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患者中性粒细胞核鼓和锤子增多一例

发热患者中性粒细胞核鼓和锤子增多一例

一、发热病人中性粒细胞核鼓锤状物增高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申达[1](2021)在《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近年来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所上升。根据《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的观点,老年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发热、咳嗽、WBC、NE升高等典型肺炎的表现,而仅仅表现为乏力、体力下降、恶寒、食欲减退、尿失禁、精神状态异常等。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随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祖国医学本着“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在扶正祛邪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通过前期查阅文献,老年CAP的临床特点与《伤寒论》中的少阴表证有类似之处,两者都存在抗力不足的特点。本研究立足于“少阴表证”,针对一部分老年肺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减退,属于易感体质。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患者存在一定的阳虚基础,里阳不足,表阳也有亏虚,容易感受外邪而起病。治疗上,当病邪侵犯少阴之表,仍可采用“微发汗”的方法,温补阳气,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以达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目的。因而本研究将经典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贴敷药物,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观察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老年CAP提供新思路。目的:评价麻附辛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索“少阴表证”理论在老年CAP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于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老年CAP患者,以简单随机方法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简称“麻附辛”)中药穴位贴敷,具体制备操作将中药按照麻黄:炮附片:细辛=2:2:1的比例研末,每次取总量1到1.5克,姜汁(生姜:水=1:10)调成糊状,湿度适中,以贴药6小时后取下,药饼仍湿润为宜,选取患者大椎、双侧定喘、风门、肺俞、肾俞进行贴敷治疗。入组第一天开始,每天上午一次,每次4-6小时,可根据个人皮肤情况增减贴敷时间,连贴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填写临床疗效评分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疲劳量表FS-14,依据临床疗效评分的改善情况计算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记录血小板计数(P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尿素(UREA)作为安全性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最终录入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按照病例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老年肺炎患者56例,脱落3例,最终进行数据统计的有效病例为53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1.基线资料情况比较:性别、年龄、身高质量指数(BMI)、CURB-65评分、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合并的基础疾病情况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价: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84.6%,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整体的治疗情况看,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积分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临床疗效积分均较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前、疗后积分改善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积分下降趋势更为明显。4.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值更低,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咳嗽、咯痰、神疲乏力、恶寒分值均较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咳嗽、恶寒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更好。5.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的WBC、NE%、CRP及NLR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显示出更好的改善趋势。治疗后,治疗组LY%较疗前升高,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后LY%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6.疲劳量表情况:经治疗,两组患者躯体、脑力、疲劳总评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在躯体以及疲劳总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脑力疲劳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ALT、AST、Cr、UREA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皮肤红肿、皮疹、破溃等不良反应以及全身过敏的表现,表明麻附辛穴位贴敷安全性良好。结论:(1)联合麻附辛穴位贴敷较单纯西医治疗更能改善老年肺炎阳虚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尤其是在咳嗽、恶寒方面改善更优。(2)联合麻附辛穴位贴敷在改善WBC、NE%、LY%、CRP、NLR方面较单纯西医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示出更好的改善趋势。(3)麻附辛穴位贴敷+西医治疗,在改善躯体以及总疲劳状态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提示“少阴表证”与患者的疲劳状态有一定联系,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周丹婷[2](2021)在《清热解毒中药洗剂在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清热解毒中药洗剂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前后,创面的边缘炎症反应积分、创面细菌培养结果、疼痛评分、愈合率、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中医治疗Ⅱ度烧伤创面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烧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划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和碘伏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给予补液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局部外用碘伏冲洗,治疗组局部外用清热解毒中药冲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7d的创面边缘炎症反应积分、创面细菌培养结果、疼痛评分、愈合率、临床疗效以及愈合时间和安全性。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估清热解毒中药洗剂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结果:1.创面边缘炎症反应积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创面边缘炎症反应积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创面细菌培养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0例,阴性20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对照组患者创面细菌培养阳性5例,阴性15例,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5%。治疗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评分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下降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创面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第7d创面愈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痊愈2例,显效17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的临床医治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不良事件观察及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高热、过敏反应、感染加重、创面扩大等不良事件,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均未见任何异常。结论:清热解毒中药洗剂能显着减轻创面边缘炎症反应,预防创面细菌感染,降低患者疼痛感,加快创面愈合速率,减短创面愈合时间,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中药洗剂无显着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张树人[3](2020)在《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铂(Ⅳ)抗肿瘤前药的理性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癌症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疾病,化疗仍然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癌症的主流手段。铂类药物是使用最广且药效最好的化疗药物之一,被广泛用于治疗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多种肿瘤,据估计至少有50%的肿瘤患者接受过铂类抗癌药物的化疗。尽管如此,铂类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等,因此,开发能够克服耐药性以及降低毒副作用的新型铂类药物显得尤为紧迫。四价铂(PtⅣ)配合物作为新一代的铂类抗肿瘤前药,近年来引起国内外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PtⅣ化合物具有八面体的配位构型,既增强了配合物的惰性,降低其在体内运输过程中的毒副反应,又为配合物的功能化修饰提供了便利。当PtⅣ配合物进入癌细胞后,基于癌细胞内乏氧以及高还原环境,会还原释放出活性的二价铂单元(PtII)和轴向配体。PtII物种与DNA结合,造成损伤;轴向配体发挥自身的生物活性,从而与PtII物种合力杀死癌细胞。PtⅣ前药的兴起为降低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实现口服、克服顺铂耐药性等提供了新的思路。耐药性是限制铂类药物临床效果的一个主要障碍,有些肿瘤对铂药化疗存在先天耐药性,还有些肿瘤开始对铂类药物较为敏感,随着用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的累积,会产生获得性耐药性。因此,如何克服铂药耐药性一直是药物化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铂类药物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肿瘤细胞中的多个信号通路,以顺铂为例,包括DNA损伤修复、凋亡逃逸、肿瘤代谢重编程等等,本论文以PtⅣ配合物为母体,通过在其轴向上修饰能够干预顺铂耐药途径的小分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多功能的PtⅣ前药分子,期望高效地克服顺铂耐药性。