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

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

一、玉米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张守梅,王兴亚,张娜娜,龚魁杰,郭玉秋[1](2021)在《储粮方式对小麦产后减损与质量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储粮条件对小麦储藏期间减损的影响。方法设置3种不同储藏条件,复合精油防霉剂+小型生物储粮仓的储藏条件(1#)、小型生物储粮仓储藏条件(2#)和传统储藏条件(3#)。分别在小麦入仓0、30、60、90、120、150、180 d取样,考察小麦表面污染真菌、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小麦水分、千粒重和不完善粒情况。结果共分离出1054株优势真菌,包括851株丝状真菌和203株酵母菌。丝状真菌分别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轮枝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绳状篮状菌(Talaromyces funiculosus)、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酵母菌有粘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锁掷酵母(Sporidiobolus pararoseus)和布勒掷孢酵母(Bulleraalba)。1#、2#、3#分离丝状菌分别占真菌总数的21.3%、28.7%、50%。1#和2#都能有效维持水分含量、千粒重和不完善粒变化;3#水分受环境影响变化大,在60 d时发生了虫蚀现象,不完善粒显着增加(P<0.05),导致产后损失增加。与储藏前相比,储藏180 d后的小麦,1#仓储过程中DON含量降低了 72%,2#DON含量变化不大,3#DON含量降低了 36%。2#保持正常气味色泽,1#在180 d时气味基本正常,3#由于虫蚀等原因,气味色泽发生了轻微改变。结论精油对真菌抑制和真菌毒素降解效果显着,小型生物储粮仓替代传统储粮并搭配复合精油防霉剂进行小麦储藏,可极大减轻小麦产后储藏期间的损失,保证小麦质量安全,小型生物储粮仓技术在农户中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江宇航,辛维岗,张棋麟,邓先余,王峰,林连兵[2](2021)在《霉变饲用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与乳酸菌素对其的防霉抑菌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的组成,探讨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菌效果和延缓饲用玉米霉变的作用。本研究采用传统真菌培养方法,对霉变饲用玉米中的霉变真菌进行分离,通过ITS扩增子测序确定霉变饲用玉米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类学地位;利用牛津杯法评估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制效果,并设置不同添加比例(10%、20%、30%)的乳酸菌素粗提液,探究乳酸菌素对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以结块、霉斑、霉味、霉菌数等参数作为观测指标)的延缓效果。结果发现: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多样性高,筛选得到了隶属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毛霉属(Mucor)、镰刀菌属(Fusarium)和地霉属(Geotrichum)等三门5属的霉变真菌。乳酸菌素对霉变饲用玉米中各种霉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尤其是对青霉属中的皮壳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抑菌活性最佳,抑菌圈直径可达(16.54±0.23)mm,对地霉属中的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抑菌活性最差,抑菌圈直径仅为(9.26±0.16)mm,但均显着(P<0.05)高于对照组。添加不同添加比例的乳酸菌素粗提液至饲用玉米中,在10 d内均无明显霉变现象出现,在30 d时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霉变程度差异。此外,随着乳酸菌素粗提液添加比例的增加,饲用玉米霉变程度逐渐降低,添加比例30%的处理组中,真菌菌落仅有(9.28±0.59)×107 CFU·g-1。总而言之,霉变饲用玉米中真菌种类丰富,存在多种产毒素霉菌;利用乳酸菌素可有效抑制霉变真菌,减缓饲用玉米发生霉变的周期与霉变程度。

王寒影[3](2021)在《粮食来源真菌毒素产生菌筛选与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文中提出粮食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粮食供给、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稳定。全球每年约有25%的粮食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作为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的情况尤为突出。为了有效防止毒素超标粮食进入人类食物链,及时准确检测其中的毒素含量尤为重要。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在真菌毒素标准物质研究方面相对滞后,真菌毒素标准物质长期依赖于进口,受制于国外,严重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因此,开展污染粮食中产毒真菌的化学研究,不仅可以发掘一些潜在的真菌毒素,为进一步控制好粮食安全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研制一些真菌毒素标准物质,缓解真菌毒素“卡脖子”问题。本研究以污染粮食为研究对象,从五省份25份污染粮食中分离得到50余株真菌,从中筛选出5株毒素高产菌株,分别为产生玉米赤霉烯酮(ZE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的菌株Fusarium sp(L1278);产生玉米赤霉烯酮(ZEA)的菌株Fusarium clavum(L1293);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的菌株L1295(Aspergillus westerdijkiae);产生杂色曲霉毒素(ST)的菌株Aspergillus tennesseensis(XZ155)以及产生伏马毒素B1、B2的菌株Fusarium verticillioides(Fv WT)。其中L1295(Aspergillus westerdijkiae)发酵提取物中含有高达11.5%的赭曲霉毒素A,每克冻干发酵粗提物中含有115 mg的赭曲霉毒素A。通过对L1295大规模发酵,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包括2个结构新颖的环四肽类化合物(1、2)以及14个已知化合物(3-16)。体外抗菌、抗肿瘤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5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弱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对肿瘤细胞293T(人胚肾细胞)、K562(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和Hep G2(人肝癌细胞)表现出抑制活性;化合物12和14对293T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3、13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弱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38.9±6.3μmol、429.9±17.5μmol;化合物2在100μM时对RAW 264.7的NO抑制率为95.38%。本文通过对毒素高产菌株分离、鉴定与筛选,得到了赭曲霉毒素A高产菌。Aspergillus westerdijkiae L1295,通过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了新环四肽化合物,明确了该菌株粗提物中赭曲霉毒素A的含量,为制备赭曲霉毒素A标准物质提供了依据。

