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

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

一、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华,闻庆平,卞晓明,郑文君[1](2022)在《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患者血液管理指用循证医学证据并联合多学科, 结合现有针对血液保护的相关手段, 最大限度减少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输血率, 既能减少输血相关不良反应, 又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转归。伴随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 对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措施提出更高要求, 现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的患者血液管理措施进行总结, 介绍了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取得的研究进展。

段美琴[2](2021)在《住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国内外的文献对输血不良反应的报道均局限于某一地区或者某一家医院,各个研究结果之间无法统一,通过系统评价目前讨论较多的住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并制定相应防治措施。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Ovid、Web of Science、CNKI、Wan Fang Data、VIP、CBM等数据库,搜集住院患者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2015年01月至2021年02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根据相同的纳入、排除标准提取数据并进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纳入35个研究,共包括9694788例研究对象,涉及危险因素13个。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一般因素:女性[OR=1.25,95%CI(1.06,1.47),P=0.007],年龄≤18岁[OR=3.40,95%CI(1.89,6.11),P<0.0001]的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高;(2)既往史因素:有原发性血液病[OR=0.12,95%CI(0.06,0.17),P<0.001]、有输血史[OR=5.05,95%CI(3.84,6.65),P<0.00001]、有过敏史[OR=5.65,95%CI(2.44,13.09),P<0.001]的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高;(3)血制品类型相关因素:输注红细胞类血制品[OR=0.71,95%CI(0.52,0.96),P=0.03]、输注血小板[OR=2.19,95%CI(1.44,3.32),P=0.0002]的住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更高;(4)其他因素: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30min[OR=2.52,95%CI(1.54,4.19),P=0.0004]、输血次数≥3次[OR=6.85,95%CI(4.96,9.47),P<0.00001]的住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率均更高。结论:住院输血患者为女性、年龄≤18岁、既往原发性血液病、既往输血史、既往过敏史、输注红细胞类血制品、输注血小板、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30min、输血次数≥3次均是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由于纳入研究限制,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量、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予以证实。

汤博[3](2021)在《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我国于2014年颁布《围手术期输血指南》,提倡采用限制性输血策略,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本研究旨在比较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变化。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基于人群横断面数据形成的纵向观察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的手术患者。主要观察指标是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通过构建包含混合效应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年份、地区间的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并对五类术中失血风险较高的代表性手术(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开胸二尖瓣置换手术、开胸肺叶切除术、开腹胃切除术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以控制手术方面的混杂因素。结果在我国三级医院的36092159名手术患者中,702067名患者(1.95%,95%CI:1.94%~1.95%)在围手术期接受了异体红细胞输注。在2013年至2018年间,粗输注率由 2.24%(95%CI:2.22%~2.25%)下降至 1.84%(95%CI:1.81%~1.87%);校正人群的性别及年龄差异后,仍可观察到类似的下降趋势。针对五类行代表性手术的单病种患者分析后发现,各手术类型患者的粗输注率也均有下降。颅内动脉瘤切除术或颅内畸形血管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9.48%(95%CI:8.18%~10.96%)下降至7.54%(95%CI:5.48%~10.28%);开胸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21.78%(95%CI:21.11%~22.48%)下降至 18.93%(95%CI:16.87%~21.19%);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6.89%(95%CI:6.52%~7.29%)下降至4.37%(95%CI:3.49%~5.46%);开腹胃切除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7.19%(95%CI:6.90%~7.48%)下降至7.09%(95%CI:6.60%~7.61%);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患者的粗输注率由 17.34%(95%CI:16.85%~17.85%)下降至 7.03%(95%CI:6.14%~8.02%)。在各类手术中用混合效应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患者性别、年龄及地区因素后,异体红细胞输注率仍呈下降趋势,但有小范围波动。以2016或2017年的输注率最低,2018年的稍有回升。我们还发现不同地区间的粗输注率差异悬殊,以西北地区的相对较高,而华东地区的则相对较低,可相差3~10倍。校正患者年龄、性别及年份因素后,仍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差异。结论2013年至2018年,我国三级医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呈下降趋势,但存在显着的地区间差异。目的血浆的输注指征及具体输注方案尚有争议,却在围手术期经常使用。尚不确定我国目前的血浆输注实践与手术患者不良结局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输注血浆后的在院期间死亡情况,为围手术期血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医院质量监测系统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我国三级医院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通过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之间的关联。并按照手术类型(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骨科手术)及红细胞输注量进行亚组分析,以减少混杂因素的影响。