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生理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一、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孙姣[1](2020)在《冠状静脉窦内高功率短时程滴定式射频消融的实验研究—附3例临床病例应用》文中提出背景:导管射频消融是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高功率短时程消融作为新型的消融模式,其有效性与安全性在心房颤动的介入治疗中不断得到证实。冠状静脉窦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旁路相关心动过速及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冠状静脉窦内特殊的解剖结构,在导管消融过程中,常因阻抗、温度过高而无法充分消融,可能导致手术失败,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急剧升高,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是否可以应用于该部位的消融尚无定论。目的:以新鲜离体猪心为实验对象,研究冠状静脉窦内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的损伤特征,同时结合3例临床病例的实际应用情况,比较高功率短时程射频消融与传统消融模式在损伤灶大小及安全性之间的差异。方法与结果:1离体实验:应用类Langerdorff离体心肌灌流系统,建立新鲜离体猪心的冠状静脉窦内灌流,模拟生理循环模式。1.1预实验:在消融指数相似的原则下,在冠状静脉窦内,高功率短时程消融分别为35w、40w、45w、50w、55w、60w、65w,滴定式消融,消融时长为25s至90s之间(以最小的能产生稳定肉眼可见的消融损伤的消融参数为标准,且不出现“steam pop”为宜),传统消融方式结合文献报道及本院手术经验确定。1.2实验:以预实验中所得的最佳消融参数:高功率短时程消融:45w/5s,滴定式消融5次,共计25s;传统消融:25w/10s,滴定式消融5次,共计50s,分别进行高功率短时程及传统消融的单次消融及滴定式消融,得到相应的损伤灶,测量损伤大小。1.3结果:1)单次消融:单次消融两组所得损伤共计15个,高功率短时程(45w/5s)单次消融,得到消融损伤8个;25w/10s行传统模式单次消融,得到消融损伤7个。高功率消融组损伤平均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5.74±0.61、6.02±0.74、1.62±0.39)mm,传统消融组损伤平均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5.10±0.92、4.79±1.24、2.28±0.70)mm,高功率消融组单次消融形成损伤灶宽度增加,深度较浅(p=0.034、p=0.039),两组在损伤体积间无明显差异(31.05±13.97 vs 33.70±22.27,p=0.784)。2)滴定式消融:滴定式消融两组所得损伤共计28个,高功率消融组完成损伤16个;传统消融组完成消融损伤12个。高功率消融组损伤平均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8.60±1.40、9.40±2.14、4.66±1.13)mm,传统消融组损伤平均长度、宽度、深度分别为(8.43+1.61、7.78±1.71、4.29±0.99)mm,高功率消融组在损伤长度、深度间与传统消融并无差异(p=0.765、p=0.375),但高功率消融损伤相比传统消融有更宽的趋势(p=0.053),就损伤体积而言,高功率消融相比传统消融模式体积偏大(205.47±84.79 vs 155.25±98.26,p=0.053)。根据不同部位,在心中静脉内,高功率消融得到深度(p=0.026)及体积更大的损伤范围(p=0.028),而损伤宽度有增加趋势(p=0.065),在冠状窦近端此种差异不明显。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总时间及单次射频放电时间缩短,“pop”等并发症在高功率短时程消融过程中并未发生,只在心中静脉内行低功率消融时发生“pop”1次,发生时段为临近消融规定时间终点。2临床病例:2.1病例1:女性,66岁,特发性室性早搏,室早负荷量达26243次/24小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示:V1导联呈右束支阻滞图形,II、III、a VF呈高大R波,I导呈“QS”形伴切迹,心电生理检查分别在主动脉窦内及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标测到提前局部激动,在上述部位消融室性早搏减少但不消失;在心大静脉远端标测到局部激动,提前体表QRS波21ms,采用45w/5s的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模式,盐水流速30ml/min,滴定式消融25s,成功消融。2.2病例2:男性,48岁,频发单形室性早搏,室早负荷量30698次/24小时,并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8阵,12导联体表心电图示:V1导联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II、III、a VF呈高大R波,I导联r波低平伴切迹。心内电生理检查在右心室流出道高位间隔标测到最早局部激动,提前体表QRS波31ms,消融后室早减少但未消失。随后心大静脉远端标测到局部提前激动,早于体表QRS波27ms,采用45w/5s的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模式,盐水流速30ml/min,滴定式消融25s,成功消融。2.3病例3:女性,28岁,预激综合征并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导联心电图示预激波在II、III、a VF导联为负向,在V1导联呈正向,且II、III、a VF导联QRS波群呈“QS”形,V1导联呈“r S”形,心电生理检查确定后间隔旁路,在临近心中静脉开口处,标测到小A大V,AV融合,V波提前体表心电图预激波30ms,采用45w/5s的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模式,盐水流速30ml/min,滴定式消融50s,成功消融。结论:相比传统消融模式,冠状静脉窦内行高功率短时程滴定式消融有效性及安全性相当。

张爱春[2](2020)在《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时,完全零射线对比常规三维联合X线指导消融时,是否安全、有效、可行。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根据市人民医院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62例,根据完全随机化分为零射线组(31例)和常规三维组(31例),比较两组临床基本资料情况,并对比手术相关情况:总手术时间、电极导管到位时间、曝光时间、放电次数、消融时间、即刻手术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结果零射线组和常规三维组手术即刻成功率均为96.8%,两组手术成功率皆为100%,术后均无复发。零射线组电极到位时间长于常规三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零射线组曝光时间、曝光剂量相对于常规三维组为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放电次数、消融时间、即刻成功率、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在Carto3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可完全实现零射线,减少X线损伤的同时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邹广琛[3](2019)在《高精密度时间-空间离散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总结了高精密度标测指导下房颤射频消融的现状,并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估对于行导管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隔离结合时间-空间离散度标测、消融的术式相比阶梯式消融术式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间在我院消融策略为肺静脉电隔离结合时空离散度标测、消融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患者122名,并根据房颤类型匹配了同期行阶梯式消融的房颤患者122名。离散度组使用PentaRay?导管标测,阶梯式组使用Lasso?导管标测。消融使用压力感应导管。术后进行门诊和远程随访。结果对两组各122人进行了中位时间316(96-562)天的随访,离散度消融组复发率为15.0%,阶梯式为29.0%,随访期内离散度消融组术后复发率显着低于阶梯式消融组(对数秩p=0.01)。离散度消融组的复发患者中房速/房扑比例更高(66.7%vs 32.5%,p=0.02)。离散度组的术中房颤终止率更高(97.51%vs 38.52%,p<0.01),但更耗时(184.48 min vs 165.16 min,p<0.01)。高离散度区域在左心房分布广泛,左房顶、房底、下后壁是持续性房颤患者最常见区域,左房顶和肺静脉前庭是阵发性房颤患者最常见区域。结论对行导管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隔离结合高精密度时间-空间离散度标测、消融的策略优于阶梯式消融策略。

