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一、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丘燕燕[1](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生物标志物及利胆合剂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CH)患儿血液和尿液代谢物的检测,建立该疾病基于差异性代谢物的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特征谱库,为重证ICH证本质研究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同时开展动物实验研究,探讨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潜在血液代谢生物标志物,并观察利胆合剂对相关潜在血液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推测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途径,为研究利胆合剂作用机制提供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检索10年来“知网”、“万方”和“Pub Med”中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文献,系统性地回顾和总结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ICH的病名、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的认识,阐述中医药治疗ICH的优势,提出“重证ICH”的概念;同时,还回顾了代谢组学在疾病中病证客观化中的运用,总结代谢组学技术能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由此为重证ICH潜在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利胆合剂改善ICH可能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思路。2.临床实验研究:血液、尿液样本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分别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血液和尿液样本的代谢物检测。在本研究中,详细列出了每一例纳入患儿的一般情况、主要症状、次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及辨证分型等。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分组:寒湿阻滞证组共62例,血液样本62例,尿液样本57例;瘀积发黄证组共48例,血液样本48例,尿液样本45例;和同时期正常对照组50例,血液样本50例,尿液样本48例。分别收集、统计和分析各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代谢物结果等,重点对正常组、寒湿阻滞证组和瘀积发黄证组患儿血液和尿液代谢物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筛选出该疾病寒湿阻滞证、瘀积发黄证的潜在血液和尿液代谢生物标志物。3.动物实验研究:血液样本来源于SD幼龄大鼠,采用LC-MS/MS进行血液样本的代谢物检测。建立胆汁淤积幼龄大鼠动物模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和利胆合剂组大鼠。采集三组大鼠的血液、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分析血生化指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另外检测血液样本的代谢物,根据代谢物与相应内标丰度之间的比值代入标准曲线中,运用Chemo View2.0.2软件自动计算出所测样本中的氨基酸和肉碱的浓度。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出胆汁淤积幼龄大鼠潜在的血液代谢生物标志物,与临床重证ICH潜在的代谢血液生物代谢物比较,进一步筛选出更能反映胆汁淤积性肝病特征的代谢生物标志物,同时观察利胆合剂对这些代谢生物标志物的作用,推测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的作用途径。结果1.临床实验中重证ICH两种不同证型的客观性指标结果本研究第二部分发现重证ICH两个证型中,在性别、出生情况、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上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瘀积发黄证在病程上较寒湿阻滞证长(P<0.05)。在实验室指标上,瘀积发黄证组患儿的TBIL、DBIL、ALT、AST、TBA、GGT及ALP水平均高于寒湿阻滞证组(P<0.05)。另外,寒湿阻滞证组患儿、瘀积发黄证组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婴儿在血代谢物和尿有机酸代谢物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样本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证ICH(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组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27种(7种氨基酸和20种肉碱),分别为甲硫氨酸、酪氨酸、缬氨酸、鸟氨酸、谷氨酰胺、丝氨酸、苏氨酸、游离肉碱、乙酰肉碱、丙酰肉碱等;在以上差异性代谢物中,与寒湿阻滞证组相比,瘀积发黄证组与其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4种(1种氨基酸和3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乙酰肉碱、丙酰肉碱、3-羟基十八碳酰肉碱。尿液样本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证ICH(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尿液代谢物有11种(有机酸),分别为2-羟基异丁酸-2、3-甲基戊烯二酸-2、3-羟基-3-甲基戊二酸-3等;在以上差异性代谢物中,与寒湿阻滞证组相比,未发现瘀积发黄证组与其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尿液代谢物。2.动物实验中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的客观性指标结果本研究第三部分发现,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ANIT建立的胆汁淤积幼龄大鼠模型的TBIL、DBIL、TBA、ALT、AST、GGT及ALP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肝脏组织出现异常的病理学变化;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利胆合剂组大鼠TBIL、DBIL、TBA、ALT、AST、GGT及ALP水平较低(P<0.01),且肝脏病理有改善。