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观察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观察

一、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娜,卢永田,吴青松,朱宇辉,邹志,邓长健,邓伟锋,周凤平[1](2020)在《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其相关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例国人成人灌注好的新鲜冷藏头颈部比较完整尸头标本,分别对其进行CT薄层扫描和颅底重建,测量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重要解剖结构数据。在导航内镜下对该区域进行国人解剖暴露观察。最后利用鼻内镜经鼻对鼻咽部等颅颈交界区病变给予活检手术。结果经测量,从鼻前嵴至咽鼓管圆枕的距离为(62.28±3.35)mm,至破裂孔(前界)的距离为(72.68±3.59)mm;两侧破裂孔之间的距离为(22.20±2.89)mm;左右两侧咽鼓管咽口至中线的距离为(15.21±1.54)mm、(15.54±1.85)mm,经统计学分析后,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腹区解剖学特点的研究,为鼻咽部颅颈交界区病变进行内镜下活检手术提供很重要的依据,从而提高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

李智群,梁茂金,张华宋,宋超,王晓凤,周学军[2](2018)在《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三维CT特征》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颞骨高分瓣CT三维重建咽鼓管影像,探讨分泌性中耳炎(SOM)的咽鼓管的特征。方法收集SOM患者40例(63耳)及对照者18例(36耳),所有被试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多平面重组重建及图像处理,分析静态及Valsalva状态下软骨段开放长度,开放比例,咽鼓管圆枕厚度及下鼻甲距圆枕距离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SOM患者Valsalva后软骨开放长度较短和Valsalva后软骨开放比例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SOM组的圆枕厚度较对照组小(P <0.001),下鼻甲距圆枕距离显着比对照组短(P=0.031)。但两组间全段软骨长度、静态下软骨开放长度以及静态下软骨开放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SOM患者咽鼓管开放功能不良及咽鼓管圆枕结构存在异常。

付玉,张志钢[3](2017)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咽鼓管功能与中耳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手术密切相关,一直受到广泛重视,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估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咽鼓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进行归纳,旨在对咽鼓管功能障碍与中耳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出思路,其功能评估方法和治疗尚需要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长期研究来取得突破。

