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以“五毒秘书”张二江为例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以“五毒秘书”张二江为例

一、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五毒书记”张二江案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肖凯钿[1](2021)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建设研究 ——以S市T街道为例》文中提出

原光[2](2020)在《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参与是一种以科技为载体,以追求民主权利与现实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行为,其政治性和社会性必然要求政府进行有效回应。当前,政府回应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回应的行动困境,即网络治理的开放性和地方政府管理的封闭性之间的矛盾。网络治理的开放性要求网络治理必须适应瞬息万变的因网络参与导致的舆情发展,但地方政府的封闭性使其习惯于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往往被动地见招拆招,很难跟上舆情发展的步伐,这种缺乏前瞻性和应变能力的被动回应经常使政府陷入被动。在理论层面,“参与(?)回应”是研究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关系的基本框架,但因为公众参与形式繁多,每个时代皆有不同主题,所以抽象地分析参与和回应的关系极易陷入不直观、不聚焦、不深入的窠臼。涉官网络舆情既是网络参与的产物,又是政府回应的重要对象,可作为研究网络社会“参与(?)回应”关系的切入点和中介变量。在我国,因为官员身份特殊、敏感,与政府存在着难以剥离的内在联系,所以我国的政民关系往往通过官民关系体现出来,官民关系是理解和研究涉官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逻辑起点。在现实层面,涉官网络舆情表面上针对官员个体,但实际上体现的却是对政府的诉求,其实质是民众在不便或无法与地方政府直接沟通或抗争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变通的底层抗争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影响官员进而影响政府。涉官网络舆情的回应是政府、涉事官民、网民、媒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构成了舆情回应的基本行动逻辑。一般而言,公众试图通过“闹大”舆情的方式引起政府重视,地方政府则企图采取“化小”的方式平息舆情,于是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构成了多元主体的动态合作博弈过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研究,破解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困局,即公众日益增长的网络参与需求与落后的政府回应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对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进行研究,试图通过提升政府回应成效来改善政府网络治理绩效,从而促进公众参与的发展。针对涉官网络舆情所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本文从建设责任型、服务型、回应型政府的总体目标出发,试图通过提升政府回应成效的方式解决网络社会中地方政府的回应性、回应力和回应度依然不足的问题。在对政府回应成效的研究中,回应速度和回应质量是对回应成效评价的基本维度,回应弹性则是政府回应中速度和回应质量不同步、不协调、不稳定的现象,是回应成效不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自建“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案例库”为基础,以140个涉官网络舆情案例为样本,从4个维度16个指标出发对影响涉官舆情回应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回应弹性是政府对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研判、博弈和调适的结果。政务公开、央媒报道等因素对回应速度的提升作用高于对质量的改善;政府问责、舆情叠加、司法介入等因素对质量的改善作用高于对速度的提升。社会化媒体、利益型和激烈性诉求目标、新兴网络首发平台、涉党政机关、上级介入等因素能够同步提升政府回应的速度和质量。公众线下参与、政府话语回应、网络渠道回应等因素虽能提升回应速度但无助于提高回应质量。网络普及、政府的线下管理能力等客观条件对回应成效的影响不明显,政府的主观意愿才是决定回应弹性的关键因素。同时,政府线上管理能力的有效性也说明提升政府网络舆情回应的专项能力是改善地方政府回应的必要路径。本文除从“参与-舆情-博弈-回应”的宏观模型对政府回应进行理论探讨外,还结合诸多实际案例,对地方政府回应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具体、深入地剖析,以期更全面地展现地方政府在涉官网络舆情回应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和面临的挑战,并从中探寻完善政府回应的切入点,为提升政府回应成效提供抓手、奠定基础、理清思路。为切实改善地方政府回应成效,本文从回应能力发展、回应决策完善、回应行动规范、处置追究机制健全等方面提出了制度建设构想,为如何完善回应机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行动策略。

庄雯雯[3](2020)在《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及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败是人类社会的“癌症”。研究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上来看,本文对当前基层公职人员腐败及相对应的治理工作进行研究,既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近年基层治理腐败的经验和不足,又能提高基层腐败治理工作在理论层面的认识。从实践上来看,对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提出有效防治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的路径、措施,有助于解决基层公职人员的形象危机和信任危机,改善干群关系,维护群众利益。本文以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为个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深入剖析基层公职人员腐败行为的主体、方式、领域和危害。基层公职人员腐败行为主体主要包括农村干部、乡科级及一般党员干部。腐败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思想作风、政策执行和资金管理使用方面。腐败行为发生的领域主要是土地流转、上级工程征地补偿、扶贫专项资金、粮食直补四大领域。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危害极大,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损害政府公信力,也极大地破坏了当地的政治生态。