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药治疗及其评价

感冒药治疗及其评价

一、感冒药物治疗及其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姚扶有[1](2021)在《老年人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文中研究说明抗生素是对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等微生物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的药物,是治疗感染性疾病强有力的武器。自从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以来,10余大类、100多种抗生素,在各种常见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功效神奇、药到病除、起死回生"对其评价一点也不算夸张。正因如此,抗生素成了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

刘良[2](2021)在《《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依据循证医学原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法和专家论证会制定出《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编制第一轮专家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依据德尔菲法专家遴选原则从全国范围内遴选的60位专家。回收第一轮问卷后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书面意见形成第二轮问卷,再次发送给40位专家,回收问卷后统计分析其结果,总结形成《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召开专家论证会,对草稿进行论证并对其主要问题进一步研讨,汇总专家意见形成《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结果: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共进行了两轮专家问卷调查。将前两轮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和两轮专家书面意见汇总形成了《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结论:在文献研究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及专家论证会制定《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草稿,为进一步的标准化研究奠定基础。

赵文廷[3](2021)在《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都气丸合参蛤散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2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招募符合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型)患者,经过严格筛查之后,最终选取11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予以个体化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上加以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治疗,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周,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pred、FEV1/FVC%)、呼吸困难程度评分、CAT评分、6MWD的测定。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计算。结果:1.本次试验最终纳入病例数106为例,观察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病情程度、病程等基线数据上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观察组中医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在改善患者喘息气短等症状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总积分的降低上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观察组在降低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pred改善、m MRC评分降低及增加6MWD上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VC%改善、CAT评分降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因此两组治疗方法均安全可靠。结论:1.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明显降低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型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总有效率,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从而提高健康状况。2.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明显降低CAT及m MRC评分、增加6MWD从而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程度、提高运动耐力;明显改善肺通气功能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谭悦[4](2021)在《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四五”规划纲要延续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健康的体魄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加强学生运动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也是健康中国的基石。针对大学生人群健康状况及体质做一系列调查研究,结合祖国传统医学,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运动行为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究高校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根据中医体质的“体质可调”理论,探寻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有效方法,通过肺功能测定客观性衡量中医体质差异性,以促进中医体质学说与多学科交融,同时探讨今后肺功能检测发展的多样化。研究对象为高校在校大学生,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例,选取康复治疗系1-3年级学生,共计260人,通过问卷获取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使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获取研究对象的中医体质类型及各类型得分,通过肺功能检查获取并记录研究对象肺功能相关指标,采用SPSS23.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年龄构成、吸烟情况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性(P<0.01),且男生年龄大于女生,男生抽烟率明显高于女生。2.中医体质分布排名从高到低:平和质(30.7%)>阳虚质(22.9%)>阴虚质(14.1%)>气郁质(9.8%)>气虚质(8.8%)>湿热质(6.3%)>血瘀质(3.9%)>痰湿质(2.4%)>特禀质(1.0%)3.气郁质、气虚质在体重偏轻人群中占比较多(P<0.05),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在超重人群中占比较多(P<0.05)。4.平和质中超重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P<0.001),体重正常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的中医体质得分(P<0.001)。偏颇质中男生的中医体质得分显着低于女生的中医体质得分(P<0.01)。5.男生的FVC、FEV1、PEF、PIF、FEF25%-75%、FEF25%-75%%Pred、IC、MVV、MVV%Pred显着高于女生(P<0.05)。6.超重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T100%、IC、VE、FEF25%-75%、FEF25%-75%%Pred全部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P<0.05),体重正常人群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T100%、IC、VE、MVV%Pred显着高于体重偏轻人群(P<0.05)。7.平和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PIF、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MVV%Pred显着高于偏颇质(P<0.05),且阳虚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FEF25%-75%、FEF25%-75%%Pred、IC显着低于平和质,阴虚质的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FET100%、IC、MVV、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气郁质的FEV1、PEF、PEF%Pred、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特禀质的PEF、FEF25%-75%%Pred、FET100%、MVV、MVV%Pred显着低于平和质。8.