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脑卒中单元

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脑卒中单元

一、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卒中单元(论文文献综述)

王拥军,熊云云,李子孝,张玉梅,杨晓萌,王上,霍晓川,杨明,谢雪微,罗岗,陈晓霖,李光硕,王利圆,王传颖,闫然,王文洁,段春苗,路正钊[1](2022)在《卒中:回眸2021》文中认为2021年,距离首项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研究——NASCET已经过去了30年[1]。与脑血管病的循证医学发展同步,2021年,Cerebrovascular Diseases杂志也已创刊30周年。杂志约请Hankey教授[2]回顾了30年间脑血管病循证医学的进程及最重要的研究进展:卒中单元的建立[3],加压弹力袜用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4],1995年NINDS研究开启了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历程[5],1997年CAST和IST试验奠定了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石[6-7],2013年CHANCE研

张琳,赵博琛[2](2020)在《基于卒中组织化管理需求的医院后勤服务支撑体系框架构建综述》文中认为卒中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并为社会发展带来沉重负担。通过组织化管理的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卒中医疗质量,但医疗机构后勤服务支撑能力的异质性为卒中组织化管理的效果带来不确定影响。本文以《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为参考依据,从卒中组织化管理对后勤服务的需求出发,从信息系统、交通物流系统、空间规划配置3个角度,综述了后勤服务支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结构框架。另外,本文结合建筑信息系统与物联网系统的发展,展望了后勤服务支撑卒中组织化管理的发展方向。

陶晨晨[3](2020)在《醒脑宁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颅内压(ICP)、血肿体积、NIHSS评分、中医证候积、BI指数的变化,对醒脑宁合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以期能研究一种新型而高效的中药制剂应用于临床,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而有效节约宝贵的医疗资源。方法:本试验收集了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9例,符合本试验入组要求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详细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9例病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治疗组35例,其中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脱落2例,共32例完成本实验;治疗组脱落3例,32例完成实验,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1)保持病房安静,定时翻身;(2)保持气道通畅;(3)间断高流量吸氧;(4)对症治疗;(5)有颅高压表现的患者,根据病情予以20%甘露醇125ml静滴,每612h可酌情重复一次,一般使用3-5天,最长不超过一周;(6)管理病人血压;(7)予护脑、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及时处理并发症。治疗组除予以上述基本治疗外,还予以口服、鼻饲或保留灌肠醒脑宁合剂(药品批号:鄂药字号Z2008 1753号,为本院制剂),用法:口服或鼻饲100ml/次,2次/天,连续30天。如昏迷患者、剧烈呕吐患者和消化道出血者,采用保留灌肠的方法,200ml/次,2次/天,连续30天。通过治疗第0天、治疗7天、30天颅内压值、血肿体积变化,及90天后随访时NIHSS评分、BI指数、中医症候学观测进行量表评价的变化评价其有效性。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了安全性检查,主要包括:基本生命体征水平、血常规、大便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头部CT检查评价醒脑宁合剂的安全性,观察不良反应,进行详细记录,及时予以对症处理。观察指标:疗效性指标:治疗前、治疗7天、30天的ICP、血肿体积变化,及90天后随访时NIHSS评分、BI指数、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指标: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头部CT。统计分析: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进行处理,统计结果均根据所得P值判断: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临床观察共纳入69例病例,实际64例完成本次实验,脱落5例病例。观察结果如下:(1)可比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排除年龄、性别、血压血糖水平、出血部位、基础疾病等对结果的影响,且治疗前NIHSS评分、BI指数、西医疗效指数、中医疗效指数、血肿体积、颅内压值经过统计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疗效性分析:1)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7天、治疗30天时测ICP,经监测及治疗前后比较,发现治疗组在降颅内压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即醒脑宁合剂能减轻急性脑出血患者颅高压情况;2)通过对不同时期患者血肿体积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醒脑宁合剂能显着减小血肿体积,即醒脑宁合剂能明显促进患者颅内血肿的吸收,从而使血肿体积减小;3)醒脑宁合剂能明显改善病人的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缺损及生存质量有改善作用;4)在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方面,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提示醒脑宁合剂疗效值得推广,对患者独立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5)治疗组西医疗效指数优于对照组,提示醒脑宁合剂在降低患者NIHSS评分方面有优势,即能显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6)通过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评估疗效,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更显着,提示醒脑宁合剂在改善中风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方面疗效十分可观,可显着改善患者肢体功能、语言功能;7)通过综合疗效评定,醒脑宁合剂组总有效率93.8%,提示醒脑宁合剂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综合疗效值得肯定。(3)安全性分析:醒脑宁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的不良反应较少,主要为腹泻,查大便常规、电解质分析均未见明显异常,未经处理,患者自愈;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相关如血生化、头部CT等安全性检查,均未发现与使用醒脑宁合剂有关的异常改变,及引起毒副作用的证据,说明醒脑宁合剂临床使用具安全性。结论: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将常规治疗与醒脑宁合剂合用疗效更佳,醒脑宁合剂在改善ICP、血肿体积、NIHSS评分、BI指数、中西医疗效指数方面疗效显着,通过对血常规、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头部CT进行检查发现无明显副作用,不良反应少且症状轻,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朱莉[4](2020)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制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的临床路径,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其实用性与可靠性。方法:该研究通过两个阶段开展。1明确疾病管理路径的结构框架,通过查阅指南,提炼总结最佳证据,制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的临床路径;2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试验。通过便利抽样法将符合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12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56例。2019年1-5月为对照组,按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护理开展工作;同年6-10月为干预组,通过疾病管理临床路径开展诊疗护理。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可比的前提下,通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慢性病自我效能感量表、健康教育知识调查表、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自我效能感、疾病知识掌握度及满意度的提升,以此评价实施疾病管理路径的效果。结果:1通过检索缺血性脑卒中指南,提炼与疾病管理相关的最佳证据,包括5个类别,24条证据。其中A级推荐条目19条,B级推荐条目5条;2根据两轮预试验,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制定了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路径表单与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方案;3基线资料: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资料及病情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可比;4实施疾病管理路径的干预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干预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出院时、出院1、3、6个月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出院时、出院1、3、6个月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组出院时、出院1、3、6个月健康教育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出院时满意度比较,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改善了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应用在临床工作中具有可行性与安全性。

