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蝇近端肠上皮的衰老变化

家蝇近端肠上皮的衰老变化

一、家蝇近肠上皮细胞的衰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彭璐媛[1](2021)在《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性传染病,是威胁养禽业的头号细菌病,每年给禽类养殖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普遍认为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病机制为:APEC首先通过呼吸道感染,黏附和定植于气囊和肺上皮并诱发局部炎症反应,随后突破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最终导致肝周炎、心包炎等全身症状。因此,抑制APEC感染诱导的肺部炎症、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关键。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曾提出过“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的治疗手段,且随着现代医学“肠-肺轴”的提出,肺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受到重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被证明是连结肺脏和肠道的重要纽带。随着“减抗”、“替抗”时代的到来,中草药基于其来源广、低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成为防治畜禽疾病的首要开发药物。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草药可通过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发挥其药理学作用。黄芩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清肺泻火、清热解毒等功效。黄芩苷是从黄芩中提取出的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炎、抗氧化以及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理学作用。因此,本研究首先以APEC感染的鸡肺II型上皮细胞和雏鸡为实验模型,探究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其次通过应用抗生素清除雏鸡的肠道菌群,探索肠道菌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之后,通过对黄芩苷处理雏鸡的肠道菌群及其相关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黄芩苷对雏鸡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探究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否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实现的,并筛选出肠道内与抗大肠杆菌病作用相关的细菌及代谢产物,揭示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从而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和相关药物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首先,我们建立了APEC感染鸡肺Ⅱ型上皮细胞的体外实验模型,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和MTT实验,筛选出对APEC生长无影响且对鸡肺Ⅱ型上皮细胞无毒性的黄芩苷浓度为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然后检测黄芩苷对APEC感染引起的鸡肺Ⅱ型上皮细胞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细菌黏附数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2.5μg/mL、25μg/mL和50μg/mL黄芩苷能够显着降低APEC感染诱导的细胞LDH释放,抑制APEC对上皮细胞的黏附以及促炎基因TNF-α,IL-1β的表达,并增加抑炎基因IL-4的表达。随后,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使用50 mg/kg、100 mg/kg和200 mg/kg的黄芩苷预处理雏鸡一周,然后通过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动物模型,并通过检测雏鸡死亡率、肺脏病理组织学变化、肺脏中细菌载量以及炎性细胞因子和气血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评估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结果显示,黄芩苷预处理能够显着降低APEC诱导的鸡大肠杆菌病的死亡率、抑制肺组织损伤和促炎基因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以及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和Claudin-3在肺脏中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抑制APEC诱导的肺部炎症反应,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具有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其次,为了探究肠道菌群在鸡大肠杆菌病中的作用,我们通过在雏鸡饮水中添加广谱抗生素两周以清除其肠道菌群,然后通过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并对各器官的脏器指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肺脏菌载量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的雏鸡相比,肠道菌群清除的雏鸡感染APEC后,导致肺脏、心脏、肝脏和肠道的病理损伤更加严重,并且肺脏中APEC的载量和TNF-α、IL-1β和IL-6释放显着增加。对气血屏障通透性检测表明,肠道菌群清除导致APEC感染诱导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llar lavage fluid,BALF)中蛋白浓度明显升高、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的表达显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肠道菌群清除导致APEC诱导的机体脏器损伤加重以及气血屏障通透性的破坏增加。随后,为了探究黄芩苷对APEC诱导的雏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是否与肠道菌群有关,我们给肠道菌群清除雏鸡和正常雏鸡灌服黄芩苷后气管灌注APEC诱导雏鸡大肠杆菌病模型,随后对各组织脏器指数和病理学变化、肺脏中炎性细胞因子、菌载量以及BALF中的蛋白浓度和气血屏障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肠道菌群清除后,黄芩苷显着抑制APEC感染导致的雏鸡各脏器的病理性损伤和肺脏中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菌载量和BALF中蛋白浓度以及维持肺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作用明显减弱。这些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对黄芩苷发挥抗APEC诱导的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研究黄芩苷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其防御雏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我们对空白对照组、APEC组、黄芩苷单独处理组和黄芩苷预处理后感染APEC组的雏鸡肠道菌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感染APEC雏鸡的肠道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显着提高,并且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Ruminococcaceae_UCG-014,Ruminococcaceae_unclassified,Clostridiales_vadin BB60_group_unclassified和Ruminiclostridium_5菌属的丰度,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显着增加,lachnospiraceae_unclassified、Blautia、Escherichia-Shigella和Pygmaiobacter菌属的丰度显着降低,而黄芩苷预处理显着恢复了APEC感染导致的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的改变。进一步通过LEf Se分析发现,黄芩苷处理主要增加了雏鸡肠道中g_Blautia、f_Lachnospiraceae和g_Intestinimonas等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CFAs)产生菌的丰度。此外,为了排除黄芩苷对肺脏菌群的影响,我们进一步对空白对照组和黄芩苷单独处理组的雏鸡肺脏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本实验应用相同剂量的黄芩苷并没有影响雏鸡肺脏菌群结构。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调节APEC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并且能增加产SCFAs菌群的丰度。最后,为了检测黄芩苷是否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产生发挥其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作用,我们通过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空白对照组和黄芩苷单独处理组的雏鸡肠道和BALF中的SCFAs浓度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黄芩苷处理显着增加了肠道中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并且肺脏中乙酸和丁酸的浓度以及乙酸受体FFAR2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因此我们推测,黄芩苷可能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增加的乙酸迁移至肺脏激活其受体FFAR2发挥抗炎和维持气血屏障功能的作用。为了验证上述假设,我们通过雏鸡饮水中添加乙酸钠后气管内灌注APEC建立鸡大肠杆菌病模型,探究乙酸钠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饮水中添加乙酸钠能够显着抑制APEC感染导致的鸡肺组织的病理性损伤、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产生及其基因表达,并恢复肺脏中气血屏障相关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Occludin和ZO-1及乙酸钠受体FFAR2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能够增加肠道中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产生的乙酸能够抑制肺部炎症、维持气血屏障完整性,从而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了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预防作用,其具体机制可能是:黄芩苷通过恢复APEC感染诱导的肠道菌群紊乱,并增加肠道中产SCFAs细菌的丰度,从而促进肠道SCFAs,尤其是乙酸的产生,高浓度的SCFAs(特别是乙酸)从肠道迁移至肺脏,抑制APEC引起的肺脏炎性损伤以及维持气血屏障的完整性,发挥抗大肠杆菌病的作用。该实验结果不仅为临床生产中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实验依据,而且为天然化合物的作用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基础理论解读提供理论依据。

