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

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

一、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论文文献综述)

龚云,陈晨[1](2022)在《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分析》文中认为为深入揭示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发展现状,采用文献资料法、文献计量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运用CiteSpaceⅤ统计软件绘制运动性疲劳研究领域可视化知识图谱,对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1992-2017年,该领域发文量经历过突增阶段后,现处于消退状态;科研力量主要以高校体育院系和研究所科研人员为主;《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为主要发文期刊;研究地域多分布于东部沿海,西部匮乏;"运动疲劳—自由基—抗疲劳—疲劳发生机制"这一研究主线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及茶氨酸、绿茶提取物的抗疲劳研究则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借助中医药优势,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依然向着抗氧化与抗疲劳方向推进,实验对象将逐渐由动物过渡到人类;同时,深入揭示运动疲劳发生机制,特别是中枢机制将是该领域今后努力攻克的方向。

史晓宇[2](2021)在《穴位埋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研究》文中指出以运动性疲劳大鼠为研究对象,基于现有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和指标,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分析,研究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的改善作用,并从骨骼肌AMPK/PGC-1α能量代谢信号通路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显示:1、相比于空白对照组大鼠,运动可减少大鼠脂肪增量(P<0.05),引起大鼠心脏、肾脏生理性增大(P<0.05);力竭运动使大鼠血清、骨骼肌T-SOD、T-AOC、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血清LA、CK、BUN、CORT含量显着上升(P<0.05);T/CORT值、T、INS、Glu、Gn含量显着下降(P<0.05)。2、相比于力竭跑台组大鼠,穴位埋线预处理使大鼠力竭时间显着延长(P<0.05);血清LA、BUN、CORT含量显着降低(P<0.05);T/CORT值、T、Gn、INS含量及ATPase活性显着升高(P<0.05)。3、相比于力竭跑台组大鼠,穴位埋线预处理使大鼠AMPK、PGC-1αmRNA水平、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NRF1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1、7周递增跑台运动可以成功构建运动性疲劳模型。模型大鼠体内自由基超量产生,蛋白质、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增加,产物蓄积,骨骼肌损伤,结合行为学观察,运动性疲劳模型构建成功。2、穴位埋线预处理可使大鼠具有更好的能量代谢水平。埋线大鼠力竭时间显着延长,能源储备增加,供能物质水平、蛋白质代谢水平及部分代谢产物清除能力提高。3、穴位埋线预处理可使大鼠骨骼肌疲劳性损伤减少。其通过诱导埋线大鼠AMPK表达,激活PGC-1α,增加NRF1表达,保护线粒体呼吸链稳定,增强骨骼肌功能等加以实现。

