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碱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吴茱萸碱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一、吴茱萸碱在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原凤蕉[1](2021)在《芦荟大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癌症已经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从1949年到2014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了大约150种抗癌药物。然而,大多数临床应用的抗癌药物对患者来说是有毒且昂贵的,且具有获得性耐药。因此,需要开发低毒性、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抗癌药物。芦荟大黄素属于蒽醌类化合物,是从芦荟、大黄及决明子等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生物活性成分。本文以芦荟大黄素为原料,通过溴代、叠氮化等方法对芦荟大黄素进行结构改造,对吲哚及取代吲哚在碱性条件下进行N-烷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2a~2q,最后对将两者进行拼合,使其生成含有1,2,3-三氮唑结构的化合物,使用点击化学方法共得到17个芦荟大黄素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采用MTT法,以依托泊苷为阳性对照药,测试了目标化合物5a~5q在40μmol/L浓度下对MCF-7细胞、Hep G2细胞和AGS细胞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进一步评价了初筛活性优良的化合物5h、5i和5m对MCF-7细胞、Hep G2细胞、AGS细胞、SKOV3细胞、He La细胞、A549细胞、MGC-803细胞和Ha Cat细胞8种肿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其中,化合物5 h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和人卵巢癌细胞SKOV32种肿瘤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抗增殖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73、3.09μmol/L,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依托泊苷。

杨春启,连闻雨,王宇光,高月[2](2021)在《吴茱萸碱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吴茱萸碱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和疏毛吴茱萸中的主要活性物质,是一种天然吲哚类生物碱。近年来由于其广泛的药理活性而逐渐被人们关注。目前研究发现吴茱萸碱能够显着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以及细胞迁移等细胞进程。此外,吴茱萸碱在心血管类疾病(高脂血症等),手足癣等疾病中均具有显着药理活性。但目前研究发现吴茱萸碱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如肝毒性,肾毒性以及心脏毒性等。然而吴茱萸碱的药理及毒理机制尚不明确,体内外毒性报道较少。因此该文对吴茱萸碱近年来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吴茱萸碱提供研究思路及文献参考。

宋阳阳[3](2021)在《抗肿瘤蛋白PNAP体内作用途径与关键靶点的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但因手术治疗和放疗的局限性大、复发转移率高;生物治疗的受众面小、费用昂贵;化疗依然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式。而传统的化疗药物的高毒性及耐药性给肿瘤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上的重大负担。因此毒性小、活性高、成分稳定的天然抗肿瘤药物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本课题组前期从大型真菌光帽鳞伞(Pholiota Nameko)子实体中提取获得的18.5 k Da的蛋白PNAP,具有在体外诱导MCF-7细胞凋亡的功效;但是PNAP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效果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还未研究。本研究根据实验室前期的摸索,通过构建裸鼠乳腺癌MCF-7皮下移植瘤模型,分析了PNAP的体内抗肿瘤活性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经PNAP治疗两周后,与对照组相比,PNAP治疗组的肿瘤组织的体积和重量显着减少,肿瘤抑制率为36.34%,说明PNAP在体内具有很好的抑癌效果。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NAP治疗组细胞排列疏松,核裂变减少,细胞轮廓不清晰,出现明显坏死迹象。免疫组化(IHC)结果显示,PNAP可以显着性降低肿瘤组织中Ki67的表达,进一步说明PNAP具有在体内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NAP可以通过诱导肿瘤组织中Akt表达量的减少,P53表达量的增加,激活下游的Caspase激酶,抑制肿瘤的生长;PNAP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组织中的TGF-β通路,下调N-Ca蛋白的表达,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探究了PNAP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首先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PNAP处理MCF-7细胞48 h后,有2209个基因表达上调,2411个基因表达下调;在43个有明显变化的生物途径中,变化最显着的信号通路是p53通路,其次还有Akt通路和TGF-β通路。这几条信号通路均与细胞凋亡、周期和迁移紧密相关。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NAP可将MCF-7细胞阻滞于G1期;划痕实验结果表明,PNAP还能显着降低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结果则显示,PNAP降低了MCF-7细胞中Akt的表达,并激活了p53通路,抑制了TGF-β通路。说明PNAP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具有一致性。P53不仅是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的上游交汇点,还参与调节TGF-β通路;因此,推测P53是PNAP抗乳腺癌MCF-7细胞的关键因子。本研究首先利用P53抑制剂(Pftα)抑制P53的表达后,发现PNAP对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程度减弱。接下来,又构建了sh P53-MCF-7敲低细胞系,发现当敲低MCF-7细胞中P53的表达量后,PNAP对MCF-7细胞的凋亡诱导率显着下调;并且凋亡相关蛋白和周期相关蛋白的变化水平也明显降低。综上所述,本论文证实了PNAP在体内外均能通过抑制Akt,激活p53通路诱导乳腺癌MCF-7细胞的凋亡,抑制MCF-7细胞的增殖;通过抑制TGF-β通路,抑制MCF-7细胞的迁移;推测P53为PNAP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靶点之一。该研究将为天然抗肿瘤蛋白PNAP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程国荣[4](2021)在《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肿瘤细胞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和侵袭转移的发生是临床上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针对MDR和侵袭转移机制从中药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活性成分是目前抗肿瘤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从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两方面出发,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筛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基于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策略对活性成分的逆转机制及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针对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乳酸脱氢酶(LDH)在许多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被认为是浸润性癌重要靶点的特性,以LDH为靶分子,从中药中筛选其抑制剂。同时基于MDCK-MDR1细胞模型,进行P-糖蛋白(P-gp)介导的MDR逆转剂的筛选。1、中药中LDH抑制剂筛选建立固定化LDH方法,从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抑制剂。