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盐湖盆地盐间矿床石油地质特征

潜江盐湖盆地盐间矿床石油地质特征

一、潜江盐湖盆地盐间沉积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韶华,聂惠,马胜钟,丁一,李浩,梁文华[1](2022)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评价与甜点区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页岩油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接替的新阵地,加强陆相盐湖盆地盐间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可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为例,突出烃源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优选出以TSM盆地模拟法为主,辅以体积法、热解参数法及资源丰度类比法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页岩油资源潜力及有利分布区。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13个单韵律层、1个复韵律层,预测地质资源量8×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1.26×108 t,其中潜34-10韵律层资源量最大;平面上,预测潜江凹陷中北部是潜江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其中,Ⅰ类地质资源量2.43×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0.38×108 t,Ⅱ类地质资源量5.57×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0.88×108 t。

鲍云杰,李志明,曹婷婷,黎茂稳,钱门辉,蒋启贵,刘鹏,徐二社,陶国亮,刘伟新,吴世强[2](2021)在《潜江凹陷王场构造区盐间细粒沉积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以潜34-10韵律为例》文中认为为了揭示潜江凹陷王场构造区盐间细粒沉积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以页岩油兼探井潜34-10韵律系统取心段为研究对象,对典型样品开展了常规热解、多温阶热解、全岩矿物X衍射、抽提物生物标志物、水平与垂向渗透率等分析测试,剖析了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的含油性、不同赋存状态油含量和来源,认为王场构造区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页岩油富集受洼陷区成熟页岩油侧向运移供烃、具优质烃源岩和储集岩为一体的泥质白云岩相以及上、下厚层盐岩优越的封盖性能共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游离烃S1含量在国内外页岩油勘探层系中属最高(平均为12.5 mg/g),油饱和指数OSI(平均为372 mgHC/gTOC)与北美Bakken组中段的油饱和指数OSI相当;盐间细粒沉积的游离油含量显着高于盐内细粒沉积的游离油含量,并且具有异常低的Tmax值(平均为419℃)、异常高的烃产率指数PI(平均值为0.58)、生物标志物参数显示成熟特征以及水平渗透率显着高于垂向渗透率,王场构造区盐间细粒沉积层段游离烃S1主要源自蚌湖洼陷区同一层系侧向运移的油,运移油贡献率达82.5%.

刘心蕊,吴世强,陈凤玲,张亮,杜小娟,管文静,梁文川[3](2021)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以潜34-10韵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汉盆地始新统潜江组盐间页岩油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为了明确盐间页岩储层岩相及其储集物性,综合运用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X衍射、高压压汞和页岩孔渗等资料,对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岩相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该区盐间页岩油储层主要包括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富碳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富碳纹层状云质泥岩相3种不同类型的岩相类型,前2种岩相的孔隙度明显高于后者。不同岩相孔径分布差异明显,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以孔径大于41 nm的孔隙为主,中值孔喉半径为219 nm;而富碳纹层状云/灰质泥岩相和钙芒硝充填富碳纹层状云质泥质相则以孔径小于41 nm的孔隙为主,中值孔喉半径为21 nm。富碳纹层状泥质白云岩相岩性均一,具有良好的储集空间和较大的孔喉结构,页岩储层中的含油性较高,为盐间页岩油储层中的优势岩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页岩油勘探目标。

