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检测脂肪肝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分析

B超检测脂肪肝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分析

一、B超检出脂肪肝与血脂水平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缪文茹[1](2021)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同时通过对身体质量指数(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体质学说与临床治疗相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发挥“治未病”的中医特色来防治新加坡NAFLD发生发展。2.在概述中西医诊治NAFLD的基础上,总结导师多年来治疗NAFLD的临床经验,结合新加坡NAFLD的中医体质特点,从NAFLD的“气虚痰湿瘀滞”的病因病机出发,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为大法,观察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NAFLD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及临床证候积分等方面综合评价中医干预NAFLD的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理论研究1.1现代医学方面:从西医学对NAFLD认识的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性分析西医学对NAFLD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西医学对NAFLD认识存在的优缺点,为中西医结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1.2中医学方面:从中医学对NAFLD的古今认识出发,着重整理历代重要的中医古籍中对该病症的有关论述,研究其学术渊源及规律。并且对近10年内防治NAFLD的现代中医文献进行经验总结,与古医籍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两者的异同处。同时进行NAFLD中医体质学方面的研究,以NAFLD的古今中医文献及中医体质理论为指导,确立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与益气健脾消脂汤的组方原则。2.临床研究2.1选择500例新加坡NAFLD病例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问卷调查,同时开展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测定,收集资料后,将其录入SPSS20.0电脑软件中,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分析,探讨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易感体质类型与BMI、生化指标、肝脏B超影像显示等方面的相关性,分析总结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2.2将问卷调查中符合要求的100例受试者分别采用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50例)和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对照组,50例)治疗,然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观察,疗程均为三个月。结果:1.入选的500例NAFLD患者中:患者体质种类多数为一种体质,部分患者有两种体质,但是也有少数患者具有多种体质,以1-3种体质的病例居多;按王琦教授的九种中医体质类型为指导准则,NAFLD患者的自身体质占体质类型总数的百分比的分布规律如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高于正常值;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增高和降低的病例都存在。将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体质与BM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常见有BMI增加(P<0.05),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特禀质、痰湿质、湿热质与HDL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与TG的降低有相关性(P<0.05)。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及阴虚质中AST升高(P<0.05),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中ALT升高(P<0.05),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中GGT升高(P<0.05),说明偏颇体质的患者常伴有肝血清转氨酶升高,而且因中医体质分类的差别,其AST、ALT、GGT改变则各有不同。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于男性。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 NAFLD(P<0.05)。2.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可达92%,中成药月见草软胶囊组总有效率为78%,益气健脾消脂汤的总体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改善(P<0.001),且治疗组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显着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肢体困重、胁肋胀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溏薄等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体重较其自身治疗前显着减轻(P<0.05),且治疗组疗后体重较对照组疗后体重降低(P<0.05)。将两组自身治疗前后血脂水平(TC、TG、LDL)及肝血清转氨酶指标(ALT、AST、GGT)进行比较后发现两组均有显着的降血脂、保肝降酶的调节作用(P<0.05),治疗组疗后血脂及肝功能较对照组疗后有所降低(P<0.05)。两组自身治疗后较各自治疗前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疗后肝脏B超影像显示程度积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次问卷调查所能收集到的病例中,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痰湿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痰湿质与湿热质常见于男性,女性多见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常见有BMI增加,体重超标、肥胖者患NAFLD的风险也增加。痰湿质、湿热质中HDL较正常水平降低。气虚质常可见TG降低。偏颇体质多伴有肝功能指标增高,但不同的中医体质类型其AST、ALT、GGT增高也不相同。痰湿质、阴虚质与B超影像显示的严重程度有相关性,且痰湿质多见于轻、中度的NAFLD患者。2.经过连续三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益气健脾消脂汤对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临床疗效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在减低症状积分,减轻BMI,调节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血清转氨酶指标、减轻肝脏病变在B超下严重程度方面优于月见草软胶囊。益气健脾消脂汤适用于新加坡NAFLD中医辨证属于肝郁脾虚、痰湿瘀阻证的患者,其既能祛脂,又能保护肝脏、降低肝血清转氨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NAFLD的中药制剂。

林苏[2](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慢性肾脏病》文中提出【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可能增加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风险,但结论在不同人种间尚有争议。本研究选用中美两国独立的体检数据,通过校正相同的混杂因素在不同人群中比较NAFLD与CKD的关系;同时根据2020年新提出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诊断标准探索MAFLD与CKD的关系,并对MAFLD诊断标准在人群中的诊断效能进行检验。【方法】1.CKD与NAFLD关系的中西方差异:数据来源于美国第三次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 III)数据库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根据超声结果。根据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推荐的CKD-EPI计算公式基于血清肌酐值估计e GFR水平。CKD定义为e GFR<60[m L/min/1.73m2)]和(或)蛋白尿(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2.MAFLD新标准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以及对CKD的影响:同样采用NHANES数据库进行分析。MAFLD诊断标准参考2020年APSAL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3.统计方法:上述研究使用SAS 9.4(SAS Institute,Inc,Cary,NC)进行NHANES数据的转换。Medcalc 15.2.2(Med Calc Software bvba,Ostend,Belgium)用于绘制森林图。R 3.6.2(https://www.r-project.org/)用于统计及绘制曲线图。。采用Student t检验(变量为正态分布)、Mann-WhitneyU检验(变量为非正态分布)和卡方检验(变量为分类变量)研究两组间的差异。