次要结局包括手术切口感染、院内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住院时长。结果在69319名输注红细胞但不超过10单位的手术患者中,34827名患者(50.24%)在围手术期接受了血浆输注,808名患者(1.17%)在院期间死亡。我们发现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率增高有关(每输注100ml血浆Odds ratio[OR],1.05;95%CI,1.04-1.06)。且在心脏外科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胸或腹部手术患者中,以及围手术期输注>0且≤2单位、>2且≤4单位、>4且≤6单位、>6且≤8单位和>8且≤10单位红细胞的患者中均发现类似的联系。相较于红细胞输注量较高组(>8且≤10单位),输注量较低组(>0且≤2单位)的患者每输注100ml血浆增加的在院期间死亡风险更大。另外,围手术期输注血浆与手术切口感染(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2-1.04)、院内感染(每输注 100 ml 血浆 OR,1.03;95%CI,1.02-1.04)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每输注100 ml血浆OR,1.03;95%CI,1.00-1.05)的发生危险增高有关,且住院时间更长(每输注100 ml血浆hazard ratio[HR],1.05;95%CI,1.04-1.07)。结论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但输注量不超过10单位的患者中,输注血浆与在院期间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危险增加有关。

潘惜雨[4](2021)在《血液制品对于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评估》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cute Fatty Liver of Pregnancy,AFLP)是一种罕见却致命的产科急症,可同时并发多种不良围产期结局。针对这一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及时终止妊娠并提供多学科支持治疗在AFLP患者预后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输注血液制品是多学科支持治疗中不容忽视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的使用可谓极为广泛。但迄今为止,血液制品对于改善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尚未得到临床数据证实,且输血带来的副作用繁多、血栓风险激增、费用高昂等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与此同时,由于该疾病具有罕见低发、诊断困难、进展迅速等特点,并受限于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患者常缺乏系统完善的产前筛查方法及产后随访系统。这不仅造成了患者在妊娠期间具有极高的不良结局发生风险,也对胎儿的预后产生了极大影响。可以说,这类患者及其胎儿在整个围产期的临床诊治为产科、新生儿科以及重症医学科等相关科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正是基于这种临床现状,本研究旨在探讨输注血液制品对于不良围产期结局改善的有效性,并进一步筛选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以期为AFLP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改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涉及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了2007.01.01-2019.12.31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为AFLP的146例患者及其胎儿。研究之初,通过病例采集系统收集患者及胎儿的基本特征、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在血液制品有效性分析方面,首先根据患者是否在产前接受血液制品输注,将其分为产前输血组与产前未输血组。采用卡方检验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的方法,初步分析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进一步,使用卡方检验详细分析血液制品对改善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改善的有效性。在高危因素分析方面,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逻辑回归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筛选母亲及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高危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初步评价母儿高危因素的区分度。同时,采用支持向量机、k近邻、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这5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母儿高危因素分别进行内部验证,进一步说明其预测能力。结果:1.本研究中,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发生率较高。共有41例(28.1%,41/146)患者发生了≥1种的不良围产期结局,其中,26例(17.8%,26/146)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6例(17.8%,26/146)患者出现产后出血,8例(5.5%,8/146)患者死亡。本研究共纳入124例单胎,19例双胎,2例三胎及1例四胎,共172名胎儿。其中91例(52.9%,91/172)胎儿发生了≥1种的不良围产期结局,包括:70例(40.7%,70/172)胎儿为低出生体重儿,40例(19.3%,40/172)胎儿发生宫内窘迫,25例(14.5%,25/172)胎儿合并低Apgar评分,3例(1.7%,3/172)胎儿出现生长发育受限,8例(4.7%,8/172)胎儿宫内死亡及9例(5.2%,9/172)新生儿死亡;2.本研究中有大量患者在产前和/或产时接受了血液制品输注。包括:26(17.8%,26/146)患者在产前接受了血液制品输注,91例(62.3%,91/146)患者在产时接受了血液制品输注;3.产前接受血液制品输注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症状体征。与产前未输血组的120例患者相比,产前输血组的26例患者分娩孕周较短(P=0.039)且症状体征,如:黄疸(P=0.025)、眩晕(P=0.013)更为严重;同时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异常,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P=0.041)及纤维蛋白原降低(P=0.011)更为明显;4.输注血液制品不能明显改善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血液制品在改善母亲不良围产期结局中的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38),同时血液制品的使用甚至可能升高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发生风险(P<0.001);5.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了 7个患者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阴道流血流液(P=0.005),产前输注血浆≤100ml(P=0.044),肌酐≥130.5μmol/L(P=0.026),纤维蛋白原≤1.165g/L(P=0.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25s(P=0.022),血小板计数≤100×109/L(P=0.020)和谷丙转氨酶≥150.5U/L(P=0.001)。患者高危预测因素的AUC=0.9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9 to 0.98)。6.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了 6个胎儿独立预测因素。分别为:黄疸(P=0.014),孕周≤36.1周(P<0.001),尿素氮≥6.65mmol/L(P=0.004),谷草转氨酶≥91U/L(P<0.001),凝血酶原时间≥19.10s(P=0.045),和血清白蛋白≤27.55g/L(P=0.037)。胎儿高危预测因素的AUC=0.89(95%CI:0.84 to 0.94);7.