张娜娜,张守梅,陈利容,郭玉秋,刘开昌,龚魁杰[4](2020)在《小麦重要生育期和入仓阶段籽粒真菌污染及呕吐毒素积累情况分析》文中认为调查分析了济麦22、济麦23、济麦229、济麦44和济糯麦1号等5个山东省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采后入仓期间籽粒的真菌污染以及呕吐毒素积累情况,分别在小麦籽粒灌浆期、成熟期和采后入仓3个阶段进行采样,对污染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基于18S核糖体DNA的ITS序列的分子鉴定,测定小麦籽粒生长发育期呕吐毒素积累情况。试验共分离到603株真菌,分属9个属,分别是镰孢属、曲霉属、青霉属、交链孢属、毛霉属、根霉属、毛壳菌属、篮状菌属和黑孢霉属;小麦籽粒成熟期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最严重;济麦22和济麦23受真菌污染最轻,其次是济麦44和济糯麦1号,济麦229污染最重。结果表明,小麦受真菌和毒素污染的程度与籽粒生育期和品种相关;小麦籽粒成熟期前是小麦病害与呕吐毒素污染防控的关键阶段,可以在小麦成熟期前采取措施对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进行防控;采收时避免交叉感染,防止入仓时小麦携带大量病原菌加重污染,这些均可作为小麦真菌病害防治的理论依据。

巩校东[5](2020)在《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的多组学分析及重要侵染相关基因的挖掘》文中认为玉米大斑病是世界玉米产区主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该病害主要通过损伤或杀死玉米叶片组织,减少植株的受光面积,降低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引起该病害的真菌为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有关病菌侵染玉米的方式和过程已有较多研究,但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大斑病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病菌与玉米互作转录组的分析,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挖掘并验证了一些病菌重要的侵染相关基因;以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多种组学技术,分析了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玉米叶片在转录组、蛋白质组以及磷酸化修饰水平上的变化,深入挖掘了与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和代谢途径,初步探究了玉米与大斑病菌互作过程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大斑病菌重要侵染相关基因的挖掘与验证(1)通过互作转录组分析发现,共挖掘到583个与大斑病菌侵染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包括StPBS2、StMKK1、StHOG1以及StKSS1等7个MAPK基因,STE12在内的1 1个转录因子基因,StSP1和StSP2在内的15个有功能注释的效应因子基因,以及StKU80在内的19个与遗传信息传递相关的基因等。(2)通过对部分重要候选基因进行致病性验证发现,HOG-MAPK途径中的StPBS2沉默或StHOG1敲除导致病菌丧失侵染能力和致病性,且StHOG1还影响了病菌的HT毒素活性;转录因子StSTE12敲除使病菌失去穿透力进而不能侵染致病,但对病菌的毒力没有影响;遗传信息传递相关基因StKU80的敲除也导致病菌不能成功侵染寄主。利用本氏烟瞬时表达系统发现,效应因子StSP1和StSP2能够完全或部分抑制植物免疫反应。以上结果证实了上述基因为玉米大斑病菌的重要侵染相关基因。2.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的多组学分析(1)通过对病菌侵染的玉米叶片进行RNA-Seq分析发现,与CK(0 hpi)相比,共筛选得到了 7,196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了玉米叶片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对其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了多条代谢途径,其中苯并恶唑嗪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四环吡咯生物合成以及光合作用等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呈下调表达;而酚类代谢和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呈上调表达。包括ZmWAK-RLK1在内的部分与植物免疫应答相关的RLKs、WAKs、NLRs受体基因在大斑病菌侵染的玉米叶片中也被不同程度诱导表达;NAC、MYBrelated、HB以及WRKY等转录因子家族基因在差异表达基因中也显着富集。进一步随机选取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其表达水平进行验证,结果证实了 RNA-Seq数据的可靠性。(2)利用TMT标记技术对玉米叶片进行定量蛋白质组分析发现,与CK(0hpi)相比,在玉米叶片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共筛选得到1.331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对其进行功能注释发现,苯丙酸生物合成、α-亚麻酸代谢、脂肪酸降解、内质网膜蛋白质加工和淀粉与蔗糖的代谢等途径在上调表达蛋白质中显着富集,而苯并恶唑嗪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和光合作用相关途径在72 hpi的下调表达蛋白质中特异富集。另外,有11个与茉莉酸合成相关蛋白质在接种大斑病菌后差异上调表达。进一步选取了 1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PRM试验验证,结果证实了蛋白质组数据的可靠性。(3)利用TMT标记技术并结合基于IMAC的磷酸肽富集策略对玉米叶片进行了蛋白质组磷酸化修饰分析,一共检测到1,598个蛋白质的3,416个磷酸化位点,这些位点被富集到了包括17种丝氨酸(S)和4种苏氨酸(T)在内的磷酸化基序。与CK(Ohpi)相比,在大斑病菌侵染的玉米叶片中共筛选得到183个差异磷酸化修饰蛋白质,且磷酸化修饰水平上调的蛋白质多于下调的。功能注释分析发现,磷酸化水平差异的蛋白质具有广泛的功能,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相关激酶、氧化还原和跨膜转运蛋白活性。(4)通过关联分析发现,筛选得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质丰度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P<0.001),但相关性不高(24 hpi、72 hpi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6和0.43);而蛋白质丰度和磷酸化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综上所述,玉米与大斑病菌互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物过程。一方面,病菌的侵染需要包括MAPK信号转导、转录因子和效应因子等许多重要侵染相关基因的参与。另一方面,玉米响应病菌侵染需要大量基因的转录重排、蛋白质的丰度变化以及磷酸化修饰水平的改变,涉及信号转导、“光合作用”和“苯并恶唑嗪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在内的多条代谢途径。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大斑病菌与玉米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张守梅,张娜娜,李寒松,孔凡祝,陈利容,郭玉秋,刘开昌,龚魁杰[6](2019)在《山东省部分地区2018年收获玉米的真菌污染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山东省部分地区2018年产玉米表面污染真菌进行调查。方法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通过稀释涂布的传统分离培养方法获得真菌菌株,利用传统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真菌种类鉴定。结果共获得真菌菌株169株,经形态学鉴定隶属于8属: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um),曲霉属(Aspergillus),交链孢属(Alternaria),枝顶孢属(Acremomium),梗霉属(Lichtheimia),枝孢属(Cladospo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其中,镰刀菌(Fusarium)、青霉(Penicillum)、曲霉(Aspergillus)分离获得的数量最多,镰刀菌种类是引起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其污染主要来自于田间。随玉米仓储时间延长,优势真菌改变为青霉属和曲霉属。结论山东地区玉米真菌污染初期以田间污染为主,储藏过程中优势菌群受环境影响发生改变;需要根据真菌污染状况改进提升传统果穗囤藏技术。