陈晨,姜在兴,孔祥鑫,吴世强,陈凤玲,杨叶芃[4](2021)在《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文中提出江汉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内陆盐湖盆地,位于其中部的潜江凹陷发育盐间细粒沉积,近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为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本文基于岩心和多种测试方法将盐间细粒沉积划分出8种岩相,分别是含灰泥质云岩、云质混合细粒岩、泥质混合细粒岩、灰质混合细粒岩、灰质泥岩/泥岩、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和云质/泥质钙芒硝岩。岩相组合有A和B两种:A类岩相组合为含灰泥质云岩、云质混合细粒岩和泥质混合细粒岩,夹少量灰质混合细粒岩、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和云质/泥质钙芒硝岩;B类岩相组合为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云质/泥质钙芒硝岩,夹少量灰质泥岩/泥岩和泥质混合细粒岩。A类岩相组合富集碳酸盐质矿物且有机质含量高,岩心上表现为灰黑色泥质岩(泥质混合细粒岩和灰质混合细粒岩)与黄褐色云质岩(含灰泥质云岩和云质混合细粒岩)频繁更替,其中夹有白色硫酸盐质岩,呈透镜体状或层状产出,说明当时环境的盐度较低,镜下纹层大部分呈较为连续的微波状或水平状。其沉积特征反映了A类岩相组合的形成环境为还原性较好、盐度较低的深水区。B类岩相组合硫酸盐矿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岩心上表现为白色高硫酸盐质岩夹有黑色泥质层或黄褐色云质层,镜下观察为呈菱形片状钙芒硝,常见穿插双晶,可见明显的粒序变化,云质含量高的薄片镜下为无纹层特征。其沉积特征反映了B类岩相组合形成环境为还原性较弱、盐度较高的较浅水域。本研究将V/(V+Ni)、(S1+S2)/TOC、Sr/Ba和Ga/C31H指数等地化参数与岩相特征相结合,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并且补充说明了A类岩相组合形成于气候湿润的环境,而B类岩相组合形成环境较为干旱,且将盐间沉积划分为B、A、B三个阶段,对其进行了沉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三阶段气候干旱且水深较浅,湖水析出大量盐类,主要发育B类岩相组合,且硫酸盐矿物的增加使硫酸盐还原菌氧化有机质,不利于有机质富集;第二阶段降雨增加,大量淡水注入致使水体淡化且深度变深,这时水体分层性较好,还原性较强,发育A类岩相组合,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好。由此可见,矿物组分上为灰泥质或云质含量高且岩心具有水平层理、镜下纹层特征明显的岩相,以及湿润气候下的还原性较强、盐度适宜且水体分层性好的深水环境等沉积特征,有助于形成含油性较好的页岩。因此,低TOC含量的B类岩相组合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岩相,富集的硫酸盐矿物会稀释有机质浓度,岩相所处的高盐度环境也会减缓微生物活动;而高TOC含量的A类岩相组合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岩相,频繁的降雨稀释水体盐度,为可以产生有机质的浮游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且所含云质纹层矿物间孔隙发育,有利于烃类的存储,所以成为该区内的优质烃源岩,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岩相。

沈均均,陶国亮,陈孔全,李君军,王鹏万,李志明,蒋启贵,孟江辉[5](2021)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盐间页岩层系湖相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文中研究说明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页岩层系潜江组三段下亚段4油组第10韵律层(潜三下(4-10)韵律层)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及测井数据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X衍射、岩石冷冻热解及饱和烃色谱-质谱等分析测试数据,对韵律层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目的层矿物组成复杂,主要发育有富炭泥质白云岩相、富炭泥质灰岩相、富炭白云质泥岩相和富炭、钙芒硝充填云质泥岩相4种岩相类型,其中富炭泥质白云岩相为最有利岩相类型,具有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3.3%~6.3%)、脆性矿物含量高(50%~76%)、粘土矿物含量低(18%~33%)和孔隙度高(10.8%~26.3%)的特点;(2)白云岩类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隙为主,溶蚀孔、缝极少发育,孔隙之间的连通性差,孔隙结构不好;(3)泥质白云岩储层宏观分布受沉积环境控制明显,富炭泥质白云岩相主要出现在湖平面下降中期水体盐度适中的区域内,微观上,孔隙发育受压实作用控制明显,胶结和溶蚀作用影响较小;(4)早成岩作用阶段较弱的压实作用、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及储层中油气的充注作用对晶间孔隙的保存具有积极的作用,是研究区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黄华,袁娟梅,彭伟,张亮,文辉[6](2021)在《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文中指出江汉盆地为典型的陆相盐湖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间地层为主力油气产层。为研究其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开展了晚始新世潜江组沉积期的古地貌、古构造和古气候恢复,扫描电镜分析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江汉盆地潜江组"高山深盆"式古地貌和断层控制下稳定沉积的深凹古构造是盐湖盆地形成的基础,气候以亚热带干旱为主、干湿交替为辅,形成了多韵律沉积;(2)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及其混合类型,其中盐类矿物来源于物源区水系携带的风化矿物质和深部热液物质;(3)研究区常规砂岩和非常规混积岩均见油气产出,常规砂岩油藏具有"源控富集、层控运移、砂控规模"的特征,非常规混积岩油藏具有"沉积控区块、源岩控层位"的特征。该研究成果对盐湖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李志明,钱门辉,黎茂稳,蒋启贵,吴世强,鲍云杰,曹婷婷,陶国亮,刘鹏,徐二社,刘伟新[7](2020)在《盐间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与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以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为例》文中提出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系。基于页岩油专探井/兼探井取心段分析结果与前人资料,阐述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总体是一套好—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以腐泥组无定形体组分为主,类型主要为Ⅱ1、Ⅰ型,现今处于生排油高峰期;其储集条件优越,与国内外主要页岩油产层储集条件相当,尤以白云岩、泥质白云岩相最佳;盐间细粒沉积岩上部和下部连续分布的厚层盐岩构成了盐间页岩油优质的顶板和底板封盖层。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层系发育层内侧向运移富集型和原位—近源聚集富集型2类页岩油,前者发育于王场背斜构造带,后者发育于蚌湖洼陷的深洼与南斜坡带。提出了2类页岩油富集类型的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与指标,为潜江凹陷其他盐间细粒沉积层系页岩油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依据与借鉴。

