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相关生物学因素研究

肥胖相关生物学因素研究

一、肥胖相关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茜[1](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与子痫前期合并症的新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文中指出

解淳[2](2020)在《急性运动对肥胖成年男性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大脑认知活动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肥胖在当今社会日趋普遍存在,已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公众健康问题之一。肥胖不仅会造成一系列生理健康问题,还会导致认知功能的下降,尤其是抑制功能。目前各种控制体重的方法很多,效果不尽相同,而体育运动锻炼是一种无害、绿色、健康的最佳控重手段之一,特别对提高肥胖者认知过程的抑制功能效果更加明显。有氧运动是一种传统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子。然而有氧运动对正常体重功能人群抑制功能的提高是否可以拓展到肥胖人群?如果假设成立的话,何种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对其产生最佳的效益?其中的大脑活动特征如何?此外,高强度间歇运动作为一种当下时兴的运动方式,在提高正常体重人群的抑制功能的研究上也有了初步的进展,那么高强度间歇运动是否也可以提高肥胖成年人的抑制功能?其中的大脑活动特征又如何呢?这些问题都值得展开深入探讨。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揭示运动锻炼影响肥胖人群的抑制功能、食物抑制及大脑活动的特点。研究一,初步探究肥胖成年人在反应抑制及冲突抑制的行为及大脑活动特征,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对肥胖成年人及正常体重成年人进行比较,考察肥胖成年人在一般抑制功能(实验1)及食物抑制功能(实验2)中的行为及大脑加工活动特点。结果发现,肥胖成年人在一般抑制功能及食物抑制功能上均比正常体重成年人表现更差,具体表现为反应时更慢或正确率更低,P3的平均波幅更小;研究二,在肥胖成年人抑制功能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文献制定了两种适宜肥胖人群的有氧运动强度:小强度及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不同强度的急性有氧运动与肥胖成年人一般抑制功能(实验3)及食物抑制功能(实验4)关系的ERP特点。结果发现,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后肥胖成年男性在一般冲突抑制及食物反应抑制任务中均表现出相对于安静控制条件,N2的平均波幅增大,P3的平均波幅减小的特点;研究三,采用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干预,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探究其对肥胖成年人一般抑制功能(实验5)及食物抑制功能(实验6)的行为及大脑活动特征。结果发现,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后,肥胖成年男性在一般冲突抑制及食物冲突抑制任务中的反应速度加快,LPP的平均波幅增大,大脑额区的激活水平提高。由此,我们得出以下三个研究结论:(1)肥胖成年男性的一般反应抑制、冲突抑制功能,食物相关的反应抑制及冲突抑制功能均低于正常体重成年男性,具体表现为肥胖与抑制功能可能存在广泛性的负向关联,造成反应速度缓慢,对认知资源的募集存在困难;(2)急性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肥胖成年男性在一般冲突抑制及食物反应抑制过程中,大脑募集资源的方式更加有效;(3)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可以提高肥胖成年男性的一般冲突抑制功能及食物冲突抑制功能,具体表现在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可加快反应速度,增加晚期认知资源的募集,提高大脑额区的激活水平。