蒋靖波[4](2018)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形成持续性心肌组织透壁损伤是提高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成功率的关键。基础研究证实导管头端与心肌组织的接触力直接决定着消融损伤的效果。消融导管远端与心肌组织的接触力不足,可能是导致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或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接触力过高可能导致心肌的机械损伤或产生组织气爆,进而导致心脏穿孔和急性心脏压塞等严重手术并发症。新型压力监测消融导管能实时准确地评估消融导管远端与心肌组织之间的接触力。应用压力导管消融以房颤为代表的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了许多临床研究的验证。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90%以上起源于心室的流出道区域,尤其以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最为多见。目前压力导管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ventricular arrhythmias,RVOT-VAs)消融中的临床应用仍然鲜有报道,同时,对于在RVOT内进行消融时需要保持的有效而又安全的接触力范围仍然不明确。第一部分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回顾性调查研究目的:回顾性调查在本院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影响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效与安全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导管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住院患者,按照排除标准剔除需要排除的病例后,提取入选病例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程和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和术者、消融靶点、手术时间、手术疗效和并发症等手术资料,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和安全的年龄、基础疾病、心功能指标、消融靶点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和安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共有435例患者纳入了本回顾性调查研究,包括频发PVC患者334例,持续性VT患者101例。结果表明69.6%的VAs病例的消融靶点位于流出道区域,而其中的86%位于RVOT;射频消融治疗VAs病例的即刻成功率为86.4%,复发率为14.1%,单次手术成功率为74.3%,并发症发生率为3.4%;可能影响VAs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器质性心脏病(OR=4.005,p<0.001)和术者的经验(OR=0.599,p=0.003)等,游离壁起源也是影响RVOT-VAs患者单次手术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5.182,p<0.001);可能影响VAs患者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术者和体重指数。结论:右室流出道是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起源部位,器质性心脏病和术者的经验是室性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疗效和安全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二部分应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初步探索应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拟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VAs病例分为两组,压力导管(contact force catheter,CFC)组使用ThermoCool SmartTouch盐水灌注导管进行射频消融治疗,非压力导管(non-contact force catheter,NCFC)组使用盐水灌注非压力导管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记录和比较两组病例的即刻成功率、单次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等手术疗效指标和手术并发症等安全性指标,对可能影响手术疗效和安全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记录和比较CFC组在RVOT内采用不同的接触力强度测量的局部心室电压和阻抗。结果:本临床对照研究共纳入92例特发性RVOT-VAs患者,其中频发PVC患者77例,持续性VT患者15例。结果表明CFC组患者的单次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NCFC组患者(93.6%vs 77.8%,p=0.029),且再次手术率更低(p=0.048),两组的即刻成功率、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未达到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提示使用压力导管和靶点位于游离壁是单次手术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CFC组的无效消融放电次数更少,总的手术时间较短(p<0.001),CFC组的X线曝光时间和剂量较低(p<0.05);随着接触力强度的逐级递增,局部心室电压及阻抗也相应的增高(p<0.001)。结论:使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不劣于或可能优于非压力监测消融导管,且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无效消融放电和减少X线的使用。第三部分消融导管头端的接触力对右室流出道消融损伤范围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分析消融导管头端与右室流出道心肌组织之间的接触力强度对消融损伤灶的影响,初步探索在右室流出道内进行消融时需要保持的有效而又安全的接触力范围。方法:选用体重40-50kg的雄性巴马猪12头,在全身麻醉和机械通气后经右股静脉穿刺将ThermoCool SmartTouch盐水灌注压力导管在CARTO3系统的引导下送至RVOT,在RVOT间隔部和游离壁部各选择3-4个点,在每个点先后施加3-9g、10-19g、20-29g和30-39g四个不同强度的接触力,记录和比较不同接触力强度下记录的局部心室电压和阻抗。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C和D四个组,每组3头巴马猪,分别采用3-9g、10-19g、20-29g和30-39g四个不同的接触力范围进行RVOT消融,同一组中的实验动物采用相同的接触力范围。