首先,以磁纳米粒子(MNPs)为载体,经氨基化修饰后,将LDH以共价键合的方式固定在MNPs表面,得到固定化LDH。为了获得最大的酶活力,采用单因素与响应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pH值、固定化时间和LDH浓度。在pH值为5.85、反应时间为3.14h、LDH浓度为0.37 mg/mL时,固定化LDH酶活性最佳,此时,LDH固定在MNPs上的量约为49μg/mg。随后,以galloflavin(阳性对照)、绿原酸和毛蕊花糖苷(阴性对照)为模型混合物,进行配体垂钓实验,对固定化LDH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进行验证。最后,将固定化LDH方法与UPLC-MS/MS相结合,从两种富含蒽醌类化合物的天然产物(大黄和虎杖)中筛选潜在LDH抑制剂。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分别筛选并鉴定出9个和6个化合物,其中有3个化合物为二者所共有,这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2、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利用P-gp过表达的MDCK-MDR1细胞,通过细胞毒性、罗丹明-123(Rh-123)蓄积与外排、Western blot实验和转运实验,对虎杖和白屈菜两种中药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进行P-gp抑制剂筛选研究。通过细胞毒性实验确定各个药物的IC20值,蒽醌类和多酚类化合物选择40、20、10 μM进行后续研究。Rh-123蓄积与外排实验显示虎杖提取物比白屈菜提取物对P-gp的抑制作用更强。对三类单体化合物比较,蒽醌类化合物对P-gp抑制作用最强,尤其是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酚,其次是多酚类和3个毒性较大的生物碱。另外,通过不同药物处理时间对Rh-123蓄积的影响可以初步推测除虎杖苷、白藜芦醇三甲醚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既能抑制P-gp的功能,又能抑制P-gp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除虎杖苷和白屈菜红碱外,其余化合物均能抑制P-gp表达。选择效果最强的蕙醌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和文献报道较多的白藜芦醇进行转运研究,结果表明芦荟大黄素和白藜芦醇能显着抑制P-gp底物地高辛的外排,而大黄酚没有这种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补充了 5个结构相近且毒性较小的生物碱进行研究,发现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对P-gp均有较好抑制作用,有望成为MDR逆转剂。3、芦荟大黄素(AE)逆转MDR机制研究基于乳腺癌MCF-7/ADR细胞耐药模型,研究AE的逆转效果及机制。AE能显着逆转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ADR)的耐药性,其逆转指数为4.86。20μMAE与ADR联用对P-gp的表达没有抑制作用,但能显着促进ADR在耐药细胞中的蓄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E能使ADR更多的进入细胞核中,细胞核是ADR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场所。P-gp对ADR的外排需要ATP水解提供能量,而AE能降低细胞内ATP水平,因而推测AE通过抑制P-gp的外排功能来发挥逆转作用。能量代谢途径的研究结果表明,AE与ADR联用可抑制糖酵解、TCA循环、谷氨酰胺代谢及相关氨基酸合成途径。此外,我们还发现AE不仅可以逆转ADR诱导的耐药,还可以诱导自噬作为防御机制,抑制这一过程可增强AE的逆转活性。此外,AE与ADR联合用药还可以导致MCF-7/ADR细胞G2/M期阻滞并通过DNA损伤、ROS生成、caspase-3激活诱导细胞凋亡。4、芦荟大黄素(AE)和大黄素(EMD)抑制乳腺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乳腺癌MCF-7细胞与人脐血静脉内皮细胞HUVEC共培养模型进行了考察,筛选并鉴定出25个生物标志物,涉及谷胱甘肽代谢、甲硫氨酸循环、嘌呤代谢和TCA循环等代谢通路,这些代谢通路均与肿瘤的恶性表型有关。采用共培养模型研究AE和EMD这两个同分异构体对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AE可以抑制MCF-7细胞的黏附、侵袭及血管生成,而EMD主要是抑制黏附。通过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AE和EMD抑制MCF-7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AE和EMD组分别筛选出27个和13个生物标志物,涉及多胺代谢、维生素B6代谢、甲硫氨酸循环、TCA循环、谷胱甘肽代谢、嘌呤代谢和天冬氨酸合成等通路。选择这些通路上的典型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AE能显着降低这些代谢物的含量且效果明显强于EMD。

张涵妮[5](2019)在《吴茱萸碱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探讨吴茱萸碱(EVO)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增殖抑制并诱导细胞死亡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细胞株BGC-823、SGC-7901,经不同浓度(5μM、7.5μM、10μM、12.5μM、15μM)EVO处理24h,48h,72h后,采用CCK-8法检测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增殖情况,并计算其IC50值;镜下观察EVO处理24h后胃癌细胞形态学变化;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VO处理24h后对人胃癌细胞克隆集落数量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处理24h后对人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凋亡试剂盒检测EVO处理24h后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CFH-DA试剂盒测定EVO处理24h后细胞内ROS的表达水平,并用NAC(抗氧化剂)处理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24h后,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细胞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并用Z-VAD-fmk(Caspase广谱抑制剂)、Nec-1(RIP1抑制剂)、AG14361和(PARP-1抑制剂)处理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24h后,阻断相关蛋白的生物活性,检测胃癌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观察是否能逆转EVO诱导的细胞死亡。结果:体外EVO处理24h,48h,72h后,CCK-8结果显示,与DMSO组相比,EVO能显着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增殖活性,呈时间-浓度依赖;镜下EVO干预24h后,悬浮细胞增多,胞体缩小、变圆、皱缩,细胞活力显着降低,并能降低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克隆集落数(p<0.01);FCM分析显示,10μM EVO处理24h后,EVO主要阻滞细胞于G2/M期(p<0.001),并诱导BGC-823、SGC-7901细胞发生凋亡,并且主要以晚期凋亡为主(p<0.01);EVO能诱导胞内产生了大量的ROS,而NAC处理24h后,NAC几乎完全阻断了EVO诱导的细胞增殖活力抑制和细胞死亡,暗示EVO诱导的细胞死亡依赖于ROS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结果显示,EVO能下调细胞周期促进蛋白Cdc25C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53的表达,并上调周期素CyclinB1/Cdc2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EVO能增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9和PARP-1的裂解,诱导细胞凋亡;又能活化Caspase-8和c-FLIP,增加RIP1和RIP3磷酸化水平,但对Bcl-2/Bax比值并没有明显影响,这表明EVO能启动外源性细胞凋亡和程序性细胞坏死途径,诱导胃癌细胞死亡,并呈时间依赖性。然而,抑制剂Z-VAD-fmk、Nec-1和AG14361处理24h后,未能逆转EVO诱导的细胞死亡,这说明EVO诱导胃癌细胞死亡类型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结论:综上所述,EVO能显着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呈时间-浓度依赖性;EVO能显着诱导胃癌细胞周期G2/M期阻滞和细胞死亡,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VO通过ROS依赖性途径诱导胃癌细胞外源性细胞凋亡和程序性细胞坏死有关。

