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岷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一、岷山山系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唐明坤,许戈,冯涌,刘亮,周大松,陈治兴,杨静,王恋,王新[1](2021)在《四川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以近年林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四川境内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范围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作为大熊猫活动痕迹点分布最多的景观类型,针叶林和阔叶林表现出破碎度最低、斑块形状最复杂、斑块聚集度和连通性高、稳定性强的特征,表明目前研究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良好、自然度高;(2)人工经济林、耕地和建设用地分布面积占5%,这些景观类型的人类活动强度大,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给大熊猫栖息地带来持续干扰;(3)随着平均海拔降低、干扰强度升高,研究区景观格局由北向南表现出破碎度、混合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升高,景观质量和功能下降的趋势。本文提出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改造人工经济林、控制大熊猫栖息地内建设用地规模和转变原住民生产生活方式等保护管理措施,以逐步恢复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姬云瑞,陶义,李昌林,李迪强,赵定,刘芳[2](2021)在《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多样性》文中认为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调查工作。共在152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30,792个相机日,共获得独立照片6,316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105种,包括27种兽类(隶属于4目13科)和78种鸟类(隶属于5目20科)。其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7种,分别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和金雕(Aquilachrysaetos);属于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11种,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等。分析结果显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兽类依次是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岩羊(Pseudois nayaur)、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野猪(Sus scrofa)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鸟类依次是血雉(Ithaginis cruentus)、雪鹑(Lerwa lerwa)、藏雪鸡(Tetraogallus tibetan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和绿尾虹雉。此外,红外相机还在26个位点上拍摄到了家畜,在22个位点上拍摄到了人为活动。

陈红[3](2021)在《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调查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中型兽类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和占域现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以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栗子坪保护区)和四川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冶勒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红外相机陷阱法(n=86台)、样线法(n=36条)及访问法对区域内的大中型兽类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占域模型对其进行了占域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次调查期间共记录到野生大中型兽类4目13科24种,以及6种家畜。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是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金猫(Pardofelis temminckii)、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黑熊(Ursus thibetanus)、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等14种。马来水鹿(Cervus equinus)是首次记录于该区域的物种。在该区域内,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ex,RAI)最高的物种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6.17%);其他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指数较低,均小于1%。(2)红外相机陷阱法和样线法记录的物种数相近,分别为18种和15种,但在调查的物种组成上存在部分差异。例如,四川羚牛仅在样线调查中监测到,而金猫、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马来水鹿和狗獾(Meles leucurus)仅在红外相机调查中发现。同时,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获得的Shannon-Wiener指数为2.54,略高于样线法的调查结果(2.44);而通过样线法得到的均匀度指数为0.90,略高于相机陷阱法调查的结果(0.88)。综合两种方法调查结果发现,两种调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互补。此外,访问法单独记录到的物种数为5种,是对以上两种方法的重要补充。(3)根据Jaccard指数显示,小相岭山系的两个保护区之间的相似性较高,CJ=0.70。尽管两个保护区之间物种数仅相差2种,分别为栗子坪21种、冶勒19种,但物种组成上存在差异性。栗子坪保护区单独记录物种有5种,为猕猴(Macaca mulatta)、金猫、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藏狐(Vulpes ferrilata)和马来水鹿;冶勒保护区单独记录物种有3种,为貉、岩羊与四川羚牛。据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相机调查中,栗子坪保护区大中型兽类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冶勒保护区的,分别为1.98、0.70和1.48、0.55;而在样线调查中,冶勒自然保护区大中型兽类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高于栗子坪保护区,分别为2.41、0.91和2.16、0.87。(4)应用占域模型分析了8种大中型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占域率。结果显示,仅有毛冠鹿的实际占域率(Ψ=0.59)是大于0.5。此次进行占域分析的所有物种的探测率(P)均低于0.5。其中,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的探测率最低,P=0.09。在模型分析过程中,物种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豹猫、林麝、毛冠鹿、赤狐和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的实际占域率与模型估算占域率的差值均小于0.1。(5)协变量的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环境因子对物种占域的影响。研究表明:海拔对藏酋猴、林麝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的影响最大,其权重值分别为0.63、0.79和0.77。其中,中华鬣羚除海拔外,生境类型也对其影响较大,其权重值为0.77。此外,野猪(Sus scrofa)和毛冠鹿也受生境类型这一协变量影响较大,其权重值分别为0.81和0.77。总的来说,在分析的4个协变量中,多数物种受生境类型和海拔影响较大,个别物种受坡位的影响较大。根据以上研究结果,特提出以下保护建议:1)加强对冶勒保护区的人才引进及经费投入,全面建设覆盖保护区的监测网络。2)加强对豺(Cuon alpinus)等顶级食肉动物重引入的论证研究。3)加强放牧的管理。