中医体质得分与平和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VE、MVV、MVV%Pred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与偏颇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PIF、FEF25%-75%、FEF25%-75%%Pred、FET100%、IC、MVV、MVV%Pred呈负相关关系(P<0.05)。9.中医体质得分对平和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EF%Pred、FEF25%-75%、FET100%、IC、VE、MVV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B>0,P<0.05),对偏颇质人群FVC、FVC%Pred、FEV1、FEV1%Pred、PEF%Pred、FEF25%-75%、FET100%、IC、MVV、MVV%Pred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B<0,P<0.05)。结论:1.偏颇质中女生的体质偏颇倾向更明显,体质较男生差,且女生较男生通气储备功能较差。2.平和质中超重和体重正常人群的平和程度更高,体质更好,同时体重偏轻人群的肺功能较差。3.平和质肺功能较偏颇质更好,且在偏颇质中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人群的肺功能较差。4.平和质人群中医体质得分对肺功能存在非常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偏颇质人群中医体质得分对肺功能存在非常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可以通过中医体质及相应得分预测肺功能,未来通过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单位中通过中医体质测定进行肺功能预测,可逐渐扩展用于筛查和诊断早期肺部疾病。建议高校加强关注女生、体重偏轻群体,及中医体质为阴虚质、阳虚质、特禀质、气郁质人群,从饮食、情志、环境多方面考量调理体质,并进行肺功能监测和锻炼,可以更有效地增强高校大学生群体健康水平。

熊勇[5](2020)在《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兽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动物疾病或者有目的地调节动物生理机能的物质,是保障动物健康生长及防治疫病的重要资源之一,是畜牧业的重要支撑。兽药质量不仅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疾病的防治和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在全球人口急剧增长进而对食物需求持续增加的驱动下,全球兽药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兽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兽药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等问题日趋严重,动物源细菌耐药率上升,导致兽用抗生素疗效降低,迫使养殖环节用药量增加,从而加剧兽用抗生素毒副作用和残留超标风险,严重威胁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给人类和动物健康带来隐患。全世界各国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保证兽药的安全问题,我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2020年以后11种促生长类抗生素在饲料中完全禁用,养殖业禁止使用含抗生素的相关药物。当畜牧养殖业禁用的抗生素越来越多,然而在畜牧业中却离不开兽药的应用,因此希望从传统社区寻找兽药植物传统知识来解决现代兽药行业遇到的问题。布依族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利用当地丰富的植物资源来防治畜禽疾病,并积累了丰富的兽药植物应用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对于这一具有特色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采用民族生态学研究方法,利用主位研究法、半结构访谈法、直接参与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小组讨论法等,在黔西南州布依族地区对兽药植物传统知识进行调查。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利用微生物学、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验证布依族利用兽药植物传统知识的科学合理性;选择防治仔猪腹泻的三颗针和防治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的百两金为材料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为兽药传统知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未来新型绿色兽药开发提供新思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望谟县和云南省罗平县的18个村、5个生鲜药材集市、3个传统养殖场和2个博物馆进行实地调查,获得了布依族兽药植物及其传统知识。布依族对兽药植物有自己的分类系统,他们将兽药植物划分为6个分类等级,有相应的分类群。调查发现布依族使用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利用122种兽药植物。对布依族兽药植物进行了编目,包括拉丁名、学名、当地名、主治疾病、使用部位、使用方法等。一致性(FIC)指数显示肠胃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创伤和骨折是当地牲畜主要疾病,依据重要值(URs)确认姜、三颗针和百两金等20种为重要兽药植物。布依族信奉多神论、泛灵论,认为“万物皆有灵”,神树和神山在布依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保护和延续了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2)在调查获得的57个传统兽药配方(单方)中,以使用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和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最具代表性。从当地采集仔猪腹泻肛门拭子,分离并鉴定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开展三颗针抑菌实验,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利用转录组学探究三颗针提取物对该菌株的抑制作用原因,从转录组数据GO、KEGG富集分析探讨三颗针提取物抑菌分子机制。结果显示三颗针提取物主要有破坏受试菌细胞膜、影响膜上氧化磷酸化途径、双组分信号转导系统调节等功能,三颗针提取物对于细菌的抑制作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对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影响最为明显,随着三颗针浸膏浓度的增加,受试菌氧化磷酸化通路下调基因不断增加,该通路基因表达受抑制,表达量减少,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获得能量(ATP)的主要通路,细菌无法获得能量,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抑菌和转录组实验的结果,验证了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合理性。(3)牲畜转场产生应激反应是畜牧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会引起牲畜发热、腹泻、声音嘶哑、食欲不振等症状,通过百两金的抑菌、抗炎、镇痛实验及其转录组分析,探究当地人利用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产生的应激反应机制问题。用百两金提取物对4种菌进行了抑菌研究,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率为63.44%,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率为59.88%,磁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为57.62%,对大肠杆菌抑菌率为44.42%。开展了百两金根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和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结果显示其具有抗炎和镇痛作用,说明该提取物中含有抗炎、镇痛活性物质。通过对百两金根、叶转录组进行测序,发现百两金存在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完整代谢途径,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存在有MVA和MEP两条代谢途径。转录组GO和KEGG富集显示,转录组中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22条,与倍半萜及三萜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有9条,参与倍半萜和三萜的生物合成相关酶5个,相关基因6条。对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进行挖掘及分析,从分子水平探究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机制。转录因子AP2/ERF和bHLH基因家族参与调控倍半萜、单萜和三萜衍生物合成,通过以拟南芥为参考进行了蛋白质功能互作网络分析、系统发育树构建,寻找高同源基因相似功能。预测获得AP2/ERF具有调控萜类物质的转录因子基因(Cluster-20697.13203 和 Cluster-20697.14478),而对 bHLH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功能分析中没有获得与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通过抑菌、抗炎和镇痛实验以及转录组分析,验证了百两金治疗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传统应用具有科学合理性。