张涵妮,祝文浩,王慧茹,郭云良,葛科立,王亚男[6](2019)在《吴茱萸碱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观察吴茱萸碱对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吴茱萸碱对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PI单染、Annexin V/APC+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吴茱萸碱对胃癌BGC-823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CCK-8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吴茱萸碱能显着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10μM吴茱萸碱处理细胞24h后,能显着地将其阻滞于G2/M期,诱导BGC-823细胞凋亡,并且主要是早期凋亡。Westernblot结果显示,吴茱萸碱处理BGC-823细胞后能下调细胞周期,促进蛋白Cdc25C的表达,促进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53的表达水平上升,并能上调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1的表达,且呈时间依赖性。结论:吴茱萸碱可能是通过下调Cdc25C的表达和促进p53的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又通过上调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9和cleaved PARP-1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胃癌BGC-823细胞增殖。

杨凡[7](2017)在《吴茱萸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数百年前已有文字记载它能够用于治疗临床疾病,药用价值较高。吴茱萸碱是从吴茱萸中提取的一种吲哚喹唑啉类生物碱,具有保护心脏、降血压、减肥、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近年来,已经有研究发现吴茱萸碱具有抗肿瘤作用,它能够在体外抑制胃癌、肝癌、肺癌、肠癌等癌细胞的生长。但是,目前对吴茱萸碱抗肝癌作用的研究较为浅显、分散,对其抗肝癌作用的机制研究也较少。本课题拟对吴茱萸碱的抗肝癌作用做一个系统化的研究,同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吴茱萸碱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目的:从整体和离体水平考察吴茱萸碱的抗肝癌作用,初步探讨与其作用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在整体水平,小鼠和裸鼠皮下接种H22和SMMC-7721肝癌细胞,建立肝癌异位移植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5-FU组和吴茱萸碱组。吴茱萸碱组灌胃给予吴茱萸碱20 mg/kg,体积为10 mL/kg,1次/d;5-FU组隔日腹腔注射给予氟尿嘧啶10 mg/kg,体积为10 mL/kg。给药期间,观察动物的一般情况,称取体重,测量瘤体积。实验结束后,剥取瘤组织,称取瘤重,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中AFP(Alpha fetoprotein)和 TSGF(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的水平。在细胞水平,采用 CCK8 法和细胞周期实验考察吴茱萸碱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吴茱萸碱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凋亡的影响。另外,利用Transwell技术和划痕实验研究吴茱萸碱对HepG2和SMMC-772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作用。运用Western blot、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人肝癌细胞HepG2和裸鼠瘤组织中相关蛋白和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在H22肝癌小鼠异位移植瘤模型中,5-FU组小鼠进食和饮水活动减少,毛色不均,大便稀溏,其他组小鼠均未见异常。吴茱萸碱组和5-FU组瘤体积、瘤重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P<0.05)。血清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血清AFP和TSGF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性升高(P<0.01),5-FU组和吴茱萸碱组血清AFP和TSGF的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着性降低(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阳性组和吴茱萸碱组瘤组织坏死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少量瘤细胞"凋亡"。在H22肝癌裸鼠异位移植瘤模型中,给药期间,各组裸鼠生理状态和体重均未见异常。给予相应药物9 d后,5-FU组和吴茱萸碱组裸鼠瘤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1)。5-FU组和吴茱萸碱组裸鼠瘤重均低于模型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中AFP和TSGF的水平,5-FU组和吴茱萸碱组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裸鼠皮下接种SMMC-7721细胞后,各组生理状态均未见异常。体重、瘤体积和瘤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吴茱萸碱组肿瘤坏死程度较模型组明显,以凝固性坏死为主,其间可见轻微或轻度的"凋亡"样坏死。在离体水平,吴茱萸碱能够降低HepG2和SMMC-7721细胞的存活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DAPI染色结果显示,吴茱萸碱组细胞体积皱缩,染色质凝聚,10 μmol/L组中有部分细胞的细胞核裂解为碎块,产生凋亡小体。HepG2和SMMC-7721细胞凋亡率分别升高至17.98%和14.6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另外,5 μmol/L的吴茱萸碱就能使Transwell侵袭和迁移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在诱导细胞凋亡方面,吴茱萸碱能够升高人肝癌细胞HepG2和瘤组织中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bax/bcl-2的比值,抑制p-Akt蛋白的表达。Akt激动剂SC79能够明显上调p-Akt和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吴茱萸碱能够明显阻滞SC79引起的p-Akt、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变化。LY294002和吴茱萸碱均能减弱p-Akt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抑制侵袭、迁移方面,吴茱萸碱能够抑制HepG2和瘤组织中β-catenin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吴茱萸碱组Frizzled-7和p-GSK3β蛋白的表达受到抑制,APC蛋白的水平上调。转染Frizzled-7高表达质粒的HepG2细胞Frizzled-7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均上升。吴茱萸碱能够抑制Frizzled-7高表达质粒引起的Frizzled-7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1.吴茱萸碱能够抑制动物肝癌异位移植瘤的生长。2.吴茱萸碱能够抑制肝癌细胞活性,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侵袭和迁移。3.吴茱萸碱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作用可能与抑制Akt蛋白的表达有关。4.吴茱萸碱可能通过Frizzled-7调控β-catenin的表达,影响Wnt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姚国栋[8](2016)在《土槿皮乙酸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衰老及凋亡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槿皮乙酸(Pseudolaric acid B,PAB)是从松科植物金钱松的近根树皮中提取的二萜酸类化合物,目前发现它可以通过诱导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发挥抗癌作用。本研究发现,PAB能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有丝分裂灾变,进而导致衰老而非凋亡或坏死。另外,PAB诱导细胞衰老时伴随着葡萄糖利用的增加。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体外实验中,肿瘤抑制与葡萄糖代谢的机制。我们选用三株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H460和H1299细胞)进行实验。采用MTT法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生长抑制的情况。细胞经PI和荧光标记的葡萄糖类似物2-NBDG染色后,用细胞流式仪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葡萄糖摄取能力。