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纹蟹养殖试验

网纹蟹养殖试验

一、网围蟹种培育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王世会[1](2020)在《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文中认为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又称河蟹或大闸蟹,是东亚地区土着且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蟹类之一。尚不清楚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种质遗传特性,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养殖性能和品质特性。因此本文比较了不同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系绒螯蟹的养殖性能、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差异,以期为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采用分子标记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了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四水系野生群体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介于0.7827~0.8580之间,香农信息指数I介于2.0722~2.4088之间;单倍型多样性h介于0.52101~0.87097之间,核苷酸多样性π介于0.00139~0.02796之间,四水系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不论是微卫星还是线粒体标记分析,南流江种群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均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瓶颈效应分析表明在符号检测和Wilcoxon符号检验的SMM模型下,四水系绒螯蟹种群均经历了瓶颈效应;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南流江种群独立于长江、瓯江和闽江种群。综上,通过微卫星和线粒体COI标记分析,四水系野生绒螯蟹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程度与地理距离相一致,瓯江和闽江种群更接近长江种群,而与南流江种群遗传距离较远。本研究为绒螯蟹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2.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通过养殖实验和解剖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评估了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在扣蟹阶段生长性能、早熟率、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成蟹阶段生长性能、生殖蜕壳、性腺发育、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四水系扣蟹的平均体重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终体重以长江扣蟹最高。8-10月和10-11月四水系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辽河扣蟹无早熟个体,其余三水系扣蟹存在一定早熟率,且差异显着(P<0.05)。辽河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高,饲料系数最低,而闽江扣蟹成活率和产量最低,饲料系数最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7月)辽河蟹平均体重最高,生长后期(9-11月)长江蟹平均体重最高。3-5月和7-9月闽江蟹的WGR和SGR略高于辽河蟹和长江蟹。9月末雌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而雄体则持续到10月。9-11月闽江蟹性腺指数GSI增量最高,但11月长江蟹GSI最高。长江蟹成活率和产量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就终体重分布而言,长江雌体大规格(≥150.00 g/只)比例最高,辽河雄体大规格(≥200.00 g/只)比例最高,但不同水系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合判断,在长江流域长江蟹养殖性能最优,闽江蟹性腺发育最晚,但性腺发育速度较快。这些研究结果将为绒螯蟹种质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3.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本研究构建了1龄性早熟自交家系(PI)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家系(PHN),综合评估其养殖性能和可食率。结果表明:(1)在扣蟹养殖阶段,PI组F1扣蟹平均体重始终大于PHN组;PI组F1雌体的WGR、SGR和早熟率均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PI组F1雌体成活率显着低于PHN组(P<0.05),雄体略低于PHN组;PHN组总产量较高,但无显着差异(P>0.05)。扣蟹终体重呈正态分布,3.00~8.99 g终体重扣蟹比例较高。(2)在成蟹养殖阶段,生长前期(3-5月)PI组平均体重低于PHN组,生长后期(7-9月)则以PI组为高;3-5月和7-9月PHN组F1WGR和SGR均高于PI组,而5-7月则以PI组为高;PI组F1生殖蜕壳和性腺发育略早于PHN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体来看,PI组F1成活率和产量均高于PHN组,但饲料系数显着低于PHN组(P<0.05);PHN组F1体重<125.00 g和≥250.00 g的成蟹百分比较高,两组体重<125.00g的成蟹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就总可食率TEY而言,PI组F1TEY高于PHN组;就肥满度CF而言,PI组F1雌体高于PHN组,雄体则较低,但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综上,1龄早熟自交组F1具有扣蟹平均体重大、早熟率略高,成蟹生殖蜕壳较早、成活率和产量高的特点;而1龄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组F1则具有扣蟹成活率和产量高,成蟹生殖蜕壳略晚、饲料系数低的特点。4.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采用养殖实验、解剖、生化组成分析、脂肪酸分析和游离氨基酸分析等方法,系统地比较了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的肥满度、总可食率、可食组织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1)除三水系雌体GSI和雄体CF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HSI和MY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三水系绒螯蟹成蟹常规营养组成较为相近,除雌体肝胰腺中粗蛋白,雄体性腺中水分和总脂,肝胰腺中总脂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在相同/相似的养殖条件下,辽河种群雌体肝胰腺和性腺中C22:6n3(DHA)、C20:5n3(EPA)、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均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C18:2n6、C20:2n6以及则要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肌肉中DHA、雄体EPA和HUFA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4)辽河种群雄体性腺中牛磺酸Tau、色氨酸Trp和雌体肌肉中苏氨酸Thr显着高于长江和闽江种群(P<0.05);长江种群雌体肌肉中丙氨酸Ala显着高于辽河和闽江种群(P<0.05);闽江种群雌体性腺中天冬酰胺Asn、丝氨酸Ser、异亮氨酸Ile和雄体肌肉中谷氨酰胺Gln均显着高于辽河和长江种群(P<0.05)。性腺中主要呈味氨基酸为谷氨酸Glu和精氨酸Arg,肌肉主要呈味氨基酸为Glu、甘氨酸Gly、Ala和Arg。综上,三水系成蟹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为接近,但不同水系间DHA、EPA等脂肪酸和Tau、Trp、Thr等游离氨基酸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种质遗传特性有关。