周锐[3](2020)在《基于网状Meta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案及病例系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网状Meta分析筛选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最优措施,并根据纳入研究的治疗方案及专家经验,构建单纯性肥胖的循证方案。通过前瞻性的病例系列研究,观察循证方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设计及执行情况,为进一步设计RCT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9月30日,所有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RCT文献。根据既定的纳排标准初步筛选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根据JADAD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STATA 14.0对纳入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运用GeMTC 14.3合并结局指标的直接和间接比较,通过Rank定量排序筛选出最优的干预措施,结合专家经验及纳入研究的治疗方案,构建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循证方案。本研究注册号:CRD42019117387。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至广州中医药大学就诊的患者、宣传海报招募的志愿者,严格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后,纳入7例单纯性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干预方案为基于网状Meta的循证方案,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和治疗4周的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腰围、臀围、腰臀比、皮脂充实度,每次治疗后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检索到相关文献1590篇,初步纳入102篇合格文献,使用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评分0-2分的文献共86篇,占84.3%,3-7分的文献共16篇,占15.7%。在随机序列方面,89.2%的研究涉及随机序列产生,48.0%描述了具体的随机方法;随机化隐藏、盲法实施方面,仅有8.8%的文献描述随机化方法,12.7%的文献对研究者进行施盲;撤退与退出方面,84.3%的研究未报告或仅描述脱落原因或数量。BMI、BM、WC中埋线与安慰组和LDL、HDL中耳针组与安慰组的异质性较小;BM、BMI、WC、HC、Leptin中耳针组与安慰组和BMI、WC、HC中电针组与安慰组存在异质性;一致性检验、节点分割检验显示闭合环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基本一致;网状Meta显示:温针组与埋线、电针、耳针、针刺、安慰组、空白组比较,BM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与针刺组中W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k排序结果:电针降低BMI、WC、HC的最优可能性均为第一,埋线降低BM的最优可能性为第一,耳针降低LDL的最优可能性为第一,针刺降低Leptin的最优可能性为第一。故制定以电针为主要干预措施的循证方案。2.基于网状Meta构建的循证方案,进行4周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治疗4周时,BMI分别减少0.14 kg/m2、0.32kg/m2,BM分别减少0.34kg、0.86kg,WC分别减少0.33cm、0.70cm,HC分别减少0.83cm、1.40cm,皮脂充实度分别减少0.2cm、0.4cm;治疗4周后的WC、H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M、BMI、WHR、皮脂充实度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出现。结论:1.基于现有高质量RCT文献的网状Meta分析,电针为最优措施的可能性最高;2.为期28天的治疗中,循证方案可有效降低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腰围、臀围;循证方案安全性高;3.基于网状Meta整合大量循证依据,拟定循证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4.针灸临床试验需要关注随机化隐藏、盲法的设计,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并一步探索针灸方案的差异;5.单纯性肥胖的研究,需进一步改进中医测评体系,并重视饮食运动因素产生的干预偏倚。