顺铂结合核DNA会造成其单链的损伤,如果修复失败,会进一步造成双链损伤,而同源重组(HR)是修复DNA双链断裂的有效途径。BRCA是关键的HR基因或蛋白,因此,BRCA缺陷的肿瘤意味着HR能力的缺失,进而对铂类药物更为敏感,而BRCA完整的肿瘤对铂药化疗有着先天的耐药性。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两个PtⅣ-青蒿素琥酯复合物Pt-ART-Ⅰ和Pt-ART-Ⅱ,它们对BRCA完整的卵巢癌和乳腺癌细胞展现出显着高于顺铂的毒活性,达到了10倍以上,同时对正常的肾细胞表现出较低的毒性。机制研究表明,Pt-ART-Ⅰ和Pt-ART-Ⅱ能够有效进入肿瘤细胞,释放出PtII物种对核DNA造成严重损伤,释放出的ART下调HR关键执行蛋白RAD51的表达以及抑制其核焦点的形成,两者共同促进细胞发生显着凋亡。除DNA损伤修复之外,凋亡逃逸也是顺铂耐药的重要原因,单纯抑制DNA修复,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激活抗凋亡途径来抵抗顺铂的杀伤,因此同时干预这两个通路似乎能更有效的克服耐药性。据此,我们设计了两个噻吩衍生物修饰的PtⅣ配合物1和2,其中化合物2不仅能够抑制抗凋亡蛋白Mcl-1的表达,同时还抑制HR介导的DNA双链断裂修复,这是同时干预DNA修复和凋亡的铂类化合物的首次报道。化合物2展现出对顺铂耐药的肺癌和卵巢癌细胞很高的毒活性,达到顺铂的32倍和61倍,耐药指数相较于顺铂也显着下降。活体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展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以及较低的系统毒性。代谢重编程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特征,肿瘤通过改变自身代谢方式来适应快速生长以及转移的需要。最近,研究者们发现顺铂的耐药性也与肿瘤的代谢异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干预肿瘤代谢是克服顺铂耐药性的一个潜在方向。于是,我们设计了两例PtⅣ-依帕司他配合物Pt-E-Ⅰ和Pt-E-Ⅱ,它们能够有效抑制醛糖还原酶(AKR1B1)的活性,并干预葡萄糖的多元醇代谢旁路(Polyol pathway)以及脂质代谢通路(例如PGF2α、脂质过氧化等),最终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多种模式的死亡,包括凋亡、坏死和铁死亡。Pt-E-Ⅰ和Pt-E-Ⅱ对多种肿瘤细胞都有较高的毒活性,尤其是顺铂耐药的A549/DDP细胞,Pt-E-Ⅰ对它的的IC50值降到顺铂的1/70。总之,本论文以克服顺铂耐药性为药物设计的目标,针对顺铂耐药机制的不同方面,采用PtⅣ前药的设计策略,合成了三类以顺铂为母体,轴向分别修饰了能够干预同源重组、凋亡逃逸、肿瘤代谢重编程的活性小分子的PtⅣ配合物,毒活实验表明它们都能够有效克服顺铂耐药性,并深入研究了其作用机制以及构效关系,为开发能够克服铂药耐药性的新型铂配合物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启发。

郭婷[4](2019)在《牡丹籽油抗炎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牡丹籽油(peony seed oil,PSO)属于新食品资源,被专家评为优质食用油,是从牡丹籽中提炼的金黄色透明液态油。不饱和脂肪酸是PSO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其中亚麻酸的含量所占比例为60%。研究表明PSO具有许多生理功能,最近研究显示PSO可能具有抗炎生物活性,但其具体抗炎功能分子机制尚无文献报道。本实验研究利用细胞和动物炎症模型:葡聚糖硫酸钠(sodium dextran sulfate,DSS)诱导ICR小鼠构建体内炎症模型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RAW264.7巨噬细胞构成体外炎症模型,共同对PSO抗炎功能进行评估及对抗炎作用的分子机理进行初步探究。实验结果为牡丹籽深加工及牡丹籽油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实验观察发现:PSO干预组小鼠比DSS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便稀、便血小鼠数量减少或无,结直肠病变程度减轻,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降低趋势显着。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检测小鼠结肠组织病变情况,显微镜下采集图片分析比较可知,DSS组小鼠病变情况如下:黏膜大面积糜烂,腺体隐窝结构完整性破坏较严重,有大量的炎性细胞如淋巴细胞及伴中性粒细胞等浸润,杯状细胞数量显着减少,呈现出溃疡性结肠炎症状;而PSO干预组小鼠结肠出血较少,炎性细胞有少量浸润,结肠黏膜糜烂状况减轻,隐窝结构排列较为整齐、形态较为完整。通过测定小鼠血浆中组织损伤因子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发现DSS组中MPO和MDA和分别升高为对照组的3.5和3.2倍。同时也发现小鼠结肠组织损伤炎症介质一氧化氮(nitrite/nitrate,NO)含量升高了4.2倍;相比于DSS组,PSO组MPO、MDA和NO含量分别降低了 20%、26%和22%。从生化指标的角度,发现PSO能减少DSS诱导的小鼠损伤。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real time-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blotting,WB)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环氧化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lβ,IL-1β)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PSO组相比于DSS组分别下降53.6%、41.0%、50.6%和54.2%。WB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些炎性细胞因子蛋白质表达水平有相似结果。检测结肠组织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信号通路关键靶基因的磷酸化表达情况。DSS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 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1/2、p-ERK1/2)、c-Jun 氨基末端激酶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c-Jun N-terminal kinase,p-JNK)和p-p38蛋白质表达量为对照组的 1.48±0.23、1.88±0.24、3.21±0.45倍。PSO组分别为对照组的 1.23±0.15、1.45±0.25和1.48±0.34倍。结果显示PSO能抑制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相关。体外实验中通过噻唑兰(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 nyltetrazolium bromide,MTS)法检测PSO对RAW264.7细胞毒性影响。结果显示PSO各组与对照组OD值无明显差异。说明0~400μg/mLPSO溶液对RAW264.7细胞的生长、状态及活力无影响,证明对细胞无毒性,可用于后续实验研究。LPS组细胞COX-2、TNF-α、IL-1β和iNOS炎症因子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的5.66、7.59、6.78和2.62倍;而PSO 25 μg/mL、50 μg/mL和 100 μg/mL三组与LPS组相比,均呈剂量依赖性显着降低。蛋白表达量有相似结果。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检测炎性细胞中炎症相关的核转录因子转录活性。相比于对照组,LPS模型组细胞AP-1/c-Jun(activatorprotein-1)与NF-κB/p65(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相对荧光素酶活性(RLU)分别增加了 1.89倍和2.22倍,而PSO各组细胞中AP-1与NF-κB的RLU值呈剂量依赖性减少,分别减少了 32.3%、39.2%、47.1%和36.9%、43.7%、55.4%。c-Jun和p65蛋白在胞浆与胞核中的变化情况如下:相比于对照组,LPS组胞核与胞浆中c-Jun和p65蛋白表达量趋势相反,在胞核中均增加,而胞浆中均下降;相比于LPS组细胞,PSO组胞核中和胞浆中c-Jun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而p65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且呈剂量依赖性。因此,PSO可显着抑制炎症细胞胞浆胞核中c-Jun、p65的移位作用,可使AP-1、NF-κB转录活性降低。对细胞中MAPKs通路关键靶基因的磷酸化激活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PSO组p-ERK1/2、p-JNK、p-p38蛋白表达量相比LPS组下降,说明PSO可能通过调节MAPKs关键靶基因磷酸化的激活抑制炎症的产生。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加入MAPKs通路靶基因的抑制剂处理,利用WB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促炎因子IL-1β表达量,以及MAPKs关键靶基因的磷酸化激活情况。由结果可知,与LPS诱导组相比,在PSO与MAPKs抑制剂共同作用下,细胞中炎症因子IL-1β表达水平及MAPKs关键靶基因中p-ERK1/2、p-JNK、p-p38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减少。说明在MAPK磷酸化作用被阻断的情况下,PSO可与抑制剂发生协同作用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功效。综上所述可知,在体内实验中,从动物整体水平上PSO能有效改善DSS诱导小鼠结肠炎症的宏观表型,降低DAI,缓解结肠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结肠组织中MPO、MDA含量和血清中NO含量;抑制结肠组织中COX-2、TNF-α、IL-1β和iNOS等促炎基因的高表达;减少结肠组织中p38、JNK及ERK1/2的磷酸化水平。在体外实验中,从细胞整体水平上PSO可下调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COX-2、TNF-α、IL-1β和iNOS基因的过表达;抑制炎症相关转录因子(如NF-κB、AP-1)在胞浆胞核间的变化情况及转录活性;减少MAPKs中p38、JNK及ERK1/2的磷酸化程度。另外,在PSO存在的情况下,添加MAPKs抑制剂可进一步抑制MAPKs中p38、JNK及ERK1/2磷酸化水平以及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提示PSO抗炎机理的分子机制,与通过抑制结肠组织和细胞中MAPKs信号通路,以及抑制细胞中核转录因子从而减少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康丽菲[5](2019)在《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肺癌是当今世界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炎症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引起了学术界广泛重视,已经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为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促进炎症反应,调节肿瘤生长。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AFG1)可以诱导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促进肺泡上皮损伤,进而参与肺腺癌的发生;体外给予小剂量TNF-α模拟炎症反应可以诱导肺腺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和迁移。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非组蛋白绑定蛋白,分为内源性表达型和外源性分泌型,细胞核表达型HMGB1在维持染色体稳定,DNA复制及基因转录中发挥重要作用,当HMGB1进一步激活可以从细胞核向胞浆转位,进而分泌到细胞外形成具有炎症细胞因子功能的分泌型的HMGB1,这种外源性因子与其常见的受体,如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s 2,TLR2)、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等结合,进而通过多种机制激活下游的NF-κB通路,调节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裂生长及凋亡,参与炎症反应。近年来,HMGB1作为炎症因子在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研究发现,吸烟诱导的肺组织炎症中,外源性分泌型HMGB1可以通过TLR4激活NF-κB通路参与肺组织炎症反应。有关HMGB1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很多,但研究结果不一,仍有争议,HMGB1在直肠癌、肝癌、间皮瘤、间质瘤等肿瘤中具有促进肿瘤形成的作用,但在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对肿瘤有抑制作用。