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

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

一、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论文文献综述)

杨梦[1](2021)在《基因组信息指导下两株真菌来源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文中提出细菌耐药形势日益严峻,寻找抗耐药菌活性物质迫在眉睫。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因结构复杂,骨架新颖,具有丰富多样的生物活性,是小分子药物的主要来源。毛壳菌作为植物病原菌的生物防治菌之一,它的抗菌机理最有可能是由于产生了具有抗菌性能的代谢产物。对毛壳菌来源的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是新药开发的有效途径。本论文主要从两百余株不同来源的毛壳属真菌中筛选了对病原菌SA和MRSA有较好活性的两株Chaetomium brasiliense SD-596和Chaetomium cochliodes SD-280,在基因组信息指导下对抗耐药菌活性物质进行针对性挖掘。首先对两株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预测其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推测其可能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然后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结合薄层色谱分析,一维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二维核磁共振(1H-1H COSY、HMQC、HMBC和NOSEY)以及质谱等波谱技术对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基因组信息显示,C.brasiliense SD-596具有28个基因簇,包括9个I型聚酮合酶(T1PKS)、1个III型聚酮合酶(T3PKS)、5个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RPS)、5个NRPS-like、1个T1PKS-NRPS、1个吲哚(Indole)、4个萜类(Terpene)以及1个siderophore等类型基因簇。从C.brasiliense SD-596发酵粗提物中系统性的分离并鉴定出5个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包括三个新化合物mollicellin S(A1)、mollicellin T(A2)和mollicellin U(A3),及两个已知化合物mollicellin D(A4)和mollicellin H(A5)。其中Cluster 1是一个PKS类基因簇,其PKS含有一个C-甲基转移酶(CMe T)结构域,我们推测该基因簇负责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并对化合物A1-A5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对五个化合物进行了抗菌活性测试。化合物A1、A2、A3和A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和耐加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A1、A2和A5对SA和MRSA的MIC值均相同,分别为6.25、12.5和25.0μg/m L。A3对SA和MRSA的MIC值分别为12.5和25.0μg/m L。根据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A1、A2和A4的结构差异结合抗菌实验数据推断出C-4的醛基和C-7的甲氧基有助于化合物对SA和MRSA的抑制作用,且醛基和甲氧基可能具有协同作用。C.cochliodes SD-280具有91个基因簇,包括25个T1PKS、10个NRPS、5个T1PKS-NRPS、8个Terpene、37个Cf_putative以及1个Cf_fatty_acid等类型基因簇。从C.cochliodes SD-280中分离出8个化合物,主要为多硫代二酮哌嗪类生物碱(ETPs)类天然产物,分别是:4-羟基苯甲醛(B1)、麦角甾醇(B2)、methyl6-(isoprenyl)-1H-indole-3-carboxylate(B3)、chetomin(B4)、chetomin D(B5)、chaetocochins G(B6)、尿嘧啶(B7)和胸腺嘧啶(B8),其中chemomin的抗MRSA活性明显强于阳性对照。经过全球天然产物分子网络集群数据库(GNPS)和Cytoscape对液相色谱-质谱原始数据的处理和整合,构建可视化的分子网络图,结合标准品chetomin数据分析,可以准确预测出四个chetomin的类似物。对C.cochliodes SD-280脂肪酸类代谢产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了成分分析,其含有21种脂肪酸,包括13种饱和脂肪酸和8种不饱和脂肪酸。该脂肪酸对DPPH·和·OH自由基都有清除能力,且呈量效关系。由于分离到的化合物远低于所含基因簇的数量,为进一步挖掘其次级代谢产物,对C.cochliodes SD-280进行OSMAC策略(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单菌株多化合物)预实验,在培养基中添加前体物质不同的氨基酸。L-色氨酸实验组和空白组发酵液颜色有明显差异。从HPLC分析来看,L-色氨酸和L-丙氨酸实验组与空白组对比有新增信号峰,且根据光谱图判断,极有可能产生新的二酮哌嗪(DKPs)类化合物;L-亮氨酸组次级代谢产物信号峰明显减少,chetomin信号峰的峰面积增加,推测亮氨酸刺激chetomin的大量产生。

张磊[2](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认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窦婧怡[3](2020)在《功能红曲保健品的研制》文中认为功能性红曲米中主要有效成分为莫纳可林K具有降血脂功能,因此具有医疗保健作用,市场前景广阔。本论文首先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了红曲米中莫纳可林K含量检测的方法,对不同浓度的标准液检测后获得莫纳可林K的峰面积值,得出回归方程计算为y=51.349x+0.1784,相关系数r2=0.9997,得出红曲米中莫纳可林K出峰时间大约为15min,并对该方法进行了回收率实验与精密度实验,得出最低回收率为97.42%,最高回收率为99.96%,平均回收率为99.22%,回收率达98%以上,证明回收率良好,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为0.028(<0.05),精密度良好。确定了莫纳可林K检测方法之后,我们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莫纳可林K含量为指标,从山东中惠食品有限公司得到6株功能性红曲菌筛选出一株含量最高的菌株,莫纳可林K含量为10.48mg/g,并将该菌株经过了麸皮含量、碳氮源、接种温度、发酵时间以及pH等单因素实验,然后经过正交优化后得出了高产莫纳可林K的功能性红曲米的最佳培养基组成:即初始含水量50%,大米50%、麸皮10%、蛋白胨1.5%、葡萄糖2.5%。获得最佳培养条件:初始pH=5,接种量12%,大米颗粒大小为14目,装瓶量60g,前3天30℃培养,后15天转入26℃低温发酵培养。在最佳条件培养红曲菌株,莫那可林K的产量为13.21 mg/g。将生产的红曲米粉末与辅酶Q10、螺旋藻以及微晶纤维素分别按照43:4:30:23的比例复配灌装后制成了红曲胶囊。使用红曲胶囊粉末进行小鼠急性经口实验,观察14天,小鼠健康状况与体重均无明显变化,因此判断红曲胶囊粉末无毒。对红曲胶囊粉末进行其功效成分莫纳可林K经人工胃液、人工肠液消化后的含量检测,莫纳可林K含量不变,平均值为3.47 mg/g,即经人工胃液、人工肠液消化后不会降低功效成分莫纳可林K含量。

