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比较分析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比较分析

一、短暂性脑缺血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周丹[1](2019)在《脑电图监测下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在术前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影像学等多方面评估下,术中与电生理监测对比,在脑电图监测下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探究脑电图对脑组织供血不足的预测作用;探究脑电图改变与电生理监测改变是否具有一致性;通过对术前患者的各种评估,探究脑电监测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脑电监测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剥脱术提供经验,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推广以及术中监测手段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2016年3月至2019年02月期间本手术组中18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收集一般资料,既往史,术前情况,术中情况,术后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1、术后7天内并发症:18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无死亡、颅内出血及缺血卒中、颅神经损伤、过度灌注损伤;有1例颈部血肿形成,保守治疗恢复;2、对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8例进行随访,术后3月复查血管管径恢复16例、轻度狭窄1例,再发闭塞1例。17例患者症状得到改善,症状改善率94.4%;术中监测脑电图有4例出现同侧慢波增多,予以恢复血流后逐渐恢复,术后复查18例均无卒中事件发生;手术前后mRS配对分析,术后mRS评分下降,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术后随访3月手术侧均无新发卒中事件发生。结论:1.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中,脑电图改变与电生理监测改变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2.脑电图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并发症低,能够有效的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3.脑电图监测下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有较好的安全性。

杨李霞[2](2019)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探讨其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短期(7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并以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为检验标准检测TCCS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率的准确性。方法:108例TIA患者均给予TCCS及CTA或DSA检查,其中93例患者行CTA检查,15例患者行DSA检查。以CTA或DSA检查为检验标准,采用Kappa检验比较TCCS与CTA或DSA检出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一致性情况;并采用ABCD3I评分量表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析处于不同危险层次的TIA患者7天内脑卒中的发生率及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情况,探讨TCCS阳性结果中颅内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并比较分析TCCS联合ABCD3I分层模型及ABCD3I分层模型对TIA后卒中风险的预测能力。结果:TCCS与CTA或DSA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最低的为大脑后动脉,Kappa值为0.622>0.6;TIA患者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7天内脑卒中发生率显着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P<0.05)。ABCD3I分层低危、中危、高危组间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587,p=0.000);低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ABCD3I评分越高,患中度及以上狭窄的风险更大。ABCD3I分层低危、中危、高危三组间发生脑卒中风险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1.4334,p=0.0033),其中低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6),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2);说明高危组TIA后7天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ABCD3I分层模型及TCCS联合ABCD3I分层预测脑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0.907,后者面积大于前者。结论:1.TCCS联合ABCD3I评分对TIA后短期内发生脑卒中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2.病灶侧的颅内大血管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可作为独立于ABCD3I评分的预测TIA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3.TCCS对TIA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张芬芳[3](2017)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的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2例患者均应用脑电图检查与经颅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异常率。结果:脑电图检查出轻度异常36例,中度异常8例,重度异常1例,检查异常率达62.5%;经颅多普勒检查出血流速度增快20例,血管狭窄13例,血流速度降低13例,血管流速降低并血管狭窄11例,检查异常率达79.2%;经颅多普勒检查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脑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查的异常率高于脑电图检查,而且操作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吕高萍,苏涵,袁端华[4](2012)在《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比较。方法: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同时进行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手段的阳性率。结果:脑电图轻度异常31例,中度异常5例,重度异常1例,异常率61.67%;经颅多普勒检查发现血流速度增快、血管狭窄29例,流速降低10例,血管狭窄合并流速降低8例,异常率78.33%,两种检查异常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阳性率明显高于脑电图。结论:经颅多普勒诊断短暂性脑缺血比脑电图更为敏感,阳性率更高,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检查手段,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吴晶[5](2020)在《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及其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主要是通过研究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各种方法的进展,从而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为新生儿颅脑疾病的诊治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新生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1、第一部分:依据我院亚低温治疗新生儿HIE过程中,使用多普勒超声评估其治疗的疗效,通过临床指标数据的分析来进一步探讨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2、第二部分:应用荟萃(Meta)分析探讨超声与CT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诊断符合率。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1994年1月—2013年12月有关超声与CT诊断中国国内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的研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方法:1、第一部分:随机选取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足月新生儿HIE新生儿60例。将以上60例病例分为亚低温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对症支持治疗,即维持血压、血氧饱和度、灌注及血糖稳定,防治脑水肿、抗惊厥。亚低温组患儿在生后6h内接受全身亚低温治疗72h,并在不同时期对两组患儿进行临床评估及随访,评估内容包括:生后7d及14d的新生儿20项神经行为测定,生后24h、48h、72h时异常a EEG发生率,生后24h、48h、72h时超声测量大脑中动脉Vs、Vd、RI及PI。所收集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2、第二部分:采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应用Meta分析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对1994年1月—2013年12月有关超声与CT诊断中国国内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的研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1、第一部分:(1)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在胎龄、年龄、出生体重及性别、窒息程度、HIE分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在生后6h及24h时两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后48h及72h时两组患儿神经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儿14d时NBNA评分均显着高于7d时NBNA评分(P<0.05),亚低温组患儿评分在生后14d时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在生后72h内对HIE患儿大脑中动脉Vs、Vd、RI及PI分别进行多普勒超声测定并进行相应的分析,亚低温组的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患儿与对照组轻度、中度和重度HIE的患儿对应比较:Vs值、Vd值、RI值及PI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Vs值、RI值、PI则明显升高,Vd值明显减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生后72h内对HIE患儿进行a EEG监护,对不同时间点a EEG图像进行相应的分析,提示生后24h及48h两组患儿异常a EEG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2h两组患儿异常a EEG发生率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6)亚低温组Vs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性,对照组Vs值均无相关性,Vs值可作为评估亚低温治疗HIE有效性的超声监测指标;两组Vd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负相关性;两组RI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正相关性;两组PI值与生后7d、14d的NBNA评分均呈正相关性。2、第二部分:经筛选并纳入本次Meta分析的文献共14篇。累计超声组1408例,CT组1399例,OR随机值为1.00(95%CI 0.29-3.4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结论:1、第一部分使用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HIE患儿有效性中与NBNA评分、脑电图作用均相当,避免了NBNA评分的繁琐性和主观性,与振幅整合脑电图相比可减轻费用和对脑电图的需求,可作为临床常用的监测方法。2、第二部分超声与CT在新生儿颅内出血总体诊断符合率方面作用相当,新生儿颅脑疾病常规筛查及颅内病变转归随访,可首选经颅超声,而CT可做为选择性检查手段。

