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对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一、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学霞[1](2019)在《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文中认为当下国内外传播学研究中空间转向研究已成为一种显现的趋势。其中,传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问题、传播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成为空间转向研究中的焦点问题。本研究为顺应传播学空间转向研究态势,同时也为推动中国区域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宁夏新闻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选取宁夏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空间,选取1926年-2018年这近百年的历史时长作为考察地方空间内大众传播活动的背景时间,重点考察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演进的动力机制,结构性特征,内部要素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以及它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功用。本研究拟解决如下问题:如何从特殊性入手追求普遍性?如何在强调地方大众传播经验的同时,提炼出地方大众传播网络在推动和促进国家一体化发展方面的作用机制,实现对求异之上的求同的理解?本文共五章。整体而言,梳理了 1926-2018年间宁夏主要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呈现了它们发生、发展的脉络,展现了其中部分媒体消失、消亡、断裂发展的场景。采用了历时性、结构性的视角,融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学科知识,以文献为基础,勾勒出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生成与演进的全程、全貌,构建出不同历史阶段中宁夏四种大众传播网络模型。绪论。此部分阐明了选题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思路、研究意义和研究的问题。对国内外研究做了综述,评析了宁夏新闻传播的研究现状。还界定了核心概念,说明了研究方法、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的不足之处。此部分回答了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命题,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力图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第一章。本章展现了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和这一空间内存在的多民族社会关系。展现了 1926-1949年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提炼出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阐释了宁夏二元大众传播网络生成的历史意义,并概括指出了制约这一时期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第二章。本章阐明了 1949-1979年间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的缘由和过程,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呈现了这一期间宁夏主要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分析了媒体制度、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和制约作用。第三章。本章展现了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五个结构性特征。认为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以及民族团结形象有着重大的建构作用。同时剖析了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第四章。本章展现了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认为宁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多层次、多类别、多媒介形态、多元力量混杂交织的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提炼出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的四个结构性特征。剖析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和中国媒体融合、宁夏媒体融合的现状。剖析了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以及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影响。结论与展望。本文发现,有三种主要因素推动和促动了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的生成与演进。是权力贯穿于大众传播网络演进的始终,并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国家统一性的制度安排为它的生成与演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基础设施的配置和技术的发展创新成为宁夏大众传播网络不断演进的强劲驱动力。本文还发现,宁夏大众传播网络在促进国家政治上的统一、文化上的多元一体以及多民族融合等方面,在反映、形塑和建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形象和地方形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呈现出以下四个结构性特征。它具有极不稳定-相对不稳定-比较稳定—又开始不稳定的发展特征。同时,它还具有结构上的发展不平衡特征,层级上的汇集性和类别上的分散性特征,以及网络横向间弱连接性等特征。宁夏近百年间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生成与演进对当下的启示: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化过程必将是不同媒介并立共存、相互转化的过程。媒体融合能够促进传播网络之间的融通和连接。最后,媒体传播网络与政务系统传播网络和自媒体传播网络之间的竞争将加剧。

郭轶群[2](2018)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河南有线网络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网络通信技术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日新月异,使得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水平更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网络融合的概念,中国也于1997年提出了“三网融合”的概念,并陆续出台了推动“三网融合”的一系列政策,规划和推进时间表。在“三网融合”出台后,整个业界对广电企业普遍持悲观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有线行业是各地市县独立发展起来,规模上和资金上根本无力与电信企业竞争,技术上也相对落后;二是互相融合前,广电因为是垄断经营,市场营销意识不足;三是随着网络和移动端的兴起,有线的客户(尤其年轻客户)流失加剧,开机率连年下降。多数人认为,一旦全面放开双方准入,那么有线行业的寒冬就很快到来。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是河南省有线电视行业中唯一一家负责电视传输、运营和管理的公司。面对如此形势,应该如何应对?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考察访问,以及结合文献的方法,并使用SWOT,PEST等分析工具,对河南有线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论文首先论文阐述了本研究的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介绍了相关的研究综述以及一些研究分析工具;然后对河南有线的内部情况和外部环境和自身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找出河南有线在当前形势下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指出了河南有线应采用什么样的战略发展措施。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河南有线现阶段核心工作就是以最短时间完成从事业单位到现代化企业运作的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推动数字化改造,加强市场营销能力,做大做强自己的主营电视业务,逐步扩展数据业务,以此来做大做强自己。最终目的就是把河南有线打造成为全国范围内技术强大、用户稳定、服务良好、内容优质的综合企业。希望本文对河南有线的发展,能起到一些指导帮助意义。

陈若萱[3](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郑春风[4](2017)在《媒介技术、空间与权力控制游戏 ——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的结构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在中国大陆地区运行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事业规制体制,是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面临的根本性体制环境。通过对中国电视规制体制进行必要的结构分析,以探查隐藏在其背后的国家政治权力的作用逻辑、技术策略、多样性后果,以及中国电视事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历史命运。本论文充分立足中国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通过相关历史资料、党和国家决策、措施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文献分析研究,对中国特殊社会情境中的电视技术、电视事业空间与国家电视事业规制体制之间复杂的、历史的与具体的关系进行批判式的考察,重点对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体制内部的主体权力结构形态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本论文认为,中国电视事业规制体制内部存在一种结构弹性,而在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这种结构弹性对于规制体制背后的权力系统与电视事业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即它在使这套规制体制背后的国家权力维持对电视事业政治意识形态高效控制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结构性的权力规制空隙,从而为中国电视事业提供了诸多正式/非正式的结构性机会,为中国电视事业创造了一个比较活跃的"边缘"动力空间。