樊菁[4](2020)在《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航空配餐企业相比一般食品制造企业,具有产品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的特点,相比一般快餐、酒店等餐饮企业,又具有产品储存时间长、冷链运输、二次加热、空中食用等特点,而且航空食品不仅提供给旅客,也提供给机组人员,因此航空食品的安全与飞行安全密切相关。航空配餐食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的建设,一直是航空配餐业关注的焦点。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简称FSSC 22000)是一项全球性的、可审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结合了行业特定的前提方案、ISO 22000以及其他附加要求。本课题对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探讨FSSC22000如何在航空配餐企业中实施。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探讨了FSSC 22000的由来、结构和认证范围,其拥有完整的前提方案、先进的附加要求,覆盖了来料、仓管、生产、配送、垃圾处理等完整的食品供应链,涵盖了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和当下的食品安全风险,因此更适合航空配餐企业的安全需求;2.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通过对比GB31641和ISO/TS 22002-2:2013,评估差异性前提方案条款,确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通过建立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防护程序、预防食品欺诈程序和过敏原管理程序,从而落实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附加要求;3.构建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中对标ISO 22000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包括核心原理HACCP、食品安全目标、应急准备和响应、可追溯性系统等;4.以厦门航空有限公司配餐部为例,引入FSSC 22000后,旅客投诉量率连续三年下降,食品安全目标均能较好完成,体系文件增加“过敏原的管控”、“食品防护计划”、“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等内容,监控范围更加全面,证明FSSC 22000适合且有助于航空配餐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

徐改兰[5](2020)在《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文中指出围绕着生物技术,从色、香、味、形、营养、安全等方面进行食品加工与开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芡实、大米为原料,经过淀粉酶解、酵母、乳酸菌发酵、产品调配等研究,并进行一条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产品开发工程设计,完成了一条从研究到开发较为完整的产品技术路线。其主要研究如下:(1)复合原料的酶解工艺:为防止原料糊化后的淀粉回生,提高饮料的润滑细腻感,减少谷物饮料的粗糙感,对复合原料进行了酶解处理,运用耐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依次对原料进行液化、糖化试验,以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为指标,综合考虑了达到一定酶解程度所需的时间,确定了复合芡实米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液化参数为加酶量10 U/mL,氯化钙加量为0.2%,pH 6.5,温度95℃;糖化参数为加酶量10 U/mL,pH 5.0,温度 60℃,时间 120 min。(2)增香酵母筛选及其发酵工艺研究:从初分离的产香酵母中以风味和产酯量为指标,优化筛选了 Z8、Z14和D1作为试验用菌株进行复配发酵,并确定其复配比例为5:3:2;最后通过总固形物含量、发酵温度、接种量与发酵时间为变量因素,以产酯量为指标,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优化,获得优化发酵参数:总固形物1 4%,培养温度28℃,接种量3.5%,发酵时间2.5天。(3)乳酸菌选择及其发酵工艺研究:选择三株乳酸菌以经灭菌的酵母发酵液为底物进行发酵实验,结合饮料的酸度、活菌数与感官特性,最终选用嗜酸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作为试验菌株,通过不同配比的试验,确定了嗜酸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的配比为1:3。在发酵24 h时,其酸度达到0.28(g/100mL)。复合乳酸菌发酵工艺试验中,结合单因素实验结果,进行正交优化,确定了最佳发酵参数: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4 h,接种量5%,水解蛋白添加量0.15%,此时发酵酸度0.276(g/100mL),还原糖含量为 1.87(g/100mL)。(4)饮料调配及产品质量指标:控制原料比为1:10,固形物含量为9~11%,用3%的果葡糖浆调整甜酸比。选择黄原胶、结冷胶、琼脂、蔗糖酯为复合稳定剂,其添加量分别为0.1%,0.15%,0.035%,0.20%。结合实验和参照国家谷物饮料标准规定,建立了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产品质量标准。(5)芡实米露饮料工程设计:对年产6000T芡实米乳乳酸饮料进行了工艺设计,完成了工艺流程认证与确定,对生产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工艺流程,作出了物料衡算及能量衡算,完成典型设备的设计,对其他设备进行计算及选型。在此基础上,绘出发酵罐设备图、车间平面布置图及工艺流程图。最后作出劳动定员和水电汽用量的估算,为工业化开发提供了工程基础。

郭端煦[6](2020)在《速食海鲜饭团产品的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饭团是国人经常食用的一种方便米食制品,是由米饭包覆肉类、蛋类或蔬菜等馅料制成,由于其鲜美可口、营养丰富、携带方便,深受消费者欢迎。但现有饭团产品多为家庭作坊式(包括快餐店或便利店)手工制作、粗略控制用料比例的快速消费品,工艺技术的整体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较差,难以实现标准化和定量化生产。产品营养与品质方面,存在产品品种单一、包覆馅料简单、营养不均衡、品质不稳定和特征风味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鉴于此,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含蛤蜊菜肴的速食海鲜饭团产品,研究优化了饭团包覆用米饭和馅料(蛤蜊菜肴)的加工工艺,并对饭团贮藏过程中米饭老化和菜肴氧化两大主要品质问题进行了控制研究,以期为速食海鲜饭团的标准化、定量化生产及品质控制提供参考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基本营养成分、质构特性、风味物质、糊化度和感官等指标对市面上购买的八款大米原料进行筛选,比较了八种大米之间的品质差异,确定葵花阳光稻花香大米相对于其他大米更适用于饭团米饭的制备。研究了米水比、蒸煮时间、蒸煮温度对米饭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米饭最优主要加工工艺为:米水比1:1.35,蒸煮时间30 min,蒸煮温度140℃。2、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海鲜饭团馅料——蛤蜊菜肴最终配方为:25%蛤蜊肉丁、15%洋葱丁、23%胡萝卜丁、29%青椒丁、5%花生油、0.9%盐、0.1%味精、1%料酒、1%酱油。菜肴较优制作工艺为炒制时间5 min,炒制温度120℃。最终确定海鲜饭团中菜肴与米饭复配比例为1:1.5,饭团微波复热工艺参数为:功率700 kW,时间80 s。3、采用不同抗老化剂(海藻糖、蔗糖酯、β-环糊精)对米饭进行处理,以米饭的质构、热稳定性、糊化度、水分含量、风味特征(电子鼻)、菌落总数和风味变化为指标,探究海鲜饭团在4℃贮藏过程中米饭老化和品质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处理组米饭的硬度和热焓值均呈上升趋势,而糊化度和感官评分均呈下降趋势;通过与对照组对比发现,三种抗老化剂对米饭老化均起到了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蔗糖酯处理组的抗老化效果最优;贮藏21 d时,蔗糖酯处理组相比于对照组热焓值低13.66%,而糊化度较对照组高3.99%;四组样品感官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蔗糖酯处理组>海藻糖处理组>β-环糊精处理组>对照组;四组样品菌落总数依次为1.19×104CFU/g、1.39×104 CFU/g、1.22×104 CFU/g、1.54×104 CFU/g,均未超出最大限值。4、采用不同抗氧化剂(没食子酸丙酯、茶多酚、TBHQ)对海鲜饭团中菜肴进行抗氧化处理,以饭团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电子鼻、感官评价、菌落总数和风味为指标,分析饭团在4℃贮藏过程中抗氧化剂对产品品质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处理组样品硬度和TBA值呈上升趋势,感官评分呈下降趋势。通过与对照组对比发现,三种抗氧化剂对抑制饭团氧化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其中TBHQ处理组的效果最优;贮藏21 d时,TBHQ处理组相比于对照组,TBA值低6.79%,而过氧化值相较对照组低26.01%;贮藏过程中三种抗氧化剂处理组样品的风味差异不大,而对照组样品风味变化显着;贮藏21 d时,TBHQ处理组、茶多酚处理组、没食子酸处理组和对照组样品菌落总数分别为1.07×104 CFU/g、1.29×104 CFU/g、1.09×104 CFU/g、1.45×104 CFU/g,均未超出最大限值。