程泽龙[2](2014)在《中华绒螯蟹新品系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华绒螯蟹味道鲜美、风味独特,饱受市场欢迎,其养殖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即小水域生态系统养殖,所以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即在小水域生态系统养殖的条件下,培育出性状优良的中华绒螯蟹新品系对于其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华绒螯蟹新品系的选育、生长性能、生物学指标等方面作了介绍、研究、测定、分析,主要结果有:(1)通过对纯种长江中华绒螯蟹的4代定向选育,F4代雌、雄蟹的均重分别达到了156.34g/尾、224.88g/尾,与选育的基础群体,即选育工作开始之前的雌、雄蟹相比,均重分别增加了33.96%、64.46%。F4代雌、雄蟹的体重规格较为整齐、统一,体重变异系数均小于选育工作开始之前的雌、雄蟹。(2)经过6个月的一龄蟹种池塘对比培育,F4代自繁子代一龄蟹种的均重、收获量、回捕率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无显着差别,但F4代自繁子代一龄蟹种的性早熟率低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一龄蟹种且差异极显着(P<0.01)。(3)经过8个月的二龄河蟹池塘对比培育,F4代自繁子代二龄河蟹的均重、收获量高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二龄河蟹且差异极显着(P<0.01),在回捕率方面,二者无显着差异。在二龄河蟹培育过程中,F4代自繁子代的平均增重率和平均日增重高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其中平均增重率达到了显着性差异水平,平均日增重达到了极显着差异水平(P<0.01)。(4)同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F4代自繁子代雌性成蟹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雌性成蟹相比,肌肉重量二者无显着差异,肝脏重量、性腺重量、可食部分重量、雌蟹蟹体最美味的部分“蟹黄”的重量及“蟹黄”所占蟹体的比重均为前者大于后者且差异极显着(P<0.01)。同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F4代自繁子代雄性成蟹与普通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雄性成蟹相比,肌肉重量二者无显着性差异,肝脏重量、性腺重量、可食部分重量、雄蟹蟹体最美味的部分“蟹黄”和“蟹膏”的重量均为前者大于后者,其中肝脏重量、雄蟹蟹体最美味的部分“蟹黄”和“蟹膏”的重量差异极显着(P<0.01),可食部分重量差异显着。养殖的F4代自繁子代雄性成蟹与雌性成蟹相比,肌肉重量、肝脏重量、可食部分重量、肌肉指数均为雄蟹大于雌蟹且差异极显着(P<0.01),性腺重量、蟹体最美味的部分的重量、肝脏指数、性腺指数、性肝指数和(蟹体最美味的部分所占蟹体的比重)、可食部分指数均为雌蟹大于雄蟹且差异极显着(P<0.01)。(5)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F4代自繁子代雄性成蟹可食部分各营养物质除水分含量高于雌性成蟹外,其余含量均低于雌性成蟹。综合来看,同规格的F4代自繁子代雌性成蟹的食用营养价值高于雄性成蟹。