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内部验证证明,患者及胎儿高危因素均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患者高危因素的最佳准确率为88%,胎儿为78%。结论:1.本研究得出AFLP患者及其胎儿在围产期具有较高的不良结局发生风险。2.本研究得出血液制品对于改善AFLP患者及其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通过分析AFLP患者的临床信息,本研究得出血液制品对于改善AFLP患者及其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欠佳,并得出血液制品的使用需相当谨慎。3.本研究得出AFLP患者及其胎儿的不良围产期结局高危因素,并进行了有效性验证。在高危因素的筛选和验证过程中,本研究以逻辑回归分析为基础,辅以机器学习算法对其结果进行验证。成功筛选出患者及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并得出其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彭琳[5](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出血(Post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PPH)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了解PPH患者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研制并验证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初步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旨在为临床护士早期识别术后出血的高危人群,采取预警管理,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研究方法:1、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会议,构建《PPH临床病例资料采集表》,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胰腺外科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采取1:3比例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来提取研究样本,收集出血和部分未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出血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2、检索国内外PPH风险因素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质量采用科学方法评价,筛选并提炼最佳证据,基于前期PPH风险因素结果,结合证据整合后形成PPH风险因素的条目池。通过3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立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框架及各指标权重,同时各指标权重参考多因素分析中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预测价值;根据灵敏度、特异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乘积,结合本研究甄别高危患者的目的以确定最佳预警界值,将PD手术后患者分为PPH高危与低危两组;使用2020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符合纳排标准的PD手术患者作为验证组以验证评估工具的有效性与可行性。3、基于文献回顾,在PPH临床病例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基础上,寻找有效的临床指导策略,初步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草案,组织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的初稿,并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研究结果:1、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择期PD手术患者,共有62例(2.12%)发生术后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护士甄别PPH时,首次发现以腹腔引流管出现鲜红色血性液体等为主有42例(67.74%);发现PPH时已出现休克表现41例(66.13%);30例(48.39%)在护理交接班前后1h发现;早期PPH 19例(30.65%)、迟发PPH 43例(69.35%),出血的部位均以腹腔出血为主;发现PPH时严重程度为轻度6例(9.68%)、中度24例(38.71%)和重度32例(51.61%);发生PPH时62例均已出现血红蛋白下降,15例(24.19%)出现血小板降低,54例(87.10%)前白蛋白降低;发现出血前常伴有以胰瘘为主(37.10%)的专科相关并发症;临床中一旦发现出血,通常立即给予输血扩容(75.81%)、止血(56.45%)、血管活性药物升压(51.61%)等护理紧急处置。本研究采取1:3比例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62例发生PPH患者及186例未发生PPH患者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意义的自变量及专业上认为是可能风险因素的进入多因素分析,经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PPH的独立影响因素有6个,包括术中输血≥400ml、胰腺质地软、肿瘤直径>3cm、术后心率增快、消化道瘘、总胆红素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评估工具的研制:在多因素分析结果基础上,采用循证研究对风险因素进行补充。对PPH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质量评价,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9篇系统评价、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共计24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前期PPH风险因素结果,初步形成PPH风险因素的条目池;通过3轮16名专家参与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31,3轮专家咨询对所有指标意见的协调系数有显着性检验结果(P<0.001),最终专家对所有指标的意见趋于一致,27个指标中重要性均分为4.13~4.93,变异系数为0.051~0.155,最终确立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的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基本框架及各指标权重。各指标中权重分占比前6项与多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项目一致。3、评估工具的验证: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中按照1:3的未出血患者186例,与发生PPH的62例患者组成研究样本,共计248例。根据发生PPH与未发生PPH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得分情况绘制ROC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3,提示预警价值较好,预警界值为22.5分,评估工具的灵敏度为83.87%,特异度为69.35%。当最佳预警界值为22.5时,在62例PPH患者中,预测发生早期出血的灵敏度为84.21%,预测迟发PPH风险发生的灵敏度为83.72%,预测效果较好。2020年3月~2020年12月PD患者为验证组,发现灵敏度100%,特异度62.96%,提示评估表诊断价值好,考虑评分为整数,将评分≥22分的患者作为PPH高危人群。4、出血护理防范策略的初步构建:在PPH临床病例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基础上,邀请10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此次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3,确立PPH护理防范策略包括:(1)内容:加强监护、引流管的护理、专科相关并发症的识别、营养支持、低体温防控、循环监测、早期活动、疼痛护理、健康宣教九个方面。(2)PPH风险评估频次: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前;转入病房1h内;病情变化时随时复评;PPH高危患者每日复评;PPH低危患者,无病情变化每周一复评。