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

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

一、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健男[1](2021)在《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核恐怖袭击、核电站事故和其他类型的核事故严重危害国防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和完善核应急处理体系十分必要和迫切。在辐射事故发生后,如何准确评估个体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传统的电离辐射剂量检测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较难应用于核事故发生后的大规模人群的受辐射剂量评估。因此,放射剂量学领域迫切的需要一种可以快速、准确、简便的检测辐射剂量的标志物。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可以改变机体多种细胞、组织和体液中特异性micro RNA(miRNA)的表达,其中一些特异性miRNA的含量改变程度与机体接受辐射剂量的多少有关。这说明miRNA具有成为电离辐射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由于核辐射、核污染出现时,人类面临的状况通常是全身都受到电离辐射的伤害,因此,接受全身放疗的患者的情况,更类似、也更能代表核辐射及核污染时受害者的情况。然而既往探究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中,所选用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以小鼠为主)和接受局部放疗的人体。以接受不同剂量全身放疗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探究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领域却仍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研究选取接受全身放疗的患者作为对象,模拟核辐射发生后受害者的情况,通过探究其在不同剂量全身放疗前后,血浆中特异性miRNA的含量变化,检验miRNA作为新的电离辐射生物学指标的可能性。方法1.选取16例行全身放疗的急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掌握患者的一般情况、检查结果及详细治疗方案,并对每位患者做随访。在全身放疗前(0Gy)、放疗5Gy后及累计放疗10Gy后,分别对每位患者进行采血。2.特异性miRNA的初步筛选,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基因芯片法。共分析血浆样本6份,分别来自于放疗前和放疗后采集的3名患者的血液样本。第二种方法是进行一项以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指标的Meta分析。此项Meta分析不仅可以为接下来的研究提供初筛结果,还可以让我们发现既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更综合、更全面的了解电离辐射对人体miRNA的影响。Meta分析具体步骤将按照PRISMA指南进行,运用Meta分析专业的R软件对数据分析、异质性分析、异质性处理、亚组分析、偏倚评价和偏倚校正等步骤进行分析和处理。3.对16例患者放疗前、放疗5Gy后及累计放疗10Gy后,共48份血浆样本进行初筛miRNA的q PCR定量验证。初筛miRNA来自于基因芯片和Meta分析的筛选。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一步筛选出放疗前与放疗后(5Gy、10Gy)含量改变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异性miRNA。4.利用线性回归对每一个含量改变有统计学差异的特异性miRNA进行含量与放疗剂量的相关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构建特异性miRNA含量与放疗剂量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和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评价回归模型的有效性。结果1.全身放疗10Gy后,患者无明显不适;外周血血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在不良反应中,大部分为Ⅰ~Ⅱ级,以口腔粘膜反应和放射性肠炎为主,经对症治疗后均可好转。本研究所选取的1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急淋白血病患者,移植后2年的无病生存率为75%,移植后3年的无病生存率为66.7%;亲缘全相合的患者在骨髓移植后有更长时间的无病生存期。2.经过对37篇文章中的数据的Meta分析,发现共有21个miRNA在接受电离辐射后,其含量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11个miRNA表达升高,10个miRNA表达下降。Meta分析共发现6个特异性miRNA,其含量变化可能与电离辐射剂量有相关性,分别是miR-142、miR-21、miR-34、miR-320、miR-200b和miR-339。这6个特异性miRNA有成为电离辐射剂量标志物的潜力,其结果需要接下来q PCR的实验验证。3.基因芯片的分析发现共有11个特异性miRNA在接受电离辐射后含量变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是miR-1225-5p、miR-1273g-3p、let-7a-5p、miR-7107-5p、miR-548d、miR-590-5p、miR-21-5p、miR-200b、miR-150-5p、miR-34a-5p和miR-199a。其中,电离辐射后,表达上调的有6个,表达下调的有5个;含量变化倍数的绝对值的最小值为1.52,最大值为7.15;每一项t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4.基因芯片筛选了11个特异性miRNA,Meta分析筛选了6个特异性miRNA,3个miRNA为两者共有,因此共有14个miRNA被纳入后续实验。5.经q PCR验证,14个经过初筛的特异性miRNA中,有11个特异性miRNA在电离辐射5Gy和10Gy后,表现出稳定、一致的变化趋势(上调/下调),这提示这11个特异性miRNA有成为电离辐射生物学标志物的潜力。6.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我们对电离辐射敏感的11个特异性miRNA的相对含量与剂量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有3个特异性miRNA的含量与接受的电离辐射剂量存在线性关系,分别是miR-200b、miR-150和miR-548d。我们利用数学模型构建了3个一元回归模型和1个多元回归模型,用以估算电离辐射的剂量。由miR-200b、miR-150和miR-548d构建的一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33、0.789和0.755,均大于0.5,说明模型的拟合性均较好;3个特异性miRNA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的R2显着提升,达到0.866,说明多元回归模型相较于一元回归模型,拟合优度进一步提升。7.通过ROC曲线的验证,可以看出3个一元回归模型在对电离辐射剂量的预测方面均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由3个miRNA拟合形成的多元回归模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进一步提升。这提示miR-200b、miR-150和miR-548d有成为新型电离辐射剂量标志物的潜能。结论在辐射事故发生后,如何准确评估个体所受到的辐射剂量是我们首要面对的问题。理想的检测手段应该是敏感的、特异性的,可以在电离辐射后较早地检测出接受辐射的剂量,并且其操作简便,适合应用于大量人员。我们的研究发现miR-200b、miR-150和miR-548d可以作为新型电离辐射剂量标志物,由其构建的辐射剂量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的评估人群受辐射剂量。这或许可以为我国的核辐射应急处理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创新点1.核辐射、核污染出现时,人类面临的状况通常是全身都受到电离辐射的伤害,因此,接受全身放疗的患者的情况,更类似、也更能代表核辐射及核污染时受害者的情况。然而既往探究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中,所选用的研究对象是动物(以小鼠为主)和接受局部放疗的人体。以接受不同剂量全身放疗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的探究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领域却仍处于空白阶段。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空白领域做出补充。2.染色体畸变检测范围为0.1~5Gy;对于超过5Gy的电离辐射剂量的检测,其准确性明显下降。本研究的全身放疗剂量点为5Gy和10Gy,经ROC曲线验证,本研究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5~10Gy的电离辐射剂量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由此看出,我们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染色体畸变检测在5~10Gy范围内检测的不准确性。3.已有的辐射剂量检测手段中,简便快速的方法(细胞检测、分子化学检测等)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剂量评估不准确;可以较准确评估辐射剂量的方法(染色体畸变检测等)操作繁琐,耗时较长,技术要求高,限制较多,难于广泛应用。与之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具有快速、准确、简便和高通量等特点,可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检测。