李洪进,蔡建中,唐玉华[3](2013)在《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初探》文中认为沙塘鳢隶属鲈形目、塘鳢科、沙塘鳢属,俗称"虎头鲨"。沙塘鳢个体虽小,但因其肌间剌少,含肉量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天然水域的数量日趋减少,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沙塘鳢已成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名贵养殖品种之一,越来越受到渔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在蟹池内套养沙塘鳢,不仅可让沙塘鳢捕食池中的野杂鱼,还

李洪进,蔡建中,唐玉华[4](2013)在《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初探》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结合省水产三新项目"蟹池套养沙塘鳢技术示范与推广应用"的实施,我们在高邮湖区养殖户蒋德广围养区中进行了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水域选择蒋德广围养区所在水域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水质符合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的水库、湖泊。网围设置处避开航道,环境安静,交通方便,网围养殖

朱清顺,柏如发,邓燕飞[5](2012)在《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生长性能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测试选育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的生长性能,于2009—2010年通过在相同养殖环境、相同饲养管理、相同养殖密度的条件下,采用现实生产中先进的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技术主导模式,进行‘长江一号’中华绒螯蟹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龄蟹种培育的平均规格、存活率,选育系与对照系无显着差异;性早熟比例,选育系分比对照系降低5%;2龄成蟹养殖,‘长江一号’选育系比对照系生长快,平均体重增长快21.64%,呈极其显着差异(P<0.01),单产平均提高21.22%。选育系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了22.73%,平均体重变异系数比对照组降低19.14%。连续2周年的生产性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生长快、群体规格整齐、养殖存活率高、增产效果明显,深受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市场应用和产业化前景广阔。

柳富荣,乔璨[6](2011)在《洞庭湖水域网围河蟹健康生态养殖的研究》文中认为笔者于2008年和2009年在洞庭湖的巴南湖主持开展了网围河蟹健康生态养殖试验,取得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养殖的河蟹规格大、品质好、无公害,深受消费者欢迎。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水域生态条件试验网围设置在巴南湖内。巴南湖位于湖南省沅江市境内洞庭湖的目平湖水域,该湖水底平坦,淤泥少,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水

陆骞书,施炜纲,刘凯[7](2011)在《东太湖网围“轮种轮养”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将东太湖庙港养殖区(8 hm2)用网围成4个区,进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a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轮种轮养试验。结果表明:年均养殖产量4 775.55 kg/hm2,年均纯利20 411.55元/hm2,利润率46.43%。氮、磷输入与输出比分别为1:1.65和1:1.58,养殖全程氮磷投入量小于输出量。与网围单养模式相比,"轮种轮养"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养殖区内的植被与底栖动物资源,促进饵料资源再生并形成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湖区植被保护,又可显着降低湖区氮磷负荷,兼有经济与生态效益高之优点。

朱清顺,柏如法[8](2005)在《不同饲料对越冬一龄蟹种蜕壳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2005年3-4月投喂不同种类的饲料对越冬一龄蟹种生长脱壳的影响效果明显不同。室内实验表明:在相同密度、相同养殖条件下,投喂新鲜动物性饲料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投喂植物性饵料的成活率仅为65%;湖泊网围养殖生产表明: 在相同面积、不同密度的强化暂养网围区中,投喂动物性饲料小杂鱼、螺蛳的幼蟹脱壳延迟期仅为4 d,而投喂植物性饲料小麦的幼蟹脱壳延迟期为7 d,其脱壳死亡率明显高于前者。