每头实验动物分别在RVOT的游离壁和间隔部各选取3个点(共计6个消融点)进行消融。消融参数设定为功率控制模式,消融功率30W,盐水灌注速度17ml/min,消融放电持续时间为30s。术毕处死实验动物并开胸取出心脏测量消融损伤灶的最大深度、表面直径并计算容积,分析接触力与消融损伤灶容积、最大深度和表面直径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本研究在12头巴马猪的RVOT共形成72个消融损伤灶,其中36个分布在游离壁部,36个分布在间隔部。结果表明保持消融功率、消融时间和盐水灌注流速恒定时,消融灶的最大深度、表面直径和容积与接触力呈正性相关(p<0.001);间隔部消融时A、B、C和D四个组的消融损伤灶的容积、最大深度和表面直径随着接触力强度提高而相应地明显增加;游离壁消融时,尽管A、B和C三个组的消融损伤灶的容积、最大深度和表面直径随着接触力强度提高而明显增加,然而,D组的消融损伤灶的最大深度和容积与C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局部心室双极电压、单极电压和阻抗与接触力大小呈较弱的正性相关(R2=0.141,R2=0.113,R2=0.166,p<0.001);随着接触力的增加,组织气爆的发生率显着增高(p<0.001),当接触力>20g时即可形成组织气爆,接触力≥10g即可能在游离壁造成透壁损伤,而在间隔部,即使接触力≥30g仍无法形成透壁损伤。结论:当保持消融功率、消融时间和盐水灌注流速恒定时,右室流出道消融损伤灶的最大深度、表面直径和容积与消融导管头端与心肌组织的接触力呈正相关,在右室流出道内进行消融时,保持接触力在3-20g的范围内可能是有效而又安全的。

陈松文[5](2018)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及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的影响因素及消融结果分析研究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及术后容易出现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房扑),但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此外,二尖瓣环依赖性房扑(PMF)消融治疗可以选择前壁线或传统二尖瓣环峡部线(二峡线),但其消融转归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尚少。本文拟通过分析本中心相关数据,探讨PMF发生及消融转归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心脏导管室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并收集相关基本资料,了解既往有无规律性房性心律失常、心脏外科手术史、房颤消融史等信息。术中如出现心动过速,则进行激动标测及拖带标测验证是否为PMF。术中记录PMF的发作方式、房扑周长、消融转归等相关资料。统计分析PMF的可能影响因素及其消融转归。研究结果总体研究人群共727例(429例男性,平均年龄60.5±10.9岁,阵发性房颤477例),其中68例有PMF(9.4%,总体人群PMF组),而另外659例(90.6%)则无PMF(总体人群无PMF组)。按术中有无PMF进行分组比较,发现与总体人群无PMF组患者相比,总体人群PMF组患者非阵发性房颤比例高(P<0.001)、左房内径扩大(P<0.001)、术前有规律性房性心律失常者多(P=0.005)、既往房颤消融手术史比例高(P<0.001)。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既往房颤消融手术史[β=1.252,exp(b)=3.497,95%可信区间:1.9126.394,P<0.001]、非阵发性房颤[β=1.181,exp(b)=3.256,95%可信区间:1.8285.800,P<0.001]是总体人群术中出现PMF的独立预测因素。首次接受房颤消融治疗的人群共605例(360例男性,平均年龄60.3±11.2岁,阵发性房颤403例),其中40例有PMF(6.6%,首次消融PMF组),而另外565例(93.4%)则无PMF(首次消融无PMF组)。按首次消融术中有无PMF进行分组比较,发现与首次消融无PMF组的患者相比,首次消融PMF组的患者非阵发性房颤比例高(P<0.001)、左房内径扩大(P<0.001)、房颤病程延长(P=0.046)、心力衰竭患者比例高(P=0.043)、左室舒张末径增大(P=0.04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非阵发性房颤[β=1.122,exp(b)=3.072,95%可信区间:1.4386.565,P=0.004]、左房前后径[β=0.068,exp(b)=1.070,95%可信区间:1.0031.142,P=0.040]是首次消融术中出现PMF的独立预测因素。总体人群中68例PMF的发作方式分别为:自发性PMF 17例(25.0%)、转化性PMF 33例(48.5%)、诱发性PMF 18例(26.5%)。其中自发性PMF的房扑周长(261.5±60.7ms)长于非自发性PMF的房扑周长(228.8±30.4ms,P=0.047)。5例(7.4%)PMF行前壁线消融(其中4例PMF终止,1例PMF未终止并转化为双房大折返性房扑);另外63例(92.6%)PMF则行二峡线消融,其中51例PMF终止,12例PMF不终止(其中4例加行前壁线消融并终止1例PMF)。56例(82.4%)PMF经导管消融后房扑终止并转为窦性心律(总体人群PMF消融终止组),12例(17.6%)PMF经导管消融后不能终止(总体人群PMF非消融终止组,其中通过高频刺激终止6例,电复律终止6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左房前后径在总体人群PMF消融终止组和非消融终止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41.6±5.7mm vs.46.2±3.6mm,P=0.008),而其他因素则无明显差异。经补充消融后,二峡线阻滞率为87.3%(55/63),而前壁线阻滞率为33.3%(3/9;P=0.001)。首次消融人群中40例PMF的发作方式分别为:自发性PMF 1例(2.5%)、转化性PMF 27例(67.5%)、诱发性PMF 12例(30.0%)。2例(5.0%)PMF行前壁线消融并终止PMF,另外38例(95.0%)PMF则行二峡线消融(其中32例PMF终止,6例PMF未终止)。亦即,34例(85.0%)PMF经导管消融后房扑终止并转为窦性心律(首次消融PMF消融终止组),6例(25.0%)PMF经导管消融后不能终止(首次消融PMF非消融终止组,其中通过高频刺激终止3例,电复律终止3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首次消融PMF消融终止组相比,首次消融PMF非消融终止组既往心脏外科手术史比例高(33.3%vs.0,P=0.019)。经补充消融后,二峡线阻滞率为89.5%(34/38),而前壁线阻滞率为100.0%(2/2;P=0.468)。结论总体房颤人群中PMF的发生率为9.4%,既往有房颤消融手术史以及非阵发性房颤是总体人群中出现PMF的独立预测因素。首次消融房颤人群中PMF的发生率为6.6%,非阵发性房颤以及左房内径增大是首次消融术中出现PMF的独立预测因素。前壁线消融后部分患者出现双房大折返性房扑,前壁线消融的阻滞率低于二峡线;二峡线仍是PMF常用的消融径线;PMF是否消融终止并不影响其消融线的阻滞。在总体房颤人群中,左房前后径增大则PMF消融终止率降低。在首次消融人群中,既往有外科手术史则PMF消融终止率降低。第二部分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新策略的研究研究目的二尖瓣环峡部线(二峡线)在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二峡线因其解剖结构复杂而具有较大的消融难度,多数需要进行心外膜消融。本研究拟通过前瞻性研究,探讨一种新标测和消融策略,以期提高二峡线的消融成功率并减少心外膜消融比例。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心脏导管室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并且需要进行首次二峡线消融的房颤患者。术中采用功率模式逐点消融的方式于左下肺静脉前壁与二尖瓣环侧壁之间进行二峡线的线性消融。完成线性消融并转复窦性心律后,在消融线两侧进行起搏及激动标测以评估二峡线的双向传导阻滞。如果未达到双向传导阻滞,则按照如下步骤进行补充消融。第一步(step-1),起搏左心耳,在二峡线下方区域心内膜面进行激动标测找寻最早传导突破点并进行补充消融,之后重新评估消融线的阻滞情况。第二步(step-2),起搏冠状窦远端,在二峡线上方区域心内膜面进行激动标测找寻最早传导突破点并进行补充消融,之后重新评估消融线的阻滞情况。