徐文明,蒋启贵,刘伟新,陶国亮,张文涛,钱门辉,曹婷婷,鲍云杰,李志明[8](2020)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潜34油组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与物性的关系》文中指出以X衍射、薄片、常规扫描电镜及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FIB三维孔隙重构等手段,结合压汞及氮气吸附孔体积定量分析,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微观结构及与物性的关系。按矿物含量的高低,把储层划分为云质泥岩、泥质云岩及含泥云岩三大类。该储层矿物组成、结构非均质性强,常规柱孔隙度变化大,在1%~13%之间。其中云质泥岩孔隙度低,泥质云岩、含泥云岩孔隙度高,钙芒硝含量高的泥岩孔隙度较低。储层微观结构变化大,云质泥岩具定向排列结构,以狭长状或扁平状微孔隙为主;孔径小,以直径20~50 nm的孔隙体积为主,最大连通喉道小,在22~42 nm之间。泥质云岩以残余粒间孔及粒间充填的黏土片间孔为主,孔径变大,以直径20~80 nm的孔隙体积为主,最大连通喉道变化大,在16~158 nm之间。含泥云岩以均匀晶粒结构、多边形等轴状晶间微孔为主;孔径大,以直径80~180 nm的孔隙体积为主,最大连通喉道大,在158~196 nm。云质泥岩、泥质云岩、含泥云岩的孔隙连通分别具有"缝—缝、孔—缝、孔—孔相连"的特征,含泥云岩孔隙度大、连通喉道宽、孔隙结构优,具最好的页岩油储集空间。

孔祥鑫[9](2020)在《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文中提出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是指所含碳酸盐物质占到总成分2025%以上的,主要由粒径小于62.5μm的颗粒组成的岩石。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广泛分布在中国断陷湖盆内,是赋存页岩油的重要载体。但其成分复杂且来源多元,缺乏统一分类方案和生储评价的系统研究,因此针对该类沉积岩的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具有科学和勘探生产的双重意义。论文主要选取渤海湾盆地束鹿凹陷和东营凹陷沙四上-沙三下亚段富方解石细粒沉积岩和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富白云石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其沉积特征、成因和油气富集规律的系统分析。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组成物质主要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石英、长石、黏土矿物、黄铁矿、蒸发盐类矿物和有机质等,物质来源包括陆源输入和盆内自生两大类。盆内生物活动和有机质演化过程对矿物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自生碳酸盐物质主要通过有机-无机关联反应生成。根据细粒沉积岩的物质组成,以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长英质矿物和盐类矿物为四端元建立岩性分类方案。同时以有机质含量1%和2%为界划分低、中和高有机质,并根据层厚度与组合关系建立描述依据,从而建立岩相分类方案。在物质成分与沉积特征表征基础之上,强调岩相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成因与环境因素,首次建立针对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的岩相组合划分方案。通过对各岩相组合的有机质丰度、类型与成熟度的评价,结合沉积环境分析,确定有机质富集因素包括有机质来源、水体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以有机-无机关联反应为主要物质形成机制的岩相组合其有机质类型以内源为主,TOC含量高,有机质富集条件好,生烃潜力大。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颗粒间孔、颗粒内孔、有机质孔和裂缝。其中碳酸盐矿物晶间孔多充注烃类物质,是有效的烃类存储空间。通过对各盆地进行对比分析,提出页岩油藏的成藏要素包括优质烃源岩、有效储层和有效烃类运移通道,并受沉积环境和矿物、岩相的形成机制影响。利用基于沉积成因的细粒沉积岩划分方案,可以更精准的确认页岩油分布规律。

