩最大主应力一般出现在隧道拱腰和仰拱处,最小主应力一般出现在爆破面附近的拱腰拱脚处;同时,隧道塑性区主要集中在两侧拱肩,随着开挖的进行,塑性区由拱肩经拱腰向拱脚处扩散,开挖完成后塑性区主要集中在隧道两侧拱腰到拱脚区域,塑性区的范围与隧道跨度有关。(3)针对新建隧道爆破施工对上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研究提出的环形分层分段和水平分层分段爆破减震模型对于减少隧道爆破施工对地表既有建(构)筑物的扰动有着极大效果;在这种模型条件下,地表沉降受爆破开挖影响较小,说明爆破减震及加固设计发挥了极大的作用。(4)跟踪施工进行的爆破振动响应的实时监测表明,复杂的施工环境下环形分层分段和水平分层分段爆破减震模型,体现了减震和隔震双耦合的爆破减震设计理念,并达到了预期目标。

王锋[9](2017)在《西岙二号隧道下穿梅仙寺庙宇与公墓群基础加固与控爆综合施工技术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以西岙二号隧道工程为背景,开展了小间距、大断面、浅埋深、多干扰、多交叉的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技术研究,提出了以爆破减震为主要目的、以先局部加固后整体加固为理念的综合快速的山区城镇立体交叉隧道施工关键技术。具体研究成果如下几点:(1)跟踪施工进行的爆破施工振动监测分析表明,爆破施工引起的既有建(构)筑物位移和位移加速度随隧道爆破作用时间有着震荡恢复特性,因此需要通过控制爆破措施降低爆破引起的既有建筑物的最大加速度。(2)隧道施工前的围岩局部加固—减震爆破—事后再全部加固的加固和爆破减震设计对于临近既有建(构)筑物的隧道爆破减震和施工安全意义重大。(3)对不同断面的小间距隧道来说,先开挖大断面隧道,后开挖小断面隧道时,不论是在结构受力还是对爆破的振动响应均比较有利;但此时迎爆面的衬砌结构受隧道爆破施工影响最大,施工中需要测定该位置处的爆破振动响应。(4)在爆破减震的基础上,研发的隧道浅埋及洞口段爆破施工的三维防护技术,形成了一套隧道下穿既有建(构)筑物的安全快速施工技术及既有建(构)筑物振动影响的评判方法。

何历超[10](2016)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建设是一项工程难题。所以需要对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支护体系、施工方法等问题也需进行研究。本文结合河南武西桃花峪隧道工程,并通过与以往工程类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隧道现场对比试验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其进行彻底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以往工程的类比分析,与黄土隧道的适宜性相结合,本文对双连拱隧道和小净距隧道进行比较。依托桃花峪隧道的工程背景,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隧道在双连拱以及小净距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受力和变形的规律进行分析。提出了桃花峪黄土隧道采用小净距形式为合理的结构形式。(2)以桃花峪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监测,对CD法施工下的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变形和受力规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净距下围岩的稳定性。得出结论最小间距宜设为4.38m(单洞开挖跨度17.5m)。(3)在隧道采用CD法施工的情况下,对试验段进行试验分析,该试验段位于先行隧道与后行隧道的净间距为5m处,且位于先行隧道掌子面超前后行隧道掌子面距离为1.5倍洞径左右处。研究表明后行隧道开挖对先行隧道施工影响较小。(4)本文设置了两处试验段,一处为型钢钢架支护体系与格栅拱架支护体系对比试验段,另一处为有系统锚杆与无系统锚杆对比试验段。在试验段内测试隧道拱顶沉降、水平收敛、围岩压力、支护结构内力。之后对测试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在喷混凝土早期强度大于要求强度的条件下,型钢钢架与格栅拱架支护支护体系的控制变形及承载能力相当,因此,两种支护形式均可适用于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通过对有系统锚杆和无系统锚杆的试验测试,发现在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中系统锚杆作用效果不明显,可以取消,取消系统锚杆后可加快断面及早闭合,能更有利于控制支护变形。(5)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CD法、台阶法的研究,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和现场对比试验的方法,创新提出了直立中隔壁CD施工方法。实践证明更能有效的控制大跨扁平隧道的拱顶沉降。此结构有效提高了施工效率。

二、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度双跨连拱隧道爆破振动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度双跨连拱隧道爆破振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下穿公路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小净距隧道施工对围岩扰动及相互影响的研究
        1.2.2 小净距隧道合理净距的研究
        1.2.3 小净距隧道工法及加固措施的研究
        1.2.4 隧道爆破施工控制技术的研究
        1.2.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施工变形机理及岩体爆破理论
    2.1 隧道施工地表沉降规律
        2.1.1 横向地表沉降规律
        2.1.2 纵向地表沉降规律
    2.2 矿山法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机理
        2.2.1 固结沉降理论
        2.2.2 初始地层应力场重分布
    2.3 盾构隧道施工地层变形机理
        2.3.1 地层扰动时间效应
        2.3.2 地层扰动空间效应
    2.4 小净距隧道近接影响度分区与并行施工原理
        2.4.1 小净距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度划分
        2.4.2 小净距隧道并行施工原理
    2.5 岩体爆破机理及爆破荷载加载方法
        2.5.1 岩体爆破机理
        2.5.2 爆破振动波的分类
        2.5.3 爆破荷载加载形式
        2.5.4 爆破振动安全控制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济南地铁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模拟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背景