另外,模型组、利胆合剂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在血代谢物层面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正常组大鼠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30种(4种氨基酸和26种肉碱),分别为丙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苏氨酸、游离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等;在以上差异性代谢物中,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利胆合剂组大鼠与其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血液代谢物有17种(1种氨基酸和16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游离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等。通过模型组大鼠差异性血液代谢物与临床重证ICH婴儿差异性血液代谢物对比,筛选出13种普适性差异性血液代谢物(2种氨基酸和11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苏氨酸、游离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3-羟基异戊酰肉碱等。以上差异性血液代谢物中,利胆合剂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为10种代谢物(1种氨基酸和9种肉碱),分别为鸟氨酸、游离肉碱、丙二酰肉碱、3-羟基丁酰肉碱等。结论1.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在临床上有助于中医辨证本质的阐述,在实验中有助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探索。2.本研究第二部分以婴儿为对象,性别、出生情况、出生方式、喂养方式、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不会影响重证ICH两种证型(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后续的代谢组学分析;从病程长短及TBIL、DBIL、ALT、AST、TBA、GGT及ALP水平来看,瘀积发黄证患儿较寒湿阻滞证患儿的病程长,且胆汁淤积和肝损伤程度较严重。采用LC-MS/MS和GC-MS技术筛选的27种重证ICH血液差异性代谢物(7种氨基酸和20种肉碱)和11种重证ICH尿液差异性代谢物(11种有机酸)可能是其客观生物标志物,其中4种血液代谢物(1种氨基酸和3种肉碱:鸟氨酸、乙酰肉碱、丙酰肉碱、3-羟基十八碳酰肉碱)是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区分的客观指标。以上发现的差异性代谢物有利于区分和阐述重证ICH(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的血液代谢物和尿液代谢物谱征。差异性血尿代谢物提示了重证ICH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氨基酸降解、脂肪酸氧化和有机酸代谢途径相关。而脂肪酸氧化代谢紊乱可能为重证ICH中医证型(寒湿阻滞证和瘀积发黄证)区分的主要方向。3.本研究第三部分以幼龄大鼠为对象,根据肝脏病理改变及TBIL、DBIL、ALT、AST、TBA、GGT及ALP水平来看,ANIT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幼龄大鼠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说明造模成功;利胆合剂组大鼠的肝脏病理有所改善、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损伤程度也明显减轻,说明利胆合剂能够改善胆汁淤积及肝损伤程度。采用LC-MS/MS技术验证胆汁淤积幼龄大鼠与正常幼龄大鼠血液代谢物存在差异,利胆合剂能够逆转胆汁淤积幼龄大鼠体内17种差异性代谢物水平(1种氨基酸和16种肉碱),改善胆汁淤积,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为调节脂肪酸氧化代谢。

张纯[2](2020)在《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婴儿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及更昔洛韦的应用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影响肝炎综合征患儿体重和身长的危险因素。方法:1.本研究采纳回顾性临床实验设计,回顾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期间,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全部83名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为非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观察组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记录这两组对照试验的患儿1岁时间截点时的生长发育水平指标(身长、体重、BMI等),分析观察组的生长发育与对照组有无明显区别。2.将59例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按照是否给予更昔洛韦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未使用更昔洛韦,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而观察组使用更昔洛韦诱导期治疗,以及不超过2周的维持期,分析两组患儿1岁时间截点生长发育水平指标的差别。结果:1.婴儿肝炎综合征中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患儿1岁时间截点的生长发育水平无明显影响的证据(P>0.05)。2.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炎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规范治疗后,1岁时生长发育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婴儿期肝炎综合征患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2.更昔洛韦治疗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的抑制作用。3.TBA、TBIL作为危险因素对肝炎综合征患儿1岁截点时的生长发育可能存在影响。

