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睡、苍白、贫血、腹胀

嗜睡、苍白、贫血、腹胀

一、嗜睡、面色苍白、贫血、腹胀(论文文献综述)

龙云,张猛,李传应,吴成[1](2021)在《重度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两例》文中研究说明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是一种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性胃肠病。该文报告2例婴儿重度FPIES的诊治经过,病程均迁延1个月,以呕吐、腹泻、发热为早期症状,其后表现为重度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贫血、营养不良;实验室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CRP明显升高,血红蛋白下降,先后诊断"脓毒症、急性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经回避牛奶饮食,给予氨基酸配方奶粉后症状缓解。该两例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重度FPIES的临床表现,对其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患儿预后有重要意义。

章轶立[2](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研制及其常模的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 failure,CHF)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参照近年来中医药行业内公认的指南或共识,中医学对该病病机较一致的认识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常见辨证分型主要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和阳气亏虚血瘀。总结发现,“气虚证”是临床各种复合证候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CHF最常见的基本证候。然而,目前仍缺乏CHF气虚证患者对应的特征性症状体征,其诊断工具及标准的制定还未形成统一模式,尚且存在诊断指标繁杂、主观性较强、难以量化等问题。同时,缺乏CHF气虚证临床表型各要素(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等)间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四部分内容,预期形成CHF基本证候诊断条目池,并进一步研制CHF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构建CHF气虚证严重程度的常模。以期为CHF气虚证的临床辨治与评价提供相应工具,也为后期形成多病种气虚证共性诊断工具并探索基本证候辨证标准的新方法、新路径奠定工作基础。研究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开展系统全面的文献复习,并采用德尔菲法分两轮次对全国范围内的副高级以上职称医师进行问卷调研。对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变异程度、专业程度及原始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差异性分析;其次,在北京地区多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CHF患者横断面现场调查。采集信息包括:①人口学资料、病史、合并症、主要用药情况等;②基于《慢性心力衰竭基本证候辨证量表条目》的症状体征;③理化指标:血常规、NT-proBNP、电解质、超声心动图等;④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⑤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非致死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心源性死亡;⑥患者10ml血样,按标准操作流程冻存。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统计软件,根据研究目的与采集数据的类型与分布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第三,基于研究二获得的临床数据信息研制CHF气虚证诊断与评价量表。采用区分度法、相关系数法进行量表条目的筛选与比对分析,采用Fisher判别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赋权并进行两种对比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工具性能,并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诊断阈值。采用Cronbach’s α系数、分半信度、结构效度进行量表信度效度评价,根据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Kappa值判断量表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预测值;最后,运用研制成型的CHF气虚证辨证量表和CHF气虚证评价量表,基于课题组前期已经收集的全国范围内的CHF患者数据,分别构建均数常模、百分位常模和划界常模。研究结果:[研究一]2019年1月开展首轮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4份,收回44份。参与调查的44名专家中,男性15(34.09%)人、女性29(65.91%)人。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4(9.09%)人、研究生学历40(90.91%)人。最终根据各位专家意见,共有7个基本证候(气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寒凝、痰饮/水饮)、85个症状体征条目进入第二轮问卷调研。2019年3月开展第二轮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40份,收回32份。参与调查的32名专家中,男性13(40.63%)人、女性19(59.38%)人。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4(12.5%)人、研究生学历28(87.5%)人。该轮调研结果显示,专家积极系数80%,权威程度0.6,证候条目Kendall系数0.562,症状Kendall系数0.422,问卷整体信度0.960,整个问卷提示信息较为可靠。筛选结果方面,基本证候条目总均分4.20,高于总均分的条目有4个(气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饮/水饮证),阴虚证、寒凝证、气滞证三个证候均分较低;症状条目总均分3.71,超过总均分的条目有38个。[研究二]本横断面研究已通过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No.2019BZHYLL0101),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平台完成试验方案注册(No.ChiCTR1900024482,注册时间2019年7月13日)。经组间差异比较分析,气虚证组与非气虚证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原发病、合并病、心衰类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乏力、下肢浮肿、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面色苍白、面色晦暗、心悸、喘息、恶心、口干、失眠、夜尿多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作为进一步判别慢性心衰气虚证的诊断条目。此外,两组人群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条目计分方面,气虚证组患者除条目10、条目14和条目15得分低于非气虚证组外,其余条目气虚证组患者计分均更高。其中,条目1、条目2、条目3、条目4、条目6、条目11、条目12、条目13、条目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心功能分级角度分析发现,气虚证组患者心功能分级集中于Ⅱ-Ⅲ级,心功能Ⅳ级患者中气虚证占比少于非气虚证,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化指标方面,血红蛋白浓度和左室舒末内径在气虚证和非气虚证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三]经条目筛选、条目赋权及阈值确定等环节,《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条目主要包括: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喘息、失眠、面色苍白、面色晦暗、齿痕舌、苔白。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21;Spearman-Brown系数为0.667;进一步因子分析提示结构效度较好]。量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灵敏度=64.5%、特异度=82.6%、假阴性率=35.5%、假阳性率=17.3%、阳性似然比=3.71、阴性似然比=0.43)、可靠性(一致率=67.51%、Kappa值=0.29)和预测值(阳性预测值=95%、阴性预测值=31.4%)。