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七中13-18岁学生重心(质心)的测量与分析

北京七中13-18岁学生重心(质心)的测量与分析

一、对北京市七中13—18岁学生身体重心(质心)的测定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洁蕾[1](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罗国芬[2](2014)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 ——以其学业成绩的“问题化”为例》文中指出社会问题既有客观性,又有建构性。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客观性的测量来说,调查研究背后的“元假设”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而就建构性而言,现有基于功能主义的“问题”视角并不能解决“事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本研究具体采用文献分析法回顾农村留守儿童的建构过程,反思这一群体社会分类的出现及特征、影响。论文也通过社会调查方法在县级区域内搜集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小学毕业成绩、初中考试成绩、初中毕业成绩,有效反映留守学生的总体成绩表现,及其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研究发现,所谓“成绩问题”的客观性其实与概念的建构有很大的关系。以往研究中通过成绩按班级或年级标准化的方式抹杀了校际差异,忽略了农村层级化的教育体系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而在一定的成绩处理方式下,尽管农村留守儿童的成绩优于或与非留守儿童差不多,但在争取进入优质高中的入场券时,大部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成绩都有所欠缺。因而,学业成绩表现问题背后需要“问题化”的内容要更多,要跳脱就成绩论成绩的窠臼,从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机会角度来审视义务教育阶段的成绩问题。通过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表现问题的验证与再建构,论文发现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与问题呈现都有一些问题,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取景机制、问题的关联定位、问题的呈现有待改进,在基于功能主义角度提出“留守儿童自身的社会问题”之外,还需要确立基于价值规范的“事关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本研究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交待研究的背景与研究的问题,对主要研究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进程进行回顾、反思,对国内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总体判断和群体差异的研究进行评述,指出现有成绩问题的“问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章至第六章主要以县级区域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问题的表现及群体差异情况来检验既往研究的一些结论。第四章在案例地区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农村留守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总体表现及群体差异。第五章探讨家庭因素与学校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力大小。第六章主要讨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问题”的“再问题化”。第七章为综合讨论与建议。

张亚强[3](2011)在《不同重量书包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步态及足底受力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每天都要背负沉重的书包上下楼梯这样的障碍,已经成为肥胖儿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于正常儿童负重的研究均表明过重的书包会造成儿童的身体姿势、步态、足底压力的异常。以往关于肥胖儿童的研究均是在无负重状态下平地行走的环境中进行的,内容主要涉及肥胖给儿童造成的一些并发症以及日常活动带来的不便。然而关于肥胖儿童背负书包上下楼梯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个空白。本次研究的目的就是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揭示背负不同重量的书包对于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受力特征的影响,以期能为肥胖儿童这一特殊的人群指出负重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隐患,同时在科学减负这一问题上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在济南市十亩园小学随机选取了16名男性肥胖儿童(年龄:11.19±0.66岁;身高:148.85±14.07cm;体重: 75.26±15.99kg;体重指数: 29.78±4.10 kg/m2)作为本次研究的受试者。一台摄像机(sony1000e)用于采集肥胖儿童背负不同重量书包上下楼梯时的步态参数,同时利用镶嵌于第三和第四楼梯的两台测力台(KISTLER,9287BA,9281CA,Siwtzerland),获取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足底的三维受力数据。实验过程中儿童需要背负自身体重(Body Weight,B.W.)的0%,10%,15%和20%重量的双肩背书包上下楼梯,每次上下楼时要求动作流畅、无间断,每个书包重量要求完成三次,每完成一次测试休息一分钟,每完成一种书包重量休息三分钟。实验过程中背负不同书包的顺序要求随机。采用重复性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 )统计学方法比较儿童同一指标、不同的书包重量之间有无差异。利用Paired Sample T Test对同一指标、相同重量上下楼之间的有无差异的检验。(P<0.05)研究结果:1、步态参数:上楼时步态周期、双支撑时间百分比和支撑相时间百分比随着重量的增加而增加,摆动相时间百分比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减少。其中与负重0%B.W.、10%B.W.、15%B.W.的重量相比,步态周期在负重20%B.W.时出现了显着性的增加;双支撑时间在负重15%B.W.时出现了显着性的上升;支撑相时间百分比和摆动相时间百分比在是负重10%B.W.时出现了显着性差异。下楼时步态周期、双支撑时间百分比和支撑相时间百分比也是随着重量的增加而增加,摆动相时间百分比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减少。并且与负重0%B.W.的重量相比,步态周期、支撑相时间百分比、摆动相时间百分比、双支撑时间均是在负重20%B.W.时出现显着性差异。当负重相同重量上下楼之间进行步态参数比较时,我们发现四种负重上楼时步态周期百分比均显着高于下楼时的步态周期,上楼时双支撑时间百分比在背负10%B.W.、15%B.W.、20%B.W.三个重量的书包时显着高于下楼时的双支撑时间百分比。2、垂直方向压力:上楼时第一、第二压力峰值和谷值均是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10%B.W.时出现显着性差异;下楼时最大压力峰值(第一压力峰值)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增大,并且在10%B.W.时出现显着性差异。当负重相同重量上下楼之间最大受力进行比较时,我们发现四种负重上楼时最大受力均显着高于下楼时的最大受力。3、左右方向压力:上楼时四个重量书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上楼时的最大受力在0.069—0.075倍体重之间。下楼时四个重量书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下楼的最大受力在0.12—0.13倍体重之间。下楼时所背负的四个重量的书包的左右方向最大受力均显着高于上楼时左右方向的最大受力。4、前后方向最大受力,上楼时和下楼时四个重量书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上楼时的最大受力在0.12—0.13倍体重之间,下楼的最大受力在0.16—0.17倍体重之间。下楼时所背负的四个重量的书包的前后方向最大受力均显着高于上楼时前后方向的最大受力。结论:1、上楼和下楼时,步态周期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随着负重的增加,儿童的行走速度降低。支撑相、双支撑相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增加,摆动相随着负重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随着负重的增加,儿童的稳定性下降,通过增加支撑相时间(减小摆动相时间)来完成。2、负重10%体重时已经对肥胖儿童的垂直压力产生了显着性的影响,如果负重过大很可能引起儿童下肢关节的损伤,肌肉的拉伤;四个重量对儿童足底前后和左右方向影响不大;左右方向下楼时的压力大于上楼时的压力,说明下楼时比上楼时更加不稳定;前后方向下楼时的压力也是大于上楼时的压力。这是由于下楼时前脚掌触地引起的,加上较大地面的垂直作用力,很可能引起足底的病变,建议要通过增加鞋的缓冲能力降低伤害。3、结合负重对肥胖儿童步态参数和足底受力的影响,我们认为肥胖儿童的负重量不应该超过自身体重的10%。