        3.1.2 工程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
        3.1.3 施工方案
    3.2 浅埋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开挖全过程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计算参数及材料模拟方法
        3.2.2 三维模型的建立
        3.2.3 隧道开挖全过程模拟步骤
        3.2.4 矿山法隧道三维爆破动力分析模型
    3.3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开挖全过程位移变形规律分析
        3.3.1 公路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3.3.2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竖向位移分析
        3.3.3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水平位移分析
    3.4 三孔小净距隧道爆破动力影响分析
        3.4.1 小净距隧道净距影响程度判别及爆破安全控制标准
        3.4.2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不同净距下爆破振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埋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加固措施研究
    4.1 三孔小净距隧道下穿公路变形控制研究
        4.1.1 隧道下穿既有公路变形控制
        4.1.2 矿山法隧道变形控制
        4.1.3 盾构隧道变形控制
    4.2 三孔小净距隧道加固方案研究
        4.2.1 加固方案
        4.2.2 不同加固措施模型建立
    4.3 不同加固措施下三孔小净距隧道变形对比与分析
        4.3.1 公路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4.3.2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竖向位移分析
        4.3.3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水平位移分析
        4.3.4 不同净距下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爆破振速分析
    4.4 浅埋三孔小净距隧道位移变形现场实测对比分析
        4.4.1 监测点布设与选取
        4.4.2 监测方法及监测控制值
        4.4.3 公路地表沉降分析
        4.4.4 隧道竖向位移分析
        4.4.5 隧道水平位移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隧道开挖力学响应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地震波形成过程
        1.2.2 爆破振速规律研究
        1.2.3 爆破振动安全评估研究
        1.2.4 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1.2.5 隧道开挖数值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爆破施工基本理论
    2.1 爆破破岩机理
        2.1.1 现代岩石破碎的两大基本理论
        2.1.2 爆破时介质中的应力状态
    2.2 爆破地震波传播规律
        2.2.1 爆破地震波的产生机理
        2.2.2 地震波的波型及其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花岗岩隧道单孔爆破响应特性
    3.1 ANSYS/LS-DYNA简介
    3.2 材料模型及参数确定
        3.2.1 岩体材料模型
        3.2.2 炸药的材料模型
        3.2.3 空气材料模型
        3.2.4 岩体破坏准则
    3.3 模型建立及其可靠性验证
        3.3.1 模型的建立
        3.3.2 岩石破裂效果
        3.3.3 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3.3.4 岩石整体振速分布特性
        3.3.5 岩石应力响应特性
        3.3.6 岩石质点振动速度响应分析
    3.4 不同风化岩石的爆破响应特性
        3.4.1 中微风化花岗岩
        3.4.2 中风化花岗岩
    3.5 不同风化岩石萨道夫斯基拟合系数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花岗岩隧道双孔爆破响应特性
    4.1 双孔模型的建立
    4.2 岩石破裂效果
    4.3 岩石振动时程特性
        4.3.1 岩石整体振速分布特性
        4.3.2 岩石质点振动速度特性
    4.4 岩石应力时程特性
    4.5 不同炮孔间距下炮孔爆破特性
        4.5.1 炮孔间距为20cm
        4.5.2 炮孔间距为30cm
        4.5.3 炮孔间距为40cm
        4.5.4 不同炮孔间距的爆破特性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光面爆破动态设计与多孔爆破响应特性
    5.1 工程概况
        5.1.1 线路概况
        5.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5.2 依据现场光面爆破动态设计
        5.2.1 光面爆破动态设计优点
        5.2.2 光面爆破设计
        5.2.3 光面爆破动态调整的各项指标分析
        5.2.4 光面爆破动态调整总结
    5.3 模型的建立以及分析
    5.4 多孔爆破引起的岩石振动分析
    5.5 多孔爆破速度云图分析
    5.6 多孔爆破引起的岩石应力分析
    5.7 隧道不同位置处的单元振动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横琴山隧道超挖静力影响与现场监测
    6.1 隧道超挖简介
    6.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3 计算结果分析
        6.3.1 位移分析
        6.3.2 主应力分析
    6.4 隧道现场监测
        6.4.1 监测仪器
        6.4.2 变形监测
        6.4.3 爆破振速监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3)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统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浅埋大断面大跨隧道的研究现状