王丽娜,李天晓,朱良付,周腾飞,宋朝阳[5](2018)在《移动脑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脑卒中是成人慢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死亡和痴呆的主要原因。在急性脑卒中发病4.5 h之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静脉溶栓可使患者获益。然而使用rt-PA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给临床救治带来了困难。移动脑卒中单元由普通救护车、移动CT扫描仪、生化检查设备、远程医疗系统及专业的脑卒中救治团队组成,可将脑卒中诊疗带至院前,缩短发病到溶栓的时间,革命性地改变了脑卒中救治模式。2017年我国引进了首台移动脑卒中单元并进行使用尝试,但目前仍有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本文对有关移动脑卒中单元的发展、运行流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的影响、成本功效比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作一文献综述。

丁素菊,吴雄枫[6](2016)在《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的缺陷——点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文中提出点评中国和美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的差异,肯定指南的意义和影响,也指出其存在缺陷与不足。本文提出国内指南的编写目的和使用者需要延扩,指南制定者和内容涵盖应进行完善,对脑卒中公众教育、卒中救治体系和质量改进应进行补充,针对院前管理需要细化并强调院前急救体系的作用,在卒中症状体征识别方面应全面,诊断流程部分则需要优化,提出静脉溶栓应该规范和进行质量监管,指出脑卒中病因分型选择存在滞后。以此启示我国脑血管病医疗实践与国外的差距,同时提出部分改进意见,为下一版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和依据。