本文从制度机制因素、主观思想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三个层面分析阐释了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发生的原因。调查发现,W县部分基层公职人员意志薄弱、心理文化不强、法纪观念淡薄等问题,在人性弱点、制度不健全和差序格局的人情社会作用下,滋生了一系列的腐败问题。本文提出,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的治理应当从构建完善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治理制度体系入手,搭建优良的人文社会经济环境,加强对易腐败领域及岗位的管理,完善巡察制度和信访制度,同时注重强化基层公职人员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人、制度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提升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的治理能力和水平,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反腐败的治理效能。

翟亚沛[4](2019)在《A市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上诸多国家和政党在进行现代化的进程中,都会被同一个政治难题困扰,就是日益严重的腐败问题。腐败治理逐渐成为各个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而由腐败引发的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也引发人们的热议。目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政治的稳定性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和作用,其中,最为严重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则是腐败。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腐败问题,基层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接触,他们不仅仅代表着自己,在群众眼中他们还代表了政府,基层干部腐败严重的影响了我国政治的稳定性,有些基层干部走上了腐败的道路后,就会引起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失去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了误解,这种不满情绪到一定极限后就会爆发,通过集体上访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出现了社会动乱。而且,一些基层干部将政府用于扶持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塞入自己的腰包,也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性。对此,本文以A市为例,对该地区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治理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基层干部腐败治理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其次,基于前者的研究基础,对本文研究用的重点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腐败的定义、基层干部腐败现象的类型以及基层干部腐败的危害性,并归纳了研究所用的理论基础,包括权力制衡理论、寻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公平理论;然后,对A市的基本情况与腐败治理组织构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调查了近年来该地区典型的基层干部腐败案件,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些案件体现出的特征,并基于A市基层干部腐败的现状,从制度建设、制度执行、社会文化以及政府职能这四个方面入手,对A市基层干部腐败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本文对国内外几个基层干部腐败治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包括香港和新加坡,对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举措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从中吸取这些地区的成功经验,并根据A市基层干部腐败的根源剖析,结合国内外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从完善相关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度、加强廉政文化在基层的传播以及改变政府职能这四个方面,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希望本文对A市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治理的研究,能够为A市乃至全国未来在治理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方面提供绵薄之力。

冯志峰[5](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胡克清[6](2018)在《基层干部腐败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LY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基层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基础,基层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基层干部腐败损害的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损害的是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当前,我国基层干部腐败的现象突出,基层干部腐败已经成为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由于基层腐败既有腐败的共性特征,也有其不同于中高层腐败的特点,因此,基于基层实际,深入研究基层干部腐败规律,研究有效的治理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阐述基层干部腐败和腐败治理等相关概念及基层干部腐败的一般特征基础上,描述了腐败的经济学、制度学、社会学解释,本文以LY市检察机关2013-2017年查办腐败案件统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LY市基层干部腐败的现状及特征,并从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视角,对基层干部的腐败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基层干部腐败产生的一般规律。本文采取比较研究方法,选取国内的东莞市、邢台市等地区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印度、法国、俄罗斯等与我国国情、发展阶段或历史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和地区的腐败治理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腐败治理应当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独立机构专业反腐、加强理想信念建设的启示。最后,对如何建立高效的腐败治理机制,实现从不敢腐到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根本转变提出对策建议,即完善腐败治理法律体系建设、实行灵活科学的激励机制、完善基层权力监督体制建设、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教育,构建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等。