袁柱[4](2020)在《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分类及分化与扩散研究》文中认为横断山脉位于我国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交接地带,其复杂的南北纵向高山峡谷地貌、丰富的地理环境和多变气候条件,促使该地区物种分化强烈,孕育着独特的生物区系,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探讨生物学一些重要问题的关键地区,因而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但到目前为止,对横断山脉地区土壤动物,尤其是蚯蚓的研究却很少。蚯蚓作为最重要最古老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之一,在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且其地理分布格局受古地理事件影响明显,已成为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研究的理想模型。因此,深入了解横断山脉地区蚯蚓物种多样性形成机制和扩散分化规律,探讨该地区古地理变迁对蚯蚓地理分布格局和进化历程的影响,对该地区生物资源评估和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也对今后进一步研究我国蚯蚓的起源演化和遗传多样性提供一定的理论数据和科学参考。本研究系统调查采集了该地区157个采样点的蚯蚓样本,进行了详细的物种鉴定分类、地理分布格局、物种区系组成、分子系统发育、生物地理学和群体进化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信息,发现并命名了64个蚯蚓新物种,丰富了中国蚯蚓物种多样性记录,补充完善了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名录。(2)该地区约81.2%的物种属于东洋种,少数物种属于古北种。在水平分布格局上,横断山脉东北部高纬度地区蚯蚓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南部低纬度地区。在垂直分布格局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蚯蚓物种数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中高海拔地区物种丰富度最高。(3)巨蚓科、正蚓科和链胃蚓科物种之间的5基因联合序列(3993bp:COI-COII-12S r RNA-16S r RNA-ND1)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29.19%、37.24%和36.55%。另外,各基因在物种水平上的平均遗传距离主要区间范围为10%-30%,在种群水平上的平均遗传距离区间范围为0.0%-5.0%。(4)参考进化树“顺序约定”规则和中国巨蚓科物种群划分,本研究以较高的枝间支持率(PP>0.9,BP>70)将系统进化树(BI树和ML树)根据分枝情况划分为8个物种群和1个单一物种(M405),明确了该地区链胃蚓科、正蚓科和巨蚓科物种及物种群之间的发育进化关系。(5)分化时间估算分析结果显示,链胃蚓科与正蚓科、正蚓科与巨蚓科于三叠纪晚期分化开来,分化时间分别为215.84 MYA(95%HPD:200.03-226.31 MYA)和211.03 MYA(95%HPD:90.74-220.15 MYA)。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首次碰撞,驱使了巨蚓科蚯蚓从横断山脉南部邻接西双版纳和缅甸的地方向北、向西扩散分化,分化时间在始新世晚期44.42 MYA(95%HPD:38.14-51.62 MYA)。通过生物地理学分析发现,该地区巨蚓科Group 2-8在新生代分化后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8次扩散和6次地理隔离),古地理事件(欧亚大陆碰撞、青藏高原山体隆升、喜马拉雅板块移动、横断山脉自身山体隆升等)的发生在蚯蚓扩散分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6)RAD-seq得到769,957 SNPs,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该地区规整远盲蚓(Amynthas regularis sp.nov.)30个样本清晰的划分为三个谱系(lineage)群体G2、G3和G5,该结果与地理种群划分结果基本一致。G2、G3和G5谱系群体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分别为0.105、0.135和0.080,其中G3谱系群体遗传变异程度最高(θπ=0.118±0.037),显着高于另外两个谱系群体。尽管三个谱系群体之间均有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但由于河流(怒江)的阻碍导致仅有G3向G2谱系群体基因交流迁移,而G2-G5谱系群体之间、G3-G5谱系群体之间均未发现基因交流现象,推测河流是影响该地区规整远盲蚓种群基因交流的主要地理隔离屏障。

