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

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

一、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论文文献综述)

岳文勤,高苏,董宇超,何妙侠,陈莉[1](2021)在《滤泡性淋巴瘤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文中认为1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因"口腔溃疡伴盗汗、体重减轻近1个月、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1周"于2019年8月1日入住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血液科。患者于2019年6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黏膜溃疡,伴盗汗、体重减轻,无发热、皮疹、关节痛、胸闷、吞咽困难等不适。2019年6月21日于外院就诊,予地塞米松片口服、碳酸氢钠溶液和康复新液漱口、开喉剑喷雾剂外用,口腔溃疡无好转。2019年7月22日行PET-CT检查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

谭佳丽,周代洪[2](2019)在《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肺癌患者的护理》文中提出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又称副肿瘤性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Paraneoplastic autoimmune multiorgan syndrome,PAMS)[1],是一种伴发肿瘤的自身免疫大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黏膜糜烂(特别是口腔黏膜的糜烂)和多行性皮肤损害,发病率不详,为天疱疮的罕见类型,文献报道截至2010年共450例[2],死亡率高达75%~90%[3]。近3/4的副肿

李鑫楠,张艳媚[3](2019)在《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对我院1例患有副肿瘤性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男性患者进行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组药液外湿敷+红蓝光照射结合治疗,治疗后实施针对性创面、饮食、心理护理,并对其病情进行观察,包括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心理状态,有效预防了对患者治疗护理后的疾病复发,进而总结出副肿瘤性天疱疮治疗护理的注意事项。通过对此患者的诊治,对这种慢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黏膜疾病的发病特征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明晰继发感染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

徐雪,陈智勇,王帆,王丹丹,梁军,赵成,冯学兵,张华勇,孙凌云[4](2018)在《副肿瘤天疱疮合并Castleman病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副肿瘤天疱疮合并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诊治的1例副肿瘤天疱疮合并Castleman病患者的诊治经过,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的121例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有口腔生殖器溃疡及皮疹,CT检查示腹腔肿块,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后使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而导致呼吸衰竭死亡。连同文献报道共122例患者,男67例,女55例,平均年龄(30.5±14.2)岁,平均病程(6.4±5.7)个月。临床表现以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四肢和(或)躯干皮疹为主。36例患者完善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阳性21例(58.3%),可提取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阳性4例(11.1%)。单中心型Castleman病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病灶,术中及术后给予丙种球蛋白,术后再辅以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共62例,其中术后(4.9±2.6)周出现较常见。结论:副肿瘤天疱疮合并Castleman病易误诊为白塞病,及时发现肿瘤并早期切除联合免疫抑制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该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魏谐瑶[5](2018)在《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观察与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以严重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伴潜在肿瘤为特征[1]。Anhalt等[2]于1990年首次报道了天疱疮合并肿瘤,并认为该病有其本身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副肿瘤性天疱疮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天疱疮,与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Castleman病等有明确相关性[3]。

朱慧,俞群[6](2017)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护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又称副肿瘤自身免疫性多器官综合征(Paraneoplastic autoimmune multiorgan syndrome,PAMS)[1],是1990年由Anhalt[2]命名的一种上皮细胞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发病率不详,为天疱疮的罕见类型,文献报道截止2010年共450例[3]。儿童少见,成人较多(以45