王盼[2](2020)在《青蒿素对斯氏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疟疾(malaria)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通过按蚊叮咬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青蒿素(artemisinin,ART)类药物不仅是恶性疟治疗的首选药物,还常用于出现疟疾疫情区域的全民服药以消除潜在传染源。在全球很多疟疾流行区,当疟疾疫情出现或加重时,除了加大监测力度、及早发现疟疾感染者外,疫情流行区域的全民服药策略已被广泛推广。在全民服药中当按蚊叮咬了已服青蒿素类药物的正常人后,其体内的青蒿素及其代谢产物将有机会进入按蚊体内。如果该按蚊再次叮咬疟疾感染者时,其体内已吸入的青蒿素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影响该按蚊的疟疾传播能力,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阐明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对于判断青蒿素全民服药策略是否合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天然免疫系统是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抵御外源病原体和有害刺激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其传播疟疾能力的重要因素。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目前发现最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接头蛋白分子将胞外刺激信号传递至细胞内,活化髓样分化因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并促进Rel 1核移位,激活斯氏按蚊体液免疫,产生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AMPs)等效应分子,抑制疟原虫侵染从而降低按蚊传疟能力。同时,人群和动物研究发现,疟疾感染后可改变宿主肠道微生物群落构成,重塑宿主肠道菌群可影响蚊天然免疫状态和疟原虫的发育。然而,关于天然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在青蒿素影响斯氏按蚊传疟能力中的作用和机制,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报道。本研究聚焦这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方法:1、第一部分:青蒿素预处理对斯氏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利用斯氏按蚊-约氏疟原虫动物模型,用青蒿素灌胃预处理的正常小鼠供3~5天龄斯氏按蚊饲血,3天后让该按蚊吸食约氏疟原虫感染的小鼠进行疟疾攻击感染,感染后第9天解剖蚊胃,检查疟原虫卵囊的发育情况并计数,分析比较两组按蚊的疟原虫感染率和感染度差异。2、第二部分:天然免疫Toll信号通路在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中的作用研究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yD88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分析斯氏按蚊在不同时期及疟原虫感染前后MyD88分子的转录水平,以探讨MyD88分子在斯氏按蚊抗约氏疟原虫感染中的作用;继而,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比较分析Toll信号通路抗疟关键分子MyD88、Rel 1和Cactus等在青蒿素处理组和对照组间的转录水平差异,以期阐明斯氏按蚊Toll信号通路在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中的作用。3、第三部分:肠道菌群在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中的作用研究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对斯氏按蚊肠道菌群进行研究,比较分析青蒿素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吸感染血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并根据蚊肠道菌群变化,分析肠道菌群是否参与了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结果:1、青蒿素预处理显着降低斯氏按蚊传疟能力。青蒿素处理组的感染率(88.15%)略低于对照组(90.4%),两组间无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558)。但青蒿素处理组斯氏按蚊的疟原虫感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提示,青蒿素预处理可降低斯氏按蚊对约氏疟原虫的传播能力。2、天然免疫Toll信号通路在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中具有重要作用。本部分研究结果显示,MyD88是斯氏按蚊Toll信号通路的上游关键分子,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多个时间点表达上调,提示该分子在蚊抗疟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青蒿素预处理及疟原虫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斯氏按蚊Toll信号通路中的活化关键分子MyD88和Rel 1的转录水平在青蒿素处理组较对照组均有上调,而抑制分子Cactus则有下调趋势。该研究结果提示,青蒿素预处理可通过上调按蚊Toll信号通路而增强其对疟原虫的抵抗力,从而抑制按蚊的传疟能力。3、肠道菌群参与了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青蒿素处理后按蚊肠道菌群发生明显变化,且部分抗疟菌群(如沙雷氏菌属等)显着增加,提示青蒿素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影响按蚊的传疟能力。结论:1、本研究首次证实青蒿素预处理可降低按蚊传疟能力。2、蚊天然免疫Toll信号通路参与了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3、青蒿素可能通过改变蚊肠道菌群增强按蚊抗疟原虫能力。上述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明确青蒿素的应用对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指导青蒿素类药物的合理推广应用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为通过媒介防制阻断疟疾传播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也将为我国在消除疟疾行动中的策略制定提供参考,进一步巩固我国的疟疾防控成果。

张义[3](2020)在《美洲大蠊营养价值分析及其水提取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以美洲大蠊(Periphaneta americana)为材料,测定分析了经过前处理(速冻、初干、粉碎、脱脂)后美洲大蠊虫粉的营养指标。同时,以脱脂美洲大蠊成虫粉为原料,探索了冷水浴超声水提法高效制备美洲大蠊水提取物的方法与工艺。在对美洲大蠊水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测定的基础上,试验更进一步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1.0 g/kg、1.5 g/kg、2.0 g/kg、2.5 g/kg)的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初始平均体重为22.18 g的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苗的影响。饲养45天后,分析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血清和肝脏的部分代谢指标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美洲大蠊若虫粉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ASH)及水分含量分别为47.54%、33.22%、3.44%和5.63%,脱脂若虫粉CP、EE、ASH及水分含量分别为65.43%、10.36%、4.52%和4.25%;成虫粉CP、EE、ASH及水分含量分别为55.82%、23.31%、3.62%和6.31%,脱脂成虫粉CP、EE、ASH及水分含量分别为67.37%、11.88%、4.55%和3.82%;美洲大蠊成虫粉氨基酸总量为52.44%,脱脂成虫粉氨基酸总量为59.40%;成虫粉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为76.41%,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23.12%。2.冷水浴超声水提法制备美洲大蠊水提取物简便高效可行,水提取物测定结果显示,其可溶性蛋白含量为68.41%,还原糖含量3.65%,氨基酸总量为59.97%。3.基础饲料中添加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增重率、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及肥满度无显着影响(P>0.05);肠体指数随添加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5 g/kg试验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试验组内脏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试验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苗前肠绒毛高度与前肠绒毛宽度无明显影响(P>0.05)。4.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与肝脏中部分代谢指标产生不同影响。2.0 g/kg试验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明显降低(P<0.05),添加浓度进一步提高时,AST活性不再降低(P>0.05);各试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在1.0 g/kg试验组显着降低(P<0.05),各试验组TG含量随添加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并达到与对照组相同水平;1.5 g/kg试验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而后随浓度升高趋于稳定。肝脏AST活性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肝脏ALT活性在1.5 g/kg试验组显着升高后趋于稳定;肝脏TG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美洲大蠊水提取物能显着降低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TC)含量(P<0.05);各试验组肝脏TP含量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5),其中2.0 g/kg试验组肝脏TP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5.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显着提高了试验组吉富罗非鱼血清和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1.5 g/kg试验组血清和肝脏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活性随浓度的升高不发生显着变化(P>0.05);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均显着增强试验组吉富罗非鱼血清和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且均在1.0 g/kg试验组达到显着水平(P<0.05),血清T-AOC与添加剂量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而肝脏T-AOC呈先升高后稳定的趋势。

董伟韬[4](2019)在《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内在变化,以及蛋白质和相关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我们通过这项技术可以了解病原体感染的宿主体内免疫系统调控,代谢通路调节等一些系列机体的应激变化。当宿主被外界病原微生物感染时,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会发生相应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原因是参与免疫调控的相关蛋白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因此,宿主感染病原体后,研究免疫相关蛋白的调控对于探究微生物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调控机理非常重要。在这些相关蛋白中有些会涉及到宿主作为生物反应器对大型哺乳类动物的过敏性炎症反应中,而有些则是宿主能够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有利手段,但是极个别的蛋白也能够参与到外界病原对宿主的感染过程中,从而提高病原的危害性。本实验应用三种不同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家蚕在BmNPV感染后免疫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1.双向电泳技术优化体系建立本次实验对采用四种不同的纯化以及蛋白提取方法,3种不同聚焦时间,两种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胶条PH值以及平衡时间对家蚕蚕蛹双向电泳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用于TCA-丙酮进行研磨后过夜沉降提取的蛋白效率最高,获得的蛋白点最多,8000v,80000vh时蛋白纵横条带较少,且蛋白点明显。采用ph4-7胶条以及平衡时间在15分钟时有利于消除纵条纹,得到更好的优化结果。而染色液方法则各有优缺点。这次探究为家蚕蚕蛹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基础。2.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四种过敏原蛋白表达的影响蚕蛹的一些蛋白能够引起人和动物严重的过敏反应。这使蚕蛹的药用价值在临床应用中受到极大的制约。有趣的是,一些杆状病毒载体已被证明可以调控宿主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但这在家蚕中尚未得到证实。实验分析了BmNPV空载体感染对蚕蛹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了硫醇过氧化物酶(Jafrac1),27-kDa糖蛋白(p27k),精氨酸激酶和副肌球蛋白四种重要过敏原和另外3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BmNPV感染后观察到4种已知过敏原的mRNA表达下调;随后使用原核表达制备了四种过敏原的重组蛋白和多克隆抗体。通过荧光定量和蛋白质印迹验证了四种过敏原蛋白的mRNA和蛋白的变化。该研究表明,通过用空BmNPV载体感染可以降低蚕蛹中已知四种过敏原蛋白的表达。这不但提高了蚕蛹表达的外源蛋白作为口服药物的给药安全性,而且四种重组过敏原蛋白可应用于因蚕蛹过敏的临床诊断。3.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丝氨酸家族和抗菌肽家族表达的影响在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后,使用蛋白质组学筛选家蚕蛋白,鉴定6种抗菌肽和12种serpins。在不同时间检查这18种蛋白质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ttacin表达水平最高,而serpin-5和cecropin-D表现出负调控相关性。