HMGB1在肺腺癌中的作用研究结果不一致,Zuo Z等报道HMGB1通过抑制CREB和NWASP表达,抑制肺腺癌细胞存活和转移,而Feng A等认为HMGB1高表达与肺腺癌预后差有关。因此HMGB1的复杂作用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近来有研究报道给予IFN-γ和TNF-α可以调控巨噬细胞HMGB1的表达。但是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是否/怎样调控肿瘤细胞HMGB1分泌和表达?如何参与肺腺癌的进展?以及在AFG1诱导炎症反应对肺泡上皮损伤过程中HMGB1如何发挥作用,尚不清楚。有鉴于此,本课题拟探讨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分泌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分析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中IL-10和HMGB1的相互关系及其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评价黄曲霉毒素G1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的影响及其在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第一部分: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目的:本研究采用乌拉坦构建TNF-α依赖的小鼠炎症诱导的肺腺癌(Inflammation-driven lung adenocarcinoma,IDLA)模型、人肺腺癌标本和体外培养A549细胞,分别在整体和细胞水平探讨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其在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中的作用。方法:1.构建乌拉坦诱导的炎症介导的小鼠IDLA模型,并在肿瘤发生前期给予TNF-α中和抗体sTNFR:Fc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和肺腺癌发生,观察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表达的影响,以及与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2.收集河北省胸科医院经病理诊断明确的肺腺癌临床标本4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分析肿瘤组织HMGB1和TNF-α表达以及与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关系。3.体外培养A549细胞,探讨TNF-α对HMGB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其对细胞EMT、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1.乌拉坦诱导的小鼠炎症肺组织和炎症诱导的肺腺癌(IDLA)中HMGB1及受体表达情况在乌拉坦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炎症诱导的肺腺癌(IDLA)中HMGB1及其受体TLR2和RAGE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并伴随着巨噬细胞和腺癌细胞高表达TNF-α;提示在肿瘤发生前期炎症肺组织以及IDLA中,巨噬细胞和肺腺癌细胞分泌TNF-α形成炎症微环境与HMGB1高表达密切相关。2.抑制TNF-α依赖炎症反应对炎症肺组织以及肺腺癌组织中HMGB1、TNF-α、和TLR2表达的影响在IDLA发生前期,给予TNF-α阻断剂sTNFR:Fc抑制肺组织炎症反应以及HMGB1其受体TLR2和RAGE在炎症肺组织表达均明显下降(P<0.05);肺组织巨噬细胞浸润以及TNF-α表达减少。给予TNF-α阻断剂sTNFR:Fc抑制肺腺癌发生,抑制肿瘤组织HMGB1表达以及核浆转位,同时抑制巨噬细胞浸润(P<0.05)。在IDLA中,TNF-α依赖炎症反应调控HMGB1的表达,炎症反应调控巨噬细胞浸润可能和HMGB1表达具有密切关系。3.人肺腺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相关炎症环境与HMGB1、TLR2和TNF-α的表达的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人肺腺癌中HMGB1,TLR2,TNF-α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肺组织;肺腺癌组织HMGB1高表达与TNF-α表达以及肿瘤间质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关系(P<0.05)。4.体外给予TNF-α对A549细胞HMGB1表达和分泌的影响体外实验给予TNF-α处理肺腺癌A549细胞,TNF-α明显促进HMGB1在细胞核、细胞浆中表达,以及在细胞外的分泌(P<0.05);siRNA抑制A549细胞NF-κB通路,TNF-α上调HMGB1作用明显下降(P<0.05)。提示TNF-α通过NF-κB通路上调HMGB1在细胞核中表达以及细胞外分泌。5.TNF-α通过内源性HMGB1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使用HMGB1siRNA抑制内源性HMGB1,检测TNF-α刺激对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EMT的影响。TNF-α能促进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EMT的作用。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划痕实验及Western Blot显示阻断HMGB1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给予TNF-α刺激,其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阻断HMGB1表达抑制TNF-α对A549细胞EMT相关蛋白的调控作用(P<0.05)。提示TNF-α通过内源性HMGB1激活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浸润及EMT作用。6.外源性HMGB1对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影响克隆实验、Transwell、划痕实验、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给予外源性HMGB1促进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及EMT。使用siRNA阻断TLR2表达后,外源性HMGB1对于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作用明显受到抑制。使用siRNA阻断HMGB1后,细胞本身增殖、迁移和浸润能力明显下降,外源性HMGB1刺激对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的影响明显下降。提示外源性HMGB1通过TLR2-内源性HMGB1促进肺腺癌的增殖和进展。以上提示在肺腺癌组织中巨噬细胞浸润以及肿瘤细胞分泌TNF-α与高表达HMGB1具有密切关系。TNF-α依赖的炎症微环境上调HMGB1及受体表达在肺腺癌细胞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TNF-α通过内源性HMGB1促进肺腺癌的进展。外源性HMGB1通过TLR2及内源性HMGB1促进肺腺癌的进展。第二部分:IL-10通过内源性HMGB1在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进展中作用目的:在第一部分发现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调控IL-10的表达基础上,探讨肺腺癌中IL-10和HMGB1的相互调控作用,以及IL-10是否通过HMGB1影响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方法:1.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第一部分中44例人肺腺癌和20例正常对照肺组织中HMGB1、TLR2和IL-10的表达,分析它们的相关性,及与临床资料的联系及预后关系。2.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给予HMGB1处理对A549细胞IL-10等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IL-10对HMGB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IL-10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以及是否通过HMGB1发挥作用。结果:1.人肺腺癌中HMGB1、TLR2、IL-10表达及相关性研究我们采用第一部分的人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IL-10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HMGB1、TLR2表达相关性。发现IL-10在44例肺腺癌中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升高,HMGB1与IL-10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7167,P<0.0001)。IL-10与HMGB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TLR2与TNM分期呈弱相关关系,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关系。HMGB1和IL-10的阳性表达均与患者总体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均<0.05),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而TLR2的表达与患者总体生存率没有明显关系。2.外源性HMGB1和IL-10在A549细胞中相互作用在A549细胞中给予HMGB1刺激,RT-PCR结果显示炎症相关因子IL-10和TNF-α表达明显升高(P<0.05)。而体外给予IL-10刺激A549细胞,明显上调TNF-α和IL-6表达,但是对HMGB1表达没有影响。3.IL-10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及EMT的影响给予IL-10刺激A549细胞,克隆形成、Transwell、划痕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L-10对细胞具有促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P<0.05)。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IL-10能明显促进细胞EMT作用(P<0.05)。4.IL-10通过内源性HMGB1对A549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siRNA技术敲除HMGB1后,给予IL-10刺激,IL-10对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影响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果提示,IL-10可以通过内源性HMGB1而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综上,人肺腺癌中肿瘤细胞IL-10高表达与HMGB1且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外源性HMGB1上调肿瘤细胞表达IL-10,IL-10通过内源性HMGB1促进肿瘤细胞细胞EMT、增殖、迁移和侵袭。第三部分:HMGB1在黄曲霉毒素G1诱导的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对肺泡上皮DNA损伤的影响目的: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长期经口灌胃实验动物食物中污染的黄曲霉毒素G1(AFG1)可以诱导小鼠肺腺癌的发生。在肺癌发生前期,AFG1诱导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促进AFG1在肺泡上皮细胞的活化,加重靶细胞DNA损伤,可能在细胞癌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第一,第二部分发现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可以上调HMGB1在肺腺癌的增殖和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分泌到细胞外分泌型HMGB1和TNF-α可以组成细胞因子网络,通过细胞内HMGB1的作用,而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那么,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是否也调控HMGB1表达?HMGB1在AFG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中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尚未确定。