李檬[3](2019)在《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214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分析[目 的]探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因构成,以协助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方 法]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12年间所有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治疗、临床诊断为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的基本信息,记录临床资料,分析原发病病因构成。[结 果]12年间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住院部共收治214名诊断为ICH的患儿,其中本省人口占94.4%,少数民族人口占21.5%,该疾病占本院儿科因肝胆系统疾病而住院治疗的病人数的49%,平均住院日龄为72天,中位住院时间为11天。本院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病因构成的前三位是原发病因不明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及泌尿道感染。近五年来,遗传代谢性疾病所致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214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中,11.7%合并先天畸形,20.1%合并有呼吸道感染。69.6%的患儿为治疗好转出院。[结 论]1.214名ICH患儿的原发病因前5位分别是:原发病因不明的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CMV感染、泌尿道感染、不明原因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和胆道闭锁。该疾病在多个少数民族人群中均有发病。2.ICH为我院儿科住院病人中因肝胆系统疾病住院治疗的首要病因。3.早期明确原发病因、早期针对性治疗是争取患者家属配合、改善预后的关键,应尽早开始遗传代谢筛查及基因诊断。二、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胆汁酸的检测与分析[目 的]检测ICH患儿粪便中初级胆汁酸CA、CDCA、GCDCA以及次级胆汁酸DCA、LCA、UDCA含量变化,比较分析正常儿童与ICH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粪便胆汁酸变化特点。[方 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ICH患儿30例,收集ICH患儿未治疗前的粪便标本及血肝功能结果,设为ICH治疗前组,经7天的保肝利胆治疗后,再次收集患儿的粪便标本及血肝功能结果,设为ICH治疗后组,并根据前后肝功能指标转归将ICH治疗后组再分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收集30名健康婴儿的粪便标本,设为正常组。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ICH患儿及正常组婴儿粪便中初级胆汁酸CA、CDCA、GCDCA以及次级胆汁酸DCA、LCA、UDCA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电话随访30例ICH患儿的长期预后。[结 果]粪便初级胆汁酸的比较中,CA、CDCA和GCDCA均表现为ICH治疗前组<正常组,ICH治疗后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便次级胆汁酸的比较中,LCA表现为ICH治疗前组<正常组,ICH治疗后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DCA表现为ICH治疗前组<正常组,ICH治疗前组<ICH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ICH治疗后组再分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进行比较发现,CA表现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均<正常组,CDCA和LCA表现为ICH治疗后未好转组<正常组,UDCA表现为ICH治疗前组<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随访发现,10名经过7天保肝利胆治疗后肝功能未好转的患儿目前肝功能已恢复正常。[结 论]1.ICH患儿粪便初级及次级胆汁酸含量与正常婴儿存在差异,可能为疾病期间胆汁酸排泄至肠道减少和肠道菌群改变所导致。2.短期(7天)治疗不能代表ICH患儿的长期预后。三、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目 的]检测ICH患儿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比较分析正常儿童与ICH患儿治疗前、治疗后粪便短链脂肪酸变化特点。[方 法]病例入选标准及分组同第二部分。应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ICH患儿与正常婴儿粪便中短链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 果]对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物乙酸、丙酸和丁酸比较发现,粪便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在正常组、ICH治疗前组及ICH治疗后组间无差异(P>0.05)。对蛋白质代谢产物异丁酸、异戊酸的比较发现,ICH治疗前组及ICH治疗后组粪便异丁酸含量均低于正常组,ICH治疗前组粪便异戊酸含量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ICH治疗后组再分为ICH治疗后好转组及ICH治疗后未好转组进行比较发现,乙酸、丙酸和丁酸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粪便异丁酸含量表现为ICH治疗后未好转组<正常组。[结 论]1.ICH患儿肠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变化不明显,肠道内蛋白质代谢异常较明显,这可能与ICH患儿的肠道菌群特异变化有关。2.粪便异丁酸有可能是反映疾病是否好转的潜在生物标记物。四、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的检测与分析[目 的]探讨ICH患儿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好转与未好转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变化,寻找与ICH发生发展相关的微生物生物标志物,为开发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 法]病例入选标准及分组标准同第二部分,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ICH患儿治疗前后及治疗后(包括好转与未好转者)肠道菌群的构成及多样性变化。