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

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

一、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论文文献综述)

范韶华[1](2021)在《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在心血管中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发病死亡的人数约占总体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随着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及死亡率还正处于持续攀升的阶段,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正在快速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压力和负荷日渐增强,已发展成为了全世界严峻的公共健康安全问题,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刻不容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由肠道L细胞直接分泌的肠促胰岛素多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II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最近几年在研究GLP-1时,发现它能够良好地保护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然而,GLP-1在改善心血管疾病中的详细作用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将自发性高血压患者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Rat,SHR)作为体内的心肌肥厚和血管重构模型,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Ⅱ)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构建体外心肌肥厚模型,Ang Ⅱ诱导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Rat aorta smooth muscle cells,RASMC)构建体外血管重构模型。从心血管疾病的心肌肥厚和血管重构两方面阐述GLP-1在心血管中发挥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GLP-1改善心肌肥厚分子机制研究。在体内心肌肥厚动物模型中,通过BL-420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HE染色、Masson染色和透射电镜检测GLP-1类似物Liraglutide和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 peptidase-4,DPP4)抑制剂Alogliptin对SHR大鼠心肌肥厚的影响。结果表明Liraglutide和Alogliptin可以降低SHR的心率、心重;改善SHR造成的心肌细胞肥厚;减弱SHR心脏胶原纤维含量;防止线粒体增生、肿大,促使心脏规则排列,保持心肌细胞形态完整。在体外的心肌肥厚模型中,使用不同浓度的GLP-1(5 n M、10 n M和20 n M)处理H9C2,检测GLP-1对心肌肥厚的影响。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表明GLP-1呈浓度依赖的方式减弱Ang Ⅱ造成的H9C2心肌细胞肥大,同时下调心肌肥厚标志基因(ANP、BNP和β-MHC)的表达。蛋白激酶A(PKA)和含Rho关联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的抑制剂H89和Y27632能够削弱GLP-1改善心肌肥厚的效果。上述结果揭示GLP-1改善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GLP-1通过c AMP/PKA/Rho A/ROCK2信号途径降低引发心肌肥厚的相关蛋白表达进而改善心肌肥厚,揭示ROCK2可以作为抵抗心肌肥厚的一个治疗靶点。(2)GLP-1改善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研究。在体内血管重构动物模型中,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Liraglutide和Alogliptin对血管壁厚度、血管腔、血管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Liraglutide和Alogliptin能够减轻SHR引起的血管壁增厚、血管腔狭窄和细胞外基质紊乱。在体外的血管重构模型中,通过MTT、细胞流式和免疫印迹检测GLP-1对RASMC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GLP-1能够呈浓度依赖型抑制Ang Ⅱ造成的RASMC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划痕实验结果表明GLP-1以同样的方式抑制Ang Ⅱ引起的RASMC细胞异常迁移。GLP-1R拮抗剂Exendin 9-39的处理使GLP-1对Ang Ⅱ诱导的RASMC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消失。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表明GLP-1可以减弱Ang Ⅱ造成的细胞外基质中col1a、col3a1、MMP9、MMP2和MMP1表达的上调。但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敲除及其抑制剂的处理加强了GLP-1对Ang Ⅱ诱导的RASMC细胞异常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1/2)信号通路的失活使GLP-1对MMP1表达的下调作用增强,此外,GLP-1阻止了Ang Ⅱ引起的核因子激活的B细胞的κ-轻链增强(NF-κB)的核输入。这些实验结果显示GLP-1对血管重构发挥有益作用的分子机制:GLP-1通过激活GLP-1R,促使ERK1/2-NF-κB信号失活进而降低MMP1的表达,MMP1表达的下调阻止RASMC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迁移,进而改善血管重构引起的血管壁增厚。(3)Ang Ⅱ诱导的GLP-1R核输出分子机制研究。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体内和体外血管重构模型中GLP-1R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和静息状态的RASMC细胞中,GLP-1R亚细胞定位主要集中在细胞核,而在血管重构的病理条件下和Ang Ⅱ刺激RASMC细胞时,GLP-1R的亚细胞定位从细胞核向细胞质发生转移。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基因缺失实验,确定GLP-1R的8-17氨基酸序列是GLP-1R的NES序列。经典核输出抑制剂LMB的干预能够抑制Ang Ⅱ诱导的核输出现象,当NES缺失后,Ang Ⅱ诱导的GLP-1R核输出被抑制。免疫共沉淀结果也表明Ang Ⅱ能够促进GLP-1R与核转运受体CRM1的结合,而NES缺失时,Ang Ⅱ诱导的GLP-1R不再与CRM1结合。在Ang Ⅱ诱导的血管重构体外模型中,利用Ang Ⅱ/AT1R信号途径的常见的几种信号通路抑制剂,结合GLP-1R亚细胞定位的检测,探究Ang Ⅱ引起GLP-1R核输出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表明Ang Ⅱ是通过激活PI3K/PDK1/Akt/PKCθ信号通路促进GLP-1R核输出的,进一步分析了PKCθ对GLP-1R核输出的调控,结果表明Akt促进PKCθ核输入,在细胞核内磷酸化GLP-1R的Ser416位点,引起GLP-1R与CRM1结合,通过经典的核输出途径引发GLP-1R核输出现象。一旦PKCθ特异性抑制剂提前处理Ang Ⅱ诱导的RASMC细胞,PKCθ的核输入被抑制,GLP-1R不再发生核输出;但当GLP-1R中Ser416突变为Ala(S416A)时,GLP-1R与PKCθ共定位在细胞核,GLP-1与CRM1的结合消失;而当Ser416模拟磷酸化(S416D)后,GLP-1R S416D能够与CRM1结合,发生核输出。总之,本部分首次阐述了Ang Ⅱ诱导的血管重构病理生理状态下,GLP-1R发生核输出的具体分子机制:Ang Ⅱ通过与AT1R受体结合激活PI3K/PDK1/Ak/PKCθ信号通路,磷酸化的PKCθ进入细胞核磷酸化GLP-1R Ser416位点,磷酸化后的GLP-1R通过与CRM1结合发生核输出。(4)GLP-1R亚细胞定位对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调控分子机制研究。我们将RASMC细胞内源性的GLP-1R进行沉默,然后人为构建缺失NES和核定位信号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equences,NLS)的GLP-1R缺失体,使其分别定位在细胞核或细胞质中,通过MTT、免疫印迹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了GLP-1R亚细胞定位对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GLP-1R的胞质定位能够明显促进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此外,我们还发现当Ang Ⅱ诱导的GLP-1R核输出被LMB抑制后,Ang Ⅱ促进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也被减弱。我们分别将C14orf166进行敲除和过表达检测了其对Ang Ⅱ促进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14orf166表达的降低能够抑制Ang Ⅱ对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促进作用,C14orf166表达的上调能够加强Ang Ⅱ促进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作用。然而Ang Ⅱ对C14orf166的蛋白表达和m RNA水平没有影响,说明C14orf166并不是通过调节表达量的高低来发挥作用。进一步我们检测了C14orf166与GLP-1R的相互作用。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C14orf166与GLP-1R在Ang Ⅱ干预前可以形成复合物,一旦经Ang Ⅱ的处理,则发生复合物的解离。我们还发现C14orf166与模拟磷酸化状态的GLP-1R(S416/D)不存在结合,却可以与去磷酸化状态的GLP-1R(S416/A)结合。当PKCθ活性被抑制后,会逆转Ang Ⅱ对C14orf166和GLP-1R复合物的解离作用。本部分首次阐述了GLP-1R核输出调控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正常情况下在细胞核内GLP-1R与C14orf166结合抑制了RASM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一旦Ang Ⅱ干预后,GLP-1R和C14orf166形成的复合物解离,GLP-1R发生核输出,导致细胞内失去对C14orf166的抑制作用,C14orf166本身就是促细胞增殖的因子,导致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总之,本研究论述了GLP-1在心肌肥厚和血管重构的积极作用和具体的分子机制。在GLP-1改善血管重构的过程中,我们首次观察到了GLP-1R亚细胞定位从细胞核向细胞质的转移,并对Ang Ⅱ引发GLP-1R核输出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进一步讨论了GLP-1R的核输出引发RASMC细胞的异常增殖和迁移原因。本工作为GLP-1R功能的深入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GLP-1及GLP-1R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和治疗手段方面提供了一定的临床基础研究理论和依据。