为了估计NAFLD对CKD的影响,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校正后的风险,方法为enter法,结果以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表示。4.【结果】1.CKD与NAFLD关系的中西方差异共纳入63274例样本,其中12045人来自NHANES III数据集,51229人来自中国数据集。美国人群NAFLD患病率为36.09%,中国人群为27.12%(P<0.001)。中国人群的CKD患病率低于美国人群(9.1%vs 21.7%,P<0.001)。晚期CKD(3-5期)的患者约占美国CKD患者的62.55%,而仅占中国CKD的43.24%(P<0.001)。多因素回归中,美国人群NAFLD均与CKD无关(OR波动于0.952-1.052,P均>0.05),而在中国人群中,校正年龄、性别、BMI、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后,NAFLD仍然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额外校正血脂后,NAFLD与CKD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根据CKD的严重程度对病例进行分层,调整相同代谢因素后,中国和美国人群NAFLD与晚期CKD(3-5期)均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排除晚期CKD患者后估计NAFLD人群发生早期CKD的风险,在所有模型中,NAFLD都是中国人群早期肾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波动于1.245-1.513,P均<0.05)。在美国人群中,校正性别、年龄、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后,NAFLD也为早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3-1.272,P均<0.05)。2.MAFLD新标准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以及对CKD的影响共13083例受试者入选,诊断MAFLD的受试者共4087人,占31.24%,诊断NAFLD的人数为4347,占总体的33.23%(4347/13083)。与NAFLD组相比,MAFLD组年龄较大、BMI高、代谢因素更多(P均<0.05)。MAFLD组ALT、AST、GGT及ALP水平均明显增高,同时无创性肝纤维化评分(NFS、FIB-4、BARD score)诊断出的进展期肝纤维化比例均明显高于NAFLD组(P<0.05)。MAFLD人群中CKD检出率为26.91%,显着高于非MAFLD人群(18.27%,P<0.001)。CKD 3-5期的比例为16.44%,高于非MAFLD组(11.33%,P<0.001)。尽管MAFLD的CKD检出率数值上高于NAFLD(26.91%vs 25.83%)患者,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P=0.279)。多因素回归显示,MAFLD也增加早期CKD的风险,但是并非晚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共有620/13083例(4.74%)符合NAFLD的标准,但不符合MAFLD标准(Non-MD-NAFLD),其46例(7.42%)的受试者B超诊断严重脂肪肝。与MAFLD相比,伴有严重脂肪变性的Non-MD-NAFLD受试者比MAFLD受试者年轻将近8岁(40.17±17.21 vs 48.39±15.20,P=0.002),BMI明显降低但两组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却无显着差异(均P>0.05)。同时根据APRI、FIB-4和NFS等无创评分诊断的进展期肝纤维化比例也无显着差异(均P>0.05)。在肾功能方面,无论是Non-MD-NAFLD与MAFLD的比较,还是Non-MD-NAFLD不同脂肪肝等级的受试者之间的比较,肌酐和e GFR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根据确诊MAFLD时代谢异常条件的个数将MAFLD患者分为三组,随着代谢异常条件的增多,诊断MAFLD的受试者肝内外器官损伤程度趋于严重,表现为进展期纤维化的比例随代谢条件增多而增高,e GFR随代谢异常条件个数的增加而降低(P<0.05)。与其他因肥胖或因代谢紊乱确诊的MAFLD患者相比,单纯因糖尿病确诊的MAFLD患者肾损伤最重。【结论】NAFLD增加早期CKD的风险,但由于中美人群的晚期CKD的比例不同,导致NAFLD与CKD风险的研究在美国人群中无统计学意义。另外MAFLD的新定义较NAFLD有助于筛选更多的肝脏病变进展风险的人群,但在与肾损伤的关系方面,NAFLD与MAFLD似乎没有显着性的区别。部分低BMI的人虽然存在严重肝脂肪变性,但因不存在代谢风险而被MAFLD漏诊,这类人群可能也存在比较严重的肝纤维。但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推论,需要前瞻性研究对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

蔡秀媛[3](2021)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在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探讨NAFLD各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进一步阐释中医证型的科学内涵,为中西医结合诊治NAFLD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及住院符合西医诊断及中医辨证标准[1,2]的NAFLD患者共21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丁酰硫代胆碱底物法测定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检测的血清胆碱酯酶均为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E)。收集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BChE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指标等相关临床资料,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NAFLD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胆碱酯酶水平之间关系。结果:(1)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郁脾虚证84例(38.9%)>痰浊内阻证52例(24.1%)=湿热蕴结证52例(24.1%)>痰瘀互结证28例(13%),以肝郁脾虚证最多。(2)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结果: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痰瘀互结证[9.42(8.24,10.82)]分别与湿热蕴结证[12.23(11.17,13)]、痰浊内阻证[12.43(11.02,13.87)]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肝郁脾虚[10.14(9.29,10.97)]中分别与湿热蕴结、痰浊内阻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证型两两比较,血清BCh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不同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提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中血清BCh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3)血清BChE水平在年龄各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青年组(11.47±1.92)与中年组(10.74±2.04)、老年组(9.90±1.8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ChE水平分布:青年组BChE水平高于中、老年组。(4)血清BChE水平与CAP值(r=0.238,P=0.000)之间呈正相关。(5)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轻中重度)组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4.242,P=0.001),其中血清BChE水平(μmol/L)在轻度脂肪肝[10.27(9.59,11.04)]分别与中度[11.22(10.09,12.70)]、重度[12.70(11.08,13.8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中度脂肪肝与重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BChE水平在B超分度中分布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度>中度>轻度。(6)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TC、TG、GGT、HOMA-IR、UA水平(r值分别为0.275、0.268、0.159、0.383、0.212、0.146、0.155,P<0.05)呈正相关。结论:1.NAFLD患者各中医证型中血清BChE水平分布存在差异性,具体为:痰浊内阻证、湿热蕴结证>肝郁脾虚证>痰瘀互结证,可在一定程度为NAFLD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提供参考。2.血清BChE水平与肝脂肪浸润程度呈正相关,血清BChE水平随着肝脂肪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对评估NAFLD肝脏脂肪变程度具有一定参考价值。3.血清BChE水平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程度密切相关,对于评估NAFLD脂代谢紊乱程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彭浩[4](2020)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脂肪肝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脂质物质在肝细胞中过度蓄积的一种肝脏病变,目前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脏疾病。