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

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

一、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水[1](2020)在《脱细胞基质生物材料DNA去除标准和免疫原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脱细胞方法制备不同梯度DNA、脂质以及内毒素残留量的ACTM生物材料,深入比较不同DNA、脂质和内毒素残留量与ACTM生物材料体外免疫原性、体内宿主免疫应答、材料重塑和组织再生的相关性,对ACTM生物材料中残留DNA、脂质、内毒素等可能致免疫原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确认ACTM生物材料免疫原性的关键因素,建立新的DNA残留标准,为规范脱细胞技术制备ACTM生物材料提供新的方向和标准。因此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进行:1.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制备和测定;2.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体外及体内免疫原性实验;3.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大鼠部分腹壁肌缺损修复实验。研究方法:1.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制备和测定:(1)利用猪SIS和UBM材料采用梯度递进的脱细胞方法制备出不同梯度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的ACTM生物材料:PAA处理SIS制备SIS-1组材料;PAA+脱脂处理SIS制备SIS-2组材料;PAA+脱脂+去内毒素处理SIS制备SIS-3组材料;PAA处理UBM制备UBM组材料;以未做脱细胞处理SIS作为阳性对照SIS-PC组;以强酸强碱过度脱细胞处理SIS作为阴性对照SIS-NC组。(2)检测各组材料的细胞成分残留、DNA、脂质、内毒素、α-Gal抗原、PAA、环氧乙烷、病毒残留等指标:HE染色观察各组材料是否有细胞核成分残留;用磁珠抽提+Picogreen法检测各组材料的DNA残留量;用索氏抽提法测定各组材料的脂肪含量;用鲎试剂并采用动态光度法(定量)和凝胶法(半定量)两种方法检测法检测材料内毒素残留量;用抑制ELISA方法进行α-Gal抗原清除率测定;用酸度计检测各组材料的PAA残留;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材料环氧乙烷残留量;用细胞培养法验证PAA处理对各组材料的病毒灭活效果。2.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体外及体内免疫原性实验:(1)体外免疫原性实验,分别从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B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腹腔巨噬细胞活化实验及巨噬细胞分泌炎症介质(TNF-α和NO)量等方面评价ACTM生物材料的体外免疫原性。(2)体内免疫原性实验则选择小鼠腹腔植入ACTM生物材料模型,分别评价腹腔内植入材料后外周血免疫炎性反应(包括不同白细胞种类的数量、免疫球蛋白量)、腹腔免疫炎性反应(包括腹腔液巨噬细胞数量、产生炎性细胞因子量)以及脾脏指数、脾脏细胞增殖活性(检测不同淋巴细胞亚群比例)。3.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大鼠部分腹壁肌缺损修复实验:(1)构建大鼠部分腹壁肌肉缺损模型,采用同体对照法,分别于每只大鼠两侧腹壁各造一处腹壁肌部分肌肉缺损,两侧的缺损分别用同等大小不同研究材料补片Inlay法修复;(2)术后随访观察,包括大鼠基本活动、血清肿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腹壁膨出、死亡等;(3)观察补片皱缩情况;(4)获取组织标本行组织学检测(HE染色、Masson三色染色)、免疫组化检测(CD68、CCR7、CD206、CD3、CD19、CD4、CD8),评价修复区域的炎症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分型及比例、淋巴细胞分型及比例以及补片降解、再生血管、再生胶原纤维等情况。研究结果:1.研究所用各组材料均无PAA残留,环氧乙烷及病毒灭活均降低至不产生显着影响水平,组间没有明显差异。除了SIS-PC组,其余各组均无细胞核成分残留,且α-gal抗原清除率无显着差异。SIS-1组材料DNA残留、脂质含量和内毒素残留水平均显着高于SIS-2组及SIS-3组材料(p<0.001)。而SIS-2组材料DNA残留量、脂质含量与SIS-3组材料相似;UBM组内毒素残留显着低于SIS-1组和SIS-2组材料,与SIS-3组材料相似,但是DNA残留和脂质含量与SIS-1组材料没有显着差异;通过前面描述的脱细胞处理方法制备出的4组研究材料DNA残留、脂质含量、内毒素残留等指标组间差距明显,四组材料特点如下:SIS-1组材料高DNA、高脂质、高内毒素;SIS-2组材料中DNA、低脂质、中内毒素;SIS-3组材料低DNA、低脂质、低内毒素;UBM组材料高DNA、高脂质、低内毒素。2.ACTM生物材料体外免疫原性实验结果显示:SIS-1组的T、B淋巴细胞增殖率均低于SIS-2组;而TNF-α、NO释放量高于SIS-2组;与SIS-2组相比,SIS-3组在T、B淋巴细胞增殖率、巨噬细胞活化率以及分泌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NO)方面均显着降低。UBM组、SIS-3组均没有显着提高巨噬细胞的增殖率,SIS-1组同样没有激活巨噬细胞。但TNF-α、NO的释放量与脱细胞程度正相关,SIS-2组促炎细胞因子释放量显着高于SIS-3组,而后者与UBM组无显着性差异。3.体内免疫原性实验结果显示:SIS-1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高于SIS-2组,而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则相反;SIS-1组Th细胞比例低于SIS-2组,而CTL细胞比例则更高,SIS-1组CD4+/CD8+细胞比例显着低于SIS-2组;SIS-3组腹腔巨噬细胞总数显着低于SIS-2组,而且SIS-3组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分泌则显着低于SIS-2,而抗炎细胞因子IL-4和IL-10分泌则相反。4.在大鼠部分腹壁肌缺损修复实验中,术后1周,SIS-1组修复区血清肿发生率为70%(21/30),SIS-2组修复区血清肿发生率为40%(12/30),而SIS-PC组修复区血清肿发生率高达90%(27/30),而SIS-3、UBM及SIS-NC组未发生。SIS-3、UBM组补片皱缩不明显,术后8周,SIS-1和SIS-2组补片皱缩显着明显高于SIS-3和UBM组,而SIS-1组补片皱缩最明显,仅剩植入面积的57.1%。SIS-1和SIS-2组修复区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显着高于SIS-3和UBM组。SIS-3和UBM组胶原纤维再生情况也较SIS-1和SIS-2组良好。SIS-1和SIS-2修复区的细胞浸润均以M1型巨噬细胞为主,而SIS-3和UBM组则以M2型巨噬细胞为主。SIS-1和SIS-2组修复区的M1/M2比例始终显着高于SIS-3和UBM组。SIS-3和UBM的T淋巴细胞浸润以Th为主,而SIS-1、SIS-2组均以CTL为主;术后1周、4周、8周均是SIS-1修复区的CD4+/CD8+细胞比例最低,SIS-2组其次,SIS-3和UBM组始终显着高于SIS-1和SIS-2组。研究结论:1.组织材料来源不同和脱细胞方法不同,可以影响ACTM生物材料内DNA、脂质及内毒素残留等潜在引起免疫反应因素。采用逐步递进的脱细胞方法可以制备出不同梯度DNA残留、脂质含量、内毒素残留量的SIS材料和UBM材料。2.ACTM生物材料体外免疫原性实验及腹腔植入ACTM生物材料体内免疫原性实验结果均显示,ACTM生物材料免疫原性与DNA残留、脂质含量无关,而与内毒素残留有关。3.大鼠腹壁肌修补模型评价结果进一步证实,内毒素残留是ACTM生物材料植入术后早期修复区炎症-免疫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内毒素残留的降低,术后早期血清肿、补片皱缩等炎症反应发生率均可降低,而低内毒素生物材料植入体内后可诱导再生组织胶原纤维有序排列,促进修复区组织重塑。4.DNA残留、脂质含量不是影响ACTM生物材料免疫炎症反应和修复效果的关键因素,需要确认新的ACTM生物材料中DNA残留量标准。内毒素残留与ACTM生物材料的免疫原性密切相关,内毒素应作为衡量ACTM生物材料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创新点:国内外首先研究确认残留DNA是否为影响ACTM宿主-材料反应类型和免疫原性的关键因素,提出内毒素是宿主-材料反应类型决定因素,内毒素是ACTM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这对于ACTM材料脱细胞新的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今后ACTM生物材料在我国大规模生产研发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雨[2](2020)在《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 的]探讨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LH)术中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法)技术与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机体围手术期氧化应激损伤、肠粘膜屏障损伤以及术后肝功能影响的差异,分析两种阻断技术的优缺点、局限性,为肝癌患者LH术中选择益于患者预后的阻断技术提供依据。