潘莹[2](2021)在《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淋系造血干祖细胞。根据细胞表型可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已知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异常及免疫微环境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微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即通过外周血T细胞免疫状态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免疫微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疾病时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最终为优化诊治、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目的分析B-ALL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评估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并分析60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诊B-ALL患者16例,完全缓解20例,缓解后复发24例,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ALL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初诊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与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首次诱导治疗是否达缓解间无明显相关性。存在高危分子学或遗传学异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CD4+Treg细胞更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降低,缓解时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初诊组、缓解组及复发组的CD8+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方面,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缓解时一定程度恢复,复发时再次显着降低。在CD4+Treg细胞方面,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CD4+Treg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且复发组高于初诊组。此外,我们还分析了8例B-ALL患者在初诊时及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时的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初诊时异常升高的CD4+Treg细胞,在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时明显下降(P=0.001),两组在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初诊B-ALL患者外周循环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B-ALL患者的发病。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改善B-ALL患者体内存在的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然而,在疾病再次复发时,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则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能也参与B-ALL疾病复发、进展。第二部分T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疗效的影响背景复发/难治性B-ALL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新出现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的缓解率高。但长期随访发现30%50%患者出现缓解后再复发,此外,约10%20%的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治疗失败及再复发目前已成为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的一重大挑战。CAR-T细胞治疗疗效与其能否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相关,而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素又能影响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前期我们研究发现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与B-ALL的发生、进展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循环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对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功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分析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前、输注CAR-T细胞1周时患者免疫状态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CAR-T细胞治疗短期疗效、再复发及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外周血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显着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回输CAR-T细胞1周时,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回输前无明显差异。CAR-T细胞治疗缓解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CD4+Treg细胞为预测CAR-T细胞治疗疗效最优的回输前T细胞亚群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P=0.013)。回输前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更短,此外,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亦更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前高Treg细胞是影响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回输前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回输前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Treg细胞与CAR-T细胞在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673,-0.511和-0.631,P=0.002,0.025和0.004)。(3)利用ROC曲线和AUC,确定回输后CD4+Treg细胞最佳临界值为5.02%,比较回输后较高和较低Treg细胞组的OS和RFS,结果显示回输后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有更短的OS和R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后高Treg细胞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患者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预处理前正常血小板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处理前高LDH和回输前活动性EMD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回输后Treg细胞水平与CR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CAR-T细胞在患者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579,P=0.019)。(4)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未移植的患者有更长的RFS和OS,两组在年龄、既往复发次数存在差异,在性别、肿瘤负荷、活动性髓外病变及回输前后外周血CD4+Treg细胞的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尤其是存在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回输CAR-T细胞前及回输后1周时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复发,且回输后1周时的Treg细胞预测价值更大。此外,回输前后患者体内的Treg细胞水平与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关联,但与患者体内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CAR-T细胞治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益于减少B-ALL的再复发、提高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纠正或逆转Treg细胞异常升高所致的不良预后。综上,我们认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能影响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可能成为今后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靶点。