杨武[7](2017)在《党内法规视野下的高校腐败治理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双轮驱动,党内法规是政治保障,国家法律是法律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内法规是反腐的利器,也是中国反腐倡廉的优势所在。随着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推进,从党内法规的视野强化高校腐败治理,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与其他领域相比,高校腐败现象,既有共性,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深入研究高校腐败现象,把握高校腐败规律,是高校腐败治理的前提。本文从腐败现象的本质入手,对高校腐败的概念作了界定,认为高校腐败是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滥用和对高校公共资源的非规范使用。研究发现,高校腐败现象严峻复杂,集中体现为:腐败数量多发、腐败重点突出、腐败危害巨大。关于高校腐败的原因,从党内法规的视角来看,党员个人、党组织、党内法规三个层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而言:一是党员个人党内法规理论修养缺乏、自律意识差,对党内法规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党组织责任意识不强,党的建设弱化、管党治党宽松软,党内法规源头教育不到位、监督不落实、惩治不及时;三是党内法规体系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纪法不衔接、配套不完备,造成执行中的困难。高校腐败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党内法规视野下的高校腐败治理,需要从党员个人、党组织、党内法规三个方面共同推进,最终达到"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的治理成效。党员个人层面,强化党内法规理论学习,将党内法规内化于心;提升党性修养,培养规矩意识,让党内法规外化于行。党组织层面,一是要健全教育机制、完善教育过程,构筑源头防腐机制;二是要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党内民主监督、规范纪检专职监督、提升巡视监督力度,构筑不能腐的立体监督机制;三是强化问责处分,推动责任担当,构筑不敢腐的惩戒机制。党内法规层面,一是完善党内立法,规范法规体系;二是推动纪法衔接,保障纪法有效运行;三是健全配套保障,提升法规执行的有效性。

蒋晓军[8](2016)在《一起厅官腐败案折射的公务员腐败问题 ——新疆人防办朱信义腐败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腐败被称为“政治癌症”,它危害政治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腐蚀思想文化,破坏社会和谐。与许多国家(地区)一样,我国也被腐败问题所困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以空前的力度严厉打击腐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但也要看到,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公务员尚未完全做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败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任重道远。本文采取案例研究型论文写作形式,选取了2013年查处的一起原新疆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主任朱信义腐败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朱信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背景、人防办情况等与此案有关的背景信息,梳理了此案包含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公款、用人腐败等腐败行为。接着,从权力关联、表现方式、影响范围等方面剖析了此案特点,结合机制设计、权力制衡、委托代理、寻租、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从制度设计、权力配置、行为约束、个人素养等四个角度,研究了朱信义腐败案折射的深层次问题。之后,聚焦这些问题,对新加坡、德国、香港等治理腐败比较成功的国家(地区)的反腐经验进行分析,汲取可借鉴之处。通过上述对朱信义腐败案例的深入研究和部分国家(地区)经验的借鉴,最后,本文从完善反腐制度、加强行为约束、形成工作合力等三个方面,提出本案例研究对治理我国公务员腐败问题的一些启示,提出了对策建议,其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腐败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公开法》、组建国家腐败防治委员会、全国人大设立反腐败专门委员会、细化权力清单等建议有一定创新性,以期对我国腐败治理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转变有所裨益。

李晓[9](2016)在《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腐败案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大以来是迄今为止国内外都不多见的大力度的反腐行动,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代领导人坚决的反腐意志,另一方面腐败已发展到一定情形,当今大力反腐具有现实必然性。腐败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的共同问题,一直以来针对腐败问题,在我国不同的社会阶段,国家领导人都会从当时所处的现实国情出发,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腐败治理对策。当前,对于我国是极具历史性的发展时刻,但也是问题集中爆发的点,反腐败是我国当前各项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与人们紧密相关的医疗、卫生、食品、环境、文化、政治权利等各方面腐败案件的披露,一时间腐败问题似乎充实着整个社会,把反腐败提上工作议程,做为一项事业来抓,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反腐败工作不仅是国家政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要纳入全国各方面建设成绩评价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打击腐败的行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及大众的关心与支持,他们是我国反腐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力量支撑。