宋青蔓[7](2017)在《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及国内外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副肿瘤性天疱疮(Paraneoplastic Pemphigus,PNP)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累及皮肤和粘膜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常伴发恶性或良性肿瘤,多数肿瘤起源于淋巴系统,可累及多个内脏。1990国外首先报告本病,认为PNP是一种独立性疾病。80%的PNP患者伴发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及Castleman病等。国内由朱学骏教授于1999年首次报告本病,并做了系列研究。至今国内报道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有200余例,以伴发Castleman病为主,而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比较罕见。本病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发病率较低,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方案,多以化疗为主,部分病例可采用手术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预后较差。本文旨在探讨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和免疫学检查特征及诊治过程,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诊治水平,降低误诊率。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诊治的1例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等数据库,输入“副肿瘤性天疱疮”、“非霍奇金淋巴瘤”等关键词,对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归纳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2.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双侧P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例资料:(1)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6岁,农民;(2)临床表现:眼结膜充血,口腔及会阴黏膜糜烂,自觉疼痛,躯干及四肢大面积红斑,中度发热,体温最高达38.5℃;(3)影像学检查:CT示腹膜后软组织占位,考虑淋巴结,建议穿刺活检;肠系膜区、双侧髂血管周围多发肿大淋巴结;盆腔积液;左肺下叶慢性炎症。(4)皮肤病理:(躯干)表皮角化过度,表皮内水疱样结构形成,基底细胞液化变性,近基底层可见胶样小体,真皮浅层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并见色素失禁。病变呈界面皮炎,考虑多形红斑。(5)直接免疫荧光:IgG和C3在棘细胞间网状沉积。(6)腹膜后淋巴结穿刺活检及基因重排提示:非霍奇金淋巴瘤(低级别滤泡型淋巴瘤,弥漫型)。(7)明确诊断为伴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8)治疗:明确诊断后转入肿瘤科给予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泼尼松片)方案化疗,耐受性可。2.系统性文献分析结果:从1990年至2016年共检索出国内外相关文献700余篇,其中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仅有37例,现对37例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如下。2.1一般情况: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在2177岁,其中4049岁和6079岁是发病的两个高峰期,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4.9±16.3)岁,其中男13例,女24例,男:女≈1:1.8。2.2发病率:国内外发病率差异较大,37例患者主要分布在亚洲(62%)和欧洲(24%)等国家,尤其是日本(11例)、北京(3例)、中国香港(2例)、山东(2例)、湖南(1例)、湖北(1例)、台湾(1例)等地区。2.3临床表现:37例患者中,36例(97%)出现口腔黏膜损害,32例(87%)出现多形性皮疹,19例(51%)出现唇部糜烂、结痂,18例(49%)出现眼结膜炎,掌跖红斑、角化10例(27%),生殖器黏膜糜烂8例(22%)。2.4 37例患者中,合并肺部损害者14例,其中为确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者5例,5例均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100%;合并感染者5例,死亡5例,死亡率100%。2.5 37例患者中15例被明确误诊,主要被误诊为多形红斑3例(20%)、Steven-Jhon综合征3例(20%),增殖性天疱疮2例(13%),其余分别被误诊为寻常性天疱疮、扁平苔藓、白塞病、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扁平苔藓样类天疱疮、水疱性湿疹、巨细胞病毒感染等。2.6治疗上以化疗为主,可联合利妥昔单抗、血浆置换、静滴免疫球蛋白等综合治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患者组与单纯化疗患者组比较,前者的自然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后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6)。结论1.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高于男性。2.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在我国比较少见,皮损多样化,易误诊。持续、严重、广泛的黏膜损害是诊断PNP的重要线索。3.合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者死亡率极高。4.利妥昔单抗治疗伴本病疗效明显,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张文文[8](2017)在《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副肿瘤性天疱疮是一种和肿瘤相关的自身免疫性大疱病,临床表现呈多样性,很容易被误诊。本文旨在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表现、伴发的肿瘤、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2001年~2017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皮肤科收治了 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中资料较完整的3例患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荧光表现、诊疗经过、伴发的肿瘤、预后及随访。通过检索CNKI、万方、PUBMED等数据库复习相关文献,重点对国内1993年至2016年相关的69篇文献中,记录较完整的10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收治的3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如下:1.一般资料: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男/女为1:2;年龄24~54岁,平均37.3岁;病程40天~180天,平均80天。2.临床表现:3例患者均有口腔、外阴及双眼结膜的受累。特征性的表现为口腔黏膜多发的疼痛性糜烂、溃疡。