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引入黑粒

不要盲目引入黑粒

一、不要盲目引种黑色粮食(论文文献综述)

柴毛毛[1](2019)在《日粮中添加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旨在探究日粮中添加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同,出生日龄相近,平均体重约为43kg的“太湖猪×蕨麻猪”二元杂交去势公猪48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和15%的苹果粕日粮,饲喂至体重约90kg时结束饲养试验。预饲期为7d,正式试验为80d。屠宰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相关指标并获得以下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10%AP组的ADG(平均日增重)显着高于对照组和15%AP组(P<0.05);试验组FCR(料重比)明显降低,组间差异趋于显着(P=0.065);平均终末重、平均日采食量等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背最长肌肌肉红度(a*)、肉色显着增加(P<0.05);试验组pH24h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背最长肌中肌内脂肪含量显着增加(P<0.05)。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鲜味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差异趋于显着(P=0.08、0.07、0.07);试验组背最长肌中棕榈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着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背最长肌肌肉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歧化酶(GSH-px)活性显着升高(P<0.05),此外,mRNA水平上的检测结果也与之相一致;试验组背最长肌组织在不同储存阶段(1d、4d、8d)MDA(丙二醛)含量在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在8d时各组间差异显着(P<0.05)。4)回肠内容物测序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10%AP组和15%AP组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微生物种群丰富度均显着升高(P<0.05);在门的水平上试验组回肠内容物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呈现降低趋势,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属水平上处理组回肠内容物中鞘氨醇单胞菌的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优于对照组,10%AP组的效果最显着;此外,回肠及十二指肠组织切片结果显示,试验组不同肠段肠绒毛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皮下脂肪细胞面积显着减小(P<0.05);试验组的背最长肌中成脂基因PPARγ、CEBPα和CEBPβ的相对表达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背最长肌的HSL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苹果粕可以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改善部分肉质指标、调节小肠肠道健康,在本试验条件下,苹果粕的最适添加量为10%。

毛鹏娟[2](2016)在《不同品种蓝莓在陕西的引种试验》文中认为蓝莓属杜鹃花科越橘属丛生灌木,有良好的保健功能,被誉为“世界第3代水果之王”,市场供不应求。近些年来东北和山东等地区产业发展迅速,陕西省蓝莓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少区域适栽品种,生产中盲目引种问题突出。本研究针对陕西蓝莓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对35个蓝莓品种的植物学特性、结果习性、果实产量与品质的观测,运用DTOPSIS综合分析法,评价了不同蓝莓品种的综合性状,提出了陕西蓝莓栽培品种搭配等建议。初步的研究结果如下:(1)农艺性状观测结果表明:兔眼蓝莓生长势较强,半高丛和南高丛蓝莓生长势次之,北高丛蓝莓中除了路宝(Rubel)、翰伯特(Herberd)树势较强,其余参试的北高丛品种生长势较弱。(2)产量测定结果表明:北高丛蓝莓中红利(Bonus)、兔眼蓝莓中灿烂(Brightwell)和园蓝(Gardenblue)丰产性强;单果重表现为:北高丛蓝莓>兔眼蓝莓>南高丛蓝莓>北高丛蓝莓,其中北高丛的双迪(D-II)、晚蓝(Lateblue)和莱格西(Legacy)的单果重较大。(3)果实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北高丛蓝莓、兔眼蓝莓、南高丛蓝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显着;不同品种果实Vc含量差异较大,南高丛果实Vc含量总体较高,北高丛果实Vc含量品种间差异显着,兔眼果实Vc含量品种间差异较小。参试品种的果实还原糖含量大致在6.39.3%,总酸含量在0.20.9%。(4)选取16个性状指标运用DTOPSIS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灿烂(Brightwell)、园蓝(Gardenblue)、巴尔德温(Baldwin)、精华(Choice)、梯芙蓝(Tifblue)、奥斯汀(Austin)、红利(Bonus)、北陆(Northland)、翰伯特(Herberd)和乌达德(Woodard)这10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较好,表现稳定。(5)在对陕西蓝莓栽培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初步研究结果,提出了栽培品种搭配等建议:北高丛的红利(Bonus)、成熟期在4月初,作为早熟品种;灿烂(Brightwell)、园蓝(Gardenblue)、巴尔德温(Baldwin)、精华(Choice)、梯芙蓝(Tifblue)、奥斯汀(Austin)成熟期较晚,作为晚熟品种;其余参试品种的果实成熟期在4月中旬至6月初。

邓启刚[3](2013)在《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养活了亿万人口,土地耕种了上千年而地力常新,文明经历了上千年而绵延不绝。除了运用农业科技对本土作物进行栽培驯化之外,中国人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域外文明,也是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历史时期域外作物的引种推动着传统农作物体系的更新和发展,不断为中国农业注入新的活力。域外经济作物是域外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外来性、稀缺性、商品性、地域性、经济价值高、劳动密集等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了域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有所不同。自汉以来,经济作物的引种从未间断,但各阶段的侧重不同。明清以前,域外引种的经济作物主要有芝麻、罂粟、亚洲棉和非洲棉等。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和新航路开辟的大背景下,掀起了域外经济作物引种高潮,主要作物有花生、向日葵、陆地棉、烟草等。域外经济作物与原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域外经济作物的植株形态和生理特征无一不显示它对原产地环境的巧妙适应性,经过上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在特有的原生环境下逐渐形成特殊的作物形态。但是,域外经济作物引种中国后,引入地与原产地之间的自然环境跨度较大,在引种之初,面临着自然和社会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障碍,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本土化过程才能适应。在观念层面上,本土化经过了一个认识、接纳、利弊选择的筛选程序。从域外经济作物的异名上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和接纳过程。通过民间传说等方式最终在利弊选择上作出了抉择,解决了文化冲突。元以来确立的“有风土而不唯风土”理论更为域外作物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技术层面的对接也是关键所在。经过传统的选地、整地、浸种、播种、中耕、管理、收获、储存和园艺技术的改造,确保了域外经济作物的生存和适应。在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下,域外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走向精细化和劳动密集化。传统油料作物、衣被作物和嗜好作物加工技术和消费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关乎域外经济作物属性走向,大大刺激域外经济作物的需求及商品化。经过文化接纳和技术改造,域外经济作物种植地域得到拓展,地方性品种层出不穷,作物性状也发生一些适应性改变。域外经济作物在近代史上有特殊地位,与农业结构调整、国家财政、个人生计、对外贸易、商品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息息相关,为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更新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经济向现代转型。域外经济作物与中国衣食文化、医学养生、民俗风气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在更深层次上将域外经济作物纳入中华文明之中,这是域外经济作物在中国得以扎根生长的根本原因。