荧光显微镜下,通过DAPI染色来确定细胞核形态的变化。使用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来检测衰老细胞的产生。凋亡、衰老和糖酵解相关的蛋白用Wester blot方法进行验证。通过RNAi-Mate试剂进行p53和p21基因干扰实验,从而抑制这两个蛋白的表达。ATP和乳酸的水平使用商品化的试剂盒进行测定。葡萄糖酵解的过程用2-脱氧葡萄糖(2-DG)进行干扰阻止。不同浓度的PAB(5-80 μM)可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抑制A549细胞增殖。随PAB(20 μM)作用时间的延长,第一天出现明显的G2/M期阻滞,紧接着第二天诱导有丝分裂灾变,最终在第三、四天进入细胞衰老状态,而不是凋亡或者坏死。使用siRNA方法抑制p53表达后,PAB诱导的A549细胞(p53野生型)衰老减少。PAB诱导细胞衰老的现象在肺癌H460细胞(p53野生型)中也有观测到,但在肺癌H1299细胞(p53缺失型)中却没有类似的结果。另外,本研究还发现,PAB诱导A549细胞衰老过程中会伴有葡萄糖利用能力的增强。当p53或p21的表达被抑制后,A549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力都会被减弱,同时提高了 PAB诱导的凋亡比率。同样的,当糖代谢被抑制时,PAB处理的A549细胞更容易出现凋亡现象。在PAB调节葡萄糖利用方面,该药物可以增强H460细胞的糖利用,而降低H1299细胞的糖利用。这与PAB分别诱导H460和H1299细胞衰老和凋亡有关系。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得出结论,PAB在体外发挥抗癌活性,主要通过激活p53来诱导人肺癌A549细胞衰老。而衰老的细胞伴随着葡萄糖利用能力的提高,这种增强也是依赖p53功能的,因为当p53受抑制时,会出现凋亡和糖利用的降低。这种现象在H460和H1299细胞中也得到验证。总的来说,本研究揭示了葡萄糖利用、细胞衰老和凋亡之间的关系与机制,葡萄糖代谢水平的高低可以调节衰老与凋亡之间的转换。

田秀丽[9](2013)在《吴茱萸碱对SPC-A1细胞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吴茱萸碱(Evodiamine)是吴茱萸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吴茱萸碱具有抗肿瘤、护心降压、调节体温、减肥、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抗炎等多种药理学活性。我们已经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吴茱萸碱不论是在动物体内还是在细胞体外,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它可以启动caspase-3,8依赖的途径诱导人肺腺癌细胞(SPC-A1)凋亡发生而实现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进而杀死肿瘤细胞的全过程。本实验通过研究吴茱萸碱对SPC-A1细胞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来研究其抗肿瘤作用机制。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吴茱萸碱作用于SPC-A1细胞后对α-tubulin的影响及其形态学变化。采用MTT法检测吴茱萸碱和MG132分别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二者共同作用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吴茱萸碱对α-,β-,γ-tubulin表达的变化,以及吴茱萸碱与MG132共同作用后α-,β-,γ-tubulin表达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吴茱萸碱对SPC-A1细胞周期的影响,及MG132对吴茱萸碱诱导的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分别将0,0.25,0.5,0.75,1μg/ml的吴茱萸碱作用于SPC-A1细胞4h,0.5μg/ml吴茱萸碱作用于细胞8h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看到α-tubulin结构被破坏,并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微管结构破坏的严重性也增加,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吴茱萸碱能够抑制SPC-A1细胞的增殖,而与MG132共同作用后,其抑制作用明显减弱,对细胞的杀伤作用显着减小。吴茱萸碱能够抑制α-tubulin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而对β-,γ-tubulin的表达没有影响。与MG132共同作用于细胞,α-tubulin的表达可恢复到正常水平,β-,γ-tubulin的表达仍没有变化。吴茱萸碱能够诱导SPC-A1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而MG132单独作用,也可引起SPC-A1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二者共同作用后,吴茱萸碱引起的细胞阻滞作用减弱,即MG13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由吴茱萸碱引起的SPC-A1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吴茱萸碱可通过抑制SPC-A1细胞α-tubulin蛋白表达,破坏微管结构,诱导SPC-A1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进而抑制细胞增殖。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可逆转吴茱萸碱引起的SPC-A1细胞生长抑制,抑制吴茱萸碱引起的α-tubulin蛋白表达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吴茱萸碱引起的G2/M周期阻滞,提示我们吴茱萸碱是通过调控α微管蛋白的表达和微管形成,引起细胞骨架破坏,导致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最终抑制细胞增殖。

陈雅婷[10](2013)在《吴茱萸或吴茱萸碱联合CDK1抑制剂的抗肿瘤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及意义有研究报道通过药物相继作用分别诱导M期阻滞(M-arrest)和M期滑移(M-slippage),这种序贯联合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会形成协同增效、增敏的效应;CDK1抑制剂可促进M-slippage发生,故能逆转M-slippage机制缺陷的肿瘤细胞对紫杉醇等有丝分裂拮抗剂(可诱导M-arrest)的耐药性。课题组前期工作已证实吴茱萸碱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诱导M-arrest的发生,吴茱萸和青黛的联合对小鼠肝癌移植瘤有明显抑瘤效应。本研究探讨吴茱萸碱与CDK1抑制剂——R03306、靛玉红甲肟联合,能否基于M-arrest与M-slippage机制产生协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比较吴茱萸和青黛以序贯联合和反序贯联合的不同加药方式,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抑瘤效应,以期获得不同中药/成分通过生物机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抗肿瘤协同增效效应。二、研究方法1MTT方法检测吴茱萸碱、紫杉醇、R03306、靛玉红甲肟不同浓度或者不同时间单独对人肝癌HepG2细胞及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MTT方法检测吴茱萸碱联合R03306对人肝癌HepG2细胞及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MTT方法检测吴茱萸碱联合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影响;MTT方法检测紫杉醇联合R03306对人肝癌HepG2细胞及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2流式细胞术检测吴茱萸碱、靛玉红甲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3PI和DAPI染色方法检测靛玉红甲肟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对人肝癌HepG2的形态与数量上的变化。4建立小鼠肝癌H22细胞移植瘤,吴茱萸和青黛以序贯联合和反序贯联合的方式加药,设空白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吴茱萸组、青黛组、序贯联合组、反序贯联合组。比较各组瘤重和抑瘤率。三、研究结果1吴茱萸碱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作用24小时的抑制率分别是9.88%、21.98%、37.46%、45.28%,呈现出浓度依赖性。24小时的IC50约为4μmol/L,起效浓度为1μmol/L。2紫杉醇0.001μmol/L、0.01μmol/L、0.1μmol/L、1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作用24小时的抑制率分别是10.27%、24.20%、39.24%、48.37%,呈现出浓度依赖性。24小时的IC50约为1μmol/L,起效浓度为0.01μmol/L。