尚晓彤,罗春平,李斌,郑勇,周智强,张立,李晟[5](2020)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多样性编目与监测是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工作。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2019年基于实地调查与观测的鸟类记录,数据来源包括公众科学活动、红外相机调查和自动录音记录。共记录鸟类16目55科271种,其中,东洋界物种147种(54.24%),古北界物种94种(34.69%),广布种30种(11.07%);留鸟165种(60.89%),冬候鸟14种(5.17%),夏候鸟67种(24.72%),旅鸟22种(8.12%),迷鸟3种(1.11%);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鸡形目Galliformes雉科Phasianidae斑尾榛鸡Tetrastes sewerzowi、红喉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和鹰形目Accipitr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3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10种,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34种。结果表明,保护区鸟类区系组成总体上具有南北混杂的过渡特征,兼具东洋界与古北界成分,物种多样性丰富,记录鸟种数占四川省有记录鸟种总数(708种)的38.28%,在鸟类多样性保护中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为保护区管理以及未来的鸟类监测和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陈豆豆[6](2019)在《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福建武夷山国家级保护区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留地的保护区。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享有“世界生物之窗”、“蛇的王国”等盛誉,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两栖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生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桥梁。为更新福建武夷山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基础数据,了解福建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和海拔分布特征,本课题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11月,对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两栖爬行动物调查。结合历史文献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调查共记录到两栖动物1100只,隶属2目8科1 8属27种。福建大头蛙(Limnonectes fujianensis)、阔褶水蛙(Hylarana latouchii)、中华蟾余(Bufo gargarizans)为当地优势种。多样性(H=2.498)程度较高,分布也相对均匀(J=0.758)。地理区系以东洋界物种(96.3%)占主体。生态类型多样性较高,5种生态类型(静水型、溪流型、陆栖静水型、陆栖溪流型、树栖型)都存在,但以溪流型(33%)和陆栖静水型(30%)为主。(2)保护区内海拔300-1899 m均有两栖动物分布,其中大部分物种分布在海拔1600 m以下,小部分物种海拔分布跨度较大。垂直分布呈现偏向低海拔的单峰分布格局。相邻海拔带间相似度更高,在海拔400 m和1200 m左右出现了两次较大的物种更替,高低海拔物种组成差异明显。(3)调查共记录到爬行动物143只,隶属1目1 1科30属38种,其中蓝尾石龙子(Plestiodon elegans)、山溪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和福建绿蝮(Viridovipera stejnegeri)为当地优势种。爬行动物的多样性(H=2.865)丰富,均匀度(J=0.788)也较高,地理区系较为简单,以东洋界种(84.2%)占优势。爬行动物5种生态类型(住宅型、灌丛石隙型、水栖型、林栖傍水型、树栖型)全部存在,但灌丛石隙型(53%)物种超过一半。(4)保护区内海拔200-1599 m均有爬行动物分布,垂直分布呈现明显的偏向中海拔的单峰分布格局,绝大多数物种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下,700-799 m是物种分布最多的海拔段。低海拔段物种更替情况比较明显,中海拔段之间物种相似性水平较高,物种组成较为稳定,同时相邻和相近海拔段的相似性较高。另外,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生态位和海拔分布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同时也存在部分海拔分布和生境相似程度很高物种。(5)本地区部分两栖爬行物种垂直分布上下限与文献记录相比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36种有海拔分布记录的两栖动物物种中,有11个物种的分布上下限与文献记录有差异;68个有海拔分布记录的爬行动物物中,6个物种的分布上下限与文献记录有一定差别。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福建武夷山独特气候和地势、植被类型、食物链营养级之间相互作用以及记录设备的数据精确性等都可能会对物种分布造成影响。(6)福建武夷山目前记录的两栖动物有2目9科23属40种,爬行动物有2目18科52属78种,两类动物物种多样性在全省和全国占比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虽然爬行动物资源比两栖动物资源丰富,但是G-F指数两栖动物(0.523)比爬行动物(0.507)大,说明两栖动物分化程度较小,物种间亲缘关系更近。