孔优佳,花少鹏[9](2005)在《滆湖网围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研究了网围无公害培育一龄蟹种和成蟹养殖技术,检测了试验区水质、底泥和成蟹品质。结果表明,网围河蟹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投草型、种草型和轮牧型养殖方式分别适合15亩左右、50亩左右和100亩以上规模的网围养殖,平均亩产达41.34~52.09kg,平均亩效益为1780.77~1988.89元。无公害养殖技术提高了河蟹品质,对维护浅水草型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和河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顾志华,李伟方,薄益锋[10](2005)在《网围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试验》文中研究表明

二、网围蟹种培育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围蟹种培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1 形态学评价
    1.2 遗传多样性评价
        1.2.1 细胞核基因组DNA标记
        1.2.2 线粒体基因组DNA标记
    1.3 养殖性能评价
    1.4 品质评价
        1.4.1 营养品质评价
        1.4.2 风味品质评价
        1.4.3 色泽品质评价
第二章 长江、瓯江、闽江和南流江水系野生绒螯蟹遗传多样性比较
    2.1 材料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2.2 方法
        2.2.1 基因组DNA提取
        2.2.2 总DNA质量检测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
        2.2.4 数据处理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及群体遗传多样性
        2.3.2 线粒体COI基因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
        2.3.3 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4 线粒体COI标记群体遗传分化
        2.3.5 瓶颈效应分析
        2.3.6 遗传结构分析
    2.4 讨论
        2.4.1 遗传多样性
        2.4.2 遗传分化
        2.4.3 瓶颈效应与遗传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长江、瓯江和闽江水系绒螯蟹F1养殖性能比较
    3.1 材料
    3.2 方法
        3.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3.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3.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3.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3.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华绒螯蟹1龄性早熟自交和1龄性早熟与2龄正常成熟杂交F1养殖性能及可食率比较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扣蟹阶段养殖管理
        4.2.2 成蟹阶段养殖管理
        4.2.3 扣蟹养殖性能测定
        4.2.4 成蟹养殖性能测定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扣蟹阶段养殖性能
        4.3.2 成蟹阶段养殖性能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辽河、长江和闽江水系人工养殖绒螯蟹成蟹品质比较
    5.1 材料
        5.1.1 实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耗材和仪器
    5.2 方法
        5.2.1 肥满度和总可食率测定
        5.2.2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
        5.2.3 脂肪酸组成测定
        5.2.4 游离氨基酸组成测定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比较
        5.3.2 可食组织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3.3 可食组织脂肪酸组成比较
        5.3.4 可食组织游离氨基酸组成及呈味强度比较
    5.4 讨论
        5.4.1 肥满度、总可食率和常规营养成分比较
        5.4.2 可食组织中脂肪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比较
    5.5 本章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华绒螯蟹新品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及主要养殖模式
        1.1.1 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
        1.1.2 中华绒螯蟹主要养殖模式
    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及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图
第二章 中华绒螯蟹的4代选育
    2.1 选育技术介绍
        2.1.1 选育目标
        2.1.2 选育地点
        2.1.3 选育方法
        2.1.4 具体选育过程
    2.2 选育群体4代选育结果
    2.3 对照群体4代生长结果
第三章 F_4代中华绒螯蟹自繁子代生长性能研究
    3.1 一龄蟹种对比培育试验
        3.1.1 试验时间、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3.2 二龄河蟹对比培育试验
        3.2.1 试验时间、地点
        3.2.2 试验设计
        3.2.3 试验方法
        3.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第四章 F_4代自繁子代成蟹生物学指标的测算及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样品
        4.1.2 主要测试材料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外部形态、蟹体组成成分测算
        4.2.2 可食部分营养成分测算
        4.2.3 计算公式
        4.2.4 数据处理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外部形态、蟹体组成成分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4.3.2 蟹体可食部分营养成分的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水域选择
二、网围设置
    1. 材料
    2. 设计
    3. 安装
    4. 暂养区建设
三、苗种放养
    1. 蟹种放养
    2. 沙塘鳢苗种放养
四、饲养管理
    1. 移植水草
    2. 饲料品种
    3. 日常管理
    4. 病害预防
五、结果
六、讨论与分析

