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封堵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

微创封堵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

一、微创封堵术治疗成人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文献综述)

热则耶·阿布来提[1](2021)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死亡率偏高,其外科治疗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7例婴儿CHD进行外科手术的病历资料,共享治疗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行外科手术的婴儿CHD作为研究对象。总共307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72例。总共死亡18例,治愈率94.14%。平均月龄8个月,平均体重7.5Kg。简单CHD240例,复杂CHD67例。简单CHD手术月龄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首诊断为VSD,且体外循环手术居多。复杂CHD手术月龄呈”U”字形分布。307例婴儿CHD中,227例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占总手术量的73.9%。80例非体外循环手术,其中4例死亡。CPB术后死亡14例,存活213例,存活的复杂和简单CHD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ICU时间、术后用呼吸机时间、转机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为复杂CH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的CPB术后的病例在术后住ICU时间≥14天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每增加1Kg,术中最低体温每上升1℃,术中辅助循环时间每增加1min,术后住ICU的时间超过两周的概率分别是原来的0.626倍,0.755倍和1.042倍。CPB术后死亡和存活病例进行单因素分析可知,死亡患儿月龄、体重、手术时间、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循环时间,术中最低体温,术中输血量为婴儿CHD在CPB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婴儿CHD手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复杂CHD手术趋于低龄化,简单CHD也需早期进行手术。根据病种选择相应的术式,首选微创手术,让手术损伤最小化。为降低婴儿CHD死亡率和并发症,目前改善CPB管理和提高手术技术水平,改善术后重症监护治疗是最重要的任务。

赵鹏英,刘瑞生,程殿威,宋兵[2](2020)在《“Hybrid技术”在成人瓣膜病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Hybrid技术"在治疗成人瓣膜病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DA)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分析该术式的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9年4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外科住院的8例成人瓣膜病合并粗大PD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5例,男性3例,年龄25~56岁,平均(32.8±4.5)岁。8例患者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在全麻下经胸小切口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术后3~6个月二期在全麻低温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前、术后1、3、6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片检查,测量心胸比、LVEDD、LVEF、肺动脉收缩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8例患者术前心胸比为(0.75±0.04),一期动脉导管封堵术后心胸比缩小为(0.69±0.16),二期瓣膜置换术后心胸比缩小为(0.61±0.48)。术前LVEDD为(66.83±8.82)mm,一期封堵术后缩小为(59.64±8.61)mm,二期瓣膜术后缩小为(54.69±6.73)mm。术前LVEF为(53.59±4.13)%,一期封堵术后为(55.86±3.97)%,二期瓣膜术后为(54.73±4.06)%。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68.94±11.25)mmHg,一期封堵术后降为(59.43±9.68)mmHg,二期瓣膜术后降为(50.74±8.36)mmHg。术后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结束,8例患者无死亡,无急性心力衰竭及低心排,无封堵器脱落移位,无导管再通,无溶血、无瓣周漏及其他特殊并发症。结论:"Hybrid技术"可成功治疗成人瓣膜病合并粗大PDA,有效降低手术风险,临床近中期疗效满意,可成为治疗此类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樊硕[3](2020)在《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将经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介入封堵术与经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患者资料进行临床指标分析,对比术中情况、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等,探讨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20年4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手术的患者33例(TEE组)。从在我院接受右胸小切口修补手术的ASD患者中,选择与TEE组年龄、缺损大小相似的33例作为对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体外循环等),术后情况(成功率、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及并发症(残余分流、气胸、胸腔积液等)。并在术后第1月、第3月跟踪随访复查超声心动图,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diameter,LVD)、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右室内径(Right ventricular diameter,RVD)及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的变化。结果:两组共完成ASD手术66例,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心前区杂音消失,随访复查均无残余分流,TEE组术后复查未见封堵器移位、新增瓣膜反流等。TEE组与小切口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性别比例(男/女)(9/24 VS 12/21,P=0.43)、年龄[(12.73±4.16)岁 VS(13.33±3.45)岁,P=0.52]、体重[(36.76±11.68)Kg VS(35.18±9.31)Kg,P=0.56]、身高[(145.88±16.70)cm VS(150.78±14.81)cm,P=0.21]、缺损大小[(15.15±3.99)mm VS(16.33±4.23)mm,P=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情况:手术时间[(36.61±6.55)min VS(194.27±26.66)min,P<0.05]、切 口长度[(1.41±0.20)cm VS(6.27±0.67)cm,P<0.05]、体外循环时间[0 min VS(64.09±8.42)min,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情况:在手术成功率(97%VS 100%,P=0.24)、并发症发生率(12%VS 15%,P=0.72)、住院费用[(37532.38±4818.30)元VS(38623.37±3921.42)元,P=0.