王旭哲[7](2019)在《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霉菌毒素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全株玉米青贮已成为世界高产奶牛和其他反刍动物饲料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饲草在收获前、贮藏期间或青贮饲喂期间都会受到多种霉菌毒素的污染。食用霉菌毒素会对牲畜生产性能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并会危及人类健康。青贮饲料中霉菌毒素的问题,可以通过调控收获期以防止青贮前后真菌生长而解决。因此,适宜的收获时机对于控制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的水平尤为重要。然而收获期会改变作物的营养成分和青贮潜力。随着玉米作物成熟度的提高,籽粒中的糖转化为淀粉,籽粒中的干物质含量增加。如何平衡霉菌毒素污染风险与最佳营养价值而选择适宜收获期则成为玉米青贮调制的关键。同时适当的青贮调制方式特别是紧实度的控制,对于减少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至关重要,某些抑制霉菌的微生物也可以降低污染水平。目的:旨在选择适宜收获期,控制最佳紧实度水平调制玉米青贮,揭示紧实度和收获期对于发酵及开窖后玉米青贮品质和微生物群落构成变化的影响,以及霉菌毒素的演化响应。筛选具备高效降解霉菌毒素能力的菌株,探究适宜降解的最佳条件,将其与玉米青贮发酵参数对应分析,进一步解析优质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含量的变化机制,为平衡霉菌毒素污染风险与最佳营养价值二者间的矛盾而选择适宜收获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新饲玉10号青贮玉米品种,在1/2乳线期,2/3乳线期,3/4乳线期收获,并调制500和600 kg/m3两个紧实度水平的玉米青贮进行发酵(90 d),分别在发酵阶段(3、7、15、30、60和90 d)和开窖后(48、96、144和192 h)取样分析。并对发酵完成时(90 d)青贮进行感官评价,测定分析发酵品质(乳酸,乙酸,丙酸,丁酸,氨态氮)、主要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淀粉,水溶性碳水化合物),计算开窖当天(90 d)相对饲喂价值,发酵全程动态检测青贮温度变化,测定开窖后有氧稳定性。运用ELISA检测技术快速精确监测发酵及开窖后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和伏马毒素B1含量的动态变化;采用微生物培养和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微生物菌群的动态变化以及数量消长规律,利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定玉米青贮的品质。筛选具备高效霉菌毒素降解能力的菌株,明确其有效降解组分,进行不同浓度的乳酸菌及酵母菌混合对霉菌毒素降解效率的测定,采用响应曲面法探究乳酸菌及酵母菌混合浓度,青贮发酵p H(p H=3.4,3.6,3.8)和温度(28,33,38℃)的变化值对于霉菌毒素降解率的影响,将筛选所得最佳降解条件与玉米青贮发酵参数对应分析,进一步解析优质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含量的变化机制。结果:1)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玉米青贮原料干物质含量分别达到32.74和35.16,而淀粉含量分别为30.30和35.06。2/3乳线期收获调制的500和600 kg/m3的玉米青贮发酵90 d后p H值均降至3.55。开窖前后2/3乳线期收获调制的600 kg/m3紧实度水平的玉米青贮中性洗涤纤维及氨态氮含量均为最低,乳酸含量最高;3/4乳线期收获调制的600 kg/m3紧实度水平的玉米青贮淀粉含量始终较高。2)随着收获期的延长3/4乳线期玉米青贮原料霉菌和酵母菌数量最高分别达到5.56 lg cfu/g和6.98 lg cfu/g,通过群落多样性分析真菌占主导的优势菌群转变为酵母菌(42.25%),而黄曲霉毒素B1含量最高达到5.46μg/kg;2/3乳线期收获玉米青贮原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和伏马毒素B1含量均为最低(4.34,34.24,7.17和131.53μg/kg)。开窖前后2/3乳线期收获调制的600 kg/m3紧实度水平的玉米青贮中霉菌数量均为最低,且5种霉菌毒素含量均为最低。3)2/3乳线期收获调制的600 kg/m3紧实度水平的玉米青贮开窖前(0.85)后(0.79)营养、发酵品质及霉菌毒素含量(0.979)综合评分最高,有氧稳定性最好(182.03 h)。4)筛选得到乳酸菌菌株ZB18042-3和酵母菌菌株YT01-4对霉菌毒素的降解效率最高。乳酸菌菌体细胞和上清液均具备霉菌毒素降解能力,但上清液对于霉菌毒的降解率较高。酵母菌主要降解霉菌毒的有效组分是菌体细胞。乳酸菌浓度在7 lg cfu/g且酵母菌浓度为5 lg cfu/g时混合对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T-2毒素的降解率最高;而乳酸菌浓度在8 lg cfu/g且酵母菌浓度为4 lg cfu/g时混合对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率最高;乳酸菌浓度在8 lg cfu/g且酵母菌浓度为5 lg cfu/g时混合对伏马毒素B1的降解率最高。5)获得霉菌毒素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36.66℃,p H值:3.66,乳酸菌数量:7.36 lg cfu/g,酵母菌数量:4.84 lg cfu/g,该条件与收获期为2/3乳线期的紧实度600 kg/m3水平的玉米青贮处理的发酵参数相关系数最大(0.997和0.995,P<0.01)。结论:延长收获期至2/3乳线期,有助提高玉米青贮原料的营养品质,同时青贮紧实度的增加可保障玉米青贮的发酵质量;对于提升于感官特性,改善营养及发酵品质,降低有害微生物数量,减少霉菌毒素残留量具有极佳作用;在开窖后可增强玉米青贮有氧稳定性,对降低营养物质损失意义重大。收获期为2/3乳线期的紧实度600 kg/m3水平的玉米青贮处理在发酵全程及开窖后,其发酵参数既可以提高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同时又存在最优降解霉菌毒素的条件,因此在发酵品质上成为最佳处理,同时霉菌毒素含量又相对较低。