周凯[4](2016)在《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提供内镜经蝶手术的解剖学基础。通过大体解剖描述鞍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及对其周围结构具体数据的测量,从而掌握颅底解剖的特征以及标志点,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为手术入路和操作区域造成的隐患。2、采用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医疗影像设备,比如CT,神经导航,内镜解剖等,对比大体解剖和影像学解剖之间的关系。3、以新鲜尸体为对象,实施内窥镜模拟手术,验证手术标志是否可行,从而了解手术安全区域,确保一些关键性的神经、血管等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安全不受损。提供一种改进内窥镜手术器械和相关设备的解剖学参考。4、对于虚拟手术软件的研制和先进显微内镜器械的发明,其解剖学基础在于经鼻手术到斜坡和颅颈中间边缘研究。方法与材料:1、干性颅骨标本10个,解剖蝶骨鞍,颅底斜坡脑干腹侧,颈枕联合区等关键解剖结构,并对其具体参数进行测量;10例被稳定在福尔马林中的头颈标本,标本颈部动脉中充斥着氧化铅明胶;对经鼻碟手术进行模拟,即经蝶窦直达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同时建立重要手术标示点。在解剖之前,通过准确度达到0.02mm的游标卡尺以及圆规,确定手术入路范围。需要测量的长度参数主要有:中线到鼻管、破裂孔、颈内动脉、颈1处椎动脉等。然后再测出前鼻棘到枕骨大孔前缘中点、咽结节、寰椎前结节之间的长度。测得的数据,参照国内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常模数值,全部提交给SPSS19.0软件展开统计分析以及对比。2、选择2例没有缺陷的新鲜的头颈部标本,利用标本进行内镜模拟手术,手术工具是半径2mm、长度18cm的0°和30°内窥镜机器。验证手术标志和颅底手术相关的测量距离,以准确归纳出内镜下斜坡区和脑干腹侧区的颅底解剖学特征。3、针对新鲜尸体标本的骨结构的64层螺旋进行CT三维重建,以此为标准比较动脉内充斥氧化铅后血管的重建图像,通过分析获取两种方法提供的影像解剖学数据。4、按照随机的原则,挑选出20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获取患者头部扫描影像,测量颅底关键性解剖结构以及位于手术入路中的关键性骨性和血管标志。手术中使用神经导航辅助,并将导航中的定位结果同之前测得的相关重建数据做对比分析。5、临床应用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解在实际内镜手术过程中需要识别的关键解剖结构和安全的手术显露范围大小。结果与讨论:1.测量斜坡骨质:斜坡包括了枕骨基底部以及蝶骨,斜坡的倾斜角度为45°。斜坡的上部位边缘是鞍背,下部位边缘枕骨大孔的前端边界,斜坡两边分别是破裂孔、岩枕裂、颈静脉孔等组织。枕骨大孔和鞍背之间相距45.51±2.6mm,枕骨大孔前部分的厚度为3.45±0.69mm。两侧舌下神经管内侧相对径长为(25.55±3.07)毫米,枕骨大孔的里面一侧分布着众多的舌下神经管,,其内走行有舌下神经根。蝶鞍底中心比内耳门下壁的高度高出20.1±1.8mm;岩枕裂和颈静脉孔直接接触,孔里面分布着颈静脉结节,这一结节和经静脉孔神经的总长度有1.5cm,它的后下方就是舌下神经管的内口。中斜坡骨后7.19±1.23mm。2.内镜经鼻颅颈相交的地方以及腹侧脑干区手术标志有: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悬雍垂、头长肌颈长肌,枕骨大孔中点前缘,寰椎前弓、齿状突。从鼻碟入路能够看到完整的颅颈边缘的视野,最近的地方只有89.60±2.52mm,蝶窦前下壁和下斜受到损伤区域一直延伸到两翼管以及破裂孔,后两者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9.25±0.55mm以及10.6±0.83mm,翼管右侧和中线之间的长度为10.75±0.84mm,破裂孔的右侧(9.19±0.50)毫米。3.颅底斜坡的解剖观察3.1从膝部进行划分,颈内动脉岩段包括了两个部分,一个是纵向的,一个是横向的。它首先在纵向上一直上升,然后从颈动脉管外口贯穿出去,接着转向,沿着横向方向伸,一直到破裂孔,一旦进入到颅腔后,在此转向,和炉内颈动脉海绵窦段相连。岩骨段颈内动脉紧挨着的入口的纵向部分和位于后部的颈静脉球窝间的骨质板。除了颈动脉管致密的纤维组织附着到其下面位于颈内动脉管入口处的岩谷上之外,颈内动脉的其它位置易于从颈动脉管分离,颈内动脉区异常或不合理的手术操作可能导致致命性大出血。 3.2Dorello管和它所包含的内容:Dorello管主要是由纤维所构成的,它的形状不符合任何规则,在外侧斜坡区能够找到该管道,通常都会有展神经等有着关键作用神经贯穿。后颅窝硬膜下面也分布有一定的展神经,通常都位于后床突的下面,然后沿着颅窝岩斜区硬膜下转向纵向方向,和Dorello管相连后,就会进入到该管道的1/3部位中。岩下窦发起和后海面窦部,会和展览神经管一起,在Dorello管中走过,从岩枕裂部位贯穿颈静脉孔,最终和境内静脉相连。如岩下窦损伤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3.3颈静脉孔的形态以及周围的组织:颈静脉孔在斜坡下部分的后外侧,它是岩枕裂的尾部变大后产生的,体积变化较大,分布在颈静脉孔颈静脉孔上的颈静脉突将颧骨和枕骨上的静脉孔分离开来。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单孔的话,那么这个孔就不会彻底将其划分为后外侧部和中间部,该类型的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85%和82%。如果分离的部分是双孔的话,该类型的左右侧占比依次为15%和18%。左、右颈静脉孔的大小依次是4.6±2.8mm2和6.2±3.0mm。其中,有62%的右侧是比左侧更大的,而有22%的则是左侧比右侧大的,有13%的是左右侧大小相同。位于前内侧部三角凹硬膜鞘中的舌咽神经,位置是相对恒定,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在硬脑膜鞘里面,前者位于后者的前方。它们都贯穿了颈静脉孔,双方空间位置关系主要有:其一,93%的都在前部的内侧;其二,6.5%的处在两部中间的骨性纤维隔里面;其三,0.5%处在后侧外部的内侧。后外侧部固定走行颈内静脉。两个颈静脉孔之间的距离是45.3毫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以及副神经,都处在颈静脉孔的内侧的前方,也就是神经部,后外侧部分布的主要是颈内静脉的血管部。孔的里面分布着很多的颈静脉结节,这些结节到颈静脉孔神经部之间的距离为1.53±0.43mm。3.4斜坡和桥脑腹侧和延髓彼此间的关系:对于矢状面而言,脑桥面和斜坡、延髓腹侧,脑桥基底部、延髓上半部和斜坡骨质的连接处很难分开。将近33.3%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是在脑桥基底沟下部分的地方连接在一起的,剩余的都是在脑桥延髓沟处连接在一起的。基底动脉的长度在27.3~29.7mm之间,其长度达到斜坡长的75%;基底动脉上、中、下三个部分的1/3外径依次是5.4,4.8和4.4mm。基底动脉和基底沟上部分距离脚尖窝比较近的地方,存在小脑上动脉和大脑上动脉。正中静脉沿着脑桥和延髓的中间分布,其外直径长0.3mm;另外还存在一条外径为0.3mm,且和正中静脉之间夹角为0。的前外侧静脉;之间横向走行3-6条交通静脉,约0.3毫米的外径。斜坡的中下三分之一处面对脑桥延髓沟与脑桥结合臂中段。在外侧延髓部位能够看到橄榄体,其前部是舌下神经根,后上方在3-4mm处走行,该部位上分布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根,正后方分布着舌咽,迷走神经根。