刘艳辉[6](2020)在《经颅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对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头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对照,分析超声检查的价值。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阳性率为48%,与头颈部CT血管造影52%相比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的诊断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92.31%,准确率为96%。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明显,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诊断准确率可观。

黄格朗[7](2019)在《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灯盏细辛注射液在治疗缺血性卒中过程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及中药对患者康复功能、预后的影响;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缺氧诱导因子-1 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 α)、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Ang-1)、Ang-2、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ey)的调节作用,探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机制及对患者康复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对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询文献,总结近年来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通过了解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意义及方法,并研究了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以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38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予对症、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30ml/次,用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使用,1次/d,连续治疗2周;对照组患者则用同规格250ml 0.9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2周。两组患者在入院后48小时内及第30天,分别行CTP检测评估患者脑血管侧支循环灌注情况;分别于入院后1天、14天、30天空腹静脉采血,检测血清VEGF、HIF-1 α、Ang-1、Ang-2、IL-6、Hey 蛋白浓度;分别第 1 天、14 天、30 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Barthel index(BI)、简易 Fugl-Meyer 评定(FMA)、通用 ICF 组合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综合能力等康复指标。结果:1.血液检验指标结果:治疗第14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增高,HIF-1 α、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HIF-1 α、IL-6、Ang-1、Hey表达降低,其中Ang-2、HIF-1、IL-6、Ang-1、Hey表达的改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VEGF表达与治疗前增高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0天,试验组患者血清中VEGF、Ang-2表达的仍能维持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Ang-1、Hey炎症反应因子表达则进一步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VEGF、Ang-2、IL-6、Ang-1、Hey等因子表达较前均逐步下降。组间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血清VEGF、Ang-2表达增高、Ang-1表达下降在治疗第14天、30天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 α、IL-6、Hey表达下降,其中HIF-1 α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慢,IL-6、Hey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快,在治疗第14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30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影像学指标结果:治疗前CTP检测提示患侧病灶感兴趣区域(ROI)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较健侧轻度降低,但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明显延长,治疗30天患者该区域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康复评定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第14天、30天康复评定进行组内比较,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比较,在治疗第14天、30天,患者NIHSS、BI、FMA、ICF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结果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可能促进缺血性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过增加患者血清中VEGF、Ang-2的表达增高,及Ang-1、IL-6、Hey等反应因子的表达降低来实现,其中HIF-1 α在发病早期含量明显增高并到达高峰,并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但经灯盏细辛药物干预后,试验组HIF-1 α下降幅度和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慢,提示侧支循环的形成与HIF-1 α/VEGF信号通路关系密切。2.经CTP检测,根据CBF、CBV与TTP、MTT时间的变化,治疗30天患者CBF、CBV较入院时提高、改善,TTP、MTT时间入院时缩短,提示缺血半暗带区域血流较前丰富,考虑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恢复局部血供,与CTA可观察到的侧支循环对比,结果显示CTP在侧支循环的判断上有着较强的敏感性。3.NIHSS、BI、FMA、ICF康复量表评分显示,灯盏细辛注射液能明显降低试验组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ICF评分,减轻神经功能残损,增加患者身体的参与能力,提高BI、FMA评分,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肢体功能恢复,其作用与侧支循环的有效建立,脑部血流的恢复有一定相关性,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脑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行为能力恢复越好。

