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机在牙槽手术中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

植入机在牙槽手术中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

一、种植机在牙槽外科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林芝[1](2021)在《面向复杂牙槽骨增量的个性化钛网与PEEK网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网状植入物的设计与制作使得复杂牙槽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成为可能。目前,在牙槽骨复杂骨增量研究领域,用于复杂牙槽骨增量的个性化网状植入物主要为3D(Three-dimensional,三维)打印个性化钛网和切削个性化PEEK(Polyetheretherketone,聚醚醚酮)网。其中,3D打印个性化钛网目前已经应用于临床,展示出良好的骨增量结果。然而,3D打印个性钛网临床应用仍较少,其对于亚洲人群的适用性尚待研究;同时,应用3D打印个性化钛网能否获得术前设计的牙槽骨轮廓,实现个性化精准化修复牙槽骨尚不清楚。而个性化PEEK网凭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骨骼相似的机械性能等优势,在骨科应用广泛。虽然已有研究将切削的个性化PEEK植入物用于复杂牙槽骨增量,并获得了与钛网媲美的骨增量效果,但是,目前还未将个性化PEEK植入物制作成更适用于引导骨再生技术的三维网状结构。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设计制作了符合亚洲人群牙槽骨形态的3D打印个性化钛网用于牙槽骨增量,并对16位患者的临床骨增量效果进行了回顾性评价;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三维和二维比较术前、术后骨增量差异,从而验证3D打印个性化钛网的植骨精准度。同时,本研究第二部分尝试应用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与CNC(Computer numerical control,计算机数控)技术设计并制作最小厚度的个性化PEEK网状植入物,通过三点弯曲实验、三维有限元分析和比格犬动物实验,比较两种个性化网状植入物的生物力学和成骨性能,评价个性化PEEK网状植入物用于复杂牙槽骨增量的可行性,并筛选出更适合临床应用的个性化网状植入物。第一部分研究结果显示,3D打印个性化钛网用于牙槽骨增量可以获得最高达12.53 mm的骨增量,且术后10~18个月平均骨吸收小于0.5 mm,但仍有25%的患者出现钛网暴露。模型的三维重叠中实际骨增量与虚拟骨增量之间的最大偏差约为3.4 mm,而模型的二维分析中,实际增加的骨高度比术前虚拟设计减少约0.5 mm,同时,实际增加的骨宽度相较术前设计增加约0.5 mm。第二部分研究结果显示,个性化PEEK网的最小制作厚度为0.6mm,该厚度的PEEK网片的抗弯强度仅为0.3 mm钛网片的1/3。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两种个性化网状植入物在30 N垂直生理载荷下不会发生断裂且能保持稳定,位移量小于0.05 mm。同时,个性化PEEK网状植入物下方植骨材料受到更多的力学刺激,中位等效应变为4120微应变。比格犬动物实验中,大体观察、Micro-CT评估和组织学研究表明,切削的个性化PEEK网状植入物与3D打印个性化钛网相比具有类似的生物相容性、空间维持能力和成骨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3D打印个性化钛网应用于牙槽骨增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骨轮廓的稳定,但仍存在钛网暴露等并发症。2.3D打印个性化钛网用于牙槽骨增量的植骨精准度受到多因素影响,还需要通过优化术前设计及手术技术进一步提高;3.切削的个性化PEEK网状植入物相比3D打印个性化钛网刚度更低,在生理载荷下不会发生断裂,植骨材料受到更多生物力学刺激;4.个性化PEEK网状植入物能够维持成骨空间,满足复杂牙槽骨增量需求。

王路[2](2021)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与传统的固定桥和活动义齿修复缺失牙的方式相比,种植修复具有不损伤邻牙,咀嚼效率高,患者使用舒适度更高等优点。目前,种植修复技术已被证为一种有效且成功率很高的治疗方法。随着种植修复技术的发展,种植修复逐渐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缺牙的修复中。对于慢性牙周炎患者修复缺失牙,传统种植术需要在拔牙窝愈合后植入种植体,虽然大多临床病例术后效果较理想,但随之也存在随着拔牙创愈合所产生的软硬组织缺损等风险,而即刻种植术能减少手术次数、缩短修复治疗时间及一定程度上保留软硬组织。而磨牙区承担主要的咀嚼功能,即刻种植术能尽早修复缺失牙,恢复咀嚼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过往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患者出现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的情况、生物并发症的概率和其边缘骨吸收量高于牙周健康者,且种植体周围疾病的发生率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得出结论为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修复失败率高于牙周健康患者。但目前有一些学者研究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经过早期或同期完整牙周治疗后即刻植入种植体,与牙周健康患者比较,种植体成功率、种植修复体短期临床疗效之间没有显着差异。