3.5破裂孔周围:岩枕裂的后方体积变大,这就是颈静脉孔,相邻的外颈静脉孔之间相隔45.34±2.92mm,位于下斜坡外侧,位于左边的破裂孔和中轴线之间的距离为10.6±0.83mm,右边的破裂孔和中线之间的距离为10.75±0.84mm,靠近经静脉孔走行有包括经内动脉在内的多种重要结构。4.20例患者头颅CT的测量结果:获取中下斜坡的完整视野后可以看到,距离的最小值为88.65±2.55mm,蝶窦下前壁和下斜坡磨损的区域从左右两边翼管到破裂孔,通过CT重建可知它和中线之间相隔9.16±0.49mm以及10.70±0.96mm。运用VR方法或SSD法进行三维重建,由此可知头颈CT扫描不但能够将骨性鼻道、鞍区、中脑、脊髓以及别的解剖结构的影像显示出来,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和颅骨之间直接相关的骨骼结构,比如个破裂孔、内耳门、颈静脉孔、岩骨体、乳突、内耳道等。通过测量系统,可以了解这些结构彼此间的距离关系:内听道、围绕寰弓、咽结节等。而且还能够在影像中显示鼻道骨质形状、内听道尺寸、枕骨大孔大小、斜坡形状等,在某些情况下还能清晰地看到颅神经彼此间是如何相连的。重建斜坡和脑干腹侧区三维图像可以为手术中参考比较提供较为高的影像参考价值,模拟实际手术操作中需要掌握的大体解剖。5.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斜坡,并通过内窥镜模拟手术观察脑干腹侧这些解剖结构具有重要意义:5.1鼻前棘、鼻中隔和梨状骨:鼻中隔的两大成分分别是鼻中隔软骨以及筛骨垂直板。构成经鼻手术通道的最前部分,鼻中隔和犁状骨根部是手术操作的中线标志,由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内镜手术属于中线及旁中线手术,术中中线标志的确认对于手术定位尤为重要。5.2蝶窦:蝶窦是一个内部充斥着气体的空间,它位于蝶骨体里面。其形态以及体积多种多样,蝶窦口包括左边和右边,根据这一点通过解剖能够找到蝶窦,左边和右边都处在鼻腔上鼻甲后部的蝶筛隐窝里面,我们能够以此为依据找到蝶窦以及鞍底。窦口有些是椭圆形的,有些是圆形的,还有些是裂缝形的。鼻小柱根部到蝶窦口下极和蝶窦底之间的距离有所差异,平均值为60mm±4mm,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找不到蝶窦口的话,根据上述解剖情况就能实现定位。将蝶窦前下壁打开,就能看到鞍底了。蝶窦内可有中隔,因个体差异,蝶窦分隔数目、形态及分隔与颈动脉管、鞍底解剖关系多种多样,每个人体内蝶窦气化程度都是不同的,在横向方向上,蝶窦的直径平均值是22.1mm,前后径是22mm。在垂直方向上,直径是20.1mm。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在蝶窦外侧壁的上方,存在视神经管隆突,在蝶窦外侧壁的鞍底下方,存在颈内动脉隆突,内镜手术医生需要非常熟悉颈动脉管隆突、视神经管隆突、颈动脉-视神经隐窝、视柱等解剖及毗邻关系。5.3大部分的视神经管内侧壁都和蝶窦接触在一起。窦腔里面的视神经管会导致该部位明显凸起,16.2%的凸起比管径的1/4还高。考虑到蝶窦有不同的变异态,筛窦往往沿着后方进入到蝶窦的上部,这就造成了视神经管的内侧壁毗邻关系并不简单。在某些情况下,蝶窦中隔偏曲,位于两边的视神经管和一边的蝶窦紧紧挨着。后筛房的气化程度高低,是影响蝶窦外侧壁和视神经管的空间关系的唯一因素,绝大多数乃至所有的视神经管,都处在蝶窦外侧壁位置上。5.4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隆起包括了三个部分,即鞍后端、鞍下段和鞍前段。在岩尖出颈内动脉管口部位,颈内动脉穿过该管口和颅内相连,然后游走到破裂孔,调转方向进入到海绵窦里面,然后保持前行,在前床突位置上沿着横向方向贯穿海绵窦顶,接着像前床突内侧靠近,往上行。整个过程中都和蝶窦外侧壁挨在一起,出现一条朝着窦内方向的压痕。蝶窦里面的有些颈内动脉会产生凸起,受到蝶窦气化程度的影响,产生凸起的概率也有所差异,另外考虑到蝶窦中隔存在偏曲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会看到一侧蝶窦和两边颈内动脉紧挨着的情况。蝶窦里面的颈内动脉压痕骨壁的厚度差不多有1.0mm,有些在未受到外部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缺损。内镜操作需要关注颈内动脉间距个体差异及颈动脉管骨质缺损等变异情况,对于颈内动脉的保护及其重要,需要相关解剖知识及操作熟练。5.5碟腭动脉和分支:碟腭动脉是上颌动脉的最后一条分支,它沿着翼腭窝朝着前内上方分布,在中鼻甲后端往上一点位置上的碟腭和鼻腔相连,蝶腭孔到鼻小柱根部和蝶窦口下极之间大约相隔62mm以及13mm。蝶腭动脉的有些分支分布在鼻腔里面,比如鼻腔外侧动脉以及鼻中隔后动脉。其中,前者包括了上、中、下鼻甲动脉,三者均以鼻甲后端为出口,和鼻甲相连。后者包括的了上、下两支,二者均以蝶窦前壁蝶窦口下方为出口,然后进入到鼻中隔里面。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近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上支,和蝶窦口相隔比较远的叫做鼻中隔后动脉下支。鼻中隔后动脉上下支和蝶窦口分别相隔3.5mm和6.5mm,和蝶窦顶壁之间分别相隔14mm和16mm,和蝶窦底壁之间分别相隔6.1mm和7.5mm。之所以要收集这些数据,是为了在扩充经蝶入路的过程中,在保持不伤害蝶腭动脉和重要分支的前提下,在最大程度上撑开蝶窦前壁。或者损伤时能及时准确有效电灼处理利于术中止血和避免术后严重鼻出血。5.6海绵窦及海绵间窦:从形状上来看,海绵窦属于五面体,它是由鞍旁由眶上裂到岩尖之间的硬膜折叠后产生的。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及3-6颅神经走行,对侵袭性垂体大腺瘤、海绵窦肿瘤及斜坡、脑干腹侧区肿瘤手术也需要重点关注海绵窦解剖及毗邻关系,注意保护海绵窦内重要结构。左右海绵窦间通过前、后海绵间窦连接在一起,鞍底硬膜间存在一些下海绵间窦,鞍背后方存在后海绵间窦和鞍背窦,它们和两边的海绵窦、岩上窦以及岩下窦相连在一起。在进行扩大经蝶入路斜坡肿瘤切除术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海绵间窦有下、后海绵间窦,基底窦和鞍背窦。在切除垂体微腺瘤、脊索瘤、脑干腹侧胆脂瘤或神经鞘瘤手术中经常碰到海绵间窦出血,及时有效的处理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结论:1.针对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解剖结构与三维空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尽快熟悉掌握颅底整个空间解剖学关系,有助于不断完善针对发生在这一范围内的手术入路。2.以固定干性尸头为标本,实施内镜模拟手术,研究并采集内镜手术所需的数据和资料,采用相关仪器测量一些关键性的颅底解剖结构数据,以确立手术参考解剖标志,明确安全手术区域,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临床治疗手段。3.选择新鲜尸体一具,采用CT对其头颅进行扫描,然后将显影剂充入进去,再进行CT扫描,从而完成骨性和血管性的三维图像,收集更多的影像数据,提供临床指导与帮助。4.模拟内镜手术对于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显露可以做到最大可能的暴露,最大可能的模仿临床内镜操作,为临床医师的神经内镜专业技能强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5.将内镜下手术操作基础研究推广到临床运用中,将二者有机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明确了手术当中决定性的解剖结构与解剖标志点,为临床医生开展更加复杂精准的内镜手术提供了指导依据。

