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

一、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洁茹[1](2021)在《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调查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PMS)妇女人格、生活事件、应付、应激、心理弹性、七情等因素及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menopausal syndrome,MPS)临床症状。探索各心理因素与MPS发生及演变规律的关系;研究七情与MPS发病、病机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调治MP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调查天津地区PMS女性590例,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人口学信息、心理弹性、人格特点、应激、七情及中医症状等信息。对问卷进行筛查,数据经核查后,保证问卷的完整及准确性,由两名研究人员分别将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经核实无误后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布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运用情志致病理论研究上述因素与MPS发病及严重程度的复杂关联。结果1经交叉表X2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年龄、就业情况、吸烟、运动情况、饮食情况、MPS的认知情况与MPS发病有相关性(P<0.05)。2经Mann-Whitney U Test秩和检验及Kruskai-Wallis多样本秩和检验,EPQ-RS人格量表的三个维度中,N维度三型在健康组和MPS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Logistics回归分析,人格N维度是MPS发病的影响因素(P<0.01),人格N维度越典型越容易患MPS。3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与MPS发病及严重程度呈负相关性(P<0.01)。4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与EPQ人格各维度典型程度之间有相关性(P<0.05)。5经交叉表X2检验,应激情况(应激程度,正负性应对方式、应激反应)、社会支持程度与MPS之间有相关性(P<0.05)。6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社会支持与正性应激呈正相关(P<0.01);与负性应激呈负相关(P<0.01)。7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心理弹性三个维度分数及其总分与正性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8经Logistics回归分析,七情中思、悲、怒、忧、喜与MPS发病有相关性(P<0.01)。其中怒的OR值最高(2.136);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七情中忧、悲、怒、思等负性情绪之间呈正相关(P<0.01),而正性情绪喜与负性情绪之间呈负相关(P<0.01)。9经Spearman秩相关检验,社会支持程度与思、悲、怒、忧、喜有相关性(P<0.01)。10对MPS患者辨证分析,肝郁肾虚证256例,占50.6%;肾虚证132例,占26.3%;肝肾阴虚证70例,占13.9%;心肾不交证46例,占9.2%。经Kruskal-Wallis检验,七情中忧、思、喜表达程度在MPS各证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怒和悲在不同证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年龄较大、退休、吸烟、不经常运动或缺乏群体运动、饮食不规律、MPS的认知不足及治疗需求低均是MPS发病的影响因素。2不良人格(N维度典型性人格)更容易导致MPS发病,且患病更严重,同时具有不良人格者的心理弹性更低。3面对应激采取负性应对方式、负性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不足者更容易患MPS;采取正性应对方式、正性应激反应及社会支持较高者更不容易患MPS。4心理弹性较高的人,面对应激事件时更倾向于使用“往好的地方想”或“积极求助他人”等正性应对方式,更易平稳度过围绝经期,不易患病;心理弹性低的人面对应激事件时,较少选择正性应对方式解决问题,难以平稳度过围绝经期,更易患病。5七情中思、悲、怒、忧、喜均是MPS的影响因素;其中怒作为单一情志因素最易导致MPS发病,喜则可一定程度降低MPS发病风险及患病严重程度。6 MPS患者中肝郁肾虚证最多、肾虚证次之、心肾不交证最少,其中多忧者多见肾虚证、多思者多见肾虚肝郁证、多喜者多见心肾不交证,各个证型均可受怒和悲两种情绪的影响。

孟英涛[2](2020)在《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现状,并且基于不悦症状理论,分析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相关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以及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同时探讨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的作用路径,从而为改善该人群的绝经症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了山东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的208名乳腺癌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绝经评定量表、失眠严重指数间卷、正念注意觉知量表、正负性情绪量表、疾病感知问卷简化版、感知社会支持量表及健康调查简短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分层回归等,使用AMOS25.0软件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结果:1.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的基本信息本次调查的208名化疗后1年内的乳腺癌患者年龄分布范围为30-70岁,平均(46.274±9.62)岁。其中<45岁者占41.3%,≥45岁者占58.7%;92.8%为已婚;55.3%居住城镇;37.0%务农;51.0%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8.8%的家庭收入收支平衡;40.9%的BMI<24;76.4%的腰臀比<0.85;54.3%从不/很少运动;51.9%嫡变部位在右侧;病理分期为Ⅰ-Ⅱ期的占69.2%,Ⅲ-Ⅳ期占30.8%;病程<12个月占63.5%,≥12个月占36.5%;66.8%处于化疗后3个月内;42.3%接受3种治疗;患者的月经周期平均为(28.58±2.47)天;79.3%月经初潮年龄为13~16岁;53.8%无诱导绝经;77.9%处于绝经状态。2.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状况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得分为(6.15±5-75)分,根据≥5分作为有绝经症状的划分值,其发生率为50.0%。绝经症状3个分维度的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躯体症状(2.75±2.25)、心理症状(2.37±3.16)和泌尿生殖道症状(1.02±1.70)。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症状总分及3个分维度得分在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相关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相关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分析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失眠症状得分(2.52±2.60)分,正性情绪(30.42±6.07)分,负性情绪(21.59±5.92)分,疾病感知(35.14±10.73)分,社会支持(66.51±10.73)分,其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得分分别为(23.48±3.64)、(21.22±4.63)、(21.82±3.93)。生活质量中心理综合维度(70.10±17.20)分,躯体综合维度(67.30±14.8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绝经症状及分维度(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泌尿生殖症状)得分与失眠症状(r=0.191~0.694,均P<0.001)、疾病感知(r=0.1.94,P<0.01)、负性情绪(r=0.267,P<0.001抑存在正相关关系;与正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均呈负相关(r=0.247~-0.139,均P<0.05);绝经症状得分与正性情绪、其他支持无相关关系(P>0.05)。将除了一般资料以外的其他变量均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以绝经症状总分为因变量,将生理-心理-社会的6个因素失眠症状、疾病感知、正念、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社会支持纳入第一层;将这6个因素两两交互纳入第二层;以上变量的三三交互项纳入第三层。