5、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在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研制、验证,以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将评估的频次、增设单项高危人群及高危患者的护理防范举措呈现在评估工具上。经评估PPH高危人群时,责任护士在每日护理交班记录中进行描述,进行班班交接,床头悬挂PPH高危警示标示,在护理站病史日记中记录病区内所有高危PPH患者信息,责任护士应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24h内查看患者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在评估单后进行签名,护士长定期跟踪直至评估为低危患者。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62例发生术后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的PPH病例回顾,得出PPH出血病例特征为:发现PPH时常伴胰瘘等并发症,呈中重度出血,生命体征异常,血红蛋白、血小板、前白蛋白呈下降趋势,发现方式以腹腔引流管为主,交接班易发现病情改变,出血时间分布以迟发为主。通过病例对照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PPH风险因素有:术中输血≥400ml、胰腺质地软、肿瘤直径>3cm、术后心率增快、消化道瘘、总胆红素增高,其中消化道瘘是出血最主要风险因素。因此护士应注意患者这些临床特征。2、本研究在多因素分析PPH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循证研究与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等方法,得到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指标与得分,并采用ROC曲线确定评估分值最佳预警界值,为PPH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3、通过专家会议初步构建出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包括评估频次、高危人群的护理措施等。提出PPH护理防范策略,如加强护理监护、引流管的护理、专科相关并发症识别等。

杨建业[6](2021)在《血栓弹力图评估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髋关节翻修患者围术期凝血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使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评估髋关节翻修术术后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方法:回顾2014年4月至2017年12月75例髋关节翻修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后12h内开始服用利伐沙班10mg预防血栓,频率为每日一次。所有患者在术前和术后第1、3、5、7天进行TEG测定。比较患者TEG参数的变化及不同时间点高凝状态的比例差异。结果:术后第1、3、5、7天的平均凝血反应时间(reactiontime,R)较术前降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5、7天的平均凝血指数(clotindex,CI)较术前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7天的平均最大振幅(maximumamplitude,MA)较术前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有34.67%的患者呈高凝状态,且以混合性高凝为主。结论:髋关节翻修术后使用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患者仍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且血液高凝以混合性高凝为主。现有的髋关节翻修术后血栓预防方案可能存在不足,探究个体化的抗凝方案是未来髋关节翻修术后血栓预防的研究方向。

夏艺[7](2021)在《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的内镜前Rockall评分(pre-endoscopic Rockall score,PRS)、Glasgow-Blatchford评分(Glasgow Blatchford score,GBS)、AIMS65评分,评估三者对EGVB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临床使用评分系统筛选有价值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20年5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EGVB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每位患者入院时的PRS、GBS、AIMS65评分,并对所有患者随访6月以上。根据入院6周内和6月内是否死亡、是否再出血及住院期间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的长短分组。应用SPSS和Med Calc软件,分析对比不同组间的三种评分的得分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的差异,计算最佳诊断界值(cut-off值),评估三种评分系统在预测EGVB患者死亡、再出血、输血、住院时间方面的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06例患者,其中男性135例(65.5%),中位年龄54(47,69.25)岁,中位住院时间7(5,9)天。入院6周内死亡27例(13.1%),6月内死亡38例(18.4%),6周内再出血者46例(22.3%),6月内再出血者91例(44.1%),住院期间输血者131例(63.6%),住院时间超过7天者89例(43.2%)。2.6周内、6月内死亡组的三种评分分别高于生存组(P<0.05)。6周内再出血组仅PRS高于未再出血组(P<0.05)。住院期间输血组的GBS和AIMS65评分高于未输血组(P<0.05)。6月内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住院时间超过7天组与未超过7天组的三种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PRS、GBS、AIMS65评分预测6周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744、0.726、0.737,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2、>11、>1;预测6月内死亡的AUC分别为0.682、0.691、0.685,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2、>10、>1;预测6周内再出血的AUC分别为0.665、0.571、0.527,PRS优于AIMS65评分(P<0.05),cut-off值分别为>2、>10、≤1;预测6月内再出血的AUC分别为0.528、0.505、0.513,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0、>10、≤2;预测住院期间输血的AUC分别为0.538、0.677、0.674,GBS、AIMS65评分优于PRS(P<0.05),cut-off值分别为>1、>8、>1;预测住院时间超过7天的AUC分别为0.540、0.548、0.506,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ut-off值分别为≤1、≤11、≤0。结论:1.PRS、GBS、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患者6周内死亡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推荐使用最简便的AIMS65评分。2.AIMS65评分预测肝硬化EGVB患者6周内死亡的最佳诊断界值为1分。3.PRS、GBS、AIMS65评分对肝硬化EGVB患者再出血、输血、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有限。

