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

微创手术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

一、微创外科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林先东[1](2021)在《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与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目的:由于主动脉弓解剖结构复杂及变异多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重建弓部重要分支血管具有挑战性,总结我院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并初步比较原位开窗技术(in-situ fenestration,ISF)和预开窗技术(preprocedural fenestration,PF)之间的疗效。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42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行开窗技术重建弓部重要分支血管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围术期并发症和短期随访结果。其中28例采用了原位开窗技术,包括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4例,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开窗6例,左颈总、无名动脉开窗1例,弓上三分支开窗6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其余14例采用了预开窗技术,包括左锁骨下动脉开窗7例,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开窗3例,弓上三分支开窗2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同时迷走右锁骨下、肠系膜上动脉开窗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总手术成功率为95.7%(67/70),30d死亡率4.8%(2/42)。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2.0±11.5)岁。病变类型包括胸主动脉瘤16例(38.1%,16/42),钝性创伤性主动脉损伤2例(包括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4.8%,2/42),穿透性溃疡或壁间血肿4例(9.5%,4/42),Stanford B型夹层15例(35.7%,15/42),Stanford A型夹层(包含人工血管置换术后)5例(11.9%,5/42)。ISF组和PF组相比较,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呼吸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7.1%和0%(P=0.545),新发主动脉夹层发生率分别为3.6%和0%(P>0.999),一过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1%和7.1%(P>0.999),I型内漏发生率分别为0%和7.1%(P=0.333),III型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在总16.2±13.1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其中ISF组平均随访15.6±13.6个月,PF组平均随访17.2±12.5个月。重建动脉血流通畅,金属支架形态、位置良好,未见明显移位、新发内漏,部分夹层患者假腔血栓机化。第二部分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和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相关资料,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9月,根据PRISMA声明纳入研究特征,用Minors量表评价文献的质量,采用R 4.0.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906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接受原位开窗技术或预开窗技术治疗。其中原位开窗402例,预开窗504例。原位开窗组和预开窗组相比较,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6.7%(P=0.963),30d死亡率分别为1.7%和1.8%(P=0.960),I型内漏率1.5%和2.6%(P=0.257),II型内漏率0.7%和1.4%(P=0.549),III型内漏率0.7%和0.2%(P=0.465),血管再狭窄或闭塞率2.3%和1.2%(P=0.140),再干预率1.5%和4.4%(P=0.013)。排除异质性后,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6.7%vs 98.0%(P=0.166),再干预率为1.5%vs 3.3%(P=0.09)。结论: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还需多中心、大样本、中长期随访来进一步佐证该研究的结果。