田喜光,詹升全,丁自海[5](2016)在《鼻至斜坡区解剖特点及经扩大的鼻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扩大的内镜下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位置关系。方法防腐尸头标本10例,显微镜下解剖观察扩大的经鼻至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结构。新鲜尸头标本5例,模拟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斜坡手术。另外,对2例侵犯斜坡区的病例,采用扩大的内镜下经单鼻孔手术入路,结合影像检查资料,观察肿瘤影像解剖结构及切除情况。结果扩大的内镜经鼻至斜坡区中线部位主要标志点由前至后依次为中鼻甲、后鼻孔、咽鼓管咽口、鼻咽部黏膜、双侧蝶窦口、头长肌和颈长肌、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中点等结构。手术中斜坡能够磨除的最大范围(分别以两侧颅内翼管和破裂孔为界,各自距中线最短距离):翼管左侧(9.25±0.26)mm,右侧(9.19±0.27)mm;破裂孔左侧(10.64±0.43)mm和右侧(10.75±0.51)mm。内镜下完全模拟手术操作表明,内镜经鼻入路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及斜坡的解剖结构,完全达到真实内镜下操作要求。2例肿瘤全切,术中、术后未发现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的单纯内镜经鼻入路可更直接到达斜坡区,并可安全切除肿瘤,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脑组织。