基于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提示了牙周炎患者即刻种植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提出设想,探讨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的可行性及其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目的本文将通过对慢性牙周炎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和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病例的观察研究,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与牙周健康者磨牙区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为慢性牙周炎患者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选取从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门诊进行磨牙区单颗即刻种植修复的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仅纳入无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慢性牙周炎患者,另一组为对照组,牙周健康患者。术前一周,实验组患者进行牙周系统性治疗,种植手术中两组患者进行磨牙区单颗患牙拔除后立即植入一颗种植体,并在手术3个月后修复。使用影像学检查测量两组患者种植体植入3个月和冠修复3个月时边缘骨吸收量,同时收集冠修复3个月后牙龈指数、改良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探诊出血百分比,用SPSS 25.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代表有统计学意义,若P<0.01则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结果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拔牙后即刻植入种植体共50颗,实验组共植入种植体3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22颗种植体,女性患者13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5±2.4)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对照组共植入种植体15颗,其中男性患者植入8颗种植体,女性患者7颗种植体,平均年龄(42±1.8)岁,种植体成功率为100%。边缘骨吸收量(Marginal bone resorption,MBR):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实验组边缘骨吸收量平均为(0.49±0.12)mm,冠修复3个月后实验组MBR平均为(0.69±0.11)mm,对照组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时MBR平均为(0.44±0.11)mm,冠修复3个月后对照组MBR平均为(0.68±0.12)mm。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及冠修复3个月后的平均MBR,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两组患者冠修复后3个月复诊,实验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2±0.61,对照组牙龈指数均值为0.36±0.68。P=0.814(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均值:实验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54±0.43)mm;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后平均为(2.45±0.28)mm,P=0.38(P>0.05),无统计学差异。牙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实验组冠修复3月时平均为0.71±0.70,对照组冠修复3个月时平均0.76±0.68,P=0.16(P>0.05),无统计学差异。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位点百分比:冠修复3个月时实验组BOP(+)3例,BOP百分比为8.6%,冠修复3个月时对照组BOP(+)1例,BOP百分比为6.7%,P=0.26(P>0.05),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本研究的限制范围内,在牙周炎情况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慢性牙周炎患者拔除磨牙区患牙后立即将种植体植入拔牙槽内,短期观察并不会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而且也会产生同样有利的组织整合类型。

王婧[3](2020)在《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研究分析在早期愈合的拔牙窝内,是否会因组织密度较低导致植入时扭矩偏低影响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从而探讨该阶段拔牙窝组织的改建对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2.观察单颗后牙在拔牙窝愈合早期(812周)应用改良不翻瓣外科技术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植入时机(24周以上)的临床效果进行对照,分析其可行性,为后牙区早期和不翻瓣种植的设计提供临床参考。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来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要求种植牙方式修复缺失单颗后牙患者,随机挑选缺牙时间812周的患者共15人,缺牙时间24周以上的患者15人,并将拔牙后812周的15名患者分成早期不翻瓣种植组(实验组),拔牙后24周以上15人分为常规不翻瓣种植组(对照组)。其中女性患者21名,男性患者9名,年龄范围1968岁(平均38.77±14.82岁)。计划共植入30颗种植体,实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种植体系统分别为:韩国Dentium种植系统、瑞士Straumann种植系统。愈合方式均采用安装愈合基台的穿龈愈合。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高年资的种植医生完成。嘱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2周、4周、12周复查。术后12周时进行永久修复,采用螺丝固位单冠的上部结构修复。