宋明珠[3](2021)在《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目前在我国成人急性白血病中最为普遍。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Seconda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S-AML)是指先前存在有血液系统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或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s,MPN),或者是一些既往实体肿瘤的患者在早期接受细胞毒性治疗药物以及其他放、化疗之后逐渐形成的髓系白血病。与原发AML相比,S-AML疾病发病率低,患者预后更差,总体生存期更短。目前,临床上针对S-AML患者的治疗仍然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期达到提高缓解率、改善预后的目的。白血病精确的诊断分型是正确选用治疗方案的前提。目前,国际通用MICM分型,包括细胞形态学(M)、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C)和分子生物学(M)。此种分类方法对白血病病情评估、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染色体异常在血液系统肿瘤如AML中发挥重要的诊断和预后价值。因而,了解染色体的异常在S-AML病人中发挥的作用对于疾病进一步危险度分层可能有益。综合国内外文献,目前临床上关于S-AML的研究较少,因而了解S-AML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以及染色体异常等对S-AML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预后的评估都非常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对S-AML患者基本临床特征进行收集,对患者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等进行具体分析,来探寻可能影响S-AML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就诊我院的41例S-AML患者,收集SAML患者初次诊断为AML时的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学、骨髓或外周血的流式免疫分型、骨髓染色体核型、治疗方案、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分析临床特点及其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41例S-AML患者的中位年龄62岁(20-78岁),男性22例,女性19例,39例(95.1%)继发于血液系统肿瘤,其中63.4%的患者继发于MDS。(2)收集到的26例S-AML患者的染色体结果中,10例为正常染色体核型,16例为异常染色体核型。(3)S-AML患者免疫表型分析可存在伴淋系表达,主要为伴CD7、CD56和CD4表达,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与染色体异常与否无明显相关性(P>0.05)。(4)Mann-Whitney U检验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的S-AM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更高(P<0.05)。(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染色体核型异常的S-AML患者预后更差(P<0.05)。(6)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表明,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比,超二倍体总体生存率较低,亚二倍体总体生存率更低(P<0.05)。结论S-AML患者染色体大多为异常核型,相较于正常核型,异常核型的病人血清LDH水平更高。此外,相较于正常核型,异常核型的S-AML患者总体生存期(Overall survall,OS)更短,且亚二倍体的OS短于超二倍体。LDH和染色体核型的异常与S-AML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生存预后密切相关,这可能是未来进一步进行S-AML风险分层的有价值的指标,以便获得基于风险分层开发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董悦昕[4](2020)在《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与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都有关系。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第二部分主要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时,病原菌的特点以及临床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在第一部分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至2017年在我院诊疗的645例成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随访结果。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至2017年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24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抗生素应用方案和临床转归。结果:在我院诊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治疗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占2.5%,继发于既往血液系统疾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占5.3%。两者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2.2个月和21.0个月,较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短(28.3个月,p<0.001)。但经积极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和无白血病生存时间在三组患者中无显着差异(分别为p=0.238和p=0.075)。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患者的既往病史并非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素(p=0.184),危险分层高危组(p<0.001)、初诊时白细胞计数≥50x109/L(p<0.001)和骨髓移植(p<0.001)对患者的预后更有预测意义。在我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24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最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40%)、肺炎克雷伯菌(20%)和铜绿假单胞菌(11%)。在176例患者中,病原菌对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不敏感。这部分患者的死亡率较其余患者高(37.7%vs 23.9%,p=0.038)。结论: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对患者预后的预测意义不显着,对于这类患者应像对待原发性患者一样积极治疗。在并发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不能覆盖病原菌与高死亡率相关。因此,应进一步优化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方案。