3靛玉红甲肟10μmol/L、20μmol/L、40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分别作用24、48、72小时,结果表明其具有抑制作用,且呈现出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HepG2细胞经0、10、20、40μmol/L浓度的靛玉红甲肟作用24小时后,G0/G,期细胞比例逐渐下降,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比例逐渐上升。凋亡率不断上升,分别为2.71%,12.36%,19.43%,29.53%。正常情况下,HepG2细胞贴壁生长细胞饱满均匀,而在靛玉红甲肟的作用下,贴壁细胞不断减少,细胞核染色质深染,聚集于核膜下呈新月形,细胞膜突起呈小泡样,小泡脱落形成含核小体片段的凋亡小体。4吴茱萸碱联合RO3306(8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在吴茱萸碱浓度小于1μmol/L时是出现相加或者协同的效应,但是2μmol/L以上时随着吴茱萸碱浓度的不断增大,却达不到原有的单一的吴茱萸碱用药的作用,即开始出现拮抗的效应。5吴茱萸碱1μmol/L、2μmol/L、4μmol/L联合靛玉红甲肟(8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作用24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15.71%、20.70%、41.31%。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指数,HepG2细胞分别加入2μmol/L吴茱萸碱,4μmol/L靛玉红甲肟,以及含2μmol/L吴茱萸碱和4μmol/L靛玉红甲肟混合液作用24小时后。其凋亡指数分别为对照组1.00%,吴茱萸组22.01%,靛玉红甲肟组1.70%,联合组14.06%。吴茱萸碱联合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2细胞同时用药出现拮抗的效应。6紫杉醇联合RO3306(8μmol/L)对人肝癌HepG2细胞在紫杉醇浓度小于0.04μmol/L时是出现相加或者协同的效应,但是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大,却达不到原有的单一紫杉醇用药的作用,开始出现拮抗的效应。7吴茱萸碱1.875μmol/L、3.75μmol/L、7.5μmol/L、15μmol/L、30μmol/L、60μmol/L、120μmol/L、240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作用24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2.29%、0.70%、7.40%、20.42%、31.57%、31.85%、43.54%、45.31%;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当其浓度在15μmol/L以上时抑制率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即起效浓度为15μmol/L,IC50约为250μmol/L。8紫杉醇0.5μmol/L、1μmol/L、2μmol/L、4μmol/L、8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作用24小时,其抑制率分别为28.86%、54.48%、57.69%、85.25%、97.43%。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性,24小时的半数致死浓度工C5。约为1μmol/L。9RO3301μmol/L、5μmol/L、25μmol/L、125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作用24小时,其抑制率分别为3.76%、3.64%、15.36%、16.77%,可以看出R0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24小时内高浓度组相差不大,随着浓度继续增大抑制率并不会明显增大。若用相同浓度的RO3306(25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分别作用24、36、48小时的话,其抑制率分别为18.52%、30.47%、32.87%,可见随着时间的增大,抑制率也会有所上升,但在作用36小时后相差不大,随着时间继续增加抑制率并不会明显增大。10先用吴茱萸碱(30μmol/L)分别作用18、30、42小时,再用吴茱萸碱(30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作用6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18.51%、24.2%、31.47%。对比单纯使用吴茱萸碱作用,序贯吴茱萸碱联合R0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还不如其作用效果,即产生了拮抗作用。若先用吴茱萸碱(30μmol/L)作用18、30、42小时,再用吴茱萸碱(30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作用12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33.41%、36.54%、38.75%。即便是提高联合中的R03306作用时间,其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仍然是产生了拮抗作用。如果同时把吴茱萸碱(30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一起作用24、36、48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21.3%、27.78%、35.86%;同时把吴茱萸碱(30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一起作用30、42、54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32.92%、37.74%、44.41%。对比单独使用吴茱萸碱来说,不管是在序贯或者同时用药的条件下,调整吴茱萸碱或者R03306的用药时间,都达不到协同效果,反而出现了拮抗。11先用紫杉醇(1μmol/L)分别作用18、30、42小时,再用紫杉醇(1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作用6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14.49%、47.14%、54.24%。对比单纯使用吴茱萸碱作用,序贯紫杉醇联合R0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还不如其作用效果,即产生了拮抗作用。若先用紫杉醇(1μmol/L)作用18、30、42小时,再用紫杉醇(1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对人结肠癌HT29作用12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26.03%、45.97%、70.84%。即便是提高联合中的R03306作用时间,其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的抑制作用仍然是产生了拮抗作用。如果同时把紫杉醇(1μmol/L)联合RO3306(25μmol/L)一起作用24、36、48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14.97%、54.29%、65.51%;同时把紫杉醇(1μmol/L)联合R03306(25wnol/L)一起作用30、42、54小时,其抑制率分别是47.52%、56.18%、70.23%。紫杉醇联合R0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在序贯或者同时用药的条件下,调整紫杉醇或者R03306的用药时间,都达不到协同效果,反而出现了拮抗。12对于动物实验方面,我们使用吴茱萸联合青黛对肿瘤造模小鼠进行灌胃治疗,发现单纯吴茱萸水煎液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肿瘤确实有一定的效果,而在此基础上加上青黛的话,只有在接种肿瘤一开始,即老鼠肿瘤处于初期时,才会有效果。然而,如果在使用单纯吴茱萸水煎液一段时间后,再加入青黛联合用药,并不产生联合的效果,作用效果反而会比单纯使用吴茱萸水煎液的效果弱。另外还发现,如果是在小鼠肿瘤长到中晚期再以此方法进行治疗,并不能达到此效果,说明中药治疗还是对早期肿瘤较有影响疗效较好。四、结论吴茱萸碱、紫杉醇、R03306、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2细胞及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性。相对于吴茱萸碱,紫杉醇作用更为明显,紫杉醇对两种细胞株都较敏感,但吴茱萸碱对人肝癌细胞更敏感。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有一定的浓度时间依赖性。而吴茱萸碱和R0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有一平台区,作用36小时或R03306达到25μmol/L、吴茱萸碱达到120μmol/L以后,其抑制作用似乎就不会随着时间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吴茱萸碱或者紫杉醇联合CDKl特异的抑制剂——R03306对人肝癌HepG2细胞均有一定协同抑制作用,但是并不是随着浓度的变化而上升,而是在某浓度以下呈现一个协同作用,而当浓度慢慢增加时,却开始出现拮抗的效果。然而对于非特异的CDK抑制剂靛玉红甲肟,当吴茱萸碱与其联合时,并没有产生协同的抑制效果。吴茱萸碱或者紫杉醇联合R0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然而无论是延长作用时间或者提高作用浓度,我们都发现联合效果不如单一用药强,即出现了拮抗的情况。对于动物实验方面,使用吴茱萸联合青黛对肿瘤造模小鼠进行灌胃治疗,处于初期时会有效果。另外还发现,如果是在小鼠肿瘤长到中晚期再以此方法进行治疗,并不能达到此效果,说明中药治疗还是对早期肿瘤较有影响疗效较好。因此,药物联合作用究竟是如何的一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去探索。

