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

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

一、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王立祥[1](2019)在《寄主树种内生真菌对入侵种松树蜂的影响》文中指出松树蜂(Sirex noctilo Fabricius)是国际重大林业检疫性害虫,原产于欧洲和北非,2013年首次发现入侵并定殖于我国东北部分地区,严重危害樟子松林,造成巨大损失。该虫在世界范围内寄主广泛,可危害多种针叶树种,其中最为偏好松属树种。有别于一般钻蛀性害虫仅直接钻蛀树木造成危害,松树蜂具有特殊的“昆虫-共生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复合致害能力。A.areolatum是松树蜂幼虫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但与被侵入树木中已定殖的真菌相比,A.areolatum竞争资源的能力较弱,一些寄主内生真菌可通过抑制A.areolatum的生长从而破坏松树蜂与共生菌的互利共生关系。松树蜂入侵我国后,寄主树种内生真菌是否有利于松树蜂入侵和定殖尚不明确。本文以松树蜂的寄主树种与潜在寄主树种的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从群落层面和物种层面,探讨寄主树种内生真菌对入侵害虫松树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不同健康状态(健康、衰弱、死亡)不同主干高度(基部、中部、上部)松树蜂寄主樟子松的内生真菌群落差异。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5属37种,其中健康木分离到9属13种,衰弱木分离到14属23种,死亡木分离到8属11种。不同健康状态下,内生真菌种类在衰弱木中最多,死亡木中最少;内生真菌检出率在死亡木中最高,健康木中最低。不同主干高度而言,内生真菌种类基部多于中上部;内生真菌检出率上部多于中基部。不同健康状态樟子松内生真菌的相似性较低,只在松树蜂危害后的衰弱樟子松上部分离到松树蜂共生菌A.areolatum,检出率为4.8%。2、明确了松树蜂幼虫在寄主内死亡与真菌的关系及主要致害菌种。从死亡幼虫的体表和坑道共分离到真菌9属12种,优势真菌属为木霉属(Trichoderma)、蛇口壳属(Ophiostoma)和球壳孢属(Sphaeropsis)。除大伏革菌(Phlebiopsisgigantea)之外,其余均属于松树蜂寄主的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harzianum)、深绿木霉(T.atroviride)、绿色木霉(T.viride)、小长喙壳(O.minus)和大伏革菌(P.gigantea)接种至样本木后松树蜂幼虫的死亡率显着升高;松球壳孢菌(S.sapinea)和A.areolatum接种至样本木后幼虫死亡率与对照无差异。其中接种小长喙壳(O.minus)样本木的幼虫死亡率最高(69.57%),木材水分流失速率最快。此外,在平板对峙试验中,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harzianum)、深绿木霉(T.atroviride)、绿色木霉(T.viride)和大伏革菌(P.gigantea)可直接覆盖并致死A.areolatum菌落;而小长喙壳(O.minus)和松球壳孢菌(S.sapinae)对A.areolatum的抑制能力较弱。明确了内生真菌哈茨木霉(T.harzianum)、深绿木霉(T.atroviride)、绿色木霉(T.viride)和大伏革菌(P.gigantea)可通过抑制A.areolatum的生长以及小长喙壳(O.minus)可降低寄主水分含量从而间接影响松树蜂幼虫在寄主内的生长发育。3、明确了松树蜂寄主树种的优势内生真菌对A.areolatum的拮抗作用。8种优势内生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均显着快于A.areolatum,是其生长速率的2~6倍。不同内生真菌对A.areolatum的拮抗能力不同,这些真菌中,大伏革菌(P.gigantea)、深绿木霉(T.atroviride)、绿色木霉(T.viride)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可完全覆盖并致死A.areolatum;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小长喙壳((O.minus)和松球壳孢菌(S.sapinea)可与A.areolatum形成对峙状态,且相互无毒性。其中球毛壳菌(C.globosum)的发酵液可以完全抑制A.areolatum菌丝生长。明确了优势内生真菌挥发物对松树蜂雌成虫行为反应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真菌的挥发物组成和比例间的差异。小长喙壳((O.minus)和黑曲霉(A.niger)产生的挥发物对松树蜂雌成虫具有明显的驱避作用,acetophenone、acetylacetone、hexadecane、phenylethyl alcohol和isopropyl myristate是主要的驱避物质;松树蜂共生菌A.areolatum产生的挥发物对松树蜂雌成虫有明显的吸引作用,(-)globulol、2-hexene、cycloprop[e]indene-1a,2(1H)-dicarboxaldehyde、terpene 和 cyclopentanone 是主要的引诱物质。4、明确了松树蜂入侵的混交林中4种针叶树(红松、樟子松、红皮云杉和落叶松)内生真菌多样性。共分离到内生真菌22属35种,其中内生真菌的种类在红皮云杉中最多,为20种,樟子松和红松中最少,同为13种;内生真菌的检出率在落叶松中最高,为68.27%,樟子松中最低,为47.2%。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多样性水平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红皮云杉的多样性指数(H’=3.3425)、均匀度指数(J=1.0979)和丰富度指数(R=3.3744)均最高。不同树种间内生真菌的相似性指数均较低,只有黑曲霉(A.niger)、三线镰刀菌(Fusariumtricinctum)、深绿木霉(T.atroviride)和绿色木霉(T.atroviride)在4种针叶树内均能分离到,占内生真菌种类总数的11.43%,说明不同针叶树内生真菌对宿主的专一性较高。5、分析了松树蜂的寄主樟子松与8种潜在寄主树种内生真菌的群落差异。结果发现内生真菌群落受树种和区域的影响较大。结合松树蜂的寄主选择试验可知,松树蜂产卵较多的树种内生真菌定殖率和检出率均较少,其中油松的内生真菌显着少于其他树种。樟子松内生真菌的检出率仅高于油松,但与其他树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对比不同树种内生真菌群落发现,对A.areolatum拮抗力极强的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在油松、樟子松、云南松和落叶松中的检出率均较低,其中油松中仅为3.9%;对A.areolatum拮抗能力弱的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在油松、樟子松、云南松和湿地松中检出率很高。与其他树种相比,油松和樟子松更有利于松树蜂产卵和定殖。因此,松树蜂在继续向南扩散的过程中油松被入侵和定殖的风险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寄主内生真菌对共生菌A.areolatum菌丝生长、松树蜂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行为选择的影响,并明确了松树蜂寄主与潜在寄主内生真菌的群落差异,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寄主树种对松树蜂的抗性机制奠定基础,为松树蜂的生物防治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孙红梅,刘书剑[2](2019)在《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入侵规律及防范对策探究》文中提出为预防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的入侵及蔓延,本研究利用历年来州内松材线虫疫点疫区监测资料及数据,对松材线虫病的传入扩散途径,爆发区的气象特征、松林组分及林龄结构等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交通便利,与外界交汇频繁的区域易发生病害;(2)第一季度的高温干旱,即日照时数少、降水量较少、气温高会增大松材线虫病发生的机率;(3)松林纯林比混交林受虫害侵害更重,20 a左右的松树易受虫害侵害,而长势较好的幼龄林受虫害危害较轻。此外,松褐天牛的虫口密度也会对松材线虫的蔓延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其发生特点,可以从强化检疫、加强病虫害预警、改良林地组分结构、防治松褐天牛等方面开展松材线虫的防治工作。