《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理化指标)》条目主要包括,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喘息、失眠、面色苍白、面色晦暗、齿痕舌、苔白、血红蛋白浓度、左室舒末内径。经检验,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78;进一步因子分析提示结构效度较好]。量表具有一定的真实性(灵敏度=80.0%、特异度=75.0%、假阴性率=20.0%、假阳性率=25.0%、阳性似然比=3.2、阴性似然比=0.27)、可靠性(一致率=79.18%、Kappa值=0.42)和预测值(阳性预测值=94.2%、阴性预测值=42.4%)。[研究四]基于《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类)》条目,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严重程度评价量表》条目,包括:乏力、神疲、气短、少气懒言、自汗、心悸、喘息。基于前期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CHF患者数据,分别构建了总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均数常模、百分位数常模和划界常模。研究结论:本研究研制的两套辨证量表、一套评价量表及其常模可在一定程度上为CHF气虚证的临床诊断和评价提供参考工具。以“病证结合”思想为指导,基于“宏微并举”的理念进行基本证候辨证工具的研制,并进一步完善证候判别分级标准的制定流程与方法,或将提高“病证结合”诊断工具的解释范围和测量效能,并有益于丰富拓展该类研究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谦[3](2021)在《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对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为后续量表研制工作提供前期研究基础。2研制出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主要证候的诊断量表,为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的患者提供一个方法学相对严谨的中医证候诊断工具,并探讨量表研制方法学的合理应用。方法1证候分布研究(1)运用文献回顾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研究文献。(2)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16751.2-1997)等相关论着,列出文献及参考书籍中所有相关的四诊信息条目,对含义重叠的条目予以合并,并结合专家意见及本病人口学特征,构成调查表的条目池,归纳形成中医证候信息采集表。(3)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严格按照诊断、纳入、排除、剔除、暂停/终止标准,对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进行临床信息采集。(4)对采集到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2量表研制根据前期证候分布研究的基础,选择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的主要证候进行量表研制。(1)建立研究工作组,确定理论框架。(2)通过文献回顾法构建量表相关的条目池,并以此研制出专家调查问卷及患者临床信息采集表。(3)综合运用德尔菲法、离散趋势法、区分度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系数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分析。(4)运用Fisher判别法对筛选出的条目进行赋权,将判别函数系数作为权重系数从而构造诊断模型。(5)运用ROC曲线分析法,以Youden指数最大的点为诊断界值。(6)将量表条目的权重系数进行取整,构造量表的初稿。(7)采用敏感度、特异度、Youden指数、辨证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对量表性能进行评价。结果1聚类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阴虚证:手足心热、舌有裂纹、盗汗、便干、潮热、易醒、入睡难、黄苔。脾肾阳虚证:四肢浮肿、四肢不温、舌质淡、便溏、夜尿多、肢体酸软、腰背酸软、多梦、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腰背痛、胸闷气短、嗜睡。湿热蕴毒证:小便黄赤、舌体瘦、小便频数、尿道涩痛、口黏腻、排便不爽、数脉。湿热内蕴证:舌体胖、呕吐、厚苔、舌质红、腻苔、舌有齿痕、滑脉、周身困重。气滞血瘀证:痞满腹胀、善太息、面色黧黑、周身疼痛、唇色暗、急躁易怒、四肢麻木、弦脉、舌有瘀点瘀斑、唇色青紫、舌质暗、口苦。气虚证:白苔、薄苔、神疲乏力、脱发、细脉、自汗、渴喜热饮、面色无华、弱脉、少气懒言、恶寒、沉脉、食欲减退、纳少、恶心、汗多。2因子分析的证候分布结果: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嗜睡、自汗、汗多、纳少、食欲减退、细脉。阴虚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便干、易醒、入睡难、头晕、耳鸣、多梦、视物昏花、腰(背)痛、黄苔、舌有裂纹。湿热内蕴证:周身困重、呕吐、恶心、滑脉、厚苔、腻苔、舌体胖、舌质红、舌有齿痕。气滞血瘀证:急躁易怒、口苦、周身疼痛、面色黧黑、四肢麻木、善太息、痞满腹胀、唇色青紫、唇色暗、舌有瘀点瘀斑、舌质暗、弦脉。脾肾阳虚证:四肢浮肿、四肢不温、肢体酸软、夜尿多、便溏、舌质淡。湿热蕴毒证:口黏腻、尿道涩痛、小便频数、小便黄赤、排便不爽、舌体瘦。3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阴虚证、湿热内蕴证、气滞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湿热蕴毒证。4经过综合主观与客观条目筛选,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的气虚证筛选后的条目为8个,阴虚证筛选后的条目为10个。5在Fisher判别分析中,颧红的判别系数为负数,不适合作为量表条目的系数,因此最终阴虚证筛选后的条目为9个。6通过ROC曲线分析,Fisher判别法构建的诊断模型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7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主要证候的诊断量表分为气虚证诊断量表与阴虚证诊断量表。其中气虚证量表的条目为神疲乏力3分、少气懒言4分、自汗3分、气短4分、便溏4分、虚脉(包括细脉)8分、舌质淡3分、苔白腻2分。阴虚证量表的条目为盗汗3分、失眠2分、潮热6分、五心烦热3分、耳鸣3分、脉细数2分、舌红5分、舌裂3分、少苔或无苔4分。8经过多个指标的评价,本量表的性能检验结果令人满意。结论本研究所得到的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气虚证、阴虚证证候诊断量表为今后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较为严谨的量化工具。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学也为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毛玉熠[4](2021)在《罕见病Van Wyk-Grumbach syndrome病例分析报告并相关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报道我院一例14岁女童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双侧卵巢巨大囊肿病例,旨在对Van Wyk-Grumbach综合征(幼年型甲减并双侧卵巢巨大囊肿的早期识别)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及依据,积累临床经验,减少误诊率,避免不必要的外科干预。[方法]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通过早期的鉴别及诊断,予左甲状腺素钠片25ug,每天一次晨服替代治疗,1周后左甲状腺素钠片加至每天50ug,治疗1月余后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结果进行随访。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病例报道,分析并总结Van Wyk-Grumbach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替代治疗1月余后患者浮肿、反应迟钝等症状明显好转,复查甲状腺功能较前好转,泌乳素PRL及雌激素E2水平明显下降,复查腹部超声示双侧卵巢囊性包块较前减小。[结 论]幼年型甲状腺功能减退合并卵巢、性激素水平异常时,应先用一元化的思维考虑诊断,通过予左旋甲状腺素片行替代治疗,并进行随访记录,动态地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检查,避免盲目进行非必要的手术治疗。

