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振动液化的标志

沙子振动液化的标志

一、论砂土振动液化的标志(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文,梁庆国,赵涛,周稳弟[1](2021)在《土动力学研究综述及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重大构筑物的不断建设实施,考虑土体具有较高的动力易损性和致灾特性,工程构筑物的工程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动力致灾特性研究需要愈显迫切。通过对当前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方面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着重从土的动力强度、土的动本构关系、砂土的振动液化、铁路路基中的动应力、边坡地震永久变形和稳定性、挡土墙上的地震土压力等六个方面进行叙述,对其中涉及的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和论述,最后提出了土动力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基于土动力学的发展而提升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水平。

邱明兵[2](2021)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分离模型,分别考虑桩的运动相互作用和惯性相互作用,用试验获得的相位差求二者矢量和。对运动相互作用,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研发双弹簧反应位移法,计算桩侧土压力增量和桩身位移、弯矩、剪力。对惯性相互作用,采用成熟的m值法。试验方面,配合振动台10t的载荷量,设计和制作了粘弹性边界,可较好消除模型箱的边界效应,实现无限地基的震动模拟。设计和制作了高位和低位弹性质点体系,研究了不同频率结构的上部质点和场地位移的相位差规律。在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拟合试验位移值,以实测桩身弯矩为基准,利用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反演获得土弹簧刚度值;并且进行了多工况验证,分析和试验数据的规律吻合度较高。主要结论有:1、叠层剪切箱增加粘弹性边界后,可明显调整试验土层位移幅值和曲线形态,以及加速度幅值。2、桩两侧土压力增量时程呈现反相,一侧达到正向峰值时,另一侧达到负向峰值。正向峰值大于负向峰值。3、压力盒测量的压力值是增量值,是与位移相关的物理量。正动土压力值是由土颗粒压缩产生的接触力增量。负压力值是桩主动侧卸载所致,是压力负增量,具有明确物理含义。应用到双弹簧反应位移法中,主动侧弹簧表现为负刚度。4、通过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反演的试验桩侧土弹簧刚度,被动侧为12MPa/m,落在相关规范取值(3~15MPa/m)范围内。振动台试验土层平均剪应变2.7x10-3,与对应的实际场地平均应变8.2x10-3在同一数量级,达到实际场地平均应变的33%,较为接近。因此,振动台试验反演的土弹簧刚度具有工程实际意义。5、实测相位分析表明,长周期结构质点振动相位与场地土相位的差值均大于90°;短周期结构质点振动相位与场地土相位的差值大部分小于90°,小部分大于90°。偏于保守的,长周期结构的两个相互作用矢量和可以用SRSS法代替,短周期结构矢量和用代数和代替。6、实测相位分析表明,桩身应变与场地位移保持同步。双弹簧反应位移法符合基桩动力响应机理,可用于地震作用下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的接触力和桩身效应增量计算分析。

耿飞[3](2021)在《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文中指出含砂粉土包含粉土颗粒和砂土颗粒,由河流冲刷和风化作用形成,广泛分布于河流中下游地基中。该类土体内部普遍分布有大量孔隙,且由于不含黏粒粘聚力一般偏小或不存在,动荷载下易液化。基于含砂粉土的成因其在江河沿岸广泛分布,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堤防工程地基中。在渗流和地下水浸泡作用下,堤防地基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地基中饱和状态的含砂粉土强度较低,同时满足液化破坏的必要条件,在地震荷载下极易发生液化破坏,引发堤防工程发生滑坡、决堤等各类灾害。为了研究含砂粉土的各类物理力学性质,探索其孔压增长规律和液化判别方法,揭示含砂粉土质堤防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和破坏机理,本文以吉林西部松花江流域的典型含砂粉土为研究对象,以该地区某堤防工程为工程案例,开展了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常规土工试验、静动三轴试验,测试了吉林西部典型含砂粉土物理力学特性,探索了其动力特性并揭示了其在循环荷载下的破坏机理。(2)基于动三轴试验结果,引入深度学习的方法,研究振次、围压对含砂粉土液化临界动应力的影响,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饱和含砂粉土孔压增长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试验结果的仿真性能提出了相应的液化预测和安全区划分方法。经过验证,该模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基于该模型提出的液化预测和安全区划分方法可靠、有效。(3)以吉林西部地区松花江流域某含砂粉土质堤防为工程案例,研究了其在地震荷载下的动力响应,揭示其深层液化机理和致灾原因。

张建新[4](2021)在《高应力条件下单、双向激振对饱和尾粉砂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矿业大国的同时也是一个地震频发国家。地震荷载作用下尾矿坝的稳定性已经成为工程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地震荷载作用下尾矿砂的动力特性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强地震荷载作用下P波(纵波)对土体的作用不可忽略,然而传统采用单向振动分析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动力特性的方法往往忽略了纵波对土体动力稳定性的影响。由于受限于试验仪器,目前国内外对双向激振循环荷载作用下尾粉砂动力特性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西南地区某尾矿库开挖至一定深度的尾粉砂为研究对象,利用升级改造过后的SDT-100型动/静三轴试验系统对该尾粉砂分别进行静三轴和单、双向振动三轴试验,得到了一些有益于工程抗震设计的结论。通过静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对饱和尾粉砂静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低应力和高应力水平下土样的破坏形式,得到了由应力-应变曲线和孔压-应变曲线确定的破坏应变值,由尾粉砂的应力路径曲线给出了其在低应力和高应力水平下的破坏线。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不同围压下单、双向振动时饱和尾粉砂的动力特性,分析了围压对尾粉砂累积孔压曲线增长模式的影响规律,以转折累积塑性变形为开始发生破坏的标准得到了其在高应力条件下与围压的关系曲线,探明了应力条件从低到高过程中动球应力对单、双向振动时尾粉砂动力特性的影响,讨论了不同应力条件下用单向振动代替双向振动时的适用性,通过尾粉砂孔压曲线的形态建立了单、双向振动时的动孔压增长模型。通过双向振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动剪应力比以及固结应力比等因素对尾粉砂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上述各因素对尾粉砂累积塑性变形和孔压的影响。在相同的围压条件下,随着动剪应力比和固结应力比的增大,得到了转折累积塑性变与其对应的振次的关系曲线;探明了等压固结与偏压固结条件下转折累积塑性变形的发展差异;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初步建立了考虑多因素时饱和尾粉砂的动孔压增长模型,并分别得到了等压固结和偏压固结时该动孔压增长模型的两种表现形式。