苑昊[10](2020)在《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10韵律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中部,该凹陷中潜江组三段10韵律发育以盐间细粒沉积物为主的岩层,为江汉油田页岩油重要的勘探目标。近年来,虽然对该区细粒沉积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其岩性复杂多样,尚存在沉积演化特征不清、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不明确等问题。因此,本文针对潜江凹陷盐间细粒沉积岩的沉积特征展开研究,以详细的岩芯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为基础,利用测录井资料及测试数据,研究该区岩石学特征、沉积作用、岩相划分,进而查明沉积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理清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整体把握该区优质储层的特征分布,为潜江凹陷页岩油勘探提供依据。研究区细粒沉积物主要矿物包括:方解石、白云石、粘土矿物、钙芒硝、硬石膏,次要矿物包括石英、长石、黄铁矿。基于细粒岩的岩石学特征,识别出三种沉积作用:1)生物化学作用,2)蒸发化学作用,3)重力流作用。在细粒岩矿物组成和沉积作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细粒沉积岩分类方案。该方案根据碳酸盐矿物、蒸发岩矿物、泥质碎屑各自含量的50%为界,结合沉积构造和特殊成分,共划分出9种岩相,并对每种岩相进行了成因解释。遵循点-线-面的工作思路,结合岩相特征和沉积作用,首先将该区划分出生化事件、事件生化、蒸发生化和蒸发事件四种微相类型,其次绘制了该区有机质含量、碳酸盐岩、泥质碳酸盐岩、碳酸盐质混积细粒岩的平面等值线图,进而分析了细粒岩沉积演化特征。其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构造作用、突发事件。在气候湿润、微生物勃发,构造运动等优质环境下,为研究区的细粒岩提供了有利的形成条件。该盐间细粒岩储层主要发育微米-纳米级孔隙。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孔隙、有机质孔隙、粒间孔隙、溶蚀孔隙、裂缝等。其中晶间孔隙、有机质孔隙、溶蚀孔隙、裂缝是较优质的储集空间类型。盐间细粒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到有机质、矿物组分、岩相因素控制。有机质是影响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决定储集空间的发育和生烃能力。矿物组分控制储层物性特征。在不同的岩相中,以碳酸盐为主要成分的三种岩相中:碳酸盐岩、泥质碳酸盐岩、碳酸盐质混积细粒岩的物性最好。基于上述特征分析,可将研究区储层类型分为3类,其中I类储层为该区有利区,具有纵向分层、横向分带、平面上分区的特点。

二、潜江盐湖盆地盐间沉积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潜江盐湖盆地盐间沉积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评价与甜点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选择
    2.1 TSM盆地模拟法
    2.2 热解参数法
    2.3 体积法
    2.4 资源丰度类比法
3 资源潜力评价与甜点区预测
    3.1 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
    3.2 页岩油甜点区预测
4 结论

(2)潜江凹陷王场构造区盐间细粒沉积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以潜34-10韵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含油性与赋存状态定量评价
    2.1 常规热解游离烃S1与油饱和指数OSI定量结果
    2.2 总含油量与不同赋存状态油定量结果
3 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
    3.1 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运移油贡献与页岩油富集
    3.2 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岩相与页岩油富集
    3.3 王场构造区潜34-10韵律盐间细粒沉积盐岩顶底封盖与页岩油富集
4 结 论

(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以潜34-10韵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物组成及岩相特征
    2.1 矿物组成与岩相类型
    2.2 岩相特征
3 岩相类型与页岩储集物性
4 有利岩相
5 结论

(4)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和研究方法
2 沉积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及岩相组合划分
    2.2 A类岩相组合沉积特征
    2.3 B类岩相组合沉积特征
3 沉积环境
    3.1 还原性及水深
    3.2 盐度
    3.3 沉积模式
4 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和油气意义
5 结论