彭斌,宿英英[7](2016)在《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文中提出脑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脑血管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高,可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在我国,脑血管病已超过缺血性心脏病成为头号死亡病因,同时也是导致成人残疾的首要病因。相关资料显示超过

洪泽华,王烈泉,黄楷彬[8](2014)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10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53例进行卒中单元治疗,中西组53例加用针灸及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NIHSS)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结果:两组NIHSS评分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比治疗前显着提高(P<0.01);治疗后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两组比较(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增加了患者的生存几率、增强了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回归家庭的可能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陈少婷(Chan Siu Ting)[9](2014)在《中医中风渊源刍议》文中指出中风病是在气血失调、阴阳失衡的基础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气候变化、嗜食烟酒或病久失治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泳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临床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神志昏蒙、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该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重易损害神志的特点,多见于体衰的中老年人。急性脑血管病又称为脑卒中,是指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事件,属于中医学“中风病”范围。脑卒中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我国虽已投入巨额资金预防及推广中风病,但脑卒中之发病率、复发率、死亡率及致残率仍居高不下。据现代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所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数地区脑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每年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16~219)/10万、(58~142)/10万。我国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9岁,脑卒中存活患者中有70~85%具不同程度地丧失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脑血管病已成为城乡居民疾病致死原因的前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故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已成为国内外医家的研究热点、大趋势,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干预、早期诊断、溶栓治疗、神经保护、介入治疗、综合康复等多方面取得进展,中西医结合防治脑血管病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具中医特色的卒中单元及诊疗方法使广大患者受益。中医药学治疗疾病已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对中风病的认识及治疗的更发展得相当完善,中风病自古以来为中医四大难治疾病“风、痨、臌、膈”之首,宋朝时期政府于太医院更设有“风科”专科,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对中风病何等重视。从《黄帝内经》起,历代医家对中风病从症状、病因病机、证候规律都各有论治,直到清末时期,西方医学在我国的广泛传播及影响,经过早期中医家结合西医理论发展,逐渐形成现代的中医中风病治疗内容。虽然目前中医学对脑卒中的认识及病因病机趋于一致,但基于有着悠久的中医治疗历史,历代医家对“中风”一词命名混乱,其辨症论治内容繁多、杂乱不一,有部分的古代中风理论与脑卒中脱节,在临床诊断及中医教材上都只能达到中西医部分互通,直至现今中医对中风病的诊断、定义、分型等仍未完全统一,给规范治疗、疗效评定和学术交流带来了困难。而现今教学使用的教材就是以古代医家的中风内容作为基础,但这个教材已经使用多年,一直未有太大的更新。