刘慧[4](2020)在《BMI对IVF/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及FORT、OSI、FSI评估卵巢反应性的作用价值》文中提出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肥胖对女性生殖功能有负面影响,是不孕症的常见病因之一[1,2],也是影响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治疗结果的危险因素[3,4]。ART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卵巢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而患者个体化COH方案的制定,需要正确评估卵巢对外源性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的反应性。目前临床普遍使用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与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的比值、抗苗勒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窦卵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作为卵巢反应的评估指标,我们将其概括为卵巢反应“传统指标”。自2011年陆续有学者提出新的独立评估卵巢反应的指标,包括卵泡输出率(follicular output rate,FORT)[5]、卵巢敏感指数(ovarian sensitivity index,OSI[6]和卵泡敏感指数(follicular sensitivity index,FSI)[7],尚未在临床推广应用,我们将其概括为卵巢反应“新指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FORT=排卵前卵泡数(preovulatory follicle count,PFC)/AFC,OSI=获卵数/FSH总用量×1000,FSI=PFC/AFC×FSH总用量×100,000,公式中PFC是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r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直径在16~22 mm的卵泡数量。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目前临床评估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已有文献报道BMI与卵巢反应负相关[8,9],但有关BMI是否不利于妊娠结局尚存争议,有关FORT、OSI、FSI等卵巢反应新指标与BMI的联系及其在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治疗中的应用的相关研究较少。目的研究目的:①探讨BMI对IVF/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以及与FORT、OSI、FSI的相关性。②评估FORT、OSI和FSI作为IVF/ICSI治疗期间评估卵巢反应量度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检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生殖中心电子数据库中2016年03月至2018年09月的IVF/ICSI助孕周期。2.纳入标准:①COH方案为早卵泡期长效长方案;②新鲜周期胚胎移植。排除标准:①复发性流产者;②夫妇双方任意一方染色体异常者;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腔异常、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卵巢缺如等器质性病变者;④预期卵巢低反应者(年龄≥40岁,AMH<1.1 ng/mL,AFC<5,基础FSH>12 IU/L)[10,11];⑤合并慢性代谢性疾病者;⑥使用供卵者。3.分组:根据中国成人BMI分级[12]将研究队列分为三组:正常组(n=1982例),18.5 kg/m2≤BMI<24kg/m2;超重(n=1144 例),24kg/m2≤BMI<28 kg/m2;肥胖组(n=360 例),BMI≥28 kg/m2。4.卵巢高反应的界定:以获卵数>15个为卵巢高反应[13,14]。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和MedCalc 19.0.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连续变量表示为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类变量表示为百分比(%)和阳性样本量(n);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连续变量的组间差异,并应用Bonferroni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应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组间差异;应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检验独立影响因素与活产及临床妊娠之间的关联;以获卵数反映卵巢反应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卵巢反应指标与获卵数的关系;应用接收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BMI和卵巢反应指标对卵巢高反应的诊断价值及对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本研究共纳入3486个周期,其中BMI正常组1982例,超重组1144例;肥胖组360例。1.BMI对IVF/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以及与FORT、OSI、FSI的相关性(1)不同BMI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数据和IVF/ICSI治疗数据比较:随着BMI的升高,三组患者的不孕年限(3.21±2.29 VS 3.67±2.76VS 4.13±2.72,P=0.000)、AFC(17.50±5.69 VS 18.68±6.14 VS 20.33±5.88,P=0.000)、COH 天数(13.49±2.21 VS 14.15±2.96VS 14.69±3.29,P=0.000)、Gn 总用量[2175.0(1650.0,2925.0)VS 2662.5(1990.6,3412.5)VS 2993.8(2328.1,3625.0),P=0.000]逐渐增高,FORT(0.56±0.23 VS 0.52±0.24VS 0.48±0.21,P=0.000)、OSI(6.61±3.88VS 5.28±3.16 VS 4.67±2.72,P=0.000)、FSI(26.39± 13.72 VS 20.77±11.64 VS 17.33±9.43,P=0.000)逐渐降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超重组及肥胖组相比,正常组的获卵数(13.23±5.01 VS 12.72±5.00VS 12.70±5.12,P=0.012)、受精卵母细胞数(8.43±4.15 VS 8.08±4.14 VS 7.92±4.28,P=0.019)、可利用胚胎数(6.70±3.85 VS 3.89±3.19 VS 3.79±3.37,P=0.006)增高,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与肥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MI对IVF/ICSI妊娠结局的影响:与正常组及超重组相比,肥胖组的胚胎种植率(49.60%VS 47.50%VS 41.06%,P=0.000)、临床妊娠率(61.80%VS 59.30%VS 53.10%,P=0.007)、活产率(49.60%VS 46.50%VS 40.30%,P=0.003)降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超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BMI是临床妊娠[OR(95%CI)=0.964(0.940,0.988),P=0.003]及活产[OR(95%CI)=0.973(0.950,0.997),P=0.027]的危险因素。(3)BMI对单胎妊娠患者妊娠及子代结局的影响:在三组患者中,随着BMI的升高到达活产时间逐渐增加且三组间差异显着(316.6±10.00 VS 324.6±10.26VS 333.3±11.42,P=0.000);与超重组及肥胖组相比,正常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3365±474.9VS 3522±482.2VS 3571±514.7,P=0.000)及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分娩率(20.20%VS 37.10%VS 37.30%,P=0.000)降低,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胎龄、流产率、早产率在单胎妊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BMI与FORT、OSI、FSI的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MI与FORT(r=-0.140,P=0.000)、OSI(r=-0.219,P=0.000)、FSI(r=-0.299,P=0.000)呈负相关。2.FORT、OSI和FSI作为IVF/ICSI治疗期间评估卵巢反应量度的应用价值(1)与获卵数的 Pearson 相关分析:AFC(r=0.250,P=0.000)、AMH(r=0.263,P=0.000)、FORT(r=0.279,P=0.000)、OSI(r=0.783,P=0.000)、FSI(r=0.383,P=0.000)与获卵数呈正相关,年龄(r=-0.089,P=0.000)、BMI(r=-0.057,P=0.001)、基础FSH/LH(r=-0.128,P=0.000)与获卵数呈负相关,且卵巢反应新指标与获卵数的相关性(r值)高于传统指标。(2)各卵巢反应指标对卵巢高反应以及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能力比较:ROC 曲线分析显示,OSI(AUC=0.884,95%CI:0.873~0.895,P=0.000)、FSI(AUC=0.678,95%CI:0.662~0.694,P=0.010)对卵巢高反应的诊断价值优于传统指标,但在预测临床妊娠结局时无优势。结论1.肥胖是临床妊娠与活产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不影响单胎妊娠女性的早产率和流产率,肥胖及超重女性子代为LGA风险显着增高;2.FORT、OSI、FSI与BMI负相关,可以作为评估卵巢反应的新工具,但对IVF/ICSI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似乎无优势。