朱红康[3](2021)在《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玛咖是一种传统的药食两用植物,抗疲劳效果显着。本研究以玛咖水提物(Maca Aqueous Extract,ME)为主要原料,根据传统中医“整体治疗”理念,选取黄精、黄芪等7味药食两用植物与之配伍,形成玛咖复方制剂。通过正交试验对复方进行优化,并研究优化后复方制剂水提物(Compound Aqueous Extract,CE)的配伍效果。在此基础上,研发一款抗疲劳功效显着的复方口服液,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结合中医理论,将组方中的植物两两配伍,分为4类,以C2C12细胞抗H2O2诱导的氧化应激能力为指标,探究各因素内部两种水提物的最适配比。设置各因素的阴性方,研究复方中各因素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通过L9(34)正交设计优化配方,得到玛咖复方制剂的最佳配比。(2)玛咖复方制剂的体外抗疲劳潜力评价。玛咖复方制剂显着抑制了H2O2诱导的小鼠C2C12骨骼肌细胞活力的降低,通过Calcein-AM/PI双染显示其对肌细胞的损伤和坏死的预防和保护作用。CE浓度依赖性地提高了糖原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降低活性氧自由基(ROS)含量,促进了C2C12细胞中的能量代谢。此外,CE诱导骨骼肌能量代谢的激活促进了上调线粒体的膜电位和生物功能,从而缓解了氧化应激引起的骨骼肌细胞损伤。(3)玛咖复方制剂的体内抗疲劳作用评价。玛咖复方制剂提高了小鼠前肢抓力和疲劳转棒仪上运动时间,缓解了强迫负重游泳导致的运动性疲劳。一方面,玛咖及其复方制剂能清除血乳酸(BLA)和尿素氮(BUN)的积累,降低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从而促进骨骼肌中的糖原合成、ATP生成能力以及ROS的清除。通过增强小鼠的肌肉结构,保护骨骼肌纤维免受运动性损伤,促进运动性外周疲劳的恢复;另一方面,由于显着的抗氧化和抗炎效果,玛咖及其复方制剂还通过调节脑组织的中枢神经递质,维持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性平衡,延缓了运动性中枢性疲劳的发生。(4)基于网络药理学剖析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的作用机制。通过“药代动力学”(ADME)参数揭示玛咖复方制剂中的潜在活性成分共计130个,其中120个为抗疲劳的活性成分,涉及116个抗疲劳的潜在基因靶点,构建了“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发现具有较大度的抗疲劳相关的蛋白为:PIK3CA(Degree=34)、SRC(Degree=26)、HSP90AA1(Degree=18)、VEGFA(Degree=17)、PIK3CB(Degree=15),表明这些蛋白对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具备重要的作用。通过GO(Gene Ontology)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玛咖复方制剂主要通过调控单萜类代谢、调节突触传递中的多巴胺摄取、磷脂酰肌醇-3,4-二磷酸5-激酶活性等途径发挥抗疲劳作用。基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代谢通路富集结果,玛咖复方制剂可能涉及TNF途径、苯丙氨酸代谢和AGE-RAGE等信号通路。

姜杨阳[4](2020)在《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一百多年前莫索(Mosso)开始研究运动性疲劳,自此以后,运动性疲劳成了运动医学领域的热门题目。竞技体育具有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特点,因此难以避免过度运动后产生的疲劳。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国人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人们开始意识到锻炼对于维持身体良好机能的作用,由于运动强度或频率不当引起的疲劳和损伤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弱了人们的积极性与自信心,甚至引发相关疾病。因此,不仅仅运动医学领域在研究由于运动产生的疲劳与之相关的产生机理和它的防治措施,临床医学也开展了对运动性疲劳发病原因、发病机理、疾病的治疗与如何预防其发生等的研究,按摩在当今医学领域有着许多独特的优势。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发现,按摩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及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并有证据显示按摩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对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1]。本研究通过探究大鼠腓肠肌肌浆Na+-K+-ATPase、Ca2+-ATPase、SOD的活力及MDA含量的变化,探讨中医推拿对于运动性疲劳大鼠代谢相关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并从细胞水平揭示推拿手法对运动疲劳性损伤的缓解机制。方法:10周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适应性跑台训练3天,后剔除不善于运动的大鼠10只,剩余50只,随机取出10只作为空白组,剩余40只作为运动性疲劳造模组,造模组按规定训练方案进行造模,时间为4周,第28天训练后对大鼠血液中反应机体疲劳状态的相关指标Bun、Lac、CK进行测试,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选出2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推拿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常规喂养,推拿组进行为期14天的推拿干预,14天后处死大鼠取材检测指标。分别检测腓肠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钠钾泵(Na+-K+-ATPase)、钙泵(Ca2+-ATPase)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1)模型组SOD与空白组对比,SOD活性明显降低(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SOD活性明显提高(P<0.05)。(2)模型组MDA与空白组对比,MDA含量显着增多(P<0.05);推拿组与模型组对比,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3)Na+-K+-ATPase、Ca2+-ATPase 组间相比,有上升趋势(P>0.05)。结论:(1)推拿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含量;(2)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有保护性作用。