侯爱华[8](2017)在《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对儿童偏头痛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对儿童偏头痛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来该院治疗偏头痛的患儿52例,为实验组,对患者发作期、发作间歇期进行EEG(脑电图)、TCD(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选取同时期来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儿52例,为对照组。将两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2例患儿中,经TCD检测显示脑血流动力学正常的有8例(15.38%),脑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者44例(84.62%),其中血流速度减慢患儿有13例,血流速度增高患儿有12例,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有14例,血流不稳定患儿有5例。52例偏头痛患儿中,描记脑电图表现出现异常的患儿有24例(46.15%),其中轻度异常10例,中度异常7例,重度异常3例,癎样放电4例,正常范围28例(53.75%)。在两组检查中,经TCD检查与EEG检查共同表现异常的有11例。经过TCD检查EEG检查的患者结果与临床病理检查符合率分别为94%和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偏头痛患儿行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对于后续治疗、用药也有较大的借鉴价值,临床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柴瑞峰[9](2017)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对预后的差异性;2)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针对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出现内环境紊乱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综合探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组与传统监测组之间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之间的差异。方法:1)通过MeSH主题词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收集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的预后的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2)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儿童神经外科术后患者115例,其中颅脑肿瘤患者36例、脑外伤患者25例,脑积水及脊神经术后患者54例,对术后出现的常见内环境紊乱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3)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神经外科术后患儿115例,其中2015年7月前行常规监测组58例,2015年7月以后行术后多模态监测组57例,两组行队列研究,比较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84篇文章,其中54篇可获取到全文。终纳入7篇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2)对小儿神经重症患儿术后出现的6种内环境紊乱,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氯血症、酸中毒、高糖血症进行基础情况及手术情况的分析,得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Hb;白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血清K+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中尿量、血清Cl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CL;血气pH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相对汉族;年龄、体重、术前Hb是危险因素。本研究未能发现指标中存在血清葡萄糖的独立影响因素;3)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监测组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0天病死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根据文献分析目前证据认为ICP监测组较传统监测组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的预后方面有明显差异;2)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术前纠正小儿神经重症患儿的内环境异常,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均有助于术后患儿内环境的稳定;3)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小儿神经重症患儿行多模态监测,能够减少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但在30天病死率方面尚无显着性作用。