林先东[2](2021)在《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与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目的:由于主动脉弓解剖结构复杂及变异多样,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重建弓部重要分支血管具有挑战性,总结我院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并初步比较原位开窗技术(in-situ fenestration,ISF)和预开窗技术(preprocedural fenestration,PF)之间的疗效。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42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行开窗技术重建弓部重要分支血管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口学信息、临床表现、围术期并发症和短期随访结果。其中28例采用了原位开窗技术,包括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4例,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开窗6例,左颈总、无名动脉开窗1例,弓上三分支开窗6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其余14例采用了预开窗技术,包括左锁骨下动脉开窗7例,左锁骨下、左颈总动脉开窗3例,弓上三分支开窗2例,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同时迷走右锁骨下、肠系膜上动脉开窗1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总手术成功率为95.7%(67/70),30d死亡率4.8%(2/42)。其中男性3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2.0±11.5)岁。病变类型包括胸主动脉瘤16例(38.1%,16/42),钝性创伤性主动脉损伤2例(包括主动脉夹层或动脉瘤)(4.8%,2/42),穿透性溃疡或壁间血肿4例(9.5%,4/42),Stanford B型夹层15例(35.7%,15/42),Stanford A型夹层(包含人工血管置换术后)5例(11.9%,5/42)。ISF组和PF组相比较,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呼吸衰竭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7.1%和0%(P=0.545),新发主动脉夹层发生率分别为3.6%和0%(P>0.999),一过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分别为7.1%和7.1%(P>0.999),I型内漏发生率分别为0%和7.1%(P=0.333),III型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0.7%和0%(P=0.525)。在总16.2±13.1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其中ISF组平均随访15.6±13.6个月,PF组平均随访17.2±12.5个月。重建动脉血流通畅,金属支架形态、位置良好,未见明显移位、新发内漏,部分夹层患者假腔血栓机化。第二部分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目的:系统评价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和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相关资料,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9月,根据PRISMA声明纳入研究特征,用Minors量表评价文献的质量,采用R 4.0.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906例胸主动脉疾病患者接受原位开窗技术或预开窗技术治疗。其中原位开窗402例,预开窗504例。原位开窗组和预开窗组相比较,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6.7%和96.7%(P=0.963),30d死亡率分别为1.7%和1.8%(P=0.960),I型内漏率1.5%和2.6%(P=0.257),II型内漏率0.7%和1.4%(P=0.549),III型内漏率0.7%和0.2%(P=0.465),血管再狭窄或闭塞率2.3%和1.2%(P=0.140),再干预率1.5%和4.4%(P=0.013)。排除异质性后,技术成功率分别为96.7%vs 98.0%(P=0.166),再干预率为1.5%vs 3.3%(P=0.09)。结论: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还需多中心、大样本、中长期随访来进一步佐证该研究的结果。

