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手法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

穴位注射手法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

一、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柏宽[1](2021)在《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查找近十年中国知网(CNKI)中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期刊类文献,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与关联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文献平台数据库,从2011年-2020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文献。检索方法为检索词以题名“椎动脉型颈椎病”,并含“针灸”或“针刺”或“刺络拔罐”。将检索到的结果排除明显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后,进行全文下载并阅读,严格地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将纳入的文献录入EXCEL表中并进行分类整理,EXCEL表中包含了腧穴出现频次统计、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奇穴与特定穴的统计、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腰背部、上肢部、下肢部、胸腑部)、评价方法和治疗方法(单法、双法、三法及以上)的结果。并将EXCEL表中的统计结果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腧穴的关联分析与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通过检索符合标准的文献147篇,纳入总的腧穴使用次数为990次。1.腧穴出现频次统计:25种腧穴使用频次≥10次,依据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10种腧穴分别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天柱、大椎、风府、太冲、太阳、完骨、合谷;2.腧穴在经络分布统计(十四经):督脉217次,足少阳胆经200次,足太阳膀胱经1 14 次;3.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统计:奇穴、阿是穴与特定穴的腧穴一共出现574次,奇穴取穴频次最多174次,输穴76次、原穴75次;4.腧穴分布规律:头颈部641次、上肢部125次、下肢部133次;5.评价方法: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使用的最普遍,第二是使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第三则是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做出的疗效评价;6.148篇治疗方法大多使用双法98篇,占比66%;7.腧穴关联分析的研究:风池-颈夹脊穴、风池-百会、风池-颈夹脊穴-内关出现的频次最多;8.腧穴聚类分析的研究:分析频次大于20次的穴位,结果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取穴可分6类,第一类为足三里、三阴交、印堂、太阳;第二类为太冲、内关、大椎;第三类为风府;第四类腧穴为合谷、后溪;第五类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第六类为天柱、完骨。结论:1.本研究认为,风池、颈夹脊穴、百会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腧穴。督脉、胆经、膀胱经为CSA取穴频次前三的经脉,且前六条经脉都为阳经。2.头颈部为CSA取穴中腧穴分布频次最多的部位、下肢部次之。3.根据穴性分类结果,奇穴取穴频次最高,输穴次之。奇穴又以位于头颈部的颈夹脊穴取穴频次最多,与腧穴在人体部位分布规律相互呼应。

任芳芳[2](2021)在《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美式整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方面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探索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的观察组和接受单独美式整脊疗法的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次,1次/周。经培训的人员负责患者的信息采集和量表评估工作,即治疗前采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治疗后和疗后1个月时分别再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的评定。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量表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先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一般情况比较,判断组间基线是否具有可比性,不具可比性则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法来进行组间基线匹配,即以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预后变化为因变量,其他可能影响CSR预后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每个个体样本的倾向性得分值,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将卡钳值设置在0.01~0.2的范围内进行匹配,最后对匹配成功的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比较,即根据三次评定的两个量表评分数据进行疼痛缓解状况和功能改善程度的比较分析。结果本试验共采集到资料齐全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81例,观察组35例,对照组46例。由于两组间基线不具可比性,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均衡组间差异。当卡钳值设置为0.1时,成功匹配到30对样本,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匹配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病程、病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病情(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D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年龄<0.05,PNDI评分<0.05);匹配后,上述基线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共30例,其中治疗痊愈15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2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3.3%,对照组患者共30例,其中治疗痊愈6例,显效8例,好转8例,无效8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VAS评分比较通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疗后1个月的VAS评分数据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VAS评分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两组NDI评分比较通过评估治疗前、治疗后及疗后1个月时的NDI评分数据可知,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NDI评分均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ND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的NDI评分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与单独美式整脊疗法相比,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有效率更高,见效更快,更能有效减轻CSR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其颈椎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罗凯兰[3](2021)在《温通针法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两种不同针法(温通针法和平补平泻法)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降低疼痛程度、改善临床症状和短期疗效等方面的优效性,为其提供一种简便实用和疗效更优的治疗方案。方法:将8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从01到82编号,将这82个编号导入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主穴行温通针法,配穴行平补平泻法,对照组主穴和配穴均行平补平泻法,两组均治疗12次(1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以NPQ、VAS量表评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判断两组基线的可比性,然后将治疗前的量表评分与治疗6次后、12次后的量表评分进行前后比较,观察两种针法(温通针法和平补平泻法)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伴随症状、缓解疼痛和短期疗效等方面存在的疗效差异,并以颈椎病疗效评分表为最终的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的总体疗效进行评定,经统计学分析判断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NPQ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具有可比性(P>0.05)。行6次治疗后,两组的NPQ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行12次治疗后,两组的NPQ评分均低于治疗6次后的NPQ评分(P<0.05),又显着低于治疗前NPQ评分(P<0.01);治疗后两组的NPQ评分均降低,但不同时点治疗后,治疗组NPQ评分又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具有可比性(P>0.05)。行6次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行12次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6次后的VAS评分(P<0.05),又显着降低于治疗前VAS评分(P<0.01);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均降低,但不同时点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又均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5%。两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通针法和平补平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均有效,但在缓解疼痛、减轻伴随症状、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以及短期疗效上,温通针法较平补平泻法取得疗效更优。2温通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风寒痹阻型)的总体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平补平泻法。