周艳[8](2019)在《Bacillomycin D抗真菌作用研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Bacillomycin D是一类由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产生的强抗真菌活性的脂肽,具有高效、安全、不产生耐药性、抑菌谱广以及易降解等特点。目前,Bacillomycin D在生物防治、抗氧化、抗肿瘤和真菌感染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十分广泛。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单一靶标的传统抗真菌药物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和耐药性,关于药物组合,特别是不同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已成为热点。Bacillomycin D兼具表面活性与强抗真菌活性,这使它与其他抗真菌药剂间具有抗菌协同作用,从而拥有应用于组合抗真菌治疗的潜力。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fmbJ产生的抗菌脂肽Bacillomycin D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与两类抗真菌剂组合对4株产毒素霉菌作用的分级抑菌指数FICI,判定各组合作用类型,从而探究Bacillomycin D应用于抗真菌组合治疗的可能性。综合考虑作用剂量及作用类型,选取有潜力的组合对镰刀菌进行处理,探究其对镰刀菌的生长以及所产毒素的影响。最后,将Bacillomycin D应用于玉米的贮藏以及猪肉的保鲜,从而为Bacillomycin D在食品保藏方面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依据。1.Bacillomycin D应用于抗真菌组合治疗可行性评价。Bacillomycin D兼具表面活性与强抗真菌活性,从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看,Bacillomycin D不及Surfactin,是一种乳化性能较弱的O/W型表面活性剂。Bacillomycin D对四株产毒真菌均具有显着的作用,MIC在31.25μg/mL~62.5 μg/mL,等剂量抑菌效果优于合成型和精油型抑真菌剂。根据FICI,Bacillomycin D能够对一部分药剂的抗真菌能力起促进作用,与受试12种抗真菌剂(合成型抗真菌剂:丙酸钙、双乙酸钠、百里酚、山梨酸钾;精油型抗真菌剂:樟脑油、薄荷油、肉桂油、桉叶油、丁香酚、柠檬醛、山苍籽油、八角茴香油)不存在拮抗抑菌现象,对亲水性抑真菌剂的效果略优于亲油性抗真菌剂。作为4种目标病原真菌的抗真菌组合成分,Bacillomycin D具有很大的潜力。组合药剂BD+Thy、BD+Cin能够通过抑制受试两株镰刀菌的生长来抑制真菌毒素的产生。2.不同产区玉米真菌多样性及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玉米样本(共计12份)中细菌数量高于真菌数量,云南产玉米带菌量最少,而产自江苏、黑龙江和河南的玉米中细菌数量显着高于云南,且彼此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利用高通量测序对不同玉米样本真菌多样性(ITS1)调查发现,样本中可鉴定出4个门,16个纲,10个目,25个属,25个种。其中,在属水平上,镰刀菌属、青霉属、曲霉菌属、季也蒙毕氏酵母属占比基本在10%以上。Alpha及Beta多样性分析发现,产自云南的玉米样品群落多样性最高,河南的最低。各组玉米样本中真菌的种类既存在一定的重叠,也存在差异,其中,云南和黑龙江产玉米拥有更多独有物种。12个样本中DON污染率达到了 100%,河南产玉米中DON含量最高,达到了266.51±20.93 ng/g。3.Bacillomycin D与丙酸钙复配在玉米贮藏中的应用。在丙酸钙和Bacillomycin D组合药剂中,丙酸钙对真菌和细菌均有抑制作用,Bacillomycin D仅对真菌作用,1800μg/g丙酸钙与125 μg/g Bacillomycin D对真菌的作用效果接近。环境湿度会带来玉米水分含量的上升,从而导致微生物生长。1800 μg/g丙酸钙与低剂量(125 μg/g)、高剂量(250 μg/g)Bacillomycin D复配处理能够有效杀死其中部分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同时抑制剩余菌体的生长,从而抑制呕吐毒素的产生,作用效果随着剂量的加大而上升。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玉米理化品质也有所变化,游离脂肪酸含量上升,不同溶解性蛋白粗提物含量下降,而丙酸钙和BacillomycinD复配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此类劣变。4.Bacillomycin D与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复配在猪肉保鲜上的应用。冷鲜猪肉经4%嗜酸乳杆菌NX-6细菌素浸泡处理30 min后,其中所含腐败细菌受到控制,从3d开始,菌落总数水平就始终在对照组的1/10以下。猪肉品质裂变也的到一定控制:pH变化拐点比对照组延迟2d出现,且变化趋势明显缓于对照组;TVB-N值比对照组推迟2 d到达国标最高检出限;从3 d开始气味评分始终显着由于对照组(P<0.05)。改进配方后,浸泡62.5 μg/mL Bacillomycin D+4%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可以有效抑制储藏中前期(1-7d)猪肉中酵母菌的生长,该作用效应主要是BD产生的,在3d时NX2-6细菌素有较微弱的作用,最终确定应用于猪肉保鲜的生物保鲜剂配方:4%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62.5 μ g/mL bacillomycin D可以将猪肉的货架期延长2 d。