1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3例患者均取受累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以下共同特点:(1)表皮内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散在或群集分布;(2)基底细胞液化变性;(3)可见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在真皮浅层呈带状浸润。4.免疫荧光检查:2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均有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其中1例患者基底膜带有C3沉积。1例患者至外院取血清(以大鼠膀胱上皮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显示IgG在棘细胞间沉积,滴度1:40。5.伴发的肿瘤:3例患者中2例伴发Castleman瘤;1例性质不明。2例位于纵膈,1例位于盆腔。2例患者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1例透明血管型,1例浆细胞型。6.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3例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发现肿瘤的存在;实验室检查均有白蛋白降低、白球比例倒置,但肿瘤系列均为阴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风湿系列及体液免疫系列等异常。7.治疗:3例患者中2例手术切除肿物。1例患者因手术位置特殊无法手术,于当地医院行化疗及放疗。2例患者术后均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8.预后及随访:无法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1月后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术后1年,一直口服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全身无新发水疱,口腔黏膜仍有少许糜烂、溃疡;1例患者失访。国内文献中105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105例患者中,男48例,女57例,男/女为1:1.19;年龄最小11岁,最大82岁,平均36.3岁;病程15天~3年,平均170天。2.临床表现:10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口腔、外阴或双眼结膜的受累;29例患者出现发热;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脱发;17例患者出现指(趾)甲受累;28例患者出现体重下降。3.组织病理学检查:90例患者均取受累的皮肤或粘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以下共同特点:(1)表皮内可见坏死红染的角质形成细胞;(2)棘层松解;(3)基底细胞液化变性;(4)真皮浅层或血管周围可见单一核细胞的浸润。4.免疫荧光检查:68例患者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有以下2个特点:(1)IgG和(或)C3在表皮细胞间呈网状沉积;(2)IgG和(或)C3在基底膜带呈线状沉积。64例患者取血清(以大鼠膀胱上皮、猴食管上皮或人表皮为底物)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表皮棘细胞间和(或)基底膜带IgG和(或)C3沉积,滴度为 1:20~1:2560。5.伴发的肿瘤:105例患者中最常伴发的肿瘤为Castleman瘤61例,其次为淋巴瘤9例、胸腺瘤8例、白血病7例、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4例、性质待定10例、其它10例。其中有2例患者伴发两种以上的肿瘤。30例Castleman瘤的患者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透明血管型27例,浆细胞型2例,混合型1例。54例肿瘤位于腹膜后,23例位于纵膈,5例位于盆腔。6.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胸腹盆CT、腹部超声、妇科超声及泌尿系超声。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肝功、电解质系列、血糖、血脂、风湿系列、体液免疫系列、T细胞亚群及肿瘤系列等的异常。7.治疗:主要包括原发肿瘤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手术、放疗和化疗是原发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其次为免疫抑制剂、人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多数患者采用联合治疗。8.预后及随访:105例患者中56例存活,35例患者死亡,14例患者失访。32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多数伴发良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原发肿瘤后,皮疹可基本或完全消退,而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可在术前或术后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呼吸衰竭,其次为感染诱发的多脏器衰竭。结论1.副肿瘤性天疱疮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多见。女性发病略高于男性。2.临床表现呈多样性,特征性的表现为疼痛性黏膜糜烂和多形性皮肤损害。口腔黏膜和眼结膜是最常受累的部位,部分患者以口腔粘膜损害为唯一症状。3.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表皮内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棘层松解、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呈带状浸润为特征。免疫荧光检查棘细胞间和(或)基底膜带有IgG和(或)C3的沉积。4.最常伴发的肿瘤为淋巴组织增生性肿瘤,国内以Castelman瘤多见。5.治疗:以联合治疗为主,包括原发肿瘤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6.预后:该病预后较差,伴发恶性肿瘤的患者死亡率极高,而伴发良性肿瘤的患者完整切除肿瘤后预后较好。7.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疼痛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继发的呼吸衰竭。8.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刘景业,尹莉,尹志强,鲁严,骆丹[9](2015)在《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总结54例初次住院天疱疮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初次住院治疗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病理检查、治疗方案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54例住院患者以寻常型天疱疮及红斑型天疱疮为主,临床可见皮肤水疱和(或)黏膜水疱性损害,组织病理检查为表皮内水疱,收治的54例患者中53例均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大多联合免疫抑制剂(主要为甲氨蝶呤或环磷酰胺),49例经治疗后痊愈或显效,总有效率90.74%,寻常型天疱疮和红斑型天疱疮在最大糖皮质激素使用量、最大激素量维持时间及住院天数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副肿瘤性天疱疮的预后较差,低白蛋白血症和感染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天疱疮的首选,视病情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可增加疗效,积极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和防治感染有利于病情缓解。

