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椎管内镜手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显微椎管内镜手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一、经显微椎管内窥镜手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文献综述)

黎启航[1](2021)在《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比较在经皮椎间孔镜及和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临床指标,评价Delta大通道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手术微创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西骨伤医院骨二科确诊为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5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和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组35例,脊柱内镜Delta大通道组3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等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生活质量,记录术中出血、手术时长、住院时长、病程、BMI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疗效。所得数据采用SPSS 2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患者死亡记录,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病程、并发症进行比较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上存在差异,椎间孔镜组小于Delta大通道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在住院时间上无明显差异(P>0.05),且术后VAS、ODI评分均优于孔镜组,证明Delta大通道组术后较椎间孔镜组恢复更快。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随访时间点(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的VAS评分、ODI评分,发现两组患者术后各个随访时间点均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内术后3月与术后6月两者腰部VAS评分,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方式及随访时间点存在交互关系,对腰腿部VAS评分、ODI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腰部(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ODI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的腿部(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VAS评分与椎间孔镜组相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椎间孔镜手术组手术优良率为:91.40%。Delta大通道组手术优良率为:93.30%,对椎间孔型及侧隐窝型腰椎管狭窄症两者手术优良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lta大通道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优良率明显优于椎间孔镜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对单节段腰椎管狭窄患者而言,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手术减压早期疗效优于椎间孔镜组。2、对于治疗不同分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尤其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优势明显。3、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具有手术安全、效果明显术,后恢复迅速,减压彻底等优势是微创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选择。

梁泽燕[2](2021)在《PMTD与MIS-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经椎旁入路微通道显微椎管减压(paraspinal mini-tubular lumbar decompression,PMTD)技术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技术均已广泛应用于治疗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但二者手术方式与手术理念各有优势,关于PMTD技术与MIS-TLIF技术在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群体中的最佳手术适应证,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收集接受PMTD技术或MIS-TLIF技术治疗的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相关临床结局数据,探讨PMTD技术和MIS-TLIF技术治疗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2020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接受PMTD技术或MIS-TLIF技术治疗的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相关临床结局数据。随访期为术后1年。比较PMTD组和MIS-TLIF组患者的年龄、BMI、吸烟史、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麻醉ASA分级、病变节段、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椎体相对滑移距离、术前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v index,ODI)评分、术前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前腰痛VAS评分,评估两组间数据的可比性。比较PMTD组和MIS-TLIF组在手术相关指标、术后1年腿痛VAS评分改善值、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改善值及术后1年ODI评分改善值的差异。描述性统计以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报告。两组间比较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当数据总体服从正态分布,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数据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选用非参数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选用X2检验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分析均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4例I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MTD组总计53例,MIS-TLIF组总计51例。PMTD组平均年龄62.06±13.62岁,男性比例占50.9%(27例);MIS-TLIF组平均年龄59.94±8.28岁,女性比例占66.7%(34例)。PMTD组与MIS-TLIF组之间年龄、性别比例、BMI、吸烟史比例、共存病比例、ASA III级比例、症状持续时间、椎体相对滑移距离以及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T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均比MIS-TLIF组明显减少,两组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PMTD组与MIS-TLIF组之间术后1年腿痛VAS评分、术后1年腰痛VAS评分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两组间患者Δ腿痛VAS评分对比、Δ腰痛VAS评分对比均未见明显差异。MIS-TLIF组术后1年ODI评分低于PMTD组术后1年ODI评分,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PMTD组与MIS-TLIF组患者ΔODI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PMTD组与MIS-TLIF组在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再手术率、术后腰椎不稳率比较中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PMTD技术与MIS-TLIF技术治疗I度退变性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功能状态。(2)PMTD技术与MIS-TLIF技术在改善患者术后1年的疼痛程度、功能状态方面,二者的疗效没有明显差异。(3)PMTD技术与MIS-TLIF技术治疗I度退变性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术后1年腰椎不稳发生率无明显差异。(4)综合考虑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的改善、住院费用,PMTD技术有望成为I度退变性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常规选择。

