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一、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洁[1](2021)在《人巨细胞病毒miRNA-US33-5p靶向调节人巨细胞病毒UL16基因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人类疱疹病毒β亚科,是目前唯一被证明具备编码micro RNA(miRNA)能力的β疱疹病毒。研究表明这些发挥转录后调控作用的miRNA与HCMV病毒复制、免疫逃避及潜伏感染等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以HCMV编码的miR-US33-5p为研究对象。前期工作通过Hybrid PCR方法筛选并识别出HCMV UL16基因是miR-US33-5p的候选靶m RNA之一,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证实HCMV miR-US33-5p能有效下调HCMV UL16基因的3’-非编码区(3’-UTR)的荧光值。HCMV UL16基因编码一种在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产生的糖蛋白,该糖蛋白与人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相关基因B(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related chain B,MICB)以及UL16结合蛋白(UL16 binding protein,ULBP)在细胞内质网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抑制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NK细胞)的功能。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HCMV microRNA-US33-5p是否靶向调控UL16基因表达,为进一步研究miR-US33-5p通过调控UL16基因表达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了解HCMV感染的分子机制以及研究抗HCMV感染的靶向治疗等提供依据。方法:1、通过PCR方法获得带有c-Myc标签的HCMV UL16基因,将其构建至pBI-CMV2载体中,构建pBI-UL16重组质粒;2、通过lipofectamine 3000转染试剂将pBI-UL16重组质粒分别与miRNA-US33-5p mimics、miRNA-US33-5p mimics NC转染到HEK-293细胞中;3、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 RT-PCR)检测转染后miRNA-US33-5p的表达水平;4、对转染后HEK-293细胞中的c-Myc-UL16蛋白表达量进行Western blot定量分析;5、利用人工细菌染色体构建miR-US33基因缺失病毒株,制备miR-US33特异性Kan抗性基因片段和感受态E.coli DY380-Han-BAC,将Kan抗性基因片段代替目的片段,挑取PCR鉴定阳性的单克隆菌落抽提Han-ΔmiR-US33-BAC质粒,电转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常规培养。结果:1、成功构建pBI-UL16重组质粒,UL16基因的体外表达;2、利用瞬时转染技术,构建miR-US33-5p的过表达,q RT-PCR检测转染miRNA-US33-5p mimics后细胞中miRNA-US33-5p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001);3、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转染mimics NC组相比,转染mimics 50n M组和mimics 100n M组中c-Myc-UL16蛋白表达均有显着下降(P<0.05、P<0.01);4、HCMV miR-US33基因缺失株未产生绿色荧光蛋白。结论:人巨细胞病毒miR-US33-5p的过表达降低HCMV UL16蛋白表达。

殷贵虎[2](2020)在《江西省猪巨细胞病毒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猪巨细胞病毒(porcine cytomegalovirus,PCMV)感染会导致猪巨细胞病毒病,主要引起仔猪的肺炎、鼻炎。PCMV是一种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容易误诊误治。且随着养猪业的发展,该病有蔓延趋势,对其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病学调查,了解感染率和流行规律,对猪巨细胞病毒病研究和防控有重要实践意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引起禽霍乱(Fowl Cholera)的病原菌,是造成养禽业经济损失的主要病原之一。目前,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研究,多集中在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临床应用领域,而从全基因组对其宿主偏好性、抗原、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效果的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测定、分析,了解其致病性和耐药机理、宿主偏好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1、PCM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本课题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PCMV糖蛋白B(glycoprotein B,g B)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对江西省PCMV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对g B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对送检的169份哺乳仔猪和保育猪病料进行检测,共有12份病料为阳性,阳性率7.1%,说明PCMV在病死猪中感染率较低,且多集中在呼吸道症状较明显的病死猪中。2、g B序列分析克隆了2份猪g B全长基因序列(JX_1和JX_2),测序结果显示序列长2580bp,与Gen Bank中登录的PCMV g B序列相似性超过9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CMV分为2个进化分支,JX_1与国内部分分离株位于同一进化分支,JX_2与国外分离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这两条g B序列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JX_1株的核苷酸序列在1130-1133位置上缺失3个核苷酸,有8个核苷酸变异和5个氨基酸变异;进化分析表明PCMV与人的疱疹病毒位于同一个进化分支上。3、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我们对送检的疑似禽霍乱的病死鸭、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进行临床治疗。从病死鸭、鸡肝脏中各分离得到1株细菌,经鉴定分离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将分离菌分别命名为:Pm-jx-01(鸭)和Pm-jx-02(鸡)。Pm-jx-01株对大观霉素、氟苯尼考和氨苄西林高度敏感,对甲硝唑、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链霉素耐药;Pm-jx-02株对恩诺沙星、青霉素、头孢噻肟、阿莫西林、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土霉素、丁胺卡那耐药。4、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测定及分析采用第三代DNA测序技术,对Pmjx-01和Pm-jx-02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拼接。Pm-jx-01全基因组长2,302,632bp,GC含量为40.35%,共有2117个编码基因;Pm-jx-02全基因组长2,321,968 bp,GC含量为40.42%,共有2099个编码基因;仅Pm-jx-01株有编码参与机体多细胞过程的蛋白基因。2株分离菌的毒力因子多达279-280种,Pm-jx-01株染色体上有6类10个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ant3ia、aph33ib、aph3ia、aph6id)、β-内酰胺酶(bl2d_oxa1)、氯霉素类(cata11)、磺胺类(sul2、sul3)、四环素类(tetb)和大环内脂类(mef B),其中染色体中的ICE-1中就包含5个耐药基因;Pm-jx-02株只有2类2个耐药基因:氯霉素类(cata11),四环素类(tetb);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可知,Pm-jx-01株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组中存在编码的耐药基因,而Pm-jx-02株的耐药基因并非是其主要的耐药机制。比较基因组学显示,Pm-jx-02株染色体共有600个基因簇,单拷贝基因数量达1257个,特有基因113个。水平转移元件分析表明,Pm-jx-01株存在1个ICE-1和4个IS元件,且有编码细菌素(bacteriocin)和黏附蛋白(LAP)2种次级代谢产物的基因,插入-整合子序列集中在基因组的1350K-1400K之间,Pm-jx-02只有1个IS元件、1个特有基因和未知功能的次级代谢产物,插入-整合子序列散布于整个基因组。对12株Pm进行泛基因组学分析,发现随着测序基因组数目的增加,泛基因组大小也呈快速上升趋势,但核心基因组则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应是开放型泛基因组,获得外源基因的能力很强;Pm-jx-01株的泛基因组数目和核心基因组要比Pm-jx-02株多,可推测Pm-jx-01株比Pm-jx-02株容易变异。本试验对江西省猪场PCMV进行了初步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对2株临床分离的Pm进行药敏试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和注释,以期为了解猪群PCMV感染和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研究禽巴氏杆菌耐药、致病和变异机理等提供进一步研究思路。