这些结果为更深入地了解家蚕免疫调节提供了重要的一步。4.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用iTRAQ技术研究在感染BmNPV前后家蚕的免疫相关蛋白表达变化。使用同量异位标签对感染前后的蛋白质组进行相对和绝对定量分析以及LC-MS分析。共鉴定出372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179种被上调,193种被下调。通过蛋白质印迹验证几种蛋白质的表达变化。其中,着重研究了11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免疫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例如,下调的丝氨酸蛋白酶和天蚕素能够促进Toll和Imd信号传导,而自噬相关蛋白3(其被上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何中华[5](2019)在《G蛋白偶联受体在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中的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后生动物体腔或肠腔内有许多微生物群落,这些群落中既有对宿主生命活动有益的菌群,也有损害宿主新陈代谢,破坏宿主肠道微环境,甚至导致宿主患病的有害菌。例如,导致对虾产生肠炎病的产气菌,产生红肢病的鳗弧菌以及产生烂眼病的霍乱弧菌等。除此之外,宿主肠道内还有大量中性菌。宿主如何耐受如此多的细菌并保持其胃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稳态尚未得到充分揭示。以前的研究表明,除了抗菌肽之外,双氧化物酶(Dual oxidase,DUOX)系统在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生物肠道细胞中,DUOX系统可以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而产生的ROS则可直接破坏微生物的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使这些物质降解从而杀灭微生物。DUOX系统受多种途径调控,目前较少研究的是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途径。GPCR是一种7跨膜受体,广泛分布于各种动物,并且在这些动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功能,如视觉、嗅觉、味觉和免疫等。在GPCR调控的DUOX表达途径中,GPCR结合配体活化后,可经由快速的钙离子(Calcium ion,Ca2+)途径以及慢速的表达调控途径分别调控DUOX的活性和表达量,从而使细胞产生的ROS的水平上升,直接杀灭肠道细菌。但是哪一种/几种GPCR与DUOX激活和表达相关,以及这类GPCR感受的配体是什么都不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肠道等转录组测序得到了 12种GPCRs。随后我们通过分析过氧化氢水平、ROS水平和DUOXs的表达量来筛选这些GPCR是否与肠道中的ROS产生有关。结果发现了两种可以调控对虾肠道ROS水平及MjDUOXs表达量的GPCRs,MjGPCR7和MjGPCR10。随后我们对这两个GPCR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MjGPCR7和MjGPCR10在日本囊对虾中的组织分布和鳗弧菌经口喂食后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这两种GPCR都在心、胃和肠中高表达,并且经口喂食鳗弧菌后,两种GPCR的表达量都上升。为了确认筛选得到的GPCR确实可以调控DUOX的表达,从而影响ROS的产生,我们设计了 RNA干扰实验。当敲低MjGPCR7或MjGPCR10的表达,经口喂食鳗弧菌后,日本囊对虾肠道细胞细胞质内的Ca2+水平明显下降。此外,当干扰掉GPCR下游蛋白MjGαq后,肠道细胞内MjDUOX1和MjDUOX2的表达量都下降,且ROS的水平也下降。最后,为了探明MjGPCR7和MjGPCR10的配体,我们做了初步的探索实验。MjGPCR7靠近N端的CLECT结构域(C-type lectin domain)可以结合不同的细菌。经口喂食腺嘌呤、鸟嘌呤和胞嘧啶1 h后,日本囊对虾肠道内ROS的相对水平无明显变化,然而,喂食鳗弧菌、胸腺嘧啶和尿嘧啶11h后,ROS的相对水平显着上升。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们筛选得到的两种MjGPCR,MjGPCR 和MjGPCR10,可能通过MjGαq、Ca2+调控MjDUOXs的表达,上调日本囊对虾肠道内ROS的水平,从而影响对虾肠道内菌群的稳态。此外,我们还发现胸腺嘧啶和尿嘧啶可以诱导日本囊对虾肠道ROS的产生,它们可能是MjGPCR7和MjGPCR10的配体。

赵金龙[6](2019)在《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在自然界广泛存在。随着畜禽集约化养殖模式的不断发展,畜禽感染E.coli O157:H7非常普遍,这给畜禽养殖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多宿主、多途径传播等一些特点,导致E.coli O157:H7感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作为机体血液循环中含量最丰富的类固醇物质,因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而被认为是具有多向性的“激素缓冲剂”。目前,对DHE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对机体代谢、中枢神经系统、氧化应激等方面,有关DHEA对细菌感染的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甚少。因而,本试验选用小鼠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之上,通过体外阐明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缓解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旨在揭示DHEA对小鼠抵抗细菌感染、缓解炎症的确切作用及相关通路间的“对话”关系。研究结果将为揭示DHE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保障畜禽和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1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的研究本实验以ICR小鼠为研究对象,在建立E.coli O157:H7感染小鼠模型基础之上,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存活情况、免疫指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等方面的影响,以期揭示DHEA对小鼠抗E.coli O157:H7感染能力的影响。小鼠腹腔注射E.coli O157:H7探讨小鼠对E.coli O157:H7的耐受性,以便确定E.coli O157:H7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小鼠灌胃3周不同浓度的DHEA后腹腔注射LD50的E.coli O157:H7,一周后采集血清、脾脏、小肠等组织,待测。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E.coli O157:H7对小鼠的LD50为2.3×108CFU。LD50的E.coli O157:H7感染导致小鼠小肠组织出现肠绒毛断裂、脱落、出血等病理学变化,而DHEA处理能够降低E.coli O157:H7感染所致的损伤、提高小鼠成活率,并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此外,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提高小鼠脾脏免疫指数、脾脏中乳酸脱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显着降低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P<0.05)。以上结果提示,DHEA处理可调节脾脏免疫功能、清除感染细菌,提高小鼠的成活率。2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本试验以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DHEA对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转导机制,旨在揭示DHEA抵抗E.coli O157:H7感染生物化学机制。小鼠灌胃DHEA并用LD50的E.coli O157:H7感染,试验结束后采样、待测。试剂盒检测脾脏和血清中iNOS活性和NO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脾脏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FN-γ、IL-4和IL-10 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脾脏和血清中IFN-γ和IL-4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0.2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血清中iNOS活性(P<0.05),2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血清中NO含量(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脾脏中iNOS活性(P<0.01)以及TNF-α、IL-1β和IFN-γmRNA表达水平(P<0.05);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降低脾脏IL-6mRNA表达水平(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脾脏IL-4 mRNA表达水平(P<0.05),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脾脏IL-10 mRNA表达水平(P<0.05)。2 mg/kg DHEA处理可极显着降低脾脏IFN-γ含量(P<0.01),而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可显着升高血清IL-4含量(P<0.05)。此外,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脾脏中p-p38 MAPK蛋白表达水平(P<0.05),而对p-ERK1/2和p-JNK1/2蛋白水平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2 mg/kg和4 mg/kg DHEA处理均可极显着降低p-IκB-α和细胞核内NF-κB蛋白水平,升高胞质中IκB-α和NF-κB蛋白水平(P<0.01)。以上结果提示,DHEA可降低炎性介质和促炎因子的表达、促进抗炎因子的表达而缓解E.coli O157:H7诱发的炎性反应,且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p38 MAPK和NF-κB的表达而实现的。3 DHEA调节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抗E.coli O157:H7感染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本试验以ICR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探讨DHEA对E.coli O157:H7引起的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试验首先分析E coli O157:H7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时间效应,以确定DHEA的处理浓度和E.coli O157:H7作用时间。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 TNF-α、IL-1β 和 IL-6 含量;Western blot 法分析 iNOS、COX-2、p38 MAPK和NF-κB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00 μmol·L-1的DHEA显着降低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活力(P<0.05)。E.coli O157:H7感染细胞3 h时产生显着性损伤,且一定浓度的DHEA预处理可显着缓解E.coli O157:H7诱发的损伤(P<0.05);但当E.coli O157:H7感染细胞4 h时产生DHEA处理无法缓解的严重损伤。不同浓度的DHEA处理对细胞的吞噬能力没有显着影响(P>0.05)。0.1μmol·L-1 DHEA处理极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P<0.01),而0.1 μmol·L-1和1 μmol·L-1 DHEA均能显着降低细胞培养液中IL-6的含量(P<0.05)。0.1μmol·L-1和10 μmol·L-1 DHEA处理均能显着降低细胞iNOS和COX-2蛋白水平(P<0.05)。0.1 μmol·L-1和10 μmol·L-1 DHEA具有与SB203580(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相似的生物学作用,其均可显着降低p-p38 MAPK蛋白水平、显着升高IκB-α蛋白水平(P<0.05);0.1μmol·L-1-10 μmol·L-1 DHEA均能显着降低p-IκB-α和细胞核中NF-κB蛋白水平,并显着抑制细胞质中NF-κB的减少(P<0.05)。以上结果提示,DHEA通过下调p38 MAPK和NF-κB活化而降低E.coli O157:H7诱导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过度产生,最终表现为缓解炎症的发展。结果提示,DHEA可提高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指数、降低腹腔菌体浓度、减轻小肠组织的病理损伤,整体上表现为提高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的成活率。DHEA可降低iNOS、COX-2、TNF-α、IL-1β、IL-6等炎性介质的过度产生,同时促进抗炎因子IL-4和IL-10的分泌,从而缓解E.coli O157:H7感染导致的炎症损伤。DHEA通过抑制p38 MAPK蛋白活化而阻断NF-κB的活化入核,进而调节炎性因子的表达以缓解过度的炎症反应,最终实现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的保护效应。