李磊本[3](2020)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背景腰椎是支撑人体正常活动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重量,在长期的受压与摩擦之下,腰椎成为人体退化较早较快的器官之一。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是一种脊柱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广大老年群众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目前临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而言,手术是最佳选择。临床上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式较多,但尚未有统一标准。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减压已成为该病的首选手术方案,其中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是目前微创技术的代表,但其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应用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疗效对比研究,这也制约了对该疾病最佳微创手术方案的选择,本研究拟观察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percutaneous-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ELIF)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效果。目的本研究对比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PELIF)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及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完善手术过程,更好的服务老年患者。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三集团军医院(原新乡市第三七一医院)确诊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共70例,均经保守治疗无效要求手术治疗,按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PELIF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PELIF组,采用MIS-TLIF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MIS-TLIF组。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手术节段(L4/5、L5/S1)、身高、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保守治疗时间;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判定两组手术效果;通过血清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观察不同固定融合技术对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于术前、术后1天、1周进行评估;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评分:分值范围为0~10分,从无疼痛~最严重的疼痛。并将疼痛分为三个等级:无痛、轻微疼痛、剧烈疼痛,0~3、4~7、>7分;JOA评分:包括下腰痛、腿部的疼痛和/或者麻木感、步态、直腿抬高试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膀胱功能等几项,总分0-29分,分值越低,功能障碍越显着。ODI评分: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显着。上述指标分别于患者手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评估。统计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并发症:出血、损伤神经、撕裂硬膜、手术节段错误、器械断裂;术后并发症:神经损伤、感染、突出物摘除残留、髓核再突出、椎管内血肿、腰大肌血肿、终板炎、术后腰椎不稳、术后腰背痛、肌筋膜炎。记录各组治疗总有效率。通过随访调查对比两组功能远期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L4/5、L5/S1)、身高、体重指数、血压、心率、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保守治疗时间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PELIF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MIS-TLIF组,但PELIF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费用对比PELIF组高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沉、CRP上,两组研究对象在术前无显着差异(P>0.05),PELIF组患者的血沉、CRP在术后1天、1周均比MIS-TLIF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腰痛与腿痛VAS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PELIF组腰痛VAS评分明显低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腿痛VA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JOA评分与ODI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JOA评分与ODI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PELIF组JOA评分明显高于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指数与MIS-TLIF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发现,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ELIF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同期MIS-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对于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PELIF能够取得与MIS-TLIF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但PELIF能降低出血量,减少腰痛情况,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琦[4](2020)在《壮骨颗粒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2组:联合组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术治疗;微创组仅微创减压术治疗。采用2组患者中医学证候表现,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评分,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对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对患者中医学证候表现有明显改善,对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的积极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壮骨颗粒联合微创减压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较单纯使用微创减压手术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黄颖元,邬明峻,高秋明[5](2020)在《精准医疗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腰椎管狭窄症是老年患者常见疾病,严重患者需手术治疗。目前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较多,总体上说以腰椎板切除减压术、腰椎植骨融合术、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为主。随着精准医疗概念及影像学的发展和对腰椎管狭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腰椎非融合技术、内镜下微创技术有后路椎间盘镜和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等逐渐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应在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化"手术方案。