郭健玲[3](2017)在《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和韶关市武江区两个地区为例,针对区域内的森林、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四旁绿化树木、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的经营场所等进行调查,明确在广东省龙门县和武江区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范围、为害情况等。经过系统调查和统计分析,本论文共发现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166种,其中林业害虫158种(7目58科134属158种),植物病害4种,有害植物4种;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133种,其中林业害虫124种(7目50科108属124种),植物病害6种,有害植物3种。在种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龙门县和武江区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类群和和为害类型分析,明确了两地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为害程度和区域分布。对两地区进行了林业害虫类群分析,结果显示龙门县与武江区的林业害虫类群主要以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为主,其次是半翅目(Hemiptera)。为害类型主要以食叶害虫为主,但干部害虫的种类与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龙门县的双钩异翅长蠹、松突圆蚧、薇甘菊和武江区的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红火蚁发生和为害较为严重,本文对这6种重要林业有害生物进行了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双钩异翅长蠹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1,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突圆蚧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20,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薇甘菊在龙门的风险指数为R=2.44,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松材线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02,属于高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马尾松毛虫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1.72,属于中度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红火蚁在武江的风险指数为R=2.17,属于高度风险性有害生物。根据调查结果,本文分析了龙门县、武江区两个地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原因以及潜在风险,并从宏观角度提出了预防、防治策略。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减轻;(2)外来有害生物侵入形势加剧,灾害性种类增加;发生原因:(1)生态功能等级低,抵御病虫害侵袭的能力较弱,利于病虫害的侵染和蔓延;(2)林种单一,导致专食性害虫如杉梢小卷蛾、桉树尺蛾等大量繁殖和发生;(3)气候变暖,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诱因增多。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1)突发、新发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多点发生;(2)蛀干害虫危害加重;发生原因:(1)林木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人为活动频繁,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成倍增加;(2)长期使用化学防治,有害生物抗药性增强,同时天敌量减少,失去天敌控制;(3)蛀干害虫难防,防治面积有限。

胡柯[4](2017)在《ISPM NO.15实施后中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木质包装因其特有的优点在贸易中使用量越来越大,而后世界各国也开始认识到木质包装具有很高的检疫风险。随着疫情的加剧,各国均根据国情和检疫疫情对木质包装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针对这一国际性问题,2002年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组织(IPPC)发布了统一的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国际标准,即15号标准(ISPMNO.15)。此后,各国逐步采纳了该标准并对本国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进行了改革,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施该国际标准。本文对比了我国及世界其他各主要贸易国在15号标准实施前后针对入境货物木质包装采取的检疫监管措施,并结合世界其他国家实施15号标准的情况,对200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国入境口岸截获货物的木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疫情进行了研究。在对总体疫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的来源国、携带的有害生物种类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实施木质包装国际标准之后各口岸截获的活体检疫性有害生物种次显着减少,但是近年来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疫情仍然十分严峻。我国入境木质包装疫情呈现如下特点:我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地域特征较明显,且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疫情最为严峻;截获有害生物呈现复杂性、多元性,重点疫情集中在松材线虫等少数检疫性有害生物。根据对上述疫情的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对于入境口岸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措施仍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在分析了入境木质包装携带有害生物疫情的基础上,对木质包装国际标准发布前、后,我国及世界其他主要贸易国家对入境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情况进行了总结,并据此以检疫监管队伍建设、检疫管理措施、检疫部门合作、企业诚信管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这五个角度为切入点,对我国现行的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提出了五条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通过加强对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的监管举措,提高检疫效率,确保在实现我国入境口岸货物快速通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防止外来有害生物随着贸易中使用的木质包装进入我国境内,从而切实保护我国的国门生物安全。

曾凡勇[5](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叶江霞,周汝良,吴明山,刘智军,石雷[6](2013)在《云南省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模拟》文中指出根据影响松墨天牛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年均气温及≥10.8℃积温,建立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分布模型;利用云南省常规气象站点历史数据以及其它环境变量因子,建立云南省年均气温空间模拟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及建模功能,完成云南全境的年均气温≥10.8℃积温的空间连续化模拟与表达。最后以90 m×90 m空间尺度,实现了云南省松墨天牛空间适生性计算、空间分布模拟与可视化表达。结果表明:松墨天牛适生性较广,云南北部雪线附近及雪线以上的高山地区为不适宜区,滇西北及滇东北的高山区域为低适宜区之外,云南大部分为松墨天牛的高适生区或较高适生区,适生性明显与生态区位相关。以定量化、精细化及可视化方式进行松墨天牛适生性研究,能获取山头地块的适生级别,从而为森防部门的预警及风险评估发布、基层单位开展有针对性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赵宇翔[7](2012)在《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由单一基于生物技术领域扩延至生物武器、生物入侵、疫病、遗传资源等涉及生物体的多个领域,并上升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林业生物安全作为生物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己引起了科研界和管理部门高度关注和重视。