因此本部分实验我们采用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模型,以及体外培养正常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进一步探讨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调控HMGB1表达对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的影响,以期揭示内源性和外源性HMGB1在AFG1诱导肺腺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Western Blot,RT-PCR,IHC方法检测AFG1诱导的小鼠炎症肺组织和肺腺癌模型中HMGB1及受体、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肺泡上皮细胞中DNA损伤标志物γ-H2AX的表达。使用TNF-α中和抗体sTNFR:Fc阻断炎症后,检测炎症肺组织中HMGB1及γ-H2AX的表达情况。2.探讨AFG1是否影响HMGB1的表达,我们采用人肺泡上皮细胞Beas-2b,体外给予AFG1刺激24h,分别检测HMGB1的表达和分泌。3.为了进一步探讨分泌型(外源性)HMGB1在AFG1诱导的DNA损伤作用,我们对比AFG1(10μg/ml)和HMGB1(20ng/ml)联合作用与AFG1单独刺激对Beas-2b细胞损伤的影响。我们采用siRNA敲低HMGB1后,给予AFG1作用,检测Beas-2b细胞DNA损伤相关指标γ-H2AX和细胞ROS、凋亡的变化,探讨内源性HMGB1在AFG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结果:1.HMGB1,TLR2和RAGE在AFG1诱导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及肺腺癌中的表达在AFG1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肺腺癌中HMGB1、TLR2和RAGE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AFG1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肺腺癌中HMGB1高表达,可能在肺腺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2.AFG1诱导TNF-α依赖肺组织炎症反应对HMGB1表达的影响给予TNF-α中和抗体sTNFR:Fc阻断AFG1诱导炎症后,肺组织中HMGB1、TLR2、p-NF-κB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明显低于AFG1单独诱导的肺炎症组织(P<0.05)。给予sTNFR:Fc阻断AFG1诱导炎症后,肺泡上皮细胞DNA损伤标志物γ-H2AX表达均明显受到抑制。进一步提示AFG1诱导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可以上调HMGB1的表达,与肺泡上皮损伤密切相关。3.AFG1对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和HMGB1表达及分泌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探讨AFG1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中,AFG1是否影响HMGB1的表达,我们采用人肺泡上皮细胞Beas-2b,体外给予AFG1刺激24h,分别检测HMGB1的表达和分泌。给予AFG1刺激明显上调TNF-α、IL-6、IL-10和HMGB1mRNA的表达(P<0.05)。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结果显示,AFG1刺激促进HMGB1在细胞中表达和分泌(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FG1诱导肺泡上皮细胞HMGB1发生核浆转位。实验结果提示AFG1引起细胞损伤过程中,HMGB1表达及分泌升高,促进HMGB1从核内转到细胞浆,再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作用。4.外源性HMGB1对AFG1引起的Beas-2b细胞损伤的影响在体外实验中应用Beas-2b细胞给予AFG1刺激,引起细胞内和细胞上清中HMGB1升高,γ-H2AX表达升高(P<0.05)。再给予外源性HMGB1与AFG1联合刺激,γ-H2AX表达比单加AFG1刺激明显下降(P<0.05),给予HMGB1刺激明显上调TLR2和p-NF-κB,而单独给予AFG1作用对TLR2和p-NF-κB没有影响。提示外源性HMGB1可能通过TLR2和NF-κB途径抑制AFG1对肺泡上皮损伤。使用siRNA敲低TLR2和NF-κB后,HMGB1和AFG1联合作用明显上调γ-H2AX的表达(P<0.05)。流式结果显示AFG1促进ROS和凋亡,AFG1+HMGB1联合刺激明显降低ROS和细胞凋亡,敲除TLR2和NF-κB后,HMGB1和AFG1联合作用对细胞ROS生成及凋亡诱导作用明显增强(P<0.05)。提示外源性HMGB1通过TLR2受体激活NF-κB通路抑制AFG1诱导的肺泡上皮细胞损伤。5.内源性表达型HMGB1在AFG1诱导Beas-2b细胞DNA损伤中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采用siRNA敲低HMGB1后,给予AFG1处理后,AFG1明显促进HMGB1敲除细胞γ-H2AX表达(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FG1处理后,HMGB1敲除组细胞核表达γ-H2AX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敲低HMGB1可以增加细胞内ROS含量和细胞凋亡率;而给予AFG1明显增加Beas-2b细胞ROS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P<0.05)。结果提示内源性HMGB1在AFG1诱导细胞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在AFG1诱导的小鼠肺炎症和肺腺癌上调HMGB1、TLR2和RAGE。给予TNF-α阻断剂抑制AFG1诱导肺组织炎症反应可以抑制HMGB1的表达。体外给予AFG1促进肺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HMGB1的表达和分泌。外源性分泌型和内源性HMGB1可以保护AFG1导致的Beas-2b细胞DNA损伤。结论:1.HMGB1及受体在TNF-α依赖的炎症诱导的小鼠肺腺癌高表达;肺腺癌微环境巨噬细胞浸润和TNF-α表达与人肺组织HMGB1表达密切相关。体外给与TNF-α激活A549细胞NF-κB通路上调HMGB1的表达和分泌;TNF-α和外源性HMGB1可以通过内源性HMGB1促进A54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2.在人肺腺癌标本中,肿瘤细胞IL-10高表达与HMGB1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患者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和不良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外源性HMGB1可以上调肿瘤细胞表达IL-10,给予IL-10刺激可以通过HMGB1促进A549细胞EMT、增殖、迁移和侵袭。3.在AFG1诱导的TNF-α依赖肺炎症和肺腺癌中HMGB1、TLR2和RAGE表达明显升高。体外给予AFG1促进肺泡上皮细胞Beas-2b细胞HMGB1的表达和分泌。外源性分泌型和内源性HMGB1可以保护AFG1导致的Beas-2b细胞DNA损伤。

刘治坤[6](2014)在《芪蛭益肺颗粒调控细胞外基质干预COPD小气道重塑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内容由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研究3部分组成。一:文献综述西医综述列举了参与发病的主要组织、炎性细胞的作用,从炎症/免疫角度来进一步认识COPD的气道慢性炎症,总结了主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从TGF-β1/Smads信号转导通路及MMPs/TIMPs调节机制两方面探讨了COPD组织重塑的机制;从小气道重塑的病理改变,评价手段的进展等多方面分析入手以期待提高我们对这一病理改变的重视。中医综述对目前病因病机、症候研究、论治方法、临床疗效等的研究做了总结,并从宏观证型与西医多层次表现相关性研究及微观指标变化机制两方面回顾了中医防治COPD的研究进展。二:理论探讨从致病因素考虑有必要对吸烟引发COPD的中医病机进行认识。我们回顾了古代医家对吸食烟草利害的记载,以烟草独特的性味特点为突破点,借用烟毒这一名词并结合中医肺脏的形态、功能特点,探讨了长期香烟烟雾吸入引发COPD的病机变化。三:动物实验研究目的明确芪蛭益肺颗粒通过调节ECM干预COPD小气道重塑的机制和具体作用靶点。方法72只Wista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采用连续香烟烟雾暴露与LPS气道内滴入的复合方式复制COPD大鼠模型。采用自制烟熏箱,一次烟熏10只大鼠,每次点燃大前门香烟8支。模型组及中药治疗组大鼠每次烟熏30分钟,每日上午一次,连续烟熏28天,实验第1、11、21天气道内滴入LPS,滴入当天不进行烟熏。实验第21天起中药治疗组自每日上午灌胃芪蛭益肺颗粒溶液一次,模型组灌胃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第30、40、60天分批处死各组大鼠,每次8只,留取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标本。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VG染色,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气道周围TGF-β1、Smad3、Smad4、Smad7、MMP-9、TIMP-1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COL Ⅰ及coL Ⅲ两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使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整体支气管.肺组织中以上各蛋白基因的表达,并将模型组中不同时间点表达结果的变化趋势与相应蛋白表达相比较,以验证小气道各指标蛋白的变化与支气管-肺组织各基因整体表达的变化趋势是否存在一致性。结果1.HE、VG染色: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小气道管壁厚度均较正常组显着增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各时间点管壁厚度均较较模型组降低,在40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小气道周围胶原含量均较正常组显着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各时间点管壁周围胶原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组化染色:TGF-β1蛋白模型组中各时间点表达均较正常组增高,中药治疗组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d3蛋白模型组30、60天表达均较正常组增高,中药治疗组各时间点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d4蛋白模型组30天表达较正常组增高,中药治疗组30、40天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d7蛋白模型组30天表达均较正常组降低,60天表达较正常组增高,中药治疗组各时间点表达均较模型组增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MP-9蛋白模型组30天表达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各时间点表达与模型组均无差异。TIMP-1蛋白正模型组各期表达均较正常组增高,中药治疗组30天表达较模型组降低,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MMP-9/TIMP-1比值模型组第30、40天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在第30、40天比值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OL Ⅰ蛋白模型组30、60天表达较正常组显着降低,中药治疗组40天较模型组可以有效降低其表达、而60天显着增高其表达;COL Ⅲ蛋白模型组各时间点表达均较正常组显着增加,中药治疗组30、40天可以显着降低其表达,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实时荧光PCR检测TGF-β1mRNA模型组表达在40、60天时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中表达在30、40、60天时较模型组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Smad3mRNA模型组30天表达较正常组减低,中药治疗组表达较模型组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0天模型组与正常组无差异,中药治疗组表达较模型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0天三组表达无差异。Smad4mRNA模型组30天表达较正常组减低,60天表达较正常组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在60天表达较模型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ad7mRNA模型组30天表达较正常组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无差异,40、60天模型组与正常组无差异,中药治疗组这两期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MMP-9mRNA、TIMP-1mRNA组内各时间点及组间表达均无差异。结论芪蛭益肺颗粒能有效减少COPD模型大鼠小气道管壁周围胶原含量、降低小气道管壁厚度,干预COPD小气道重塑。其机制在于逆向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传导而降低ECM的合成;提高MMP-9/TIMP-1比值而促进ECM的降解,通过调控以上两种机制来共同实现这一作用。具体的作用靶点在于降低小气道上皮TGF-β1、 Smad3、Smad4蛋白表达,提高Smad7蛋白表达;本次研究尚不能明确MMPs/TIMPs比值变化的具体机制。模型组小气道周围各蛋白表达与整体支气管-肺组织基因表达各时间点变化趋势均无一致性,提示COPD小气道重塑的形成机制与肺气肿机制调控应存在差异。