房庆军[5](2021)在《挤密砂桩在孟加拉机场跑道施工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文章结合孟加拉国某机场工程,从工艺试验、施工方法、安全措施、质量控制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挤密砂桩在机场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对土工管袋填砂施工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堆载预压分期加载进行了研究,工程实践表明,堆载预压分两期加载效果良好,土工管袋填砂施工方法实用,在降低项目造价、缩短工期等方面优越显着,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刘荟达[6](2020)在《砾性土抗液化强度与三轴试验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以往天然和人工砾性土场地都曾发生地震液化破坏现象,但未引起足够重视。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天然沉积砾性土液化现象,液化土含砾量由5%至85%以上,规模远超以往砾性土液化震害,颠覆天然砾性土场地为天然优良地基的传统认识。考虑砾性土工程应用广泛性,宽含砾量范围的砾性土液化成为近10年国内外岩土地震工程中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土体的抗液化强度是液化研究中最基础环节。室内三轴试验作为获取砾性土力学特性的基本途径,目前存在几个关键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橡皮膜顺变性影响和修正方法,二是含砾量及相对密度对砾性土抗液化强度真实影响,三是非水平场地砾性土层抗液化能力评价方法。橡皮膜顺变性校正技术在过去20年中发展有限,严重阻滞砾性土液化理论和场地液化评价技术发展,是当前砾性土液化研究的关键与瓶颈。含砾量作为砾性土区别于砂土的最主要因素,对砾性土抗液化能力影响尚无法得出统一结论,制约着液化基础理论与判别技术的完善;相对密度是粗粒土液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始终无法正确揭示其对液化强度的影响规律,使液化判别理论缺乏可靠的定量依据。存在初始剪应力比的非水平砾性土场地,其液化评价方法备受关注,但缺乏可靠的分析理论,使这类场地的液化判别理论和工程化方法的发展及其受限。本文广泛收集现有砾性土液化研究资料,扩充已有信息资料库,依托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GDS大尺寸动三轴仪,开展砾性土试验技术与抗液化强度研究。以汶川地震中真实液化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科学、系统、可靠的橡皮膜顺变性校正系列方法,以此作为核心,开展不同条件下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发展规律研究,为砾性土液化机理与判别方法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与参考。开展均等固结条件下含砾量、相对密度对液化强度影响规律,提出砾性土液化发展科学合理的预测模型及公式;开展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初始剪应力比影响的分析原理及方法研究,建立可反映初始剪应力比对砾性土液化强度影响规律的液化强度计算模型。本文主要成果及创新如下:1.开展砾性土橡皮膜嵌入体积量测技术与计算方法研究。首次将双尺寸法应用于大颗粒粗粒土及大尺寸设备,论证方法可行性与结果可靠性,实现常规仪器中砾性土膜嵌入体积准确测量。提出橡皮膜厚度影响条件,以粒径同膜厚相对关系定量给出膜厚影响的解答;建立粗粒土橡皮膜嵌入体积计算新公式,克服现有单变量公式无法有效应对级配多样性的缺陷;指出补水过程砾性土体积变形规律,论证各向同性假设应用于砾性土的局限性。2.开展砾性土橡皮膜顺变性校正技术研究。基于计算修正基础理论,建立考虑橡皮膜顺变性的砾性土孔压增量模型,与仪器补偿结果对比,论证计算结果可靠性;揭示粗粒土橡皮膜顺变性修正系数非线性发展新规律,提出修正系数经验计算式。基于橡皮膜校正结果,提出橡皮膜顺变性对粗粒土抗液化强度影响误差新模型与误差预测计算式。3.开展三轴均等固结条件下含砾量和相对密度对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影响研究。发展砾性土制模技术,室内成功复现砾性土液化现象,对比不同含砾量及密实度砾性土液化特性。揭示含砾量对砾性土液化强度影响规律,提出门槛含砾量概念与含砾量修正系数预测计算式,为场地液化判别提供关键依据;确定不同密实度砾性土抗液化强度真实对比关系。4.开展三轴非均等固结试验下初始剪应力比对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影响研究。分析现有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研究方法缺陷,由球应力标准化法和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理论,提出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初始剪应力比影响分析新方法,在多种试验条件对方法进行验证。提出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确定新方法,基于三轴试验得出代表性砾性土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建议值,实现对存在初始剪应力比影响的砾性抗液化强度评价。