吕庆峰[4](2013)在《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葡萄酒产业从1892年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到2012年正好120年历史。历经1949年前战乱、1949年后经济困难、十年文革三个时期巨大创伤,新生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一直在风雨飘摇中勉强维持生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国民经济迅速起飞,中国葡萄酒产业随之进入迅速发展轨道。历经三十年快速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如今已达到生产量世界第六、消费量世界第五的排名。在当今葡萄酒文化世界里,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声音仍然很微弱,我们虽然已是葡萄酒生产大国,但还不是葡萄酒生产强国。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作为工业是从西方传入,现在的葡萄酒文化主要是指以法国葡萄酒文化为蓝本西方葡萄酒文化,但中国也有很深厚葡萄用于酿酒的历史积淀。在当代中国葡萄酒产业,由于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导致对“本原性”或“起源性”问题的漠视,“中国”生活形式的内在韵律和自我指向始终没有能够被揭示、发挥、确立出来。从产业化角度系统研究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是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自身历史连续性的问题,是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是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自我审视。重建中国葡萄酒文化历史的连续性,重建讨论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知识和价值框架的连续性,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而是为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是从研究上确立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努力。只有抱着这样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政治眼光,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经验正面的、积极的、建设性和创造性价值才有可能被挖掘出来。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系统研究中国葡萄酒产业历史,也为以后更进一步深入研究葡萄产业化栽培、葡萄酒酿造工艺发展方向、葡萄酒产业集聚化发展问题、葡萄酒产业国际化未来研究打下基础,也有助于以后将中国葡萄酒产业纳入产业经济学、文化学、政策学的体系和框架进行专门研究。本研究以葡萄酒产业链条为横轴,以近现代百余年葡萄酒产业链条各环节发展历程为纵轴,综合运用历史学、产业经济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近现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历程,并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前景。本文研究的重点及所得出的结论如下:(1)系统梳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诞生到当前的发展历史,采用“横排竖写”的方式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作传。将原料栽培、酿酒和设备、流通和市场到产业化道路的葡萄酒产业问题从产业诞生到21世纪初的历史系统梳理,力求建立起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的完整性。(2)在观照中国葡萄酒产业存在的时间和空间背景并仔细审视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历程后,展望中国葡萄酒产业未来国际化前景。葡萄酒消费在中国将持续高速增长很长时间、中国葡萄酒文化将会确立、中国葡萄酒产业必将进入主要出口国行列。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提高水准、锻炼国际眼光,主动参与行业国际竞争、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并逐步实现葡萄酒产业的国际化。(3)伴随中国葡萄酒市场消费量剧增,吸引大批国内外财富集团投资中国葡萄酒业。大量国外投资和进口酒涌入一方面为中国带来成熟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给国产葡萄酒生产提出挑战。中国葡萄酒产业必须尽快提高产品质量水准和文化水准,提升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竞争力,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发展。(4)从文化政治意义来讲,中国葡萄酒文化只有抵抗才有现代性,中西方文化迥异,经济发展模式、土地制度、饮食结构相差甚大,一旦全盘接受西方葡萄酒文化及其发展模式,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就丧失了个性,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就等于放弃对自身普遍性的追求,从而就没有未来的路可走。中国葡萄酒产业通向未来的路,必须要回到自身存在的本原,并具把自身特色都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最终要创造出鲜明的中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未来之路必须经由对自身历史的系统化、理论化研究,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对外来的现成的葡萄酒文化的单纯模仿不是路。如果我们总是在模仿西方葡萄酒文化,追赶法国葡萄酒产业,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最高只能达到其复制品或者叫赝品的程度,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等同或超越它们的高度。中国葡萄酒产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从自身历史找到自觉、自信,从而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

王峰[5](2012)在《湖北省入侵生物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和交通的发展,外来物种入侵活动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对我国的若干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代价是本地物种和生态景观不可弥补的损失,其经济代价是农林牧渔业的惨重损失与高额的防治费用。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对生物多样性和农林生态环境的一个巨大威胁,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本文综述了生物入侵的概念、入侵机理以及我国和湖北省的入侵现状,入侵原因。通过查阅资料、文献,对外来入侵物种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并对湖北省重点防治物种凤眼莲、空心莲子草、豚草、加拿大一枝花、紫茎泽兰、栗链蚧和柑橘大实蝇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扩散途径和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方法和管理策略。(一)生物入侵的机理包括其生态学机理,分子学机理和其自身的生物学与生理学特性,通过入侵机理可了解到生物入侵的过程: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或潜伏)期——扩散期。(二)生物入侵侵入的原因有有意的引种带来的灾害性后果,无意的人为活动带入境内和一般性的自然扩散。(三)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技术有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机械物理防治和综合治理。(四)预防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策略有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强化口岸(边境)检验检疫制度;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加强国际间、部门间合作,大力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加强全民参与意识和加强对本地物种的恢复工作