临床证实,导致脂肪肝的常见病因有酗酒、肥胖(高脂饮食)、营养不良、糖尿病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肉类及肉制品、油炸食品等高脂食品在日常饮食中比例不断增加,导致肥胖症、脂肪肝、高血脂症等疾病发病率激增,且日益趋向低龄化,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肝脏是机体重要能量代谢器官,是脂类合成与分解代谢的中心器官。正常情况下,脂肪在肠道被酶解成游离脂肪酸和甘油进入血液,肝脏可摄取血液中游离脂肪酸合成三酰甘油,并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释放至血液,脂肪并不会在肝脏储存。当人体饥饿或糖类供能不足时,脂肪组织储存的脂肪可被动员至肝脏供能。但机体长期过量摄入高脂肪食品后,可打破肝脏脂代谢平衡,使脂质在肝脏过量蓄积,形成脂肪肝,长期可诱发肝脏系列炎症反应,造成肝损伤。由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西药治疗效果欠佳,且部分药物还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些均限制了西药的应用。复方甘枣宁颗粒为上海市长海医院凌昌全教授开发研制的纯中药制剂,该制剂处方由大枣、山药、山楂、佛手、荷叶、玉米须组成,具健脾疏肝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其对脂肪肝、肝硬化等肝病具良好疗效。处方中所有药材均为药食同源,适宜长期服用。研究目的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结果,了解本方的疗效,为后期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实验研究则通过观察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的干预效果,探讨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临床研究部分,予395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服用甘枣宁颗粒6个月,通过对比用药前后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MI)、腹围、中医症状评价、肝功能、血脂、肝脏B超等变化情况,观察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实验研究部分,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除1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分为实验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甘枣宁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采取不同给药方法后观察相应药物对大鼠肝功能、血脂、肝指数、肝脏病理改变的影响,并检测用药前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β含量以及大鼠肝组织中SREBP-1c、LXRα、ACC1、FAS、PGC-1α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p-AMPK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结果显示,经甘枣宁颗粒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干预前后的身体质量指数(BMI)无显着性差异,而腹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人的中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83.29%。血脂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治疗前病人的腹部B超检测结果以中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252例(63.80%),治疗后以轻度非酒精性脂肪肝为主,有311例(78.73%)。实验研究部分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饲喂高脂饲料6周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体重、肝湿重、肝指数显着高于空白组;血清中TC、TG、AST、ALT含量显着增加,HDL-C含量水平显着降低,TNF-α、IL-6、IL-1β含量水平显着升高。上述数据说明长期高脂饮食导致大鼠脂质代谢异常,脂肪在肝脏沉积,并呈现一定炎症反应。通过对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可见明显弥漫性大泡脂肪变,肝小叶具明显炎症,中央静脉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多数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现气球样变,进一步直观显示了长期高脂饮食造成大鼠肝脏脂肪变、慢性炎症至肝损伤的过程,说明模型建立成功。同时RT-PCR结果显示与脂质积累相关的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相对表达上调;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的PGC-1αm RNA相对表达水平下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肝脏中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高脂饮食模型组大鼠在脂质代谢等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上与空白组存在着显着差异。与模型组比较,甘枣宁颗粒各剂量组在不同程度上均可降低大鼠血清中TG、TC、AST、ALT含量,提高HDL-C含量,并显着降低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的含量;镜检结果显示各剂量组甘枣宁颗粒均可显着减轻肝组织脂肪和炎症反应,使肝小叶和中央静脉基本恢复正常。RT-PCR结果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促使与脂质积累相关蛋白SREBP-1c、LXRα、ACC1和FAS m RNA表达水平下调。且甘枣宁颗粒可促使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GC-1αm RNA表达水平上调。Western-blot结果也显示不同剂量甘枣宁颗粒可不同程度地降低SREBP-1c、LXRα、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且甘枣宁颗粒可提高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中p-AMPKα、PGC-1α、p-NF-κB等蛋白的表达。结论: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效,其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以下相关途径得以实现:一、激活AMPK/PGC-1α通路,并通过降低脂质代谢相关蛋白LXRα、SREBP-1c、ACC1和FAS等蛋白的表达,降低血清中TC、TG含量,提高HDL-C含量,从而改善脂类代谢状况,减轻脂类在肝脏沉积。二、激活AMPK/NF-κB通路,通过降低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减轻肝脏炎症反应。

王子宜[5](2020)在《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93名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3组,中药组予口服中药苓夏消脂方治疗,热敏灸组予单纯热敏灸治疗,联合组予口服中药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三组均常规予以运动疗法、饮食热量控制等干预。观察3组患者经过12周治疗后肝功(包括ALT、ALT、GGT)、血脂(包括TC、TG)、FibroScan(?)受控衰减指数CAP值、中医临床症状积分、B超分级水平的变化情况,并作统计学处理,做出疗效评价,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①一般资料比较。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三组在肝功、血脂、FibroScan(CAP)数值、中医临床症状积分、B超分级水平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中药组总有效率为53.33%;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46.67%;联合组总有效率为80%。三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联合组临床综合疗效较其他两组好。④三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三组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AST、GGT水平显着降低(P<0.05);联合组与热敏灸组相比,ALT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⑤三组血脂比较。治疗后三组血脂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TC、TG水平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药组各项指标较热敏灸组下降趋势更明显。⑥三组FibroScan(CAP)值比较。治疗后三组CAP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CAP值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比较,治疗后CAP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⑦三组B超分级比较。三组B超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B超分级显着改善(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B超分级无显着性差异(P>0.05)。⑧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三组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联合组与中药组、热敏灸组相比,中医症状积分显着降低(P<0.05)。