司高高[5](2020)在《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是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大脑皮质运动区是调控运动的关键部位。突触是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的敏感位点,而树突棘是突触后可塑性的结构基础。实验目的:运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进伴随而来的必然会产生运动性疲劳。本文参照Bedford递增负荷的跑台运动方案,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通过高尔基染色及qRT-PCR等方法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期探寻运动性疲劳引发的该区神经元显微结构变化,并进一步揭示产生这些变化的可能机理,为运动性疲劳中枢机制研究积累实验依据。实验方法:Wistar成年健康雄性大鼠(8周龄)25只,经3d适应性喂养后,淘汰体重过轻及精神状态不佳大鼠5只,剩余2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G,n=10),实验组(EG,n=10)。实验组运动负荷有三级:I级负荷(15m/min,30min);II级负荷(20m/min,30min);III级负荷(25m/min,运动至力竭)。CG组大鼠置于鼠笼内安静状态。实验末,通过高尔基染色法观测大脑皮质主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特别是树突棘的形态变化,运用qRT-PCR方法检测MAP2基因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两组大鼠体重、血糖、糖化血清蛋白、SOD、MDA、Ca2+、CK及LDH-L状况。实验结果:(1)实验过程中,两组大鼠精神状况良好,未发现掉毛、大便形态异常、死伤等不良状况。(2)运动疲劳组大鼠血糖、体重显着降低(P<0.05),结合行为学观察,判定大鼠疲劳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3)运动疲劳即刻,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非常显着升高(P<0.01),蘑菇型树突棘占比显着升高(P<0.05)。(4)运动疲劳即刻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均显着下降(P<0.05),Ca2+浓度显着升高(P<0.05)。(5)运动疲劳即刻,大鼠CK和LDH-L活性升高非常显着(P<0.01)。(6)运动疲劳即刻,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MAP2基因表达显着升高(P<0.05)。实验结论:(1)通过行为学及生理指标观测,显示本实验运动疲劳模型建立是成功的。(2)运动疲劳后即刻大鼠体重有所下降;血糖浓度和糖化血清蛋白含量显着下降。(3)运动疲劳即刻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显着升高;树突棘分叉型和细长型占比均有变化,而短粗型占比下降非常显着,蘑菇型占比升高非常显着;棘头宽度及平均长度均显着增高。(4)运动疲劳即刻大鼠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有所显着下降;Ca2+浓度、CK和LDH-L活性均非常显着升高;大脑皮质运动区MAP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5)运动疲劳即刻,因MDA、Ca2+浓度、SOD、CK及LDH-L活性变化,影响该区MAP2基因表达显着上调,影响微管蛋白构象变化,使细胞骨架聚合增强,从而导致树突棘的形态发生改变。

姜韬[6](2020)在《“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分析并探讨预针刺防治本病的作用,为临床防治运动性疲劳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受试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5例,排除脱落、中止者最后以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纳入统计分析。观察组于运动前予以针刺干预,穴位选取双侧足三里、内关,每天一次,连续5天;对照组不予以任何干预。观察两组运动前、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比较两组受试者的疗效差异。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运动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心率均较运动前上升(均P<0.05),运动后观察组的疲劳主观感觉评分、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乳酸水平较运动前上升明显(P<0.01),运动后观察组的血乳酸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运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氧饱和度较运动前无明显变化(均P>0.05),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均P>0.05)。结论“标本配穴”预针刺能有效降低运动性疲劳受试者主观感觉评分、血乳酸、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尿素氮水平及心率,从而改善运动性疲劳。

郝慧祯[7](2020)在《“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科学使用中药复方补剂受到了医学领域和体育领域的广泛关注,让运动员有针对地服用特定的中药营养补剂能够使得因训练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尽快恢复,以适应新的训练阶段,从而进一步提高竞技成绩。本研究旨在充分发挥“八珍汤加减”对于改善运动性疲劳的作用,通过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控,更好地为提高竞走运动竞赛成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水提物高剂量组(5g/20g)、水提物中剂量组(0.33g/20g)、水提物低剂量组(0.17g/20g)、75%乙醇提取物高剂量组(5g/20g)、75%乙醇提取物中剂量组(0.33g/20g)、75%乙醇提取物低剂量组(0.17g/20g)、空白对照组(0.12mL/20g/d生理盐水),共7组,每组10只,共70只,在不同运动条件下记录运动至力竭的时间。(2)运动员实验:竞走运动员分为两组,补剂组(实验组)和安慰剂组(对照组),在整个冬训期间监测运动员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肌酸激酶,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血中丙二醛、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血尿素。结果:(1)研究发现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爬绳时间,常压密闭耐缺氧时间在服药过后均有显着性升高,尤其是75%醇提高剂量组的延长时间总体来说最为明显。(2)运动员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肌酸激酶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血清睾酮有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是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皮质醇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丙二醛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都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尿素都有升高(P<0.05),两组升高幅度无差异。结论:服用“八珍汤加减”能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加快竞走运动员由于长时间大强度后的恢复进程,延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刘瑞[8](2019)在《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抗氧化应激机制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由基学说"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针灸疗法在运动性疲劳的防治中疗效显着。本文拟从氧化和抗氧化失衡角度探讨针灸疗法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拟为针灸临床防治运动性疲劳提供理论依据。