刘佳烨[8](2021)在《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自拟生血汤联合常规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CRA,与单纯补铁治疗比较,观察两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导师立法依据及用药特点,讨论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CRA在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生活质量及用药安全性方面具备哪些优势,为改善CRA治疗现状探索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符合脾肾亏虚型CRA的诊断标准,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临床筛选,共纳入60例CRA患者,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30例。两组均予日常调护及相应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常规补铁治疗(多糖铁复合物胶囊150mg,Qd;叶酸片10mg,Tid;维生素12,50ug/次,Tid);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自拟生血汤(党参15g、茯苓10g、炒白术10g、黄芪30g、山药30g、山茱萸10g、熟地黄15g、枸杞子15g、当归10g、黄精30g、白扁豆10g、杜仲10g、炙甘草10g),煎取300ml,分2次早晚温服,每次150ml,连续治疗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数据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实验室数据比较,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改善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西医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7%,优于对照组63.33%,二者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乏力、气短、纳差、面色方面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心悸、头晕症状改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疗效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3.30%,优于对照组76.70%,具有显着差异(P<0.01);两组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中肝功能(ASL、ALT)、肾功能(Scr、GFR)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自拟生血汤联合补铁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相较于单纯补铁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2中药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在减轻中医证候、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整体性优势。

刘钰[9](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冠心病是致死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62年Sabiston实施世界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 G),这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最为确切和持久的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其众多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医生采纳,众多的患者因此受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众多优势之一,即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血液稀释、血细胞破坏及炎症反应等,进而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最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血管的近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尤其是现在备受推崇且临床中广泛采用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抑制剂,其对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死亡、中风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已经开展了众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发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不仅如此,对患者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能够显着地降低不良心血管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是冠心病冠脉支架介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式,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治疗。但是,由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对于病情危重需紧急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人来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风险显着增加。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严重出血会显着增加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医生十分重视OPCABG围术期出凝血功能及风险的评估。因此,基于患者围术期出血风险以及安全性的权衡,对于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讨论与争议。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的方向,进行了三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构建和验证临床模型,预测并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风险。第二部分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查围术期血小板功能,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探索血小板功能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性,探索炎症因子与凝血功能的复杂关联,进而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目的: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仍然是一个棘手的并发症,目前仍缺乏关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的综合预测模型。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首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84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T1)及术后返回ICU即刻资料(T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潜在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及临床影响曲线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针对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首次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包括女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停用时间,以及术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肌酐、总胆红素等8个危险因素。建模组483名患者,严重出血138例(28.6%),验证组101名患者,严重出血25例(24.8%)。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特性表现良好,一致性指数为0.859,外部验证曲线下面积为0.807.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两组均有效。