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民族植物学等方法,调查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验证了当地使用传统兽药植物治疗牲畜疾病背后的科学问题,为传统知识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玉琴[6](2020)在《基于初中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染病是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生物学教学中,传染病与防控教育内容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生活以及成长的需要。因此,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开发和开设“传染病与防控”校本选修课程,对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挖掘初中生物学相关课程资源,进行“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以期提升学生的传染病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传染病预防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健康生活。研究中以校本课程开发、传染病与防控、健康生活素养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展开了“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在云南省昆明长城中学初二年级573名学生中开展了学生状态和需求的学情问卷调查和分析,基于此调查结果确定了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编制了课程讲义。以选修该课程的40名学生作为对象,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该校本课程,并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评价和反思。研究表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传染病预防的能力和意识,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有力推动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

张斌斌[7](2020)在《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越来越得到国家和地方的重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出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时,近年来,传染病疫情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对学生进行传染病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不仅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念,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本研究基于高中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以“传染病与防控”为主题,结合广州市东涌中学的学校特色和学生需求,尝试开发出具有地区或学校特色的高中校本教材,以便于对学生进行传染病与防控知识的教育和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广州市东涌中学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东涌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以及高校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分析和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调查。其次,根据选修模块的开设建议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和教材内容的组织编排,最终将校本教材的章节定为3章15节6活动。接着以学生自主报名的方式组建实验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实验班进行校本教材的教学。最后,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环节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检测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并判断校本教材开发与实践的实际效果,进行总结与反思。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通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学习,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达到了以新课标为基准的课程目标要求,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高,其学业测试的平均分提高了13.45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探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形成了“防控并重”的观念;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应用生物学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有了大幅度地提升。在课程回访中,学生表明在学习完本教材后,他们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做好了个人的防疫工作,并向父母或身边的人宣传了新冠的危害性,教会他们应对新冠的方法,很好地保障了自身及周围人的生命安全,也为自己的行动而感到满足。此外,在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对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提高了课程编制与组织的能力。

束永康[8](2020)在《基于王孟英《舌辨》与经方医案为考察中心的望舌辨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通过普查盛增秀主编的《王孟英医学全书》,撷取其经方医案,运用计算机软件录入年份、病、症(舌)、证、方、出处等要素,并剖析王孟英舌诊着作《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想,着力探究王孟英“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症(舌)—一方(经方)对应关系”的望舌辨证思想,以及王孟英的经方运用特色,梳理其临床思辨特点,弥补原始经方舌诊缺如之憾。二、研究方法(一)文献普查法:本课题运用查阅文献资料的传统研究方法,以王孟英《舌辨》中王氏对舌诊的相关论述及王氏经方医案为研究对象,撷取王氏医案中灵活运用仲景理法及经方的医案,统计分析其舌象,并揭示《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维,深入研究王孟英运用经方的临床思路与诊治特色。(二)文献计量法:全面研读文献,纳入标准为王孟英医案中含有经方药物的医案先归纳整理,再筛选其中含有经方所有药物及君臣药物的医案,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三)中医理论分析法:结合中医传统诊断、辨证理论,阐明王孟英望舌辨证思想。(四)整体探讨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王氏医案着述体例与舌诊思想的形成过程,结合经方医案个案研究,探究王孟英辨证思维。(五)比较研究法:比较《舌辨》中王氏记载舌象的论述与王孟英经方医案望舌辨证运用情况,相互印证王孟英望舌辨证的思想,力求揭示王孟英望舌辨证在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三、研究内容本课题是中医文献整理与中医临床交汇的研究。本课题研究的经方主要指仲景《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王孟英的经方医案主要见于《回春录》《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以下简称“王氏医案5种”)之中,其中使用经方加减之案达350案。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王孟英医案着述体例及特点展开王孟英医案编年体体例着述特点的论述,细读王孟英医案所用措辞,对病机分析的词句,观察患者病情描述过程,着重研究王氏经方医案舌象的描述,对照患者信息,撷取同一患者、同一家族经方案例互参,进一步发掘王孟英医案中患者信息提供的临床价值。(二)经方医案中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及“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注重舌诊既是王孟英诊治疾病的特色,又是王氏医学理论与临床技能臻于完善的重要体现。鉴于王氏医案编年体例,拟探索王孟英运用舌诊的动态变化规律,拟借助图表与统计舌诊频次,总结王氏望舌辨证思想,发现王孟英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在医案中体现更多望舌辨证的诊断特色。类方是对同一类型经方的总称,如石膏类方包括了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竹皮大丸。重点选取王孟英运用石膏类方、栀子类方、半夏类方、芩连类方、白头翁汤、苇茎汤等含有舌象记载的经方医案,梳理疾病、证型、舌象、经方之间的联系,主要研究疟疾病、痢疾病、咳嗽病、胃痞病、感冒病“病——症(舌)——证——方思维模式”。然后侧重通过对绛(红)舌、黄苔、黑舌(苔)、白苔、苔厚、苔腻等舌的临床意义探讨,论证“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选取王孟英舌诊纠误经方医案,通过望舌辨证纠误,以充实《伤寒论》经方体系的纠误指征。(三)王孟英《舌辨》的文献学考查本部分着重对王孟英《舌辨》一书进行文献学研究,从《舌辨》蒋光煦跋中得知蒋光煦于王家村宗祠发现该书稿抄本,并未能将《舌辨》刊入《别下斋丛书》中,盛增秀《王孟英医学全书》在校注说明文中提到该书署王士雄撰,近人吴克潜注,于1926年出版。