[方 法]随机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并计划实施LH的40例成年肝癌患者。根据围手术期间采用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阻断血流,分离肝左右动脉、左右门静脉,阻断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分支后行肝部分切除术(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Pringle法阻断血流,全阻断入肝血流后行肝部分切除术(20例)。术中两组均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LCVP)技术,切肝过程中维持中心静脉压(CVP)低于5 cmH2O。分别于以下时间点各抽取一管5ml中心静脉血样标本:T1(术前);T2(钳夹肝血管放开后5分钟);T3(钳夹肝血管放开后1小时),将血样标本离心后,分离上层血清存于-80℃冰箱保存。检测血清中丙二醛(MDA)、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水平。同时监测并记录患者术中T1、T2、T3时的心率,血压,CVP值。通过阅读患者病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一天、术后第三天血液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Child-Pugh分级、ASA分级)、术中情况(血压、中心静脉压、MDA、D-乳酸、DAO、内毒素)、术后肝功能情况(AST、ALT)的水平差异。[结 果]1.一般资料,心率,血压,CVP的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SA分级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T1、T2、T3时心率、血压、CV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MDA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MDA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MDA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MDA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AO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两组间MD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MD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乳酸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D-乳酸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乳酸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D-乳酸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乳酸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间D-乳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D-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DAO的比较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DAO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AO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DAO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DAO水平高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刻两组间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DA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内毒素的比较 对照组组内T1、T2、T3时刻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T1、T2、T3时刻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T1、T2、T3时刻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ALT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AL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L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AL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L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间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ST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T2、T3时的AS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S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2、T3时的AST水平均高于T1,T3时的AST水平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两组间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观察组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ringle法阻断血流比较,围术期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有助于缓解机体氧化应激损伤、肠粘膜屏障损伤,也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

刘浩[3](2020)在《S100B蛋白、NSE和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苏醒时间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体外循环过程中常常伴有不同程度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原发性脑损伤和继发性脑损伤两个部分。原发性脑损伤定义微气泡栓或血小板聚集物等进入脑血管,进而导致脑血管栓塞,脑血流灌注不足,能量代谢发生障碍,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共同导致了脑损伤;继发性脑损伤则是由于血液和非内皮化的管道接触后,激活了体液和细胞免疫,炎症介质的增多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则加剧了全身炎症反应。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存在神经元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内,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S100B和NSE因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破坏而漏出到细胞外,外周血中浓度明显升高。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后也伴有不同程度的S100B和NSE水平升高,S100B等指标能否反映心脏手术后患者脑损伤程度以及与患者苏醒时间的关系尚不得知。研究目的本次探究患者在体外循环不同阶段血液中S100B和NSE等相关指标的变化与患者苏醒时间长短是否存在一定相关性,探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1.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病人50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所有心脏手术的病人均采用体外循环技术,病人年龄平均59.3±6.7岁。2.本实验患者入选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入组病人均有使用体外循环技术且均为非主动脉弓部的心脏手术;排除标准:①患者既往存在脑梗、中风等脑血管相关病史;②严重的肝、肾脏等重大脏器功能损害;③恶性肿瘤,免疫系统,血液系统等疾病。3.