徐华[3](2020)在《LRI HCMV肺泡灌洗液检出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免疫功能正常儿童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LRI)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以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检测HCMV对临床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因LRI住院治疗、且住院期间进行支气管镜诊治时获取BALF的61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相关病例资料,并将采集的BALF送实验室进行多病原学检测以及HCMV核酸定量检测(PCR-荧光探针法),根据BALF核酸定量检测HCMV结果,分成HCMV阳性检出组和HCMV阴性检出组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比较。结果:1.611 例 LRI 患儿的 BALF 中,HCMV 阳性检出率为 30.77%(188/611)。HCMV阳性检出组男性明显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HCMV阳性检出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HCMV阴性检出组,其中≤1岁患儿HCMV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HCMV阳性检出组非人工喂养明显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BALF HCMV阳性检出组春季检出率最高为40.38%(63/156),其次是冬季34.58%(37/107),季节间阳性检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HCMV阳性检出组患儿在发热、热峰、喘息、肺部干啰音、喉气管软化与HCMV阴性检出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HCMV阳性检出组患儿入院前病程>4周比例明显多于HCMV阴性检出组患儿;HCMV阳性检出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长于HCMV阴性检出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HCMV阳性检出组外周血WBC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HCMV阳性检出组CRP低于HCMV阴性检出组;HCMV阳性检出组ALT>35U/L的患儿占22.34%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11.58%;HCMV阳性检出组AST>67U/L为13.30%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6.86%;HCMV阳性检出组TB值>17.1umol/L占3.72%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0.71%;HCMV阳性检出组CKMB值>3.7U/L占38.83%高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14.89%。两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HCMV阳性检出组80.32%临床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明显多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53.43%,HCMV阳性检出组11.70%临床诊断为大叶性肺炎明显少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40.66%,HCMV阳性检出组2.13%有胸腔积液明显少于HCMV阴性检出组的 10.87%,P<0.05。6.HCMV阳性检出组混合细菌感染明显高于阴性检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儿童LRI BALF HCMV检测中阳性检出率为30.77%,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HCMV感染在≤1岁患儿中较多见。2.非人工喂养方式传染HCMV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HCMV检出率春季最高、其次是冬季。3.HCMV感染的患儿入院前病程迁延(长)、治疗困难(住院时间长),而发热现象少见且以低热及中等热为主,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肺部干啰音,HCMV感染导致的LRI诊断以支气管肺炎为多,同时可累及肝脏及心脏。4.单纯HCMV可引起儿童LRI,也可混合其他病原体感染,其中最易混合细菌感染。5.BALF标本HCMV阳性对准确反映感染部位、提示病情处于活动性HCMV感染可能有更可靠的临床价值。

郝红云[4](2020)在《探究人巨细胞病毒复制及核酸代谢调控机制》文中认为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种生长较为缓慢的β型疱疹病毒,病毒基因组是双链DNA。HCMV感染健康人群一般表现是无症状,但免疫缺陷人群,它的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HCMV也是一种导致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危险性病原。由于HCMV病毒基因组较大以及病毒本身严格的种属特异性,这使得探究HCMV致病机制变得非常困难,而且目前为止还未有许可上市的相关疫苗。本课题从病毒宿主之间的关系以及病毒基因功能解析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一:探究DDX21与HCMV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DDX21是一种RNA解旋酶,它能够调控RNA代谢以及一些RNA病毒的生长。我们主要探究DDX21与HCMV病毒生长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发现DDX21的蛋白质与mRNA水平在未感染细胞中会逐渐减少,而HCMV感染能够抑制它们的降低。病毒生长分析及RT-qPCR结果显示DDX21敲低能够显着抑制HCMV病毒的生长和病毒晚期基因的转录及表达。文献报道DDX21的敲除能够导致R-loops积累,它的生成会抑制RNA聚合酶II的延伸以及阻碍相关基因的转录。我们通过DNA-RNA免疫共沉淀实验发现DDX21敲低导致R-loops在病毒晚期基因上积累,通过RNaseH过表达处理后,晚期基因转录及病毒生长部分回复。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DDX21敲低能够导致R-loops聚集在HCMV病毒晚期基因上,抑制病毒晚期基因的转录,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二:探究HCMV病毒基因UL24和UL43对HCMV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人巨细胞病毒US22家族有12个成员,它们能够编码病毒间层蛋白(Tegument protein),这是形成完整病毒颗粒的重要成分。UL24和UL43是该家族的两个成员,它们编码的病毒蛋白pUL24和pUL43具有相互作用。通过质谱分析找到分别与pUL24、pUL43相互作用的蛋白Dicer和TRBP。我们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证明pUL24、pUL43均能与Dicer和TRBP相互作用,且这种相互作用在细胞内源也存在。由于Dicer和TRBP调控miRNAs的生成,因此我们接下来检测UL24和UL43敲除是否影响病毒miRNAs的生成。通过RNA-seq我们发现在这两个基因敲除后,miR-UL59的表达受到下调,并且除了实验病毒株,我们发现临床病毒株敲除这两个基因后,miR-UL59的表达也受到下调,这些结果表明UL24和UL43的敲除能够导致病毒miR-UL59的表达下调。文献报道miR-UL59的靶基因是ULBP1,ULBP1是NKG2D的配体之一,而NKG2D是在免疫效应细胞上表达的一种活化性受体,能够识别不同的MHC I相关配体,包括MIC和ULBP蛋白。感染或应激反应都能够诱导NKG2D配体的表达,导致效应细胞的激活,最终杀死配体相关靶细胞。因此我们推测UL24和UL43是否通过调控miR-UL59影响ULBP1的表达,阻碍NK细胞对感染细胞的识别,从而帮助病毒免疫逃逸。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在这两个基因敲除后miR-UL59表达下调,ULBP1的mRNA水平上调。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检测UL24和UL43双缺失病毒感染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是否有影响。