盛增秀认为《舌辨》一书中内容摘录历代舌诊有关着述内容而较少新意,故未将《舌辨》纳入《王孟英医学全书》。本课题研究的对象《舌辨》版本为1926年上海大众书局发行的吴克潜增注本《舌辨》,对《舌辨》版本、成书背景、发行人、增注者进行史料调查,体现《舌辨》的文献学价值。(四)《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想《舌辨》为王孟英的舌诊专着,由该书王氏序文中可知其内容多辑录历代舌诊专着的论述,该书舌象论述内容主要分为9个篇章,分别论述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灰色舌、红色舌、紫色舌、微酱色舌苔、蓝色舌苔、妊娠伤寒舌这9种舌象。王孟英的舌诊思想主要体现在书中的序言部分以及每章的总论部分,该书序文部分主要突出了王孟英运用舌诊弥补先贤较少望舌辨证选方的临床诊断思想,并通过阐述足阳明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阳明无不系于舌的理论,以揭示舌诊为临证之必要,引用王孟英对阳明病的观点,并加以论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舌辨》中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红色舌、微酱色舌苔总论部分,可逐渐深入了解王孟英“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五)王孟英运用经方的临床特色选取王孟英石膏类经方、栀子类经方、半夏类、黄连类经方医案对该4类经方的运用特色及其“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进行剖析。四、成果(一)编制了王孟英经方医案信息表(见附录)、《回春录》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仁术志》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王氏医案三编》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归砚录》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乘桴医影》医案中“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表;(二)辑录王孟英经方医案共计350案,其中《回春录》49案、《仁术志》150案、《王氏医案三编》81案、《归砚录》52案、《乘桴医影》18案。(三)辑录王孟英经方医案中含有舌象的医案154案,发现在各医案集中的比例逐渐增加,“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日臻完善。《回春录》5例,占比10.20%;《仁术志》74例,占比49.33%;《王氏医案三编》44例,占比54.32%;《归砚录》20例,占比38.46%;《乘桴医影》11例,占比61.11%。(四)疟疾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疟疾病——绛红舌——热盛津伤证——石膏类方”、“疟疾病——黄苔舌——暑热证——石膏类方”、“疟疾病——腻苔舌——痰气交阻证——半夏类方”、“疟疾病——黑苔舌(干)——阳明证——石膏类方、栀子类方、黄连类方”、“疟疾病—一黑苔舌(滑)——元阳亏虚证——附子类方”;痢疾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痢疾病——绛红舌、黄苔舌——火热伤阴证——白头翁汤”、“痢疾病——腻苔舌——湿热阻滞证——白头翁汤”、“痢疾病——黄苔舌——湿热阻胃证——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橘皮竹茹汤”、“痢疾病——白苔舌——气虚湿阻证、痰热证——橘皮竹茹汤”;咳嗽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咳嗽病——黄苔舌——阳明证——石膏类方”、“咳嗽病——黄腻苔舌——痰热壅肺证——苇茎汤”、“咳嗽病——绛红舌——心胃郁热证——白虎汤”、“咳嗽病——绛红舌(无苔)——阴虚阳亢证——甘麦大枣汤”、“咳嗽病——腻苔舌——痰湿蕴肺证——半夏类方、橘皮竹茹汤、苇茎汤”、“咳嗽病——白苔舌——暑湿证——石膏类方加竹茹”;胃痞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胃痞病—一绛红舌——暑热证——白虎汤”、“胃痞病——腻苔舌——痰气交阻证——瓜蒌薤白半夏汤”、“胃痞病——腻苔舌——痰气交阻证——半夏厚朴汤”、“胃痞病——腻苔舌——痰热证——小陷胸汤”、“胃痞病——黄苔舌——痰热证——橘皮竹茹汤”;感冒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感冒病——黑苔舌——火热伤阴证——百合类方、栀子类方、竹皮大丸”、“感冒病——黄苔舌——阳明证——石膏类方”、“感冒病——绛红舌——火毒证——黄连类方、栀子类方”、“感冒病——腻苔舌——痰湿蕴肺证——半夏类方”、“感冒病——腻苔舌——痰食互结证——枳实栀子豉汤”;(五)“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绛舌、黑苔舌—一百合类方”、“腻苔舌——半夏类方”、“绛舌、黑苔舌——栀子类方”、“绛舌、黄苔舌——黄连类方”、“绛舌、黄苔舌——石膏类方”、“黄苔舌、白苔舌——橘皮竹茹汤”;(六)王孟英善于运用石膏类方清暑治疟;使用半夏类方化裁,豁痰开胸,透热以外达;运用栀子类方条畅气机;黄连类方清利湿热,清心安神;(七)“病——症(舌)——证——方思维模式”是王孟英望舌辨证思想的集中体现,该思维模式有助于经方使用的精准化、标准化,避免固化经方的临床使用方法,为临床活用经方提供一个新思路;(八)对照《舌辨》与王孟英经方医案中舌诊运用情况,发现《舌辨》中舌诊的理论分析与经方医案舌诊的实践运用具有对应关系;从王孟英经方医案的舌诊运用情况来分析得出“症(舌)——方(经方)”对应联系;(九)注重王孟英医案中患者信息,研究同一病人多个病案与同一家族病人病案,突出诊治疾病要关注体质与家族疾病谱、家族遗传倾向的重要性;(十)1926年上海大众书局发行出版的吴克潜增注本《舌辨》具有较大文献价值,以浙江着名藏书家蒋光煦存本为底本编辑出版,并由海宁名医吴克潜增注补遗,其发行人也在上海大众书局发行了多个出版物。(十一)探讨《舌辨》中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与红色舌舌对应的病证,得出王孟英认为白苔舌为寒郁皮毛,热气不得外泄,以及白舌亦有死证;黄苔舌未被论述于太阳、少阳经,但是可见于阳明火盛乘于土,主里热证;黑苔舌为危象舌象,预后较差;红色舌多为心胃之热,若伴积苔则为助热内蒸;微酱色舌苔为太阴食停胃腑之证。五、结论《舌辨》揭示了“症(舌)——方(经方)”的对应关系,提高了辨证的准确性。王孟英通过阐述足阳明的生理病理机制以及阳明无不系于舌的理论,彰显“舌最有凭,确是审证之第一要诀”的重要性。在白苔舌、黄苔舌、黑苔舌、红色舌、微酱色舌苔总论中所论述的舌象机理,与王氏阳明病理论相贴切,具有王孟英个人学术特色。王孟英医案的编着体例为编年体体例,以时间推演方面来看,王孟英医案的先后时间顺序为:《回春录》——《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和《乘桴医影》,相应地越来越多医案记录舌象,在时间轴线方面看,王孟英医案逐渐凸显舌诊在医案中的指导作用。经方医案中疟疾、痢疾、咳嗽、胃痞病、感冒病的“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体现了王孟英望舌辨证诊断学思想,这5个疾病的黄苔舌、白苔舌、绛红舌、黑苔舌、腻苔舌所对应的证型,是指导经方使用的客观指征。“病——症(舌)——证——方辨证模式”为“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的研究作了铺垫,有助于加深对王孟英望舌辨证思想的理解。王孟英经方医案体现了“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其中“绛红舌——黄连类方”,“黄苔舌——石膏类方”与《舌辨》的绛红舌主心火,黄苔舌主阳明胃火的论述相一致,印证了《舌辨》中望舌辨证的临床参考意义。医案5部中含有83个经方医案通过望舌辨证纠误,以充实《伤寒论》经方体系的纠误指征。

张国松[9](2020)在《清代湖湘医家温病学术思想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病理论在疾病治疗尤其是一些急性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而温病地域性的特点,促使了分区域研讨各地区医家的温病学术思想,从而进一步指导各地区温病诊治产生了重要意义。湖南省位于我国东南腹地,气候潮湿,雨水丰富,尤多雾露,最易产生外湿。再有湖南人多嗜食辛辣,温热郁积体内,兼加外湿,造成温病多发。湖湘温病作为温病学的组成部分,对温病学术发展做出了贡献。本文研究清代湖湘地区医家的温病学术思想,以期有效扩充中医温病学术思想,指导温病的防治,并对温病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提供支撑。本文导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意义、现状等;温病相关理论部分,阐述了温病概念、源流、伏气探析、温病范围与分类、温病与伤寒辨析、温病与温疫辨析、温病与温毒辨析;清代湖湘温病文献概述部分,讲述了研究的医家及其书籍,包括:杨尧章及所着《温疫论辨义》、朱兰台及所着《疫证治例》、王德宣及所着《温病正宗》、刘仲迈及所着《温病诠真》、何舒及所着《时病精要便读》、罗国纲及所着《罗氏会约医镜》、蔡贻绩及所着《伤寒温疫抉要》、黄朝坊及所着《金匮启钥》、萧培仁及所着《医学引路》、孙泽霖及所着《医门摘要》、张绍修及所着《白喉捷要合编》、王裕庆及所着《疟利成法》、刘裁吾及所着《治疟机要》、安濂及所着《泄痢全生》、罗振湘及所着《治痢南针》。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整理、归纳、总结出清代15位湖湘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临床诊疗经验,提炼出各位医家的学术思想精华。杨尧章主辨温疫之论,创胃气论,立益胃三方,提出治温疫要处处顾护胃气,以求固本。朱兰台创芦根方,治疫力主透发,反对肆用寒凉。王德宣归纳总结治疗温病三十一法,丰富了温病治法。刘仲迈认为伏气温病的治疗原则仍从四时之时而出,如春温,宜小柴胡加黄连、丹皮主之。何舒重视斑疹白?验齿诊法,重视卫气营血辨证,如邪在营分,宜清营热而养阴液,用犀角、元参、羚羊角等药。罗国纲提出瘟疫汗宜缓,下宜急,如下法用承气汤类或达原饮加大黄。蔡贻绩治温疫用升降散或增损双解散;治羊毛疔瘟用针挑手足背心,出羊毛而愈;治烂喉痧以解表透散为宜。黄朝坊治温病力主兼用温补,如春温主张兼用附子,夏热亦有用桂附之证。萧培仁阐述五症明辨,其治春温宜先滋肝阴,次滋肾水,次滋肺胃;治风温宜用桑叶、前胡等药。孙泽霖治冬温宜用栀子金花汤加人中黄、黄连等;治春温宜用柴葛解肌汤;治风温宜用葳蕤汤;治湿温宜用苍术白虎汤;治温疫宜用解秽神术散。张绍修提出白喉证治有“十难”,其治白喉,一般病情用方:除瘟化毒散、神功辟邪散、神仙活命汤,重症病情用方:龙虎二仙汤,并反对“咽喉病忌用寒凉”之说。