结果显示,失眠症状对绝经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390,P<001);正念及失眠症状×社会支持对绝经症状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83,-0.186,均P<0.001)。4.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生活质量的躯体健康维度和心理健康维度与绝经症状均呈负相关(r=-0.202,-0.227,均P<0.001)。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绝经症状总分对生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02,-0.227,均P<0.05)。5.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基于不悦症状理论构建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结构方程模型,将回归分析结果中,P<0.10的变量均纳入此模型,结果显示其在乳腺癌患者中是成立的(拟合指数:X2/df=2.163,GFI=0.961、AGFI=0.887、TLI=0.889、CFI=0.953、RMSEA=0.075)。其中,失眠症状对绝经症状有正向预测作用(β=0.712,P<0.001);正念、失眠症状×社会支持、负性情绪×社会支持均能负向预测绝经症状(β=-0.115,-0.201,.0.124,均P<0.05),绝经症状负性预测生活质量(β=-0.287,P<0.05)。结论:1.化疗后1年内的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发生率较高,达50%,其中躯体症状较为明显;2.失眠、正念、社会支持、失眠症状×社会支持、负性情绪×社会支持能够预测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的绝经症状;3.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是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4.以不悦症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绝经症状-生活质量结构方程模型适用于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这为改善该人群的绝经症状提供理论基础。

凌世华[3](2020)在《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已经成为社会分工工作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大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职业女性特别是更年期的职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她们不仅面临工作和社会巨大压力,而且承受着来自特殊时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压力。而在社会和家庭关注与呵护的缺失、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更年期职业女性容易出现人格异常、生活满意度低下现象,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为探讨出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和生活满意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选取全国范围内的500名符合条件的更年期职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共计499份。利用大五人格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生活满意度量表进行测试,随后使用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如下:(1)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整体水平较为平均,其中宜人性水平与尽责性水平相对较高。从分布趋势来看,神经质分布呈偏高趋势,外向性和开放性低水平分布人数偏多。(2)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整体水平较好,其中朋友支持水平较高,但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水平较低,说明更年期职业女性认为自己更多是从朋友那里获得支撑与援助。(3)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整体水平属于中等,但其人数分布呈现出两端均衡态势。生活满意度中等水平以下的人数占比45.7%;对生活满意的人数占比47.3%,说明更年期职业女性群体中有近一半的人对现阶段的生活不满意。(4)除了神经质外,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更年期职业女性在人格特征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水平较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5)在小范围的更年期职业女性当中,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个体在神经质这一人格特征上也表现出差异,神经质水平较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低。(6)不同生活满意度水平的更年期职业女性在领悟社会支持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个体,生活满意度水平较高。(7)除了神经质外,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水平、领悟社会支持都显着正相关。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水平越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8)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显着的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越高,个体生活满意度就越高。(9)更年期职业女性开放性和尽责性这两个人格特征会显着正向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即更年期职业女性开放性和尽责性越高,其对生活就越满意。(10)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会对更年期职业女性的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关系。其中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这两个方面会显着正向影响其生活满意度,即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的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越高,其对生活就越满意。(11)开放性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起着完全中介效应。即在对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开放性不能直接起影响作用,必须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去影响。(12)尽责性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起着部分中介效应。即在对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尽责性起一部分影响作用,还有一部分作用是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去影响的。

聂雅静[4](2020)在《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构建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并通过小样本临床研究验证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绝经综合征治疗提供全面具体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新模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中文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绝经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的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得到可经调节干预的危险因素。同时检索中国知网关于绝经综合征的各类健康教育资料,对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及分析汇总,得到全面具体的绝经综合征健康教育内容汇总资料。参考绝经综合征相关保健指南,结合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资料调研结果,融入中医特色养生保健疗法,构建出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并进行小样本临床验证。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就诊的符合绝经综合征诊断标准的受试者72例。依照随机数字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组与西医组,每组各36例。中西医组进行中西医结合健康宣教;西医组进行西医指南健康宣教。