林辉婷[5](2020)在《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通过CD14介导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一种β疱疹病毒,在围生期感染率高,因新生儿免疫发育不完全,HCMV感染能导致多种先天性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疾病、视网膜炎、肝脾肿大和黄疸,HCMV阳性患儿约40%为新生儿肝炎,胆汁淤积症状明显,黄疸持续时间长,严重胆汁淤积可导致患儿诸多并发症,常规退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减轻胆汁淤积症状。围生期感染HCMV的患儿肝功能损伤严重,肝内胆管破坏和纤维化发展迅速,可能是HCMV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不可逆,导致胆管破坏,新增生小胆管功能不全,胆汁淤积进一步加重肝脏炎症损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比较了1179例HCMV阳性和9099例HCMV阴性患儿肝功能数据,将数据按不同年龄段分组(先天感染:小于15天,围生期感染:15天到3月龄,后天感染:大于3月龄),分析HCMV阳性和阴性患儿的肝功能指标的区别,发现与HCMV阴性的患儿相比较,HCMV阳性的患儿肝功能指标中的酶代谢指标和胆汁酸代谢指标明显高于HCMV阴性组;通过肝脏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HCMV阳性组有明显的胆管结构缺损、紊乱,管状结构消失,通过体外实验发现HCMV对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侵袭现象,HCMV干预的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脱落和形态改变,而成熟的胆管上皮细胞形态改变并不明显,进一步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胆管上皮细胞表达巨细胞病毒标志物PP65和IE1,证实HCMV进入到胆管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为什么围生期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容易受到HCMV感染,并导致不成熟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为阐释该问题,本研究进一步通过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和成熟胆管上皮细胞蛋白组学差异基因测序数据,结果显示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高表达CD14基因,且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网络互作预测CD14为核心蛋白。经细胞免疫荧光验证,与成熟胆管上皮细胞相比,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高表达CD14。通过si RNA技术抑制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CD14基因基因的表达,经HCMV干预,与正常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相比,CD14 si RNA组的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正常,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CMV病毒蛋白,发现PP65和IE1在CD14 si RNA组的胆管上皮细胞表达降低,IE1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综上所述:与后天感染相比,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更容易通过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高表达的CD14受体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凋亡。【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重点分析围生期HCMV损伤胆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为寻求临床治疗HCMV感染导致的新生儿肝胆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果】研究方法:1.收集临床数据:本论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0278例患儿肝功能数据等病历资料,为减少其他疾病引起的肝功能的影响,我们设置了收集临床肝功能指标的收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患儿血清HCMV核酸阳性;2)肝功能指标为抗病毒治疗之前取的全血离心的血清样本所测数据;3)排除引起肝功能指标异常的其他病毒感染,例如乙型肝炎病毒;4)排除出血性疾病和造血系统相关疾病;共收集10278份肝功能数据,分为HCMV阳性组(1179例)和HCMV阴性组(9099例)。2.体外巨细胞病毒干预胎儿和婴儿胆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巨细胞病毒蛋白PP65和IE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上清的病毒滴度;3.通过蛋白质谱分析技术,预测巨细胞病毒进入胆管上皮细胞的关键分子蛋白,并通过si RNA基因沉默技术在细胞水平对这个关键分子进行功能验证。研究结果:1.围生期HCMV感染影响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2.HCMV干预胎儿和婴儿胆管上皮细胞实验发现,HCMV能更早进入且更容易在胎儿胆管上皮细胞内复制;3.CD14是HCMV进入胎儿胆管上皮细胞的关键蛋白。【结论】围生期HCMV可通过不成熟BEC上高表达的CD14侵袭BEC,并在BEC内复制和增殖,引起BEC凋亡。

李俎怡[6](2020)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耳蜗上皮细胞非编码RNA差异性表达的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听力障碍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最为多见的疾病之一。而巨细胞病毒是引发婴幼儿先天性感染极为多见的病原体,同时也是导致人类非遗传性耳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技术,使非编码RNA的研究更为深入。有研究报道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会引起非编码RNA表达变化,但缺少对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聋的过程中非编码RNA差异表达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的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蜗感觉上皮细胞模型,用高通量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全转录组测序,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72 h的耳蜗感觉上皮细胞中非编码RNA的表达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各种非编码RNA的基本特点,筛选出差异表达的明显的非编码RNA并用qPCR方法进行验证。此项研究将探究出与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聋致病相关的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为从转录层面及非编码RNA角度进一步研究巨细胞病毒的致聋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研究方法:1.小鼠耳蜗上皮细胞(MCEC)、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3T3)的培养。2.小鼠巨细胞病毒毒株(Smith株)的制备和TCID50测定病毒滴度,绘制病毒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3.构建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小鼠耳蜗上皮细胞模型。