第三步(step-3),起搏左心耳,在二峡线下方区域心外膜面进行激动标测找寻最早传导突破点并进行补充消融,之后重新评估消融线的阻滞情况。第四步(step-4),起搏冠状窦远端,在二峡线上方区域心外膜面进行激动标测找寻最早传导突破点并进行补充消融,之后重新评估消融线的阻滞情况,如不能成功阻滞该峡部线或未能找到理想靶点,则终止手术。术后规律随访,对于空白期之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如需再次手术治疗,则术中评价并记录二峡线的阻滞情况,必要时补充消融使二峡线达到双向传导阻滞。研究结果研究共连续入组177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症状性阵发性或持续性(包括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男性114例,平均年龄60.9±9.7岁,阵发性房颤26.0%)。在初次线性消融之后经双侧起搏标测评价提示有50例(28.2%)二峡线达到双向传导阻滞,而另外的127例(71.8%)二峡线需要进一步补充消融。按照新标测和消融策略,共有115例(115/177,65.0%)二峡线经补充消融后达到双向传导阻滞(其中第一步至第四步分别成功47例、29例、34例、5例),而另外12例(12/177,6.8%)二峡线经补充消融未能成功。在177例患者中,总共有165例(93.2%)二峡线消融成功(成功组,其中需要冠状窦内消融者64例,64/165,38.8%),而另外12例(6.8%)二峡线消融未能成功(失败组)。二峡线消融成功组的二峡线长度(34.9±7.2mm)短于消融失败组(39.8±7.7mm,P=0.029)。在115例经补充消融后达到二峡线双向传导阻滞的患者中,有76例(66.1%)二峡线最终通过心内膜面补充消融而取得双向传导阻滞,另外39例(33.9%)二峡线最终在心外膜面补充消融成功。在需要补充消融的127例患者中,总共发现272个传导缝隙,其中心内膜面标测及消融198个传导缝隙(130个位于二峡线下方,68个位于二峡线上方),而心外膜面标测及消融74个传导缝隙(57个位于二峡线下方,17个位于二峡线上方)。经过心内膜及心外膜补充消融,分别去除116个(116/198,58.6%,其中67个在二峡线下方,49个在二峡线上方)及54个(54/74,73.0%,其中39个在二峡线下方,15个在二峡线上方)传导缝隙。成功消融的传导缝隙中,远距离传导突破点有于133个(133/170,78.2%,平均11.2±5.5mm)。随访期间,共有17例(9.6%)患者因为术后复发而选择再次手术治疗,其中二峡线消融成功组有14例,而二峡线消融失败组有3例(P=0.06)。术中评价发现有10例患者的二峡线未阻滞(二峡线消融成功组7例,二峡线消融失败组3例,P=0.23)。在这1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需要心内膜面补充消融(二峡线消融成功组7例,二峡线消融失败组2例,P>0.99);而4例患者需要心外膜面补充消融(二峡线消融成功组1例,二峡线消融失败组3例,P=0.006)。初次手术后,二峡线消融成功组在平均随访21.3±9.8个月内有124例(124/163,76.1%)患者在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而消融失败组在平均随访26.9±8.7个月(P=0.059)内有8例(8/12,66.7%,P=0.485)患者在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再次手术后,二峡线消融成功组在平均随访20.3±9.9个月里面有137例(137/163,84.0%)患者在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而消融失败组在平均随访21.7±12.6个月(P=0.66)里面有11例(11/12,91.7%,P=0.70)患者在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无房性心律失常复发。结论二峡线长度对二峡线性消融成功率有影响,峡部越长则越难阻滞。初次线性消融后,大多数的二峡线需要进一步补充消融,其中心内膜传导缝隙仅占小部分,而大多数是心外膜传导缝隙。但通过新标测和消融策略,大多数传导缝隙可以通过心内膜消融去除,而仅有部分传导缝隙需要心外膜消融才能成功。新标测和消融策略可以有效的提高二峡线的消融成功率同时减少冠状窦内消融的比例。采用新标测和消融策略,可以发现远距离传导缝隙并进一步干预,同时有助于避免二峡线假性双向传导阻滞的干扰。

王健[6](2014)在《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AVNRT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之一,具有阵发性发作的特点,多数病人发作频率逐渐增多,持续时间逐渐延长。发作时常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乏力,少数病人有晕倒晕厥病史。给病人的身心带来不利的影响。针对AVNRT的药物治疗不能完全控制其发作,且长期服用会带来不便和不良反应。RFCA是治疗AVNRT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治愈率高、副作用低、痛苦少的特点。国内2000年全国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资料总汇的结论显示AVNRT整体治愈率98.8%,复发率2.3%,并发症发生率0.8%。尽管治愈率非常高,但是消融时对X线透视依赖性很大,房室结的特殊结构要求放电时的靶点必须慎重标测,以免损伤快径出现严重房室阻滞并发症,同时由于慢径解剖多变,常需要选择多靶点消融才能成功阻断慢径。因此手术耗时较多,透视时间长,X线曝光量大,对术者和患者均有潜在的危害。目前临床上大多使用4mm头端的温控消融导管消融慢径的方式治疗AVNRT。消融时温度多控制在50~60℃。4mm消融电极导管是比较理想的消融导管,既能保证足够的电流输出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血液带走表面热量,防止消融组织表面阻抗升高。但是放电过程中随着电极温度升高,特别是血流慢时,仍有较多机会出现局部高温,在电极导管表面形成血栓、焦痂和炭化。一旦出现血栓、焦痂,就会影响能量输出和消融效果,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栓塞的风险。因此,进一步提高消融效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病情复发,缩短手术时间,特别是X线透视时间,降低栓塞风险,避免严重房室阻滞将是下一步AVNRT消融治疗探讨的主要问题。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利用冷盐水降低导管头端和组织表面温度,保证组织较低阻抗,促进能量传递,增加组织损伤范围,提高消融效率和手术成功率。利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人体和动物实验中进行冷盐水灌注消融可使心肌损伤深可达7mm。对比常规导管,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可使消融损伤范围增加30~50%。冷盐水灌注导管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前者冷盐水不进入血液循环,不增加局部血流速度。电极炭化和血栓形成与大头电极温度和局部血流速度有关。血流速度越快,越不易形成血栓和炭化。开放式冷盐水灌注导管头端具有冷盐水出口,冷盐水直接冲刷导管头端和组织表面然后进入血液,因此比封闭式更能有效防止血栓和炭化,特别是在血流缓慢的部位。同时由于导管头端温度降低并冷盐水的冲洗作用减少了血栓、焦痂的形成,栓塞的发生风险就会随之降低。主要适用于心律失常病灶较深或者需要进行透壁消融达到电隔离或电传导阻滞等方面的心律失常治疗。目前在房扑(房颤)、室速、心外膜旁道等的消融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优于普通消融导管的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文献尚未见到有关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用于AVNRT消融治疗的有关研究和报道。本研究利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代替普通消融导管治疗AVNRT。