张金辉[3](2020)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或处理不当,48h内死亡率可高达36%—71%,2周内的死亡率高达75%。随着微创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流手术方式。目前AD的腔内治疗三个问题尚存在争议或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一,对于特定的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Un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UTBAD)患者以及TEVAR术后远端残留的夹层,因缺少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方法,是否进行手术或何时进行干预还存在争议。其二,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病变,常规诊疗手段难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复杂病变的解剖特点,常规腔内治疗存在困难。其三,对于近端锚定区(Proximal Landing Zone,PLZ)不足且无法通过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得到治疗的复杂高危TBAD患者,临床缺少能够在完全微创条件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对主动脉弓病变进行腔内治疗,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Supra-Aortic Branches,SAB)血流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原理和方法,探索建立AD的三维几何模型的方法,为解剖复杂的AD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快速、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数值模拟并量化分析AD发生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不同血流动力学表现和行为对AD疾病进展的影响,为UTBAD和TEVAR术后远端残留夹层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合CFD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探索CFD在腔内治疗TBAD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完全腔内重建SAB血流的方法。[方 法]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基于TB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结果,即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格式(Digital Image and Communication on Medicine,DICOM)存储的医学图像原始数据,利用医学影像逆向工程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建立AD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对三维模型进行优化和网格划分,进一步用于后续的CFD数值模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复杂病变的解剖结构,测量相关手术数据,帮助快速掌握病变的解剖特点,必要时进行3D打印,直接或间接地辅助手术治疗,为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第一部分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对AD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及其内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流动进行大规模数值计算和分析,了解夹层发生后的速度场、压力场、壁面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参数变化,为AD术前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CTA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和随访,验证CFD数值模拟的有效性以及将CFD结果和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根据病变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探索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方案,降低AD进展风险。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的应用研究。对于无法通过传统开胸手术、分支支架、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开窗技术等现有方法得到治疗的复杂型AD,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CFD数值模拟,根据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一种完全微创的腔内治疗方法,在不影响SAB血流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拓展PLZ,在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同时,保护和重建SAB血流,并使其血流动力学行为尽可能的符合正常解剖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表现。[结果]成功建立了 7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TBAD典型病例的三维几何模型,其中UTBAD 1 例,逆撕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Retrograd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RAAD)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s,PAU)1例,病变仅局限于降主动脉的TBAD 1例,以及复杂型TBAD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近端破口位于LSA起始部的复杂型RAAD 1例,慢性TBAD合并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1例。其中两例患者的胸主动脉病变解剖较为复杂,通过构建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精细地测量,以及3D打印辅助手术,成功地实施了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在有效修复胸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保证了 SAB的良好血流。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至今患者预后良好;同时另外两例患者的三维几何模型经优化后,被成功用于进一步的CFD数值模拟。成功对一例UTBAD患者和一例RAAD患者主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及其内RBC的大规模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近端破口处的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远端破口和主动脉其他部位,提示积极修复近端病变能够降低AD进展风险;(2)假腔近心端的血流情况复杂,具有旋涡、RBC运动轨迹缠绕等血流动力学行为,提示有利于促进假腔近心端的血栓化形成;(3)远端破口和假腔的持续存在,使真假两腔之间存在持续低速的血液流动,影响血液的有效运输,主动脉远端发生灌注不良的风险高;(4)远端假腔内存在向近心端的逆向血流,提示不利于假腔内血栓化和术后重构,远端夹层具有进展风险。通过对术后血流动力学表现的观察和CTA病情变化的随访,发现CFD数值模拟结果和DSA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对远端夹层的随访,根据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对高危患者早期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远端夹层进展风险。成功通过右肱动脉逆行入路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了 14例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2.86±14.46(27岁-79岁)。其中TBAD 8例,PAU 1例,RAAD 1例,胸主动脉瘤(ThoracicAorticAneurysm,TAA)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thoracicaortic Pseudoaneurysm,PSA)2例。14条LCCA和1条IA被成功重建。平均随访时间为9.77±6.64月(0-24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亡外,其余13例患者均存活,随访CTA显示,弓上分支动脉内植入的支架(包括:1例IA支架,13例LCCA支架和5例LSA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变形、断裂、受压狭窄和血栓形成,主动脉弓部病变修复良好,假腔内或动脉瘤内未见造影剂显影,支架内及其近远端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1.主动脉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有助于主动脉夹层诊疗水平的提高。2.基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影像,使用逆向工程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用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辅助,另一方面用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3.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评估、术前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依据。4.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重建弓上分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造影显示出接近正常解剖和生理状态的良好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短-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长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高阳[4](2020)在《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研究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施行单纯二尖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二尖瓣疾病的患者,筛选首次单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共143例,其中微创右侧第3肋间小切口例(微创手术组)59例,男20例、女39例,平均年龄59.51岁;常规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84例(常规手术组),男32例、女52例,平均年龄60.22岁。病变类型:二尖瓣狭窄85例,关闭不全38例,狭窄伴关闭不全20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指标、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ICU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置换二尖瓣机械瓣94例,生物瓣49例。微创手术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总住院时间与常规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住ICU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术后早期开胸探查二次止血5例,1例为微创手术组,其余4例为常规手术组。切口感染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在总研究中共死亡3例,均为常规手术组,其中2例为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为胸骨感染并发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结论:右胸第3肋间二尖瓣置换在手术的安全性上与传统二尖瓣置换无明显差异,并未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比传统正中开胸有手术创伤小、美观、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减少术后疼痛等优势。

杨挺岸,周裕玲,贺海朋,马盈盈,招扬,吕俊兵[5](2020)在《多学科合作救治1例破裂胸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医护配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多学科合作救治破裂胸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围术期医护配合方法。方法:对1例破裂胸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对策及医护配合要点。结果:经过医护默契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人工血管通畅、足背动脉搏动良好,28 d后患者康复出院。结论:破裂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病情危重,多学科合作抢救患者尤为重要,通过开通绿色通道、各科室衔接流畅、医护分工合作、手术恪守无菌原则、术后注重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针对突发状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患者顺利康复的要点。