徐琪[5](2020)在《肥胖、体重指数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研究体重指数与卵巢恶性肿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通过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关于研究体重指数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的文章,文章发表年限为2018年7月之前,将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中相应原始数据,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严格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本文共纳入12项病例-对照研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体重指数(BMI)被分成3组,<25为体重正常组,25-29.9为超重组,≥30肥胖组。肥胖组患卵巢癌的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7倍(OR=1.17,95%CI[1.11,1.24],Z=5.70,P<0.00001),在绝经后女性中为1.16倍(OR=1.16,95%CI[1.05,1.28],Z=3.00,P=0.003)。在绝经前女性中,超重组患卵巢癌风险为体重正常组1.23倍(OR=1.23,95%CI[1.10,1.38],Z=3.50,P=0.0005),肥胖组患病风险为1.51倍(OR=1.51,95%CI[1.33,1.70],Z=6.58,P<0.00001)。青年时期超重组人群,未来患卵巢癌风险为体重正常组人群的1.17倍(OR=1.17,95%CI[1.07,1.28],Z=3.54,P=0.0004),肥胖组人群患病风险为体重正常组人群的1.28倍(OR=1.28,95%CI[1.09,1.49],Z=3.10,P=0.002)。对于黏液性卵巢癌患者,超重组患者患病风险低于体重正常组患者,为0.83倍(OR=0.83,95%CI[0.71,0.97],Z=2.38,P=0.02)。已育、口服避孕药、输卵管结扎术后人群患卵巢癌风险减低。全子宫切除术后、具有卵巢癌家族史人群患卵巢癌风险升高。结论:肥胖人群患卵巢癌风险增加,在绝经前女性中更为明显。

薛丁江[6](2019)在《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滞脾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滞脾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常规针刺治疗进行比较,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2组,各30例,试验组进行穴位埋线;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疗效性指标记录,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MI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BMI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显着(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体重下降较常规针刺组更显着(P<0.05)。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臀围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臀围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组臀围下降较穴位埋线组更显着(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围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腰围下降更显着。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肪率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肪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肪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脂肪率下降更显着。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热滞脾症状积分值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热滞脾症状积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比常规针刺组胃热滞脾症状积分值指标较治疗前下降更加明显。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滞脾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较好,对患者的肥胖指标及中医症状积分方面的改善较为明显,治疗疗效方面、花费时间方面、花费开支方面以及安全性方面,均可得到较好肯定,但本研究样本量少,缺乏大样本试验,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白洋,喻松仁,舒晴,姚琦,王萍,王河宝,程绍民[7](2019)在《肥胖探源》文中指出肥胖的形成因素非常复杂,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梳理和总结,从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角度探求肥胖形成原因,以期对肥胖防治有所助益。

陈霞[8](2018)在《电针结合阴阳调理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次要目的是与常规电针疗法对比,探讨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疗法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优效性,为治疗本病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70例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和常规电针组。常规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取穴为中脘、水分、滑肉门(双)、天枢(双)、大横(双)、带脉(双)、气海、腹结(双)、足三里(双)、丰隆(双)、三阴交(双)、阴陵泉(双)、公孙(双)。针刺得气后在双侧天枢和大横加用电针,每次留针30min,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在常规电针组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阴阳调理灸疗法,具体方法:在电针治疗的同时,于腹部神阙穴和关元穴处使用药饼灸;在电针治疗完后,于背部脾俞(双)、肾俞(双)、命门穴处使用药饼灸。腹部和背部药饼灸分别每次施灸30min,隔日治疗1次,治疗疗程与常规电针组相同。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肥胖相关指标(如体重、BMI、腰围等)、脾虚湿阻症状积分、IWQOL-Lite评分值。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疗法治疗本病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脱失情况:在治疗期间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脱失患者1例,常规电针组脱失患者3例。最终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有34例患者完成治疗,常规电针组有32例患者完成治疗。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围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腰围下降更显着。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体重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体重下降较常规电针组更显着(P<0.05)。4.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MI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BMI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BMI下降较常规电针组更显着(P<0.05)。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臀围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臀围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臀围下降较常规电针组更显着(P<0.05)。6.治疗前后两组患者F%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F%下降较常规电针组更显着(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脾虚湿阻症状积分值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脾虚湿阻症状积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比较,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脾虚湿阻症状积分值下降较常规电针组更显着(P<0.01)。8.治疗前后两组患者IWQOL-Lite评分值变化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WQOL-Lite总分、身体功能评分值、自尊评分值、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性生活评分值较治疗前下降显着(P<0.01),常规电针组性生活评分值较治疗前下降差异不显着(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公众压力评分值、工作评分值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不显着(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IWQOL-Lite总分、身体功能评分值、自尊评分值、性生活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公众压力评分值、工作评分值差异不显着(均P>0.05)。9.经细心宣教和严谨操作,在本次试验过程中未出现重大不良事件。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组在治疗期间发生2例腹部关元穴处烫伤事件(治疗部位发红,治疗完后患者诉有轻微疼痛感),采用烫伤膏外用治疗后均2-3天好转,1例患者在电针治疗后出现小血肿,予常规处理后血肿于当天吸收。常规电针组有2例患者出现电针治疗后于针刺穴位处出现小血肿,予常规处理后血肿均于当天吸收。结论运用电针配合阴阳调理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能够对患者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不仅减重降脂塑形效果突出,且能很好的改善患者体质和生活质量。与常规电针疗法相比,临床疗效更显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王丽华,黄伟,李佳,周仲瑜[9](2018)在《针刺治疗肥胖模型大鼠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PubMed英文数据库中搜索近10年的针刺治疗肥胖模型大鼠的相关文献,对筛选出来的文献从肥胖大鼠模型、针刺方法和穴位的选择以及针刺改善肥胖病的相关生物因子这3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深入的对涉及到的主要作用因子进行综述。