大力打击腐败,把反腐败工作推向深入,首先就应对已曝光腐败案件进行梳理,对当前的腐败案件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是我们反腐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对问题进行很好地剖析,把腐败案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总结出腐败问题呈现的共性及各自所独有的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对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教育系统、新闻媒体系统等查办的腐败案件整理,进行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的腐败案件各自都按照时间顺序分不同的项进行归类整理;第二部分主要对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的腐败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首先就五大系统的腐败案件所呈现的共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接下来再研究分析各个系统本身所独具的特点;第三部分对五大系统腐败案件的成因进行分析,按照由表及里,又外部到内部的逻辑顺序展开;第五部分对照以上五大系统腐败案件的形成原因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在思想建设上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正政治立场,加强党性教育,不断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营造清廉健康的社会环境。

黄春明[10](2013)在《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问题实证探析》文中认为市委书记作为党在地级市的最高负责人,目前已成为中国腐败问题的高发区和高危人群,其腐败问题俨然成为反腐败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党的十四大至今的20年间,因腐败落马的市委书记人数逐渐增多、窝案串案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恶劣程度越来越深,严重威胁着党在地方的执政基础、损害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对市委书记腐败问题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市委书记腐败的惩治力度和增强预防市委书记腐败的力度,是当前中国反腐败的应有之义,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本文选取十四大(1992年)以来在任期间落马的30个市委书记腐败案例,首次实证探析归纳市委书记腐败问题的十大基本特点和趋势,运用“腐败行为的三个必要条件”的理论视角分析市委书记腐败的深层原因,提出预防市委书记腐败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分析与实证探析相结合,以市委书记腐败案例实证探析为基本方法,辅之必要的数据统计和图表制作,建立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案例数据库,以期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提升相融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效果。本文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述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问题内涵及范围,提出研究问题的创新点、研究思路及方法,为下文进一步探析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市委书记腐败案例的详细探析。通过对十四大以来因腐败落马的30位市委书记的案例实证探析研究,归纳概括出市委书记腐败的十大基本特征:市委书记腐败人数增多,东中部地区为重;市委书记腐败潜伏期长,“边腐边升”过半;市委书记腐败领域集中于人事组织和工程建筑;市委书记腐败形式以受贿为主,涉案金额增大;市委书记的配偶子女成为腐败共犯及突破口;市委书记腐败由个体腐败向集团腐败发展;市委书记腐败行为败露的原因集中;腐败市委书记的生活作风问题严重;腐败市委书记“双面人”特征显着;腐败市委书记大多有基层晋升背景。第三部分,市委书记腐败问题的深层原因。本文以十四大以来落马市委书记腐败案例的探析为基础,从腐败行为的三个必要条件——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的视角,深入探析市委书记腐败的深层原因。市委书记过分集中的公共权力(资源)是腐败行为的物质条件;思想蜕变、腐败成本低、经济转型快、消极文化等因素滋生和加剧市委书记腐败动机,构成市委书记腐败的心理条件;市委书记权力过分集中、制度缺陷和执行乏力、监督严重缺位等产生市委书记腐败机会,最终提供市委书记腐败的机会条件。第四部分,预防市委书记腐败的对策建议。以制度预防为重,从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加强惩治和教育,使其不愿腐;完善制度法规,使其不能腐;加强监督制约,使其不易腐;完善保障机制,使其不必腐。

二、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五毒书记”张二江案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五毒书记”张二江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 现有研究动态评析
        (四) 本文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点
        (三) 研究不足
第一章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涉官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网络社会
        二、网络政治参与
        三、网络舆情与涉官网络舆情
    第二节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内涵与作用
        一、政府回应
        二、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
        三、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政治与行政功用
    第三节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理论框架
        一、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主客体构成
        二、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内容要件
        三、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中的主要矛盾与底层逻辑
        四、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治理愿景
第二章 涉官网络舆情变迁及对政府回应的影响
    第一节 网络参与、舆情传播与涉官网络舆情的嬗变历程
        一、网络参与:网络社会的公众参与
        二、网络参与的常见路径与效果比对