疗程8周,随访4周。健康教育形式为门诊就诊、发放宣传册、电话、微信等。随访时点0周、2周、4周、6周、8周及疗程结束后4周。采用MENQOL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中医证候评分、FSH、LH、E2、血脂四项、血糖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各随访时点的疗效指标差异以及治疗的依从性,同时对两组的安全性进行评价。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MENQOL量表积分的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各时点MENQOL量表总分、血管舒缩维度积分、心理状态维度积分、生理状态维度积分及性生活维度积分同0周相比均有降低(P<0.05)。治疗后各时点中西医组对MENQOL量表总分、血管舒缩维度积分、心理状态维度积分、生理状态维度积分的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8周、疗程结束后4周,中西医组对性生活维度积分的改善优于西医组(P<0.05)。2、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两组疗后中医证候总评分,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肾阴虚相关症状得分较疗前相比均有降低(P<0.05)。疗后各时点中西医组对中医证候总评分,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肾阴虚相关症状得分的改善均优于西医组(P<0.05)。中西医组畏寒肢冷、夜频尿多等肾阳虚典型症状治疗后各时点得分同0周相比均有下降(P<0.05);西医组畏寒肢冷、夜尿频多等肾阳虚典型症状得分8周与0周相比差别不明显(P>0.05),疗程结束后4周得分同0周相比有所下降(P<0.05)。中西医组治疗后各时点畏寒肢冷、夜频尿多等肾阳虚典型症状得分均低于西医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疗后效应比较:同8周治疗结束时相比,治疗结束后4周,两组在MENQOL量表总分、中医证候评分上均未见明显升高,且治疗结束后4周组间比较,中西医组积分均低于西医组(P<0.05)。4、生化指标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血脂四项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H、LH水平均有下降趋势,E2水平有上升趋势。但两组FSH、LH水平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E2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组E2水平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受试者脱落率为9.7%(7/72),其中中西医组脱落率为8.3%(3/36),西医组脱落率为11.1%(4/36),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受试者中仅中西医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每次练习八段锦涉及低头动作后,出现头晕症状,追问病史,有颈椎病史数年,停止八段锦锻炼,适当休息后缓解。结论: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疗效确切,具有较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它能明显改善绝经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及中医证候,具有较好的疗后效应,且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医健康教育模式。同西医健康教育模式相比,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在改善血管舒缩症状、心理状态、生理状态及性生活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中医证候方面,在改善肾阴虚相关症状上更具优势。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对绝经综合征患者E2水平具有上调作用,这是否与其疗效作用机制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梁志赟,潘敏敏[5](2019)在《更年期妇女各类症状的社会文化特点分析》文中指出女性更年期在临床多指妇女的卵巢功能从正常到逐渐衰直至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1]。通常指的是女性绝经前后直到绝经的这一段时间,以卵巢功能的完全消失作为时间截止的标志。女性更年期多分为绝经前期、绝经期和月经停止后的时期三个阶段[2,3]。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多指由于更年期女性体内性激素含量的减少而导致的一系列身体以及精神症状的表现,如生殖系统萎缩、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还可能如抑郁、焦虑和睡眠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

王慧[6](2017)在《石家庄市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探究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产生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为政府、社会机构制定有效的预防及缓解围绝经期综合症干预措施而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改善围绝经期群体的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期望社会、家庭能更全面地认知围绝经期综合症、最终缓轻围绝经期综合症症状,提升妇女处于围绝经时期的生活质量。方法:遵循自愿原则,选取2015年9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某三甲医院参加常规体检,年龄在40-60岁之间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因素方法进行本次研究对象的数量估计,样本含量定为总体变量数的15倍,本次实施的调查研究使用《WHOQOL-BREF量表》(使用其中29个项目),KI量表,因此本研究样本含量应至少选取435例患者,考虑到失访、重复、信息残缺等因素,参照样本量的计算方法,本次需发放620份调查表。专人指导研究对象填写、并收回研究问卷,进行整理与分析数据,踢除重复、信息不完整等问卷,计量资料正态时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进行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多组均数间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通过频数、百分比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620份,收回问卷中556份有效,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9.67%。2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率情况接受调查的556名中患有围绝经综合症的482名,占到总调查人数的86.70%。从发病的年龄来看,46-50岁和51-55岁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高于平均发生率86.69%。3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与围绝经期非综合症人群自身健康状况评估情况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为一般者408名(73.38%),发现对自身健康状况评价较好的女性人群发生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比率低于自身健康状况评价一般者,χ2=105.169,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4对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与围绝经期非综合症人群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研究结果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生活质量低于围绝经期非综合症人群,χ2=107.371,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在各维度的比较,生理因素得分最高,由此得出生理因素是导致女性围绝经期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5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的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围绝经期综合症与环境、心理、社会、生理因素有关,其中社会因素相关性最大,其次为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不同KI评分各维度得分比较存在差异P<0.05。5.1年龄556例被调查人群中年龄分布情况:40-45岁共108人,占被调查人群的19.43%;46-50岁165人,占29.67%;51-55岁206人,占37.05%;56-60岁77人,占13.85%。