张佳钰[7](2020)在《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方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成本管控这一概念已经逐渐占据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位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细化成本管控的内容,直接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对会计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目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大大提升了成本管控意识,并将其重视为经营管理的核心步骤,也意识到成本管控制度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扩大经济成果,推动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目前,我国很多物流运输、钢铁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采用一种基于作业成本法来应用的成本管控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产生了积极的效果,相比之下,粮食生产类企业对于成本管控这一概念在思想与应用上仍处于落后的地位,使得这一类型企业无法真正将自身收益完全与成本管控关联。而作业成本法不仅能够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度,更能够通过其自身的特点标识出影响某一阶段成本产生的关键性因素,根据这一算一因,大部分企业便可以更加准确的实施成本管控,进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所以,在目前的大竞争环境下,通过应用作业成本法来实现更为有效的成本管控措施对粮食生产类企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运用归纳法与案例分析法,首先查文献归纳出作业成本法及成本管控等相关理论基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北大荒粮食集团为例,分析出北大荒粮食集团成本管控的现阶段情况,再验证其是否适合应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细节管控。其次,结合北大荒粮食集团的生产活动,以作业为基础将流程详细分解,进而准确核算各个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再汇总成最终产品成本,将标准成本与作业成本法计算得出的成本数据进行差异对比,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以及绩效考核四个方面制定出适合北大荒粮食集团实际情况的作业成本管控方案并尝试加以应用。最后,对北大荒粮食集团能够顺利实施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提出具体的保障措施,同时希望能够为同类型企业展现出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研究认为对于生产步骤复杂、生产费用在成本中占据主要地位的这一类企业,都应该采用作业成本法来实现精准管控,这样可以熟知成本消耗的真实情况,明确成本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的解决管控问题。也就是从作业成本的角度出发,实施精准的成本管理,使企业能够实现有效的成本管控,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

张伟屹[8](2020)在《多孔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我国建筑节能领域迫切需求和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导热系数较低的突出问题,本论文以多孔碳为载体材料,通过真空浸渍工艺封装有机固-液相变储能材料制备新型多孔碳基复合相变材料。多孔碳材料的原料广泛,并且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和较强的吸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封装有机固-液相变材料解决其使用时易泄漏的问题,还能够依靠其丰富的3D碳网络支架结构实现导热增强。论文基于建筑节能领域的温度要求,研究不同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应用潜力和综合使用性能。优选有机相变储能材料中的石蜡、聚乙二醇和相变温度可调的二元脂肪酸为研究对象;以玉米芯、废弃大米和果皮等生物质固废和酚醛树脂为碳源,探究多孔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工艺和物化性能;研究新型多孔碳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工艺、热学性能和导热增强机理。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月桂酸-棕榈酸和月桂酸-硬脂酸二元低共熔物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温度分别为35.7°C和37.5°C,相变焓值分别为171.8 J/g和199.6 J/g,石蜡和聚乙二醇的相变温度分别为44.8°C和58.3°C,相变焓值分别为180.5 J/g和193.6J/g,形成具有相变温度在30℃-60℃之间分级调控梯度变化的特性。(2)分别以生物质固废玉米芯、废弃大米、果皮为碳源,制备多孔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相变温度分别为31.5°C、34.3°C和44.3°C,相变焓值分别为148.3 J/g、135.4 J/g和149.1 J/g,负载率分别达到77.9%、78.2%和83.7%;都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热循环稳定性;多孔碳的3D碳网络骨架结构实现了对相变材料的导热增强,导热系数分别为是PCMs的1.93倍、1.83倍和2.43倍,分析导热增强机理为3D高导热碳立体骨架构成“空间碳热桥”作用。(3)以酚醛树脂为碳源制备多孔碳材料,发现增加酚醛树脂浓度其多孔碳材料抗压强度提高,负载率降低。多孔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相变温度为55.9°C,相变潜热为135.7J/g;抗压强度高达1.202MPa,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热循环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导热系数达到0.531 Wm-1K-1,是相变材料的2.09倍,当添加2 wt.%的碳纳米管时导热系数为0.597 Wm-1K-1,起到对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导热性能协同增强作用,为高性能建筑储能材料设计提供新途径。