柯应水[5](2020)在《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慢性肾脏病的人数越来越多,进入终末期肾脏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占90%左右。然而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贫血、营养不良等多种并发症,西医常规治疗具有其局限性,中医药在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均有参与且具有中医药独特的优势,在防止慢性并发症进一步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有一定的作用。而证候是中医诊疗的关键所在,中医证候的研究也是血液透析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尚无针对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且综合文献报道中关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大多采用的是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临床诊治中多参照各医家的临床经验。然而,经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水液代谢、电解质紊乱均得到改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并发症,且已有多篇文献报道,进入血液透析阶段前后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发生了改变,若仍沿用血液透析阶段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已然不符合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需求。加之,目前尚缺乏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多中心、大样本的中医证候分型研究,因此进行较规范、较客观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型标准研究十分必要。研究目的1.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血液透析患者的结构化电子病历;2.建立血透患者舌诊数据库,运用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实现舌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3.分析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分布特征,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为进一步开展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拟纳入不少于369例(基于文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出的67个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点,据Kendall认为取变量数的5至10倍原则计算最少样本量)血液透析患者;病例来源于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广安门医院、西苑医院三家单位血液净化中心的患者。1.血透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的设计基于前期完成的血透患者中医证素与证候研究,及相关文献研究,参考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量表设计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经专家讨论,制定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2.血透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的建立及舌诊信息采集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根据制定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方案,构建包含中医四诊信息的血透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运用DS01-B舌面诊测信息采集系统(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沪械注准0152270430)进行血透患者舌诊信息的客观化采集。3.血透患者中医证素分析及中医证候分型研究3.1对收集到的血透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病性+病位证素分析,参考朱文锋教授《证素辨证学》中的证素简化计量方法,查得患者的每一个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所对应的简化计量权值(含减负值),通过计算求得各证素的总权值,进而对证素做出判断。证素的确定以20为阈值,即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对各证素的贡献度之和(总权值)达到或超过20时,可诊断为该证素,即:总权值<20,证素的诊断不成立;总权值≥20,该证素诊断成立。3.2计算出各个证素的分布频率(百分比)=每个中医证素的患者数/样本量*100%,取分布频率高于或等于5%的中医证素,运用SPSS22.0软件,采用频数分布法总结其中医证素分布特点、聚类分析法进行中医证素的聚类,依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15657-1995)、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形成证候的分型及描述;运用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各中医四诊信息之间复杂网络关系,形成各个中医证型的贝叶斯网络图并构建证-症对应关系表,将两种方法所得的中医证候分型进行比较,经专家讨论,得到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型结果。3.3针对最常见的本虚证、标实证各一个证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本虚证、标实证中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权重估计,得出本虚证、标实证中中医四诊信息的权重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建立血液透析患者常见本虚证、标实证中医证候诊断模型。研究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39例,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44例,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87例,分别占37.6%、38.9%、23.5%。370例患者中,有男性208例,占56.2%,女性162例,占43.8%;年龄跨度为27-90岁,平均年龄为60.8±13.1岁,其中青年年龄段(<45岁)46人,占12.2%,中年年龄段(≥45岁且<60岁)109人,占29.5%,老年年龄段(≥60岁)215人,占58.3%。其中原发病最多的是慢性肾小球肾炎103例,占27.8%,其次是糖尿病肾病99例和高血压肾病43例,分别占26.8%、11.6%。透析龄最短的是3个月,最长的是264个月,平均透析龄为63.3个月,其中透析龄25-60月的人数最多,达130例,占总人数的35%,透析龄181-264月的人数最少,达12例,占总人数的3.2%。2.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特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率大于10%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有87个,其中出现频率前十位的中医四诊信息条目是:尿少、皮肤干燥、舌苔腻、皮肤瘙痒、倦怠乏力、唇紫、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肢体抽搐、健忘。其中尿少出现频率最高,达85.9%。3.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特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共涉及24个病性证素及17个病位证素,其中病性证素出现频率前四位的为阳虚、血虚、气虚、阴虚,病位证素出现频率前三位的是肾、肝、脾,虚性证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阳虚证素,达95.68%,实性证素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湿性证素,达89.46%。虚性+实性证素组合一起的患者数达355例,占95.95%。虚性证素组合形式有11种,其中阳虚+血虚+气虚+阴虚组合的例数最多,达312例,占84.32%;实性证素共有8类组合形式,其中最多的为三个实性证素组合,达140例,占37.84%;虚性+实性证素组合达23类,其中最多的组合形式为4个虚性+3个实性,达127例,占 34.32%。4.