本实验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选取6次时间节点取血,每次取血量约2ml;取患者术前24小时外周血时间记为T0;第二次取患者锯开胸骨后体外循环开始前动脉血记为T1;第三次取开放阻断钳时患者的动脉血记录为T2;第四次取患者体外循环结束时动脉血标本记录为T3;第五次取手术结束时患者动脉血标本记录为T4;第六次取患者术后24小时外周血标本记录为T5。4.统计学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的数据通过SPSS20.0和Graphpad prism7.0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资料记录采用均值和标准差;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研究的所有P值为双尾,认为P<0.05有显着性差异。结果1.本研究所有患者手术后无人发生脑梗;本次研究入组患者人数为50例,其中男性/女性=31/19例;入组患者年龄为59.3±6.7岁,苏醒时间中位数为292.5min。2.S100B和患者苏醒时间关系经检测,在T2(开放阻断钳)和T3(体外循环结束前)患者动脉血中的S100B和患者苏醒时间存在线性关系,发现S100B和苏醒时间存在正相关;在T2时间点时,P<0.01,R=0.67;在T3时间点时,P<0.01,R=0.58;认为患者血液中S100B可以预测体外循环后患者苏醒时间。3.NSE和患者苏醒时间的关系通过对患者血液中NSE含量的变化情况,发现在T4(手术结束时)时间点的血液标本里NSE含量和苏醒时间存在正相关,P<0.01,R=0.41。认为NSE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于患者苏醒时间的预测。4.通过对患者苏醒延迟的多因素分析发现,除S100B蛋白和NSE等指标外,术前血液中肌酐水平,主动脉阻断时间也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2、T3时S100B蛋白,T4时NSE和患者的苏醒时间存在正相关,T3 S100B、T4NSE、术前血肌酐和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是患者延迟苏醒的独立危险因素。S100B和NSE可以用于预测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对于评估患者预后和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有一定预测作用。

陈永平[4](2019)在《围术期补充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瓜氨酸、α-GST及细菌移位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对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细菌移位的影响,及其肠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方法]纳入本院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进行腹部大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即非干预组30例,观察组即干预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通过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清中瓜氨酸浓度、α-GST浓度、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在术前、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的变化情况及相关临床结局情况,探讨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对术后早期肠屏障受损、细菌移位及临床相关结局的影响,从而评估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1.临床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即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BMI)、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血清瓜氨酸及a-GST浓度变化情况:两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浓度组内比较:对照组血清瓜氨酸浓度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前比较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瓜氨酸浓度术后12h、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前比较降低,术后48h与术后12h比较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瓜氨酸浓度组间比较,术前、术后12h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术后48h时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瓜氨酸浓度在术后12h后开始由下降变为上升,对照组中血清瓜氨酸浓度始终为下降趋势。血清α-GST浓度组内比较,对照组血清α-GST浓度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前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h与术前、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术后48h与术后12h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α-GST浓度术后12h与术前、术后48h与术前、术后24h与术后12h、术后48h与术后24h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与术前、术后48h与术后1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α-GST浓度组间比较,术前、术后12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到术后24、术后48h时具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为升高趋势,而观察组术后的α-GST浓度是并未升高,呈波动趋势。3.两组患者外周血大肠杆菌16sDNA拷贝数(copies/ml Blood)比较结果: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h时升至最高,术后12h至48h呈下降趋势,术前与术后48h外周血大肠杆菌16sDNA拷贝数(copies/ml Bloo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整体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统计结果:观察组出现术后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或消化道出血(≥1种)7例,对照组10例,发生率分别为23.3%、33.7%;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SIRS发生情况分别为5例、13例,发生率分别为16.7%、43.3%,观察组出现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漏、MODS分别为1例、0例、0例、1例、1例、0例,发生率为3.3%、0、0、3.3%、3.3%、0,对照组分别为2例、1例、1例、2例、1例、1例,发生率为6.7%、3.3%、3.3%、6.7%、3.3%、3.3%,总体并发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10.87±2.13天,对照组12.30±1.88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早期就可出现肠黏膜屏障受损,血清瓜氨酸、血清α-GST、外周血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作为术后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早期预警检测指标能够较好地早期反应肠黏膜机械屏障受损及发生细菌移位。2.腹部大手术患者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能改善患者早期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血清瓜氨酸、α-GST浓度的变化趋势,早期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但对大肠杆菌肠源性细菌移位影响不明显。3.