金梅[7](2014)在《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杀灭作用,并探讨糖皮质激素对NETs形成和杀菌效率的影响。方法: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中性粒细胞,加入一定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不同作用时间的NETs形成,利用IPP显微镜图像分析软件定量测定NETs形成率。通过细胞松弛素D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和脱颗粒,测定NETs的杀菌效率;以松弛素D预处理中性粒细胞后再用DNase破坏NETs结构,检测无NETs作用下细菌负荷量,测定NETs杀菌效率,分析NETs形成率和NETs杀菌率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使用三种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1,10,100μg/ml)处理中性粒细胞,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同样方法测定NETs形成和杀菌效率,分析地塞米松对NETs形成率和NETs杀菌率的影响。结果:体外中性粒细胞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刺激下形成NETs,中性粒细胞在抗感染过程中吞噬作用和NETs同时存在,NETs的形成率与两者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杀菌率在2小时内呈正相关,DNase水解NETs后杀菌率明显下降。NETs的形成和杀菌率均受地塞米松的影响,中高浓度的地塞米松抑制了NETs的形成和杀菌率。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能诱导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中性粒细胞在抗感染过程中吞噬作用和NETs同时存在,NETs具有优越的抗菌功能。NETs形成率和杀菌率在一定时间内呈正相关;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NETs的形成从而抑制了中性粒细胞的抗感染作用。

边海勇[8](2011)在《新型多靶点抗肿瘤维甲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立题背景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在儿童和39岁以下癌症患者中的死亡率一直居于首位。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多阶段过程,同时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其发病机制不尽相同。非随机染色体易位、造血相关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是人类白血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造血相关的转录因子、细胞因子网络异常可以促进白血病的发展进程。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将得到进一步的阐明。维甲酸类化合物为代表的诱导分化疗法已经成功的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其在体内作为维甲酸受体(RAR)或维甲酸X受体(RXR)的配体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作用。目前,维甲酸类化合物已成为治疗白血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如ATRA用于治疗APL的有效缓解率可达70~80%。但是目前常用的维甲酸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耐药现象而造成白血病治疗的失败,亟需发展新型维甲酸类药物解决其这一缺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是参入调控基因转录的关键因子之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已被证明对一些类型的白血.病和其他癌症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其抗白血病作用有多种机制,包括阻滞细胞周期进展、促进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和诱导肿瘤免疫等。一氧化氮(NO)是一个重要的细胞信使分子,参与体内众多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血管舒张、神经信号传递和参入免疫反应等。研究发现NO在肿瘤免疫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在合适浓度条件下具有肿瘤细胞毒性以及诱导抗肿瘤细胞凋亡的活性,并且可以阻止肿瘤细胞转移和有效的克服传统化疗药物的耐药现象。一氧化氮供体(NOdonors)作为NO的外源性来源,其为NO用于疾病治疗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途径,其中部分一氧化氮供体化合物显示了显着的抗白血病活性,而可望作为先导化合物发展新型的抗白血病药物。多靶点药物设计是药物设计和发现领域的重要策略,多靶点药物可以直接或者通过其代谢产物间接作用于多种不同的生理靶点而发挥协同治疗作用,产生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毒副作用和更低的耐药性,尤其适合于治疗涉及多病理过程的复杂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神经退化性疾病等。通常,多靶点药物可以通过偶联药效团法进行设计,即通过可裂解或者不能裂解的连接基团将两个不同的药效团或者药物连接成一个药物分子。另外一种方法是合并药效团法,它是通过将两个不同药效团或者药物分子的相同结构部分进行重叠而得到一个更简单的药物分子。2.目标化合物的合理药物设计传统多靶点疗法如联合化疗等是多靶点药物开发的重要基础,研究显示,RAR配体与RXR配体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诱导分化活性;RAR激动剂如ATRA等与HDAC抑制剂如丁酸、丙戊酸、SAHA、FK228、MS-275及TSA等联合用药可以提高其对APL等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并减少其毒副作用等,尤其可以消除白血病患者对维甲酸类化合物的耐药性;另外,维甲酸类化合物如ATRA等与其他一些抗肿瘤药如As203、顺铂等联合用药也具有协同作用,而提高其治疗白血病或实体肿留的效果。本文研究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在多靶点药物理论指导下,采用组合药效团法设计了4个系列共52个全新结构的新型多靶点化合物,其中选取具有诱导分化作用的RARα选择性激动剂他米巴罗汀(AM80)作为基本模型药物,其通过各种连接单元如二醇、二胺、乙醇胺和各种氨基酸等分别与N,N-二甲基乙醇胺、RXR配体、HDAC抑制剂、Furoxan型NO供体等连接形成多靶点抗肿瘤衍生物。通过这些新型多靶点化合物,我们期望筛选出疗效更佳、毒副作用更低的抗白血病新药。3.目标化合物的化学合成本文研究合成了4个系列共52个全新结构的目标化合物、4个模型药物和72个主要中间体化合物,目标化合物、模型药物和具有全新结构的中间体化合物采用1H-NMR, ESI-MS, HR-MS和IR谱进行了结构确证。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合成了4种模型药物:他米巴罗汀(AM80)、贝沙罗汀(LGD1069)、4-[(5,6,7,8-四氢-3,5,5,8,8-五甲基-2-萘基)羰基]苯甲酸(LG)和丙戊酸(VPA),并进行了工艺改进。AM80-DMEA系列衍生物的合成是以RARα激动剂AM80作为起始原料,通过酯化反应与胆碱前体DMEA相拼合,然后通过其中DMEA部分的叔胺结构再与各种无机酸或有机酸成盐而制得一系列水溶性目标化合物;AM80-HDACI系列衍生物以HDAC抑制剂正丁酸和丙戊酸作为起始原料,其首先转化为酰氯,然后通过酰化反应与各种二醇、二胺、醇胺等进行单基团连接,最后与AM80进行缩合反应制得一系列目标化合物;AM80-RXR激动剂系列衍生物以RXR激动剂贝沙罗汀(LGD1069)和4-[(5,6,7,8-四氢-3,5,5,8,8-五甲基-2-萘基)羰基]苯甲酸(LG)为起始原料,其通过缩合反应与各种二醇、二胺、醇胺等进行单基团连接,然后再与AM80进行缩合反应制得一系列目标化合物;AM80-NO供体系列衍生物是以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NaBH4还原、亚硝化反应制得Furoxan型NO供体化合物3-羟甲基-4-苯基-1,2,5-(?)二唑-2-氧化物,然后经氯代反应、醚化反应、水解反应、酯化反应制得多种反应中间体,再与AM80或者AM80的二醇/二酚/二胺/醇胺的单基团酰化衍生物中间体进行缩合反应而制得一系列目标化合物。4.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本研究设计合成的52个目标化合物采用人类白血病HL-60、NB4和K562细胞株进行了细胞水平的药效学筛选;2个代表性的目标化合物21d和51p采用NOD-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进行了动物水平的初步药效学评价;1个代表性的目标化合物21d进行了Wistar大鼠体内的初步药物动力学研究;另外本文采用多种实验方法评价了代表性目标化合物的代谢特性,包括AM80-NO供体系列衍生物的体外NO释放实验,3个代表性目标化合物31q、41p、53f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体外代谢试验等。细胞增殖抑制实验结果显示,AM80-DMEA系列衍生物中多数目标化合物对人白血病HL-60、NB4和K56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AM80,其中化合物21d、21e、21f对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分别比阳性对照药AM80强40倍、60倍和50倍,显示了良好的成药潜力;AM80-HDACI系列衍生物中,化合物31s对人白血病HL-60、NB4和K56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AM80,化合物31n对HL-60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AM80,化合物31m和31u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AM80;AM80-RXR激动剂系列衍生物中,多数目标化合物对HL-60、NB4和K56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劣于阳性对照药AM80,只有化合物41m对HL-60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略强于AM80;AM80-NO供体系列衍生物中,所有目标化合物对急性白血病HL-60和NB4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明显优于对慢性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活性。化合物51v、52p、52s、52t、53f、53g对急性白血病HL-60和NB4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明显优于阳性对照药AM80,而化合物51v、52p、52t、53f对慢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明显优于AM80,尤其地,化合物52p对白血病细胞株的增殖抑制活性最强,其对HL-60、NB4和K562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6μM、0.19μM和7.12μM,分别比AM80对这3种细胞株的抑制活性强56倍、25倍和6倍。总体而言,本系列化合物中对3种白血病细胞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的化合物的比例超过总数的50%,说明将RAR激动剂与NO供体杂合而成的多靶点化合物可能具有更好的抗白血病活性。NOD-SCID小鼠药效学研究结果显示,代表性目标化合物21d和5 1p对NOD-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的治疗效果与阳性对照药物AM80相近,而化合物21d与AM80相比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和更低的皮肤刺激性,可以制成注射剂型来提高生物利用度,可望作为me-too新药进行深入开发。Wistar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代表性目标化合物21d口服给药后较AM80更容易吸收,其注射给药后可在体内完全代谢,释放出原药AM80和DMEA而发挥协同治疗作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代谢实验结果显示,目标化合物31q、41p、53f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都发生了明显的代谢降解反应,3种化合物的主要代谢产物都是AM80,说明其主要代谢反应都是水解反应;一氧化氮释放实验结果显示,AM80-NO供体系列衍生物在含3.1mmol·L-1 L-cys的PBS溶液中都可以明显的释放一氧化氮,各种氨基酸作为连接基团的目标化合物52p-52t具有相对较大的NO释放百分率。