王佳捷[10](2017)在《电针及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及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病人空腹血清瘦素、胰岛素、体质指数的影响,并分析体质指数的变化与实验室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临床研究所有90例观察对象均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按照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电针组及埋线组。电针组以中脘、天枢、大横、带脉、水道、支沟、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为主穴,并配合辨证取穴进行针刺治疗,同时在腹部选取两组穴位加用电针,留针30min,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埋线组主穴同电针组,同时配合辨证取穴,每次选取9-11个穴位进行埋线,10天1次,3次为1疗程;两组均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两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清瘦素(Leptin)、胰岛素(INS)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体质指数(BMI)变化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两种方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作用机理和取效途径,为临床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水平变化:电针组及埋线组治疗后BMI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间进行B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清Leptin、空腹INS水平变化:电针组及埋线组治疗后空腹血清Leptin、空腹INS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组中BMI的变化值与空腹血清Leptin、INS水平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电针组中BMI的变化与空腹血清Leptin、INS的变化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0、0.459(均P<0.01)。进一步行多元回归分析:以BMI变化值为应变量,Leptin、INS变化值为自变量,得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296,0.366。4.埋线组中BMI的变化值与空腹血清Leptin、INS水平变化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埋线组中BMI的变化与空腹血清Leptin、INS的变化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4、0.497(均P<0.01)。进一步行多元回归分析:以BMI变化值为应变量,Leptin、INS变化值为自变量,得到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37,0.372。结论埋线疗法同电针疗法均能够良性调节肥胖患者空腹血清Leptin、INS水平,纠正瘦素抵抗及胰岛素抵抗;两治疗方法中,Leptin、INS的变化均影响BMI的变化。