4.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转录组测序,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未感染72小时的耳蜗上皮细胞中非编码RNA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差异表达的显着的非编码RNA(miRNA,lncRNA),以及耳聋相关基因。5.对差异表达明显的非编码RNA以及耳聋相关基因用qPCR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1.我们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未感染的小鼠耳蜗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包括143个miRNA,其中新发现的有62个;3402个lncRNA,其中新发现的有792个;还发现了5115个差异表达的基因(mRNA)。这些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在功能上主要涉及离子结合,遗传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信号转导,细胞过程的调节等,主要参与病毒传染,免疫系统等信号通路。2.我们经过筛选验证得到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的miRNA有10个,其中新发现的有4个;lncRNA有2个,均为已知的;以及2个耳聋相关基因Myo7a、Tmie和以这两个基因为靶基因的3个miRNA。3.利用生信分析及qPCR验证初步得到Myo7a-(miR-1929-5p),Myo7a-(egr-miR-4990),Tmie-(miR-6952-3p)的调控关系对,并预测到1个lncRNA参与Myo7a的ceRNA调控网络,14个lncRNA参与Tmie的ceRNA调控网络。结论:1.在本研究中,证实了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蜗感觉上皮细胞的过程中,确实引起了许多非编码RNA的差异性表达。经测序得到差异表达的miRNA有143个,lncRNA有3402个,他们主要通过行使离子结合,遗传物质代谢过程调控,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参与免疫系统,病毒传染等信号通路,从而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聋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2.经筛选和验证得到了与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聋相关的潜在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以及耳聋相关基因Myo7a和Tmie。利用生信分析初步验证得到Myo7a-(miR-1929-5p),Myo7a-(egr-miR-4990),Tmie-(miR-6952-3p)的调控关系对,并预测到这两个耳聋基因所参与的ceRNA调控网络,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耳聋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

刘冰阳[7](2020)在《人巨细胞病毒RNA1.2基因区天然反义转录本结构的研究及其功能初探》文中提出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潜伏感染在人群中占50%以上,在健康的成年人中通常表现为潜伏感染,但在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和新生儿中会引起致命的感染。HCMV感染胎儿导致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ongenital cytomegalovirus,cCMV)感染,是危害婴儿围生期健康的重要因素。cCMV感染的致病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病毒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HCMV是基因组最大的人感染病毒之一,预测能编码165个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长而复杂的基因组决定了其复杂的编码能力,存在正义转录、反义转录、可变剪切、非编码转录等多种方式。HCMV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ncRNA)从基因组转录而来,在RNA水平行使各种生物学功能。目前,HCMV的ncRNA转录本特征和功能尚未研究清楚,明确转录本结构、转录时相与转录方式,对于揭示HCMV ncRNA功能及致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类不具有编码蛋白质能力,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的RNA,其中包括天然反义转录(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NATs)。HCMV基因组转录4种lncRNAs,分别为RNA1.2,RNA2.7,RNA4.9和RNA5.0,其功能与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尚无关于RNA1.2基因区域反义转录现象的报道。本文旨在研究HCMV基因组的反义转录情况,重点研究RNA1.2基因反义链是否存在NATs。通过RNA高通量测(RNA-sequencing,RNA-seq)发现并验证新转录本RNA1.2 ASTs的存在,并分析其特征。论证RNA1.2 ASTs属于lncRNA,探究RNA1.2 ASTs参与RNA转运的可能机制。方法:1、收集HCMV低传代临床分离株HAN株感染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embryonic lung fibroblasts,HELF)不同感染时相RNA进行RNA-seq,分析HCMV基因组反义转录情况以及人基因表达情况是否存在差异。2、RNA-seq预测RNA1.2基因区域是否存在新转录本。3、设计RNA1.2基因反义链特异性探针,经Northern blotting鉴定RNA1.2 ASTs在病毒感染不同时期的转录时序和转录本种类。4、对Northern blot检测到的转录本,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检测RNA1.2 ASTs的3’-,5-’端位置。5、通过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ASO)干扰下调RNA1.2 ASTs,Northern blot验证其对RNA1.2丰度的影响。6、设计生物素标记的RNA1.2 ASTs探针,进行RNA pull-down,获得RNA1.2ASTs结合的蛋白混合物。7、对RNA1.2 ASTs结合蛋白进行蛋白质谱分析。8、生物信息学软件对RNA1.2 ASTs结合蛋白功能进行富集分析,预测RNA1.2 ASTs的功能。9、Western blot验证RNA1.2 ASTs特异性结合的蛋白。结果:1、RNA-seq显示反义转录现象在HCMV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不同感染时相,人基因转录组存在明显差异。2、RNA-seq检测到与RNA1.2基因的反义链匹配的reads,说明RNA1.2可能存在NATs。3、在HCMV感染晚期,Northern blot鉴定到RNA1.2基因反义链存在3个转录本,将其命名为RNA1.2 AST1,RNA1.2AST2和RNA1.2 AST3,长度分别为1100nt,1000nt,600nt。4、3’-RACE测序表明,RNA1.2 ASTs的3’末端为nt7855和nt8093,位于经典polyA信号(nt7848)下游。5’-RACE测序表明,RNA1.2 ASTs的5’端为nt7479,nt7331和nt7203,其上游有典型TATA盒(nt7074)。三个新发现的转录本是以polyA结尾的RNA,软件预测其不存在典型的ORF,因此属于lncRNA。5、ASO干扰RNA1.2 ASTs是其丰度下降,但并未因此影响RNA1.2的转录水平。6、通过RNA pull-down获得RNA1.2 ASTs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混合物。7、蛋白质谱分析检测出RNA1.2 ASTs可与701种蛋白相结合。8、GO(Gene ontology)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表明RNA1.2 ASTs结合的蛋白参与RNA转运,基因沉默,调节病毒翻译等生物学过程和信号转导通路。9、Western blot验证RNA1.2 ASTs结合真核翻译启动因子2beta亚基(Eukaryotic translation initiation factor 2 subunit beta,eIF2-β)影响RNA转运途径。结论:RNA深度测序在人巨细胞病毒RNA1.2基因区新发现的天然反义转录本RNA1.2 ASTs属于lncRNA。RNA1.2ASTs不直接影响RNA1.2的转录水平,而是通过结合eIF2-β蛋白参与影响RNA转运途径。