        1.3.2 随机节理裂隙网络的发展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1.3.3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
        1.3.4 节理几何特征对地下硐室围岩压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1.3.5 软硬复合地层中城市地铁隧道的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上软下硬岩质地层节理裂隙网络模拟方法
    2.1 概述
    2.2 岩体结构面特点与测量方法及概率分布模型
        2.2.1 结构面的特性
        2.2.2 结构面现场统计原理与方法
        2.2.3 结构面的统计概率分布类型
        2.2.4 结构面参数统计分布特征
    2.3 复合地层中节理裂隙网络的模拟方法
        2.3.1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的基本假设
        2.3.2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的基本原理
    2.4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步骤与离散元软件UDEC的融合
        2.4.1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的基本步骤
        2.4.2 与离散元软件UDEC的融合
    2.5 实例效果演示
    2.6 本章小结
3 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隧洞的松动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述
    3.2 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与试验方案设计
        3.2.1 基本原理简介
        3.2.2 正交试验方法与正交试验设计
    3.3 数值模型的建立
        3.3.1 建模前的基本假设
        3.3.2 模型的建立
    3.4 基于Q法或者RMR法对隧道稳定性的判定
    3.5 隧道围岩破坏模式分析
        3.5.1 岩体地下工程中硐室深浅埋的划分标准
        3.5.2 岩体地下工程中硐室破坏模式
    3.6 隧道松动围岩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隧道埋深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2 风化层厚度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3 节理倾角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4 节理迹长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5 节理密度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围岩松动破坏范围统计分布特征与松动围岩压力计算
    4.1 概述
    4.2 浅埋隧道工程塌方案例的统计分析
    4.3 浅埋隧道传统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4.4 围岩松动破坏边界的预测与松动范围的统计分析
        4.4.1 隧道围岩松动破坏边界的预测
        4.4.2 隧道围岩松动破坏范围的统计分析
    4.5 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围岩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4.5.1 基于应力传递的随机网络岩体压力计算方法
        4.5.2 侧向围岩压力的解析解
    4.6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验证
    5.1 概述
    5.2 工程概况
        5.2.1 工程地质概况
        5.2.2 车站结构概况
    5.3 工程算例验证
    5.4 各种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上软下硬岩质地层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
    6.1 概述
    6.2 松动围岩竖向压力的统计特征分析
    6.3 开挖方式对松动围岩竖向压力的分布特征影响
        6.3.1 全断面开挖形式的松动围岩竖向压力分布特征
        6.3.2 分部开挖形式对松动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的影响
    6.4 参数分布条件下的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4.1 节理迹长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2 节理倾角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3 节理间距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4 内摩擦角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5 重度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6 静止侧压力系数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5 参数组合分布条件下的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5.1 岩体力学指标参数组合情况下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5.2 节理裂隙几何参数组合情况下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5.3 全因素组合情况下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近邻隧道爆破施工相互动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值计算模型
3 施工条件对爆破振动的影响
    3.1 围岩类型对隧道爆破振动的影响
    3.2 爆破方案对振动速度的影响
    3.3 隧道间距对隧道爆破振动的影响
    3.4 开挖跨度对隧道爆破振动的影响
4 隧道相对位置对爆破振动的影响
    4.1 两隧道水平近接相互影响规律
    4.2 交叉隧道动态施工对振动速度的影响
5 工程应用
6 结论

(5)厦门海沧隧道爆破震动监测及穿越风化深槽段减振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爆破振动原理的研究
        1.2.2 爆破振动强度预测研究