孟洁[4](2020)在《“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从临床观察的角度,通过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定“调神止痛”针刺法的有效性,为临床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2月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一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照组(普通针刺),两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及疗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VAS评分表及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并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数据均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共收集70例患者,最终完成66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分析后得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VAS量表方面,两组在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VA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和普通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的程度;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的评分较普通针刺评分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3.在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方面,两组在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都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评分较普通针刺评分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4.在临床疗效方面,“调神止痛”针刺法的有效率为91.2%,普通针刺的有效率为78.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论:1.“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调神止痛”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2.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引入“神”,重视“神”对疼痛的影响,可以将“调神止痛”的理论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且简便易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覃镜羽[5](2020)在《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佐证。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9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治疗组予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对照组予手法配合枕颌牵引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时间节点,通过患者SF-36评分值变化以评价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并参考VAS、NDI评分改变情况以做出疗效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SF-36评分比较:(1)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两两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3.VAS评分比较:(1)治疗前及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两两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治疗1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4.NDI评分比较:(1)治疗前与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1周与治疗2周、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2周与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2)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结束4周,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95.45%,显愈率为75%;对照组有效率为81.4%,显愈率为53.49%。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体有效率及显愈率经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提示,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手法配合枕颌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能改善SF-36评分,降低VAS、NDI评分;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在提高轻、中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疼痛方面优于手法配合枕颌牵引组,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推广。