小结: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即刻(进入ICU时)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该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值得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第二部分 血栓弹力图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研究目的:研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手术期采用血栓弹力图预测失血量及其与输血需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科接受OPCABG的398例患者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和肝素中和10分钟后(T2)抽血,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并依据T2时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EG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和异常组(TEG结果异常项≥1),分别统计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肝素逆转10分钟后经TEG检测,正常组患者277例(69.6%),异常组患者121例(30.4%)。相对于正常组,异常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显着增多(496.60±222.17 vs 613.56±198.43,P<0.05)和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均增多。分别对性别、糖尿病、围术期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TEG值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OR:1.462,95%CI:1.237~1.612)、T2 时刻的血小板计数(OR:0.889,95%CI:0.762~1.127)、纤维蛋白原(OR:0.825,95%CI:0.796~0.859)和 TEG 值异常(OR:2.928,95%CI:1.898~4.349)是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多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小结:1.在术中肝素中和后,TEG参数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输血策略具有指导作用。3.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可导致失血及输血增多,但不增加死亡率,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第三部分 白介素6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具有复杂的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白介素-6水平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住院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白介素-6水平和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等数据。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4小时出血量与术前数据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前指标中,性别、年龄、以及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与术后出血量相关。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男性(β=-0.137,P=0.017)、术前白介素-6水平(β=-0.087,P=0.006)、肿瘤坏死因子-α(β=-0.243,P=0.047)和纤维蛋白原水平(β=-0.720,P=0.001)与术后出血量负相关,是严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小结:1.患者的术前IL-6浓度与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潜在的新的凝血标志物;2.患者的术前IL-6浓度升高,可以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出血,降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3.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对炎症反应的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术后出血,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术后即刻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2.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虽然导致出血量增多,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3.在术中肝素中和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能指导术后的输血策略。4.术前IL-6浓度与术后出血量具有相关性,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复杂联系应给予重视。

姚金虎[10](2021)在《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脾肾两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有效性,并评价其安全性,为肿瘤相关性贫血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共入组甘肃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门诊患者90例,均符合CRA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予生血丸口服联合EPO皮下注射,对照组使用EPO皮下注射。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T淋巴细胞(CD3+、CD4+、CD8+、CD4+/CD8+)水平、白介素-6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体力状况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外周血红蛋白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均有提升(P<0.05),且组间比提示治疗组在提高Hb水平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2.红细胞计数: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均有增加(P<0.05),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红细胞压积: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压积均有升高(P<0.05),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T淋巴细胞水平:治疗后对照组T淋巴细胞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的CD3+、CD4+、CD4+/CD8+水平均有升高(P<0.05)、CD8+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治疗组在提升CRA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方面有优势。5.白介素-6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白介素-6水平均有下调(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降低CRA患者炎性指标因子白介素-6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6.贫血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75.56%,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7.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8.体力状况: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提示治疗组在改善CRA患者体力状况上优于对照组(P<0.05)。9.不良事件发生率:整个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治疗组各出现1例恶心呕吐患者,治疗组出现1例血压升高患者,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生血丸联合EPO治疗CRA与单纯应用EPO相比,能有效改善患者贫血症状、提高T淋巴细胞水平、降低IL-6水平、改善中医证候、恢复体力、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二、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住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质量评价与发表偏倚