秦正光[4](1986)在《对北京七中十三—十八岁学生身体重心的测定和分析》文中指出 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已被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质学研究工作者所证明,就形态学而言,身高、体重、各肢体的长度和围度等参数的变化特征,除受先天遗传因子的制约,无数的科学实验证明:生活环境,营养水准,劳动实践特别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也将对人体身心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秦正光[5](1986)在《对北京七中十三—十八岁学生身体重心的测定和分析》文中指出 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已被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质学研究工作者所证明,就形态学而言,身高、体重、各肢体的长度和围度等参数的变化特征,除受先天遗传因子的制约,无数的科学实验证明:生活环境,营养水准,劳动实践特别科学地从事体育锻炼,也将对人体身心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生长发育的第一次高峰在人出生后的第二年,而第二次高峰则开始于青春发育阶段,这一快速增长期正是12-

秦正光[6](1985)在《对北京市七中13—18岁学生身体重心(质心)的测定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一次高峰是出生后的第二年,第二次高峰则开始于青春发育阶段,已被研究者证明,这一快速增长期正是12——14岁。

二、对北京市七中13—18岁学生身体重心(质心)的测定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北京市七中13—18岁学生身体重心(质心)的测定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三、概念界定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一、效率优先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二、因材施教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三、精英培养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四、能力公平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五、示范性发挥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 ——以其学业成绩的“问题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价值与意义
    第四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化”建构回顾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关注与聚合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建构的关联定位机制
    第三节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呈现:以学业成绩为例
第三章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问题的建构思路
    第一节 在什么范围内比较:田野研究单位的层次选择
    第二节 “成绩问题”县级区域调查的研究设计
    第三节 学业成绩差异研究的分析架构
    第四节 成绩问题的调查对象与数据来源
第四章 农村留守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总体表现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留守”状况
    第二节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表现
    第三节 学业成绩数据进一步的处理方式
    第四节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群体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与学校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一节 学校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二节 家庭因素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第三节 家庭与学校因素对农村儿童学业成绩影响的比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问题的“再问题化”
    第一节 代际流动视野下的“外出”-“留守”
    第二节 学业成绩“问题”承载主体
    第三节 成绩评价标准的“再问题化”
    第四节 成绩“好坏”“问题”的指向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儿童研究方面期刊和学位论文篇名数
附录二 部分媒体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报导
附录三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研究成果
附录四 调查问卷
附录五 学校因素与各科考试成绩的多层回归分析摘要
附录六 仅把父母双双外出视为留守儿童的情况下学校因素与各科考试成
附录七:控制学校下留守与否与中考成绩
附录八:近年出版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指导及留守儿童工作书籍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不同重量书包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步态及足底受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儿童书包重量的研究
        1.2.2 负重对步态的影响的研究
        1.2.3 平地行走以及上下楼时足底受力的研究
        1.2.4 关于肥胖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研究假设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仪器及摆放
        2.2.2 实验方案
        2.2.3 数据收集
        2.2.4 研究指标
        2.2.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2.2.6 技术路线
3、实验结果
    3.1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步态的影响
        3.1.1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楼梯时步态的影响
        3.1.2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下楼梯时步态的影响
        3.1.3 同一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步态影响的比较研究
    3.2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足底受力的影响
        3.2.1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时垂直压力的影响
        3.2.2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左右方向受力的影响
        3.2.3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前后方向受力的影响
4、分析讨论
    4.1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步态的影响
        4.1.1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步态的影响
        4.1.2 同一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步态影响的比较研究
    4.2 不同书包重量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足底受力的影响
        4.2.1 垂直方向压力
        4.2.2 左右方向受力
        4.2.3 前后方向受力
5、结论
6、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对北京市七中13—18岁学生身体重心(质心)的测定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问题化”机制研究 ——以其学业成绩的“问题化”为例[D]. 罗国芬.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3]不同重量书包对肥胖儿童上下楼梯时步态及足底受力影响的研究[D]. 张亚强. 山东体育学院, 2011(07)
  • [4]对北京七中十三—十八岁学生身体重心的测定和分析[J]. 秦正光. 体育教学, 1986(03)
  • [5]对北京七中十三—十八岁学生身体重心的测定和分析[J]. 秦正光. 体育教学, 1986(03)
  • [6]对北京市七中13—18岁学生身体重心(质心)的测定和分析[A]. 秦正光. 第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 1985

标签:;  ;  

北京七中13-18岁学生重心(质心)的测量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