将成功测序的49例样本设为“全部病例纳入研究组”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及对比组间差异菌。将治疗前后完全配对的38例样本设为“治疗前后配对研究组”,分析该组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及Beta多样性,比较分析38例样本对应的粪便胆汁酸及粪便短链脂肪酸差异,再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和Spearman相关分析来发现与ICH疾病相关以及和胆汁酸代谢相关的OTUs,将上述两部分OTUs的16s rRNA基因代表序列在NCBI中的微生物全基因组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得到匹配的物种,再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中,基于次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通路(ko00121)找出表达胆汁酸代谢的关键酶--胆盐水解酶(Bile Salt Hydrolase,BSH)的菌群,以寻找与ICH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生物标志物。[结 果]对49例“全部病例纳入研究组”分析发现,正常组、ICH治疗前组、ICH治疗后组三组间Richnnes、Chao及ACE指数均表现为ICH治疗后组<正常组、ICH治疗后组<ICH治疗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Shannon及Simpson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肠道菌群门水平组间差异发现:ICH治疗前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高于正常组,ICH治疗前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低于正常组,ICH 治疗前组 Candidatus Saccharibacteria丰度高于正常组及ICH治疗后组,ICH治疗后组蓝藻菌门(Cyanobacteria/Chloroplast)丰度高于正常组及ICH治疗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9份粪便样本中,属水平共有66个菌属被检测出,样本中丰度占优势的菌属为 Bacteroide、Escherichia/Shigell、Bifidobacteriu、Streptococcus、Clostridiumsensustricto、Veillonella、Lactobacillus、Enterococcus 及 Akkermansia。正常组与ICH治疗前组比较,差异菌属有20个,正常组与ICH治疗后组比较,差异菌属有17个,ICH治疗前组与ICH治疗后组比较,差异菌属有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8例“治疗前后配对研究组”分析后,db-RDA分析发现CA、CDCA、DCA、LCA、UDCA、乙酸、丙酸、丁酸、异戊酸能够影响ICH患儿肠道菌群的分布。随机森林算法现,34个OUTs是与ICH的发生发展相关的重要因子;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粪便胆汁酸与多个OTUs存在显着相关性,选择其中最有意义的59个OTUs。将上述两部分OTUs在NCBI的全基因组数据库及KEGG中的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途径(ko00121)中进行比对,找到表达BSH的物种。经过上述比对和分析,发现Streptococcus、Para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Blautia是与ICH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生物标志物。[结 论]1.ICH患儿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均与正常婴儿存在差异,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群与粪便胆汁酸存在显着相关性,提示肠道菌群与肠道胆汁酸代谢存在相互影响。2.粪便Streptococcus、Parabacteroides、Lactobacillus和Blautia可作为与ICH患儿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候选微生物生物标记物,为临床无创诊断标志物的后续研究提供依据。五、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其相关代谢产物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目 的]分析ICH患儿肠道菌群与粪便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以及肠道菌群与肝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宿主-菌群共代谢物粪便胆汁酸与粪便短链脂肪酸之间及它们与ICH患儿肝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 法]病例入选标准及分组标准同第二、第三及第四部分。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ICH患儿肠道菌群与粪便短链脂肪酸及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粪便胆汁酸与粪便短链脂肪酸的相关性及它们与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 果]ICH治疗前组粪便中13个菌属与粪便各短链脂肪酸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粪便中12个菌属与粪便各短链脂肪酸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中34个菌属与各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中13个菌属与各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及ICH治疗后组中多个粪便胆汁酸及粪便短链脂肪酸间存在相关性,其中粪便异丁酸与所有粪便胆汁酸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中粪便CA、CDCA及LCA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中粪便CA、CDCA及GCDCA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前组中粪便丙酸、丁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和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ICH治疗后组中异丁酸和肝功能指标存在相关性。[结 论]1.ICH患儿的肠道菌群与肝功能指标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支持某些肠道菌群可以作为ICH诊断的微生物生物标志物。2.粪便CA及CDCA含量可以同步反映ICH患儿血TBA等与胆汁淤积相关的肝功能指标的改变。3.粪便异丁酸含量与反映胆汁酸排泄功能的其他指标的联合应用,可能有更好的临床意义及应用前景。