王永航[9](2019)在《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铀兼具放射性和化学毒性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是影响环境的主要天然污染物之一。花岗岩是自然界中U、Th等放射性核素的主要载体,其U、Th含量远高于其他常见的岩石类型。众多的研究表明,花岗岩在强烈风化过程中,其中的U大部分发生了活化转移。国外有研究表明富有机质土壤和沉积物对铀具有累积富集效应,使富有机质土壤或湿地沉积物中的铀含量可高达0.3%-0.4%,被解释为是一种环境风险,而其U源被认为主要来自花岗质岩石的风化作用。我国南岭地区是华南大花岗岩省的中心,也因此造就了世界闻名的南岭钨-稀土-铀多金属成矿带,区内发育大量的高铀(>9×10-6)花岗岩体及相关铀矿床;而另一些高铀岩体大面积暴露地表,并发育离子型稀土矿床,江西赣县大埠岩体即为其代表。迄今为止,对南岭地区大面积暴露地表的高铀花岗岩体存在的潜在环境风险缺乏专门研究。论文在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项目编号:GJJ160595)”等项目的资助下,以大埠离子型稀土矿(姜窝子矿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并系统采集花岗岩基岩、半风化岩、全风化岩、堆浸场冲刷沉积物、地表水及其沉积物、以及稻米等样品,采用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及迁移组分质量平衡研究方法,研究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迁移转化的规律、机制及归宿,并采用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238U和232Th)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估,对揭示南岭高铀花岗岩体在自然和人为(采矿)条件下发生铀迁移转化的规律和机制及其环境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赣县大埠含稀土花岗岩体U平均含量高达21.6×10-6,Th/U比值为1.35(n=25),属典型的高铀岩体(U>9×10-6,Th/U<3);(2)全风化花岗岩相对基岩U质量变化率平均为-64.37,表明大部分(近2/3)的铀发生了活化转移,但并没有发现U在风化壳底层土壤和沟谷土壤/沉积物中累积富集的现象,因此我们认为从花岗岩风化作用中活化转移出来的铀,可能主要呈铀酰络阳离子(UO22+)形态被大气降水淋溶汇入了河流之中;(3)源自堆浸场的冲积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11.6×10-6和33.1×10-6,显着高于全风化花岗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9.14×10-6和26.9×10-6)和未受开采影响的土壤/沉积物的U、Th平均含量(分别为8.21×10-6和20.4×10-6);单因子指数法与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也反映堆浸场附近土壤或沉积物受到轻度放射性污染;这些都表明离子型稀土开采在放射性污染方面对环境的影响也是显着的;(4)水稻土U平均含量高达8.09×10-6,约为江西土壤背景值2倍,甚至明显高于江西某铀矿含矿未采区水稻土U含量,表明高铀花岗岩对土壤U背景的影响是显着的;(5)稻米的U含量(3.80×10-9-47.0×10-6,平均21.4×10-9),是江西省大米U含量背景值的32倍,是江西某铀矿区稻米的11倍,可能存在食用安全问题;但稻米样本数较少(5件),分析结果未经进一步核实,建议对大埠岩体周边产出的稻米做进一步的食用安全评价。

邓娟[10](2019)在《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和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我国脑卒中患者管理现状,为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开展提供策略和依据。从脑卒中患者管理现状的不足探讨个案管理师介入空间,借鉴国外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医疗卫生背景,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和工作职责。基于以上研究结果采用行动研究法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并设计类试验实证研究其应用效果。为我国各级医院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提供借鉴。研究方法(1)横断面调查法。在参考相关文献及咨询有关护理专家及管理人员的基础上,以国外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工作内容为框架自主设计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来自全国15个省、直辖市,42家不同综合医院的643名医生、护士、康复师作为调查对象,了解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医护技工作开展现状。(2)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在脑卒中人群管理现状调查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工作职责草案,基于个案管理师基本角色和工作职责探讨脑卒中个案管理师任职资格,制定个案管理师岗位准入标准草案。请教脑卒中相关科室专家意见,反复修改多次,初步形成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及工作职责草案。选取全国7个省份20名涵盖医疗、护理、康复领域的专家实施德尔菲专家咨询,明确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及工作职责。(3)行动研究法。成立行动研究小组,13名成员中包括8名护理、医疗、康复部门管理者;研究者基于专家咨询得到的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和工作职责,初步设计了《出院准备计划表》、《出院随访表》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流程,严格选取1名符合准入标准的个案管理护士和6名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为行动对象实施临床实践,在行动研究法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中,形成符合临床实际应用的《出院准备计划表》、《出院随访表》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方案,即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4)类试验研究(非随机非同期对照)。将11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试验组接受为期6周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和随访,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卒中患者出院后4周神经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肌力和各危险因素自我管理情况的变化差异。研究结果(1)643名来自全国15个省、直辖市的42家综合医院的医护技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并发症、康复、出院准备计划、医患沟通管理现状不理想。(1)65.13%的医护人员认为目前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管理的整体水平处于中下水平,能全面评估患者危险因素的医生仅为68.40%,护士低至40.50%,63.05%的医护人员有医-社-家协同管理需求。(2)并发症管理最差的前3位并发症为卒中后抑郁(51.36%)认知障碍(44.89%)和肺部感染(44.47%),63.67%的医护人员有医护协同管理需求。(3)56.93%的康复师认为目前医院给卒中患者提供的康复指导是不充分甚至及其不充分的,仅65.85%的康复师满意医护人员给与的支持配合。临床能全面评估患者的康复情况的医生仅占52.67%,护士为45.11%。94.99%医护人员有专职人员管理需求。(4)整体出院准备计划项目实施率低于50%,56.58%医护人员希望配备专职人员协调监督出院准备计划的实施。(5)51.99%的医护人员认为目前医患沟通处于中下水平,90.40%的医护人员希望设置专职人员解决沟通不良问题。(2)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分别是95.2%和100%,2轮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均为0.91,肯德尔系数经卡方检验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轮专家咨询后,所有指标重要性赋值在4.105.00,变异系数值在00.295,构建了一套包含了“基础条件”、“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的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包括“评估”、“计划”、“实施”、“评价”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79个三级指标的工作职责指标。(3)完善了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实践模式的修正体现在:实践工具、实践者和实践内容。(1)完善了《出院准备计划表》和《随访计划表》的评估内容,初步编制了脑卒中知识宣教手册。(2)增加了个案管理护士的持续专科培训。(3)明确了有效的科间转介途径。(4)两组脑卒中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卒中类型、危险因素及合并危险因素种类的构成比,在基线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后4周,试验组患者的危险因素知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吸烟、高盐高脂饮食、超重者无减肥计划、体育锻炼少、不按时按量服药、自行停药的不良行为方式比对照组有显着改善(P<0.05);生活自理能力和患侧上下肢的肌力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并发症、康复管理、出院准备计划、医患沟通管理现状不理想,大部分医护技人员有多科协同,专人管理的需求,急需探索一种联合多学科管理、专人协调监督的护理模式。(2)构建了一套包含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的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80个三级指标的工作职责指标;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等数据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3)形成了以危险因素、并发症、康复管理、依从性和医患沟通为核心,以出院准备计划为路径,贯穿全程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4)本研究形成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可有效促进了患者危险因素的自我管理和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可为我国各级医院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提供参考。

二、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论文提纲范文)