汪玲[6](2015)在《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背景翼腭间隙是面侧深区的一个骨性腔隙,通过9个自然通道与颅腔内、外相通,肿瘤等诸多病变可发生或侵犯此间隙,然后再沿翼腭间隙通道进一步蔓延。螺旋CT具有强大的三维重建功能,如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特别是螺旋CT对骨性结构的良好显示能力,使翼腭间隙通道及其周围结构在CT影像上能够完整地显示,其微细结构也能够较清晰显示。目的利用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观测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在CT影像上的位置、走行、长度、管径和开口的大小及变化,以及翼腭间隙通道与蝶窦等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等,为翼腭间隙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影像科施行头面部螺旋CT扫描的成年人(>18岁),无翼腭间隙及其通道病变者的正常影像100例和有病变且住院治疗者的异常影像100例。将被检查者的全部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使用ADW 4.2重建软件的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重建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形态变化,利用三维重建工作站的软件系统,测量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长度、管径及开口的大小等。使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1.圆孔自前下向后上连通翼腭间隙与颅中窝,前、后口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47±0.74)mm、(3.18±0.58)mm、(4.06±0.85)mm,前口直径与后口直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圆孔与蝶窦的位置关系分为窦旁性、完全窦内型和部分窦内型,发生率分别为23%(46/200)、36%(72/200)、41%(82/200),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翼管自前向后连通翼腭间隙与破裂孔,前口、中部、后口直径和长度分别为(3.56±0.70) mm、(1.41±0.54) mm、(1.64±0.51) mm、(14.50±1.50) mm,前口、中部、后口直径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翼管与蝶窦的位置关系分为窦底性、完全窦内型和部分窦内型,发生率分别为15%(30/200)、29%(58/200)、56%(112/200),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蝶腭孔自外侧向内侧连通翼腭间隙与鼻腔,前后、上下径分别为(6.35±1.71)mm、(5.27±1.24)mm,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蝶腭孔与鼻道的位置关系分为开口于上鼻道、中鼻道和上、中鼻道,发生率分别为67%(134/200)、4%(8/200)、29%(58/200),三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4.眶下裂自后下向前上连通翼腭间隙与眶腔,长度、最大宽径、最小宽径分别为(28.16±1.03) mm、 (6.01±0.33) mm、(1.32±0.41) mm,最大宽径与最小宽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5.翼上颌裂自内侧向外侧连通翼腭间隙与颞下窝,前后径、上下径分别为(3.68±0.65) mm、 (22.96±2.12)mm,上下径与前后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6.腭大管和腭小管均自上向下连通翼腭间隙与口腔,腭大管的上口、中部、下口直径分别为(2.71±0.60) mm、(3.25±0.87) mm、(7.01±1.53) mm,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腭小管的上口、中部、下口直径分别为(0.91±0.30)mm、(0.95±0.33) mm、(1.31±0.57) mm,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腭大、小管的长度分别为(12.68±2.22) mm、(14.20±2.96) mm,两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7.腭鞘管和犁鞘管均自前上向后下连通翼腭间隙与咽腔,腭鞘管、犁鞘管的长度分别为(11.17±0.35) mm、(11.38±0.54) mm,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腭鞘管的前口、中部、后口直径分别为(2.01±0.33)mm、(1.04±0.19) mm、(1.59±0.24) mm,三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腭鞘管与蝶窦的位置关系分为窦底性和部分窦内型,发生率分别为89%(178/200)、11%(22/200),两者发生率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8.翼腭间隙受鼻咽癌侵犯的患者中,是否存在翼腭间隙通道的再次转移的生存率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侵犯翼管、圆孔,使其狭窄与对管道无影响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螺旋CT的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等三维重建技术,直观、立体显示了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是研究翼腭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病变相互蔓延的重要手段。2.翼腭间隙通道及其病变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可以早期发现翼腭间隙及其周围结构的骨质变化,及时发现病变,为临床诊断和制定手术方案提供科学的客观依据。