张燕,潘萌[10](2014)在《副肿瘤性天疱疮11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上海瑞金医院皮肤科病房收治的1 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 1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中,10例有口唇、口腔黏膜的糜烂或溃疡。11例患者在出现皮损后经CT检查均发现内脏单发肿瘤,其中8例为Castleman病。6例患者出现阻塞性细支气管炎。所有患者术前曾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5例患者肿瘤切除后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沙利度胺联合治疗27个月皮肤及黏膜损害治愈,肺部症状缓解。结论口腔黏膜糜烂或溃疡为副肿瘤性天疱疮最常见首发临床表现;Castleman病是最常见的伴发肿瘤;早期诊断和

二、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滤泡性淋巴瘤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 论

(2)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肺癌患者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感染防护
    2.2 心理护理
    2.3 全身皮肤黏膜的护理
        2.3.1 口腔黏膜的护理
        2.3.2 眼部黏膜的护理
        2.3.3 皮肤皮损部位的护理
    2.4 病情观察
    2.5 血管通道的选择和护理
3 讨论

(3)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治疗及护理方法
        1.1.1 治疗方法
        1.1.2 护理方法
        1.1.2. 1 创面护理
        1.1.2. 2 饮食护理
        1.1.2. 3 心理护理
        1.1.2. 4 病情观察
    1.2 结果
2 讨论

(4)副肿瘤天疱疮合并Castleman病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临床资料
    2.3 辅助检查
    2.4治疗及预后
3 讨论

(5)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2.2 饮食护理
    2.3 预防感染
    2.4 皮肤黏膜的护理
        2.4.1 口腔护理
        2.4.2 皮肤的护理
    2.5 用药护理
    2.6 心理护理
    2.7 出院指导
3 小结

(6)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护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副肿瘤性天疱疮简介
    1.1 疾病简介
        1.1.1 疾病特点
        1.1.2 临床表现
        1.1.3 皮肤组织病理学
    1.2 发病机理
2 临床治疗与护理
    2.1 治疗
        2.1.1 肿瘤的治疗
        2.1.2 自身免疫反应的治疗
        2.1.3 预后
    2.2 护理
        2.2.1 生活护理
        2.2.1. 1 病房准备
        2.2.1. 2 预防交叉感染
        2.2.1. 3 床位护理
        2.2.2 用药护理
        2.2.3 皮肤护理
        2.2.4 指趾甲护理
        2.2.5 口腔护理
        2.2.6 眼部护理
        2.2.7 呼吸道护理
        2.2.8 饮食及营养支持
        2.2.9 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
        2.2.1 0 出院指导
3 小结

(7)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及国内外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副肿瘤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致谢

(8)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病例报道
文献复习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临床表现
    2.3 合并症
    2.4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及病理检查
    2.5 预后
    2.6 寻常型与红斑型天疱疮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2.7 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对天疱疮治疗的影响
    2.8 其他影响因素
    2.9 并发症及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滤泡性淋巴瘤合并副肿瘤性天疱疮和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报告[J]. 岳文勤,高苏,董宇超,何妙侠,陈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21(10)
  • [2]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伴肺癌患者的护理[J]. 谭佳丽,周代洪.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9(06)
  • [3]1例副肿瘤性天疱疮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体会[J]. 李鑫楠,张艳媚. 中国当代医药, 2019(09)
  • [4]副肿瘤天疱疮合并Castleman病分析并文献复习[J]. 徐雪,陈智勇,王帆,王丹丹,梁军,赵成,冯学兵,张华勇,孙凌云.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6)
  • [5]副肿瘤性天疱疮1例观察与护理[J]. 魏谐瑶. 上海护理, 2018(03)
  • [6]副肿瘤性天疱疮的护理研究进展[J]. 朱慧,俞群. 护士进修杂志, 2017(21)
  • [7]伴NHL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及国内外文献分析[D]. 宋青蔓. 郑州大学, 2017(02)
  • [8]副肿瘤性天疱疮3例并文献复习[D]. 张文文. 山东大学, 2017(09)
  • [9]54例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分析[J]. 刘景业,尹莉,尹志强,鲁严,骆丹.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6)
  • [10]副肿瘤性天疱疮11例分析[J]. 张燕,潘萌.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10)

标签:;  ;  ;  ;  ;  

副肿瘤性天疱疮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