陈小艺[7](2019)在《水稻抗性胁迫下昆虫中肠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褐飞虱通过刺吸式口器吸食水稻汁液获得营养,同时能传播水稻病毒病,是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害虫。通过化学农药和选育种植抗性水稻是目前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手段,但褐飞虱会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也会与水稻协同进化,产生新的致害性。中肠是昆虫与植物互作的重要界面,对两者互作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昆虫与植物的互作机理,为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中,以生物型I的褐飞虱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TN1、MH63、Mudgo、B5饲喂褐飞虱24 h后,用TUNEL试剂、活性氧试剂盒、Phospho-Histone H3抗体、PROX1抗体,分别检测中肠组织中细胞凋亡水平,活性氧含量,有丝分裂细胞的数量、肠内分泌细胞数量。结果发现,随着水稻抗性的升高,中肠组织中凋亡的细胞越多,但活性氧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TN1上饲养的褐飞虱和MH63处理24 h的褐飞虱中肠组织中,标记内分泌细胞的PROX1抗体杂交信号较弱,Mudgo、B5处理中的杂交信号较为明显;标记有丝分裂细胞的Phospho-Histone H3抗体在TN1、MH63、Mudgo、B5处理的中肠组织中的杂交信号依次增强。对中肠组织的石蜡切片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表明:TN1、MH63、Mudgo、B5水稻处理的中肠内分泌细胞依次增多;同时,TN1、MH63、Mudgo、B5水稻处理的中肠内有丝分裂细胞同样依次增多。这一结果与中肠整体原位免疫杂交结果一致。这说明褐飞虱为弥补抗性水稻对中肠造成的损伤,甚至引起细胞凋亡;为维持组织内部的稳态,中肠干细胞加速有丝分裂,而干细胞分化形成内分泌细胞,也能分化形成肠上皮细胞,以便及时恢复肠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为研究水稻抗性胁迫下中肠细胞凋亡过程中,乙酰胆碱酯酶(ACh E)是否充当了核酸酶的角色,进行ACh E降解DNA的实验。结果表明:在Mg2+的作用下,ACh E能够直接降解质粒DNA和基因组DNA,证实了ACh E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到了核酸内切酶的作用,通过片段化基因组DNA导致细胞凋亡。为进一步探究抗性水稻对昆虫中肠细胞的作用,以24 h,48 h,72 h小时为时间节点,用TN1、MH63、Mudgo、B5的水稻汁液处理棉铃虫中肠细胞。结果显示:TN1水稻处理下,有丝分裂细胞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MH63处理的样品中有丝分裂细胞先增加后减少,Mudgo和B5处理的样品中有丝分裂细胞增加。此外,TN1处理的细胞中ROS含量减少,MH63处理的细胞中ROS含量先升高后降低,B5和Mudgo处理的细胞中ROS的含量增加。该结果表明:水稻抗性越强,对中肠细胞造成的损伤也越严重。本论文通过研究在水稻抗性胁迫下,褐飞虱中肠的生理生化反应,为进一步了解褐飞虱与水稻的互作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为寻找新的治理方法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张敏[8](2018)在《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融合抗菌肽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对畜禽动物具有促进生长和防治疾病的功效,但是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抗生素残留以及耐药细菌的不断出现等隐患,并且随着消费者对“无抗”产品需求的增加,因此研发安全、高效的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产品成为当前我国畜禽业健康养殖的研究热点。抗菌肽作为抗生素的替代品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免疫调节活性以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中,从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皮肤中分离到的爪蟾素(Magainin II)以及从天蚕(Bombyx mori)中分离得到的天蚕素B(Cecropin B)是抗菌肽中公认的能够提高细菌性疾病抵抗力的良好候选分子之一。除了天然的抗菌肽之外,许多重组表达的抗菌肽在稳定性和特异性方面更具优势,但目前为止关于利用食药用真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作为抗菌肽的重组表达载体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首先利用蛹虫草菌丝体作为受体系统,将Magainin II-Cecropin B(Mag II-CB)融合抗菌肽基因以及Cecropin B(CB)基因分别转入到蛹虫草菌丝体中进行高效表达;并利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所获得的重组抗菌肽Mag II-CB和CB,对其体外抑菌活性和抗菌机制进行了初步验证;进一步通过利用感染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BALB/c小鼠为模型,分别分析验证了纯化的重组抗菌肽和低温冻干的转抗菌肽基因蛹虫草菌丝的功能活性。结果显示,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的重组抗菌肽以及所获得的转抗菌肽基因蛹虫草菌丝都具有高效的抑菌活性和免疫活性。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蛹虫草原生质体提取最佳条件为:菌龄4 d、酶解温度34℃以及酶解时间4 h,蛹虫草原生质体的提取量平均达到107-108个/mL。确定蛹虫草原生质体的再生培养基为含0.8 M甘露醇的PDA培养基,潮霉素抗性的最小抑制浓度为650 mg/L。确定根瘤农杆菌转化的最优条件为:诱导剂乙酰丁香酮浓度200μM、共培养时间2 d以及根瘤农杆菌与蛹虫草原生质体的个数比为107/105。2、构建含杂合抗菌肽Mag II-CB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pCB130-Mag II-CB以及只含CB基因的真菌表达载体pCB130-CB,并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转化蛹虫草原生质体,通过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分别获得6株转Mag II-CB基因的蛹虫草菌株和5株转CB基因的蛹虫草菌株,ELISA测定Mag II-CB和CB的产量约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938±0.072‰和0.705±0.054‰。3、利用Ni-NTA亲和层析法纯化含组氨酸标签的重组抗菌肽Mag II-CB和CB,ELISA测定Mag II-CB和CB的纯化率为82.6%和80.4%。通过平板打孔法以及最小抑菌浓度分析测定重组抗菌肽Mag II-CB在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方面比重组抗菌肽CB表现出更有效的抑菌活性。此外,观察分析重组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渗透性以及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结果显示重组抗菌肽Mag II-CB和CB可通过胞外抑菌机制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最终导致菌体死亡,并且重组抗菌肽Mag II-CB显示出更强的抑菌作用。4、在获得纯化的重组抗菌肽基础上,以感染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模型,确定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最小致死剂量以及小鼠体内重组抗菌肽的最小保护浓度分别为1×109 CFU/mL和8 mg/kg,进一步分析发现重组抗菌肽能够调节肠道内微生物菌群,改善小鼠肠道绒毛损伤,缓解染菌小鼠的肠道绒毛长度、隐窝深度以及绒毛长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的降低。同时发现重组杂合抗菌肽Mag II-CB能够明显地提高小鼠肠道中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水平,降低因腹腔注射大肠杆菌后引起的血浆中IgA、IgM、IgG以及回肠中sIgA水平的增加,此外,能够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MCP-1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mRNA表达水平。5、通过给感染大肠杆菌ATCC 25922的BALB/c小鼠饲喂转抗菌肽基因蛹虫草菌丝进一步研究转基因蛹虫草菌丝功能活性,结果显示转基因蛹虫草菌丝能够通过口服的方式来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并且有效地改善了小鼠肠粘膜以及肠道绒毛损伤情况,维持了肠道形态的完整性。此外,转Mag II-CB基因蛹虫草菌丝能够提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小鼠血浆中IgA、IgM、IgG以及回肠中sIgA的水平,并且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mRNA表达水平,与纯化的重组抗菌肽研究结果相一致。

阿琪玛[9](2017)在《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旨在研究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O1、O2、O8、O78的体外抑菌作用以及对感染致病性E.coli O8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为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牛源致病性E.coli的体内外抑菌效果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1)采用有机溶剂乙醇、乙酸乙酯、丙酮、氯仿、石油醚对五谷虫进行抑菌物质的提取,发现抗菌肽提取方法有体外抑菌效果,确定提取方法后应用于厩螫蝇。试验结果表明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 O8抑菌圈直径为25.55±0.39mm。提取液蛋白浓度为0.653±0.021mg/mL。(2)研究表明本地区牛源优势致病性E.coli O1、O2、O8和O78对小鼠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因此选择4种菌株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以上致病性E.coli均有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通透性的作用,在24h内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检测到细胞内的蛋白物质和释放到培养液中的离子,使蛋白含量和电导率升高,从而达到抑菌效果,2种提取液具有较广的抑菌谱。(3)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仅灌服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注菌并灌胃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厩螫蝇高剂量组、厩螫蝇中剂量组、厩螫蝇低剂量组,连续7d,2次/d,在第5d末期给药后,腹腔注射80%MLD菌液。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可显着降低小鼠盲肠乳酸菌和双歧杆菌数量,肠球菌和肠杆菌的数量显着升高(P<0.05);使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值、肌层厚度、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显着降低(P<0.05)。厩螫蝇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对小肠的机械屏障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其效果接近于阳性对照组。(4)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血清IL-2、IL-4、IL-10、Ig A、Ig M、IgG、INF-γ、T3、T4、胰岛素含量显着降低(P<0.05),血清IL-6、IL-8、TNF-α、ACTH、CORT、GH、血糖含量显着升高(P<0.05)。阳性对照组和厩螫蝇中剂量组可以提高被E.coliO8感染小鼠免疫球蛋白、抗炎因子含量,降低促炎因子含量,调节机体血清中各指标平衡,提高机体的抗逆性。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免疫脏器指数、NK细胞活性和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显着降低(P<0.05),厩螫蝇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以增加小鼠免疫脏器水平,显着提高NK细胞活性和吞噬细胞的能力(P<0.05)。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D3+、CD4+、CD19+和CD4+/CD8+含量显着降低(P<0.05),CD8+含量显着升高(P<0.05),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可以提高感染小鼠CD3+、CD4+、CD19+和CD4+/CD8+含量,降低CD8+含量,厩螫蝇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可调节小鼠外周血淋巴亚群含量,减少抑制性T细胞的含量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肠上清液中IL-2、IL-13、IL-4、IFN-γ、SOD和T-AOC含量显着降低(P<0.05),IL-6、TNF-α和5-OH含量显着升高(P<0.05)。厩螫蝇中剂量组和环丙沙星组可提高感染小鼠IL-2、IL-13、IL-4、IFN-γ、SOD和T-AOC含量(P<0.05),显着降低IL-6、TNF-α和5-OH含量(P<0.05),由此可知,致病性E.coli O8可破坏肠粘膜屏障,厩螫蝇中剂量组效果最佳。(5)通过高通量焦磷酸测序对各处理组致病性E.coli小鼠盲肠中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之间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组间的微生物菌落结构与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浓度相关。