王裕庆论治疟疾、痢疾,着意于分步,分阶段论治,用药宜循序渐进,创制治疟三方、治痢三方。刘裁吾论治疟病,首重营卫,并认为疟发之关卫,治疟必攻营舍。安濂提出泄痢真诀及治痢四大忌,并指出治时疫痢宜用三黄汤加桔梗,治实热痢重症宜用治痢散、蜜萝饮、痢疾三方等。罗振湘论痢疾之病因,即有中医传统的病因湿热说,也吸取了西医的细菌说,其指出治湿热痢,宜银花荆芥炭汤;治热痢,宜归芍连枳香菔汤;并提出用六和汤加减治霍乱,且重视痢疾与霍乱的预防。最后本文从时代背景的影响,清代湖湘温病学术特色,与吴门温病学术思想之比较,治温病定专方、病解后重养阴,辨伤寒与温疫之不同五个方面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从温疫理论、四时温病理论、专病白喉、专病疟疾、专病痢疾、专病霍乱、专病羊毛疔瘟、专病烂喉痧等方面,将清代湖湘医家温病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卓越[10](2020)在《阴阳调理灸改善阳虚体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阴阳调理灸改善患者阳虚体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基于中医体质辨识与体质调理理论,在“调和阴阳”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探讨在常规针灸疗法基础之上联合运用阴阳调理灸疗法治疗阳虚体质膝骨性关节炎的安全性与优效性,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优势方案,并为进一步相关科学研究拓宽思路。方法本研究收集2019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并明确诊断为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且符合中医体质辨识为阳虚体质的患者共66例,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的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将纳入病例随机分为常规针灸组和阴阳调理灸联合组。常规针灸组取穴为患侧血海、梁丘、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阴陵泉、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及阿是穴,均使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待腧穴酸胀得气后于患侧内、外膝眼处施以悬灸,共治疗30min。阴阳调理灸联合组在常规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阴阳调理灸,具体操作为:在患膝局部针灸治疗的同时,于腹部的神阙穴与关元穴上放置自制药箱灸进行熏烤;待身体腹侧治疗结束后,于身体背侧的脾俞穴(双)、肾俞穴(双)、命门穴处再次施用药箱灸。身体腹背两侧施用药箱灸的治疗时间均为30min。两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5次,每次治疗需间隔1天。在首次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JOA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评分、关节炎生活质量量表2-短卷(AIMS2-SF)评分、阳虚质转化评分和阳虚质症状评分,通过对以上数据进行记录与统计学分析,作出阴阳调理灸联合疗法治疗本病的安全性与优效性评价。结果1.脱失及基线情况:在本次研究过程中,常规针灸组脱失受试者2例,阴阳调理灸联合组脱失受试者1例。最终常规针灸组有31例完成治疗,阴阳调理灸联合组有32例完成治疗,共计63例受试者纳入统计分析,且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WOMAC评分、JOA评分、AIMS2-SF评分及阳虚质转化评分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2.总疗效比较:经过治疗后,阴阳调理灸联合组治愈9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63%;常规针灸组治愈3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4.19%。阴阳调理灸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WOMAC评分比较:(1)疼痛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WOMAC疼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WOMAC疼痛评分下降更显着(P<0.05)。(2)僵硬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WOMAC僵硬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WOMAC僵硬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3)关节功能评分: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的WOMAC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WOMAC关节功能评分下降更显着(P<0.05)。4.JOA评分比较:与首次治疗前相比,两组受试者在末次治疗结束后JOA评分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治疗前后JOA评分升高较常规针灸组更明显(P<0.05)。5.AIMS2-SF评分比较:与首次治疗前相比,两组受试者在末次治疗结束后的AIMS2-SF评分均相对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AIMS2-SF评分升高相对常规针灸组更显着(P<0.05)。6.阳虚质转化评分:与首次治疗前相比,阴阳调理灸联合组患者阳虚质转化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灸组末次治疗后其评分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阳虚质转化评分下降更显着(P<0.05)。7.阳虚质症状评分:与首次治疗前相比,阴阳调理灸联合组患者在畏寒怕冷(阳虚质量表第1-4项代表症状类型)、感冒易感性(阳虚质量表第5项代表症状类型)、对寒凉食物耐受度(阳虚质量表第6-7项代表症状类型)这3类主要症状评分上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针灸组患者治疗前后这3类症状评分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相比较:阴阳调理灸联合组在畏寒怕冷、感冒易感性、对寒凉食物耐受度这3类症状评分上的改善较常规针灸组更明显(P<0.05)。结论常规针灸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联合运用阴阳调理灸的疗法对于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相比较而言,在常规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阴阳调理灸的疗法不仅在改善膝骨性关节炎疼痛、僵硬、膝关节功能障碍等主要症状方面效果更佳,且能从整体上调理患者的偏颇体质,改善其畏寒怕冷、易于受凉感冒、不耐寒食等阳虚症状,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机体免疫力,振奋人体正气,帮助人体内外逐渐达到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同时,阴阳调理灸凭借其可对偏颇体质进行整体性调理的独特优势,明显改善了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故值得在临床一线过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二、感冒药物治疗及其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冒药物治疗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论文提纲范文)

老年人面对疾病的不妥当做法
老年人使用抗生素时的注意事项

(2)《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西医学研究进展
    2 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文献回顾的德尔菲法研究
        1.1.1 文献研究
        1.1.2 德尔菲法问卷调查
        1.1.2.1 遴选专家
        1.1.2.2 制定专家问卷
        1.1.2.3 计分方法
        1.1.2.4 统计学方法
        1.1.2.5 纳入排除标准
2 研究结果
    2.1 德尔菲法问卷结果
        2.1.1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2.1.2 专家信息统计结果
        2.1.3 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综述 从肺肾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肺功能的相关研究
        2.1.1 肺功能及其评价方法
        2.1.2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应用
    2.2 中医体质的相关研究
        2.2.1 中医体质学说发展史
        2.2.2 中医体质与健康的关系
        2.2.3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2.3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
3 实验过程
    3.1 中医体质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改善
        3.1.2 中医体质判定
        3.1.3 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3.2 肺功能检查
        3.2.1 检查前准备
        3.2.2 检查步骤
        3.2.3 检查安全性
    3.3 实验检查质量控制
        3.3.1 设备校准
        3.3.2 中医体质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3.3.3 肺功能检查质量控制
4 实验结果