        三、涉官网络舆情的爆发根源
        四、涉官网络舆情的变迁历程
    第二节 近年涉官网络舆情的分布状况与特征
        一、基于“舆情压力指数”的涉官网络舆情分布特征
        二、涉官网络舆情参与者的分布特征
        三、涉官网络舆情参与方式的类型化特征
        四、自媒体时代涉官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
    第三节 涉官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与挑战
        一、涉官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正面影响
        二、涉官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的负面影响
        三、涉官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回应的挑战
第三章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变迁与博弈
    第一节 涉官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变迁
        一、涉官网络舆情变迁的阶段性互动特征
        二、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变迁历程
    第二节 舆情回应变迁中的博弈逻辑
        一、“闹大”与“化小”的概念辨析
        二、“闹大”与“化小”的框架逻辑
        三、“闹大”与“化小”的发展路线
        四、“闹大”与“化小”博弈过程的理论阐释
第四章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模式探源
    第一节 网络社会地方政府回应的基本模式
        一、基于吸纳与追责的积极回应
        二、基于遮蔽和失真的消极回应
    第二节 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模式
        一、基于“参与-回应”的地方政府回应的一般模式
        二、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主要模式:被动选择型回应
第五章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成效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的描述性分析
        一、“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案例库”的构成
        二、基于案例库的涉官网络舆情焦点事件的分布分析
    第二节 涉官网络舆情回应成效的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现有相关研究梳理
        三、变量设定与研究假设
        四、变量操作化
    第三节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速度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二、研究结论
    第四节 地方政府回应质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二、研究结论
    第五节 地方政府回应弹性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二、研究结论
    第六节 回应成效研究对地方政府回应的启示
        一、对提高地方政府回应速度的启示
        二、对改善地方政府回应质量的启示
        三、对消除地方政府回应弹性的启示
第六章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回应中的具体问题及成因
    第一节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
        一、回应态度:消极性、封闭性、敷衍性和策略性
        二、回应行为:回避性、象征性、拖延性
        三、回应方式:风头主义、简单粗暴、以谣辟谣
        四、回应能力:收集研判、舆情沟通、组织协调能力不足
    第二节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中的问题成因
        一、回应性:回应文化陈旧
        二、回应力:回应本领欠缺
        三、回应度:回应机制不健全
第七章 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成效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提升地方政府回应成效的总体要求
        一、提升回应成效的主要任务:解决问题与消除矛盾并行
        二、提升回应成效的根本目标:争取人心与凝聚共识合一
        三、提升回应成效的基本方式:公众意见表达与行政吸纳相契合
        四、提升回应成效的指导原则:三同步与三结合并举
    第二节 涉官网络舆情政府回应能力的提升要求
        一、奠定涉官网络舆情回应能力发展的基础
        二、提升涉官网络舆情政府回应能力的总体要求
        三、提升涉官网络舆情政府回应能力的阶段性要求
    第三节 地方政府回应决策的完善与发展
        一、涉官网络舆情回应中的地方政府决策偏差
        二、回应决策偏差产生的根源
        三、提高回应决策质量的价值导向与原则规定
        四、改善涉官网络舆情地方政府回应决策的策略
    第四节 地方政府回应行动机制的健全
        一、行动预案组织机制
        二、舆情回应即时监控机制
        三、舆情极化防范机制
        四、网络参与活动研判机制
        五、政府回应过程控制机制
        六、多元主体联动机制
        七、社会心理干预机制
    第五节 人事处置和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
        一、人、事处置机制的完善原则
        二、问责追溯机制的完善路径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学术贡献
        (一) 研究结论
        (二) 学术贡献
    二、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及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层公职人员的界定
        2.1.2 腐败的界定
        2.1.3 腐败治理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概说
        2.2.1 权力制衡理论
        2.2.2 寻租理论
        2.2.3 治理理论
        2.2.4 制度反腐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分析
    3.1 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行为主体
        3.1.1 农村干部
        3.1.2 乡科级及一般党员干部
    3.2 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行为方式
        3.2.1 思想作风方面
        3.2.2 政策执行方面
        3.2.3 资金管理方面
    3.3 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行为领域分析