花晖[5](2016)在《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文中认为纵观中国科教影视史,近百年来曾几度辉煌,但经济体制转变给行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脱离了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生产机制,科教影视如何在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的重要命题。本研究结合影视传播学、传媒经济学与市场营销学,在充分把握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现状的前提下,探讨科教影视传播的规律、以及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模式。就基本逻辑结构而言,本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历史、理解现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科教影视业均以事业机构的身份、依靠行政拨款运作,在统购统销的高产量背后,却是对经济效益的漠视。这一弊端随着90年代初推行体制改革而暴露无遗,经费短缺、自负盈亏导致生存举步维艰,身份转变的困局阻滞着科教影视产业前进的步伐。为解此困局,在第二部分中就产业所处环境展开了详实的考察,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在宏观环境方面,我国展现出政治高度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民文化素质日益提高、科技不断革新的整体格局,为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基本面,但需注意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日益多样带来的消费结构调整;而在市场环境方面,产业规模偏小、产能偏低、行政干预犹存、发展参差不齐、盈利模式模糊等问题凸显。在把握现状的情况下,第三部分基于价值链理论,就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提出了双重产业链的理论构想,从而构建起大科教影视产业框架。双重产业链设想的核心内容为:于前放映领域,通过层级放映、多窗发行,发挥影视作品这一核心资源的最大价值;于后放映领域,通过广告与衍生产品深度挖掘受众这一核心资源。双重产业链的意义则在于有效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产值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应贯穿产业链,除了大力拓展移动平台的放映窗口,在衍生开发阶段,应围绕科教影视独特的科学价值,大力开发信息服务功能,搭建集数字影视资料库、网络游戏库、线上购票、版权交易伺服为一体的集成交互式平台。与此同时,营销与资本运作这两大薄弱环节亦亟待加强,以成为双重产业链的有机补充,从而完成大科教影视产业的整体构建。我国科教影视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刻,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唯一出路。双重产业链与大科教影视产业构想的提出,是对过往科教影视产业发展理论在新形势下的一次创新与探索,有助于我国科教影视产业在改革过程中明确产业定位与属性,顺应市场需求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业态。

熊波[6](2013)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虽然中国电视事业起步较早,但作为一个产业的电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才真正出现。1983年全国广电系统第11次工作会议召开,明确“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实行中央、省、有条件的地(市)和县均可以办广播电视的政策。中国电视行业迎来第一次突破性发展机遇。在此后的近二十年里,电视台数量以每年平均134.7%的速度增长,电视内容获得重大进展,电视覆盖人口显着增加,电视逐渐成为国内主流媒体。中国迅速成为一个电视大国。到2011年,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提高到97.82%,2607家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开办电视节目1329套,全国电视节目制作量比2001年增长86.7%,付费电视140套。全年共制作电视节目264.19万小时,播出公共电视节目1495.34万小时;电视剧产量由2001年不到1万集增加到14942集,位列全球第一;影视动画产量由2001年不到1万分钟增加到26万分钟,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全社会电视机的拥有规模超过4亿台,电视机的千人平均拥有量居全球首位;有线电视用户达1.6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4527.86万户。然而,就在电视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进入新世纪之后,以WEB2.0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新媒体开始迅速崛起。网络视频、网络点播、社交网站、微博等互联网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电视观众和电视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我国上线的视频网站已超过300个,并且种类多样,有以酷6网为代表的视频门户,以土豆网和优酷网为代表的视频分享网站,有以PPS为代表的直播流媒体等。辉煌的数字背后,我国电视产业却潜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而在3G移动通讯网络开通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快速普及,又带来了移动互联的新一轮高潮。这些新媒体业态的出现,给传统电视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我国,电视产业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体,传达党和政府的意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肩负舆论监督引导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文化传播功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但同时电视产业在我国又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广告经营获取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它既要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又要提供个性化的市场服务,将部分政治属性、经济属性以及社会属性集合于一体。因此,我国的各级电视台既不能说是行政单位,也不完全是事业单位,更不是企业单位。我国电视体制是一个混合体,行政、事业和产业的特征各具有一部分,这种非市场化的模糊体制严重束缚了电视产业化的进程。我国的电视媒介作为主流新闻媒体,它的基本性质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好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是电视台的首要目标。基本性质决定了电视台的管理模式,由于以宣传导向为核心任务,各级电视台在市场化改革前都是由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办台宗旨、发展规模乃至节目制作等等都是上级部门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长期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使国内大多数电视台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生产节目,没有完全发挥出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电视传媒向产业化目标发展。应该看到,中国电视产业从零开始,到今天成为世界上电视台最多,电视观众最多,节目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都十分强大的电视大国,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绩。但从全球电视产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还十分明显,这一方面是由于特殊的国情造成的,但另一方面也与电视行业重看得见的业绩,忽视制度建设有关。尤其当新媒体时代来临的时候,即使像美国、英国、日本等法律规章制度已经十分完善的国家都面临产业制度环境的全新变革,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环境向哪个方向去改革和调整确实是关系电视媒体能否做大做强,产业竞争力能否持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否充分显现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系统回顾了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界定了新媒体、新媒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定义之后,系统对比了新媒体产业和电视产业的特征,以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产业承担的战略任务,着重分析了电视产业经营目标定位、经营模式和当前电视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电视产业战略目标的工作重心和优化电视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关系。探讨电视产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三网融合”这个重要的背景。三网融合是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它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带动电视产业、电信产业和互联网业的技术融合及产业融合,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符合电视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三网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文化产业实现“创新、融合、服务”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代表了信息文化产业包括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硬件和软件方面深入探讨了“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的影响,深度剖析三网融合的技术思路,寻找与电视产业发展的契合点,从内容创新和技术创新、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三网融合”下的电视产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虽然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向新媒体融合创造了历史机遇,但新媒体产业给媒体市场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技术和服务上的,更重要的是对电视产业的传统发展逻辑提出了严肃的挑战和质疑。这是因为新媒体打破了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把竞争带到了已经面临重重发展矛盾的电视产业面前。过去一直依靠行政力量维护垄断地位的电视媒体,已经无法回避市场化的压力。在新的竞争时代到来之时,电视产业必须放弃长期倚靠的旧有业务形态,真正把市场和受众作为业务开发的前提,摆脱双重属性带来的体制束缚和路径依赖。同时,结合自身在内容生产上的优势和传播渠道上的特点,对产业链各环节做出重新定位和调整。本文进一步结合与电视业务结合较紧密的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对电视产业新业务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发展趋势分别进行了分析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电视产业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点。深入分析中国电视产业在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会发现制约当前电视产业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上的一系列缺陷。