40-45岁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有91人,46-50岁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有148人,51-55岁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有194人,56-60岁妇女中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有49人,各段妇女出现围绝经期综合症占总百分比依次为84.2%(91/108)、90%(148/165)、94.8%(194/206)以及70%(49/77)。46-50岁年龄段,51-55岁年龄段女性的社会因素得分高于其他分组,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5.2婚姻状况收回的556例问卷中,被调查者婚姻状况分布如下:未婚7人,占总人数的1.26%;已婚508人,占总人数的90.29%;再婚17人,占总人数的3.06%;离婚16人,占总人数的2.87%;丧偶8人,占总人数的1.44%。不同的婚姻状况对围绝经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已婚组女性的社会因素得分稍低未婚、再婚、离婚、丧偶组女性,但统计学上尚无明显差异。P>0.05。5.3月经情况本研究调查人群中,月经正常女性184名,月经不正常者372名,月经状态的不同,其生存质量得分不同,统计分析发现,月经正常女性其生活质量得分明显高于月经不正常者,t=31.02,P<0.0001。对月经状态围绝经期女性KI得分从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环境因素方面分别进行分析,发现生理因素对KI得分有差异,t=2.31,P<0.02,而环境、心理、社会关系对KI得分并无影响。5.4其他5.4.1家庭摩擦单因素分析发现家庭摩擦中女性围绝经综合症发生率高于无摩擦家庭(P=0.000)5.4.2教育情况单因素分析发现,教育情况不同对围绝经期患病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χ2=31.490,P<0.000,初中、高中及以上分组之间围绝经期患病率无差异χ2=2.348,P=0.125,余各组之间均有差异,初中、高中级以上文化程度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5.4.3对食欲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食欲的好坏对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影响具有明显影响,χ2=16.994,P<0.000,食欲好的,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率低。5.4.4婚姻状况、绝经的方式、工作情况对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此三者对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结论:1接受调查的石家庄市围绝经期女性中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率高2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3生理因素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4社会因素与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发病率相关性最大5年龄、家庭摩擦、教育情况、食欲情况、月经状况对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病有影响,而婚姻、绝经方式、工作情况对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影响不大6加强对围绝经期人群的社会及家庭关注,尤其是医务人员应详细询问就诊者的病史,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等。以了解影响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帮助围绝经期女性树立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期的信心,引导其以积极心态面对围绝经期综合症,从而选择合适有效措施来缓解其症状,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邵祺腾[7](2014)在《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更年期女性五态人格、体质、症状及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人格、体质对女性更年期症状及其生存质量的影响,为减轻女性更年期症状、提高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提供身心保健方向。方法与对象:本研究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及海淀区的部分社区及事业单位等机构招募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更年期女性,对其使用“五态人格测验”、“五五体质检测”、“KI量表(Kupperman Index)”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348份,根据掩饰量表得分,剔除无效问卷31份,最终有效问卷317份。采用SPSS17.0对有效数据进行单一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方程等分析,以探讨女性更年期人格、体质特征对其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1.对女性更年期的症状调查发现:各项更年期症状中以抑郁、眩晕、失眠的发生率为最高,分别占到80.44%、76.03%和70.03%,其次为潮热汗出(68.14%)、易激动(67.51%)等症状,而心悸的发生率最低,占21.45%。2.更年期妇女对自身生存质量总的主观感受较好,其中一般的占51.42%,好、很好的占46.06%;自身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也较好,一般的占34.70%,好、很好的占42.27%。3.对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太阳人格与阳热质显着正相关(P<0.01),与阳虚质、气虚质和血虚质负相关(P<0.01,P<0.05);少阳人格与平人质、阳热质显着正相关(P<0.01),与阳虚质、气虚质、血虚质、血瘀质负相关(P<0.01,P<0.05);阴阳和平人格与平人质正相关(P<0.05),与偏湿质、血瘀质负相关(P<0.01,P<0.05);太阴人格与平人质显着负相关(P<0.01),与除阳热质以外的其他体质类型显着正相关(P<0.01);少阴人格与各体质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4.通过对更年期症状与人格关系的探讨可知:更年期症状较为严重者其太阴人格得分显着高于症状轻者(P<0.01)。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其中易潮热汗出者其太阳人格得分较高(P<0.05);有抑郁、眩晕、性交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其少阳人格得分较低(P<0.01,P<0.05);有易激动、眩晕及性交痛等表现者其阴阳和平人格得分较低(P<0.05);有易激动表现者少阴人格得分也较低(P<0.05);表现有除疲乏、皮肤蚁走感以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太阴人格得分均较高(P<0.01,P<0.05)。5.通过对更年期症状与体质关系的探讨可知:更年期症状严重者其平人质和偏风质显着低于症状轻者(P<0.01),阴寒质、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偏燥质、气虚质、血虚质、气滞质和血瘀质显着高于症状轻者(P<0.01)。每种体质类型与更年期症状关系不同:有任一更年期症状者其平人质得分均较低(P<0.01,P<0.05);有抑郁、眩晕、感觉异常等症状者其阳热质得分较低(P<0.01,P<0.05);有失眠、性交痛、感觉异常、易激动、骨关节及肌肉痛等症状者其阴寒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失眠、性交痛、感觉异常、易激动、疲乏、骨关节及肌肉痛、头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其阳虚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心悸、皮肤蚁走感以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阴虚质、偏燥质的得分也较高(P<0.01,P<0.05);有感觉异常、失眠、头痛、性交痛、易激动、抑郁、眩晕、骨关节及肌肉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其偏湿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性交痛的症状者其多痰质得分较高(P<0.01);除易激动以外,表现有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偏风质得分较低(P<0.01,P<0.05);有失眠、抑郁、性交痛、骨关节、肌肉痛、泌尿系统症状等表现者气虚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潮热汗出、心悸、眩晕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血虚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心悸、头痛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气滞质得分较高(P<0.01,P<0.05);有除潮热汗出、心悸、皮肤蚁走感外的其他更年期症状者其血瘀质得分较高(P<0.01,P<0.05)。6.