中医临床标准亦是由1995年没有进一步的更新,而近代医学发展迅速,西医在脑卒中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迅速,现今使用的中医教材与临床诊断内容跟不上发展步伐,与实际临床脱节。为着持续中医治疗中风的发展,对现今使用的教材内容及临床诊断有必要进行探讨及改善,故本课题以研究中医中风渊源,如何发展至现今中医治疗中风的内容,再结合现今西医治疗脑卒中的内容,与之进行比牧,提出甲风教材及诊断标准目前不足的地方及改善方案,以得出更符合现今中医教学及临床使用的中风内容。此外,自古中风是古代的大病,历代医家对中风认识各有不同,加上古代的诊断技术的历史条件限制,故但凡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如突然昏迷、肢体侧偏都称为“中风”,除了现今的脑卒中外,亦包括其它疾病。这是基于各医家其中风理论欠缺统一,错误引用前人理论亦经常出现,使中风内容比较混乱,故本课题亦将过去“中风病”内容与现今其它病症比较,给“中风”病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及认识。故此,本文以“中医中风渊源”为题目,从两方向去研究中医中风,首先研究古代医书中凡冠上“中风”的内容,即广义的“中风”,另一方面就是以现今狭义中风(即脑卒中)的角度搜寻过往医书中类相似的内容的比较,得出更全面的中医“中风”内容。目的本文透过对古代医籍中凡与中风病有关的部分进行整理研究,总结出中风病辨证的学术渊源和发展,结合现今医学脑卒中的内容,两者进行系统比较,以得出更适用现今临床应用之中医中风内容。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复习,阐述我们的见解,力求有利于中风病的学术发展。方法:通过近50部医学史、古典医籍文献中有关中风病的症状、分类、命名、辨证、病因病机内容,以及搜集现代医学之脑卒中的发病症状、病因、分类及治疗等内容与古代中医中风病内容进行整理、分析及比较,提出最符合现今中医中风的内容。本文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简要地讨论中西对中风病认识之渊源;第二部分主要收集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论述;第三部分为现今脑卒中的内容包括临床及教材的内容;第四部分讨论近年发病率高的无症状性脑卒中;第五部分主要将中医中风病的内容与现今脑卒中进行比较,讨论脑部分损位置与中风的关系;第六部分是中风于古代所指的疾病种类繁多,除脑卒中外仍代表何种疾病;第七部分及第八部分是探讨近代中医中风内容可改善之处及以为中医中风病提出新的建议;最后为小结。通过本文研究,可知道:1.中风病的认识中风学说最早沿于《黄帝内经》,从《内经》记载来看,““中风”一词所指的具体内容与现今差异很大,一般所指“中风”为病因,即外感重病,不包括现今所指的偏瘫、失语等症状;而与现今中风相似的称谓有多种,如“偏枯”、“风痱”、“薄厥”等等。直到隋代,人们对“中风”的理解仍停留在“风邪外中”的外感病。唐朝起,人们对中风的认识逐渐改变,其概念也由外感病转变成主要指肢体偏痪、失语之类的疾病转变;直到明清时期,逐渐将具有“卒暴僵仆,或偏枯,或四肢不举,或不知人,或死,或不死”的称为中风,清代末期“西学东渐”,大量西方医学涌入,中西医逐渐融汇,加上人称“三张”的医家们使用西医学的知识解释中医中风的机制,使中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2.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转变历代医家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有颇大争议,中风病之病因经历过从外因到内因的发展过程。唐宋之前,“中风”的病因主要以“外风”立论,唐宋以后则多从“内风”立论,历代医家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的认识各有偏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认识。3.中风病与其它病的关系由于“中风”一词在古代医籍中具有多个含义,而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认识起初是从症状发现开始,故从《黄帝内经》起已对一系列“中风”症状有不同的描写,加上历代中医对中风病欠缺统一的认识,故纳入“中风”症状的内容非常多,但凡出现神志、头首、肢体、语言障碍者都属于“中风”的内容。以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在古代医籍中类似中风的内容事实上不属于脑卒中的范围,乃是其它疾病。故“中风”于古代时期是一个广义的疾病,与现今专指脑卒中的狭义“中风”不同。4.中医中风病与现今脑卒中的关系现时脑卒中的主要分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栓塞、血栓性脑梗塞及无症状脑卒中,与传统中医中风的分型不同,大部分的内容未能完全互通,不论中医教材或临床诊断上,中医中风的内容只能部分反映现今脑卒中的情况,要融合两者的内容,以提出具中医特色又符合现代医学临床应用的中医中风内容值得探讨。通过这课题的研究,从新对中医中风发展有意义的经典医书古籍进行整理与学习,对中风的历史渊源发展,其症状、病因、病机、辨证、分类都有更全面的了解;有别于一般对历代中风内容的阐述,本文将古代的中风文献容与现今脑卒中的内容分析比较,以得出与有别于以往的中医中风内容,对中医中风的内容有新的认识,例如中风除了脑卒中外亦可包括其它疾病,中风分型与脑部受损的情况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中医治疗中风的诊疗水平及辨证治则,有助中医药的发展。