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辅助时间[(6.61±1.06)h VS(12.88±1.08)h,P<0.05]、住院时间[(6.45±1.01)d VS(9.73±1.01)d,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E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 3 月 LVEF[(60.52±4.31)%VS(62.00±4.32)%,P<0.05]、LVD[(40.94±6.76)mm VS(44.57±5.44)mm,P<0.05]、LAD[(29.21±6.69)mm VS(33.18±7.03)mm,P<0.05]、RVD[(26.21±7.68)mm VS(18.36±4.26)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术前与术后3 月 LVEF[(61.39±2.11)%VS(62.58±1.70)%,P<0.05]、LVD[(42.48±4.47)mm VS(46.51±3.23)mm,P<0.05]、LAD[(26.67±4.65)mm VS(33.39±4.24)mm,P<0.05]、RVD[(24.58±5.25)mm VS(17.70±1.90)m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脏几何构型术前与术后复查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道超声心动图可以在术中从多个心脏切面全程监测、引导封堵器的释放,确保手术安全。对于具有适应症的ASD,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手术成功率,术后短期随访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心脏结构逐渐改善,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相似。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相比,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具有创伤小、住院周期短、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点,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对于符合适应症的ASD,可优先考虑TEE引导下介入封堵术。

郭怡萍[4](2020)在《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房间隔缺损是由房间隔发育不良引起的左、右心房间的交通异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成为最新的封堵方法,具有避免X线照射、无需开胸的优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可全程实时动态角度引导,能近距离观察心内结构,不受胸部声窗条件限制,清晰的显示房缺类型及残端情况,明确房间隔膨胀瘤或多孔型缺口,对缺口距后下缘间隔的视野暴露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主要探讨婴幼儿在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目的对比TE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封堵相比X线下封堵及经胸小切口的对照研究及术后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已实施TEE引导下经皮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三组,研究组(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1(X线下经皮介入封堵);对照组2(外科经胸小切口封堵)。每组随机各抽取20例,三组患者年龄均在1至3岁之间,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筛查,所有病例均提示房间隔继发孔型缺损,且无其它心脏畸形及各器官功能障碍。比较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心功能评价、封堵成功率、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研究组: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术中TEE发现残缘较柔软,难以支撑封堵伞,改为外科修补;成功的19例中有1例存在1 mm的残余分流,1例提示心包积液,均在出院后复查完全消失。对照组1:成功19例,失败1例。失败原因系封堵伞型号大,影响瓣膜活动,封堵失败;成功的19例中1例出现残余漏,更换封堵伞后成功,另1例提示边缘2.mm的残余分流,术后3个月复查分流消失。对照组2:成功20例,其中1例术后提示心包积液,3个月后复查消失;另1例合并胸腔积液,住院期间逐渐吸收。2.研究组与两组对照组相比,手术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与对照组1的住院时间及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小于对照组2;研究组术后无明显创伤,术中无X线摄入,且术后患者心功能恢复最快。三组患者均未发生心脏穿孔、感染死亡以及封堵伞移动脱落的现象。3.研究组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心功能,利用M型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示心功能状态较好,结果分析表明,P<0.05,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且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1术后复查封堵伞位置好,在术后1个月、3个月分别复查白细胞,密切观察化验室指标。对照组2术后复查发现部分患儿表面创口处存在炎性瘢痕增生。结果表明研究组住院天数最短、左室收缩功能状态最显着,P<0.05,有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随访1-3月后无死亡病例发生,无封堵器栓塞、移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TEE引导下经皮介入封堵对房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显着,术中避免了X线摄入对身体的创伤,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时结合TEE抗干扰性强,术中图像清晰的优势,是一种简单、安全、可行的新型微创手术方式,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林泽伟[5](2019)在《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期和中期随访结果,并对这种手术进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分析,总结术后临床经验,减少相关并发症,分析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并为此类患者术前术式选择参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1名成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在术前行相关的辅助检查,记录所有临床相关资料并记录相关的心脏彩超数据,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使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12-35个月随访,并进行门诊及电话访谈,记录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心脏彩超相关数据,进一步评价心脏功能状况。手术前完成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并在术后1年后再次进行评估与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使用LSD测试将不同时间段重复测量的心脏彩超数据进行比较。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K)检验对术后SF-36各组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中性别组,婚姻状况组,术后患者和健康正常成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学历组,年龄组采用KruskalWallis H(K)检验。术前组以及术后组采用Wilcoxon(W)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室缺封堵术,围术期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没有室缺再发,迟发性III度房室传导阻滞,血栓形成,瓣膜损伤,或死亡事件发生。