金玉立[6](2020)在《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刀干预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AGG)、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影响,探讨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基质的调节作用,以期为针刀治疗颈椎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月龄新西兰兔分为空白组、针刀组、电针组、模型组,每组各10只。2.将需要造模的实验动物置于自制的木质造模盒中,造模时使实验动物保持头部屈曲45°,每次5小时,每天造模1次,共持续12周。造模前后每组各随机抽取2只进行X线侧位片拍摄,拍摄前用胶带将兔子绑在适合的长方形木板上,两次拍摄每只兔子均保持相同的体位,验证造模是否成功。3.造模成功后电针组1周后行电针干预,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用碘伏进行消毒,取“大杼”、“百劳”、“天柱”穴进行针刺,在同侧天柱穴和大杼穴上加电针,每次治疗20分钟,每周治疗3次,每两次治疗间隔1天,一共治疗3周。针刀组1周后行针刀治疗,首先剔除实验兔颈部毛发,然后根据四步进针法进行操作(1)定点:针刀施术者对兔颈椎棘突两旁进行触诊,根据颈部肌肉僵硬度以及条索状物所处的位置,于相应棘突点及C2-C7棘突旁开1~1.5 cm寻找进针点,每次选取相应棘突点及棘突两侧分别取2点行针刀治疗,进针点的选取交替进行,记号笔标记后用碘伏进行消毒;(2)定向:戴上无菌手套,将刀刃平行于兔子脊柱方向且垂直颈后皮肤;(3)加压:以左手拇指对进针部位进行加压分离;(4)刺入:针刀沿着押手指甲旁进针至骨面,在0.3cm范围内先纵割3次,然后横剥2次出针,最后加压止血。每周治疗1次,共3次。模型组不予以治疗。4.各组动物于干预结束1周后进行取材观测,所有实验动物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后迅速取C4-5椎间盘,于外科显微镜下分离出软骨终板,放置准备好的塑料试管内,封盖,冷冻于-80℃的环境中。5.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RT-PCR: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AGG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Col-Ⅱ基因表达显着下降(p<0.01)、MMP-13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电针组相比于空白组Col-Ⅱ基因表达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基因表达显着上升(p<0.01)、Col-Ⅱ基因表达上升(p<0.05)、MMP-13基因表达下降(p<0.05)。2.Western blot:模型组相比于空白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Col-Ⅱ蛋白含量下降(p<0.05);电针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上升(p<0.05)、MMP-13蛋白含量下降(p<0.05),针刀组相比于模型组AGG蛋白含量显着上升(p<0.01)、MMP-13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1)、Col-Ⅱ蛋白含量上升(p<0.05)。结论:针刀治疗颈椎病可以增加AGG、Col-Ⅱ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降低MMP-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病变的软骨终板得以修复,这可能是针刀疗法对颈椎病兔的作用机制之一。

熊小路[7](2020)在《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探讨该针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颈椎病拓展新的思路、提供新的疗法。方法:采用SPSS随机数字表对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生成随机数,对随机数进行编秩并排序,随机将70例受试者分为治疗组(针指震颤行气法)和对照组(平补平泻法),每组各35例。两组主穴均取风池、颈夹脊穴(病变节段)、肩井、手三里、列缺;疗程均为2周,每周治疗3次,共观察2个疗程。记录两组合格受试者疗程前后的疗效指标(MPQ、NPQ量表)和疗效评价标准等信息,采用SPSS 24.0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评定疗效。结果:1、纳入受试者70例,脱落6例,实际完成64例,治疗组最终完成34例,脱落1例,对照组实际完成30例,脱落5例。比较两组受试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疗程前MPQ和NPQ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比较两组疗程前后MPQ、NPQ评分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两种方法均有效。3、比较两组疗程后MPQ、NPQ评分,疗程前后MPQ、NPQ差值评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程后评分较对照组低,疗程前后差值评分较对照组高,说明治疗组治疗后对各项评分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治疗方案优于对照组。4、综合疗效评价: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指震颤行气法与平补平泻法均能降低MPQ(PRI、VAS、PRI)、NPQ及其百分比评分,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疼痛感觉、情绪变化、疼痛程度和现时疼痛强度的改善优于平补平泻法;2、针指震颤行气法对颈痛程度引起的麻木疼痛症状的改善以及生活方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较平补平泻法更具优势;3、针指震颤行气法的整体临床疗效较平补平泻法更显着。4、针指震颤行气法以其“调形”“调气”“调神”为精髓,在治疗CSR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治疗CS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临床提倡。