观察并记录相关指标,记录指标包括:术前CBCT测量骨密度HU值、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植入扭矩(Insertion Torque Value,ITV)、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Resonance frequency analysis,RFA)、种植体颊侧边缘骨水平、颊侧角化黏膜宽度、手术时长、伤口愈合指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等指标,将获得的数据导入SPSS26.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单颗后牙在不同种植时机应用改良不翻瓣种植技术的临床效果。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实验组的拔牙窝内组织密度HU值、植入ITV以及植入ISQ均较常规组低,植入时的ISQ与骨密度HU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但植入扭矩ITV仅在实验组与HU值密切相关(P<0.05),但在对照组中相关性较弱(P>0.05);术后3个月两组均获得了良好的二期稳定性,种植体存留率为100%。2.术后3个月时,两组影像学结果显示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同时颊侧边缘骨丧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的颊侧边缘骨高度和宽度变化量以及角化黏膜变化量的统计学结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3.两组在手术时长、伤口愈合指数以及术后疼痛指数各指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手术时间短,术后反应小,无明显疼痛,伤口愈合速度快。结论:1.在拔牙窝愈合早期,组织密度低会导致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偏低,但并不影响种植体-骨结合。2.在后牙早期愈合阶段应用改良不翻瓣技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小,其临床效果不劣于常规时机种植,是一种可行的种植方案。但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章福保[4](2019)在《颌面部软组织扩张的高分子水凝胶的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发一种可用于颌面部软组织膨胀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软组织膨胀器扩张出足量的软组织,治疗颌面部需要足量软组织治疗的疾病。方法:以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以甲基丙烯酸烯丙酯(AM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为交联剂,进行本体聚合,合成了一种可用于颌面部软组织扩张的自膨胀高分子水凝胶。通过常规方法对这种自膨胀水凝胶的理化性能、生物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以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自制水凝胶进行了形貌观察,以称重法测定了水凝胶的膨胀率,以万能力学试验机测试了水凝胶的抗压缩强度,以傅里叶红外分析了其化学结构,以能谱分析仪分析了其元素组成。通过在SD大鼠颌面部植入水凝胶,初步评价了其生物安全性,并通过彩超、螺旋CT、核磁共振评价了水凝胶在动物体内成像的基本情况。结果:以NVP、MMA为单体,通过本体聚合合成的水凝胶配方及反应条件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高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可作为软组织膨胀器,其无包膜,力学性能良好。形貌观察提示干态水凝胶均匀透明,结构无明显缺陷,均匀分布微孔,膨胀后为立体网状结构。水凝胶初期膨胀需要3-4d,7d完全膨胀,膨胀率为505.87%±3.6%。完全膨胀后抗压缩强度可达1.79±0.20MPa。能谱分析提示水凝胶含有C、O元素,且分布均匀。傅里叶红外测试提示水凝胶含有羧基等亲水基团。SD大鼠颌面部植入水凝胶实验未见急性毒性,可扩张颌面部软组织,并能在水凝胶周围逐渐形成包膜,膨胀后水凝胶可完整取出。影像学提示水凝胶在彩超、螺旋CT、磁共振均有较好的成像特征。结论:本实验所得出的配方可行,有望成为颌面部软组织扩张器的基础配方,合成的水凝胶理化性能及生物学性能基本能满足扩张颌面部软组织的要求。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如配方优化、性能检测、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

刘洪磊,胡温庭,孙学辉,王长磊,范欣,王高君[5](2019)在《种植机手术室全麻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口腔种植机在手术室全麻插管条件下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就诊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采取手术室全麻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病例120例,纳入标准:无重大系统性疾病;无手术禁忌证;面部对称,拔除时均需要去除骨组织解除阻力。将患者随机分为种植机组和传统磨钻组,各60例。对两组拔除时间、拔除后的软组织肿胀情况、有无开口受限和干槽症进行比较。结果磨钻和种植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手术干槽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种植机拔除操作时间、组织肿胀和张口受限发生率明显小于磨钻组(P均<0.05)。结论种植机手术室全麻拔除下颌低位阻生第三磨牙,时间短,效率高,微创无菌,术后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传统磨钻。