严正杰[2](2021)在《姜黄素延缓卵巢早衰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卵巢储备减退(Diminished ovarian reserve,DOR)约占不孕妇女的10%,其中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在育龄妇女中发生率为1-2.8%,大多数DOR患者因不孕在生殖中心就诊。POF与卵巢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急剧增加有关,ROS介导的卵巢氧化应激,影响卵泡发育、卵子成熟和排卵,降低卵母细胞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不仅大大降低自然妊娠率、导致不孕,而且降低辅助生殖的卵母细胞成熟率、受精率、囊胚形成和种植率、妊娠率和活产率,影响辅助生殖的临床结局。因此,POF妇女的生育力低下问题,已经成为临床生殖医学的热点和难点,迫切需要对其发生的分子机制、干预方案和助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姜黄素(Curcumin,Cur)是姜黄根茎的活性成分,研究表明姜黄素能通过多种途径抑制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因此改善疾病的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疗效。卵巢早衰和卵巢ROS急剧增加有关,卵巢微环境的氧化应激是POF的病理生理机制。那么,姜黄素是否通过抗氧化应激的机制发挥卵巢保护作用,并因此延缓POF发生发展?目前,姜黄素对卵巢早衰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见研究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建立D-半乳糖(D-Galactose,D-gal)诱导的POF小鼠模型,观察姜黄素的卵巢保护、延缓卵巢早衰的作用;通过体外培养卵巢颗粒细胞以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探讨姜黄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及其信号通路。本研究阐明姜黄素的卵巢保护和延缓卵巢早衰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拓展了天然抗氧化剂姜黄素的应用,为辅助生殖技术卵母细胞培养的体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临床卵巢早衰的治疗应用奠定基础。本研究分为三部分:一、本实验通过对C57BL/6小鼠进行42天注射D-gal的方式建立D-gal造模组,通过对D-gal造模小鼠进行42天注射姜黄素(100mg/kg/day)的方式建立姜黄素治疗组,对照组为未进行D-gal干预或姜黄素干预的普通小鼠组。实验发现D-gal造模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FSH、LH水平显着增加(P<0.05和P<0.01),血清E2、P水平显着降低(P<0.01),卵巢AMH mRNA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实验证明注射D-gal可以建立POF小鼠模型。姜黄素治疗组在卵泡成熟发育不同阶段的卵泡数量均高于D-gal造模组。与D-gal造模组相比,姜黄素可以显着降低TUNEL阳性细胞数量(P<0.01)。进一步研究姜黄素对卵巢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D-gal造模组p-Ak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姜黄素治疗组显着高于D-gal造模组(P<0.01),caspase-3和caspase-9水平明显低于D-gal组(P<0.01)。此外,D-gal造模组的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姜黄素治疗组的Nrf2和HO-1表达水平显着高于D-gal造模组组(分别P<0.05和P<0.01)。由此可以证明姜黄素部分通过激活PI3K/Akt和Nrf2/HO-1途径减轻D-gal诱导的卵巢氧化应激损伤。二、氧化应激与颗粒细胞的凋亡密切相关,氧化应激引起的颗粒细胞凋亡是卵子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实验利用小鼠卵巢颗粒细胞探讨姜黄素对卵巢颗粒细胞的氧化应激的影响。实验分为模型组(H2O2)、干预组(H2O2+Cur)、Nrf2抑制剂组(H2O2+Cur+ML385)和正常对照组(DMSO),其中H2O2浓度为400yM,Cur浓度为10μM,ML385浓度为5μμM。实验发现与DMSO组比较,H2O2组的细胞总死亡率显着增高(P<0.01),与H2O2组比较,H2O2+Cur组的细胞总凋亡率则显着降低;而同时加入姜黄素和Nrf2抑制剂(ML385)则显着抑制姜黄素的抗凋亡效果。H2O2组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MSO 组(P<0.01),Cleaved caspase-3 和 Cleaved caspase-9 水平显着高于 DMSO 组(P<0.01),而H2O2+Cur组NRF2、HO-1和NQ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高于H2O2组(P<0.01),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9水平明显低于H2O2组(P<0.01)。同时加入姜黄素和ML385则显着抑制NRF2/HO-1的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本实验证明H202增加了颗粒细胞中的ROS水平和凋亡信号;而添加姜黄素能够抑制H2O2引起的颗粒细胞的凋亡、ROS水平的升高。姜黄素通过促进颗粒细胞的NRF2/HO-1/NQO-1信号通路来抑制H2O2的氧化应激损伤,降低Cleavedcasase-3和Cleavedcasase-9蛋白表达,而添加NRF2抑制剂ML385能显着逆转姜黄素对氧化应激的抑制效果。三、卵巢氧化应激不仅影响着卵子的生成、卵泡的发育,还能降低卵母细胞的质量以及影响早期胚胎的发育潜能,本实验探讨姜黄素对H2O2造模小鼠卵母细胞受精能力、早期胚胎发育能力的影响。实验分为H2O2组、H2O2+Cur组和DMSO对照组,其中H2O2浓度为400μM,Cur浓度为10μM。实验发现与DMSO组比较,H2O2组的受精率显着下降(P<0.01);与H2O2组比较,H2O2+Cur组的受精率则明显升高(P<0.01)。与DMSO组比较,H2O2组的二细胞率、囊胚率显着下降(pP<0.01);与H2O2组比较,H2O2+Cur组的则明显升高(P<0.01)。囊胚质量、囊胚期凋亡细胞数量H2O2组显着下降(P<0.01);H2O2+Cur组则明显升高(P<0.01)。本实验证明姜黄素可以显着抑制H2O2诱导的胚胎氧化应激,改善受精率、二细胞期率、囊胚率并抑制氧化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可通过激活PI3K/Akt和Nrf2/HO-1途径减轻D-gal诱导的小鼠卵巢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卵巢损伤,增加各级卵泡数量,延缓卵巢早衰;姜黄素通过促进Nrf2/HO-1信号通路来抑制H2O2引起的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ROS水平的升高;在体外受精培养液中添加适量姜黄素能够抑制H2O2诱导的胚胎氧化应激,显着改善受精及胚胎发育潜能,增加囊胚细胞数量,抑制囊胚细胞凋亡。

罗浩[3](2020)在《靶向调控特应性皮炎PDE4D基因相关miRNA的预测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及外源性细胞实验验证PDE4D与相关m i RNAs靶向调控作用,并检测PDE4D相关miRNAs、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PDE4各亚型在AD皮损中的表达,确定其在AD中可能的分子机制作用,为探究AD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1)生物学信息预测与PDE4D基因3’UTR作用的miRNAs,选择出评分较高的miRNAs。收集AD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组织,Trizol法提取皮损及正常皮肤组织的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具靶向关系miRNAs、PDE4各亚型、TNF-α、IL-1β及IL-6的表达情况。(2)构建PDE4D基因3’UTR及miRNAs进行引物设计,构建载体,细胞转染后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然后在Ha Ca T细胞中分别转染m i RNAs模拟物(mimic)、抑制物(inhibitor)后测定miRNAs、PDE4D及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水平。结果:(1)筛选并收集30例AD患者皮损和25例正常对照组的皮肤组织,q PCR检测皮损中PDE4A、PDE4B、PDE4C、PDE4D的表达,分析发现PDE4各亚型均在AD组中表达偏高,其中PDE4C在四个亚型中表达含量最低。PDE4A、PDE4C在AD组的表达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E4B、PDE4D在AD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生物学信息分析初步预测与PDE4D基因3’UTR作用的miRNAs,选取评分较高的miR-199b-5p作为后续研究对象。q PCR检测所有皮肤组织中miR-199b-5p、PDE4D、TNF-α、IL-1β、IL-6的表达。结果表明miR-199b-5p在AD组中表达降低(P<0.05),PDE4D、IL-1β、I L-6在AD组中表达显着增高(P<0.05),TNF-α在AD组中表达略微增高(P>0.05);AD皮损中miR-199b-5p表达量与PDE4D、IL-1β、IL-6表达量呈弱相关性(P<0.05);miR-199b-5p表达量与TNF-α表达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PDE4D表达量与IL-1β、IL-6表达量呈正相关(P<0.05);与TNF-α的表达无相关(P>0.05)。(3)miR-199b-5p转染PDE4D基因3’UTR突变型和野生型载体后,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发现PDE4D-WT+miR-199b-5p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表明miR-199b-5p能靶向结合PDE4D基因3’UTR。(4)将miR-199b-5p模拟物、抑制物及阴性对照等5组样品共转染Ha Ca T细胞后测PDE4D、TNF-α、IL-1β及IL-6的水平,结果表明miR-199b-5p抑制了IL-1β、IL-6的表达,但未发现对PDE4D、TNF-α有调控作用。