郭波[9](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季程程[10](2019)在《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对富氢水干预前后,自行车队运动员氧化应激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相关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运动能力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富氢水作为外源性抗氧化剂对自行车运动员机体抗氧化能力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效果。以期为运动员运动训练中的抗氧化剂补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富氢水在体育领域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实验对象为上海市自行车队13男性运动员,随机分为实验组E(n=7)和对照组C(n=6),实验时间共计40天,其中实验组在每天的运动中及运动后45min内补充干预剂富氢水735ml,对照组在每天的运动中及运动后45分钟内补充安慰剂纯净水735ml。血样采集的时间为实验干预前,实验干预后运动前以及干预后运动后即刻,分别取肘静脉血7ml,低温保存待统一检测。体能测试方案包括有氧递增测试,75%VO2max负荷功率测试等,有氧递增测试中每2min取受试运动员末梢血测运动即刻血乳酸,观察实验前后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功率PPO、最大心率HR max以及即刻乳酸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富氢水干预前后及力竭运动前后,受试运动员机体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OH的活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富氢水干预后,实验组即刻乳酸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干预后的最大功率较干预前显着提高(p<0.05)。2)富氢水干预后运动后即刻,实验组GSH-PX、T-AOC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安静状态下实验组MDA较干预前显着上升(p<0.05),SOD较干预前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MDA较干预前显着上升(p<0.05),SOD、T-AOC较干预前显着下降,运动后即刻状态下实验组仅MDA显着上升(p<0.05),对照组MDA较运动前显着提高(p<0.05),GSH-PX、T-AOC较运动前均显着下降(p<0.01)。3)富氢水干预后的运动即刻状态下,实验组的·OH含量显着上升(p<0.05),O2-含量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的O2-和·OH均显着上升(p<0.05)。研究结论:力竭运动会造成运动员机体自由基ROS生成加剧,从而导致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诱发氧化应激损伤。富氢水干预后,实验组运动员即刻乳酸显着降低,最大摄氧功率显着高于干预前;实验组血丙二醛MDA显着小于对照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高于对照组;实验组O2-和·OH运动后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补充富氢水或可以降低大强度运动中的乳酸堆积,提高最大摄氧功率,延长运动员持续运动的时间。富氢水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对运动员大强度运动中的氧化应激损伤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同时,在自由基的清除中,富氢水或具备出色的选择性抗氧化能力,但其在体选择性抗氧化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文献信息量统计
    (二)作者及团队
        1. 陕师大体院团队:
        2. 天津体院张勇团队:
        3. 广州中医药大学潘华山团队:
        4. 湖南师大体院郑澜团队:
        5. 北师大乔德才团队:
        6. 国家体育总局成都运动创伤所张世明团队:
        7. 湛江师院体育科学学院朱梅菊团队:
    (三)主要发文杂志
    (四)研究单位与地域分布
        1. 主要研究单位分析
        2. 研究成果空间分布
    (五)研究主题
        1. 研究主题的分布及演化
        2. 研究趋势
三、小结