周楚,Tung On Yau,乔彤[6](2018)在《“原位开窗”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评价应用"原位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截止2018年8月前发表的关于应用"原位开窗"技术腔内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夹层/动脉瘤),同时保留弓上血管血供的文献,回顾性分析技术成功率、内漏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等近中期临床结果。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的262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4%,平均随访时间为16.85个月,共13例患者出现术后支架内漏(Ⅰ型内漏10例,Ⅱ型内漏3例),术后内漏总发生率为8%,30天病死率和随访期手术相关病死率分别为3.44%和0。结论应用"原位开窗"技术重建弓上分支血管技术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低。

田路[7](2018)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及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dissect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IDSMA)是一种少见的急腹症。SIDSMA严重者会导致肠坏死和肠系膜动脉破裂危及生命,其病因发病机制不明确,也没有统一的分型和治疗共识。SIDSMA与B型主动脉夹层破口的发生在力学上具有某些共性,破口常见于血管转折处。胸主动脉夹层的形成与主动脉弓的转折有关,主动脉夹层内膜撕裂口好发与左锁骨下动脉旁的主动脉弓转折处,由于血流动力学原因该处应力较强。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同样会带来血流的变化,这也提示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力学可能在SIDSMA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尝试从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对SIDSMA发病机制进行探讨。本研究根据影像学结果中真假腔通畅情况,应用我中心提出的新的形态学分型及亚型,强调SIDSMA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真腔的通畅性对治疗的指导意义,并提出了真腔残余直径的概念。分析SIDSMA患者临床特点、影像学资料主要是CTA影像(新的分型、夹层破口位置、累及长度和真假腔的直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的夹角),死亡率及随访结果,根据新的SIDSMA分型制定治疗方案。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连续收治的178例SIDSMA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其CTA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新的形态学分型归类、制订治疗方案,出院后随访结果,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方式进行探讨,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并探讨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对SIDSMA的疗效,希望本研究的结果能为该病的治疗策略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目的1.以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破口位置为研究对象,探讨SIDSMA的发生与血流动力学改变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用新的SIDSMA形态学分型对患者分型。2.以新的SIDSMA形态学分型指导治疗SIDSMA的应用及临床结果。研究方法1患者资料本回顾性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连续在我院中心诊断为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1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了保守治疗,腔内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2影像学诊断及测量主要通过肠系膜上动脉的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来确诊,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SIDSMA的破口位置,SIDSMA的真腔残余直径等。3治疗方式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外营养支持,胃肠减压,低分子肝素抗凝,控制血压。开放手术治疗:包括坏死小肠段切除肠吻合术,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栓加内膜修剪术或内膜重建术,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肠系膜上动脉腔内重建术:包括支架置入术,夹层动脉瘤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术。4随访在治疗结束出院后的第1月、第6月、第12月及以后每年随访患者,并进行肠系膜上动脉CTA检查。5统计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三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以均数±标准差,不符合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结果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及术前资料总计SIDSMA患者共178例。其中男性160例,女性18例;年龄33-80岁,平均52.8岁。其中保守治疗组50例,开放手术组9例,腔内治疗组119例。保守治疗组的平均年龄(52.72±18.23),腔内治疗组平均年龄(53.62±14.26),而开放手术组平均年龄(54.22±16.91),三组间年龄无显着性差异。三组间男女比例无统计学的差异。腔内治疗组的夹层破口在一区的比例最高,三组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组的夹层破口在二区的比例也最高,三组之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的真腔残余直径(57.4%vs 0 vs 25.7%)大于其他两组,三组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的真腔残余直径>30%者(30vs 0 vs 21%)也大于其他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形态学分型上,Ⅰ型中的保守治疗组病人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Ⅲ型中腔内治疗组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Ⅳ型中腔内治疗组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V型中腔内治疗组最多。p<0.05有统计学意义。Ⅱ型中三组无统计学差异。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夹角,即SAA夹角处于70°-80°区间内时,SIDSMA病变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型和其他分型中的a亚型行保守治疗的SIDSMA患者和b和c亚型选择了保守治疗组的SIDSMA患者相比保守治疗失败的数量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通过肠系膜上动脉CTA检查,发现三组中CTA的改变:改善,无变化和进展间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发现三组治疗方式的腹痛症状复发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发现三组治疗方式中与本病相关的死亡和总死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及术后30天结果本研究中119例患者接受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4.9%,6例因腔内治疗失败而行保守治疗,术后30天内,1例术后一周因肠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穿刺点血肿11例。开放手术组9例,30天内1例患者因肠坏死肠道吻合口瘘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50例患者接受保守治疗,8例患者保守治疗失败转腔内治疗。开放手术组的住院时间最长,腔内治疗组次之,保守治疗组最短(19.4 vs10.9vs 9.1天),三组间p<0.05有统计学意义。3随访结果平均随访534.45天(48~973天),术后30天内再次相关手术1例,死亡1例,三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4腔内治疗组研究的一般资料总共119例患者,男109例,女10例,其中同时存在夹层动脉瘤行动脉瘤栓塞病例27例。5腔内支架置入组手术及30天结果119例患者接受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27例同时行夹层动脉瘤瘤腔内弹簧圈栓塞术),其中失败6例,技术成功率94.9%。术后30天内,共发生并发症11例,1例患者并发肠坏死肠穿孔腹腔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除死亡患者接受了肠切除术外,无其他在30天内接受再次相关的腔内或开放手术治疗。结论1.SIDSMA的发生与SMA与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大小相关,夹角在60°~70°时SIDSMA发病率最高;破口位置距离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处2cm~3 cm比例最高。SIDSMA的好发部位在SMA从相对固定转到游离区的转折处。2.SIDSMA新的分型对治疗策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对于Ⅰ型和Ⅱa,Ⅲa型的真腔通畅的SIDSMA患者,首选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症状和定期复查。3.腔内治疗SIDSMA具有良好的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对于b亚型(真腔严重狭窄)和c亚型(真腔闭塞)的患者在没有腹膜炎症状情况下首选。4.SIDSMA伴夹层动脉瘤患者(新分型为V型患者),建议尽早真腔内支架植入术加动脉瘤假腔内弹簧圈栓塞术。5.开放手术适用于肠缺血严重出现腹膜炎症状和夹层动脉瘤破裂的SIDSMA患者。6.建议根据临床症状和形态学分型制定SIDSMA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同时也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行个性化治疗。