通过研究人格、体质对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可知:①少阳人格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均为正相关关系(P<0.05);阴阳和平与除环境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也都显着正相关(P<0.01);太阴则与各领域呈显着负相关(P<0.01)②体质方面,平人质、偏风质与生存质量各个领域均为正相关关系(P<0.01);偏燥质、气滞质则与各领域呈显着负相关(P<0.01);阴寒质、阳虚质、阴虚质、偏湿质、气虚质、血虚质、血瘀质等则与除环境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负相关(P<0.01)。7.通过分析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关系可知:更年期症状严重者其生存质量在生理领域、环境领域、社会关系及环境领域方面都显着低于症状轻者(P<0.01),随着更年期症状的减轻其生存质量有所提高(P<0.01)8.通过使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人格、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生存质量的影响:①以人格、体质为自变量,更年期症状指数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模型显示:更年期症状指数与平人质和少阴人格呈负相关,与阴虚质、气虚质和太阴人格呈负相关;②将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作为自变量,生存质量总体平均得分作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生存质量总体均分与太阴人格和气滞质呈负相关,与平人质与阴阳和平人格呈正相关。结论:1.本研究对象中,95%以上的妇女在更年期阶段有相关的症状发生,其中抑郁、眩晕、失眠为发生率最高的三个症状。2.通过对更年期妇女人格与体质相关关系的分析可知,人格、体质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即心身之间相互影响,验证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观点。3.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关系密切:通过对更年期各症状的人格特征差异比较可知,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其中太阴人格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最大;通过对更年期各症状的体质差异比较可知,体质偏颇是更年期发病的基础,各体质类型均与更年期症状关系密切:以症状指数为因变量,人格、体质为自变量可以建立有预测意义的回归方程。4.人格、体质等因素与更年期妇女的生存质量关系密切:通过相关分析可知,少阳人格、阴阳和平人格、平人质和偏风质等与生存质量的几乎各个领域均有正相关的关系,太阴人格及除阳热质和多痰质以外的其他偏颇体质则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的关系。5.通过相关分析及方差分析可知,更年期症状也能降低其生存质量。此外,学历、职业等也对生存质量有所影响。6.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方程可知,太阴人格、阴阳和平人格、气滞质和平人质是影响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而症状指数却没有进入方程模型,说明人格、体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要大于症状对其造成的影响。

邵祺腾,杨秋莉[8](2014)在《更年期妇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更年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MPS)是影响更年期妇女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而人格、体质特征则决定了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文章就近十几年有关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及其生存质量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丁宁龙[9](2014)在《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当今社区更年期妇女在更年期容易出现的失眠、抑郁、多虑多疑、固执、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心悸乏力等症状问题,提出相应的情志护理建议和措施,从而引导更年期妇女面对现实、纠正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不良认知以及不利的应对方式,帮助她们应对处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社会问题,保持情绪稳定,从而促进心身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选取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为调查对象,首先通过小样本的预问卷调查,回收,并作统计学分析,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然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进行大样本调查。在长春市朝阳区社区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在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影响不显着;对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没有太大影响。学历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在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从总体来看,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影响;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有很大影响。职业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在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影响;对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差异显着。经济收入因素对更年期妇女在中医情志护理的整体认知上差异显着;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态度认知有很大影响;在需求认知上,经济收入很好的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最高,收入不好的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需求认知最低。结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于中医情志护理的认知情况,受学历、职业、经济收入以及家庭负担和生活压力、社区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提高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的认知程度,需要社区及家庭成员和更年期妇女个人的共同努力。

张思嘉[10](2013)在《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更年期是女性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的一个时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终止的过程。在此期间将伴随着各种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以及生理、心理和激素水平的改变。更年期症状的发生十分普遍并影响着妇女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而及早的给予预防措施、进行症状管理或治疗干预如定期体检、健康教育、药物治疗等可缓解或减少症状的发生。因此,认识更年期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十分重要。更年期期间除症状外,性激素水平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管舒缩症状、泌尿生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受到生殖衰老分期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但对其他症状的发生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还比较缺乏。目前国外已开展了多项探讨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国内有关此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均为横断面研究。此外,亚洲妇女症状的发生情况与西方妇女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认识我国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目的]探讨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1.描述更年期症状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2.描述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雌二醇及促卵泡刺激素水平的关系。