本文以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的定义和管理状况为起点,在界定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基础上,将林业生物安全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运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开展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的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国内外有关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状况,从狭义和广义2个方而界定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其中,狭义定义指基于生物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通过防范和管理措施,达到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广义定义指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保持和控制其本身不受损害或者不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生态环境及社会和经济造成现实损害或构成潜在风险的态势。分析林业生物安全安全定义的结构,确定了其定义由主体、客体、目标和评价系统4个基本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归纳和分析了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和特征,得出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体现林业特性,具有极端性、相对性、复杂性和管理性,表现出涵盖领域多、生命性强、潜伏性突出和区域性显着的特征。(2)基于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分析和提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定义、特征和管理过程,从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价、风险控制4个方面,构建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确定了开展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范围、时限和日标,并将达到林业生物体及其产物的健康、安全和可持续利用作为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3)识别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源,确定了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生物风险因子和非生物风险因子,其中,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等,非生物风险因子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森林火灾、污染等,并就各主要风险因子对林业生物安全的影响及主要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4)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引入森林保护专业领域中,建立了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灰色评价模型。以评价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状况为例,对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综合评价值为3.4810,处于较高风险等级,评价结果符合当前四川省林业生物安全的实际状况。(5)以林业生物安全涉及的林业入侵生物、林业遗传资源、林业转基因生物、野生动物疫病4个主要生物风险因子为对象,定性分析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所处的风险态势,探究了林业入侵生物的传播途径、林业遗传资源的丧失途径、林业转基因生物的来源途径、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得出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获得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的综合评价值为3.8858,处于高风险等级,风险状况严峻,应加以足够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等级。(6)在全面梳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目前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管理体制、制度和机构队伍等的建设情况,分析了当前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特点、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发展趋势,并在借鉴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状况和管理现状的分析结果,确定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思路、实现途径,并从建立健全法律法制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加强培训与应急演练、加大宣传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申卫星[8](2012)在《泰山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风险分析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泰山集世界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名胜区为一体,被誉为“中华国山”,其自然景观、生态景观特色鲜明,政治、社会、生态价值不可估量。本研究基于重大林业有害生物对泰山的威胁和我国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预警技术研究的现状,选择对泰山最有威胁的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作为研究对象,以泰山整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尺度,在系统调查松材线虫病传播媒体——松褐天牛在泰山的分布范围、虫口密度、消长动态;泰山周边及景区人员、物资等有危险因素的流动情况;主要松林树种——油松对松材线虫病的感病性和寄主分布等多项内容的基础上,对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在泰山发生的风险进行了风险评估,研究表明:松材线虫病近期不能通过自然传播的形式入侵泰山风景区,可以通过人为传播入侵泰山风景区。油松也是松材线虫病的感病树种。从温度、寄主、媒介昆虫等方面分析,泰山风景区海拔400米以下的低海拔松林为松材线虫的适生区,入侵和定殖的可能性为高度,具有高度风险性;海拔400——700米的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温度)逐渐不适合松材线虫的生存,但是也有风险;而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由于受低温的影响,松材线虫则无法生存,属于安全范围。低海拔地区主要是指天烛峰、巴山、桃花峪、玉泉寺、桃花源、竹林寺、樱桃园和长城岭等管理区。不同的引诱方法对松褐天牛的引诱的数量有显着差异,其中引诱剂活立木法引诱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0%。美国白蛾可以通过自然传播和人为传播等入侵泰山;泰山风景区的生态环境条件适合美国白蛾的生长发育,并能在泰山全境发生和危害;泰山的海拔最高处(1553.0米)处,1年至少可以完成1代;低海拔和中海拔地区1年可以完成2—3代、2代或1—2代。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预防为主”的风险性管理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应急预案、灾后恢复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措施主要是包括(1)运用“64321”检疫思路,防止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传入风景区;“64321”检疫思路是指把住桃花峪等6个进山路口,做好一年4次的执法检查,搞好森防站、门票处和管理区的3方合作,落实机防和人防2个措施,争取1项检疫站建设(2)降低媒介昆虫的种群密度和泰山景区周边美国白蛾的种群密度;(3)应用媒介昆虫虫体加强松材线虫病监测预警、预报等。