王丽红,张建新,袁超,唐建辉[7](2015)在《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耳内镜下鼓膜打孔术+鼻内镜下腺样体和/或下鼻甲消融术/功能性鼻内镜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并发症,优势及复发率。资料与方法分析研究156例病史超过3个月,由腺样体肥大和慢性鼻-鼻窦炎引起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所有病例针对病因先行鼻内镜下等离子腺样体和/或下鼻甲消融术/功能性鼻内镜术,研究组(78例)患者同期行等离子鼓膜打孔术,对照组(78例)行鼓膜置管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术后1周、1月、3月及6月时的检查结果作对比,研究组78例患者鼓膜打孔处约1-3月愈合,两组治愈好转率经比较,P值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以中耳感染、流脓为主要参考指标,对照组的并发症在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研究组,经卡方检验,术后1周P值为0.043,其余均P<0.001,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率上有显着差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手术(腺样体和/或下鼻甲消融术/功能性鼻内镜术+鼓膜打孔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

陈建设[8](2014)在《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通常是指斜坡下三分之一、枕骨大孔前缘、和寰枢椎腹侧区域。一直以来,由于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颅颈交界区一直被公认为是手术的禁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在此区域用传统的手术入路进行手术有较高的并发症和创伤。近年来,随着显微镜下解剖和操作技术的进步,颅底神经外科学得到了快速提高,颅颈交界区成为了神经外科医师不断竞相研究的热点区域。但是目前对于颅颈交界区腹侧区域疾病,由于其解剖位置较深,同时涉及多处重要血管、神经,术后解剖复位困难,手术并发症多等因素,颅颈交界区疾病在治疗过程中所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仍高于其他神经科疾病。神经内镜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应用,代表着神经外科手术设备的不断进行更新,同时也为神经外科医师带来了手术操作观念上的改革,该技术利用神经内镜产生的照明和成像,通过人体诸如:鼻腔、咽腔、蝶窦、筛窦、上颌窦等自然孔道或者间隙进行手术操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和患者痛苦。最近10余年来,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已经有国内外神经外科医师对神经内镜下经口咽入路以及鼻咽入路经进行颅颈交界区腹侧病变治疗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在该领域中对于前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中如何对术区及周围重要血管和神经进行保护、术后颅底缺损的修补、脑脊液漏的处理等问题仍未完美解决。因此,本研究则通过对鼻咽部及颅颈交界区骨性结构以及该区域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研究,找出其入路过程中固定的标志点,同时在尸头上模拟手术操作,为进一步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观测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骨性标本,尸头标本,从中找出固定的、容易辨识的标志点,同时对标志点周围重要的血管、神经、肌肉、关节等进行详细观测,并描述、测量、记录数据。第二部分在尸头标本上模拟手术操作,内镜下磨除下斜坡骨质,暴露硬脑膜及硬脑膜下结构,探索和测量磨除骨质的范围,并试着磨除齿状突,以及了解磨除齿状突后对枕颈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为后期临床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结果1.在36例干性颅骨标本,5套寰枢锥标本以及6例尸头标本中,确立了手术入路过程中的标志性、固定性、易辨性结构为中鼻甲、后鼻孔、蝶窦前壁、咽后壁、咽结节、枕骨大孔前缘、齿状突、寰椎前结节。2.沿着前期的手术标志点逐渐进镜,该手术入路能顺利到达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并能顺利磨开下斜坡和切除齿状突,能切开硬脑膜,暴露出硬膜下血管和神经、脑干等结构,不用切除软腭及硬腭,术后并发症少。结论在本研究中,确立了标志点及重要结构居中线的距离,确立了手术的安全范围,通过内镜下模拟手术操作,进一步证实了该手术入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内镜有着比显微镜更广阔的视野和清晰度,内镜下经鼻手术入路在很多方面较经口入路更安全。