王文辉,赵武[8](2019)在《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文中指出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CMV),是由人巨细胞病毒(HCMV)引起的先天性或者后天性感染性疾病。它本身存在高度的种属特异性,仅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播,当侵犯宿主细胞和(或)潜伏于宿主细胞体内的病毒被激活后可以出现多器官、多系统的损伤。近年来针对儿童CMV感染的研究报道不断涌现,现就儿童CM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石娴静[9](2019)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CMV感染且治疗前均完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的153例3月龄内婴儿为研究对象,CMV感染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遵照婴幼儿听力损伤诊断与干预指南为依据,按是否听力受损将患儿分为听力受损和听力正常两组,分析听力受损情况;(2)根据日龄和感染时间将听力受损患儿分别分为≤28天、>28~60天和>60~90天三亚组,先天性感染和围生期感染两亚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间听力受损情况;(3)分别对听力受损组和听力正常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母亲孕期情况、入院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于CMV 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预测价值。(4)对CMV感染予更昔洛韦为主抗病毒治疗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记录住院期间抗病毒治疗的结果。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予更昔洛韦为主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保肝、光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监测不良反应发生。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后6月龄时及12月龄行BAEP检查。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前后,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BAEP检查结果,评估两组听力受损在住院期间治疗前后、6月龄及12月龄时的转归。结果(1)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情况:共有153例诊断CMV感染且完成BAEP检查的3月龄内患儿纳入本研究,有听力受损57例(37.25%),其中双侧受损43例(75.43%),单侧受损14例(24.56%)。轻度受损42例(73.68%),中度受损1 1 例(19.30%),重度受损 4 例(7.02%)。(2)不同日龄分组、不同感染时间分组听力受损情况的比较:≤28天、>28~60天、>60~90 天三亚组分别有 40 例(38.83%)、10 例(27.03%)、7 例(53.85%)听力受损,三亚组间听力异常发生率、双侧与单侧受损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感染组有53例(46.09%)听力受损,围生期感染组仅4例(10.53%),先天性CMV感染组听力异常发生率和双侧听力受损发生率显着高于围生期感染组(P<0.001;P=0.001)。两组在单侧受损以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临床比较: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听力受损组孕周(P=0.007)和出生体重(P=0.038)明显低,而住院时间显着延长(P<0.001),两组在性别、日龄、患儿基础疾病及母孕期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听力受损组实验室检查中血CMV-IgM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血小板减少及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中听力受损组在皮肤疲点瘀斑、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合并畸形的发生率上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4)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高危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听力受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血小板减少、血CMV-IgM 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头颅MRI异常、合并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P=0.002,95%CI:1.078~1.388;OR=1.886,P=0.010,95%CI:1.167~3.048;OR=1.629,P=0.001,95%CI:1.082~2.837;OR=1.779,P=0.001,95%CI:1.135~3.026;OR=2.368,P=0.026,95%CI:1.628~3.391;OR=2.517,P=0.042,95%CI:1.931~3.886)。(5)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对上述CMV感染所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分别为0.802(95%CI:0.772~0.879)和 0.816(95%CI:0.787~0.886),其中尿 CMV-DNA 病毒载量的敏感性最好(85.96%),血CMV-DNA病毒载量的特异性最好(79.17%)。进一步将孕周、出生体重、血小板计数、血CMV-IgM值,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6个危险因素在二元Logistic回归中做多因素分析,得到联合概率绘制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的AUC面积最高,为0.822(95%CI:0.752~0.8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8%和80.21%。(6)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住院期间98例CMV感染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血清CMV-IgM值明显下降,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黄疽、胃肠炎、皮肤瘀点瘀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小,听力受损、生长发育迟缓、脑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未见明显改善。干预组住院期间治疗后听阈升高和听阈升高伴波异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他BAEP结果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住院期间BAEP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57例CMV感染并听力受损患儿在6月龄时有2例失访(3.51%)。与治疗前相比,6月龄时干预组听闽升高,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异常,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小(P<0.05),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消失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54.77%vs.15.38%,P=0.042,6月龄时95.24%vs.30.77%,P<0.05)。干预组听力受损程度从治疗前到6月龄随访时逐步减轻(P<0.005),而对照组听力受损无明显改善。至12月龄时干预组听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变: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危险因素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8)安全性监测:在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9例(21.43%)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减低,6例(14.29%)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2.38%)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均未停止更昔洛韦治疗,予以对症综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受多因素影响,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六个危险因素联合分析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最高。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改善CMV感染小婴儿的听力损害,药物安全性好。