梁青[10](2016)在《以果蝇、家蝇背板刚毛为模型研究物种间表型进化发育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进化发育生物学(evo-devo)是进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以及遗传学结合的交叉新兴学科。该学科主要研究胚胎发育的起源和进化、发育过程中的修饰如何导致新性状的产生、在进化过程中的发育可塑性、生态通过发育如何影响进化、趋同性和同源性的发育基础等重要问题。果蝇背板DC(Dorsocentral)区域有2对刚毛,家蝇有6对,它们之间数量的差异是研究新性状产生的优秀材料。因此本研究以家蝇和果蝇DC刚毛为模型研究物种间表型进化发育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对家蝇和果蝇SCUTE、HAIRY、EMC、PNRβ和USH(USH-D)蛋白序列,发现这些蛋白的相似性分别达到42.7%、51.0%、53.1%、69.2%和42.9%。家蝇和果蝇SCUTE和HAIRY基因均编码bHLH功能域,其相似性高达94.9%和100%,EMC编码HLH功能域,相似性为95.5%,PNRβ和USH编码2个锌指结构域,相似性为97.9%和71.4%。这些结果表明家蝇和果蝇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的结构非常保守,推测它们在调控刚毛发育时可能具有一定的保守性。(2)构建过表达载体,通过显微注射在果蝇体内过表达家蝇scute、pnrβ、emc和hairy基因,观察表型,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同时与过表达果蝇自身scute、pnrβ、emc和hairy基因的过表达果蝇表型进行对比,研究家蝇和果蝇在一亿年的分支进化过程中这些基因的功能是否发生了演化。结果发现家蝇scute基因能够诱导果蝇产生大量额外的粗刚毛。过表达pnrβ基因时,出现了 4种表型,背板DC区域的粗刚毛数量变化为2、3、4和5根,51%的果蝇背板DC区域粗刚毛出现被抑制的现象。过表达家蝇emc基因后,果蝇表现出背板中间的细刚毛被强烈抑制,具有规律排列的DC粗刚毛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现象。该结果与过表达果蝇自身emc基因的结果相似。过表达家蝇hairy基因后转基因果蝇背板AC、DC区域的细刚毛被强烈抑制。DC区域的粗刚毛表现出3种表型,这3种表型主要表现在粗刚毛数量的变化,粗刚毛数量分别为0、1和2根。该结果过表达果蝇自身hairy基因的结果相似。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家蝇scute、emc和hairy基因与果蝇相似,其功能非常保守,而家蝇基因pnrβ与果蝇相比功能发生演化,需进一步研究。(3)选择亲缘关系更远的物种人类ascl1(scte同源基因)和Id2(emc同源基因)同源基因,通过蛋白序列比对以及在果蝇体内过表达基因ascl1和Id2,研究在8.47亿年的进化过程中scute和emc同源基因的演化情况。结果发现人类ASCL1蛋白与果蝇和家蝇SCUTE蛋白相似性为32.7%,均编码bHLH功能域。人ID2蛋白功能域为HLH,它与果蝇和家蝇的相似性仅有59.5%和61.9%。EMC和ID2 HLH功能域中存在形成异物二聚体的结合位点。EMC和ID2HLH有9个结合位点,但它们仅有4个位点保守。表明人类ascl1和Id2基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遗传信息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仍具有保守的功能域。在果蝇体内过表达人类ascl1和Id2,我们发现,ascl1基因诱导果蝇在背板AC和DC区域产生了大量额外的粗刚毛,这一结果与过表达家蝇和果蝇scute基因的结果一致。这个结果表明ascl1基因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功能仍很保守,它仍起着促进粗刚毛生长的作用。过表达人类Id2基因时,果蝇背板中央区域的小刚毛没有发生变化,DC区域的粗刚毛出现被抑制的现象,出现了 2种表型,一种表型为果蝇背板DC区域有2根粗刚毛,另一种表型为DC区域有3根粗刚毛。与过表达家蝇和果蝇emc基因相比,人类Id2基因虽然对刚毛仍起着抑制作用,但其强度被减弱。(4)qRT-PCR方法检测scute、pnr、emc、hairy和ush5个基因在家蝇和果蝇幼虫发育阶段(1st,2nd,3rd1,3rd2,3rd3)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研究两个物种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在幼虫发育阶段的表达差异。发现这5个基因的表达量在1st和2nd时期低,进入3rd(3rd2,3rd3)阶段后迅速增加。在3rd阶段,两个物种的表达量存在了一定的差异。果蝇scute、pnr、eme、hairy和ush 5个基因的表达量都在3rd3时期最高,家蝇scute、pnr和emc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在3rd3时期最高,hairy和ush在3rd2时期最高。观察家蝇和果蝇scute基因的表达规律发现,在3rd阶段,果蝇scute基因的表达量是逐渐升高,家蝇scute基因的表达量在3rd阶段一直是高水平表达。它们表达规律的差异也许是果蝇和家蝇在粗刚毛数量上差异的原因之一。(5)根据qRT-PCR研究结果,选择基因表达量高的三龄时期分离幼虫体内的翅膀成虫盘,同时构建RNA探针,通过RNA原位杂交技术研究家蝇和果蝇scute、pnr、emc、hairy和ush 5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发现scute、pnr、emc、hairy和ush基因的表达具有物种特异性。果蝇和家蝇scute基因能够特异性的表达于未来会发育成成年果蝇背板的翅膀成虫盘的DC、SC、SA、NP、PS等区域表达。pnr和ush基因表达模式保守,它们均在未来会发育成背板的成虫盘区域强烈表达,其表达范围广,表达水平高。emc基因表达具有物种特异性,家蝇emc基因的表达呈现明显的三条带模式,第一条带推测位于背板上半部,头与前横缝之间的位置;第二条带在背板下半部位置处,前横缝与后横缝之间;第三条带在三角板位置处,由于家蝇在三角板处无刚毛,因此在这一区域能发现大片的emc表达。与家蝇相比,果蝇emc基因的表达模式则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它的表达范围更加的广泛,呈现出低水平的表达量。家蝇和果蝇hairy基因表达相似,它们均在相当于成年果蝇三角板区域成虫盘上高水平表达,同时还在背板边缘部位表达,并且有向翅膀区域延伸的趋势。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家蝇scute、emc和hairy基因在调控刚毛发育上功能保守,但其基因表达模式具有物种特异性。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了家蝇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功能,通过对家蝇和果蝇幼虫时期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以及成年家蝇和果蝇表型的对比,揭示了在调控表型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模式的演化对表型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为进化发育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试验和理论依据。

二、家蝇近肠上皮细胞的衰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蝇近肠上皮细胞的衰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概述
        2 鸡大肠杆菌病的概述
        3 小结
    第二章 黄芩苷的研究进展
        1 黄芩的概述
        2 黄芩苷的概述
        3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黄芩苷对APEC感染的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肠道菌群对APEC感染的鸡大肠杆菌病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病雏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黄芩苷对雏鸡肠道短链脂肪酸产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青蒿素对斯氏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青蒿素预处理对斯氏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天然免疫Toll信号通路在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中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肠道菌群在青蒿素对按蚊传疟能力影响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本研究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相关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蚊先天免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美洲大蠊营养价值分析及其水提取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美洲大蠊简介
    1.2 美洲大蠊的生物学功能
        1.2.1 抗肿瘤作用
        1.2.2 抗氧化作用
        1.2.3 免疫调节作用
        1.2.4 促进组织修复
        1.2.5 抗炎镇痛和杀菌作用
    1.3 美洲大蠊开发利用前景
    1.4 吉富罗非鱼简介及养殖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3.1 美洲大蠊营养成分测定
        2.3.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制备
        2.3.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分析
        2.3.4 试验饲料制备
        2.3.5 试验用鱼分组与饲养管理
        2.3.6 养殖试验鱼样品采集
        2.3.7 试验鱼前肠组织切片观察
        2.3.8 试验鱼生长性能、代谢及抗氧化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试验结果
    3.1 美洲大蠊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3.1.1 美洲大蠊常规营养成分
        3.1.2 美洲大蠊成虫粉与脱脂成虫粉氨基酸分析
        3.1.3 美洲大蠊成虫粉脂肪酸分析
    3.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成分测定结果
        3.2.1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还原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3.2.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3.2.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氨基酸测定结果
    3.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的影响
        3.3.1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前肠组织的影响
        3.3.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肝脏代谢指标的影响
        3.3.4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美洲大蠊营养价值分析
    4.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分析
    4.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的影响
        4.3.1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前肠组织结构的影响
        4.3.3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肝脏代谢指标的影响
        4.3.4 美洲大蠊水提取物对吉富罗非鱼血清、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4)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1.1 昆虫的上皮免疫
        1.2 昆虫的体液免疫
        1.2.1 Toll和 Toll-like信号通路
        1.2.2 IMD信号通路
        1.2.3 血淋巴凝血系统
        1.2.4 黑化反应
        1.2.5 抗菌肽
        1.3 昆虫的细胞免疫
        1.3.1 昆虫的先天免疫细胞及其造血起源
        1.3.2 浆细胞(Plasmatocytes)
        1.3.3 晶体细胞(Crystal Cells)
        1.3.4 叶状血细胞(lamellocyte)
        1.3.5 粒细胞(Granulocytes)
    2 昆虫免疫系统的组学研究
        2.1 昆虫免疫系统基因组学研究
        2.1.1 昆虫的发育基因组学研究
        2.1.2 基因组学和先天免疫的进化
        2.1.3 昆虫病原致病性的比较基因组学
        2.2 昆虫免疫系统蛋白质组学研究