(2)穴位埋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运动性疲劳概述
        1.1.1 西医理论
        1.1.2 中医理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
        1.2.2 中医调节运动性疲劳
        1.2.3 运动与AMPK/PGC-1α相关因子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1 意义
        1.3.2 目的
2 实验一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建立及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分析
        2.2.1 生理指标测定
        2.2.2 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测定
    2.3 讨论
        2.3.1 跑台运动对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2.3.2 跑台运动对大鼠运动性疲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3 实验二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生理指标测定
        3.2.2 运动性疲劳能量代谢物测定
    3.3 讨论
        3.3.1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生理指标的影响
        3.3.2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物的影响
4 实验三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APMK/PGC-1α相关因子的调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2 结果分析
        4.2.1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NRF1 mRNA表达
        4.2.2 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骨骼肌AMPK、PGC-1α、NRF1 蛋白表达
    4.3 讨论
        4.3.1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4.3.2 穴位埋线预处理对运动性疲劳大鼠AMPK/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绪论
    1.1 玛咖简介
        1.1.1 玛咖的种类
        1.1.2 玛咖中的功能成分
        1.1.3 玛咖的功效
    1.2 疲劳本质的中西医理论概述
        1.2.1 疲劳本质的西医理论
        1.2.2 疲劳本质的中医理论
    1.3 抗疲劳的功能性食品
        1.3.1 抗疲劳的营养物质
        1.3.2 抗疲劳的药食两用植物原料
        1.3.3 抗疲劳的玛咖复方制剂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及其主要成分的测定
        2.2.2 复方制剂对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2.2.3 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体内评价
        2.2.4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的机制研究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及其主要成分的测定
        3.1.1 H_2O_2诱导C2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建立
        3.1.2 玛咖复方制剂的细胞毒性
        3.1.3 玛咖复方制剂的配方优化
        3.1.4 玛咖复方制剂的主要成分
    3.2 玛咖复方制剂对骨骼肌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3.2.1 玛咖复方制剂对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3.2.2 玛咖复方制剂对细胞活死比例的影响
        3.2.3 玛咖复方制剂对ROS的影响
        3.2.4 玛咖复方制剂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3.2.5 玛咖复方制剂对线粒体质量控制
    3.3 玛咖复方制剂对负重游泳小鼠抗疲劳的作用
        3.3.1 玛咖复方制剂对缓解外周疲劳的作用
        3.3.2 玛咖复方制剂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3.3.3 玛咖复方制剂对缓解运动性中枢疲劳的作用
    3.4 玛咖复方制剂网络药理学研究
        3.4.1 玛咖复方制剂活性成分的筛选
        3.4.2 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3.4.3 “单味药-活性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
        3.4.4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5 抗疲劳作用靶点类型归属
        3.4.6 靶点生物功能和靶点通路的富集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
        3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4 对当代医学对EF研究现状
    综述二 中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1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归属范围
        2 中医五脏与运动性疲劳
        3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
        4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
        5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辨证论治
        6 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7 中医特色疗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8 问题和思考
前言
实验研究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1 研究目标
        1.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2.2 仪器与试剂
        2.3 建模与首次分组
        2.4 首次取材及第二次分组
        2.5 取穴
        2.6 分组干预
        2.7 研究技术路线图
        2.8 标本处理与检测
    3 统计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造模实验验证
        4.2 各组MDA含量比较
        4.3 各组SOD活性比较
        4.4 各组Na~+-K~+-ATPase活性比较
        4.5 各组Ca~(2+)-ATPase活性比较
    5 结论
    6 分析与讨论
        6.1 造模方法的改变
        6.2 推拿与运动性疲劳
        6.3 穴位的选取依据
        6.4 弹拨法
        6.5 推拿对MDA含量的影响
        6.6 推拿对SOD活性影响
        6.7 推拿对Na~+-K~+-ATPase、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6.8 实验研究的意义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运动性疲劳概述
        2.1.1 运动性疲劳定义
        2.1.2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2.1.3 运动性疲劳产生学说
    2.2 大脑皮质运动区与运动性疲劳关系概述
    2.3 运动与神经元显微结构概述
        2.3.1 神经元概述
        2.3.2 运动与树突棘关系概述
    2.4 运动与自由基概述
        2.4.1 自由基及其生理意义
        2.4.2 运动对自由基的影响
    2.5 运动对Ca~(2+)浓度的影响
    2.6 运动对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2.6.1 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及其生理意义
        2.6.2 运动对肌酸激酶及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2.7 运动对MAP_2的影响
    2.8 小结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实验对象
    3.2 分组与适应
    3.3 建模
    3.4 动物取材
    3.5 指标测试方法
        3.5.1 神经元形态变化测试方法
        3.5.2 大鼠大脑MAP_2 基因表达测定(qRT-PCR)
        3.5.3 糖化血清蛋白测试方法
        3.5.4 脑组织MDA、SOD及 Ca~(2+)浓度测试方法
        3.5.5 血清CK和 LDH-L指标测试方法
    3.6 药品试剂与仪器
        3.6.1 药品与试剂
        3.6.2 仪器
    3.7 实验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分析
    3.8 实验流程
4 实验结果
    4.1 判断大鼠运动疲劳的指标
    4.2 实验末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变化
        4.2.1 树突棘的密度变化
        4.2.2 神经元树突棘平均长度、最大长度和棘头宽度变化
        4.2.3 神经元树突棘的形态变化
    4.3 实验末大鼠脑组织MDA、SOD及 Ca~(2+)变化
    4.4 实验末大鼠血清CK和 LDH-L的变化
    4.5 实验末大鼠脑组织MAP_2基因表达的变化
5 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体重、血糖和糖化血清蛋白的影响
    5.2 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的影响
    5.3 qRT-PCR
    5.4 运动性疲劳对脑组织SOD和 MDA的影响
    5.5 运动性疲劳脑组织中Ca~(2+)浓度的影响
    5.6 运动性疲劳对CK和 LDH-L的影响
    5.7 运动性疲劳对MAP2基因表达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标准
        1.5 病例来源
    2.研究方法
        2.1 观察组
        2.2 对照组
        2.3 疗效指标
        2.4 随访方案
        2.5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比较
        3.2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血乳酸(LA)比较((?)±s)
        3.3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乳酸脱氢酶(LDH)比较((?)±s)
        3.4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肌酸激酶(CK)比较((?)±s)
        3.5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尿素氮(BUN)比较((?)±s)
        3.6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变化
        3.7 两组受试者运动前后血氧饱和度变化
        3.8 随访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1.1 “衰竭学说”
        1.2 代谢物质堆积学说
        1.3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1.4 “保护性抑制学说”
        1.5 突变理论
        1.6 “自由基损伤学说”
    2.祖国医学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2.1 运动性疲劳的病名认识
        2.2 运动性疲劳的病因认识
        2.3 运动性疲劳与气血的关系
        2.4 运动性疲劳与脏腑的关系
    3.中医“治未病”思想
        3.1 “治未病”思想的源流与内涵
        3.2 针灸“治未病”思想
        3.3 “治未病”思想在运动性疲劳中的运用
    4.配伍及选穴依据
        4.1 “标本配穴”的腧穴配伍方法
        4.2 选穴依据
    5.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5.1 改善能量代谢
        5.2 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
        5.3 调节中枢神经递质和相关激素水平
        5.4 维持内环境稳态
    6.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及疗效分析
        6.1 疲劳主观感觉评分(RPE)
        6.2 生化指标
        6.3 心率、血氧饱和度
    7.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附录3
致谢