        1.2.3 爆破振动安全判据研究
        1.2.4 爆破振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1.2.5 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述
    2.2 隧道设计概况
    2.3 自然条件
    2.4 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2.4.1 地质构造
        2.4.2 地层岩性
        2.4.3 隧道工程地质
        2.4.4 不良地质
        2.4.5 特殊性岩土
第三章 爆破振动相关理论
    3.1 爆破机理与作用分区
    3.2 爆破振动控制
    3.3 爆破振动安全判断
    3.4 ANSYS/LS-DYNA数值计算流程
    3.5 ANSYS/LS-DYNA计算边界条件
第四章 爆破振动监测与地层参数回归分析
    4.1 爆破设计方案
    4.2 爆破振动监测
    4.3 地层参数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减振孔减振控制技术研究
    5.1 原设计最大振速计算
    5.2 计算模型说明
    5.3 计算模型参数
    5.4 计算工况及控制点
    5.5 计算结果分析
        5.5.1 工况1:原设计方案
        5.5.2 工况2:增加单排减振孔方案
        5.5.3 工况3:增加双排减振孔方案
        5.5.4 工况4:增加三排减振孔方案
    5.6 对比分析
        5.6.1 爆破振速变化规律分析
        5.6.2 二衬受力变化规律分析
        5.6.3 二衬变形变化规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差爆破减振控制技术研究
    6.1 工况5:75ms
    6.2 工况6:100ms
    6.3 工况7:125ms
    6.4 工况8:150ms
    6.5 对比分析
        6.5.1 爆破振速变化规律分析
        6.5.2 二衬受力变化规律分析
        6.5.3 二衬变形变化规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意义
        1.1.2 依托工程概况
        1.1.3 基本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连拱隧道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
        1.2.2 隧道爆破振动控制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无中墙单洞法的合理工序与工艺
    2.1 合理工序分析
        2.1.1 方案设定
        2.1.2 结果分析
        2.1.3 工序比选
    2.2 施工工艺优化
        2.2.1 拱间夹岩加固技术分析
        2.2.2 临时支撑工艺优化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中墙单洞法的结构设计方法
    3.1 采用无中墙单洞法施工的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1 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超浅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2 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浅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3 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深埋连拱隧道荷载计算方法
        3.1.4 二次衬砌荷载承担比例的确定
    3.2 无中墙单洞法的荷载算例分析
        3.2.1 基于规范方法的荷载计算结果
        3.2.2 基于单洞法开挖的荷载计算结果
        3.2.3 关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中墙单洞法爆破施工振动控制技术
    4.1 后行洞爆破开挖方案及振动控制指标
    4.2 后行洞爆破施工对既有构筑物的影响分析
        4.2.1 爆破计算模型与参数
        4.2.2 爆破振动响应分析
    4.3 近距离爆破振动控制技术
        4.3.1 单响最大装药量优化
        4.3.2 预留核心土范围优化
        4.3.3 二衬隔震层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中墙单洞法的地质与地形适用性
    5.1 工法的地质适用性分析
        5.1.1 双洞围岩条件逐级软化影响分析
        5.1.2 左右洞围岩条件软硬不均影响分析
    5.2 工法的地形适用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7)临近既有建(构)筑物隧道钻爆施工关键问题研究 ——以金温铁路JWSG-V标段隧道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临近隧道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临近隧道爆破施工影响研究现状
        1.2.3 临近隧道爆破施工影响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依托工程概况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隧道爆破施工影响数值模拟分析的实现
    2.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步骤
    2.2 岩土的本构关系
    2.3 隧道施工开挖的有限元实现
        2.3.1 Midas/GTS软件简介
        2.3.2 隧道开挖模拟的基本原理
        2.3.3 支护结构的力学模拟
        2.3.4 隧道爆破设计及爆破振动影响的数值模拟
    2.4 本章小结
3 西岙二号隧道上跨三线高铁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3.1 西岙二号隧道工程概况
    3.2 上跨甬台温段隧道施工方案
    3.3 隧道爆破设计方案
        3.3.1 设计参数与减震设计
        3.3.2 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3.3.3 单段最大装药量
        3.3.4 爆破参数
    3.4 上跨甬台温段隧道施工稳定性分析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隧道变形预测与分析
        3.4.3 围岩与衬砌受力分析
        3.4.4 围岩塑性区分析
        3.4.5 隧道爆破数值分析
    3.5 上跨甬台温段隧道施工建议及实施效果