梁含[9](2019)在《呕吐毒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DON)是由雪腐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镰刀菌所产生的一类毒素,广泛存在于小麦、玉米等饲料原料及成品饲料中,是检出率和超标率最高的一种真菌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巨大。微生物发酵处理作为一种安全环保的处理方式,成为研究呕吐毒素降解的热点。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对呕吐毒素降解能力高的微生物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培养并应用于饲料原料的生物脱毒处理中。试验从不同环境中采集土壤、淤泥、发霉秸秆、鸡肠道内容物、猪粪、牛粪等样品共10份。将DON添加到LB,NA和MRS固体培养基中以制备用于初始筛选菌株的改良的固体筛选培养基。通过初步筛选获得到的菌株在改良液体培养基培养,并且通过ELISA测量改良培养基中DON的降解率对菌种进行复筛,根据培养基、培养方式和降解率,选择部分分解菌进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显微镜镜检和16Sr DNA保守序列分析,确定其种属。组合所筛选和鉴定的菌种,优化出发酵条件,对麸皮和豆粕中的天然DON进行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初筛筛选到80株能够在初筛培养基生长的菌种,经过复筛筛选到DON降解率从9.7%66.7%的菌种16株。选择降解率分别为19.1%、51.3%、66.7%的菌种3株,通过菌落特征、菌体特征等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保守序列比对的分子鉴定。其中,LB01菌株为乳白色,不透明,表面粗糙,边缘不规则,干燥,有褶皱,菌体呈长杆状,有荚膜,有芽孢,与GeneBank中EnB-alf13(KP792638.1)的相似度达到92%的降解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NA06的菌落为乳白色,表面干燥且不透明,中间褶皱边缘不整齐,菌体两端钝圆,呈长杆状,没有伴孢晶体,成对或链排列,孢囊没有明显的肿胀,与GeneBank中MSC46(KM222187.1)的相似度达到99%的降解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MRS13为乳白色半透明,直径在0.42.0 mm,边缘整齐,凸起、光滑且表面湿润,菌体呈短杆状,且其菌体的排列方式有单个和链状排列,无芽孢,与GeneBank中Sourdough-H04(MG754699.1)的相似度达到99%的降解菌为植物乳杆菌。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降解麸皮中DON的最优发酵参数为:接种量10 mL/100g,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48 h。通过不同发酵底物对比试验,发酵麸皮时,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组合对麸皮中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达71%。相同发酵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对豆粕中呕吐毒素降解率最高,达82%。

姜涛[10](2019)在《北方地区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与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量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与饲料作物之一,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生穗腐病,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目前现在针对玉米穗腐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玉米接虫、接病原菌与玉米穗腐病发病程度的关系,在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与籽粒中真菌毒素含量关系的研究方面比较少。本论文从自然状态下感染镰刀菌和试验接种禾谷镰刀菌这两方面,开展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程度与其籽粒中真菌毒素种类、含量积累的关系研究,为防治玉米病害提供理论基础,这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研究得出了如下结果:建立玉米常见的17种真菌毒素检测方法:以QuEChERS原理为基础,采用1%甲酸的80%乙腈水溶液为提取溶剂,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100 mg C18对提取液进行净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玉米中常见的17种真菌毒素,该方法检出限范围为(LOD)为0.120.0μg/kg,定量限范围为(LOQ)为0.550.0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2.21%11.34%,平均回收率为70.76%115.14%。该方法步骤简单、准确度高、操作性强,检测成本低,适合大批量、含多种真菌毒素的玉米样品。玉米在自然条件下感病,穗腐病发病级别从1到5级时,同种玉米品种,玉米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程度随发病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发病级别时,每个玉米品种中毒素含量有差异。人工接种禾谷镰刀菌后,玉米中主要存在DON和ZEA两种毒素。同一品种在不同发级别下,两种真菌毒素含量存在显着差异,通过对11个玉米品种穗腐病发病级别和真菌毒素含量之间关系研究,发现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1到5级时,DON和ZEA含量与级别呈正相关性,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5到9级时,DON和ZEA含量与级别呈负相关性。玉米外观并无穗腐病发病症状,玉米籽粒中也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现有的玉米品种审定标准仅将玉米穗腐病的发病程度作为判定标准,为了增加食品安全性,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性,应将玉米积累对真菌毒素的抗性作为玉米品种审定的判定标准。

二、玉米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储粮方式对小麦产后减损与质量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小麦入仓
        1.3.2 真菌分离和纯化
        1.3.3 真菌形态学鉴定
        1.3.4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1)真菌DNA基因组提取
        (2)DNA片段扩增
        1.3.5 呕吐毒素检测
        1.3.6 水分和千粒重
        1.3.7 不完善粒
        1.3.8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表面优势真菌鉴定
        2.1.1 真菌形态学鉴定
        2.1.2 真菌分子鉴定
        2.1.3 小麦储藏期间表面优势真菌的变化
    2.2 小麦产后呕吐毒素含量变化分析
    2.3 不同储藏方式下小麦水分、千粒重、不完善粒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2)霉变饲用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与乳酸菌素对其的防霉抑菌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霉变饲用玉米真菌的分离、纯化
    1.2 真菌DNA的提取与菌种鉴定
    1.3 乳酸菌素的制备与纯化
    1.4 抑菌效果测定
    1.5 防霉变效果评价
    1.6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霉变饲用真菌的分离
    2.2 霉变饲用真菌的鉴定
    2.3 乳酸菌素对霉变真菌的抑菌效果
    2.4 乳酸菌素粗提液对饲料玉米的防霉变效果
3 结论与讨论