二、吴茱萸碱在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茱萸碱在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芦荟大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芦荟大黄素的简介
    1.2 芦荟大黄素的药理作用
        1.2.1 抗癌作用
        1.2.2 抗病毒作用
        1.2.3 抗炎作用
        1.2.4 抗菌作用
        1.2.5 机体免疫调节作用
        1.2.6 其他药理作用
    1.3 芦荟大黄素衍生物的研究
        1.3.1 抗菌活性
        1.3.2 酶抑制活性
        1.3.3 抗炎活性
        1.3.4 抗肿瘤活性
    1.4 吲哚的研究进展
        1.4.1 吲哚的药理活性
    1.5 点击化学
        1.5.1 点击化学的发展
        1.5.2 点击化学的应用
第二章 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的设计与合成
    2.1 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的设计与路线
    2.2 芦荟大黄素-吲哚偶联物的合成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取代1-炔丙基吲哚的合成
        2.2.3 3-(溴甲基)-1,8-二羟基蒽-9,10-二酮(3)的合成
        2.2.4 3-(叠氮基甲基)-1,8-二羟基蒽-9,10-二酮(4)的合成
        2.2.5 目标化合物5a~5q的合成
第三章 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准备
        3.2.1 实验溶液的分装与配制
    3.3 细胞培养
        3.3.1 细胞复苏
        3.3.2 细胞传代
    3.4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3.5 抗肿瘤活性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实验结果
        4.1.1 化学合成实验
        4.1.2 生物活性测试实验
    4.2 构效关系
    4.3 谱图分析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吴茱萸碱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理活性
    1.1 抗癌活性
        1.1.1 肺癌
        1.1.2 肝癌
        1.1.3 胃癌
        1.1.4 大肠癌
        1.1.5 其他癌症
    1.2 抗炎活性
    1.3 心血管活性
    1.4 神经系统活性
    1.5 其他活性
2 毒理研究
3 结论及展望

(3)抗肿瘤蛋白PNAP体内作用途径与关键靶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天然抗肿瘤蛋白的研究现状
        1.1.1 凝集素
        1.1.2 核酸酶
        1.1.3 真菌免疫调节蛋白
        1.1.4 核糖体失活蛋白
        1.1.5 漆酶
    第二节 天然抗肿瘤蛋白作用机制
        1.2.1 细胞凋亡与肿瘤
        1.2.2 细胞周期与肿瘤
        1.2.3 p53 通路与肿瘤
    第三节 肿瘤治疗现状
        1.3.1 手术治疗法
        1.3.2 放射治疗
        1.3.3 化学疗法
        1.3.4 分子靶向疗法
        1.3.5 免疫疗法
    第四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PNAP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2.3.1 PNAP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影响
        2.3.2 Western Blot法分析PNAP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2.4.1 PNAP对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的影响
        2.4.2 Western Blot分析PNAP体内抗肿瘤作用机制
第三章 PNAP抗肿瘤作用关键靶点的探索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3.3.1 基因芯片分析PNAP对 MCF-7 的影响
        3.3.2 PNAP抗肿瘤分子机制的探究
        3.3.3 PNAP抗肿瘤分子机制的验证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3.4.1 PNAP对乳腺癌MCF-7 细胞的分子作用机制
        3.4.2 PNAP抗肿瘤分子机制的验证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肿瘤多药耐药的产生及分子机制
        1.1.1 药物转运泵的外排
        1.1.2 酶系统的改变
        1.1.3 细胞周期的改变
        1.1.4 膜脂的改变
        1.1.5 细胞凋亡与自噬的改变
    1.2 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研究
    1.3 肿瘤的侵袭转移
        1.3.1 血管生成对肿瘤转移的作用
        1.3.2 黏附分子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3 细胞降解机制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1.3.4 肿瘤微环境
    1.4 细胞代谢组学研究
        1.4.1 代谢组学概论
        1.4.2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1.4.3 细胞代谢组学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第2章 中药中乳酸脱氢酶抑制剂筛选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样品与试剂
        2.2.2 LDH功能化磁纳米粒子的制备
        2.2.3 表征
        2.2.4 固定化LDH的活性测定及固载量计算
        2.2.5 LDH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2.2.6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
        2.2.7 使用固定化LDH从大黄和虎杖提取物中筛选抑制剂
        2.2.8 UPLC-MS/MS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固定化LDH的表征
        2.3.2 LDH固定化条件优化结果
        2.3.3 固定化LDH配体筛选条件优化结果
        2.3.4 大黄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3.5 虎杖中LDH抑制剂筛选及鉴定
    2.4 结论
第3章 基于MDCK-MDR1细胞的P-gp抑制剂筛选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与试剂
        3.2.2 细胞培养
        3.2.3 毒性实验
        3.2.4 细胞内Rh-123蓄积实验
        3.2.5 细胞内Rh-123外排实验
        3.2.6 Western Blot实验
        3.2.7 转运实验
        3.2.8 UPLC-MS/MS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研究
        3.3.2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蓄积的影响
        3.3.3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Rh-123外排的影响
        3.3.4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对P-gp表达的影响
        3.3.5 中药提取物/单体化合物的转运研究
    3.4 结论
第4章 芦荟大黄素逆转肿瘤MDR作用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与试剂
        4.2.2 细胞培养与毒性实验
        4.2.3 细胞内ADR蓄积实验
        4.2.4 Western Blot实验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4.2.6 ADR在细胞内的分布
        4.2.7 细胞内ATP含量的测定
        4.2.8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的定量分析
        4.2.9 细胞周期实验
        4.2.10 细胞内ROS水平的测定
        4.2.11 Caspase-3活性测定
        4.2.12 凋亡实验
        4.2.13 定量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E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
        4.3.2 AE抑制P-gp的外排功能