吴咏梅[6](2018)在《全麻下微创拔除多颗阻生智齿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病人中接受全身麻醉并一次性拔除三颗及以上阻生智齿的患者,通过对其术前术后焦虑指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既是对微创拔牙技术较常规拔牙优势的验证,同时也是评估临床上全麻辅助下一次性拔除多颗阻生智齿较常规门诊分次拔牙的可能优点,为其在临床的应用和推广起学术性的支持作用。方法:1.术前:术前1天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记录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指数,术前0.5h静滴抗生素(皮试阴性者使用头孢呋辛钠,皮试阳性者使用克林霉素)。2.术中:1)患者经口气管内插管,静脉及吸入复合全麻,金霉素眼药膏涂抹口角。2)术中作“小角形”切口[16],即自第二磨牙远中切开,至第二磨牙远中面后转向颊侧,后沿第二磨牙龈缘向下前方切开。3)翻瓣时使用高频电刀止血,拔牙过程中必要时使用冲击式气动手机去骨、分牙,挺松后拔除患牙。4)清理拔牙窝,复位牙槽窝,3-0可吸收线对位缝合粘骨膜瓣,纱布压迫止血。苏醒后送回病房。5)记录术中牙槽骨骨折例数。3.术后:1)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3天,术后当天及术后第一天使用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术后24h后每天使用氯己定漱口水餐后含漱。2)术后第一天使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记录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指数,术后前三天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记录患者VAS评分,并记录患者张口受限情况。3)记录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张口受限、神经损伤症状、干槽症情况。结果:1.90例患者中预防性拔除者15例(17%),其余患者均因为出现相关不适症状。其中主动选择住院拔牙者73例(81%);2.本研究中男性患者术前抑郁和焦虑指数平均分分别为45.84和46.47,术后抑郁和焦虑指数平均分分别为32.16和28.47;女性患者术前抑郁和焦虑指数平均为则为58.69和58.31,术后为42.33和41.59。男性患者术前术后抑郁和焦虑程度均较女性患者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患者术后第一天VAS评分均值为42.17±15.41,术后第二天为44.90±11.69,第三天为42.24±15.36。组间相比,第二天比第一天高,第三天较第二天降低(p>0.05);4.90例患者中47例术后出现了张口受限症状,45例出现了面部肿胀,其中仅2例为重度肿胀。同时,有1例患者出现了口角糜烂症状;此外,还有2例患者出现了神经损伤症状。1例患者出现舌侧牙槽突骨折症状,没有患者出现干槽症。结论:1.患者对于治疗过程中的无痛要求越来越多,全麻拔牙方法是顺应患者需求的必然选择。2.全麻下拔除阻生智齿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实现暂时性记忆消失,更是有着无痛、患者依从性好、舒适、安全的特点,值得向更多的患者推荐。

吴王喜[7](2017)在《猴上颌窦黏膜成骨潜能影像与组织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是限制种植体植入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经侧壁入路或经牙槽嵴入路的上颌窦提升术是通过手术,将上颌窦底黏膜与骨壁分开,在手术形成的窦膜和窦底骨壁之间的空隙内植入人工骨材料,进行窦底垂直骨增量,允许同期或延期植入牙种植体。目前对于利用人工骨材料进行颌骨骨增量的机理已经清楚,形成了引导骨再生的理论。但上颌窦底植入人工骨材料,进行骨增量的机理尚不清楚。提升后是否需要使用屏障膜材料屏蔽窦底粘膜?甚至是否需要植入人工骨材料尚存在争议。近期有临床研究显示,仅通过简单的上颌窦黏膜提升,不植入移植材料同样获得骨增量,在上颌窦囊肿摘除及患牙拔除后,未植入任何骨移植材料,同样促进骨增量。上颌窦黏膜具备成骨潜能的观点被提出。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进行深入研究,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研究目的(1)探明上颌窦提升后上颌窦黏膜是否具备成骨潜能,该成骨潜能与颌骨骨膜有无差异?(2)探索上颌窦提升空间的成骨机理研究方法(1)首先运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收集10只食蟹猴三维影像信息,熟悉该物种上颌窦的应用解剖条件。(2)根据动物局部解剖数据,设计新型屏障装置及操作工具,并利用计算机设计与制作技术生产,克服以往屏障装置植入稳定性不足的缺点,在4枚离体实验动物头颅骨上模拟建型。(3)6只动物随机分成两组,6周及16周各3只,双侧下颌骨骨膜提升,每侧下颌骨植入4种屏障装置各一枚,利用影像数据及硬组织切片分析不同区域的成骨情况,分析下颌骨骨膜提升后局部成骨表现及骨膜在局部的成骨能力。(4)6只动物随机分成两组,6周及16周各3只,侧壁入路提升上颌窦,每只动物窦底骨壁植入两种屏障装置,每侧植入一颗屏障,0.5mm孔及1.0孔两种类型在左右侧按随机原则植入,维持窦黏膜的提升状态,利用影像数据及硬组织切片采集不同区域的成骨情况,分析上颌窦提升成骨表现及窦黏膜局部的成骨作用。结果(1)明确食蟹猴上颌窦的解剖条件,制定出准确的手术程序,初步定位及量化上颌窦侧壁开窗的边界。(2)制备出理想的植入装置,成功建模。(3)下颌骨骨膜提升空间围绕屏障装置的不同区域成骨,随孔径增大屏障内部成骨显着,提示来着外部骨膜的成骨因素促进成骨,颌骨骨膜具备成骨潜能。(4)上颌窦提升空间屏障装置不同区域成骨,随孔径增大屏障内部成骨显着,在血供来源丰富的提升空间中窦膜下少量成骨。结论(1)上颌窦黏膜在引导骨再生的体内环境中具备成骨潜能,与颌骨骨膜成骨特点相似。(2)上颌窦提升成骨机理类似于引导骨再生成骨原理。

隋淑丽,王建军,朱凯[8](2015)在《种植机与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种植机和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疗效。方法分别采用种植机(种植机组106例)及涡轮机(涡轮机组74例)拔除180例下颌阻生智齿患者的智齿,对两组拔除时间、拔除后的软组织肿胀情况、有无开口受限和干槽症进行比较。结果种植机和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种植机拔除后开口受限、组织肿胀和干槽症发生率明显小于涡轮机组(P均<0.05)。结论种植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微创无菌,术后不良反应少,疗效优于涡轮机。