3.描述更年期症状与一般人口学特征及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研究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2.样本来源: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和妇女健康中心在北京市某街道办事处所管辖的社区居委会进行的有关社区女性卵巢功能衰退过程中健康问题研究的前瞻性动态队列,分别在2005年及2007年入组的社区妇女。3.研究对象:(1)基线年龄在40-60岁之间;(2)20-35岁之间月经规律,范围在21-35天之间;(3)随访期间有完整的子宫及至少一个卵巢;(4)可以阅读和理解中文。排除有严重疾病及累及卵巢功能的疾病,随访期间使用激素治疗或口服避孕药、精神类药物、怀孕或进行母乳喂养、滥用酒精及药物的妇女。4.调查内容:基线资料: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健康问题基线调查表(一般情况、月经史、生育史、妇科内分泌治疗情况、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方式以及身高、体重等躯体指标的测量),更年期症状评价量表、血清雌激素和促卵泡刺激素水平的测定。随访资料:妇科内分泌改变及相关健康问题跟踪调查表、更年期症状评价量表、血清雌激素和促卵泡刺激素水平的测定及月经日记。5.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计量资料用Mean±SD进行描述,如数据为非正态分布,用四分位数和第5、第95百分位数进行描述。更年期症状与其他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数据为非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更年期症状与其他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社区妇女共228人,完成2012-2013年随访的妇女有184人,随访率为81%。研究对象基线时平均年龄46.79±4.30岁,按照STRAW+10分期标准,基线时有114人(50%)处于生育期,49人(21.5%)处于绝经过渡期早期,28人(12.3%)处于绝经过渡期晚期,33人(14.5%)处于绝经后期早期,4人(1.8%)处于绝经后期晚期。更年期症状开始出现的平均年龄在48-50岁之间,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记忆力减退(76.54%)、容易疲乏(64.10%)、肌肉关节疼痛(58.56%)、容易烦躁(53.01%)、对性缺乏兴趣(49.75%)、失眠(50.76%)、阴道干燥(44.32%)、潮热(34.18%),随访期间症状的平均持续时间在2-6年。随访期间新发更年期症状的平均年龄在48-51岁之间,生殖衰老分期以绝经过渡期所占比例最大,症状出现按年龄的先后顺序依次是记忆力减退、肌肉关节疼痛、容易烦躁、容易疲乏、潮热、阴道干燥、对性缺乏兴趣和失眠。2.潮热、容易烦躁、记忆力减退和容易疲乏的发生趋势是在绝经过渡期早期开始升高,在绝经过渡期晚期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失眠、肌肉关节疼痛和阴道干燥的发生趋势是在绝经过渡期早期开始升高,在绝经后期早期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或保持平稳;而对性缺乏兴趣的发生是随生殖衰老分期的递进而逐渐升高。3.潮热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16)、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2.44)、绝经过渡期早期(OR=3.11)、绝经过渡期晚期(OR=12.95)和自评健康状况(OR=2.4);影响失眠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18)、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31.24)、绝经过渡期晚期(OR=9.45)、绝经后期早期(OR=22.54);影响容易烦躁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6)、绝经过渡期晚期(OR=6.76):影响对性缺乏兴趣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自评健康状况(OR=4.11)、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2.31)、绝经过渡期早期(OR=5.28),保护因素有本科学历(OR=0.007);影响记忆力减退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绝经过渡期早期(OR=6.95);影响容易疲乏发生的危险因素有FSH (OR=1.08)、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20.69);影响阴道干燥发生的危险因素有FSH (OR=1.04)、生殖衰老分期的变化(OR=16.79)、绝经过渡期早期(OR=3.44)和绝经后期早期(OR=9.23),保护因素有文化程度(P=0.029)。[结论]更年期症状在北京社区40-60岁妇女中普遍存在,程度以轻度为主。更年期症状在妇女进入绝经过渡期早期时均有所升高;其中潮热、容易烦躁、记忆力减退和容易疲乏的发生在绝经过渡期晚期达高峰,失眠、肌肉关节疼痛和阴道干燥的发生在绝经后期早期达高峰,对性缺乏兴趣的发生则是随生殖衰老分期的递进而逐渐升高。新发潮热和失眠在绝经过渡期晚期达高峰,新发对性缺乏兴趣和阴道干燥在绝经后期早期达高峰,其余症状均是在绝经过渡期早期达高峰。生殖衰老分期对除肌肉关节疼痛以外的症状均产生影响;FSH水平对容易疲乏和阴道干燥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年龄对潮热和失眠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文化程度对对性缺乏兴趣和阴道干燥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自评健康状况对潮热和对性缺乏兴趣症状的发生产生影响,而BMI、E2水平其他人口学特征与更年期症状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R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诊断标准
        3.4 分型评定
    4 问卷调查的实施,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情况与MPS
        5.2 生活习惯与MPS
        5.3 人格、心理弹性与MPS
        5.4 应激、应付、社会支持等因素与MPS
        5.5 中医七情与MPS
        5.6 MPS临床症状分布特点
        5.7 MPS证型分布特点
        5.8 人格、心理弹性、七情、应激、应对及社会支持之间的复杂关系
        5.8.1 人格与心理弹性
        5.8.2 社会支持与应对、应激
        5.8.3 心理弹性与应对
        5.8.4 应对与七情
        5.8.5 社会支持与七情
        5.8.6 七情之间的关系
讨论
    1 MPS的发病机理
        1.1 MPS的病因病理
        1.2 MPS的病因病机
    2 MPS的常见影响因素
        2.1 一般状况和生活习惯与MPS
        2.2 心理因素与MPS
        2.3 应激、应对与MPS
        2.4 社会支持与MPS
        2.5 情志因素与MPS
    3 MPS证型分布规律
    4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预防与治疗
        4.1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情志调摄防治
        4.2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MPS的心理干预防治
    5 创新点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基于情志致病理论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绝经症状的综述
        2.1.1 绝经症状的概念
        2.1.2 绝经症状的测量工具
        2.1.3 绝经症状的相关因素
        2.1.4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研究现状
    2.2 不悦症状理论的综述
        2.2.1 不悦症状理论的起源
        2.2.2 不悦症状理论的内容
        2.2.3 不悦症状理论对本课题的指导作用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3.1 调查员培训
        3.3.2 调查方法
    3.4 统计分析
    3.5 伦理考虑
    3.6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4.2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测评结果
    4.3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得分
    4.4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关系
    4.5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理-心理-社会指标的交互关系
    4.6 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4.7 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7.1 模型的构建
        4.7.2 结构模型路径
第五章 讨论
    5.1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概况