廖芳[6](2010)在《重要植物疫害的检测鉴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害生物入侵已成为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我国是农产品贸易的第四大进口国和第五大出口国,是全球受外来生物入侵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植物及其产品的调运日趋频繁,伴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形势愈加严峻,已经成为危害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加强口岸检疫,构筑防范外来疫害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对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服务于农产品的出口和国内贸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顺应城市园林绿化和农牧业的需求,国外大量草种进入我国,尤其早熟禾、黑麦草、雀麦、紫羊茅和翦股颖等禾本科草种进口量大,它们是腥黑粉菌的重要寄主,腥黑粉菌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其中小麦矮腥黑穗病(Tilletia controversa Kuhn, TCK)是我国规定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既为害小麦,又感染多种禾本科草种。这些草种还传带其它在我国尚未发生的腥黑粉菌,作为土传种带真菌病害,一旦传入,防治、根除非常困难。本研究建立了黑麦草上3种具网纹状、冬孢子形态相似的腥黑粉菌TCK、T. lolii及T. vankyi的三重PCR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菌丝和冬孢子基因组DNA,实现对三种腥黑粉菌的同时检测,降低了检测成本,便于口岸推广应用;建立了雀麦上T.bromi的分子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菌丝和冬孢子基因组DNA;建立了翦股颖上T. sphaerococca和TCT菌丝的双重PCR和冬孢子的套式双重PCR检测方法;建立了紫羊茅上T. vankyi分子检测方法,用于检测菌丝和冬孢子基因组DNA;建立了早熟禾上T.sp.和T. fusca菌丝的双重PCR和冬孢子的套式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基于IGS1基因的Tilletia属的系统进化分析显示T.sp.与T. bromi的亲缘关系较近,与T. fusca亲缘关系相对较远;针对禾本科草籽上2种腥黑粉菌新种T. vankyi和T. puccinelliae进行了形态学及萌发生理特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被纳入2篇新种发布的文献;并进行了2个新种基于IGS1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与2篇新种发布文献的结论一致;建立了黑麦草、雀麦、翦股颖、紫羊茅和早熟禾5类禾本科草种上腥黑粉菌的检疫鉴定程序。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近年来进口量激增。菜豆荚斑驳病毒(Bean pod mottle virus,bpMV)是我国规定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病毒,能导致大豆品质降低和产量下降,可随种子进行远距离传播,是大豆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种传病害,我国未分布。本研究针对进口大豆BPMV的检测,建立了一步法RT-PCR和一步法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依据BPMV的外壳蛋白编码基因设计了特异引物和特异Taqman探针,特异引物的扩增片段约为500bp,阳性质粒的实时荧光PCR方法的检测下限为20fg/μL,是一步法RT-PCR方法的100倍,检测时间由至少8h缩短至4h,一步法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快捷、灵敏、准确和简便的特点,适于口岸检测;种脐色斑与病毒携带相关性分析表明,种脐褐色斑驳的大豆种子BPMV检测呈阳性,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检测呈阴性,种脐黑色斑驳的大豆种子SMV检测呈阳性,BPMV检测呈阴性,种脐褐色斑驳的大豆种子DAS-ELISA检测表明不携带其它8种大豆种传病毒;基于BPMV的外壳蛋白编码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从进境美国大豆截获的BPMV分离物可能归属于亚组Ⅱ。美国白蛾(Hypantria cunea Drury)是世界性检疫害虫,适应性强,食性杂,给森林树种、园林绿化树种及果树造成严重危害。线粒体基因组具有基因组小、基因组成稳定、普遍为母性遗传和较少发生重组等特点,成为基因组学和进化研究的理想材料。相对于鳞翅目庞大的类群,已测定的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种类非常有限,因此,对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对揭示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以及研究鳞翅目超家族间复杂的系统发育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美国白蛾进行了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其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为15481bp,环状双链,具有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典型的基因构成和顺序;其tRNAMet基因易位到tRNAIle基因的5′端上游位置,与果蝇中推定的昆虫祖先基因排列存在差异;mtDNA组成偏好于碱基A和T,AT含量高达80.38%,其AT组成偏好性呈现出弱阳性(0.010),表明AT碱基中偏好使用A;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除COI之外的所有蛋白编码基因均以典型的ATN作为起始密码子,美国白蛾的COI基因起始密码子暂定为CGA,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有4个采用了不完整的T或者TA作为终止密码子;tRNASer(AGN)的二氢尿嘧啶臂(DHU)不能形成稳定的茎环结构,其他所有的tRNAs都具有线粒体tRNA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在tRNASer(AGN)和ND1之间的基因间隔区序列具有鳞翅目保守的ATACTAA模序;美国白蛾357bp的A+T富集区由非重复性序列构成,其特征序列包括ATAGA模序后紧随18bp的poly-T stretch, ATTTA模序后紧随的微卫星样的(AT)8单元,最后是一个11bp的poly-A位于tRNAMet基因上游;根据已有鳞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三种夜蛾总科昆虫中,美国白蛾与舞毒蛾亲缘关系较近,与大袋蛾亲缘关系较远,结果还支持夜蛾总科(美国白蛾、舞毒蛾和大袋蛾)与尺蛾总科(桑尺蠖)是单系发生的假说,然而凤蝶总科(褐脉粉蝶、苎麻珍蝶和纹蝶)处于鳞翅目单系的基部,这一结果与传统分类结论不同。高梁属中有重要的粮食作物和优良牧草,也有我国规定禁止进境的三种检疫性杂草假高粱、黑高粱和丝克高粱。根据GenBank中高粱Sorghum bicolor的adh1全基因设计引物,扩增并测定了8个植物材料约2000bp的adhl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中24个Sorghum属种的同源序列,分别构建了MP、ML和NJ三种分子进化树,得到了基本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1)高梁属可明显分为三大支,一支是Eusorghum亚属,一支是Chaetosorghum和Heterosorghum两个亚属,这两个分支包含2n=20、40,染色体较小的种类,另一分支包括Parasorghum和Stiposorghum两个亚属,包含2n=10的种类和它们的多倍体近缘种,染色体相对较大;(2)Eusorghum亚属中,三种检疫性杂草S. halepense、S. almum、S. silk与其它形态近似种S. bicolor及其亚种S. arundinaceum、S.sudanense、S. propinquum聚为一类,与形态学的研究结论一致,S. silk、S. sudanense和S. almum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3)S. almum的Adh1基因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化;(4)Parasorghum亚属的S. purpureosericeum和S. versicolor、S. nitidum和S. leiocladum聚在一起,而该亚属中的S. matarankense、S. grande、S. timorense却与亚属Stiposorghum的种聚在一起,表现出更近的亲缘关系;(5)S. macrospermum和S. laxiflorum之间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建立了口岸经常截获、已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现实威胁的5类禾本科草种上腥黑粉菌、大豆种传菜豆荚斑驳病毒的分子检测技术,用于口岸近缘种及株系的甄别、国内田间病害早期诊断和疫情动态监测,并对网状腥黑粉菌、菜豆荚斑驳病毒、美国白蛾、高粱属中3种检疫性杂草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研究。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分子水平阐明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及病毒的株系分化,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农业植保实践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以明确其分类地位,补充和完善传统分类方法,为检疫提供分子水平依据。本研究对于增强我国防范农业植物外来疫害入侵和扩散的检疫监控能力,提高我国农业植物疫害生物检验检疫整体水平,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安全,促进农产品顺利出口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汪红艳[7](2009)在《预测系统的集成及在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预测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病害,如能提前一年或几年对病害的发生趋势和流行程度作出预测,对于稻瘟病的综合防治,对于农业生产的决策管理,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选用常用的、预测精度较高的六种预测模型,这六种模型包括:回归分析预测模型、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灰色预测中的GM(1,1)模型、季节预测模型、拓扑预测模型、灾变预测模型。在Windows XP系统下,采用VC语言,基于MFC,vs2005作为开发平台进行开发,从而研发出高性能的预测系统。在系统中,充分考虑模型的预测性能、实用性、可操作性,构建交互性强的操作平台,使得系统能够改善传统预测系统的不足。作为实例,本文利用预测系统对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的稻瘟病进行了预测验证。分析表明:对所获得的黑龙江省虎林县850农场水稻穗瘟病14年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得出水稻穗瘟病与以下气象因子呈高度相关性,即:8月上旬相对湿度(%); 7月中旬降雨量(mm); 7月下旬相对湿度(%);8月上旬最高气温(℃); 7月下旬温雨系数(7月下旬降雨量/7月下旬平均气温),故选用以上5个因子作为预报指标。1、应用预测支持系统中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对虎林县850农场水稻穗瘟病进行了定量预测,回归模型显着,预测结果在理想范围内。2、将穗瘟病的发生情况分为轻发生、中发生和重发生三个类别,利用预测支持系统中的马尔科夫链模型,对虎林县850农场水稻穗瘟病进行了定性预测,预测模型显着,拟合良好。

张延涛[8](2009)在《东方百合品种的引种与区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合(lilium.spp)是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Lilium)多年生球根草本植物,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是世界着名的球根花卉之一。百合因花型奇特、色泽高雅、叶色青翠深受人们喜爱。东方百合品种群,还以其浓郁独特香味,深受人们青睐。目前国内由于缺乏自育百合品种,生产中所用品种大都依靠进口,长期以来因为引种研究滞后,以至于出现盲目引种现象。陕西省是我国百合球根花卉重要适生区域之一,但陕西南北狭长,地理生态条件变化多样,因此在发展百合生产中,对于不同百合品种的区划也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从国外引进了13个东方百合品种(Stargazer、Siberia、Bernini、Soldera、Kiev、Tiber、Sorbonne、Conca D`or、Manissa、Corvara、Lombardia、Medusa、Yelloween),在陕西杨凌对其进行了引种观察研究,系统地观察了不同品种的物候期、生育期、茎叶外观形态、切花性状、种球繁育等性状。在品种观察的基础上,以汉中、太白及杨凌等为试验地,开展了有关品种的区域性试验。通过本研究,旨在为陕西东方百合生产筛选几个优良的新品种,也为有关地区百合发展提供合适的品种组合或品种区划。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种观察表明:(1)在关中气候条件下,采用普通塑料大棚措施,13个东方百合品种都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完成其生活史。(2)东方百合各品种的物候期差异显着,其中Conca D`or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等比引进的其他品种早5~24d。(3)各品种蕾期多为60d左右;ConcaD`or、Manissa、Yelloween等花期较长,达到27d;Soldera、Lombardia、Medusa花期较短,为16~20d;各品种生长期差异较大,ConcaD`or、Manissa、Bernini等生长周期较长,近280天,Soldera、Tiber生长周期短,为230天左右。(4)Siberia、Sorbonne、ConcaD`or、Manissa植株生长健壮,高度较高,为107~120cm。(5)Medusa花蕾数最多,达到6-9个;ConcaD`or和Manissa花冠较大,均可达21.3cm。(6)各品种种球的周径及重量种植前后差异显着,Manissa种球的周径及重量较种植前增幅最大;品种间的繁殖系数差异显着,Yelloween的小子球再生系数最高,达到2.1。(7)各品种的抗病性差异显着,Bernini、Kiev、Manissa、Medusa、Lombardia感病较严重,Siberia、Sorbonne、Yelloween较抗病。2.东方百合区域试验表明:9个东方百合品种在各个生态区都可以种植,适应性各不相同,3个生态区对9个百合品种性状影响显着。(1)各品种植株茎、叶生长指标的观察表明,杨凌生态区Stargazer、Siberia、Bernini、Kiev、Tiber长势较好;汉中生态区Soldera、Sorbonne、ConcaD`or、Manissa长势较好;太白生态区Sorbonne、ConcaD`or、Manissa长势较好。(2)对9个百合品种的开花性状进行评分,结果与试验和生产实际相吻合。杨凌生态区Siberia、Sorbonne、ConcaD`or、Manissa较好;汉中生态区Siberia、Kiev、Sorbonne、ConcaD`or、Manissa较好;太白产区Siberia、Sorbonne、ConcaD`or、Manissa较好;总体而言,三个生态区中以汉中生态区开花的质量最好。(3)种球区试结果表明,3个生态区中,相对而言,太白生态区最适宜作为百合种球的繁殖基地,不仅种球周径大,而且小子球繁殖系数也大,病虫害较少。