薛云涛[6](2020)在《显微内窥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显微内窥镜辅助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后硬膜囊横截面积扩张率与临床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0例因中央性腰椎管狭窄症而接受单侧椎板切开双侧椎管显微减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磁共振影像。比较了术前和术后的临床数据和硬膜囊横截面积,并评估了临床效果和影像学测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27.6±31.8分钟,平均估计失血量为58.1±23.7毫升,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36小时,术后无切口感染、硬脊膜撕裂、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发生。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术后MRI示硬脊膜面积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硬脊膜面积的平均扩张率为162.04±132.64%。腰背痛患者术后3天及末次随访时NRS评分及ODI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术前硬膜囊横截面积与临床症状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硬膜囊横截面积的扩张率与术后早期和最后一次随访中得到的临床参数的改善也无明显关系。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老年腰椎单节段中央椎管狭窄症的方法。这种手术在较少的组织干扰下不破坏肌肉,保持脊柱稳定,中期效果良好。显微内窥镜减压的远期疗效和成本效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王坤,梅伟[7](2019)在《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LSS)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LSS的主要表现为休息或者蹬自行车时没有不适症状,而在步行或站立一段时间后会逐渐出现腰部酸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不适,只有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才能继续行走,即间歇性跛行。LSS是渐进性发展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展,患病者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LSS治疗方法众多,如中医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椎管减压术、椎间融合术等。此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对LSS的治疗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朱晓龙,王建,周跃,张正丰,李长青,郑文杰,潘勇[8](2016)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对2007年6月2013年7月接受MIS-TLIF治疗的523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1例,女292例,年龄53.1±8.4岁(3183岁)。其中腰椎滑脱症194例,腰椎管狭窄症128例,腰椎不稳症62例,巨大腰椎间盘脱出症59例,腰椎术后复发52例(开放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26例,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17例,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9例),退变性椎间盘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28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定义为手术后1个月内发生的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持久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术后持续大于30d无改善,短暂并发症指手术导致新的损害在术后30d内获得改善。统计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因。结果:本组523例平均随访47.5±8.2个月(2481个月)。92例患者共计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96例次,其中持久并发症2例次,分别为1例因为椎弓根解剖结构畸形在螺钉置入时造成神经根损伤和1例操作失误导致出行神经根损伤,神经功能部分恢复。90例发生短暂性并发症94例次,其中最常见为下肢麻木不适,发生率为10.71%(56/523),发生硬膜撕裂21例,表浅感染9例,局部血肿4例,神经卡压2例,深部感染1例,植骨移位1例。88例患者发生单项并发症,4例发生2项并发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92/523)。不同疾病并发症率分别为:腰椎滑脱症17.53%,腰椎管狭窄症17.19%,腰椎不稳14.52%,巨大腰椎间盘脱出13.56%,腰椎术后翻修30.77%,退变性椎间盘病10.71%。单节段融合并发症率(17.53%)和双节段融合并发症发生率(18.42%)统计学差异不显着(χ2=0.02,P>0.05)。结论 :MIS-TLIF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神经根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和短暂性下肢麻木等,短暂性下肢麻木是最常见并发症。

李红专,赵继荣[9](2014)在《椎间盘镜微创技术临床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深入,脊柱外科微创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新世纪里,脊柱外科手术向着更加微创和智能化、精确化、数字化、实时化的方向发展。脊柱微创技术也蓬勃发展,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1997年Foley和Smith研制出了后正中入路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系统(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首次报道应用该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全世界有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这一

张民[10](2014)在《微创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治疗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手术新技术,虽然微创优势明显,但对双侧减压则增加了手术复杂性和手术时间。本文探讨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者,一侧行MI-TLIF,对侧行间盘镜下减压,两种术式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LSS患者86例,均为单节段狭窄同时伴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者。44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一侧行Quadrant通道下经椎间孔间盘切除减压,单枚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手术;对侧行后路间盘镜开窗减压。其中男24例,女20例,L4/5节段33例,L5/S1节段11例,年龄5177岁,平均63.9岁。另外42例患有相同疾病者行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男23例,女19例,L4/5节段32例,L5/S1节段10例,年龄5276岁,平均64.4岁。评测指标有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结果:MI-TLIF与间盘镜下减压联合应用(微创组)与传统组相比具有多种优势,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上无显着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微创组在术后5天、1个月、3个月、6个月VAS和ODI评分均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差异逐渐减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卧床时间短、疗效好、恢复快等优点,为伴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既避免了行双侧MI-TLIF手术的复杂性,又减小了手术创伤,是两种微创技术联合应用取得更加微创结果的创新。