(1)基因组信息指导下两株真菌来源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专用术语的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真菌主要活性天然产物的研究现状
        1.2.1 细胞松弛素(真菌PKS-NRPS基因簇产物)的研究进展
        1.2.2 二酮哌嗪衍生物(真菌NRPS基因簇产物)的研究进展
        1.2.3 萜类化合物(真菌Terpene基因簇产物)的研究进展
    1.3 发现和开发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抗耐药菌活性物质
        1.3.1 基于基因组学方法的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发现和开发
        1.3.2 通过代谢组学和化学基因组学鉴定新的天然产物骨架
        1.3.3 质谱分子网络发现真菌中的天然产物
    1.4 研究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2章 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brasiliense SD-596 来源缩酚酸环醚类化合物的发现和抗耐药菌活性的研究
    2.1 实验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
        2.2.2 菌株来源与发酵
        2.2.3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2.2.4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2.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3 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推测
        2.3.4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毛壳属真菌Chaetomium cochliodes SD-280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3.1 实验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3.2.2 菌株来源与发酵培养
        3.2.3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纯化
        3.2.4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检测
        3.2.5 Fr.C 组分中C-5 硫桥类化合物的LC-MS~2分析和分子网络
        3.2.6 Fr.A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及抗氧化活性测试
        3.2.7 C.cochliodes SD-280 添加氨基酸的液体发酵与萃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因测序、组装和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3.3.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3 化合物抗耐药菌活性结果
        3.3.4 Fr.C中C-5 液质联用分析及硫桥类化合物的分子网络
        3.3.5 Fr. A 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活性
        3.3.6 添加氨基酸前体后二酮哌嗪类代谢产物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讨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其他科研成果