赵秀芳[9](2008)在《金银花新品种的引进及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择‘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4个新品种在临沂进行引种栽培,详细观测了各金银花新品种的物候特点、生长节律及其对引种地的气候、土壤、病虫、抗污染等方面的生态适应性,同时对其繁殖和栽培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今后在该地区的推广应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物候观测结果表明,‘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4个新品种在临沂3月萌发展叶发新枝,4月下旬至5月初现蕾,5月上中旬至5月下旬采头茬花,每年开花4~6次,11月中下旬果熟,12月后,部分叶子枯落,进入越冬阶段。其中‘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物候期与对照‘鸡爪花’基本一致,‘亚特’金银花和‘亚特红’金银花在临沂采头茬花比‘鸡爪花’早7d左右。可见金银花4个新品种能够在临沂地区正常生长发育,完成一个生命周期。2、‘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4个新品种引入到临沂地区后,其生物学习性基本没有改变,保留了全部优良性状。通过临沂8个点的区域试验,‘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4个新品种4年生单株产量分别为0.85kg、0.37kg、1.01kg和0.97kg,绿原酸含量分别为4.53%、4.84%、4.90%和4.95%。其单株产量和绿原酸含量都高于普通品种‘鸡爪花’,抗污染力强、采摘容易且有较高的园林观赏价值,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对照‘鸡爪花’。3、‘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4个新品种适应引入地区的环境条件,在常规栽培技术条件下,不需特殊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通过相对电导率测定,金银花4个新品种耐寒性和耐热性都强于临沂地区的当家品种‘大毛花’和‘鸡爪花’,在引种区都可安全越冬,安全越冬率平均达95%以上;经过光照实验,金银花4个新品种在70%的全光处理与全光处理差异不显着,但在30%的全光处理下,其新梢生长量、叶片总数和花蕾绿原酸含量,与全光处理和70%的全光处理均有显着差异,这说明金银花4个新品种喜光,但也有较好的耐荫性;金银花4个新品种耐旱耐涝,在临沂8个区域试验点经过4年多观察,未发生旱情、涝情现象,对其进行盆栽抗旱试验,测得‘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抗旱临界湿度分别为6.06%、6.02%、6.10%、5.98%,与对照‘鸡爪花’(6.21%)相仿;经在临沂8个点进行区域试验证明,金银花4个新品种适应临沂的各种土壤类型(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在临沂五类土壤上都能正常生长发育,绿原酸含量、平均单株产量都比‘鸡爪花’高,各项指标完全符合药用规定;耐瘠薄,在石砾较多、土壤养分含量极低的瘠薄土壤上,也能正常生长发育;抗盐碱,对其进行盐协迫试验,结果表明盐处理浓度低于0.4%时,能正常生长发育,临沂地区土壤的含盐量一般低于0.3%,因此,适宜在临沂栽培;在临沂8个区域试验点经过4年的调查,无严重病虫害,无不良生态后果。4、通过有性或无性繁育能正常繁衍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4个金银花新品种可通过播种、扦插、压条、分株、嫁接等方法进行正常繁殖,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扦插育苗繁殖系数较高,是育苗的主要方式,为提高‘亚特红’金银花扦插成活率,可在扦插前用‘NAA2.0(mg/L,下同)+IBA0.15+6-BA0.1+IAA0.2’诱导生根。5、‘亚特’金银花、‘亚特红’金银花、‘亚特青蕾’金银花和‘亚特立本’金银花4个新品种不仅药用、而且具有观赏、蓄水保土、饲用、植物农药等的作用,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陈冰[10](2008)在《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文中指出本研究采用18个微卫星标记,对河南省5个地方山羊品种(牛腿山羊、槐山羊、河南奶山羊、太行黑山羊、伏牛白山羊)共计25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计算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遗传杂合度、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不同品种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遗传分化系数、5个山羊群体的Nei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遗传距离等,对5个山羊群体的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与生长性状相关的6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找到了与生长性状紧密相关的微卫星位点。旨在为山羊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的18个微卫星标记,在5个山羊群体中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2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检测到11.72个等位基因。表明所选取的18个微卫星位点在5个山羊群体中多态性较丰富。2.计算了等位基因频率,并以其为基础获得了各群体的平均杂合度、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和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0.838~0.869、0.807~0.844、3.3513.15。说明这5个山羊品种遗传变异大,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基础比较广泛。3.找到了不同群体的优势等位基因和特有等位基因。优势等位基因体现了群体特征,稀有等位基因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4.计算了总群体杂合度、亚群体杂合度和遗传分化系数,结果表明群体间的变异程度占总群体的3.4%,群体间变异程度不高。5.计算了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不大。根据Nei氏标准遗传距离和共祖距离,分别进行了NJ和UPGMA聚类,结果表明NJ聚类图和UPGMA聚类图结果较一致。6.本试验所选用的18个微卫星位点大部分处于哈代温伯不平衡状态,这可能与群体的数量和采样或选择、迁移、遗传漂变等有关。7.用SAS6.12软件对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6个位点进行了方差分析,分析得出与生长发育性状相关的5个微卫星位点,分别为:BM6444,MAF70,BM315,BM1818,BMC1206;并且找到了每个位点对具体性状有正、负效应的等位基因。

二、不要盲目引种黑色粮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要盲目引种黑色粮食(论文提纲范文)