        2.2.1 微生物和宿主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2 昆虫和病原真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3 昆虫和病原细菌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2.4 昆虫和病毒的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3 家蚕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3.1 家蚕抗病毒分子功能和作用机制
        3.1.1 丝氨酸家族和proPO系统
        3.1.2 抗菌肽在家蚕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3.1.3 热休克蛋白(HSPs)和自噬
        3.2 家蚕抗细菌感染免疫应答
        3.3 家蚕抗真菌感染免疫应答
    4 家蚕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家蚕蚕蛹双向电泳条件的优化和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蚕蛹样品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3 蛋白样品制备
        1.3.1 TCA-丙酮过夜沉降法
        1.3.2 TCA-丙酮蛋白纯化试剂盒除盐法
        1.3.3 研磨离心分层去脂法
        1.3.4 TCA-丙酮研磨法
        1.4 等电聚焦
        1.5 胶条平衡及sds凝胶电泳
        1.6 考马斯亮蓝染色及扫描分析
        1.6.1 胶体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1.6.2 传统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方法纯化后的蛋白图谱结果
        2.2 不同聚焦时间后的蛋白图谱结果
        2.3 不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后的蛋白图谱结果
        2.4 胶条pH值以及平衡时间的蛋白图谱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四种过敏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蚕蛹和病毒载体准备
        1.3 蛋白质制备
        1.4 双向凝胶电泳
        1.5 质谱鉴定
        1.6 RNA提取和cDNA合成
        1.7 荧光定量PCR
        1.8 重组蛋白表达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1.9 蛋白质免疫印迹
    2 结果与分析
        2.1 2-DE双向电泳蛋白质组学分析
        2.2 蛋白质鉴定
        2.3 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2.4 重组蛋白表达和蛋白质印迹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丝氨酸家族和抗菌肽家族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制备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1.3 蛋白提取
        1.4 溶液内消化
        1.5 Off-line high pH反相分馏
        1.6 质谱鉴定
        1.7 数据分析
        1.8 荧光定量PCR
        1.9 Bmserpin-5的RNA提取和克隆
        1.10 原核表达和蛋白质纯化
        1.11 抗体制备
        1.12 蛋白质免疫印迹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分析
        2.2 抗菌肽和serpins q-PCR分析
        2.3 蛋白质表达和蛋白质印迹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家蚕杆状病毒对家蚕免疫相关蛋白表达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试剂和仪器
        1.2 样品制备
        1.3 蛋白质提取
        1.4 iTRAQ标记和SCX分馏
        1.5 质谱鉴定
        1.6 数据分析
        1.7 蛋白质免疫印迹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质分析
        2.2 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
        2.3 蛋白质组学数据的验证
    3 讨论
    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简介

(5)G蛋白偶联受体在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肠道菌群与肠道免疫研究进展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肠道免疫研究进展
        1、果蝇的肠道免疫
        1.1 果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
        1.2 果蝇的肠道结构
        1.2.1 消化道的区划
        1.2.2 消化道的可塑性
        1.3 果蝇肠道中的抗菌反应
        1.3.1 物理屏障:围食膜、粘液层和上皮的完整性
        1.3.2 Imd信号和AMPs的产生
        1.3.3 响应微生物产生活性氧
        1.3.4 其他防御机制
        2、对虾肠道免疫
        2.1 对虾肠道细菌
        2.2 对虾肠道免疫反应
    第二节 活性氧的产生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1、ROS的产生
        2、ROS在免疫中的作用
        2.1 ROS依赖性杀伤
        2.1.1 超氧化物
        2.1.2 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酶
        2.1.3 其他ROS
        2.2 微生物毒力因子的灭活
        2.3 调控吞噬体中的pH和离子浓度
        2.3.1 吞噬体pH
        2.3.2 吞噬体离子浓度
        2.4 NOX酶和质子通道
        2.5 抗炎活性
        3、NOX/DUOX的活性调控
        3.1 通过亚基调节gp91~(phox)
        3.2 NOXO1和NOXA1
        3.3 其他NOX/DUOX酶的亚基调控
        4 、NOX/DUOX的表达调控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MjGPCR7和MjGPCR10通过调控对虾肠道ROS的产生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试剂和材料
        2、仪器
        3、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关系重建
        4、细菌感染和组织收集
        5、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6、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
        7、DsRNA合成和RNA干扰
        8、ROS和过氧化氢检测试验
        9、筛选调控虾肠道内ROS产生的MjGPCRs
        10、Ca~(2+)测定
        11、细菌计数
        12、细菌结合试验
        13、小分子刺激试验
    三、结果
        1、筛选调控ROS产生的MjGPCRs
        2、MjGPCRs参与DUOX的表达调控
        3、GPCR序列分析
        4、经口感染后对虾肠道中MjGPCR7和MjGPCR10的表达上调
        5、MjGPCR7诱导细胞质游离Ca2+的增加和肠道内细菌的减少
        6、Gαq可以通过MjDUOXs调节ROS的产生
        7、MjGPCR7的CLECT1可以结合不同的细菌
        8、多种小分子都可以诱导对虾肠道内ROS的产生
    四、讨论
论文创新点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写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
        1 EHEC O157:H7的起源与进化
        2 EHEC O157:H7病原学
        2.1 形态学与培养特性
        2.2 生化特性
        2.3 抗逆性
        3 EHEC O157:H7流行病学
        3.1 传染源
        3.2 传播途径
        3.3 易感人群
        3.4 全球流行现状
        4 EHEC O157:H7的致病机理
        4.1 志贺毒素
        4.2 LEE致病岛
        4.3 质粒pO157
        5 EHEC O157:H7的防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脱氢表雄酮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1 脱氢表雄酮的发现
        2 DHEA的合成、代谢与分布
        2.1 肾上腺中DHEA的合成与代谢
        2.2 脑部DHEA的合成与代谢
        3 DHEA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3.1 DHEA对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
        3.2 DHEA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3 DHEA与抗衰老作用
        3.4 DHE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5 DHE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6 DHEA对骨质代谢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NF-κB与MAPK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1 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与炎症关系研究进展
        1.1 NF-κB信号通路
        1.2 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机制
        1.3 NF-κB与免疫的关系
        2 MAPK信号通路研究进展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2.1 MAPK信号通路概述
        2.2 MAPK通路的调节
        2.3 MAPK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DHEA对小鼠抵抗E. coli O157:H7感染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E.coli O157:H7致病力测定
        1.5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1.6 样品采集
        1.7 小肠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1.8 脾脏指数的测定
        1.9 乳酸脱氢酶(LDH)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测定
        1.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半数致死量(LD_(50))
        2.2 DHEA灌胃对小鼠体增重和采食量的影响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死亡率的影响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体增重的影响
        2.5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腹腔液细菌浓度的影响
        2.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2.7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免疫指数的影响
        2.8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中LDH和ACP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DHEA对小鼠抵抗E.coli O157:H7感染作用的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及处理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脾脏iNOS活性的测定
        1.5 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的测定
        1.6 脾脏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分析
        1.6.1 总RNA提取
        1.6.2 反转录
        1.6.3 引物设计合成
        1.6.4 Real-Time PCR
        1.7 脾脏和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1.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分析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iNOS活性的影响
        2.2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血清NO含量和iNOS活性的影响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脾脏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组织中IFN-γ和IL-4含量的影响