李爽[7](2018)在《四川省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大熊猫保护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但生境的丧失与破碎化仍是威胁其持续生存的主要因素。小河沟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为主要对象的保护区,但关于大熊猫生境利用方面的系统、细化研究相对较少,制约着该区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为了解森林采伐后,在恢复时间较短且人为干扰较少的条件下,大熊猫的生境利用有着什么样的特征,本文以小河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该区内大熊猫利用生境,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野生动物生境,以及人工林环境进行野外调查,从植物群落特征(包括微生境、休息点和取食竹三个尺度)、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和对人工林的利用三个方面,对区内大熊猫的生境利用进行了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该区内大熊猫的生境需求,并讨论区内人工林能否满足大熊猫的生境需求,以期为其生境保护等工作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的结果主要包括:1.从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方面来看,在微生境方面,大熊猫利用的生境具有郁闭度相对比较低,竹子密度相对比较高,灌木距离相对比较小的特征;在休息点方面,大熊猫对休息点的利用与竹子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在取食竹方面,大熊猫对于竹子的取食高度在距离地面半米以上。良好的遮蔽条件和充足的竹子资源是大熊猫生境利用的重要条件,在生境保护中应注意林木和竹子的保护。2.大熊猫、羚牛以及川金丝猴在生境利用上既存在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同之处,大熊猫生境中的郁闭度与乔木密度都比较小,竹子盖度与密度都比较大。与羚牛、川金丝猴相比较,大熊猫对环境的要求更高,在保护中应给予更多关注。3.在人工林样方中没有发现大熊猫的活动痕迹,与大熊猫利用的生境相比较,人工林环境的特征是:乔木密度比较大,但灌木密度和竹子密度却比较小。人工林难以满足大熊猫的生境需求,大熊猫的生境恢复应该充分考虑其自身对生境的需求。

刘开明,龚大洁,赵海斌,李晓军,李万江,陈章[8](2017)在《马鬃山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文中提出经2013年12月、2014年4月、7-8月及11月三次近80天的实地调查,掌握了马鬃山地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受胁情况。结果表明:马鬃山地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分属3纲16目35科68属80种。其中爬行类7种,鸟类48种,兽类25种;分属广布种、古北界两种区系;分布型以中亚型为主。对各类群进行G-F指数分析,结果表明:鸟类G-F指数明显高于兽类,爬行类G-F指数为负。

黄俊忠,邓露修,赵定,鲜骏仁[9](2015)在《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泗耳河电站对流域小型脊椎动物的影响》文中提出近年来,水电开发的生态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西南山地,已有研究表明,不断增加的水坝建设正在威胁着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为了量化评估小型水坝建设对当地小型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2010年4月6月,采用围栏陷阱法,历时60 d,总取样工作量1 140陷阱日,对雪宝顶保护区泗耳河小型电站水坝坝体施工区、上游和下游小型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分属3纲5目9科16种共计117只小型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8种29只、爬行类2种25只、哺乳类8种63只。以5%作为判别优势种和稀有种的指标,小鼩鼱(Sorex minutus)、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华西蟾蜍(Bufo andrewsi)、中华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这5个种为群落优势种。群落中不同物种数量服从负指数分布。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水坝坝体区域与下游的捕获总数存在显着差异,与上游的捕获物种数存在显着差异。小水坝工程建设对小型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存在显着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山区小水坝建设过程影响评估及未来水坝运行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臧振华,申国珍,徐文婷,李俊清,谢宗强[10](2015)在《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文中认为分析物种丰富度格局和热点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本文基于珍稀濒危物种名录信息,结合遥感影像、文献信息和专家经验,研究了大熊猫分布区内珍稀濒危物种及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的丰富度空间格局,确定了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分析了大熊猫保护区对热点区保护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大熊猫分布区内,与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物种有293种,包括哺乳动物109种、鸟类58种、爬行动物18种、两栖动物35种、高等植物73种;其中,IUCN极危物种11种、濒危物种48种、易危物种111种、近危物种74种,列入CITES附录Ⅱ2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6种;293种珍稀濒危物种中,133种为中国特有,19种为大熊猫分布区特有。大熊猫分布区中,岷山的文县和平武,邛崃山的汶川、宝兴和康定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达到1519种/km2,物种密集区呈块状或线状破碎化分布;秦岭山系、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集中分布区,丰富度为56种/km2;海拔1 4001 600 m和1 8002 000 m,分别为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海拔区段,物种丰富度达186种和77种;8002 800 m是珍稀濒危物种和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分布最密集的海拔范围,分别覆盖了88.4%的珍稀濒危物种和87.2%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分布区有6个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0.5%,覆盖了分布区85%的珍稀濒危物种;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占分布区总面积的17.2%,覆盖了85%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大熊猫保护区,覆盖了27.6%的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和21.4%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热点区,保护了71.7%的珍稀濒危物种和70.7%的中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和维护大熊猫种群的持续生存提供科学依据。

二、岷山山系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岷山山系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区
    2.2 景观制图及建立分类体系
    2.3 景观结构指数选取及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景观组成特征
    3.2 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特征
    3.3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特征
4 讨论与小结