(3)粮食来源真菌毒素产生菌筛选与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粮食污染真菌类群
    1.2 真菌毒素与毒理
        1.2.1 玉米赤霉烯酮
        1.2.2 赭曲霉毒素A
        1.2.3 呕吐毒素
        1.2.4 伏马毒素
        1.2.5 杂色曲霉毒素
    1.3 真菌毒素标准物质研究进展
        1.3.1 真菌毒素限定标准
        1.3.2 真菌毒素检测标准
    1.4 目的意义
第二章 菌株分离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常用实验试剂及耗材
        2.1.2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分离
        2.2.2 毒素分析
        2.2.3 形态学鉴定
        2.2.4 分子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菌种分离
        2.3.2 毒素分析
        2.3.3 菌种鉴定
    2.4 小结
第三章 Aspergillus westerdijkiae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常用实验试剂及耗材
        3.1.2 常用实验仪器设备
    3.2 波谱数据测定仪器及方法
        3.2.1 核磁共振
        3.2.2 质谱
        3.2.3 Marfey法
    3.3 活性测试方法
        3.3.1 抗菌活性
        3.3.2 CCK8 法评价细胞毒活性
        3.3.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3.3.4 抗炎活性评价
    3.4 次级代谢产物分离鉴定
        3.4.1 概述
        3.4.2 菌株培养及发酵
        3.4.3 提取与分离
        3.4.4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4.5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3.5 化合物活性评价
        3.5.1 抗菌活性
        3.5.2 细胞毒活性
        3.5.3 α-葡萄糖苷酶活性
        3.5.4 抗炎活性
    3.6 毒素含量测定
        3.6.1 样品制备
        3.6.2 HPLC分析条件
        3.6.3 标准曲线绘制
        3.6.4 精密度实验
        3.6.5 重复性实验
        3.6.6 稳定性实验
        3.6.7 加样回收率试验
        3.6.8 含量测定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化合物核磁图谱
    附录二 系统发育树分析物种
致谢
作者简历

(4)小麦重要生育期和入仓阶段籽粒真菌污染及呕吐毒素积累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与试剂
    (二)仪器与设备
    (三)真菌分离、纯化、鉴定
        1. 真菌分离、纯化。
        2. 真菌形态学鉴定。
        3.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四)呕吐毒素检测
    (五)数据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污染真菌分离及形态学鉴定结果
    (二)所分离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三)小麦籽粒生长发育期和采后入仓阶段呕吐毒素含量变化
三、讨论
    (一)小麦污染真菌类型在我国部分省份之间差别不大
    (二)小麦籽粒成熟期前是小麦病害与呕吐毒素污染防控的关键阶段
    (三)小麦籽粒真菌污染和呕吐毒素积累程度与品种有关
    (四)采后入仓过程会导致真菌污染增加
四、结论

(5)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的多组学分析及重要侵染相关基因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玉米大斑病
        1.1 玉米大斑病的症状及危害
        1.2 玉米大斑病菌
        1.3 玉米大斑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害循环
        1.4 玉米与大斑病菌互作
    2 植物病原菌侵染致病相关基因
        2.1 寄主识别和信号转导的侵染致病相关基因
        2.2 侵染结构形成的致病相关基因
        2.3 效应因子
        2.4 其他侵染致病相关基因
    3 植物对病原菌的免疫应答过程
        3.1 植对病原菌的感知
        3.2 植物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信号转导途径
        3.3 植物免疫应答相关的激素
        3.4 植物免疫应答相关的转录因子
        3.5 植物防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过敏反应和活性氧
        3.6 植物防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酶和酶抑制剂
        3.7 植物防御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防御素和类甜蛋白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玉米大斑病菌重要侵染相关基因的挖掘与验证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病菌培养条件
        1.3 病菌接种感病玉米
        1.4 转录组测序分析
        1.5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6 病菌MAPK基因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分析
        1.7 病菌转录因子基因预测
        1.8 病菌效应因子的预测
        1.9 病菌突变体致病性分析
        1.10 病菌效应因子抑制植物免疫反应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转录组数据挖掘玉米大斑病菌侵染相关基因
        2.2 侵染相关的MAPK信号转导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2.3 侵染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筛选与验证
        2.4 侵染相关效应因子的筛选及验证
        2.5 其他侵染相关基因分析与验证
    3 本章讨论
第三章 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的多组学分析
    第一节 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的转录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1.2 转录组测序分析
        1.4 玉米基因表达量计算及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5 玉米基因功能注释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验差异基因表达水平
        2 结果与分析
        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2.2 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
        2.3 基因表达量分析及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2.4 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
        2.5 差异表达基因代谢总览
        2.6 植物激素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7 植物免疫应答反应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8 玉米叶片应答大斑病菌侵染的相关转录因子
        2.9 差异表达基因验证
        3 本节讨论
    第二节 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的蛋白质组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1.2 分子试剂
        1.3 蛋白质提取
        1.4 胰酶酶解
        1.5 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
        1.6 液相色谱(HPLC)分级
        1.7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1.8 数据库搜索
        1.9 层次聚类分析
        1.10 蛋白质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1.11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1.12 蛋白质水平平行检测(PRM)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蛋白的鉴定与定量分析
        2.2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鉴定
        2.3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功能注释
        2.4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代谢途径分析
        2.5 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相关蛋白质差异表达分析
        2.6 参与玉米叶片应答大斑病菌侵染的转录因子
        2.7 差异表达蛋白质的互作网络分析
        2.8 差异表达蛋白质PRM验证
        2.9 蛋白质丰度与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分析
        3 本节讨论
    第三节 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过程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和培养条件
        1.2 蛋白质提取及胰蛋白酶解
        1.3 串联质谱标签(TMT)标记及液相色谱(HPLC)分级
        1.4 磷酸化修饰富集
        1.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1.6 修饰位点基序分析
        1.7 功能注释
        1.8 基于蛋白功能富集的聚类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磷酸化位点与磷酸化蛋白质的鉴定
        2.2 磷酸化水平与蛋白质丰度之间的关系
        2.3 磷酸化肽段的保守磷酸化位点分析
        2.4 差异磷酸化肽段和蛋白质的鉴定
        2.5 差异磷酸化蛋白质聚类分析
        2.6 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的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2.7 差异磷酸化蛋白质的互作网络分析
        3 本节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介
致谢