5.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以多靶点药物理论为指导,采用组合药效团法设计和合成了4个系列全新结构的抗白血病多靶点化合物,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生物活性评价和构效关系研究,结果发现10多个目标化合物对人类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AM80。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开发新型抗白血病多靶点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范敬医[9](2011)在《少见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广泛应用,及艾滋病感染者在全球范围的增加,使真菌性脑膜炎的患病率明显增加,在我国,隐球菌性脑膜炎仍为主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其诊断手段已较为成熟,而其他少见真菌如毛霉菌、镰刀菌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病原学诊断方法较少。本文通过对两例少见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研究,为今后此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实验对象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5月入院的镰刀菌性脑膜炎的患者1例及白求恩和平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2月入院的鼻脑侵袭性毛霉菌病患者1例。以镰刀菌性脑膜炎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疾病的不同时期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进行常规、生化、细胞学系列的检查(包括涂片脑脊液细胞学MGG染色、脑脊液细胞学阿利新兰染色、墨汁染色)。同时将脑脊液送于我院检验科进行细菌、真菌培养,对培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光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对送检于我实验室的鼻脑侵袭性毛霉菌病患者的脑脊液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1镰刀菌性脑膜炎1.1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外观无色透明,细胞总数及白细胞数随病情进展而增加,蛋白含量也随病情进展而升高;经治疗后,细胞数及蛋白含量相应下降。1.2脑脊液细胞学系列的检查:在疾病早期,脑脊液细胞学以淋巴细胞反应为主,随病情进展,呈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杂细胞反应为主,经治疗,嗜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升高。1.3病原学检测:脑脊液细胞学MGG染色、阿利新兰染色、墨汁染色均未发现病原菌,脑脊液培养有真菌生长,经鉴定为镰刀菌,脑脊液检测(1,3)-β-D-葡聚糖即G试验结果阳性。1.4基础疾病的情况: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AIDS及糖尿病等检查均未发现,曾有禽类、犬类及农作物接触史。1.5扫描电镜观察:分生孢子散生在絮状菌丝间,形态不一,有棍棒形,圆形,菌丝呈分枝状,粗细不均,表面可见皱褶。1.6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壁薄厚不均一,边界较清,内侧的细胞膜结构不清,未见细胞核,细胞质内可见较多核糖体,低电子密度的囊状物、膜状结构,大小不等的透明空泡。2鼻脑侵袭性毛霉菌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MGG染色呈以嗜中性粒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可见毛霉菌,菌丝部分管状,局部膨大、扭曲。结论:1真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少见真菌的感染有所增加,其误诊率、病死率很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2脑脊液细胞学的检测对常见病原体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少见真菌往往镜下无法直接发现,送检脑脊液真菌培养、细菌培养对确诊有较大帮助,G试验对临床有较大的提示作用。3真菌性脑膜炎易发生在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果出现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时应高度警惕此病。4真菌种属的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电镜技术的发展为进一步明确菌种提供了依据。

贺文琦[10](2009)在《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病毒的分子特征及其致病性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圈养繁殖条件的不断改善,已被列入濒危动物的金丝猴种群数量有所增多,同时又不断有其感染疾病死亡的案例发生。除外伤和天敌等因素外,多种病原菌感染是导致金丝猴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未见有病毒感染致死的相关资料。本研究对临床送检的死亡川金丝猴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诊断结果综合分析,揭示该金丝猴的死亡可能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关,而且病理特征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主,并伴发有多个脏器的损伤。进而应用Vero细胞从该猴的心肌组织中成功分离获得一株病毒,对所分离的病毒进行系统的形态学、理化学、动物回归试验和RT-PCR等方法鉴定,确定其为柯萨奇B3病毒(CVB3),将其初步命名为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病毒(SSM-CVB3)。经SSM-CVB3免疫家兔制备的抗体用于免疫荧光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在金丝猴的心肌、肾等组织的细胞胞浆内呈病毒感染的强阳性反应。从而确诊该猴死于SSM-CVB3感染,这是国内外首次有病毒感染死亡金丝猴的报道。应用5’RACE和3’RACE试剂盒,以及设计合成的5对引物完成了该毒株的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其全长基因组共7397bp的序列,并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GU109481)。对SSM-CVB3的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的分子特征分析,发现其与GenBank中公布的另外12株CVB3相比在VP2区域有3个核苷酸缺失,导致相应位置的1个氨基酸缺失,同时该区域对应的编码氨基酸也由其他CVB3毒株的LGRTG变为SSM-CVB3毒株独有的WSDW,这一特征性变化可以作为SSM-CVB3毒株的遗传特征。另外,分别位于VP2和2A区域的氨基酸序列AAKEFAGEPI和RNKHFPVS可作为CVB3中国分离株的两个遗传标志。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SM-CVB3的5’-NTR与CVB3F及CVB3B同源性最高,其编码区和3’-NTR均与广州分离株CVB3G的同源性最高,由此推测SSM-CVB3可能为CVB3G和CVB3F或CVB3B重组后的一个新的变种。为了进一步明确该毒株的致病特性,将SSM-CVB3通过腹腔注射途径接种猕猴,从临床病理学和病理形态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感染后第2天开始,猕猴出现体温升高、一过性的精神沉郁和粥样粪便,其他症状不明显。不同时间点的尿常规检测发现可检出血尿和蛋白尿,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其白细胞总数和红细胞总数的检测值偏低,在临床检测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清中的各项酶学指标检测结果证实,在感染的初期CK和CK-MB值均显着升高;第1周内ALT值显着升高,之后下降至正常水平;AMY在感染初期升高,后期下降至正常水平;CRE和BUN值无明显改变。分别于接种病毒后15天和30天剖杀猕猴进行病理学组织学观察,其病变以病毒性心肌炎、间质性肾炎、神经系统的非化脓性炎症及肝脏汇管区有细胞增生性反应为主要特征,其他组织器官也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说明SSM-CVB3感染猕猴可造成多系统的损伤。本研究不仅为临床上金丝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参考,为我国流行CVB3的遗传学背景、种系进化关系及流行病学调查和预防研究提供基础,而且为后期建立该病毒感染猕猴的实验动物模型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比较医学意义。

二、发热病人中性粒细胞核鼓锤状物增高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热病人中性粒细胞核鼓锤状物增高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少阴表证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少阴表证的认识
        2. 少阴表证概述
        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1. 古今医家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现代应用
        3. 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标准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3.2 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分析
        4.2 老年肺炎“少阴表证”思路分析
        4.3 麻附辛穴位贴敷用药及选穴依据
        4.4 创新性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基本信息
    附录2 CURB-65评分表
    附录3 临床疗效评分表
    附录4 老年CAP少阴表证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附录5 实验室检查与体温单
    附录6 疲劳量表FS-14
个人简历

(2)清热解毒中药洗剂在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治疗方法及相关作用机制
    2 西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2.1 二度烧伤创面的组织学变化
        2.2 二度烧伤创面加深的细胞、分子学机制
        2.3 信号通路
        2.4 烧伤与感染
        2.5 烧伤与疼痛
        2.6 治疗方法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入选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退出标准
        1.6 脱落标准与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治疗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组方分析及单味药研究
        2.1 组方分析研究
        2.2 单味药物研究
    3 洗剂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创面边缘炎症反应评分分析
        4.2 创面细菌培养结果分析
        4.3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析
        4.4 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分析
        4.5 临床疗效分析
        4.6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附录1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典型病例
    附录4 中英文缩写对照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进展
致谢

(3)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铂(Ⅳ)抗肿瘤前药的理性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前言