利用随机对照设计,对比分析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和普通消融导管治疗AVNRT的效率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消融成功后房室结电生理特征的变化,探索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治疗AVNRT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共分两个部分,分别从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和普通消融导管治疗AVNRT临床数据比较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和普通消融导管消融AVNRT成功后房室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两个方面探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用于AVNRT治疗的可行性:(一)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二)不同消融导管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研究第一部分: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目的:通过对比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效果与并发症发生率,探讨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病例70例,年龄性别不限,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全身性疾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冷盐水组和普通组。每组各35例,冷盐水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5±18岁。普通组男17例,女18例,年龄43±15岁。分别接受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冷盐水组)和普通消融导管(普通组)射频消融治疗。术前停止服用心律失常治疗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以上。所有病例均采用下位法慢径消融。采用影像解剖法选择消融靶点。唯一的心电标准是靶点处的A/V比例<0.5~1.0。普通组应用头端4mm的温控大头导管,预设温度60℃,输出能量限制至20w,新靶点初次试消融无效,最高消融能量增加至30w,同一靶点至少放电两次试无效放弃。冷盐水组应用头端3.5mm冷盐水灌注导管,带6个小侧孔(开放性冷却),肝素和盐水1:1混合(1单位肝素:1ml盐水),标测时冷盐水灌注速度为2ml/min,消融时以17ml/min灌注,温度50℃,功率限制为30w,新靶点初次试消融无效,最高消融能量增加至40w,同一靶点至少放电两次无效放弃。消融成功的唯一标准是不能诱发AVNRT。所有患者术后电话并门诊随访。询问有无发作性心悸或与以往类似的发作。观测常规心电图,必要时做动态心电图,确定有无复发或新的心律失常以及延迟性房室阻滞等并发症。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分别统计两组射频消融后即刻成功率、术后复发率、平均手术时间、透视累积时间、累积消融时间、放电次数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配对t检验,对平均手术时间、透视累积时间、累积消融时间和放电次数两两对照进行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校正法)分别对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对照分析,探讨评估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在AVNRT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率均为100%。随访12±2.6个月,冷盐水组1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55天,复发率2.86%。普通组无复发病例。冷盐水组平均手术时间86.6±20.9min,普通组平均手术时间88.3±18.6min,两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冷盐水组透视累积时间18.2分,普通组透视累积时间19.6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冷盐水组平均放电5±2.3次,累积放电时间160±63秒,普通组放电6±3次,累积放电时间171±50秒,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冷盐水组6例病人术中发生一过性房室阻滞,并发症发生率17.14%,普通组所有病例无房室阻滞发生,冷盐水组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多于普通组。结论:普通消融导管射频消融治疗AVNRT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冷盐水灌注导管治疗AVNRT疗效与普通消融导管相似,不能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和降低复发率,也没有减少透视和放电时间。相反,增加消融风险,发生房室阻滞的比例增加。因此,冷盐水灌注消融不宜作为AVNRT常规的治疗手段。第二部分:不同消融导管经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经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与普通消融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前后,及不同消融电极导管消融后房室结电生理功能的改变,探讨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治疗AVNRT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7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冷盐水组)和普通消融导管(普通组)射频消融治疗。测量各组病例消融前后(入选70例病例即刻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的房室传导时间(AV间期)、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AVN-ERP)、房室结前传文氏点(AVN-WKB)、房室结逆传有效不应期(VAN-ERP)、房室结逆传文氏点(VAN-WKB)及房室逆传时间(VA间期)。研究中所测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均为快径有效不应期。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和两样本资料的t检验或t’检验,对每组射频消融前后AV间期、AVN-ERP、AVN-WKB、VAN-ERP、VAN-WKB及VA间期进行对比分析;对消融前后两组间的AV间期、AVN-ERP、AVN-WKB、VAN-ERP、VAN-WKB及VA间期两两对照分析,从而发现各组消融前后及消融前后不同组间各电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评估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在AVNRT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结果:RFCA前两组AV间期、AVN-ERP、AVN-WKB、VAN-ERP、VAN-WKB及VA间期等各房室结电生理观察指标均无差异。普通组,消融前AV间期和VA间期分别为149±25ms和147.6±30ms,消融成功后AV间期和VA间期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分别为153.1±36ms和149±25ms; RFCA后房室结前传文氏点较术前缩短,分别为348±59ms和330±63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FCA后前传有效不应期较消融前明显缩短,分别为328±49ms和281.6±55ms; RPCA后逆传有效不应期和逆传文氏点较消融前没有变化。