围术期常规处理基础上补充谷氨酰胺及益生菌早期保护肠屏障能改善患者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情况、总体并发症,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付仕锋[5](2019)在《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肠屏障损伤早期预警指标D-乳酸、I-FABP影响与临床结局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通过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进行围术期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给药处理,检测并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血清Ⅰ-FABP、D-乳酸浓度和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各时间点的变化趋势,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临床结局(实验室检查、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差异,及血清Ⅰ-FABP、D-乳酸两者之间和两者分别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实践中对肠屏障损伤的诊治提供有力的证据及支持。[方 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二病区收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干预组给予谷氨酰胺+益生菌处理,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然后分别于术前2d内、术后12h、24h、48h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血清D-乳酸、Ⅰ-FABP的浓度,并采用RT-PCR法检测外周血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TP、ALB、PA、ALT、AST、GGT、ALP、TBIL、WBC、PCT、IL-6、CRP)、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然后进行干预组与对照组血清D-乳酸、Ⅰ-FABP浓度、外周血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组间比较,血清D-乳酸、Ⅰ-FABP浓度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D-乳酸、I-FABP浓度与临床结局相关性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组间比较。[结 果]1 一般资料干预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0.38±12.33岁,BMI 22.73±2.94;对照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25± 10.99岁,BMI 21.56±3.06;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手术方式干预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6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8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肝部分切除7例,手术时间3.88±1.21h,失血量183.33±102.86ml;对照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7例,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6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肝切除6例,手术时间4.22± 1.10h,失血量229.17±206.10ml;统计分析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失血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 I-FABP干预组术前:1013.42±368.59pg/ml,术后 12h:935.32±490.41 pg/ml,术后 24h:872.48±559.36p pg/ml,术后48h:555.25±516.74pg/ml;对照组术前:986.96±310.25pg/ml,术后 12h:1197.44±713.67pg/ml,术后 24h:1396.78±601.72pg/ml,术后 48h:830.56±509.23pg/ml。干预组组内比较:术前VS术后48h,P<0.05;术后12h VS术后48h,P<0.05;术后24h VS术后48h,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术前 VS 术后 24h,P<0.05:术后 12h VS 术后 24h,P<0.05;术后 24hVS术后48h,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FABP干预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干预组术后48h VS对照组术后48h,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D-乳酸干预组术前:20.09±12.08mg/L,术后 12h:16.26 ± 6.46mg/L,术后 24h:13.26±5.18mg/L,术后 48h:14.26±9.01mg/L;对照组术前:20.98±9.79mg/L,术后 12h:21.33±8.27mg/L,术后 24h:20.23±8.94mg/L,术后 48h:16.06±8.51mg/L。干预组组内比较:术前VS术后24h,P<0.05;术前VS术后48h,P<0.05;术后12h VS术后24h,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术后12h VS术后48h,P<0.05;其余时间点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12h VS干预组术后12h,P<0.05;对照组术后24h VS干预组术后24h,P<0.05;其余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外周血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干预组术前:2822.9±1421.43copies/ml,术后 12h:4467.62 ±1903.56copies/ml,术后 24h:3537.17±1686.88copies/ml,术后 48h:2293.70± 1515.69copies/ml;对照组术前:3025.2±1867.65copies/ml,术后 12h:5259.03±2553.53copies/ml,术后 24h:3801.52±2332.18copies/ml,术后 48h:3185.95±2238.05copies/ml。干预组组内比较:术前 VS 术后 12h,P<0.05;术前VS术后24h,P<0.05;术后12h VS术后24h,P<0.05;术后12h VS术后48h,P<0.05;术后24.hVS术后48h,P<0.05。对照组组内比较:术前VS术后 12h,P<0.05;术前 VS 术后 24h,P<0.05;术后 12h VS 术后 24h,P<0.05;术后12h VS术后48h,P<0.05;术后24h VS术后48h,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四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实验室检查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进行 TP、ALB、PA、ALT、AST、GGT、ALP、TBIL、WBC、PCI、IL-6、CRP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相关分析两组I-FABP与D-乳酸各时间点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值均>0.05,说明I-FABP与D-乳酸之间无相关性。I-FABP与D-乳酸各时间点与实验室检查指标各时间点 TP、ALB、PA、ALT、AST、GGT、ALP、TBIL、WBC、PCT、IL-6、CRP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P值均>0.05,说明I-FABP、D-乳酸与实验室检查指标之间无相关性。8临床结局干预组术后SIRS发生5例,切口感染1例,腹腔感染1例,肺部感染0例,尿路感染0例,吻合口漏1例,总并发症3例,术后住院时间10.87±2.13d,住院费用50497.10± 14728.93元;对照组术后SIRS发生13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吻合口漏1例,总并发症8例,术后住院时间12.30±1.88d,住院费用52609.59±12641.99元。两组间比较SIRS例数、总并发症例数、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腹部大手术后血清I-FABP、D-乳酸浓度及血液大肠杆菌16SrDNA拷贝数升高,具有潜在预警肠屏障损伤的价值。2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干预后,I-FABP及D-乳酸浓度明显降低,对干预具有较好的反应性,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可促进损伤肠屏障修复,对肠屏障具有保护作用。3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处理能改善腹部大手术患者的临床结局。