陈怀珍[10](2013)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急性脑血管病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其中80%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病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循证医学证据的日益丰富,临床指南的

二、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卒中单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卒中单元(论文提纲范文)

(1)卒中:回眸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争分夺秒——移动卒中单元提高挽救生命的机会
2 黎明之神——晚时间窗再灌注治疗再现证据力量
3 孜孜求索——基底动脉取栓治疗循证基础未牢
4 左右不定——直接取栓取代桥接治疗结论不明
5 紫苑花开——急性卒中血管内取栓模式确定
6 各有千秋——无症状颈内动脉狭窄的非药物治疗
7 持之以恒——隐源性卒中的长程心电监测
8 上行下效——卵圆孔未闭封堵手术长期随访结果
9 精益求精——精准医学改变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格局
1 0 另辟蹊径——迷走神经刺激成为卒中康复新选择

(2)基于卒中组织化管理需求的医院后勤服务支撑体系框架构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后勤服务支撑体系是卒中组织化管理的基础平台
2 医院后勤服务重点模块建设框架
    2.1 信息系统支撑串联卒中组织化管理全部流程
    2.2 交通物流系统保障实体医疗效率
    2.3 空间规划配置促进团队组织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
3 整合建筑信息系统与物联网数据赋能医院后勤服务组织管理升级

(3)醒脑宁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诊断标准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6 不良反应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安性观察
        3.5 统计方法
    4 偏倚性预防
    5 试验结果
    6 不良反应
    7 安全性分析
    9 小结
        9.1 可比性分析
        9.2 醒脑宁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性分析
        9.3 醒脑宁合剂的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中风的认识
    2 中风的中医药现代研究
    3 中风辩证论治
    4 出血性中风的现代认识及治疗
    5 发展方向
    6 醒脑宁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中医理论依据
    7 醒脑宁合剂组方意义及方药分析
    8 醒脑宁合剂现代药理学研究
    9 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内容与方法
    3 质量控制
    4 医学伦理原则
    5 统计方法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移动脑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SU的意义
    1.1 前期“MSU”的设想
    1.2 发展
2 MSU的运行
3 MSU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影响
    3.1 改变了传统的脑卒中救治模式
    3.2 MSU疗效
4 MSU成本

(6)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的缺陷——点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的目的和指南使用者
2 指南制定者和指南内容的涵盖
3 缺乏公众卒中教育部分
4 缺乏脑卒中医疗体系和质量改进的阐述
5 院前卒中管理,应充分强调120的作用
6 给出的院前脑卒中识别症状不全面
7“卒中单元”(stroke unit)阐述过于笼统,不利于临床实施
8 诊断流程前后赘述
9 静脉溶栓流程需要规范化
1 0 脑卒中病因分型有待改良
1 1 相比国际指南对我国的启示