结论:(1)PDE4各亚型在AD中存在差异性表达,这为今后高效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miR-199b-5p、PDE4D、TNF-α、IL-1β、IL-6共同参与AD的表达调控,miR-199b-5p对AD的发病机制和病情进展的作用与炎症因子相关,而miR-199b-5p和炎症因子在AD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脂质代谢过程有关。(3)miR-199b-5p与PDE4D的细胞水平结果和皮损结果存在不一致,miR-199b-5p是否抑制PDE4D的表达尚未可知,其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谢浩寰[4](2020)在《人胚胎视网膜发育与人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觉。视网膜作为视觉感知的起点,负责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以形成图像视觉和非图像视觉信息。已有研究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和老年黄斑变性等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会引起光感受器细胞不可逆死亡最终导致失明,对人类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但视网膜内其他类型细胞之间环路以及视网膜通往视皮层的神经环路仍保持完好。因此,人胚胎视网膜移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视力。然而,由于可用于移植治疗的人胚胎视网膜十分稀缺而且受到伦理问题的制约,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人多能干细胞体外培养体系的建立和视网膜细胞诱导分化方法的发展为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移植细胞来源和疾病治疗策略。目前基于基因和蛋白表达的研究表明,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的视网膜类器官拥有与人视网膜相似的细胞类型和细胞发育顺序,因而可以作为研究人视网膜发育和疾病的体外模型。然而,二者在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可及性和转录调控特征的相似程度并不清楚。此外,近期有关人视网膜的多组学研究揭示了人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特征和组蛋白修饰特征,但研究领域内对人视网膜染色质可及性特征仍知之甚少。因此,对人视网膜和类器官的染色质可及性和转录调控特征的比较研究可以促进领域对人视网膜发育机制的理解,为类器官分化系统的改进以及类器官在视网膜退行疾病治疗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染色质可及性是指细胞核中DNase等大分子与染色质DNA的物理可接触程度,展现了染色质结构的开放程度,由核小体和其他染色质结合因子与DNA的结合情况所决定。在细胞发育和命运决定过程中,染色质可及性与基因表达调控紧密相关,受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和染色质重构等多种表观遗传特征的调控,进而影响RNA聚合酶Ⅱ或转录因子等因子与相应的顺式调控元件相结合。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转座酶可接近的染色质区域的高通量测序分析(ATAC-seq)从发明以来已被证明是一种灵敏、稳健而且操作简单的研究染色质开放程度的方法。ATAC-seq可以用于染色质开放区域、核小体结合位置以及转录因子富集和结合位置的研究,逐渐成为领域内主流研究的方法。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收集了不同发育时间点的人胚胎视网膜样品和类器官样品的ATAC-seq和RNA-seq数据,系统地分析了人胚胎视网膜和类器官发育过程中染色质开放程度和转录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揭示了人胚胎视网膜在发育中表现出特有的染色质开放状态和基因转录表达的动态变化,并且能够与早期细胞增殖、中期神经发生、晚期视网膜分化这三个大的发育阶段相对应;类器官发育中的染色质特征和转录特征与人胚胎视网膜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不同的染色质开放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ATAC-seq和RNA-seq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构建了人胚胎视网膜和类器官在发育过程中的转录调控网络,并展示了二者的相似性。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分析中发现转录因子NFIB和THRA是人类视网膜发育所必需的调控因子。为了验证NFIB和THRA在人视网膜发育中的调控功能,我们使用类器官开展了基因操纵实验,系统而全面地建立了“人视网膜发育分子机制发现-视网膜类器官基因操作验证”的闭环研究体系,解决了当前难以直接在人视网膜上进行基因操作和功能验证的难题,也证明了视网膜类器官是人视网膜研究的良好体外模型。最后,由于组蛋白修饰是染色质的重要特征之一,我们收集已有数据对人类和小鼠视网膜发育中的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开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发现,人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存在同时拥有H3K4me3和H3K27me3修饰的二价修饰状态,而小鼠视网膜发育中并不存在。人视网膜发育中的这种特殊性暗示着人类基因组是通过更加复杂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来调节神经发生过程,同时很可能成为今后组蛋白修饰相关视网膜发育或衰老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视网膜发育过程中染色质特征和转录特征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研究,描绘了人胚胎视网膜、人视网膜类器官与小鼠视网膜在发育过程中的染色质和基因表达特征图谱,填补了领域内对人视网膜发育表观特征研究以及人与小鼠物种间视网膜发育表观特征的比较研究的空缺。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表观水平和转录水平将人胚胎视网膜与类器官发育的时间段进行匹配,展现了人胚胎视网膜与类器官发育过程中表观和转录特征动态变化的异同。二者发育的相似性以及后续在视网膜类器官上的基因操纵实验共同证明了类器官可以作为研究人视网膜发育的体外模型。此外,本研究中发现的人胚胎视网膜与类器官发育中存在的差异特征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为以人体内视网膜发育特征为指导来改进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系统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和宝贵的数据资源,从而使类器官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细胞类型和分层结构,成为更完善的视网膜体外模型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求。总的来说,我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制备与人体内视网膜高度相似的视网膜类器官以及在未来临床应用上将视网膜类器官作为细胞或器官来源进行移植治疗视网膜相关疾病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通过不断解决临床应用前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与类器官等再生医学技术能成为治疗包括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在内的多种人类组织和器官疾病的有效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

卜萌萌[5](2020)在《中胚层细胞分化新功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胚层细胞分化尤为复杂,可分化形成机体的众多组织器官。其中作为生命“发动机”的心脏和作为“燃油”的血液系统均为中胚层来源,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心脏、血液系统异常可诱发多种严重疾病,这些疾病往往紧密相关:Hb(血红蛋白)病变类血液疾病通常伴随左心室功能障碍——心肌炎、心肌缺血甚至心力衰竭。而对相关细胞分化的研究为相应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因此,我们对中胚层细胞分化进行了研究以期找到该分化过程中新的功能基因,并成功筛选出调控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的基因——Hmgn5和中胚层红系分化的长非编码RNA hLOC。目前尚无Hmgn5在胚胎早期分化及心肌细胞分化中功能研究的报道;也无任何文献对LncRNA hLOC的功能进行报道。本研究中通过心肌细胞分化模型和红系分化模型,分别对Hmgn5和hLOC在相关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展开研究。我们发现Hmgn5在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中发挥作用,它在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呈时间特异性表达——在分化过程中先瞬时升高,之后表达降低。Hmgn5下调可延迟心肌细胞分化重要转录因子GATA-4的升高,抑制另一心肌细胞分化重要转录因子Nkx2.5的表达;还可抑制“节律形成”心肌细胞标志物——Hcn4和Tbx3的表达。Hmgn5过表达可促进Hcn4和Tbx3的表达;抑制“工作型”心肌细胞标志物——α-MHC,My17和α-actin的表达,并减少跳动心肌细胞的面积。下调GATA-4和Nkx2.5均能抑制Hmgn5的表达。此外,ChIP和Dual-luciferase实验均证实GATA-4和Nkx2.5均能与Hmgn5启动子直接结合并使之激活,显示在心肌细胞分化中GATA-4和Nkx2.5能够促进Hmgn5的表达。综合上述结果,GATA-4和Nkx2.5可与Hmgn5启动子直接结合,激活Hmgn5的表达;GATA-4、Nkx2.5与Hmgn5之间有相互促进表达的关系。Hmgn5调控“节律形成”心肌细胞和“工作型”心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不同类型心肌细胞分化发挥不同的调控功能和作用机制。我们同时发现的另一新功能基因——LncRNA hLOC参与中胚层红系分化调控,包含两个剪接体:hLOC和hLOC50,二者在红系分化过程中持续显着升高表达,而IGF2BP1 mRNA水平显着下调。敲除hLOC单克隆细胞中,γ-globin水平显着上调,β-globin水平被明显抑制;此外,IGF2BP1 mRNA水平显着升高。目前已知IGF2BP1可诱导γ-globin的表达,抑制β-globin的表达。综合以上结果hLOC抑制IGF2BP1的表达,抑制γ-globin的表达而促进β-globin的表达。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分别参与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和红系分化调控的新功能基因——Hmgn5和LncRNA hLOC。其中GATA-4,Nkx2.5与Hmgn5之间有相互促进表达的关系;Hmgn5对“工作型”心肌细胞和“节律形成”心肌细胞的分化具有不同的调控功能和机制。对于LncRNA hLOC,它可抑制IGF2BP1、γ-globin的表达,促进β-globin的表达。