这些缺陷的形成可能是历史造成的,但现实是它们已经构成了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阻碍。随着媒体环境的嬗变,一些结构性问题和矛盾甚至变得比以前更为复杂。而现实的经营困境,如节目质量不高,同质化现象导致恶性竞争,广告收入增速下滑,高品质用户大量分流,都在逼迫电视产业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最后,本文在分析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并对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从行业监管、政府规制、技术和产业融合、改变盈利模式、资本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培育电视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对策,主要是减少对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干预,增强市场机制自发的调节作用,通过高效、完善、规范的管理办法,把握科学的产业发展方向,达到产业发展目的;主动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积极寻求内容产品与新媒体经营的契合点,大力推进与其他相关产业跨领域合作、融合,实现跨媒体发展;积极学习和利用世界先进文化机构和媒体集团的管理经验、创作手法、传播观念和发展模式,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国际高端人才和国际先进技术,打造创意产业的支撑体系,进而推动电视产业在全球文化市场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在强化媒体内部管理、改变生产方式、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基础上,使电视媒体迅速走向资本市场,利用播出资源优势,发挥市场影响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让经营性资本得以迅速增值和壮大。此外,在创新盈利模式、生产方式、服务方式上电视产业还需要做出努力。论文的创新点是:1、对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新媒体和电视产业特征及发展趋势,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战略目标,“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发展,提出了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2、在全面剖析了我国电视产业的产业困境与矛盾,系统梳理了电视产业与新媒体产业融合背景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电视业务的产业特征构筑了未来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目标定位。认为中国电视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既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需要实现产业链的全方位融合。电视产业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从内容研发生产到播出网络建设,都必须根据三网融合的战略目标作出结构性调整。在改革与创新中,借助产业融合的历史契机,突破束缚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实现跨越式发展。3、系统分析我国电视产业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提出以有线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媒体、网络视频业务和手机电视业务为核心,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电视产业内部各环节的产业联动和资源整合,充分发挥电视产业的内容优势和传播优势,推动我国电视产业摆脱发展困境,实现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沈向军[7](2013)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三网融合”的出现源于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但其影响与意义又远超出技术的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国家安全与竞争力塑造的多个层面。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在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尚不充分的状态下,被置于三网融合这一重大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理论应用于中国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研究,以对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梳理为逻辑起点,检视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行业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及其与电信、互联网等行业之间关联方式的变化,探讨有线电视行业产业链的演进路径,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进程中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以此为基础,提出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的途径与手段,提出符合中国社会经济现实与中国有线电视电视行业现状的竞争战略。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同步演进,一系列变革发生在基础技术、业务形态、市场结构、产业形态和生存方式等各个方面,并向着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的方向持续发展。有线电视行业的传输能力得到提升,网络功能得到拓展,同时也因行业垄断优势的逐步消失而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中国有线电视行业的三网融合转型实践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分散、弱小的行业先天不足、与信息产业运营模式不匹配的单一盈利模式以及突出的资金瓶颈对有线电视行业发展的制约与阻碍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亟待解决的困境与难题。美国有线电视的数字化转型是在“放松管制”的政策取向下进行的,以康卡斯特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产权与资源的重新配置,并以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为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整合与转型。中国的电信企业则是以三大全国性、全业务运营商为主体,从网络、产品、服务、品牌等多方面着手,实现由通讯服务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的转变。“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美国有线电视企业和我国电信企业实现转型的共同前提。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的发展承载着多个层面的目标:从国家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被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传播体系重要构成的特殊地位与责任;从产业层面来看,有线电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提升,并完成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从企业层面来看,收入利润的增长、竞争能力的提升等都是企业生存与扩张的基本需求。从有线电视行业自身来看,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实践与转型正在促使有线电视的传统产业链分解,并形成新的网络状产业链结构。这就使得模块化分工成为实现有线电视产业链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则成为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手段。从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环境来看,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清晰;有线电视企业之间,以及与电信企业之间处于一种竞合博弈的状态之中,既形成了市场竞争,又存在着合作基础。因此,对有线电视行业而言,应对不同类型的业务进行差异化的战略选择: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和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其中,形成战略联盟和注重风险控制是影响上述战略实施的重要因素。

张莉[8](2012)在《1978-2011:中国广电传媒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基于制度分析的视角,选择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工具,从历时性角度梳理中国广电传媒三十多年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制度演进;从共时性角度将广电业改革与报业改革进行对比,研究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各方利益博弈对广电传媒改革进程的影响,探析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的角色扮演,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数字传播背景下展望广电传媒改革的未来路径。本研究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展开: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为何缺乏改革的动力?要对这个问题做出充分的解答,必须进一步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制度供给与广电传媒改革的制度需求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利益博弈以及对广电传媒改革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相对于“改革先行者”——报业,广电传媒改革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为何会扮演这种角色?本研究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的未来改革路径如何发展?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刺激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与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广电传媒的功能和属性逐步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财源结构已无法满足广电传媒事业发展的需要,传媒业只有依靠自我赢利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传媒的市场化发展便具有了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必要性。就广电业而言,开展广告经营活动成为广电传媒市场化的起点;混合型体制的确立则为广电传媒市场化提供了制度保障。无论是广告经营活动的开展,还是混合型体制的确立,广电传媒的市场化进程基本因循报业,因为这样既能降低广电传媒制度创新的风险与成本,同时也能保证广电传媒收获丰厚的市场利益。因此在这个阶段,“收益”大于“成本”的利益博弈驱动了广电传媒改革的“搭便车”行为,而“搭便车”所形成的既得收益也使广电传媒缺乏制度创新的内在需求。