韩超然[8](2020)在《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1例2018年8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就诊时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分为注射组、针刀组和联合组,每组27例,分别采用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小针刀疗法和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进行干预。治疗次数为1次,评定周期为1周,治疗后进行疗效记录和统计分析。三组患者均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记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的得分情况,在治疗后记录临床有效率。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三种疗法的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总结评估三组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本研究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三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判定,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CSR患者在年龄(P=8.224>0.05)、性别(P=0.801>0.05)、病程(P=1.031>0.05)三个方面上,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三组CASCS评分进行比较:包括临床症状(P=0.684>0.05)、主观症状(P=0.559>0.05)、适应能力(P=0.701>0.05)和总分(P=0.691>0.05)四项,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前,三组VAS评分进行比较:P=0.632>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3)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6.30%(26/27),明显高于针刀组总有效率66.67%(18/27)和注射组总有效率70.37%(19/27),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5)。注射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刀组总有效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0.05)。(4)治疗后,组内比较时:三组CASCS评分(具体分为十三个比较项目)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三组VAS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三组疗效均有明显体现。(5)治疗后,组间比较时:三组CASCS评分提高方面,联合组的评分优于针刀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1<0.05,主观症状P=0.040<0.05,适应能力P=0.016<0.05和总分P=0.003<0.05四项),且优于注射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8<0.05,主观症状P=0.021<0.05,适应能力P=0.037<0.05和总分P=0.011<0.05四项);注射组的评分优于针刀组(包括临床症状P=0.002<0.05,主观症状P=0.048<0.05,适应能力P=0.018<0.05和总分P=0.003<0.05四项)。即联合组>注射组>针刀组。三组VAS评分降低方面,联合组优于注射组(P=0.014<0.05)与针刀组(P=0.010<0.05);注射组优于针刀组(P=0.039<0.05)。即联合组>注射组>针刀组。结论:(1)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局部药物注射疗法与小针刀疗法均能应用于CSR的治疗中,治疗后均能改善颈椎活动功能(提高CASCS评分)和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AS评分);(2)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疗法无论是在减轻患者疼痛方面(降低VAS评分)还是在提高患者颈椎活动功能(提高CASCS评分)方面均优于针刀疗法和注射疗法;即联合组>注射组,联合组>针刀组;(3)单纯局部药物注射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VAS评分)、提高患者颈椎活动(提高CASCS评分)功能方面要优于单纯针刀疗法;即注射组>针刀组。

王永平[9](2020)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相关量表及疗效评定标准,对治疗前及治疗第1、2疗程结束后进行各三次评分,并将其与常规针刺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证实针刺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与功能,疗效确切。方法:选取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病例均来自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将此60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VAS疼痛评分、田中靖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0分法症状量表先行记录,并采取统计学分析,排除差异性。对照组参照新世纪第四版《针灸治疗学》中对于颈椎病的取穴选择:颈夹脊(双)、大椎、后溪(双)、天柱(双)、风府、风门(双)。各穴进针得气后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期间行针一次。观察组以针刺运动疗法第三套穴位(具体可见前言部分或研究方法部分)为主穴,有手臂疼痛麻木不适者配穴以外关、合谷、曲池。当针刺得气后,保持原坐位,嘱咐患者,做左右旋转活动头颈部;行小幅度的慢运动,持续时间1分钟左右,病人有运动后轻松舒适的感觉。每5分钟重复一次以上活动,留针30分钟期间以左右旋转活动头颈部15~20次为宜。结束后,常规出针。两组均以5次为一个疗程,每次约30min,每天一次,共进行2个疗程。对两组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评分,包括治疗1、2个疗程后分别进行VAS疼痛评分、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评分及疗效评定,对所记录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后再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但是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治疗1个疗程不能看出两者治疗效果差异。2.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1个疗程后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且两者比较差异显着(p<0.05),提示在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效果要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体征与功能,及患者临床疗效,且随着疗程的增加针刺运动疗法组的疗效越显着。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经济方便,安全可靠。