陈露燕[10](2019)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在我国儿童中普遍流行,原发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时期。先天性HCMV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婴儿肝炎综合征是婴幼儿HCMV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目前许多研究证实HCMV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疾病分布、临床表现及预后有关。本课题拟通过研究婴儿HCMV临床分离株包膜糖蛋白H(gH)的基因多态性,分析不同gH基因型别与先天性HCMV 感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伴 HCMV感染的关系,为深入研究糖蛋白在HCMV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临床线索,以及为HCMV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随访及疫苗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本院患儿2013年7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送检的1025例尿液HCMV-DNA 阳性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进行HCMV定量及gH分型。对成功分型的3周内新生儿进行病例资料整理,回顾性分析先天性HCMV感染患儿的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特点、预后的差异。对成功分型的ITP儿童进行病例资料整理,回顾性分析ITP伴HCMV感染患儿的基因型分布与临床表现、预后的差异。结果:1.共35例确诊为先天性HCMV感染,其中gHl型21例,gH2型14例,未发现混合感染病例。gHl组胎龄较gH2组小(P<0.05)。5例早产儿均感染gHl型。gHl组直接胆红素值(Directbilimbin,DBil)明显高于gH2组(P<0.05)。新生儿期脑干诱发电位出现中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害以gHl型为主。gHl组和gH2组出现脑发育落后概率分别为28.6%和33.3%(P>0.05),神经系统影像Alarcon评分与脑发育落后概率成正相关。7例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患儿中,2例gH2型新生儿期无明显HCMV感染相关症状。2.共37例ITP伴HCMV感染患儿,36例为新诊断ITP。其中gHl型23例,gH2型13例,gHl和gH2混合感染1例。36例新诊断ITP伴HCMV感染患儿中,各年龄段基因型均以gHl型为主,不同年龄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种基因型感染各临床表现无差异。治疗后血小板完全恢复率gH2型较gHl 型低(P<0.05)。结论:1.gH1型为先天性HCMV感染的主要类型。gHl型感染较gH2型感染患儿孕周小,直接胆红素较高。早期中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害以gHl型感染为主。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患儿中,无症状感染以gH2型为主。2.ITP患儿伴HCMV感染的糖蛋白基因型以gH1型为主,ITP伴gH2型HCMV感染易出现复发或较长时间的血小板降低。3.gH基因型别差异与H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预后相关,可对临床诊断、治疗、随访提供参考。为HCMV基因型与细胞嗜性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临床线索。

二、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巨细胞病毒miRNA-US33-5p靶向调节人巨细胞病毒UL16基因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病毒株及细胞系
        2.1.2 实验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1.4 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复苏
        2.2.2 体外表达HCMV UL-16
        2.2.3 UL16产物电泳与纯化
        2.2.4 提取pBI-CMV2质粒
        2.2.5 构建pBI-UL16重组质粒
        2.2.6 pBI-UL16重组质粒转化TOP10感受态细胞
        2.2.7 pBI-UL16重组质粒的PCR及测序鉴定
        2.2.8 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K293细胞
        2.2.9 提取蛋白进行western blot分析
        2.2.10 提取RNA、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11 qRT-PCR扩增检测miR-US33-5p的表达
        2.2.12 感受态E.coli DY380-Han-BAC的制备
        2.2.13 miR-US33特异性Kan抗性基因片段的制备
        2.2.14 Kan抗性片段电转感受态E.coli DY380-Han-BAC
        2.2.15 Han-ΔmiR-US33-BAC质粒鉴定
        2.2.16 Han-ΔmiR-US33-BAC毒株的获得
3 结果
    3.1 HCMV UL16的体外表达
    3.2 HEK-293细胞中miR-US33-5p转染效果评价
    3.3 miR-US33-5p对UL16蛋白表达的调节
    3.4 HCMV miR-US33基因缺失株构建及鉴定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巨细胞病毒编码microRNA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江西省猪巨细胞病毒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猪巨细胞病毒研究进展
        1.1.1 概述
        1.1.2 猪巨细胞病毒的形态学及理化特性
        1.1.3 猪巨细胞病毒编码的主要蛋白及其功能
        1.1.4 细胞培养特性
        1.1.5 致病机理
        1.1.6 流行病学
        1.1.7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8 诊断
        1.1.9 防控措施
    1.2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研究进展
        1.2.1 DNA测序技术及其发展
        1.2.2 多杀性巴氏杆菌
        1.2.3 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学进展
    1.3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PCM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
        2.1.1 待检病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设备
    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2.3 肺组织DNA提取(参照说明书)
    2.4 PCR
    2.5 PCR产物纯化(参照说明书)
    2.6 样品检测
    2.7 结果
        2.7.1 PCR及产物序列测定比对结果
        2.7.2 病料检测结果
    2.8 讨论
第三章 猪巨细胞病毒gB基因序列分析
    3.1 材料
        3.1.1 主要生化试剂
        3.1.2 试剂培养基
    3.2 方法
        3.2.1 PCR
        3.2.2 gB片段与T载体的连接
        3.2.3 连接产物转化
        3.2.4 重组质粒的鉴定
    3.3 结果
        3.3.1 gB片段的PCR结果
        3.3.2 序列测定与分析
        3.3.3 PCMV gB的进化分析
        3.3.4 PCMV序列变异位点分析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4.1 材料
        4.1.1 病料
        4.1.2 主要生化试剂
        4.1.3 仪器设备
        4.1.4 试剂及培养基
    4.2 细菌的分离鉴定
        4.2.1 分离纯化
        4.2.2 16SrRNA测序鉴定
        4.2.3 药敏试验
        4.2.4 临床治疗
    4.3 结果
        4.3.1 细菌分离结果
        4.3.2 16SrRNA序列测定与比对分析