    4.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4.2 研究对象中医体质分布
        4.2.1 不同性别的中医体质分布
        4.2.2 不同BMI分组中医体质分布
        4.2.3 不同吸烟情况的中医体质分布
    4.3 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4.3.1 平和质的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4.3.2 偏颇质的中医体质得分比较
    4.4 肺功能比较
        4.4.1 不同性别的肺功能比较
        4.4.2 不同BMI组的肺功能比较
        4.4.3 不同吸烟情况的肺功能比较
        4.4.4 不同中医体质的肺功能比较
    4.5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4.5.1 平和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4.5.2 偏颇质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相关分析
    4.6 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4.6.1 平和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4.6.2 偏颇质肺功能与中医体质得分的回归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5.2 中医体质结果分析
    5.3 肺功能结果分析
    5.4 中医体质得分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附录2 高校大学生中医体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民族生态学概述
    1.3 民族兽药概述
    1.4 布依族兽药植物研究概况
    1.5 腹泻和炎症的研究进展
    1.6 转录组学概况
第二章 布依族地区兽药植物调查
    2.1 调查目的
    2.2 调查地区概况
    2.3 研究方法
    2.4 调查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兽药植物三颗针防治仔猪腹泻的研究
    3.1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分离及鉴定
    3.2 三颗针浸膏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研究
    3.3 三颗针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抑菌分子机制研究
第四章 兽药植物百两金防治牲畜转场应激反应的研究
    4.1 兽药植物百两金抑菌研究
    4.2 百两金消炎镇痛研究
    4.3 基于转录组数据对百两金中三萜皂苷合成途径的研究
    4.4 百两金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转录因子的挖掘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
附录

(6)基于初中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二、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三、基于学校情况,解决现实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健康生活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传染病与防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理论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二、健康素养与健康生活素养
        三、传染病与防控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开发的四大模式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第三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案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预期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工具
    第五节 研究过程
第四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前期调查分析
        一、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二、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三、学生需求分析
    第二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设计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第五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实施
    第一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
    第二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演示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学习法
        四、情境教学法
        五、案例教学法
    第三节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案例一:传染病的前世今生
        二、教学案例二:宠物带来的疾病——狂犬病
        三、教学案例三:AIDS and I——艾滋病
第六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评价和结果分析
    第一节 对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
    第二节 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
    第三节 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价
        一、前后测试理论成绩统计结果分析
        二、前后测试行为素养变化分析
        三、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和结果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第七章 初中“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初中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调查问卷
附录B 初中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讲义
附录C 饲养宠物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D 2019年昆明长城中学预防艾滋病宣传周知识竞赛
附录E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本身评价量表
附录F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教师)
附录G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学生)
附录H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前后测试问卷
附录I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学生表现评价量表
附录J 访谈记录
附录K 生物学“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实践课堂剪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改下的背景
        1.1.2 当前社会的需求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2.1.2 校本教材与“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2.2.3 校本课程开发的情景模式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实验法
        2.3.5 行动研究法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设计分析
    3.1 环境分析
        3.1.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3.1.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3.2 学生学习需求分析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发放
        3.2.3 结果分析
    3.3 课程目标的设计
        3.3.1 课程目标的来源
        3.3.2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程目标的设计
    3.4 教材内容的设计
        3.4.1 教材内容的来源
        3.4.2 教材内容的选择原则
        3.4.3 教材内容的组织原则
        3.4.4 基于高中新课标《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第四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
    4.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方案
        4.1.1 实施对象
        4.1.2 实施时间
        4.1.3 实施过程
    4.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原则
        4.2.1 学生发展性原则
        4.2.2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4.2.3 教材生活化原则