    2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发展及作用机制
        2.1 临床发展
        2.2 作用机制
        2.2.1 细胞摄取
        2.2.2 水解活化
        2.2.3 与核DNA的结合
        2.2.4 核DNA的损伤以及诱导细胞死亡
        2.2.5 非DNA的作用机理
    3 铂类药物的毒副作用
        3.1 机制
        3.2 评估
        3.3 药物剂量和监控
        3.4 毒性类型
        3.4.1 肾毒性
        3.4.2 耳毒性
        3.4.3 神经毒性
        3.4.4 心脏毒性
        3.4.5 血液毒性
        3.4.6 肝毒性
        3.4.7 胃肠毒性
    4 铂类药物的耐药性
        4.1 Pt结合DNA之前阶段
        4.2 Pt结合DNA阶段
        4.3 Pt结合DNA之后阶段
        4.4 非DNA相关机制
    5 非经典的铂类抗肿瘤配合物
        5.1 反式铂配合物
        5.2 单功能铂配合物
        5.3 多核铂配合物
        5.4 四价铂(Pt~(Ⅳ))前药
        5.4.1 结构特点
        5.4.2 还原性质
        5.4.3 进入临床试验的Pt~(Ⅳ)前药
        5.4.4 克服顺铂耐药性的Pt~(Ⅳ)配合物
        5.4.5 低毒性的Pt~(Ⅳ)配合物
        5.4.6 靶向肿瘤微环境的Pt~(Ⅳ)配合物
    6 设计思想及研究目标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靶向核酸修复蛋白RAD51的Pt~(Ⅳ)配合物的设计及作用机制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2.2.1 Pt-ART-Ⅰ
        2.2.2 Pt-ART-Ⅱ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稳定性测试
        2.6 细胞毒活性测定
        2.7 细胞摄取的测定
        2.8 化合物对DNA构象影响研究
        2.9 细胞内DNA铂化的测定
        2.10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2.11 免疫印迹
        2.12 RT-PCR分析
        2.13 免疫荧光
        2.14 细胞内ROS的测定
        2.15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检测
        2.16 细胞凋亡的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表征
        3.1.1 Pt-ART-Ⅰ
        3.1.2 Pt-ART-Ⅱ
        3.2 脂溶性分析
        3.3 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3.4 稳定性分析
        3.5 细胞毒活性分析
        3.6 细胞内药物摄取分析
        3.7 化合物对DNA构象影响的CD光谱分析
        3.8 细胞内DNA铂化分析
        3.9 化合物对细胞内DNA损伤分析
        3.10 细胞周期阻滞分析
        3.11 RAD51 蛋白表达情况分析
        3.12 RAD51 RNA转录水平分析
        3.13 RAD51 核焦点的形成
        3.14 肿瘤细胞中ROS分析
        3.15 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分析
        3.16 凋亡标志蛋白的表达分析
        3.17 细胞凋亡的流式分析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同时干预同源重组修复和凋亡逃逸的Pt~(Ⅳ)配合物的设计及机理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稳定性测试
        2.6 还原过程性测试
        2.7 细胞毒活性测定
        2.8 细胞摄取的测定
        2.9 细胞内DNA铂化的测定
        2.10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2.11 免疫印迹
        2.12 细胞色素c的释放
        2.13 细胞凋亡的测定
        2.14 免疫荧光
        2.15 急性毒性
        2.16 H&E染色
        2.17 活体抑瘤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核磁以及元素分析
        3.2 HPLC表征
        3.3 脂溶性分析
        3.4 氧化还原电位分析
        3.5 稳定性分析
        3.6 还原过程分析
        3.7 细胞毒活性分析
        3.8 细胞内药物摄取分析
        3.9 细胞内DNA铂化以及损伤分析
        3.10 细胞周期阻滞分析
        3.11 细胞中Mcl-1 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分析
        3.12 细胞凋亡的流式分析
        3.13 细胞中同源重组蛋白RAD51和BRCA2 的表达分析
        3.14 RAD51 核焦点的形成
        3.15 急性毒性和活体抗肿瘤活性评价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靶向醛糖还原酶AKR1B1的Pt~(Ⅳ)配合物的设计及机理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合成与表征
        2.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2.4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5 还原过程性测试
        2.6 细胞毒活性测定
        2.7 细胞凋亡的测定
        2.8 药物细胞摄取测定
        2.9 细胞内DNA铂化的测定
        2.10 免疫印迹
        2.11 细胞周期分布的测定
        2.12 细胞内AKR1B1 的活性测试
        2.13 细胞内山梨醇(sorbitol)含量的测试
        2.14 细胞内PGF2α的测试
        2.15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lipid ROS)的测试
        2.16 细胞形态的电镜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化合物的核磁表征
        3.2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3.3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3.4 还原过程测试
        3.5 细胞毒活性分析
        3.6 细胞凋亡的流式分析
        3.7 细胞内药物摄取分析
        3.8 细胞内DNA铂化以及损伤分析
        3.9 细胞周期阻滞情况分析
        3.10 细胞内AKR1B1 的活性以及表达分析
        3.11 细胞内山梨醇含量分析
        3.12 化合物对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以及炎症通路的干预分析
        3.13 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以及诱导细胞死亡方式的分析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牡丹籽油抗炎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注解
1 绪论
    1.1 牡丹籽油简介
    1.2 牡丹籽油的化学组成
        1.2.1 脂肪酸组成
        1.2.2 不皂化物组成
        1.2.3 微量元素组成
    1.3 牡丹籽油食用安全性及毒理学评价
    1.4 牡丹籽油的生理功能
        1.4.1 抗氧化功能
        1.4.2 降低血糖和血脂作用
        1.4.3 保护肝脏作用
        1.4.4 防晒作用
        1.4.5 治疗烫伤作用
    1.5 炎症相关的经典实验模型
        1.5.1 小鼠结肠炎症动物模型
        1.5.2 巨噬细胞炎症模型
    1.6 食用植物油与炎症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2 牡丹籽油抗小鼠结肠炎症实验的功能评估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牡丹籽油对DSS诱导小鼠宏观表型的影响
        2.3.2 牡丹籽油对DSS诱导小鼠结直肠和脾脏的影响
        2.3.3 牡丹籽油对炎症结肠组织病理特征的影响
        2.3.4 牡丹籽油对DSS诱导结肠组织生化指标含量影响
        2.3.5 牡丹籽油对DSS诱导结肠炎症因子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3.6 PCR引物特性
        2.3.7 牡丹籽油对DSS诱导结肠组织炎症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2.3.8 牡丹籽油对DSS诱导结肠组织炎症信号通路MAPK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3 牡丹籽油对细胞炎症的功能评估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2.5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牡丹籽油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3.3.2 牡丹籽油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3.3.3 牡丹籽油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因子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3.4 牡丹籽油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AP-1和NF-κB核移位的影响
        3.3.5 牡丹籽油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MAPK磷酸化的影响
        3.3.6 牡丹籽油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AP-1和NF-κB活性的影响
        3.3.7 MAPK抑制剂对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全文总结
5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促进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IL-10通过内源性HMGB1在肺腺癌细胞增殖和进展中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HMGB1在黄曲霉毒素G1诱导的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对肺泡上皮DNA损伤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HMGB1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芪蛭益肺颗粒调控细胞外基质干预COPD小气道重塑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西医综述一:COPD发病机制进展
        1 炎性细胞与组织细胞的发病作用
        2 参与发病的主要途径
        3 组织结构重塑相关的主要调节机制
        4 总结
        参考文献
    西医综述二:小气道疾病研究进展
        1 终末气道结构异常
        2 COPD终末气道结构异常
        3 哮喘及COPD小气道的病理
        4 小气道疾病的特殊原因
        5 小气道功能常用评价手段
        6 小气道疾病的药物治疗
        7 总结
        参考文献
    中医综述一:COPD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证候研究
        3 论治方法
        4 疗效研究
        5 总结
        参考文献
    中医综述二:COPD中医防治机制研究进展
        1 证型与一般情况的相关性
        2 证型与肺功能的相关性
        3 证型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
        4 证型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
        5 证型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
        6 证型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7 中医药防治对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8 中医药对COPD组织重塑防治的研究