易胜武[6](2019)在《伤后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多发伤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大量释放,引起炎症因子瀑布式释放,伤者易出现系统性免疫炎症紊乱,且多发伤患者损伤部位的重度疼痛将加重此种紊乱。镇痛治疗可减轻或消除机体由痛觉刺激引起的应激损伤,减缓伤后应激反应,其对多发伤患者的治疗具有很重要意义。多发伤患者在度过最初危及生命的复苏阶段后常需行重建修复手术,手术创伤将再次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本已紊乱的炎症应激反应。关于多发伤患者伤后规范化镇痛治疗是否有助于改善其重建修复手术后的炎症应激反应,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目前了解不多,我们希望通过相关的临床研究予以明确。目的:对比观察多发伤后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对患者修复重建手术后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多发伤患者随机进入镇痛组和轻度镇痛组,给予其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分别记录患者心率、血压和体温等,于骨折重建手术前8h,术后8h、24h、48h及1周时监测患者外周血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0和TNF-α)的含量,记录患者术后48h内最高体温。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在术后有无统计学差异,探讨多发伤患者伤后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对骨折重建手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骨折重建手术加重了多发伤患者炎症反应,伤后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对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术后8h时,镇痛组患者心率显着快于轻度镇痛组患者心率(p<0.05);镇痛组患者术后48h内最高体温显着高于轻度镇痛组患者术后48h内最高体温(p<0.05);术后8h、24h及48h,镇痛组患者外周血IL-6含量显着高于轻度镇痛组患者外周血IL-6含量(p<0.05);术后1周时,镇痛组患者外周血IL-10含量显着高于轻度镇痛组患者外周血IL-10含量(p<0.05);术后24h时,镇痛组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含量显着高于轻度镇痛组患者外周血C-反应蛋白含量(p<0.05)。结论:伤后轻度镇痛治疗相对于以不痛为目标的镇痛治疗(《中国成人ICU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南》推荐)对多发伤患者修复重建手术后的免疫炎症紊乱干扰更小,这一研究结果与我们之前的研究预期不一致,说明多发伤患者的伤后免疫炎症紊乱有其特殊性,应进一步研究,全面评估及提高镇痛治疗在多发伤患者应用中的认识。

张路漫[7](2019)在《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终末期肝病(End stage liver disease,ESLD)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中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ESLD肝移植术后无并发症患者40例,CRBSI患者24例及非CRBSI患者30例。动态检测围术期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PCT变化规律;检测CRBSI患者及非CRBSI患者血浆PCT及(1,3)-β-D-葡聚糖((1,3){beta}-D-glucan,BG)水平,并且对CRBSI患者预后进行了分析。外周血PCT检测采用荧光免疫层析法,BG检测采用动力学色度分析法,CRP检测采用胶体金法。所得结果经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及卡方检验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为了评价PCT的诊断价值,以1-特异性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来绘制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机处理ROC曲线下面积(AUC),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移植无并发症患者术后第13 d的平均WBC计数、CRP浓度及PCT含量明显增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周血WBC、PCT、CRP水平逐渐降低,且在术后710 d恢复至正常。2、CRBSI患者外周血PCT含量明显高于非CRBS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BSI患者外周血BG含量与非CRBSI患者外周血BG含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外周血PCT含量明显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外周血BG含量明显低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CRBSI组、和非CRBSI组构建的ROC曲线,PCT 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0.728-0.949,P<0.01);BG的AUC为0.612(0.453-0.771,P>0.05)。4、PCT诊断CRBS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分别为71%、87%、81%、79%。5、CRBSI患者抗生素治疗后外周血PCT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在肝移植术后早期CRBSI的辅助、鉴别诊断以及预后评估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金桂云[8](2016)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后并发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本组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前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收集各组研究对象的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来比较各组人群肠道主要菌群(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肠杆菌、肠球菌及梭菌)的变化。结果本研究在培养的10种肠道主要细菌中,3组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杆菌、肠球菌、葡菌球菌、酵母菌数量显着增多,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而在脾栓塞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中,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较术前组及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明显增多,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提示:与正常人群比较,3组实验组患者的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明显增加,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各组间乳酸杆菌的数量没有明显差异。而术后有并发症组中肠杆菌、肠球菌和梭菌的数量较术前组及术后没有并发症组明显增多,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减少。Real-time PCR的检测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患者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衡,特别是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菌群失调更明显。第二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在术前1天、术后7天及术后1个月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LPS、IL-6、IL-8、TNF-α及s ICAM-1的表达。结果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一直高于正常组,且术后第7天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而术后1个月时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一直高于正常组,但术后7天及术后1个月时LPS、IL-6、IL-8及TNF-α含量与术前水平无明显差异,而s ICAM-1含量在术后7天时明显高于术前。