朱玉娟[6](2019)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胎盘和脑类器官模型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建立与人体生理高度相关的组织器官体外模型对于生命科学研究、组织器官重建、疾病研究和药物研发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难以反映人体组织器官特点以及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体外人源性模型新体系。本论文研究工作结合细胞生物学、干细胞和微流控技术,创新性地建立具有近生理特征的胎盘屏障和脑类器官体系,用以研究探索生命早期环境暴露对胎盘组织和脑发育的影响。分述如下:一、将干细胞自组装和微阵列芯片相结合,首次建立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hiPSCs)来源的脑类器官芯片模型新体系,可高通量实现拟胚体的形成、神经外胚层的原位分化和脑类器官的发育,大大简化了传统脑类器官形成的方法。脑类器官再现了人类大脑发育初期的主要特征,包括细胞组分、大脑分区及脑皮层结构,为早期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平台。二、将干细胞自组装和微纤维生物材料相结合,建立了一种可负载脑类器官的水凝胶培养新体系。通过微流控多层同轴流体的精细操控,可控制备中空微纤维材料,并作为3D培养载体。该微纤维体系便于构建稳定的细胞微环境,为功能性类器官的高通量形成及初步应用提供了新思路。三、利用干细胞来源的微型脑类器官模型,用以研究探索生命早期酒精暴露对脑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酒精暴露可引起脑类器官的神经生长异常、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比例失调以及神经元成熟的异常,同时转录组分析显示一系列与脑容量、颅面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提示了酒精暴露与胎儿脑发育障碍密切相关。该研究为酒精暴露引起的异常脑发育的预防和诊疗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命早期环境因素及其毒性评价提供了新策略和新方法。四、利用反向工程学原理,创新性地建立了包含多种细胞类型、组织界面以及流体因素的胎盘屏障模型,用以研究大肠杆菌感染对胎盘屏障的影响。该模型模拟了体内胎盘屏障的多种微环境因素和胎盘组织的功能。在大肠杆菌暴露条件下,胎盘组织呈现出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包括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和内皮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细胞凋亡和单核细胞的粘附,提示了细菌感染与胎盘功能异常甚至胎儿炎症的相关。该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早产儿的发生机制,以及预防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刘城秀[7](2019)在《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多组学整合分析》文中认为树鼩隶属于攀鼩目,与啮齿类动物相比,树鼩与人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更加密切,已成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乳腺肿瘤在树鼩中属于一种高发肿瘤,现已成功诱导树鼩构建乳腺肿瘤动物模型,因此,树鼩是一种研究乳腺肿瘤发生机制的理想实验动物。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主要由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由于其与异型性,乳腺导管内原位导管癌和乳腺癌的关联和潜在进展,它被归类为高风险的前体病,此病具有一定的癌变率,利用树鼩开展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为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致瘤机制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本研究应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对3例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样本进行全转录组深度测序,进行差异表达miRNA与mRNA、lncRNA、circRNA的关联分析。采用数据非依赖采集质谱方法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进行蛋白定量比较,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对差异蛋白进行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鉴定到的可靠性蛋白与之相应的基因的转录本进行综合关联比较分析。采用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和正常对照组树鼩乳腺组织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谱及其调控的靶基因。本研究对3例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和3例正常树鼩乳腺组织,通过RNA-seq技术,发现了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关的62条差异表达mRNA,上调的39条,下调的23条;50条差异表达lncRNA,上调的39条,下调的11条;32条差异表达circRNA,上调的25条,下调的7条;165条差异表达miRNA,上调的80条,下调的85条。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显示,234个差异基因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上;65个差异基因富集在催乳素信号通路上。联合全转录组测序数据,LNPEP为显着差异表达mRNA。蛋白组学方面,共找到212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蛋白1077个,下调蛋白1050个,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的联合分析中发现,12个差异基因富集在DNA修复系统中。CG位点差异甲基化区域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了 5540个DMRs,其中上调1320个,下调4420个;有19个差异DMR相关基因富集在MAPK信号通路上。我们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肿瘤组织进行了整合的定量蛋白质组、转录组和甲基化组分析,数据集揭示了与正常乳腺组织相比,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特异性甲基化,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情况。首先进行全转录组数据关联分析,催乳素信号通路上的JAK2和STAT为上调基因、MAPK信号通路上的P38为下调基因;联合全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LNPEP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为下调基因,在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的联合分析中发现,RFC、PCNA、PRA和Po1δ富集到DNA修复系统上且均为高表达;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CG位点的DMRs相关基因的富集分析中显示ASK1和PTP在MAPK信号通路上为上调基因,因此,预测MAPK信号通路上的P38、ASK1、PTP基因,催乳素信号通路上的JAK2和STAT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上的LNPEP基因和DNA错配修复系统上的RFC、PCNA、PRA、Po1δ可能参与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通过多组学整合分析鉴定LNPEP、P38、AST1、PTP、PRA、RFC为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的候选靶基因并构建网络互作图。我们的研究首次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的DNA甲基化谱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这些新的甲基化位点可能是对抗乳腺肿瘤的重要候选位点;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基因组资源,以探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分子、蛋白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功能;扩展了目前对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生物学的理解,并为探索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赵晓蕾,王理,张辉[8](2018)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s,CHD),是由于心脏、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障碍或出生后本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所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目前最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Van等[1]总结目前大型注册研究得出的CHD的发病率约为0. 77%,严重的CHD的发病率约为0. 13%。先天性心脏病不仅严重危害婴幼儿的健康,同时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齐奇[9](2018)在《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定向分化成平衡关系,一旦平衡被打破会导致骨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具有很复杂的分子机制,涉及到多个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也参与到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调控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研究清楚。