王媚,潘军燕,李海同,杨雪明[9](2013)在《腺样体肥大及咽鼓管咽口形态学特征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儿童腺样体肥大病程、咽鼓管咽口形态学特征及腺样体与咽鼓管圆枕(以下简称咽圆枕)的毗邻关系与分泌性中耳炎(OME)病因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腺样体肥大的病程,将15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分为半年以下组和半年以上组;将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分为三角形、圆形、裂缝形和脐形4类;将腺样体与咽圆枕的毗邻关系分为3型;观察3种分组情况下OME的发病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不同病程组及不同咽鼓管咽口形态组的OME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腺样体与咽圆枕的毗邻关系组之间OME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腺样体肥大的病程及咽鼓管咽口形态学改变在儿童OME发病中并不重要,而肥大的腺样体与咽圆枕的毗邻关系在儿童OME的发病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周丽娟,林建云,曾文娟,陆涛,林垦[10](2012)在《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鼻咽部内窥镜观察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鼻咽部内窥镜观察结果与分泌性中耳炎(secretary otitismedia,SOM)的相关性。方法对75例150耳正常儿童(对照组)和92例152耳SOM患儿(SOM组),在纤维鼻咽镜下观察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及周围病变,比较两组结果。结果①对照组咽鼓管咽口形态椭圆形30耳(20.00%)、喇叭形30耳(20.00%)、三角形44耳(29.33%)、缝隙形46耳(30.67%),SOM组上述各型耳数分别为28(18.42%)、27(17.76%)、47(30.92%)、50(32.89%)耳,两组咽鼓管咽口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OM组儿童咽鼓管咽口周围病变主要是鼻咽部炎症(74耳,48.68%),其次是腺样体肥大(46耳,30.26%)、咽鼓管扁桃体肥大(20耳,13.16%)及咽口水肿(12耳,7.89%);对照组则主要是咽口周围水肿(80耳,53.33%)、腺样体肥大(40耳,26.67%)、鼻咽部粘脓性分泌物(20耳,13.33%)以及咽鼓管扁桃体肥大(10耳,6.67%)。结论儿童SOM发病与咽鼓管咽口形态无关,而与咽鼓管周围病理变化相关。

