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

回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

一、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论文文献综述)

聂文婷[1](2013)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最早对中国原子弹研制的研究来自于国外学者。而国外学者对此研究主要在两方面:中国核决策的动因;美国对中国原子弹研制的态度与策略选择。国内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主要在: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苏联对华核援助及其撤援;原子弹成功研制的经验与意义。研究的不足:这段历史的研究不够完整;重要历史关节点的研究过于僵化。其原因主要在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两方面。

申晓勇[2](2012)在《技术引进视角下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研究(1949-1960)》文中认为国防工业的技术引进,能节约相应资源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发展进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国防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再加之朝鲜战争的爆发和我国周边安全形势的恶化,对国防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景下,我国政府最终选择通过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技术和成套设备,实现国防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探讨1949-1960年新中国国防工业技术引进问题,能够为今天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聂文婷[3](2012)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与重大意义研究综述》文中提出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促使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近些年,随着相关文献、着作和论文的陆续问世,学术界也展开了对原子弹研制历程以及其重大意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程中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原子弹研制与中国国家安全、中国原子弹研制的重要意义等四个方面。本文将对以上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胡礼忠[4](2008)在《中国的核试验与中美核关系:中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继美、苏、英、法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中国拥有核武器,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同时也是国际冷战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它不但影响了中外关系的格局,而且影响了国际冷战的态势,因而从中国的核研制肇端起,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储峰[5](2007)在《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1949—1960)》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结为盟友,开始了十余年的军事合作。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苏联的援助,加速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在援助过程中,苏联也采取了诸多的限制措施。本文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回顾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援建问题的提出;从常规武器工业和战略尖端武器工业两个方面分析了苏联对中国国防工业的援建;最后结合史实的分析,提出了中苏军事合作的经验教训。

储峰[6](2007)在《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1949—1960)》文中研究指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基于各自的战略利益结为盟友,开始了十余年的军事合作。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苏联的援助,加速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在援助过程中,苏联也采取了诸多的限制措施。本文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回顾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援建问题的提出;从常规武器工业和战略尖端武器工业两个方面分析了苏联对中国国防工业的援建;最后结合史实的分析,提出了中苏军事合作的经验教训。

沈志华[7](2004)在《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文中研究指明195 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表现出一种既要给予援助又要进行限制的复杂心态 :中苏军事同盟的存在决定了苏联必须在核武器方面帮助中国 ,提供核保护或者核技术 ;由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共 ,苏联不断地提高对中国核援助的层次和力度 ,而这是中国能在短短十年内制造出原子弹的重要原因之一 ;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毛泽东的不信任 ,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和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等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 ,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 ;中苏关系刚出现一丝分歧的迹象 ,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

沈志华[8](2003)在《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关核问题的历史——包括各大国核技术的发展、核政策和核战略的演变以及超级大国之间的核军备控制和禁止核试验谈判等, 无疑是冷战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要讨论的是其中一个侧面:20世纪50年代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所采取的方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苏联的核政策、中国的核发展以及中苏关系三个角度来考察现有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冷战国际史的新研究中,由于俄国档案的开放,有关苏联核历史的论着有了明显增加,并占有突出的地

袁成隆[9](2002)在《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文中研究表明

二、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中国核决策的动因。
    (二) 关于美国对中国原子弹研制的态度与策略选择。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一) 关于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
    (二) 关于苏联对华核援助及其撤援。
    (三) 关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的经验。
    (四) 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的意义。
三、加强和深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研究的思考

(2)技术引进视角下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研究(1949-1960)(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防工业现状和国防工业建设指导思想
二、我国国防工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
    (一) 与苏联政府签订协议, 引进技术资料和成套设备
    (二) 聘请外国专家来华直接进行技术指导
    (三) 自建配套设施, 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
    (四) 集中使用并注重培养人才, 建立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的人才保障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与重大意义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
二、关于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重要历史事件
    1. 从发展原子能事业到研制原子弹
    2.“596”工程的背后
    3. 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地研制中国的原子弹
三、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与中国国家安全
四、关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重要意义
    1.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试爆与中国大国地位的巩固
    2. 中国原子弹的研制与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

(5)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1949—1960)(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援建问题的提出
二、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
    (一)苏联对中国常规武器工业的援建
    (二)苏联对中国战略尖端武器工业的援建
        1. 中苏在发展核工业、核武器领域的合作
        2. 中苏在发展导弹、火箭武器领域的合作
三、结语

(7)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论文提纲范文)

赫鲁晓夫开启了中国原子能和平利用之窗
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武器方针出现突破性转变
苏联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帮助及其限度
赫鲁晓夫决心撕毁合同终止对中国的核援助
简短的结论

四、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研究述评[J]. 聂文婷. 军事历史研究, 2013(02)
  • [2]技术引进视角下我国国防工业发展研究(1949-1960)[J]. 申晓勇. 军事历史研究, 2012(01)
  • [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与重大意义研究综述[J]. 聂文婷.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4]中国的核试验与中美核关系:中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述评[J]. 胡礼忠. 历史教学问题, 2008(03)
  • [5]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1949—1960)[J]. 储峰.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00)
  • [6]苏联对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援建(1949—1960)[J]. 储峰. 冷战国际史研究, 2007(00)
  • [7]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J]. 沈志华. 历史研究, 2004(03)
  • [8]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A]. 沈志华.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 2003
  • [9]忆中国原子弹的初制[J]. 袁成隆. 炎黄春秋, 2002(01)

标签:;  ;  ;  ;  

回顾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