本研究选取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A(lysine-specific demethylase4A)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功能、机制和动物实验深入探讨其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实时荧光PCR(q RT-PCR)检测小鼠各个组织中Kdm4a的m RNA表达水平;分离并培养小鼠原代骨髓基质中的干细胞,进行成骨和成脂诱导分化,检测Kdm4a在成脂和成骨分化过程的表达差异。在骨髓基质干细胞系ST2和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中升高或降低Kdm4a的表达水平,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成骨和成脂相关基因在诱导后的表达变化,采用油红O染色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KDM4A对细胞分化状态的影响。构建Kdm4a酶活性突变质粒观察丧失酶活性后KDM4A对细胞分化调控的改变。筛选KDM4A的抑制剂进一步验证KDM4A的功能;2、采用q RT-PCR技术筛选Kdm4a下游的靶基因,并进行Ch IP(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MSP(Methylation-specific PCR)和co-IP实验确认KDM4A调控靶基因的分子机制。构建包含Kdm4a启动子区的质粒,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寻找靶向结合在Kdm4a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并检测荧光素酶活性确定其是否调控Kdm4a的转录。3、构建高脂肥胖模型,尾静脉注射Kdm4a KD-LV(Kdm4a Knockdown lentivirus)慢病毒,观察小鼠的体重和脂肪组织的变化,分离血清分析葡萄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等生化指标,并用HE染色观察脂肪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1、检测到Kdm4a在小鼠各组织中m RNA表达水平不同,在小肠中表达最低、在骨组织中表达最高;Kdm4a在小鼠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过程表达逐渐上升,在3d达到顶峰。而在成骨诱导过程中Kdm4a表达逐渐下降,在第五天降至最低。在ST2细胞和小鼠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中,过表达Kdm4a后发现可以促进细胞定向分化为脂肪细胞,成脂分化中关键转录因子和标志基因的表达显着上升。相反降低Kdm4a的表达则抑制了ST2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成脂分化,促进细胞的成骨分化。将酶活性中心位点突变后,KDM4A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减弱。KDM4A的抑制剂ML324可以有效阻遏KDM4A发挥组蛋白去甲基活性,抑制其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调控能力。2、过表达Kdm4a促进靶基因CCATT增强结合蛋白α(CCATT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4(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4,Sfrp4)的表达。过表达Kdm4a可降低靶基因启动子区H3K9的三甲基化水平,并进一步降低与此位点结合的DNA甲基转移酶3B(DNA-methyltransferase 3B,DNMT3B)和甲基Cp G结合蛋白2(methyl Cp G binding protein 2,Me CP2)水平,因此也下调了靶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阻断实验证实抑制内源性的Sfrp4表达能减弱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能力。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Kdm4a启动子区有β-catenin的结合位点,过表达β-catenin后可抑制Kdm4a的表达,荧光素酶活性实验也证实β-catenin可以通过与预期位点结合靶向抑制Kdm4a的转录。3、Kdm4a KD-LV(Kdm4a knockdown lentivirus)能够抑制由于高脂喂养导致的小鼠体重和脂肪组织重量的增加,下调血清中总胆固醇、游离脂肪酸,葡萄糖的水平,抑制脂肪细胞体积的增大,并缓解由于肥胖导致的糖耐量受损。结论1、KDM4A具有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抑制成骨分化的能力,当酶活性中心位点突变后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2、KDM4A通过移除靶基因启动子区H3K9的三甲基标记,降低了与启动子区结合的DNMT3B和Me CP2水平,并因此降低启动子区Cp G岛的甲基化水平,激活转录。β-catenin靶向抑制Kdm4a的转录,KDM4A/Wnt/β-catenin形成调节环路共同调节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3、在体内,Kdm4a KD-LV能抑制肥胖、缓解肥胖导致的脂代谢紊乱、降低由于肥胖诱发的糖尿病患病的风险。

伍玲[10](2017)在《骨形态发生蛋白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分化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窦房结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天然起搏点。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SAN病变所致的心源性晕厥和猝死发病率逐年增加。阐明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调控SAN起搏细胞的分化发育网络及各胚胎发育因子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构建适应生理需要的生物起搏具有重大意义。心外膜祖细胞具有向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窦房结起搏细胞等心系细胞分化的潜能性,大部分心外膜祖细胞表达Tbx18转录因子。Tbx18缺失导致窦房结头部结构严重缺失。因此,Tbx18+心外膜祖细胞可能是构建生物起搏器最值得研究的种子细胞之一。在胚鼠成纤维细胞向心肌细胞转化的直接基因重组探索实验中,增加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因子可将有规律自发起搏功能的心肌转化率提高近150倍。因此,明确BMP4对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分化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通过构建Tbx18-Cre/Rosa26REYFP体外谱系示踪模型,探索BMP4对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分化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第一部分:Tbx18-Cre和YFP转基因小鼠的繁殖与鉴定目的:分别繁殖、鉴定出携带Tbx18-Cre转基因雌性小鼠和条件性Cre报告雄性小鼠Rosa26REYFP并将两种转基因小鼠用于交配建立基于双杂合小鼠的谱系示踪模型,为下一步示踪胚胎心脏Tbx18+细胞的分化命运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Tbx18-Cre和Rosa26REYFP转基因雄鼠分别与育龄期C57BL/6雌鼠进行交配、繁殖,应用―一管酒精基因组抽提法‖提取基因组,PCR鉴定子代基因型。结果:成功筛选、鉴定携带Tbx18-Cre转基因雌性小鼠和条件性Cre报告雄性小鼠Rosa26REYFP。结论:建立了简捷、高效率的大样本基因组筛选技术平台,成功繁殖Tbx18-Cre转基因雌性小鼠和Rosa26REYFP雄性小鼠,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实验动物。第二部分建立Tbx18+心外膜祖细胞谱系示踪模型目的:培养出纯度高、生长状态良好的E11.5天心外膜祖细胞,建立Tbx18+心外膜祖细胞谱系示踪模型。方法:通过Tbx18-Cre雌鼠和Rosa26REYFP雄鼠交配,取E11.5天胚胎心脏进行贴片培养,胎鼠组织用于PCR鉴定基因型,心脏外层细胞爬出后显微镜下筛选Tbx18+心外膜祖细胞。结果:荧光筛选法可简便、有效筛选出Tbx18+示踪心外膜祖细胞。超过95%的E11.5天胚胎心外膜祖细胞是Tbx18阳性细胞。结论:通过Tbx18-Cre/Rosa26REYFP双转基因杂合小鼠模型,建立Tbx18+心外膜祖细胞谱系示踪模型,可示踪Tbx18+心外膜祖细胞的分化命运。第三部分BMP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分化为起搏细胞目的:探索BMP4是否调控Tbx18+EPCs向起搏细胞分化。方法:实验分为BMP4组、BMP4+LDN193189组、空白对照组、LDN193189组进行干预,通过免疫荧光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起搏细胞标志物HCN4的表达。结果:BMP4干预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HCN4表达上调,随干预时间延长,HCN4表达增多。结论:BMP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分化为起搏细胞。第四部分BMP4调控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定向分化的机制研究目的:探索BMP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分化的调控网络。方法:实验分为BMP4组、BMP4+LDN193189组、空白对照组、LDN193189组进行干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P4、SHOX2、Tbx3、GATA4、Nkx2.5基因转录水平,筛选出BMP4的作用靶点,行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通过RNAi技术抑制BMP4下游靶点,分为BMP4组,BMP4+GATA4-RNAi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GATA4-RNAi组,检测GATA4、BMP4、HCN4、Nkx2.5,明确上下游关系。结果:荧光定量PCR显示,BMP4上调GATA4m RNA表达、下调Nkx2.5m RNA表达,对SHOX2、Tbx3、BMP4表达无影响。免疫荧光检测提示BMP4上调GATA4表达、下调Nkx2.5m RNA表达,对细胞内BMP4表达无影响。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观察到,RNAi有效下调GATA4的表达,GATA4-RNAi干预使HCN4下调、Nkx2.5上调,细胞内BMP4表达无改变。结论:BMP4通过上调GATA4促进Tbx18+EPCs向起搏细胞分化,同时发现Nkx2.5转录因子位于BMP4和GATA4转录因子下游,可能是Tbx18+EPCs向起搏细胞分化的负性调控因子。

二、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论文提纲范文)

(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在心血管中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概述
    1 血管重构、心肌肥厚与血管紧张素Ⅱ