    4.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
        4.3.1 讲授法
        4.3.2 专题讲座法
        4.3.3 直观演示法
        4.3.4 情境教学法
        4.3.5 案例教学法
        4.3.6 讨论法
        4.3.7 参观法
        4.3.8 活动教学法
    4.4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案例
        4.4.1 案例一:《传染病的流行》
        4.4.2 案例二:《狂犬病》
        4.4.3 案例三:《结核病(讲座)》
        4.4.4 案例四:《校园高发性传染病的宣传活动》
第五章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
    5.1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目的
    5.2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维度
        5.2.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
        5.2.2 课堂教学评价
        5.2.3 学生学业评价
    5.3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评价及教学评价结果
        5.3.1 评审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结果
        5.3.2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
        5.3.3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
第六章 讨论
    6.1 校本教材对学生的发展要有积极影响
        6.1.1 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6.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6.1.3 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2 教材内容的组织应综合考虑
    6.3 评价方式的选择要多样化
    6.4 对教师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7.1 结论
        7.1.1 学生的发展
        7.1.2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7.2 建议
    7.3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课程学生调查问卷(高中生版)
    附录 B 传染病与防控知识了解情况调查问卷(大学生版)
    附录 C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内容(部分)
    附录 D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本身评价表
    附录 E 评审教师的教材评语
    附录 F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课堂教学评价表
    附录 G 实验班前测试卷
    附录 H 实验班后测试卷
    附录 I “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学生表现评价表
    附录 J 学生访谈记录
    附录 K 学生回访记录
    附录 L 课堂教学剪影
后记
致谢

(8)基于王孟英《舌辨》与经方医案为考察中心的望舌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王孟英舌诊运用思维及经方运用研究现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王孟英舌诊运用思维相关研究
        1.3.1 王孟英舌诊运用研究
        1.3.2 王孟英望舌辨证思维研究
    1.4 王孟英经方运用的研究
        1.4.1 王孟英经方医案统计分析
        1.4.2 王孟英运用经方的个案分析
        1.4.3 王孟英临床特色研究
第二章 王孟英《舌辨》文献学考查
    2.1 《舌辨》成书背景
    2.2 《舌辨》版本
    2.3 《舌辨》的发行人
    2.4 《舌辨》的增注者
第三章 《舌辨》中望舌辨证的诊断学思想
    3.1 《舌辨》总论的望舌辨证思想
    3.2 《舌辨》各篇的望舌辨证思想
        3.2.1 白苔舌
        3.2.2 黄苔舌
        3.2.3 黑苔舌
        3.2.4 红色舌
        3.2.5 微酱色舌苔
    3.3 《舌辨》与王孟英经方医案
第四章 王孟英经方医案望舌辨证研究
    4.1 王孟英经方医案信息表的制作
        4.1.1 患者姓名及页码信息的纳入标准
        4.1.2 医案年份的纳入方法
        4.1.3 病的纳入标准
        4.1.4 证的纳入标准
        4.1.5 舌象的纳入标准
        4.1.6 经方的纳入标准
    4.2 王孟英医案着述体例
    4.3 王孟英医案着述特点
        4.3.1 直述病机
        4.3.2 描述舌象
        4.3.3 患者信息的考察
    4.4 病——症(舌)——证——方模式
        4.4.1 疟疾病
        4.4.2 痢疾病
        4.4.3 咳嗽病
        4.4.4 胃痞病
        4.4.5 感冒病
第五章 各部医案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 王孟英经方医案“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1 《回春录》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2 《仁术志》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3 《王氏医案三编》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4 《归砚录》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1.5 《乘桴医影》经方医案中的“症(舌)——方(经方)对应关系”
    5.2 察舌匡谬
第六章 王孟英运用类方的临床特色
    6.1 王孟英运用石膏类方特色
    6.2 王孟英运用栀子类方特色
    6.3 王孟英运用半夏类方特色
    6.4 王孟英运用黄连类方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清代湖湘医家温病学术思想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地理环境因素
        1.1.2 饮食习惯因素
        1.1.3 人文因素
        1.1.3.1 名医辈出,医籍较多
        1.1.3.2 湖湘文化奠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温病研究
        1.3.2 湖湘医学研究
        1.3.3 湖湘温病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归纳演绎法
    1.6 本文创新点
        1.6.1 方法创新
        1.6.2 湖湘特色
2.温病相关理论
    2.1 温病概念
    2.2 温病源流
        2.2.1 萌芽时期
        2.2.2 发展时期
        2.2.3 成熟时期
    2.3 伏气探析
        2.3.1 伏气源流
        2.3.2 伏气发展
        2.3.2.1 病因扩大
        2.3.2.2 部位扩展
        2.3.2.3 证治探讨
        2.3.3 伏气与新感辨析
    2.4 温病范围与分类
        2.4.1 按病名分类
        2.4.2 按发病类型分类
        2.4.3 按病变性质分类
    2.5 温病与伤寒辨析
        2.5.1 温病与伤寒的联系
        2.5.2 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2.6 温病与温疫辨析
    2.7 温病与温毒辨析
3.清代湖湘温病文献概述
    3.1 研究时间界定
    3.2 研究对象界定
        3.2.1 温病专着
        3.2.2 综合性医籍
        3.2.3 单一疾病专着
    3.3 清代湖湘温病文献述评
        3.3.1 杨尧章及《温疫论辨义》
        3.3.2 朱兰台及《疫证治例》
        3.3.3 王德宣及《温病正宗》
        3.3.4 刘仲迈及《温病诠真》
        3.3.5 何舒及《时病精要便读》
        3.3.6 罗国纲及《罗氏会约医镜》
        3.3.7 蔡贻绩及《伤寒温疫抉要》
        3.3.8 黄朝坊及《金匮启钥》
        3.3.9 萧培仁及《医学引路》
        3.3.10 孙泽霖及《医门摘要》
        3.3.11 张绍修及《白喉捷要合编》
        3.3.12 王裕庆及《疟利成法》
        3.3.13 刘裁吾及《治疟机要》
        3.3.14 安濂及《泄痢全生》
        3.3.15 罗振湘及《治痢南针》
4.清代湖湘医家温病学术思想
    4.1 杨尧章
        4.1.1 辨温疫论
        4.1.2 辨伤寒与时疫异
        4.1.3 行邪伏邪之别
        4.1.4 论温疫妄投药物及应下、应补之证
        4.1.5 创胃气论,立益胃三方
        4.1.6 小结
    4.2 朱兰台
        4.2.1 论疫证与伤寒不同
        4.2.2 论沴邪留中道
        4.2.3 疫病传变,不出六经
        4.2.4 力主透发,自创芦根方
        4.2.5 芦根方验案两则
        4.2.6 小结
    4.3 王德宣
        4.3.1 温病学说之辨正
        4.3.2 温病瘟疫之辨析
        4.3.3 详温病治法
        4.3.4 小结
    4.4 刘仲迈
        4.4.1 论伏气之因
        4.4.2 伏气温病与一般温病的证治
        4.4.3 疫证论治
        4.4.4 小结
    4.5 何舒
        4.5.1 重视温病诊法辨证
        4.5.1.1 辨斑疹白?