同样基于利益的考量,政府部门的政策出台滞后于广电传媒的创新实践行为,在制度供给无法满足制度需求的情况下,诱致性制度变迁便成为这个阶段广电传媒改革的总体特征。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意味着我国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属性,也加快了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步伐,广电业迈入了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作为高技术、高消耗、高风险的行业,广电传媒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以实现规模的扩张,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和广告收入所形成的原始积累还不足以满足自身发展壮大的资金需求,组建广电集团便成为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在集团化改革阶段,与报业的“改革先行”相比,广电传媒再次“搭便车”。组建广电集团,广电业与政府有着各自的利益取向。但在实际运作中,受到传统保守思维模式的羁绊,政府并没有给广电传媒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鼓励,相关产业政策出台往往滞后于广电传媒产业化改革实践,广电传媒的集团化发展仍被束缚在混合型体制的框架之下进行。因此,在混合型体制下,我国广电集团的事业属性注定集团化改革的收益低于预期;而既有体制造成的行业利益与政府部门利益之间的较量增加了广电集团市场交易的成本。从总体上看,我国广电传媒集团产业化程度偏低,表现为:广电集团产业属性的释放受到混合型体制的束缚;多元化经营程度不高;广电集团发展呈现出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市场竞争不充分。在“收益”小于“成本”的利益权衡以及政府与广电业的“利益合谋”下,广电集团的组建被叫停,广电传媒的改革进程出现回缩。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文化单位分为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并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战略。和中国传媒业前两次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同,文化体制改革是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并触及到中国传媒业的核心制度层面——产权制度,而这正是混合型体制所回避的。政府基于规避改革风险、获取政治和经济收益而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国传媒业则整体进入“后改革时代”,表现为:报业制度创新的脚步放缓,但仍有亮点;广电传媒改革则陷入原地徘徊。就广电传媒而言,混合型体制已使广电传媒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广电传媒自然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并且有意识地在强化这种事业属性;而文化体制改革势在打破这种既得利益格局,广电业因此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反应平淡、态度消极。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广电业基于维护既得利益而对政府部门的激励性政策进行了消解,具体表现为:“频道总监负责制”成为栏目承包制的翻版;“制”与“播”的分而不离;“三网融合”流于形式;数字广电进展缓慢。通过改革路径的梳理可以看出,广电传媒的改革过程伴随政府与广电传媒的利益博弈。政府的利益诉求在于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和实现“统治者租金”最大化;广电传媒的利益诉求则是既要作为事业单位享受政策资源,又要作为企业单位获取经济利益。和报业的“改革先行者”角色相比,广电传媒改革始终扮演了“搭便车者”的角色,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因为制度的公共品属性容易导致制度变迁的“搭便车”行为;其次,规避改革风险、降低改革成本的动机驱使广电传媒改革“搭便车”;第三,对既得利益的满足使广电传媒自身难以产生制度创新的需求;最后,政府偏于谨慎的管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广电传媒的自主制度创新意识。总之,“搭便车”可以使广电传媒在规避改革风险与降低改革成本的同时尽享改革收益,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进入数字传播时代,广电传媒的既得利益开始受到业外因素的影响,国外传媒集团的竞争压力也与日俱增。在“内挤外压”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广电传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数字技术革命使广电生产力发展迅猛,旧有的广电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封闭的市场环境带给广电传媒的发展空间也必然是有限的。对于广电传媒而言,只有突破传统思维定势,敞开胸怀,构建一个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传媒市场这块蛋糕做得更大,广电传媒才能从中分得更多的利益。因此,必须突破原有的以计划体制和行政区划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广电体制,深层次的改革势在必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角度分析,制度创新遵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广电传媒的制度创新能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使我国的广电业真正与世界接轨,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市场盈利空间。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数字传播背景下,广电传媒应整合省、市、县各级广电资源,在中央一级和省级(直辖市)层面上建立数字广电传媒集团,实行频道制管理,下设两个分支机构:事业性质的数字电台、数字电视台和企业性质的数字广电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数字电台、数字电视台定性为国有事业单位,下设时政频道(率)和公共频道(率),这样既保证了广电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职能不发生偏离,也使公共利益得到保障。数字广电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设商业频道(率)、节目制作公司、网络传输公司、广告公司及其他业外经营性实体单位,可广泛吸收业外资本进行商业化运作,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经济收入。这样的组织架构既符合文化体制改革所提出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的产权制度改革要求;也顺应了数字传播时代对广电传媒发展提出的技术转型要求。本文最后以数字电视为例,具体探讨了频道制的管理模式,并提出发展数字商业频道(率)应当成为中国广电传媒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

范晔[9](2012)在《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关键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已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快速成长到世界上拥有用户数量最多的状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有着很大的提高空间。如用户户均贡献值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基于此,我国政府也对相关的产业政策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尤其是新近出台的以各省为单位的网络整合并组建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运营企业及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它们的制定和执行将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三网融合指的是电信网络、互联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三个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均可以向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信息业务,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与电信企业之间业务相互融合、相互竞争。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以及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也就成为了当前十分紧迫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特点及所处环境的基础上,建立了较符合实际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模型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山西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又从规模经济性、用户满意度及三网融合的产业政策角度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如何提高竞争力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最后提出了在三网融合产业政策背景下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该采取的应对策略。目前,国内外针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很少也不完善。结合当前的研究及发展现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系统地分析了有线电视网络企业本身及竞争力的形成,提出了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竞争力模型及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把所设立的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等级来进行分析,通过所得到的指标权重发现了规模经济性、用户满意度和产业政策对其竞争力影响很大。并以山西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为例,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2、结合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发展趋势及特点,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的边界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即在一定的产出范围内,企业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不断降低。3、从用户满意度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的评价模型,并以太原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可以从用户预期质量,感知质量及有线电视运营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4、三网融合是目前有线电视网络企业面临的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产业政策,依据它的政策内涵,提炼出了电信企业内部三个运营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类似于“剪子—石头—布”,它们并与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在市场占有上展开竞争。