        1.1 血管重构
        1.1.1 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1.1.2 细胞外基质重构
        1.1.3 内皮功能障碍
        1.2 心肌肥厚
        1.3 血管紧张素Ⅱ
    2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及受体研究进展
        2.1 胰高血糖素样肽1
        2.1.1 胰高血糖素样肽1 的发现
        2.1.2 胰高血糖素样肽1 的代谢
        2.1.3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在糖尿病中的研究概况
        2.2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
        2.2.1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的分布
        2.2.2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的结构
        2.2.3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的脱敏和复敏
    3.胰高血糖素样肽1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3.1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3.2 胰高血糖素样肽1 对血管的保护作用
        3.2.1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3.2.2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抑制血管中VSMCs增殖和迁移
    4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改善心肌肥厚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
        2.3.2 细胞培养及处理
        2.3.3 苏木精-伊红染色
        2.3.4 马松染色
        2.3.5 透射电镜观察心脏超微结构
        2.3.6 蛋白质印迹法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8 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形态分析
        2.3.9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Liraglutide和 Alogliptin改善SHR大鼠心肌肥厚
        3.2 GLP-1 改善Ang Ⅱ诱导的H9C2 心肌细胞肥厚
        3.3 GLP-1 在改善心肌肥厚过程中降低Rho A/ROCK2 的活性
        3.4 GLP-1 通过激活c AMP/PKA抑制Rho A/ROCK2 信号通路改善心肌肥厚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胰高血糖素样肽1 改善血管重构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
        2.3.2 细胞培养及处理
        2.3.3 HE染色
        2.3.4 Masson染色
        2.3.5 蛋白质印迹法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7 免疫荧光
        2.3.8 MTT
        2.3.9 划痕实验
        2.3.10 流式细胞检测细胞周期
        2.3.11 ELISA检测细胞内c AMP水平
        2.3.12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Liraglutide和 Alogliptin改善SHR血管重构
        3.2 GLP-1 改善Ang Ⅱ诱导的RASMC细胞的血管重构
        3.2.1 GLP-1对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没有影响
        3.2.2 GLP-1 抑制病理性的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
        3.2.3 GLP-1 抑制细胞外基质失衡
        3.3 GLP-1 改善血管重构的作用分子机制
        3.3.1 GLP-1 通过降低MMP1 的表达抑制Ang Ⅱ诱导的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
        3.3.2 GLP-1 通过抑制ERK1/2-NF-κB信号通路降低RASMC细胞内MMP的表达
        3.3.3 MMP1、ERK1/2-NF-κB在 Liraglutide和 Alogliptin改善血管重构过程中的作用
        3.3.4 GLP-1 通过激活GLP-1R改善血管重构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Ang Ⅱ诱导GLP-1R核输出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
        2.3.2 细胞培养及处理
        2.3.3 蛋白质印迹法
        2.3.4 免疫荧光
        2.3.5 MTT
        2.3.6 划痕实验
        2.3.7 免疫共沉定
        2.3.8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GLP-1R对 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3.2 血管重构伴随着GLP-1R的核输出
        3.3 GLP-1R中的核输出信号序列介导了GLP-1R的核输出
        3.4 Ang Ⅱ激活PI3K/PDK1/Akt促进GLP-1R核输出
        3.5 Ang Ⅱ通过Akt激活PKC促进GLP-1R核输出
        3.6 PKCθ在Ang Ⅱ诱导GLP-1R核输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7 Ang Ⅱ通过激活PKCθ促进GLP-1R Ser416 磷酸化诱导GLP-1R核输出
        3.8 GLP-1R的核输出促进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
        3.9 Ang Ⅱ诱导GLP-1R核输出引起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GLP-1R核输出调控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仪器及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及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及处理
        2.3.2 蛋白质印迹法
        2.3.3 免疫荧光
        2.3.4 MTT
        2.3.5 划痕实验
        2.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3.7 免疫共沉定
        2.3.8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C14orf166对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3.2 C14orf166在Ang Ⅱ诱导的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3 Ang Ⅱ诱导GLP-1R核输出促进C14orf166与GLP-1R复合物解离
        3.4 GLP-1R核定位是C14orf166 促进RASM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因素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姜黄素延缓卵巢早衰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第1章 姜黄素临床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1 姜黄素结构及其抗氧化应激机制研究进展
        1.1.1 姜黄素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1.2 姜黄素的药理作用
        1.1.3 姜黄素的作用机制
        1.1.4 姜黄素作用的信号通路
        1.1.5 姜黄素的应用
        1.2 卵巢功能减退及其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进展
        1.2.1 高龄与卵巢的氧化应激
        1.2.2 氧化应激是卵巢功能减退的重要病理因素
        1.2.3 改善氧化应激成为治疗卵巢功能减退的重要策略
        1.2.4 姜黄素在卵巢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1.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
    第2章 姜黄素对卵巢早衰小鼠卵巢功能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和材料
        2.1.2 实验分组和造模
        2.1.3 各级卵泡计数
        2.1.4 血液样本处理和激素水平检测
        2.1.5 卵巢组织SOD和MDA水平检测
        2.1.6 Q-PCR
        2.1.7 免疫组化
        2.1.8 原位TUNEL荧光染色测定
        2.1.9 Western-blot检测样本中蛋白表达
        2.2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姜黄素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保护作用
        2.3.2 姜黄素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2.3.3 姜黄素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2.3.4 姜黄素对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
        2.3.5 姜黄素对4-HNE、NTY8-OHdG和p16蛋白表达的影响
        2.3.6 姜黄素对氧化应激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
        2.4 讨论
        2.5 研究小结
    第3章 姜黄素对卵巢颗粒细胞的氧化应激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动物和光照制度
        3.1.2 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1.4 指标检测
        3.2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浓度姜黄素对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2 姜黄素对外源性ROS引起的小鼠颗粒细胞凋亡作用