        4.5.1.2 验齿
        4.5.1.3 卫气营血辨证
        4.5.2 辨新感与伏邪治疗
        4.5.3 重视体质和正气
        4.5.4 小结
    4.6 罗国纲
        4.6.1 论瘟疫与伤寒不同治法
        4.6.2 瘟疫治法
        4.6.3 瘟疫解后调理
        4.6.4 立方遣药
        4.6.5 瘟疫投凉药之害
        4.6.6 小结
    4.7 蔡贻绩
        4.7.1 温疫之治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4.7.2 论温疫脉要
        4.7.3 辨伤寒与温疫之不同
        4.7.4 论温疫证治
        4.7.5 论妇儿温病
        4.7.6 论温疫复病
        4.7.7 论羊毛疔瘟和白?丹痧说
        4.7.8 小结
    4.8 黄朝坊
        4.8.1 重视天人合一的观点
        4.8.2 治温病兼用温补之法
        4.8.3 论痢疾辨证之法
        4.8.4 小结
    4.9 萧培仁
        4.9.1 五症明辨
        4.9.2 论春温
        4.9.3 论风温
        4.9.4 小结
    4.10 孙泽霖
        4.10.1 论冬温
        4.10.2 论春温
        4.10.3 论风温
        4.10.4 论湿温
        4.10.5 论时疫
        4.10.6 小结
    4.11 张绍修
        4.11.1 阐述白喉证治十难
        4.11.2 发挥白喉之诊法
        4.11.3 发挥白喉之治法
        4.11.4 医案一则
        4.11.5 小结
    4.12 王裕庆
        4.12.1 论治疟三方
        4.12.2 论治痢三方
        4.12.3 小结
    4.13 刘裁吾
        4.13.1 论治疟先明营卫
        4.13.2 论疟发关卫气
        4.13.3 论疟脉自弦
        4.13.4 论疟疾的转发
        4.13.5 小结
    4.14 安濂
        4.14.1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辨
        4.14.2 治泄痢真诀
        4.14.3 治痢四大忌
        4.14.4 论时疫痢与实热痢证治
        4.14.5 论治疟三方
        4.14.6 小结
    4.15 罗振湘
        4.15.1 论痢疾之原因
        4.15.2 论痢疾之治法
        4.15.3 论痢疾预防与病后调养
        4.15.4 霍乱(虎疫)症治
        4.15.5 霍乱预防法
        4.15.6 小结
5.讨论
    5.1 时代背景的影响
    5.2 清代湖湘温病学术特色
    5.3 与吴门温病学术思想之比较
    5.4 治温病定专方、病解后重养阴
    5.5 辨伤寒与温疫之不同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清代湖湘温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0)阴阳调理灸改善阳虚体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研究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及评价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研究结果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4.结论
讨论
    1.中医对膝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层面
        1.2 病因病机层面
        1.3 治则治法层面
    2 西医对膝骨性关节炎认识
        2.1 基本认识
        2.2 发病危险因素
        2.3 治疗现状
    3 方案确立依据
        3.1 中医体质学说与KOA
        3.2 阴阳调理灸理论基础及特色
        3.3 阴阳调理灸治疗本病思路
        3.4 取穴依据
    4.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体质辨识量表
    附录3 WOMAC评分量表
    附录4 JOA评分量表
    附录5 AIMS2-SF量表
    附录6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四、感冒药物治疗及其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如何安全使用抗生素[J]. 姚扶有. 健康生活, 2021(08)
  • [2]《中药单用/联合抗生素治疗儿童细菌性肺炎临床指南》的制定研究[D]. 刘良.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治疗慢阻肺稳定期(肺肾气虚型)临床观察[D]. 赵文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大学生肺功能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 谭悦. 吉林体育学院, 2021(10)
  • [5]布依族兽药植物传统知识及其评价[D]. 熊勇. 中央民族大学, 2020
  • [6]基于初中生健康生活素养发展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D]. 唐玉琴.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高中新课标的“传染病与防控”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D]. 张斌斌. 广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王孟英《舌辨》与经方医案为考察中心的望舌辨证研究[D]. 束永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清代湖湘医家温病学术思想之研究[D]. 张国松.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阴阳调理灸改善阳虚体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卓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感冒药治疗及其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