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中药组中医症状积分较热敏灸组下降趋势更明显。⑨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药组有效率86.67%,热敏灸组有效率63.33%,联合组有效率96.67%。中药组与热敏灸组相比,中医证候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联合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热敏灸组(P<0.05)。结论:①口服苓夏消脂方治疗或者应用热敏灸治疗均能改善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功能、血脂、改善B超分级、降低FibroScan(CAP)水平、缓解中医临床症状。②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在缓解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中医症状,降低B超轻中重度分级,改善肝功能、血脂,降低FibroScan(CAP)水平方面,效果均优于单用苓夏消脂方或单用热敏灸治疗。③中药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显着,临床使用安全。可在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肖捷洁[6](2020)在《清肝利湿消滞方治疗湿热夹瘀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邱健行教授自创清肝利湿消滞方治疗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患者,观察其临床症状、BMI(体重指数)、腹围、影像学改变(B超)、CAP值(受控衰减参数)、血脂的疗效的观察研究,以客观评价探讨清肝利湿消滞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将其推广于临床,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取NAFL(湿热夹瘀型)患者64例,这些病例均来源于2018年6月-2019年7月期间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消化科的门诊及住院病人。随机分成清肝利湿消滞方(治疗组)32例,易善复组(对照组)32例,治疗时间为4个月,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总体疗效、中医证候、B超、CAP值、BMI、腹围、血脂改变和疗效。用SPSS 2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总体疗效评价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数值上,清肝利湿消滞方组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清肝利湿消滞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2.两组腹部B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治疗组对于逆转B超肝脂肪变程度表现效果更加明显。3.受控衰减参数(CAP值)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CAP值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均能改善患者CAP值。治疗组共31例,其中治愈5例,显效3例,有效20例,无效3例;对照组共31例,其中治愈2例,显效0例,有效17例,无效1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4.血脂疗效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治疗组对于降低血脂的作用更大。5.体质指数(BMI)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不明显,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平均为36.58,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平均为26.42,治疗组的BMI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大(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BMI方面疗效差别不大。但是两组在治疗前后BMI均有显着改善,说明基础治疗方案,饮食运动的调整,是改善BMI的关键所在,不排除清肝利湿消滞方对于改善BMI也有一定疗效,本研究例数较少,疗程较短,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6.腰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腰围减少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治疗后均能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腰围,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7.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6,治疗后平均积分为5,对照组治疗前平均积分为16,治疗后平均积分为8,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大于治疗组,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平均为12,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平均为7,治疗组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程度更大,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还有影像学(腹部B超、CAP值)、血脂、BMI、腰围均有明显疗效。说明邱健行教授拟定的疏肝利湿消滞方治疗湿热夹瘀型NAFL的临床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各项相关临床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黎少玲[7](2020)在《基于AMPK通路探讨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采用体内与体外模型结合,以中药复方脂肝合剂干预高脂饮食诱导的C57BL/6小鼠NAFLD模型,以及复方冻干粉、含药血清干预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源肝癌HepG2细胞脂肪变性的NAFLD细胞模型进行研究,明确复方脂肝合剂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细胞脂质沉积的治疗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实验一:脂肝合剂改善高脂饲养诱导NAFLD模型小鼠肝脏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1.脂肝合剂水煎剂制备中药复方脂肝合剂由山楂、郁金、黄芪、柴胡、丹参、决明子等组成,将上述中药按照比例称取,加入10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5小时,合并两次提取液,过滤,将其浓缩成5g/ml生药的药液,50ml离心管分装,-20℃保存备用。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HFD模型组、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普罗布考阳性药对照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含60%kcal的高脂饲料喂养12周,建立NAFLD模型,分别以低剂量(1.25g/ml)、高剂量(5g/ml)脂肝合剂或普罗布考(500mg/kg)灌胃,2次/日,连续给药8周,正常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作空白对照,干预结束后,各组小鼠称重后取材,摘取脂肪、全肝组织,称重,分装,-80℃保存。3.指标检测1)自药物干预起,每两周记录动物体重。2)药物干预结束后,记录各组小鼠体重、取材并记录全肝重量,计算肝指数。3)血清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脂四项、游离脂肪酸水平和肝功能水平。4)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瘦素(Leptin)表达情况5)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病理学情况。6)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的脂质特异性着色情况。7)Western blot检测AMPK通路中脂质生成相关蛋白AMPKα、P-AMPKα、SREBP-1C、FAS、ACC和脂质β氧化相关蛋白PGC-1α、CPT-1的表达水平。8)免疫荧光检测肝组织中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SREBP-1C、CPT-1的表达情况。9)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AMPK、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mRNA表达情况。实验二:脂肝合剂冻干粉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源肝癌HepG2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1.脂肝合剂冻干粉制备:将预先准备的脂肝合剂水煎剂放于一次性无菌培养皿内,放入冷冻真空干燥机内,干燥至少24小时,将真空干燥后的脂肝合剂水提物冻干粉置于超净台中迅速收集并低温保存。2.细胞培养HepG2细胞按每孔3×105个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内,每孔加入2ml含10%FBS+1%青链霉素的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本实验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FFA模型组、FFA+脂肝合剂组、FFA+AMPK激活剂组、FFA+AMPK抑制剂组,细胞贴壁24小时后,去原培养基,除正常组外,各组加入用DMEM高糖培养基稀释终浓度为1m M的FFA造模液培养24小时,去造模液,各给药组分别加入含有10%FBS+1%青链霉素配制的DMEM完全培养基配制的相应药物培养24h。