(2)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 生产效率评价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2.2.4 比较优势分析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4.1 提高生产效率
        2.4.2 提高水稻品质
        2.4.3 创建稻米品牌
        2.4.4 降低生产成本
    2.5 相关评述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3.3.1 播种面积比较
        3.3.2 单产比较
        3.3.3 总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4.1 生产效率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4.1.2 劳动生产率
    4.2 成本与收益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4.2.3 价格
        4.2.4 产值
        4.2.5 利润
        4.2.6 成本利润率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4.4 品质
    4.5 品牌
    4.6 比较优势
        4.6.1 规模比较优势
        4.6.2 效率比较优势
        4.6.3 综合比较优势
    4.7 综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条件
        5.2.1.1 积温条件
        5.2.1.2 日照时间
        5.2.1.3 水资源情况
        5.2.1.4 耕地质量
        5.2.2 社会经济状况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5.2.2.3 经营规模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5.2.3 需求条件
        5.2.3.1 运输方式
        5.2.3.2 销售市场
        5.2.3.3 市场细分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5.2.5 政府重视程度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功能红曲保健品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红曲的简介
    1.2 红曲霉的主要代谢产物
        1.2.1 红曲色素
        1.2.2 莫纳可林
        1.2.3 桔霉素
        1.2.4 γ-氨基丁酸
    1.3 红曲的药用价值
    1.4 红曲的应用
        1.4.1 红曲在保健食品的应用
        1.4.2 红曲在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应用
    1.5 红曲保健品的基本情况
        1.5.1 国内外红曲保健品的基本情况
        1.5.2 国内外适宜人群的基本情况
    1.6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2章 红曲中莫纳可林K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
        2.3.1 标准品溶液配制
        2.3.2 样品溶液的配制
        2.3.3 色谱条件
        2.3.4 标准曲线制备
        2.3.5 方法回收的测定
        2.3.6 方法精密度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产品中莫纳可林K的含量
        2.4.2 标准曲线绘制
        2.4.3 样品中莫纳可林K的含量
        2.4.4 方法回收测定结果
        2.4.5 方法精确度测定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产莫纳可林K的红曲菌株筛选与生产条件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器材
    3.3 实验步骤
        3.3.1 培养基配置
        3.3.2 种子液的制备
        3.3.3 测定固体培养基的pH值
        3.3.4 红曲米制备
        3.3.5 高产莫纳可林K红曲菌株的筛选
        3.3.6 单因素试验
        3.3.7 正交实验优化工艺条件
    3.4 实验结果
        3.4.1 高产莫纳可林K菌株筛选结果
        3.4.2 初始含水量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3 碳源及其含量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4 氮源及其含量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5 初始pH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6 麸皮含量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7 菌种培养温度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8 菌种接种量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9 大米颗粒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10 装瓶量对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
        3.4.11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2 验证试验
    3.5 小结
第4章 以红曲为原料的保健品配方生产及毒性测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进程
        4.3.1 功能性红曲保健品的配置及生产工艺
        4.3.2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4.5 小结
第5章 红曲胶囊中莫纳可林K经模拟人体胃肠液消化后含量测定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步骤
        5.3.1 溶液配制
        5.3.2 样品处理
        5.3.3 莫纳可林K的色谱测定及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模拟人工胃液消化的样品色谱分析
        5.4.2 模拟人工肠液消化的样品色谱分析
        5.4.3 莫纳可林K的检测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小结
    6.1 小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FSSC 22000概况
        1.1.1 FSSC 22000由来
        1.1.2 FSSC 22000结构
        1.1.3 FSSC 22000认证范围
        1.1.4 FSSC 22000研究与应用现状
    1.2 航空食品的安全管理
        1.2.1 航空食品的特点
        1.2.2 航空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1.2.3 常见的安全隐患和面临的新挑战
        1.2.4 航空配餐业中引入FSSC 22000的重要性和适宜性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的前提方案和附加要求
    2.1 前提方案
        2.1.1 条款对照及差异分析
        2.1.2 评估及更改前提方案
        2.1.3 检查前提方案的执行情况
    2.2 附加要求
        2.2.1 食品防护
        2.2.2 预防食品欺诈
        2.2.3 过敏原管理
第3章 航空配餐企业FSSC 22000 对标ISO22000 的质量控制体系文件
    3.1 核心原理HACCP
        3.1.1 实施危害分析的预备步骤
        3.1.2 危害分析
        3.1.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4 建立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
        3.1.5 建立监控程序
        3.1.6 建立纠正措施
        3.1.7 建立验证程序
        3.1.8 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
    3.2 食品安全目标
        3.2.1 食品安全目标的制定
        3.2.2 食品安全目标的实施
    3.3 应急准备和响应
        3.3.1 成立应急处置小组
        3.3.2 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
        3.3.3 制定应急响应措施
        3.3.4 保障措施
        3.3.5 后期处理
        3.3.6 应急演练及培训
    3.4 可追溯性系统
    3.5 过程风险管控
        3.5.1 新原料风险评估
        3.5.2 新产品风险评估
        3.5.3 新设备风险评估
        3.5.4 新餐谱分析
    3.6 建立监管机制
        3.6.1 专项验证
        3.6.2 实验检测和验证
        3.6.3 内部审核
    3.7 验证活动结果分析
    3.8 改进工作
第4章 FSSC 22000运行效果评价
    4.1 旅客投诉指标
    4.2 食品安全目标完成情况
        4.2.1 异物检出率
        4.2.2 食品召回事件
    4.3 体系文件
        4.3.1 食品防护计划
        4.3.2 食品欺诈预防控制程序
    4.4 审核发现
        4.4.1 内部审核
        4.4.2 外部审核
    4.5 总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谷物饮料
    1.2 芡实的概述
    1.3 谷物饮料发酵生物技术
    1.4 谷物饮料的添加剂
    1.5 本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第2章 芡实大米的酶解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分析方法
        2.3.1 还原糖测定
        2.3.2 pH值测定
        2.3.3 总固形物测定
        2.3.4 碘色检验
        2.3.5 数据分析
    2.4 试验流程及其操作要点
        2.4.1 芡实大米酶解工艺流程
        2.4.2 操作要点
    2.5 液化工艺研究操作方法
    2.6 糖化工艺研究操作方法
    2.7 大样试验
    2.8 结果与分析
        2.8.1 料液比的确定
        2.8.2 谷物淀粉酶法液化条件的确定
        2.8.3 芡实淀粉酶法糖化条件的确定
        2.8.4 大样试验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味酵母筛选及其发酵工艺
    3.1 材料与试剂
    3.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菌株的筛选
        3.3.2 酸度的测定
        3.3.3 总酯的测定
        3.3.4 酒精度测定
        3.3.5 感官评价标准
        3.3.6 数据分析
    3.4 酵母菌产酯工艺试验设计
        3.4.1 酵母产酯单因素试验
        3.4.2 酵母发酵参数优化试验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酵母菌感官比较及菌种的配比
        3.5.2 酵母发酵工艺条件
        3.5.3 酵母产酯条件正交优化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乳酸菌的选择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4.1 材料与试剂
    4.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活菌计数
        4.3.2 总酸测定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4 实验设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不同菌株发酵产酸特性及感官特性的比较
        4.4.2 复合菌株配比对乳酸菌产酸特性的比较
        4.4.3 复合菌株接种量对乳酸菌产酸特性的影响
        4.4.4 复合乳酸菌发酵条件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饮料调配及产品质量指标
    5.1 材料与试剂
    5.2 仪器与设备
    5.3 饮料调配工艺路线
    5.4 试验与分析方法
        5.4.1 离心沉淀率测定
        5.4.2 pH测定
        5.4.3 酸度测定
        5.4.4 乳化稳定效果评价
    5.5 实验设计
        5.5.1 甜酸比调配试验
        5.5.2 稳定剂单因素试验
        5.5.3 复合稳定剂正交优化试验
    5.6 结果与分析
        5.6.1 甜度的调配
        5.6.2 单一稳定剂对饮料稳定性的评价
        5.6.3 复合稳定剂的最佳配比
    5.7 产品质量指标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米露饮料工程设计
    6.1 设计内容
    6.2 设计依据
    6.3 工艺路线流程
    6.4 工艺技术要求
    6.5 工艺计算
        6.5.1 基础数据及产品方案
        6.5.2 物料衡算
        6.5.3 热量衡算
        6.5.4 设备设计及选型
        6.5.5 设备设计
        6.5.6 辅助设备设计
        6.5.7 管路计算和选径
    6.6 车间平面设计
    6.7 劳动定员
    6.8 车间水、电、汽等用量估算
    6.9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速食海鲜饭团产品的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方便食品的发展现状
        1.1.1 方便食品简介
        1.1.2 国内外方便食品发展现状
    1.2 方便米制品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方便米制品的发展现状
        1.2.2 方便米制品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3 方便菜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方便菜肴的发展现状