唐莹莹,梅红,刘花,王丹,熊小丽[4](2019)在《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对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肝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共纳入2014年3月-2016年6月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诊治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熊去氧胆酸口服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腺苷蛋氨酸静脉滴注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3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和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Cytomegalovirus specific antibodies,CMV-IgM)变化。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MV-IgM阳性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35,P=0.003);两组患儿TBIL、ALT、AST、TBA肝功能指标均低于治疗前,但研究组患儿TBIL、ALT、AST、TBA肝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研究组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着,可有效减轻患儿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

汪姣姣[5](2019)在《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infantile cholestatic hepatopathy,ICH)致病病因与转归的分析,研究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对比不同病因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诊断学参数变化,获得其高危影响因素及预后评估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在医院中进行住院治疗的72例患有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婴幼儿临床病历资料。总结患儿的年龄、性别、喂养史、家族史、新生儿期黄疸状况、肝脾肿大、肝功能包括酶学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汁淤积指标:碱性磷酸酶(ALP)、r-谷氨酰转移酶(r-GT)、总胆汁酸(TBA)。胆红素水平当中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病毒系列、Torch、乙肝五项、腹部B超、肝胆动态显影、遗传代谢病及基因筛查等情况。纳入标准:1.年龄<1岁(包括新生儿时期)。2.必须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相吻合。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断标准为以下几点:(1)发生于婴儿时期(包括新生儿时期),或于婴儿时期起病。(2)包括感染性、遗传性、代谢性或先天性发育障碍等病因。(3)具有胆汁淤积和肝病征象。(1)胆汁淤积的综合征象包括黄疸(皮肤和/或巩膜黄染明显);粪便颜色变浅(白陶土样)而尿色变深,极少部分患儿可表现为皮肤瘙痒,抓痕症、皮肤水肿等临床表现;总胆汁酸(TBA)值升高(先天性肝细胞合成或分泌胆汁酸缺陷者常有可能正常),其他胆汁淤积指标如ALP及r-GT改变。由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加强,在总胆红素水平当中直接胆红素所占比例超过30%。因为欠缺维生素A、D、E、K等多项脂溶性维生素导致的营养不良或是因为凝血因子过少导致出血倾向等。(2)肝病征象:病理性肝脏体征如肝大(肝肋下>2cm)或质地变硬;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值增高等肝功能异常。排除标准:1.年龄>1岁起病或疾病持续进展。2.除外可引起皮肤黄染,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的其他疾病。3.不能详细提供病史者。结果1.72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中,男39人(54.5%),女33人(45.5%),男:女=1.2:1,中位发病年龄为49天(23天-1岁),病因为:巨细胞病毒感染27例,遗传代谢病12例,解剖结构异常22例,其中胆道闭锁Ⅲ型11例,胆道闭锁Ⅰ型8例,胆囊缺如3例;CMV感染27例,遗传代谢性疾病12例,包括NICCD 4例,尼曼匹克1例,Alagille综合征2例,UGT1A1,TRMU基因1例,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例,G-6PD缺乏1例,ATP7B基因异常1例,丙酸血症1例,败血症5例,其余6例病因未明。2.患儿临床表现中持续大便颜色改变及肝大对于诊断胆道解剖异常,具有特异性,而脾脏肿大、肝外畸形、尿色改变为非特异性指标。3.更昔洛韦治疗CMV病毒感染临床效果满意,治疗前后CMV病毒感染性肝炎患儿的酶学,胆汁淤积有明显改善。胆道解剖学异常患儿接受保守治疗后诊断学指标无明显好转,提示预后欠佳。4.高GGT水平考虑与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为胆道解剖学异常导致高度相关,通过Logistic回归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预后相关危险因素展开探讨分析。发现GGT是有影响的因素。治疗后,GGT持续增高,与胆道闭锁密切相关,模型准确率81.8%。结论1.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临床预后差异大,病因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由胆道解剖异常所致患儿早期诊断及干预,可改善预后。2.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粪便颜色、肝脏大小对鉴别胆道闭锁有重要意义。3.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保守治疗后持续GGT水平增高考虑与胆道解剖异常明显相关,需高度警惕。