继续进行后续实验。3.指标检测1)收集各组细胞,匀浆,按试剂盒说明操作,测定各组细胞的甘油三酯(TG)含量。2)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质着色情况。3)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SREBP-1C的表达情况。4)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AMPK通路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AMPKα、P-AMPKα、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表达情况。5)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AMPK、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mRNA表达情况。实验三:脂肝合剂含药血清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人源肝癌HepG2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1.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制备:10周龄雄性SD大鼠20只,体重约330-360g),随机分为正常组及给药组,给药组给予中药复方脂肝合剂灌胃,正常组则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按1ml/100g大鼠体重分别进行灌胃,2次/日,连续灌胃1周。两组大鼠最后1次灌胃2小时后,以2%戊巴比妥麻醉,腹主动脉采血,3500rpm,15分钟,离心分离含药血清和对照血清。将每组10只大鼠血清分别混合,56℃水浴30分钟灭活,0.22μm过滤后分装置-80℃冰箱保存备用。2.细胞培养:HepG2细胞按每孔3×105个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内,每孔加入2ml含10%FBS+1%青链霉素的DMEM高糖完全培养基,本实验分为6组:正常大鼠血清对照组、FFA模型组、FFA+5%MS组、FFA+10%MS组、FFA+15%MS组、FFA+20%MS组,细胞贴壁24小时后,去原培养基,加入用DMEM高糖培养基稀释终浓度为1m M的FFA造模液培养24小时,去造模液,各给药组分别加入含有不同浓度含药血清和2%青链霉素配制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24h。继续进行后续实验。3.指标检测1)收集各组细胞,匀浆,按试剂盒说明操作,测定各组细胞的甘油三酯(TG)含量。2)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细胞内脂质着色情况。3)免疫荧光检测各组细胞SREBP-1C的表达情况。4)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AMPK通路脂肪酸代谢相关蛋白AMPKα、P-AMPKα、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表达情况。5)qRT-PCR检测各组细胞的AMPK、SREBP-1C、FAS、ACC、CPT-1、PGC-1α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实验一1.脂肝合剂虽未能明显减轻NAFLD小鼠体重但能改善肝指数。肝指数组间比较显示,普罗布考组、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与HFD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2.脂肝合剂能改善NAFLD小鼠脂肪组织病理及瘦素水平。与正常组比较,HFD模型组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仅复方高剂量组瘦素水平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脂肝合剂能有效减少NAFLD小鼠肝细胞脂质沉积,改善NAFLD小鼠肝脏病理。4.脂肝合剂改善NAFLD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和改善肝功能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脂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干预组血清TC、TG、LDL-C、NEFA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经脂肝合剂口服给药干预后,各干预组小鼠血清肝功能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最为明显。5.脂肝合剂增加NAFLD小鼠肝脏AMPK磷酸化水平。与HFD组相比,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量组、普罗布考组的AMPKα、p-AMPKα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6.脂肝合剂能下调NAFLD小鼠肝脏脂脂质生成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与HFD组相比,脂肝合剂低剂量、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普罗布考组肝内的SREBP-1C、FAS、ACC蛋白明显表达下降(P<0.01)。与HFD模型组比较,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及普罗布考组AMPK基因mRNA表达量增多,SREBP-1C、FAS、ACC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P<0.05)。7.脂肝合剂能上调NAFLD小鼠肝脏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与HFD组相比,脂肝合剂低剂量、脂肝合剂高剂量组、普罗布考组肝内的CPT-1、PGC-1α蛋白明显表达升高(P<0.05)。与HFD模型组比较,脂肝合剂低剂量组、脂肝合剂高剂量组及普罗布考组CPT-1、PGC-1α基因mRNA表达量增多(P<0.05)。实验二1.脂肝合剂和抑制及激活AMPK表达对HepG2细胞脂质沉积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FFA模型组与AMPK抑制剂(DOX)组HepG2细胞内TG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FFA模型组比较,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HepG2细胞内的TG含量明显减少。FFA模型组与AMPK抑制剂(DOX)组HepG2细胞内脂滴明显,与FFA组比较,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HepG2细胞内的TG及脂滴含量明显减少。2.脂肝合剂和抑制及激活AMPK表达对HepG2细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影响。与正常组比较,FFA模型组及AMPK抑制剂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表达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明显表达升高且AMPK、CPT-1、PGC-1α基因mRNA表达增加。3.脂肝合剂和抑制及激活AMPK表达对HepG2细胞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影响。与正常组比较,FFA组及AMPK抑制剂组SREBP-1C、FAS、ACC表达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AMPK激活剂(AICAR)组和脂肝合剂冻干粉组SREBP-1C、FAS、ACC蛋白表达降低且SREBP-1C、FAS、ACC基因mRNA明显表达下降。实验三1.脂肝合剂含药血清改善FFA诱导HepG2细胞脂质沉积。用GPO-PAP酶法检测细胞内TG含量,油红O染色检测胞质内的脂滴含量。与正常组比较,FFA模型组HepG2细胞内TG含量明显增加(P<0.01)且油红O脂滴着色也更明显;与FFA模型组比较,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细胞内TG含量随着给药浓度增加而减少,各干预组的TG含量大小依次顺序为:FFA组>5%MS>10%MS>15%MS>20%MS>正常组,此变化趋势与油红O染色一致。2.脂肝合剂含药血清能下调FFA诱导HepG2细胞脂质生成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FFA组SREBP-1C、FAS、AC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各组(5%MS、10%MS、15%MS、20%MS)SREBP-1C、FAS、ACC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明显表达下降。3.脂肝合剂含药血清能上调FFA诱导HepG2细胞脂肪酸β氧化相关蛋白及基因mRNA表达。与正常组比较,FFA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显着差异(P<0.01),与FFA组相比,脂肝合剂含药血清各组(5%MS、10%MS、15%MS、20%MS)HepG2细胞内的AMPKα、p-AMPKα、CPT-1、PGC-1α蛋白及AMPKα、CPT-1、PGC-1α基因mRNA明显表达升高。结论:本课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脂肝合剂虽未能在治疗期间显着减轻NAFLD模型小鼠的体重增长,但能降低小鼠肝指数,改善NAFLD高瘦素血症和脂肪组织细胞病理结构;脂肝合剂能有效降低NAFLD模型动物血清脂质水平,且有效改善NAFLD模型小鼠肝功能异常,减轻肝细胞损伤,以上疗效与脂肝合剂临床疗效预期相符。2.脂肝合剂减少NAFLD肝细胞内脂质沉积,改善肝脏病理学情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能与激活AMPK,增加AMPK的磷酸化水平,下调NAFLD模型小鼠肝组织的SREBP-1C、FAS表达;上调PGC-1α、CPT-1的表达,抑制脂质的生成,促进脂肪酸转运至线粒体增加脂肪酸的β氧化,纠正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3.