郭志恒[8](2013)在《应用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文中指出目的:总结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经验。方法:本院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31例行Bentall手术的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3例(74.19%),女性8例(25.81%),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为42.2岁),病程24小时到30年。诊断为升主动脉瘤的有26例(83.87%),A型主动脉夹层5例(16.13%),伴有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有28例(90.32%),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及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1例(3.23%),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2例(6.45%),伴有马凡综合症的6例(19.35%),伴有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5例(16.13%),伴有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有3例(9.68%),肺动脉高压患者5例(16.13%),肺动脉压力为41106mmHg(平均72.24mmHg),伴有卵圆孔未闭1例(3.23%),心房纤颤2例(6.45%),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3.23%),合并高血压2例(6.45%),合并肺结核2例(6.45%),心功能IV级患者1例(3.23%),III级4例(12.9%),II级26例(83.87%)。急诊手术1例(3.23%),其余为择期手术(96.77%)。结果: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为86575min,阻断时间为68240min,平均住院天数为18.1d。死亡2例,均为术中死亡。1例患者行主动脉弓部血管置换。2例患者在术中实施了双极射频消融术。2例患者术中行二尖瓣成形,2例患者术中行三尖瓣成形。一例患者因术后血压持续下降,引流量大,故进行二次开胸止血。其余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患者除一例因肿瘤死亡,其余均恢复良好,无远期并发症,心功能恢复到III级。结论: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手术效果好,成功率高,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首选方法。