随访12月后的封堵率为100%,大部分患者的临床状况显着改善。在随访的彩超数据中,心脏内结构和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心脏大小的所有变化都没有统计学差异,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相对于传统经体外循环的心脏手术及经皮导管介入手术,经胸微创封堵术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优点在于创伤小、可操作性好、安全性高、适应证相对广、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满意。由于使用了国产的输送鞘管和封堵伞,减少了医学费用,所以该术式值得推广,但需要长期随访,以更好地评估该术式应用在成人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荣胜[6](2019)在《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及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重塑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方法很多,包括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封堵术、经胸小切口封堵术、X线透视下导管介入经皮封堵术和传统的开胸外科治疗方法。传统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曾作为治疗先心病的首选方式救治了成千上万房间隔缺损患者,但直视手术存在创伤大、出血多、手术瘢痕明显导致患者术后承受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如传统的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存在房室传导阻滞、乳糜胸、膈神经损伤、心律失常等问题。术后并发症有心包切开综合征、伤口感染、体外循环相关神经后遗症等[4-5]。随着经食道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房间隔缺损患者开始接受食道超声引导下的经胸或经皮封堵器微创封堵术。而经皮封堵创伤最小,手术室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封堵术具有以下优点:(1)不需要体外循环(CPB),减少了CPB和传统手术的并发症;(2)微创美观、住院时间短;(3)消除了X线辐射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和导致癌症的风险;(4)避免了体外循环对患者血液系统、凝血功能、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5)当封堵器脱落后,可及时回收并再次封堵或中转开胸直视手术;(6)对于术前漏诊或误诊的复杂性先心病,可改变手术方式为开胸直视修补术;(7)操作简单,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6-7]。经食道超声可实时观察封堵器位置、封堵器成功与否和缺损周围血流情况。它在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封堵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国内的逐渐开展,技术更为成熟,近年来在无X放射或透视的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微创封堵的受益患者越来越多,成功率大大提高,花费也明显下降。至此,与传统的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手术相比,两种术式的联系密切,两种方法的临床对比也有所研究,但缺少经胸与经皮封堵术前后心脏重塑的数据统计对比研究。本研究旨通过临床数据证实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对比经胸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手术心脏重塑是否有显着差异,从而论证临床上经皮封堵新技术比经胸封堵在微创等临床疗效更佳的情况下,心脏重塑效果同样明显,从而提倡发展经皮封堵手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3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心脏病并接受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或经胸微创封堵患者共132例。术前心脏彩超显示所有病例均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无其他心脏畸形或器官功能障碍。其中27例(经皮组)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股静脉穿刺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术,105例(经胸组)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行经胸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术。统计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的心脏彩超结果。采用SPSS 18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组数据资料以?x±s表示。ASD经皮封堵手术前后心脏重塑的数据对比,组间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ASD经皮与经胸封堵手术前后心脏重塑的数据对比,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心脏彩超检查结果相关数据比较:经皮患者术后右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右心室内径、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与经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后1月、术后1年相对术前心脏重塑明显;2.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与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对比,术后心脏重塑无显着差异。

唐文栋[7](2019)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背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可以占到所有先天性心脏疾病的30~40%,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VSD可单独发生,或者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畸形伴发。因为出生后小的缺损可以随着儿童成长自行闭合,新生儿的患病率更高。大的VSD常在产前检查或婴幼儿时期被发现,常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发育停滞,需要早期干预,部分相对较小的VSD患者直到成人才出现症状。目前VS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和经导管封堵两种方式。随着封堵器设计的改进和操作者经验的积累,严格筛选适应症,经导管封堵可以取得和外科手术的同样的临床效果,房室传导阻滞、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封堵器栓塞等并发症发生已经罕有报道。但是目前VSD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术入路是经股动脉和股静脉。股动脉穿刺容易出现穿刺相关并发症(出血、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血肿、股动脉血栓形成、神经损伤、血管迷走反射),严重时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且术后要严格卧床制动。因此,如何让患者更舒适、进一步减少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值得探讨。在这方面,桡动脉相比股动脉无疑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桡动脉主要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方面经验缺乏,仅有小范围的病例报道,缺少临床证据。