韩姗姗[6](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陈学忠[7](2019)在《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6小时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GGT水平单用及联合应用诊断CBA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CBA提供准确性高、简便、经济的诊断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江西省儿童医院首次住院治疗的602余例持续性黄疸(2周以上)患儿病理及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分析满足条件的持续性黄疸患者254例。经内科抗感染、利胆、护肝等治疗后,黄疸完全消退或明显好转,并排除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败血症和胆总管囊肿等,诊为IHS,黄疸仍持续不退或持续加深者行腹腔镜胆道造影和(或)肝活检明确诊断,由此本研究入选的254例持续性黄疸患儿中CBA 156例,IHS 98例。所有254例患儿均在接受手术前或接受正规治疗前1周内同时采集肝功能及血常规检验血样,临床观察指标主要包括AST、血清GGT及PLT计数,并通过计算得出APRi;所有患儿均行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和超声检查,核素肝胆显像观察指标主要为45min及6h肠道内有无放射性分布,超声主要观察指标为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形态大小、胆囊壁情况、胆总管是否可见以及肝脾是否肿大等。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评估CBA组与IHS组间GGT水平及APRi值有无差异;使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APRi与病理纤维化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拟合各诊断变量,绘制改良法肝胆显像、腹部超声及血清GGT测定单用及联和应用诊断CBA的ROC曲线,计算并对比分析三种方法单用及联合应用诊断CB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254例持续性黄疸患儿入院日龄、性别等基本资料在CB A组和IHS组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CBA组和IHS组血清GGT水平分别为528.86±415.85IU/L和180.07±172.14IU/L,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t=7.885,P<0.05);绘制血清GGT水平诊断CBA的ROC曲线(AUC=0.82),取GGT>306.5IU/L为最佳临界值,得到血清GGT水平诊断CBA效能参数。APRi在CBA组及IHS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但APRi值大小与CBA患者的病理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显着(r=0.828,P<0.05)。3、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和血清GGT诊断CBA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4%(152/156)、88.5%(138/156)和62.8%(98/156),71.4%(70/98)、61.2%(60/98)和87.8%(86/98),87.4%(222/254)、78.0%(198/254)和72.4%(184/254),84.4%(152/180)、79.1%(144/182)和89.1%(98/110),94.6%(70/74)、83.3%(60/72)和59.7%(86/144)。三种方法单独诊断CBA的效能比较有显着意义者:改良法99m9m Tc-E HIDA肝胆显像的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超声及血清GGT测定(敏感性比较X2分别为5.42、12.86,阴性预测值比较X2分别为6.56、25.43,均P<0.05)。血清GGT的特异性显着高于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及超声(X2分别4.96、12.8,均P<0.05)。4、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分别与超声联用、与血清GGT水平联用及超声与血清GGT水平联用对CB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7%(156/172)、72.1%(155/215)和70.3%(147/209),61.8%(84/145)、60.1%(59/97)和66.9%(93/139),94.5%(240/254)、84.3%(214/254)和94.5%(240/254),75.0%(156/208)、80.3%(155/193)和76.2%(147/193),84.0%(84/100)、49.6%(59/119)和60%(93/155)。两种方法联用诊断CBA的效能比较有显着意义者: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与腹部超声联用的敏感性、准确性均显着高于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与GGT联用及超声与GGT(X2分别为6.74、16.22,均P<0.05)。5、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超声及血清GGT水平测定三者联用诊断CBA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156/166)、82.5%(80/97)、92.9%(236/254)、90.2%(156/173)、88.9%(80/90)。三种方法联用诊断与任一两者联用诊断CBA的效能比较有显着意义者:三者联用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显着高于任一两者联用(均P<0.05)。6、三者联用、任一两者联合及单用诊断CB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三者联合=0.958,AUC肝胆显像+GGT=0.943,AUC肝胆显像+超声=0.909,AUC超声+GGT=0.895,AUC肝胆显像=0.844,AUCGGT=0.82,AUC超声=0.768,发现三者联用,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和超声两者联用以及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和血清GG T水平两者联用诊断CBA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在0.9以上,显示对CBA较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与超声或(和)血清GGT水平的联合应用于CBA早期诊断的模式,准确性高,方法简便、经济、时间短和无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根据不同方法特点,优势互补,联合应用于CBA诊断研究的思路值得借鉴。血清APRi值对无创性评估CBA患儿预后及筛选手术获益者具有参考价值。