韶波[9](2013)在《末端可吸收牵张种植体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植义齿因其可以长期稳定的行使功能和优于传统修复方式的美学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然而,由于拔牙、牙周病、创伤、肿瘤等导致的牙槽嵴高度不足却可能引起种植体无法植入、修复美学缺陷,甚至治疗失败。这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类似的病例中,通过牙槽嵴增高术可以重建理想的牙槽嵴高度,建立适合于种植体修复的环境。目前用于解决牙槽嵴高度不足的方法主要有onlay或sandwich骨移植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及牙槽嵴牵张成骨(ADO)等。其中,ADO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的首例报道出现于1996年。与其它方法相比较,ADO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软、硬组织可以同步升高,无需取骨,避免了取骨区损伤,与游离骨移植相比更小的骨吸收率等。然而,传统的ADO技术需要进行三次外科手术,分别是:牵张器植入,牵张器取出,牵张完成8-16周后进行的种植体植入。此后,仍需要再等待4-6个月,待种植体愈合后才能进行义齿修复。以上复杂的过程对于患者和医生均是难以接受的,所以目前急需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一种叫做牵张种植体(DI)的新设备应运而生,它同时将牵张成骨和种植体的功能集于一身,大大简化了治疗过程,缩短了治疗时间。虽然DI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有DI的复杂结构却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首先,功能段(FP)是它行使功能的主要部分,但它的长度过短,难以承受强大的咬合力;其次,中心螺丝(DS、CS)在长期的受力过程中容易损伤甚至折断;再次,在可能出现的失败病例中,固定段(SP)难以取出。因此,为了让DI更适合临床应用的要求,我们将对它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本课题中,我们优化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末端可吸收DI,并通过离体生物力学测试,及离体、在体动物牵张实验评价该DI的性能,利用X线片、CT、Micro-CT、组织切片等技术对其牵张成骨性能进行观察,以期实现“早期可靠牵张,远期最佳载力”。第一部分:末端可吸收DI的设计制作实验一:末端可吸收DI的设计及制作方法:分析现有DI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外形结构及制作材料方面的优化改进,确定各部分的具体参数,并根据优化结果加工制作一种末端可吸收的DI。结果:找到了现有DI在外形结构、生物力学性能及从牵张器到种植体转化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本课题组以前对DI生物力学结构进行优化的结果,并根据DI的应用目标提出了优化改进的方法,分别为:TP与SP的长度比R=8:2,DS直径D≥2mm,及使用可吸收材料制作SP段。依据以上优化改进方案,我们成功加工制作出了末端可吸收的DI。第一部分结论:1.对DI的外形、生物力学结构及牵张器到种植体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找到现有DI的不足,并进行了优化改进。2.根据优化结果R=8:2,D≥2mm,SP段可吸收,加工制作了一种末端可吸收DI。第二部分:离体实验实验二:末端可吸收DI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将上述优化改进后的末端可吸收DI与普通种植体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检测实验:周期荷载疲劳及轴向拔出实验。结果:轴向拔出实验,DI的最大拔出力为1114.13±75.52N,普通种植体的为1102.38±114.16N,二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别(P>0.05);周期荷载疲劳实验,经过240万次的连续加载(模拟10年咀嚼状态),所有DI与普通种植体均未发生疲劳损伤。实验三:末端可吸收DI的离体犬下颌骨牵张实验方法:;利用已建成的牙槽嵴高度不足犬模型,截取其下颌骨,模拟截骨、DI植入的手术过程,并在DI植入后进行牵张测试。结果:手术操作过程顺利,针对以往牵张成骨手术中的弊端,采用创新的手术方式,成功模拟了手术过程。术后成功将移动骨段牵起。第二部分结论:该末端可吸收DI的生物力学性能良好,牵张性能良好。第三部分:动物实验实验四:牙槽嵴高度不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拔除6只家犬双侧下颌全部前磨牙,修整牙槽嵴,3个月后,待其拔牙创骨质完全恢复,牙槽嵴高度不足的犬模型即建成。结果:自创的麻醉方式提高了手术效率及安全性。拔牙后3个月肉眼观察及X线片均显示牙槽嵴高度不足的犬模型建立成功。实验五:末端可吸收DI的植入及牵张成骨方法:将已成功建立的6只牙槽嵴高度不足犬模型作为实验动物,采用创新的前庭沟底黏骨膜切口及超声骨刀截骨,完成DI植入手术。植入完成后5天开始以1mm/2d的速度进行牵张成骨,共12天,牵高6mm。结果:使用创新术式成功完成DI植入术,并避免了以往同类手术的一些弊端;术后成功将牙槽嵴牵高6mm。实验六:末端可吸收DI牵张成骨效果的评价方法:分别对牵张完成后1月、2月及3月的实验犬进行大体、X线片、CT扫描、Micro-CT扫描及组织切片检查,对牙槽嵴高度不足犬模型牵张成骨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大体观察:所有DI均稳定,未出现松动、脱落,位置保持不变,移动骨段高度保持良好。X线片、CT扫描、Micro-CT扫描、硬组织切片结果均显示牵张区域在牵张完成后3个月内逐渐生成新骨,到3个月时新骨与周围自体骨已无明显区别。第三部分结论:1.创新的DI植入术,及优化后的DI能有效减小术区软硬组织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患者痛苦。并对术后移动骨段的安全及DI的稳定提供保障。2.动物实验结果证实该末端可吸收DI具有较为可靠的牵张成骨性能。