        1.3.2 方便菜肴的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4 饭团制品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4.1 饭团制品的发展现状
        1.4.2 饭团制品存在的技术问题
    1.5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原料米的筛选及米饭的加工工艺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米饭的制备工艺
        2.3.2 大米基本化学成分的测定
        2.3.3 米饭质构特性的测定
        2.3.4 米饭的感官评价
        2.3.5 米饭风味物质GC-MS的测定
        2.3.6 米饭糊化度的测定
        2.3.7 米饭的加工工艺优化
        2.3.8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原料大米的主要化学成分对比
        2.4.2 不同原料米米饭的质构特性比
        2.4.3 不同原料米米饭糊化度的比较
        2.4.4 不同原料米米饭感官评分的比较
        2.4.5 不同原料米米饭的风味物质比较
        2.4.6 米水比对米饭品质的影响
        2.4.7 蒸煮时间对米饭品质的影响
        2.4.8 蒸煮温度对米饭品质的影响
        2.4.9 米饭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海鲜饭团中蛤蜊海鲜菜肴的加工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
        3.2.2 仪器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料的前处理
        3.3.2 蛤蜊菜肴主料的制备
        3.3.3 蛤蜊菜肴调味料比例的选择
        3.3.4 蛤蜊菜肴烹饪工艺的确定
        3.3.5 蛤蜊菜肴产品感官评价方法
        3.3.6 海鲜饭团中蛤蜊菜肴与米饭复配工艺的确定
        3.3.7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蛤蜊菜肴主料配比的确定
        3.4.2 调味料配方的确定
        3.4.3 菜肴烹饪工艺的确定
        3.4.4 海鲜蛤蜊菜肴与米饭复配比例的确定
        3.4.5 海鲜饭团复热工艺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速食海鲜饭团贮藏过程中米饭的老化控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样品处理
        4.3.2 质构特性的测定
        4.3.3 米饭热稳定性的测定
        4.3.4 糊化度的测定
        4.3.5 水分含量的测定
        4.3.6 电子鼻分析
        4.3.7 菌落总数的测定
        4.3.8 感官评定
        4.3.9 风味物质GC-MS的测定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米饭质构的影响
        4.4.2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米饭热稳定性的影响
        4.4.3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米饭糊化度的影响
        4.4.4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米饭水分含量的影响
        4.4.5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米饭风味特征的影响
        4.4.6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米饭风味物质的影响
        4.4.7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4.4.8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老化剂对产品菌落总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速食海鲜饭团贮藏过程中菜肴的抗氧化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
        5.2.2 试剂
        5.2.3 仪器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样品处理
        5.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5.3.3 电子鼻分析
        5.3.4 风味物质GC-MS的测定
        5.3.5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5.3.6 质构特性的测定
        5.3.7 感官评价
        5.3.8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抗氧化剂对贮藏过程中产品质构的影响
        5.4.2 不同抗氧化剂对贮藏过程中产品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影响
        5.4.3 不同抗氧化剂对贮藏过程中产品风味特征的影响
        5.4.4 不同抗氧化剂对贮藏过程中产品风味物质的影响
        5.4.5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氧化剂对感官评分的影响
        5.4.6 贮藏过程中不同抗氧化剂对产品菌落总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方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概述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文献
        2.1.2 国内研究文献
        2.1.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2.2 成本管控概述
        2.2.1 成本管控的涵义
        2.2.2 标准成本的涵义
        2.2.3 作业成本法的涵义
    2.3 相关理论
        2.3.1 经济增长理论
        2.3.2 全面成本管理理论
        2.3.3 成本规划理论
3 北大荒粮食集团及其成本管控现状分析
    3.1 北大荒粮食集团概况
        3.1.1 集团背景介绍
        3.1.2 集团经营环境
        3.1.3 集团加工流程特点
    3.2 北大荒粮食集团成本管控现状
        3.2.1 北大荒粮食集团成本构成分析
        3.2.2 北大荒粮食集团成本管控现行方法
    3.3 北大荒粮食集团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3.3.1 忽略成本产生的根源
        3.3.2 间接费用分摊不合理
        3.3.3 成本管控系统不完善
        3.3.4 成本信息无法应用于成本管控
    3.4 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4.1 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必要性
        3.4.2 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可行性
4 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设计及应用
    4.1 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目的
        4.1.1 明确成本产生的来源
        4.1.2 合理分摊各步骤中的制造费用
        4.1.3 完善产品成本管控系统
        4.1.4 收集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
    4.2 北大荒粮食集团作业成本法核算的设计
        4.2.1 作业的确认及作业中心的划分
        4.2.2 选择作业成本动因
        4.2.3 计算各产品作业成本和各产品总成本
    4.3 北大荒粮食集团作业成本法核算的具体应用
        4.3.1 分配资源到作业中心并形成作业成本库
        4.3.2 计算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动因率
        4.3.3 分配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到具体产品
        4.3.4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成本法计算结果对比
    4.4 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方案设计
        4.4.1 建立事前成本预算制定流程
        4.4.2 建立事中成本控制流程
        4.4.3 建立事后成本差异分析流程
        4.4.4 建立成本责任业绩考核流程
    4.5 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方案应用
        4.5.1 事前成本预算流程的应用
        4.5.2 事中成本控制流程的应用
        4.5.3 事后成本差异分析流程的应用
        4.5.4 成本责任业绩考核流程的应用
5 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结论及保障措施
    5.1 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结论
        5.1.1 提高企业成本信息的准确度
        5.1.2 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5.1.3 优化业绩评价与考核
    5.2 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成本管控的保障措施
        5.2.1 树立综合成本观念
        5.2.2 健全生产管理机制
        5.2.3 增强员工成本控制意识
        5.2.4 完善成本管控系统构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多孔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变储能材料
        1.1.1 相变储能材料的基本原理
        1.1.2 相变储能材料的热力学特征
        1.1.3 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
        1.1.4 相变储能材料的选择
        1.1.5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1.2 定形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1.2.1 微胶囊定形相变储能材料
        1.2.2 无机多孔基定形相变储能材料
        1.2.3 导热增强型复合定形相变储能材料
    1.3 相变储能材料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现状
        1.3.1 相变储能墙体
        1.3.2 相变储能石膏板
        1.3.3 相变储能地板
        1.3.4 建筑节能用相变储能墙体模型
    1.4 选题依据和主要内容
        1.4.1 选题依据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二元脂肪酸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与测试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1.3 测试与表征
    2.2 月桂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性能表征
        2.2.1 LA、PA和 SA的热学性能
        2.2.2 LA、PA和 SA的热稳定性
    2.3 LA-PA PCMs和LA-SA PCMs低共熔点的确定
        2.3.1 LA-PA和LA-SA二元体系相图
        2.3.2 LA-PA/LA-SA PCMs 低共熔点计算
        2.3.3 LA-PA/LA-SA PCMs的制备
    2.4 LA-PA/LA-SA PCMs的性能表征
        2.4.1 LA-PA/LA-SA PCMs的相变行为
        2.4.2 LA-PA/LA-SA PCMs的化学相容性
        2.4.3 LA-PA/LA-SA PCMs的热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化玉米芯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与测试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1.3 测试与表征
    3.2 碳化玉米芯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3.2.1 玉米芯的同步热分析
        3.2.2 碳化玉米芯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3.2.3 碳化玉米芯多孔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3.3 LA-SA/CNCC FS-PCMs的制备
    3.4 LA-SA/CNCC FS-PCMs的性能表征
        3.4.1 LA-SA/CNCC FS-PCMs的微观形貌
        3.4.2 LA-SA/CNCC FS-PCMs的化学相容性
        3.4.3 LA-SA/CNCC FS-PCMs的热学性能
        3.4.4 LA-SA/CNCC FS-PCMs的热稳定性
        3.4.5 LA-SA/CNCC FS-PCMs的热循环稳定性
        3.4.6 LA-SA/CNCC FS-PCMs的导热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化废弃大米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实验与测试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测试与表征
    4.2 基于废弃大米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4.2.1 废弃大米的同步热分析
        4.2.2 碳化废弃大米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4.2.3 碳化废弃大米多孔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4.3 LA-PA/CAR FS-PCMs的制备