        4.3.3 药敏试验结果
        4.3.4 临床治疗
    4.4 讨论
第五章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
    5.1 材料
    5.2 方法
        5.2.1 分离菌的复苏及鉴定
        5.2.2 全基因组序列测序
        5.2.3 全基因组序列信息学分析
        5.2.4 全基因组序列的个性化分析
    5.3 结果
        5.3.1 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基本特征
        5.3.2 2株Pm全基因组圈图
        5.3.3 全基因组的基因预测
        5.3.4 非编码RNA预测结果
        5.3.5 Pm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比对物种分布
        5.3.6 GO注释
        5.3.7 KEGG注释
        5.3.8 专有数据库注释
        5.3.9 种属分型
        5.3.10 复制起始位点
        5.3.11 耐药预测
        5.3.12 插入序列-整合子分析
        5.3.13 分子进化分析
        5.3.14 分离菌质粒序列结合转移模块的预测
        5.3.15 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
        5.3.16 细菌素预测结果
        5.3.17 毒力和抗生素性性状
        5.3.18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结果
        5.3.19 泛基因组学分析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LRI HCMV肺泡灌洗液检出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主要实验室试剂及设备
    三、方法
    四、统计学方法
结果
    1.HCMV阳性检出组与阴性检出组一般情况比较
    2.HCMV阳性检出组四季分布
    3.HCMV阳性检出组与阴性检出组临床症状比较
    4.HCMV阳性检出组与阴性检出组实验室检测比较
    5.HCMV阳性检出组与阴性检出组临床疾病诊断比较
    6.HCMV阳性检出组与阴性检出组多病原学检测结果
    7.HCMV阳性检出组患儿与阴性检出组患儿多病原学检测结果比较
    8.HCMV阳性检出组与阴性检出组治疗比较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巨细胞病毒流行病学、致病机制及病原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4)探究人巨细胞病毒复制及核酸代谢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HCMV病毒组成及致病性
    1.2 HCMV US22 家族介绍
    1.3 HCMV miRNAs介绍
    1.4 DDX21 调控RNA代谢及RNA病毒复制
第2章 探究DDX21 在人巨细胞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控作用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质粒与抗体
        2.2.2 细胞与病毒
        2.2.3 RT-qPCR
        2.2.4 病毒基因组定量PCR
        2.2.5 质粒转染
        2.2.6 慢病毒包装及转导
        2.2.7 蛋白免疫印迹
        2.2.8 细胞免疫荧光
        2.2.9 病毒生长分析
        2.2.10 DNA-RNA免疫共沉淀(DRIP)
        2.2.11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1 HCMV病毒感染能够在蛋白质水平及转录水平抑制DDX21 的降低
        2.3.2 DDX21 在病毒感染期间会从核仁转移到至核质
        2.3.3 DDX21 的敲低抑制病毒的生长
        2.3.4 敲低DDX21 不影响病毒复制中心的形成以及病毒DNA的复制
        2.3.5 DDX21 的敲低抑制病毒晚期基因的表达
        2.3.6 DDX21 的敲低抑制病毒晚期基因的转录
        2.3.7 DDX21 的敲低使S9.6 信号增强
        2.3.8 DDX21 敲低导致更多R-loops聚集在病毒晚期基因上
        2.3.9 RNase H过表达可回复DDX21 敲低所导致的病毒复制抑制
        2.3.10 RNase H过表达使下调的晚期基因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回复
    2.4 结论与讨论
第3章 探究US22 家族成员对核酸代谢及病毒复制的调控作用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质粒
        3.2.2 抗体、试剂和细胞
        3.2.3 重组BAC构造
        3.2.4 大肠杆菌GS1783 感受态制备
        3.2.5 抽提BAC
        3.2.6 病毒制备
        3.2.7 银染
        3.2.8 质粒转染
        3.2.9 免疫共沉淀
        3.2.10 蛋白免疫印迹
        3.2.11 RT-qPCR
        3.2.12 病毒基因组定量PCR
        3.2.13 病毒生长分析
        3.2.14 病毒粒子稳定性检测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质谱分析发现分别与pUL43或pUL24 相互作用的蛋白
        3.3.2 过表达验证质谱检测到的蛋白间相互作用
        3.3.3 细胞内源蛋白间相互作用验证
        3.3.4 UL24和UL43 双敲除不影响病毒复制
        3.3.5 UL24和UL43 双敲除不影响病毒进入细胞能力以及病毒稳定性
        3.3.6 UL24和UL43 双敲除不影响免疫逃逸相关的4个HCMV miRNAs的表达
        3.3.7 RNA-seq发现UL24和UL43 双敲除导致miR-UL59 下调
        3.3.8 临床病毒株中UL24和UL43 双敲除不影响病毒复制、进入以及病毒稳定性
        3.3.9 临床病毒中UL24和UL43 双敲除同样导致miR-UL59 下调
    3.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专业综述:多功能双链 RNA 结合蛋白-TRBP
    参考文献

(5)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通过CD14介导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致谢

(6)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耳蜗上皮细胞非编码RNA差异性表达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2.1.1 细胞株及毒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试剂配方
        2.1.4 主要仪器
        2.1.5 生物信息学及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病毒扩增
        2.2.3 病毒滴度测定-TCID50
        2.2.4 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建立
        2.2.5 MCMV感染MCEC细胞模型的建立与未感染细胞样品的制备
        2.2.6 总RNA的提取
        2.2.7 全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2.2.8 测序数据分析
        2.2.9 筛选差异表达明显的非编码RNA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
        2.2.10 耳聋相关基因ceRNA调控关系预测
3 结果
    3.1 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建立
    3.2 MCMV感染与未感染72h小鼠耳蜗上皮细胞模型
    3.3 测序样品质检结果及预处理结果
    3.4 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数据质检结果
    3.5 差异表达的miRNA数据分析
    3.6 差异表达的lnc RNA,m RNA数据分析
    3.7 筛选差异表达明显的非编码RNA及荧光定量PCR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人巨细胞病毒RNA1.2基因区天然反义转录本结构的研究及其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人巨细胞病毒RNA1.2基因区新发现一簇天然反义转录本及其结构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标本
        2.1.2 细胞系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HCMV Han株与v HAN-BAC株的接种与传代培养