中药复方脂肝合剂体内、体外实验均提示复方脂肝合剂具有减轻肝细胞脂质沉积,有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这对于本研究团队将中药复方脂肝合剂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治疗及后续进一步探讨脂肝合剂药理学作用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郑朝安[8](2020)在《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伴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向前发展、居民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患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全世界负担最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近些年,儿童青少年肥胖患病率的逐渐上升,肥胖相关并发症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可累积全身多脏器,包括心血管代谢、生殖及皮肤等。因此,早期识别肥胖相关并发症对肥胖的诊治及进一步管理至关重要。方法对2008-2017年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916例诊断为肥胖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excel数据库,并对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合并高血压、血糖异常、血脂紊乱及代谢综合征等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916名儿童青少年肥胖症患儿中,男性共有1954例(67%),女性962例(33%),其平均年龄10.5±2.6岁。身高SDS为1.02(0.98,1.06),体重SDS为3.39(3.33,3.44),BMI的SDS为3.08(3.05,3.11),腰围身高比为0.604(0.602,0.606)。2、男女肥胖患者两组关于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血糖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高尿酸血症、黑棘皮症、肝功能损害、NAFLD均有显着性的统计学差异,且男性的高尿酸血症、黑棘皮症、肝功能损害、NAFLD检出率均大于女性(p<0.05)。≥10岁的肥胖患儿男女两组之间关于糖耐量受损、血糖异常、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肝功能异常、NAFLD及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均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男性的高尿酸血症、肝功能异常、NAFLD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但在糖耐量受损、血糖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黑棘皮症及代谢综合征检出率上均低于女性(p<0.05)。3、在≥10岁的男性肥胖患者中,2013-2017组在糖耐量受损、血糖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检出率上均大于2008-2012组(p<0.05),且Matsud指数较前下降。4、不论年龄大小,2013-2017组在高血压的检出率上均大于2008-2012组(p<0.05)。5、在≥10岁的肥胖患者中,男女的Met S检出率分别为37.8%和44.4%,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AFLD检出率在相关并发症中排首位,尤其在大年龄(≥10岁)肥胖男性患儿更为显着,应当加强对该部分患儿肝脏B超和转氨酶的筛查;近年来,血糖异常、高血压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此外,大年龄(≥10岁)肥胖女性患儿的血糖异常、血脂异常及Met S的检出率更高,应当加强对青春期女性肥胖患儿相关指标的监测。

陈文婧[9](2020)在《乌市某三甲医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目前患病率最高的肝脏疾病,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人群NAFLD的检出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NAFLD人群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为NAFLD的早期预防及其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改善饮食结构是NAFLD的最常用的干预方式,通过对NALFD患者采取为期6个月的饮食干预,探讨NAFLD患者NAFLD及其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于2019年1月至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信息完整且完成腹部B超及颈部超声检查的2886例体检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其中NAFLD患者27例意愿参与营养门诊饮食指导的干预研究,经过6个月的干预后,进行复检。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录入,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NAFLD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上升,正常体重人群NAFLD检出率为8.39%,超重人群NAFLD检出率为26.66%;肥胖人群NAFLD检出率为44.5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体重分级下NALFD人群既有共性亦有特性,除BMI升高的共同特征外,正常体重及超重NAFLD人群血脂及血糖代谢异常情况较明显,超重及肥胖人群女性更易患NAFLD;正常体重NAFLD人群更易存在血脂异常现象。(3)NAFLD的患病具有性别差异,女性、BMI、TG及LDL是发生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4)与非NAFLD人群相比,NAFLD患者普遍存在血脂代谢异常的情况,且血脂代谢异常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非NAFLD人群相比,NAFLD患者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高血压及LDL异常是NAFLD人群发生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7)伴随NAFLD患者体重的下降,SBP、DBP、UA、TC、TG、LDL、ALT、AST及AI均下降,HDL上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干预后,NAFLD患者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检出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群中,NAFLD的检出率随着BMI的升高而上升,即使在正常体重中也应当提高警惕性,进行NAFLD的筛查;不同体重分级NAFLD人群代谢特征不尽相同;血脂紊乱是NAFLD的危险因素,NAFLD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因此对于血脂异常的病人亦进行NAFLD的筛查;NAFLD患者传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检出率较高,提示应当在NAFLD患者中进行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通过饮食干预的方式能够降低NAFLD患者传统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可在适宜的人群中进行推广。

张宇雪[10](2019)在《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慢乙肝相关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观察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慢乙肝相关脂肪肝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开拓新思路。研究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门诊上符合入组标准的80例慢乙肝相关脂肪肝患者为研究对象,予以疏肝健脾化痰中药复方治疗3个月,分析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慢乙肝相关脂肪肝的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显效23例,有效51例,总有效率92.5%。2.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痊愈2例,显效32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95%。治疗前症状体征总积分11±2.54,治疗后3.84±1.7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肝功能疗效:治疗前后比较,炎症指标ALT、AST、GGT(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合成指标ALB(P<0.05),有统计学意义。4.代谢情况:治疗前后比较,FPG、INS、2hINS、2hPG、Ln(IR)、Ln(ISI)、TG、HDL-C(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C(P<0.05),有统计学意义。5.脂肪肝B超情况:显效53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95%。6.肾功能情况:治疗前后比较,Cr、Cys-C、eGFR(P<0.01),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生存质量评价:治疗后慢性肝病自评量表总积分下降(P<0.01),躯体症状域积分、心理情绪域积分、社会参与域积分下降(P<0.01),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8.安全性:治疗前后患者血、尿、便常规和心电图未见异常。研究结论:疏肝健脾化痰法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消除胰岛素抵抗,恢复正常糖脂代谢,清除肝脏脂肪蓄积,修复肝脏炎症损伤,促进肝细胞合成,改善肾损伤。