术后有并发症组的LPS、IL-6、IL-8、TNF-α及s ICAM-1含量在术后7天时明显高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而在术后1个月时两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术后一周LPS、IL-6、IL-8、TNF-α及s ICAM-1仍持续增高可以作为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发生与否的参考指标。第三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出现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正常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有并发症组;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脾部分栓塞术后没有并发症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2年的外周血中CD3+、CD4+、CD8+T细胞及CD4+CD25+CDl27low/-Treg的表达变化,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的含量。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CD3+和CD8+T细胞的量开始低于正常水平,后期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但CD4+T细胞的含量均低于正常人群。与术前相比,术后CD3+、CD4+和CD8+T细胞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正常水平。行部分脾栓塞术术后没有并发症的患者组,外周血中CD3+、CD4+T和CD8+T细胞水平术后早期低于正常水平,后来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CD3+、CD4+T细胞含量先降低后升高至正常水平,而CD8+T细胞与术前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有并发症组的CD3+、CD4+和CD8+T细胞含量在术后早期明显低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后期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患者中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在术后1个月或6个月时较正常组及术前水平明显增高,随后会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术后有并发症组的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明显高于术后没有并发症组的CD4+CD25+CDl27low/-Treg含量,随后各时间点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各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的Ig A、Ig G、Ig M含量与正常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各组间也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只是产生短期的影响,特别在有并发症的患者中早期影响更明显,但后期患者的免疫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该结果提示在脾栓塞术后早期应该注意预防感染和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鱼晓波,柴小军,黄海龙,阮征,郑健,黄海华,章晓淼[9](2012)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屏障功能和细菌易位的影响。方法 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胃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天、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8天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D-乳酸水平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术前及术后第17天每日行外周血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培养。结果术后第8天EN组内毒素、D-乳酸及DAO水平显着低于PN组(P<0.01)。120例食管癌术后患者PCR检测外周血细菌阳性率45.83%(55/120),术后第4天起两组PCR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5.50%(66/120)患者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21.67%(26/120)。PCR检测外周血细菌阳性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47.27%(26/55),阴性组均未发生感染(0/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EN能有效地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戴益[10](2009)在《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创伤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研究目的通过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的前瞻性临床对比研究,评价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随机对照研究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间在我院微创中心行左肝切除术患者65例,随机纳入腹腔镜组35例,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手术;同期随机纳入开腹对照组30例,同期行开腹肝脏切除手术,所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操作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固定成员实施。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BMI、术前ASA评分,腹部手术史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肝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病理结果、术后腹腔引流液量的差异等临床指标。同时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天内VAS疼痛评分、止痛药物使用量以及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血红蛋白的改变。结果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腹腔镜手术组包括18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51.4%)及17例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术(48.6%),开腹手术组包括14例左半肝切除术(46.7%)与16例左肝外叶切除术(53.3%)。两组间在手术时间、手术方式、切肝时间、尿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手术组(P<0.01)。术后腹腔镜组患者恢复肛门排气的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开腹手术(P<0.01),而两组患者在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腹腔镜组引流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天期间开腹组VAS静息疼痛及咳嗽疼痛评分都显着较腹腔镜组高(P<0.01),但两组在术后3天期间每天止痛药物使用上及3天使用总量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1天,开腹组AKP高于腹腔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5天,开腹组γ-GT高于腹腔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5天开腹组甘油三酯水平也高于腹腔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浆蛋白方面术后1、3、5天开腹组总蛋白水平低于腹腔镜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后3、5、7天开腹组白蛋白水平显着低于腹腔镜组(P<0.01)。