        3.3.3 姜黄素对外源性ROS引起的小鼠颗粒细胞凋亡作用
        3.3.4 姜黄素对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讨论
        3.5 研究小结
    第4章 姜黄素对小鼠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动物和光照制度
        4.1.2 材料
        4.1.3 实验方法
        4.2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姜黄素对受精率的影响
        4.3.2 姜黄素对二细胞期胚胎形成率的影响
        4.3.3 姜黄素对囊胚期胚胎形成率的影响
        4.3.4 姜黄素对囊胚滋养外胚层和内细胞团细胞数量的影响
        4.3.5 姜黄素对囊胚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讨论
        4.5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主要创新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靶向调控特应性皮炎PDE4D基因相关miRNA的预测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部分
    1.中西医对特应性皮炎的研究
    2.microRNA
    3.PDE4
    4.细胞因子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检测皮肤组织中PDE4 各亚型、miR-199b-5p、TNF-α、IL-1β、IL-6的表达差异
        1 临床资料
        2. 组织的收集和保存
        3. 实验步骤
    实验二 :外源性细胞实验验证PDE4D与相关miRNAs靶向调控作用
        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综述 PDE4在特应性皮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人胚胎视网膜发育与人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视网膜发育的转录因子调控
        1.1.1 视觉系统简介
        1.1.2 人胚胎早期视网膜发育的转录调控
        1.1.3 视网膜细胞的分层分布结构以及细胞命运决定
        1.1.4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发育的转录调控
    1.2 多能干细胞与光感受器细胞诱导分化
        1.2.1 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发现
        1.2.2 人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的临床应用
        1.2.3 人多能干细胞往光感受器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1.3 ATAC-seq与染色质开放程度研究
        1.3.1 染色质开放程度
        1.3.2 使用ATAC-seq研究染色质开放程度的优势
    1.4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获取与知情同意
    2.2 人胚胎视网膜组织样品获取以及预处理
    2.3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系来源和细胞实验操作
        2.3.1 hiPSCs的复苏和培养
        2.3.2 hiPSCs的传代
        2.3.3 hiPSCs的冻存
    2.4 体外诱导hiPSCs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的步骤
    2.5 RNA的提取和逆转录
        2.5.1 TRIzol法提取样品RNA实验
        2.5.2 RNA逆转录实验
    2.6 基因表达检测
        2.6.1 引物设计
        2.6.2 半定量PCR实验
        2.6.3 qRT-PCR实验
    2.7 冷冻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
    2.8 基本分子生物学实验步骤
        2.8.1 DNA凝胶回收实验
        2.8.2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实验
        2.8.3 DNA连接实验
        2.8.4 质粒快速转化实验
        2.8.5 少量质粒抽提(小抽)实验
        2.8.6 去除内毒素的大量质粒抽提(大抽)实验
        2.8.7 反向互补单链DNA梯度退火形成双链DNA实验
    2.9 实验所用质粒的构建
        2.9.1 人CRX基因过表达质粒构建
        2.9.2 基因敲低实验所用的质粒
    2.10 人视网膜类器官电转实验
    2.11 RNA-seq和数据分析
    2.12 ATAC-seq和数据分析
        2.12.1 ATAC-seq样品信息
        2.12.2 ATAC-seq文库构建
        2.12.3 ATAC数据分析
    2.13 DHS-seq的数据分析
    2.14 人胚胎视网膜与人视网膜类器官转录组比较分析
    2.15 TF的motif的富集方法
    2.16 TF足迹分析以及TF结合的可能性分析
    2.17 转录调控网络的构建
    2.18 人与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观修饰分析
    2.19 相对荧光强度统计
第3章 实验结果与结论
    3.1 人视网膜类器官的体外自发分化
    3.2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与人视网膜类器官分化过程中的染色质开放程度比较分析
    3.3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与人视网膜类器官分化过程中的转录组比较分析
    3.4 人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可能参与的转录因子分析
    3.5 转录因子NFIB和THRA在人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3.6 人视网膜发育过程中转录因子调控网络的构建
    3.7 人与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的表观特征比较
    3.8 人与小鼠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参与的信号通路分析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人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进一步突破
    4.2 NFIB和THRA对视网膜发育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4.3 人视网膜发育中特有的双价修饰特征
    4.4 人多能干细胞分化得到的视网膜细胞或组织在临床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
    4.5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B 主要试剂
附录C 主要溶液配制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5)中胚层细胞分化新功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多分化潜能细胞的分化
    2 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和红系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
        2.1 中胚层心肌细胞的分化、细胞类型及调控网络
        2.2 中胚层红系分化中红细胞的发生及血红蛋白的转换调控
    3 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和红系分化的研究模型
        3.1 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的研究模型
        3.2 中胚层红系分化的研究模型
    4 Hmgn5
    5 长链非编码RNA hLOC
    6 本研究的意义
实验材料
    1 引物
    2 质粒载体
    3 感受态细胞
    4 细胞株
    5 主要实验试剂
    6 主要仪器耗材
实验方法
    1 实验所需溶液的配制
    2 分子克隆
    3 细胞培养
    4 质粒瞬时转染
    5 慢病毒包装、感染细胞
    6 单克隆细胞系的构建
    7 悬滴法诱导p19细胞心肌分化
    8 小鼠胚胎干细胞心肌诱导分化
    9 K562红系分化诱导
    10 qRT-PCR
    1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水平
    12 MTS细胞增殖试验
    13 Ch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14 基因组DNA鉴定
    15 Dual-Luciferase报告基因assay
    16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新功能基因——Hmgn5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1 Hmgn5在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呈现时间特异性表达
        2 敲低Hmgn5抑制中胚层心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
        3 过表达Hmgn5抑制“工作型”心肌细胞相关标志物的表达,促进“节律形成”心肌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4 心肌细胞分化的重要转录因子——GATA-4和Nkx2.5可与Hmgn5启动子结合并促进Hmgn5的表达
    中胚层红系分化的新功能基因——LncRNA hLOC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5 长链非编码RNA hLOC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实验验证
        6 在Ara-C诱导的红系分化过程中hLOC的表达升高
        7 敲除hLOC可促进IGF2BP1的表达,促使HbA向HbF转换
        8 过表达hLOC在未分化状态下抑制γ-globin的表达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红系分化调控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胎盘和脑类器官模型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流控技术简介
    1.2 细胞分析
    1.3 3D细胞培养
    1.4 组织芯片
        1.4.1 心脏芯片
        1.4.2 肺芯片
        1.4.3 肠芯片
        1.4.4 肝芯片
        1.4.5 肾芯片