潘红伟[9](2009)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国际社会交往与贸易往来的与日俱增,外来有害生物随人口流动、动植物及其产品跨国扩散日益严重,给入侵地生态系统和国土安全造成巨大的灾害性损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 xylophilus (Steiner & Buhrer) Nickle)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检疫对象和我国有史以来危害最为严重的林业外来有害生物。本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基于两种方法,分析预测了松材线虫在中国的适生范围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适生程度。这对科学分析松材线虫在中国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危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1) 5种模型所预测的潜在分布区大致范围相同,松材线虫的潜在分布区范围主要分布在北纬18-40度之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以及中部的一些省份,包括了实际发生的全部松材线虫分布记录。除ENFA之外四个模型的预测结果在较高纬度的山西、河北、辽宁都出现了部分低适生区,其中DOMAIN的预测结果中辽宁出现了零星的适生区。(2)5种模型预测中最佳适生区均基本形成了两大区域,第一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湿度和温度条件都较好,这一区域的地形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低山丘陵地以及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适合松材线虫的存在;第二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境内,这一地区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均较好,且海拔较低。两大区域都是我国南方林区的一部分,在现实情况中为松材线虫病比较严重的疫区,这与实际的发生情况是相符的。但华南、西南疫区在不同模型中的预测结果不同,最佳适生区分布面积也很小;在各模型预测的最佳适生区结果中,广西、河南、四川未见官方报道,应当作为检疫检测的重点,防止松材线虫的入侵。(3)5种模型预测中在江西和福建省交界处均存在低于周围区域的适生级别的适生区,基本上为边缘适生区和低适生区,根据该地区的地形显示为武夷山山脉的边缘地带,海拔较高,这说明5种模型预测均对该区域的地形因素反应敏感。(4)通过ROC曲线比较5种模型的模拟精度,AUC值显示5种模型都要好于随机分布模型,除ENFA与BIOCLIM差异显着外,其余模型间并无显着差异。ENFA变量模型的AUC最大,说明ENFA模型在该环境下的预测效果较其他几个模型好。(5)总的来说,ENFA,MAXENT和GARP模型都能较合理地模拟出松材线虫的潜在分布空间格局,其中,ENFA和MAXENT的结果可以用作核心分布区域的研究,而GARP结果可以作为物种潜在分布范围的边界;相对来说BIOCLIM的预测结果分布面积最大。在本研究的数据环境下,ENFA和MAXENT模型算法在结果的准确性和解释性,模型的应用性方面均优于GARP、DOMAIN、BIOCLIM模型算法。(6)通过对全国739个台站的分析,病原松材线虫最适宜站点有243个;适宜站点63个;次适宜站点72个;不适宜站点116个;极不适宜站点245个;利用ArcGIS9.0得松材线虫在全国适生性点图,再应用地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得到全国松材线虫适生性分布,从全国松材线虫适生性分布中看出松材线虫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北京南部、天津、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陕西东南部、重庆、贵州、云南中南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新疆中西部的部分地区。(7)通过对全国739个台站的分析,传播媒介松墨天牛最适宜站点有98个;适宜站点234个;次适宜站点258个;不适宜站点11个;极不适宜站点139个;利用ArcGIS9.0得松墨天牛在全国适生性点图,再应用地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插值方法,得到全国松墨天牛适生性分布,从中看出除了西藏、青海、四川西北部、甘肃大部分地区、黑龙江西北部、内蒙古东北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外,松墨天牛在全国都可以危害。其中,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南部和江西南部的部分地区为松墨天牛最适宜分布区。(8)通过计算病原松材线虫和媒介松墨天牛的综合适生值得到松材线虫病在不考虑寄主植物的情况下在全国潜在的分布区,包括北京南部、天津、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安徽、陕西东南部、重庆、贵州、云南中南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新疆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包括了当前松材线虫病在我国的实际发生地。(9)在考虑寄主分布的情况下,松材线虫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北京的南部,天津,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江西,安徽,陕西南部,四川东南部,重庆,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在云南省综合病原松材线虫、传播媒介松墨天牛和寄主植物得到松材线虫病在云南省潜在的分布区。云南大部分地区都是松材线虫病的适生区,尤其是南部、东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因此,要加强预防松材线虫病病原的传入,保护大面积云南松和思茅松的安全。(10)生态位模型分析操作较简单,但考虑因素较少,限制条件较多,而且各模型算法比较单一,因此所得预测的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数学、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需要大量的参数设定以及数据计算,分析过程繁琐。模糊数学方法的分析的我国松材线虫的潜在分布区面积要大于生态位模型的分析,其在新疆和东北地区出现了松材线虫的潜在分部区。

胥勇,周平阳,王扬,陈志星,马荣,喻盛甫[10](2008)在《应用BIOCLIM生态位模型对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松材线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利用松材线虫在东亚的已知分布点数据和亚洲地区的19个生物气候变量图层,筛选出松材线虫适生性分布的主要生物气候变量。应用DIVA-GIS软件中的生态位模型BIOCLIM预测了该线虫在云南省的地理分布图,结合各县(市)寄主分布面积,对此地图栅格进行计算、统计分析,得到松材线虫在各县(市)的分布和适生程度。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各县(市)风险等级:最高风险5县(市);很高风险41县(市);高度风险38县(市);中度风险22县(市);低度风险23县(市)。进一步利用ArcGIS9.0软件绘制出了松材线虫在云南的适生图和在129个县级单位的风险级别图。建议划定云南省北纬23°以北与北纬26°以南之间地区为主要防护区,其中瑞丽市及其疫点周边地区,广南县、师宗县、罗平县、丘北县以及普洱市北纬23°以北的地区及该市北纬23°以南的思茅区为重点防护区。

二、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寄主树种内生真菌对入侵种松树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入侵的概况
        1.1.1 生物入侵的现状
        1.1.2 生物入侵的原因及危害
        1.1.3 共生微生物与生物入侵的关系
    1.2 昆虫与共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昆虫与真菌的共生类型
        1.2.2 昆虫与共生真菌的互作关系
    1.3 入侵害虫松树蜂及其共生真菌
        1.3.1 松树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1.3.2 松树蜂的共生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
        1.3.3 松树蜂与共生真菌的关系
    1.4 松树蜂的防治进展
    1.5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