贾小玥[10](2013)在《椎束CT测量颌骨密度及评估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随着近些年口腔医学的发展,牙种植术已逐渐在对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患者的修复治疗中得到较广泛应用。种植治疗的长期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患者缺牙区软硬组织的基础条件尤为重要。因此,种植术前对种植位点处牙槽骨量和牙槽骨质的精确测量及评估是确保种植成功的关键,而后者牙槽骨质的评估主要是针对牙槽骨密度的测量。传统的螺旋CT对骨密度测量和评估的可行性已经经过大量实验证实并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目前,有着高分辨率和低放射剂量的椎束CT(Cone-beam CT, CBCT)逐渐地取代螺旋CT而应用于口腔临床诊疗。由于CBCT和传统螺旋CT的成像原理不同,对于CBCT能否应用于牙槽骨骨密度的测量和评估仍存在很大争议。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CBCT值和骨密度值之间是否具有确切的相关性,从而评估椎束CT应用于测量骨密度值的可行性。同时,根据上述获得的评估结果,讨论椎束CT扫描视野的大小对骨密度值测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选取了磷酸二氢钾(K2HPO4)溶液作为松质骨的等同物,即K2HPO4溶液浓度可等同视为松质骨的骨密度。在实验前准备中,由同一名研究生采用化学试剂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浓度的K2HPO4溶液作为密度测量的标准参照物。该系列K2HPO4溶液的浓度依次如下:0,50,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mg/cm3),每一浓度溶液均取100mL置于100mL的塑料离心试管中。随后,在专业口腔影像学医师的指导下,由同一研究生对以上一系列浓度的K2HPO4溶液分别在小视野,中等视野和大视野下进行椎束CT扫描。将椎束CT扫描结果的原始数据导入第三方软件eFilm Workstation2.0进行处理,测量出每一浓度的K2HPO4溶液分别在小视野、中等视野和大视野扫描下的CBCT值。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和误差分析。结果①本实验在线性回归模型,二次项回归模型和立方回归模型下分别对K2HPO4溶液浓度值和对应的三种扫描视野下的CBCT值作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最终选择二次项模型回归方程来表示K2HPO4溶液浓度值与CBCT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结果如下:在小视野扫描下(扫描视野的直径和高度均为15.24cm),K2HPO4溶液浓度值和CBCT值的立方模型回归方程为:Y=-6.84*10-4X2+1.63X+58.92(决定系数R2值为0.999);在中等视野扫描下(扫描视野的直径和高度均为22.86cm), K2HPO4溶液浓度值和CBCT值的立方模型回归方程为:Y=-7.14*10"4X2+1.66X-156.03(决定系数R2值为0.999);在大视野扫描下(扫描视野的直径和高度均为30.48cm),K2HPO4溶液浓度值和CBCT值的立方模型回归方程为:Y=-9.65*10-4X2+2.12X-16.25(决定系数R2值为0.999)。(方程中Y代表CBCT值,X代表K2HPO4溶液浓度值)②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每两种扫描视野所对应的CBCT值之间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值<0.05),表明扫描视野的不同对CBCT的密度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影响。同时,在回归分析中,三种回归模型中的CBCT值标准误(SE)均随着扫描视野的增加而明显逐渐增大;在线性回归模型中,相关指数R2值随着扫描视野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而在非线性回归模型中,相关指数R2值无明显变化。结论1.骨密度值与相应CBCT值之间存在明确的二次项方程关系2.扫描视野的大小对CBCT密度测量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3.椎束CT可以作为颌骨骨密度测量及评估的一种可靠的方法。背景随着口腔种植在临床应用的逐渐普及,如何获得高种植成功率成为了目前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大部分观点认为,良好的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获得种植体骨整合以及保证种植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尤其在即刻负载种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种植体初期稳定性是由多因素决定的,但已有文献研究对于其确切的影响因素尚无统一的定论,其中骨密度因素为研究和争议的热点。虽然对此存有争议,但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应当分别探讨骨皮质和骨松质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分析种植体初期稳定性(ISQ值)与种植位点处松质骨密度(CBCT值)之间的确切相关性,找出其统计学规律,从而讨论松质骨密度对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基于牙槽骨条件评估的种植术前方案设计和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取了新鲜猪髂骨、猪股骨、猪肋骨和猪椎骨等四种类型的猪骨作为人体颌骨的替代骨材料,以提供不同密度的松质骨。于各类型猪骨中选取适宜种植的区域,制备成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的骨块并去除表面骨皮质。按照实验设计,在样本骨块待种植区域的各种植位点处进行定位。随后在专业口腔影像学医师的指导下,由同一研究生将以上所有样本骨块在小视野下行椎束CT扫描,并利用第三方软件eFilm Workstation2.0测量出所有样本骨块的各种植位点处松质骨的CBCT值。完成CBCT骨密度测量后,在所有样本骨块的种植位点处按编号依次植入种植体SP4.8x8mmRN共38枚,其中种植窝的制备均采用相同的标准逐级备洞法且种植体均使用机用手机植入。完成种植体植入后,使用Osstell ISQ共振频率分析测量仪分别测量并记录各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ISQ值。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结果进行统计和误差分析。