钱晓忠[10](2019)在《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疗法诊治颈椎病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重复性,分析其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并建立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方法:本试验为多中心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招募符合研究方案的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患者,予以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在0、2、4、6、12、26、52周进行访视,采集患者基线情况和各访视点视觉模拟评分量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SF-36健康调查简表、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建立千例以上大型颈椎病患者数据库。通过组内比较、组间比较观察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采用药物外治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中至少一种)、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效果;通过对不同性别、年龄、颈椎病类型、病程、基线眩晕症状和疼痛程度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分层分析,评估药物外治疗法、导引练功和药物内治疗法对不同患者群体的疗效大小和预后。结果:(1)1014例病例基线数据中女性病例705例,占比达到69.53%;平均年龄46.43±12.49岁,男≥40岁(五八)和女≥35岁(五七)761例,占比达到75.05%,女≥35岁(五七)536例,占比达到52.86%;神经根型颈椎病765例,占比达到75.44%;病程超过1年的病例483例,占比达到47.60%;中度疼痛患者649例,占比达到64.00%;椎动脉型和混合型颈椎病患者轻度眩晕197例,占比达到79.12%;993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占比达到97.93%;901例患者采用外治疗法,占比达到88.86%;695例患者采用药物疗法,占比达到68.54%;658例患者采用导引练功,占比达到64.89%;634例患者采用物理疗法,占比达到62.52%;594例患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占比达到58.58%;425例患者采用手法治疗,占比达到41.91%;364例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占比达到35.90%;245例患者采用药物内治疗法,占比达到24.16%。很可能或可能与治疗有关的不良事件38例。(2)组内比较提示药物疗法、药物内治疗法、药物外治疗法、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可能有显着疗效(P<0.001)。(3)组间比较提示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病患者疼痛症状缓解、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精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眩晕症状改善疗效显着。物理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精神健康疗效显着。针灸治疗颈椎病可能对疼痛症状缓解、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外治疗法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一般健康状况恢复疗效显着。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可能对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情感职能恢复、精神健康恢复疗效显着。(P<0.05)(4)分层分析提示药物外用疗法在缓解疼痛症状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轻度疼痛;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26-52周对混合型;4周后对病程3-6个月、中度疼痛;对4周时和12周后对重度疼痛;12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椎动脉型;26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6个月-1年;52周时对男性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周后对女性、女≥35岁或男≥40岁、病程≥1年;2周后对神经根型;2-6周和52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4周后对男性、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椎动脉型;4周时和12周后对混合型;6周后对病程0-3个月;26周后对轻度疼痛;5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外用疗法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4周后对女性、病程0-3个月、病程3-6个月、重度疼痛、中度疼痛;4周后对神经根型;6周后对男性、病程≥1年;6周后对椎动脉型;12-26周对病程6个月-1年。药物外用疗法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6周后对男性;12周后对女≥35岁或男≥40岁;12-26周对女性、中度疼痛;26周后对轻度眩晕、0-3个月病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导引练功在改善颈椎功能方面可能2-6周对神经根型、中度疼痛;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轻度疼痛;4-12周对病程0-3个月;4-6周对椎动脉型;4周时对病程3-6个月和≥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恢复健康状况方面可能2-12周对中度疼痛;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神经根型、病程3-6个月;2周时对椎动脉型、病程0-3个月、≥1年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导引练功在改善眩晕症状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0-3个月;4周时对女≥35岁或男≥40岁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药物内治疗法在疼痛缓解方面,可能2-26周对重度疼痛、2周时对轻度疼痛、12-52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6-52周对混合型、52周时对女性、神经根型、病程0-3个月、中度疼痛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颈椎功能改善方面,可能2周时对病程6个月-1年、12周后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药物内治疗法在眩晕症状改善方面可能2-4周和12-26周对中度疼痛椎动脉及混合型颈椎病患者、2-4周和12周时对女性、2-4周对女≥35岁或男≥40岁、2周时对轻度眩晕、4-12周对混合型颈椎病患者疗效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治疗颈椎病具有临床疗效好、不良事件少、有效减少复发等特点,可供临床应用和推广。通过本课题研究,提示可能存在以下结论:(1)颈椎病多见于女性,病程1年以上,好发于男性五八、女性五七之后,神经根型颈椎病最为常见,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常表现为中度疼痛、轻度眩晕,采用的治疗依次为健康教育、外治疗法、药物疗法、导引练功、物理疗法、药物外用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药物内治疗法等。(2)药物疗法、药物内治、药物外用、物理疗法、手法治疗、针灸治疗、外治疗法、导引练功等不同保守疗法在疼痛症状缓解、颈椎功能改善、健康状况恢复和眩晕症状改善等各方面均有显着疗效。不同疗法对不同性别、年龄、类型、病程、基线疼痛、基线眩晕的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大小和预后存在一定的差异。(3)神经根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导引练功、药物内治疗法;椎动脉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手法治疗、针灸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建议采用药物外用疗法和药物内治疗法。(4)药物外用治疗效果较为显着,合用药物内治疗法、导引练功可以起到协同、互补作用,对于经济条件有限且能承受治疗期间不适症状颈椎病患者,可考虑仅采用药物外用疗法。