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经聚类分析对37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素进行聚类,以欧氏距离10为分割点进行分类划分,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本虚证: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标实证:血瘀证、气滞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经贝叶斯网络模型进行中医证候分型的结果为:本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经专家讨论,最终得出14种中医证型,包括8种本虚证型和6种标实证型:其中本虚证型有: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型有: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5.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结果:经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模型,其总分为50分,诊断阈值为29分,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型的灵敏度分别为95.7%、91.6%,特异度分别为89.7%、94.1%,约登指数分别为85.4%、85.7%。研究结论1.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特点总体表现为本虚标实,虚性证素以气血阴阳俱虚多见,实性证素以湿多见。2.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可参照如下分型:本虚证: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精亏虚证、津亏证、脾肾气虚证;标实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湿浊证、风动证、水停证。3.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分别为95.7%、91.6%)和特异度(分别为89.7%、94.1%),其具有一定的诊断性能,为进一步研究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诊断的客观化奠定基础。

梁春琴[6](2020)在《益肾排毒合剂对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eGFR和血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益肾排毒合剂对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e GFR和血钾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优质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基础治疗加尿毒清颗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益肾排毒合剂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e GFR、血钾、血肌酐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对患者e GFR、血钾进行整体评估,观察益肾排毒合剂治疗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对e GFR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对e GFR的影响:经过6个月的治疗,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e GFR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 GFR平均值36.09±8.749 ml/min、治疗后e GFR平均值39.5200±11.96685ml/min;对照组治疗前后e GFR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e GFR平均值34.7857±7.13550 ml/min、治疗后e GFR平均值37.76±9.83979 ml/min。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e GFR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e GFR均呈上升趋势,两组治疗均有效。(2)对血钾的影响:经过6个月的治疗,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血钾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钾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血钾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血肌酐的影响:经过6个月的治疗,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肌酐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肌酐平均值178.53±36.435 umol/L、治疗后血肌酐平均值168.43±40.415umol/L;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肌酐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血肌酐平均值178.50±21.987 umol/L、治疗后血肌酐平均值169.67±28.465 umol/L。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血肌酐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肌酐均呈下降趋势,两组治疗均有效。(4)对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经过6个月的治疗,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下降,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明显下降。(5)对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通过6个月的观察,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进入血液透析人数: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患者进入血液透析。结论:(1)益肾排毒合剂能提高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的e GFR。(2)益肾排毒合剂对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的血钾无影响。(3)益肾排毒合剂能降低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的血肌酐。(4)益肾排毒合剂可以改善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

刘洋[7](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陈莎莎[8](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温病学郁热辨证方法指导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开展热痹郁热辨证研究,为热痹的中医临床诊疗规范提供依据,为提高中医药防治本病的临床疗效和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服务。方法:基于文献和理论及临床研究的基础,设计热痹郁热辨证证候调查表,收集符合热痹诊断标准的临床病例341例,按照郁热辨证方法进行分型,将病案分为卫分无形郁热证16例、湿热郁结证173例、痰热郁结证98例、燥屎热结证32例、热瘀互结证11例、积滞热结证11例,剔除病例数较少的证型,获得痰热郁结证、湿热郁结证、燥屎热结证作为本课题主要研究证型。运用SPSS 19.0和Python 3.6对病案的基本信息、发病节气、基础疾病进行频数分析,将症状、体征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温病学郁热病机理论,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开展热痹郁热辨证研究。结果:1.在303例热痹患者中,男性222例(占73%),女性81例(占27%),男女比例为2.74:1。50岁以上的患者占62.4%,发病最多的年龄段为61-70岁,占25.4%。2.发病节气频次较高分布为立夏、处暑、立秋、大寒等节气,主要集中在天气骤变,阴阳之气交替变化时,热痹较为多发。3.热痹患者合并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病、骨关节炎、慢性肾衰竭、2型糖尿病、脂肪肝、骨质疏松、慢性胃炎、冠心病、高脂血症、肾结石、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G-6PD缺乏、脑梗塞恢复期、肾功能不全、腰椎退行性病变、糖耐量异常、贫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4.98例痰热郁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依次为:关节疼痛(94.9%)、关节红肿(69.39%)、活动受限(63.27%)、关节压痛(52.04%)、肌肤灼热(47.96%)、咳嗽(43.88%)、苔黄腻(37.76%)、舌暗淡(30.61%)、脉弦滑(34.69%)、夜寐不安(31.63%)等。