    3.6 本章小结
4 下岙一号大断面小净距隧道段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4.1 下岙一号隧道概况
    4.2 特大断面隧道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4.2.1 特大断面隧道设计参数
        4.2.2 四步法施工建模与数值模拟
        4.2.3 二次扩挖法建模与数值模拟
        4.2.4 两种方案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4.2.5 基于数值分析的大断面施工建议
    4.3 复杂地质小间距隧道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4.3.1 小间距隧道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4.3.2 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4.3.3 基于数值分析的小净距隧道施工建议
    4.4 本章小结
5 下岙隧道上跨西排洪隧洞综合施工技术研究
    5.1 下岙隧道上跨西排隧洞概况
    5.2 下岙隧道上跨西排洪隧洞施工方案
        5.2.1 数值分析模型及参数
        5.2.2 隧道变形预测与分析
        5.2.3 围岩与衬砌受力分析
    5.3 总结及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狮子岭隧道下穿龙峰山庄别墅密集区爆破减震综合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立体交叉式隧道爆破减震技术的研究
        1.2.2 爆破振动数值模拟的研究
        1.2.3 隧道爆破减震模型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浅埋大断面隧道下穿别墅群施工爆破减震数值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质情况
        2.1.3 设计情况
    2.2 工程难点
    2.3 爆破相关理论
        2.3.1 爆破机理与作用分区
        2.3.2 爆破震动控制
        2.3.3 爆破震动安全判断
    2.4 隧道爆破减震相关方法与措施
        2.4.1 光面爆破技术
        2.4.2 预裂爆破技术
        2.4.3 水压爆破减震技术
        2.4.4 静态炸药爆破
        2.4.5 微差爆破技术
    2.5 爆破减震模型及数值模拟分析
        2.5.1 台阶左右交替爆破减震模型
        2.5.2 环形和水平分层分段爆破减震模型
        2.5.3 模拟软件与计算模型
        2.5.4 计算模型
        2.5.5 参数取值
        2.5.6 减震模型数值模拟
    2.6 本章小结
3 地层参数的现场试验与回归分析
    3.1 隧道爆破中相关地层参数获取方法
    3.2 现场地层参数试验回归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浅埋隧道下穿别墅群爆破减震模型应用与监测
    4.1 狮子岭隧道爆破减震与施工方案
        4.1.1 主要减震爆破技术
        4.1.2 爆破参数设计
    4.2 现场施工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4.2.1 监测项目
        4.2.2 测点布设
    4.3 数据采集设备与方法
        4.3.1 地表监测
        4.3.2 建筑物沉降监测
        4.3.3 爆破震速监测
        4.3.4 爆破噪声监测点布设
    4.4 现场采集与数据分析
        4.4.1 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
        4.4.2 房屋沉降监测与分析
        4.4.3 爆破振速监测与分析
        4.4.4 噪声数据监测与分析
    4.5 现场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西岙二号隧道下穿梅仙寺庙宇与公墓群基础加固与控爆综合施工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下穿既有建筑群基础加固技术研究现状
        1.2.2 下穿既有建筑群减震隔震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基于立体交叉式爆破震动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隧道超浅埋段下穿梅仙寺与公墓群基础加固方案
    2.1 工程背景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质情况
        2.1.3 设计情况
    2.2 工程难点
    2.3 隧道爆破施工的影响范围与既有建(构)筑物的加固范围
        2.3.1 隧道爆破施工影响范围的确定
        2.3.2 既有建筑物的鉴定、拆除和外迁过渡
    2.4 既有建筑物基础加固方案
        2.4.1 房屋基础内部深入加固方案
        2.4.2 地表加固方案
    2.5 本章小结
3 下穿梅仙寺与公墓群爆破减震设计及数值分析
    3.1 爆破相关理论
        3.1.1 爆破机理与作用分区
        3.1.2 爆破震动控制
        3.1.3 爆破震动安全判断
    3.2 隧道爆破减震相关方法与措施
        3.2.1 光面爆破技术
        3.2.2 预裂爆破技术
        3.2.3 水压爆破减震技术
        3.2.4 静态炸药爆破
        3.2.5 微差爆破技术
    3.3 西岙二号隧道爆破减震设计
        3.3.1 主要减震技术
        3.3.2 爆破振动控制标准
        3.3.3 隧道爆破减震施工方案
        3.3.4 隧道爆破设计中地层参数的现场试验与回归分析
    3.4 下穿梅仙寺与公墓群爆破减震模型数值分析
        3.4.1 数值模拟软件与计算模型
        3.4.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隧道浅埋段下穿既有建筑物群爆破减震现场测试分析
    4.1 现场施工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4.1.1 监测项目
        4.1.2 监测点的布设
    4.2 数据采集设备与方法
        4.2.1 地表监测
        4.2.2 建筑物沉降监测
        4.2.3 爆破震速监测
        4.2.4 爆破噪声监测点布设
    4.3 现场采集与数据分析
        4.3.1 数据采集
        4.3.2 数据回归分析与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必要性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隧道研究现状
        1.2.2 小净距隧道研究现状