李宁,张博[8](2015)在《中药直肠滴入联合西药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肝炎综合征经验方汤剂直肠滴入联合西药治疗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经诊治淤胆型婴儿肝炎综合征患者8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直肠滴入,每个疗程2 wk,2组均进行3个疗程,观察临床疗效、血生化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及CMV-Ig M转阴率,肝脏大小等情况.结果:治疗组CMV-Ig M转阴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ALT、TBA、ALP、TBIL、DBIL及GG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水平更为显着,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肝脏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肝炎综合征经验方汤剂直肠滴入联合西药常规治疗降低婴儿肝炎综合征淤胆型患者的ALT、TBA、ALP、TBIL、DBIL及GGT水平,提高巨细胞病毒感染抗-CMVAg M阴转率.

刘金涛[9](2015)在《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儿科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指出血清总胆汁酸作为一项对肝胆疾患的诊治具有高度敏感性、特异性的指标,已倍加受到临床的重视,特别是在儿科肝病中。血清总胆汁酸对肝胆疾患诊断、疗效判断及病情发展及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儿科肝病肝损伤及相关疾病诊疗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

赵冬莹,何振娟,朱建幸,张拥军[10](2013)在《血清总胆汁酸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在评估延迟性黄疸病因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总胆汁酸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检测在鉴别延迟性黄疸的病因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95例延迟性黄疸患儿根据胆红素水平分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组(n=35)、胆道闭锁组(n=30)和间接胆红素升高组(n=30),选取相同年龄段无黄疸及肝功能损害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n=30),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肝功能指标,经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总胆汁酸联合γ-GT测定的诊断价值,分析治疗后患者各项肝功能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胆道闭锁组γ-GT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婴儿肝炎组和胆道闭锁组总胆汁酸水平显着高于间接胆红素升高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提示,总胆汁酸水平对婴儿肝炎综合征组和胆道闭锁组的诊断价值较低,γ-GT水平对胆道闭锁组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当总胆汁酸为88.35μmol/L、γ-GT为250.5 U/L时,诊断胆道闭锁平行试验的灵敏度为97.9%,串联试验的特异度为9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婴儿肝炎综合征组总胆红素变化与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和总胆汁酸有关。结论在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延迟性黄疸患者,总胆汁酸和γ-GT均无明显升高,预后良好。在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延迟性黄疸患者,总胆汁酸与γ-GT均明显升高,倾向于胆道闭锁的诊断;总胆汁酸显着升高而γ-GT升高不明显,则倾向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

二、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生物标志物及利胆合剂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西医诊疗的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3 中医学对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1.5 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提出
    2 代谢组学在疾病中病证客观化的理论研究
        2.1 代谢组学的基本内涵
        2.2 代谢组学与病证客观化之间联系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代谢组学检测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于血液代谢物结果的证候研究
        3.2 基于尿液代谢物结果的证候研究
    4 讨论
第三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来源
        2.2 实验器材
        2.3 动物造模及分组
        2.4 样本采集及处理
        2.5 主要仪器参数设置
        2.6 样本分析及质量控制
        2.7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利胆合剂改善胆汁淤积幼龄大鼠生活状态
        3.2 利胆合剂降低胆汁淤积幼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水平
        3.3 利胆合剂减轻胆汁淤积幼龄大鼠肝脏病理程度
        3.4 利胆合剂调节胆汁淤积幼龄大鼠血液代谢物水平
    4 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研究病历卡
    2 知情同意书样张
    3 文献综述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病证客观化的思路
        参考文献