二、B超检出脂肪肝与血脂水平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检出脂肪肝与血脂水平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西医)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探讨
        1.1 NAFLD病因
        1.2 NAFLD发病机制
        1.3 NAFLD的诊断
        1.4 NAFLD的治疗
        参考文献
    2. 中医学对NAFLD的认识
        2.1 NAFLD相关的古代文献研究
        2.2 现代中医对NAFLD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3. NAFLD中医体质相关研究
        3.1 中医体质学说
        3.2 NAFLD体质类型
        3.3 中医体质学说和NAFLD治疗的相互联系
        3.4 中医体质与NAFLD发病相关性
        3.5 中医体质与治未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新加坡NAFLD中医体质类型的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病例收集
        2.1 调查样本来源的范围
        2.2 性别分布
        2.3 年龄分布为5个年龄段
        2.4 学历分布
    3. 病例选择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调查表设计及内容
        4.2 调查方法
        4.3 中医体质判定
        4.4 BMI的测定
        4.5 血压的测定
        4.6 理化指标的测定
        4.7 脱落病例处理
        4.8 整理资料
        4.9 统计分析
    5. 结果(患者情况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的分析
        5.2 年龄与BMI相关性的比较
        5.3 年龄与脂肪肝病变的轻、中、重程度相关性的分析
        5.4 体质分型特点分析
        5.5 体质与相关性指标的分析
    6. 讨论
        6.1 新加坡NAFLD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的讨论
        6.2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情况相关性的讨论
        6.3 新加坡NAFLD患者中医体质与血脂水平、肝功能指标的讨论
        6.4 中医体质学说与NAFLD治疗的讨论
        6.5 中医体质学说与治未病的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NAFLD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疗程
        3.4 控制偏倚因素的措施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整理资料
        3.8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基线分析
        4.2 治疗后综合疗效的比较
        4.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4.4 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
        4.5 治疗前后肝血清转氨酶疗效的比较
        4.6 治疗前后血脂变化的比较
        4.7 治疗前后B超影像显示的比较
        4.8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各项积分的比较
    5. 药物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6.2 益气健脾消脂汤方解分析
        6.3 现代药理研究
        6.4 方药疗效机理探讨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之处
    4. 展望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慢性肾脏病(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CKD与NAFLD关系的中西方差异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MAFLD新标准在体检人群中的应用以及对CKD的影响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脂肪性肝病与慢性肾脏病
    参考文献
致谢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NAFLD西医诊断标准
        2.2 NAFLD中医辨证标准
    3 纳入标准:同时符合以下三项
    4 排除标准
    5 观察指标
    6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NAFLD患者性别、年龄(区段)分布
        1.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2 NAFLD患者血清BCh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3 NAFLD患者血清BChE水平与临床指标关系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关系
        3.2 血清BChE水平与BMI、WHR关系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3.4 血清BChE水平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相关研究
        4.1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
        4.2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BMI、WHR关系
        4.3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其它血清学指标关系
        4.4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5 NAFLD患者中医证型与血清BChE关系
        4.6 NAFLD中医证型独立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NAFLD发病机制
        1.1 痰湿内生,津液代谢障碍是中医主要的病因病机
        1.2 脂质代谢紊乱与NAFLD发病密切相关
        1.3 脂代谢紊乱与中医津液代谢障碍理论相关
    2 血清BChE与NAFLD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
        2.1 胆碱酯酶的分类及分布
        2.2 血清BChE的结构
        2.3 血清BChE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变化与NAFLD中不同
        2.4 血清BChE与肥胖、血脂、胰岛素抵抗相关
    3 本课题研究结果
        3.1 血清BChE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3.2 血清BChE与GGT的关系
        3.3 血清BChE水平与其它临床指标的关系
        3.4 血清BChE与肝脂肪变关系
    4 NAFLD不同中医证型相关研究
        4.1 NAFLD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4.2 NAFLD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关系
        4.3 NAFLD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关系
        4.4 NAFLD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关系
        4.5 血清BChE水平与NAFLD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5.1 存在不足
        5.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类型
        2.研究对象
        3.伦理学要求
        4.干预方法
        5.疗效指标
        6.安全性指标
        7.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
        2.主要疗效指标
        3.次要疗效指标
        4.安全性评价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二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脂质代谢指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三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血清中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四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脂质积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实验五 甘枣宁颗粒对高脂饮食大鼠肝组织中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4.讨论
结论
创新性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综述 AMPK/PGC-1α和AMPK/NF-κB通路在肝脏疾病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临床数据比较