张艳[7](2020)在《承压含水层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水动力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循环荷载作用下含水层水动力过程的物理机制解释是当前地震地下流体研究和岩土工程稳定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核心问题在于含水层孔压积累和消散的定量计算模型的完善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然而由于缺少场地条件下含水层内部观测数据,含水层孔压变化很难直接观测。封闭良好的承压水井能灵敏地反映含水层内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因此利用承压井水位波动反映含水层孔压积累和消散过程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这一研究工作既能一定程度上解释地震波引起井水位变化的物理机制,又能为岩土工程稳定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以承压井水位对地震波响应现象为研究背景,系统分析了承压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水动力过程,结合Biot固结理论、流体力学理论和渗流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反映承压含水层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含水介质应力应变-渗流-井流耦合的水动力过程理论模型。该模型体现了含水介质动应力与地下水渗流动力过程的耦合过程以及地下水渗流与井流耦合过程,以场地震例和室内振动台实验为背景,对水动力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取得成果如下:(1)以承压井水位对地震波响应为背景,提出了含水层孔压及承压井水位对地震动应力响应概念体系。通过全面分析承压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水动力过程,提出了循环荷载、含水层形变、孔隙压力变化和井水位变化4个层次,弹性力学响应、渗流力学响应和水力学响应3个环节以及流固耦合、渗流-井流耦合的2个耦合过程。(2)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平衡和渗流力学原理,建立了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承压含水层孔压动态响应方程。水平循环荷载是触发地下水渗流的重要外动力因素,而地下水渗流产生的渗流力和循环荷载产生多孔含水介质动应力共同作用引起了含水层孔隙压力的变化。基于此,孔压的动态响应方程应是渗流条件下渗流力平衡模型和动应力作用下含水介质应力-应变力学模型的耦合模型。在探讨渗流力与循环荷载作用下含水介质渗流与变形机理的基础上,考虑水平荷载引起岩土体介质不对称性变形特征,拓展了Biot固结模型,建立了水平循环荷载下承压含水层孔压响应理论模型。(3)以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以井中水柱为研究对象的井流动力学方程和井流运动方程,并分析了井结构参数对井流动力学方程的影响。本文概化了井流动力模型,在简化了水流从含水层到井的交互流动过程中的水头损失和井储效应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力的作用引起井中水流的运动特征。(4)建立一个以井为中心的井-含水层井流-渗流系统,通过井边界条件耦合渗流和井流模型,重新构建了含水层渗流动力条件下的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动应力-渗流-井流耦合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数学模型求解,得到含水层超孔压变化与平均动应力变化的关系和承压井水位与动应力之间的定量关系,将过去的散点模型进行耦合成为连续的水动力模型,对水动力过程解释更加完整。(5)开展了井-孔隙承压含水层系统对单一频率正弦波荷载的振动台实验,基于实验结果和分析,揭示了渗流与静水两种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承压井水位对振动响应均出现振荡上升、振荡下降和振荡型特征规律;实验中含水层孔压变化是动应力与渗流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方程建立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定量分析,阐明了动应力作用下影响承压井水位变化的因素的主次关系。

林智德[8](2020)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及其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各地区的经济也实现了飞速发展,尤其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为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高效的道路运行至关重要。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特区之一,澳门的填海工程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此,本文就以澳门新城填海工程为研究对象,系统性分析了该区域的软土性质及处理技术。根据现有数据情况,对本填土区天然淤泥推荐采用插打塑料排水板+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对于回填层采用振冲+振动碾压法进行地基处理。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1)本文首先针对澳门新城填海区软土特点收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研究资料,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根据资料分析和澳门新城填海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本次的研究方法和内容;(2)该部分主要是针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理论及基本原理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对其在软基处理中的实际应用要点进行了分析,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3)该部分针对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了解了工程的水文条件和工程地质情况,并进一步提出了应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难点所在,以及阐述了预压法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实际应用工艺;(4)根据第三章节的分析研究,提出符合具澳门地区特色的填土区天然淤泥地基处理方案,同时对其整个实际工程的运行、运作的功效、结果等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次,对填土区天然淤泥地基监测技术的相关方案进行分析及研究,同时利用监测数据作为推算最终沉降量;并验算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对各个影响参数进行细化分析。再次,针对填土区天然淤泥地基加固工程特点,为确保排水系统和密封系统的质量,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抽样实验检测及肉眼检测等方法,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内容;目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已经广泛运用到海堤建造工程,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但受到材料、地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际在开展工程建设的时候有很多难点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法,因此本文针对澳门新城填海工程中应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展开多角度深层次研究。

林坚鹏[9](2020)在《微生物固化海相砂土抗液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一种新兴的更为环保和经济的地基处理技术,该技术以微生物为成核位点形成碳酸钙沉淀,粘结砂土颗粒,以改善软弱地基物理力学性能。相较于不适用于大面积使用并且需要专业的设备的传统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MICP技术具有施工扰动小、周期短、对处理场地周边环境影响小以及能耗低等优点。目前关于微生物固化砂类土的试验研究,大多基于商用砂,只有少部分学者对天然砂诸如钙质砂、珊瑚砂、沙漠风沙等进行生物固化的研究,且此类研究大多是基于淡水条件下的静力学研究。随着岩土测试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室内小单元实验来尽可能地模拟土体的实际受力情况。本文首先研究了海水和淡水溶液环境、MICP灌浆方式以及灌浆轮次对MICP固化海砂的固化效果的影响。其次,利用SPAX-2000土工静动真三轴加载系统,研究在常规条件Kc固结状态以及平面应变条件Kc固结状态下饱和天然海砂的抗液化性能。最后选取合适的灌浆方式,研究了不同MICP胶结程度试样在不同初始应力状态、不同动荷载幅值作用下的抗液化性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MICP技术在淡水和海水环境中都可以改善天然海砂的物理力学性能,但在同等条件下,海水环境MICP固化效果比在淡水环境中略差;灌浆轮次及灌浆方式会影响固化砂柱试样的强度具有显着影响,随着灌浆轮次的增加,固化砂柱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碳酸钙含量、干密度逐渐增加,渗透系数逐渐降低,且在同等溶液环境下,间歇式灌浆方式的固化效果优于连续式灌浆方式。SEM图像显示,MICP改善砂土的力学性能主要是碳酸钙沉淀的生成,随着灌浆轮数的增加,生成的碳酸钙逐渐累积增加,填充了砂颗粒之间的孔隙并形成更多的有效胶结Ca CO3键,从而改善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能。(2)在天然海砂的抗液化性能试验中,固结应力比、动应力、应变条件都对砂土的抗液化性能有影响。固结应力比越大,试样达到破坏标准所需的振次越多,动应力越大,试样达到破坏标准所需的振次越少。等向固结情况下,试样轴向应变迅速发展达到破坏应变标准,同时孔压迅速增大至围压并随循环荷载波动,使试样发生流动性的液化破坏;在非等向固结情况,试样轴向应变逐渐趋于预剪方向累积,孔压在加载初期迅速发展后随着加载时间延长缓慢增长并趋于稳定。在平面应变条件加载过程中,试样的轴向应变增长率小于常规条件,孔压大于常规条件。(3)MICP注浆能够在砂颗粒间生成起到胶结碳酸钙沉淀,增强砂土的整体性,通过动载试验发现,经过MICP处理的砂土试样抵抗变形和抑制孔压发展的能力显着增强;并且MICP胶结程度越高,试样抵抗变形以及抑制孔压发展的能力越强。MICP注浆过程存在的不均匀现象,使得MICP胶结试样存在薄弱部位,在动荷载作用下,薄弱部位首先发生破坏,从而引起孔隙水压力的增长或者变形的累积。由MICP固化海砂试样的((9)-关系曲线可知,胶结试样的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初始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发展阶段、液化或稳定阶段。