        1.5.1 内生真菌的概念及简史
        1.5.2 植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1.5.3 内生真菌与宿主的互作关系
        1.5.4 植物内生真菌的生物防治应用
        1.5.5 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研究进展
    1.6 真菌挥发物的生防作用
    1.7 寄主植物与松树蜂及其共生真菌的关系
        1.7.1 寄主植物与昆虫及其共生菌之间的关系
        1.7.2 寄主内生真菌与松树蜂及其共生真菌之间的关系
    1.8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8.1 研究思路
        1.8.2 技术路线
2 松树蜂寄主樟子松的内生真菌多样性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地概况
        2.1.2 采样时间与方法
        2.1.3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1.4 检验消毒效果
        2.1.5 内生真菌的种类鉴定
        2.1.6 内生真菌对健康樟子松木块的侵染试验
        2.1.7 数据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健康状态樟子松内生真菌的类群组成
        2.2.2 同一健康状态不同主干高度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比较
        2.2.3 同一健康状态不同主干高度内生真菌的相似性比较
        2.2.4 不同健康状态樟子松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2.2.5 不同健康状态下樟子松内生真菌群落的相似性比较
        2.2.6 内生真菌对健康樟子松木块的感染试验
    2.3 小结与讨论
3 寄主内生真菌对松树蜂幼虫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死亡松树蜂幼虫体表和坑道的真菌分离
        3.1.2 真菌的鉴定
        3.1.3 优势真菌对松树蜂幼虫生长的影响
        3.1.3.1 供试昆虫
        3.1.3.2 供试真菌
        3.1.3.3 接种试验
        3.1.3.4 样本木水分含量的测定
        3.1.3.5 统计幼虫死亡率
        3.1.3.6 再分离死亡幼虫体表的真菌
        3.1.4 真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3.1.5 优势内生真菌对共生菌A.areolatum的拮抗作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死亡幼虫体表和坑道的真菌多样性
        3.2.2 优势内生真菌对松树蜂幼虫生长的影响
        3.2.3 接种优势内生真菌对样本木水分含量的影响
        3.2.4 优势内生真菌对共生菌A.areolatum的拮抗作用
    3.3 小结与讨论
4 寄主内生真菌对松树蜂成虫的选择行为及共生菌生长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真菌
        4.1.2 真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4.1.3 抑制共生菌A.areolatum的活性菌株筛选
        4.1.3.1 平板对峙试验
        4.1.3.2 内生真菌发酵液试验
        4.1.4 松树蜂雌成虫的饲养
        4.1.5 松树蜂的行为学趋性测定
        4.1.6 真菌挥发物的收集与分析
        4.1.6.1 真菌挥发物的采集
        4.1.6.2 真菌挥发物的分析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内生真菌和共生菌A.areoatum的生长速率比较
        4.2.2 内生真菌对共生菌A.areolatum的拮抗作用
        4.2.3 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共生菌A.areolatum的拮抗作用
        4.2.4 松树蜂雌成虫对不同真菌挥发物的行为学趋性
        4.2.5 真菌挥发物成分分析
    4.3 小结与讨论
5 松树蜂入侵后混交林中针叶树种内生真菌多样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时间与方法
        5.1.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5.1.3 检验消毒效果
        5.1.4 内生真菌的鉴定及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类群组成
        5.2.2 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比较
        5.2.3 4种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相似性比较
        5.2.4 松树蜂寄主樟子松与3种健康针叶树优势内生真菌的差异
    5.3 小结与讨论
6 不同针叶树种内生真菌群落对松树蜂定殖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采样时间与方法
        6.1.2 内生真菌的分离与纯化
        6.1.3 检验消毒效果
        6.1.4 内生真菌种类的鉴定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针叶树内生真菌的定殖率和检出率
        6.2.2 不同针叶树内生真菌的类群组成
        6.2.3 不同针叶树内生真菌群落的垂直分布
        6.2.4 不同针叶树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6.3 小结与讨论
7 主要结论及创新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入侵规律及防范对策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数据对比分析
        1.2.2 GIS空间分析
        1.2.3 时间序列分析(描述性时序分析)
        1.2.4 描述统计
2 入侵规律分析
    2.1 松材线虫损失后果
    2.2 松材线虫传入与扩散
    2.3 气象因素与松材线虫病发生
    2.4 松林结构与松材线虫病发展
3 防治措施
    3.1 强化检疫工作
    3.2 加强病虫害预警
    3.3 改良林地组分结构
    3.4 防治松褐天牛
    3.5 重点区域监测
4 总结与讨论

(3)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调查地区基本概况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概况
        1.1.2 自然概况
        1.1.3 林业建设现况
        1.1.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概况
    1.2 研究概况
        1.2.1 林业有害生物的研究概况
        1.2.2 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的研究概况
        1.2.3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研究概况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工具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范围
    2.4 调查内容
    2.5 调查方法
        2.5.1 野外踏查
        2.5.2 标本采集
        2.5.3 调查结果记录
    2.6 风险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调查结果-林业有害生物名录
        3.1.1 龙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1.2 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种类
    3.2 害虫类群分析
        3.2.1 龙门县害虫类群分析
        3.2.2 武江区害虫类群分析
    3.3 重要有害生物生物学特性和危害特点
        3.3.1 龙门县重要林业有害生物
        3.3.2 武江区重要有害生物
    3.4 重要有害生物风险评估
        3.4.1 龙门县双钩异翅长蠹风险评估
        3.4.2 龙门县松突圆蚧风险评估
        3.4.3 龙门县薇甘菊风险评估
        3.4.4 武江区松材线虫风险评估
        3.4.5 武江区马尾松毛虫风险评估
        3.4.6 武江区红火蚁风险评估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