王为[9](2006)在《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并试制一种能够迅速、简便、安全地完成血管吻合的新型人造主动脉移植物。方法:通过对临床使用的各种人造主动脉移植物优缺点的回顾和分析,设计一种末端直径可以调节的新型人造主动脉移植物,其吻合方式采用结扎吻合法而无需手工缝合。将试制成功的新型主动脉移植物应用于相关的体外性能测试和体内动物实验(猪降主动脉置换),并与常规涤纶血管做对比动物实验。结果:体外测试表明新型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具备良好的末端直径调节能力,能够耐受结扎吻合的张力而不发生管腔变形,且能承受足够的管腔内压力而不致漏血。降主动脉置换动物实验表明使用该新型移植物能够迅速、安全地完成主动脉置换手术。与普通涤纶血管相比,使用可调式免缝合移植物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P<0.01);而手术死亡率、中长期(3个月)临床效果、移植物的生物愈合和组织相容性方面与普通涤纶血管无明显差别。结论:新型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实用性强,具有良好的临床前景。

汪忠镐,张小明,李鸣,金炜,单平,谷涌泉,潘松龄[10](2005)在《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血管移植物腔内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 方法 1999年 3月~ 2 0 0 3年 12月 ,在DSA监视下 ,以血管腔内微创法治疗 136例大动脉疾病 ,包括夹层动脉瘤 116例、真性胸主动脉瘤 11例、假性胸主动脉瘤 7例、主动脉缩窄 2例。最低位病变位于腹腔动脉和肠系膜动脉之间。 结果 围手术期死亡 6例 (4 4 % )。在 1枚腔内移植物到位后仍有内漏 2 5例 ,其中 2例经球囊扩张后消失 ,余 2 3例经再次植入支架移植物后内漏消失 18例 ,3例在复查中自动消失 ,2例为 1年以上的Ⅰ和Ⅱ型内漏。发生后期内漏 2例 (因移植物移位和病变发展各 1例 )。随访 1~ 4 2个月 ,平均 11个月 ,死亡 5例 (4例死因与原发病的治疗无关 ,1例为多发性胸主动脉瘤复发 ) ,失访 11例 ,114例存活。 结论 微创方法治疗高风险的大动脉病变相对安全有效 ,似有良好发展前景 ,但所用装置和释放方法有待改进 ,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二、微创外科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外科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
    1.1 资料和方法
        1.1.1 主要器械资料
        1.1.2 临床资料
        1.1.3 手术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手术结果
        1.2.2 随访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检索策略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基本特征
        2.2.3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
    1.1 资料和方法
        1.1.1 主要器械资料
        1.1.2 临床资料
        1.1.3 手术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手术结果
        1.2.2 随访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原位开窗技术和预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系统评价及荟萃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检索策略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3 资料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文献检索结果
        2.2.2 基本特征
        2.2.3 Meta分析结果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主动脉夹层
        1.1.1 概念及流行病学
        1.1.2 临床特点和危害
        1.1.3 分型
        1.1.4 诊断
        1.1.5 治疗
    1.2 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1.2.1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概况
        1.2.2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存在的问题
    1.3 腔内治疗重建弓上分支
    1.4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1.4.1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1.4.2 生物力学
        1.4.3 血流动力学
        1.4.4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1.4.5 三维几何模型
        1.4.6 血液的构成和流体属性
        1.4.7 血管壁的结构和材料属性
        1.4.8 流固耦合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试剂、软件和设备
        2.2.2.1 试剂
        2.2.2.2 检查设备
        2.2.2.3 计算机工作站
        2.2.2.4 软件
        2.2.3 三维几何模型构建方法
        2.2.3.1 图像导入
        2.2.3.2 阈值分割
        2.2.3.3 建立和编辑蒙版
        2.2.3.4 生成三维模型
        2.2.3.5 三维模型的面的优化
        2.2.3.6 内膜破口的处理
        2.2.3.7 血流区域模型的构建
        2.2.3.8 血管壁区域模型的构建
        2.2.3.9 血流三维模型的导出
        2.2.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主动脉复杂病变
    2.3 结果
        2.3.1 构建结果
        2.3.2 网格优化后的模型结果
        2.3.3 网格结果
        2.3.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主动脉病变的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二部分 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2 软件和设备
        3.2.2.1 大型计算机
        3.2.2.2 软件
        3.2.3 几何模型的计算前处理
        3.2.4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3.2.4.1 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3.2.4.2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3.2.5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3.2.6 据CFD数值模拟结果决定是否行腔内治疗
        3.2.7 远端残留夹层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
    3.3 结果
        3.3.1 主动脉夹层整体速度场分析
        3.3.2 主动脉夹层不同层面的力学表现分析
        3.3.3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3.3.4 CFD在腔内治疗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应用研究的结果
        3.3.5 远端破口及假腔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三部分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中的应用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资料来源
        4.2.2 研究方法和手术方法
        4.2.3 随访
        4.2.4 统计学分析
        4.2.5 知情同意及伦理许可
    4.3 结果
        4.3.1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
        4.3.2 手术相关的结果
        4.3.3 围手术期结果
        4.3.4 短-中期随访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微创二尖瓣手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多学科合作救治1例破裂胸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医护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多学科合作抢救
    2.2 术中护理
    2.3 术后护理
    2.4 预防血栓护理
    2.5 穿刺口护理
    2.6 安全转运
3 小结