张立霞[10](2015)在《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100例经颅内普勒及脑电图检测的眩晕患者的有关资料,并进行相应的分析。结果 100例眩晕患者经过经颅多普勒检测显示有72例表现异常,约占总人数的72%,其主要表现为患者活动泛化与增强;另有28例患者经过脑电图检测显示异常,约占总人数的28%,主要具有所检查血管内血液流速增快、减慢,两侧不对称,频谱异常等特征。结论通过对眩晕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的检测后,能有效发现其身体内异常现象,增加对脑部眩晕患者具体病症原因的诊断确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短暂性脑缺血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短暂性脑缺血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脑电图监测下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1 研究对象及来源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检查
        2.2.2 术前准备
        2.2.3 监测设备及方法
        2.2.4 麻醉药物
        2.2.5 手术方法
        2.2.6 术后处理
    2.3 资料收集与处理
        2.3.1 一般资料
        2.3.2 斑块分类
        2.3.3 手术并发症
        2.3.4 术后复查血管狭窄情况
        2.3.5 mRS评分改变
        2.3.6 术后颈动脉狭窄复发
    2.4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脑电图及电生理监测结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术中脑电图与电生理监测结果分析
    4.2 术中脑电图监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
    4.3 其他并发症
    4.4 有效性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不足
    6.1 研究的局限
    6.2 展望
References
致谢
文献综述 脑电图在缺血性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1 脑电图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
    2 脑电图在缺血性脑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应用
        2.1 缺血性脑部疾病在脑电图与定量脑电图技术中的表现和应用
        2.2 脑电图技术在缺血性脑部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3 脑电图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知情同意书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方法
    1.3 TCCS检查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价标准
    1.4 颈动脉狭窄的评估方法
    1.5 ABCD~3I评分标准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TCCS检查与CTA或DSA检查的一致性检验
    2.2 以CTA或DSA检查为检验标准,TCCS对病灶侧颅内不同血管段狭窄程度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2.3 病灶侧颅内血管与同侧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2.4 ABCD~3I危险度分层与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关系
    2.5 TCCS检查病灶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
    2.6 ABCD~3I危险分层与临床转归的关系
    2.7 TCCS联合ABCD~3I评分对TIA预测能力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TCCS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灶侧颅内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
    3.2 TCCS检查病灶侧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TIA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关系
    3.3 TIA后早期卒中风险预测评分体系的完善及TCCS联合ABCD~3I分层对TIA的预测价值
4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脑电图
        1.2.2 经颅多普勒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及其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中国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与CT诊断符合率的Meta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的各种方法的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经颅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排除标准
    1.3 方法
        1.3.1 经颅多普勒超声
        1.3.2 颈动脉超声
        1.3.3 头颈部CT血管造影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7)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现代医学认识
        1.1.1 缺血性卒中治疗现状
        1.1.2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
        1.1.3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的评估
        1.1.4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建立意义
        1.1.5 小结
    1.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风证型分类
        1.2.3 中医药治疗
        1.2.4 小结
    1.3 缺血性卒中的康复预后
        1.3.1 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与改善
        1.3.2 康复训练对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1.3.3 缺血性卒中预后
        1.3.4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排除标准
        2.1.5 病例脱落标准
        2.1.6 治疗师入选标准
        2.1.7 试验中止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随机的隐藏
        2.2.4 盲法的控制
        2.2.5 研究方案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结果
        2.4.1 患者一般资料
        2.4.2 血液检验结果指标
        2.4.3 两组患者影像学指标比较
        2.4.4 两组患者康复评定结果比较
    2.5 小结
第三章 讨论
    3.1 缺血性卒中与细胞因子
        3.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缺氧诱导因子-1α
        3.1.2 血管生成素和白介素-6
    3.2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3.2.1 病因病机
        3.2.2 中医药治疗
    3.3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缺血性卒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3.3.1 灯盏细辛的化学结构
        3.3.2 灯盏细辛的药理作用及多学科应用
        3.3.3 野黄芩苷及其药理作用
        3.3.4 总咖啡酸酯及其药理作用
    3.4 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治疗作用
    3.5 灯盏细辛与缺血性卒中的辨证分型
    3.6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机制分析
    3.7 灯盏细辛注射液对康复预后的影响
    3.8 灯盏细辛注射液使用过程的安全性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一 脑卒中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灯盏细辛主要有效成分脑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附件

(8)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对儿童偏头痛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TCD检测
        1.2.2 EEG检测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TCD检查结果
    2.2 EEG检查结果
3 讨论

(9)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CU内小儿神经外科患者多模态监测与预后关系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1.6 文献筛选流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神经多模态监测
        3.2 多模态监测的局限性
        3.3 本系统评价所得结论局限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围术期多因素回归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资料
        2.2 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2.3 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原因分析
        3.2 小儿体液平衡及容量复苏特点
        3.3 手术及麻醉对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响
        3.4 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两组治疗过程数据对比
        2.3 两组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对比
        2.4 两组在预后转归中的对比
    3 讨论
        3.1 常见先天性小儿神经系统畸形的手术治疗
        3.2 小儿神经系统外伤的手术治疗
        3.3 多模态监测促进快通道外科在小儿神经重症患儿中的应用
        3.4 多模态监测对神经重症患儿的预后预测作用
        3.5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中的发展
        3.6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脑电图检查
        1.2.2 经颅内普勒检查
    1.3 诊断标准
        1.3.1 脑电图检查根据《临床脑电图与脑电地形图学》所提供的检测标准进行判断异常数据指标。
        1.3.2 经颅内普勒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脑电图检查
    2.2 经颅内普勒检查
3 讨论

四、短暂性脑缺血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检查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脑电图监测下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分析[D]. 周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ABCD3I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后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D]. 杨李霞. 浙江大学, 2019(03)
  • [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检查的对比分析[J]. 张芬芳. 中国医学创新, 2017(06)
  • [4]经颅多普勒和脑电图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0例分析[J]. 吕高萍,苏涵,袁端华. 华夏医学, 2012(05)
  • [5]多普勒超声在评估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效性中的临床研究及其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符合率Meta分析[D]. 吴晶.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6]经颅联合颈动脉超声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J]. 刘艳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06)
  • [7]从CT灌注成像探讨灯盏细辛对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及机制的研究[D]. 黄格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对儿童偏头痛的临床价值研究[J]. 侯爱华. 中外医疗, 2017(11)
  • [9]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D]. 柴瑞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10]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的临床意义[J]. 张立霞.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14)

标签:;  ;  ;  ;  ;  

经颅多普勒与脑电图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