        3.3.1 扶贫专项领域
        3.3.2 土地流转领域
        3.3.3 粮食直补领域
        3.3.4 征地补偿领域
    3.4 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行为危害
        3.4.1 影响经济发展
        3.4.2 损害政府形象
        3.4.3 破坏政治生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原因探究
    4.1 制度机制因素
        4.1.1 事前监督机制不健全
        4.1.2 事中监督机制不完善
        4.1.3 事后跟踪监督不到位
    4.2 客观环境因素
        4.2.1 较为落后的经济环境
        4.2.2 人情社会的相互作用
        4.2.3 物质和政治待遇较低
    4.3 主观思想因素
        4.3.1 部分基层公职人员思想意志薄弱
        4.3.2 有些基层公职人员心理文化不强
        4.3.3 个别基层公职人员法纪观念淡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治理的对策
    5.1 以制度为抓手构建完善腐败治理体系
        5.1.1 依靠制度规范权力
        5.1.2 强化惩治打击力度
        5.1.3 用足用好巡察监督
        5.1.4 畅通信访监督渠道
    5.2 以优良的人文社会经济环境营造廉洁氛围
        5.2.1 适当提高物质政治待遇,营造公平正义环境
        5.2.2 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破解人情社会难题
        5.2.3 大力涵养廉洁政治生态,形成坚决反腐氛围
    5.3 以理想信念和党纪法规教育克服人性弱点
        5.3.1 注重基层公职人员理想信念教育
        5.3.2 强化党纪党规及法律法规教育
        5.3.3 做好正面示范和反面警示教育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A市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
        1.3.2 国内相关文献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基层干部腐败的概述
        2.1.1 腐败的定义
        2.1.2 基层干部腐败现象的类型
        2.1.3 基层干部腐败的危害性
    2.2 相关理论
        2.2.1 权力制衡理论
        2.2.2 寻租理论
        2.2.3 委托—代理理论
        2.2.4 公平理论
        2.2.5 习近平的反腐思想
第3章 A市基层干部腐败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A市基本情况介绍
    3.2 A市腐败治理组织构架
    3.3 A市基层干部腐败现状分析
    3.4 A市基层干部腐败特征分析
        3.4.1 近年来基层干部腐败分类
        3.4.2 近年来腐败案件的特征
第4章 A市基层干部腐败的根源剖析
    4.1 制度建设方面
        4.1.1 权力配置制度缺陷
        4.1.2 基层干部任用制度不合理
        4.1.3 权力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4.1.4 反腐败相关法制建设落后
    4.2 制度执行方面
        4.2.1 执行力度较低
        4.2.2 惩处力度较低
    4.3 社会文化方面
        4.3.1 “人情社会”的影响
        4.3.2 “官本位”思想的残留
        4.3.3 腐败主体价值观念错位
    4.4 政府职能方面的问题
第5章 A市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治理对策
    5.1 完善相关制度
        5.1.1 以制度制约公共权力的行使
        5.1.2 加强对腐败的社会监督
        5.1.3 加强反腐相关法制建设
        5.1.4 完善基层干部任用制度
    5.2 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
        5.2.1 落实两个责任
        5.2.2 加强惩处威慑力
    5.3 加强廉政文化在基层的传播
        5.3.1 消除“人情社会”的影响
        5.3.2 消除“官本位”思想的残留
    5.4 改变政府职能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6)基层干部腐败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LY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基层和基层干部
        二、基层干部腐败
        三、腐败治理
        四、基层干部腐败的一般表现特征
    第二节 腐败根源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
        二、制度分析理论
        三、社会学过程论
第二章 LY市基层干部腐败现状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LY市基本情况及腐败治理组织架构
        一、LY市基本情况
        二、LY市腐败治理组织架构
    第二节 LY市基层干部腐败现状
        一、LY市近五年腐败案件查办情况
        二、LY市查办腐败案件数据分析
    第三节 LY市基层干部腐败特征
        一、LY市近五年腐败类型
        二、LY市腐败案件特点
第三章 基层干部腐败根源分析
    第一节 基层干部腐败的经济因素分析
        一、基层干部腐败的成本分析
        二、基层干部腐败的收益分析
        三、基层干部腐败的寻租分析
    第二节 基层干部腐败的制度因素分析
        一、基层干部腐败的制度因素
        二、基层干部的权力监督机制
    第三节 基层干部腐败的社会因素分析
        一、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二、人情社会因素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腐败治理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腐败治理经验
        一、东莞市腐败治理经验
        二、邢台市腐败治理经验
    第二节 国外腐败治理经验
        一、新加坡腐败治理经验
        二、法国腐败治理经验
        三、英国腐败治理经验
    第三节 主要启示
        一、把腐败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保持腐败治理机构的独立性
        三、舆论监督是腐败治理的重要工具
第五章 基层干部腐败治理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建设
        一、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现状
        二、我国反腐败法律体系完善方向
    第二节 实行灵活科学的激励机制
        一、薪资激励
        二、职务晋升激励
    第三节 完善基层监督体制建设
        一、建立国家巡视制度,有效加强基层“一把手”的权力制约和监督
        二、提高基层反腐败机构独立性,发挥基层反腐败机构职能