二、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2.2 病机
        3 证候分型
        4 中医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1 针刺治疗
        4.2 针法与灸法联合治疗
        4.3 针刺联合中药
        4.4 针刺联合推拿
        4.5 针刺联合针刀
        4.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4.7 针刺联合拔罐
        5 小结
    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研究现状
        1 椎动脉型颈椎病概述
        2 流行病学
        3 颈椎病的定义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进展
        4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1 机械压迫性学说
        4.2 交感神经学说
        4.3 体液学说
        4.4 血液流变学
        4.5 血管自身病变
        5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
        5.1 非手术治疗的基本疗法及应用原则
        5.2 手术治疗
        6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数据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资料选择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数据预处理
        3.2 文献规范化
        3.3 腧穴名称规范化
    4 数据分析
        4.1 使用的软件
        4.2 数据分析的方法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
        5.2 统计结果
    6. 讨论
        6.1 结果分析
        6.2 数据挖掘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试验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小结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多样化治疗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变机制
        2.2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西医治疗
    3 研究立项依据
    4 研究设计思路
    5 研究结果分析
    6 研究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
    附表2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NDI)
    附表3 针刀治疗患者知情同意书
综述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温通针法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样本量估算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定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伦理审查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实际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观察指标
        3.4 两组患者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对CSR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CSR的认识
        4.3 风寒痹阻型的选择依据
        4.4 经络理论依据
        4.5 穴位的选择依据
        4.6 针刺手法的选用
        4.7 临床结果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3.“调神止痛”针刺法的理论依据
        3.1 “调神”何以“止痛”?
        3.2 重视“以神调神”,将“以神调神”与“以针调神”相结合
        3.3 选穴依据
    4.“调神止痛”针刺法对 CSR 临床症状的改善
    5.“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 CSR 的优势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作者简介

(5)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
    2.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1.1 中医诊断标准
        2.1.2 西医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2.5 疗效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资料收集
        3.3 治疗方案
        3.4 不良事件判定
        3.5 安全性评价分级
    4.观察指标
        4.1 一般资料
        4.2 疗效性指标
    5.数据处理、统计和分析
    6.研究结果
        6.1 脱落病例分析
        6.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6.3 观察指标的比较
        6.3.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6.3.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6.3.3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6.3.4 治疗结束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讨论
    1.颈椎病的定义及分型
    2.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分型
    3.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3.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定义
        3.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4.1 手术治疗
        4.2 保守治疗
        4.2.1 中药治疗
        4.2.2 西药治疗
        4.2.3 针灸治疗
        4.2.4 牵引治疗
        4.2.5 针刀治疗
        4.2.6 手法治疗
        4.2.7 其他疗法
    5.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的现状
    6.选题目的
    7.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理论依据
    8.研究结果分析
        8.1 一般资料
        8.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8.2.1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8.2.2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8.2.3 两组患者NDI评分比较
        8.2.4 对疗效性指标差异的探讨
        8.2.5 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8.2.6 不良事件
    9.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9.1 存在的问题
        9.2 解决方法
        9.3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6)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历史回顾 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1 临床疗效
    2 针刀治疗点的选取
    3 针刀操作手法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疗程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技术路线图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作与验证
        2.2 实验动物处理
        2.3 取材与样本处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针刀对颈椎病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mRNA表达的影响
        2 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AGG、Col-Ⅱ、MMP-13蛋白表达的影响
    讨论
        1 颈椎病概述
        2 实验指标选择依据
        3 实验结果分析
        4 针刀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引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病例选择标准
    (二)研究方法
        1.随机分组
        2.操作方法
        3.观察指标与观察方法
        4.疗效判定标准
    (三)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1.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二)MPQ量表结果比较
        1.两组PRI评分比较
        2.两组VAS评分比较
        3.两组PPI评分比较
    (三)NPQ颈痛量表积分结果比较
    (四)临床疗效比较
    (五)安全性评价
三、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二)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与治疗
        1.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三)课题依据
        1.针指震颤行气法
        2.选穴依据
        3.选用平补平泻法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4.疗效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四)研究结果讨论
四、结论
五、问题与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单一针刺方法
        二、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三、总结
        参考文献
    运用不同针刺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一、传统针刺手法
        二、特殊针刺手法
        三、其他针刺手法
        四、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附表4
    附表5
致谢