通过相应的假设,分别利用常微分方程和差分方程建立了彼此之间竞争关系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利用数学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到了相应的结论。5、三网融合产业政策的执行可能给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市场带来不可预测性,为了规避和控制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政策失效及企业运营的风险,利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建立了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与电信企业之间的竞合博弈模型,利用数学分析和数值模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由此提出了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易旭明[10](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研究说明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二、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选题缘由、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思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报纸传播初占主导地位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26-1949)
    第一节 历史沿革中的宁夏及其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一、宁夏作为地方空间的被生产过程以及初始形成
        二、宁夏独特的多民族共生关系
    第二节 1926-194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中山日报》《贺兰》等报刊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为期几个月的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报纸传播网络初占主导的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呈现
        一、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和构建生成的历史意义
        二、制约宁夏传媒发展并影响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三种要素
第二章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49-1979)
    第一节 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一、独特的空间再生产:宁夏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之空间生成
        二、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第二节 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1949-1979年间宁夏6份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新闻传播实践
        三、电视新闻传播实践
    第三节 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三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剖析
        一、1949-1979年间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媒体制度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支撑作用
        三、媒体基础设施、媒介技术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制约与支撑
第三章 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的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构建(1979-2003)
    第一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大众传媒实践
        一、以党报为首、以其他报纸为补充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宁夏无线广播的新闻传播实践
        三、宁夏无线、有线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
        四、1998-2003年间宁夏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第二节 1979-2003年间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逐层呈现
        一、多元报纸传播网络
        二、无线广播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广播传播网络
        三、有线电视传播网络占主导地位的电视传播网络
        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媒体传播网络
    第三节 电视传播网络占据主导的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一、宁夏多元大众传播网络的结构性特征
        二、大众传播网络对宁夏多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形象的重大建构
        三、媒体体制的发展与确立对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的双重影响
第四章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2003-2018)
    第一节 2003-2018年间宁夏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宁夏以党报为首、以都市报为重要支撑的主要报纸的新闻传播实践
        二、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实践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2003-2018年间宁夏新媒体、新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以新闻网站和手机报为代表的宁夏新媒体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二、以媒体微博、媒体微信为代表的宁夏新新媒体的发展及问题
    第三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宁夏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实践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解析和中国媒介融合的现状
        二、宁夏大众传媒在媒介融合面向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四节 宁夏全景式大众传播网络结构的逐层呈现
        一、宁夏报纸传播网络中都市报的影响力渐次衰退
        二、广播、电视传播网络不再居于主导位置,影响力不断收缩
        三、新媒体传播网络曾迅速发展,不断扩张,现在又逐渐归于平淡
        四、新新媒体传播网络不断应用新媒介,影响力却始终有限
    第五节 面向媒介融合的全景式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
        一、整体性结构特征
        二、用户群体的固化、迁徙与流动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双重影响
        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新新媒体对宁夏大众传播网络的冲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当代启示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清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三网融合背景下河南有线网络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河南有线网络集团公司的发展
        1.1.2 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发展过程
        1.1.3 河南有线在融合发展中的战略困境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外部环境
        1.3.2 内部环境
    1.4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有关三网融合的研究综述
        2.1.1 国外的发展及研究情况
        2.1.2 国内的研究情况
    2.2 有关有线电视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2.3 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
        2.3.1 战略管理概念
        2.3.2 竞争战略理论
        2.3.3 战略转型理论
    2.4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2.4.1 SWOT分析法
        2.4.2 PEST分析法
        2.4.3 波特五力模型
3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3.1 企业外部环境PEST研究
        3.1.1 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产业结构
        3.2.2 五力模型分析
4 企业内部环境与能力分析
    4.1 河南有线内部环境分析
        4.1.1 企业整合发展情况
        4.1.2 企业目前财务经营状况
        4.1.3 企业人员素质情况
        4.1.4 管理机制
    4.2 河南有线能力分析
        4.2.1 市场营销能力
        4.2.2 技术能力
        4.2.3 客户服务能力
        4.2.4 组织管理能力
5 基于SWOT的河南有线公司战略分析
    5.1 河南有线电视SWOT分析
        5.1.1 SWOT分析图
        5.1.2 河南有线的SWOT战略分析与选择
    5.2 河南有线的愿景和战略目标
    5.3 河南有线的新的定位以及发展路径
    5.4 河南有线的发展战略
    5.5 竞争战略
6 河南有线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巩固主营电视业务,提高服务水平,扩大用户规模
    6.2 紧跟时代潮流,在数据以及移动端发力
    6.3 积极引入资金以求快速发展
    6.4 积极利用国家的有利扶持政策
    6.5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完善人才管理,完善选拔机制
    6.6 加强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4)媒介技术、空间与权力控制游戏 ——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的结构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概念与框架的界定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框架