郭兵文[10](2020)在《饱和砂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西北大开发、一带一路的实施,对于铁路尤其是高铁等运输行业的运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青海为代表的大量高铁、公路多修建于盐渍土地区,在铁路运行速度比较慢时,一般对盐渍土地区不做特殊处理,而现在铁路时速运行能力越来越高,也就意味着项目设计和施工难度越来越大,运营要求的提高意味着必须对盐渍土地区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满足铁路运营的变形标准。从区域地质构造上看,青海省锡铁山到北霍布逊盐湖矿地区的铁路该地区硫酸盐渍土十分广泛,且降水比较频繁,土体常年处于饱和状态,而含盐饱和砂土在地震作用下会发生液化效应,导致路基失稳,坍陷等工程灾害。因此研究饱和砂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且服务于工程建设等方面。由于对盐渍土的影响因素较多,使得对含盐、土的饱和砂土的液化特性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依托青海省锡铁山到北霍布逊盐湖矿地区铁路的工程特性,通过室内基本土工试验得出土样的含盐量、最优含水率、含土量。再进行土样的重塑配制不含土、10%含土、20%含土、30%含土、40%含土五种饱和砂土。以及配制不含盐、3%含盐、5%含盐、8%含盐、10%含盐五种饱和砂土,进行GDS室内动三轴进行室内液化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不同土体的应力、应变曲线,孔压曲线、动剪应力比曲线、动剪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动剪模量和阻尼比特性曲线,最后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提出含盐、含土饱和砂土的判别标准的正确性,最后结合ANSYS数值模拟软件,模拟不同硫酸盐含量和不同细粒土含量下饱和砂土路基模型,分析其在地震荷载下的位移沉降和Y轴应力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本文分析了含土、含盐饱和砂土的液化机理,指出含土、含盐饱和砂土液化时的特殊性,同时通过查阅资料在现有的判别标准的上提出含盐、含土饱和砂土双向应变幅值(εd)达到5%时开始液化,并在后续试验中验证了其合理性。(2)通过室内基本土工试验得出土样参数,设计动三轴试验。通过对不同含土量、含盐量动三轴试验得到土样应力、应变曲线,对比五种饱和砂土在不同含土量的应力、应变时程曲线,得到随着含土量的增加,土体的轴向应力并不是规律增大且含土饱和砂土的破坏时长大于不含土饱和砂土。对比五种饱和砂土在不同含盐量的应力、应变时程曲线,得到不含盐饱和砂土所需破坏时长短,含盐饱和砂土所需要的破坏时长更长。(3)通过含盐、含土饱和砂土孔压曲线得到孔压(μ-εa)曲线在不同硫酸盐、细粒土含量下对砂土孔压曲线存在着影响。总体来看当孔压达到稳定时,含土饱和砂土的孔压最大值比不含土的饱和砂土孔压最大值高。含盐饱和砂土的孔压最大值比不含盐的饱和砂土的孔压最大值高。(4)通过对不同土体的CSR曲线分析得到在同一种围压(100kPa)条件下CSR越大,说明抗液化能力越强,对比动剪应力比CSR-振动次数N曲线得到在含土、含盐量增加的过程中,动剪应力比呈线性增长趋势。同时也说明在不同含土、含盐量下,两种土体的抗液化性能呈现增加的趋势。运用到实际的工程中,即液化的土地可以通过上述方法来提高抗液化性能。(5)通过对试样的剪切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分析,得到滞回曲线的面积与曲线形状有关。由于振动前期的振动次数小于土体发生液化是的初始振动次数,含硫酸盐饱和砂土和含细粒土饱和砂土都处于液化发生的初始阶段,导致其应力、应变曲线都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当含硫酸盐饱和砂土、含细粒土饱和砂土的振动开始增加,其达到了两种土体振动次数的初始液化值时,此时振动荷载形成的破坏已经超过两种土体的承受范围,土体开始发生液化反应。因此滞回曲线相应的面积也随之增大。(6)由于土体中细粒土含量的增多,导致其抗剪切性能的能力也随之增大,所以当细粒土增加的过程中,土体剪切模量的最大值也随之增加,因此可以说明含细粒土饱和砂土的剪切模量最大值与饱和砂土中细粒土含量的关系成正比。由于土体中硫酸盐含量从0增加到8%时,随着硫酸盐含量的增多,导致其抗液化性能也随之增大,当在土体中继续添加硫酸盐含量使其达到10%时,其剪切模量开始小于8%的剪切模量,因此得到当硫酸盐含量为8%时,土体剪切模量达到最大,且土体的动剪切模量并不是随着硫酸盐含量的增加而持续增大。(7)构建含土、含盐换填处理后的不同饱和砂土路基模型,对砂土路基模型施加集中地震波,发现当土体中加入硫酸盐和细粒土时,两种不同类型的饱和砂土路基的位移在不同程度的变小,且两种饱和砂土在Y轴方向的最大应力也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说明,当土体中添加硫酸盐和细粒土时,饱和砂土的抗液化能力比纯净砂土效果更明显,且达到了抵抗地震液化的效果。