    1.5 资料提取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4 发表偏倚
3.讨论
    3.1 性别
    3.2 年龄
    3.3 原发血液病
    3.4 输血史
    3.5 妊娠史
    3.6 过敏史
    3.7 输注不同类型血制品
    3.8 发血至输血间隔时间
    3.9 输血次数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现状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情况的纵向观察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研究人群
        3.研究因素及定义
        4.偏倚控制
        5.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2.限制性输血策略实施前后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3.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4.各代表性手术类型患者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的变化
        5.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粗输注率的地区间差异
    讨论
        一、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趋势的研究进展
        二、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明显下降的潜在原因及获益
        三、我国围手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的地区异质性较高的潜在原因及应对措施
        四、优势与创新
        五、局限与不足
        六、前景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的手术患者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数据来源
        2.研究人群
        3.研究方案
    结果
        1.入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2.围手术期输注血浆组与未输注血浆组患者的特征比较
        3.多因素分析
        4.亚组分析
        5.输注血浆对次要结局的影响
    讨论
        一、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在院期间死亡影响的研究现状
        二、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三、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手术类型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四、围术期输注血浆对不同红细胞输注量的非大量输血患者在院期间死亡的影响
        五、围手术期输注血浆对非大量输血患者其他不良结局的影响
        六、优势与创新
        七、局限与不足
        八、前景与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围手术期成人患者输注血浆的研究进展和指南对比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及获得的奖励

(4)血液制品对于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血液制品对于改善AFLP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分析及不良围产期高危因素筛选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
        2.研究诊断标准的确立
        3.研究资料的收集
        4.研究结局的设置
        5.研究资料的分组
        6.统计学方法
        6.1 血液制品有效性评估及高危因素筛选
        6.2 高危因素区分度评估
        7.文献检索并分析
    结果
        1.患者及胎儿的临床特征
        1.1 患者及胎儿的基本特征
        1.2 患者及胎儿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1.3 患者及胎儿的临床结局
        2.血液制品对于改善母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分析
        2.1 患者血液制品输注情况
        2.2 患者临床特征差异
        2.3 血液制品对于母儿结局改善的有效性分析
        3.患者及胎儿围产期不良结局产前高危因素的筛选
        3.1 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3.2 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
        4.患者及胎儿高危预测因素的区分度
    讨论
        1.AFLP的研究现状
        2.AFLP患者输注血液制品的现状分析
        3.血液制品对于AFLP患者治疗的影响
        4.母亲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
        5.胎儿不良围产期结局的高危因素
        6.输注血液制品有效性及不良围产期结局产前高危因素的综合评估
    结论
第二章:AFLP相关研究进展的综述
    1.高危因素
    2.发病机制
        2.1 线粒体脂肪酸氧化障碍
        2.2 激素影响
        2.3 其他因素
    3.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4.诊断方法
    5.治疗方法
    6.鉴别诊断
        6.1 HELLP综合征
        6.2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6.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ICP)
        6.4 妊娠剧吐(hyperemesis gravidarum, HG)
    7.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文献回顾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PPH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
    一、PPH临床病例资料采集表的构建
    二、PPH临床病例特征分析
    三、PPH的风险因素分析
    四、PPH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护理对策
    五、小结
第三部分 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
    一、PPH风险相关文献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基于循证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初步研制
    三、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确立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
    四、基于ROC曲线评价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诊断价值
    五、讨论
第四部分 PPH护理防范策略的初步构建
    一、构建出血护理防范草案、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
    二、专家会议初步构建出血护理防范策略、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
    三、小结
全文总结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 一