第四节 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创新
    (二) 论文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特殊情境建构下的电视事业规制体制
第一节 特殊的国家-社会-市场空间结构
第二节 中国特殊政治结构对规制体制框架的构建
第三节 政府主导市场化改革的非预期性后果 第二章 中国电视技术形态的潜能及其边界
第一节 党和政府主导下的宣传技术体系
    (一) 党和政府主导下的技术引进与技术自主化
    (二) 传输技术的发展与接受设备的普及
    (三) 新电视技术浪潮的到来
第二节 电视事业规模与容量的增长
    (一) 传输与覆盖的扩展
    (二) 频道资源的增加与内容资源的丰富
第三节 电视事业主体性空间的边界
    (一) 自主运作空间的扩大与经济独立性的增长
    (二) 一种合法化政权的有效技术手段 第三章 对电视事业空间的策略性规制
第一节 监管机制内部的二元张力
    (一) 单位化制度:一种对政治风险的有效管控
    (二) 市场化策略:市场经济下的双赢抉择
    (三) 一个微妙的"二元悖逆"命题
第二节 互联网的渗透与区隔管理
    (一) 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电视事业及其边界的冲击
    (二) 互联网渗透引发的多元结构重组及其后果
    (三) 对电视事业空间结构可控可管的区隔管理
第三节 属地分治与分散风险
    (一) 电视事业中属地分治策略的确立
    (二) 属地化分治的客观多元化市场效果
    (三) 属地化分治作为分摊政治风险与获取政治增益资产的统一 第四章 中国电视事业规制体制的结构性机会
第一节 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与一个有限的博弈空间
    (一) 中国情境下电视体制的市场化与去管制化
    (二) 有限博弈空间的出现
第二节 电视体制开放性与规制变量的产生
    (一) 业务主体从"国家"扩展到"国家-社会"
    (二) 规制体制内部结构变量的多元化
第三节 监管理性的局限性及其动力空间
    (一) 新媒体环境下监管体制效用的有限性
    (二) 游离在监管体制边缘的发展活力 结语 一种脆弱的平衡之术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描述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框架
第2章 中国科教影视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1918-建国前:民办与官办并举的多元化探索
    2.2 1949-二十世纪60年代:新中国科教电影事业的发轫期
    2.3 1966-1976:中国科教电影的浩劫
    2.4 1977-1990:中国科教影视的复苏
    2.5 1990-1995:机制改革至影视并轨
    2.6 1996 至今:小电影大电视发展格局
第3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宏观环境分析
    3.1 PEST模型概述
    3.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政治环境
    3.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经济环境
    3.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社会环境
    3.5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科技环境
第4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环境分析
    4.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规模状况
    4.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主体
        4.2.1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制片主体
        4.2.2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发行主体
        4.2.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放映主体
    4.3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市场集中度
    4.4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消费者行为
        4.4.1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外在影响因素
        4.4.2 影响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行为的内在影响因素
        4.4.3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类型
        4.4.4 中国科教影视消费者的消费决策过程
第5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双重产业链的构建
    5.1 价值链和产业链的概念与内涵
    5.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5.3 大科教影视产业布局下的产业链构建
        5.3.1 围绕核心资源构建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
        5.3.2 科教影视双重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第6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营销模式研究
    6.1 我国影视产业营销的整体发展状况与现状
    6.2 影视营销的主要模式
        6.2.1 资本密集型的好莱坞模式
        6.2.2 跨界联动的推式营销模式
        6.2.3 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营销模式
    6.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的整合营销模式
        6.3.1 结合传统抽样的大数据定位
        6.3.2 线上线下整合营销
        6.3.3 品牌营销与企业文化营销
第7章 中国科教影视产业的版权交易与资本运作研究
    7.1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研究
        7.1.1 我国影视产业版权交易的主要形式与流程
        7.1.2 我国现行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不足
        7.1.3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版权交易体系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7.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体系研究
        7.2.1 我国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现状
        7.2.2 我国科教影视产业资本运作的可行性发展模式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深度访谈之一——论科教电影产业化过程中科教场馆的角色与功能
    附录二:深度访谈之二——论影视产业化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功能与运作
    附录三:中国科教影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6)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媒体和电视产业概述
    第一节 新媒体产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新媒体产业的定义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三、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电视产业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
        二、经济特征
        三、社会文化特征
        四、技术特征
第三章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沿革
        一、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产业化”:电视产业的制度困惑
    第二节 电视产业链发展
        一、电视产业链的组成
        二、中国电视双重产业链属性
        三、基于受众资源开发的产业链
    第三节 电视内容产业链
        一、电视内容的变化
        二、电视内容产品的生产
        三、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第一节 中国电视产业经营目标
        一、电视产业经营目标定位
        二、中国电视产业经营模式
    第二节 电视产业战略发展目标设定和结构优化
        一、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心
        二、优化电视产业结构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第五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产业发展
    第一节 三网融合概述
        一、三网融合的战略意义
        二、三网融合试点工作进展
        三、实施三网融合的技术思路
        四、三网融合的国际经验
        五、“三网融合”战略的实施原则
    第二节 三网融合对电视产业的影响
        一、对思想观念、机制体制和运行模式的影响
        二、对电视产业链的影响
    第三节 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产业发展方向
        一、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内容创新
        二、在数字化建设中推进技术创新
        三、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
        四、探索三网融合的有效模式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新业务发展
    第一节 有线数字电视
        一、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的发展现状
        二、当前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存在的问题
        三、有线数字电视的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移动电视媒体
        一、移动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二、移动电视媒体的产业特征
        三、移动电视媒体面临的问题
        四、移动电视媒体发展趋势
    第三节 网络视频业务
        一、中国网络视频的发展和产业构成
        二、网络视频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网络视频业务的盈利模式
    第四节 手机电视业务
        一、手机电视业务发展的现状
        二、手机电视遇到的困惑
        三、手机电视业务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节 电视产业发展中的矛盾
        一、属性定位不清
        二、资金投入不足
        三、产业结构散乱横向整合困难
        四、产业核心竞争力薄弱
        五、部门之争导致产业融合不畅
        六、广告经营压力增大
        七、电视产业向新媒体转型还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第二节 电视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