        4.2.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部分图谱

(4)ISPM NO.15实施后中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木质包装国际标准的研究
        1.2.2 中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的研究
        1.2.3 木质包装检疫监管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图
2 世界主要贸易国家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措施研究
    2.1 木质包装15号标准发布前国外主要贸易国的检疫监管
        2.1.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2.1.2 美国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2.1.3 加拿大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2.1.4 英国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2.1.5 欧盟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2.1.6 巴西对入境木质包装的监管措施
    2.2 木质包装15号发布前我国木质包装的检疫监管
        2.2.1 对美国、日本输华货物木质包装加严检疫
        2.2.2 对韩国输华货物木质包装实施加严检疫
        2.2.3 对欧盟输华货物木质包装实施加严检疫
    2.3 各贸易国家(地区)实施15号标准的情况
        2.3.1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采标情况
        2.3.2 欧盟的采标情况
        2.3.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采标情况
        2.3.4 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采标情况
        2.3.5 其他国家采纳并实施15号标准的情况
    2.4 我国采纳15号标准并制定木质包装检疫措施的情况
    2.5 我国实施15号标准的原因分析
3 中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分析
    3.1 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疫情总量大
    3.2 中国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截获疫情的来源地域特征明显
        3.2.1 亚洲地区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截获疫情量大而复杂
        3.2.2 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国家(地区)输华货物疫情逐年加剧
        3.2.3 检疫性有害生物多集中在美国及东南亚地区
    3.3 截获有害生物疫情呈现多元化、复杂化
        3.3.1 木质包装15号标准实施后,活体检疫性有害生物疫情得到控制
        3.3.2 截获有害生物种类逐年增加且以昆虫和线虫为主
        3.3.3 重点疫情集中在少数检疫性有害生物上
4 我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 入境货物木质包装检疫现存的问题
    4.2 完善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的对策
        4.2.1 提升监管队伍的专业能力,加强口岸检验检疫工作基层建设
        4.2.2 加强入境货物木质包装现场检验,重视非法检货物
        4.2.3 建立检疫部门联动机制,形成检疫监管合力
        4.2.4 加强企业宣传,对入境货物木质包装实行分类管理
        4.2.5 重视疫情,建立口岸风险分析与预警系统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5)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云南省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采集与处理
    1.2 研究方法
        1.2.1 年均气温及≥10.8
        1.2.2 松墨天牛的空间适宜性概率模型建立
        1.2.3 松墨天牛空间适宜性分布的模拟
2 结果与分析
    2.1 松墨天牛适生性等级划分
    2.2 松墨天牛空间适生性概况
    2.3 重点区域的适生性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1.1 国外概览
        1.1.1.2 国内简述
        1.1.2 林业生物安全概念的界定
        1.1.3 国外林业生物安全管理概况
        1.1.3.1 国际社会方而
        1.1.3.2 典型国家方面
        1.1.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研究对象的确定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预期目标
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内涵
    2.1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界定
        2.1.1 有关概念
        2.1.2 林业生物安全的定义
        2.1.3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特点
        2.1.4 林业生物安全定义的结构
    2.2 林业生物安全的内涵
        2.2.1 林业生物安全属国家安全范畴
        2.2.2 林业生物安全体现林业特性
        2.2.3 林业生物安全复杂性强
        2.2.4 林业生物安全突出极端性
        2.2.5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相对性
        2.2.6 林业生物安全具有管理性
    2.3 林业生物安全的特征
        2.3.1 涵盖领域多
        2.3.2 生命特征强
        2.3.3 潜伏性突出
        2.3.4 区域性显着
    2.4 本章小结
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与目标设定
    3.1 风险管理理论
        3.1.1 有关概念
        3.1.2 风险管理理论的历史回顾
        3.1.3 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3.1.4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由来
        3.1.5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丛本特征
        3.1.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方法
        3.1.6.1 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1.6.2 风险识别
        3.1.6.3 风险分析与评价
        3.1.6.4 风险控制
    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
        3.2.1 有关概念
        3.2.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特征
        3.2.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
        3.2.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过程
    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
        3.3.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
        3.3.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范围
        3.3.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时限
        3.3.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
    3.4 本章小结
4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识别
    4.1 生物风险因子
        4.1.1 林业入侵生物
        4.1.2 林业遗传资源
        4.1.3 林业转基因生物
        41.4 野生动物疫病