(4)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域选择
2. 网围设置
    2.1 材料
    2.2 设计
        2.2.1 网围面积
        2.2.2 网围形状
        2.2.3 防逃设置
    2.3 安装
    2.4 暂养区建设
3. 苗种放养
    3.1 蟹种放养
        3.1.1 蟹种选择
        3.1.2 蟹种消毒
        3.1.3 放养方法
    3.2 沙塘鳢苗种放养
4. 饲养管理
    4.1 移植水草
    4.2 饲料品种
        4.2.1 全年投饵安排
        4.2.2 日投饵安排
        4.2.3 投饵方式
        4.2.4 定期抽检
    4.3 日常管理
    4.4 病害预防
5. 结果
6. 讨论与分析

(5)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生长性能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1.2 试验材料
        1.2.1 选育组
        1.2.2 对照组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规模
        1.3.2 试验设计
        1.3.3 样本采集与测量
        1.3.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9年1龄蟹种培育对比试验结果
    2.2 2010年2龄成蟹养殖对比试验结果
3 结论
    3.1‘长江一号’选育系1龄蟹种选择利用率高
    3.2‘长江一号’选育系生长速度快
    3.3‘长江一号’选育系平均规格整齐, 养殖单产高
4 讨论
    4.1 选育中华绒螯蟹1龄蟹种培育与选择利用
    4.2 中华绒螯蟹生产性对比试验技术评述

(6)洞庭湖水域网围河蟹健康生态养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水域生态条件
    2. 网围设置
    3. 清野除害
    4. 种草投螺
    5. 苗种投放
    6. 饲养管理
    7. 捕捞
二、结果
    1. 产量
    2. 效益
三、小结与讨论
    1. 场地选择
    2. 网围布设
    3. 放养方式
    4. 饲喂方法
    5. 经营模式
    6. 资源利用

(8)不同饲料对越冬一龄蟹种蜕壳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准备试验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野外养殖试验
    2.1 暂养区设置
    2.2 饲料选择与投喂
3 试验结果
    3.1 第一次蜕壳生长
    3.2 第二次蜕壳
    3.3 饲料选择性
4 分析与讨论

(10)网围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1. 网围区的选择
    2. 网围结构及设置
    3. 轮牧式养殖
    4. 清除敌害鱼类
    5. 改良水草种类和控制水草生长
    6. 投放足量螺蛳
    7. 挑选优质蟹种
    8. 蟹种的暂养管理
    9. 科学投饲
    1 0. 日常管理
    1 1. 适时起捕
二、试验结果
    1. 收获情况
    2. 经济效益
三、小结与讨论

四、网围蟹种培育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沿海绒螯蟹种质资源挖掘、养殖性能和品质评价[D]. 王世会.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2]中华绒螯蟹新品系的研究[D]. 程泽龙.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3]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初探[J]. 李洪进,蔡建中,唐玉华. 中国水产, 2013(03)
  • [4]河蟹、沙塘鳢小网围生态养殖技术初探[J]. 李洪进,蔡建中,唐玉华. 渔业致富指南, 2013(04)
  • [5]中华绒螯蟹‘长江一号’生长性能比较研究[J]. 朱清顺,柏如发,邓燕飞. 农学学报, 2012(01)
  • [6]洞庭湖水域网围河蟹健康生态养殖的研究[J]. 柳富荣,乔璨. 渔业致富指南, 2011(23)
  • [7]东太湖网围“轮种轮养”生态养殖技术研究[A]. 陆骞书,施炜纲,刘凯. 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2011
  • [8]不同饲料对越冬一龄蟹种蜕壳生长的影响[J]. 朱清顺,柏如法. 水产养殖, 2005(06)
  • [9]滆湖网围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研究[J]. 孔优佳,花少鹏. 淡水渔业, 2005(03)
  • [10]网围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试验[J]. 顾志华,李伟方,薄益锋. 科学养鱼, 2005(05)

标签:;  ;  ;  ;  ;  

网纹蟹养殖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