二、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标本
        1.1.2 实验仪器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影像采集尸头标本数据
        1.2.2 手术入路模拟
        1.2.3 手术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尸头标本的颅颈交界区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CT测量结果
    2.2 术后取材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3 讨论

(2)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三维CT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设备
    1.3 资料收集
    1.4 多层螺旋CT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不同状态咽鼓管CT三维重建参数特点
    2.3 咽鼓管黏膜厚度比较
3 讨论

(4)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蝶鞍区颅底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颅底斜坡区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部分 扩大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器械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第四部分 内镜下经鼻蝶至斜坡及枕骨大孔腹侧区手术入路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肿瘤类型
    3. 影像学检查资料
    4. 手术器械及设备
    5. 手术方法
    6. 手术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典型病例回顾及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展望
全文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5)鼻至斜坡区解剖特点及经扩大的鼻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1.1实验标本
        1.1.2主要仪器设备
    1. 2 观察方法
        1.2.1尸头矢状面解剖观测
        1.2.2模拟手术操作
    1. 3 临床应用
        1.3.1患者1
        1.3.2患者2
        1.3.3手术方法
        1.3.4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相关解剖测量
    2.2手术安全操作范围
    2.3模拟手术结果
3 讨论
    3. 1 术中应重点关注以下解剖结构
        3.1.1鼻中隔
        3.1.2蝶窦
        3.1.3颈内动脉
        3.1.4蝶腭动脉及其分支
    3.2内镜下经鼻斜坡区手术入路的解剖要点
    3.3注意事项

(6)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翼腭间隙及其通道的解剖学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标志点的确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内镜经鼻-鼻咽-颅颈交界区模拟磨除下斜坡和齿状突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结论
    操作过程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9)腺样体肥大及咽鼓管咽口形态学特征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腺样体与咽圆枕的毗邻关系分型
    1.4 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分型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10)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鼻咽部内窥镜观察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查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学观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导航内镜经鼻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J]. 刘明娜,卢永田,吴青松,朱宇辉,邹志,邓长健,邓伟锋,周凤平. 智慧健康, 2020(23)
  • [2]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三维CT特征[J]. 李智群,梁茂金,张华宋,宋超,王晓凤,周学军. 实用医学杂志, 2018(18)
  • [3]咽鼓管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 付玉,张志钢.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3)
  • [4]经鼻蝶内镜下斜坡及脑干腹侧区的应用解割学研究及临床研究[D]. 周凯.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9)
  • [5]鼻至斜坡区解剖特点及经扩大的鼻入路切除斜坡区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J]. 田喜光,詹升全,丁自海. 武警医学, 2016(02)
  • [6]翼腭间隙通道的CT三维重建观测及临床应用[D]. 汪玲. 新乡医学院, 2015(02)
  • [7]低温等离子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研究[J]. 王丽红,张建新,袁超,唐建辉.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5(02)
  • [8]内镜经鼻入路至颅颈交界区的解剖学研究[D]. 陈建设. 郑州大学, 2014(02)
  • [9]腺样体肥大及咽鼓管咽口形态学特征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 王媚,潘军燕,李海同,杨雪明.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3(06)
  • [10]分泌性中耳炎患儿鼻咽部内窥镜观察结果分析[J]. 周丽娟,林建云,曾文娟,陆涛,林垦.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2(02)

标签:;  ;  ;  ;  ;  

咽鼓管咽口的临床解剖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