因此,本研究将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行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第一步,我们总结既往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VSD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初步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然后设计随机对照试验,与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VSD封堵术对比,通过封堵器植入成功率、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指标,进一步验证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VSD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二、第一部分经桡动脉径路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初步临床应用(一)研究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VSD介入治疗的初步临床应用,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二)研究方法2017年6月至2017年11月入选11例VSD患者,包括3例嵴内型,8例膜周部,其中3例合并膜部瘤。所有患者接受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VSD封堵术。患者平均年龄(37.82±12.44)岁,平均体重(62.79±14.95)千克,经胸超声心电图(TTE)示平均VSD直径(5.00,4.50~7.00)mm。术中通过TTE和左心室造影评价封堵效果。术后24小时,1、3、6个月行心电图、TTE检查随访。(三)研究结果10例患者成功完成封堵,1例患者因导丝未能通过VSD改外科手术治疗。植入封堵器平均直径(6.50,4.75~9.25)mm,平均操作时间(47.20±5.45)min,平均透视时间(13.00±3.65)min。术后平均卧床时间(95.00,90.00~105.00)min。2例患者术中发生桡动脉痉挛。所有患者康复出院,平均随访(3.00,2.50~6.00)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残余分流、主动脉瓣反流、房室传导阻滞、桡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四)研究结论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VSD封堵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安全性,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短,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三、第二部分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一)研究目的初步对比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和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成人VS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证明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采用非劣性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采用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进行手术。对符合本次研究入选标准的患者按1:1随机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施行经导管VSD封堵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不良事件。主要指标为封堵器植入成功率,次要指标为术后卧床时间、住院费用、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统计对比两组情况。主要指标单侧显着性检验水平α=0.025。(三)研究结果两组年龄、体重、VSD大小及类型、植入封堵器直径等一般情况对比无差异,主要指标桡动脉联合股静脉组封堵器植入成功率(96.67%)非劣效于股动脉联合股静脉组(100%)(非劣效性P值<0.001),但是次要指标方面,桡动脉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更短(120(90,120)vs.300(270,360)min,P<0.001);平均住院费用相对更低(28876.96±4560.36 vs.31070.83±3421.34元,P=0.003)。同时,桡动脉组术后舒适度较术前没有明显变化(P=0.892),股动脉组术后舒适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两者在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四)研究结论对于成人VSD患者,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径路行封堵术同样可行、安全、有效,几乎避免了所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而且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增加患者术后舒适度,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然而,经桡动脉有可能导致操作失败,不能保留导丝行左心室造影,需要改行穿刺股动脉。但是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待后期设计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赵立健[8](2018)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先天性室间隔缺损(Congeni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大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500%。其中又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最常见,大约占80%。室间隔缺损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后期可导致肺动脉高压,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儿童的身心健康。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创伤较大,存在一定的并发症。2002年应用Amplatzer膜部间隔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关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获得成功,此后该技术在国内外临床迅速得到推广应用。随着封堵器的国产化及改良设计,目前已经成为部分替代开胸手术的重要治疗方法。此外,自2006年以后在经导管介入封堵VSD的基础上又发展出经胸器械关闭VSD技术,目前也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尽管两种术式均经过10余年的发展,但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经皮和经胸器械关闭VSD技术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开胸手术,适应症尚无绝对的定论,大样本的术后随访资料比较缺乏,也未检索到大样本的经皮和经胸器械关闭VSD的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经皮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近中远期疗效,并发症及转归,探索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相关适应症,以及经皮与经胸器械关闭室间隔缺损的对照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性分析15年来于本中心接受经皮器械关闭VSD的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对经皮关闭VSD的手术成功率,手术失败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转归等问题进行探讨。