(8)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CSR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SR的流行病学研究
        2. CSR的相关因素
        3. CSR的发病机制
        4. CSR的相关学说
        4.1 机械压迫学说
        4.2 化学性神经根炎
        4.3 自身免疫学说
        4.4. 生物力学学说
        4.5 血运障碍学说
        4.6 退行性变学说
        5. CSR的治疗
        5.1 药物治疗
        5.2 神经根周围药物注射疗法
        5.3 手术治疗
        6. 预防
        7.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SR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病名
        2. 病因病机
        3. 中医疗法
        3.1 中药内治
        3.2 中药外治
        3.3 推拿
        3.4 针灸
        3.5 针刀
        4. 总结
        5. 讨论分析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样本量估算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质量控制
        3.2 治疗方法及步骤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评定
        4.2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linical assessment scale for cervical spondylosis,CASCS)
        4.3 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
        4.4 不良反应
    5 统计方法
结果
    1 研究结果
        1.1 一般资料比较
        1.2 临床疗效比较
        1.3 CASCS评分对比
        1.4 VAS评分对比
    2 不良反应
    3 疗效总结
讨论
    1. 理论与结果分析
    2. 临床疗效分析
        2.1 一般情况分析
        2.2 有效率评价
        2.3 治疗前后CASCS评分及VAS评分组内、组间结果分析
结语
    1. 创新性
    2. 存在的问题
    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表
    病例报告表填写说明
    知情同意书
    GSR患者临床资料表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
致谢
个人简介

(9)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文献研究
    2.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现状
    2.3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4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纳入、排除及脱落剔除标准
    3.3 研究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观察时点
    3.6 疗效评定标准
    3.7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田中靖久症状量表》评分比较
    4.2 两组VAS疼痛评分比较
    4.3 两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
5 讨论
    5.1 针刺运动疗法概述
    5.2 针刺取穴及依据
    5.3 临床运用
    5.4 结果分析
6 结论
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20分法
    附录 2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 基线情况
        2.2 按中医年龄分段病例分布情况
        2.3 安全性评价
        2.4 疗效评价
    3.分析与讨论
        3.1 颈椎病患者基线数据分析
        3.2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3 西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3.4 颈椎的解剖及重要结构
        3.5 对于筋出槽骨错缝的认识
        3.6 手法治疗颈椎病的机制探讨
        3.7 定点定位定性与全面调整
        3.8 中医手法整骨与正骨
        3.9 针灸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10 穴位治疗的作用
        3.11 联合治疗与单一治疗
        3.12 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药物外用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2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3 药物内治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
        2.4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汇总
        2.5 不同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总结
    3.分析与讨论
        3.1 对于筋骨病损诊治的理解
        3.2 对于治筋的理解
        3.3 药物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4 导引练功治疗颈椎病机制探讨
        3.5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关系
        3.6 疗效比较中优劣与等效的关系
        3.7 器质性改变与官能性感受的关系
        3.8 主观指标客观化与客观指标主观混杂
        3.9 局部障碍与整体健康的统一
        3.10 研究内容的逻辑性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3.11 真实世界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与回顾性分析的关系
        3.12 组内、组间与分组分析的关系
        3.13 问题与展望
创新点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授权或受理的专利
    附录3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4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附录5 伦理证明

四、穴位注射配合手法治疗神经根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NKI近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规律及关联分析[D]. 吴柏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美式整脊联合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任芳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温通针法治疗风寒痹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罗凯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孟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手法配合十一方药烫熨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 覃镜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针刀干预对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终板聚集蛋白聚糖、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13的影响[D]. 金玉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7]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熊小路.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局部药物注射联合小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神经根炎的临床研究[D]. 韩超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永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中西医综合保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作用特点及其相关机理探讨[D]. 钱晓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穴位注射手法治疗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