        2.5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DHEA调节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抗E.coli O157:H7感染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试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
        1.5 DHEA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1.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影响
        1.7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噬菌作用的影响
        1.8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分析
        1.9 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iNOS和COX-2蛋白表达分析
        1.10 p3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分析
        1.11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1.12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1.13 SB203580对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蛋白表达影响分析
        1.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DHEA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2.2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损伤的保护效应
        2.3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噬菌作用的影响
        2.4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的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2.5 DHEA对iNOS和COX-2表达的影响
        2.6 DHEA对E.coli O157:H7感染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2.7 SB20358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
        2.8 SB203580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2.9 DHEA或SB203580对E.coli O157:H7感染的腹腔巨噬细胞p38 MAPK和NF-κB通路的影响
        3 讨论与小结
        3.1 讨论
        3.2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水稻抗性胁迫下昆虫中肠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与昆虫的互作
        1.1.1 植物的抗虫机制
        1.1.2 植物防御的信号识别与传递
    1.2 昆虫中肠的研究进展
    1.3 水稻的主要病虫害
    1.4 褐飞虱与水稻互作机理
        1.4.1 褐飞虱的发生
        1.4.2 水稻抗褐飞虱的机理
        1.4.3 褐飞虱的生物型及防治措施
    1.5 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1.5.1 依赖于线粒体细胞色素C的凋亡信号通路
        1.5.2 依赖于Caspase酶的活化凋亡信号通路
        1.5.3 不依赖于Caspase酶活化的凋亡信号通路
    1.6 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的研究进展
    1.7 活性氧的研究进展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稻抗性胁迫下褐飞虱中肠细胞生理及分子反应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药品
        2.1.3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水稻种植、褐飞虱的养殖
        2.2.2 不同水稻喂养下褐飞虱中肠凋亡鉴定
        2.2.3 ACh E降解DNA实验
        2.2.4 中肠中不同物质及细胞类型的检测
        2.2.5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水稻喂养后褐飞虱中肠凋亡鉴定
        2.3.2 取食不同抗性水稻后中肠组织中的变化
        2.3.3 ACh E对 DNA的降解作用
    2.4 小结
第三章 水稻对棉铃虫中肠细胞的胁迫作用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和步骤
        3.2.1 不同品种水稻汁液的制备
        3.2.2 棉铃虫中肠细胞的免疫荧光实验
        3.2.3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有丝分裂细胞的检测
        3.3.2 活性氧的测定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融合抗菌肽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抗菌肽概述及研究进展
        1.1 抗菌肽概述
        1.2 抗菌肽的抑菌机制
        1.3 抗菌肽的重组表达及表达策略
        1.4 抗菌肽的应用
        1.5 抗菌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2 蛹虫草概述及研究进展
        2.1 蛹虫草研究概况
        2.2 蛹虫草的活性成分
        2.3 蛹虫草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4 蛹虫草的前景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蛹虫草原生质体制备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抗菌肽在蛹虫草原生质体中的重组表达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重组抗菌肽的分离纯化、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的研究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重组抗菌肽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转抗菌肽基因蛹虫草菌丝对感染大肠杆菌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
        1.1.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类
        1.1.2 大肠杆菌的感染机制
        1.1.3 致病性大肠杆菌数据库建立
    1.2 抗菌肽
        1.2.1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1.2.2 抗菌肽的种类
        1.2.3 抗菌肽作用机制
        1.2.4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
        1.2.5 抗菌肽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1.3 抗菌肽体外抑菌和免疫效果
        1.3.1 抗菌肽体外抑菌效果
        1.3.2 抗菌肽对免疫调节作用
        1.3.3 抗菌肽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1.3.4 抗菌肽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 厩螫蝇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2 厩螫蝇抗菌物质提取方法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有机溶剂提取方法
        2.2.2 水提法
        2.2.3 水煎剂提取方法
        2.2.4 抗菌肽提取法
        2.2.5 菌液制备
        2.2.6 蛋白浓度的测定
        2.2.7 致病性E.coliO8抑菌圈直径测定
        2.2.8 厩螫蝇主要氨基酸薄层鉴定
        2.2.9 厩螫蝇水分、灰分和浸出物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五谷虫抗菌蛋白提取液有机提取方法的筛选
        2.3.2 五谷虫抗菌蛋白提取液的其他提取方法的筛选
        2.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蛋白浓度的测定
        2.3.5 厩螫蝇水分、灰分、浸出物含量测定及主要氨基酸薄层鉴定
    2.4 讨论
        2.4.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有机提取方法的筛选
        2.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其他提取方法的筛选
        2.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抑菌圈直径的测定
        2.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蛋白浓度的测定
        2.4.5 厩螫蝇水分等测定及氨基酸薄层鉴定
    2.5 小结
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牛源致病性E.coli的体外抑菌作用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抗菌谱菌株
        3.1.3 抑菌试剂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MIC和MBC测定
        3.2.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3.2.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2.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24h生长曲线的影响
        3.2.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2.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培养液中蛋白浓度的影响
        3.2.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电导率的测定
        3.2.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抗菌谱的测定
        3.2.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O8体外联合抑菌效果
        3.2.10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体外抑菌测定结果
        3.3.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24h生长曲线的影响
        3.3.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3.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培养液中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体外抑菌效果
        3.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的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3.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24h生长曲线的影响
        3.4.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细胞表面疏水性的影响
        3.4.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培养液中蛋白的影响
        3.4.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电导率的影响
        3.4.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抗菌谱的影响
        3.4.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O8的体外联合抑菌效果
    3.5 小结
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药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
        4.1.5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菌悬液的制备
        4.2.2 E.coliO8MLD的测定
        4.2.3 80 %MLD的测定
        4.2.4 厩螫蝇蛋白提取液体对感染致病性E.coliO8小鼠体内保护率的测定
        4.2.5 厩螫蝇蛋白提取液体对感染致病性E.coliO8小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4.2.6 小肠指标测定
        4.2.7 盲肠微生物测定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致病性E.coliO8对小鼠MLD的测定
        4.3.2 致病性E.coliO8对小鼠80%MLD的测定