第二部分,总结15年来经皮器械关闭技术在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探讨经皮介入治疗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的适应症,封堵器的选择及封堵策略。第三部分对近5年来于本中心完成的经皮与经胸器械关闭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提高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6月至2017年5月15年间于我院小儿心脏科接受经皮器械关闭室间隔缺损的所有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资料。对手术成功率,手术失败的相关因素,术后并发症及危险因素,术后并发症的转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二部分:探讨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①回顾性分析主动脉侧残边<2mmmm的VSD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选择普通VSD(主动脉侧残边≥2mm)作为对照组,对主动脉侧残边缺乏的VSD患者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②回顾性分析大基底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的影像学特征,对不同类型的膜部瘤型VSD的形态特征,手术成功率,封堵器选择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双封堵器关闭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的可行性及适应症。③回顾性分析新型封堵器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02)在经皮关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的应用效果,选择同期完成的应用常规封堵器关闭的VSD患者作为对照,通过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明确AD02的应用指征。第三部分:选择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于我院小儿心脏科及心脏外科接受经皮介入封堵与经胸微创封堵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回顾性分析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资料,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概述自2002年6月至2017年5月共计748例VSD患者接受了经导管介入封堵手术。其中男 368 例(49.2%),女 380 例(50.8%)。年龄 6.9±7.5(1.9-59)岁,体重23.3±15.0(10-100),术前超声诊断膜周部VSD 662例(86.3%),其中379例(50.7%)合并膜部瘤。嵴内型21例(2.7%),嵴下型38例(5.0%),嵴上型3例(0.4%),肌部VSD 9例(1.2%),复合型15例(2.0%),VSD基底直径为7.6±3.2(2.5-18.1),VSD出口直径(右室面最大出口直径)为3.3土1.2mm(1.0-9.Ommm),VSD 距主动脉瓣距离为 2.2±1.3mmm(0-6.Ommm)。手术成功者685例,成功率为91.6%。共63例(8.4%)VSD患者介入治疗未成功,其中41例试封堵失败,22例造影后未封堵。对介入治疗失败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VSD 基底直径≥10mmm(OR 3.8,95%CI:1.6-9.2)及瓣距<2mm(OR 2.5,95%CI:1.2-5.3)是介入封堵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0.3%(376/748),其中轻微并发症为41.1%(348/748),严重并发症为3.7%(28/748)。主要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186例(24.9%),残余分流106例(14.2%),主动脉瓣反流52例(7.0%)。对主要并发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封堵器直径(OR 2.3,95%CI:1.2-5.4),偏心型封堵器(OR 8.0,95%CI:1.6-13.1)及长曝光时间(OR 1.5,95%CI:1.2-3.5)是发生术后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VSD 直径大小(OR2.3,95%CI:1.6-4.5),合并膜部瘤(OR 1.3,95%CI:1.0-1.5)及封堵出口(OR 2.0,95%CI:1.5-4.0)是VSD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瓣距<2mm(OR 5.3,95%CI:2.2-12.7),封堵基底(0R 4.6,95%CI:1.4-14.6)及长曝光时间(OR 2.0,95%CI:1.4-5.0)是VSD介入术后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对主要并发症随访结果表明,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持续存在的心律异常分别降至4.7%,3.5%,2.9%及2.2%。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时持续存在的残余分流率分别降至10.5%,7.8%,6.3%及4.3%。无新发或加重的主动脉瓣反流。第二部分: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探讨①主动脉瓣下残端<2mm的VSD介入治疗:短边组纳入108例,长边组纳入190例。短边组88例(81.5%)介入治疗成功,长边组183例(96.3%)治疗成功。短边组53例应用偏心型VSD封堵器,35例应用国产对称型VSD封堵器。长边组30例应用偏心型封堵器,124例应用对称型封堵器,3例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26例应用2代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术后合并轻度主动脉瓣反流者,短边组8例(9.1%),长边组4例(2.2%)。两组主动脉瓣返流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边组31例(35.2%)术后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长边组41例(22.4%)术后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短边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长边组(P<0.05)。短边组12例(13.6%)患者术后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无机械性溶血发生。长边组术后18例(9.8%)出现少量残余分流,长边组2例术后出现轻微溶血。两组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Logistic分析显示短边组VSD缺损≥5mm(OR 11.6,95%CI:2.37~57.11)及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OR 8.8,95%CI:1.4~54.9)为介入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②大基底多出口膜部瘤型VSD的介入治疗:自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我中心共治疗553例膜周部VSD,成功512例,成功率为92.6%,309例(55.9%)合并膜部瘤形成,其中大基底多出口膜部瘤型VSD119例(21.9%)。对非膜部瘤组,普通膜部瘤组及大基底多出口膜部瘤组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分别为95.8%,93.6%及89.8%。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分别为13.0%,13.1%及29.2%。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2.6%,22.2%及28.3%。术后合并主动脉瓣反流的发生率分别为5..2%,5.7%及2.8%。应用小腰大边型封堵器的比例分别为0.4%,4.0%及37.7%。5例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患者植入了双封堵器。