        三、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等基层监督
        四、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畅通基层群众举报渠道
    第四节 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和廉政教育
        一、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基层先进文化建设
        二、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三、加强村干部廉政教育,确保“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党内法规视野下的高校腐败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研究现状
        1.2.1.1 关于党内法规建设现状的研究
        1.2.1.2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的研究
        1.2.1.3 党内法规与腐败治理研究
        1.2.2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党内法规
        2.1.2 高校腐败
    2.2 相关理论
        2.2.1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
        2.2.2 腐败与腐败治理理论
    2.3 党内法规与高校腐败治理的关系
        2.3.1 党内法规建设是从严治党从严治校的基础工作
        2.3.2 党内法规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高校反腐成效
        2.3.3 高校的本质属性尤其需要强化党内法规建设
第3章 党内法规视野下的高校腐败现状分析
    3.1 腐败的数量多发
        3.1.1 党员违纪违法案件多发
        3.1.2 腐败案件在教育系统中处于高位态势
        3.1.3 腐败涉案金额巨大
    3.2 腐败的重点突出
        3.2.1 重点大学腐败现象突出
        3.2.2 "关键少数"腐败现象严重
        3.2.3 关键领域成为腐败重灾区
    3.3 腐败的危害巨大
        3.3.1 高校腐败阻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3.3.2 高校腐败恶化了社会风气
        3.3.3 高校腐败危害了国家战略的实施
第4章 党内法规视野下高校腐败的成因分析
    4.1 党员个人层面
        4.1.1 忽视理论学习,思想上存在误区
        4.1.2 规矩意识淡漠,行动上缺乏自律
    4.2 党组织层面
        4.2.1 源头教育不实,思想堤坝不牢
        4.2.2 党内监督弱化,权力任性妄为
        4.2.3 问责处分不严,腐败风险多发
    4.3 党内法规层面
        4.3.1 法规体系不完善,存在制度空白
        4.3.2 法规制度不衔接,难以有效互动
        4.3.3 法规配套不完善,法规权威弱化
第5章 党内法规视野下的高校腐败治理对策
    5.1 党员个人层面
        5.1.1 强化理论学习,消除认识误区
        5.1.2 培养规矩意识,强化廉洁自律
    5.2 党组织层面
        5.2.1 提升源头教育,筑牢"不想腐"的预防机制
        5.2.2 强化党内监督,完善"不能腐"的制度机制
        5.2.3 完善处分问责,打造"不敢腐"的惩治机制
    5.3 党内法规层面
        5.3.1 健全法规体系,扎紧制度牢笼
        5.3.2 注重纪法衔接,推动纪法互动
        5.3.3 完善配套制度,强化法规权威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2013.03-2017.03高校腐败案汇总
附录2: 2016 年全国高校数量、区域分布、腐败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8)一起厅官腐败案折射的公务员腐败问题 ——新疆人防办朱信义腐败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思路及本文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本文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腐败定义研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外研究综述
2 典型案例:朱信义腐败案
    2.1 案例背景
        2.1.1 时代背景
        2.1.2 地域背景
        2.1.3 部门背景
    2.2 实际案例
        2.2.1 一帆风顺提拔晋升
        2.2.2 离任审计发现问题
        2.2.3 查处的腐败事实
3 朱信义腐败行为分析
    3.1 朱信义腐败行为类型
        3.1.1 权钱交易行为
        3.1.2 权色交易行为
        3.1.3 贪污公款行为
        3.1.4 用人腐败行为
    3.2 朱信义腐败行为特点
        3.2.1 从职务影响到滥用职权,腐败表现特权化
        3.2.2 从显性腐败到隐性腐败,腐败方式结构化
        3.2.3 从个体腐败到群体腐败,腐败范围扩大化
4 朱信义腐败案折射出的问题分析
    4.1 制度设计问题
        4.1.1 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
        4.1.2 用人制度不完善
        4.1.3 财务制度有漏洞
    4.2 权力配置问题
        4.2.1 权力缺少制衡
        4.2.2 权力暗箱运行
    4.3 行为约束问题
        4.3.1 廉政教育失效
        4.3.2 廉政风险失控
        4.3.3 群众监督失声
    4.4 个人素养问题
        4.4.1 公共服务动机弱化
        4.4.2 民主法治意识淡薄
5 部分国家(地区)反腐败经验
    5.1 新加坡“胡萝卜+大棒”的反腐模式
        5.1.1 廉政监督机制
        5.1.2 精英治国机制
        5.1.3 廉政教育机制
    5.2 德国“重法制、细防控、严约束”的反腐模式
        5.2.1 注重廉政法制建设
        5.2.2 细化廉政风险预警
        5.2.3 严格公务员行为约束
    5.3 香港“查、防、教”三管齐下的反腐模式
        5.3.1 强力查贪
        5.3.2 合力防腐
        5.3.3 着力教育
6 对治理公务员腐败问题的一些启示
    6.1 完善反腐败制度
        6.1.1 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
        6.1.2 优化权力配置和制衡
        6.1.3 建强严查腐败工作机构
    6.2 加强公务员行为约束
        6.2.1 培育公共服务精神
        6.2.2 建立公务员行为规范
        6.2.3 加强廉政风险防控
    6.3 形成反腐败工作合力
        6.3.1 运用法治思维严处腐败
        6.3.2 发挥党政机关监督作用
        6.3.3 拓宽社会监督渠道
7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腐败案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中查办的腐败案件