(7)“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竞走运动
        2.1.1 竞走项目的运动特点
        2.1.2 竞走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及训练特征
    2.2 运动训练与疲劳理论
        2.2.1 运动训练
        2.2.2 疲劳理论
    2.3 中药补剂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3 实验对象与方法
    3.1 动物实验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对象分组
        3.1.3 训练计划
    3.2 运动员实验
        3.2.1 实验对象
        3.2.2 实验对象分组
        3.2.3 训练计划
    3.3 补益复方药剂“八珍汤加减”的配制及服药计划
    3.4 测试指标与方法
        3.4.1 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的测定
        3.4.2 血清睾酮(T)的测定
        3.4.3 血清皮质醇(C)的测定
        3.4.4 血中丙二醛(MDA)的测定
        3.4.5 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3.4.6 血尿素的测定
    3.5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4.1.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爬绳时间的影响
        4.1.2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
        4.1.3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常压密闭耐氧时间的影响
    4.2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CK)的影响
    4.3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睾酮(T)的影响
    4.4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清皮质醇(C)的影响
    4.5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丙二醛(MDA)的影响
    4.6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4.7 “八珍汤加减”对运动员血尿素的影响
5 分析与讨论
    5.1 “八珍汤加减”对小鼠运动能力影响
    5.2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CK影响
    5.3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T影响
    5.4 “八珍汤加减”对血清C的影响
    5.5 “八珍汤加减”对MDA的影响
    5.6 “八珍汤”对SOD的影响
    5.7 “八珍汤加减”对血尿素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本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运动员基本信息表
致谢