二、肥胖相关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肥胖相关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急性运动对肥胖成年男性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大脑认知活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肥胖与抑制功能
        2.1.1 肥胖的定义、现状及影响
        2.1.2 认知功能与抑制功能
        2.1.3 肥胖与一般抑制功能
        2.1.4 肥胖与食物抑制功能
    2.2 急性运动、抑制功能与肥胖
        2.2.1 有氧运动、抑制功能与肥胖
        2.2.2 高强度间歇运动与抑制功能、肥胖
        2.2.3 急性运动、食物、抑制功能与肥胖
3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3 研究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
    研究一: 肥胖成年人的抑制功能及大脑活动特征的研究
        4.1 实验1: 肥胖成年人的一般抑制功能及大脑活动特征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假设
        4.1.3 实验设计
        4.1.4 实验方法
        4.1.5 实验结果
        4.1.6 讨论
        4.1.7 小结
        4.2 实验2: 肥胖成年人的食物抑制功能及大脑活动特征
        4.2.1 实验目的
        4.2.2 实验假设
        4.2.3 实验设计
        4.2.4 实验方法
        4.2.5 实验结果
        4.2.6 讨论
        4.2.7 小结
    研究二: 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成年人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大脑活动特征的研究
        4.3实验3: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成年人一般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大脑活动特征
        4.3.1 实验目的
        4.3.2 实验假设
        4.3.3 实验设计
        4.3.4 实验方法
        4.3.5 实验结果
        4.3.6 讨论
        4.3.7 小结
        4.4实验4:不同强度急性有氧运动对肥胖成年人食物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大脑活动特征
        4.4.1 实验目的
        4.4.2 实验假设
        4.4.3 实验设计
        4.4.4 实验方法
        4.4.5 实验结果
        4.4.6 讨论
        4.4.7 小结
    研究三:急性髙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成年人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大脑活动特征的研究
        4.5实验5:急性髙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成年人一般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大脑活动特征
        4.5.1 实验目的
        4.5.2 实验假设
        4.5.3 实验设计
        4.5.4 实验方法
        4.5.5 实验结果
        4.5.6 讨论
        4.5.7 小结
        4.6实验6:急性髙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成年人食物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大脑活动特征的研究
        4.6.1 实验目的
        4.6.2 实验假设
        4.6.3 实验设计
        4.6.4 实验方法
        4.6.5 实验结果
        4.6.6 讨论
        4.6.7 小结
5 总讨论
6 研究结论
7 研究创新与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7.1 研究创新
    7.2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学习经历及科研经历
致谢
附录

(3)基于网状Meta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案及病例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1.1.1 肥胖症的中医病因病机
        1.1.2 肥胖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的认识
        1.2.1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
        1.2.2 现代医学的治疗策略
    1.3 不足与展望
    1.4 小结
第二部分 网状Meta分析
    2.1 文献检索
        2.1.1 检索数据库
        2.1.2 检索时限
        2.1.3 检索策略
        2.1.4 检索结果
    2.2 文献筛选
        2.2.1 文献的纳入标准
        2.2.2 文献的排除标准
        2.2.3 文献筛选
        2.2.4 文献质量评价
    2.3 筛选高质量文献
    2.4 基于网状Meta筛选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最优措施
        2.4.1 数据处理
        2.4.2 结果
    2.5 基于网状Meta的最优方案
        2.5.1 最优干预措施
        2.5.2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网状Meta分析方案
第三部分 病例分析
    3.1 一般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1.5 剔除标准
        3.1.6 脱落标准
        3.1.7 脱落处理
    3.2 试验方案
        3.2.1 设计类型
        3.2.2 伦理问题
        3.2.3 治疗方案
        3.2.4 指标测量
        3.2.5 观察指标
        3.2.6 安全性观察
        3.2.7 统计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完成情况
        3.3.2 一般资料分析
        3.3.3 疗效分析
        3.3.4 安全性分析
        3.3.5 脱落情况及数据收集情况
    3.4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分析
    4.1 研究设计思路
        4.1.1 Meta分析——提供有力的循证依据
        4.1.2 病例系列研究——观察循证方案临床效果
    4.2 研究结果分析
        4.2.1 网状Meta分析
        4.2.2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循证方案
        4.2.3 循证方案选穴分析
        4.2.4 病例系列分析
    4.3 不足与展望
    4.4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治疗观察表
    附录2: 治疗时间登记表
    附录3: 特殊事件登记表
    附录4: 英文缩略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4)BMI对IVF/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及FORT、OSI、FSI评估卵巢反应性的作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巢反应性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肥胖、体重指数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资料提取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3.3 统计结果
        3.3.1 近期BMI与卵巢恶性肿瘤
        3.3.2 不同绝经状态时BMI与卵巢恶性肿瘤
        3.3.3 青年时期BMI与卵巢恶性肿瘤
        3.3.4 近期BMI与不同卵巢恶性肿瘤病理分期
        3.3.5 其他因素
    3.4 发表偏移
4 讨论
5 结论
本次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滞脾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依据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
    1.4 分组与治疗方法
        1.4.1 分组
        1.4.2 治疗方案
    1.5 观察项目
        1.5.1 安全性评价
        1.5.2 疗效性观察
        1.5.3 疗效评价标准
    1.6 疗效判定标准
        1.6.1 采集病史
        1.6.2 临床测量指标
    1.7 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 BMI 变化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重变化比较
    2.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臀围变化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腰围变化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脂肪率变化比较
    2.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胃热滞脾症状积分值变化比较
    2.8 总疗效性分析
    2.9 安全性分析与不良反应
第三部分 讨论
    3.1 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的认识
        3.1.1 先天因素
        3.1.2 饮食不节
        3.1.3 情志失调
        3.1.4 劳逸失度
    3.2 中医对肥胖症病因的认识
    3.3 中医对肥胖症的治疗
        3.3.1 针刺俞募配穴治疗
        3.3.2 腹针及配合其他治疗
        3.3.3 常规针刺治疗
        3.3.4 中药治疗
        3.3.5 穴位埋线
    3.4 现代医学的研究及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
        3.4.1 肥胖症的病因
        3.4.1.1 饮食因素
        3.4.1.2 劳逸失度
        3.4.2 肥胖症的发病机制
        3.4.2.1 遗传因素
        3.4.2.2 环境因素
        3.4.3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现状
        3.4.3.1 药物治疗
        3.4.3.2 手术治疗
    3.5 选穴依据
第四部分 结语、展望与不足
    4.1 结果分析
    4.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一般情况记录表
附录D 胃热滞脾症状积分表