        1.4.6 血管芯片
        1.4.7 神经芯片
        1.4.8 软骨芯片
        1.4.9 肿瘤芯片
    1.5 总结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总体思路
2. 基于微阵列芯片的脑类器官模型构建体系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微阵列芯片制备及表征
        2.2.3 hiPSC培养
        2.2.4 脑类器官分化
        2.2.5 实时定量PCR
        2.2.6 样品制备及免疫荧光染色
        2.2.7 统计和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微阵列芯片的拟胚体可控形成
        2.3.2 hiPSCs原位自组装分化形成脑类器官
        2.3.3 脑类器官的神经分化
        2.3.4 脑类器官内不同脑区及脑皮层结构的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微纤维材料的脑类器官模型构建体系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微流控芯片设计与制备
        3.2.3 微纤维材料制备
        3.2.4 hiPSC培养
        3.2.5 拟胚体形成
        3.2.6 脑类器官分化
        3.2.7 样品制备及免疫荧光染色
        3.2.8 TUNEL分析
        3.2.9 HE染色
        3.2.10 实时定量PCR
        3.2.11 钙离子成像
        3.2.12 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纤维材料优化
        3.3.2 基于微纤维材料的脑类器官分化
        3.3.3 脑类器官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生命早期酒精暴露对脑类器官分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hiPSC培养
        4.2.3 拟胚体形成
        4.2.4 脑类器官分化
        4.2.5 脑类器官的酒精处理
        4.2.6 脑类器官切片的酒精处理
        4.2.7 神经细胞的酒精处理
        4.2.8 样品制备及免疫荧光染色
        4.2.9 TUNEL分析
        4.2.10 实时定量PCR
        4.2.11 神经突生长检测
        4.2.12 RNA-seq及分析方法
        4.2.13 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脑类器官表征
        4.3.2 酒精暴露对神经元分化的毒性评价
        4.3.3 转录组水平分析酒精暴露对脑类器官的影响
        4.3.4 酒精暴露对神经突生长的毒性评价
        4.3.5 酒精暴露对神经成熟的毒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胎盘屏障模型体系构建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多层夹膜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5.2.4 芯片细胞共培养
        5.2.5 单核细胞的活化实验
        5.2.6 细胞膜染色
        5.2.7 大肠杆菌感染
        5.2.8 实时定量PCR
        5.2.9 免疫荧光染色
        5.2.10 微绒毛结构表征
        5.2.11 细胞死活鉴定
        5.2.12 统计与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胎盘屏障芯片模型体系的建立
        5.3.2 胎盘屏障极性结构的形成及评价
        5.3.3 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胎盘滋养层细胞炎症反应
        5.3.4 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巨噬细胞激活
        5.3.5 大肠杆菌感染引起胎盘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论文所述溶液和试剂配制
附录B 文中所用缩略语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多组学整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树鼩自发性肿瘤的组织学检查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RNA-seq技术的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全转录组学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 对照组与肿瘤组lncRNA、mRNA测序结果
        (二) 环状RNA测序结果
        (三) sRNA高通量测序和miRNA差异表达分析
        (四) 差异表达miRNA与全转录组测序数据联合分析
    五、讨论
第三部分 质谱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肿瘤组织差异表达蛋白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第四部分 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小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致谢
研究生简历

(8)先天性心脏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
2. 组蛋白修饰
3. 非编码RNA
4. 展望

(9)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KDM4A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Kdm4a在小鼠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
        1.2.2 Kdm4a在小鼠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中诱导分化的表现规律
        1.2.3 Kdm4a过表达质粒和突变型质粒对ST2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1.2.4 抑制内源性Kdm4a对ST2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1.2.5 Kdm4a对ST2细胞增殖的影响
        1.2.6 Kdm4a敲减慢病毒对ST2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1.2.7 Kdm4a敲减慢病毒对原代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1.2.8 ML324对ST2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二、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KDM4A调控成脂和成骨分化靶基因的鉴定及调控机制研究
        2.2.2 抑制Sfrp4的表达对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能力的影响
        2.2.3 Kdm4a在ST2细胞中的转录表达调控
    2.3 讨论
    2.4 小结
三、KDM4A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模型的建立
        3.2.2 造模8周后小鼠腹腔脂肪重量的变化及腹腔脂肪细胞形态的变化
        3.2.3 造模8周后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骨形态发生蛋白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分化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bx18-Cre和YFP转基因小鼠的繁殖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建立Tbx18~+心外膜祖细胞谱系示踪模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BMP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分化为起搏细胞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BMP4调控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定向分化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其受体在心血管中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范韶华. 山西大学, 2021
  • [2]姜黄素延缓卵巢早衰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严正杰. 扬州大学, 2021(02)
  • [3]靶向调控特应性皮炎PDE4D基因相关miRNA的预测鉴定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罗浩.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人胚胎视网膜发育与人视网膜类器官分化的研究[D]. 谢浩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5]中胚层细胞分化新功能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 卜萌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胎盘和脑类器官模型构建及应用[D]. 朱玉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树鼩自发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多组学整合分析[D]. 刘城秀.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先天性心脏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展[J]. 赵晓蕾,王理,张辉.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8(11)
  • [9]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4A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齐奇.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10]骨形态发生蛋白4促进Tbx18+心外膜祖细胞向起搏细胞分化及其机制研究[D]. 伍玲. 重庆医科大学, 2017(11)

标签:;  ;  ;  ;  ;  

心脏基因转录潜能的区域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