冷盐水组,RFCA成功后,AV间期和VA间期均较消融前明显延长,AV间期分别为146.7±26.9ms和167±35ms,VA间期分别为145±31ms和159±44ms;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文氏点较术前没有明显缩短,分别为350±67ms和346.5±81ms,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消融后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没有明显缩短,分别为330.3±51ms和323+73ms;消融后逆传有效不应期较术前明显延长,分别为285±41ms和330±59ms;消融后房室结逆传文氏点较术前明显延长,分别为332±46ms和359.3±57ms。消融后冷盐水组AV间期、VA间期、逆传有效不应期和逆传文氏点均较普通组明显延长;普通组前传有效不应期和前传文氏点均较盐水组明显缩短。结论:1、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和普通消融电极导管慢径消融成功后,房室结电生理功能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普通组主要表现为房室结前传不应期缩短,前传文氏点缩短,而冷盐水组主要表现为房室结传导速度减慢,AV间期和VA间期延长,前传不应期和前传文氏点变化不明显,而逆传不应期和逆传文氏点延长。2、冷盐水灌注消融电极导管和普通消融电极导管在慢径消融治疗AVNRT后,消融能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房室结快径区域的电生理特性,使二者房室结表现出不同的电生理功能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消融导管能量输出程度不同所致。3、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慢径消融过程中没有改良快径的传导能力,相反减慢了房室传导,可能对房室传导功能具有更多的潜在的损害。因此,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不宜常规用于AVNRT的治疗。

顾永林,文俊杰[7](2014)在《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侧旁路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文中认为目的评价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侧旁路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右侧旁路伴室上性心动过速住院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组52例和常规导管消融组56例,比较2组患者的消融成功率、消融参数、并发症情况。结果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组成功率为100.0%(52/52),常规导管消融组法组成功率为91.1%(51/56),2组的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组X线曝光时间短于常规导管消融组,放电次数少于常规导管消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冷盐水灌注导管较常规导管消融右侧旁路伴室上性心动过速能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放电次数及X线曝光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杨攀[8](2013)在《新型肾脏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高血压病(Hypertension, HTN)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据最新数据估计,仅我国就有约2亿高血压病患者[1],全球高血压患者总数超过10亿[2]。目前,高血压病的治疗仍是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长效降压药物和复合制剂药物的不断出现,使得高血压所致心衰、肾衰、脑卒中和死亡等显着减少,但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据推算[3-5],我国约有3000~4000万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而且未来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肥胖症及糖尿病患者的增加,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探索新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弥补当前药物疗法的不足,从而安全、有效、方便地控制血压刻不容缓。大量研究证实,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SNS)与高血压的形成及进展密切相关,其中肾脏交感神经系统,特别是最靠近肾动脉壁的肾脏交感传出和传入神经,被认为是高血压始动及维持的重要因素[6,7]。针对这一机制,考虑到肾脏交感神主要沿肾动脉走行,并呈网络样分布在肾动脉的外膜及其周围,而且在射频消融能量能够到达的范围内[8],国外学者提出了通过导管消融肾动脉交感神经治疗顽固性高血压这一新的高血压治疗策略——肾脏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enalsympathetic denervation,RSDN)。经多中心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证实了这项新技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可以明显降低顽固性高血压患者6个月后的平均血压水平[9-14]。目前国外用于RSDN的器材主要是美国Ardian公司生产Symplicity消融导管,已被获准在欧盟国家正式使用[15]。美国FDA批准用该导管进行Symplicity HTN-3临床研究。但目前该器材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且价格昂贵,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RSDN射频消融导管的国产化研发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设计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RSDN导管系统,并初步制造出样品;经体外检测及动物实验,初步验证该新型RSDN导管的消融有效性、安全性,并探讨影响操控性射频消融效果的主要因素。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查阅相关的导管文献设计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RSDN导管系统。2、通过现有导管设备,制造出样品用于结构验证和检测。3、测量该新型RSDN导管的电学参数,制作出用于该新型RSDN导管体外检测的模型,并在体外模型上测试导管的操控性和射频消融效果。4、用该新型RSDN导管消融犬的肾动脉,术中及术后观察犬的一般情况,造影观察犬的肾动脉情况,记录消融过程中的阻抗变化,并通过组织切片后HE染色观察消融点的损伤情况,以检测导管的消融有效性、安全性和操控性。5、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影响操控性和射频消融效果的主要因素。四、研究结果1、设计出了一套新型RSDN导管系统,并制作出了该导管样品,验证了设计结构的可行性,获两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申请并公示了四项发明专利。2、新型RSDN导管的体外检测:(1)制作出了用于体外检测导管操控性的模拟血管,通过该模拟血管检测显示弓形结构导管和导引导管辅助的分叉形结构导管操控性较好,能进入内直径3mm分支小管;(2)制作出了肥皂夹心模型、猪皮夹心模型,并通过则两个模型检测了该新型RSDN导管能够正常消融,显示消融功率采用5W~10W,消融时间控制在90s~180s较安全,此时损伤面积约在8mm×8mm左右,功率在15W时容易发生电极与组织粘连;(3)该新型RSDN导管的净电阻为2.40~2.80之间,低于7F温控大头电极导管的3.37和8F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的3.87;(4)随着导管消融电极与导电溶液接触,阻抗均明显下降,最低降到36,导管消融电极越靠近贴附背极板的金属托盘阻抗越低。