        一、未来电视产业重点发展的技术平台
        二、核心产业和重点产业在新格局下的变化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电视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行业监管和规划
        二、内容创新和产业融合
        三、拓展市场范围和领域
        四、融资资本化与规模集团化
        五、把握多元化经营模式
        六、产业链建设与服务链发展
        七、培育电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0章 序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现状
    0.3 理论资源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三网融合与有线电视的发展
    1.1 三网融合的内涵与实质
        1.1.1 三网融合概念的厘清
        1.1.2 三网融合的发生与发展
        1.1.3 三网融合实现的动力机制
    1.2 有线电视网与通信网、互联网的共同演进
        1.2.1 面向三网融合的技术革新与网络改造
        1.2.2 基于三网融合的业务规划与产品设计
        1.2.3 目标指向:产业链融合与信息产业融汇
    1.3 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行业的影响与冲击
        1.3.1 传输能力的提升与网络功能的拓展
        1.3.2 网络专用性的弱化与行业垄断优势的不断消解
        1.3.3 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
第2章 中国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有线电视的转型探索
    2.1 三网融合的国家战略与实施进程
        2.1.1 “三网融合”战略意义和规划的不断明确
        2.1.2 从“82号文件”到“非对称双向进入”的政策松动
        2.1.3 分阶段推进的三网融合地区试点
    2.2 以政府为主导的有线电视数字化转型探索
        2.2.1 青岛、大连、深圳:三次具有代表意义的现场会
        2.2.2 青岛、佛山、杭州:三种实现整体转换模式试验
        2.2.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适应三网融合的网络建设目标
    2.3 以企业为主体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市场化发展实践
        2.3.1 深圳天威:资本助力下的区域性转型实践
        2.3.2 中国有线:国干网的市场化转型探索
        2.3.3 上海百视通:跨行业合作实现跨地域发展
    2.4 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困境与难题
        2.4.1 分散、弱小:行业发展的先天不足
        2.4.2 盈利单一:与信息产业运营方式不匹配
        2.4.3 资金短缺: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
第3章 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业和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路径
    3.1 美国有线电视发展的路径
        3.1.1 放松管制思路下的政策与制度调整
        3.1.2 市场力量主导的产权与资源重新配置
        3.1.3 康卡斯特:在并购整合中完成转型
    3.2 中国电信业的三网融合实践
        3.2.1 改革、重组造就三大全国性运营商
        3.2.2 信息化圈地与“宽带中国”工程
        3.2.3 智能终端推广:抢占移动互联先机
        3.2.4 IPTV:直指有线电视的增值业务
    3.3 中国电信:可供借鉴的转型案例
        3.3.1 “综合信息服务商”:企业定位的重新确立
        3.3.2 以“网络+产品”夯实转型基础
        3.3.3 以“品牌+服务”带动规模化发展
第4章 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目标设定
    4.1 国家层面的总体规划与设计
        4.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定位
        4.1.2 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构成
        4.1.3 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一个具有深意的制度安排
    4.2 产业层面的融合与发展需求
        4.2.1 与信息产业链的对接与融合
        4.2.2 行业规模与实力的整体提升
        4.2.3 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
    4.3 企业层面的生存与扩张目标
        4.3.1 收入与利润的稳定增长
        4.3.2 ARPU值的有效提升
        4.3.3 技术创新与竞争能力的长期保持
第5章 基于三网融合的有线电视核心竞争力塑造
    5.1 三网融合背景下有线电视产业链的演进
        5.1.1 有线电视传统产业链的分解
        5.1.2 有线电视网络状产业链的形成
    5.2 模块化分工:实现产业链的整合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5.2.1 有线电视行业的模块化设计
        5.2.2 基于模块化分工的核心企业塑造
        5.2.3 有线电视行业的创新路径
    5.3 可供选择的竞争力塑造的手段
        5.3.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5.3.2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5.3.3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5.3.4 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第6章 基于博弈竞合的有线电视竞争战略
    6.1 有线电视竞争的SWOT分析
        6.1.1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优势
        6.1.2 有线电视行业的竞争劣势
        6.1.3 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机遇
        6.1.4 有线电视行业面临的威胁
        6.1.5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6.2 基于视频相关业务的防御性战略
        6.2.1 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6.2.2 战略行动一:基础网络的升级与整合
        6.2.3 战略行动二:优质视频资源的经营
        6.2.4 战略行动三:产品更新与服务优化
    6.3 基于信息服务相关业务的进攻型战略
        6.3.1 信息服务市场的竞争对抗分析
        6.3.2 战略行动一:从“家庭”用户价值出发的业务差异化设计
        6.3.3 战略行动二:品牌体系的建设与推广
        6.3.4 战略行动三:业内、跨业的资本联结
    6.4 战略性联盟与风险控制
        6.4.1 合作:有线电视企业之间的同业联盟
        6.4.2 共赢:与电信企业之间的跨业联盟
        6.4.3 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控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1978-2011:中国广电传媒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综述
        2.2.1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综述
        2.2.2 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研究综述
        2.2.3 国外相关研究
    2.3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使用的理论资源
        2.3.1 研究的主要问题
        2.3.2 使用的理论资源
    2.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4.1 研究思路
        2.4.2 研究方法
    2.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和难点
        2.5.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2.5.2 本研究的难点
3 混合型体制的确立与中国广电传媒的市场化起步(1978——1991)
    3.1 广告经营正式开启市场化进程
        3.1.1 经营机制创新的内在驱动与外部刺激
        3.1.2 广告经营成为市场化活动的起点
    3.2 混合型体制的确立推动市场化进程
        3.2.1 混合型体制确立的社会背景与报业的率先尝试
        3.2.2 广电传媒混合型体制确立的滞后性
        3.2.3 混合型体制推动下的广电传媒市场化
    3.3 广电传媒改革的“搭便车”行为初现端倪
        3.3.1 市场化初期的“搭便车”行为
        3.3.2 利益驱动下改革的制度跟进
        3.3.3 “搭便车”导致制度创新需求的缺乏
    本章小结
4 中国广电传媒的产业化发展与集团化的制度安排(1992——2001)
    4.1 广电传媒的产业定位与集团化改革
        4.1.1 产业政策的逐渐明晰与产业化发展的初步尝试
        4.1.2 组建集团:广电传媒与政府的利益合谋
        4.1.3 集团化改革“搭便车”行为的延续
    4.2 从“集团”到“总台”:广电传媒改革进程的回缩
        4.2.1 混合型体制下的“事业集团”本性
        4.2.2 广电集团的产业化程度总体偏低
        4.2.3 利益权衡下改革进程的回缩
    本章小结
5 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广电传媒的“后改革时代”(2002——2011)
    5.1 政府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5.1.1 文化体制改革:一次强制性的制度安排
        5.1.2 文化体制改革首次触及“产权制度改革”
        5.1.3 政府积极推进“两分开”的动因分析
    5.2 广电业进入“后改革时代”
        5.2.1 报业制度创新的脚步放缓
        5.2.2 广电传媒改革陷入原地徘徊
    5.3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广电传媒缺乏改革动力
        5.3.1 广电业力图维持既得利益格局
        5.3.2 广电业对激励性政策进行消解
    本章小结
6 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的问题与反思
    6.1 问题检视:利益博弈与角色扮演
        6.1.1 制度供需双方的利益博弈及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6.1.2 广电传媒改革“搭便车者”角色扮演的成因探析
    6.2 广电传媒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6.2.1 外部环境压力倒逼广电传媒进行制度创新
        6.2.2 广电传媒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
    本章小结
7 打造数字广电:双重背景下的改革路径展望
    7.1 广电资源的整合及数字广电的组织架构
    7.2 数字时政频道与数字公共频道
    7.3 发展数字商业频道应当成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
        7.3.1 培育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7.3.2 实行市场化的资本运作