术后1、3天开腹组PT时间显着长于腹腔镜组(P<0.01),APTT术后第5天开腹组高于腹腔镜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在术后第1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1)。两组手术前后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在不增加切肝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基础上较开腹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反应轻,恢复快的优势。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对术后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影响也比开腹手术轻,对机体内环境影响更小。第二部分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炎症应激及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炎症应激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间我院65例行左肝切除术患者随机纳入腹腔镜肝脏手术组(35例)及开腹对照组(30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固定成员实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的变化以及IL-6,IL-10,TNF-α等炎症因子和CRP、SAA、HSP70等急性期蛋白的改变,同时比较两组可的松、胰岛素、血糖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差异以及患者术后7天期间SIRS发生的情况。对于两组间血浆MDA、NO、TAC等反应机体氧化应激情况的指标也加以比较。结果两组间术后白细胞总数(WBC)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NE%)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小时、1、3天IL-6及术后1、3、5天TNF-α开腹组表达高于腹腔镜组(P<0.05),而两组间IL-10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5天开腹组CRP及SAA的表达更高(P<0.05),具有保护作用的HSP70蛋白在术后1、3天腹腔镜组中有更高的表达(P<0.05)。术后1、5天开腹组的SIRS发生率高于腹腔镜组,而且术后1~7天期间开腹组患者发生SIRS持续时间高于腹腔镜组(P<0.05)。术后12小时,腹腔镜组可的松水平低于开腹组(P<0.05),而术后12小时、1天、3天腹腔镜组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低于开腹组(P<0.05)。氧化应激反应中术后3、12小时腹腔镜组MDA水平显着高于开腹组(P<0.01),而术后1、2、3天开腹组MDA表达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1)。两组手术前后NO比较无差异。开腹组术后3小时、12小时血浆TAC显着高于腹腔镜组(P<0.01)。结论腹腔镜组术后IL-6、IL-10、TNF-α等炎症介质释放及CRP、SAA、HSP70急性蛋白表达都较开腹组低,提示腹腔镜组术后炎症应激更轻。腹腔镜组术后可的松、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较开腹组低,提示腹腔镜肝脏手术后对机体物质代谢影响更小。MDA、NO、T-AOC等的改变提示腹腔镜肝脏组手术造成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虽然较开腹组明显,但术后消退也较开腹组快,未对机体产生明显不良影响。随机法纳入腹腔镜肝脏手术组(35例)及开腹对照组(30例),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实施手术。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术前,术后1、3、5、7天外周静脉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CD3、CD4、CD8、NK以及单核细胞表面的CD14、HLA-DR含量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第1天CD3都低于术前水平(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3天、开腹组术后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第3天腹腔镜组CD3水平高于开腹组(P<0.05)。CD4水平术后1、3、5、7天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P<0.05)。CD8水平两组手术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CD4/CD8表达增高,术后第5天最高,显着高于术前(P<0.01),开腹组术后CD4/CD8降低,术后第5天恢复到术前水平,两组间比较术后第1天腹腔镜组CD4/CD8水平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NK水平较术前无显着变化,而开腹组术后第3天NK表达显着低于术前达到最低点(P<0.01),术后5、7天NK水平腹腔镜组均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1、3、5、7天单核细胞CD14水平先升后降,术后第5天达到顶峰,开腹组术后CD14水平先降后升,于术后第3天到达最低点,两组术后3、5天CD14水平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天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最低(P<0.01),而开腹组术后第5天到达最低点,术后第5天HLA-DR水平腹腔镜组高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1天CD14+/HLA-DR+表达最低(P<0.01),术后第3、5、7天持续上升,开腹组于术后第3天达到最低点(P<0.05)。两组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脏手术组患者术后CD3、CD4及HLA-DR等免疫因子表达水平的恢复较开腹组快,提示腹腔镜肝脏手术比开腹手术对患者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更轻,与绝大多数其他类型的腹腔镜手术这方面的研究结果一致。腹腔镜肝脏组术后CD4,CD4/CD8、及CD14表达水平升高,这对于术后预防感染及肿瘤的免疫监视特别是对于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第四部分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肝脏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早期表达影响的研究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左肝切除手术对肝组织早期表达Caspase-3凋亡蛋白的影响研究方法把2007年7月至2008年10月间我院65例行左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入腹腔镜手术组及开腹手术组,所有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小组实施。选取腹腔镜(35例)及开腹(30例)左肝切除手术患者切肝开始前及手术结束关腹前距肝脏切缘1cm左右的正常约2×2cm的肝脏组织,采用WesternBlotting及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法分析比较两组肝组织早期表达Caspase-3凋亡蛋白的情况。结果术前腹腔镜与开腹组阳性片率上无显着差异,术后腹腔镜组肝组织Caspase-3凋亡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片率较开腹组标本高(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术前腹腔镜与开腹组Caspase-3蛋白条带浓度差异不明显,而术后腹腔镜组较开腹组Caspase-3蛋白条带略浓,与免疫组化结果相一致。结论腹腔镜左肝切除术后早期肝脏细胞Caspase-3凋亡蛋白表达较开腹组高,提示腹腔镜肝脏手术对肝脏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较开腹手术明显。结合本实验第一部分的腹腔镜与开腹组术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以及第二部分的腹腔镜肝脏手术氧化应激反应水平较开腹手术高这两个结论提示腹腔镜术后肝脏细胞凋亡的增加可能是因气腹引起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但并未引起肝功能特殊改变,这可能与腹腔镜手术创伤轻,术后细胞功能恢复快有关。

二、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脱细胞基质生物材料DNA去除标准和免疫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制备和测定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生物材料体外及体内免疫原性实验