3、新型RSDN导管的实验动物在体检测(1)分别采用5.0W和10.0W的功率成功地在2只犬的3条肾动脉上进行了新型RSDN导管的检测,总共消融10次,一共20个消融点,其中有3次消融因为消融过程中阻抗过低而停止,3次消融发生粘连,消融过程中阻抗最低下降14;(2)该新型RSDN导管通过7F导引导管的引导能够顺利进入肾动脉,同时在肾动脉内收张自如,前进和后退也很容易;动脉造影显示除部分消融功率较高,时间较长的点出现消融电极与血管壁粘连的地方有血栓形成,其他未见异常;(3)犬肾动脉消融点组织切片HE染色见动脉有损伤,在射频功率为5.0W、消融时间为120s的损伤点处,动脉全层被射频能量穿透,且无粘连;(4)经肾动脉以30.0V电压、按照50次/min、75次/min、100次/min进行电刺激交感神经30s、60s、120s时,犬心率和血压有增加,以100次/min刺激120s时增加最明显,心率增加61次,血压增加29/40mmHg。五、结论1、本课题设计的新型RSDN导管具有结构可行性,能够进行制造。2、新型RSDN导管能够在体内、体外有效地进行射频消融,并且具有较好的操控性,能够顺利进入实验动物的肾动脉;在消融时间、消融能量选择得当的情况下,新型RSDN导管具有安全性。3、新型RSDN导管的操控性主要受到结构设计、消融电极数量、导管软硬程度及导管控制弯曲的能力的影响;射频消融效果主要受到射频功率、消融时间、整个消融系统的阻抗、消融电极与组织贴附的紧密程度的影响;兼顾安全性,对于犬,RSDN的消融功率以5.0W为宜,消融时间以120s左右较好,消融前阻抗最好小于200。4、经肾动脉电刺激交感神经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可能可以作为RSDN疗效监测备选方法。

公培娟,公培霞[9](2009)在《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术中护理》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加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术中配合经验、护理措施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6例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中配合与监护,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6例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率100%,术中1例因疼痛出现迷走反射,经即刻心室起搏、注射咪唑安定后症状缓解,继续手术,术后1~3天均康复出院。结论: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术中娴熟的操作技术配合及严密监护,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迅速采取护理措施,是手术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

刘增长,殷跃辉,佘强,兰先斌,苏立,凌智瑜[10](2007)在《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6例常规导管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右侧抵抗旁道5例,左侧抵抗旁道1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Ⅰ型心房扑动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6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4例。比较常规导管与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参数的差异,并观察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平均随访15.8±7.5月。结果:①常规导管消融比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最高温度和阻抗高而功率低,二者消融时间无差异,②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即刻成功率为100%(26/26),远期成功率88.5%(23/26),③常规导管射频消融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导管焦痂形成6例;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高,尤其对位置较深的心律失常更有优势。

二、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静脉窦内高功率短时程滴定式射频消融的实验研究—附3例临床病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体外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设计
    3离体猪心灌流模型的建立
    4导管消融操作
    5统计学分析
    6体外实验结果
临床病例应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高功率短时程消融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及展望
6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综述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的进展
    参考文献

(3)高精密度时间-空间离散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中文部分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射频消融手术
        2.2.3 术后用药及复查
        2.3 资料收集
        2.3.1 围术期资料收集
        2.3.2 术后随访资料收集
        2.4 主要研究指标
        2.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3.1 基线资料
        3.2 手术结果
        3.2.1 术中结果
        3.2.2 离散度良好区域的分布
        3.2.3 离散度区域数量与房颤类型的关系
        3.2.4 并发症
        3.2.5 术后复发情况
        3.2.6 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讨论
        4.1 离散度消融结合肺静脉隔离的术式
        4.2 术中房颤终止率
        4.3 手术用时及安全性
        4.4 高离散度区域分布及个体化消融
        4.5 随访结果讨论
        4.6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部分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Current research
        1.3 Study purpose
    Study subjects and methods
        2.1 Study subjects
        2.1.1 Inclusion criteria
        2.1.2 Exclusion criteria
        2.1.3 Group assignment
        2.2 Methods
        2.2.1 Pre-procedural preparations
        2.2.2 Catheter ablation
        2.2.3 Post-procedure medication use and follow-up
        2.3 Data collection
        2.3.1 Peri-procedural data collections
        2.3.2 Post-procedural and follow-up data collection
        2.4 Main study measures
        2.5 Statistics methods
    Results
        3.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3.2 Results of the ablation procedures
        3.2.1 In-procedure results
        3.2.2 Distribution of high dispersion areas
        3.2.3 Number of high-dispersion areas