孙若楠[5](2020)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文中认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儿童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贫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病及实体瘤的有效根治手段,但各种原因导致的移植失败制约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本文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相关因素,以期为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奠定基础。因此,本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1)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2)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第一部分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目的:分析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原因及引起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提高移植成功率奠定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资料,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1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1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68例,湿疹血小板减少症伴免疫缺陷(WAS)33例,其他恶性疾病36例,其他非恶性疾病29例,共计397例。通过比较不同疾病间患儿总体生存率(OS)、复发相关死亡率、移植相关病死率(TRM)及死亡原因构成比,寻找影响移植失败的因素及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移植后总OS、复发死亡率及TRM分别为(79.9±2.1)%、(5.1±1.3)%及(15.8±1.9)%。AML 组 OS、复发死亡率及 TRM 分别为(80.0±3.9)%、(5.2±2.3)%及(15.2±4.6)%。死亡病人数共计21例,其中复发死亡占23.8%,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76.2%,移植相关原因死亡病人中,移植物抗宿主病50%,感染37.6%,血栓性微血管病6.2%,心脏毒性6.2%。ALL组OS、复发死亡率及TRM分别为(72.7±4.7)%、(6.2±2.5)%及(21.8±4.4)%,与AML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病人数共计27例,其中复发死亡占22.2%,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77.8%。移植相关原因死亡中移植物抗宿主病33.3%,感染52.4%,肝小静脉闭塞病4.8%,渗漏综合9.5%。AA患儿OS为(91.9±3.5)%,移植相关病死率为(8.1±3.5)%,死亡病人数共计5例,移植相关原因死亡中移植物抗宿主病60%,感染20%,渗漏综合征20%。WAS组患儿OS为(87.9±5.7)%,移植相关病死率为(12.1±5.7)%,死亡4例,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中感染占75%,肾衰占25%。其他恶性疾病组的OS、复发死亡率及TRM分别为(68.8±7.4)%、(13.2±6.5)%及(20.4±6.1)%,死亡13例,复发死亡占30.8%,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69.2%,移植相关原因死亡中移植物抗宿主病66.7%,感染22.2%,渗漏综合征11.1%。其他非恶性疾病组的OS、TRM分别为(86.2±6.4)%、(10.7±5.8)%,死亡4例,复发死亡占25%,移植相关原因死亡占75%,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33.3%,感染33.3%,渗漏综合征33.3%。单因素显示疾病类型、疾病性质、干细胞来源、供体来源、HLA配型、CMV感染、急性GVHD及慢性GVHD与生存有关,经Logtstic多因素分析后示疾病性质、供体来源、急性GVHD及慢性GVHD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其他疾病相比,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儿移植后死亡率最低。因复发所致的死亡主要发生在急性白血病中。不论何种疾病,移植相关死亡原因中感染和移植物抗宿病为主要死因。疾病性质、供体来源、急性GVHD及慢性GVHD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移植后晚期的主要并发症,cGVHD中最严重的晚期肺部非感染性并发症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例资料来探究BOS的危险因素,为改善预后奠定基础。目的:研究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预后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资料,研究对象的入组标准为:1.非自体移植;2.行HSCT后生存时间大于100天。BOS的诊断依据2014年美国NIH修订标准,利用统计软件分析患儿总体生存率和BOS发生率,探讨BOS患儿的肺功能情况及影响BOS的危险因素。结果:截止至随访时间,共29例(8.26%)患儿发生BOS,男11例,女18例,中位年龄92个月(67~132个月)。发生BOS的中位时间为10个月(8.5~20个月)。移植后1、2、3年BO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0±1.3)%、(10.0±1.8)%、(10.7±2.0)%。29例BOS患者中,28例BOS发病前合并其他部位cGVHD。在cGVHD患儿中,移植后1、2、3年BOS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8±2.9)%、(23.0±4.0)%、(24.4±4.2)%。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受者、发生BOS前合并其他部位cGVHD、移植后100内发生肺部感染是BOS的独立危险因素。21例患儿肺功能示FEV1占预计值为(51.0±22.3)%,FEV1/FVC 为(77.4±22.1)%。BOS 组和非 BOS 组 OS分别为(72.5±9.9)%和(87.2±2.2)%。移植后复发24例,均为急性白血病,BOS组和非BOS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6.9±4.7)%、(8.5±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8)。结论:BOS是HSCT后的严重并发症,诊断BOS时患者肺功能多数已达中、重度通气功能障碍,治疗效果差,影响生存率。女性受者、合并其他部位慢性GVHD、移植后100内发生肺部感染是B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芮铭[6](2019)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以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为研究对象,希望从中医特有的“理、法、方、药”系统角度,进一步探索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方药。1.从中医“理、法、方、药”中“理、法”的角度,本研究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及舌象特征为切入点,以期达到能够更精确的阐述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医病因病机,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2.同时又从中医“理、法、方、药”中“方、药”的角度,本研究选取在临床实验中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有较好治疗作用的中药雄黄(As4S4)作为切入点,通过其对NB4白血病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蛋白Cyt-C、Bcl-2、AIF、Bax表达的影响作用,来探索雄黄对线粒体介导的凋亡过程的靶向调节作用,为雄黄靶向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提供一定的实验证据,以期为开发研制新型中药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患者舌象特点的研究分析:筛选复合入选条件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老年发热患者(门诊就诊或住院时间:2013年1月-2018年2月),拟观察病例80例,其中低热组(腋下体温大于等于37℃,小于38℃)40例,中高热组(腋下体温大于等于38℃)4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主编:张之南、沈悌)相关的诊断标准,中医证型参照《白血病证型诊断标准(试行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制定的《虚劳(急性白血病)中医诊治方案》(2012年版试行版)。分析其中医证型并如实填写舌象观察表(见附录),详细观察记录患者的舌象特点舌象的内容包括:舌体颜色、舌体形状、舌苔颜色、舌苔厚度、舌苔性质等方面。2.中药雄黄(As4S4)对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1)运用CCK-8法检测雄黄在梯度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的增值影响,并检测出相应的IC50值。(2)雄黄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72h、0.075mg/ml As4S4),运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检测其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的表达水平。(3)培养NB4细胞株,雄黄在梯度浓度、不同作用时间下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运用Western-blot法检测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的表达水平。结果: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发热患者舌象特点的研究分析:(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气阴两虚型23例(57.5%),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毒热炽盛型28例(70.0%);(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低热组中舌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淡白舌16例(40.0%),依次降低为淡红舌10例(25.0%),红舌7例(17.5%),暗紫舌7例(17.5%),绛舌0例(0%);舌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正常舌体20例(50.0%),依次降低为肿胀舌12例(30.0%),瘦瘪舌5例(12.5%),短缩舌3例(7.5%);舌苔厚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苔20例(50%),依次降低为:薄苔8(20.0%),厚苔7例(17.5%),无苔5例(12.5%);舌苔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白色21例(52.5%),依次降为:黄色12例(30.0%),灰色4例(10.0%),黑色3例(7.5%);舌苔性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燥苔23(57.5%),依次降低为;润苔10例(25.0%),腻苔7例(17.5%)。(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中高热组舌色频率最高的是绛舌19例(47.5%),依次降低为红舌7例(17.5%),暗紫舌6例(15%),淡红舌5例(12.5%),淡白舌3例(7.5%);舌形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瘦瘪舌19例(47.5%),依次降低为正常舌体14例(35.0%),短缩4例(10.0%),肿胀舌3例(7.5%);舌苔厚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少苔18例(45%),依次降低为薄苔9例(22.5%),无苔7例(17.5%),厚苔6例(15.0%);舌苔颜色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黄色21例(52.5%),依次降低为白色9例(22.5%),黑色7例(17.5%),灰色3例(7.5%);舌苔性质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燥苔28例(70.0%),依次降低为:腻苔6例(15.0%),润苔6例(15.0%)。2.中药雄黄(As4S4)对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子的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1)CCK-8结果:雄黄(As4S4)可抑制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急性髓系早幼粒细胞NB4细胞株的增殖,并与作用的时间和浓度呈正相关性,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比较,呈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荧光法结果:雄黄(As4S4)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1),有统计学意义。(3)Western-blot法结果:雄黄(As4S4)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与对照组比较有一定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1)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气阴两虚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在中医证型上多为毒热炽盛型;(2)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低热患者舌象临床主要表现为舌色淡白、舌体正常、少苔、舌苔白、燥苔,其舌象多符合气阴两虚型舌象;(3)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热患者舌象临床主要表现为舌色绛、舌体瘦瘪、少苔、舌苔黄、燥苔,其舌象多符合毒热炽盛型舌象;2.雄黄(As4S4)单药在研究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抗白血病细胞活性,对急性髓系早幼粒细胞NB4细胞株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能使NB4细胞株内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Bcl-2的表达下调,Cyt-C、AIF、Bax的表达上调,结果提示线粒体很可能是雄黄促进NB4细胞凋亡的重要靶点。