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194条规则,关联3项有512条规则,4项有420条规则,5项有96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疼痛、痰黄稠、咳嗽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5.173例湿热郁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依次为:关节疼痛(96.55%)、关节红肿(82.18%)、肌肤灼热(73.56%)、舌红(72.99%)、活动受限(71.84%)、苔黄腻(71.84%)、关节压痛(66.67%)、脉弦滑(46.55%)、脉滑数(41.95%)、四肢拘急(22.99%)。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102条规则,关联3项有377条规则,4项有641条规则,5项有573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红肿、活动受限、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6.32例燥屎热结证症状、体征出现频率排名前十的依次为:关节疼痛(96.67%)、关节压痛(73.33%)、肌肤灼热(73.33%)、便秘(70%)、活动受限(66.67%)、苔黄腻(66.67%)、关节红肿(63.33%)、舌红(46.67%)、脉滑数(46.67%)、夜寐不安(40%)。将置信度设置≥30%,支持度设置≥10%,提升度设置>1,关联2项有229条规则,关联3项有1023条规则,4项有1990条规则,5项有2146条规则。对规则项整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关节疼痛、关节压痛、肌肤灼热、便秘、脉滑(数)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结论:1.温病郁热辨证方法可指导临床热痹的辨证,为辨识热痹提供新的辨证认识思路。2.热痹郁热辨证各型中关联性较高的症候群分别为:(1)痰热郁结证:肌肤灼热、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压痛、活动受限、四肢拘急、晨僵、痰黄稠、咳嗽、痛风石、舌红或舌暗红等,其中痰黄稠和咳嗽、晨僵关和节疼痛、痛风石和关节疼痛、舌暗红、疼痛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2)湿热郁结证:关节红肿、关节疼痛、关节压痛、肌肤灼热、夜寐不安、四肢拘急、活动受限、脉滑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脉滑数和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疼痛等症状体征高度关联;(3)燥屎热结证:关节压痛、肌肤灼热、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红肿、便秘、大便难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其中舌红和苔黄腻、脉滑(数)和苔黄腻高度关联。3.关联规则在热痹郁热辨证研究中适用,有助于中医临诊疗规范化、客观化,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李若愚[9](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为载体,挖掘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为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附子类方的临床使用准确率,进一步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方法:1资料来源: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间刘铁军教授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附子类方诊治的患者。研究选取方剂的主要组成药物皆为原书组成,附子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再造散、附子泻心汤、乌梅丸、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附子理中丸、黄土汤,病例要求一般资料、初诊记录、四诊信息完整。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于附子类方病例的病名、体征、症状、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由专人负责数据的录入,并由专人监督把关病例质量,非指定人员不得私自修改病例中的任何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加附子汤24例、麻黄细辛附子汤48例、再造散70例、附子泻心汤40例、乌梅丸29例、大黄附子汤35例、温脾汤66例、附子理中丸134例、黄土汤54例,通过系统中的“数据分析系统”中的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刘铁军运用以上9种附子类方的基本适应证及其主症、舌脉,方药;利用“数据分析系统-新方分析”模块中的药物聚类功能,总结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使得潜在的合方用药得以明确详细提炼。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具体的应用,总结提炼出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处方特点、临床思路、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附子类方的学术思想内涵,并将其结合中医“扶阳”理论进行相关论述。1桂枝加附子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等5种西医类别。主要证型为营卫失调,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纳差、畏寒、四肢凉、心慌。主要药物:大枣、桂枝、白芍、生姜、附子、白术、甘草、黄芪、鹿角霜。次要药物:茯苓、防风、陈皮、山药、炙甘草、党参、麦冬、干姜、黄连。常用合方:桂枝加黄芪汤、炙甘草汤、异功散、白术附子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木香槟榔丸、痛泻药方。2麻黄细辛附子汤:导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肠型感冒、肠易激综合征、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十二指肠炎、胃糜烂、消化道憩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10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寒阳虚。主要症状:畏寒、四肢凉、无汗、纳差、乏力、胃脘喜暖、泄泻。主要药物:麻黄、附子、细辛、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防风、柴胡。常用合方:玉屏风散、再造散、枳实导滞丸、柴胡疏肝汤、四君子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参苓白术散、理中丸、炙甘草汤、痛泻药方。3再造散:导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胃息肉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外感寒邪,阳气虚弱。主要症状:畏寒、纳差、发热、四肢凉、无汗、乏力、腹泻。主要药物:附子、党参、桂枝、细辛、大枣、炙甘草、生姜、防风、川芎。次要药物:黄芪、羌活、大黄、麻黄、白芍、白术、柴胡、当归、三棱、水蛭、甲珠、陈皮。常用合方:柴胡疏肝散、芪归甲蛭方、四物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汤、黄芪建中汤、麻黄人参芍药汤、四君子汤。4附子泻心汤:导师运用附子泻心汤主要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等9种脾胃病。主要证型为阳虚热结,心下痞满。主要症状:四肢凉、胃脘痛、大便黏腻、畏寒、胃脘喜暖、胃胀、嗳腐吞酸。主要药物:大黄、黄芩、附子、黄连、桂枝、甘草、白芍、陈皮、香附、藿香、枳实、佩兰。次要药物:石膏、防风、木香、厚朴、栀子、黄柏、神曲、山楂、莱菔子、连翘。常用合方:泻黄散、柴胡疏肝散、健脾丸、厚朴温中汤、防风通圣丸、保和丸、桂枝汤。5乌梅丸:导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类别为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10种脾胃病类别。主要证型为中脏虚寒兼郁热(即寒热错杂之厥阴证)。主要症状:腹痛、四肢凉、泄泻、纳差。主要药物:乌梅、黄连、当归、细辛、黄柏、桂枝、干姜、花椒、附子。次要药物:白芍、白术、党参、川芎、茯苓、泽泻。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苓桂术甘汤、四物汤、丁香柿蒂汤、木香槟榔丸。6大黄附子汤:导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具体脾胃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胆囊炎等8种。主要证型为寒积阻滞。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畏寒。