        3.2.4 Complications
        3.2.5 Follow-up
        3.2.6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ce
    Discussions
        4.1 Ablation strategy
        4.2 In-procedure termination rate
        4.3 Procedure time and safety
        4.4 High-dispersion area distribution and individualized ablation
        4.5 The follow-up results
        4.6 Study limitations
    Conclusions
    Reference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4)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回顾性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病例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消融导管头端的接触力对右室流出道消融损伤范围影响的动物实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创新点与新发现
局限性
主要英文缩写索引
综述
    参考文献
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致谢

(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及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一览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的影响因素及消融结果分析
    前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新策略的研究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6)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冷盐水灌注与普通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对比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慢径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对房室传导功能的影响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附图表
    7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
    PART Ⅰ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and mortalit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PART Ⅱ Paroxysmal reentrant atrial tachycardia originating from the apex of the leftatrial appendage:A rare case
    PART Ⅲ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cold saline infusion ablation electrodecatheter and ordinary electrode ablation catheter in the treatment of the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7)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侧旁路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1.3 方法
    1.4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成功率比较
    2.2 消融参数比较
    2.3 并发症及随访
3 讨论

(8)新型肾脏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新型 RSDN 导管系统的结构设计及验证性制作
    2.1 材料
    2.2 新型 RSDN 导管系统组成部分
    2.3 消融段的设计方案及制作验证
    2.4 可控弯曲段的设计方案及制作验证
    2.5 结构设计对消融导管和导引导管形变的调整
    2.6 控制手柄的设计方案
    2.7 讨论
    2.8 小结
第三章 新型 RSDN 导管的体外测试
    3.1 材料
    3.2 实验的主要方法与步骤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 RSDN 导管的动物在体测试
    4.1 材料
    4.2 实验的主要方法及步骤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肾去交感神经治疗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方法
        1.2.1 电生理检查及标测
        1.2.2 射频消融
        1.2.3 术后随访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3讨论

四、灌注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静脉窦内高功率短时程滴定式射频消融的实验研究—附3例临床病例应用[D]. 孙姣.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2]常规三维与零射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对比研究[D]. 张爱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高精密度时间-空间离散度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D]. 邹广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压力监测消融导管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 蒋靖波.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5]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中二尖瓣环依赖性心房扑动及二尖瓣环峡部线性消融的研究[D]. 陈松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6]冷盐水灌注电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D]. 王健. 山东大学, 2014(04)
  • [7]冷盐水灌注导管与常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右侧旁路伴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顾永林,文俊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07)
  • [8]新型肾脏去交感神经射频消融导管系统的研制[D]. 杨攀. 第三军医大学, 2013(S2)
  • [9]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患者的术中护理[J]. 公培娟,公培霞.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03)
  • [10]冷盐水灌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评价[J]. 刘增长,殷跃辉,佘强,兰先斌,苏立,凌智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7(02)

标签:;  ;  ;  ;  

生理盐水大头电极导管在射频消融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