    一、体外免疫原性实验
        (一)材料与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二、体内免疫原性实验
        (一)动物模型的制备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DNA/脂质/内毒素残留量ACTM材料大鼠部分腹壁肌缺损修复实验
    一、动物模型的创建及修复
        (一)材料与分组方法
        (二)实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材料病毒灭活验证方法
文献综述 脱细胞组织基质(ACTM)生物材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2)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处理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S100B蛋白、NSE和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苏醒时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NSE和S100B蛋白
    1.2 S100B相关研究
    1.3 体外循环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1.4 体外循环术后苏醒时间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
    1.5 研究目的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麻醉方法
    2.3 体外循环及手术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前患者基线资料
    3.2 术中血气分析和生化检测等情况
    3.3 术中资料结果分析
    3.4 术后患者临床资料及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体外循环和脑损伤
    4.2 危险因素分析
    4.3 结论
    4.4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4)围术期补充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瓜氨酸、α-GST及细菌移位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肠屏障损伤早期预警指标D-乳酸、I-FABP影响与临床结局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伤后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分组
    观察指标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降钙素原在肝移植围术期的动态观察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主要试剂
        1.1.2 仪器
        1.1.3 研究对象
        1.1.4 检测方法
        1.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WBC计数的变化规律
        1.2.2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CRP浓度的变化规律
        1.2.3 肝移植术后围术期外周血PCT浓度的变化规律
    1.3 讨论
    1.4 小结
二、降钙素原、(1,3)-Β-D-葡聚糖在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早期诊断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
        2.1.3 研究对象
        2.1.4 研究方法
        2.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肝移植术后CRBSI患者血浆PCT浓度检测
        2.2.2 肝移植术后CRBSI患者血浆BG浓度检测
        2.2.3 PCT预测CRBSI的 ROC曲线
        2.2.4 BG预测CRBSI的 ROC曲线
        2.2.5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巨细胞病毒感染患者血浆PCT浓度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降钙素原在肝移植术后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预后判断
    3.1 对象和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
        3.1.3 研究对象
        3.1.4 研究方法
        3.1.5 实验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治疗前后CRBSI患者血浆PCT浓度检测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降钙素原的临床应用及测定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炎症因子及内毒素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1、材料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给药方式及剂量
        1.2.2 术后感染诊断标准及处理
        1.2.3 观察指标及其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肠黏膜屏障指标变化
    2.2 外周血细菌PCR检测结果
    2.3 PCR检测结果与SIRS的发生及受者外周血细菌培养结果的关系
3 讨论

(10)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创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目录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的临床对比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炎症应激及氧化应激反应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肝脏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早期表达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腹腔镜与开腹肝脏切除手术的创伤研究
作者简历

四、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脱细胞基质生物材料DNA去除标准和免疫原性研究[D]. 陈金水.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2]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患者肠粘膜屏障的影响[D]. 邓小雨.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S100B蛋白、NSE和患者体外循环术后苏醒时间的研究[D]. 刘浩.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围术期补充谷氨酰胺、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肠屏障受损预警指标瓜氨酸、α-GST及细菌移位影响的临床研究[D]. 陈永平.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5]谷氨酰胺联合益生菌对腹部大手术患者肠屏障损伤早期预警指标D-乳酸、I-FABP影响与临床结局相关研究[D]. 付仕锋.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伤后不同程度的镇痛治疗对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D]. 易胜武.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降钙素原在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D]. 张路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脾部分栓塞术后并发症的机制研究[D]. 金桂云. 广西医科大学, 2016(11)
  • [9]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肠黏膜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影响[J]. 鱼晓波,柴小军,黄海龙,阮征,郑健,黄海华,章晓淼. 海南医学, 2012(20)
  • [10]腹腔镜和开腹肝脏切除术对机体急性创伤的研究[D]. 戴益. 浙江大学, 2009(11)

标签:;  ;  ;  ;  

术后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术后并发症及创伤程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