(1)日粮中添加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猪遗传资源结构变化
    1.2 中国地方猪种质资源特性
        1.2.1 繁殖力强
        1.2.2 抗逆性强
        1.2.3 肉质优良
        1.2.4 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
    1.3 蕨麻猪的概况
        1.3.1 蕨麻猪来源
        1.3.2 蕨麻猪种质资源特点
        1.3.3 蕨麻猪资源保种现状
        1.3.4 蕨麻猪的应用前景
    1.4 太湖猪概述
        1.4.1 太湖猪种质特性
        1.4.2 太湖猪杂交情况
        1.4.3 太湖猪杂交利用概况
    1.5 饲料及畜牧业生产状况
        1.5.1 常规饲粮来源
        1.5.2 我国畜牧业发展状况
    1.6 我国生猪出栏及苹果产量状况
        1.6.1 2017年我国生猪出栏情况
        1.6.2 2017年我国苹果生产情况
    1.7 果粕类饲料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1.8 肉品质影响因素
        1.8.1 影响猪肉品质的主要因素
        1.8.2 评价猪肉品质的指标
第二章 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时间、地点及动物
        2.1.2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2.1.3 试验日粮
        2.1.4 育肥猪饲料的制备
        2.1.5 试验仪器
        2.1.6 饲料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2.1.7 血液生化指标指标测定方法
        2.1.8 数据分析及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2.2 苹果粕对育肥猪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3 讨论
        2.3.1 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2.3.2 苹果粕对育肥猪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苹果粕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来源
        3.1.2 采样及试验仪器
        3.1.3 试验试剂
        3.1.4 取样方法
        3.1.5 测定方法
        3.1.6 数据分析与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苹果粕对育肥猪肉质理化指标的影响
        3.2.2 不同添加量苹果粕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2.3 苹果粕饲料对育肥猪被最长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2.4 苹果粕饲料对育肥猪被最长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3 讨论
        3.3.1 苹果粕对育肥猪常规肉质的影响
        3.3.2 苹果粕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3 苹果粕对育肥猪肌肉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3.3.4 苹果粕对育肥猪背最长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苹果粕对育肥猪肠道菌群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来源
        4.1.2 采样及试验仪器
        4.1.3 试验试剂
        4.1.4 取样方法
        4.1.5 测定方法
        4.1.6 数据分析与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3.1 苹果粕对育肥猪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
        4.3.2 苹果粕对育肥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苹果粕对育肥猪肌纤维类型及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前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5.1.3 冰冻切片制作及HE染色
        5.1.4 REAL-TIME QPCR检测脂质相关基因的表达
        5.1.5 数据分析与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苹果粕对育肥猪背最长肌组织形态的影响
        5.2.2 苹果粕对育肥猪皮下脂肪细胞大小的影响
        5.2.3 苹果粕对育肥猪肌纤维类型的影响
        5.2.4 苹果粕对育肥猪肉质相关基因的影响
        5.2.5 苹果粕对育肥猪组织形态的影响
        5.2.6 苹果粕对背最长肌纤维类型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5.2.7 苹果粕对育肥猪背最长肌脂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不同品种蓝莓在陕西的引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中国蓝莓产业现状
        1.2.3 中国蓝莓产区简述
        1.2.4 国内引种研究进展
    1.3 蓝莓引种表现及品种筛选的研究
    1.4 DTOPSIS分析方法在品种综合评价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概况
    2.2 栽培管理
        2.2.0 整地起垄
        2.2.1 改土措施
        2.2.2 定植
        2.2.3 田间管理
    2.3 调查内容及方法
        2.3.1 植株生长情况调查
        2.3.2 物候期调查
        2.3.3 果实产量与品质的调查
    2.4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植株生长情况比较
        3.1.1 株高和冠幅的比较
        3.1.2 地径的比较
        3.1.3 基生枝条数的比较
        3.1.4 总枝条和新枝条的比较
        3.1.5 新枝长的比较
        3.1.6 新枝生长量的比较
    3.2 物候期比较
    3.3 产量及结果枝、结果量的比较
    3.4 果实品质比较
    3.5 综合分析
        3.5.1 原始数据无量纲化
        3.5.2 计算决策矩阵
        3.5.3 计算各品种对理想解的相对程度C_i
第四章 小结与建议
    4.1 小结
    4.2 综合评价指标合理性的讨论
    4.3 各品种表现与综合评定结果比较
    4.4 建议
        4.4.1 陕西蓝莓产业现状调查
        4.4.2 陕西地区蓝莓园栽培建议
        4.4.3 对陕西地区主栽蓝莓品种的建议
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3)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名实考辨、起源引种问题与史料整理
        1.2.2 域外经济作物的栽培、引种动因及影响研究
        1.2.3 域外经济作物的栽培史研究
        1.2.4 域外经济作物的区域性研究
        1.2.5 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原产地
    2.1 域外油料作物的原产地
    2.2 域外衣被作物的原产地
    2.3 域外嗜好性作物的原产地
    2.4 域外经济作物原产地与作物形态的关系
第三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
    3.1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历程
        3.1.1 明清以前的域外经济作物引种
        3.1.2 明清时期的域外经济作物引种
    3.2 域外经济作物引种之初面临的障碍
        3.2.1 自然因素:风土适应的障碍
        3.2.2 技术因素:技术缺失的障碍
        3.2.3 文化因素:文化接纳的障碍
        3.2.4 先占因素:原有作物排斥的障碍
第四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改造、接纳与适应
    4.1 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下的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改造
        4.1.1 传统选地、整地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2 传统浸种、播种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3 传统中耕、管理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4 传统收获、储存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1.5 传统园艺技术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化改造
    4.2 传统手工业对域外经济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2.1 传统榨油技术对域外油料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2.2 传统纺织技术对域外衣被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2.3 晾晒传统和制茶技术对域外嗜好作物加工技术的本土化改造
    4.3 传统消费利用方式对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的改造
        4.3.1 油料作物消费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4.3.2 嗜好作物消费利用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4.4 兼容并包观念下的文化接纳
        4.4.1 从异名上看中国人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接纳
        4.4.2 面对域外经济作物的文化调节与利弊选择
        4.4.3 “有风土而不唯风土”理论的发展与深化
    4.5 域外经济作物的本土适应
        4.5.1 域外经济作物在中国的地域拓展
        4.5.2 域外经济作物形态的本土化适应
        4.5.3 域外经济作物的地方性品种增多
第五章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对农业结构的影响
    5.2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关乎国计民生
    5.3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5.4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活跃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5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六章 域外经济作物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6.1 域外经济作物与中国衣食文化的融合
        6.1.1 芝麻与饮食的“胡化”与“仙化”
        6.1.2 花生对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功能和食材的丰富
        6.1.3 向日葵与中国饮食的“零食化”和“休闲化”
        6.1.4 罂粟对中国饮食文化情趣的提升
        6.1.5 烟草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的扩大
        6.1.6 棉花与中国传统衣被原料格局的演变
    6.2 域外经济作物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6.2.1 域外油料作物在传统医学中的应用
        6.2.2 传统医学对罂粟药用价值的认识
        6.2.3 传统医学对烟草药用功效的盲目推崇
    6.3 域外经济作物对中国民俗风尚的影响
        6.3.1 域外油料作物衍生出的独特民俗
        6.3.2 棉花与中国民俗文化的融合
        6.3.3 域外嗜好作物与中国社会风尚的嬗变
第七章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的宏观审视
    7.1 域外经济作物的持续引种不断为本土化注入新的活力
    7.2 域外经济作物本土化是域外经济作物扎根中国的根基
    7.3 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1.2.2 本研究的实践价值
    1.3 随产业成长而发展的学术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创新点
    1.6 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世界葡萄酒业替进历程与中土葡萄酒历史积淀
    2.1 世界葡萄酒文化中心转移变迁
        2.1.1 猿酒萌芽
        2.1.2 苏美尔时期
        2.1.3 古埃及时代
        2.1.4 古希腊时代
        2.1.5 古罗马时代
        2.1.6 法兰西时代
    2.2 中国本土葡萄酒业历代积淀
        2.2.1 新石器时代葡萄和葡萄酒遗迹
        2.2.2 商周文字记载的葡萄与葡萄酒
        2.2.3 先秦时期欧洲种葡萄传入可能性分析
        2.2.4 汉代葡萄酒业开端
        2.2.5 魏晋南北朝葡萄酒文化兴起
        2.2.6 唐代葡萄酒文化灿烂绽放
        2.2.7 宋代葡萄酒商品化发展
        2.2.8 元代葡萄酒上升为祭祀用酒
        2.2.9 明代葡萄酒业缓慢发展
        2.2.10 清代葡萄酒业重大转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现代百余年中国葡萄种植业蓬勃发展
    3.1 原生葡萄种质资源开发
        3.1.1 本土种质资源调查
        3.1.2 葡萄种质资源保存
        3.1.3 葡萄种质资源鉴评
        3.1.4 原生种质资源利用
        3.1.5 葡萄种质资源创新
        3.1.6 葡萄属植物分类研究进展
    3.2 酿酒葡萄域外品种引入历史
        3.2.1 1949年前引种概况
        3.2.2 50、60年代从苏联和东欧引种
        3.2.3 70年代始向西欧引种
        3.2.4 改革开放后出现引种高潮
        3.2.5 21世纪后引种逐渐科学
    3.3 酿酒葡萄品种区域化选育实践
        3.3.1 区域化选种实践
        3.3.2 区域化育种实践
    3.4 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发展
        3.4.1 苗木繁育技术发展
        3.4.2 栽植技术变迁
        3.4.3 栽培架式趋于规范
        3.4.4 整形修剪技术进步
        3.4.5 树体管理方式进步
        3.4.6 土肥水管理科学化
        3.4.7 化学调控谨慎使用
        3.4.8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得以重视
        3.4.9 特殊栽培的发展
        3.4.10 病虫害防治安全化
        3.4.11 生物动力和有机栽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国葡萄酒酿造工艺现代化改新历程
    4.1 葡萄酒现代工艺革新
        4.1.1 葡萄酒典型性认识过程
        4.1.2 发酵工艺日趋科学
    4.2 酿酒人才队伍演变
    4.3 酿造设备逐渐现代化
        4.3.1 压榨设备的更新换代
        4.3.2 发酵设备的更新换代
        4.3.3 过滤设备的更新换代
        4.3.4 灌装设备的更新换代
        4.3.5 传送设备的更新换代
        4.3.6 其它酒种类型设备的更新换代
    4.4 葡萄酒生产标准推行
        4.4.1 生产标准逐渐完善
        4.4.2 原产地域保护实施
        4.4.3 葡萄酒法律不断出台
        4.4.4 不断完善的质量监督体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葡萄酒产业化发展道路
    5.1 葡萄酒生产规模壮大
        5.1.1 酿酒葡萄种植面积扩大
        5.1.2 葡萄酒生产能力增长
        5.1.3 葡萄酒生产企业增多
    5.2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5.2.1 原料供应基地化
        5.2.2 配套企业专业化
        5.2.3 流通渠道多元化
        5.2.4 学院制人才培养体系形成
        5.2.5 产业功能升级
        5.2.6 葡萄酒文化普及
    5.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趋势
        5.3.1 葡萄酒产业集聚的演进路径与分布现状
        5.3.2 葡萄酒产业积聚动力机制简要分析
        5.3.3 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4 葡萄酒产业组织日趋合理化
        5.4.1 改革开放后葡萄酒消费的三次转折
        5.4.2 葡萄酒消费市场格局
        5.4.3 葡萄酒产业市场集中度
        5.4.4 葡萄酒行业市场绩效
        5.4.5 葡萄酒企业品牌成长
        5.4.6 企业管理体制变革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6.1 何谓葡萄酒产业国际化
        6.1.1 客户国际化
        6.1.2 团队国际化
        6.1.3 机制国际化
    6.2 葡萄酒产业如何实现国际化
        6.2.1 地域化酿酒
        6.2.2 制定清晰可行的标准
        6.2.3 培养国际化人才
        6.2.4 形成中国葡萄酒文化
        6.2.5 建立国际化制度体系
        6.2.6 培育强大品牌
    6.3 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6.3.1 新旧世界主要国家葡萄酒简史
        6.3.2 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化前景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湖北省入侵生物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入侵的定义
    1.2 生物入侵的机理
    1.3 生物入侵的种类
    1.4 生物入侵的危害
    1.5 生物入侵严重的原因及入侵的途径
    1.6 湖北省生物入侵的现状
2 湖北省境内的主要生物入侵物种
    2.1 凤眼莲(水葫芦)
    2.2 空心莲子草
    2.3 豚草
    2.4 加拿大一枝黄花
    2.5 紫茎泽兰
    2.6 栗链蚧
    2.7 柑桔大实蝇
3 外来入侵种的控制与防治清除技术
    3.1 人工防治
    3.2 化学防治
    3.3 生物防治
    3.4 机械物理防治
    3.5 综合治理防治
4 防范生物入侵的管理策略
    4.1 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体系
    4.2 强化口岸(边境)检验检疫制度