刘曾珍[7](2019)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和骨髓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探讨本院初治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MDS-EB-2)和初治骨髓(BM)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并比较两者间的异同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16年01月01日至2018年10月01日经骨髓常规及病理证实的43例初治MDS-EB-2(EB-2组)和50例初治BM原始细胞20-30%的AML(AML组)患者的特征,其中EB-2组中有11例转化为髓系白血病(MDS/AML组);EB-2组根据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危险分层,AML组的危险分层根据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ELN)基于基因异常的AML危险度分层;对各组的临床特性、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法、生存状态进行分析和对比分析。结果1.EB-2组:(1)临床特征分析共43例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16例,男女比例1.69:1,中位年龄63岁。13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11例转化为AML,1例转化为ALL,1例转白后未行骨穿检查。至随访终点,31例死亡,8例存活,4例失访。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或出血症状,贫血是最主要的就诊原因。合并脾肿大的8例(19.05%)。染色体异常的23例(88.46%)。根据IPSS-R分组,高危及以下组15例,极高危组28例。30例在我院接受过≥1个疗程的地西他滨(DAC)治疗,年龄≥60岁的18例,其中去甲基化治疗≤2个疗程的8例,中位总生存期(OS)4.0个月,去甲基化治疗>2个疗程的10例,中位OS 14.0个月;年龄<60岁的12例,其中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4.0个月,去甲基化治疗>1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10.0个月。13例仅进行支持治疗,年龄≥60岁的12例,中位OS 1.13个月,年龄<60岁的1例,失访。(2)影响生存因素分析EB-2组中位OS 7.0个月(1.376-12.624个月),影响OS的单因素分析:IPSS-R分层为极高危组、合并三系减少、LDH升高、骨髓增生程度<50%、合并未成熟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现象、未行地西他滨治疗的患者有更短的OS。OS多因素分析:合并骨髓ALIP现象和未使用地西他滨治疗是影响MDS-EB-2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2.AML组:(1)临床特征分析共50例患者,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1.63:1,中位年龄57.5岁。至随访终点,死亡20例,18例存活,12例失访。所有患者亦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感染或出血症状。合并脾肿大的17例(42.50%)。染色体异常的14例(38.89%)。根据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ELN)的遗传学风险分层分组,预后良好组有效例数3例,预后中等组12例,预后不良组27例,8例分组困难。31例接受化疗或去甲基化治疗:年龄≥60岁的8例,其中化疗≤2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2.0个月;化疗>2个疗程的2例,中位OS 3.67个月;年龄<60岁的23例,其中化疗≤1个疗程的6例,中位OS 13.0个月;化疗>1个疗程的17例,中位OS 27.5个月。19例仅行支持治疗,年龄≥60岁的15例,中位OS 1.5个月。年龄<60岁的4例,中位OS 0.5个月。(2)影响生存因素分析中位OS 12.0个月,OS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年龄≥60岁、白细胞升高≥25×109/L、LDH升高、合并骨髓纤维化(MF)、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络(ELN)预后分层预后不良组、仅使用支持治疗、首次诱导未缓解有更短的OS。O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次诱导治疗后未缓解是AML组患者预后的独立不良因素。3.MDS/AML组临床特征分析:共11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4.5:1,中位年龄63岁,以M2型和M5型为主,转白中位时间为10个月。至随访终点,11例全部死亡,总体OS 10.5个月,转白后中位OS 3.5个月。所有患者均使用DAC去甲基化治疗。转白阶段: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白细胞数升高的仅1例(9.09%);粒细胞减少10例(90.91%),其中粒细胞缺乏的缺乏的4例(36.36%);原始细胞>30%的4例,原始细胞≤30%的7例;合并脾肿大的3例(30.00%)。4.EB-2组和AML组:(1)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在性别、贫血等临床表现,血小板减少、LDH升高和基因突变率等实验室检查方面相似(P>0.05),总体OS无明显差异(P>0.05);但EB-2组年龄高于AML组(P=0.032),更易出现粒细胞缺乏(P=0.047)和染色体异常(P=0.034),但不易出现脾脏肿大(P=0.025)和外周高血白细胞(P<0.0001)。(2)治疗与OS的比较:年龄≥60岁患者中:经去甲基化治疗的EB-2组患者OS与行化疗后的AML组患者OS相当(P>0.05),行支持治疗的患者OS无显着差异(P=0.949);年龄<60岁患者中:行>1疗程化疗的AML组患者OS显着高于行>1疗程去甲基化治疗的EB-2组患者OS(P=0.004),而两组治疗<1疗程患者的OS无显着差异(P=0.062)。5.MDS/AML组和AML组:(1)临床特征比较:转白后的MDS/AML组白细胞水平较AML显着降低(P=0.020),但BM原始细胞则显着升高(P<0.0001),MDS/AML组中原始细胞20-30%的MDS/AML在性别、年龄、转白后粒细胞数、贫血、血小板减少、脾肿大、染色体核型、基因异常等临床特征与AML组无明显差异。(2)OS的比较:MDS/AML组转白后OS较AML组OS显着缩短(P=0.026);但MDS/AML组中原始细胞20-30%的MDS/AML OS分布与AML组无明显差异(P>0.05)。6.DNMT3A基因突变阳性对EB-2组及AML组OS的影响:EB-2组3例,中位OS 14.0个月,AML组3例,中位OS 1.5个月,两组OS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结论1.MDS-EB-2和BM原始细胞20-30%的AML在性别、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LDH升高、基因突变率和OS分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MDS-EB-2患者更为高龄,更易出现粒细胞缺乏和染色体异常,且不易出现脾脏肿大和外周血高白细胞。2.MDS-EB-2转白后可能较原发BM原始细胞20-30%的AML更为凶险,但MDS-EB-2转化的BM原始细胞20-30%的AML临床生物学指标和生存期与原发BM原始细胞20-30%的AML相当。3.年龄≥60岁的MDS-EB-2和BM原始细胞20-30%的AML患者OS相当;年龄<60岁患者中,行>1疗程化疗的BM原始细胞20-30%AML患者生存期长于行>1疗程去甲基化治疗的MDS-EB-2患者。4.DNMT3A基因可能参与了MDS和AML的致病机制并在两者的病情进展中起到不同作用,且在AML中恶性程度更高。