        4.3.3 AE对细胞内ADR分布的影响
        4.3.4 AE降低细胞内ATP含量
        4.3.5 AE对能量相关代谢通路的影响
        4.3.6 AE能诱发MCF-7/ADR细胞自噬
        4.3.7 AE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4.3.8 AE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4 结论
第5章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肿瘤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与试剂
        5.2.2 细胞培养
        5.2.3 细胞毒性实验
        5.2.4 MCF-7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实验
        5.2.5 MCF-7细胞侵袭转移实验
        5.2.6 MMP-2、MMP-9和VEGF活性测定
        5.2.7 软琼脂克隆实验
        5.2.8 代谢组学细胞样品制备
        5.2.9 UPLC-MS条件
        5.2.10 数据处理和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CF-7单独培养与共培养方式的比较
        5.3.2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的细胞毒性
        5.3.3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降低内皮细胞对MCF-7细胞的黏附
        5.3.4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抑制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
        5.3.5 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对MCF-7细胞代谢的影响
        5.3.6 生物标志物的定量分析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吴茱萸碱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人胃癌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常规培养与传代
        2.2 CCK-8 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活力变化
        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2.4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对人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2.7 ROS水平测定
        2.8 Western-blot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2.9 统计分析
第二章 实验结果
    1 吴茱萸碱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增殖
    2 吴茱萸碱抑制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的克隆形成能力
    3 吴茱萸碱阻滞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细胞周期于G2/M期
    4 吴茱萸碱上调人胃癌细胞G2/M期相关蛋白的表达
    5 吴茱萸碱诱导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 细胞发生凋亡
    6 吴茱萸碱增加人胃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7 吴茱萸碱通过外源性细胞凋亡途径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8 吴茱萸碱通过坏死作用诱导胃癌细胞发生细胞程序性坏死
    9 吴茱萸碱通过ROS依赖性途径诱导胃癌细胞死亡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吴茱萸碱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人胃癌细胞及吴茱萸碱
    1.2 实验试剂与器材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CCK-8法检测BGC-823细胞增殖
    2.3 细胞形态学观察
    2.4 流式细胞术检测EVO对BGC-823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
    2.5 Western-blot检测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EVO对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2 EVO处理后细胞形态学变化
    3.3 EVO对胃癌BGC-823细胞周期的影响
    3.4 EVO对胃癌BGC-823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Western-blot检测EVO对BGC-823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7)吴茱萸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吴茱萸碱对ICR小鼠及BALB/c裸鼠肝癌异位移植瘤模型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二部分 吴茱萸碱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第三部分 吴茱萸碱抗肝癌作用的机制探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土槿皮乙酸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衰老及凋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肺癌的治疗现状
        1.肺癌的发生与发展
        2.肺癌的发病情况
        3.目前治疗肺癌的手段
        4.肺癌细胞的体外研究
    第二节 微管抑制剂概述
        1.微管的结构和功能
        2.作用于微管的药物
        3.微管抑制剂与肿瘤治疗
    第三节 土槿皮乙酸简介
        1.抗真菌作用
        2.抗生育作用
        3.抗肿瘤作用
    第四节 细胞周期
        1.G1期
        2.S期
        3.G2期
        4.M期
    第五节 细胞衰老
        1.细胞衰老的定义及特征
        2.细胞衰老的相关信号通路
        3.诱导细胞衰老的意义
    第六节 细胞凋亡
        1.凋亡的定义和特征
        2.凋亡的意义
    第七节 有氧糖酵解
        1.有氧糖酵解的定义和原因
        2.有氧糖酵解的过程
        3.肿瘤糖代谢与治疗
    第八节 p53基因的功能介绍
        1.p53对细胞周期的调节
        2.p53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3.p53调控细胞凋亡
        4.p53参与葡萄糖的代谢
    第九节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实验材料
        1.实验试剂
        2.实验仪器
    第二节 实验方法
        1.细胞培养
        2.MTT法
        3.形态学观察
        4.DAPI染色
        5.细胞周期分析
        6.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7.SA-β-gal染色
        8.小干扰RNA实验
        9.葡萄糖摄取实验
        10.ATP水平检测
        11.乳酸水平测定
        12.蛋白免疫印迹分析
        13.分子模拟对接实验
        14.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1.PAB抑制A549细胞增殖
    2.PAB诱导A549细胞G2/M期阻滞
    3.PAB诱导A549细胞发生多核化现象
    4.PAB不诱导A549细胞凋亡或坏死
    5.PAB诱导A549细胞衰老
    6.抑制p53导致PAB诱导的多核化A549细胞减少
    7.p53-p21通路促进衰老进程但可能抑制A549细胞凋亡
    8.PAB与p53蛋白结构有较好的结合
    9.PAB诱导H460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变
    10.PAB诱导H460细胞发生衰老而非凋亡
    11.抑制PAB诱导的衰老后增加凋亡的H460细胞
    12.PAB也可以诱导H1299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灾变
    13.PAB诱导H1299细胞凋亡但不发生衰老
    14.PAB增加A549细胞的糖摄取能力
    15.PAB上调A549细胞中糖代谢相关的蛋白
    16.PAB促进A549细胞产生ATP和乳酸
    17.抑制p53-p21通路能减弱PAB诱导的A549细胞中糖利用增加的情况
    18.2-DG逆转PAB诱导的A549细胞糖利用升高
    19.2-DG降低PAB诱导的衰老,增加凋亡的A549细胞