二、论砂土振动液化的标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砂土振动液化的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1)土动力学研究综述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土的动力强度
    1.1 速率效应
    1.2 循环效应
    1.3 小结
2 土的动本构关系
    2.1 粘弹性模型
    2.2 弹塑性模型
    2.3 边界面模型
    2.4 结构性模型
    2.5 小结
3 砂土的振动液化
    3.1 液化的影响因素
    3.2 液化的判别
        (1)现场试验方法
        (2)室内试验方法
        (3) 经验对比
        (4)动力分析方法
    3.3 小结
4 铁路路基中的动应力
    4.1 研究方法
    4.2 基床中的应力分布
    4.3 小结
5 边坡地震永久变形和稳定性
    5.1 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
        (1)拟静力法
        (2)NEWMARK滑块分析法
        (3)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法
        (4)动力有限元法
        (5)试验法
    5.2 小结
6 挡土墙上的地震土压力
    6.1 地震土压力的计算方法
        (1)拟静力法
        (2)拟动力法
        (3)弹性波法
        (4)数值法
    6.2 小结
7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8 结语

(2)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桩基础地震响应的惯性相互作用与运动相互作用
        1.1.2 桩土动力相互作用试验研究概述
        1.1.3 桩-土运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概述
        1.1.4 张建民等任意侧向位移下挡土墙地震土压力理论
        1.1.5 地震动土压力沿深度分布的测试规律既有资料整理
    1.2 与本课题相关的3 台桩基振动台试验
        1.2.1 成层土中桩基与复合地基地震作用下振动台试验研究
        1.2.2 桩端嵌固效应对桩基础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1.2.3 高承台桩基础的抗震性能研究
        1.2.4 目前测试动土压力遇到的几个问题总结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制粘弹性边界剪切箱
        1.3.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
        1.3.3 动土压力
        1.3.4 土弹簧刚度系数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2章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
    2.1 反应位移法
        2.1.1 反应位移法的研究概况
        2.1.2 反应位移法建模
        2.1.3 地基弹簧刚度的确定
        2.1.4 地表峰值水平位移的选用
        2.1.5 惯性力计算
    2.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模型
        2.2.1 反应位移法的建模假定
        2.2.2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数学模型
        2.2.3 不同边界条件下的位移求解
        2.2.4 与传统反应位移法比较
        2.2.5 弹簧刚度沿深度线性增长的解
    2.3 均匀场地桩身效应的算例
        2.3.1 桩顶自由,桩端自由
        2.3.2 桩顶自由,桩端嵌岩
        2.3.3 桩顶水平滑动,桩端自由
        2.3.4 桩顶水平滑动,桩端嵌岩
        2.3.5 下硬上软渐变土层反应位移法算例
    2.4 成层土的反应位移法
        2.4.1 线性粘弹性成层土的稳态地震反应
        2.4.2 成层土的双弹簧反应位移法数学模型
        2.4.3 成层土场地桩身效应的算例
        2.4.4 流滑土中反应位移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小尺寸原型桩振动台试验设计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和几个试验重点
    3.3 试验设备
    3.4 粘弹性边界剪切箱设计
        3.4.1 叠层剪切试验箱粘弹性边界改进
        3.4.2 粘弹性边界的参数确定
        3.4.3 叠层框架与刚架设计与制作
    3.5 试验方案设计
        3.5.1 小尺寸原型桩基结构设计
        3.5.2 质量块与弹性质点
        3.5.3 模型土性质
        3.5.4 传感器的选用与布置
    3.6 地震波的选择与加载工况
        3.6.1 地震波种类
        3.6.2 加载工况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概述
        4.1.1 拟合反演与验证的思路
        4.1.2 场地位移测量和分析要点
        4.1.3 场地加速度测量和分析要点
        4.1.4 桩侧动力土压力增量测量和分析要点
        4.1.5 应变测量重点
        4.1.6 相位测量和分析要点
        4.1.7 两个相互作用的矢量和
        4.1.8 位移形态管
        4.1.9 桩顶嵌固与绑扎SAA影响
    4.2 模型试验体系振动特征
        4.2.1 空土模型试验体系振动特征
        4.2.2 模型地基振动特征
        4.2.3 剪切波速
        4.2.4 轻型动力触探
    4.3 有边界数据规律与分析
        4.3.1 场地加速度特征
        4.3.2 场地位移特征
        4.3.3 桩侧压力增量
        4.3.4 有边界小震孔隙气体压力增量
        4.3.5 峰值和相位值
        4.3.6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4.3.7 桩身应变特征
    4.4 无边界数据规律与分析
        4.4.1 场地加速度特征
        4.4.2 场地位移特征
        4.4.3 桩侧压力增量
        4.4.4 孔隙气体压力增量
        4.4.5 峰值和相位值
        4.4.6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4.4.7 桩身应变
    4.5 边界条件和加速度的影响对比
        4.5.1 剪切箱位移
        4.5.2 场地加速度
        4.5.3 桩两侧增量压力增量差
        4.5.4 位移、加速度与土压力增量的时程关系
    4.6 补充试验及分析
        4.6.1 补充试验说明
        4.6.2 压力增量时程分析
        4.6.3 位移分析
    4.7 桩侧土弹簧刚度反演与验证
        4.7.1 拟合与反演
        4.7.2 小直径桩验证
        4.7.3 群桩验证
        4.7.4 反演及验证总结
    4.8 成层土弹簧刚度反演
        4.8.1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概况
        4.8.2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场地位移
        4.8.3 成层土振动台试验桩身应变特征
        4.8.4 成层土弹簧刚度反演
    4.9 叠层质量块体系试验分析
        4.9.1 工况5 应变规律
        4.9.2 工况17-1应变规律
        4.9.3 工况19-1应变规律
        4.9.4 两个相互作用的相位分析
        4.9.5 拟合与验证
    4.10 高低位弹性质点体系
        4.10.1 位移规律
        4.10.2 加速度规律
        4.10.3 工况28-1应变规律
        4.10.4 工况30-1应变规律
        4.10.5 惯性相互作用与运动相互作用的相位分析
        4.10.6 高低质量块试验验证
    4.11 EL-C波作用下桩身应变规律
    4.12 本章总结
        4.12.1 位移规律
        4.12.2 加速度规律
        4.12.3 土压力增量规律
        4.12.4 两个相互作用相位差
        4.12.5 基桩变形机理与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刚度取值
        4.12.6 试验安装经验
第5章 双弹簧反应位移法工程应用示例
    5.1 前言
    5.2 项目条件
        5.2.1 工程概况
        5.2.2 勘察条件
        5.2.3 结构条件
    5.3 桩基础抗震设计
        5.3.1 抗震设计基本规定和参数
        5.3.2 惯性相互作用计算
        5.3.3 运动相互作用计算
        5.3.4 两个作用效应最大值组合及评价
        5.3.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1
附录图2
附录图3
附录图4
附录图5
精彩瞬间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和专利
在学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课题
致谢