文献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6)血栓弹力图评估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髋关节翻修患者围术期凝血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三种评分系统对死亡的预测价值
    3.三种评分系统对再出血的预测价值
    4.三种评分系统对住院期间输血的预测价值
    5.三种评分系统对住院时间的预测价值
第三章 讨论
    1.肝硬化病因构成的分析
    2.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EGVB患者不同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
    3.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内镜前评分系统预测急性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8)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自拟生血汤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筛选
    2 治疗方案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4.3 KPS评分评价标准
    5 不良反应、不良事件观测
    6 统计学方法
    7 结果与分析
        7.1 一般资料分析
        7.2 治疗前贫血程度
        7.3 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7.4 安全性结果
第二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CRA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1.1 定义及分级
        1.2 流行病学研究
        1.3 致病因素
        1.4 CRA的临床表现与影响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
        2.2 病因病机
    3 核心方药治法分析
        3.1 辨证论治
        3.2 组方分析与用药经验
        3.3 单味中药药效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4 疗效总结与分析
        4.1 整体疗效分析
        4.2 贫血状态分析
        4.3 中医临床症状分析
        4.4 生活质量分析
        4.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观测评价
    5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临床观察表
    附录2:KPS评分量表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表
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现代医学对肿瘤相关性贫血的认识
        1.1 CRA定义
        1.2 CRA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CRA的表现及危害
        1.4 CRA的分级
        1.5 CRA的病因与分类
        1.5.1 非治疗相关性CRA
        1.5.2 治疗相关性CRA
        1.5.3 CRA的形态学分类
        1.6 CRA的西医治疗
        1.6.1 输血治疗
        1.6.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1.6.3 铁剂治疗
    2 中医对CRA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法治则
        2.4 中医治疗
        2.4.1 经典方剂治疗
        2.4.2 现代自拟方治疗
        2.4.3 中成药及注射剂治疗
        2.4.4 日常调护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一、教育经历
    二、学术成绩或成就

(9)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栓弹力图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介素6 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冠心病中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中止标准
        1.7 脱落病例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方法
        2.3 干预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标准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入组情况
        3.2 一般资料比较
        3.3 研究指标分析
        3.4 疗效评价
        3.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事件记录
    4 讨论
        4.1 夏小军教授对CRA的认识
        4.2 生血丸组方及药理研究
        4.3 临床结果分析
        4.4 安全性分析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性贫血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CRA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病理机制、病因认识
        1.3 CRA的危害
    2 现代医学关于CRA的治疗
        2.1 输血治疗
        2.2 ESAs药物治疗
        2.3 补充铁剂治疗
    3 CRA的中医认识
        3.1 CRA的中医病名
        3.2 CRA的病因病机
        3.3 CRA的中医证型
        3.4 CRA的中医治疗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伦理审查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CRF)
致谢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四、血小板输血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J]. 张庆华,闻庆平,卞晓明,郑文君.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01)
  • [2]住院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段美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中国围手术期异体血液制品输注的纵向调研及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D]. 汤博.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血液制品对于改善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不良围产期结局的有效性评估[D]. 潘惜雨. 山东大学, 2021(09)
  •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D]. 彭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6]血栓弹力图评估接受利伐沙班抗凝的髋关节翻修患者围术期凝血变化[D]. 杨建业.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三种评分系统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比较[D]. 夏艺.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8]自拟生血汤治疗脾肾亏虚型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观察[D]. 刘佳烨.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D]. 刘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10]生血丸联合EPO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脾肾两虚证)的临床研究[D]. 姚金虎.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及最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