主要药物:细辛、大黄、附子、白芍、川芎、干姜、茯苓、厚朴、黄芪、大枣、白术、香附。次要药物:当归、炙甘草、陈皮、甘松、柴胡、炒枳壳、生姜、泽泻、桂枝。常用合方:厚朴温中汤、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四物汤、桂枝汤、保和丸。7温脾汤:导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结肠炎、不完全性肠梗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十二指肠炎等9种。主要证型为素体阳虚,寒积中阻。主要症状:四肢凉、腹痛、便秘、胃脘喜暖。主要药物:枳实、炙甘草、干姜、当归、大黄、芒硝、白术、附子、党参。次要药物:细辛、白芍、柴胡、陈皮、瓜蒌、香附。常用合方:瓜蒌承气汤(自拟方)、柴胡疏肝汤、大承气汤、四君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保和丸。8附子理中丸:导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急性胃肠炎、十二指肠炎、呕吐、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16种。主要证型为脾胃虚寒较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胃脘喜暖、四肢凉、畏寒、胃脘痛、恶心、纳差。主要药物:干姜、炙甘草、附子、党参、炒白术、白芍、桂枝、大枣。次要药物:黄芪、当归、茯苓、陈皮、柴胡、川芎、白术、香附、大黄、枳实、生姜、鹿角霜、防风。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汤、黄芪建中汤、桂枝汤、四物汤。9黄土汤:导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具体疾病类别为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不完全性肠梗阻、慢性结肠炎、胃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等7种。主要证型为脾肾阳虚,统摄无权。主要症状:便血、胃脘痛、四肢凉、面色萎黄、乏力。主要药物:生地黄、黄芩、阿胶、赤石脂、附子、炒白术、甘草、黄芪。次要药物:柴胡、白芍、大蓟炭、当归、荆芥穗炭、干姜、桂枝、陈皮。常用合方:四物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完带汤、甘草干姜汤、槐花散、柴胡疏肝汤。结论: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特点可归结如下:1经典为纲,临床循迹:通过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的熟悉,以此作为临床用药的基础环节,临床诊疗过程中,尊经论治,察阴阳,别脏腑,活络中医思维,提高辨病准确。同时,对于经典方药的使用,强调勿随意减改,以维持方药间的结构。2未病先防,扶阳祛邪:从运动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通过扶阳的思想与治未病理论相结合,从阳气充足的角度御(祛)邪与外,防治疾病加重。本文涉及的附子类方所致疾病可看做逐渐进阶的,为体外寒邪逐渐侵入人体,造成体内阳气不足且不断发展并加重的发展过程。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时候,根据疾病发展情况,选择适合处方,添加合适防止疾病进展的药物。3灵活用方,优化疗效:导师主导在遣方用药时,以合方、对药的模式进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附子类方主方的不足,同时最大程度保持原方的原汁原味,故在使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时候,常常根据患者症状使用不同功效的合方,数量较多、主治不一,疗效甚佳。4注重调护,兼顾情志:导师认为治疗脾胃病是中医的优势:疗效佳病程短。同时导师也认为脾胃病是一种反反复复的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病的关键在于治愈后长期的预防顾护。同时脾胃病与情绪精神关系密切,二者可以互为因果,影响甚至加重躯体与情志问题,注重精神调畅也是治疗脾胃病的关键。

宋榕斌[10](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关于肾性贫血中医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搜集符合研究标准的肾性贫血病案的临床信息,深入系统研究、归纳肾性贫血的证候特点,确定证型,观察肾性贫血的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分期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肾性贫血的中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更好地辅助临床辨证。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拟定统一的证候调查表,严格依据入选标准选择肾性贫血患者,收集其四诊及临床信息等资料,分析患者的证候分布,并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判别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200例患者,其中男性127例、女性73例,男女比例约1.74:1,平均年龄约为62.79岁。(2)中医证候信息:症状频数过半的共四项,依次是:倦怠乏力172例,占86%;浮肿121例,占60.5%;小便泡沫101例,占50.5%;纳呆100例,占50%。最多出现的异常舌质为舌质暗,占66.5%;舌苔表现中,舌苔白出现最多,占60%。脉象表现中,弦脉出现的次数最多,占68.5%。(3)中医证候分类结果:经聚类分析(系统聚类法)和主成分分析,结合张喜奎教授临床经验,将肾性贫血证型分为本证与标证:本证包括脾肾阳虚证、血虚证;标证包括水湿内停证、湿浊内蕴证。(4)肾性贫血证型分布为:总频数,水湿内停证>湿浊内蕴证>血虚证>脾肾阳虚证。进行区分:单证多于兼证;单证中,水湿内停证占比最高;双证中,血虚证合水湿内停证占比最高;三证中,脾肾阳虚证合水湿内停证与湿浊内蕴证组合频数略高于血虚证合水湿内停证与湿浊内蕴证组合。结论:(1)《灵枢·天年》中对于生命规律和气血脏腑的盛衰变化理论的“十岁为期”理论,可以作为解释肾性贫血年龄分布的一种思路。(2)肾性贫血患者的知晓率及重视程度较低,CKD早期患者临床容易漏诊,提示在对CKD诊疗的同时也应注重贫血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可以延缓CKD的进展。(3)肾性贫血按照本虚证和标实证进行分型:本虚证包括脾肾阳虚证、血虚证;标实证包括水湿内停证、湿浊内蕴证。本虚证以血虚证为常见证型,标实证以水湿内停证为常见证型。(4)在聚类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肾性贫血脾肾阳虚证易兼夹水湿内停证,湿浊内蕴证可向血虚证转化。(5)肾性贫血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与脾肾关系密切。所谓标实,即水湿、浊毒;所谓本虚,即脾肾虚衰。

二、嗜睡、面色苍白、贫血、腹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睡、面色苍白、贫血、腹胀(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度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两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资料
讨论

(2)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研制及其常模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慢性心力衰竭症状群筛选方法及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病证结合量表研制方法学进展及证候客观化研究发展路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慢性心力衰竭基本证候辨证量表条目确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问卷制订
        3 数据管理
        4 统计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第一轮问卷调查
        2 第二轮问卷调查
    第四节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患者临床特征的横断面调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设计
        2 资料来源
        3 伦理批准与试验注册
        4 知情同意
        5 病例选择
        6 样本量估算
        7 采集指标
        8 质量控制
        9 数据管理
        10 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一般信息
        2 症状频次统计分析
        3 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
        4 心功能分级
        5 理化指标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的研制与评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数据管理