    4.3 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监测和快速反应体系
    4.4 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4.5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全民参与,了解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群防群治
    4.6 加强对本地物种的恢复工作
5 结论与讨论
    5.1 湖北省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2 建议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6)重要植物疫害的检测鉴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植物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及防范
        1.1.1 植物检疫
        1.1.1.1 植物检疫概述
        1.1.1.2 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1.1.3 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的修订
        1.1.2 植物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1.1.2.1 我国植物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形势严峻
        1.1.2.2 植物外来有害生物的特点、危害及入侵途径
        1.1.3 加强口岸检疫构筑有效防控屏障
    第二节 六种禾本科草种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1 腥黑粉菌属
        1.2.1.1 腥黑粉菌属概述
        1.2.1.2 腥黑粉菌的分类鉴定
        1.2.2 TCK的研究进展
        1.2.2.1 分类地位、分布、寄主及危害
        1.2.2.2 菌瘿及冬孢子形态
        1.2.2.3 发病规律
        1.2.2.4 TCK的检疫处理
        1.2.2.5 TCK的基础研究及在检疫鉴定上的应用
        1.2.3 六种禾本科草种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3.1 寄生黑麦草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3.2 寄生雀麦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3.3 寄生翦股颖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3.4 寄生早熟禾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3.5 寄生紫羊茅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1.2.3.6 寄生碱茅腥黑粉菌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大豆种传菜豆荚斑驳病毒的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传病毒及其检疫重要性
        1.3.2 大豆种传病毒
        1.3.3 菜豆荚斑驳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1.3.3.1 寄主及地理分布
        1.3.3.2 病毒形态及基因组特征
        1.3.3.3 株系的分化
        1.3.3.4 协同作用
        1.3.3.5 传毒介体
        1.3.3.6 种子携带及传播
        1.3.3.7 初侵染源和转主寄主
        1.3.4 BPMV对大豆的危害
        1.3.5 BPMV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3.6 检疫措施及防治
    第四节 美国白蛾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4.1 线粒体基因组
        1.4.1.1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1.4.1.2 线粒体基因组的碱基组成偏向性
        1.4.1.3 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
        1.4.1.4 线粒体基因组中的分子标记
        1.4.2 鳞翅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
        1.4.2.1 鳞翅目简介
        1.4.2.2 鳞翅目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进展
        1.4.2.3 鳞翅目昆虫线粒体DNA结构
        1.4.2.4 mtDNA在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
        1.4.2.5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方法
        1.4.3 美国白蛾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1.4.3.1 美国白蛾的入侵与扩散
        1.4.3.2 美国白蛾的种群特点及危害
        1.4.3.3 美国白蛾的检疫及鉴别
        1.4.3.4 美国白蛾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第五节 高粱属中检疫性杂草的研究进展
        1.5.1 高粱属概述
        1.5.2 高粱属中的检疫性杂草
        1.5.2.1 假高粱
        1.5.2.2 黑高粱
        1.5.2.3 丝克高粱
        1.5.2.4 高粱属中三种杂草的检疫
        1.5.3 高粱属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第六节 现代生物技术在植物检疫上的应用
        1.6.1 PCR技术在植物检疫上的应用
        1.6.1.1 多重PCR
        1.6.1.2 实时荧光PCR
        1.6.1.3 巢式PCR
        1.6.1.4 PCR-ELISA
        1.6.2 环介导等温扩增法(LAMP)在植物检疫上的应用
        1.6.3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检疫上的应用
        1.6.4 其它检验检疫技术在植物检疫上的应用
        1.6.4.1 植物害虫检疫中的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1.6.4.2 昆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分析在昆虫检疫中的应用
        1.6.4.3 DHPLC在植物检疫工作中的应用
    第七节 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
        1.7.1 分子系统学概述
        1.7.2 分子系统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1.7.3 系统树的构建方法
        1.7.3.1 邻接法
        1.7.3.2 最小进化法
        1.7.3.3 最大简约法
        1.7.3.4 极似然法
        1.7.3.5 贝叶斯法
        1.7.4 分子系统学的局限性
    第八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寄生六种禾本科草种的腥黑粉菌检疫鉴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
    第一节 寄生黑麦草三种腥黑粉菌近似种的分子检测
        2.1.1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1.2 方法
        2.1.2.1 菌丝的培养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2.1.2.2 冬孢子的挑取及破碎
        2.1.2.3 菌丝基因组DNA多重PCR检测
        2.1.2.4 冬孢子多重套式PCR检测
        2.1.3 结果与分析
        2.1.3.1 菌丝基因组DNA多重PCR检测
        2.1.3.2 冬孢子多重套式PCR检测
    第二节 寄生雀麦的雀麦腥黑粉菌分子检测
        2.2.1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2.2 方法
        2.2.2.1 冬孢子形态观察和形态测定
        2.2.2.2 冬孢子萌发试验
        2.2.2.3 DNA的提取与冬孢子的挑取
        2.2.2.4 菌丝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2.2.2.5 冬孢子套式PCR检测
        2.2.2.6 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2.2.3 结果与分析
        2.2.3.1 病原菌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
        2.2.3.2 菌丝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2.2.3.3 冬孢子的套式PCR检测
        2.2.3.4 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第三节 多重分子检测寄生翦股颖的腥黑粉菌近似种
        2.3.1 试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3.2 试验方法
        2.3.2.1 冬孢子形态学和萌发生理特性研究
        2.3.2.2 DNA的提取与冬孢子的挑取
        2.3.2.3 菌丝基因组DNA双重PCR检测
        2.3.2.4 冬孢子双重套式PCR检测
        2.3.3 结果与分析
        2.3.3.1 冬孢子形态特征及萌发特性
        2.3.3.2 菌丝基因组DNA双重PCR检测
        2.3.3.3 冬孢子的双重套式PCR检测
    第四节 早熟禾寄生Tilletia sp.的研究及与禾草腥黑穗菌的分子检测
        2.4.1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4.2 方法
        2.4.2.1 冬孢子形态学和萌发生理特性试验
        2.4.2.2 DNA的提取与冬孢子的挑取
        2.4.2.3 IGS1序列的扩增
        2.4.2.4 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2.4.2.5 分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4.2.6 菌丝基因组DNA双重PCR检测
        2.4.2.7 冬孢子套式双重PCR检测
        2.4.3 结果与分析
        2.4.3.1 冬孢子形态
        2.4.3.2 萌发试验结果
        2.4.3.3 IGS1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2.4.3.4 分子系统树的构建
        2.4.3.5 菌丝基因组DNA双重PCR检测
        2.4.3.6 冬孢子双重套式PCR检测
    第五节 寄生紫羊茅的新种Tilletia vankyi分子检测
        2.5.1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5.2 方法
        2.5.2.1 DNA的提取与冬孢子的挑取
        2.5.2.2 菌丝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2.5.2.3 冬孢子套式PCR检测
        2.5.3 结果与分析
        2.5.3.1 菌丝基因组DNA的PCR检测
        2.5.3.2 冬孢子套式PCR检测
    第六节 寄生黑麦草和紫羊茅新种Tilletia Vankyi的研究
        2.6.1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6.2 方法
        2.6.2.1 冬孢子形态学和萌发生理特性试验
        2.6.2.2 DNA的提取与冬孢子的挑取
        2.6.2.3 IGS1序列的扩增及电泳检测
        2.6.2.4 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2.6.2.5 分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6.3 结果与分析
        2.6.3.1 冬孢子形态及其萌发
        2.6.3.2 IGS基因的扩增
        2.6.3.3 分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第七节 寄生碱茅的新种Tilletia puccinelliae的研究
        2.7.1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2.7.2 方法
        2.7.2.1 冬孢子形态学和萌发生理特性试验
        2.7.2.2 DNA的提取与冬孢子的挑取
        2.7.2.3 IGS1序列的扩增及电泳检测
        2.7.2.4 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
        2.7.2.5 分子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2.7.3 结果与分析
        2.7.3.1 病原菌形态特征
        2.7.3.2 萌发特性
        2.7.3.3 IGS基因的扩增
        2.7.3.4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第八节 五类禾本科草种腥黑粉菌检疫鉴定程序
        2.8.1 寄生黑麦草的腥黑粉菌检疫鉴定程序
        2.8.2 寄生雀麦的腥黑粉菌检疫鉴定程序
        2.8.3 寄生紫羊茅的腥黑粉菌检疫鉴定程序
        2.8.4 寄生翦股颖的腥黑粉菌检疫鉴定程序
        2.8.5 寄生早熟禾的腥黑粉菌检疫鉴定程序
    第九节 小结
    第十节 讨论
        2.10.1 腥黑粉菌的检疫鉴定
        2.10.2 分子检测方法的灵敏度
        2.10.3 黑麦草三种腥黑粉菌近似种的分子检测
        2.10.4 腥黑粉菌ITS和IGS基因序列
        2.10.5 寄生早熟禾的Tilletia sp.的分类地位
        2.10.6 腥黑粉菌新种Tilletia vankyi的研究
        2.10.7 腥黑粉菌新种Tilletia puccinelliae的研究
第三章 侵染大豆的菜豆荚斑驳病毒分子检测及株系分化
    第一节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3.1.1 实验材料
        3.1.2 BPMV引物及探针的设计
        3.1.3 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
        3.2.1 DAS-ELISA检测
        3.2.1.1 DAS-ELISA样品制备
        3.2.1.2 DAS-ELISA检测
        3.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3.2.3 BPMV的cp基因RT-PCR扩增
        3.2.4 BPMV的快速分子检测
        3.2.4.1 RT-PCR一步法检测BPMV
        3.2.4.2 实时荧光RT-PCR一步法检测BPMV
        3.2.4.3 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测试
        3.2.5 色斑与病毒携带的相关性研究
        3.2.5.1 褐色和黑色种脐的BPF5/BPR5 RT-PCR扩增
        3.2.5.2 褐色和黑色种脐的SMV cp基因RT-PCR扩增
        3.2.5.3 褐色、黑色和健康种子上黄色部分的扩增
        3.2.6 BPMV株系分化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结果
        3.3.1 DAS-ELISA检测结果
        3.3.2 BPF2/BPR2引物对的RT-PCR扩增
        3.3.3 BPMV的RT-PCR一步法检测
        3.3.4 BPMV的实时荧光RT-PCR一步法检测
        3.3.5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测试
        3.3.6 色斑与病毒携带的相关性
        3.3.6.1 褐色和黑色的BPF5/BPR5 RT-PCR扩增
        3.3.6.2 褐色和黑色的SMV cp基因RT-PCR扩增
        3.3.6.3 褐色、黑色和健康种子上黄色部分的扩增
        3.3.7 BPMV的株系分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3.5.1 侵染大豆的菜豆荚斑驳病毒检测
        3.5.2 种脐色斑与病毒携带的相关性分析
        3.5.3 BPMV的株系分化
第四章 美国白蛾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测定及分析
    第一节 实验材料、试剂及mtDNA的提取
        4.1.1 实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4.1.2 主要试剂
        4.1.3 美国白蛾mtDNA的提取
    第二节 实验方法
        4.2.1 引物的设计及PCR扩增和测序
        4.2.1.1 全序列扩增的引物
        4.2.1.2 F1和F2片段的扩增及测序
        4.2.1.3 F3和F4片段的扩增及测序
        4.2.1.4 美国白蛾mtDNA全序列的拼接
        4.2.2 序列分析
        4.2.3 系统发育分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3.1 基因组的结构
        4.3.2 基因组的组成及偏好性
        4.3.3 蛋白编码基因
        4.3.4 rRNA基因和tRNA基因
        4.3.5 非编码及重叠序列
        4.3.6 A+T富集区
        4.3.7 系统发育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高粱属中检疫性杂草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第一节 实验材料、引物及试剂
        5.1.1 供试植物材料
        5.1.2 引物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
        5.2.1 DNA的提取
        5.2.2 Adh1基因的扩增及电泳检测
        5.2.3 序列测定及对位排列
        5.2.4 序列分析及分子系统树的重建
    第三节 实验结果
        5.3.1 Adh1基因的扩增
        5.3.2 序列特征
        5.3.3 系统发生树的构建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5.5.1 高粱属的Adh1基因及其扩增
        5.5.2 三种建树方法
        5.5.3 三种检疫性杂草的亲缘关系
        5.5.4 Parasorghum亚属和Stiposorghum亚属的亲缘关系
        5.5.5 Chaetosorghum亚属和Heterosorghum亚属的亲缘关系
        5.5.6 作为外群的Cleistachne sorghoides
        5.5.7 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及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席尔氏浮载液和PDA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B 主要仪器设备
致谢
个人简历