(5)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盐间页岩层系湖相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分析实验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岩相发育特征
        3.1.1 富炭泥质白云岩相
        3.1.2 富炭泥质灰岩相
        3.1.3 富炭白云质泥岩相
        3.1.4 富炭、钙芒硝岩充填云质泥岩相
    3.2 储集性能
        3.2.1 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特征
        1)物性特征
        2)孔喉结构特征
        3.2.2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1)孔隙
        2)裂缝
    3.3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
        3.3.1 沉积环境
        3.3.2 成岩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2)压实作用
        3)胶结作用
        4)溶蚀作用
    3.4 泥质白云岩储层形成机理
        3.4.1 白云岩储层形成于早成岩作用阶段,压实作用较弱,晶间孔隙保存极好
        3.4.2 白云石化作用扩大了晶间孔隙,同时增强了晶体间的抗压性
        3.4.3 白云岩储层中油气的充注会抑制胶结作用的发生,有利于晶间孔隙的保存
4 结论

(6)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盐湖沉积环境
    2.1 古地貌和古构造条件
    2.2 古气候条件
    2.3 盐类矿物来源
3 盐湖沉积特征
    3.1 岩相分布特征
    3.2 砂体展布特征
4 盐湖成藏特征
5 结论

(7)盐间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与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以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盐间页岩油形成的地质背景
2 潜34-10韵律盐间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
    2.1 盐间细粒沉积岩总体是一套好—优质烃源岩
    2.2 盐间细粒沉积岩现今处于生排油高峰期
    2.3 盐间细粒沉积岩储集条件优越
    2.4 细粒沉积岩顶底封盖条件优越
3 页岩油富集模式与地质甜点区评价关键参数
    3.1 潜34-10韵律盐间页岩油富集模式
    3.2 页岩油地质甜点区评价关键参数
4 结论

(8)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潜34油组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与物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概况
2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矿物组成
3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微观结构
    3.1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微观结构特征
    3.2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微孔隙类型
    3.3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连通性分析
4 盐间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物性
    4.1 盐间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孔隙度
    4.2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最大连通喉道
    4.3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孔体积分布
    4.4 潜34油组页岩油储层最小连通喉道
5 结论