(2)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1.1研究地点
    1.2红外相机布设
    1.3数据处理及分析
2结果
3讨论
ORCID
附录Supplementary Material

(3)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调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国内外大中型兽类研究现状
        1.1.1 大中型兽类的内涵
        1.1.2 大中型兽类的重要作用
        1.1.3 大中型兽类调查方法
    1.2 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研究与保护现状
        1.2.1 研究现状
        1.2.2 保护现状
    1.3 评估方法
        1.3.1 物种多样性评估
        1.3.2 物种分布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2 占域模型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大中型兽类多样性
        3.1.1 小相岭大中型兽类监测结果
        3.1.2 物种组成
    3.2 样线调查法与红外相机陷阱法的物种多样性比较
        3.2.1 样线调查结果
        3.2.2 相机调查结果
        3.2.3 样线法与相机陷阱法的比较
    3.3 不同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差异
    3.4 人为干扰
    3.5 物种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3.5.1 物种分布
        3.5.2 影响物种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4章 讨论
    4.1 物种组成
    4.2 调查方法的差异性
    4.3 保护区差异性
    4.4 物种分布
    4.5 人为干扰
第5章 保护管理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4)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分类及分化与扩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横断山脉概况
        1.1.1 横断山脉地理位置
        1.1.2 横断山脉气候特点
        1.1.3 横断山脉生物多样性
    1.2 蚯蚓分类与进化研究现状
        1.2.1 蚯蚓分类研究进展
        1.2.2 蚯蚓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1.2.3 蚯蚓群体进化研究进展
    1.3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现状
        1.3.1 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
        1.3.2 RAD-seq在群体进化中的应用
    1.4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分类与进化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分类研究和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横断山脉地区物种组成分析
        2.2.2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名录
        2.2.3 横断山脉地区新物种描述
        2.2.4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地理区系分析
        2.2.5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地理分布格局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基因序列特征分析
        3.2.2 基因序列饱和性分析
        3.2.3 基因遗传距离分析
        3.2.4 系统发育分析和分化时间估算
        3.2.5 生物地理学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断山脉地区蚯蚓群体进化分析(以规整远盲蚓为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统计和质量评估
        4.2.2 群体系统发育分析
        4.2.3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2.4 基因流分析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附录一 采样点信息
附录二 已提交的基因序列登录号
附录三 基于5 基因构建横断山脉地区蚯蚓ML树
附录四 基于BI树估算的分化时间最大置信树
附录五 GROUP4 中各CLUSTER系统进化树和分化时间估算
附录六 Group 7 中各 Cluster 系统进化树和分化时间估算
附录七 Group 8 中各 Cluster 系统进化树和分化时间估算
附录八 RAD测序数据产出统计
附录九 RAD TAG统计
附录十 序列比对率和覆盖深度统计

(5)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地区概况
    1.2 野外调查方法
        1.2.1 公众科学数据
        1.2.2 红外相机调查
        1.2.3 自动鸣声记录
2 结果
    2.1 数据组成和工作量
    2.2 多样性与组成
    2.3 濒危保护等级
    2.4 区系组成与居留型
3 讨论
    3.1 鸟类组成整体评估
    3.2 数据来源方式和特点
    3.3 威胁与保护建议
        3.3.1 保护区鸟类面临的威胁
        3.3.2 保护区鸟类保护建议