    (一) 政法系统腐败情况
        1. 涉案人员年龄研究
        2. 涉案人员工作经历研究
        3. 涉案人员行政级别及腐败情节研究
    (二) 能源系统腐败情况
        1. 煤炭行业的腐败土壤
        2. 矿产行业的混乱
        3. 中石油深陷腐败漩涡
        4. 电力行业腐败触目惊心
        5. 国家能源局成为腐败重灾区
    (三) 交通系统的腐败情形
        1. 交通系统腐败案件涉及的地区
        2. 交通系统腐败案件涉及单位
    (四) 教育系统腐败情况
        1. 教育系统腐败案件所涉及的院校
        2. 教育系统腐败案件涉及的地区
    (五) 新闻媒体系统腐败案件情形
        1. 新闻媒体腐败案件涉及的行业
        2. 新闻媒体系统腐败涉及的地区
二、十八大以来查办的五大系统腐败案件的特点分析
    (一) 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的腐败案件呈现的共同点
        1. 50岁以上成为易栽年龄段
        2. “久居易腐”现象普遍存在
        3. 腐败案件涉及地区广
        4. 落马人员普遍具有两面性
        5. 腐败类型上的共同性
    (二) 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腐败案件各自具有的特点
        1. 政法系统腐败案件所独具的特点
        2. 能源系统腐败案件所独具的特点
        3. 交通系统腐败案件所独具的特点
        4. 教育系统腐败案件所独具的特点
        5. 新闻媒体系统腐败案件所独具的特点
三、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腐败案件的成因分析
    (一) 有关党内法规和法律不健全且缺乏衔接
        1. 反腐败的党内法规不健全
        2. 反腐败的国家法律不完善
        3. 二者缺乏衔接
    (二) 权力设置本身及运行各种诟病滋生腐败
        1. 权力设置不合理造成权力过分集中
        2. 权力运行的透明度不够
        3. 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健全
    (三) 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刺激了腐败的产生
        1. 市场经济冲击人们的金钱观
        2. 政治思想迷茫贪腐心理重
        3. 过度的追捧经济和政治地位致使道德观缺失
四、腐败案件的防范对策
    (一) 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二) 健全有关反腐的党内法规和法律并加强二者的衔接
    (三) 健全权力监督机制
    (四) 加强正确的政治观、金钱观和道德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问题实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腐败
        (二) 市委书记及其腐败问题的研究
    三、 研究问题创新点
    四、 研究问题内涵及范围
    五、 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案例的详细探析
    一、 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的背景探析
    二、 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案例库的基本情况
    三、 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案例的基本特征
        (一) 市委书记腐败人数增多,东中部地区为重
        (二) 市委书记腐败潜伏期长,“边腐边升”过半
        (三) 市委书记腐败领域集中于人事组织和工程建筑
        (四) 市委书记腐败形式以受贿为主,涉案金额增大
        (五) 市委书记的配偶子女成为腐败共犯及突破口
        (六) 市委书记腐败由个体腐败向集团腐败发展
        (七) 市委书记腐败行为败露的原因集中
        (八) 腐败市委书记的生活作风问题严重
        (九) 腐败市委书记“双面人”特征显着
        (十) 腐败市委书记大多有基层晋升背景
第二章 市委书记腐败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 公共权力视角
        (一) 市委书记及其权力
        (二) 市委书记滥用权力的主要方式
    二、 腐败动机视角
        (一) 思想蜕变导致市委书记腐败动机滋生
        (二) 腐败成本低使市委书记腐败动机加强
        (三) 经济转型快使市委书记腐败动机加剧
        (四) 消极文化导致市委书记腐败动机加深
    三、 腐败机会视角
        (一) 权力过分集中滋生市委书记腐败机会
        (二) 制度缺陷和执行乏力产生市委书记腐败机会
        (三) 监督严重缺位引发市委书记腐败机会
第三章 预防市委书记腐败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惩治和教育,使其不愿腐
        (一) 加大腐败惩治力度
        (二) 加强廉政文化教育
    二、 完善制度法规,使其不能腐
        (一) 完善市委书记权力运行机制
        (二)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三) 完善市委书记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度
    三、 加强监督制约,使其不易腐
        (一) 实行严格有效常态的上级监督
        (二) 加强同级监督机构的独立监督
        (三) 充分发挥媒体群众的有效监督
    四、 完善保障机制,使其不必腐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五毒书记”张二江案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廉政建设研究 ——以S市T街道为例[D]. 肖凯钿. 汕头大学, 2021
  • [2]涉官网络舆情的地方政府回应研究[D]. 原光. 山东大学, 2020(01)
  • [3]W县基层公职人员腐败问题及治理研究[D]. 庄雯雯. 燕山大学, 2020(01)
  • [4]A市基层干部腐败问题治理研究[D]. 翟亚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5]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6]基层干部腐败根源及治理对策研究 ——以LY市为例[D]. 胡克清. 青岛大学, 2018(12)
  • [7]党内法规视野下的高校腐败治理研究[D]. 杨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8]一起厅官腐败案折射的公务员腐败问题 ——新疆人防办朱信义腐败案例分析[D]. 蒋晓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12)
  • [9]十八大以来五大系统腐败案件实证研究[D]. 李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10]十四大以来市委书记腐败问题实证探析[D]. 黄春明. 中共中央党校, 2013(S2)

标签:;  ;  ;  ;  ;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以“五毒秘书”张二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