    4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炎综合征的演变及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临床资料研究第一章 214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临床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肠道代谢产物研究第二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胆汁酸的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粪便短链脂肪酸的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的肠道菌群研究第四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的检测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各检测指标相关性分析第五章 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其相关代谢产物及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物群与肝脏疾病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检测指标
        1.2.3 疗效评定标准[13]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
    2.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3 讨 论

(5)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
    1.2 观察及检测指标
2 统计分析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血常规及肝功能测定
        2.2.2 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
        2.2.3 超声检查
        2.2.4 持续性黄疸患儿肝脏病理纤维化分级
    2.3 数据统计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诊断CBA效能评估
    3.3 超声诊断CBA的效能评估
    3.4 血清GGT水平诊断CBA的效能评估
    3.5 三种方法单独、两者联用及三者联用诊断效能的比较
    3.6 三种方法单独、两者联用及三者联用诊断CBA的 ROC曲线分析
    3.7 APRi与持续性黄疸患儿肝脏病理纤维化分级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8)中药直肠滴入联合西药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9)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儿科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妊 娠 期 肝 内 胆 汁 淤 积 症 ( intrahepaticholestasis of pregancy,ICP)
二、胎儿宫内缺氧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e-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
四、新生儿窒息
五、死胎
六、新生儿黄疸(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
七、婴 幼 儿 肝 炎 综 合 征 ( infantile hepatitissyndrome,IHS)
八、新 生 儿 溶 血 病 ( hemolytic disease ofnewborn,HDN)
九、其他疾病
十、sT BA 和其他检测项目在反映肝损伤中的价值
十一、总结

(10)血清总胆汁酸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在评估延迟性黄疸病因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情况
        1.2.1 间接胆红素升高组
        1.2.2 婴儿肝炎综合征组
        1.2.3 胆道闭锁组
        1.2.4 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2 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
    2.4 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四、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探讨重证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生物标志物及利胆合剂相关研究[D]. 丘燕燕.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及治疗对于婴儿期生长发育的影响[D]. 张纯.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3]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菌群和粪便胆汁酸及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 李檬. 昆明医科大学, 2019
  • [4]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效果[J]. 唐莹莹,梅红,刘花,王丹,熊小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23)
  • [5]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汪姣姣. 青岛大学, 2019(03)
  • [6]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改良法99mTc-EHIDA肝胆显像、超声及血清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价值[D]. 陈学忠. 南昌大学, 2019(01)
  • [8]中药直肠滴入联合西药对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血生化指标的影响[J]. 李宁,张博.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28)
  • [9]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在儿科肝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刘金涛. 检验医学, 2015(01)
  • [10]血清总胆汁酸联合γ谷氨酰转肽酶检测在评估延迟性黄疸病因中的价值[J]. 赵冬莹,何振娟,朱建幸,张拥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07)

标签:;  ;  ;  ;  ;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