    5.2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影响因素
        5.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5.2.2 失眠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5.2.3 疾病感知、正负性情绪、正念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5.2.4 社会支持对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的影响
        5.2.5 失眠症状×社会支持与绝经症状的关系分析
        5.2.6 负性情绪×社会支持与绝经症状的关系分析
    5.3 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分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7.1 本研究创新性
    7.2 本研究局限性
    7.3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人格特征的研究
        2.1.1 涵义
        2.1.2 相关理论
        2.1.3 影响因素
        2.1.4 测量
    2.2 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2.2.1 涵义
        2.2.2 研究现状
        2.2.3 影响因素
        2.2.4 测量
    2.3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
        2.3.1 涵义
        2.3.2 研究现状
        2.3.3 影响因素
        2.3.4 测量
    2.4 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2.4.1 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
        2.4.2 生活满意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4.3 女性人格特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2.5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2.5.1 问题提出
        2.5.2 研究假设
    2.6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6.1 研究目的
        2.6.2 研究意义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调查问卷
        3.2.2 信效度检验
    3.3 施测过程
        3.3.1 网络施测过程
        3.3.2 纸笔施测过程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的现状调查分析
    4.3 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现状调查分析
    4.4 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的现状调查分析
    4.5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领悟社会支持的差异分析
        4.5.1 生活满意度水平不同的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4.5.2 生活满意度水平不同的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4.6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4.6.1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4.6.2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6.3 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7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4.7.1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4.7.2 更年期职业女性领悟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4.8 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分析
5 讨论
    5.1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的基本特点
        5.1.1 更年期职业女性神经质水平偏高
        5.1.2 更年期职业女性外向性、宜人性水平偏低
    5.2 更年期职业女性生活满意度的基本特点
    5.3 更年期职业女性社会支持的基本特点
    5.4 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生活满意度、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5.5 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
6 结论
7 建议
    7.1 人格修正
    7.2 加强积极人格特别是尽责性的培养
    7.3 创设良好的环境条件
    7.4 提升领悟社会支持水平
    7.5 领悟家庭支持的提升
    7.6 领悟朋友支持的巩固
    7.7 领悟其他支持的改善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
研究一 影响绝经综合征的各类危险因素研究
    1 文献资料
    2 建立数据库
    3 数据规范化处理
    4 文献分析内容及方法
    5 文献研究结果
    6 小结
研究二 绝经综合征健康教育资料调研
    1 文献资料
    2 建立数据库
    3 文献分析内容及方法
    4 文献研究结果
    5 健康教育具体内容的汇总整理
    6 小结
研究三 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小样本验证研究
    1 试验目的
    2 病例来源
    3 病例选择标准
    4 试验方法
    5 统计学方法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绝经综合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健康教育资料调研结果
    2 临床研究方案制定依据
    3 中医特色养生保健疗法与绝经综合征的治疗
    4 疗效分析
    5 依从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更年期妇女各类症状的社会文化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更年期妇女的文化程度比较分析
    2.2 不同文化程度更年期妇女的更年期症状比较分析
        2.2.1 单因素比较分析:
        2.2.2 多因素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心理因素方面:
    3.2 不同文化对个人观念的作用:
    3.3 社会因素的影响:

(6)石家庄市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症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女性更年期概况
        1.1.1 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因素探讨
        1.1.2 妇女更年期身心症状的研究现状
    1.2 人格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
        1.2.1 人格对健康的影响
        1.2.2 更年期妇女人格特征研究
        1.2.3 人格特征对更年期妇女的影响
    1.3 体质与更年期综合征的关系
        1.3.1 更年期妇女的体质特征
        1.3.2 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1.4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研究
        1.4.1 生存质量
        1.4.2 人格、体质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1.4.3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概况
    1.5 总结
2 前言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问卷调查
        3.2.3 统计分析
    3.3 测验工具
        3.3.1 一般情况调查表
        3.3.2 五态人格测验
        3.3.3 五五体质检测
        3.3.4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3.3.5 KI量表(Kupperman Index)
    3.4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资料
    4.2 更年期症状统计描述
    4.3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统计结果
    4.4 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测验统计结果