马娟[8](2019)在《靶向测序鉴定中等风险AML的基因突变特征》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aemia,AML)是一组发生在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and progenitor cell,HPCs)水平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具有染色体易位和体细胞突变的特征。通过研究AML常见的基因突变谱(重点关注细胞遗传学中等风险组FLT3-ITD、NPM1及DNMT3A突变),初步探讨单独或协同基因突变对AML发病的临床意义,为完善AML的危险度分层和优化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内容选取2013—2016年期间的初诊AML患者(美国俄勒冈州健康与科学大学附属医院),依据染色体核型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细胞遗传学组(简称预后良好组)、不良风险细胞遗传学组(简称不良风险组)和中等风险细胞遗传学组(简称中等风险组),利用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进行靶向测序,检测AML患者的基因突变。重点研究中等风险组AML的基因突变特征,分析单独或协同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在治疗期间的多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残留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初发AML患者的基因突变发生率为91%,中等风险组AML患者的多基因(≥2)突变模式很常见,占79%。在中等风险组AML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包括NPM1、FLT3-ITD和DNMT3A。生存曲线分析提示,在中等风险组AML中,FLT3-ITD的不良预后意义与DNMT3A突变状态密切相关,与NPM1突变状态无关。携带FLT3-ITD不伴随DNMT3A突变的AML患者与FLT3-ITD突变阴性组AML的生存期无明显差异,仅当存在伴随DNMT3A共突变时,携带FLT3-ITD突变提示AML患者预后不良。AML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残留基因突变与临床预后相关。所有复发病例的诱导化疗后样本中,均可检测到残留基因突变。诱导化疗后残留FLT3-ITD与治疗抵抗及AML高复发率(100%)相关。仅检测到DNMT3A突变也与AML高复发率(50%)相关,但残留DNMT3A突变与原始细胞比例无关。研究结论在中等风险组AML患者中,携带FLT3-ITD同时伴随DNMT3A突变提示预后不良,诱导后化疗后残留基因突变与临床预后相关。基因突变检测是AML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工具,可为AML的综合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监测疾病治疗反应/复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黄燕[9](2019)在《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前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观察化疗联合微移植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和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9例为AML(年龄≥55岁),7例为中高危组MDS。诱导缓解阶段全部采用DCAG化疗方案,并在化疗结束24小时后输注HLA不相合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悬液(微移植)。干细胞的回输前后均不进行GVHD的预防治疗。在巩固治疗阶段,AML患者采取D+IA方案联合微移植,MDS患者仍然采用DCAG方案联合微移植。相同的巩固治疗方案总共进行3个周期。结果:16例患者,一共进行了 42例次的化疗+微移植术。老年AML患者的CR率为77.9%,CRi率为11.1%,OR率为88.9%。中高危MDS患者的CR率为14.3%,CRi率为42.9%,HI率14.3%,OR率为71.4%。AML患者的中位OS和PFS分别是12个月和10个月,MDS患者的中位PFS是3.7个月,中位OS时间尚未达到。患者在微移植后发生外周血CD3+总T细胞计数的升高,并且有36次微移植出现伴随细胞因子IL-2、IL-6、IL-10和INF-γ的升高的发热。外周血T细胞计数的增长与细胞因子INF-γ、IL-2和IL-6的变化呈线性正相关。STR分析1例患者的经过分选的外周血T细胞,发现增长的T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在治疗的安全性上,有1例MDS患者出现3级aGVHD并死亡,1例老年AML患者并发心功能衰竭死亡。和历史患者对照,化疗联合微移植具有明显增高的治疗反应率和较好的安全性。结论:化疗联合微移植治疗在老年AML和中高危MDS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反应率和安全性。血细胞恢复可控,多数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治疗相关副反应,属于较传统治疗有效且安全的新型的治疗手段。微移植存在的患者T细胞计数增高和细胞因子相关性发热可能与微移植引起的免疫效应有关,但是否因此而提高治疗反应率尚有待进一步求证。值得关注的是,微移植治疗虽然发生aGVHD的几率很低,但是仍有可能发生。本方案尚需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并有待进一步分层和细化治疗方案。微移植中T细胞免疫相关的抗肿瘤机理尚需深入研究。