        1.2.3 双连拱隧道研究现状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2 黄土地层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适应性研究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及黄土特性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工程难点
        2.2.3 黄土工程特性研究
    2.3 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及优缺点
        2.3.1 双连拱隧道的基本特征
        2.3.2 双连拱隧道存在的不足
    2.4 小净距隧道施工技术及优缺点
        2.4.1 小净距隧道的基本特征
        2.4.2 小净距隧道的优缺点
    2.5 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比选
        2.5.1 双连拱隧道与小净距隧道的比选分析
        2.5.2 黄土地层隧道结构形式的适宜性分析
    2.6 双连拱与小净距隧道数值模拟对比
        2.6.1 双连拱双侧壁导坑法
        2.6.2 双连拱CD法
        2.6.3 小净距右洞CD法
        2.6.4 小净距右洞台阶
        2.6.5 双连拱与小净距对比
    2.7 结论
3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的合理间距及双洞施工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模型的建立
        3.2.1 工程地质概况
        3.2.2 材料本构模型
        3.2.3 围岩计算参数的选取
        3.2.4 浅埋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模型的建立
        3.2.5 施工步骤
    3.3 不同净距下围岩稳定性研究
        3.3.1 围岩的应力分析
        3.3.2 中岩墙的变形分析
        3.3.3 中岩墙的塑性区分析
        3.3.4 地表沉降分析
        3.3.5 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3.3.6 隧道的合理和最小安全间距
    3.4 隧道双洞施工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3.4.1 试验段及测点设置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6 小结
4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支护体系研究
    4.1 引言
    4.2 格栅和型钢钢架现场监测试验及数据
        4.2.1 现场监测方案
        4.2.2 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置
        4.2.3 现场监测仪器及试验现场
        4.2.4 现场监测数据
    4.3 格栅钢架与型钢钢架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3.1 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3.2 钢拱架应力对比分析
        4.3.3 土压力对比分析
        4.3.4 喷混凝土早期强度试验
    4.4 锚杆试验方案及监测数据
        4.4.1 锚杆试验内容
        4.4.2 监测断面及测点布置
        4.4.3 试验测试系统及仪器
        4.4.4 试验监测数据
    4.5 有无锚杆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5.1 拱顶沉降的对比分析
        4.5.2 水平相对收敛
        4.5.3 格栅钢架应力对比分析
        4.5.4 土压力对比分析
    4.6 小结
5 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施工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隧道不同施工方法试验研究
        5.2.1 不同施工方法开挖步序
        5.2.2 不同施工方法拱顶沉降分析
        5.2.3 不同施工方法格栅钢架应力分析
        5.2.4 不同施工方法土压力分析
        5.2.5 施工方法确定
    5.3 隧道CD法开挖土体变形研究
        5.3.1 试验概况
        5.3.2 地表沉降
        5.3.3 土体多点水平位移
    5.4 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度双跨连拱隧道爆破振动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三孔小净距并行隧道下穿公路变形控制研究[D]. 史俊杰. 济南大学, 2020(05)
  • [2]隧道开挖力学响应特性研究[D]. 曾贤臣.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3]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统计特征研究[D]. 陈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4]近邻隧道爆破施工相互动力影响研究[J]. 于建新,刘焕春,魏海霞,陈晨. 现代隧道技术, 2019(06)
  • [5]厦门海沧隧道爆破震动监测及穿越风化深槽段减振控制技术研究[D]. 张明海.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4)
  • [6]基于无中墙单洞法的连拱隧道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D]. 杨学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临近既有建(构)筑物隧道钻爆施工关键问题研究 ——以金温铁路JWSG-V标段隧道群为例[D]. 杨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8]狮子岭隧道下穿龙峰山庄别墅密集区爆破减震综合技术试验研究[D]. 王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9]西岙二号隧道下穿梅仙寺庙宇与公墓群基础加固与控爆综合施工技术试验研究[D]. 王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10]大跨小净距黄土隧道新型支护形式及开挖方法研究[D]. 何历超.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高速公路浅埋大跨双跨双拱隧道爆破振动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