        9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理论探讨 从邪毒致病浅析吸烟引发COPD
    1 认识吸烟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机的必要性
    2 中医本草对吸食烟草的记载
    3 烟草与烟气的异同
    4 烟毒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芪蛭益肺颗粒对COPD模型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芪蛭益肺颗粒对COPD模型大鼠小气道重塑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三:芪蛭益肺颗粒对COPD模型大鼠支气管-肺组织重塑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COPD的病理生理特点及组织重塑发病机制
        2 芪蛭益肺颗粒的研究背景
        3 实验结果
        4 研究的其他发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

(7)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方法
        1.2.1 细菌培养
        1.2.2 中性粒细胞分离(不连续的密度梯度血浆-Percoll离心法)
        1.2.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观察不同作用时间NETs形成率检测
        1.2.4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观察不同作用时间NETs杀菌率的检测
        1.2.5 DNA酶(DNase Ⅰ)对NETs形成率的影响
        1.2.6 DNA酶(DNase Ⅰ)对NETs形成率的影响
        1.2.7 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NETs形成率的影响
        1.2.8 地塞米松对中性粒细胞NETs杀菌率的影响
        1.2.9 NETs免疫荧光染色
    1.3 NETs的定量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Percoll离心法分离中性粒细胞
    2.2 中性粒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作用
    2.3 NETs免疫荧光染色
    2.4 DNA酶(Dnase Ⅰ)对NETs的作用
    2.5 中性粒细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不同时间NETs的形成率和杀菌率
    2.6 地塞米松对NETs形成率的影响
    2.7 地塞米松对NETs的杀菌效率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新型多靶点抗肿瘤维甲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白血病的发病机制
        1.1.1 白血病的多阶段性发病过程
        1.1.2 染色体异位是白血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1.1.3 基因变异是白血病的基础发病机制
        1.1.4 转录因子与白血病的发生
        1.1.5 细胞因子与白血病的发生
        1.1.6 白血病的细胞信号通路
    1.2 维甲酸类化合物与白血病的诱导分化治疗
        1.2.1 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X受体
        1.2.2 维甲酸类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生物学作用
        1.2.3 维甲酸类化合物抗白血病机理
        1.2.4 维甲酸类化合物的耐药性与副作用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与白血病
        1.3.1 HDAC分类、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1.3.2 HDAC抑制剂分类、结构与应用
        1.3.3 HDAC抑制剂抗白血病机理
    1.4 NO供体化合物与白血病
        1.4.1 NO的生物学功能
        1.4.2 NO供体与NO供体型药物
        1.4.3 NO供体药物与肿瘤的诱导凋亡疗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依据
        2.1.1 多靶点药物的优势
        2.1.2 多靶点药物的分类与用
        2.1.3 多靶点药物分子的设计方法
        2.1.4 抗白血病多靶点药物的概况
    2.2 新型多靶点维甲酸类衍生物的设计
        2.2.1 模型药物的选定
        2.2.2 AM80-DMEA系列衍生物的设计
        2.2.3 AM80-HDACI系列衍生物的设计
        2.2.4 AM80-RXR激动剂系列衍生物的设计
        2.2.5 AM80-NO供体系列衍生物的设计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化学合成与结构确证
    3.1 模型药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3.1.1 合成路线
        3.1.2 实验部分
    3.2 AM80-DMEA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3.2.1 合成路线
        3.2.2 实验部分
    3.3 AM80-HDACI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3.3.1 合成路线
        3.3.2 实验部分
    3.4 AM80-RXR激动剂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3.4.1 合成路线
        3.4.2 实验部分
    3.5 AM80-NO供体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3.5.1 合成路线
        3.5.2 实验部分
    3.6 实验讨论
        3.6.1 模型药物的合成工艺改进
        3.6.2 AM80-DMEA酯的成盐修饰
        3.6.3 酰化反应缩合剂的选择
        3.6.4 Furoxan型NO供体化合物中的甲酯选择性水解
        3.6.5 Furoxan型NO供体化合物的醚化衍生反应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4.1 NO释放研究
        4.1.1 实验原理
        4.1.2 生物材料、仪器和试药
        4.1.3 NO体外释放实验
        4.1.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 体外药物代谢实验
        4.2.1 生物材料、仪器和试药
        4.2.2 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4.2.3 实验方法
        4.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4.3.1 实验原理
        4.3.2 生物材料、仪器和试药
        4.3.3 实验方法
        4.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NOD-SCID小鼠白血病模型药效学实验
        4.4.1 实验原理
        4.4.2 实验动物、生物材料、仪器和试药
        4.4.3 实验方法
        4.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5 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实验
        4.5.1 实验动物、仪器和试药
        4.5.2 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4.5.3 实验方法
        4.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实验总结
        5.1.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5.1.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确证
        5.1.3 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5.2 研究展望
        5.2.1 多靶点抗白血病药物的设计
        5.2.2 多靶点抗白血病药物的生物活性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Ⅰ 目标化合物的~1H-NMR,IR,HR-MS图谱
附录Ⅱ 英文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少见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诊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病毒的分子特征及其致病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金丝猴相关疾病研究进展
        1.1 应激反应性疾病
        1.2 寄生虫性感染
        1.3 细菌性感染
        1.4 病毒性感染
        1.5 肿瘤性疾病
        1.6 其他疾病
        1.7 小结
    第2章 柯萨奇B组病毒与人类和动物疾病
        2.1 心肌炎及扩张型心肌病
        2.2 胰腺炎
        2.3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4 神经系统损伤
        2.5 肾脏损伤
        2.6 过敏性紫癜
        2.7 流产及子宫内感染
        2.8 呼吸道疾病
        2.9 小结
    第3章 柯萨奇B3 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3.1 5’端非编码区
        3.2 编码区
        3.3 3’端非编码区
        3.4 Poly (A) 区
        3.5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临床死亡川金丝猴心肌炎病例的诊断及病因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 病毒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 病毒的分子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 病毒感染猕猴的致病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发热病人中性粒细胞核鼓锤状物增高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D]. 陈申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清热解毒中药洗剂在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丹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克服顺铂耐药性的铂(Ⅳ)抗肿瘤前药的理性设计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树人. 南京大学, 2020(09)
  • [4]牡丹籽油抗炎作用的分子机理研究[D]. 郭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5]TNF-α依赖的肺组织炎症反应上调HMGB1在肺腺癌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D]. 康丽菲.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2)
  • [6]芪蛭益肺颗粒调控细胞外基质干预COPD小气道重塑作用机制的研究[D]. 刘治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中性粒细胞外陷阱(NETs)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糖皮质激素对其影响的体外研究[D]. 金梅. 浙江大学, 2014(11)
  • [8]新型多靶点抗肿瘤维甲酸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 边海勇. 山东大学, 2011(07)
  • [9]少见真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病原学诊断[D]. 范敬医.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10]川金丝猴源柯萨奇B3病毒的分子特征及其致病性初步研究[D]. 贺文琦. 吉林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发热患者中性粒细胞核鼓和锤子增多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