    4.2 非生物风险因子
        4.2.1 气候变化
        4.2.2 森林火灾
        4.2.3 污染
        4.2.4 其他因子
    4.3 风险因子影响林业生物安全的辩证关系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林业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5.1 有关概念
    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森林健康评价的区别
    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5.4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取
        5.4.1 层次分析法
        5.4.2 灰色系统理论
        5.4.3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
        5.4.4 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在林业生物安全领域中的适用性分析
    5.5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5.1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丛本原则
        5.5.2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5.5.3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5.5.3.2 指标层次结构的构建
    5.6 林业生物安全多层次灰色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5.6.1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5.6.2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的评分等级标准
        5.6.3 建立风险评价样本矩阵
        5.6.4 建立风险评价灰类和风险等级标准
        5.6.5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6.6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和构建权矩阵
        5.6.7 综合评价风险评价指标
        5.6.8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 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应用实例
        5.7.1 采集评价样本并建立样本矩阵
        5.7.2 计算灰色评价系数
        5.7.3 计算灰色评价权向量
        5.7.4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5.7.5 综合评价准则层指标
        5.7.6 综合评价目标层指标
        5.7.7 计算综合评价值
        5.7.8 结论分析
    5.8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分析
    6.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历史沿革
        6.1.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1949年)
        6.1.2 起步阶段(1949-1978年)
        6.1.3 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
        6.1.4 全面提高阶段(2001年至今)
    6.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现状
        6.2.1 立法背景
        6.2.2 法律法规现状
        6.2.2.1 法律法规方面
        6.2.2.2 技术法规方面
        6.2.2.3 国际法规方面
    6.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现状
        6.3.1 林业生物安全政策的发展历程
        6.3.1.1 损害管理阶段
        6.3.1.2 损害预防阶段
        6.3.1.3 风险管理阶段
        6.3.2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
        6.3.3 林业生物安全现有政策分析
    6.4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能力现状
        6.4.1 管理体制
        6.4.2 管理机构
        6.4.3 管理制度
    6.5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科研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6.6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现状分析
        6.6.1 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6.6.2 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
        6.6.3 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6.6.4 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6.6.5 管理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
    6.7 本章小结
7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分析与评价
    7.1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形势分析
        7.1.1 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危害不断加剧
        7.1.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日趋严重
        7.1.3 林业转基因生物问题将日渐显现
        7.1.4 野生动物疫病发生频次加快
        7.1.5 气候变化等非生物风险因子影响日益明显
    7.2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7.2.1 林业入侵生物的入侵传播途径
        7.2.1.1 自然入侵
        7.2.1.2 人为入侵
        7.2.1.3 天敌释放导致生物入侵分析
        7.2.1.4 林业入侵生物原产地及首次发现地分析
        7.2.1.5 林业入侵生物在国内的传播途径(方式)分析
        7.2.2 林业遗传资源丧失途径
        7.2.3 林业转基因生物来源途径
        7.2.4 野生动物疫病传播途径
    7.3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
        7.3.1 采集我国林业生物安全评价样本
        7.3.2 建立评价样本矩阵
        7.3.3 构建灰色评价权矩阵
        7.3.4 综合评价准则层和目标层指标
        7.3.5 计算综合评价值
        7.3.6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我国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8.1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思路
    8.2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途径
    8.3 林业生物安全的管理措施
        8.3.1 建立林业生物安全法制体系
        8.3.1.1 地方性法律法规
        8.3.1.2 国家法律法规
        8.3.1.3 技术性法规
        8.3.1.4 法律法规的实施
        8.3.2 构建林业生物安全政策体系
        8.3.2.1 多元化投入政策
        8.3.2.2 科技支撑政策
        8.3.2.3 多部门协作政策
        8.3.2.4 分类管理政策
        8.3.2.5 政策的制汀与执行
        8.3.3 健全林业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8.3.3.1 组织保障
        8.3.3.2 制度保障
        8.3.3.3 信息保障
        8.3.3.4 能力保障
        8.3.4 加强林业生物安全管理的培训与应急演练