        3 统计分析
        4 量表条目筛选
        5 量表条目赋权
        6 诊断阈值确定
        7 信度效度评估
        8 量表效能评价
    第三节 研究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的构建与评估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量表(症状体征+理化指标)的构建与评估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评价量表研制与常模界值构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调查工具
        3 信度效度评价
        4 统计软件方法
        5 常模类型及构建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 人群一般特征
        2 问卷调研结果
        3 量表研制成型
        4 信度效度评估
        5 量表常模构建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进展
        二、中医证候规范化方法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证候分布的文献研究及系统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证候分布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临床研究二 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患者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的研制
        一、明确研究目的,建立研究工作组
        二、构建条目池
        三、条目筛选
        四、量表条目赋权
        五、确定界值
        六、量表初稿构造成型
        七、量表的性能检验
        八、讨论
        九、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附录2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3 临床信息采集表
    附录4 诊断量表初稿

(4)罕见病Van Wyk-Grumbach syndrome病例分析报告并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其合并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关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文献的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研究的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2.4 血液透析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的构建
    2.5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的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
    2.6 中医证素的判定方法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处理方法
    2.9 医学研究伦理学
    2.10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
    3.3 中医四诊信息情况
    3.4 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素情况
    3.5 37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
    3.6 本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结果比较情况
    3.7 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模型结果
4 讨论
    4.1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亟待解决
    4.2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采集的分析
    4.3 本研究中所采用数理方法的分析
    4.4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分析
    4.5 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诊断模型的分析
5. 结论
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1 创新性分析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血液透析患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
附录二 血液透析患者结构化电子病历模板
个人简介
致谢
附件

(6)益肾排毒合剂对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eGFR和血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临床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进入透析条件的标准
2 分组及研究方法
    2.1 分组及观察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随访计划
4 观察指标
    4.1 主要生化观察指标
    4.2 中医证候积分
    4.3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6.2 两组患者原发病的比较
    6.3 临床疗效比较
    6.4 进入血液透析人数
7 讨论
    7.1 西医对CKD的认识
    7.2 中医对CKD的研究
    7.3 益肾排毒合剂
    7.4 尿毒清颗粒的方解
    7.5 中医对高钾血症的认识
    7.6 益肾排毒合剂的含钾量
    7.7 观察结果分析
    7.8 不良事件
8 结论
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肾脏病高钾血症的防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热痹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由来
        1.2 病因病机研究
        1.3 辨证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热痹的认识
        2.1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2.2 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期)
        2.3 骨关节炎(急性发作期)
    3 郁热辨证理论
        3.1 郁热概念及内涵
        3.2 郁热理论的渊源
        3.3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
    4 温病理法辨治热痹
    5 关联规则在中医辨证学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患者郁热辨证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
    2 病例收集内容与要求
        2.1 制定《热痹郁热辨证中医证候调查表》
        2.2 热痹数据库建立
    3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3.1 病例数据规范化处理
        3.2 统计学处理及关联规则运算
    4 研究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4.2 98例热痹痰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3 173例热痹湿热郁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4.4 32例热痹燥屎热结证证候统计及关联运算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临床资料分析
        1.1 年龄、性别分析
        1.2 发病节气分析
        1.3 合并基础疾病分析
    2 热痹郁热辨证各证型运算结果讨论分析
        2.1 热痹痰热郁结证结果分析
        2.2 热痹湿热郁结证结果分析
        2.3 热痹燥屎热结证结果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热痹郁热辨证表
附录2 缩略词表
综述 热痹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2 数据库的建立
        3 数据挖掘
        二、研究结果
        1 桂枝加附子汤证治规律