展昭民,陈德发,吴红菊,贡铁军,任实,郝文鹏,唐庆华,关小军,张伯龙,马军[10](2005)在《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所 1985~ 2 0 0 3年收治的 4 8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结果 临床各型占同期各类白血病的 0 6 % ,占AML的 7%。 4 8例中放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CML ,化疗所致的相关性白血病全部为AML。化疗主要的药物为鬼臼类 ,烷化剂和蒽环类药物。但对Ph阳性的CML应用STI5 71,有 2例病人获长期生存。APL应用三氧化二砷 +ATRA双诱导治疗后全部获CR ,1例无病生存 7年。结论 治疗相关性白血病对治疗反应较差 ,CR率极低。

二、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及背景介绍
    1.1 概述
    1.2 电离辐射剂量学概述
        1.2.1 电离辐射
        1.2.2 辐射生物学
        1.2.3 核事故
        1.2.4 我国核辐射应急处理体系
        1.2.5 电离辐射剂量计
    1.3 miRNA与电离辐射
        1.3.1 miRNA简介
        1.3.2 miRNA的检测方法
        1.3.3 电离辐射与特异性miRNA的含量改变
    1.4 急淋白血病与全身放疗
        1.4.1 急淋白血病简介
        1.4.2 造血干细胞移植
        1.4.3 全身放疗(TBI)的作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接受全身放疗的急淋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2.1 前言
    2.2 患者病情及治疗方案
        2.2.1 移植前情况
        2.2.2 围全身放疗期
        2.2.3 围移植期情况
        2.2.4 统计学方法及分析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TBI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2.3.3 全身放疗所致不良反应的情况
        2.3.4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情况
        2.3.5 其他移植后并发症情况
        2.3.6 预后情况
        2.3.7 生存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人体miRNA与电离辐射的关系的Meta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Meta分析入选标准
        3.2.2 文献筛选过程
        3.2.3 文献数据的提取
        3.2.4 不同文献中数据的处理
        3.2.5 数据的提取和纳入
        3.2.6 Meta分析中运用的分析软件
        3.2.7 Meta分析中异质性的处理
        3.2.8 Meta分析中偏倚的评价及处理
    3.3 结果
        3.3.1 Meta分析中文献的筛选
        3.3.2 数据的筛选与录入
        3.3.3 Meta分析结果
        3.3.4 异质性的分析
        3.3.5 剂量相关的亚组分析
        3.3.6 Meta分析中偏倚的分析与较正
        3.3.7 特异性miRNA的含量变化与放疗剂量间的线性回归
    3.4 Meta分析结论
    3.5 讨论
第四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4.1 试验用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4.2 血液样本的采集
        4.2.1 患者的选择
        4.2.2 全身放疗
        4.2.3 外周血的采集
        4.2.4 血浆的分离与保存
    4.3 主要实验方法
        4.3.1 基因芯片的制作与分析
        4.3.2 特异性miRNA的 qPCR验证
    4.4 统计学方法及分析
        4.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统计学分析
        4.4.2 数学建模及ROC分析
第五章 血浆特异性miRNA含量的q PCR验证
    5.1 采血结果
    5.2 基因芯片结果
        5.2.1 芯片结果CV值
        5.2.2 芯片检出率
        5.2.3 样本间相关性分析
        5.2.4 差异筛选结果
    5.3 特异性miRNA初筛结果
    5.4 qPCR结果
        5.4.1 标准曲线的制作
        5.4.2 miRNA在放疗前后的含量变化倍数
    5.5 讨论
第六章 miRNA相关辐射剂量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6.1 前言
    6.2 回归模型的建立
        6.2.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6.2.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
    6.3 线性回归模型的验证
        6.3.1 ROC曲线对一元线性模型的验证
        6.3.2 ROC曲线对多元线性模型的验证
    6.4 讨论
结论与展望
综述 人体miRNA与电离辐射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miRNA引物序列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及致谢