(6)山东省部分地区2018年收获玉米的真菌污染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来源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试剂配制
        2.3.2 稀释涂布法
        2.3.3 菌落基因组DNA的提取
        2.3.4 PCR产物及测序
3 结果与分析
    3.1 玉米表面污染真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分子鉴定结果
        3.2.1 PCR扩增产物
        3.2.2 系统发育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4.1 地区间玉米储藏期间主要污染菌差异不大
    4.2 山东地区玉米收获初期污染真菌主要为层出镰刀菌
    4.3 长期储存会导致优势菌群发生改变
    4.4 山东地区果穗储藏技术亟需改进提升

(7)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霉菌毒素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真菌及霉菌毒素污染青贮饲料
        2.1.1 青贮中主要霉菌毒素
        2.1.2 青贮中主要产毒真菌
        2.1.3 青贮中霉菌毒素变化分布
        2.2 真菌生长及霉菌毒素产生的防治
        2.2.1 田间防治
        2.2.2 青贮窖管理
        2.3 霉菌毒素在青贮中的降解
        2.3.1 吸附
        2.3.2 微生物降解
        2.4 霉菌毒素的限量标准
        2.5 青贮微生物生态学分子技术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主要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发酵阶段全株玉米青贮营养及发酵品质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样地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收获期玉米青贮原料营养成分分析
        2.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全株玉米青贮的感官评价
        2.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发酵温度
        2.4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2.5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动态变化
        2.6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相对饲喂价值
        2.7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品质交互作用
        2.8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的感官特性影响
        3.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温度影响
        3.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二 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开窖后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样地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有氧稳定性变化分析
        2.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营养品质动态变化
        2.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发酵品质动态变化
        2.4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品质交互作用
        2.5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品质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3.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开窖后玉米青贮营养品质的影响
        3.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开窖后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三 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微生物及其多样性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样地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微生物计数
        1.3.2 细菌DNA提取
        1.3.3 真菌DNA提取
        1.3.4 宏基因组分类测序分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收获期玉米青贮原料微生物数量分析
        2.2 不同收获期玉米青贮原料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2.1 不同收获期青贮原料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2.2.2 不同收获期青贮原料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及相似性分析
        2.2.3 不同收获期青贮原料中微生物差异分析
        2.2.4 不同收获期青贮原料中细菌PICRUSt功能分析
        2.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2.3.1 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3.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微生物数量的交互作用
        2.3.3 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2.4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开窖后微生物的变化
        2.4.1 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4.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微生物数量的交互作用
        2.4.3 微生物多样性的分析
        3 讨论
        3.1 不同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原料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3.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3.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开窖后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四 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霉菌毒素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样地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收获期玉米青贮原料霉菌毒素含量分析
        2.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发酵过程霉菌毒素含量动态变化
        2.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发酵过程中对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含量交互作用
        2.4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开窖后霉菌毒素含量动态变化
        2.5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发酵过程中对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含量交互作用
        2.6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主要产毒真菌OTU数分析
        2.7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霉菌毒素综合评价
        3 讨论
        3.1 不同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原料中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发酵过程中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开窖后霉菌毒素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五 降解全株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微生物的筛选及对霉菌毒素的降解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1.3.2 微生物与霉菌毒素共培养
        1.3.3 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作用组分确定
        1.3.4 乳酸菌及酵母菌混合降解霉菌毒素作用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生物分离鉴定
        2.2 降解霉菌毒素菌株筛选
        2.3 微生物有效降解霉菌毒素组分分析
        2.4 不同浓度的乳酸菌及酵母菌混合对霉菌毒素降解效率
        3 讨论
        3.1 乳酸菌对于霉菌毒素降解的影响
        3.2 酵母菌对于霉菌毒素降解的影响
        3.3 微生物有效组分对于霉菌毒素降解的影响
        3.4 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对于霉菌毒素降解的影响
        4 小结
    试验六 基于响应曲面法解析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霉菌毒素含量影响的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拟合回归模型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2.2 微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响应面分析
        2.3 毒素最佳降解条件的确定
        2.4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实际发酵参数与毒素最佳降解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霉菌毒素最佳降解条件
        3.2 不同紧实度及收获期玉米青贮实际发酵参数与毒素最佳降解条件的相关性
        4 小结
第三章 主要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4.1 创新点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Bacillomycin D抗真菌作用研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Bacillomycin D
        1.1枯草芽孢杆菌
        1.2 Bacillomycin D分子结构
        1.3 Bacillomycin D的应用
    2 抗真菌组合
        2.1 常见抗真菌组合的成分
        2.2 抗真菌组合作用机制
    3 粮食中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污染
        3.1 粮食中微生物分布
        3.2 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
        3.3 玉米中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污染
    4 玉米贮藏
        4.1 贮藏中玉米品质的变化
        4.2 玉米贮藏技术
    5 猪肉贮藏
        5.1 猪肉中微生物污染
        5.2 猪肉防腐剂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Bacillomycin D与两类抑菌剂的组合抗真菌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Bacillomycin D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HLB值)
        2.2 Bacillomycin D与两类抗真菌剂抗菌敏感性测定
        2.3 Bacillomycin D与两类抗真菌剂联合作用FICI
        2.4 Bacillomycin D与两类抗真菌剂联合作用类型比较
        2.5 BD+Thy、BD+Cin组合药剂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及产呕吐毒素的影响
        2.6 BD+Thy、BD+Cin组合药剂对串珠镰刀菌孢子萌发及产伏马菌素的影响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产区玉米真菌多样性及呕吐毒素污染情况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区玉米菌落总数比较
        2.2 不同玉米样本真菌多样性(ITS1)调查
        2.3 不同产区玉米呕吐毒素含量比较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Bacillomycin D与丙酸钙复配在玉米贮藏中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贮藏中玉米水分含量的变化
        2.2 贮藏中玉米菌落总数的变化
        2.3 贮藏中玉米呕吐毒素含量的变化
        2.4 贮藏中玉米脂肪酸值的变化
        2.5 贮藏中玉米蛋白组分含量的变化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Bacillomycin D与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复配在猪肉保鲜上的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的效价研究
        2.2 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在猪肉保鲜上的应用
        2.3 Bacillomycin D与嗜酸乳杆菌NX2-6细菌素复配在猪肉保鲜上的应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发表文章
致谢