(6)“原位开窗”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入选病例的特点
    2.3 手术结果和并发症
    2.4 随访数据
    2.5 ISF技术结果
        2.5.1 移植物穿孔技术
        2.5.2 孔的扩大
        2.5.3 开窗稳定
        2.5.4 旨在进行ISF术时灌注目标血管的方法
3 讨论
4 结论

(7)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及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和新的分型
    1 前言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诊断方法
        2.3 测量方法
        2.4 随访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影像学资料和形态学分型
        3.3 随访结果
        3.4 影像学随访
        3.5 SIDSMA的SAA夹角测量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新分型的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策略研究
    1 前言
    2 研究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诊断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随访
        2.5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术前影像学资料
        3.3 手术结果
        3.4 随访
        3.5 统计学结果
    4 讨论
        4.1 保守治疗
        4.2 腔内治疗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筒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应用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症状和体征
        1.1.2 特殊检查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2.2 随访
3 讨论
    3.1 术前诊断与治疗
    3.2 手术适应症
    3.3 术中注意事项
        3.3.1 体外循环与动脉插管位置
        3.3.2 防止术后出血
        3.3.3 合并其他病变的处理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的设计与体外测试
第二部分 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的动物实验研究
全文总结
综述
致谢
附录

(10)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腔内疗法的指征
    1.3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微创外科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与系统评价[D]. 林先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开窗技术治疗胸主动脉疾病的单中心经验与系统评价[D]. 林先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金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经右侧胸骨旁第3肋间小切口与传统正中开胸行二尖瓣置换的对比研究[D]. 高阳.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5]多学科合作救治1例破裂胸主动脉弓动脉瘤患者的医护配合[J]. 杨挺岸,周裕玲,贺海朋,马盈盈,招扬,吕俊兵. 齐鲁护理杂志, 2020(06)
  • [6]“原位开窗”技术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的Meta分析[J]. 周楚,Tung On Yau,乔彤.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03)
  • [7]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形态学研究及基于新分型的治疗策略[D]. 田路. 浙江大学, 2018(08)
  • [8]应用Bentall手术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D]. 郭志恒. 吉林大学, 2013(09)
  • [9]可调式免缝合人造主动脉移植物的实验研究[D]. 王为. 第二军医大学, 2006(09)
  • [10]肾动脉平面以上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J]. 汪忠镐,张小明,李鸣,金炜,单平,谷涌泉,潘松龄.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5(01)

标签:;  ;  ;  ;  ;  

微创手术在胸主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