        2 桂枝加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桂枝加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桂枝加附子汤适应证
        3 桂枝加附子汤症状规律
        4 桂枝加附子汤药物规律
        5 桂枝加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治规律
        2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麻黄细辛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麻黄细辛附子汤适应证
        3 麻黄细辛附子汤状规律
        4 麻黄细辛附子汤药物规律
        5 麻黄细辛附子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再造散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再造散证治规律
        2 再造散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再造散一般情况分析
        2 再造散适应证
        3 再造散症状规律
        4 再造散药物规律
        5 再造散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泻心汤证治规律
        2 附子泻心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泻心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泻心汤适应证
        3 附子泻心汤症状规律
        4 附子泻心汤药物规律
        5 附子泻心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乌梅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乌梅丸证治规律
        2 乌梅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乌梅丸一般情况分析
        2 乌梅丸适应证
        3 乌梅丸症状规律
        4 乌梅丸药物规律
        5 乌梅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大黄附子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大黄附子汤证治规律
        三、讨论
        1 大黄附子汤一般情况分析
        2 大黄附子汤适应证
        3 大黄附子汤症状规律
        4 大黄附子汤药物规律
        四、小结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温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温脾汤证治规律
        2 温脾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温脾汤一般情况分析
        2 温脾汤适应证
        3 温脾汤症状规律
        4 温脾汤药物规律
        5 温脾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附子理中丸证治规律
        2 附子理中丸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附子理中丸一般情况分析
        2 附子理中丸适应证
        3 附子理中丸症状规律
        4 附子理中丸药物规律
        5 附子理中丸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第九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黄土汤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黄土汤证治规律
        2 黄土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三、讨论
        1 黄土汤一般情况分析
        2 黄土汤适应证
        3 黄土汤症状规律
        4 黄土汤药物规律
        5 黄土汤常用病证比较
        四、小结
总体讨论
    1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比较分析
    2 附子类方方证对比
    3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病证关系
    4 导师运用附子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关于肾性贫血中医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样本量估计
    3 诊断标准
        3.1 肾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3.2 贫血分级标准
        3.3 慢性肾脏病的诊断
        3.4 慢性肾脏病的分期标准
        3.5 中医证候参考标准
    4 病例选择标准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研究设计方案
        5.2 设计病案调查表
        5.3 病案收集
        5.4 数据规范化
        5.5 质量控制
        5.6 建立数据库及数据输入、分析
        5.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辅助检查及临床分期
        2.1 贫血分级
        2.2 血红蛋白与血肌酐相关分析
    3 证候分析
        3.1 症状
        3.2 贫血典型症状
        3.3 聚类分析
        3.4 主成分分析
        3.5 确定证型
        3.6 证型分布统计
        3.7 临床信息相关研究
讨论
    1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意义
    2 肾性贫血研究意义
    3 临床信息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
        3.2 CKD分期及贫血分级
    4 中医证候信息分析
        4.1 高频中医证候信息分析
        4.2 贫血典型证候信息分析
    5 中医证型分析
        5.1 辨证分型
        5.2 证型频数结果分析
        5.3 病位病机
    6 中医证型与临床信息的相关性分析
        6.1 性别年龄
        6.2 CKD分期与贫血分级
    7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1.1 病因
        1.2 治疗
    2 中医对肾性贫血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3 数据挖掘
        3.1 聚类分析
        3.2 主成分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嗜睡、面色苍白、贫血、腹胀(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度食物蛋白诱导性小肠结肠炎综合征两例[J]. 龙云,张猛,李传应,吴成. 新医学, 2021
  • [2]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证辨证与评价量表研制及其常模的初步构建[D]. 章轶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治疗后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主要证候诊断量表研制[D]. 王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罕见病Van Wyk-Grumbach syndrome病例分析报告并相关文献复习[D]. 毛玉熠.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5]基于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血透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其诊断模型研究[D]. 柯应水.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益肾排毒合剂对CKD3b~4期非透析脾肾气虚型患者eGFR和血钾的影响[D]. 梁春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热痹郁热辨证研究[D]. 陈莎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附子类方治疗脾胃病的组方规律研究[D]. 李若愚.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关于肾性贫血中医证候研究[D]. 宋榕斌.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嗜睡、苍白、贫血、腹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