        7.3.3 建立多元化的商业盈利模式
    本章小结
8 结语:中国广电传媒改革的症结与出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9)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1.2.1 国外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1.2.2 国内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1.2.3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研究的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思路框架图
        1.3.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及竞争力分析
    2.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分析
        2.1.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发展现状
        2.1.2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面临的关键产业政策
        2.1.3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
        2.1.4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内部价值链
    2.2 政府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影响
        2.2.1 政府对市场干预的理论基础
        2.2.2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仍需进一步改革
    2.3 现阶段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面临的竞争
    2.4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模型研究
        2.4.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内涵
        2.4.2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2.4.3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研究
        2.4.4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模型研究
    2.5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运行机制及评价方法
        2.5.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运行机制分析
        2.5.2 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2.5.3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选择原则
    2.6 构建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6.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6.2 指标的内涵
    2.7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2.8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山西有线电视网络企业为例
        2.8.1 建立评价模型,给出评价结果
        2.8.2 实例分析
    2.9 提高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水平的建议
        2.9.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9.2 扩大有形资产
        2.9.3 提高组织能力
        2.9.4 实现无形资产增值
        2.9.5 将网络整合工作更深入地推进,实现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性
        2.9.6 完善各种业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2.9.7 推进业务创新、服务创新及运营模式创新
    2.10 小结
第三章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规模经济性分析
    3.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规模经济性问题的引出
    3.2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规模现状
    3.3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规模经济性研究
        3.3.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投入与产出的界定
        3.3.2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规模经济性分析
        3.3.3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规模经济性的边界研究
    3.4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规模经济性描述
    3.5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规模经济性的实现
        3.5.1 规模经济性的实现途径
        3.5.2 规模经济性的市场体现
    3.6 小结
第四章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评价研究
    4.1 用户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4.2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理论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4.2.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理论的内涵
        4.2.2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4.3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因果关系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分析
        4.4.1 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用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2 建立结构方程模型
        4.4.3 样本数据的收集与分布
        4.4.4 信度和效度检验
        4.4.5 实证结果分析
        4.4.6 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建议
    4.5 小结
第五章 三网融合产业政策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竞争力影响研究
    5.1 企业的环境复杂性理论
    5.2 三网融合产业政策的内涵及试点城市
        5.2.1 三网融合产业政策的内涵
        5.2.2 试点城市名单
    5.3 电信企业运营IPTV对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影响研究
        5.3.1 数学理论基础—常微分方程
        5.3.2 竞争模型的建立
        5.3.3 竞争模型的分析
        5.3.4 结论分析
    5.4 业务双向融合的市场动力学行为研究
        5.4.1 数学理论基础—差分方程
        5.4.2 竞争模型的建立
        5.4.3 竞争模型的数学分析
        5.4.4 数值结果
        5.4.5 仿真结果及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市场不确定状态下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策略研究
    6.1 竞合博弈理论研究
    6.2 两个行业演化博弈模型的理论分析
    6.3 两个行业竞合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6.4 演化博弈模型的分析计算
        6.4.1 平衡点分析
        6.4.2 相平面分析
    6.5 竞合策略分析
    6.6 三网融合的首批试点城市运行情况分析
    6.7 基于市场混沌状态下有线电视网络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6.7.1 在战略目标的指引下进行企业的管理活动
        6.7.2 制定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
        6.7.3 提高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的自组织协同能力
        6.7.4 建立柔性化的企业组织结构
        6.7.5 以制度为抓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6.7.6 以数字化为重点,加强技术创新
        6.7.7 加强内容创新,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服务
    6.8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及分析
    7.2 展望进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主持的项目情况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大众传播网络构建研究(1926-2018)[D]. 张学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三网融合背景下河南有线网络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D]. 郭轶群.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3]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4]媒介技术、空间与权力控制游戏 ——中国大陆电视事业规制的结构弹性研究[D]. 郑春风.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01)
  • [5]中国科教影视产业化研究[D]. 花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2)
  • [6]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 熊波. 武汉大学, 2013(06)
  • [7]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D]. 沈向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05)
  • [8]1978-2011:中国广电传媒改革路径研究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D]. 张莉. 武汉大学, 2012(01)
  • [9]有线电视网络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关键因素研究[D]. 范晔. 山西大学, 2012(01)
  • [10]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对地市有线电视产业化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