(3)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土体动力特性试验研究现状
        1.1.2 孔压增长模型研究现状
        1.1.3 液化机理及判别方法研究现状
        1.1.4 堤防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体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2.1 颗粒分析试验
    2.2 含水率试验
    2.3 密度试验
    2.4 液塑限试验
    2.5 易溶盐和有机物含量试验
    2.6 静三轴试验
        2.6.1 试验仪器介绍
        2.6.2 试验方法与过程
        2.6.3 试验结果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荷载下饱和含砂粉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3.1 动三轴试验内容
        3.1.1 试验土样和仪器
        3.1.2 试验方案
    3.2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性
    3.3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孔压发展规律
    3.4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应力路径发展规律
    3.5 饱和含砂粉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发展规律
        3.5.1 动弹性模量发展规律
        3.5.2 阻尼比发展规律
    3.6 饱和含砂粉土抗液化强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孔压增长模型
    4.1 传统孔压增长模型
    4.2 BP神经网络原理
    4.3 BP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及训练过程
    4.4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孔压增长模型预测精度分析
    4.5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4.6 基于孔压增长模型的液化预测和安全区划分方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砂粉土质堤防地震响应分析
    5.1 有限元计算的关键问题
        5.1.1 有限元软件的选用
        5.1.2 土体本构模型
        5.1.3 工程概况
    5.2 静力响应分析
        5.2.1 静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5.2.2 静力计算结果分析
    5.3 动力响应有限元分析
        5.3.1 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5.3.2 地震荷载的输入
    5.4 特征点加速度响应分析
    5.5 应力分布规律分析
    5.6 基于临界液化破坏面的堤防液化分析
        5.6.1 基于临界液化破坏面的液化判定方法
        5.6.2 液化区域分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Ⅱ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高应力条件下单、双向激振对饱和尾粉砂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尾粉砂的静力学特性研究
        1.2.2 单、双向振动条件下尾粉砂的动力特性研究
        1.2.3 不同固结条件下双向振动时尾粉砂的动力特性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试验方案
    1.6 论文创新之处
2 不同应力条件下饱和尾粉砂的静力学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准备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土样
        2.2.3 试验方法及过程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围压的影响
        2.3.2 不同应力条件下应力路径的变化规律
    2.4 本章小结
3 单、双向激振时饱和尾粉砂的动力特性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与结果
        3.2.1 试验设计
        3.2.2 试验结果
    3.3 单、双向振动条件下饱和尾粉砂的动力特性对比
        3.3.1 单、双向振动的力学差异
        3.3.2 单、双向振动条件下试样的累积塑性变形发展特性
        3.3.3 单、双向振动条件下试样的累积动孔压发展规律
        3.3.4 单、双向振动条件下尾粉砂的累积动孔压增长模型
        3.3.5 球应力对试样累积塑性变形和动孔压的影响规律
    3.4 动球应力与动偏应力耦合作用的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固结条件下双向激振时饱和尾粉砂的动力特性
    4.1 引言
    4.2 试验设备与设计
        4.2.1 试验设备
        4.2.2 试验设计
    4.3 累积塑性变形发展特性
        4.3.1 不同CSR条件下尾粉砂的累积塑性变形发展特性
        4.3.2 不同K_c条件下尾粉砂的累积塑性变形发展特性
    4.4 累积动孔压发展特性
        4.4.1 不同CSR条件下尾粉砂的累积动孔压发展特性
        4.4.2 不同K_c条件下尾粉砂的累积动孔压发展特性
        4.4.3 高应力条件下多因素影响时累积动孔压增长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5)挤密砂桩在孟加拉机场跑道施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工程概况
3 施工工艺流程
4 工艺试验
5 施工方法
    5.1 施工准备
    5.2 放线定位
    5.3 桩机就位
    5.4 沉管成孔
    5.5 桩管灌砂
    5.6 管口冲水、振密
    5.7 振动拔管并向管内投料
    5.8 桩管拔出孔口
    5.9 孔口投料
    5.1 0 机具移动
    5.1 1 质量检测
    5.1 2 堆载预压
6 控制要点和安全措施
    6.1 控制要点
    6.2 安全措施
7 结束语