    20.PAB提高H460细胞的糖利用
    21.p53-p21通路参与PAB诱导的H460细胞糖利用增加
    22.限制H460细胞的糖利用可以增加PAB诱导的凋亡
    23.PAB降低H1299细胞的糖利用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9)吴茱萸碱对SPC-A1细胞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吴茱萸碱药理学研究进展
        1.1 吴茱萸简介
        1.2 吴茱萸碱药理学研究进展
    第2章 作用于微管的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2.1 微管的结构和功能
        2.2 作用于微管的药物
        2.3 展望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吴茱萸碱对 SPC-A1 细胞周期及微管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吴茱萸碱影响微管蛋白表达的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致谢

(10)吴茱萸或吴茱萸碱联合CDK1抑制剂的抗肿瘤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2 肝癌、肠癌的研究进展
    3 细胞周期及其调控
    4 细胞凋亡
    5 吴茱萸研究现状
    6 靛玉红研究现状
    7 RO3306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细胞水平实验研究
    第一章 吴茱萸碱、紫杉醇、靛玉红甲肟单独作用对HepG_2细胞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药物及试剂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MTT操作方法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2.4 具体实验方法和步骤
        2.4.1 吴茱萸碱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2.4.2 紫杉醇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2.4.3 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2.5 计算公式
        3 结果
        3.1 吴茱萸碱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3.2 紫杉醇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3.3 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第二章 吴茱萸碱、紫杉醇联合RO3306或靛玉红甲肟对HepG_2细胞的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药物及试剂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MTT操作方法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
        2.4 具体实验方法和步骤
        2.4.1 吴茱萸碱联合RO3306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2.4.2 吴茱萸碱联合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2.4.3 紫杉醇联合RO3306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2.5 计算公式
        3 结果
        3.1 吴茱萸碱联合RO3306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3.2 吴茱萸碱联合靛玉红甲肟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3.3 紫杉醇联合RO3306对人肝癌HepG_2细胞的影响
    第三章 吴茱萸碱、紫杉醇、RO3306单独作用对HT29细胞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药物及试剂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MTT操作方法
        2.3 具体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吴茱萸碱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2.3.2 紫杉醇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2.3.3 RO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2.4 计算公式
        3 结果
        3.1 吴茱萸碱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3.2 紫杉醇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3.3 RO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第四章 吴茱萸碱、紫杉醇联合RO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影响
        1 材料
        1.1 细胞株
        1.2 试剂与耗材
        1.3 仪器
        1.4 主要药物及试剂
        2 方法
        2.1 细胞复苏、培养、传代与冻存
        2.2 MTT操作方法
        2.3 具体实验方法和步骤
        2.3.1 吴茱萸碱联合RO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2.3.2 紫杉醇联合RO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2.4 计算公式
        3 结果
        3.1 吴茱萸碱联合RO3306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3.2 紫杉醇对人结肠癌HT29细胞的影响
第三部分 动物水平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细胞株
        1.3 药品试剂
    2 方法
        2.1 小鼠H22腹水传代
        2.2 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模型
        2.3 药物对荷瘤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2.4 药物对荷瘤小鼠肿瘤重量的影响
        2.5 统计学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模型组肿瘤
        3.2 药物对荷瘤小鼠肿瘤重量的影响
第四部分 总结及讨论
    1 实验结果汇总
    2 实验结果总结
    3 讨论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本文使用的缩略语(按字母顺序排列)
    附录Ⅱ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吴茱萸碱在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芦荟大黄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的研究[D]. 原凤蕉.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2]吴茱萸碱药理与毒理研究进展[J]. 杨春启,连闻雨,王宇光,高月. 中国中药杂志, 2021(20)
  • [3]抗肿瘤蛋白PNAP体内作用途径与关键靶点的研究[D]. 宋阳阳. 南开大学, 2021
  • [4]中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D]. 程国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吴茱萸碱对人胃癌细胞BGC-823、SGC-7901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张涵妮. 青岛大学, 2019(03)
  • [6]吴茱萸碱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J]. 张涵妮,祝文浩,王慧茹,郭云良,葛科立,王亚男. 亚太传统医药, 2019(04)
  • [7]吴茱萸碱抗肝癌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凡.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11)
  • [8]土槿皮乙酸诱导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衰老及凋亡机制的研究[D]. 姚国栋. 沈阳药科大学, 2016(05)
  • [9]吴茱萸碱对SPC-A1细胞微管蛋白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田秀丽. 吉林大学, 2013(08)
  • [10]吴茱萸或吴茱萸碱联合CDK1抑制剂的抗肿瘤效应[D]. 陈雅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吴茱萸碱诱导小鼠纤维肉瘤L929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