(6)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发展
        1.1.1 国外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研究
        1.1.2 国内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1.2 武夷山两栖爬行动物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述
        2.1.1 自然概况
        2.1.2 气候
        2.1.3 水文水系
        2.1.4 生物资源
    2.2 调查方法
        2.2.1 样线法
        2.2.2 鸣声识别法
        2.2.3 访问辅助调查
    2.3 物种鉴定和区系及生态类型确定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资源量等级
        2.4.2 优势种确定
        2.4.3 丰富度分析
        2.4.4 多样性分析
        2.4.5 均匀度分析
        2.4.6 G-F指数分析
        2.4.7 相似性分析
        2.4.8 海拔分布格局分析
        2.4.9 聚类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两栖动物多样性
        3.1.1 物种组成
        3.1.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1.3 区系分析
        3.1.4 生态类型多样性
        3.1.5 G-F指数分析
    3.2 两栖动物垂直分布格局
        3.2.1 两栖动物的垂直分布
        3.2.2 两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3.2.3 不同海拔两栖类群落相似度比较
        3.2.4 两栖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聚类分析
        3.2.5 基于海拔分布的两栖动物聚类分析
    3.3 爬行动物多样性
        3.3.1 物种组成
        3.3.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3.3 区系分析
        3.3.4 生态类型多样性
        3.3.5 G-F指数分析
    3.4 爬行动物垂直分布格局
        3.4.1 爬行动物的垂直分布
        3.4.2 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
        3.4.3 不同海拔爬行类群落相似度比较
        3.4.4 爬行动物群落垂直分布聚类分析
        3.4.5 基于海拔分布的爬行动物聚类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G-F指数
    4.2 资源量分析
    4.3 两栖爬行动物垂直分布及格局的探讨
    4.4 保护建议
    4.5 创新和展望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7)四川省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研究概况
        1.2.2 研究进展
        1.2.3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利用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动植物资源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内容
        3.2.1 大熊猫生境利用特征
        3.2.2 大熊猫和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比较
        3.2.3 大熊猫生境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环境的比较
    3.3 研究方法
        3.3.1 调查方法
        3.3.2 分析方法
    3.4 技术路线
4 大熊猫生境利用特征
    4.1 大熊猫生境利用的植物群落特征
        4.1.1 大熊猫微生境的特征
        4.1.2 大熊猫休息点的特征
        4.1.3 大熊猫取食竹的特征
    4.2 讨论
        4.2.1 影响大熊猫生境利用的因素
        4.2.2 大熊猫不同生境的利用特征
        4.2.3 大熊猫生境的保护
    4.3 小结
5 大熊猫和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比较
    5.1 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的生境特征
    5.2 讨论
        5.2.1 大熊猫、羚牛和川金丝猴生境利用比较
        5.2.2 大熊猫与其同域分布物种生境利用比较
        5.2.3 保护策略
    5.3 小结
6 大熊猫生境的天然林和人工林环境的比较
    6.1 人工林环境的特征
    6.2 人工林的可利用性
    6.3 讨论
        6.3.1 大熊猫利用生境与人工林环境比较
        6.3.2 大熊猫生境的恢复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马鬃山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组成
    2.2 G-F指数分析
    2.3 地理区系、分布型特征
3 讨论
4 结论

(9)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泗耳河电站对流域小型脊椎动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地点和方法
    1.1研究地点
    1.2研究方法
    1.3数据整理与分析
2研究结果
    2.1物种组成与多度
    2.2群落结构
    2.3空间分布
        2.3.1空间数量分布
        2.3.2空间密度分布
        2.3.3捕获总数分布
        2.3.4捕获种数分布
3讨论和建议
    3.1小型脊椎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确定
    3.2调查数据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3.3泗耳河小型脊椎动物分布影响分析
        3.3.1主要影响因子
        3.3.2电站施工对环境的直观影响
        3.3.3生态作用影响
    3.4泗耳河小水坝建设管理建议

(10)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方法
    1.1大熊猫分布区概况
    1.2数据源
    1.3物种分布范围确定
    1.4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
    1.5热点区确定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多样性
    2.2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2.3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的热点区
    2.4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热点区的有效性
3讨论
4结论

四、岷山山系陆栖脊椎动物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岷山山系大熊猫栖息地景观格局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J]. 唐明坤,许戈,冯涌,刘亮,周大松,陈治兴,杨静,王恋,王新. 四川林业科技, 2021(04)
  • [2]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多样性[J]. 姬云瑞,陶义,李昌林,李迪强,赵定,刘芳. 生物多样性, 2021(06)
  • [3]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调查评估[D]. 陈红. 西华师范大学, 2021(12)
  • [4]横断山脉地区蚯蚓分类及分化与扩散研究[D]. 袁柱.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与区系组成[J]. 尚晓彤,罗春平,李斌,郑勇,周智强,张立,李晟. 四川动物, 2020(01)
  • [6]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垂直分布研究[D]. 陈豆豆. 厦门大学, 2019(09)
  • [7]四川省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利用研究[D]. 李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8]马鬃山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区系[J]. 刘开明,龚大洁,赵海斌,李晓军,李万江,陈章.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08)
  • [9]四川雪宝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泗耳河电站对流域小型脊椎动物的影响[J]. 黄俊忠,邓露修,赵定,鲜骏仁. 四川林业科技, 2015(05)
  • [10]大熊猫分布区珍稀濒危物种丰富度空间格局与热点区分析[J]. 臧振华,申国珍,徐文婷,李俊清,谢宗强.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5(07)

标签:;  ;  ;  ;  ;  

岷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