(7)预测系统的集成及在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病虫害预测预报的重要意义
    1.3 预测的基本概念
    1.4 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预测支持系统的主要模型
    2.1 回归分析
    2.2 马尔科夫链
    2.3 灰色预测
第三章 预测系统及其实现
    3.1 预测系统
    3.2 预测系统的结构
    3.3 预测系统的实现技术
    3.4 系统的应用界面
    3.5 预测模型操作方法
    3.6 预测系统的优点与不足
    3.7 小结
第四章 预测系统的稻瘟病预测问题的实证研究
    4.1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概况
    4.2 黑龙江省水稻生态条件
    4.3 水稻稻瘟病概述
    4.4 稻瘟病预测要点
    4.5 稻瘟病专项分析
    4.6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及发生情况的分析
    4.7 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预测模型研究的进展
    4.8 水稻穗瘟病的预测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东方百合品种的引种与区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百合的研究背景
        1.1.1 百合属植物(植物学)系统分类
        1.1.2 百合的起源与地理分布
        1.1.3 百合的栽培历史
        1.1.4 百合的经济价值及用途
        1.1.5 百合的栽培现状
        1.1.6 百合的生物学特性
        1.1.7 百合的繁殖方法
        1.1.8 百合栽培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东方百合引种栽培研究
        1.2.1 新品种引种的重要性
        1.2.2 花卉新品种引种的研究进展
        1.2.3 东方百合的引种观察研究
        1.2.4 东方百合种球退化与复壮
    1.3 东方百合区域化试验研究
        1.3.1 区域试验的重要性
        1.3.2 区域试验的任务
        1.3.3 区域试验的内容
        1.3.4 百合区域化试验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东方百合品种引种观察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的自然条件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物候期观察
        2.2.2 生长发育期观察
        2.2.3 百合茎、叶外观形态观察
        2.2.4 百合开花性状比较
        2.2.5 百合种球繁殖特性比较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东方百合品种区域化试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区概况
        3.1.3 研究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地区百合营养生长比较
        3.2.2 不同生态区百合开花性状比较
        3.2.3 不同地区百合种球生长繁殖特性观察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9)金银花新品种的引进及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引种驯化研究概述
        1.1.1 植物引种驯化的概念
        1.1.2 引种驯化的意义
        1.1.3 植物引种驯化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1.1.4 影响植物引种驯化成败的因子
        1.1.5 植物引种驯化的途径和程序
        1.1.6 植物引种驯化成功的标准
        1.1.7 植物引种驯化的展望
    1.2 金银花栽培研究概况
        1.2.1 本草考证研究
        1.2.2 山东省金银花资源及生产情况
        1.2.3 山东省金银花品种调查
        1.2.4 山东省金银花质量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引种地概况
3 材料与方法
    3.1 分析金银花新品种引种的可行性
    3.2 金银花新品种引种临沂的区域性试验
    3.3 抗逆性测定
        3.3.1 抗寒性测定
        3.3.2 抗热性测定
        3.3.3 光照试验
        3.3.4 抗干旱能力测定
        3.3.5 抗涝性测定
        3.3.6 对土壤的适应性
        3.3.7 耐盐碱能力测定
        3.3.8 抗病虫能力试验
        3.3.9 抗大气污染能力
    3.4 繁殖、栽培技术
4 结果与分析
    4.1 临沂引种金银花新品种可行性分析
    4.2 引种区4 个金银花新品种的物候表现
    4.3 不同区域金银花新品种生长状况
    4.4 抗逆性测定结果
        4.4.1 抗寒性测定结果
        4.4.2 抗热性测定结果
        4.4.3 光照实验结果
        4.4.4 抗干旱能力测定结果
        4.4.5 抗涝性测定结果
        4.4.6 对土壤的适应性
        4.4.7 耐盐碱能力测定结果
        4.4.8 抗病虫能力测定调查结果
        4.4.9 抗污染能力测定结果
    4.5 新品种金银花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总结
        4.5.1 繁殖技术
        4.5.2 田间栽培管理技术
    4.6 新品种金银花开发应用
        4.6.1 医疗、保健价值
        4.6.2 蓄水保土价值
        4.6.3 经济价值
        4.6.4 观赏、园林应用
        4.6.5 饲用
5 结论与讨论
    5.1 四个新品种金银花能够在临沂地区生长发育,完成一个生命周期
    5.2 四个新品种金银花引入到临沂后,其生物学习性基本没有改变,保留了全部优良性状,且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较高或明显高于对照鸡爪花
    5.3 四个新品种金银花适应临沂地区的环境条件(温度、光 照、水分、湿度、土壤等),在常规栽培技术条件下,不需特殊保护措施能正常生长发育
    5.4 通过有性或无性繁育能正常繁衍并保持原有优良性状
    5.5 新品种金银花的开发应用
    5.6 需要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获奖情况