        8.3.5 扩大林业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宣传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泰山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风险分析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泰山风景区的自然概况
    1.2 我国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发生现状
    1.3 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研究进展
        1.3.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概念
        1.3.2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本步骤
        1.3.3 目前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主要方法、技术和分析软件
        1.3.4 松材线虫病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估
        1.3.5 美国白蛾的风险性分析与评估
    1.4 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松材线虫病对泰山风景区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2.1.1 入侵和定殖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风险分析与评估
        2.1.2 松材线虫病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危害度评估
    2.2 美国白蛾对泰山风景区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2.2.1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风景区的风险评估研究思路
        2.2.2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风景区的风险评估体系的确立
        2.2.3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评估
3 结果与分析
    3.1 松材线虫病对泰山风景区的风险分析评估及预警技术
        3.1.1 松材线虫病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评估
        3.1.2 松材线虫病定殖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分析
        3.1.3 松材线虫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危害度评估
        3.1.4 松材线虫病入侵泰山风景区的风险性评估
        3.1.5 不同松褐天牛引诱方法对松材线虫病预警技术研究
    3.2 美国白蛾对泰山风景区的风险分析与评估
        3.2.1 美国白蛾传入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分析
        3.2.2 美国白蛾定殖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分析
        3.2.3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危害度评估
    3.3 泰山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3.3.1 预防措施
        3.3.2 应急预案
        3.3.3 灾后重建
4 讨论
    4.1 松材线虫病入侵泰山的可能性
    4.2 松材线虫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危害度评估
    4.3 不同松褐天牛引诱方法对松材线虫病预警技术研究
    4.4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的可能性
    4.5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危害度评估
    4.6 泰山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建议
5 结论
    5.1 结论
        5.1.1 松材线虫病入侵泰山风景区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5.1.2 不同引诱方法诱捕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预警配套技术一个重要手段
        5.1.3 美国白蛾入侵泰山的可能性和危害性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Climex 软件使用的 54826 台站气象数据
    附表 2 Climex 软件使用的 54827 台站气象数据
    附表 3 @risk 软件使用的 54827 台站气象数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五种生态位模型的松材线虫潜在分布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五种模型的预测结果
        2.2.2 五种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
        2.2.3 模型的应用性比较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模糊数学方法的松材线虫潜在分布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3.2.2 潜在分布区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10)应用BIOCLIM生态位模型对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松材线虫分布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2 地图和气象资料收集
    1.3 BIOCLIM模型和GIS软件
    1.4 松材线虫适生条件及关键因子的分析
    1.5 国内外分布预测与已发生区验证
    1.6 松材线虫适生程度的修正与风险评估等级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用于本文预测的松材线虫在亚洲的已有分布点
    2.2 验证
    2.3 预测结果
3 讨论
    3.1 所用软件的优点及其局限性
    3.2 与相关风险评估研究的比较
    3.3 主要防护区纬度范围的划分
    3.4 3S技术的应用

四、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寄主树种内生真菌对入侵种松树蜂的影响[D]. 王立祥.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2]黔西南州松材线虫病入侵规律及防范对策探究[J]. 孙红梅,刘书剑. 植物检疫, 2019(04)
  • [3]广东省龙门县与武江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及其风险性评价[D]. 郭健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4]ISPM NO.15实施后中国入境木质包装检疫监管措施研究[D]. 胡柯.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6]云南省松墨天牛适生性空间模拟[J]. 叶江霞,周汝良,吴明山,刘智军,石雷. 林业科学研究, 2013(04)
  • [7]中国林业生物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对策研究[D]. 赵宇翔. 北京林业大学, 2012(08)
  • [8]泰山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风险分析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D]. 申卫星. 山东农业大学, 2012(12)
  • [9]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研究[D]. 潘红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01)
  • [10]应用BIOCLIM生态位模型对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J]. 胥勇,周平阳,王扬,陈志星,马荣,喻盛甫.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6)

标签:;  ;  ;  ;  ;  

松材线虫传入云南的风险评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