        2.2.3 蚀斑法测定HCMV Han株滴度
        2.2.4 v HAN-BAC株病毒颗粒纯化
        2.2.5 v HAN-BAC病毒颗粒滴度测定
        2.2.6 HCMV感染HELF不同时期总RNA的制备和收集[30]
        2.2.7 总RNA提取
        2.2.8 总RNA样本去除DNA
        2.2.9 病毒基因组DNA提取
        2.2.10 病毒感染HELF细胞的总RNA链特异性高通量测序
        2.2.11 引物设计
        2.2.12 Northern boltting
        2.2.13 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
        2.2.14 BLAST和序列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HCMV临床分离株RNA-seq结果
        3.2 HCMV感染对人类宿主细胞基因转录的影响
        3.3 RNA1.2基因区域的反义转录现象
        3.4 RNA1.2 AST的 Northern bolt鉴定
        3.5 RNA1.2 ASTs的 RACE结果
        3.6 RNA1.2 ASTs序列特征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人巨细胞病毒RNA1.2 ASTs功能初探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毒标本、细胞系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细胞培养、病毒毒株制备、病毒颗粒纯化
        2.2.2 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nucleotide,ASO)干扰下调RNA1.2 ASTs
        2.2.3 总RNA提取、Northern blotting
        2.2.4 RNA pull down
        2.2.5 蛋白质谱分析
        2.2.6 提取细胞总蛋白
        2.2.7 蛋白浓度定量(BCA法)
        2.2.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2.2.9 蛋白免疫印迹相关液体的配制
        2.2.10 差异基因的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下调RNA1.2ASTs的表达对RNA1.2 表达水平的影响
        3.2 RNA1.2 ASTs结合蛋白捕获及鉴定
        3.3 RNA1.2 ASTs结合蛋白生物功能富集分析
        3.4 RNA1.2ASTs结合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感染特点及机制
    1. CMV感染特点:
    2.儿童CMV的发病机制:
二、流行病学
三、临床特征和诊断标准
    1.临床特征:
    2.诊断标准: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2.抗病毒治疗:
    3.疫苗接种:

(9)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与分组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153例CMV感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听力损伤情况
    2. 不同日龄组CMV感染患儿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3. 先天性感染组与围生期感染组2亚组间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4. 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CMV感染患儿临床比较
    5.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单因素分析
    6.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7. 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
    8. 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
    9. 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10. 安全性监测
讨论
    一、BAEP检查在筛查小婴儿CMV感染后听力异常中的作用
    二、引起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
    三、其他影响因素
    四、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独立危险因素
    五、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临床干预治疗
结论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10)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一览表
主要仪器设备
前言
第一部分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gH基因分型研究
    1.1 前言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诊断标准
        1.2.3 Taqman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gH基因型的方法
        1.2.4 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听力测试
        1.2.5 影像学评分
        1.2.6 回访资料收集
        1.2.7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临床表现比较
        1.3.3 听力损害比较
        1.3.4 神经系统发育不良结局预测评分
        1.3.5 随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部分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人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
    2.1 前言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治疗及预后评估
        2.2.3 仪器和操作方法
        2.2.4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资料
        2.3.2 比较不同发病时间基因型分布差异
        2.3.3 比较不同gH基因型HCMV感染对ITP患儿临床表现、治疗、预后的影响
        2.3.4 比较ITP患儿伴不同gH基因型HCMV感染实验室指标差异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巨细胞病毒miRNA-US33-5p靶向调节人巨细胞病毒UL16基因表达[D]. 王雅洁.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江西省猪巨细胞病毒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D]. 殷贵虎.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3]LRI HCMV肺泡灌洗液检出阳性患儿的临床特点[D]. 徐华. 苏州大学, 2020(02)
  • [4]探究人巨细胞病毒复制及核酸代谢调控机制[D]. 郝红云.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20(08)
  • [5]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通过CD14介导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D]. 林辉婷.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耳蜗上皮细胞非编码RNA差异性表达的筛选研究[D]. 李俎怡.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人巨细胞病毒RNA1.2基因区天然反义转录本结构的研究及其功能初探[D]. 刘冰阳. 中国医科大学, 2020
  • [8]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治进展[J]. 王文辉,赵武.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9(14)
  • [9]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D]. 石娴静. 苏州大学, 2019(05)
  • [10]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巨细胞病毒gH基因分型研究[D]. 陈露燕. 浙江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