(8)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抗氧化应激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氧化应激与运动性疲劳
2 针灸疗法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机制
    2.1 调节抗氧化酶含量
    2.2 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2.3 降低脂质过氧化物含量
    2.4 抑制自由基生成
    2.5 调控次黄嘌呤代谢
    2.6 保护线粒体及内质网功能
    2.7 增强非酶类抗氧化剂含量
3 讨论

(9)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2.1.3 小结
    2.2 代谢组学概述
        2.2.1 “代谢组学”概念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2.2.4 小结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2.3.3 小结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2.4.1 效应机制研究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2.4.3 比较针刺研究
        2.4.4 小结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2.5.3 小结
    参考文献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实验法
        3.3.1 实验对象
        3.3.2 实验方案
        3.3.3 饮食控制
        3.3.4 穴位刺激方案
        3.3.5 NMR代谢组学
    3.4 数理统计法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1 结果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4.2 分析与讨论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4.3 结论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5.1 结果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5.2 分析与讨论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5.3 结论
全文总结
    总结论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抗氧化与氧化应激
        2.1.1 运动与抗氧化
        2.1.2 自由基与氧化应激
        2.1.3 小结
    2.2 运动补剂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2.2.1 数据来源与方法
        2.2.2 运动补剂研究的国家分布
        2.2.3 运动补剂研究的机构分布
        2.2.4 运动补研究的作者分布
        2.2.5 运动补剂研究的热点分布
        2.2.6 运动补剂的应用价值研究
        2.2.7 运动补剂的使用风险研究
        2.2.8 小结
    2.3 富氢水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2.3.1 文献来源与方法
        2.3.2 氢水研究的学科分布
        2.3.3 氢水研究的知识基础
        2.3.4 氢水研究的热点分布
        2.3.5 氢的生物学特性及供体方式
        2.3.6 氢水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2.3.7 氢水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3.8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可视化分析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运动能力相关指标的测试结果
    4.2 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实验结果
        4.2.1 两组运动员各阶段氧化应激指标的结果分析
        4.2.2 千预后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情况
    4.3 抗氧化能力相关指标的实验结果
        4.3.1 两组运动员各阶段抗氧化指标的结果分析
        4.3.2 干预后抗氧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4.4 选择性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结果
        4.4.1 两组运动员各阶段选择性抗氧化指标的结果分析
        4.4.2 干预后选择性抗氧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5 讨论
    5.1 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5.2 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5.3 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5.4 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选择性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6 结论
7 研究存在的不足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1 附件

四、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分析[J]. 龚云,陈晨.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01)
  • [2]穴位埋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及相关因子调控的研究[D]. 史晓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玛咖复方制剂抗疲劳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 朱红康. 江南大学, 2021(01)
  • [4]推拿对运动性疲劳大鼠相关代谢酶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D]. 姜杨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运动性疲劳对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D]. 司高高.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标本配穴”预针刺对运动性疲劳影响的疗效观察[D]. 姜韬.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八珍汤加减”对冬训期间竞走运动员抗疲劳能力的影响[D]. 郝慧祯.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针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抗氧化应激机制探索[J]. 刘瑞.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7)
  • [9]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10]富氢水对自行车运动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D]. 季程程.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自由基生物学理论与运动性疲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