    4.4 LA-PA/CAR FS-PCMs的性能表征
        4.4.1 LA-PA/CAR FS-PCMs的微观形貌
        4.4.2 LA-SA/CNCC FS-PCMs的化学相容性
        4.4.3 LA-PA/CAR FS-PCMs的热稳定性
        4.4.4 LA-PA/CAR FS-PCMs的热学性能
        4.4.5 LA-PA/CAR FS-PCMs的热循环稳定性
        4.4.6 LA-PA/CAR FS-PCMs的导热系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碳化废弃果皮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实验与测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测试与表征
    5.2 基于废弃果皮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5.2.1 废弃果皮的同步热分析
        5.2.2 碳化废弃果皮多孔碳材料的制备
        5.2.3 碳化废弃果皮多孔碳材料的性能表征
    5.3 PF/BPC FS-PCMs的制备
    5.4 PF/BPC FS-PCMs的性能表征
        5.4.1 PF/BPC FS-PCMs的微观形貌
        5.4.2 PF/BPC FS-PCMs的化学相容性
        5.4.3 PF/BPC FS-PCMs的热稳定性
        5.4.4 PF/BPC FS-PCMs的热学性能
        5.4.5 PF/BPC FS-PCMs的热循环稳定性
        5.4.6 PF/BPC FS-PCMs的导热系数
    5.5 多孔碳材料的导热增强机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酚醛树脂基泡沫碳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实验与测试
        6.1.1 实验原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6.2 酚醛树脂基泡沫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6.2.1 酚醛树脂基泡沫碳材料的制备
        6.2.2 酚醛树脂基泡沫碳的性能表征
    6.3 PEG/CF FS-PCMs的制备
    6.4 PEG/CF FS-PCMs的性能表征
        6.4.1 PEG/CF FS-PCMs的微观形貌
        6.4.2 PEG/CF FS-PCMs的物相组成
        6.4.3 PEG/CF FS-PCMs的化学相容性
        6.4.4 PEG/CF FS-PCMs的抗泄漏性能
        6.4.5 PEG/CF FS-PCMs的相变行为研究
        6.4.6 PEG/CF FS-PCMs的热稳定性
        6.4.7 PEG/CF FS-PCMs的热循环稳定性
        6.4.8 PEG/CF FS-PCMs的机械强度
        6.4.9 PEG/CF FS-PCMs的导热系数
    6.5 碳纳米管协同导热增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机理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铀、钍和稀土在花岗岩中的存在形式与共生富集规律
        1.2.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及其归宿
        1.2.3 高铀花岗岩体大面积暴露潜在的环境风险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概况
第二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背景概述
    2.1 自然环境概述
        2.1.1 地理位置
        2.1.2 水文气象
        2.1.3 地形地貌
    2.2 地质环境概述
        2.2.1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2 矿床岩石特征
        2.2.3 矿体特征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埠稀土矿区铀元素分布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论文试验样品
        3.1.2 样品预处理
        3.1.3 分析测试方法
    3.2 铀在矿区花岗岩中的分布
        3.2.1 花岗岩基岩中的铀含量
        3.2.2 花岗岩基岩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3 半风化花岗岩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2.4 半风化花岗岩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2.5 全风化花岗岩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2.6 全风化花岗岩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3 铀在矿区表层环境中的分布
        3.3.1 表层土壤中的铀含量及存在形式
        3.3.2 表层土壤中铀与其他元素之间的相关性
    3.4 铀在矿区地表水及稻谷中的分布
        3.4.1 地表水体中的铀含量
        3.4.2 稻米中的铀含量
    3.5 铀在矿区土壤中的空间分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埠稀土矿区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
    4.1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含量的变化特征
        4.1.1 花岗岩风化壳剖面中铀含量的变化特征
        4.1.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含量随风化程度的变化特征
    4.2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形态变化特征
        4.2.1 表生风化作用过程中铀的形态特征
        4.2.2 土壤pH值对铀形态转化的影响分析
    4.3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质量平衡迁移计算
        4.3.1 花岗岩风化壳元素迁移结果分析
        4.3.2 花岗岩风化壳中铀的迁移率及活化转移量
    4.4 花岗岩风化过程中铀的活化转移归宿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5.1 稀土矿开采造成的放射性核素污染
        5.1.1 稀土矿开采对矿区表层土壤的影响程度
        5.1.2 矿区表层土壤污染评估结果
    5.2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污染现状
        5.2.1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水平
        5.2.2 大埠稀土矿区放射性核素环境风险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脑卒中个案管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脑卒中患者管理现状调查
    2.1 研究目的
    2.2 资料与方法
        2.2.1 调查工具
        2.2.2 调查对象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调查方法
        2.2.5 质量控制
        2.2.6 统计学方法
    2.3 结果
        2.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3.2 医护人员对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管理现状的自评
        2.3.3 医护人员对卒中患者并发症管理现状的自评
        2.3.4 医护技对卒中患者康复管理现状的自评
        2.3.5 医护人员对出院准备计划
        2.3.6 医护人员对医(护)患沟通现状的自评
    2.4 讨论
        2.4.1 脑卒中人群管理现状分析
        2.4.2 建立和完善脑卒中患者管理新模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和工作职责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成立课题小组
        3.2.2 形成咨询问卷
        3.2.3 遴选咨询专家
        3.2.4 实施专家咨询
        3.2.5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专家的基本情况
        3.3.2 专家积极性与权威程度
        3.3.3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协调程度
        3.3.4 第1 轮专家咨询意见汇总分析
        3.3.5 第2 轮专家咨询意见汇总分析
        3.3.6 各指标赋值情况
    3.4 讨论
        3.4.1 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科学性
        3.4.2 专家积极程度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4.3 构建的准入标准和工作职责符合我国国情和护理发展
        3.4.4 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行动研究法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行动1)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4.2.3 行动研究过程(行动1)
    4.3 研究结果
        4.3.1 实践工具反馈
        4.3.2 实践过程反馈
    4.4 讨论
        4.4.1 完善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工具与流程
        4.4.2 增加了个案管理护士知识储备
        4.4.3 提升实践者参与科研的主动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方案的效果研究(行动2)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样本量计算
        5.2.3 行动研究过程(行动2)
        5.2.4 资料收集方法
        5.2.5 资料分析方法
        5.2.6 质量控制
        5.2.7 伦理原则
    5.3 研究结果
        5.3.1 个案管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5.3.2 个案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管理结果的比较
        5.3.3 个案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果的比较
    5.4 讨论
        5.4.1 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可促进患者危险因素的自我管理
        5.4.2 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可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5.4.3 行动研究是解决临床实际护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5.5 反思
        5.5.1 予以患者及家属更多心理支持与社会支持
        5.5.2 个案管理实践离不开信息化建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局限性
    6.4 展望
        6.4.1 脑卒中个案管理护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4.2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实践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医护工作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医护版)
附录3 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康复工作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康复师版)
附录4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准入标准
附录5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工作职责
附录6 改良RANKIN量表
附录7 Barthel 指数(BI)评定量表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因组信息指导下两株真菌来源抗耐药菌活性物质的挖掘[D]. 杨梦.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2]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3]功能红曲保健品的研制[D]. 窦婧怡.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4]FSSC 22000在航空配餐业中的应用研究[D]. 樊菁. 集美大学, 2020(05)
  • [5]芡实米乳乳酸饮料的工艺研究及工程设计[D]. 徐改兰. 扬州大学, 2020(04)
  • [6]速食海鲜饭团产品的加工工艺及品质控制研究[D]. 郭端煦. 渤海大学, 2020
  • [7]北大荒粮食集团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管控方案应用研究[D]. 张佳钰.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0)
  • [8]多孔碳基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和性能优化研究[D]. 张伟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9]南岭高铀花岗岩体中铀的表生活化及其环境风险研究 ——以赣县大埠稀土矿床为例[D]. 王永航.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10]脑卒中个案管理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和效果研究[D]. 邓娟. 广东药科大学, 2019

标签:;  ;  

大米比较试验结果汇总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