(10)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我国山羊品种资源概况
    1.2 河南省五个地方山羊品种简介
    1.3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1.3.1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含义
        1.3.2 畜禽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的意义
        1.3.3 保护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多样的必要性
        1.3.4 我国地方山羊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4.1 形态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2 细胞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3 免疫学与生物化学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3.4.4 DNA 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1.4 分子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1.4.1 分子遗传标记
        1.4.2 微卫星标记
        1.4.2.1 微卫星标记的结构及产生机制
        1.4.2.2 微卫星标记的优点
        1.4.2.3 微卫星 DNA 的获得及选择的原则
        1.4.2.4 微卫星 DNA 的检测
        1.4.2.5 微卫星标记在羊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5 利用分子标记研究山羊生长性状的概况
第2章 引言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1.1 采样及地点数量
        3.1.2 采样方法及原则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主要试剂与溶液的配制
        3.3.1 主要试剂
        3.3.2 溶液的配制
    3.4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4.1 DNA 的提取步骤
        3.4.2 基因组DNA 的质量检测
        3.4.3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3.5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检测
        3.5.1 微卫星 DNA 标记的选择
        3.5.2 PCR 反应
        3.5.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 产物
        3.5.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3.5.5 聚丙烯酰胺凝胶银染
        3.5.6 数据处理
    3.6 统计分析
        3.6.1 群体内的遗传变异
        3.6.2 群体间的遗传分析
        3.6.3 利用SAS(6.12)软件分析标记基因型与生产性状遗传参数的相关系数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山羊基因组 DNA 琼脂糖检测
    4.2 PCR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
    4.3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4 河南5个山羊品种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及其基因频率
    4.5 群体内遗传变异结果分析
        4.5.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
        4.5.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特有等位基因和优势等位基因
        4.5.3 河南地方山羊品种群体结构检测(哈代温伯平衡检测)
        4.5.4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多态信息含量分析
        4.5.5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杂合度分析
    4.6 群体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4.6.1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分化系数
        4.6.2 河南5 个地方山羊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
        4.6.3 五个山羊群体之间的聚类图
    4.7 微卫星标记与体尺性状的关系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关于抽样与样本含量的讨论
        5.1.2 关于 DNA 提取的注意事项
        5.1.3 关于微卫星位点的数目
        5.1.4 PCR 扩增中有关问题的讨论
        5.1.5 PCR产物检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
        5.1.6 关于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
        5.1.7 关于遗传距离和聚类方式
        5.1.8 微卫星座位与生产性状参数相关关系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不要盲目引种黑色粮食(论文参考文献)

  • [1]日粮中添加苹果粕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D]. 柴毛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2]不同品种蓝莓在陕西的引种试验[D]. 毛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3]域外经济作物的引种及本土化研究[D]. 邓启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4]近现代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研究[D]. 吕庆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8)
  • [5]湖北省入侵生物发生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D]. 王峰. 长江大学, 2012(01)
  • [6]重要植物疫害的检测鉴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D]. 廖芳. 南开大学, 2010(07)
  • [7]预测系统的集成及在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预测中的应用[D]. 汪红艳.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8]东方百合品种的引种与区试研究[D]. 张延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金银花新品种的引进及适应性研究[D]. 赵秀芳.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10]河南地方山羊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标记分析及与体尺性状的关系[D]. 陈冰. 河南农业大学, 2008(03)

标签:;  ;  ;  

不要盲目引入黑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