(9)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细粒碳酸盐矿物研究现状
        1.2.2 细粒沉积岩分类与表征研究现状
        1.2.3 页岩油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工作量
    1.4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4.1 主要成果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束鹿凹陷
        2.1.1 构造演化
        2.1.2 地层特征
    2.2 东营凹陷
        2.2.1 构造演化
        2.2.2 地层特征
    2.3 潜江凹陷
        2.3.1 构造演化
        2.3.2 地层特征
    2.4 气候背景
第三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成分特征与成因
    3.1 物质成分类型与含量
    3.2 方解石
        3.2.1 自生方解石
        3.2.2 陆源灰质碎屑
        3.2.3 方解石成因分析
    3.3 白云石
        3.3.1 自生白云石
        3.3.2 陆源云质碎屑
        3.3.3 白云石成因分析
    3.4 其它物质
        3.4.1 石英
        3.4.2 长石
        3.4.3 黏土矿物
        3.4.4 黄铁矿
        3.4.5 有机质
        3.4.6 蒸发矿物
    3.5 物质形成对比
    3.6 断陷湖盆细粒物质来源模式
第四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岩石类型与特征
    4.1 岩石分类原则
        4.1.1 成分分类
        4.1.2 构造分类
        4.1.3 环境&成因分类
    4.2 主要岩相组合类型与特征
        4.2.1 半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1)
        4.2.2 半咸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2)
        4.2.3 半咸水特殊事件沉积岩相组合(F3)
        4.2.4 咸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4)
        4.2.5 咸水-盐水韵律型有机-无机耦合岩相组合(F5)
        4.2.6 咸水-盐水非韵律型物理沉积岩相组合(F6)
        4.2.7 盐水化学浓缩岩相组合(F7)
第五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机制
    5.1 束鹿凹陷
        5.1.1 有机质丰度
        5.1.2 有机质类型
        5.1.3 有机质成熟度
        5.1.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2 东营凹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3 潜江凹陷
        5.3.1 有机质丰度
        5.3.2 有机质类型
        5.3.3 有机质成熟度
        5.3.4 有机质富集机制
    5.4 有机相
    5.5 有机质富集对比
第六章 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油藏特征
    6.1 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6.1.1 粒间孔隙
        6.1.2 粒内孔隙
        6.1.3 有机质孔隙
        6.1.4 裂隙孔隙
    6.2 储集物性
    6.3 油藏类型与特征
        6.3.1 自储型油藏(东营凹陷)
        6.3.2 混合-裂缝型油藏(束鹿凹陷)
        6.3.3 自储-裂缝/构造型油藏(潜江凹陷)
    6.4 页岩油成藏控制因素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10韵律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细粒岩岩相研究现状
        1.2.2 细粒岩沉积演化研究
        1.2.3 细粒岩沉积岩储层特征及相关实验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质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章 岩石学特征
    3.1 矿物成分特征
        3.1.1 方解石
        3.1.2 白云石
        3.1.3 泥质碎屑
        3.1.4 钙芒硝
        3.1.5 硬石膏
        3.1.6 石盐
        3.1.7 黄铁矿
    3.2 沉积作用
        3.2.1 生物化学作用
        3.2.2 蒸发化学作用
        3.2.3 重力流事件沉积作用
    3.3 岩相划分方案
第四章 沉积演化及其主控因素分析
    4.1 细粒岩沉积演化特征
        4.1.1 “点”上单井沉积特征
        4.1.2 “线”上连井沉积特征
        4.1.3 “面”上区域沉积特征
    4.2 .主控因素分析
        4.2.1 气候
        4.2.2 构造
        4.2.3 生物
        4.2.4 古地貌
        4.2.5 沉积事件作用
第五章 细粒沉积岩储层特征及储集性评价
    5.1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5.1.1 有机质孔
        5.1.2 粒间孔
        5.1.3 晶间孔
        5.1.4 溶蚀孔
        5.1.5 裂缝
    5.2 储集性能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5.2.1 储集性能特征
        5.2.2 主控因素分析
    5.3 储层评价及有利目标区预测
        5.3.1 储层分类
        5.3.2 单井储层评价
        5.3.3 剖面有利区预测
        5.3.4 平面有利区预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潜江盐湖盆地盐间沉积的石油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评价与甜点区预测[J]. 王韶华,聂惠,马胜钟,丁一,李浩,梁文华. 石油实验地质, 2022(01)
  • [2]潜江凹陷王场构造区盐间细粒沉积页岩油富集控制因素——以潜34-10韵律为例[J]. 鲍云杰,李志明,曹婷婷,黎茂稳,钱门辉,蒋启贵,刘鹏,徐二社,陶国亮,刘伟新,吴世强.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21(06)
  • [3]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储层特征研究——以潜34-10韵律为例[J]. 刘心蕊,吴世强,陈凤玲,张亮,杜小娟,管文静,梁文川. 石油实验地质, 2021(02)
  • [4]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J]. 陈晨,姜在兴,孔祥鑫,吴世强,陈凤玲,杨叶芃. 地学前缘, 2021(05)
  • [5]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盐间页岩层系湖相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J]. 沈均均,陶国亮,陈孔全,李君军,王鹏万,李志明,蒋启贵,孟江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 [6]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J]. 黄华,袁娟梅,彭伟,张亮,文辉. 岩性油气藏, 2021(02)
  • [7]盐间页岩油形成有利条件与地质甜点评价关键参数——以潜江凹陷潜江组潜34-10韵律为例[J]. 李志明,钱门辉,黎茂稳,蒋启贵,吴世强,鲍云杰,曹婷婷,陶国亮,刘鹏,徐二社,刘伟新.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4)
  • [8]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盐间潜34油组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及与物性的关系[J]. 徐文明,蒋启贵,刘伟新,陶国亮,张文涛,钱门辉,曹婷婷,鲍云杰,李志明. 石油实验地质, 2020(04)
  • [9]湖相含碳酸盐细粒沉积岩特征、成因与油气聚集[D]. 孔祥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江汉盆地潜江凹陷潜三段10韵律盐间细粒岩沉积特征研究[D]. 苑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标签:;  ;  ;  ;  ;  

潜江盐湖盆地盐间矿床石油地质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