二、经显微椎管内窥镜手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显微椎管内窥镜手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文献研究部分
    1.祖国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狭窄症的认识
        2.1 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及病因病机
        2.2 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检查
        2.3 腰椎管狭窄症分型
    3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3.1 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治疗
        3.1.1 中药治疗
        3.1.2 手法治疗
        3.1.3 针刺治疗
        3.1.4 中药烫熨治疗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3.3 腰椎管狭窄症的西医非手术治疗
        3.4 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3.4.1 开放性切除减压术
        3.4.2 脊柱微创减压术
        3.5 脊柱内镜入路选择优劣势比较
        3.6 小结
二 临床研究部分
    4 资料收集与研究
        4.1 病例来源
        4.2 诊断标准
        4.3 纳入标准
        4.4 排除标准
        4.5 脱落、剔除及终止标准
        4.6 研究方法
        4.7 手术干预及围手术期处理
        4.7.1 麻醉方式及体位
        4.7.2 手术方法及步骤
        4.8 术后用药及康复
        4.9 观察指标
        4.10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资料比较
        5.2 手术结果比较
        5.3 VAS评分比较
        5.3.1 腰痛VAS评分
        5.3.2 腿痛VAS评分
        5.4 ODI评分比较
        5.5 手术效果比较
        5.6 典型病例
    6 讨论
        6.1 手术原因及手术方式的选择
        6.2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可行性
        6.3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的临床疗效
        6.4 脊柱内镜下Delta大通道技术利弊
        6.5 本研究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简称VAS)
    附表2 腰痛ODI评分标准
缩略词表
综述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进展
    1 脊柱显微内镜技术
    2 脊柱内窥镜技术
    3 经皮穿刺脊柱外科技术
    4 脊柱微创融合技术
    5 导航系统辅助下脊柱外科技术
    6 脊柱微创技术的并发症
        6.1 神经损伤
        6.2 感染
        6.3 硬脊膜破裂、截瘫、出血
    7 脊柱微创手术的不足
    8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PMTD与MIS-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和排除标准
    3.诊断标准
    4.研究方法
    5.观察指标
    6.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2.手术相关指标分析
    3.临床疗效评估
讨论
    1.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微创治疗技术
    2.PMTD技术和MIS-TLIF技术的特点
    3.PMTD组与MIS-TLIF组的数据分析
    4.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S-TLIF技术的临床应用与规范
    参考文献
致谢

(3)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壮骨颗粒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3.1 中医疗效标准
        2.3.2 VAS评分
        2.3.3 JOA评分
        2.3.4 ODI评分
        2.4.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中医学证候比较
        3.2. VAS评分
        3.3. JOA评分
        3.4. ODI评分
讨论
    1 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概念
    2 腰椎管狭窄的疼痛机制
    3 中医对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认识
    4 壮骨颗粒的联合作用
        4.1. 壮骨颗粒的组成
        4.2. 壮骨颗粒的作用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5)精准医疗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手术方式
    1.1 腰椎板切除减压术
    1.2 腰椎植骨融合术
    1.3 腰椎非融合内固定术
2 总结

(6)显微内窥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致谢

(7)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检索策略
二、LSS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 药物治疗
    (二) 物理治疗
    (三) 硬膜外注射治疗
三、LSS的手术治疗方法
    (一) 手术指征
    (二) 手术方式
        1.椎管减压术
        2.融合内固定术
        3.非融合内固定术
四、讨论与展望

(8)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1.3 观测指标及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MIS-TLIF并发症特点
    3.2 神经根损伤防治措施
    3.3 硬膜撕裂、切口感染处理
    3.4 本组及文献报道并发症情况

(9)椎间盘镜微创技术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椎间盘镜结合等离子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4 椎间盘镜治疗腰椎失稳症
5 椎间盘镜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6 椎间盘镜下治疗齿状突骨折
7 椎间盘镜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
8 椎间盘镜技术的并发症
9 椎间盘镜治疗骨不连

(10)微创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治疗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一般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术后处理
    2.4 观察指标
    2.5 随访情况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手术及随访情况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术后改善情况比较
        3.3.1 两组患者 VAS 评分
        3.3.2 两组患者 ODI 评分
第4章 讨论
    4.1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
    4.2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4.3 伴有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4.3.1 关于 PLIF
        4.3.2 关于 MED
        4.3.3 关于 MI-TLIF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经显微椎管内窥镜手术治疗严重腰椎管狭窄症(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内镜下经Delta大通道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黎启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PMTD与MIS-TLIF治疗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D]. 梁泽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经皮椎间孔镜下融合内固定技术与通道下融合内固定术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的疗效对比[D]. 李磊本.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4]壮骨颗粒联合微创手术治疗老年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研究[D]. 谭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精准医疗下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的选择[J]. 黄颖元,邬明峻,高秋明. 甘肃科技, 2020(05)
  • [6]显微内窥镜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椎管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相关研究[D]. 薛云涛.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7]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进展[J]. 王坤,梅伟. 骨科, 2019(03)
  • [8]微创经椎间孔腰椎体间融合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J]. 朱晓龙,王建,周跃,张正丰,李长青,郑文杰,潘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6(04)
  • [9]椎间盘镜微创技术临床应用进展[J]. 李红专,赵继荣.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4(12)
  • [10]微创TLIF与间盘镜减压联合应用治疗伴双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管狭窄症[D]. 张民. 吉林大学, 2014(10)

标签:;  ;  ;  ;  ;  

显微椎管内镜手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