(6)砾性土抗液化强度与三轴试验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砾性土液化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砾性土的定义
        1.1.2 砾性土液化研究意义
    1.2 砾性土液化研究现状
        1.2.1 砾性土液化机理研究
        1.2.2 砾性土液化判别研究
    1.3 砾性土液化研究的关键因素
        1.3.1 橡皮膜影响
        1.3.2 相对密度影响
        1.3.3 含砾量影响
        1.3.4 初始剪应力比影响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砾性土地震液化实例
    2.1 引言
    2.2 砾性土历史地震液化实例整理
    2.3 小结
第三章 砾性土三轴液化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设备介绍
    3.3 试验砾性土基本物理指标
    3.4 试验方法与设计
    3.5 液化试验基本结果
    3.6 孔压增量模型基本参数确定
        3.6.1 均等固结条件孔压增量模型参数
        3.6.2 非均等固结条件孔压增量模型参数
    3.7 小结
第四章 橡皮膜嵌入体积测量
    4.1 引言
    4.2 橡皮膜嵌入体积测量方法
    4.3 橡皮膜嵌入体积测量与结果
    4.4 橡皮膜嵌入体积影响因素分析
        4.4.1 试样尺寸的影响
        4.4.2 级配条件的影响
        4.4.3 橡皮膜厚度的影响
        4.4.4 砾性土回弹体应变分析
    4.5 橡皮膜嵌入体积预测模型
    4.6 小结
第五章 橡皮膜顺变性消除方法
    5.1 引言
    5.2 橡皮膜顺变性影响机理
    5.3 橡皮膜顺变性校正理论与方法
        5.3.1 橡皮膜顺变性的物理缓解方法
        5.3.2 橡皮膜顺变性的仪器补偿方法
        5.3.3 橡皮膜顺变性的计算修正方法
    5.4 砾性土橡皮膜顺变性的计算修正
        5.4.1 橡皮膜顺变性修正系数C_r的确定
        5.4.2 橡皮膜顺变性修正系数C_r的预测
        5.4.3 考虑橡皮膜顺变性的孔压增量模型
    5.5 修正后的孔压时程对比
        5.5.1 均等固结条件下孔压时程对比
        5.5.2 非均等固结条件下孔压时程对比
    5.6 小结
第六章 土的初始剪应力修正系数确定方法
    6.1 引言
    6.2 K_α现有研究理论
        6.2.1 K_α现有预测模型
        6.2.2 K_α的试验确定方法
    6.3 基于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的分析方法
        6.3.1 无初始剪应力时土的CRR计算
        6.3.2 最大往返剪切作用面上K_(α,m)的计算
        6.3.3 不同试验条件的K_(α,m)变化规律
    6.4 K_(α,m)的改进计算模型
    6.5 基于三轴试验的K_α计算方法
    6.6 真实场地K_(hv)与α的估算方法
    6.7 小结
第七章 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7.1 引言
    7.2 含砾量影响
        7.2.1 修正后的抗液化强度
        7.2.2 含砾量对抗液化强度影响规律
        7.2.3 不同砾性土抗液化强度对比
        7.2.4 含砾量修正系数
    7.3 相对密度影响
    7.4 初始剪应力比影响
        7.4.1 修正后的抗液化强度
        7.4.2 初始剪应力比修正系数
    7.5 橡皮膜影响误差研究
    7.6 砾性土与砂土抗液化强度对比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成果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承压含水层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水动力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循环荷载的概念
        1.2.2 井水位对地震波响应
        1.2.3 循环荷载实验研究
        1.2.4 地下水动力过程研究
    1.3 研究现状评述
    1.4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1.4.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水动力过程耦合理论
    2.1 基于流体力学理论的水动力方程
        2.1.1 基本流态
        2.1.2 连续性方程
        2.1.3 能量方程
        2.1.4 动量方程
    2.2 基于水均衡理论的水动力过程耦合理论
        2.2.1 基本物理假设
        2.2.2 状态方程
        2.2.3 达西公式
        2.2.4 连续性方程
        2.2.5 渗流基本方程
    2.3 BIOT固结耦合理论
        2.3.1 基本物理假设
        2.3.2 应力平衡方程
        2.3.3 本构方程
        2.3.4 几何方程
        2.3.5 固结微分方程
        2.3.6 连续性方程
    2.4 循环荷载-渗流-井流水动力过程耦合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荷载下孔压动态响应规律研究
    3.1 引言
    3.2 问题提出与基本假设
    3.3 循环荷载下含水层孔压响应基本方程
        3.3.1 介质变形和超静水孔压变化机理探讨
        3.3.2 基本方程具体描述
    3.4 两种模型的探讨
        3.4.1 循环荷载下承压含水层水动力条件讨论
        3.4.2 无渗流条件下含水层无渗流时孔压响应模型
        3.4.3 渗流条件下含水层孔压响应解析解
    3.5 拓展模型的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循环荷载下承压井水位响应规律研究
    4.1 引言
    4.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4.3 井流模型具体描述
        4.3.1 井流连续性方程
        4.3.2 井流动量方程
    4.4 井流-渗流耦合模型
        4.4.1 井-含水层系统物理模型与基本假设
        4.4.2 耦合模型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承压井水位同震响应实例分析与验证
    5.1 引言
    5.2 研究区井-含水层系统背景概况
    5.3 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
        5.3.1 地震目录
        5.3.2 同震水位变化特征
        5.3.3 井水位响应与地震波的关系
        5.3.4 含水层渗透参数变化
    5.4 理论计算
        5.4.1 井水位响应频率-振幅谱
        5.4.2 概念模型与参数获取
        5.4.3 理论与实测放大因子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承压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实验分析与验证
    6.1 引言
    6.2 实验设计基本思路
    6.3 实验装置及工况设计
        6.3.1 实验装置及传感器布置
        6.3.2 实验工况
    6.4 实验结果分析
        6.4.1 加速度响应特征
        6.4.2 孔隙水压力响应特征
        6.4.3 井水位响应特征
    6.5 水动力过程
    6.6 数据验证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循环荷载下水动力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7.1 引言
    7.2 振动特征
    7.3 介质弹性参数
    7.4 渗流参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及其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第2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理论及原理
    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简介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原理
    2.3 在软基处理中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应用要点
        2.3.1 填海工作面要点
        2.3.2 排水系统施工要点
        2.3.3 真空预压施工要点
        2.3.4 堆载预压施工要点
        2.3.5 卸载施工要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3.1.1 水文条件
        3.1.2 工程地质
    3.2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控制
        3.2.1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系统
        3.2.2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组织
    3.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应用难点
        3.3.1 砂石料用量大、运输强度高
        3.3.2 地基面积大、设计要求高,需确保加固效果
        3.3.3 项目施工涉及到两地的管辖
        3.3.4 施工区涉及机场的限高区域
    3.4 预压法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工艺
        3.4.1 打设塑料排水板施工工艺
        3.4.2 泥浆搅拌桩施工工艺
        3.4.3 抽真空施工工艺
        3.4.4 堆载预压施工工艺
        3.4.5 堤堰施工工艺概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施工监测
    4.1 监测概述
    4.2 堤堰回弹模量测试
    4.3 堤堰载荷板试验
        4.3.1 沉降位移监测
        4.3.2 深层测斜监测
        4.3.3 观测频率
    4.4 膜下真空度监测
    4.5 陆域的沉降观测试验
    4.6 监测预警制度
    4.7 监测完成后卸载案例
    4.8 监测结果分析
        4.8.1 真空度观测
        4.8.2 地表沉降
        4.8.3 孔隙水压力
        4.8.4 深层水平位移
        4.8.5 分层沉降
    4.9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后的效果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微生物固化海相砂土抗液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砂土液化成因及影响因素
        1.2.1 砂土液化的定义及机理
        1.2.2 砂土液化的影响因素
    1.3 砂土液化及MICP固化砂类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传统常用的液化地基处理方法
        1.3.2 砂土液化的室内试验研究
        1.3.3 砂土液化的判别及破坏标准
        1.3.4 微生物矿化研究
        1.3.5 MICP固化砂类土研究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砂的基本性质
        2.1.1 颗粒分析
        2.1.2 土粒比重
        2.1.3 渗透系数
        2.1.4 酸碱度(pH)
    2.2 试验所用微生物
        2.2.1 微生物介绍
        2.2.2 微生物活化及扩大培养
        2.2.3 微生物浓度及活性检测
    2.3 微生物固化海砂试样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相环境下微生物固化海砂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及测试方法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3.3 不同溶液环境、灌浆方式及灌浆轮次固化效果
        3.3.1 不同溶液环境、灌浆方式及灌浆轮次固化砂柱的表观图
        3.3.2 试验结果
    3.4 灌浆轮次、溶液环境及灌浆方式固化效果分析
        3.4.1 灌浆轮次对MICP固化海砂影响
        3.4.2 溶液环境对MICP固化海砂影响
        3.4.3 灌浆方式对MICP固化海砂影响
        3.4.4 应力应变曲线及破坏形态
        3.4.5 SEM微观结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然海砂的抗液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仪器介绍
    4.3 试验方案及步骤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典型试样的试验时程曲线
        4.4.2 动应变分析
        4.4.3 动孔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MICP固化海砂的抗液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案
    5.3 试验步骤
    5.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典型试样的试验时程曲线
        5.4.2 MICP胶结海砂动应变分析
        5.4.3 MICP胶结海砂动孔压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附录