        4.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E.coliO8小鼠体内保护率的测定
        4.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盲肠微生物屏障的影响
        4.3.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绒毛长度的影响
        4.3.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隐窝深度的影响
        4.3.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的影响
        4.3.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肌层厚度的影响
        4.3.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黏膜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4.3.10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杯状细胞数量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致病性E.coliO8对小鼠80%MLD的测定
        4.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4.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绒毛长度的影响
        4.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隐窝深度的影响
        4.4.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绒毛长度/隐窝深度(V/C)和肌层厚度的影响
        4.4.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小肠黏膜杯状和上皮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
    4.5 小结
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1.1 菌株
        5.1.2 药物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仪器
        5.1.5 试验动物
    5.2 试验方法
        5.2.1 脏器指数的测定
        5.2.2 NK细胞活性的测定
        5.2.3 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测定
        5.2.4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
        5.2.5 采血及血液样品的处理
    5.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结果
        5.3.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抗炎因子的影响
        5.3.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促炎因子的影响
        5.3.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5.3.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血清TNF-α和INF-γ的影响
        5.3.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血液应激激素的影响
        5.3.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脏器指数的影响
        5.3.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5.3.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
        5.3.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外周血淋巴及其亚群的影响
        5.3.10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肠粘膜免疫屏障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5.4.1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抗炎因子的影响
        5.4.2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促炎因子的影响
        5.4.3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5.4.4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血清TNF-α和INF-γ的影响
        5.4.5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应激激素的影响
        5.4.6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5.4.7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5.4.8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巨噬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5.4.9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外周血淋巴及其亚群的影响
        5.4.10 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肠肠粘膜屏障细胞因子等的影响..
    5.5 小结
6 高通量测定法检测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
    6.1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6.1.1 主要试剂
        6.1.2 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DNA样品的提取
        6.2.2 目标基因的PCR扩增
    6.3 高通量测定法检测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的结果
        6.3.1 肠道菌群基因组与16SRNA基因全长测序结果
        6.3.2 组间细菌相对含量和构成分析
        6.3.3 属水平物种进化树
        6.3.4 物种丰度聚类
        6.3.5 Alpha多样性指数组间差异分析
        6.3.6 基于OTU的Venn图和花瓣图
        6.3.7 各处理组对小鼠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比较
        6.3.8 各处理组对小鼠盲肠微生物结构的比较
    6.4 讨论
    6.5 小结
7 总体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以果蝇、家蝇背板刚毛为模型研究物种间表型进化发育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文献综述
    1.1 进化发育生物学简介
        1.1.1 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
        1.1.2 以双翅目蝇背板中部刚毛为模型研究进化发育生物学的意义
    1.2 双翅目昆虫背板中部粗刚毛表型简介
    1.3 调控基因表达系统介绍
        1.3.1 Gal4-UAS系统
        1.3.2 LexA-lexAop系统
        1.3.3 QF-QUAS系统
    1.4 人类ascl1和Id2基因功能简介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菌株和载体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试剂及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家蝇及果蝇的饲养条件与方法
        2.2.2 果蝇和家蝇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蛋白序列比对
        2.2.3 RNA探针的制备
        2.2.4 家蝇和果蝇翅膀成虫盘的分离与固定
        2.2.5 RNA原位杂交试验
        2.2.6 家蝇和果蝇总RNA的提取及qRT-PCR分析
        2.2.7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家蝇调控刚毛生长相关基因
        2.2.8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人类ascl1和Id2基因
        2.2.9 定量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果蝇和家蝇DC刚毛数量差异
    3.2 果蝇和家蝇调控刚毛生长相关基因蛋白序列的比对研究
        3.2.1 果蝇和家蝇SCUTE蛋白序列比对
        3.2.2 果蝇和家蝇PNR蛋白序列比对
        3.2.3 果蝇和家蝇EMC蛋白序列比对
        3.2.4 果蝇和家蝇HAIRY蛋白序列比对
        3.2.5 果蝇和家蝇USH蛋白序列比对
    3.3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家蝇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
        3.3.1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家蝇scute基因
        3.3.2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家蝇pnrβ基因
        3.3.3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emc基因
        3.3.4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hairy基因
    3.4 亲缘关系更远物种间的进化发育关系
        3.4.1 双翅目蝇和人ASCL1、ID2蛋白序列比对
        3.4.2 在果蝇体内过表达人类ascl1和Id2基因
    3.5 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RNA原位杂交结果分析
        3.5.1 检测双翅目蝇幼虫阶段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3.5.2 双翅目蝇调控刚毛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研究
4 讨论
    4.1 双翅目蝇调控刚毛生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趋势
    4.2 家蝇scute、hairy和emc基因在调控刚毛发育过程中功能保守
    4.3 家蝇pnrβ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功能发生演化
    4.4 hairy基因和emc基因对刚毛调控作用的强度对比
    4.5 人类ascl1和Id2基因在调控刚毛发育过程中功能保守
5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5.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家蝇近肠上皮细胞的衰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芩苷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彭璐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2]青蒿素对斯氏按蚊传疟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王盼.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3]美洲大蠊营养价值分析及其水提取物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初探[D]. 张义.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4]感染BmNPV家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的差异性表达和功能分析[D]. 董伟韬.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5]G蛋白偶联受体在日本囊对虾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调控中的功能研究[D]. 何中华. 山东大学, 2019(09)
  • [6]DHEA对小鼠抵抗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赵金龙.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水稻抗性胁迫下昆虫中肠细胞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D]. 陈小艺. 湖北大学, 2019(05)
  • [8]利用蛹虫草菌丝体表达融合抗菌肽及其功能研究[D]. 张敏.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9]厩螫蝇抗菌蛋白提取液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机制研究[D]. 阿琪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0)
  • [10]以果蝇、家蝇背板刚毛为模型研究物种间表型进化发育的机制[D]. 梁青. 四川农业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家蝇近端肠上皮的衰老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