    4.5 更年期妇女五五体质检测统计结果
    4.6 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相关关系探讨
    4.7 更年期症状的影响因素探讨
        4.7.1 更年期症状的人格差异比较
        4.7.2 更年期症状的体质差异比较
        4.7.3 更年期症状的生存质量差异比较
        4.7.4 月经、年龄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4.7.5 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五态人格的关系探讨
        4.7.6 更年期各症状表现与五五体质的关系探讨
        4.7.7 人格、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4.8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4.8.1 人口学资料对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
        4.8.2 更年期症状对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
        4.8.3 人格与生存质量关系的研究
        4.8.4 体质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
        4.8.5 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5 结果讨论
    5.1 更年期妇女人格、体质关系探讨
        5.1.1 太阳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5.1.2 少阳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5.1.3 阴阳和平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5.1.4 少阴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5.1.5 太阴人格与体质的关系
    5.2 更年期症状的影响因素探讨
        5.2.1 更年期症状与五态人格的关系
        5.2.2 更年期症状与体质的关系
        5.2.3 人格、体质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5.2.4 其他因素对更年期症状的影响
    5.3 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探讨
        5.3.1 人口学资料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5.3.2 人格与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
        5.3.3 体质与生存质量的关系初探
        5.3.4 更年期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5.3.5 人格、体质及症状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7.1 研究创新点
    7.2 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五态人格测验
附录二:五五体质检测表
附录三: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附录四:KI量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更年期妇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病及其症状表现
2更年期妇女人格、心理特征及其影响
3更年期妇女体质特征及与更年期综合征发病的关系
4更年期妇女生存质量研究
5总结

(9)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理论依据
文献综述
    1 情志护理的内涵
    2 中医情志护理对更年期综合征的防治
    3 讨论
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评价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2 提高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对策及措施
    3 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
    4 展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假设
    四、操作性定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绝经相关概念
        (一) 绝经相关定义
        (二) 生殖衰老+10分期
    二、更年期妇女健康状况
        (一) 更年期妇女常见的健康问题
        (二) 更年期妇女健康问题的保健现状
    三、妇女更年期症状概述
        (一) 更年期症状发生现状
        (二) 更年期症状发生的影响因素
        (三) 更年期症状对妇女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四、更年期妇女性激素水平概述
        (一) 雌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
        (二) 促卵泡激素水平变化的情况
        (三) 激素水平变化与更年期症状发生的关系
    五、生殖衰老分期及性激素水平变化与妇女更年期症状发生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与指标
    四、资料收集的过程
    五、资料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伦理问题
第四部分 结果
    一.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一) 一般情况
        (二) 一般人口学资料情况
        (三) 随访期间生殖分期情况
    二. 症状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及在不同生殖分期的分布情况
        (一) 症状的选择及在随访期间的发生情况
        (二) 更年期症状在不同生殖分期的变化趋势和严重程度
    三.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与性激素、生殖衰老分期及其他因素的关系探讨
        (一) 不同生殖衰老分期的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情况
        (二)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与性激素水平、生殖衰老分期及其他因素分析
第五部分 讨论
    一.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情况和严重程度
    二. 更年期症状的发生情况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第六部分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妇女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志致病理论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研究[D]. 高洁茹.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不悦症状理论的化疗后1年内乳腺癌患者绝经症状现况及相关因素[D]. 孟英涛. 山东大学, 2020(04)
  • [3]更年期职业女性人格特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D]. 凌世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20(12)
  • [4]绝经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验证[D]. 聂雅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更年期妇女各类症状的社会文化特点分析[J]. 梁志赟,潘敏敏.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01)
  • [6]石家庄市围绝经期女性生活质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D]. 王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17(01)
  • [7]更年期妇女五态人格、体质与更年期症状及生存质量的关系探讨[D]. 邵祺腾.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更年期妇女身心特征及生存质量研究现状[J]. 邵祺腾,杨秋莉. 世界中医药, 2014(03)
  • [9]长春市朝阳区社区更年期妇女对中医情志护理认知的调查研究[D]. 丁宁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4(03)
  • [10]北京社区妇女更年期症状与生殖衰老分期、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探讨[D]. 张思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3(S2)

标签:;  ;  ;  ;  ;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对女性更年期症状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