(10)饱和砂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工程背景
    1.2 盐渍土的工程性质
    1.3 饱和砂土液化特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1 细粒含量对饱和砂土液化特性的研究现状
        1.3.2 含盐饱和砂土液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饱和砂土液化机理和判别标准
    2.1 饱和砂土液化机理
    2.2 饱和砂土抗液化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3 含土、含盐饱和砂土液化判别标准
    2.4 本章小结
3 饱和砂土室内土工试验研究
    3.1 砂土的现场取样
    3.2 饱和砂土基本土工试验
        3.2.1 试验土样的最优含水率的测定
        3.2.2 试验步骤
        3.2.3 结果计算
    3.3 动三轴土样的配置
        3.3.1 原状土样的重塑
        3.3.2 动三轴试样的制备
    3.4 GDS动三轴试验
        3.4.1 试验仪器介绍
        3.4.2 试样饱和
    3.5 本章小结
4 不同含土量对砂土液化影响研究
    4.1 不同含土量饱和砂土的应力时程曲线
    4.2 不同含土量饱和砂土的应变时程曲线
    4.3 不同含土量饱和砂土的孔压曲线分析
    4.4 不同含土量饱和砂土动剪应力比曲线
    4.5 含土饱和砂土的动剪切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分析
    4.6 含土饱和砂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特性分析
        4.6.1 动弹性模量、阻尼比的基本概念
        4.6.2 Hardin公式
        4.6.3 含土饱和砂土的动弹性模量特性分析
        4.6.4 含土饱和砂土的阻尼比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不同含盐量对砂土液化影响研究
    5.1 不同含盐量饱和砂土的应力时程曲线
    5.2 不同含盐量饱和砂土的应变时程曲线
    5.3 不同含盐量饱和砂土的孔压曲线分析
    5.4 不同含盐量饱和砂土动剪应力比曲线
    5.5 含盐饱和砂土的动剪切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分析
    5.6 含盐饱和砂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特性分析
        5.6.1 含盐饱和砂土的动弹性模量特性分析
        5.6.2 含盐饱和砂土的阻尼比特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含土、盐饱和砂土路基应用数值模拟分析
    6.1 含土、含盐砂土路基模型的网格化分
        6.1.1 路基模型构建
        6.1.2 路基网格划分及试验参数的输入
    6.2 含土、含盐地震荷载下的路基沉降分析
        6.2.1 含土地震荷载下的路基沉降分析
        6.2.2 含盐地震荷载下的路基沉降分析
    6.3 含土、含盐地震荷载下的路基应力分析
        6.3.1 含土地震荷载下的路基应力分析
        6.3.2 含盐地震荷载下的路基应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论砂土振动液化的标志(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动力学研究综述及思考[J]. 马晓文,梁庆国,赵涛,周稳弟. 世界地震工程, 2021(04)
  • [2]水平地震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效应研究[D]. 邱明兵.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01)
  • [3]循环荷载下吉林西部含砂粉土动力特性及不良地质堤防地震响应研究[D]. 耿飞. 山东大学, 2021(12)
  • [4]高应力条件下单、双向激振对饱和尾粉砂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D]. 张建新.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5]挤密砂桩在孟加拉机场跑道施工中的应用[J]. 房庆军.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01)
  • [6]砾性土抗液化强度与三轴试验关键问题研究[D]. 刘荟达.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7]承压含水层井水位对循环荷载响应的水动力过程研究[D]. 张艳.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20(02)
  • [8]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及其在澳门新城填海工程的应用[D]. 林智德. 华侨大学, 2020(01)
  • [9]微生物固化海相砂土抗液化性能研究[D]. 林坚鹏.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10]饱和砂土液化特性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D]. 郭兵文.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沙子振动液化的标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