(8)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10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9)中医中风渊源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现今中风病的历史
    1.1 中医中风病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渊源
        1.1.1 中医中风病名的起源
        1.1.2 西医脑卒中病名的起源
    1.2. 脑卒中的概况
        1.2.1 中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1.2.2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优势
第二部分 中医中风病的历史
    2.1. 中风的含义
        2.1.1 “风”的含义
        2.1.2 风邪如何引致“中风”?
    2.2 历代中医文献中的中风内容
        2.2.1 中风症状的认识(先秦两汉至隋唐时期)
        2.2.2 中风病名的确立(宋朝)
        2.2.3 中风证型的分类(金元明清时期)
        2.2.4 近代病名的确立(清末至民初时期)
    2.3 小结
    2.4 现今中医中风病的内容
        2.4.1 中医教材的中风内容
        2.4.2 中医临床标准
第三部分 现今脑卒中的内容
    3.1 西医脑卒中的定义
    3.2 国内西医教材定义
    3.3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3.3.1 蛛网膜下腔出血
        3.3.2 脑出血
        3.3.3 脑梗塞
第四部分 无症状性脑卒中
    4.1 发生率
    4.2 影像学特点
    4.3 临床类型
        4.3.1 无症状性脑梗死
        4.3.2 无症状性脑出血
        4.3.3 无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4 临床意义
    4.5 预防与治疗
    4.6 无症状性脑卒中与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4.7 无症状性脑卒中与中医辨证论治
    4.8 中医诊断无症状性脑卒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 中医中风病与脑卒中的异同
    5.1 中医中风病的标准定义
    5.2 与各类脑卒中的主症比较
        5.2.1 蛛网膜下腔出血
        5.2.2 脑出血
        5.2.3 脑栓塞
        5.2.4 血栓性脑梗塞
    5.3 中医中风分型与脑功能区受损的关系
        5.3.1 中经络
        5.3.2 中脏腑
第六部分 中风病与其它疾病的关系
    6.1 《黄帝内经》至《外台秘要》中对中风的描述
        6.1.1 神志类
        6.1.2 头首类
        6.1.3 肢体类
        6.1.4 语言类
    6.2 症状与其它疾病
        6.2.1 神志类:主要指突然昏迷的情况
        6.2.2 头首类
        6.2.3 肢体类
        6.2.4 语言类
第七部分 中医中风病之病名、定义及症状的反思
    7.1. 中医中风病完全等同于西医脑卒中的问题
    7.2. 中医中风病标准化的问题
第八部分 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概述
指南核心内容解读
    1 西医指南
        1.1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2010指南
        1.1.1 建立卒中单元
        1.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流程
        1.1.3 一般处理
        1.1.4 特异性治疗
        1.2 AHA/ASA2013年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管理指南
        1.3 2011年AHA/ASA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卒中预防指南
        1.3.1 控制危险因素是缺血性卒中或TIA二级预防的关键
        1.3.2 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介入治疗
        1.3.3 脑栓塞的预防
        1.4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2010指南
        1.5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指南的要点
        1.5.1 早期血管再通、恢复血流是关键
        1.5.2 阿司匹林的使用
        1.5.3 抗凝、降纤治疗
        1.5.4 卒中早期的组织管理和卒中单元建立
        1.5.5 专业康复应及早进行
        1.5.6 控制危险因素是二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2 中医指南
        2.1 中风病指南
        2.1.1 分层诊断
        2.1.2 分期辨证论治
        2.1.3 指南重视其他治法与康复训练
        2.1.4 指南强调中风病的预防
        2.2《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脑梗死的诊断依据
        2.3 中医药在缺血性脑卒中诊疗中的作用体现不够
        2.4 启示与思考
        2.4.1 加强组织化管理, 分层次建立卒中中心或卒中单元
        2.4.2 总结中医现代成果, 优化中医诊疗方案, 开展规范临床研究
        2.4.3 明确中西医结合途径和优势, 寻找中医治疗的切入点
小结与展望

四、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卒中单元(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回眸2021[J]. 王拥军,熊云云,李子孝,张玉梅,杨晓萌,王上,霍晓川,杨明,谢雪微,罗岗,陈晓霖,李光硕,王利圆,王传颖,闫然,王文洁,段春苗,路正钊. 中国卒中杂志, 2022(01)
  • [2]基于卒中组织化管理需求的医院后勤服务支撑体系框架构建综述[J]. 张琳,赵博琛. 中国卒中杂志, 2020(09)
  • [3]醒脑宁合剂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观察[D]. 陶晨晨.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4]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疾病管理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D]. 朱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移动脑卒中单元的临床应用进展[J]. 王丽娜,李天晓,朱良付,周腾飞,宋朝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10)
  • [6]脑卒中诊断治疗指南的缺陷——点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 丁素菊,吴雄枫. 医学与哲学(B), 2016(06)
  • [7]中国重症脑血管病管理共识2015[J]. 彭斌,宿英英.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6(03)
  • [8]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106例临床分析[J]. 洪泽华,王烈泉,黄楷彬. 辽宁中医杂志, 2014(12)
  • [9]中医中风渊源刍议[D]. 陈少婷(Chan Siu T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01)
  • [10]《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诊疗指南》解读[J]. 陈怀珍.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11)

标签:;  ;  ;  ;  ;  

我国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方向——脑卒中单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