结果本实验在线性回归模型,二次项回归模型和立方回归模型下分别对种植位点处松质骨密度值(CBCT值)和相应种植体初期稳定性(ISQ值)作回归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最终选择线性模型回归方程来表示样本松质骨密度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性。其结果如下:在小视野扫描下(扫描视野的直径和高度均为15.24cm),样本松质骨密度值(CBCT值)和相应种植体初期稳定性(ISQ值)的线性模型回归方程为:Y=4.84*10-2X+59.91(Y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ISQ值,X示样本松质骨密度CBCT值),拟合结果的相关系数R为0.777,决定系数R2为0.604。结论松质骨密度(CBCT值)与种植体初期稳定性(ISQ值)之间存在显着的正向线性关系,椎束CT可以作为种植体初期稳定性预测和评估的一种可靠而简便的方法。

二、种植机在牙槽外科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机在牙槽外科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复杂牙槽骨增量的个性化钛网与PEEK网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个性化钛网的临床评价研究
    第一章 临床效果评价
    第二章 成骨精度分析
第二部分 个性化PEEK网的临床前研究
    第三章 生物力学研究
    第四章 动物试验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面向复杂骨增量的个性化网状植入物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2)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牙周炎即刻种植修复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选择
    2.2 材料与器械
    2.3 治疗过程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学分析
    2.6 典型病例展示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结果
    3.2 种植体植入位点骨密度与种植体植入即刻扭矩、植体初期稳定性及二期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3.3 边缘骨变化量
    3.4 软组织观察相关指标观察分析
    3.5 手术时长及术后疼痛情况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关于8~12 周早期种植时机的考量
    4.2 关于改良不翻瓣种植技术的考量
    4.3 关于8~12 周的早期不翻瓣种植
    4.4 本研究临床实验结果讨论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4)颌面部软组织扩张的高分子水凝胶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概述
    1.2 软组织扩张器在医学及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2.1 软组织扩张器医学中的应用
        1.2.2 膨胀器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3 生物医用水凝胶在医学及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3.1 生物医用水凝胶在医学中的应用
        1.3.2 生物医用水凝胶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
    1.4 论文工作的提出
第2章 自膨胀水凝胶的合成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试剂的纯化
        2.2.2 自膨胀水凝胶的合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自膨胀水凝胶的理化性能检测
    第一节 自膨胀水凝胶形态学观察
        3.1.1 材料与设备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第二节 自膨胀水凝胶膨胀率测定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第三节 自膨胀水凝胶抗压缩强度测定
        3.3.1 材料
        3.3.2 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第四节 自膨胀水凝胶能谱分析
        3.4.1 材料
        3.4.2 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第五节 自膨胀水凝胶傅里叶红外测定
        3.5.1 材料
        3.5.2 方法
        3.5.3 结果
        3.5.4 讨论
第4章 自膨胀水凝胶的部分生物学性能评价
    第一节 自膨胀水凝胶植入SD大鼠颌面部初步评价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第二节 自膨胀水凝胶的影像学初步评价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5.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种植机手术室全麻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智齿拔除方法
    1.3 疗效评价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2.2 两组术后开口受限情况
    2.3 两组术后第
3 讨论

(6)全麻下微创拔除多颗阻生智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特殊量表
    3.常用指标
    4.研究步骤和方法
        4.1 研究步骤