③AD02在经皮关闭小型VSD的应用:自2012年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中心尝试应用新型封堵器AD02对5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了经导管介入关闭手术,其中男25例,女26例,年龄5.0土3.7(1.5-25.0)岁,体重19.3±8.1(11.0-52.0)kg。50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应用AD02失败后换用常规封堵器治疗成功。1例由于放置位置不当导致术中脱落,随后介入取出后重新放置成功。50例手术成功的患儿,40例未建动静脉轨道,封堵器采用逆行释放法成功植入,其余10例术中建立了动静脉轨道,采用常规的顺行释放法植入。与常规封堵器组相比,AD02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而且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第三部分:经皮介入与经胸微创关闭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392例VSD患者接受了经皮介入封堵术,316例接受了经胸微创封堵技术,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2.9%和97.5%。其中体重<10kg者,经皮组为3例(0.8%),经胸组53例(16.8%)。嵴上型或干下型VSD,经皮组为2例(0.5%),经胸组为22例(7.0%)。主动脉侧残边为0边的VSD患者,经皮组为87(22.2%),经胸组为131(41.5%)。应用双封堵器者的VSD患者,经皮组为3例(0.8%),经胸组为9例(2.8%)。住院费用经皮组和经胸组分别为36566.1±6818.2元和38172.4±9294.4元。住院天数经皮组与经胸组分别为8.6±1.7天和9.4±3.9天。经皮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无输血者,经胸组有2例患者术中输注了浓缩红细胞。经皮组患者术后死亡者1例,经胸组无术后死亡患者。术后并发症:经皮组有1例患者介入术后死于颅内出血,经胸组无死亡患者。主要并发症包括残余分流,心律失常,主动脉瓣反流,总体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在术后心律失常构成方面两组差别明显,经胸组主要术后心律失常为右束支阻滞,左束支阻滞罕见。经皮组左束支阻滞及交界性心律发生率高于经胸组。两组均无房室传导阻滞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无临时及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经皮及经胸组分别有15例及10例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的主动脉瓣反流,但均为轻微或少量主动脉瓣反流。两组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率相似,分别为15.8%及17.7%,分流束直径0.5mm至2.3mm之间。经皮组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溶血,均为轻度,保守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经胸组无术后溶血患者。研究结论第一部分:1、经皮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总体成功率较高,严重并发症少见,中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术式安全有效,远期并发症罕见。2、VSD瓣距<2mmm及VSD基底≥10mmm是介入封堵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3、应用的封堵器≥8mm,偏心型封堵器,长曝光时间是VSD术后合并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4、VSD基底≥10mm,合并膜部瘤,多出口是VSD介入是VSD介入术后合并残余分流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1、术前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及缺损≥5mmm是主动脉瓣下边缘<2mm的VSD的介入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2、多出口膜部瘤型VSD介入治疗成功率较高,但术后残余分流并发症高于普通VSD。应用双封堵器介入关闭多出口膜部瘤型VSD技术上是可行的,但要严格掌握适应症。3、应用AD02经导管关闭小型室间隔缺损是安全有效的,其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第三部分:1、经胸器械关闭VSD成功率高于经皮器械关闭VSD,在低体重婴幼儿及主动脉瓣下残边缺乏的患者有明显优势。2、经胸器械关闭VSD和经皮器械关闭VSD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3、经皮器械关闭VSD在住院花费及住院天数方面优于经胸器械关闭。

杨婷,田野,刘晓桥,王记培,刘会,罗依然[9](2016)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患者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方法:先心病介入封堵术患者共66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患者100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00例(VSD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465例(PDA组)。对比介入封堵术前后血小板数量变化,及PDA封堵器直径与血小板计数相关性。随机测量部分患者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包括ASD组50例,VSD组50例,PDA组102例,并根据PDA直径大小将PDA组分为巨大PDA患者42例和中小PDA患者60例,对比封堵器伞盘两端导管压力差。结果:ASD组和VSD组患者无血小板重度降低及机体器官出血事件,PDA组患者发生血小板计数重度降低36例(7.74%,36/465),机体器官出血18例(3.87%,18/465),且仅发生在巨大PDA患者中。PDA组PDA封堵器直径与术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性(r=-0.659,P=0.001)。封堵术前后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比较:术后即刻与术前比,PDA组收缩期、舒张期压差及平均压差均升高(P均<0.05);收缩期压差VSD组(56.57±15.33)mm Hg(1mm Hg=0.133 k Pa),中小PDA患者(58.33±26.65)mm Hg,巨大PDA患者(94.66±27.62)mm Hg,巨大PDA患者较VSD及中小PDA患者均显着升高(P均<0.01)。结论: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生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仅见于巨大PDA患者。封堵器两端的高压力差形成滤过封堵器的高速血流对血小板的冲刷性损伤是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

贾龑婷[10](2016)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近年来,先天性心脏病已成为导致新生儿死亡的最常见先天性畸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每1000个活产婴儿中就有8-12人罹患先天性心脏病。而在我国,1岁婴儿中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已逐年增加至1.11%,其中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房间隔缺损是三种最常见的先心病。在一些患者中,常常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心脏畸形合并存在的情况。患者并存两种或两种类型以上需要治疗的心血管病变或畸形即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并不少见,大约有50%手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病例有其他畸形合并存在,合并粗大或中等动脉导管未闭者占6%,其中25%有心功能不全;合并房间隔缺损者占17%;而在房间隔缺损患者中有10%合并肺动脉瓣狭窄,5%合并室间隔缺损,3%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以及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通常不被归类为严重的合并畸形,但一些婴幼儿患者其肺部充血状态常常较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需早期纠正。