(2)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 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 疗效的影响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3)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概述
    1.2 染色体核型异常概述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骨髓细胞学
        2.2.2 骨髓或外周血流式免疫分型
        2.2.3 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
        2.2.4 治疗方案
        2.2.5 随访
    2.3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临床特征
    3.2 相关实验室检查
    3.3 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
        3.3.1 骨髓增生程度
        3.3.2 细胞化学染色
        3.3.3 骨髓细胞形态及比例
    3.4 免疫表型检查结果
    3.5 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
    3.6 免疫表型伴淋系表达的S-AML患者与染色体的相关性
    3.7 异常染色体核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
    3.8 26 例S-AML患者生存情况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染色体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1.绪论
    2.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临床分析
    1.绪论
    2.对象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4+4)学位论文要求

(5)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原因分析
    引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
    一、BOS的发病机制
    二、BOS的诊断标准
    三、BOS的危险因素
    四、BOS的治疗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6)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的舌象特点研究分析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
        1.4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1.5 舌象判定标准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证型分布
        3.2 舌色分布
        3.3 舌形分布
        3.4 舌苔厚度分布
        3.5 舌苔颜色分布
        3.6 舌苔性质分布
雄黄(As_4S_4)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实验药品处理
        2.3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雄黄影响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2.5 Western-blot检测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影响
        2.6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
        3.2 免疫荧光法检测雄黄影响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3.3 Western-blot检测雄黄影响NB4 白血病细胞线粒体相关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水平的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研究概述
        1.1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名的认识
        1.2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辨证分型与治法治则
        1.4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诊疗策略
        1.5 中医舌象舌诊的历史渊源
        1.6 中医舌象舌诊的现代化研究
        1.7 急性髓系白血病老年发热患者的舌象特点研究结果的讨论分析
    2 线粒体介导的相关凋亡因子及过程研究
        2.1 线粒体凋亡通路
        2.2 Bcl-2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2.3 Bax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2.4 Cyt-C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2.5 AIF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3 中药雄黄(As_4S_4)研究背景分析
    4 中药雄黄(As_4S_4)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NB4细胞中线粒体介导的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影响的分析
    5 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对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和骨髓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纳入及诊断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危险分层标准
    1.5 疗效评价
    1.6 随访资料
    1.7 OS、转白时间定义
    1.8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临床特征
    2.2 实验室指标和MICM指标
    2.3 影像学检查
    2.4 治疗及转归
    2.5 疾病特征及相关预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1)
综述
    参考文献(2)
致谢

(8)靶向测序鉴定中等风险AML的基因突变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1、研究目标
    2、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实验材料
    4、实验内容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初发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谱
    2、中等风险组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谱
    3、中等风险组AML患者的常见基因突变特征
    4、中等风险组AML的常见基因突变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论
    1、结果小结
    2、讨论
    3、研究意义
    4、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9)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2.2 供者的纳入标准
    2.3 治疗方案设计
    2.4 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动员和采集
    2.5 供受者嵌合体及微嵌合检测
    2.6 治疗反应评价标准和结果评估
    2.7 不良事件评估
    2.8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和供者的临床特征
    3.2 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3.3 血细胞的恢复
    3.4 供受者嵌合体和微嵌合结果
    3.5 生存分析
    3.6 微移植前后临床体征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3.7 历史数据比对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HLA不相合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的输注(微移植)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结 果
讨 论
小 结

四、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作为电离辐射剂量生物学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D]. 刘健男.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2]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D]. 潘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D]. 宋明珠.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继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和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临床分析[D]. 董悦昕.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D]. 孙若楠. 苏州大学, 2020(02)
  • [6]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热患者舌象分析及雄黄对NB4白血病细胞线粒体凋亡因子Bcl-2、Bax、Cyt-C、AIF表达的影响[D]. 张芮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原始细胞增多-2和骨髓原始细胞20-3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 刘曾珍.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靶向测序鉴定中等风险AML的基因突变特征[D]. 马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微移植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前瞻性研究[D]. 黄燕. 浙江大学, 2019(03)
  • [10]治疗相关性白血病的治疗[J]. 展昭民,陈德发,吴红菊,贡铁军,任实,郝文鹏,唐庆华,关小军,张伯龙,马军. 癌症进展, 2005(02)

标签:;  ;  ;  ;  ;  

治疗相关性急性白血病1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