        4.2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猴上颌窦黏膜成骨潜能影像与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食蟹猴上颌窦应用解剖的影像学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新型上颌窦黏膜提升装置食蟹猴实验模型的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食蟹猴下颌骨骨增量实验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小结
第四章 食蟹猴经侧壁入路上颌窦提升骨增量实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写词简表
致谢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种植机与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末端可吸收牵张种植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DI 的设计制作
    实验一 DI 的设计及制作
        1 材料
        1.1 材料
        1.2 委托加工方
        2 方法
        2.1 现有 DI 存在的问题
        2.2 针对现有 DI 的问题的改进方法
        2.3 DI 的设计
        2.4 改良后 DI 的加工制作
        2.5 可吸收 SP 的加工制作
        3 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离体实验
    实验二 末端可吸收 DI 的生物力学测试
        1 材料
        2 方法
        2.1 周期载荷疲劳实验
        2.2 拔出实验
        3 结果
        3.1 周期荷载疲劳实验
        3.2 拔出实验
        4 讨论
    实验三 末端可吸收 DI 的离体犬下颌骨牵张实验
        1 材料
        1.1 材料与设备
        1.2 离体犬下颌骨
        2 方法
        2.1 模拟 DI 植入手术过程
        2.2 离体牵张测试
        3 结果
        3.1 大体观察
        3.2 X 线观察
        4 讨论
第三部分 在体动物实验
    实验四 牙槽嵴高度不足动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与器械
        2 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过程
        2.3 术后处理及观察
        3 结果
        3.1 拔牙术结果
        3.2 建模结果
        4 讨论
        4.1 动物模型及手术区域的选择
        4.2 麻醉药物及方法的选择
    实验五 末端可吸收 DI 的植入及牵张成骨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材料与器械
        2 方法
        2.1 术前准备
        2.2 手术过程
        2.3 术后处理及观察
        2.4 牵张成骨
        3 结果
        3.1 DI 植入手术
        3.2 DI 植入结果
        3.3 牵张结果
        4 讨论
    实验六 末端可吸收 DI 牵张成骨效果的评价
        1 材料
        1.1 麻醉药物
        1.2 器械及设备
        2 方法
        2.1 牵张成骨
        2.2 标本的获取及制备
        2.3 评价指标
        3 结果
        3.1 大体标本观察
        3.2 X 线片结果
        3.3 CT 扫描结果
        3.4 Micro-CT 扫描图像结果
        3.5 软组织切片
        3.6 硬组织切片
        4 讨论
        5 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椎束CT测量颌骨密度及评估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论文一 中文摘要
论文一 Abstract
论文二 中文摘要
论文二 Abstract
目录
论文一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二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临床病例报告讨论
        病例讨论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种植机在牙槽外科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复杂牙槽骨增量的个性化钛网与PEEK网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D]. 李林芝.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慢性牙周炎磨牙区即刻种植修复临床疗效分析[D]. 王路.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单颗后牙改良不翻瓣早期种植的临床效果观察[D]. 王婧. 南昌大学, 2020(08)
  • [4]颌面部软组织扩张的高分子水凝胶的基础研究[D]. 章福保. 南昌大学, 2019(01)
  • [5]种植机手术室全麻拔除下颌低位水平阻生第三磨牙临床疗效观察[J]. 刘洪磊,胡温庭,孙学辉,王长磊,范欣,王高君. 潍坊医学院学报, 2019(01)
  • [6]全麻下微创拔除多颗阻生智齿的临床研究[D]. 吴咏梅. 皖南医学院, 2018(01)
  • [7]猴上颌窦黏膜成骨潜能影像与组织学研究[D]. 吴王喜.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 [8]种植机与涡轮机拔除下颌阻生智齿的疗效比较[J]. 隋淑丽,王建军,朱凯. 山东医药, 2015(09)
  • [9]末端可吸收牵张种植体的实验研究[D]. 韶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10]椎束CT测量颌骨密度及评估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可行性研究[D]. 贾小玥. 浙江大学, 2013(04)

标签:;  ;  ;  

植入机在牙槽手术中初步应用的临床配对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