全麻体外循环下开胸直视手术是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治疗方法本身存在不少缺陷,比如需心肺转流、主动脉钳夹阻断、手术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在此背景下,经皮介入技术逐渐发展起来。但是,这种介入治疗方法本身也存在值得注意的缺陷,例如需长时间的心导管插入、需放射线的照射、增加房室传导阻滞风险、损伤主动脉及心脏瓣膜、以及对患者血管通路条件要求较高。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新专业技术知识的不断发展,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新选择。先前的大量文献报道中,已经证实了这种新技术在治疗单一先心病(尤其是单一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但是有关这种方法同期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研究较少,且具体手术方法及路径尚无定论。研究目的通过本研究全面总结分析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方法、手术的可行性以及其安全性,对几种不同手术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临床推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治疗提供借鉴。研究方法2010年2月至2016年7月,山东省立医院心外科共有6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了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4月至39岁(年龄中位数35.5月),其中1岁以内患者17例(28.3%),1-5岁患者34例(56.7%)。体重5.5-65kg(体重中位数13kg)。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VSD合并ASD患者27例,VSD合并PDA患者16例,PDA合并ASD患者15例,VSD、ASD和PDA三种畸形同时并存患者2例。45例合并VSD的患者中膜周部室间隔缺损41例,干下型室间隔缺损4例;44例患者合并房间隔缺损,均为继发孔型,2例为双孔型房间隔缺损。33例合并PDA患者中,31例PDA为管状,1例为窗型、1例为漏斗状。房、室间隔分流信号为左向右分流。无中、重度心脏瓣膜反流,无心脏瓣膜器质性病变。患者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1)超声心动图确诊ASD、VSD、PDA,且边缘良好,有封堵可能;(2)未合并需要同期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纠正的其他心血管畸形。2.排除标准:(1)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瓣膜有中度以上的反流或脱垂;(2)合并有其他需体外循环下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3)仅存在单一畸形;(4)已经确诊为艾森曼格综合征,或经胸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心内缺损处血流呈右向左分流;(5)术前有尚未纠正的心力衰竭;(6)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7)有抗凝或抗血小板禁忌证患者。在全麻气管插管下实施手术,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明确心脏畸形类型、大小,边缘情况,并实时监控整个封堵过程。根据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及输送系统备用。根据患者的不同合并畸形,将其分为4组:第1组为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第2组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第3组为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第4组为同时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三种畸形。根据患者心脏畸形的诊断、类型、部位及合并畸形组合情况、封堵难易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切口及手术路径,其中,第1组患者分别采用经右胸-右房途径、经胸骨下段正中-右室、右房途径、经左胸-右室联合经皮介入途径;第2组患者采用胸骨下段正中-右室、肺动脉途径;第3组患者采用左胸-肺动脉联合右胸-右房途径;第4组采用胸骨正中-右室、右房、肺动脉途径。术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一次随访。对封堵器的位置、稳定性、是否存在残余分流及封堵造成的新发心脏瓣膜并发症进行评估。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值变量资料以中位数或X±S表示。各项观察指标间的两两比较方法采用配对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显着性水平取0.05,结果比较用P值,P>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60例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全部封堵成功(100%),共成功植入122枚封堵器,55例患者(91.7%)封堵器一次性植入成功,全部122次封堵器植入操作一次性植入成功率为95.9%。全部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7.9±28.9min(42-165分钟)。VSD封堵时间约12.1±9.8min(4-55min)、ASD封堵时间7.0±4.0min(2-17min)、PDA封堵时间7.4±4.4min(2-17min)。所有患者于手术后24小时内拔除气管内插管,呼吸辅助时间226.1±172.8(79-1020)分钟;ICU观察时间20.3±5.0(16-39)小时;术后住院5.4±1.5(3-8)天。随访期间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ASD、PDA残余分流。VSD封堵后残余分流3例,均在随访3月至1年消失。术后新出现主动脉瓣反流3例,二尖瓣少量反流2例,三尖瓣反流2例。2例患者封堵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第3月消失恢复正常心电图。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行再次手术。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房室传导阻滞、血栓栓塞、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损伤、死亡等在内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全部封堵器均无移位,且无周围组织损伤。结论本研究证实了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该方法未增加手术并发症风险,未降低封堵成功率。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的关键在于不同手术路径的灵活选择、根据不同心脏畸形组合调整封堵顺序、手术者的熟练操作、超声医师的精准评估、详尽高效的备用方案的保驾护航。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对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相对其他治疗方法有明显优势:与传统手术方式比较,该方法无需体外循环,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呼吸机辅助时间短,术后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与介入方法比较,其无需X线暴露及造影剂、无体重及年龄限制、无血管条件限制、手术方案灵活、封堵方法简单易掌握、一旦封堵失败更能迅速改变手术方式确保患者生命安全。虽然存在以上优势,但该治疗方法仍有不足:手术中仍需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有时需2个手术切口且仍有病例需劈开胸骨增加了手术创伤。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患者主要根据VSD的位置、形态、封堵的难易程度决定手术方案。合并的膜周部VSD直径在2.0-7mm之间、或合并中间型mVSD、无需置入偏心型封堵器者采用右胸-右房单穿刺点手术方式。合并直径<2.0mm或>7mm膜周部VSD、或心尖部VSD者推荐选择经胸骨正中切口,经右心室封堵VSD、经右心房封堵ASD。合并干下型VSD者选择左胸-右室途径封堵VSD,经右胸-右房或经皮封堵ASD。手术方案选择的原则是创伤小优先、不纵劈胸骨优先、单穿刺点优先。我们根据心内畸形纠正的难易程度及封堵并发症风险的高低决定封堵顺序。一般情况下首先对难度最高、风险最高的缺损进行封堵。一旦封堵失败,尽早转为体外循环直视下修补术。尽管本研究的结果令人鼓舞,但仍有存在病例样本数量少、随访时间短、非随机对照实验等不足。