(9)呕吐毒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呕吐毒素的性质
    1.2 呕吐毒素的污染情况
    1.3 呕吐毒素的毒性及对动物的危害
        1.3.1 呕吐毒素的毒性
        1.3.2 呕吐毒素对动物的危害
    1.4 呕吐毒素的去除方法
        1.4.1 物理脱毒法
        1.4.2 化学脱毒法
        1.4.3 生物脱毒法
    1.5 DON的检测方法
        1.5.1 薄层色谱法(TLC)
        1.5.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1.5.3 气相色谱法(GC)与气质联用法(GC-MS)
        1.5.4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与液质联用法(HPLC-MS)
        1.5.5 酶联免疫法(ELISA)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呕吐毒素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主要培养基
        2.1.5 引物
    2.2 试验方法
        2.2.1 样品的处理及DON储备液的配制
        2.2.2 DON降解菌株的初筛
        2.2.3 DON降解菌株的纯化
        2.2.4 DON降解菌株的复筛
        2.2.5 DON呕吐毒素降解菌的鉴定
        2.2.6 DON的测定及降解率计算
    2.3 试验结果
        2.3.1 菌株的筛选
        2.3.2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2.3.3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4 基于16S rDNA序列的系统遗传发育树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呕吐毒素降解菌的应用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和样品
        3.1.2 主要设备
        3.1.3 主要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
        3.2.2 发酵菌液的制备
        3.2.3 发酵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2.4 发酵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
        3.2.5 菌液添加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2.6 不同发酵原料对降解率的影响
    3.3 试验结果
        3.3.1 发酵温度对降解率影响的试验结果
        3.3.2 发酵时间对降解率影响的试验结果
        3.3.3 菌液添加量对降解率影响的试验结果
        3.3.4 不同发酵原料对降解率影响的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附录 I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附录 II 呕吐毒素ELISA检测步骤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北方地区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与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玉米穗腐病概述
    1.2 引起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
    1.3 玉米穗腐病发病规律
    1.4 穗腐病病原菌侵染途径
    1.5 穗腐病的防治方法
    1.6 玉米中的真菌毒素
        1.6.1 玉米赤霉烯酮
        1.6.2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1.7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
    1.8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和设备
        2.1.1 试验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菌种繁殖
        2.2.2 田间接种
        2.2.3 穗腐病发病程度调查
        2.2.4 建立真菌毒素的分析方法
        2.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检测方法研究
        3.1.1 提取溶剂的选择
        3.1.2 流动相的选择
        3.1.3 净化条件的优化
        3.1.4 标准曲线
        3.1.5 质谱方法的优化
        3.1.6 回收率
    3.2 自然条件玉米穗腐病与真菌毒素积累的关系
        3.2.1 品种内发病级别与真菌毒素积累的关系究
        3.2.2 品种间相同发病级别与真菌毒素积累的关系
    3.3 接种禾谷镰刀菌穗腐病发病级别与真菌毒素积累情况
        3.3.1 品种内发病级别与真菌毒素积累的关系
        3.3.2 品种间相同发病级别与真菌毒素积累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玉米中真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储粮方式对小麦产后减损与质量安全的影响[J]. 张守梅,王兴亚,张娜娜,龚魁杰,郭玉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5)
  • [2]霉变饲用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与乳酸菌素对其的防霉抑菌效果[J]. 江宇航,辛维岗,张棋麟,邓先余,王峰,林连兵. 浙江农业学报, 2021(07)
  • [3]粮食来源真菌毒素产生菌筛选与次级代谢产物研究[D]. 王寒影. 河北大学, 2021(09)
  • [4]小麦重要生育期和入仓阶段籽粒真菌污染及呕吐毒素积累情况分析[J]. 张娜娜,张守梅,陈利容,郭玉秋,刘开昌,龚魁杰.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0(04)
  • [5]玉米响应大斑病菌侵染的多组学分析及重要侵染相关基因的挖掘[D]. 巩校东.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山东省部分地区2018年收获玉米的真菌污染状况研究[J]. 张守梅,张娜娜,李寒松,孔凡祝,陈利容,郭玉秋,刘开昌,龚魁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8)
  • [7]紧实度及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霉菌毒素的影响研究[D]. 王旭哲.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8]Bacillomycin D抗真菌作用研究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D]. 周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呕吐毒素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应用[D]. 梁含.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2)
  • [10]北方地区玉米穗腐病发病级别与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量的关系研究[D]. 姜涛. 黑龙江东方学院, 2019(06)

标签:;  ;  ;  ;  ;  

玉米真菌的分离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