(7)肥胖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1 肥胖形成因素
    1.1 先天因素
    1.2饮食因素
    1.3 运动因素
    1.4 情志因素
    1.5 外感因素
    1.6 年龄因素
    1.7 其它因素
        1.7.1 睡眠因素
        1.7.2 药物和疾病因素
        1.7.3 营养教育因素
        1.7.4 环境因素
2 讨论

(8)电针结合阴阳调理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观察中止标准
    2.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疗效指标和疗效评价
        2.6 安全性评价
        2.7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中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肥胖病因的认识
        1.2 中医学对肥胖病机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2.1 肥胖的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单纯性肥胖病因的认识
        2.3 目前肥胖病的治疗现状
    3.方案确立依据
        3.1 实践依据
        3.2 理论依据
    4.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4.1 肥胖相关指标
        4.2 脾虚湿阻症状积分
        4.3 体重对生活冲击量表-简明版(IWQOL-Lite)
    5.选穴依据
        5.1 腹部穴位
        5.2 四肢穴位
    6.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脾虚湿阻症状积分表
    附录3 体重对生活品质冲击量表-简明版(IWQOL-Lite)
    附录4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9)针刺治疗肥胖模型大鼠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2 结果分析
    2.1 肥胖大鼠模型的选择
    2.2 针刺方法及穴位的选择
    2.3 针刺改善肥胖病的相关生物因子
3 针刺调控的肥胖相关作用因子
    3.1 Leptin与肥胖病
    3.2 NPY与肥胖病
    3.3 TNF-α与肥胖病
4 述评与展望
    4.1 肥胖大鼠模型的选择
    4.2 针刺方法及具体参数的设定
    4.3针刺机制研究的方向

(10)电针及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一般资料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中止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操作器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肥胖病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对肥胖病的记载
        1.2 中医对肥胖病病因的认识
        1.3 中医对肥胖病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认识
        2.1 肥胖的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病因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肥胖病的治疗现状
    3 指标选择依据
        3.1 瘦素(Leptin)
        3.2 胰岛素(INS)
        3.3 体质指数(BMI)
    4 方案确立依据
        4.1 实践依据
        4.2 理论依据
    5 选穴依据
        5.1 腹部穴位
        5.2 四肢穴位
    6 疗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肥胖相关生物因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期糖尿病与子痫前期合并症的新候选基因的生物信息学研究[D]. 吴茜.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急性运动对肥胖成年男性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大脑认知活动特征的研究[D]. 解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3]基于网状Meta的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方案及病例系列研究[D]. 周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BMI对IVF/ICSI治疗结局的影响及FORT、OSI、FSI评估卵巢反应性的作用价值[D]. 刘慧. 郑州大学, 2020(02)
  • [5]肥胖、体重指数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性的meta分析[D]. 徐琪.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滞脾型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D]. 薛丁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肥胖探源[J]. 白洋,喻松仁,舒晴,姚琦,王萍,王河宝,程绍民. 江西中医药, 2019(02)
  • [8]电针结合阴阳调理灸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研究[D]. 陈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针刺治疗肥胖模型大鼠机制研究进展[J]. 王丽华,黄伟,李佳,周仲瑜. 针灸临床杂志, 2018(02)
  • [10]电针及埋线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瘦素、胰岛素影响的研究[D]. 王佳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肥胖相关生物学因素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