二、微创封堵术治疗成人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封堵术治疗成人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种及类型
    3 手术及类型
    4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术后并发症
    2 术后滞留ICU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
    3 术后死亡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期外科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1 外科治疗进展
    2 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预后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2)“Hybrid技术”在成人瓣膜病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手术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结 果
    1.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胸X线片、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
    2.二期心脏瓣膜手术后1个月患者胸X线片、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与一期动脉导管封堵术后相关指标比较
讨 论

(3)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路线图
    3. 术前准备
    4. 主要仪器与设备
    5. 手术方法
    6. 术后处理
    7. 术后复查
    8. 观察指标
    9.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两组观察指标的比较
    3. 术后并发症情况
    4.两组术前、术后心脏几何构型的变化
讨论
    1. 右胸小切口修补术
    2.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
    3.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对比
    4. TEE引导下ASD介入封堵术的优势与劣势
    5. 超声心动图在介入封堵术中的价值
    6. 展望
    7.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房间隔缺损的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4)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超声引导治疗房间隔缺损相关的临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及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重塑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设备与仪器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过程
    1.4 随访与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经桡动脉径路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试验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经导管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概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特殊类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一、主动脉侧残边缺乏的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大基底多出口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三、应用AD02介入治疗小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四、其他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外科术后残余瘘的介入治疗
        镜像右位心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经皮与经胸关闭室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图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博士期间发表英文论文一
博士期间发表英文论文二
博士期间发表英文论文三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封堵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比较
    2.2 PDA组患者封堵器直径大小与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图1)
    2.3 3组患者封堵术前后封堵器伞盘两端压力差变化情况(表2)
3 讨论

(10)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课题创新点及局限性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English paper 1
English Paper 2
附表

四、微创封堵术治疗成人型巨大动脉导管未闭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D]. 热则耶·阿布来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2]“Hybrid技术”在成人瓣膜病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J]. 赵鹏英,刘瑞生,程殿威,宋兵.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20(12)
  • [3]食道超声引导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与右胸小切口修补术的对比研究[D]. 樊硕. 扬州大学, 2020(04)
  • [4]TEE引导经皮封堵与X线下封堵及外科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D]. 郭怡萍.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成人经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短中期随访及生存质量分析[D]. 林泽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食道超声引导经皮及经胸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心脏重塑的对比研究[D]. 荣胜. 桂林医学院, 2019(09)
  • [7]经桡动脉联合股静脉入路行成人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 唐文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1)
  • [8]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赵立健. 山东大学, 2018(02)
  • [9]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分析[J]. 杨婷,田野,刘晓桥,王记培,刘会,罗依然. 中国循环杂志, 2016(10)
  • [10]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D]. 贾龑婷. 山东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微创封堵治疗成人巨大动脉导管未闭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