        3.3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肝功能比较
        3.4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血脂比较
        3.5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CAP值比较
        3.6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B超分级比较
        3.7 三组患者治疗后组内组间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8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9 三组患者综合疗效的比较
    4.安全性观察
讨论
    1.理论依据
        1.1 病因病机
        1.2 从化痰健脾,活血祛瘀,兼以疏肝补肾法论治NAFLD
    2.方药分析
    3.现代药理学研究
    4.热敏灸机理探讨
        4.1 对热敏灸的认识
        4.2 选穴依据
    5.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清肝利湿消滞方治疗湿热夹瘀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NAFL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NAFL的概念
        二、流行病学调查
        三、病理机制研究
        四、危险因素
        五、现代医学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NAFL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病名的历史考究
        二、病因病机概述
        三、治疗进展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计
        二、分组方案
        三、治疗方案
        四、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主要结局指标
        三、次要结局指标
        四、安全性指标
    第四节 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立方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基于AMPK通路探讨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病因研究
        四、诊断标准
        五、临床治疗
        六、疗效评价
    第二节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分析
        三、证候分型
        四、辨证治疗
        五、脂肝合剂的组方分析
第二章 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脂肝合剂改善NAFLD模型小鼠肝脏脂肪沉积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统计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小结
    第二节 脂肝合剂冻干粉改善FFA诱导HEPG2 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统计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小结
    第三节 脂肝合剂含药血清改善FFA诱导HEPG2 细胞脂质沉积作用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数据统计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史采集
    2.3 人体测量
    2.4 体格检查
    2.5 实验室检查
    2.6 影像学检查
    2.7 诊断标准
    2.8 病例资料的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人口统计学特征及其他临床特征
    3.2 男性和女性肥胖患者的各个系统并发症检出率的比较
    3.4 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之间男性肥胖患者的并发症检出率比较
    3.5 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之间男性肥胖患者的心血管、代谢参数的比较
    3.6 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之间女性肥胖患者的并发症检出率比较
    3.7 2008-2012年与2013-2017年之间女性肥胖患者的心血管、代谢参数的比较
4 讨论
    4.1 肥胖与高血压
    4.2 肥胖与血糖异常
    4.3 肥胖与血脂异常
    4.4 肥胖与NAFLD
    4.5 肥胖与 MetS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青少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机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9)乌市某三甲医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人群
        1.2 样本含量的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一般临床资料
        2.2 生化指标的测定
        2.3 影像学检测
        2.4 计算方程公式
        2.5 干预方法
    3 质量控制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3.2 血样的采集与检测
        3.3 实验过程质量的控制
        3.4 营养门诊饮食指导干预方案的控制
        3.5 资料与数据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学位生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慢乙肝相关脂肪肝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筛选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三、观察指标
        (一) 疗效性指标
        (二) 安全性指标
    四、评判标准
        (一) 临床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二)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三) 肝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四) 代谢性指标疗效判定标准
        (五) 脂肪肝B超疗效判定标准
        (六) 生存质量评价标准
    五、统计处理
    六、一般资料分析
        (一) 基本资料
        (二) 小结
    七、研究结果
        (一) 疗效分析
        (二) 安全性分析
讨论
    一、中医学对乙肝和脂肪肝的认识
        (一) 病因
        (二) 病机
    二、因证立法
    三、遣方用药
        (一) 中药复方药物组成
        (二) 组方用药分析
        (三) 中药疗效
        (四) 现代药理研究
    四、疗效分析
        (一) 显着改善症状体征
        (二) 修复炎症损伤,改善肝脏功能
        (三) 改善糖脂代谢
        (四) 清除肝内脂肪蓄积
        (五) 修复肾功能
        (六) 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乙肝相关脂肪肝的认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B超检出脂肪肝与血脂水平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健脾消脂汤治疗新加坡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缪文茹.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慢性肾脏病[D]. 林苏.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与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研究[D]. 蔡秀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甘枣宁颗粒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D]. 彭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5]苓夏消脂方联合热敏灸治疗痰瘀互结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王子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清肝利湿消滞方治疗湿热夹瘀型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临床研究[D]. 肖捷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基于AMPK通路探讨脂肝合剂改善NAFLD脂肪酸代谢异常机制研究[D]. 黎少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5)
  • [8]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研究[D]. 郑朝安. 浙江大学, 2020(02)
  • [9]乌市某三甲医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干预研究[D]. 陈文婧.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10]疏肝健脾化痰法治疗慢乙肝相关脂肪肝的临床研究[D]. 张宇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B超检测脂肪肝与血脂水平的关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